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残疾人社会扶贫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5:22

残疾人社会扶贫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1)

进一步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而步入小康,关系到国家扶贫工作的全局,是贯彻邓小平同志共同富裕伟大构想和xx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将残疾人扶贫作为全国扶贫开发的重点之一,明确要求:“要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也对残疾人扶贫提出了要求。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残疾人的关怀,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视。

为了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制定本计划。

一、任务目标

尽快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继续巩固已有的扶贫成果,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缩小贫富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十五”期间,扶持1200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尚未解决温饱的基本解决温饱,初步解决温饱的稳定提高经济收入。

二、基本方针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级政府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领导,把贫困残疾人纳入扶持范围,列入工作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

2.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疾人扶贫,通过“帮、包、带、扶”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

3.坚持扶贫开发到户到人。以增加贫困残疾人户经济收入为目的,针对残疾人特点,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式扶持到户到人。

4.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残疾人要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途径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残疾人扶贫纳入扶持范围,统一组织、同步实施。

贫困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的中心任务是扶贫开发工作,集中了中央和地方的扶贫资金,有逐级分解的扶贫计划、完善的扶贫工作体系、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切实把贫困残疾人纳入其中,各项扶持措施真正落实到残疾人贫困户。

其它地区: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外的地区,贫困人口多数是残疾人,扶贫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残疾人的温饱。这些地区,当地政府要针对残疾人特点,制定计划,安排资金,开展残疾人扶贫;同时,中央将继续安排扶贫资金支持这些地区的残疾人扶贫。沿海发达省市,残疾人贫困问题主要由当地政府负责解决,要根据贫困残疾人数量和实际需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当地贫困残疾人,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四、资金

国家扶贫重点县的残疾人扶贫资金在当地的中央和地方扶贫资金中统筹安排,并视情况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其它地区,国家继续安排和增加残疾人扶贫专项资金;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对残疾人扶贫的投入。

1.XX至2011年中国农业银行继续安排康复扶贫贷款,主要用于国家扶贫重点县以外地区的残疾人扶贫。康复扶贫贷款在农村扶贫开发贷款中安排,年度计划数额由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银行、中国残联共同协商,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农业银行根据确定的康复扶贫贷款计划,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后自主下达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地根据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和项目安排资金。康复扶贫贷款在确定的贴息期限内,执行人民银行规定的优惠利率,优惠利率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差额由中央财政据实补贴。

2.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加大用于残疾人扶贫的资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残疾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引进优良品种、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残疾人实用 技术培训。

3.积极争取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其它经济组织和个人对残疾人扶贫的支持,通过募捐机构划拨、社会募集、各界捐助等途径筹措残疾人扶贫资金。

4.扩大与国际社会在残疾人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对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

五、方式与措施

继续坚持以直接扶贫为主,把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作为扶持的重点。努力推行各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规范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展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到人;努力开拓新的有效的扶贫方式。

1.认真选择残疾人扶贫项目。残疾人扶贫特别要注意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要坚持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化为重点,选择覆盖面大,效益到户到人率高,与直接提高贫困残疾人收入有密切联系的项目,如各种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业等。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科研机构、各类农村合作机构直接参加残疾人扶贫开发项目,发挥他们的作用,提高项目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残疾人贫困户收入的目的。 1

2.认真选择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在扶持方式上,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选择最有效的扶贫方式。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和订单农业,组织贫困残疾人从事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通过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残疾人贫困户提供系列化服务,带动残疾人脱贫。

小额信贷是直接扶贫到户的一种有效方式,投入小,见效快,覆盖面大,回收率高,特别适合扶持残疾人就地就近参加生产劳动。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行,做到扶持资金、干部帮扶、扶持项目到户,并提供有效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3.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科技文化素质、劳动技能,是残疾人增加经济收入、脱贫致富的基础。要将培训作为残疾人扶贫的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班和各类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广泛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增强贫困残疾人掌握实用技术的能力。基层残联和残疾人服务社做好残疾人培训的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根据残疾人的实际需要,组织科技人员或科技能手进村入户现场指导。

4.发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残疾人扶贫。积极倡导、动员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党员、团员、志愿者和其它社会热心人士,开展扶贫结对活动,单位包村、个人包户,帮助筹措资金、落实优惠政策、选项目、学技术,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

5.制定落实针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切实减轻贫困残疾人负担,为其发展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6.完善残疾人服务社职能,为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全方位服务。县残疾人服务社和乡镇残疾人服务分社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调查掌握本地区农村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生活状况;加强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合作,协调有关部门,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家庭副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劳动,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依托农技、科协等部门,组织残疾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配合财政、农行等有关部门,落实残疾人扶贫资金;承担残疾人扶贫的日常工作。建立定期巡访制度,对已解决温饱的贫困残疾人进行定期访问,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防止返贫。

残疾人服务社要注意吸收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地方根据残疾人服务社工作需要,落实工作经费,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六、组织领导

——残疾人扶贫开发在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协助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实施。

——坚持以省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责任到省、任务到省、资金到省、权力到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贫到户,效益到人。

——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各级政府领导和残联一把手一定要亲自抓,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负起帮助、扶持贫困残疾人的责任。要把残疾人扶贫开发进展的快慢、效果的好坏作为考核主要责任人政绩的重要依据。

——各级残联作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积极参与扶贫规划的制定、资金和物资的分配、扶贫项目的实施等工作,确保残疾人得到有效扶持。没有扶贫领导机构的地区,要尽快成立残疾人扶贫领导机构,健全组织,全面开展工作。

——地方各级政府要根据本计划的要求,制定本地的残疾人扶贫工作计划,由残疾人联合会和扶贫办组织有关部门具体实施。

七、统计、监督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2)

一、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切实做好贫困残疾人扶贫工作。各街镇乡要高度重视贫困残疾人扶贫工作,并将其纳入扶贫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建立多渠道的扶助贫困残疾人资金投入机制,落实残疾人扶贫开发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要加强对贫困残疾人的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性、延伸,扶持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和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二)积极推进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按照《重庆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渝府第162号令)的规定。凡在我县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等都必须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对因工种特殊不能安排残疾人就业和没有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必须按有关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鼓励社会各方面依法兴办社会福利企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扶助贫困残疾人从事个体经济,帮助贫困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增强贫困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和就业机会。

(三)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要为符合条件的城市残疾人家庭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对低保中的“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的孤寡残疾人员和重度残疾人予以重点保障。对家庭确有困难已成年且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无业残疾人,可与其父母分户计算,对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一二级无业重度残疾人按照分类救助政策执行。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残疾人纳入农村特困救助范围予以救助。要支持有就业能力的残疾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工伤等社会保障。

(四)为贫困残疾人提供社区生活服务。各街镇乡要依托社区居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残疾人组织,将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纳入社区服务内容,在社区布局、功能定位、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充分考虑贫困残疾人的需求。利用社区残疾人协会联系残疾人的优势,及时反映贫困残疾人的呼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服务,提高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加强康复和医疗救助工作,使贫困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

