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民生工作思路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7 15:05:25

民生工作思路

民生工作思路篇(1)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1](P2)开展大学生军训,让大学新生体验军旅生活,接受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增强国防观念,增加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的重要途径。在当今世界局势下,民族地区作为“西化”“分化”的前沿阵地,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既承担着“课程教学”任务,又承载着重大的政治任务。民族地区大学生有必要在入学之时就接触国防军事教育,这是强国兴兵的必由之路,又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还是民族稳定社会和谐的教育之基。

一、军训工作中存在的四个问题

(一)相关制度保障不足

大学生军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民族地区高校起步较晚,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对军训的投入资金不足,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对学生军训执行不够严格,存在不少问题。

1.资金投入不到位。开展大学生军训需要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包括管理者、教练员、医务人员、安保人员等,训练过程中教官和学生使用的教具、器材、服装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经费加以保障,无论哪一方面的投入不足都会影响到训练的实际效果。

2.后勤保障机制不足。后勤保障顾名思义就是为参训的学生和教官提供后勤服务,处理学生突发事件、改善训练条件,保证军训的顺利开展。然而,在实际军训过程中由于军训经费不足,导致很多后勤服务保障不足。学校医务室派出一两个医务人员值班,负责给学生开具不能参训的请假证明,对于军训过程中发生突发意外状况如昏厥的学员则丝毫无对策。

3.成果检验机制不健全。对于军训成果的检验,则停留在军训汇演时候的踢正步,行瞩目礼,哪个方队走的最整齐,口号喊的最响亮,谁的得分就最好,谁就是优秀。国家对大学生军训内容是有具体的要求的,军事训练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学生的军事理论如何检验、采取何种方式考核、成绩的比例如何设置,这些似乎毫无制度体现。

(二)军训师资力量不强

1.师资不固定。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基本将新生军训时间定在入学后的一个月内,时间较为集中,有限的承训人员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如此多的学员。面对各自时间紧迫的军训计划和部队内部的军事任务,在择教官方面随机性很强,这样就有可能造成优秀、有经验的师资缺乏,影响军训效果。

2.全科人才缺乏。大学生军训绝不是教学生基本的军事动作那么简单。如何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组织纪律、行为习惯和军事理论知识上有一个大的提升,这些都与一个教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让学生听得懂、愿意听、记得住、用得着的全科官兵实在太少,因而不能有效提起学生的军训兴趣和爱国情感。

3.“杂牌军”充斥。民族地区军分区的维稳任务较重,难以抽出足够的、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教官对新生开展军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数量巨大的训练任务,这也成为各大高校的难题。很多情况下,已经离开部队多年而又没有进行相关专业训练的的交警、消防队员也被拉入承训队伍。这样虽然影响整体的军训质量,但也属无奈之举。

(三)日常训练内容不多

1.理论学习较少。军训主要是由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组成。而安排理论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有些高校只是“有计划、无安排”,很多学校把不宜进行户外训练的下雨天来进行集中学习军事理论。广大学生学习军事理论的强烈愿望和学校安排较少不能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2.操练内容单一。立正、稍息、站军姿、踢正步…这些是民族地区高校学生军训的主流动作,基本与高中入学军训的内容一致,学生缺乏兴趣。少数学校安排部分方队学习“擒敌拳”、“匍匐刀”这成为他们乏味训练的最大调适。

3.大纲要求无法保证完成。在刚开学的军训期间,学校或是院系常常需要集体去处理很多事情,正常的技能训练时间被耽误。在有限的军训期间内可能因天气原因不能训练,正常的训练任务将无法完成。

(四)军训成果持续不够

1.政治思想松懈。军训期间,每天沉浸在激动人心的军歌声中,接受军事理论老师对国家安全局势深入细致的解读,心中爱国热情和忧患意识油然而生。然而,短暂的军训生活后,又进入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我不关心”的境地。

2.组织纪律涣散。军训过程中养成的统一步调,集体意识和组织观念也随着汇报表演的结束而烟消云散。上课迟到、旷课的风气又开始涌动。集体活动表现的拖拖拉拉,松松散散,集体观念荡然无存。

3.意志品质下降。军训过程中养成的团结互助、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也不那么浓厚,遇事躲着走,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生活;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就退缩,不自信、不作为的惰性开始蔓延…

