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民间艺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4:51

传统民间艺术

传统民间艺术篇(1)

二、传统民间艺术的艺术再现

传统民间艺术篇(2)

每件艺术品都有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和使用方法。色彩搭配对于艺术品而言非常重要,不论哪一种民间传统装饰艺术,都对色彩有着较高的追求,用色彩渲染艺术,艺术又反过来为色彩增光添彩。色彩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艺术家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色彩依附于物体,形成视觉冲击力,从而给受众带来心灵的震撼。不同的波长能反射出不同的色彩,这就决定了物件的色调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一、民间传统艺术色彩的情感体现

色彩能体现出制作者的情感,如中国结通体为红色,喻示着幸福,隐喻着爱情和友谊,不仅是喜悦的表达,还是热情与祥和的象征,代表着对未来的期望与憧憬。中国结是智慧和情致的象征,商周时期为人们随身佩戴,到了清朝才真正成为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品。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结大多是红色的,不仅有喜庆的寓意,还代表着团结、幸福,尤其在民间,其大方、精致的做法深受大众的喜爱。一些身居海外的人士看到中国结就像是看到了祖国,它象征着祖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着祖国,渲染了浓厚的传统喜庆氛围。现在所见较多的是大红色的中国结,其实,中国结不仅有红色的,还有紫色的,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红色的中国结更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爱,于是在千百年的传承中,最受欢迎的自然被保留了下来,并被寄予了美好的寓意和精神象征。色彩能够对人物的生理和心理产生极大的作用,制作者往往利用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制造有联想作用、有寓意和象征意义的物件,表达精神寄托。色彩的搭配并非孤立的存在,它能够被引入室内,有效地创造出和谐、自然的氛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融合。

二、以脸谱为例论民间传统装饰色彩

脸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其历史十分悠久,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和古朴的中国文化气息。不同颜色的脸谱有着特定的寓意,在京剧中表现出鲜明的人物特点。红色脸谱的经典形象有关羽等,表现英勇无畏、有情有义的英雄形象。鲜艳的红色具有力量、活力、意志力、愤怒等寓意,给人以激情四射的感觉,在笔者的认知里,这种颜色也象征着权力和欲望。

三、以景泰蓝为例论民间传统装饰色彩

因盛行时期为明代景泰年间,所以名为景泰蓝。景泰蓝的色彩多样且鲜艳,以蓝色为基本色调。相传是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在当时多为铜胎且伴有部分的金胎。它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首先是由超薄而小巧的铜丝钳成样式各异的图案,然后将这种图案粘到铜胎上并为其填充珐琅釉料,最后经过烧、磨等工序制成。景泰蓝流传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色泽,人们对其有着不同的偏爱。明代的宣德、景泰年间,也就是景泰蓝传入中国不久,主要为皇宫贵族所有,以天蓝、宝蓝为基调,用于宫廷日常装饰或祭祀,其浑厚大方、典雅古朴的特点为皇宫贵族所喜爱。因为在当时经常会进行祭祀活动,所以有些景泰蓝会被做成大物件当作祭祀物品,体型庞大且多被镀上一层金。景泰年间,其发展较快,制作手法趋于成熟,并衍生出较多的色调,如桃红、墨绿、淡绿,还有黄、白、紫等五彩缤纷的颜色。其釉质相当有美感,不仅有色泽,还具有晶莹剔透的效果,给人以审美享受。也就是在当时,制作者以蓝釉为基础,塑造出以蓝为基调的风格。随着制作手法的不断成熟,景泰蓝在使用上也趋于大众化,开始走入民间并流传于民间,被用于各种器皿的制作,如插花的花盆、盛炭的炭盆、各色的烛台等。

结语

色彩富有情感且变幻莫测,在艺术品创作中加以综合运用,能够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舒适、和谐的空间氛围。其实,不论是在传统艺术还是现实生活中,色彩总是围绕在我们周围,使我们联想到万事万物,如看到绿色就想到春天,想到田野里的小草、麦苗等,想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色彩的渲染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活力。经过悠久的文化积淀和历史的见证,很多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品流传至今,不仅表现了它们的生命力和活力,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其的认同。

参考文献:

传统民间艺术篇(3)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传统民间艺术篇(4)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特点,要让传统舞蹈艺术走上舞台的第一步就是了解民族文化特点,抓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

民族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不同地区、国家、民族的民间舞蹈,由于受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等因素影响,以及受表演者的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所限,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傣族,不同地域就有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生活习俗,“孔雀舞”舞步的动作风格就是如此:德宏地区的孔雀舞,步伐流畅、圆润。通过腿步带有弹性的曲伸、手掌的上翻下按、头部的转动、眼睛的表情,表现出一种欢悦、优美的情态与性格:而西双版纳的孔雀舞,节奏顿挫感鲜明,粗犷质朴,体现的是一种乐观豪爽的性格气质……民间舞不乏朴实无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等特点。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就是把民间最纯朴的舞蹈和民间风情,加以美化夸张但不失民间的味道。

