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区农村残疾人基本情况
市区11个乡(镇)中、农村残疾人17387,占市区残疾人总数的52.64%,其中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1200名。大部分残疾因车锅造成在农村尤为突出。鉴于此, 如何开展农村残疾人预访和康复工作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功能水平, 提高其自理能力和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的能力, 是我市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中残联“十五” 和“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为了尽早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 我市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形成了政府主导、残联协调、部门配合, 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
(一)村级卫生室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农村残疾人大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信息闭塞,出行不便利,加之,自身行动受限制,使得他们到城市乃至到乡(镇)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的难度很大。如果充分利用村级卫生所,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就会得到康复的效果。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村级卫生所大都建在本村的中心,服务范围涉及到每个自然村,大大方便了残疾人。加之,卫生所的村医(防疫保健员)对本村残疾人的情况比较熟悉,便于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在调查中我们看到,高闸镇在离乡村卫生所不远处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由自治区残联配发的一套康复训练器材,有残疾人和老年人在接受训练。居住在附近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每天坚持在这里进行康复训练,功能恢复效果比较明显。
(二)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根据走访调查,市区各乡镇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加强村卫生室建设的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__]180号)精神,加快村级卫生所建设步伐,基本形成了有场地、有人员的村级卫生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各行政村均已建起了村级卫生所,面积在40-60平方米,并且配齐了村医(防疫保健员),配备了简单的医疗卫生器械。在调研中,我们看到大部分村卫生室职责已经上墙,但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仍处于空白。
(三)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体制机制有了雏形。根据调查显示,我市当地村卫生所的管理工作尚不完善,乡镇每年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对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考核。在此基础上,按照所在行政村总人数每人每年2元卫生服务费的标准发给村医,所需资金大部分列入财政预算,个别从本村全体村民公积金中提取。村级卫生室所售药品均由市级卫生部门统一配送,零利率销售给病人,村医出诊时可收取一定的出诊费用。如果就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村级卫生所实行专项考核,并配备必要的设备,落实激励政策,那么村级卫生所所承担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就会开展起来。
三、制约我市农村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必要的康复训练器材。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市区现有的农村卫生所,除个别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材外,其它均未配备。
二是村医(防疫保健员)专业康复知识缺乏。残疾人康复指导与服务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参与康复指导和服务人员必须掌握康复训练与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残疾的识别,残疾人康复需求的确定,康复服务的内容、如何提供服务、记录和评估的方法,简单实用训练技能,家庭康复护理等知识。在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绝大部分村医(防疫保健员)对康复知识了解得不多,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是缺乏对村医(防疫保健员)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有效监管和激励机制。由于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报酬主要靠政府医疗性补贴和自己创收,收入相对偏低,而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其积极性。
四是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不到位。由于宣传工作跟不上,我区农村大部分残疾人由于缺乏康复知识,对康复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残疾人自我康复保护意识淡薄,自愿康复、配合康复的主动性不强。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因不清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需要接受康复训练,以致错失了最佳时机,落下终身残疾。
四、关于建立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建议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从根本上抓起,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加强我市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实现,我以为以下措施以借鉴和采用;
(一)进一步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运行机制。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十一五”残疾人康复计划,把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当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加大投入,发挥主导作用。
卫生部门要加强医院康复科(室)的建设,特别要发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确保农村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民政部门要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时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中,给予扶持,帮助贫困残疾人解决康复困难。
财政部门要将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供经费保障。
教育部门要将残疾人康复专业纳入自治区教育发展计划,培养一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并做好学龄前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
计生部门要抓好生殖健康工程,研究和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婚前检查工作,下大力气做好优生优育及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计生药物宣传教育工作。
交通部门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造成新的残疾。
公安部门要积极参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做好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
各级妇联要认真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做好残疾妇女、儿童的康复工作。
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将残疾人康复纳入“红领巾助残”、“青年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救助活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残疾人康复宣传工作。
各级残联负责康复工作的组织管理、规划制定、经费筹措以及协调实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农村残疾人康复需求,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农村残疾人康复工作规划和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的相关政策,指导和协调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业务,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协调解决残疾人康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二)加强村级卫生室阵地建设,建立科学可行的监管机制,确保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落到实处。
村级卫生所无论是从其地理条件,还是人员配置上,都具备了为农村残疾人提供最方便、最直接、最快捷的残疾预防宣传和康复服务的条件,是开展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最佳载体和有效途径。
一要加大康复器具投入力度。康复器具是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全市除个别乡镇由自治区残联配备了康复训练器具外,其他均尚空缺。为此,建议政府为每个乡村级卫生所配备1.5万元的残疾人康复训练器具。
二要有计划地组织对乡村医(防疫保健员)分期分批进行残疾预防和康复训练与服务专业知识的培训。要结合市区实际,借鉴外省(区)经验,组织对现有的乡村级卫生所村医(防疫保健员),进行中短期专业康复资格培训,经考试合格的,发给证书,实行持证上岗。
三要建立乡镇医(防疫保健员)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专项补贴。由于残疾人工作的特殊性,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大部分是属于无偿的。为充分调动乡村医的积极性,建议实行浮动津贴制度并将其列入__市财政预算,由市残联在参与卫生部门年度考核验收后,根据考核验收情况兑现发放。
四要加强对乡镇一级卫生所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市、区乡镇三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把指导乡镇级卫生室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列为主要工作内容,并把聋儿语训、智残、脑瘫儿童训练、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康复训练指导等项目纳入其中,推动乡村级卫生所康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康复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加大贫困救助力度,确保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各级政府要把农村残疾人康复与扶贫结合起来,逐年拿出部分扶贫资金用于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补助;同时制定并完善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和医疗救助政策,采取分级负担、减免费用等措施,解决贫困残疾人康复治疗问题。各级残联要利用好政府扶贫资金、社会捐助款、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建立各类贫困残疾人专项救助基金,逐年对特殊困难残疾人实行有计划救助。
(四)大力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宣传,积极做好残疾预防。