(五)建立健全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康复工作机制,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使贫困残疾人的康复需求逐步得到满足。有关部门要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加强基层卫生人员的康复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支持和鼓励基层卫生人员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

(六)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要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城镇贫困残疾职工加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使广大农村贫困残疾人能够充分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直接受益者。

三、落实各项扶残助学的政策措施,保障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七)做好扶残助学工作。教育部门和残联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建立和完善助学制度,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教育需求,认真落实残疾儿童少年减免费用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优惠政策,力争到2007年末,全县贫困残疾学生全部能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义务教育视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85%,听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智力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0%。

(八)继续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特殊教育,是提高残疾人素质的根本途径。要把残疾少年儿童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统一规划,增加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落实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切实保障残疾学生的就业培训,提高残疾学生自我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县财政局、县残联可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结余部分,优先用于解决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生生活补助费,帮助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九)切实解决贫困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要按照国务院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做好对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工作,严厉打击利用残疾儿童进行乞讨等违法犯罪活动。对因征用土地、城市拆迁改造造成残疾人利益受损、生活困难等突出问题,有关部门要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予以妥善解决。要加大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重大恶性案件的查处力度。加强贫困残疾人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畅通渠道,重视解决中反映的问题。

(十)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县司法局要加强对有关工作的领导,积极引导各类法律援助机构、法律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四、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关爱帮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3)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残疾人温饱问题,事关全省扶贫攻坚的全局。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请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对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领导,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尽力做好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扶贫工作抓出成效,推动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黑龙江省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

为在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扶贫攻坚任务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全省17万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其中:通过扶贫开发和各种扶持措施,使12万可扶持的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通过各种社会保障措施,使5万应救济的特困残疾人得到社会保障。

二、采取的措施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将残疾人扶贫纳入政府扶贫攻坚实施计划,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同步实施。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特别扶助、优惠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并落到实处。

(二)认真落实《黑龙江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规定》,稳定福利企业,发展福利生产,扶助残疾人个体开业,增强残疾人自身“造血”功能。

(三)筹措资金,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国定贫困县要在当地的扶贫资金中统筹安排残疾人扶贫资金,切实解决残疾人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国定贫困县以外的地区要采取措施,安排资金用于残疾人扶贫。同时,对国家设立的康复扶贫贷款,要专款专用,严格管理。

(四)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已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城市,各级政府要按照《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黑政发「199783号)精神,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予以保障;对尚未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中的非农业户口残疾人,符合民政部门规定的,给予定期定量补助或临时救济。对已就业在岗的残疾职工要尽可能不安排下岗。

(五)在农村,对难以参与扶贫项目的重度贫困残疾人,继续按规定由乡镇政府予以定期补助、临时救济。

(六)各级政府要有计划地组织各有关单位开展包扶残疾人工作,并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互助、扶残助残活动,扶助残疾人脱贫解困。

(七)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增长科技知识,为脱贫解困创造条件。

(八)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防治和减少地方病,防止各种事故的发生,千方百计地搞好残疾预防工作。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4)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个人素质和资本积累的差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剧,因低收入、失业、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阶层性贫困发生机率增大,残疾人由于自身原因,成为阶层性贫困最主要的对象之一,在贫困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在增加,绝对不容忽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残疾人是社会上最困难的群体,尤其是农村残疾人,贫困程度重,人数多,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扶助。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关心他们的疾苦,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帮助他们解决温饱、摆脱贫困,这是保持我们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

其次,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广大贫困残疾人既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也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残疾人扶贫开发,不仅是要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第三,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残疾人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成员,全社会都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在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 ,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水准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建设“平安@@”,目前,我省有10.4万贫困残疾人,涉及残疾人家庭50多万人口,而且70%左右集中在农村,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同心协力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关系我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团结的大事,也是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重要内容。

二、统筹安排,同步实施,积极探索残疾人扶贫工作新路子。

省委、省政府在“八八战略”中提出了“要使我省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我们在发展残疾人事业时,要树立“同步发展观”,针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制定特殊扶助政策,采取特殊扶助措施,作出长、中、短期规划,制定小康标准、方法、措施,并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作出具体安排。不仅要明确总体任务、目标,还要明确阶段性任务、目标。抓住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促进贫困残疾人扶贫事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残疾人生产的开发农业项目。残疾人的贫困主要是因残疾的影响和外界的障碍造成的,由于劳动能力和方式的限制,使工作和就业产生了许多困难,因此要从实际出发,做好项目选择。对一些有一定生产能力的农村残疾人,重点扶持有助于直接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要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为农村贫困残疾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脱贫奔康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手工业和家庭副业;选择适合当地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配套,兼顾残疾人特点的项目,并主要通过残疾人扶贫基地辐射带动或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等多种形式,扶持贫困残疾人参加生产劳动,做到扶持资金、干部帮扶、扶贫项目和生产服务到户到人。

(二)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残疾人生产的开发农业项目。发展盲人按摩,加强盲人按摩行业管理。按摩是盲人适宜从事的职业,也是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培养、培训、就业、开设盲人按摩所、院核发执照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进一步完善残疾人奔小康保障措施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地区残疾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政、各有关部门要切实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广大残疾人根本利益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把残疾人工作作为执政为民的德政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和实施项目,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层层分解任务指标,层层落实责任,保障残疾人奔小康工作顺利实施。

(一)加强培训,提高贫困残疾人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残疾人的生存质量,首先就要提高残疾人自身的素质。在全社会为残疾人就业创造宽松环境的同时,我们要进一步要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培训力度,通过文化扶贫、扫盲、职业培训等手段,不断提高残疾人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要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本地实际,紧跟市场需求,依托专门的残疾人培训机构或农民学校、农民夜校等社会培训机构,进一步健全培训网络。努力解决因需要帮扶的残疾人多,而扶贫经费不足的困难,大力开展农村残疾人转移培训。让残疾人走出乡村,转移到城镇就业,最大限度的发挥扶贫资金的作用。同时,通过引导、鼓励残疾人摆脱等、靠、要的思想,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残疾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残疾人自信、自强、自立是残疾人奔小康的主要动力,我们在实施残疾人奔小康中,要激励残疾人借助扶残助残的力量,靠自身努力缩小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与正常人一道共同奔小康。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5)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各县(区)政府要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硬任务,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小康建设规划,统筹安排,重点督导。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在全市特困人口中,残疾人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解决好特困残疾人的生活状况,就是推动了全市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市政府将把贫困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医疗、就业就学等作为考核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加强督促检查,统一评估考核。各县(区)政府常务会议要定期研究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政府主要领导要听取扶助工作汇报,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贫困残疾人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要定期开展慰问贫困残疾人活动,积极为他们办实事、送温暖。