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军训工作的路径

民生工作思路篇(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党和政府加大了对民办高校的重视程度以及经济支持力度,所以民办高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招生范围越来越广,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前景。但是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相对于我国的传统高校来说,其发展的时间较短,所以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完善的现象,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民办高校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情况,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为民办高校,所以在心理上、思想意识上以及行为等方面完全将自己与其他高校学生相区别,由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有其自身存在的使命,所以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不但能够真正督促其成长,还能为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提供前提基础。

一、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意义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主体,主要是那些高考失意学生,迫于家庭以及自身大学梦想的实现,所以最终选择了费用相对较高的民办大学。据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的生源相对较差,所以存在着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差以及学习风气差等薄弱局面,而且在他们自身的观念认识存在着局限性意识,就是自己相对于统招大学生来说明显是弱者、是失败者,所以直接造成了其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心理素质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就具体结果看,民办高校大学生处于明显的两极表现,其一是民本大学生想要成为真正有用的人所以好好学习,在生活上也变得越发节俭;另一种学生则明显与之不同,对于学习存在强迫性或是受到家长的逼迫带有逆反性情绪,所以出现了厌学情况,再加上大学期间缺少父母的全面监督,开始频频出现问题,例如打架、漠视课堂秩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直接造成了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薄弱局面。从现阶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态势:社会发展角度、高校改革发展状态以及家长的期望状态,所以强化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的主要工作。

二、如何有效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1、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想要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这一点对于逐渐兴起的民办高校更为重要。作为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想要真正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学生的发展情况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首先做好学生的内在需求调查工作,单纯的依靠自身对于大学生的设想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机械灌输,根本无法与学生的实际状态相符,所以可以采用开展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最大程度的激发,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学生集体中,了解于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热议的话题,以便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工作,尽量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例如班会、集体娱乐活动等,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活动的自主组织,在不断的探究以及体验中来达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

对于任何一个管理部门来说,想要保证工作的良好实现。必须强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工作,所以民办高校想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改革以及机制的创新情况。要在校党委领导下建立民办高校的团组织,通过团组织的建立来最大限度的实现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同时作为团组织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现阶段每一位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兴趣以及具体的爱好情况来组建团组织下面的相关社团以及学习兴趣小组,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性意识;实现校家的有机联系,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所以可以通过和学生家长之间的及时联系来了解学生的思想波动情况,也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具体表现情况及时向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增加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最终真正实现校家相结合的教育效果;开展服务管理工作的全民建设,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家庭经济上的困难、工作实习上的困难以及学习上的困难情况,而服务管理的开展就可以对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是其开展的前提基础,所以要做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任何内容都可能成为推动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通过几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思想教育的良好氛围:第一,强化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环境。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校园文化环境、教学设备的完善程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所以作为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做好各个环节的环境建设工作;第二,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影响其思想行为的主体,所以师德建设的良好与否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学生,只重视学习成绩过于片面,对于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还会直接打击自信心,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认可,在不断的鼓励交流中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用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师德魅力来最大限度的感染学生。

4、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载体的创新

民生工作思路篇(3)

一、引言

学生管理工作是构成高校管理框架的重要环节,高校的主要工作是保证学生的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行之有效。随着我国民办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多,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是各民办高校中的头号难题,严重制约民办高校未来的发展。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不断的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方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

二、概述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因素

我国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结构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及学习生活理念都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变化让人感到高兴,但是有些变化让人恼火。

1.社会政治意识较为淡薄,理想信念较低。

从社会政治意识角度出发,相对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政治理念都比较淡薄;从道德价值观看,不少民办高校学生都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主义”,这种理念与我国的发展观背道而驰,让学生偏离正确的发展道路。道德理念正在从学生的思想中淡化,利益、欲望、物资等一些理念正在逐渐渗入高校学生的学生和生活当中。“利益与商品人格”的广泛出现,让学生缺乏应有诚信,从而导致民办高校中出现找人替课、抄袭作业、考试花钱请、用各种办法贿赂教师等现象。如果就连最基础的学习、测验都要花钱通过,那么学生的诚信又在哪儿呢?这种学生进入社会又能为社会作出怎样的贡献呢?