第一条 为了预防残疾的发生、减轻残疾程度,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促进残疾人平等、充分地参与社会生活,发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残疾预防,是指针对各种致残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个人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的丧失或者异常,防止全部或者部分丧失正常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本条例所称残疾人康复,是指在残疾发生后综合运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心理和辅助器具等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减轻功能障碍,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
第三条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康复相结合的方针。
国家采取措施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支持和帮助其融入社会。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实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组织实施与监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有关工作。
第五条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地方组织依照法律、法规、章程或者接受政府委托,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依法做好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
第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做好所属范围内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
第七条 社会各界应当关心、支持和参与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
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公益宣传。
国家鼓励和支持组织、个人提供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捐助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事业,兴建相关公益设施。
第八条 国家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提高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鼓励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九条 对在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残疾预防
第十条 残疾预防工作应当覆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以社区和家庭为基础,坚持普遍预防和重点防控相结合。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残疾人联合会等开展下列残疾预防工作:
(一)实施残疾监测,定期调查残疾状况,分析致残原因,对遗传、疾病、药物、事故等主要致残因素实施动态监测;
(二)制定并实施残疾预防工作计划,针对主要致残因素实施重点预防,对致残风险较高的地区、人群、行业、单位实施优先干预;
(三)做好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残疾预防知识。
第十二条 卫生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在开展孕前和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以及新生儿疾病筛查,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防控,心理保健指导等工作时,应当做好残疾预防工作,针对遗传、疾病、药物等致残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或者降低致残风险,加强临床早期康复介入,减少残疾的发生。
公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救灾等部门在开展交通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时,应当针对事故、环境污染、灾害等致残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残疾的发生。
第十三条 国务院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民政等有关部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履行职责时应当收集、汇总残疾人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第十四条 承担新生儿疾病和未成年人残疾筛查、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将残疾和患有致残性疾病的未成年人信息,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和计划生育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将相关信息与残疾人联合会共享,并共同组织开展早期干预。
第十五条 具有高度致残风险的用人单位应当对职工进行残疾预防相关知识培训,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致残风险,并采取防护措施,提供防护设施和防护用品。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公民学习残疾预防知识和技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保证未成年人及时接受政府免费提供的疾病和残疾筛查,努力使有出生缺陷或者致残性疾病的未成年人及时接受治疗和康复服务。未成年人、老年人的监护人或者家庭成员应当增强残疾预防意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残疾预防措施。
第三章 康复服务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民政等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整合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机构(以下称康复机构)、设施和人员等资源,合理布局,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为残疾人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开展残疾儿童康复工作,实行康复与教育相结合。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康复机构设置规划,举办公益性康复机构,将康复机构设置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康复机构建设,鼓励多种形式举办康复机构。
社会力量举办的康复机构和政府举办的康复机构在准入、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非营利组织的财税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执行相同的政策。
第十九条 康复机构应当具有符合无障碍环境建设要求的服务场所以及与所提供康复服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设施设备等条件,建立完善的康复服务管理制度。
康复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规定,为残疾人提供安全、有效的康复服务。鼓励康复机构为所在区域的社区、学校、家庭提供康复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康复机构的建设标准、服务规范、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加强对康复机构的监督管理。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及时汇总、康复机构信息,为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提供便利,各有关部门应当予以支持。残疾人联合会接受政府委托对康复机构及其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当利用社区资源,根据社区残疾人数量、类型和康复需求等设立康复场所,或者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组织,组织开展康复指导、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康复护理、辅助器具配置、信息咨询、知识普及和转介等社区康复工作。
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参加社区康复活动,融入社区生活。
第二十一条 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应当针对残疾人的健康、日常活动、社会参与等需求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对康复方案进行调整优化。制定、实施康复方案,应当充分听取、尊重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意见,告知康复措施的详细信息。
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应当保护残疾人隐私,不得歧视、侮辱残疾人。
第二十二条 从事残疾人康复服务的人员应当具有人道主义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学习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取得相应资格的,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
第二十三条 康复机构应当对其工作人员开展在岗培训,组织学习康复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康复机构等应当为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学习掌握康复知识和技能提供便利条件,引导残疾人主动参与康复活动,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应当予以支持和帮助。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将残疾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医疗康复费用予以支付;按照医疗救助的有关规定,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给予补贴,并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医疗费用后仍有困难的给予医疗救助。
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完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通过实施重点康复项目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基本型辅助器具配置给予补贴。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康复需求等情况制定。
国家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康复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力量通过慈善捐赠等方式帮助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工伤保险基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残疾人康复。
有条件的地区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实施高于国家规定水平的残疾人康复保障措施。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需要,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从事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服务的机构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相关机构给予资金、设施设备、土地使用等方面的支持。