二、民族民间舞蹈同样需要从生活出发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

要让传统舞蹈艺术走上舞台,只是单纯的了解民族文化特点,抓住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精髓是不够的。现有的很多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仅仅只是抓住了民族的地域区别,或者仅仅一味的模仿采风时所学到的动作,而并没有从民族地域不同生活方式出发的基础上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比如早在50年前的《牧马舞》就是从牧民生活出发,提炼了牧民放马的典型形态,把握了舞蹈形象化的套马、拴马、骑马、飞驰等典型动作,表现了蒙古民族朴实粗犷、剽悍英武的精神气质。舞蹈动作从生活中提炼,却并非单纯模仿,而是把具象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把舞蹈技巧紧密地和牧民性格凝结在一起……“从生活中提炼舞蹈动作、并进而塑造出舞蹈形象”的完整表述,“从生活出发”是不可绕开的前提。比如东北平原的秧歌是欢快节奏串连下的小步快走,而陕北高原的秧歌则是大步跳跃,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东北平原广阔平坦,自然适于流畅的快步行进;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形复杂,高抬腿的动作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动作。

三、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

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信仰,从而有各自的民族精神。民族民间舞蹈无论是表现的爱恨情仇还是花鸟鱼虫,都离不开以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为基础。来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这一观点上,贾作光说:“我在1980年创作的《任重道远》,借助骆驼的形象,以比兴的手法。赞美伟大的中华民族勤奋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海浪》则以同样的表现方法,通过搏击风暴的海燕和波涛汹涌中的浪花形象,展示了朝气蓬勃的青春力量,用大写意的手法。创造“海燕与大海融为一体”的深邃意境,使整个舞蹈充满时代强者的博大情怀和昂奋风貌。这两个独舞既抽象又具象,在有限的舞台时空框架中,创造了无以制约的艺术时空:摆脱了传统舞蹈模式,把民族精神和思想情感融注于可视的舞蹈形象之中……舞蹈形象的“鲜明性”不仅建立在日常生活动态美化、优化、韵律化的基础上,而且要求舞蹈结构中所有组成部分都要贯穿形象色彩的鲜明性。显而易见,舞蹈结构对于舞蹈形象的总体构成是至关重要的,而要研究舞蹈结构的“形象色彩”,又必须从舞蹈语汇的“规范发展”起步。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历来是各族群众舞蹈活动的主体,它代代相传。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提高。从这些舞蹈中也可以使我们看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所具有的巨大的生命力量。

传统民间艺术篇(5)

人们通常会将民间艺术的类别抽象的划分到非正式的艺术形式中去,认为民间的就是自然流露的,是延续传承中所遗留的非物质遗产,是非正统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由于民间艺术是各民族历年发展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其种类之庞大可想而知。

1简述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其种类主要分为:装饰类、娱教类、用品类、生产类、祭祀类、民居等等。装饰类中年画,面具,脸谱,剪纸人们都颇为熟悉,另外雕刻、刺绣、草编布绣等则会较为陌生。娱教类有木偶玩具,泥玩具,陶塑以及皮影木偶等。穿戴类和用品类以及生产类,则更贴近于生活习惯,如手工布鞋、器具、农具等。这些都算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不同民族的习性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宗教信仰间也会各有所好,例如在祭祀方面,出现的神像以及供品间的艺术形态特征则颇为丰富。

2映射在人文气息下的装饰民间艺术

2.1年画

上面所提及的民间艺术中,装饰类的寓意更为浓烈一些。WWw.133229.COM例如:年画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它始于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农村的老人和孩子们在过年时常常接触的习俗的、艺术的形式,大多会用来张贴或是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2.2面具

面具和年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寓意,也是节日庆祝或是戏剧里用来伪装的道具。当然面具的具体形式很不一样,有龇牙咧嘴的;有的憨厚可人的,总之面具的表情是来自于人们内心世界,是纯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情趣。不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非常特殊的外在形式。由此看来,在造型装饰艺术中,面具算的上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面部的表情的表现手法和色泽的搭配成为了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3脸谱

脸谱和面具类似,但面具多搭配的是部落和图腾的寓意而脸谱则是与国粹相映衬。是属于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与舞台、灯光、服装、动作整体形态共同烘托着整个戏剧的动脉。不同的人物性格会造型不同。最熟悉的是丑的造型,鼻梁上的一小块白粉,现出了该角色的幽默诙谐。而生和旦面部的淡妆与净的重施油彩形成了素脸和花脸的鲜明对比。

3“纯正”的民间艺术

从上面的民间艺术的装饰方面来看,每种艺术都有其独到的存在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挖掘创作的营养。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这和设计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都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每一件精微的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中国的民间艺术是基于各民族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于一体的精华。他们产生、流传、发展的丰富多彩,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自然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4结语

从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虽然不能用专业的美学标准评判,但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寓意等方向看,中国民间艺术是值得我们去感受、体会和鉴赏的“宝”。

参考文献:

[1]矫友田.《走进中国民间艺术的神奇世界》[m].金城出版社.2011.02

[2]包贵韬.《民间艺术读本》[m].大连出版社.2011.03

传统民间艺术篇(6)

人们通常会将民间艺术的类别抽象的划分到非正式的艺术形式中去,认为民间的就是自然流露的,是延续传承中所遗留的非物质遗产,是非正统的。这种想法是片面的,由于民间艺术是各民族历年的、创造的、各类特色艺术文化的集合,是大众智慧的杰作,其种类之庞大可想而知。

1 简述民间艺术的种类

民间艺术其种类主要分为:装饰类、娱教类、用品类、生产类、祭祀类、民居等等。装饰类中年画,面具,脸谱,剪纸人们都颇为熟悉,另外雕刻、刺绣、草编布绣等则会较为陌生。娱教类有木偶玩具,泥玩具,陶塑以及皮影木偶等。穿戴类和用品类以及生产类,则更贴近于生活习惯,如手工布鞋、器具、农具等。这些都算是民间艺术的范畴。不同民族的习性会存在不小的差异,宗教信仰间也会各有所好,例如在祭祀方面,出现的神像以及供品间的艺术形态特征则颇为丰富。