(三)探索和建立扶助贫困残疾人的长效机制。要逐步完善扶助工作机制,建立项目带动、政策扶持、评估考核和资金保障等机制,推动扶助工作有效、稳步地开展,要根据当地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和需求,本着尽可能优惠和特殊照顾的原则,制定扶助政策和措施,保护和实现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各县(区)要通过财政支持、开展募捐活动、争取国内国际资金援助,建立特困残疾人救助基金。在福利发行中,每年要有15%的资金用于贫困残疾人救助项目,并逐年加大救助力度。

(四)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推动扶助工作。市县(区)民政、教育、公安、司法、财政、劳动保障、卫生、工商、地税、扶贫、农行等部门,要积极带头把扶助贫困残疾人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突破口,纳入计划,明确目标,内容和责任人,每年为贫困残疾人实实在在地办2—3件实事,扶持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状况。并要大力支持残联开展贫困残疾人扶助工作,在政策上倾斜,项目上重点安排,资金上加大投入。市县(区)残联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凋配合,做好组织服务工作、积极为残疾人排忧解难。

(五)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帮扶贫困残疾人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残疾人社会帮扶工作意见的通知》(省委办发[]30号)和《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印发关于广泛开展贫困残疾人社会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甘政残工委[]8号),以及地委秘发[]76号地委秘书处、行署办公室批转《关于进一步加强贫困残疾人社会帮扶工作的意见》和陇署发[]31号地区行署办公室关于批转《地区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的精神,将贫困残疾人帮扶工作纳入政府社会帮扶工作计划,落实“两带头、四定”制度(各级领导带头、残联干部带头,定帮扶对象、定帮扶责任人、定帮扶措施、定脱贫致富时限,确保帮扶任务落实到每个单位和个人,推动贫困残疾人社会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动员社会各界发扬扶残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广泛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单位包村,干部、党团员、致富能手包户及送法律、送文化、送技术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帮、包、带、扶活动,春节、助残日期间送温暖活动和志愿者助残活动,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增强帮扶实效,争取全市每年帮扶1万名以上的贫困残疾人。

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各界扶助贫困残疾人,兴建残疾人福利设施、康复机构和特教学校,参与和支持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

二、以项目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大力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一)大力推进残疾人扶贫工作。各县(区)政府及扶贫办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将其作为总体扶贫工作的重点,统一安排,兼顾特性,重点实施。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规划》坚持整村推进和特殊扶持的原则,完善、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扶助措施,加大残疾人扶贫工作力度。认真实施扶贫“带动战略”、巩固、发展一批投资少、见效快、辐射面广、符合残疾人特点的扶贫基地和项目,扶持、培养一批残疾人致富带头人,辐射带动贫困残疾人开展种植、养殖、加工和多种经营,提高生活水平。在实施带动战略中,发改委、扶贫、财政、农行等部门,要在项目、资金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残困户;将残疾人扶贫纳入全市扶贫工作计划,落实财专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牧、林业、科技、扶贫等部门,要积极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提供信息及农产品销售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支持性、延伸;劳动保障部门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多种经营、劳务输出,增加家庭收入。

各县(区)政府及发改委、扶贫办、财政等部门、要加大残疾人扶贫资金和工作经费投入力度。各级农行要与残联共同建好康复扶贫贷款项目库,适当放宽贷款条件限制,提高康复信贷资金到位率。

(二)切实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各县(区)民政部门要认真执行《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和分类施保的原则,对低保对象中的“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人)孤残人员和重度残疾人及多残户,适当提高保障标准,予以重点保障;对接近低保线的困难残疾人家庭,给予适当补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民政厅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制度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79号),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残疾人家庭予以重点救助和照顾;对不适合参加劳动、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义务人、法定赡养人或抚养义务人无抚养能力的重度残疾人给予供养和救济。

各县(区)政府及劳动保障部门,要引导、支持有就业能力的残疾职工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对缴纳保险费确有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各级政府要给予适当补贴。要逐步将从事个体就业的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统筹等社会保障范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有结余的县(区),可用保障金对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给予适当补贴。

(三)加快改善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目前,全市尚有1.5万多农村贫困残疾人无房或住危房,相当一部分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条件也很差。各县(区)政府及发改委、民政等部门,要将农村无房和危房残困户纳入当地安居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灾民建房、危房改造等规划,统筹安排,加大资金投入,有计划地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认真实施国家公益金危房改造项目,力争“十一五”末,为350户以上农村无房和危房残困户修建或改造住房;动员社会各界捐助资金和物资,帮助更多的农村无房、危房残困户改善住房条件。城镇贫困残疾人住房困难的,要纳入当地政府廉租房范围,优先考虑;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家庭,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优先实行实物配租;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困残疾人家庭,要给予适当补贴,保证他们有住房。

(四)积极开展社区贫困残疾人生活服务工作。要将残疾人基本生活需求纳入城市社区服务内容,在社区布局、功能定位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尽可能方便和照顾贫困残疾人。要动员、组织社区组织、辖区单位和居民,与贫困残疾人建立帮扶对于,帮助解决生活、就业、康复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鼓励社区各种服务机构为贫困残疾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要在已整合的社区全部建立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并相应解决津贴,设立办公场所和残疾人活动场所。社区残疾人协会要协调、配合有关组织、机构开展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及时为贫困残疾人排忧解难。

三、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培训服务,积极推进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

(一)多渠道扶持贫困残疾人就业。

1、依法全面推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认真落实《市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加大行政执法和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和奖励办法,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支持社区按比例安置贫困残疾人就业。加快实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财政代扣和地税部门进行保障金办法,加大收缴力度。

2、稳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完善对福利企业的扶持保护政策,落实国家关于福利企业的税费减免规定,扶持福利企业的发展。加快福利企业改制、改造步伐,增强企业的竞争力。鼓励、支持社会各方面兴办福利企业和工疗机构,吸纳更多的残疾人集中就业。

3、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要完善、落实残疾人从事个体经济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适当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扶持贫困残疾人个体从业,促进和稳定残疾人个体从业、残疾人从事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以及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所得、承租经营所得,全年应纳税额分别不超过1万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超过1万元的部分,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残疾人工资或薪金所得,劳务、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个人所得税。大力发展盲人按摩业,制定全市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规定,整顿和规范盲人按摩市场;加大盲人按摩保健人员培训力度,在每个县区扶持建立1—2个盲人按摩院(诊所)和若干个社区盲人按摩服务点,提高盲人就业率。

(二)做好下岗残疾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各县(区)要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工作结束之前,继续做好下岗残疾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要利用再就业资金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下岗残疾职工提供免费职业介绍和再就业培训,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用人单位进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备、设施改造,促进下岗残疾职工再就业。