第二十八条 国家加强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人才的培养;鼓励和支持高等学校、职业学校设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员。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将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知识、技能纳入卫生和计划生育、教育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需要,完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水平评价体系。
第三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辅助器具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单位依法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人员的待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应当在培训进修、表彰奖励等方面,对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人员予以倾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职责,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有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情形的,依法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三条 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开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暂停相关执业活动,依法对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第三十四条 具有高度致残风险的用人单位未履行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残疾预防义务,违反安全生产、职业病防治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用人单位还应当依法承担救治、保障等义务。
2017年5月21日是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主题是“推进残疾预防,健康成就小康”。认真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主题活动,对于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部署和要求,推动广大残疾人共奔小康,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友爱、互助、融合、共享的理念,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宁波市政府残工委《关于开展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活动的通知》要求,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请各地、各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召开专题会议
各镇(街道)和残工委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召开专题会议,专项研究部署全国助残日活动,并围绕本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主题,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分析残疾人事业面临的重点和难点,研究对策和措施。
二、明确部门职责
(一)各镇(街道)和残工委成员单位要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等重要法律法规和规划精神,聚焦残疾人不愁吃、不愁穿,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有保障,以及基本康复服务、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方面,落实有针对性的保障和支持措施。
(二)市卫生计生局要会同市残联建立健全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和治疗康复的衔接机制,落实《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和《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做好残疾预防宣传教育,普及残疾预防知识。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开展疾病防控、母婴保健等工作时应针对遗传、疾病、药物等致残因素进行残疾预防,减少残疾发生。
(三)市民政局、市住建局要积极研究改善残疾人民生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在农村危房改造、城市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不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
(四)市残联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康复辅助器具的宣传推广,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形式,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具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精神,普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知识,让康复辅助器具产品老少皆知。
(五)市人力社保局要积极帮扶残疾人实现“就业梦”。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并通过组织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和开展有针对性的残疾人职业培训等方式,促进残疾人就业。
(六)市教育局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教师和学生中加强人道主义精神的宣传教育,倡导扶残助残。贯彻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制定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2017-2020年)》,通过特教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形式,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七)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要采用送温暖、志愿者助残、巾帼关爱、手拉手红领巾助残等多种形式,开展志愿助残活动。
(八)各镇(街道)要在全国助残日期间,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福利院、残疾人康复机构、特教学校、康复托养机构、扶贫基地、福利企业,勉励残疾人自强、自立,并帮助残疾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宣传要求
(一)各镇(街道)要将第二十七次全国助残日的宣传报道工作纳入年度宣传工作的总体计划中,统一部署,统一安排。
(二)市广播电视台、慈溪日报社等新闻单位要结合本次全国助残日主题,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为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有力措施和政策,深入报道社会各界扶残助残的感人事迹,积
极报道全国助残日期间组织的各种活动,形成宣传声势和规模,充分营造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
市卫生局很重视残疾人保障工作。局领导班子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如何在卫生系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并明确一名副局长分管此项工作。为切实做好好卫生系统残疾人保障工作,卫生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局机关有关科室及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残疾人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卫生系统的残疾人保障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局医政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碰头会,协调解决各项残疾人保障措施的落实。同时,卫生局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组织好《残疾人保障法》学习、讨论和宣传,把学习《残疾人保障法》纳入“四五”普法内容,要求各单位站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落实好残疾人保障措施。版权所有
二、切实落实好各项残疾人保障措施
(一)完善各项预防保健措施,避免各类病残现象出现
市卫生局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督促市卫生防疫站、市妇幼保健院、市皮肤病防治站等单位,结合各自职能,落实好各项预防保健措施,预防各类残疾现象发生。市卫生防疫站,在抓好各类疫苗接种工作同时,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脊灰”糖丸100%接种率,避免“婴儿瘫”出现。市妇幼保健院,狠抓婚前医学保健和孕产妇保健,在育龄夫妻和孕产妇中间大力普及生育知识,提高优育优生率。自2002年以来,妇幼保健院在全市城乡开展了新生儿听力筛查和遗传性疾病筛查,并保证筛查率在95%以上。对个别听力异常和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避免了各类残疾现象的发生。今年,在市政府统一安排下,将进行免费婚检,此举将进一步推进我市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提高我市优生优育率和人口素质。市皮肤病防治站,作为我市麻风病专职救治机构,每年进行麻风病现症病人和愈后病人普查,及早发现麻风病人并给予及时治疗和干预,防治病人向病残发展。受到了病人及其家属的衷心感谢。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为残疾人就医提供方便
市卫生局重视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障,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各方面为残疾人提供方便。各医疗卫生单位按照卫生局和市残联等部门的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完善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方便。一是在门诊、病房等显要位置张贴、悬挂残疾人优先的提示,并在挂号、缴费、检查等各环节优先照顾残疾人。有的医院在门诊等处安排专人,帮助老弱病残人员挂号、缴费、检查等。市人民医院购置了电动车,安排专人,免费照顾、运送行动不便的病患。同时,在公用通道、卫生间建设、病房安排等方面,都设置了残疾人专用通道和马桶。市中医院等单位,还为残疾人减免医药费用。
1.1 病例选择
在武康疗养院和绍兴第三医院麻风住院患者中,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在残疾患者自愿的基础上选择护理干预的对象,共92例,其中男77例,女15例,年龄31~87岁,平均(70.8±10.7)岁;文化程度为文盲40例,小学46例,初中及以上6例;未婚50例,已婚37例,其他5例;麻风型别为多菌型的66例,少菌型的26例;麻风病期1~39年,平均(10.0±5.0)年。眼残疾53例,手残疾73例,足残疾74例。
1.2 干预方法
1.2.1 干预内容 参考有关麻风病残疾护理的方法\[11-15\],结合2所麻风病院的实际,对麻风残疾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 全面评估患者情况,确定合理的残疾护理目标。② 增加食堂后勤人员和护工数量,提高生活照顾水平,减少受到伤害的机会。③ 普及护目镜、手套、防护鞋、轮椅、拐杖等辅助器具,提高日常伤害防护能力。④ 加强眼手足常规护理,经常使用眼水、眼膏和尿素霜于眼手足残疾部位,温水浸泡手足,保持局部皮肤状况良好。⑤ 常规提供手足伤口、溃疡清创换药服务。⑥ 兔眼病人日常养成经常眨眼和辅助闭眼的习惯,爪形指和垂足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防止挛缩。⑦ 少数复杂性溃疡和严重残疾患者进行外科干预,改善残疾基础水平。⑧ 定期召集干预对象进行小组讨论,并提供相应的防残知识咨询。⑨ 部分溃疡患者通过麻风溃疡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进行残疾管理。⑩ 加强患者心理护理,促进患者之间及与亲友的交往,提高患者社会支持水平。
1.2.2 实施方法 参加研究的患者分别落实相关护理人员,由责任护士为每位患者建立残疾护理档案。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辅导和现场示教讲解自我护理的目的、意义及相关知识,要求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习惯,每天坚持眼手足残疾护理常规。护士为每位患者配备必要的残疾护理用品,日常督促患者落实残疾护理措施,并为患者提供溃疡换药和功能锻炼与物理治疗服务。每3个月记录1次干预效果,根据护理效果不断改进干预措施,护患合作减少红眼、皲裂、溃疡等麻风继发性残疾的发生。干预共持续18个月,以麻风患者继发性残疾变动情况作为效果评价的指标。
