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外经贸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3:32

对外经贸

对外经贸篇(1)

迈克·杜克:超级零售航母的"老船长" 张锐

欧元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回顾、反思与借鉴 赵曼

中非制造业投资合作的前景与战略 陈宝明,赵洋华

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进展及中国的对策选择 刘明亮,赵海斌

北京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特征与发展对策 崔玮

警惕反垄断成为对华贸易的新型贸易壁垒 戴瑾

后危机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如何走出困境? 杨琳,陈丽珍

新疆特色林果业品牌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许云霞

浅析我国遭受的反补贴问题 刘星翰

严格的欧盟机电产品安全认证管理 施用海

日韩汽车出口贸易政策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孙灵燕

我国荔枝出口营销之品牌策略——以茂名荔枝出口为例 吴肖林

文化差异对中泰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张建中,王晓敏

进出口货物滞报金与滞纳金若干问题探讨 吴杨伟

浅议出口商使用FOB贸易术语面临的风险与化解办法 赵红娟

CAD付款方式分析 陈云兰

高职报关专业实训教学的现状调查与改进思路 王慧

从一则估价争议案谈外贸企业海关估价风险管理 陈钰

三大国际综合油服公司的发展模式及启示 殷建平,张琦

中资银行海外经营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 谢臻,魏刚,李钢

中小企业面临的"双反"困局及思考 吴薇

武汉服装企业品牌国际化对策分析 阮喜珍

俄罗斯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 马一可,王桂兰

中美欧汽车零部件争端案评析 杨荣珍

RAPEX:提高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效性的手段 颜刚华,陈阳,何晓红

权威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 施用海

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国际比较 马章良

为何中国销往俄罗斯的商品竞争力不强 刘长生,邹革新

浅析UCP600第35条关于单据传输丢失的责任认定 郑玮剑

国际贸易实务中交易磋商分析 朱瑞海

信用证项下汇票的几点争议探讨 徐金丽

浅析单据不符点如何判定 陈伟芝

当前外贸中使用的原产地证种类简介 林卫

国际商务合同中三种意义上的翻译 孙春立

从一单案例来分析进口检验条款的实施策略 张桦

一则信用证担保纠纷案例中的保证责任分析 汤竟峰

FDI对我国产业结构竞争力安全的影响问题 杨永华

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张杰,张坚

上海外贸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应用思路及模式分析 王锐,章学拯

外贸出口转内销不应成为政策导向 张汉东,胡朝麟

中国60年外贸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 潘平

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有新思路 何龙斌

中韩钢铁贸易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赵放,李季

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以丹东边贸结算为例 沈晓丹

浅析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陈丽珍,程媛媛

美国轮胎「特保案下山东轮胎企业的应对之策 蔡苏文,张萍

国外农产品标准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 薛芸,陶忠元

分销渠道国际化的对策分析 张世新,孙永磊,宋晶

俄罗斯旅华客源市场的开发策略探讨 孙振杰,戴广忠,刘丽华

简评《鹿特丹规则》 姚新超

分批装运时各批次交货与分期支款之间是否有关联的探讨 张照玉

关于数量溢短装若干问题的分析 于晓玲,王世平

内地企业以"FOB HONG KONG"术语报价出口的性质探讨 李卓群

卖方对买方利用信用证欺诈的表现及其防范 王金根

浅析一宗由金融危机引发的进口案例 方军霞

由一则案例探讨可转让信用证的风险防范 沈克华,胡培培

外资水务进入中国市场的运营与盈利模式分析 贺宁华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五大经济效应分析 陶薇

我国专业服务业参与全球市场的三种方式研究 李秀菊

金融危机下外资零售业在华发展的第三次扩张 周革新,黎裕华

创新外贸经营模式的探索——国际团购 陈蓉

在华跨国企业关系营销的策略运用 马晓娟

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蔡云

对外贸易和谐发展的理论分析及实现途径 吴汉嵩

浅论美国跨国企业中的多元商业文化 陆甦颖,刘星

制造业国际转移对我国出口结构升级的贡献分析 刘江萍,杨玉桢,齐述丽

朝鲜粮食问题及国际援助通道 沈晓丹

中国入世与反倾销歧视性的变化 汪小雯

出口企业应对欧盟"REACH"法规的注册方式选择 孙丽燕

中式快餐能否赶超西式快餐? 梁燕君

影响我国对俄贸易的几个关键问题 刘长生,邹革新,安永明

济钢越南钢铁厂项目的前期运作与启示 宋长荣,高艳萍,李国清

浅析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如何开展保理业务 李祎

由一则案例解读国际海运保险"仓至仓"条款 陈素玲

UCP600框架下可转让信用证各方风险分析 张占山

从两起案例看如何应对美国『337调查? 吕璐

从一则案例分析信用证结汇方式下出口商应注意的问题 陈晓梅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的国际比较分析 董今飞,郭继鸣,牛欣