(三)保障残疾职工的基本权益。劳动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依法查处、纠正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克扣或无故拖欠工资及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坚持对残疾职工实行同工同酬和适当照顾的原则,确保残疾职工工资按时发放。

(四)加强贫困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各县(区)政府及劳动保障、教育、残联等部门。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联合社会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定向免费开展适合贫困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使培训后残疾人的就业率达到50%以上。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服务范围,开展职业介绍、就业指导等服务,扶持他们从事适合的职业。各县(区)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要不断拓展服务项目,完善服务功能,强化服务手段,为残疾人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信息、职业介绍、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等服务,推动残疾人就业。

四、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救助,使贫困残疾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

各县(区)政府及卫生、民政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44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甘政发[]84号),制定并落实帮助城镇残疾职工加入医疗保险、农村残疾人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对其中的贫困残疾人实施医疗救助。要将白内障复明手术、精神病防治和瘫痪、截肢康复列入城镇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范围,保障贫困残疾人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救助。要落实农村贫困残疾人的新型合作医疗基金,努力使残疾人参保率达到或超过当地农民参保的平均水平。尚未开展新型合作医疗的县(区)要对患大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贫困残疾人,给予医疗救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吸收残联参加,加强工作统筹和协调。

建立健全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认真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省委发[]39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卫生厅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81号),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工作机制,扩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受益面。建立健全市县(区)政府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整合康复服务资源,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多项康复服务。

认真组织实施“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蓝天行动”、“彭年光明行动”、轮椅捐赠、假肢装配等康复项目和国家公益金康复项目,帮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康复。组织医务人员在“三下乡”和“对口扶贫医疗”等活动中,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专项康复医疗,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功能。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机构的康复能力建设,支持、指导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建立康复科室。要将残疾人康复训练与服务纳入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基本工作内容,依托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组织,为广大贫困残疾人提供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康复服务。不断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康复业务培训,逐步提高基层为贫困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对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的基层卫生人员,在晋升职称、解决住房等方面给予照顾。

五、改善办学条件,加大资助力度,保障贫困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一)改善贫困县(区)特殊教育条件。各县(区)教育部门要认真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和《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甘政发[]3号),把残疾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增加资金投入,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一票否决制,加快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要加强特教学校建设、把现有特教学校改、扩建工作纳入当地中小学布局调整总体规划中,力争“十一五”期间,市至少建成一所特教学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二)资助贫困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各县(区)要认真落实残疾儿童少年减免费用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优惠政策,到年末,全市城镇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残疾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到年末,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残疾学生全部享受这一政策。有条件的县(区)可优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少年和特教学校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争取在两、三年内使全市残疾学生普遍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各县(区)政府要设立并增加特殊教育专项经费,保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县(区)教育部门和残联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扶残助学活动,建立、完善助学制度,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认真组织实施“中西部盲童入学”、“扶残助学”、“春雨行动”、“公益金助学”等助学项目,每年资助350名以上贫困残疾儿童少年就学。

(三)积极发展高中阶段以上特殊教育。各县(区)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贫困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教育资助项目,发展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班),让更多的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提高特殊教育的整体水平。各县(区)残联要协助教育部门,做好高考残疾学生的摸底、录取和资助工作,保证符合条件的残疾考生被录取并稳定就学。

六、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法律援助,努力维护贫困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6)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我区残疾人事业任重而道远,机遇与挑战并存,各地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我区残疾人工作有良好的基础。我区有各类残疾人2.75万,占全区总人口的4.7%。其中,贫困残疾人达8000人,他们中绝大部分分布在边远农村。近年来,我区残疾人工作在市残联的支持和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针对全区残疾人数量多、贫困面大、残疾人工作经费投入不足、历史欠帐较多的实际,把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权益和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发扬“群众苦干、干部苦抓、部门苦帮”的“三苦”精神,坚持不懈地在全区开展以残疾人扶贫、就业、康复、助学、维权等为主要内容的“扶残解困”系列活动,有力地推动了贫困残疾人的扶助工作,使残疾人的生存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全区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据统计,《残疾人事业“*”计划纲要》实施以来,我区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达6000多人,其中,有4000多人基本解决了温饱,有1500多人稳定解决温饱,有586人纳入城镇“低保”范围,多渠道扶助3000多名残疾人就业,全区扶持700多人次各类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使广大贫困残疾人在扶持中得到了实惠。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和区政府残工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残疾人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诚挚的谢意,向全区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致以亲切的问候。

(二)我区残疾人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我区残疾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大为改善,残疾人自身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我区属农业大区、工业弱区、财政穷区,残疾人工作取得的成绩与残疾人的需求相比,与高坪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地区的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目前我区约有8000名贫困残疾人尚未完全解决温饱问题,那些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其中一些还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随时有可能返贫,残疾人收入低、就业难的问题仍相当突出,竞争力弱、承受力差的状况尚未改变。帮助弱势群体、扶助贫困残疾人,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是时代的要求。首先,做好残疾人工作,是践行“*”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我区有2.75万残疾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最需要关心、扶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和特别关注包括广大残疾人在内的困难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利益。认真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切实维护好他们的权益,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应该关心和支持的大事。其次,做好残疾人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坪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残疾人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残疾人事业,既是人道主义事业,也是人权事业。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缩小残疾人与正常人生活水平之间的差距,切实解决残疾人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各地各部门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断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投入,切实做好残疾人工作,给予残疾人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使残疾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物质文明的成果,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第三,做好残疾人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高坪新一轮发展、新一次跨越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贫困人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可以说,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全面意义上的小康。残疾人小康问题不解决,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认真解决好残疾人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不仅是解决他们生存问题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特殊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举措。这项工作的开展,将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事关全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突出重点,细化措施,促进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顺利开展

贫困残疾人是残疾人中最困难的群体,扶助贫困残疾人是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中国残联等11个部门《关于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意见》,对贫困残疾人的扶贫、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康复、权益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就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专门下发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高度重视。为了贯彻全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精神,省、市分别召开了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会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地各部门务必认真贯彻落实好文件精神,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点,下更大的决心,用更多的精力,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实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一)把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放在首位,认真落实好扶助措施。民政部门在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时,要及时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给予特殊照顾。对重度残疾、一户多残等特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要比健全人适当提高。对无劳动力、无法定抚养人、无抚养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农村残疾人优先纳入“五保”供养。认真落实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政策,确保残疾职工按规定享受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待遇,建立残疾人“低保”和“五保”供养专项统计,以便随时对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作用,使重度和特困残疾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二)把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作为关键,认真选准扶贫开发项目。贫困残疾人绝大部分生活在农村,贫困程度十分严重,脱贫难度较大。要根据区委、区政府有关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并结合全区大扶贫计划,选准适合农村残疾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特别是要围绕我区改良水果业、提升蔬菜业、做强竹业、优化花卉苗木业、壮大畜牧业、提升蚕桑业,大力培养扶持一批残疾人种养殖大户。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市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用好用活上级各项扶贫政策,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具体计划和步骤,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越温脱贫。