1.2.3 统计方法 使用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92例残疾患者经过18个月的护理,红眼、手开放性皲裂、手伤口、足开放性皲裂、足溃疡的残疾分数分别下降了75%、94%、90%、75%、62%。视力略有恶化,手足骨缺失分数无变化(表1)。
表1 麻风残疾患者综合性护理干预前后
继发性残疾分数变化情况
残疾类型 基线 第3月 第6月 第9月 第12月 第15月 第18月
红眼 32 26 20 18 16 14 8
视力 614 614 614 608 608 608 608
手开放性皲裂 37 23 15 12 11 8 2
手伤口 29 21 13 11 12 9 3
手骨缺失 145 145 145 145 145 145 145
足开放性皲裂 16 12 9 7 8 5 4
足溃疡 61 45 37 36 32 28 23
足骨缺失 237 237 237 237 237 237 237
注:红眼每出现一侧计1分,视力以在6 m范围内能够分辨护士手指数的具体距离数的整数作为相应的视力分数,开放性皲裂以皲裂的个数计算分数,伤口/溃疡以其个数计算相应分数,骨缺失以具体骨缺失的块数作为相应分数。其中视力分数为反向指标,分数越高,视力越好
3 讨论
3.1 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必要性
英国国际麻风救济会Jean M.Watoson女士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麻风病残疾者必须终生护理的理念,并在许多麻风病防治现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对于麻风病康复护理和残疾预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正如国际抗麻风协会联合会技术委员会(ITC)2010年所指出的那样,麻风残疾护理已经显示作为一种干预在起作用,但是其证据还不像科学家希望的那样强而有力,在残疾自我护理方面还应该给予更强的倡导,在许多国家的现场尤其是低收入国家的规划实施中残疾护理还面临着许多的挑战\[16\]。诚然,从预防残疾加重的技术角度,麻风残疾护理理论上可以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要让残疾患者自觉地实行残疾护理措施,仅仅将相关的理论、技术、方法传授和示范给患者是显然不够的。许多环境的因素以及资源的供应情况和相关重要人员的态度等都会对患者残疾预防行为的建立和残疾护理的长期坚持产生重大的影响\[17\]。因此,麻风残疾患者的护理必须是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要考虑到影响患者护理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以及强化因素,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患者防残行为的稳步改变。在麻风残疾护理前期比较强调给予患者相应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目前适时重点关注麻风残疾护理的周边影响因素可能对于麻风残疾护理的实施更具有现实的意义,采取综合性的麻风残疾护理干预措施在当前麻风防治态势下十分必要。
3.2 综合性麻风残疾护理干预的具体特征
从多年来麻风残疾护理的实践情况来看,作为麻风护理人员应该客观承认患者许多生活劳动中的实际问题确实阻碍着患者伤害减少的目标的实现,因此在麻风病院残疾患者护理中比较强调要将患者从日常活动中解放出来。在后勤服务照顾方面的改进,大大减少了患者烫伤及行走伤的发生危险。强调残疾护理的相关物资、药品、器具等的充分供应是综合性护理干预的第二个特征\[18\]。不少残疾患者没有相关的这些防止残疾的资源,无疑要想取得较好的预防残疾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麻风防护鞋在预防麻风溃疡发生上作用肯定,一定要保证供应。注重残疾患者之间以及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作用反馈也是综合性麻风残疾护理的显著特征,护士应仔细地倾听患者的意见,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注重各种护理措施的现实可能性。将患者作为老师,发挥残疾护理效果明显、有影响力患者的示范作用已经在现场证实是有效的方法\[19\],开展有医护人员参加的患者的小组讨论或自我护理小组会议是残疾护理的有效组织形式之一,值得予以推广\[20-21\]。麻风残疾造成了患者感觉、运动、营养、循环等多方面的障碍,在强调患者护理的同时,注重一些外科干预的方法对于残疾护理的支持也是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一个特征。对一些重度兔眼、足底严重畸形的溃疡患者等给予一定的外科干预,可以明显遏制残疾恶化的速度,对于残疾护理是有效的支持。麻风残疾护理在有些严重残疾护理方面仅仅是辅助和配合的角色,也并不能完全解决所有残疾恶化的问题,这是我们在制定护理目标以及在护理干预前必须对患者详细解释清楚的问题。根据患者的残疾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护理目标是残疾护理的先导,也是综合性防残护理的基本的特征。
3.3 麻风防残护理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麻风病院的残疾患者一般年龄大,残疾重,尽管有着生活劳动强度不大,居住集中便于护理管理的优势,但是不少报告认为实施残疾护理的难度较大,效果也不是十分明显\[22-23\]。我们对92例患者实施了18个月的综合性残疾护理干预,结果红眼、手开放性皲裂、手伤口、足开放性皲裂、足溃疡的残疾分数分别下降了75%、94%、90%、75%、62%,效果比较明显。说明通过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麻风病院的现场也是可以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的。在条件相近的麻风病院,只要资源和护理力量足够,实施这样的综合性残疾护理干预还是具有可行性的。对于那些目前实施综合性残疾护理干预存在困难的麻风病院,也建议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残疾预防活动,避免麻风残疾患者发生失明、截肢,甚至严重感染和死亡。对于生活在社区的麻风残疾患者,护理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开展社区护理工作,采取家庭病床等灵活的方式促进患者实施残疾的自我护理,控制残疾的恶化,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在家庭和社区水平的最大限度的康复\[24\]。
(承蒙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张国成会长和潘春枝秘书长的技术指导以及荷兰麻风救济会的资金支持,特此致谢)
4 参考文献
[1]Ganapati R, Pai VV, Kingsley S. Disabilit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in leprosy: a field experience\[J\]. Indian J Dermatol Venereol Leprol,2003,69(6):369-374.
[2]Zhang G, Yan L, Jiang J,et al. Final report about Stage II Collaboration Project on Leprosy Rehabilitation\[J\]. Chin Med Sci J,2000,15(3):187-190.
[3]Cross H. The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for people affected by leprosy: whose attitude needs to change?\[J\] Lepr Rev,2007,78(4):321-329.
[4]Porichha D, Rao VN, Samal P,et al. Transfer of disability care of leprosy to the affected persons and the community members\[J\]. Indian J Lepr, 2011,83(2):81-86.
[5]Ganapati R, Pai VV, Tripathi A. Can primary health centres offer care to the leprosy-disabled after integration with general health services?a study in rural India\[J\]. Lepr Rev, 2008,79(3):340-341.
[6]Malaviya GN.Prevention of impairment and disabilities activities in leprosy after integration: role for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personnel\[J\]. Indian J Lepr, 2006,78(4):347-357.
[7]Manglani PR.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in leprosy\[J\]. J Indian Med Assoc, 2004,102(12):680-683.
[8]潘美儿,张国成,王景权,等.临床护理路径在麻风足底溃疡患者治疗中应用效果\[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1):48-50.
[9]郑志菊, 严良斌,张国成,等. 麻风爪形指挛缩的理疗及体疗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3):177-178.
[10]Ebenso J, Muyiwa LT, Ebenso BE. Self care groups and ulcer prevention in Okegbala, Nigeria\[J\]. Lepr Rev, 2009,80(2):187-196.
[11]Chakraborty A, Mahato M, Rao PS. Self care programme to prevent leprosy-related problems in a leprosy colony in Champa, Chattisgarh\[J\]. Indian J Lepr, 2006,78(4):319-327.
[12]Honda Y. Nursing assistant care at the national Hansen's disease sanatorium in Japan: focusing on “autonomy of the life field” for physically and socially challenged residents\[J\]. Nihon Hansenbyo Gakkai Zasshi, 2008,77(3):205-210.
[13]Li J, Mu H, Ke W,et al. Government health workers as implementers of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measures: an assessment of a prevention of disability project in selected counties of Guizhou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 Lepr Rev, 2008,79(3):295-302.
[14]王景权,归婵娟,潘美儿,等. 麻风兔眼病人咨询服务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09,21(2):88-90.
[15]沈国丽,潘美儿,谭又吉,等.住院麻风患者跌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0,9(7):601-602.
[16]ITC.Review of leprosy research evidence(2002-2009) and implications for current policy and practice\[J\]. Leprosy Review,2010,81(3):228-275.
[17]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2011麻风病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6-74.
[18]Borg J, Larsson S. Assistive devices for people affected by leprosy: underutilised facilitators of functioning?\[J\] Lepr Rev, 2009,80(1):13-21.
[19]汪芳金,金刚石,王景权,等. 桐乡市麻风病受累者社区治疗康复3年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4):351-353.
[20]王玉英,李菊红,王景权,等.麻风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上海预防医学,2012,24(7):409-412.
[21]宋慈珍,王景权,邱兴华,等.216例麻风病受累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2,28(1):6-8.
[22]Shen JP, Liu MS, Zhou M. Current situation of leprosy colonies/leprosaria and their future in P.R. China\[J\]. Lepr Rev, 2007,78(3):281-289.