外商在华投资独资化的动因分析 鲍洋

韩国对华直接投资现状及中国的对策 洪涓,白燕

生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分析——以浙江为例 周蕾

湖北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战略思考 谢少安,周启红,唐华

中国稳流领域的对外开放及产业安全问题分析 张晓莹

亨利·保尔森:华尔街的金融老枪 张锐

美国"百年汽车"将开向何方? 成万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度比较分析 彭秋月,郭晶

我国外贸企业加快实现战略转型的思考 杨青峰

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对我国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启示 张安忠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探讨 徐勇,杨晓娟

四川省应加快拓展与发达国家的经贸往来——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例 吴建强

日本产业发展经验对深圳的启示 刘红燕

印度对华反倾销加剧的成因及对策 鲁旭

我国首例铜版纸对外反倾销案的产业发展效应分析 胡少甫

重新审视我国出口贸易对国内消费市场的影响 贺京同,战昱宁

SA8000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与应对策略 陈松洲

利用好区域贸易协定以扩展出口市场 陈卫华

慎防CIF进口合同的风险 谢崇誉

浅议信用证与买卖合同的关系 郭炜

论电子提单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李秋娟

外贸企业的纳税筹划 蔡升

从一则案例分析单据"更正与更改"的规定 张明伟

中国需要主动对国际贸易策略进行调整 陈文玲

我国外贸和谐发展亟待解决的四个问题 张汉东

当代国际贸易的特点及我国的战略对策 吴汉嵩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 李薇

技术输出型私营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路径 魏龙,张婵娟

韩国产业升级经验对发展深圳总部经济的启示 刘红燕

入世五年湖北省应对贸易摩擦之路 李剑茹,艾力

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细分及时策研究 梁爽

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若干思考 李强

理性看待和正确处理中美贸易逆差——论影响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因素 柏振忠

生态标签制度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贸易效应分析 张甜,田明华,吴红梅

浅析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提升 袁宗法

国际贸易中的停运权受制问题分析 詹博知

信用证项下非指定银行寄单风险的若干思考? 张泱,张敏

印度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路与借鉴 武阳

大力推进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出口保险事业的发展 谭健

投资非洲经济开发区大有可为 汪巍

中越"两廊一圈"的区域关系与合作模式探析 张家寿

一起信用证案例引发的几点看法 郑雨田

物价上涨与出口前景因素分析 陆耀新

我国境内外汇划转问题探讨 孙兆军,张峰

入世对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徐博源

信用证方式下对东盟出口的几个问题 刘华

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解压四项举措 谢少安,陈腊生

喜近更应思远--"非典"对电子商务的影响 刘峰

蜂蜜出口如何跨越欧盟绿色壁垒 鲍晓

湖北船舶出口中的问题及对策 李娟

出口保理业务也会有风险 徐世腾

WTO保障措施协议为何删去"未预见发展"条款 程虎

美国"421条款"评析与我国应对之策 李江冰

浅析日本普惠制的修改 丁长影

双边自由贸易:新世纪中国外贸政策新选择 郑先武

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人民币自由兑换及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王冉冉

入世后不要放弃普惠制 牛芳

解决农残问题扩大茶叶出口--从对德茶叶出口下降谈相关对策建议 鲍晓

非银行开立的信用证问题 王善论

对海关估定税价格计算公式的完善 孙中平

国际贸易赔偿中的可预见性限制 张磊

对当前换汇成本测算的新探讨 徐晓萌

从一起案例看预借提单的法律后果 张文学,刘丽

一宗境外胜诉案分析 周英芬

对外经贸篇(2)

广东将在全省推顺德经验

2012年外贸形势更严峻

出口企业要控制好供应链

2012年稳健货币政策将继续

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

人民币汇率下跌牵制产业转型

入世10年,中国制造业最受伤

家族企业传承的柯里昂尼模式

世界城市群三大发展模式的启发

中交四航局董事长、党委书记梁卓仁:中交四航局出海记

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滕学武:重构医药流通管道价值

跨越太平洋智利来华圈钱

仲恺高新区招商争议

武汉新华、仲恺高新区争执未了局

云计算漂浮

高新区“扩张”的仲恺样本

抢滩新金融,逐鹿邮轮港:四区竞合黄浦江

“乌坎转机”开启地方治理新思路

扩大资本出口替代产品出口

新闻+分析

高通胀、低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下行洗盘阶段

当下热钱涌入中国的新特点

化解中国的两个“市场悖论”

货币洪灾之后的收紧更考验新兴市场国家

朱鼎健:小白球大世界

奥巴马“中考”挂了

卢拉遗产:一个光鲜的巴西

“浙江试验”启示录

中国需要“浙江试验”

“狼群经济”去路徊徨

坚守制造:落日余晖还是凤凰涅槃

文化产业的粤浙歧路

“海洋战争”:浙江VS广东VS山东

狼群变身狮群之路

东源县致力温泉资源开发

“中国制造”突围新路

中美新能源贸易争端又起

新股发行二次改革疏漏犹存

积极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贸易保护

地方传真

人物志

外刊要览

阅读

美国失业率成中国出口景气参数?

