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7 15:03:16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1)

一、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虽然当今国内部分物流企业的成长性高达20%以上,但仍然难以掩盖我国传统物流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1.服务水平欠佳,落后于市场需求

传统物流企业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差,普遍存在服务水平难以达到客户的高要求现象,服务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提供的功能单一和服务质量差两个方面。我国的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是由原来的仓储、运输和货运企业转型而来的。这些企业主要的业务仍然局限于转型前的基础,成功开展综合业务的公司并不多。

2.系统规模弱小,缺乏网络支持

我国大多数物流企业的规模偏小,离最优规模经济状态还很远。物流系统的小规模,有其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不利的方面。首先,开拓市场乏力。其次,开展业务困难。最后,抵抗风险能力弱。和规模小并存的另一个问题,是物流系统缺乏完善网络的支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规模小,覆盖面窄。很多物流企业都是地方性的运输或仓储服务提供商,业务网络的覆盖仅限于邻近的省市;二是有点无线。即使物流公司有自己的网络节点,但却除公路线路以外,没有可供调配使用的长距离的铁路运输线路和航空运输线路。

3.技术设施薄弱,信息系统不健全

传统物流企业现有的设施基本上是按传统的物流方式配置的,与提供现代物流服务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管理的单一化和粗放性,致使物流设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服务复杂化和时效性的要求。由于我国传统物流企业具有依附性和功能单一性的特点,长期以来作为生产和流通的附属企业只注重与母体行业储运要求的符合性;只注重相关硬件的投入,对于软件的投入几乎为零。因此,物流技术在我国物流业应用并不普及,比如自动识别和条型码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我国物流业中的应用更是尚处于学习和起步阶段。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和信息化,提高物流管理的系统性和集成性,也将为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客户间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和供应链一体化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国物流供给市场的信息化程度较低,功能不健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基于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物流企业资源整合

进入新世纪,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传统物流企业一定要适应现代信息化物流的发展趋势,做好企业资源整合。物流资源整合就是将原本互相联系却被分割开来进行管理的各种物流活动,重新整合为一个整体。它的重要性在于,物流资源种类很多而且十分分散,如果不经过整合,不会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甚至长期维持小生产的状态,这对物流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尽管不同的物流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采取的资源整合的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还是有一些共同的范畴需要纳入物流企业的视野。它们是客户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整合和信息资源整合。

1.客户资源整合

包括客户、服务及老客户资源的整合。结合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特点,我们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1)信息化:客户、服务及老客户资源信息收集的代码化和数据库化,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信息存贮的数字化和业务数据的共享化等。目前例如客户信息系统,数据挖掘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客户资源整合中,信息化使客户资源整合更加容易,并形成一个客户资源的综合服务中心。

(2)柔性化:这本来是生产领域提出来的,物流作业的柔性化是生产领域柔性化的进一步延长,它可以帮助物流企业更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趋势,灵活地组织和实完成流作业,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物流服务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有效的整合了客户资源。

(3)协同化: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都要求企业和整个供应链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协同运作的能力,以及对供应链上的前向洞察力。通过与供应商和客户的实时沟通与协同,企业一方面能使供应商对自己的需求具有可预见能力,使其能提供更好的价格和服务,同时对其供应能力也有较好地预见性,为自己长期的、充足的供给业务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自己也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信息,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更快的响应能力,跟踪和监控需求满足的过程,准确、及时、优质地将产品和服务递交到客户手中。只有企业间真正达到了彼此协同,才能使物流作业的响应速度更快、更具有前向的预见性、更好地共同抵御各种风险、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出,满足客户的需求。

2.能力资源整合

物流服务能力资源既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有形的实体资源,如必要的仓储设施和运输设备等;又包括物流服务所需的无形的技能资源,如货运组织方式和存货控制能力等;还包括物流服务的知识资源,如拥有丰富的物流管理知识和对具体产品的物流运作具有透彻的了解等,更包括一个有效的物流管理团队等。因此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网络化:网络化是指物流配送系统的组织网络和信息网络体系。从组织上来讲,它是供应链成员间的物理联系和业务体系,信息网络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业务运作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共享,并运用电子方式完成操作。

(2)自动化:物流自动化的核心是机电一体化,其外在表现是无人化,效果是省力化。此外,物流自动化的效果还有:扩大物流作业能力、提高劳 动生产率、减少物流作业的差错等。物流自动化的技术很多,如条码技术、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自动化立体仓库回来技术,自动存取技术,自动分拣技术,自动导向和自动定位技术,货物自动跟踪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使用于物流作业中,在我国,虽然某些自动化技术已被采用,但达到普遍应用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自动化的应用可以大大加强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

(3)电子化:所谓电子化是指商业过程实现电子化,即电子商务。它同样也是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电子化具体表现为:实现业务流程及其每一步骤的电子化、无纸化;所有商务涉及的货币实现数字化和电子化;交易商品实现符号化、数字化;业务处理过程实现全程自动化和透明化;交易场所和市场空间实现虚拟化;消费行为实现个性化;企业之间或供应链之间实现无边界化;市场结构实现网络化和全球化,等等。电子化使物流企业能力资源整合不仅要成为信息聚散中心,而且成为管理决策中心、观念与技术创新中心、市场和消费中心。

(4)共享化: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成员的协作和社会整体资源的高效利用,以最合理的、最少的资源来最大化地满足整体市场的需求。而供应链上的企业只有在建立互惠互利的共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业务过程间的高度协作和资源的高效利用,只有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业务流程等的共享,才能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供应链上物流业务的优势互补以及更快地对终端市场和整个供应链上的需求作出响应。