2 映射在人文气息下的装饰民间艺术

2.1 年画

上面所提及的民间艺术中,装饰类的寓意更为浓烈一些。例如:年画是人们对于新生活的祈祷和祝福。它始于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的老人和孩子们在过年时常常接触的习俗的、艺术的形式,大多会用来张贴或是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2.2 面具

面具和年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寓意,也是节日庆祝或是戏剧里用来伪装的道具。当然面具的具体形式很不一样,有龇牙咧嘴的;有的憨厚可人的,总之面具的表情是来自于人们内心世界,是纯艺术的象征,是一种特殊的、重要的文化传承情趣。不仅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具有非常特殊的外在形式。由此看来,在造型装饰艺术中,面具算的上是一个特殊的领域。面部的表情的表现手法和色泽的搭配成为了很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2.3 脸谱

脸谱和面具类似,但面具多搭配的是部落和图腾的寓意而脸谱则是与国粹相映衬。是属于中国戏曲演员脸上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与舞台、灯光、服装、动作整体形态共同烘托着整个戏剧的动脉。不同的人物性格会造型不同。最熟悉的是丑的造型,鼻梁上的一小块白粉,现出了该角色的幽默诙谐。而生和旦面部的淡妆与净的重施油彩形成了素脸和花脸的鲜明对比。 3 “纯正”的民间

从上面的民间艺术的装饰方面来看,每种艺术都有其独到的存在意义。都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发扬,从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挖掘创作的营养。因为它们有很朴实的品质。这和设计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都是以人为本,贴近生活。每一件精微的艺术品,无不是成功于所实的基本功之上。的民间艺术是基于各民族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于一体的精华。他们产生、流传、的丰富多彩,是民族色彩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把对于生活中的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态度利用艺术的形式很的表达出来,记录着人们内心最纯正的、最真挚的、最善良的、最直率的、最热情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4 结语

从中国的民间艺术中我体会到了“物以致用”“就地取材”“因材施艺”的魅力,虽然不能用专业的美学标准评判,但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寓意等方向看,中国民间艺术是值得我们去感受、体会和鉴赏的“宝”。

: [2]包贵韬.《民间艺术读本》[M].大连出版社.2011.03

传统民间艺术篇(7)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孕育、形成和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民俗文化的真实写照。它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性,风格迥异的艺术性,体现出各族人民在观念、情感、视听审美经验上的差异,也全面反映了各族人民不同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民间艺术是各族人民对生命的最真实的感悟、对自然最真切的感知、对生活最朴实的写照。

一、传统民间艺术地位堪忧

(一)传统民间艺术走向“消亡”

20世纪以来,各地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农业大国逐步走向工业大国,民族文化赖以生长的空间受到挤压。所谓的“文明”与“落后”,所谓的“流行”与“传统”,相互交错,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场变革中受着极大地冲击。现如今,大家更多思考的都是如何改变、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加上流行艺术的普及,挤压了传统艺术存在的空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长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保护的冯骥才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指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每一分钟都在流失。”他呼吁:“我们现在要跟每一分钟赛跑!”但是谁来充当民间艺术的“守护神”?这是一个沉重但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

(二)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传统民间艺术存在着现实问题,如我工作的城市———桐乡,其长年流传的说唱艺术“三跳”也不例外。当年老艺人演出唱满茶楼,只可惜弹指间,“至今唯有鹧鸪飞”。曾对“三跳”的发展和兴盛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许多老艺人都已作古,一些经过几代艺人锤炼加工、精辟生动、贴近生活、幽默风趣的好书目也逐渐失传,后继乏人,会演唱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作为桐乡的文化艺术遗产,“三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高贵的艺术价值。随着时间的流逝,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二、学校音乐教育日趋“西化”

学校音乐教育中对传统民间艺术传承的缺失现象已是不争的事实,旧的传承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传统民间艺术在中国的主体地位动摇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学校音乐教育中传统民间艺术的缺失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社会的种种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作为重要的职责。无论是《课标》的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忽视地方音乐,不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音乐学家樊祖荫曾说过:“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他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1]

(二)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失衡

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是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或以民间艺术社团组织来进行的,但这种传承方式现在却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不可否认,我国社会教育体制是以学校教育为主要渠道的文化传承,因此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该迎合新时代的步伐,思考学校教育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路径。而长久以来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文化、传统民间艺术资源的忽视现象是个不争的事实。有多少学生能说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完整演唱当地民歌?这种现象已引起各国教育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挖掘传统文化艺术资源、重视学校教育中的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已成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未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传统民间艺术的主体地位动摇

回顾历史,上世纪前半叶外强入侵,西乐随之传入,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巨大冲击。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富国之道,开始兴办学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音乐教育也效仿西方。曾经传统艺术一度被认为是“四旧”、“封建”、“老土”。由于盲目崇拜西方音乐,传承西方音乐的现象泛滥。使得中国音乐文化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地位。我们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理论教学系统是西方的,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层。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我们的传统民间艺术的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价值观被摒弃。拥有几千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民间艺术成为“昨日”,直接加剧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滞后现象的产生。

作者:郑芸 单位: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樊祖荫.中国现当代音乐研究文集》[G]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传统民间艺术篇(8)

关键词:

传统民间美术;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标是为居民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我国居民的审美取向与行为方式。因此对如何将传统民间美术中蕴含的文化精髓以及民族情感,融入到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中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