中国模式的考验与未来

莞商的三种未来选择

企业快车道上的3个信号灯

中国的房价到底有多贵?

猛增3700倍广东外贸领跑中国60年

中组部命题“考”官广东先行先试

“20条”新政拯救中小企业

破题中小企业融资重在商业银行创新

鸠山转向,日本“重返”亚洲

G20达成共识:政策刺激不踩刹车

拨开伯南克连任的“迷雾”

对外经贸篇(3)

主管单位:大众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山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山东省青岛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37-1217/F

邮发代号:24-14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对外经贸篇(4)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国际制裁,南非经济出现衰退。1994年新南非成立后,直至2006年,在政府一系列宏观经济的带动下,南非经济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1994年种族隔离制度解除后,经济年均增长3%,2005年至2007年超过5%。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南非经济增速明显放缓,降至3.1%。2009年南非出现17年来的首次经济衰退,2010年,南非政府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使当年南非经济增长恢复到2.8%。

尽管经济复苏势头较强,南非经济增长仍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包括通货膨胀率和官方失业率居高不下、国内消费不旺、外商直接投资不足、制造业活力不足等。第一,由于国际货币流动性日益增强,对南非货币兰特估价过高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对南非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第二,制造业是南非支柱行业之一,产值约占GDP的16%。然而制成品出口产品种类单一,出口竞争力有待增强,制造业对促进就业增加、减少贫困的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第三,南非通货膨胀率压力过大。南非统计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南非通胀率由2011年4月份的4.2%增长至5月份的4.6%,同时该数字达到该年以来最高值。食品、燃油价格持续升高,尤其是蔬菜、食用油、面包和麦片热饮、生活用品等上涨幅度较大,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第四,虽然南非已经走出经济衰退阴影,但南非就业人数与两年前相比下降了5%,失业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据南非官方统计,目前南非失业率高达25%。另外,吸收了全国大部分就业人数的小型企业也面临着许多就业问题。据南非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南非小型企业成长要么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要么因《劳动法》太严格而不敢雇用更多职工。上述因素均对南非经济增长前景提出严峻挑战。

外贸产品结构单一

南非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南非进一步调整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实施新工业政策中的优先本地采购政策,以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重点开发非洲地区内部市场;在维持与欧美国家贸易关系的同时,重视开拓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关系。上述政策使南非对外贸易呈现出新的特点(参见图1)。

南非虽然是非洲大陆的经济大国,但贸易产品结构单一。从出口看,其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依赖矿产品和金属制品。为了改变出口结构单一状况,南非政府大力鼓励矿山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建材、酒类、食品和高技术产品等出口,但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不大。2000~2010年间,南非农产品出口占南非总出口的比重仅由3.8%上升到4.2%;矿产品比重在金融危机爆发前有所下降,2009年以来随着国际矿产品价格上涨,矿产品出口比重快速回升到40.5%;制成品出口比重在由2000年56.9%上升到2008年62.9%后迅速下滑到2010年55%。

南非进口产品结构则比较稳定,制成品进口占比约为80%,矿产品比重约为15%。

2010年,南非主要出口商品为矿产品、贵金属、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等产品,主要进口原油、交通运输设备等。其中,前10位出口商品出口金额合计达3214.3亿兰特,占南非总出口的55%,前10位进口商品进口金额为2088亿兰特,占南非总进口的35.7%(参见图2)。

欧盟和美国是南非主要的传统贸易伙伴。然而,近年来,南非与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发展中国家贸易迅速增加,尤其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南非与欧盟等的贸易额大幅下降,而与上述四国的贸易却经受住了考验。2006~2010年间,南非与四国贸易在南非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快速提升。其中,总贸易额由913.8亿兰特增加到2036.1亿兰特,占南非总贸易的比重由10.8%上升到17.4%;出口额由224.3亿兰特增加到880.9亿兰特,占比由5.8%上升到15.1%;进口额由689.6亿兰特增加到1155.2亿兰特,占比由14.9%上升到19.7%。

利用外资达1250.9亿美元

对外经贸篇(5)

二、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整体趋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核心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待加强和完善。在高新技术产业内,我国企业具备的核心技术人才和核心技术还不充分,技术精密程度远远低于欧盟等技术发达地区的水平,且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也不如其他发达国家。第二,面对国外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欧美等发达地区在正面意义上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利益,但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不断更新调整施压与我国对外贸易各个行业,技术性、专利性贸易壁垒不断出现,我国政府虽然积极在应对,但也疲于应对。我国在这方面应该加大改革力度,以应该对国外的贸易保护措施。