1.社区康复模式
社区康复的概念是: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包括残疾人及其家属,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资源,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行、经济的全面康复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1)社区康复的原则
① 社会化的工作原则。通过社区康复,实现身体功能的恢复,更重要的是实现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
② 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针对并、伤、残者对康复需求和资源状况,采取低投入、高回报、高效益、广覆盖的方法,就近就地,大力开展家庭康复服务于社区所有伤、病、残者。
③ 因地制宜的原则。
④ 因陋就简的原则。即,尽可能动员社区力量的基础上因陋就简,使康复人员、康复对象及其亲友自制康复训练器械,充分利用传统的医学知识,采取易懂、易学、易会的实用技术,使康复成为普遍理解、便于推广应用的服务措施。
⑤ 因势利导的原则。即,把握“势”(包括整个社会环境的“大势”,以及社区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形势)的变化。
⑥ 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和因势利导是最基本的原则,简称为“三因原则”,成为社区康复的根本指导原则。
(2)社区康复的内容
一是开展残疾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行伤害和残疾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提供残疾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是采取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各种障碍,通过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功能训练方法改善功能,预防或减轻残疾。
二是开展康复评定。
三是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康复治疗方案应包括合理应用各种康复治疗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丧失的功能,最终回归社会。
2.职业康复方法
(1)咨询
目的在于在接案后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和与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综合考察,帮助残疾人解决职业中出现的问题。
(2)评估
目的在于为评定残疾人的作业水平和适应职业的可能性,是一个涉及身体、心理和职业适应性三个方面的综合过程。
(3)培训
社会工作者与职业指导师一起对残疾人进行就业前培训和上岗前培训。
①就业前的培训,是指受训者掌握与特定职业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其重点是让受训者掌握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和态度。
第二章 残疾评定
第三章 康复与预防
第四章 教 育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六章 文化生活
第七章 福利与环境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九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
第三条 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给予残疾人特殊扶助,保障残疾人合法权利的实现。
全社会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的法定扶养人、监护人必须对残疾人履行扶养义务和监护职责。残疾人的亲属应当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增强自立能力。
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虐待、遗弃、侵害残疾人。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残疾人事业与本地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条 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承担本级人民政府委托的任务,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开展残疾人工作,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发展残疾人事业。
残疾人联合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募集资金,办好经济实体,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及海内外个人对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六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综合协调有关残疾人事业、政策、规划与实施工作,解决残疾人事业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本办法的贯彻实施。其办事机构设在本级残疾人联合会。
第七条 残疾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秩序,履行应尽义务,遵守社会公德。
残疾人应当发扬乐观进取精神,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章 残疾评定
第八条 残疾须经旗县级以上的残疾人联合会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医疗机构负责残疾人的残疾评定。
评定残疾人的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务院所规定的残疾标准进行评定,并为评定提供方便。
对医疗机构的残疾评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查。对复查结论仍有异议的,可以提请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有关医疗机构进行复议,自治区组织的残疾评定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九条 对经有关医疗机构评定为残疾的人员,由旗县级残疾人联合会发给《残疾人证》。
第三章 康复与预防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卫生、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制定的康复计划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第十一条 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在综合性医院设立残疾人预防和康复医学科(室);有条件的盟和设区的市应当逐步设立残疾人预防、康复中心,开展康复医疗,加强康复科学研究,开展康复工作人员培训和康复技术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康复医疗队到农村、牧区开展工作。
承担康复医疗任务的卫生、医疗单位应当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设施,与传统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对残疾人实施有效的康复医疗。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康复医疗机构。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民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和指导城镇、农村、牧区服务网、医疗预防保健网,残疾人组织、残疾人家庭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展城镇、农村、牧区预防和康复工作。
特殊教育单位、社会福利企业等为残疾人服务的机构,应当创造条件开展康复训练活动。
第十二条 医学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残疾人预防和康复课程,有条件的要设置康复专业,培养、培训各类康复专业人才。
第十三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商业企业应当建立残疾人用品用具供应服务站点;旗县要逐步建立供应服务站点,负责残疾人康复器械、生活自助用品、特殊用品和其他辅助器具的供应和维修。
第十四条 残疾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恢复补偿功能所需的医疗费用,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残疾职工,按照公费医疗有关规定办理;
(二)享受劳动保险的残疾职工,由所在单位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不享受公费医疗、劳动保险待遇的集体经济组织在业残疾人,由所在单位酌情承担;
(四)未满十六周岁的残疾人,由直系亲属所在单位按在职职工家属享受医疗费待遇的规定办理;
(五)社会闲散残疾人,由监护人或者亲属承担;承担确有困难的,可由残疾人直系亲属向所在单位申请补助;
(六)农村、牧区残疾人的康复医疗费用确有困难的,由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门给予帮助或救济;
(七)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由民政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加强对残疾预防工作的领导,宣传、普及优生优育和预防残疾的科学知识,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制定行政规章,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采取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蔓延。
第十六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残疾儿童要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加强残疾预防工作。
经旗县级以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部门诊断为新生儿会出现严重生理缺陷或者严重遗传性疾病者,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长效避孕或者绝育措施。
第四章 教 育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有计划地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捐资助学,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教育体系和残疾人教育管理体系,负责对残疾人实行普通教育或者特殊教育。