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随着西方文化逐渐对我国艺术思想以及思维方式造成影响,对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传统民间美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以及融合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间美术从民间衍生而来又根植于民间。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以及源泉,是艺术心理的发端。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部分,不仅包含了我国传统艺术语言以及文化符号,而且凝聚了我国人民最为纯粹最为质朴的艺术思想。传统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形态,具有多变性以及独特性的特点,其美术造型风格多样、造型各异,且自身艺术思维方式较为独特,审美意识具有我国的民族特点。面临着现阶段中国传统本土文化逐渐迷失的问题,对传统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元素、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情感进行挖掘与提炼,并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语言,从而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的高品质生活空间,满足我国居民的心理需求以及生理需求。

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概述

1、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建立在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上的边缘性新型学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发展空间。环境艺术主要指的是构成人类生存空间并进行美化的系统化设计,是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的设计过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涵盖了人文、生态、经济、艺术等多个方面[2]。现阶段环境艺术设计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对于推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也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这就需要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不仅要尊重文化传统,还应当顺应时展趋势。

2、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特征

1)艺术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居民对精神文化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要求社会环境中各种物件体现出相应的整体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整体性艺术,对空间关系、形体关系以及色彩关系都有所把握,具有统一性艺术化特征。

2)现代化特征。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单一性的设计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设计师在开始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在赋予现代环境技术设计一定的声光设计效果的基础上,为现代艺术设计赋予了现代化特征。

3)情感化特征。现阶段国际环境艺术设计发展方向逐渐向情感化设计偏移,简单来讲就是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关注居民实际需求,集中力量进行人性化设计。在情感设计基础上对设计手法进行探索与创新,使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在符合时代需求的同时,设计出人性化的生活空间。

4)民族化特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单方面强调设计的现代化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但也导致我国居民失去相应的民族文化寄托。因此现阶段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逐渐开始将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进行融合,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赋予相应的民族化特征[3]。

三、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1、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型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元素主要起源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活动与日常生活,是人们通过对生活进行总结从而绘制出的图形与图案,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并服务于人们的精神需求。从传统民间美术的视角进行分析,造型运用是较为重要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造型与图案可以满足人们差异性的观赏与使用需求。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运营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水平,保证艺术设计可以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艺术进行创新的同时,结合实际设计需求,从而推动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讲究意形融合,这在很大程度上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造成了积极性的影响,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拓宽其现实作用与历史意义。与此同时,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各种意象与符号也都具有深刻蕴味与意义,这种意象与符号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2、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

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形式上的应用是二者相融合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设计作品纹样、色彩等传统民间美术方面的视觉传达。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当建立在尊重艺术精神基础上,在融合的过程中既应当考虑传统民间美术色彩、造型上的视觉表达,尊重原有艺术形式的秩序与韵律,也应当深入考虑对艺术设计气韵的营造。在融合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上的拷贝与复制,而应当借由传统民间美术创造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意味的形式。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创作过程中,应当对整体设计的韵味与气质进行把握,在设计中融入传统民间美术的灵魂,从而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灵动性。

3、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创新运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通过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符号进行提取、转化与重构,从而突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的思维定式,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演绎。尽管传统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但其在审美情趣等方面仍与现代元素有所差异,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合理的加工。并通过对传统民族美术元素进行解构与重塑,使其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5]。对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应当结合现代化元素进行合理的改变与创新,从而有效地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当传统民间美术元素同现代化设计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冲突时,应当明确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的滞后性,在有机运用的过程中将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化先进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从而有效地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4、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地域元素

地域性与民族性是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最为显著的特征,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对独特的地域文化进行考虑,通过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且符合区域性文化环境的设计作品,从而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6]。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应当体现出地域性的风格与特色,还应当对地域历史文化的传承进行考虑。将地域性元素应用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塑造出既符合传统民间美术审美观,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产物。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元素经历了悠久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演化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认知,因此,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将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元素加以应用,在充分联系设计实际的基础上,对地域性的风土人情、文化内涵进行融合。

5、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材质上的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根本目的主要在于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符合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的高品质生存空间,环境设计工作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间的冲突。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提高原有资源的资源利用率,创造具有自然性特征的新空间是设计师的重要研究课题。在选取设计材质上,可以借鉴传统民间美术的造物造景经验,充分利用设计材质的自然属性,对设计材料的自然美感进行有效地提炼[7]。这就要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尽可能采取当地特有的材料以及人工资源,在尊重地域性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对特有资源进行有意识的开发与创造,从而拓宽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国民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艺术内涵需求越发强烈,将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进行融合,可以为民众的艺术情感带来寄托,并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设计水平。

作者:李盖 单位: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参考文献

[1]李沙,乔薇.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1,04:226-227.

[2]皮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现代园艺,2015,22:137-138.

[3]袁磊.民间美术的构成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2:184-186.