3.信息资源整合

(1)要有IT系统的支持,就必须注意标准化,标准化技术是现代物流技术实现信息资源整合的根本保证。货物的运输配送、存储保管、装卸搬运、分类包装、流通加工等各个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都要求必须有一套科学的作业标准。只有实现了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2)做好物流服务知识管理和决策机制的变革,就必须要采用集成化和智能化。供应链物流业业务是由多个成员、多个环节组成的,全球化和协同化的物流运作方式要求物流业务中的所有成员和环节在整个流程上的业务运作衔接的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对这些成员和环节的业务、以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信息进行高度集成,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化和集成化运作,使各环节的业务更加接近客户和客户的需求。这种集成化的基础是业务过程的优化和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而二者都需要有完善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决策、优化、计划、执行等方法和功能来予以支持,并使所有成员各自的信息系统进行无缝连接,实现系统集成、信息集成、业务集成、流程集成、资源集成。智能化是一种高层次应用。物流作业过程涉及大量的运筹和决策,如物流网络的设计与优化、运输(搬运)路径的选择、每次运输的装载量选择,多种货物的拼装优化、运输工具的排程和调度、库存水平的确定、补货策略的选择、有限资源的调配、配送策略的选择等问题都需要进行优化处理,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借助优化的、智能工具和大量的现代物流知识来解决。同时,近年来,专家系统、人工智能、仿真学、运筹学、智能商务、数据挖掘和机器人等相关技术在国际上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并在实际物流作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三、结论

总之,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必须以战略调整方案为基本依据,我们要做的就是结合现代信息化物流的特点找到最佳结合点,并实现物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2)

1.1 能够获得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办公的重视和赞赏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

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1.2 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1.3 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 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2.1 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

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2.2 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2.3 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3)

1.1手工数据分析,处理困难

对于传统的手工数据分析技术来说,当前企业面对的信息和数据规模都是非常大的,如果采取传统的手工数据分析技术那么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数据信息处理作用,而且不仅效率大大降低,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也是非常巨大的,对于企业的收益来说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而且传统的组织结构使信息传递受限,运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它的组织结构都是机械性的,是一个受限的信息网络,每一层都有一个固有的权利等级,每个职能部门都是封闭的,使得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递都成了相互分散的,有时候甚至出现了矛盾。

1.2传统手工劳动繁琐

传统的手工劳动不能适应现代快节奏社会对于信息索取的时效性的要求,而且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只能采取单一的分析模式,还需要具备深层次的数理基础才能完成信息处理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人力、财力往往会超出想象,还有可能导致信息的获取存在人为错误、信息失效等后果的出现,不能及时给企业反馈有用的信息,这些都为企业的正常运作带来了不良的后果,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在我们进行银行相关业务的实施过程中,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能够大大降低实际信息处理的效率,但是如果借助于传统技术来进行下相关业务的开展和办理,那么所需要的时间是非常大的,对于企业的业务效率来说大大限制了运转效率。

1.3传统管理信息存储上的缺失

对于传统企业信息管理技术来说,其所需的资料都是纸质版的,在储存的过程中,不仅要占用一定的空间,还有可能造成人为破坏或者自然损失,尤其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如果双方距离远,就有可能因为信息传输速度的原因造成企业接受信息上的延迟,造成严重后果。

2现代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前面我们对当前传统的企业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传统的企业管理过程中,想要保持现代化的管理效率难以实现的,因此随着时代的变化,企业的相关信息化管理手段也应当进行一定的变革,企业借助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开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企业内部的相关数据信息应当进行全面的公开,尤其是内部各个有关系的部门来说,实现资源信息数据的共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相关数据的交流性,保证企业在进行相关决策的过程中享受高度的信息共享性。而且实现计算机辅助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大大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益,降低成本费用。对于现代企业在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形式来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首先,在进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运转过程中需要保证所进行除了收集的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保证信息能够为企业所用。其次就是相关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需要符合一定的传统业务运转模式,保证企业在借助相关计算机管理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保证传统管理技术的健全。这一方面的技术实施是具有一定困难的,所进行的相关管理措施和技术都对企业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最后就是在进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保证企业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计划来进行,使企业的管理具备一定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3信息管理系统在实际发展中的应用

3.1智能化管理

在当前大多数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其所采取的数据信息的处理以及收集大多都会借助于现代化的技术来辅助实现,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控制系统和各种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对于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来说,企业大多会通过其对数据的准确记录,实现数据的时效性特点,通过对企业数据信息的处理实现智能化的管理,保证企业的生产效果以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2商务活动的智能化

当前大多数企业在进行相关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决策大多都需要借助内部的企业相关数据才能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而通过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管理,保证决策信息的有效性,因此企业应当合理利用企业数据资源来实现商务决策。进行商务决策时,要进行联机分析数据,利用专业知识和实际信息,深度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这种商务活动的智能化管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企业的收益。

3.3客户关系智能化管理

企业获取利益的一个重要资源管理就是客户关系管理。为了最大程度的实现商业信息交流,我们要运用现代技术来实现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关系管理,对于客户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保证企业在进行相关客户信息搜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从而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4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要想适应时代潮流,跟上时展的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入手,合理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创建满足企业需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重新焕发出企业强有力的生命力。

引用:

[1]秦红星.计算机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科技信息,2006(02).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4)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可以说“信息”这个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和成败。企业管理的内涵即是对信息进行控制和传递。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企业信息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企业信息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而企业的会计部门,是企业信息管理的重要部门,在企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带头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一、现代企业制度下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关系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会计都是其经济管理的重要部分,会计信息更是企业信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会计信息的处理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信息管理的成败。而现代电子计算机及会计软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使得会计电算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毫不夸张地说,会计电算化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整个企业的运行与发展。会计电算化就是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相关会计软件对公司账务进行电子化操作、分析、利用的现代记账方式,它以电子计算机、会计软件为主要载体,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化。