第十八条 普通小学、初级中学应当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院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拒绝招收的,当事人、亲属或者监护人可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处理。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行政部门应当责令该学校招收。
学校对残疾学生应当一视同仁。对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应当酌情减免学费和其他费用,并按规定享受助学金。
第十九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应当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旗县级可以根据需要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和民族特殊教育班。少数民族聚居区可以采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授课。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在中小学附设特殊教育班(组)。
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幼儿儿童康复机构和街道办事处、嘎查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残疾儿童学前班(组),幼儿教育单位应当接受能适应其生活的残疾幼儿入园,并针对残疾幼儿的特点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第二十条 劳动、教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有计划地发展残疾人职业技术教育,为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残疾人所在单位应当对残疾职工进行符合其特点的文化和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残疾人自学成才。
第二十一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师范院校应当有计划地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或者附设特殊教育师资班,为特殊教育培训师资,并开展特殊教育研究。
第二十二条 鼓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对从事特殊教育的人员和手语翻译按有关规定享受特殊教育津贴。对从事特殊教育满十年的,发给荣誉证书,满十五年并在特殊教育岗位退休的,所享受的教育津贴计入退休金。对从事特殊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在职称评定和晋级等方面应当给予优先。
第二十三条 特殊教育经费列入教育事业费支出,随教育经费的增加而增加,教育附加费收入应当有一定比例用于义务教育中的特殊教育,确保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发展。
第五章 劳动就业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统筹规划,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安排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做到普及、稳定、合理。
旗县级以上残疾人联合会逐步建立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劳动服务机构受本级劳动行政部门指导,负责残疾人待业调查、就业登记、能力评估、职业培训和就业介绍、咨询、指导等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服务。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和街道办事处及其他社会组织,通过举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工疗机构,按摩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组织,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
有关部门对残疾人福利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技术、资金、物资、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减免税收。
第二十六条 鼓励、支持残疾人自谋职业。对自谋职业的残疾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规定减免管理费,银行应当按规定优先贷款,税务部门应当按规定给予减免税。
第二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每少安排一人,每年按照所在地职工上年度平均工资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缴纳与使用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农村牧区基层自治组织应当组织和扶持农村牧区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和其他适合残疾人特点的生产劳动,并在生产服务、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农副产品购销和信贷等方面给予照顾。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扶贫规划时,应当将农村牧区贫困残疾人列入扶持对象,帮助其掌握生产技能,通过劳动脱贫致富。
第二十九条 残疾职工所在单位应当根据残疾职工的实际,为其安排适当工种和岗位,并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在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职工。
单位撤销、解散或者破产时,应当安排好残疾职工生活,并创造条件使其重新就业。
对于国家分配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残疾毕业生,接收单位不得因其残疾拒绝接收;拒绝接收的,当事人可以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责令该单位接收。对未列入国家分配的残疾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
第六章 文化生活
第三十条 文化、体育行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应当根据残疾人的不同特点和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残疾人开展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丰富残疾人的生活。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给予鼓励和帮助。
第三十一条 自治区,盟、设区的市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建立适合残疾人特点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中心。旗县以下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嘎查村民委员会和残疾人比较集中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因地制宜逐步开辟残疾人活动场所。
第三十二条 鼓励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举办残疾人文艺汇演和体育运动会,并积极参加国内外比赛、交流,所需经费由举办单位解决。参加活动的残疾职工在集训、演出和比赛期间,所在单位应当照发工资并保证其福利待遇不变。无固定收入的,举办单位应当予以补贴。
第三十三条 各级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开展为残疾人服务的宣传,在宣传中对残疾人的称谓要规范。有关残疾人的电视新闻和影视作品应当逐步采用字幕和手语解说。
第七章 福利与环境
第三十四条 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救济和帮助。
残疾人所在单位、城乡基层组织、残疾人家庭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兴建残疾人福利设施,计划、财政、土地、城建等部门在经费、征地、基建、收费等方面给予扶持和优惠。
第三十六条 旗县级和苏木、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村牧区残疾人的实际情况减免其义务工、公益事业费和其他负担。
第三十七条 对流浪、乞讨和无法定扶养人的残疾人,由民政及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妥善收容,并遣送回原籍;残疾人原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予以接收和安置。
第三十八条 除享受本办法规定的扶助之外,残疾人凭《残疾人证》享受如下优待:
(一)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活动场所,应当对残疾人收费实行优惠,可以优先入场,并准予携带必备的辅助工具;
(二)残疾人乘坐火车、长途汽车、渡船、飞机等优先购票,优先搭乘,免费携带必备的辅助工具;
(三)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盲人读物免费邮递;
(四)国家医疗机构免收残疾人挂号费、注射费,并优先就诊;
(五)残疾职工由所在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住房。
第三十九条 夫妻一方或双方是残疾人,其中一方为城镇户口,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农村一方到城镇落户的,公安机关和计划部门应当在农转非户口计划指标内优先解决。
第四十条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逐步建立和完善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执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
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应当组织好每年的“助残日”活动。以多种形式扶残助残。
第八章 奖励与处罚
第四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残疾人联合会及有关部门对下列情形之一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
(一)残疾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显著成绩的;
(二)为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做出显著成绩的;
(三)为发展残疾人事业成绩显著的;
(四)为残疾人服务做出显著成绩的;
(五)在预防残疾、康复医疗和科学研究做出显著成绩的;
(六)其他为残疾人事业做出突出成绩的。
第四十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一、活动主题
“人人享有听力健康”。
二、时间安排
2020年3月2日—3日,可酌情安排活动时间。
三、活动措施