三、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012年,欧盟对华实施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表现为反补贴和反倾销,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只有正确认识这些贸易保护政策,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欧盟对我国实施的贸易保护措施促使我国对外贸易企业不断完善自身体制,加强了我国对核心技术开发和专利产品研发的重视力度。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欧盟的贸易保护政策促使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加大了产权保护意识和技术开发的力度。欧盟对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实施的技术贸易壁垒促使我国必须重视技术的开发,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大专利技术的研究,加强专利申请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力度。(2)在欧盟贸易保护政策下,我国对外贸易新兴产业有寻得发展机遇的可能性。欧盟对我国的加工贸易行业实施的买一保护政策督促我国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对于我国而言,新兴产业,尤其是服务贸易的发展,诸如国际旅游等,都还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3)在双边贸易的合作和摩擦中,开拓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与合作平台。在国际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对外贸易行业中亦是如此。贸易摩擦的发生和调节可能带来下一个合作机遇,只要积极对待贸易摩擦,尽可能以双方损失利益最少的方式解决。

四、2012年中国对外贸易走势展望

对外经贸篇(6)

(三)开展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

(四)指导、协调全市对外经贸工作;管理全市进出口商品、服务贸易、科技贸易和加工贸易;申报和管理出口商品配额,审核上报进出口许可登记;管理、指导驻境外经贸企业和境外经贸机构驻乐分支机构;归口管理或组织涉外经贸洽谈会、展销会;负责全市国际货运行业管理,审核、申报国际货运经营权。

(五)管理全市机电产品的进出口及其招标工作;指导机电产品出口生产体系的建设;指导外经贸企业技术改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六)参与制定全市外商投资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提出全市外商投资的规模、方向和产业导向;编制全市对外招商引资项目库,组织开展对外招商、谈判等活动,指导和管理吸引外资工作;负责审批或申报利用外资合同、章程;受委托发放外商投资企业的指准证书;管理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涉外事项;协同有关部门审批或申报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的立项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审批或申报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设备的立项工作;监督、检查外商投资企业执行有关法规及合同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七)研究制订全市境外投资的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具体措施,经批准后组织实施;负责全市境外投资项目和机构的审核、申报工作;指导市内优势产业与专业市场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和设立分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八)管理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审核、申报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经营权。

(九)负责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通报、咨询;承担我市对外反倾销、反补贴及保障措施相关工作;参与调查处理重大的国际贸易争端,负责指导、协调国外对我市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的应诉等事务。

(十)指导全市外经贸行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对市属外经贸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管和内部审计;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外贸出口发展基金;配合做好出口退税和外汇管理工作;负责全市外经贸统计,提供信息咨询服务;负责全市外经贸标准化、信息化工作。

对外经贸篇(7)

着力优化进出口结构。继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进一步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出口商品价格要全面反映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代价。鼓励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规范出口秩序,遏制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低价竞销和恶性竞争。进一步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进一步提高进口的便利化程度,适当减少进口自动许可目录产品。抓紧研究进口信贷、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为促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创造条件此外,实施科技兴贸工程,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科技兴贸工程是商务部13项重点工程之一,通过建设一批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运用政府相关的特殊政策,如典型的技改贴息以及新型产品的研发和资助等,在最大程度上的鼓励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以及再创新,进而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

就目前的形式而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的提高不外乎是外贸企业利润的提高,因此,在我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转变期职能,即是必从过去的外贸经营者转变为外贸宏观调控者,从直接的行政干预转变为通过汇率、关税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进而通过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和管理提高产品在国际的竞争力,简单而言,由于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必须有所改变,必须要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简单来说,政府在改变职能后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1、树立正确的经营指导思想,明确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将一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2、转换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要逐步推行股份制,朝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现代企业制度转变,使外贸企业真正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道路。

3、开展工贸、技贸、农贸结合,走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道路。

4、抓紧出口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出口成本;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增加适销对路产品的出口,提高外销价格,从而提高外贸企业的经济效益。

5、加强经济核算,节省费用开支。

6、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7、提高企业素质,特别是提高外贸工作人员的素质.