企业信息管理以企业资源管理为重点,以控制财务成本为目标,通过计划、流程,对企业资源进行平衡利用和优化管理。现代企业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对企业的信息活动和信息的传递进行控制、管理,以建立一个现代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使得企业信息资源的配置、利用更加合理化、高效率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从企业获得信息到输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最后生产、交换信息,是一个衔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产生有用的知识,用于企业信息管理。

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会计电算化不同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其最终目的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建立一个实时、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投资及决策的需求。通过实时的数据处理及管理控制,随时对各种财务成本的运营情况进行监察,以及时进行事前分析和事中控制,从而避免事后反映这种传统会计电算化带来的弊端,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进一步融合,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提高了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改变了企业信息的单一生成方式、传递结构,进一步密切了财务工作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联系,有利于企业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会计电算化对企业信息管理的影响

1.会计电算化加快了信息处理的速度。 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下,会计账务的处理速度很慢,而现代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的需求有一个时间上的要求,会计电算化的运用,大大加速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同样,也加快了企业信息处理的速度,使得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快、更新的信息,使企业决策者能够迅速了解企业经济的运营情况,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信息资源及时调整策略。

2.会计电算化使得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度集成化。会计电算化系统相对于企业其他信息系统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时,它需要与其他信息系统保持畅通的数据交流与共享,因此,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运行应该立足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管理需求,而不应局限于提供专门的财务信息,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把会计信息系统和企业其他内部信息系统融合为一体,使企业信息管理高度集成化,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真正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系统化、规模化和集成化。

3.会计电算化使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随着当代社会信息的网络化,许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自己的网络公司,以扩大贸易渠道,增加贸易商机。而会计电算化除了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会计核算工作外,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从各种渠道搜集企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数据信息、资料,并根据企业信息需求整合、处理这些资料以形成会计信息,向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信息系统进行传递,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改进企业经营模式、决策方法,并实时控制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化大大增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活力。

4.会计电算化有利于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融合,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素质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不仅要懂会计、又要懂管理,还要熟悉网络知识,既懂会计业务操作,又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会计电算化帮助会计人员从烦琐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到信息管理上来,增强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流通的畅通性,从而培养更多的信息管理人才。企业信息管理人才的增多,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提升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信息管理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

在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会计工作方式的革新,会计工作人员突破传统的会计工作,不仅注重高质量的会计核算工作,同时为企业的整体管理提供专业化的信息服务。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同时,也革新了信息的单一化生成方式和传递结构,进而密切了财务职能和企业各个环节的联系。企业信息化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主要有:

1.数据处理对象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数据进行处理时基于会计要素进行,产生的会计信息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而且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模式,提供的价值信息对所有信息使用者都是同一的、综合的、单一的。而企业信息化,要求数据库中存放的信息为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所共享,其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各个经济活动部门和业务流程。它存放、处理的数据是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基本数据,并不是按传统的会计要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归并、整合。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的优势资源支撑有:数据库技术、电子网络技术、电子计算机等,这些优势资源使会计电算化体制在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从以日常核算工作为主,发展为向企业的所有管理者提供信息。除此之外,会计电算化系统利用互联网扩展了数据处理的时间、空间范围,方便了实时监控。

2.数据处理程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是由财务部门输入数据,其数据处理往往滞后于业务活动的发生。而在企业信息化的背景下,数据信息处理的起点由财务部门的凭证输入点向前延伸到企业的各项业务源头,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的产生是与业务的发生同时进行的。另外,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是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的,只要保证输入信息的正确性和计算机的安全维护,一般数据处理是不会有差错的。

3.数据输入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根据纸质的原始凭证进行数据录入和记账凭证编制的。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不同的是,当前的会计电算化基于电子数据,这些数据不仅仅来自会计部门,还来自采购部门、销售部门等其他的业务部门。由此,会计电算化将会自动产生记账凭证。这一系列会计输入方式的变化,将会对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数据处理流程、会计信息资料的产生、管理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变革。

4.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变化。企业信息化管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生成与管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集成的信息处理单元是企业最基本的业务交易事项,所以记账凭证的数量也将大大增多,因此,打印记账凭证也将会付出高成本、高代价。而纸质的原始凭证缺乏或分散在业务源头,再强调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相匹配,会人为地增加工作量。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使会计信息的查询、利用越来越网络化,因此,信息化大背景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和数据是基于电子数据,而不是传统的书面资料。

5.会计信息处理组织的变化。传统的会计信息处理组织,从内部会根据工作的内容不同而进行划分,并安排专门的会计工作者进行数据处理。现代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把许多由会计工作者分工完成的内容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使得会计数据处理的组织形式和会计数据处理的人员安排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企业信息化的水平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时,会计电算化系统将融入整个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企业内部的传统部门界限、数据处理的职能分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一体化。

四、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融合中的障碍

首先,目前而言,运用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单位,只解决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上的相关问题,并没有就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所以,并不能使会计核算与信息管理资源达到网络共享的程度。一些企业一方面采用会计电算化系统,另一方面也开发网络信息平台,遗憾的是,从运行的开始,二者就是相分离的,没有联系的,企业并没有将二者结合、统一起来,从而缺乏长远的规划目标,这样既不利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其次,现代会计电算化软件的版本和种类的多样化,使得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但是,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互不兼容,使得整个系统结构更加复杂化。目前,大多数单位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是单机版软件,这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的进展是相脱节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企业采用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管理,但是没有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衔接起来,使得信息一体化的发展更加困难。

再次,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融合面临的另一问题是安全性问题。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使资源共享更为方便,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问题:垃圾信息、垃圾文件充斥着整个网络,当然让人更为害怕的是网络黑客非法访问和企业数据被窃取。安全性问题成为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会计信息占整个企业信息的70%,由此可知,会计信息反映的是整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它关系着整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能随意泄露。同时,网络信息资源虽然充足,但是许多虚假信息也同样迷惑着企业,如果不能确保所获取资源的真实性,就很难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效性。