[4]胡悦.艺术设计对民间美术元素的吸收与应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

传统民间艺术篇(9)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据统计现存明、清古民居总计有7000栋,古村落100多处,形式多样,包括古城、古村镇、祠庙、书院、牌坊、园圃、戏台、桥梁、塔、亭、堤坝、井泉等,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徽州人大部分以从商为主,而经商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聚财,中国人认为“财”的根源就是“水”,因此在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中以天井为水之归属。徽州人建造天井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天降洪福,确保财源滚滚,而且民居的理水、采光、通风等都是在天井的基础上完成的。将天井的厅堂作为中心,以轴线为主,按照中轴对称的形式营建民居,四周通过建筑高墙来确保安全、私密。民居建筑如果是三间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前,如果是四合屋,那么天井就设置在厅中,这种设计方式会确保室内光线的充足,保证空气流通。在晴天时,阳光会通过天井渗入到堂前,被称为“洒金”;雨天时会有雨水落入,被称为“流银”。民居建筑中四周的屋顶都是向天井方向倾斜的,下雨时雨水会从四面八方流入到天井的堂屋前面,称之为“四水归堂”。明清时期,徽州商业鼎盛繁茂,“肥水不流外人田”、“财不外漏”等吉祥理念深入人心。此外,徽州传统民居大部分仍然采用铜钱形的地砖、门洞以及商子门,这不仅显示出了乡民的身份财力,也表达了逢凶化吉、招财进宝的美好愿望。厅堂和厢房之间设计成为明暗对比的方式,明亮厅堂主要作为接待客人、供奉的场所,而厢房则作为暗室聚财,这些都是利用民间美术元素来祈求吉祥的体现[1]。作为东方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风水观念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及自然本身的和谐,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观念与民间艺术文化表征大致相同。儒商结合,官商结合的徽州乡民,特别重视风水。从汉代起,就有流传商家门不宜向南的说法,再加上五行学说影响,认为西属金,南属火,火克金,可见南向是不吉利的。所以,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大部分都是依山傍水,顺着自然地形建设,房门基本没有南朝向,都是坐东南、朝西北,或者是在祠堂、街道的长短、水口的方位以及流水方向等进行民居建筑的构建,使其看上去更具整体感,充分彰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传统民居以黑白二色,极少彩画,充分借鉴民间艺术中八卦鱼的形象,也称为阴阳鱼,即一条白鱼、一条黑鱼(也可以其他动物图案)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圆形。乡民的观念中,只有阴阳双鱼相交在一起,才能实现多子多孙,繁衍后代,而旋转则代表着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2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认同

对于民间艺术而言,其根本核心在于文化特色的认同,一旦失去特色,艺术也就失去了价值。徽州传统民居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主要取决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其保存的完整性,形式的多样性,风格的统一性;另一方面在于徽州传统民居建筑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明清时期,徽商名声大振,致富之后,尊儒兴学,修建祠堂、民居、园林,铺路架桥,不仅造福桑梓,也是从商为官之士退休之后精神的寄托之地。因此,在进行民居建筑的设计时,一定要加入主人对住宅布局、内部装饰、厅堂布置以及结构的审美追求,使其不仅具有较强的功能性,还要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形成一个独具风格的建筑体系。比如,“五岳朝天”的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文化的根本特征之一,体现出了徽州建筑设计的民间美术理念。山墙要高出屋顶、超出屋脊,以马头翘角阶梯形叠落在地面上,正对着高墙,通常以对称均衡的形式而存在,中间天井处较低,左右两侧高,因为尺度看上去非常合适,外型好似五座山峰,因此被称为“五岳朝天”。与家族建筑群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凌驾于住宅之上,从远处望去,有如青霭缭绕,近看则好比骏马仰首长嘶,有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态感,暗喻商人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表示徽州地区兴旺发达、生机勃勃。对于多进房屋来说,基本上采用逐渐抬高地坪的方法,使后进房屋高于前进房屋,一堂一升,比喻“步步高升”、“节节高声”,这样不仅充分符合民居建筑对通风、采光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徽州人在民间美术元素的影响下,希望能够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另外,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冰裂纹是窗格、隔门中最常见的装饰图案,这种装置图案具体为将一个等边六角形作为中心,周围用两根木条拼接成一个又一个的“人”字三角形,中间的等边六角形在其中被称为“玄机”,按照当地人的说法,这个图案不仅展示了“六面和通,以人为本”的核心文化理念,其中也蕴涵着只有经历磨难才能取得成功的深意,鼓励后人要不断努力,从而出人头地[2]。

3徽州传统民居中的民间艺术文化混融

徽州民居建筑位于青山绿水、街巷交错、庭院深深的环境中,人们都过着其乐融融、小桥流水人家的太平日子。从外型上看,一层一层的马头墙比屋脊还要高,只能微微看见屋脊坡顶,而且黑白分明。翘角飞檐,将民居墙头和天空之间的轮廓线勾勒的非常明显,增添了空间中所包含的层次感和韵律感。从远处望去,徽州民居则是绿丛中的一片灰白,干干净净,既体现了和谐统一,又具有鲜明对比。通过上面的论述,民间艺术常用的五种“正色”(红、黄、黑、白、青)已经用到了三种,由于红、黄为官方规定的皇家专用的色彩,所以在民居建筑中不敢轻易使用。将黑、白、青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够暗示可贵的含义,还能起到教育后人黑白分明、清清白白做人的作用。徽州传统民居中森茂的祠堂、肃穆的牌坊及坐落有序的厅堂院落,一件件精美的木雕作品,都体现出了民间艺术文化混融,流淌于徽州乡民的血液中。不管是民居建筑规划,还是平面结构布局,徽州传统民居建筑所体现出的建筑雕刻艺术被建筑界所重点关注。徽州传统民居已经不仅仅作为避风挡雨、御寒消暑寓所,它能够将徽州民间艺术最本质的魅力展示出来,并且在当下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今村镇规划建设有重要借鉴作用。在徽州传统民居中,集中体现了徽州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在彰显传统民居特色的同时,也突显了民间艺术文化的生命力。