1、制作宣传横幅悬挂道路醒目位置进行宣传。
2、XX县残联为XX县特殊教育学校听力残疾儿童捐赠书包及耳模。
3、XX残联联合XX惠耳听力开展“爱耳日”预防耳聋的科普知识宣教活动。
4、免费为听力残疾人适配助听器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提高社会对残疾人及其权利、需要、潜能和贡献的认识,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前提。首先是术语的界定。作为国际组织的决议,应就术语方面在国际社会达成一致,确保规范。因此,相关决议都涉及到了对术语的规范与界定。例如“缺陷”、“残疾”、“障碍”、“残疾人”、“残疾预防”、“康复”、“歧视”、“机会均等”等术语。从时间上来看,对术语的界定有一个逐步走向科学,符合实际的时代特点。使用何种术语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例如,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的决议中,我们还能偶尔看见“残废”一词,这是由于受当时社会文明水平和医疗科学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残疾人的潜能认识不足。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无数的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同样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社会独立性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残废”一词也就被社会淘汰了。再以对“障碍”的界定为例。在1982年的《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障碍是“指一个人,由于缺陷或残疾,而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按其年龄、性别、社会与文化等因素应能发挥的正常作用。”而在1993年的《残疾人机会均等标准规则》中,障碍即“机会的丧失或受到限制,无法与其他人在同等基础上参与社会生活。它指的是患某种残疾的人与环境的冲突。”在这里,使用此词的目的是着重强调环境中和社会上许多有组织活动诸如信息、交流和教育中的缺欠,使残疾人无法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参与。这表明人们对残疾问题及所用术语深化了认识,拓宽了理解,确认有必要既看到个人需要,同时还看到社会环境的缺乏。此外,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残疾人”等概念的界定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更切合实际。实际上,这一系列关于残疾人的决议的相继出台和不断完善,本来就是人们对残疾人的认识不断深入和提高的结果。
针对必须切实做好残疾人工作,改变对残疾人的消极态度的问题,许多决议都提出要发起和支持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政策的宣传和公众教育运动,尽量使方案能接触到有关人士和一般群众,促使传播媒介从积极方面描述残疾人;在公共教育方案的所有方面均能反映充分参与和平等的原则,鼓励企业在其活动各个方面都考虑到残疾人问题,发起和促进旨在提高残疾人自身权利和潜能的方法的方案。同时,还应该把提高认识作为对所有儿童进行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专业培训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残疾预防与康复训练。
各国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由多学科专业人员对生理缺陷加以早期诊断、评估和治疗的方案,并确保残疾人的充分参与;确保对医务人员、护理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属、特教教师,以及社区工作者等相关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确保对残疾人特别是幼儿和儿童,如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在同一系统内向他们提供同样水平的医疗护理,确保残疾人获得他们所需的任何治疗和药品,以维持或改善他们的功能水平。
为减少缺陷和残疾的出现,应采取措施及早发现缺陷的症状,立即进行治疗和补救。这样就可以预防残疾,或者至少大为减轻残疾的程度,而且往往可以避免造成持久性残疾。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实行预防缺陷和保证缺陷不致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残疾的方案,要比以后不得不照料残疾人,使社会付出的代价小得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80年在日内瓦确定的《国际缺陷、残疾和障碍分类有关疾病后果的分类手册》,预防可包括许多类别的行动,诸如初级保健,产前产后的幼儿保健,营养学教育,传染病免疫运动,防治地方病的措施、安全条例,在不同环境中防止发生事故的方案,包括改造工作场所以防止职业疾病和残疾,预防由于环境污染或武装冲突而造成残疾。为促进这些工作的全面切实开展,1981年11月12日,出台了《关于残疾预防的里兹堡宣言》。
各国应考虑到残疾人实际需要并符合充分参与及平等原则,为所有类别的残疾人制定国家康复方案,以消除或减轻缺陷的致残恶果,包括提供必要的社会、营养、保健和职业方面的服务,使残疾人的机能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康复服务发展的趋势是由主要通过专门机构提供到更加强调把各种服务归并到一般公共设施中去,专门康复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相结合,并加强对残疾人及其家属的指导和培训。采用更适合国情的当地生产方法来设计更简单便宜的器械。在一切康复过程中,更强调残疾人所具有能力的一面,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在《保护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则》、《关于青年政策和方案的里斯本宣言》和《发展权利宣言》中,也分别对精神病患者、残疾青年和残疾儿童的康复作了相应的规定。
(三) 工作协调与支助服务。
工作协调包括国际行动、国家行动以及社区行动等各个方面内部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合作。各国应积极参加涉及残疾人问题的国际合作,比如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等,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地域间援助,以及地域性的和双边的援助。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有责任开展合作和采取措施,改善发展中国家残疾人的生活条件。对跨部门、多学科的残疾人事务,应在总体范围内处理。每个社会的综合规则和行政结构中都应包括并建立长久设立的、有能力协调各项工作的国家委员会。各国确保将残疾人问题包括在各种有关的决策和国家计划之内,并鼓励和支持各区域和地方采取行动,让残疾人组织参与决定涉及残疾人的计划和方案或影响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所有决策过程。确认残疾人组织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均拥有代表残疾人的权利,承认其在残疾人事务决策中的咨询作用。各国应特别优先考虑向地方提供信息资料、培训和资金,应做出安排以鼓励和促进地方社区相互间的合作以及信息经验的交流,发动地方政府机关、机构、社区组织及相关人士等积极参加并承担相应责任。
为改变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利地位,残疾人在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和同等的机会的同时,应通过辅助方法、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给残疾人特别的扶助,以弥补残疾带来的不利影响,保障其平等权利的实现。联合国一系列决议重申,会员国要通过各种措施扶持残疾人,必须制定特别方针,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各国在财政上有责任承担为残疾人创造平等机会的国家方案和措施。包括提供辅器材,以帮助他们提高日常生活方面的独立能力和行使他们的权利的能力。应支持特别为重度残疾和多重残疾者发展和提供个人服务方案和传译服务,并尽量使残疾人对方案提供的方式起决定作用。《发展权利宣言》中声明,缔约国确认残疾儿童有接受特别照顾的权利,应鼓励并确保在现有资源范围内,依据申请,斟酌儿童的情况和照料人的情况,对其提供援助,本着国际合作的精神,在预防保健以及残疾儿童的医疗、心理治疗和功能治疗领域促进交流适当资料,以提高其能力和技术,并扩大其经验,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要。同时,各国应承担收集和散播有关残疾人生活状况信息的最终责任,并促进对各个方面,包括对影响残疾人生活的障碍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研究。
(四) 法律保障与监督评价。
各国有责任为实现残疾人充分参与和实现平等目标的措施建立法律基础,涉及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国家立法应列为有残疾人的权利和义务,可在一般立法或专门立法中列入。需要采取立法行动来消除影响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利条件,包括骚扰和侵害。各国在起草国家人权立法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对残疾人行使公民的各种权利和自由产生不利影响,应注意残疾人受教育、工作、获得社会保障等具体权利及免受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行动,必须消除对残疾人的任何歧视性规定。国家立法对违反不歧视原则的情况应规定适当的制裁,各国考虑建立正式法律投诉机制以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应当定期对有关残疾人的状况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全球性评估。在国家一级对各种方案做出评价,并建立基准来衡量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和世界经济及社会形势的发展,定期修订方案,监测机制应承认个别国家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特点,提出咨询意见,并在国与国之间交换经验和资料。