(三)把推进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作为重点,认真开展残疾人技能培训。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残疾人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价值的基础。要做好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必须做好残疾人失业调查,摸清情况,在动态中随时掌握残疾人就业状况。要坚决落实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有条件有适合残疾人就业岗位的单位,尽可能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切实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发展。要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工作,加大征收力度,对既不安置残疾人,又拒绝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要实施依法强制征缴。要积极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岗位,支持用人单位进行适合残疾人就业的设备设施改造,要鼓励他们接受更多的残疾人。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依法兴办各类社会福利企业和机构,落实国家关于福利企业的税费减免规定,稳定、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制定、完善残疾人从事个体经济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的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和引导贫困残疾人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要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争让每一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掌握一至二门技术,学到谋生的本领,为他们就业打好基础。

(四)把全面改善贫困残疾人的状况作为基础,加强残疾人康复、教育、权益保障等工作。残疾人受教育程度低、得不到及时的康复和医疗救助等,这是他们致贫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贫困残疾人状况,必须整体推进残疾人的教育、康复、权益保障等相关工作,全面提高扶助水平。要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建立完善贫困残疾人基本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将贫困残疾人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围,逐步扩大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受益面。努力解决因盲致残致贫问题,扩大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覆盖面,重视和加强地方病的防治工作。

三、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进一步健全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工作机制

扶助残疾人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很大,要求也比较高。为此,我们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合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一)政府要把扶助残疾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点是将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从政策、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想新办法,多创新思路,多为残疾人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区政府残工委每年召开一次协调会议,专题研究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解决其中的重大、突出性问题。

(二)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充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区政府残工委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财政部门要不断研究扶助贫困残疾人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残疾人事业经费,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管力度;民政部门要对贫困残疾人给予特别照顾,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贫困残疾人纳入低保、救济、救助、五保供养范围,要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同时拓展社区功能,切实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并促进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让更多的贫困残疾人受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更加重视和支持贫困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落实就业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技能培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及社会保障水平。教育部门要加大扶残助学力度,不断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努力增加特殊资源,完善助学金制度和“两免一补”政策,使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上得起学。卫生部门要做好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工作,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依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康复服务。扶贫办要继续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纳入全区扶贫开发总体规划,把残疾人的脱贫致富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优先予以扶助和支持。税务部门要依法给予税收优惠,并在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公安、司法部门要加强贫困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严厉打击针对残疾人的违法犯罪活动。残联要发挥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贫困残疾人的需求和愿望,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工作。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良好氛围。扶助贫困残疾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扶残助残事迹,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扶残助残的传统美德,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做好扶残助残工作。要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和“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助残”、“一助一送温暖”等群众性助残活动,要在“万人万户”帮扶活动和“安居帮扶工程”中把贫困残疾人优先纳入帮扶对象并重点扶助。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扶助贫困残疾人。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7)

富阳市现有残疾人2.6万人,就业人数为18126人,就业率87%左右,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而且,就业残疾人参与社会各类保障的仅为25.78%。全市贫困残疾人2600余名,其中年人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特困残疾人有1902名。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现阶段残疾人贫困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贫困残疾人的数量仍然很大。近年来,通过扶贫,虽然绝对贫困残疾人数量大幅减少。但由于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民间收入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的逐渐扩大,相对贫困人数逐渐增多,且增幅明显大于绝对贫困残疾人的减少。另外,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社会保障系统薄弱和自身综合能力差等因素的掣肘,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残疾人还存在很大的脆弱性,很容易重新返回到贫困状态。

第二,贫困残疾人的贫困程度仍很深。我国的贫困线标准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为限,据测算,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贫困残疾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三分之二左右的贫困残疾人处于一般贫困状况。此外,有些家庭虽然通过外界扶助,在生活上有了改善但多为量的变化,还没有达到质变阶段,还无法实现脱贫后的自我发展,仍然徘徊在贫困线边缘。

第三,精神贫困现象严重。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物质贫困问题,而忽视了精神贫困问题。精神的贫困通常因物质的贫困引起,又反过来加深物质的贫困。据统计,全市贫困残疾人中有85%没有接受过初中以上文化教育,文盲人数还占相当比例。与教育程度低相应,贫困残疾人的思想观念也普遍较为封闭、保守和落后。因此,现阶段残疾人的贫困问题不仅仅是经济贫困,还包括教育文化落后、整体素质低下和思想观念落后等方面的精神贫困。

二、如何解决残疾人贫困问题

残疾人贫困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根据“尽快解决贫困残疾人的温饱问题,帮助基本解决温饱的残疾人经济收入稳定提高,逐步缩小与社会收入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的扶贫目标,我们必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扶贫机制,把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有机结合,确立从“输血型”逐步向“造血型”转变的扶贫方针。

(一)开展救济型扶贫。

救济型扶贫是指运用补贴计划和社会保障网络,对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冲击,而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残疾人和家庭进行救助的扶贫方式,主要侧重于物质扶助,属于“输血型”的扶贫。

首先对残疾人实施康复扶贫,补偿其部分生理功能,恢复或部分恢复其生产、生活能力。开展“光明工程”,为白内障患者免费施行复明手术。2003年,全市为白内障患者手术复明227人;开展“助听工程”,利用康复医疗服务资源,免费为听力患者检测,开展听力残疾预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免费赠送助听器。如2003年5月,市残联为30名聋儿免费赠送了助听器,使他们重新回到有声世界;开展“助行工程”,为52名残疾人免费安装了假肢,为下肢瘫痪人员赠送轮椅350余辆,基本解决了下肢残疾人的行动不便问题。

其次,把特困残疾人纳入城乡低保制度,同时探索新的社会保障形式。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特困残疾人全部纳入低保范畴,做到“应保尽保”。目前,在富阳市4142户低保户中,残疾人有1064名。同时,残疾人在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补助的基础上,市残联给予每人每月增加50元补助。另一方面,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共同助残。结合“春风行动”、“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等活动,通过“帮、包、带、扶”等形式向特困残疾人家庭伸出援助之手。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年春节期间,全市各界共慰问残疾人困难户2000余户,送去慰问金及物品80余万元。

再次,探索农村残疾人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机制,争取全市80%的持证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努力使残疾人“病有所医”。

最后,积极开展“助残安居”工程,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市残联计划3年内完成200户特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建工作,使他们在有衣穿、有饭吃的基础上,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开展开发型扶贫。

开发型扶贫是指以鼓励贫困残疾人自力更生、奋斗致富为宗旨,帮助他们了解市场信息、学习科技技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扶贫方式。主要针对的是具备劳动能力和劳动愿望,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而无法脱贫的残疾人。开发型扶贫属于“授人以渔”的“造血型”扶贫。主要有以下重要途径:

一是就业扶贫。就业是解决残疾人生活出路的根本。充分发挥残疾人就业服务所职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稳定福利企业集中就业,充分发挥按比例分散安置残疾人就业的渠道作用,同时鼓励残疾人自谋职业。

二是推行“到户到人”的参与式扶贫。创办残疾人扶贫基地,以股份合作、松散经济联合体、依托种养大户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带动、辐射残疾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2004年全市共投入30余万元资金,扶持农村种养业基地12个、种养业大户203户。

三是资金扶贫。一方面加大财政对残疾人扶贫资金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继续推行小额信贷,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放宽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四是科技信息扶贫。逐步完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的就业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优质可靠的致富信息和技术。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8)

残疾人扶贫基地是一种“造血型”的扶贫模式,不仅仅解决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更为残疾人提供创业致富的有效途径,极大地改善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深受广大农村残疾人的欢迎与认可,各级政府和残联对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也是高度重视。但是,在残疾人扶贫基地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下面笔者从扶贫基地存在的问题及加快发展的建议两方面做些阐述。 一、残疾人扶贫基地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残联的业务指导下,依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经济实体建立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残疾人扶贫基地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如下: 1、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核心把握不准,发展方向不明确。残疾人扶贫基地是以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创业从而达到脱贫致富为主要目的,核心就是“辐射带动”,没有辐射带动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不能算是扶贫基地。残疾人扶贫基地与民政福利企业安置吸收残疾人就业完全不同,后者的核心是“安置吸收” ,仅仅解决残疾人就业谋生的问题,而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又通过就业实现创业,是一种创业型的就业方式,同时满足了就业和创业需求,既能脱掉“贫困的帽子”,又能致富奔小康。但是现在一些残疾人扶贫基地过多地关注自身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残疾人创业致富的能力相当薄弱,突显不出辐射带动功能。残疾人扶贫基地的核心把握不准,使基地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从而影响了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建设标准和扶持标准不明确。残疾人扶贫基地是扶持贫困残疾人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地方在建设标准和扶持标准两个硬性条件上缺乏明确规定,也就是说对一些经济实体申请列入残疾人扶贫基地和申请扶持资金缺少标准、规模和安置带动残疾人能力等几方面的限定条件,对一些已经明显不符标准的残疾人扶贫基地也没有退出机制,这就不利于残疾人扶贫基地规范化管理和良性发展。有些基地自身发展很困难,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更别说带动残疾人创业,却还冠以“残疾人扶贫基地”的衔头争取扶持资金,浪费社会资源。 3、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相关管理制度滞后。残疾人扶贫基地是经济实体,有经营上的风险,应该加强内部管理。基地运作应该做到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每年按时将材料上报残联审核把关,对于年终考核不符合残疾人扶贫基地扶持标准的,或残疾人就业不到岗,带动辐射残疾人有困难的基地,残联应取消其扶贫基地资格,并追回扶持资金。但目前的基地管理明显滞后于基地的发展,残联不能及时掌握基地的发展情况。南湖区现有七家残疾人扶贫基地,但因扶持政策和内部规范性管理的滞后,南湖区残疾人扶贫基地基本上处于有基地,却没有社会影响面大、辐射功能强的基地。 4、残疾人扶贫基地的信贷能力偏弱,扩大生产经营受限。一般来说,银行贷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信用贷款,适用直接扶持到残疾人贫困户的小额贷款,二是担保贷款,适用像残疾人扶贫基地等经济实体承贷承还的贷款。目前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多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在信贷能力方面偏弱,缺少适当的担保人和担保单位,在争取银行贷款资金方面存在极大的困难,扩大生产经营受限。 三、残疾人扶贫基地加快发展的建议 1、依托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企业,以及一些有发展前景,安置、辐射带动残疾人脱贫致富成效突出的其他企业和经济组织,从事种植、养殖、加工业、机械制造业、服务业等,采用各种有效运行模式,安置和辐射带动残疾人脱贫。残疾人扶贫基地不局限于残疾人开办的经济实体,完全可以选择那些有意帮助带动残疾人脱贫的健全人开办的经济实体,利用他们在经济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优越性辐射带动残疾人创业致富。现在一些地方只在残疾人开办的经济实体中发展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做好不利于基地的快速发展,反而束缚了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必须从依托当地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企业入手,把残疾人扶贫基地“嫁接”到这些效益好、技术硬、影响大的企业中,使基地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2、建立扶贫示范基地。依照当地产业规划,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对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突出,扶持和辐射带动残疾人户特别多,或集中安置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包括智力和轻度精神残疾人特别多的集生产劳动、就业培训和辐射到户一体的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建立为示范基地,初步形成基地扶贫扶持体系,发挥扶贫示范基地生产、培训、扶持一体化的“领头雁”作用,带动更多的经济实体投入资金建立残疾人扶贫基地,加快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的进程,提高收入,共奔小康。 3、进一步加强基地内部管理和外部宣传。加快残疾人扶贫基地的发展要特别重视加强基地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宣传。目前的基地管理和宣传都不太到位,仅凭一时热情开发残疾人扶贫基地的现象比较普遍,缺少规范化的管理和市场化的宣传。残疾人扶贫基地是经济实体,说到底要产生经济效益才是发展的根本,除了政府的扶持资金和扶持政策外,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宣传十分重要。残疾人扶贫基地应在扶持贫困残疾人的方案、扶持方式、人数和预期扶持效果、 劳动合同、帮扶协议、帮扶情况记录、安置、扶持残疾人花名册及收入状况等方面加强管理。在醒目位置设立宣传栏,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残疾人扶贫基地做广泛的宣传,推动残疾人扶贫基地快速发展。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9)

过去十年:

逾千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

2010年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计划(2001~2010年)》执行的最后一年。

我国8300多万残疾人中,有6200多万生活在农村。在过去的10年,通过实施计划,贫困残疾人数量大幅减少,贫困残疾人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扶持贫困残疾人1811.8万人,实际解决温饱1198.6万人。对783.3万名残疾人进行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42.7万户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实施了危房改造。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0亿元康复扶贫贷款开展残疾人专项扶贫,140万余残疾人从中受益。建立结对帮扶单位229.3万个,结对帮扶残疾人1047.6万人,投入帮扶资金及物资折款24.6亿元,建立残疾人扶贫基金及经济实体4021个。

计划执行过程中,各地结合残疾人特点,以社会保障为依托,以提高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为手段,以增加贫困残疾人收入为目标,探索形成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和经验做法。与此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农村贫困残疾人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返贫率有增无减,部分惠农支农政策难以落实到残疾人身上,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

未来十年:

进入新阶段,把握新特点

与会专家和编制工作人员围绕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新十年规划的编制,畅所欲言,条分缕析,献计献策。

大家认为,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调整,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可用资源、政策支持的力度等都与以前大不相同。