4结语

民间艺术文化在徽州传统民居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体现出建筑的特点,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一定要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其能够在现代民居建筑设计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作者:瞿朝祯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传统民间艺术篇(10)

中国的许多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歌会”,尤其是一些南方少数民族,例如白族、壮族、畲族等。民族民间歌会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每年举行且有固定歌期,参与者人数众多,以歌会友,即兴对唱,热闹非凡等。“歌会”可以说是民族地区传唱本民族音乐,欢聚一堂的特有形式,它存在的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意义。笔者选取了被列入国际民族歌目、中国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歌会”为个案,进一步阐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歌会”发展过程中的变迁,以及“歌会”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在传承、传播和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概况

石宝山歌会是云南省剑川县盛大的白族传统节日,有“白族情人节”之称。其起源于何时,至今还无人进行过确切考证。但据当地的老人们口述,白族人民之所以爱唱白族调与石宝山传说有关:相传石宝山形如石钟的巨石原先是一口金钟。每当金钟敲响,山下的沙溪坝子便风调雨顺。后来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把金钟烧成石钟,于是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姐为道的十姊十妹带动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他俩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人们每年都上石宝山对歌,相延至今。现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来自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便会穿上民族盛装,相聚在石宝山,形成万人对歌的热闹场面。清朝赵怀礼在其《朝山曲》中就有关于历史上石宝山歌会热闹场景的描述:“香烟喷作雾迷漫,彻底僧寮不掩关。明日乍来还乍去,可怜佳节与名山。三营浪子土三弦,靡曼山歌断复连。菩萨低眉弥勒笑,无遮大会奈何天。宝岩久息八关斋,无复人才大辩才。高顶慈云殊,并头犹覆野鸳来。一筏凭谁渡爱河,盲风孽海正生波。中岩清净真抛得,欲问开山诺巨罗。”

二、从“歌会”中看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一)白族群众口述中的石宝山歌会

李绚金(云南省剑川县石龙村文化精英)叙述,“石宝山歌会”白族人称“八月初一”,以前随便搭个台或寻个地儿就办了,周边地区(如洱源、兰坪、剑川、河清、丽江等)的人都会精心打扮一翻才来参加。当时的人们吵架也要问“去过石宝山几次”,有的人还在家许愿说要上石宝山,有的人还找借口(比如卖东西或开饭店等)去“八月初一”。“八月初一”必须去转寺庙的,现在也是要去拜一下才去唱歌。1958年,文化馆开始管“八月初一”, 因为当时“八月初一”和剑川“骡马会”时间相隔的较近,文化馆忙不开,就把歌会改期了,改为农历七月二十七到七月二十九。1975、1976年政府第一次组织石宝山歌会,80年代后歌会则更正规化了。1982年“八月初一”被改名为“百旗歌会”,政府组织歌会比赛,召集人在歌会上对歌并进行奖励。比赛为三天,每天参加演唱的都多于10人,奖品为毛巾。改革开放后,经济条件好了,政府拨款办歌会,扩大了歌会的规模,还请专业的人士来造声势、招商引资。1999年8月,政府正式将歌会确定为“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节”,打造了其品牌和知名度。

李福元(石龙村白族调歌手)叙述,他1997年(初三毕业)正式报名参加石宝山歌会对歌,拿了三等奖。在1997年至2000年期间,他从开幕式那天起下去歌会,中途就没回家,直到闭幕式才回去。在歌会现场,他边听人家唱歌边学习人家的长处,回来后就自己琢磨。据他介绍,他在石宝山歌会呆得最长的一次唱了七、八个小时,一直唱到凌晨四点,唱了十二个姑娘。李福元说他结婚后还去歌会的,妻子也不反对,还很支持他的唱歌。那时来石宝山要五天,远方的人来都会穿着自己的民族服饰,带着毛毯、塑料布、小包等来赶歌会,他们就睡在窑洞里、佛像下(不用出钱的),直到歌会结束才回去。以前发的奖品都是枕巾之类的,这几年有奖龙头三弦的,还有发钱的。他觉得过去来石宝山歌会不是为了奖品,是为了见见老情人,以前在这座山上唱,那座山上会有姑娘答应他的。

李繁昌(石龙村白族调歌手)叙述,他16岁时获石宝山歌会三等奖,奖品是一对枕巾,当时是自己报名的。之后每年都去石宝山歌会,家里人很支持他去歌会,也会一起去。石宝山上唱情歌的多,都是现场即兴发挥,也有文化局安排的合唱曲目,要排练十多天,最初的报酬是十五块,现在则给到四、五十块了。

张定坤(石龙村村民)叙述,他17、18岁上的石宝山,当时与年轻人一起上。结婚的夫妻也会去歌会,有的从歌会回来还会吵架。以前石宝山歌会上有唱两天两夜的,也有唱三天三夜的。有的在石宝山歌会上有连续唱几天也不知道对方是谁的,见不着人的时有时对歌也不说真话。时破四旧,歌会被停了五、六年。1975、1976年政府第一次组织石宝山歌会,奖品为一个锅,以后都是奖励东西,从2008年开始奖励钱。2008年的石宝山歌会上,一等奖奖励3000元,二等奖奖励2000元,三等奖奖励1000元,参与的都奖励毛巾。