(三)以竞争优势导向为主的平衡型发展战略

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式来看,出口导向战略是我国的现行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战略,由于该战略使得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并没有与对外贸易数量同种程度增长,这也使得粗放型经济贸易增长方式容易出现,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竞争力。因此,实行平衡型的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我国的基本情况来看,我国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等资源稀缺,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国外的优秀资源。同时,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正在加强,我国对世界各国的依赖性和竞争性也在逐渐加强。所以,我国还要将竞争优势作为自己的导向,通过增加对外经济贸易,增大就业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对外经贸篇(8)

我国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国策,使得我国对外贸易的疾速展开,我国的国际贸易取得了庞大成就,在庞大成就面前也呈现了不少惹起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

我国外贸顺差到底是不是过大了?经过与国外的比较,经过与我国历史的比较,我国外贸顺差并不是太高。90年代以前我国是持续的逆差,90年代以后是持续的顺差。重要外部缘由是国际产业的大量转移,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布置消费,以福建省为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量占福建省出口额的一半,出口产品在前三名的企业都是外资企业……。我们重要的制造产业和产品2/3以上被外商或者外企所控制,大量的外汇收入理论上是外商或者外企的收入。但是,在国际贸易统计上,却表现为原产地为中国的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这种外汇贮藏里面的水份可能很大。国内的缘由是,国内经济中许多商品供大于求,出口压力很大。即使是2005年顺差抵达历史最高水平,占我国的贸易总额也只是7.2%,这是较低的比例,这个相对数在国际上的排列只需二十多位。往常我国经济增优点于高峰期,外汇贮藏如此之大,不契合宏观经济状态。根据有关部门的专家分析研讨以为:贸易顺差缘由重要要素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大量热钱是经过贸易渠道流入的。所以理论上的我国的贸易顺差并不大。真正的顺差并没有那么严重。

外贸顺差不是外汇贮藏的主要来源,因此也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外贸的展开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展开、国民就业的增加作用很大。有些国度是在找借口搞贸易维护。有些学者过火炒作我国的外汇顺差,这不利于和谐我国与其他国度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对我国外贸顺差,应分析事实真相,不要人言亦言。在宏观调控中,要防止过于严重的贸易失衡。当前,外贸顺差的问题是次要的问题,绝对不宜靠简单地经过限制出口来求平衡。要处置的是我国各地域产业结构问题。而用不正确的政策伎俩来处置平衡问题可能适得其反。贸易不平衡不能从单纯贸易措施、汇率措施来处置,这是有一个综合管理的问题,要加上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措施。应稳定对钱升值的国际预期,抑止热钱流入。改进外汇管理,处置外汇供求失衡问题。经过控制投资项目向外借款的范围、企业到境外上市的范围;经过调整出口退税、调整应用外资政策等,都可以对处置外贸顺差可以起到间接的一些作用。由于国际经济的调整,2007年可能呈现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对国内产业将影响严重。对此,我们要有这样的预见,早作准备,积极应对。

我国经济展开对外资的需求。我们往常曾经没有储蓄短缺与外汇短缺,那末,应用外资目的是什么?理论上,不能仅仅从我国的储蓄额来看引资的问题,我国银行存款到底有几能够转化为有效投资?外汇贮藏也要从理论内容来看。我国应用外资,并不单纯是应用资金。我国共有38万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出口、税收等方面都占有相当比重。中国坚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与我们引进的这6千6百亿外商投资有密切关系。外商投资多了,本国的投资并不因此降低。内资也在展开,民营企业的实力也在增大。我国今后的展开,应用外资仍然非常必要。“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说法来自跨国公司,由于他们将其制造基地不时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劳动本钱比外国低价得多。由于外商投资,构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链在延伸。大范围的集成电路也在中国落户。

对外经贸篇(9)

二、完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政策,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配合,继续促进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发展。各级外经贸主管部门要做好国税部门、各金融机构和出口企业三者间的沟通及协调工作,为国税部门和银行加强合作,确保出口退税账户唯一性、账户的合理转移提供必要支持;为商业银行了解出口退税企业资信及企业应退税款信息提供方便。目前,各金融机构仍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需要,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的通知》(银发〔20*〕276号)的要求,继续推进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业务的健康发展,对于资信可靠、该项贷款还款记录好的企业,贷款比例可在70%的基础上适当提高。

三、进一步支持“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等外经贸战略的深入实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周边国家中央银行及商业银行的双边磋商与合作,建立、健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国际结算渠道,将边贸结算逐步纳入到正常的银行体系中来。各金融机构要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和较强经营能力、资金实力的外经贸企业在巩固和增加传统市场份额的同时,开拓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对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加工装配、开发资源或开展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各金融机构要积极予以支持,逐步扩大对境外承包工程的投标保函、履约保函和预付款保函等中间业务。

四、针对外经贸企业特点,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力度。金融机构要充分考虑外经贸企业的经营特点和自身业务条件,努力探索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要利用当前外汇资金较为充裕、本外币利率差距缩小的有利时机,加大外汇贷款的营销力度,同时积极试办专利权、应收款权利等权利质押贷款。要加大福费廷、国际保理等贸易融资业务开展的力度,同时研究国际贸易融资发展趋势,积极发展非信用证结算业务。