2.找不到学习方向。

民办高校中有不少学生找不到学习的方向,学习态度不严谨,缺乏科学的学习方式,对自己的要求不严格;在学习时自由散漫,缺乏基础的纪律性和主动性。高校学生的背景不同,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于是该学生就不愁以后找不到工作;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常常出现考试挂科和补考的现象;有的学生无法正常毕业或者是中途辍学。少数家庭较困难的学生由于不能合理安排生活和学业或勤工俭学的原因,兼职时间和数量过多,学习效率较低,成绩往往不是很理想。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现状分析

1.学生的政思工作不能落实到实际当中。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促使学生全方面地发展,为社会输送具有高素质、高能力与高价值观的多元化人才。但是,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工作情况看,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并没有合理开展,很大一部分只是存留在理论之上,即使在实际工作中有所落实,也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其政治思想教学效果不显著。

2.管理制度存在问题。

一些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理念,还处于传统的管理层次,跟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不能很好地衔接上,从而难以提高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效率。

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措施

(一)组建完善的学生管理队伍和构建激励机制

想要学生管理队伍持续稳定的开展工作,就必须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激励制度,主要使用精神奖励,辅用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是指,以学校领导为单位向全校师生公开表扬优秀的管理人员,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奖励;物质奖励是指当优秀管理人员在进行职称评定、学术研究和管理工作方面给予相对应的薪资待遇。另外,学校单位应该明确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并且适当减轻政治思想工作人员其余的行政工作,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民办高校在建校和治校的过程中,校内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近几年内,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和适用面不断拓宽。除此之外,学校单位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管理队伍的未来发展,不单单对管理人员进行合适的岗位转型,还应该从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初级的学生管理人员升级成为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例如: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讲师、创意发展指导员等各个方面的专业。

(二)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

我国民办高校的建校时间通常不是很长,虽然有较强的资金力量,但是学校的文化氛围不是很浓厚,民办高校缺乏形象的高校标志和文化,文化上的缺失不利于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民办高校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校园核心工作体系。在创建校园文化时应该从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出发,结合时展中积极的理念和价值观,从而在学生内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三)努力探索民办高校教学机制之间的各种关系

国内一些民办高校的教学机制和层次关系都比较模糊,育人理念、学术层次、核心竞争力都不是很强,高校内部的管理不是很规范,从而导致学生的管理工作缺乏优化的机会。民办高校的管理人员始终应该将高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民办高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将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的重点内容,并且学校中的各项内容都要围绕这几个点进行,同时全力服务于这个点的工作。

四、结语

民办高校是我国新兴崛起的一种教育力量,对社会、人民和传统教育机构的冲击体现在各个方面。虽然民办高校有众多优势,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我们应该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方式,最大化地完善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并让管理工作得到应有的创新。

参考文献:

民生工作思路篇(4)

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和完善高速公路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探索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子,夯实党在高速公路管理处的群众基础,增强执政能力是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在实际工作中,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时展同步、与民主自治同步、与服务职工同步。在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养护、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初步走出了一条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之路。

一、与时展同步,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不滞后

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多样化。时代的发展给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首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高速公路管理处成立之初,有些党员存在“高速公路如何运营主要是行政的事,与党的工作关系不大,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沿用在公路局的老一套”的错误观念。面对这种情况,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创新理念作为做好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把深入了解驾乘人员和职工的思想状况作为创新理念的前提。党总支组织开展了“五进职工中”宣传调研活动,即十七大精神进职工中、公民道德知识进职工中、法律法规进职工中、文明礼仪进职工中、文体活动进职工中。采取了“管理处处长带站、站长带中队”的方法,把7个单位划分为4个工作区,由5名处领导干部分别负责,各站4个中队由两个站长分开代,形成了“人人都参与、个个做教员”的良好氛围。这样,既对职工开展了广泛的宣传教育,又为创新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党总支学习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分析形势和把握趋势,细化“服务人民、奉贤社会”的指导方针,在坚持“一切在大局下思考,一切在大局下行动”的前提下,根据高速公路管理处发展确定和调整思想政治工作理念,按照高速公路管理处需求,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工作内涵。一是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立足改革创新、引领民主自治、服务驾乘人员、着眼人与路的和谐。”二是“做到以人为本、以车为本”。三是推进职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实际工作中,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积极按照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开展工作,努力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处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与民主自治同步,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错位

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对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是: 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是高速公路管理处民主自治的主人,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的工作主要是引领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在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真正实现高速公路管理处民主自治。