(二)石宝山歌会的今昔对比――以2009年石宝山歌会为参照

1、歌会参与情况

过去参与歌会的人数比现在多,且对歌的人也比现在多。过去满山都是对歌的人,路上、宝相寺、山上等到处都有,而现在只有对歌台上的那几十对,路上也没有人对歌了,有的也只是文化局定点安排的人。过去和现在歌会的参与者都来自剑川周边的各个地方,有鹤庆、洱源、云龙等,当然还有大理、丽江及昆明的。但现在,歌会除了中国人参与,还有外国人上台对歌。

2、歌会规模及热闹程度

现在歌会的规模比以前要大,但群众普遍反映过去的歌会要比现在的热闹。过去石宝山歌会有唱通宵的,也有听通宵的,最长可以唱到三天三夜,现在唱通宵的则大大减少。过去人们都是到歌会闭幕式完后才回去,一呆就是三天,现在歌会开幕式一结束很多人就回去了,导致第二天观看对歌比赛的人数大大减少。

3、歌会的形式

以前歌会主要以对歌为主,但现在的歌会形式比以前丰富很多,除了传统的白曲对唱外还设了开幕式表演、民族歌舞展示、篝火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往年的开幕式表演用的都是民间自己的节目,而2009年歌会的开幕式首次邀请了大理州第十一届洱海歌手大奖赛的获奖歌手参与,在水平和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使“石宝山歌会”这个品牌从剑川县扩大到了大理州。另外,近年来的歌会都逐渐呈现主题化,如2004年设首届剑川石龙霸王鞭大赛,2005年设龙头三弦大赛,2007年设洞经古乐大赛等,已不再是单一的传统对歌了。

4、歌会期间的吃、住、行

以前参与歌会需背着锅,带着食物、塑料布等前来歌会。因为以前没有饭馆和旅馆,所以只能自带东西做饭充饥。再则因为以前交通不方便ii,车子又少,所以大多数人晚上则不回去。所以很多人就睡佛像下、窑洞里等,直到歌会全部结束才回家。现在则设有临时旅馆和饭店了,在歌会上还卖很多东西,有零食、水果、烧烤、衣服、绣花鞋、首饰、民间工艺、玩具等,还有游戏和照相。现在的歌会当天结束时会有很多小面包车在对歌台附近等着送群众回去。

5、歌会的奖项设置及奖品

现在的歌会奖项设置与以前一样,设一、二、三等奖(2008年还设有“优秀奖”),但每年的获奖人数则根据当年的演唱情况来设定。以前歌会上的奖品以物品为主,如枕巾、毛巾、小锅、龙头三弦等,现在改为发现金,一等奖设在百元之内。

三、石宝山歌会对白族调传承与传播的作用

(一)推动了白族调的广泛传唱及关注度

每年参与石宝山歌会的人数众多,有成千上万,经过歌会的熏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爱白族调,从而也推动了白族调的广泛传唱。目前,其传唱范围涉及了剑川各乡镇(如洱源、弥沙等)及周边地区,传唱的年龄层次也在不断地扩大,由原先的中老年人扩大到了青少年儿童,如今在2008年、2009年、2010年的石宝山歌会上均有儿童参与白族调演唱。可以说,石宝山歌会的长期存在给了白族调一个很好的传承、传播平台。在这里白族人民可以通过欣赏白族调、直接参与对唱等,学到白族调的演唱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演唱白族调的积极性。据笔者调查统计,白族调最大的传承方式是自然传承,很多白族调歌手从孩童时期起就有参与石宝山歌会的习惯了,且一直持续至今,他们都是通过参与歌会的方式来学习白族调的,通过多听多记多学,白族调的演唱水平也就自然提高了。可以说,石宝山歌会是大众学习白族调的重要场域和平台。

(二)促进新曲目的创作和新演唱元素的产生

在石宝山歌会上,人们往往是即兴对唱,这也促进了白族调新曲目的创作。石宝山歌会上演唱的一些曲目也常常被大众当作经典曲目来传唱,例如白族歌手段昆云在某年的石宝山歌会上依据传统白族调创作的《迎宾曲》,如今成了白族群众最耳熟能详的一首白族调了,白族群众在招待宾客时都会唱上这首歌以表欢迎。虽然《迎宾曲》是一首创作曲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其传唱的广泛性,笔者相信它将会成为白族调的保留经典曲目。另外,在以往的石宝山歌会上,一般以男女对唱为主,但如今歌会上演绎的已经不单单是男女对唱的形式了,还有独唱、小组唱、小合唱等形式,这体现了白族调在演唱形式上的出新。2009年石宝山歌会还出现了美国老外(人称“洋金花”)和当地白族歌手对唱白族调的节目形式,博得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可以说,通过歌会这个平台,白族调这门传统艺术已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了。

(三)为优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每年的石宝山歌会白曲对唱,都会涌现出一些新歌手,而这些歌手通过歌会这个平台获得了更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例如石龙村的李宝妹于1995年第一次登上石宝山对歌台参加白族调对唱获得一等奖后,深受群众和专家的好评。之后,她每年参加歌会,唱功日趋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被白族群众所认可和喜爱。她于2004年8月参加的大理州三月街首届山花杯歌王、歌后大赛中摘得大理州民歌歌后桂冠,同年8月还获得了文化部举办的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全国最佳歌手奖等,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聘为全国首批“特聘民间歌手”,名声响边全州乃至全省。如今,李宝妹已被吸收为剑川县文化馆,负责白族调等民间艺术的表演、培训、收集等。又如同样出自石龙村的青年白族歌手阿鹏(原名姜续昌),因8岁时获得石宝山歌会白曲对唱比赛一等奖而小有名气。之后被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选中,成为了《云南映象》剧组的一员,拥有了走出剑川,走向全国,走进世界的机会。2008年他还获得了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优秀奖,被全国广大电视观众所喜爱。