然后,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对相关会计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不仅熟知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懂管理;不仅懂会计电算化,还要熟悉会计网络技术;一方面有很强的业务操作能力,一方面还要有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来说,相当一部分会计工作者不能适应这方面的要求,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进程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此,培养专门的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最后,各个信息交流环节存在着障碍。很多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在信息管理、传递中没有很好地实现与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交流、沟通,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这样的工作状态,使得信息只能在一个部门内部流通,不能更好地实现它的价值,不能为企业所用。

五、如何更好地实现二者的融合

首先,采用适合本企业工作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克服应用平台与系统开发之间的不兼容性,使整个系统的工作简单化、统一化。同时,还应该从软件、硬件设施上完善自己,克服单机版软件带来的与企业信息管理相脱节的问题。

把会计核算工作的网络化同整个信息管理平台结合起来,也可以解决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其次,努力构建全面的企业信息管理的架构和方案。企业运用会计电算化,不仅要解决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把会计电算化系统同开发网络信息平台结合起来,使会计电算化产生的信息与网络资源信息整合,共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真正达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

再次,建立很好的沟通机制。不管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达到了怎样高的水平,如果其产生的信息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传递、沟通,就是没有价值的信息,因此,企业在完备软硬件的同时,还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使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在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得到很好的传递,以发挥它的价值,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与企业信息管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然后,时时注意安全性问题。会计电算化系统应该采用特殊的软件,一方面既可以自动检索,防止输入错误的数据,还要有自动恢复的功能,在出现特殊操作问题时,可以通过系统恢复数据信息。另外,不间断地对计算机进行特殊的安全保护、维护工作,在防止计算机自身出现问题的同时,还要防护外在的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的危害,以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

最后,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从事信息管理。既能达到处理业务能力的要求,又能在信息管理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结论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更是引发了全球性的信息化浪潮。会计电算化随着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进入到了现代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会计电算化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效益,从而系统地、持续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思想来实现企业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这不仅是会计学自身发展与改革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5)

21世纪,互联网和电子商务被世界各国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是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中心之一,同时也被世界各国看作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与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我国的传统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信息网络化发展的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数据,截止到 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2000万人,增长率为19.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198.4倍。(如图1)在“网络摩尔定律”的支配下,互联网正以带宽每9个月、主干网业务量每6个月、网上信息量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发展。目前,中国的网络规模与用户总数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国内的大型企业已经普遍采用数字、智能和网络技术,一些传统企业也已经在融入网络经济。

二、信息网络化对传统经济造成的冲击

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的传统经济造成冲击。信息网络化将改变传统产业的旧格局,使各个产业重新分配资源。这种改变将原有的社会经济活动几乎全部纳入信息网络的轨道,对我国的传统经济尤其如此。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网络化催生了新的商业形态,改变了传统经济商业价值的流向,冲击了传统商业企业服务模式

传统企业的品牌、商誉等,一般都需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才能积累起来。传统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易,一般会受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网络化企业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各种优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树立独特的品牌和商誉,能够为客户提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全新服务方式,它可以让客户随时随地了解各种商品和服务,与企业联络、订货,然后让企业送货上门。这种服务模式一旦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一种主流消费方式后,就会极大地冲击传统商业企业服务模式。

2.信息网络化使许多传统企业的精英人才大量流失,进一步剥弱了传统经济的商业基础

有专家指出,入世以后,我国有可能面临“第三次人才外流”。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无疑将会加速这次人才的外流。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得到大量的信息,同时也能把自己的信息传送到世界各地,从而扩展了就业渠道和就业空间,使得企业中的精英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传统企业所要面临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加大。同时,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精英人才投身于这种新兴的、快速增长的行业中,传统经济的基础被进一步消弱。

3.信息网络化冲击了传统经济的产业界限,使各种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界限模糊

在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兼并浪潮迭起,产业间的界限渐趋模糊,出现了不同产业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过去,经济学家习惯于用三次产业划分法来研究产业结构的变化。在现实经济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网络化的普及,已使三次产业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间突破了地区和行业的界限,出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

4.信息网络化在世界各国间造成了新的贸易壁垒

这不但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而且在各国间形成了新的“数字鸿沟”。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在信息领域拥有垄断地位的国家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信息强国利用其信息优势压制信息弱国的信息技术的开发、生产,抢占全球信息产品市场,势必引起信息弱国的抵制,新的贸易壁垒就有可能就此形成。

三、信息网络化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当前,信息网络化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将大大推动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同时其也会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信息网络化对我国传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又给缺乏生机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加速了其自身的改革,使传统经济获得了更加长足的发展。

1.信息网络化促进了传统经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

网络经济下,工业时代所创造的严格的等级制度组织模式受到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市场结构的完善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组织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科层型公司组织已经日益僵化。为了适应网络经济的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为管理基础的企业组织结构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包括:

(1)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发展。扁平化即合理压缩管理层次,将原来仅在垂直通道内流动的信息与知识尽可能扩散到水平层次,使其更快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企业间通过市场交易的交易费用大大降低了,交易效率提高了,节省了大量的费用、时间和精力。因此,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的需求降低了。企业会根据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逐步建立层次较少的平行流程结构,即扁平化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即指企业组织结构更加富有弹性、更加灵活。为应付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企业组织结构需要不断自我更新,进行实时调整。市场需求日益多变,越来越多的企业成立了跨功能工作小组,这种工作小组由企业内具有各方面专长的员工组成,可以针对特定需求、特定任务,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个性化定制。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包括企业内部结构网络化和企业间结构网络化两个方面。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使企业内部决策的层次减少,管理幅度增加,提高了专业化生产水平和核心能力,并且使企业的决策越来越适应客户的需求,既增加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和活力,又避免了工业经济时代常规运行中基础设施和固定成本的投入,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