引领职工树立民主自治意识,充分调动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参与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速公路管理处从构建民主自治体系入手,建立了各站职工自治组织――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会议。开始,有些职工对此热情不高,认为不过是“走形式,给领导脸上贴金”。高速公路管理处及时开展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建设文明高速公路管理处与温馨家园的关系,使职工认识到构建民主自治体系是为了实现大家的共同利益,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引领职工参与民主自治活动,实现高速公路管理处职工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在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中,高速公路管理处积极引导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和群众参与高速公路管理处建设中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高速公路管理处成立八年多来,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和职工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条条有着落,件件有答复,能办的及时办,一时不能办的创造条件尽量办。高速公路管理处代表们由衷地感慨:“原先以为代表只是摆摆样子、举举手、鼓鼓掌,没想到是真民主,没想到是真透明!”

三、与服务职工同步,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不落空

高速公路管理处坚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使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与服务职工同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职工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务求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

满足职工群众基本需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围绕“做民所需、帮民所困、想民所想、听民所提、解民所忧”,高速公路管理处开展进“百家门、谈百家人、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五百活动”,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人的心坎上,解决与职工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

高速公路管理处党总支把心思用在服务职工上,把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上,架起党与职工的“连心桥”,使高速公路管理处思想政治工作既发挥了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的作用,又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民生工作思路篇(5)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有效方式,既以群众为工作对象,又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同时还要从群众的创新精神中汲取灵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必然要求以人生存和发展得更好为出发点,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通俗易懂的阐释,有利于人民群众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它可以作为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较为通俗的表述来使用。这一概括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实施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重要手段,而且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即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朝着社会及人类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这一论断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上的工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拓展了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视野。这一界定也是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总结与概括。“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提高群众的觉悟,激励群众为实现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二、把以人为本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

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群众作用和地位的肯定,也是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既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一) 发挥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人民群众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进行教育工作的主体,从群众的实际情况和内在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更是各项工作的主体。

(二)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生活服务的,贴近生活,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到建设现代化的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引导生活,更好地反映社会本质。贴近群众,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思想政治工作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坚持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与群众之间的感情,使思想政治工作可亲可信、深入民心。

(三)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用思想掌控群众,把思想观念体系中内涵的美好憧憬变成现实,也就是曾说的“精神变物质”。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把道理给群众说清楚、讲明白,群众才能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真实、亲切,才能逐步认识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并自觉地接受教育,自觉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三、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群众路线不仅是我们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同样也是今天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第一,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要坚持把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工作中,要自觉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想事情、做工作的一个根本尺度。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全面维护群众利益,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到维护群众利益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各个领域,真正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维护群众利益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走群众路线,必须要全面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把群众路线的科学方法贯穿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全程。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走群众路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指导实践,面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依靠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力量去解决。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要坚持思想引导与教育指导相结合,不管形势有多严峻问题有多复杂,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还要始终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方法。

第三,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走群众路线,必须要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需要明确“公仆”与“主人翁”之间的角色定位,要把人民群众真正放到应有的“主人翁”角色上,对于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一定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智慧,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做到群众的贴心人;树立群众观点增强服务意识,还必须要做好对群众权力的尊重和理解,与群众关系密切相关的平等权参与权选举权以及监督权等要做到尊重,确保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能够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参考文献:

民生工作思路篇(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63-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如何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去,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是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

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并一贯坚持群众路线可以总结出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变革。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群众路线实践的过程,更是一次人民群众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维护群众利益,说群众想说的话,办群众想做的事,把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先进思想和经验相总结并进行宣传推广,使之能够更加深入人心。当下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是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能力的一次重要实践。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到群众中,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才能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奠定基础。只有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使我们党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并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志便做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等重要论断。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贯穿了群众路线的立场观点和工作方法。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一条根本原则。同志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了实现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在第一次亮相讲话中便列出了人民群众所期待的“十个更好”,顺应了民情也体现了民意。尤其是那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更是彰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民谋福祉的根本宗旨和责任担当。贯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一贯立场,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就是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践行群众路线就要坚持站稳群众立场,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群众路线,做到贴近群众,就能避免简单地说教,就会增强亲近感和亲和力,消除生硬感。我们的一切智慧和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实践,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前提。