五、对符合条件的外经贸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并继续运用利率手段支持外经贸企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对经贷款审查、评估,确认资信良好、确能偿还贷款的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对已经评定为本行优质客户的外经贸企业,可以发放信用贷款。在向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公布的出口收汇荣誉企业发放贷款时,贷款利率可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贷款利率基础上适当下浮,最大下浮幅度为10%。

六、继续加大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中国进出口银行要在有效控制贷款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出口买方信贷的规模,对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企业,应适当降低企业提供担保的条件;各商业银行要继续扩大商业性出口信贷业务,优先支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并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积极合作,扩大混合出口信贷业务。

对外经贸篇(10)

1.中西部地区在能源、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相当丰富,如目前已探明的140种矿产资源中,中西部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另外,西部地区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的秀美山川、绮丽风光,众多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文化习俗的无穷魅力,对越来越崇尚自然的人类具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2.中西部的沿边地区存在对外贸易的地缘优势。尽管无东部地区的沿海优势,但西部地区与原苏联、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接壤,同样具有区位优势。顺应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上述地区市场,发展边境贸易,比起东部地区经由西部出海绕行,有靠近市场减少运费的优势。另外,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与一些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的居民在、生活习俗、甚至语言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点,容易沟通,更易发现市场需求和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减少市场进入障碍。

3.中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上存在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和市场潜力。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决定了其对外贸易必须继续发挥其劳动力的优势,也就是要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61.93%(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却只占46.02%,人均创造价值明显低于东部。这就必然出现多余劳动力和廉价劳动力。另外,7.65亿中西部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消费者群,随着中国经济的西进,这个消费者群的潜在购买力会转化为现实购买力,原有的购买力会加速膨胀,从而形成拥有巨大需求的广阔市场。

基于中西部地区所具有的上述发展对外贸易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以及国家给予中西部地区的一系列关于减免税赋、优惠信贷和投资倾斜等的优惠政策的支持,再加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带来的宽松的国际环境和难得的机遇,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通过对外经贸交流与往来,及时获取国际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促进当地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引进国外和东部地区的资金及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中西部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把发展的潜力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为新世纪中西部地区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推动力。

二、中西部地区发展外贸的战略措施

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中西部地区在外贸发展上的比较优势和机遇,在西部开发背景下实现贸易结构调整,促进外贸结构优化,以期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加速发展,这是新形势下制定中西部地区贸易结构战略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1.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合作。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方面较之中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这些正是中西部地区所欠缺的。中西部的能源原材料优势也是东部一些企业所急需的,因而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互动,是实现区域外贸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1)利用东部的资金和技术开展以下领域的合作:

第一,基础设施开发合作。可通过在东部地区发行建设债券、设立投资基金、成立西部开发银行,或把中西部有关项目股份化,在东部筹集股本等多种方式筹措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自然资源开发合作。可通过由东部企业单独投资开发,或把资金、技术注入到西部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开发等途径进行自然资源开发合作。这对于扩大西部劳动力就业、优化相关企业资产结构和推进技术改造,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经济技术开发合作。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可以开展灵活多样、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东部的一些高新技术项目可以直接西移,也可以采用技术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将东部的技术、人才和西部的土地和市场相整合,把技术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还可以利用投资基金、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发挥西部地区潜在的技术、人才的作用,进行合作开发。在合作中注意运用先进技术,发挥西部地区“基因库”、稀缺资源的优势,积极培植“绿色价值链”和高附加价值产品。

第四,区位资源开发合作。主要是指在扩大边境贸易、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等方面,加强两地合作。具体包括两地共同组建贸易公司、开发贸易市场等方式开拓边境贸易,利用东部的资金和西部所具有的自然和历史景观推出旅游精品,发展西部旅游业;或借助东部所具有的资金、技术和西部所具有的特色资源,引导西部地区走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道路,创出名牌。

(2)可采用多种方式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合作交流:

第一,东部地区可以采取单独投资办学或联合办学等方式积极参与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等各种层次的人力资本开发,也可以通过网上教育、远程教育等先进手段来推动西部教育发展,并获得相应的投资回报。

第二,鼓励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的外经贸系统之间进行交流,将东部开放开发中好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经验推广到中西部地区。

第三,创造有利于外经贸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吸引那些有志于中西部地区外经贸事业发展的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到中西部地区建功立业。

2.自然优势与科技优势相结合,丰富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西部地区应转变以往“立足资源搞开发”的观念,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从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分工中重新定位,结合技术优势,积极创新与改良,提高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附加值,促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升级,丰富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未来西部地区出口主体产业应分为三大类:出口基础产业,即能改善外汇收支状况,扩大外汇资金积累,支持本地区产业结构转换的产业;出口支柱产业,即能增强出口创汇的后劲和能力,并推动本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的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即对出口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行和导引作用的产业。西部地区应考虑通过产业调整与产业培植,按不同层次构成如下出口主体产业体系:

(1)以创汇农副、矿业、轻纺工业作为西部地区的出口基地产业,即重点扶植创汇率高的农副、矿产品生产,通过提高这些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增加产品中熟练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含量,从而提高这些部门的整体创汇水平。对轻纺工业包括皮革制品工业,则注意提高其生产和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改进花色品种与工艺质量,逐步以高档化的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初级品、半成品比重较大的局面。

(2)以机电工业作为西部地区的出口支柱产业。要充分利用机电工业所具有的需求弹性大、附加价值高、生产可分性强、市场机会多、技术创新快等特点,通过优先和集中开发出口机会较大、生产基础较好的产品,建立出口生产基地,形成联合优势和大批量生产,降低换汇成本,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和出口竞争能力。

(3)以高新技术作为西部地区的出口导向产业。西部地区应不失时机地发展电子信息、现代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光机一体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及其产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的比重。利用现有资源适时地直接进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出能力,提高出口份额,这既有利于加快西部经济的健康发展,也符合外贸出口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要求。

3.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目前,西部地区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有一半左右的出口商品流向港澳和日本两大市场。市场分布的这种单一化局面,受制于外方的风险较大,不利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与协调发展。今后西部地区宜逐渐采取“全方位开放、向西倾斜”的市场布局战略,其内容包括:

(1)继续巩固和扩大对港澳、日本的出口规模。港澳地区作为西部农副产品的主销市场及多种轻纺产品的转口市场,其地位在近期内仍然是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日本的原材料依赖性的生产结构和农副产品需求,则与西部地区的能矿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输出能力相吻合。同时,西部地区也很需要引进这两大地区的资金、技术,加快经济开发步伐。

(2)积极恢复与发展对独联体、东欧国家的出口。西部地区应采取鼓励措施,大力恢复与扩大同这些国家的贸易。除了常规商品贸易外,还可采取补偿贸易、租赁贸易、技术贸易、实物信贷等多种灵活的形式,逐步形成政府协定贸易、地方贸易和边境贸易互补、共进的局面。

(3)大力开发西亚、北非等泛阿拉伯地区的市场。这一地区与我国西部地区在民族、、风俗习惯方面有许多相近之处,双方具有发展贸易的天然条件。因此,西部地区应注意广泛搜集有关的经验与贸易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多档次产品,并尽快扩展和沟通各种贸易渠道,发展“官民并举”的贸易形式,争取在这一市场上有较大突破。

(4)努力打开西欧市场。西部地区同这一市场的经贸联系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贸易额仍偏小。在近期、中期,应积极借助陇海———兰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的有利条件,加大对这一市场的出口份额,并积极组织适销性产品生产,有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为以后多层次、大规模地开拓市场积蓄力量,并进行相应的“软件准备”。

4.将旅游业作为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一个新增长点。

国际旅游是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一个新增长点,是中西部地区获得外汇收入的一个主要无形贸易方式。旅游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产业,具有良好的“连带效应”或“波及效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将给中西部旅游业带来极大的政策发展空间、客源和资金来源,中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条件获得超常发展。

当然,在加快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开发的同时应注意:

(1)应加强对中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国家应把中西部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国家加快发展中西部的整体战略布局中,选择一批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前景看好,国内又有资源优势的新资源开发项目,全面规划,成片开发,赋予其一定的优先发展政策,将其逐步开发成为21世纪的旅游拳头产品。

对外经贸篇(11)

低碳经济倡导以较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从技术经济特征看,低碳经济实质上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一技术经济特性与武汉建设“两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因此,武汉外贸的发展应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契机,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进出口产业的升级和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不合理的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武汉获批成为城市圈试验区的主题是“两型”,核心任务是“两新”,即新型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两新”又集中体现在“两低”上,即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武汉对外贸易应在实施这一宏伟目标中,要把“两低”的要求体现在对外贸易产业和产品建设的方方面面。气候变暖也可能会对中国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它将强有力地促进中国从黑色发展模式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2]。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2003),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概念,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虽然有关低碳经济内涵的表述有所差别,但都表达了一个相同的本质:低碳经济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实质上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低碳经济是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显然,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的全球性革命,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1.2.1生态足迹理论

“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雷斯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M•魏克内格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是否具有大生态安全性[3]。

1.2.2脱钩发展理论

早在1966年,国外学者就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首次将“脱钩”概念引入社会经济领域。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之间的相应关系。从脱钩理论来看,“两型社会”的本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因此,“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两型社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可以借鉴欧洲国家制定脱钩发展战略中提出的资源生产率等概念和指标,通过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和环境生产率,做到用较少的水、地、能、材消耗和较少的污染排放,换来较好的经济社会发展。