20__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残疾人总数与1987年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增长明显。至20__年4月1日零时,我市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25.5万人,占总人口的6.36%,比1987年增加了11.3万人,占人口比例上升了1.75个百分点。其中,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分别是:视力残疾13.57%;听力残疾33.96%;言语残疾1.06%;肢体残疾22.65%;智力残疾6.38%;精神残疾8.40%;多重残疾13.98%。 主要有四大因素: 1.人口基数增加,是残疾人总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至20__年4月1日零时,我市总人口达到401.7万人,基数增加了93.2万人,增长幅度为30.21%。 2.人口年龄结构老化,是残疾人比例上升的重要因素 20__年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为14.88%,比1987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同时,随着老年人口、高龄人口的增加,残疾风险提高。而且,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衰退,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痴呆等发病率和致残几率较高。这次调查60岁及以上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的比例为61.27%,比1987年提高了13.28个百分点。 3.残疾标准和评定方法略有调整,是残疾人比例上升的因素之一 本次调查的残疾标准参照国际最新标准并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适度调整。一是应用了20__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对残疾的评定,不仅重视生理结构,同时强调功能障碍和社会适应性。二是疑似残疾人筛查问卷采用20__年联合国《编制残疾统计资料的准则和原则》的调查问卷框架制定,并进行了预试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三是在肢体残疾标准上增加了四种残疾情况,这四种残疾情况在我国现行的有关伤残标准如《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标准》中已列入较重等级,将这四种残疾情况列入本次调查残疾标准,体现了我国社会保障能力的提高和对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关爱。四是这次调查的残疾评定工具比1987年调查时的工具技术先进、准确度高。与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残疾标准仍然比较严格,残疾人比例也比较低。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残疾人比例约为总人口的10%。 4.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使残疾人比例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残疾发生的影响在一定时期内是双向的。一方面,经济发展促成残疾预防、医疗保健、大众教育等工作的强化。通过优生优育、计划免疫、补碘、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使脊髓灰质炎等传统致残因素得到控制,有效地预防或减少了一些致残现象。另外,卫生、民政、残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矫治手术、精神病综合康复防治、聋儿语训等重点康复工程,对控制或减轻残疾发挥了重要作用,抑制了残疾比例的过快上升。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工作节奏加快,以及生产安全事故、交通事故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残疾的风险。
哈尔滨市道里区作为中国残联在全国开展的“文化进社区”项目试点单位,积极为全区各社区建立文化活动室和图书角,成立了道里区残疾人读友会,定期开展活动。在全区残疾人中开展“知识改变命运”活动,同时在驻区单位和居民中开展了“捐一本书,为残疾人开启一扇窗”文化助残活动。目前全区收到中国残联配送的残疾人读物,以及驻区单位和居民捐赠的各类图书3万余册。有93个社区建立了图书角,占全部社区总数的86%,图书总量达4万多册,内容涵盖政治、哲学、文学、健康和文艺类等书籍。阅览室全天对残疾人朋友开放,满足了残疾人的文化需求。(道联)
江西赣州
真情传递爱心助学
日前,江西赣州市石城县残联举行由县残联、县残疾人福利(基金)救助会联合开展的“2011暑期真情助残、爱心助学发放仪式”,一批即将跨入大学和高中的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怀着激动的心情,从县领导手中接过受助款。
今年中、高考结束后,一些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纷纷持申请到县残联福利(基金)救助会请求资助。根据这一情况,县残疾人福利(基金)救助会于8月初向社会各界发出了“2011暑期‘真情助残、爱心助学’”行动倡议书,希望通过社会爱心人士来捐资助学。据悉,石城县残疾人福利(基金)救助会自去年9月成立以来,针对残疾人开展“五助”(助学、助医、助困、医行、医养)活动,已接受社会捐助10余万元,为残疾人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温显昌)
山东东营
助听适配告别无声
近日,山东万名聋儿启聪工程验配组来到东营市东营区残疾人托管康复培训中心,为东营区0~25岁的贫困聋儿进行助听器的验配、测听工作,共免费配戴助听器20台,总价值近10万元。
活动中,东营区残联与山东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验配组工作人员,为听障儿童测听、验配、制作耳膜,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调试,共有20名听障儿童戴上了新的助听器。
聋儿因没有听觉能力而无法开口讲话,给25岁以下的聋儿免费配戴助听器,不仅可以帮助这些贫困的孩子获得听力,还能帮助他们进行语言训练,最终实现由听懂到会说的转变。在验配现场,很多年龄较小的孩子参加验配活动,在顺利配戴上助听器之后,他们将尽快参加语言训练,学会开口讲话,
从此告别无声世界。(何娟)
河北石家庄
残疾预防进社区
日前,由石家庄市残联主办、裕华区残联承办的“预防残疾共享和谐――残疾预防走进社区”残疾预防系列宣传活动在石门小区举行。
这次活动的目的是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基本知识,减少残疾发生,提高人口素质,共建和谐社会。石家庄市残联、卫生局、计生委、妇儿工委办公室、市内五区残联等相关部门领导及四家医疗机构医疗专家和省会各界群众200余人参加了宣传活动。
“预防残疾共享和谐”残疾预防系列宣传活动期间,全市23个各县(市)区也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残疾预防宣传工作,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残疾预防意识,营造了全民参与残疾预防、宣传残疾预防的良好氛围,使残疾预防真正走人了社区。(石联)
河南信阳
欢乐农家促交流
日前,由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残疾人联合会与尤店乡田堂村残协小组组织的“欢乐农家”亲友会小组活动,在罗山县尤店乡田堂村正式开展。
“欢乐农家”活动小组是一个由尤店乡田堂村各类残障人士和康复协调员组成的小组,通过采摘蔬菜果实比赛的形式,帮助各类残障人士亲近自然、拓展社交范围、学习自我劳动技能以及增强对人生的信心。
在“欢乐农家”活动中,组员们逐一介绍自己,活跃小组氛围,带领组员解除拘谨。康复协调员给予每个小组成员评价,给一定的考核,并为参与小组活动的残障人每人分发了毛巾、香皂等纪念品。在活动中,康复协调员引导大家发掘自己的特点、他人的优点和组员间的共同点,以便更好的介绍自己和认识他人,拉近彼此距离,从而实现进一步康复的目的。
(刘海明 叶辉)
浙江台州
举办残疾人艺术作品展
近日,由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台州市残联、台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承办的浙江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周暨台州市“美术、书画、摄影展”在椒江隆重举办。
据悉,本次残疾人“美术、书画、摄影”作品展共收集了500余件作品,在集中优选的基础上,遴选了200余件进行展出。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残疾人身残志坚、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体现了残疾人在艺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和对生命的美好诠释。(罗永飞)
湖北宜昌
救助精神残疾人
近日,湖北宜昌市亭区残联理事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对辖区精神病患救助问题,将率先把城镇精神病患者纳入免费服药范围,实现精神病患者治疗、服药全覆盖。
为有效控制精神病人的发病率,切实减轻精神病患者家庭的生活及经济负担,亭区残联决定对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病患者每人次提供6000元住院医疗救助;尚未纳入到免费服药的轻度精神病患者由本人及家属自愿,全部纳入到免费服药的救助中,发放500元的“医疗救助卡”。
目前,亭区各街办、居(村)正在登记,10月1日前“医疗救助卡”发放工作将全部完成,此项实实在在的“爱心工程”,将会让更多精神病患者困难家庭得到有效救助。(联)
四川资阳
开通个性化服务平台
9月22日,伴随着来自四川省资阳市“残疾人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培训班学员的阵阵掌声,资阳市残疾人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正式开通并投入使用。
截至8月18日,资阳市“残疾人个性化服务信息平台”已将办理了第二代《残疾人证》的104124名残疾人的信息全部结转,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确保录入残疾人基本信息的准确性。下一步将按照各县(市、区)“量服”工作进度和“一卡四表”填报质量,分区域、分重点、递进式开放,确保在11月下旬完成为4万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的目标任务。(资联)
安徽合肥
志愿服务促沟通
日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关注特殊教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合肥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展了一场“无声”的语文课,和这里的聋生一起学习,分享知识带来的快乐。
在活动之初,志愿者们就接受了手语培训,确保有效地和这些聋哑学生进行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化课水平。在课堂上,志愿者用手语、口形,以及书面文字等多种方式和学生进行交流,利用专业知识帮他们把一个学期所学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巩固。另外,志愿者还引导这些学生写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志愿者们表示能帮到这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很开心,他们也希望凭借大家的力量能帮助更多的特殊儿童。
(周洁茹 李飞洋)
吉林吉林
共同参与爱心奉献
9月18日至25日,是全国造血干细胞宣传周。吉林市红会志愿者工作站在大东门广场举行了《让生命在爱中延续》及中华骨髓造血干细胞宣传、血样采集活动。在这次公益活动中,中国无障碍促进网吉林站的站长及会员向白血病儿捐款,表达残疾人对白血病儿的关爱,也向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爱心无大小,行动最重要,会员们在参加公益活动的同时,帮助了别人,升华了自己,更体会到参与奉献的快乐。(樊耀文)
辽宁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