二、为群众办实事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联系实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思想问题。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秉承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原则,把思想的引导、哲理的启迪、政治的关心、生活的体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引导群众知晓自身的利益所在,并为之努力奋斗,争取早日过上幸福生活。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引导群众知晓自身利益所在,并为之而奋斗。坚持为群众办实事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不办实事,只讲空话,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入耳入脑”。当下,我们党正致力于领导人民进一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是实现“中国梦”的一次伟大实践。可以说,最广大群众的利益就是我们的根本利益。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着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来进行,把全党、全社会的关注力凝聚到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宣传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上面来。让人民群众更直观的了解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让人们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紧密性,从而能够本着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宗旨决定着思想政治工作是为了实现好和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群众的根本意愿,替人民群众说好话办好事的价值取向。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关心群众的需求,把工作落实到改革和建设上,与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使人民群众从切身利益中领悟到一些道理,增进对社会主义的亲近感,使得大众视野和百姓视角得到强化,人民群众能关注热点、直面问题。为了架起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党员干部要能感知群众的冷暖,关注群众的诉求,加大对民生的关注力度、对热点问题的诠释力度。这一切都是为了能更好的反映群众心声、回应群众所关切的问题,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的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才能使群众真正拥护党,坚持跟党走,也才能真正体现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性。保障群众的生活和改善社会民生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关心群众生活的具体体现。在新的形势下,群众对生活有了新的期待,我们怎样才能把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广大的人民群众,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我们加强制度的保障力度,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实现制度的规范化。在科、教、文、卫等民生领域上,国家监督和执法机关应该加大监管力度,保障群众的利益。问题的逐步解决,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如今,在各个生活领域,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坚持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才是治本之策。以人为本是一切制度的出发点,建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关心群众生活落实到实处的制度保障是新时期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宗旨。十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一些政策,改进政府工作作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是当前的趋势,这也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加强建设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决心。保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等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把关心群众生活落实到实处的关键。针对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种种不纯表现,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切实转变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

三、改革创新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对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几年来,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重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为社会的改革、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促进了五大建设的同步发展。现阶段,世界局势发生着变化,与此同时我们国家也处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改革变化都给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宏观的方面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在社会改革过程中,要做到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有效的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蔓延,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二是在思想政治工作处于各种文化相互交锋的过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积极的吸收全世界的优秀文明成果,同时抵御所有敌对势力对我们的破坏和影响,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纯洁性。三是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加之现代化的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有了很大的突破。当然,一方面扩大了群众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了人民群众辨别是非对错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上必须考虑到如何能够发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作用。要破解这些问题,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就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宏观政策的导向为我们更深入地实践群众路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党的正确路线、方针都是从对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中来的,只有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真正的关心群众生活体察民情的领导者才能进行正确的领导,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当前,广大的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这次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不但让中国的社会主义出现新的面貌、社会物质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不断涌现出新的思想和新观念;不仅对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也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本着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高度热情,以甘做学生的态度,不断发掘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经济建设伟大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好的观点和品质及创造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相总结,进一步运用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我们只有不断的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和引导力。

思想政治工作要收到实效,既要继承好的传统,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开辟新的途径,探索新的方法,吸收新的经验。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它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不断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路径。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了继承就存在创新,有了强化就存在改革,创新是继承的发展同时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源泉。当然继承是所有一切的前提,是一切开始的起点,只有继承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才会出现思想政治活动跳跃式的发展。总的来说,为了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跟得上形势,能够贴近实际,深入人心,我们只有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以便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在促进改革、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业华,关敏泓.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论群众工作经验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08).

[2]刘瑞琴.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坚持群众路线[J].现代企业文化,2010,(17).

[3]麻艳丽.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原则与群众路线的辩证关系[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

[4]潘静静.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1,(02).

[5]吴琼.建党90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J].学术论坛,2011,(11).

民生工作思路篇(7)

一、就公路行业现行政治工作的问题探讨

(一)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不被重视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行业也获得飞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当前,公路行业主要的工作是承担建设任务,对公路进行维护,而极大地忽视了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因此促进公路行业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让公路建设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齐头并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二)公路行业思想政治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

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待遇较低,工作量与工资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状况,使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成为了"冷门"。长期积累使得公路行业思想政治队伍人才缺乏,工作能力普遍不高,使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难以进行。另外,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存在多年的"老龄工人",他们思想保守、严谨刻板,在新的形势下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的开展和行业的发展。