(2)组织规范化将让位于创造力。在传统经济中,企业组织的规范化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确保了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但是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革命带来了时空观念的根本性变化,为企业带来全方位的影响,企业需要针对基础条件和基本环境的重大变化,采取多种对策,建立企业的创新体系,通过创新使企业在剧烈变动中处于有利地位,取得新的发展。

(3)企业将资源集中于核心竞争力,利用外部资源进行虚拟运作。随着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将资源集中于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开始将一些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或效率相对低下的业务进行外包,依靠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实施企业组织之间的虚拟运作,企业自身则专注于一个相对较小、但优势明显的领域,再通过对价值链的整合,将各种外部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实现只依靠自身能力无法完成的目标。

2.信息网络化重构了传统经济企业的价值链

图2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的概念,是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是通过一系列活动构成的,这些活动可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类,基本活动包括内部后勤、生产作业、外部后勤、市场和销售、服务等;而辅助活动则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 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如图2)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传统经济企业的价值链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

(1)对采购环节的影响。传统经济中企业的采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信息网络化,采购活动实现了网上作业,大大减低了采购的成本。大量的手工操作系统转向电子商务系统,在反应速度、服务改进以及减少劳动力和材料成本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收益。

(2)对产品设计开发和管理环节的影响。随着Interne的发展,生产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电子联系,企业在进行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时,已经实现了“用户+企业设计”。企业可以根据Internet上的大量信息,设计出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要的产品。

(3)对基本物流活动的影响。在传统企业中进货、发货、仓储等基本物流活动由企业自己独立完成。现在,80%的这些活动通过因特网和第三方物流来实现。这大大推动组织的进化,使传统企业变“轻”变“快”,从而具备了适应网络时代新竞争规则的能力。

(4)对产品经营销售的影响。互联网给传统企业带来了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市场,这个市场是他们通过传统的人员促销和广告宣传所无法有效进入的。

(5)对售后服务的影响。许多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立了自己的网站,用于介绍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查询订单处理信息。互联网还可以为客户提供方便、省时的购物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度。

(6)对辅助活动的影响。目前多数企业或依靠自身的网站,或通过网上人才市场招聘所需人员、评估员工的绩效、提升和发展员工。

综上所述,互联网已经影响到传统经济企业的整个组织的结构模式。组织结构的改变必然使组织内部的流程发生变化,其结果是传统企业内的价值链的外向延伸,企业本身只需保留其核心业务,专注于构造其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的立于不败之地。

四、结束语

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是对我国传统经济的一次巨大挑战,同时也是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尽管网络化将会对传统经济造成种种冲击,但就目前来看,传统经济在我国的生产组织中还处于主导地位。信息网络化给传统经济带来了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即时交流信息等好处,这将更加有利于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有利于改造传统经济,使其获得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雷渝:电子商务对传统价值链模型的再造[J].山东建材,2003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6)

1引言

信息化的进程正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机构组织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的产业化和企业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概念的提出以及在现实中的推广和应用给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和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二十一世纪的会计环境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特征:网络化、虚拟化、风险性、知识性,这四个特征同时也是信息化企业所具备的,而且,企业也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一般地,会计主体与企业的范围是一致的,企业构成了最现实最直接的会计环境,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会计披露模式改革的问题是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的。

2 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挑战

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的企业己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己拥有了很多很好的计算机设备,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网络构思与设计,致使计算机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中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各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多都各自为阵,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于计算机去满足手工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要求,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系统应该不再是企业的一个信息孤岛。当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时,各种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划的非集成状态。企业应用某种技术的目标通常在于去解决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把该项技术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致使企业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相互融合的孤岛,即技术孤岛。这种情形不仅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方面,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方面。信息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管理,也就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单个信息系统。由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交换信息,从而使得企业任何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资料。某一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部分来自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不同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可能降低最终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仅仅是收集这些信息而花费的成本也会是非常昂贵的。这在客观上便显示出了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系统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集成,但是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其它信息系统应当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信息系统仍旧处于分离的状态。

3企业会计披露模式的改革

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使这一局限不再成其为只提供最低量信息的籍口。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的会计报告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现行会计披露模式最突出的局限性是其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由纸质传播媒介,通过人工的传递包括人工递送、邮寄、传真以及大众媒体传播的形式,只能传递文本和表格等抽象性的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不仅影响了报送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且也限制了报送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会计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成为会计披露发展的“瓶颈”,不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会计披露改革的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

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现行的会计披露模式提出了不少的置疑和责难,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局限性还可以从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的企业应用了会计软件后,虽然完成了会计核算和一般性的财务分析的任务,但是,当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决策群体需要做出特殊的管理决策或者下达某个专门的分析研究任务时,财务部门往往无法根据会计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因为管理问题千差万别,与结构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问题是不同的。即使是市面上能够购买到一些通用管理型的会计软件,但是其中的许多功能,本企业不一定用的上,而真正需要的又有可能没有提供。因此,当企业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往往也会怀疑企业的会计披露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问题。