大的环境上,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综合国力、经济实力迅速提高,现在已经超过日本,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经是世界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加快。扶贫工作也从以前的专项扶贫专为现在的大扶贫。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对于谋划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未来十年规划都非常有利。

近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更加关注残疾人群体,特别是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文件,其中也着重强调了要做好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切实将国家关于农村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和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制定和完善针对残疾人特点的扶贫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国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通知》明确提出:“加强农村残疾人扶贫服务,促进残疾人脱贫。”2010年4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务院残工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制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十年计划”,“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密切配合、抓紧抓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进入一个新的攻坚阶段,面临更加有利的形势。

大家认为,一个既适合国情,又能解决问题的未来十年农村残疾人扶规划,必须要与《中国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有效衔接,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农村残疾人扶贫的特点,要有看到5年、10年后我国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的战略思考。只有这样,这个规划才能取得突破。

首先要把国家已经有的政策用足。国家农村扶贫纲要是一个上位的计划,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纲要是一个下位的,有很多东西应该是一种承接或者拓展的关系。上位规划在残疾人扶贫问题上讲得可能不是很细,它是面向农村所有贫困人口的。残疾人的纲要可能要往下拓展一步,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参加社会保障的,都可以放在优先位置。大的扶贫里有很多项目,如果适合残疾人家庭参与,都可以拓展过来。除了扶贫开发,我们还有很多社会保障措施,对农村残疾人也是管用的,也是应该优先覆盖的,比如新农合、新农保。另外,也要考虑到在国家改革的推进过程中一些制度性的建立上,考虑到残疾人的利益。另外,可以对现有的一些农村政策和项目进行梳理,一些普惠型的政策是不是已经覆盖到残疾人群体,如果有条件的话,把残疾人群体纳入进去。在普惠的基础上,再考虑对残疾人的特惠政策,制定特殊的扶持措施。

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与农村一般扶贫开发要统筹好,但也不能完全一样,要考虑到残疾人的特点。我国有6200多万农村残疾人,那么6200万是由什么年龄构成?什么性别构成?什么残疾类别?什么技能构成?生存状况怎么样?致贫的原因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够生活自理?有多少人有谋生的技能?有很多人通过一定的培训和干预是能够自立的,比如他肢体残疾了,你让他挑担子可能挑不过你,但是在淘宝网开个网店,他专业起来可能比所谓的正常人还要专业。因此要把农村残疾人扶贫单独作为一件大事来研究,把问题分析透彻了,才能有针对性。

比如怎么样让残疾人的身心得到康复,树立起信心,这个不是大扶贫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搞农村残疾人扶贫的时候,有一个心理建设精神恢复的任务。实事求是地说,残疾人会自卑,穷人更自卑,如果他是一个贫困的残疾人,他会有双份的自卑。我们做规划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残疾人心理的建设、精神的建设也安排进去。不仅仅是在物质上能帮助他们脱贫,在很大程度上还要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再比如现在除了救助,还有服务,也很重要。不光是给他们资金,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提供服务的设施和场所,这样涵盖的面会更宽一些。资金保障只是一种手段,但是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把弱势群体的方方面面都要提高起来。还有,现在一些后天性的残疾,像因为工伤、意外致残的也越来越多,这些新增加的残疾人,也需要提一下。他因工伤或者职业病成为残疾人,是因为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才会陷入贫困的。在我们着重于怎么对残疾人实施扶贫的同时,也要考虑这样的情况怎么预防,一旦发生了如何救助,尽量避免新增贫困残疾人口。因此,不能说普惠没用,但是我们说普惠政策不够,公共产品不一定能够惠及所有人,不足以覆盖这些人,不足以让这些人跟上大伙儿的步伐。特惠政策也不仅仅指的是量,更不仅仅是指钱的量,得有特殊性、针对性,不仅要因地制宜,可能农村残疾人扶贫的政策还得因人制宜。

十年规划,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对上一个十年规划有所突破。现在制定的是农村残疾人扶贫后十年的规划,这个重要的节点我们应该细考虑一下。虽然都叫十年,前面也叫十年,但是后十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实现的十年。特别是2000年以后的税费改革和2006年免除农业税以后,一系列统筹城乡的大的理念和观念,都是做好扶贫开发残疾人事业非常重要的背景。认识这个背景,起草新的十年规划,思想要方解放点,思路还得开阔点,思考在深入一点。中国发展这么快,综合国力提升这么大,特别是通过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后,你不要低估社会的力量,也不要低估广大人民和广大干部的思想境界。所以,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想到未来五年、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什么水平以后,应该有怎样一个态度、怎样一个决心来落实农村残疾人应有的社会福利、社会待遇,我们政府各个部门应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10)

一、总结成绩,查找差距

省委、省政府一贯重视和关心残疾人工作,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我省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一是制定优惠政策,使残疾人普遍受益。省政府先后出台了62条优惠残疾人的政策规定,给广大残疾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仅税费减免一项,城乡残疾人每人每年受惠额多则达千元以上,少则也有上百元;省委省政府连续8年将残疾人康复救助和基础设施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投入1500多万元,为15000多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7000多名贫困肢残人装配假肢或配备辅助器具,“康复一人,造福一家,影响一片”,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扶持残疾人脱贫解困。从*年至今,共争取中央康复扶贫贷款4900万元,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配套资金3707万元,共扶持贫困残疾人9万多人次,使其中70%以上实现脱贫;全省有25万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城市或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残疾人已纳入“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三是广泛开展扶残助学活动,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全省已建立特教学校65所,在校残疾学生4万多名,其中盲童、聋童和弱智儿童入学率分别达89.14%、92.47%、92.08%。四是广开就业门路,促进残疾人就业。据最新统计,我省173万残疾人中,有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的达49.64万人,其中农村占38.76万人,城镇的占11.48万人;已就业的43.15万残疾人中,农村占33.3万人,城镇的占9.85万人,就业率达86.9%。五是宣传发动,营造扶残助残良好环境。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帮、包、带、扶”和“志愿者助残”等活动,有近5万名贫困残疾人得到帮助,其中许多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虽然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残疾的影响,面对教育、就业、康复、医疗、保障乃至歧视、维权等重重困难与压力,许多残疾人生活比较艰难,特别是贫困残疾人,他们是贫中之贫、弱中之弱,扶助贫困残疾人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做好残疾人工作,扶助贫困残疾人,这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认识到扶助贫困残疾人,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残疾人的根本利益,努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环境和条件,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二是要认识到扶助贫困残疾人,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缩小残疾人与健全人生活水平的差距,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安定稳定的基础条件之一。三是要认识到扶助贫困残疾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贫困人口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贫困残疾人更是难中之难,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四是要认识到扶助贫困残疾人,是建构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切实做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就业、教育、康复、扶贫、维权等工作,给予残疾人更多的支持和关爱,使残疾人在融入社会和参与生活中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最生动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之一。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真正把扶助贫困残疾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坚持政府主导,强化责任意识。省委书记、省委卢展工省残联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各级政府要把残疾人事业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在定政策、谋发展时,要把残疾人工作纳入其中;在定项目、抓建设时,要予以优先倾斜;在定措施、抓落实时,要予以扶助。”卢省长强调:“残疾人是人民群众中最为困难、最需要关心帮助的弱势群体,要采取更优惠、更优先、更优势的政策措施,引导、鼓励、支持发展残疾人事业。要重点做好已制定的一系列扶残助残政策措施的深化、细化并落实到实处,让残疾人感受到党和政府实实在在的关怀”。各级各部门要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卢省长的讲话精神,制定切合实际的扶助贫困残疾人的规划和措施,把任务指标分解到位,做到工作有分工、能落实。各级领导要用真情实感、真心实意、真抓实干去做好工作,带动周围的干部群众;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到贫困残疾人中去,知实情,解难题,扎扎实实为贫困残疾人办实事。