(三)公路行业的工作环境不便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公路行业的工作人员工作地点不固定,许多的时候都是建完了路、完成了工程就更换工作地点。他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活的空间与外界交往与联系都十分稀少,大多都是比较闭塞的环境下工作,这样使他们的思想也变得比较保守,娱乐方式也变的很少,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变得十分困难。所以要想使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就必须解决参加公路行业的工作人员的思想保守问题,这样才能使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地开展下去。

二、对改进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探讨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使公路行业获得全面发展

对于未来的公路行业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促进企业发展平衡发展。作为公路行业思想政治人员更要以身作则,热爱工作。要有责任意识,起到模范作用,亲自对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审查与管理。作为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负责人更要有先进意识,思想要开放,要广开言路,要有改革创新意识。

(二)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与开展

公路行业建设单位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文化的传播,让思想政治管理人员深入其中,感受思想政治工作的感觉与效果,做到"身临其境"、"换位思考",对于群众不满意的情况要及时询问,及时调整政策,绝对不能置之不理,甚至对群众的投诉、建议等进行驳回。这样不但不利于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反而会阻碍工作的发展,不得民心,不顺民意。所以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人员要耐心的引导群众将公路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探讨与解决员工的热点话题

作为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接地气",主动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民情,真真正正地了解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话题,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绝对不能做"表面文章",这样的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才能得民心、顺民意,做到人民满意。公路行业的思想政治人员要切实保护群众的利益,为群众的生活排忧解难,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群众问题,解决群众困难,促进让公路行业健康发展。

(四)公路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以身作则

民生工作思路篇(8)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拓展、加深对群众路线的体会和理解。面对变幻莫测、形势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我们党要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将群众路线发扬光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快速发展。

一、群众路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运用

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唯物史观。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基本含义和概念,但她在观察和思考这个世界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理。早期,马克思就在自己的著作《神圣家族》中写到,历史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人们群众的活动,人们群众的活动创造了历史,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历史上很多运动都是为少数人谋取利益,无产阶级的共产党人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取利益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斗争的。这些观点和思想都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同时也为群众路线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义群众观的创始者。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群众路线的主要思想是:人民群众是整个国家的主体核心!具体的观点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意志和需要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是最客观、最持久、最普遍的实践,因此人民群众是整个社会发展和历史实践的主体。其二是人民群众是理论认识的主体。马克思认为真理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任何不切实际的空想和谬误都会随着人民群众的实践而破灭。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意见看法、思想观念直接关系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其三是人民群众是利益的主体。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一切实践活动的动因都是追求利益,人民群众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因此应该是利益的主体。

二、群众路线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弘扬

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其中民本思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思想资源。民本思想的基本涵义可以概括为人民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和根本,只有培根固本、安众养民,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早在我国的商周时期,就有人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我国著名的史记资料《尚书》中明确记载了“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充分体现了重要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在各朝各代都有着不同的演绎,但是其核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即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主体,只有以民为本,以民为核心,国家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虽然我国的封建社会远没有充分实现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大批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推动了中国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主义的转型。群众路线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和弘扬,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和研究民本思想,从中汲取精华,贯彻和坚持群众路线的精神力量。

三、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

虽然马克思由于历史环境的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群众路线的涵义,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活动变化,同志根据中国的政治形势,逐渐发展、创立和探索出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制胜法宝。

在抗日战争时期,对群众路线就做出了明确的概括,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群众展开,全面了解和综合群众意见,给群众认真解释和宣传党的各项工作,在群众实践活动中考验这些理论。同时,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重要区别,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坚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共产党结合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形势,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群众路线的内容,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两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必须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党的一切决定要和人民群众商量,坚持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其二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内容都要经过人民群众实践的检验,坚决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思想。归根结底,群众路线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是相统一的。

四、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长治久安的坚强基石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想要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不断巩固和拓展执政基础,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以民为本,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党的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做到“五个始终”,始终坚持群众主体观,认真贯彻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清廉、务实、为民;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开展工作,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党一切工作的核心。

五、结语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主体,深入分析和思考党的群众路线的涵义,认真贯彻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民生工作思路篇(9)

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下党的群众路线的落实方面仍有问题,一些同志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因此,探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党的群众路线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内涵