1.2.3库兹涅茨曲线

美国经济学家G.格鲁斯曼和A.克鲁格经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污染物的变动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之间呈倒U型关系,因此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他们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有如下关系: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水平有着很强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会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不可避免地持续恶化,只有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才会随着人均GDP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

2武汉外贸发展低碳模式的必要性

2.1武汉外贸情况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情况下,武汉对外贸易克服重重困难,在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承接去年的回暖基础上呈现出大幅同比上涨的走势。2009年是我市外贸出口最困难的一年,而2010年是外贸出口井喷的一年。1-11月武汉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132.97亿美元,同比增长50.1%,其中出口56.92亿美元,同比增长58.8%,进口76.05亿美元,同比增长48.4%。出口增幅比进口增幅高10.4个百分点。分月看,1-7月进出口总额呈现平稳较快增长,除1、2月份节气因素影响总额不到10亿美元外其他5个月份进出口总额均超过10亿美元,8-11月进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国家一系列扶持政策作用下,武汉进出口总额连续11个月重新实现同比正增长,增长额均超过50%。从季度增幅变化看,3季度比2季度降增加9.8个百分点,有所扩宽,武汉外贸进出口走势趋于稳定,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但正在困境中前行从进口情况看,进口额跌宕起伏,同比月度之间最高与最低增幅落差达22个百分点;出口额规模2到7月逐步扩大,6月比5月份增加0.1亿美元,7月比6月份出口增加1.34亿美元。7月份全市进、出口额规模最大,分别达到8.33亿美元和5.8亿美元;进、出口额规模水平最小分别为2月份(3.86亿美元和4.07亿美元)。

2.2武汉外贸发展的环境压力

在工业行业中传统的钢铁加工业是高耗能产业同时也是高碳排放产业。我市出口商品中与钢材有关的机械设备、船舶、钢材等商品占到了出口商品的半壁江山。1-11月,武汉市机电产品出口70.8亿美元,增长57.3%,占同期出口总值的54.5%;高新技术产品(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出口34.9亿美元,增长83.3%。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快速增长。其中,机械设备出口22.6亿美元,增长2倍;船舶出口18.6亿美元,增长48.8%;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8.4亿美元,增长23.6%;出口钢材8.2亿美元,增长1.2倍;显示器出口5.3亿美元,增长28.5%;出口汽车及底盘2.7亿美元,增长33.3%。?1-11月,出口纺织纱线及制品4亿美元,下降10.4%;鞋类出口6032万美元,下降13.2%;家具及其零件出口6107万美元,小幅下降1.3%。环境压力是巨大的,武钢、武船、长航等出口大户均是高耗能高碳排放企业。未来欧盟一旦出台更严格碳排放要求,对武汉的外贸出口将是致命打击。所以武汉这一老工业基地如何改变产业结构,挑战出口商品科技含量,降低高碳产品比例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低碳外贸模式

重视低碳经济和“碳关税”,改变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状况。低碳生活是未来经济的热点和关键词,重视环境和排放是发展的趋势,在发达国家已经酝酿征收“碳关税”的情形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变,应重视出口产品的环保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一方面是为人类环境改善作贡献,同时也是应对低碳时代的出口发展需要,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免受“碳关税”等贸易摩擦的影响。提升出口产业结构,外贸发展由高碳数量扩张向低碳质量提升转变。高碳数量扩张型的出口模式在全球经济面临再平衡的“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无法持续,必须走低碳商品的路径。这里的低碳商品一方面是提高出口的利润率和获利空间;另一方面则需要提升出口的碳排放结构,单纯依靠劳动力、高耗能、高碳排放优势的产品出口和加工贸易必须尽快调整,当然,这样的转型需要逐步实现,不可能一步到位。

3构建武汉低碳外贸发展模式的对策

3.1加大对低碳外贸出口企业资金扶持力度

市区两级财政安排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重点支持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技术改造与新产品研发、国际市场开拓与出口品牌培育。对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轻纺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以2008年出口额为基数,增量部分每出口1美元奖励0.01元人民币。对一般贸易项下的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出口企业,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按实际缴纳保费的15%给予补助。帮助出口企业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免费为企业培训保税通关人员、外贸业务人员等。

3.2创新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体制

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外贸模式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走新型低碳外贸出口道路,工业结构升级调整任务迫切。作为武汉市首批清洁生产试点,百威啤酒、武昌造船厂、青江化工化肥厂等8企业做出了榜样,也尝到了甜头。武汉百威投入34万元改进废酵母处理设施,一年可省污水处理费100万元;武船投入10.5万元用于水、电、蒸汽等节能设备的改进,每年减少支出205万元。据统计,8家企业共实施237项清洁生产方案,投入资金922万元,实现年新增经济效益2100万元,年节煤4300余t,节电175万kWh,节水4万t,减排二氧化硫66t、化学需氧量1517t。这样产品的单位含碳量也就降下来了。

3.3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对口联系服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