既然现行的企业会计披露模式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显示出了如此之多的弊端,而企业信息化又为克服这些弊端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断定,企业的会计披露模式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了。从长远来看,现行的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是不可能一瞬间就退出历史舞台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改革提出分三个步骤进行的设想:首先,将企业现存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结果——企业财务报告以亡页的形式,通过企业主页或者其他综合类或者经济类网站的特定频道,在国际互联网上,信息使用者可以平等地从网上获得企业静态的、通用的会计信息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事件驱动系统的思想,企业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连入国际互联网,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报告企业提供的或者其他专业网络服务公司提供的数据处理程序即不界定特定服务对象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报告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最后,企业加入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列,一方面通过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会计核算软件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在企业需要有关自己的会计信息时,可以和传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样,登录国际互联网,向会计服务公司提交信息需求指令,以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传统的信息使用者这时与报告企业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其对会计信息的信任程度大大增强,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也增强,通过所需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又可以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7)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数字化,会计披露

1引言

信息化的进程正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机构组织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信息时代的典型特征是信息的产业化和企业的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概念的提出以及在现实中的推广和应用给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生产和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二十一世纪的会计环境概括起来有四个主要特征:网络化、虚拟化、风险性、知识性,这四个特征同时也是信息化企业所具备的,而且,企业也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空间一般地,会计主体与企业的范围是一致的,企业构成了最现实最直接的会计环境,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研究会计披露模式改革的问题是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的。

2 企业信息化对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挑战

目前我国拥有计算机的企业己不在少数,甚至有的企业的每个部门都己拥有了很多很好的计算机设备,但由于缺乏总体的网络构思与设计,致使计算机在企业生产与管理领域中发挥的功能非常有限。各部门所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大多都各自为阵,他们只是一味地借助于计算机去满足手工状态下企业内部控制和信息处理的要求,而很少甚至根本没有顾及现代信息技术自身的特性。

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会计系统应该不再是企业的一个信息孤岛。当企业生产与管理环境中缺乏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撑时,各种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往往都处于一种缺乏规划的非集成状态。企业应用某种技术的目标通常在于去解决某一特定的具体问题,而不是把该项技术融入到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加以考虑。这样,就致使企业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能相互融合的孤岛,即技术孤岛。这种情形不仅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生产自动化方面,而且也普遍地存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和其他商业应用方面。信息化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管理,也就是消灭信息孤岛,实现信息集成。所谓信息孤岛,是指没有信息相互交换的企业单个信息系统。由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有效的交换信息,从而使得企业任何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都无法提供某一决策所需要的完整信息资料。某一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可能部分来自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部分则可能来自于其他不同的信息系统。这不仅可能降低最终所需数据的可靠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和工作效率的低下,而且,仅仅是收集这些信息而花费的成本也会是非常昂贵的。这在客观上便显示出了企业信息集成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虽然在系统内部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集成,但是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其它信息系统应当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信息系统仍旧处于分离的状态。

3企业会计披露模式的改革

传统会计系统出于信息生产成本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局限,往往只是试图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共同要求,而没有或者很少考虑用户的个性需要。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显然已使这一局限不再成其为只提供最低量信息的籍口。在这种情形下,建立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特定信息需求的会计报告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现行会计披露模式最突出的局限性是其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由纸质传播媒介,通过人工的传递包括人工递送、邮寄、传真以及大众媒体传播的形式,只能传递文本和表格等抽象性的信息,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不仅影响了报送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而且也限制了报送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现行会计信息传播方式的落后成为会计披露发展的“瓶颈”,不解决这个“瓶颈”问题,会计披露改革的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

不仅仅是企业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现行的会计披露模式提出了不少的置疑和责难,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局限性还可以从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过程进行分析。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不少的企业应用了会计软件后,虽然完成了会计核算和一般性的财务分析的任务,但是,当企业的决策者或者决策群体需要做出特殊的管理决策或者下达某个专门的分析研究任务时,财务部门往往无法根据会计软件所提供的功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因为管理问题千差万别,与结构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问题是不同的。即使是市面上能够购买到一些通用管理型的会计软件,但是其中的许多功能,本企业不一定用的上,而真正需要的又有可能没有提供。因此,当企业遭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往往也会怀疑企业的会计披露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存在问题。

既然现行的企业会计披露模式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显示出了如此之多的弊端,而企业信息化又为克服这些弊端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断定,企业的会计披露模式改革时机已经成熟了。从长远来看,现行的会计报告披露模式是不可能一瞬间就退出历史舞台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对现行会计披露模式的改革提出分三个步骤进行的设想:首先,将企业现存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出结果――企业财务报告以亡页的形式,通过企业主页或者其他综合类或者经济类网站的特定频道,在国际互联网上,信息使用者可以平等地从网上获得企业静态的、通用的会计信息其次,在企业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过程中,借鉴事件驱动系统的思想,企业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连入国际互联网,信息使用者可以利用报告企业提供的或者其他专业网络服务公司提供的数据处理程序即不界定特定服务对象的决策支持系统对报告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个性化的定制,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最后,企业加入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行列,一方面通过会计服务公司提供的会计核算软件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企业日常的会计业务工作,另一方面,在企业需要有关自己的会计信息时,可以和传统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样,登录国际互联网,向会计服务公司提交信息需求指令,以获得所需的会计信息,传统的信息使用者这时与报告企业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其对会计信息的信任程度大大增强,获得的信息的真实性也增强,通过所需会计信息的个性化定制,又可以降低决策中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8)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更加地激烈。企业加强会计信息化管理,促使企业能够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面将提出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阐述提高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几点认识

(一)企业会计信息化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指将会计信息看作是管理信息资源,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为主的信息管理技术,对其进行加工、运输等处理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控制以及运行经济活动提供及时、丰富的信息资源。会计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会计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会计信息化将计算机、通信等先进的技术应用在会计领域中,将其与传统的会计融合在一起。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会计信息化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化;二是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快速、及时地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三是会计信息的传输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四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五是根据会计目标将信息管理原理以及会计信息技术充足会计流程;六是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会计业务信息化管理。