1.物质财富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

我们应该看到,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物资资料的生产。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理论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与历史发展的根本性的决定力量,不仅如此,人民群众同样也是物质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者。①人民群众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可以生产出大量的生活资料,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也会积累丰富的生产经验,同时生产工具在生产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改进,这些都会对社会生产力的提升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来说,在社会历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论是石器时代、大机器时代,还是信息时代,这些时代的来临都是人民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的。正像恩格斯所说的那样:“当中世纪的乌云弥漫在天空之时,一些封建主正在忙于无休止的彼此争斗,而此时那些饱受压迫之苦的人们,却用自己静悄悄的劳动渐渐地消磨着西欧原有的封建制度,创造出封建主地位渐趋动摇的条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黑暗的剥削中,尚未觉醒之时,他们的劳动实践就已经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也因此,不断地分化了原有的社会分工,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推动了社会制度不断更替,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精神财富源于人民群众的创造

我们从外在的表象上可以看到,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许多的艺术家、思想家、科学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文明成果。但是从本质上看,那些真正具有价值的社会精神财富的精华,必然源自社会的大量实践,而真正社会实践的主角并不是少数的几个杰出人物,而是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真正的英雄。一方面来看,人民群众不断进行的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出大量的物质资料,这些都是精神财富创造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民群众长期的劳动实践才是艺术与精神财富产生的真正源泉。曾经这样指出:“从以往的历史来看,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地主大多数都是有文化的,而贫苦的农民则大多数是没有文化的,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地主的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没有农民就不会有地主的文化,农民才是地主文化的创造者。”从一些著名的社会文化遗产中,我们不难发现,诸如埃及的著名建筑金字塔,法国的著名建筑卢浮宫以及我国的长城和故宫等,这些文化遗产都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

二、党的群众路线是中国化马克思群众观的体现

1.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是群众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历史不断前行和发展的真正动力不是统治阶级,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创造者。②基于这样的理论,我党也形成了基本的群众观,群众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始终不变的追求归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况,党对于群众观也做了多次的概括和总结。在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的过程中,主席曾经指出:“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脱离于群众,以人民的利益作为做一切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够以个人以及小的集团利益作为出发点,我们在具体的各项工作中始终为人民负责,为人民工作”。刘少奇在报告中指出的群众观点则是:“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不论做什么都要首先做到对人民群众负责,要在工作中充分相信群众,相信群众是解放自己的真正主人,我们要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地向人民群众学习。”在1956年党的中,邓小平进一步指出:“人民群众自己要充分地寻求自身的解放,我们中国共产党核心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就是在人民群众的斗争过程中为人民群众指出正确的斗争方向,在此过程中要真心实意地引领人民群众学会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在1990年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上也将党的群众观点归纳出了6条:其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其二,我们不要高傲自大,我们随时随地都应向人民群众学习;其三,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其四,我们要始终明白,我们干部所拥有的权利是人民群众所给予的;其五,我们要懂得为党负责与为人民群众负责二者是并不矛盾的,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一致的;其六,我们不仅要在工作中要树立依靠群众的观点,同时也要在工作中积极地引导群众。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都对群众观点的理论进行了许多的概括和总结,但是不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

2.群众路线应该是党永恒不变的生命线

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世界观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世界观。我们在工作中,仅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要学会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工作中,群众路线应该始终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原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依靠。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工作要真心地依靠群众,我们要切实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基本群众路线观点。我们在工作中要做到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就要懂得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者的先锋队,它充分地代表人民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意志的忠实执行者,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应该是我们始终服务的目标,而共产党人应该远离自私自利的个人利益。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如果有为个人或者为某个小的群体谋福利的想法都是与党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党的基本性质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奋斗的终极目标。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在制定相关的路线时以及确立相关的标准时,都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脱离于人民群众,那么党的工作目标就难以达成,与此同时,党长期奋斗的实践也会最终失去它本应有的意义。我们要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地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要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人民群众是成功之本,是胜利的源泉。历史发展的真正英雄就是人民群众,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引导群众,组织和发动群众,充分地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不仅要坚持从群众中来,还要积极地到群众中去,把老百姓装在心坎里,在开展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坚持群众路线,要把群众路线的落实作为一切工作实施地生命线。

三、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的现实思考

1.维护群众根本利益,处理好不同的利益矛盾

在以往的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存在这样的思想,认为群众的事情是应该办好的,但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就不要太认真了。这样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不能只是盯着一些所谓的“大事情”。群众的利益无小事,在你看来的小事情,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可能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因此,各级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仅要做到事无巨细地关注每一名群众的切身利益,要重视群众的就业问题,尽最大努力的满足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还要关注看病吃药问题,要尽可能地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同时,在社会治安、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也要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外,要善于解决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的矛盾,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利益需要,将一些由利益引发的矛盾得以有效的化解,以此促进工作效率的提升。