四、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扶助贫困残疾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许多部门,需要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残工委各成员单位应该带个好头,发挥各自优势,切实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期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民政部门要在构建新型城乡救助体系的过程中,强化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为依托,整合资源,实实在在地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教育部门要以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努力拓展残疾人中、高等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为残疾人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卫生部门要进一步健全城乡基层医疗服务网络,拓展医疗康复项目,提高康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中建立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体系,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康复服务。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指导,强化就业服务,开发适应残疾人就业的岗位,通过实现就业从根本上改变残疾人的贫困状况。扶贫工作部门要把残疾人扶贫纳入全省扶贫开发规划,政策上给予优惠,方法上不断创新,真正使扶贫工作落实到人到户。各级残联要全面掌握贫困残疾人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及时反映残疾人的意见和呼声,协助政府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扶助残疾人的政策和规定,积极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其他各部门要紧密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主动协调,密切配合,在残疾人教育就学、康复医疗、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税费减免、资金扶持、居所安全、维护权益等事关残疾人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要主动介入,积极采取措施,拿出可行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力做好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各项工作。

五、弘扬美德,形成合力

残疾人社会扶贫篇(11)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分弱势群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残疾人扶贫帮困、引导残疾人就业、指导残疾人康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等工作,乌镇镇残联在日常残疾人工作中不断收集资料,总结情况,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多角度地透视了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得到了目前大多数残疾人生活的真实情况。20__年,乌镇镇残联结合工作实际,围绕残疾人扶贫工作这一主题,深入各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乌镇镇残疾人现状 桐乡市乌镇镇残疾人数量庞大,持证残疾人达1223人,乌镇残疾人生存现状: 1、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有137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有285名是有精神残疾,家庭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依托,而且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可以说如果离开必要的救济,相当部分的残疾人将难以生存下去。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生活缺少照料,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2、农村残疾人住房条件差,有一部分困难残疾人甚至住在危房之中,今年正好困难户扶贫建房被列入实事工程之中,可以对这些困难户加大力度实施扶贫建房。 3、农村残疾人强烈的康复需求和愿望很难满足。许多残疾人,特别是年轻残疾人,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自己的部分功能。但是,客观上,由于目前乌镇镇康复设施还在逐步完善中,康复圈的建设还需要多方努力协调,康复点的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观上,许多残疾人,特别是事故致残的残疾人,由于担心自尊心受损不愿意去康复点接受康复训练。因此,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4、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愿望难以实现。大部分残疾人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相当有限,普遍缺乏谋生的必要技能,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收入行业,甚至像捡破烂、行乞、补鞋、算命、理发等还有不少人从事,因而他们自身收入和社会地位远不如健全人。 5、农村残疾人心理压抑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外来压力往往采取忍让的态度,少部分人采取极端的反叛行为。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农村残疾人正常心理感情表达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认同也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优惠政策了解不多。 二、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采取得力措施,抓好扶贫工作。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极积配合,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二是落实残疾人小额扶贫贷款任务,帮助残疾人选择好种植、养植和经营方面的项目。三是各村、社区要调查和掌握贫困残疾人底数,建档立卡,为有计划地抓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创造条件。 2、与时俱进,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一是继续坚持以按比例就业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20__年全镇要安排10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就业。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三、几点建议: 1、在残疾人中大力宣传新的残疾人观。旧的残疾人观是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使残疾人丧失自信,甘于落后,不敢求平等。近年来,乌镇镇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在人格和权利上同健全人是平等的,认为残疾人同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用人道主义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人权保障,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残疾人要摆脱困难,既要靠政府帮助,靠社会救助,更要靠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基层残协是代表残疾人利益,了解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与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的最重要环节。到20__年底,全镇18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建立基层残协,是镇残联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各村、社区残协,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及管理自身的能力。 3、建立健全网络,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通过康复恢复功能是残疾人最强烈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是残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要以农村、社区康复点、康复圈为基础,健全康复服务网络,推进全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培训康复站骨干,提高康复综合服务质量,广泛开展全镇残疾人康复训练。二是积极开展专门康复工程,如开展免费肢体残疾人矫正手术、推广使用普及型假肢等,带动残疾人用品用具开发、供应工作和后期康复训练,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等;三是加强早期康复工作。加强聋儿语训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抓好精神病防治康复等。 4、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全镇残疾人整体素质。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全镇残疾人的教育,提高全镇残疾人自身素质是关键。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残疾人的政治素质。二要加强残疾人的文化教育。要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全镇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加强全镇残疾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社会公德,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介绍,全面推进全镇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的根本出路。实践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 和能力。多年来,乌镇镇残联始终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一是全面实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加大把此项工作推进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全镇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网络作用,广泛收集残疾人就业信息。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及各类残疾人特点,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四是扶持农村残疾人个体就业。通过小额信贷,减免税费等各种方法扶持残疾人就业。继续配合市残联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并推荐就业,鼓励盲人集体开业或个体从业,为盲人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6、进一步推进扶贫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提高全镇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乌镇镇残疾人扶贫帮困作为一项重点来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途径加快扶贫步伐。一是依靠政府开展残疾人扶贫。政府是实施社会救助的第一责任主体,在制度建立、经费筹集、事务管理中担负起主要责任。二是着力抓好社会扶贫。广泛通过各种慈善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群众团体组织,共同参与对全镇贫困残疾人的扶贫和救助。要充分发挥“助残日”活动等载体开展扶贫助残活动,募集社会资金扶助残疾人。三是利用国家康复扶贫贷款开展扶贫。要积极推行小额信贷,以小额信贷方式扶持全镇贫困残疾人从事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行业、项目,要巩固扩大扶贫成果,或与其它资金配合使用,优先投向能带动脱贫致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项目。 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全镇贫困残疾人生存。要加强养老院建设,使无依靠的残疾人有归宿,最终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