(二)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不适应社会需要

在对会计数据采用手工方式进行处理时,会计人员一般是利用笔、算盘、凭证、账簿以及报表处理经济活动中发生的交易以及事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灵活运用复式计账法、历史成本法、权责发生制等进行会计信息处理,最终生成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处理需要很长时间,但是制作出来的会计信息属于事后信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活动种类也随之增加,经营活动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会计信息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资源不断增加,因此,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手工跨级信息系统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技术的工作效率低下,虽然会计人员劳动强度非常大,但是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比较差。由于会计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旦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则会给企业的决策者在制定决策时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手工会计信息处理经常容易出错,一旦出现错误,很难马上查找到错误的根源。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以纸张作为储存媒介,这样导致数据资源的存储效率比较低,且数据资源的存储成本非常高。由此可见,随着企业的组织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由于自身的限制,是无法充分地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的。

(三)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

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可以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看到信息化这一概念,但是,会计领域却依旧处于电算化阶段,会计电算化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高速运算的工具,通过模拟手工会计的方式处理数据资源,但是忽视了将现代信息化技术应用在传统会计中,改善会计处理方式,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从而充分地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目前,现行的会计软件过分关注会计人员的个人习惯,导致人们只是简单地看到减轻劳动强度的一面,这种做法不利于激发会计人员自主学习的兴趣。这种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是在工业经济以及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由这种电算化产生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都过分注重满足企业的内部管理需求,属于一种封闭性的信息系统,促使企业无法有效地获取外部的社会信息。这种会计信息虽然实现了网络化,但是还是属于一个孤立的资源匮乏的区域网络,这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可以说会计电算化已经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因此,需要将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强化会计信息化理念

增强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正确认识,提高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转变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传统观念,树立会计信息化理念,促使他们能够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会计信息化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化的支持和重视,主动成为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倡导者。企业领导者也需要提供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和了解,建立专门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构,配置相关的工作资源,保证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二)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控制已经与企业会计内部管理理念不一致,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企业的内部控制,采用新手段、新技术,促使内控制度与会计信息化保持一致。采用会计信息化技术,有助于简化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对会计信息进行重新整合。由于会计岗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提高工作人员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全面认识,促使其能够熟悉会计业务,同时,需要改善企业的内部管理环境,建立健全日常操作规章制度,合理设置操纵人员的权限。

(三)升级网络化软件的管理

企业需要逐渐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管理,对软件进行升级,采取集团版或者是网络版,这样有助于企业领导者随时查询其财务状况。对于数据存储以及传递等方面,需要制定严格制度。同时,需要加强对企业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以及维护手段,掌握系统软件的安装、数据资料的备份以及病毒的防御等技能,从而保证信息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行。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企业需要注重会计信息化技术的实施,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财务软件,强化管理人员的会计信息化理念,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升级网络化软件的管理,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操作人员,促使企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9)

一、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监控的影响

(一)信息化的涵义和意义

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经济活动中广泛采用的过程,在技术层次上体现为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知识层次上体现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产业层次上体现为信息产业的增长。

1.信息化的涵义

信息化不等于自动化,信息化系统也不同于自动化系统。传统的自动化设备由物质能源驱动,通电(或加油)即可运行,而信息化的制造系统,如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则是以制造信息的充分沟通、交流与共享为基础来控制制造系统各个部分协调运作,从而达到最大的整体效益。因此,CIMS仅靠电能是无法正常工作的,它必须靠另外一种无形能源――信息。信息既是信息化系统的能量,也是信息化系统的重要处理对象。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只是信息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铺设“信息高速公路”只是信息网络建设的任务之一。

企业的信息化就是发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作出迅速的反应,从而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条不紊;(3)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生产用材料,降低生产成本;(4)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和有效的利用;(5)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关联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二)信息化下财务监控要素的变化

1.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目标

财务监控总是针对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言,现在流行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仅考虑传统模式的经济实体所需要的财务目标,而在信息化的经济条件下,虚拟企业和虚拟营运的业务比较普及。虚拟企业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特殊临时联盟体,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和办公地点,它可以由各个相互独立的公司之间有联系的业务组成,也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或者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其成员公司,因此它的财务目标是多个联盟企业目标的协调整合。所以,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不再单纯关注本企业的财务活动,而要全面关注价值链中的各个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只有它们之间相互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有效的价值链管理,实现财务监控的目标。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对象

传统上一般将现金流作为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下,人们的需求选择越来越多,企业的供应链是以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和选择为中心的。当购买者做出选择时,企业应敏捷地对这些选择做出反应。这种交易的主流是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谁先掌握客户的新信息,动作最快,谁就会建立起市场竞争的优势。所以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信息流的价值管理比交易的现金流管理更为重要。

(三)信息化对财务监控实务的影响

1.对财务信息提供和财务报告的影响

传统的财务信息提供是滞后的,所提供的信息是按财务的历史成本原则核算而形成的传统财务信息。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价值管理已经延伸到其他有关联的企业,要求财务提供网络财务信息,需要联盟企业适时提供部分共享数据,公司理财需要信息系统及时反映市场变化的情况并及时调整财务和经营策略。传统财务监控注重于企业内部的事后财务监控。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财务监控从事后监控转向适时连续监控(即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控),实现对企业的重大业务实时连续财务监控与网络预算集成,以取得及时的控制反馈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作出及时反应。

2.对财务预算及其监控的影响

财务预算是财务监控的主要手段之一。传统财务预算工作利用的数据和计算工具都比较简单,财务预算大部分凭借主观经验进行局部的测算。由于预算工具落后,数据收集不够全面,导致编制的预算难以用于实际监控。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给财务预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不仅是财务预算的数据处理,其加工速度比传统手工编制速度大大提高,而且所收集的基础数据方便又快捷,并能与财务部门、相关各业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之间的预算数据达到共享、协调和及时利用。