四、民族民间歌会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类似于石宝山歌会那样的民族民间歌会还有很多。在笔者看来,其社会价值和意义是重大的,大致可归纳为六点:第一,娱乐功能。在歌会中,人们可以以歌会友,放松心情,尽情娱乐,使身心获得愉悦之感。第二,审美功能。在歌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许多唱词经典的曲目,起到了审美效果。第三,交际功能。在歌会期间远方的朋友会闻讯而来,歌会则成为了一个供大家交流思想,会见老朋友,结交新朋友的场所。同时,在歌会期间周边的其他民族也有可能会来参与,这也促成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第四,择偶功能。这个功能也许在今天社会的作用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在过去却是歌会存在的重要目的之一。在歌会中可以会见旧情人,也可以寻找意中人,这也使得大家对每年的歌会都有所期盼,很多人也是通过歌会走到了一起,结为了夫妻。第五,宗教功能。有的歌会还带有宗教色彩,在举办歌会的同时也会有一些宗教仪式,这为当地的宗教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六,传承、传播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功能。通过歌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本民族的文化,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传播。在歌会上会即兴创作很多歌曲,在形式上也会有改观,这也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此外,每年的歌会都会涌现出很多新的优秀歌手,让其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同时也为优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综上所述,民族民间歌会是集多功能于一体,承担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云南剑川石宝山歌会是云南省剑川县盛大的白族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对白族调的传承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不仅推动了白族调的广泛传唱及关注度,促进新曲目的创作和新演唱元素的产生,还为优秀歌手提供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在中国,诸如此类的民族民间歌会还有很多,其价值和意义大致可归纳为娱乐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择偶功能,宗教功能,传承、传播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功能这六项。可以说,民族民间歌会是集多功能于一体,承担着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传承、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传统民间艺术篇(11)

随着信息数据的增多,云储存、云计算等云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好地利用数据储存系统将民间艺术保护与储存下来,将为传承民间艺术做出突出的贡献。

1.2传统民间艺术的现状研究

(1)传统民间艺术的主要研究领域。传统民间艺术主要涵盖了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物质方面主要包含了以实用为主的一些可视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生产用品。精神方面主要是指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民间艺术现象、艺术活动以及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品。传统的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它能够反映每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思维观念以及文化传统,并且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

(2)传统民间艺术的存在现状及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观念不断地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生着改变,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所谓的现代化的产品以及所谓的潮流上面,而对于真正的传统却越来越少的人去关注。据调查显示,每年有大量的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纺织工具、民间交通工具以及民间交通器具在大量的消失,并且就算是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艺术活动每年也都在大量的丢失。民间艺术这一现状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人的反思,如果我们连我们传统的东西都保护不好,拿什么去发扬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生存环境,如果我们不将其保护与传承下来,它也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遭受着如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一样的破坏。

2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问题研究

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产生的自身的限制。大多数的民间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并且分布在全国各地,这也将是传统民间艺术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传统民间艺术涉及面多而广,外加上民间艺术从业人员的不足,所以目前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只停留在传统的采集照片,收集物品以及访问记录等方面。并没有与大数据时代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所以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真正地把民间艺术传承下来。

3大数据时代下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对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于数据的研究与开发也越来越深入,数据处理与储存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点,很好地将民间艺术储存起来。

3.1将数字信息技术与民间文化遗产相结合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同时也促使了数字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跨越。将数字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民间艺术相结合,突破了我们传统的对于民间艺术记录收藏的形式,其方便快捷的将民间艺术整合、收藏、记录了下来,并且也为民间艺术的保护节省了劳力成本与时间成本,同时也方便了人们对于感兴趣的民间艺术的查阅与展示。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研发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使民间传统融入现代设计中。使传统民间文化真正地为“生活服务”。在当代的艺术和设计有史以来最商业化的时候,保持艺术和学术纯粹的张力和良知,将传统民间文化与当代设计相结合,赋予当代设计别样的韵味。例如,爱马仕的中国品牌“上下”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纹样、雕刻、染织等技术对于产品进行再设计,很好地利用了传统民间工艺的商业价值,赋予现代设计独特的魅力。同时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总的说来,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是使传统的民间艺术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下来,使其不再停留在没有人观望的层面,其已经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们独特的文化。

3.2中国民间艺术云端服务平台的建设

注重于打造一个具有云储存、云计算、云分析、大数据等功能的云端服务平台。本系统是基于云端系统的文件存储平台,管理用户上传关于民间艺术资源遗产的相关文件到云服务器端,上传文件类型包含普通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类型文件,并对文件进行相关属性说明。系统通过集群式应用、网格技术和分布式文件系统将上传的大量的各种类的文件存储在一个分布式的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中,通过应用软件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文件的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但这些对用户来说是黑匣子式的,用户只需要关注文件的文性,专注于非物质文件遗产的整理,而无需关心实现的方式和方法,系统将高度智能化的为用供数据的存储和整理工作。用户在访问时可以通过WEB或手机APP等方式进行文件的检索和访问,云服务将自动计算采用最优的访问路径为用户提供文件的检索和访问。

3.3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建立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使民间艺术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建设将会是推动其保护与传承的最好方式。数字民间艺术博物馆将拥有强大的数据库将民间艺术品很好的储存起来,并且方便人们查阅以及观赏,增加民间艺术品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