2.坚持群众路线要克服观念和制度

坚持群众路线要克服的观念主要是指在一些领导干部的内心中存在着这样的认识,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也认为落实群众路线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是他们对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群众路线却存在着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如果要做到为民众服务,只要成为群众的“保姆”就万事大吉了,只要能够“为民做主”就是落实群众路线的最好方式。这样的认识显然是基于封建社会中的那种清官意识,仅仅停留在“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层面。这样的认识明显是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将自己视为工作实施的主体,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不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是将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主体,认为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前行的根本动力,是创造历史的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因此,政府要在执政中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突破固有的“为民做主”的观念,并且党的执政不仅仅停留在为民执政的层面,同时还应该进一步突破,要步入依靠人民执政的轨道上来。坚持群众路线在突破一些旧有观念的同时,还要突破一些与落实群众路线不相适应的制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领导干部在落实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并且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约束,能否在具体的工作中落实群众路线,更多地取决于领导干部的主观认识,一个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亲民,群众意识强,做事喜欢以民主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领导干部在落实群众路线的效果可能会好一些,而与之相反的情况则落实群众路线的效果就会差一些。因此,要解决好这样的问题,就要尽可能地针对具体的政府工作制定更加实效性的群众路线落实的相关制度,通过有效群众路线制度的落实,促进各项工作更好实施。开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野下党的群众路线研究对促进政府作风的优化,对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认同度,对促进政府工作的有效开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本文针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

引文注释

民生工作思路篇(10)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并使之成为党一切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和根本路线。正是由于在九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自觉地坚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历史奇迹。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项重要工作,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毫无疑问具有内在逻辑的契合性和一致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而言,二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一、群众路线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来看,群众路线犹如一条精神主线,始终贯穿于党的建设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两条“生命线”,始终具有发展轨迹的同向性,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和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果。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反动派”,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斗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1927年,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1929年9月28日“九月来信”中,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①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将“群众”与“路线”概念结合起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延安时期,为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走向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1943年6月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阐述,表明党的群众路线已达到了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上把群众路线确定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并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载入。新中国成立以后,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转折点,群众路线的发展和运用经历了不同的境遇和状况。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群众路线遭到严重扭曲,给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惨痛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路线在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宏伟征程中得到一以贯之的坚持和发展。党的丰富的历史经验表明,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反之则会造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破坏甚至扭曲。

二、群众路线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本质属性的一致性

首先,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对象上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②因此,“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③。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不同阶级都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动和组织本阶级的群众并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意义和普遍形式,以引导和影响全社会其他阶级和阶层的广大群众。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于工人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既以群众为工作对象,又离不开群众的积极参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我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与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其次,群众路线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属性上具有一致性,群众路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实现并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应用性科学,其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并进一步改造人们所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群众路线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改造群众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使其发展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群众路线仍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的重要原则

2013年6月,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对党员干部提出“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到每一个党员的思想和行动中。在基层的专题民主生活会中,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力度成为考核党员的重要标准,“红红脸、出出汗、排排毒”成为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严格要求。面对人民群众,他深情地表达:“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⑦十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进程中对于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深刻表明群众路线的贯彻执行紧密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成效和党建工作的大局。思想掌握群众、理论武装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坚持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对象上看,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达到凝聚社会共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民生工作思路篇(11)

一、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换。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为社稷的根本,民众为发政施治的基础与标准的政治学说。民本思想是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商周时期,西周政治家周公便提出“用康保民”的思想。春秋时期,孔子主张 “仁政”、“爱民”。两汉初期思想家贾谊提出“民为政本”。唐太宗把“君舟民水”当作座右铭,并告诫大臣:“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国以民为本”。宋元明清时期,民本思想进一步完善。思想家顾炎武强调,应将民众的利益置于君臣私利之上,凸显出他“以民为本”的政治倾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孙中山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引用春秋时期《尚书·五子之歌》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语,作为“振兴中华”的一大号召。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对封建专制王权的批判,彰显了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一大特点。但是,由于古代封建制度的局限性,思想家们不可能把民众置于国家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