3.对日常财务监控的影响

企业日常财务监控的重点是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监控。在信息化条件下,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都可减至最适量,比传统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要减少好多倍,而且可以达到某种意义的零库存管理。因此网络财务管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营运资金,同时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的标准必定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4.对财务风险管理和监控的影响

在网络化的环境下,所考虑的投资风险,不仅是传统的市场风险和企业个性风险(投资者在作投资评价时一般要考虑两个难点,即风险和收益),而且要考虑企业所在价值链的风险和有关共享信息的风险。

(四)信息化对财务人员的影响

1.信息化给财务人员带来的挑战

(1)无纸化数据和无纸化交易的财务监控。无纸化交易和无纸化数据避免了对数据的重复输入和重复处理,不仅从根本上减轻了财务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负担,加速了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无纸交易的财务确认和内部控制等等。

(2)内部部门之间信息的交流。信息化网络使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更加方便,使企业各管理阶层、管理人员和机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层的决策指令可被准确、快速、详细地传达给下一级的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避免了人为信息传递滞后造成的损失,减轻了人工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负担。

2.信息化下的财务监控观念

在信息化环境下,财务人员不应单纯地接受传统的财务管理理念来解决信息化的财务监控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根据财务监控环境变化的需要,树立新观念。

(1)信息价值观。在信息化条件下,人们利用信息,既可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利用是财务的一种主要职能。在信息化的企业中,数据非常丰富多彩和复杂,人们必须要对众多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使之成为决策有用的数据库,从而满足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和决策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在财务监控中的价值。

(2)流程再造观。传统的组织机构是建立在职能和等级基础上的。迈克尔・哈默(Michael Hammer)1990年系统地阐述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的思想,强调企业在组织引入IT之前,首先应当保证流程正确无误。在目前实施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系统成功的企业实例中得到这样一个经验:建立ERP网络管理系统,不是一个软件开发和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一个重新改造公司业务流程的重要的变革决策问题。

二、创建信息化环境下的适时财务监控机制

适时财务监控是指企业在财务活动中,充分利用网络系统提供的适时财务信息,对企业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地跟踪监督和控制,以消除无效益的资金占用,并适时地为业务活动提供所需的资金,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效率、效果,确保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指财务管理者充分应用网络系统提供的实时财务信息资源,对资金流实施及时、适当的跟踪监督和控制的运作体系。这种运作体系是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高效率监督和调控企业资金流的综合网络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性。

(一)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快速反应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是一个网络信息系统和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相融合的监控系统,它必须对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过去,许多企业凭经验、感觉所建立的传统财务监控机制往往给企业决策造成许多失误。在企业信息网络化和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建立适时财务监控机制,才能对企业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变化作出敏捷的信息反馈,及时采取纠错措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及时性和适当性

在网络化的条件下,不同管理层级所需的信息必须及时地提供,同时应用网络技术自动向财务监控者提供实时的监控预警报告,可以帮助财务监控者顺利实施财务监控。在网络化系统中不是对所有活动都采用适时监控,通常都是根据业务和需要控制的重点程度,恰当地分配和设置控制点,以达到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监控的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三)适时财务监控机制的集成性

适时财务监控机制不是独立的运作系统,必须是一个与企业的其他系统(销售业务系统、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系统)融合为一体的集成性系统。

三、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

价值流是计算机网络化下企业财务监控新的业务流程,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财务监控的基本对象。建立一套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在企业中实施价值流管理,必须抓好两项关键的基础工作。

(一)建立集成化的价值流数据库

要建立基于价值流的财务监控信息系统,必须将企业的业务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集成于一个价值流数据库。实施的关键在于传统职能部门的分割。原来的数据库基础是按职能部门来组织建立的,现在为了管理创新采用价值流数据库集成技术,需要对原有的数据库进行必要的转换,并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的新数据全部按价值流管理的需要进行收集,促使财务系统具备价值流业务信息和监控信息,这样就实现了价值流数据库的集成。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10)

第二,目前,虽然ST物流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化建设基础,拥有了比较安全可靠的内部网络,但随着企业业务的拓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在仓储管理和物流配送业务的实际运作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例如:传统落后的企业仓储管理系统不能实现更高货物接收方、冻结和解冻库存货物等功能,但这些功能又是客户提出的实际需求,仓储管理系统采用的仍然是DKD管理方式,货物的仓储全部采用订单管理模式,由货物进入企业仓库开始到出库配送一系列环节都耗费了大量时间。

第三,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项业务的深入拓展,企业货物出入库操作只能由管理人员对照订单完成理货工作,缺少射频技术设备的支持,给仓库管理人员增加了巨大的工作强度,同时又难以避免仓库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个人疏忽而造成货物数量不准确,没有配备射频技术设备的出入口工作严重影响了企业货物流通的效率。

第四,在ST物流企业内部管理方面,由于企业员工数量的不断增多,依靠Excel表格统计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已经明显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例如,在企业日常行政办公中,合同的制定、传阅和审批过程如果仍然依靠人工手动传递的方式,必然会耗费大量的办公时间,降低了行政办公效率。因此,ST物流企业必须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自动化办公管理系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二、ST企业信息化建设创新策略构建

1.创建综合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在社会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ST物流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综合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充分整合企业信息资源,通过信息化建设实现企业不同业务环节的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解决企业运营中出现的资金成本增加、工作效率低下、人工出错率高等问题,使ST物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善企业经营现状,优化企业发展模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ST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

ST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网络建设;二是企业内部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三是支持ST物流企业与客户之间数据信息传输平台网络建设。企业在建设内部网络的同时,应该积极建设各种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办公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海关检验管理系统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ST物流企业应该坚持利用各种功能强大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企业运营工作效率,使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部门可以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将信息传递给客户的速率。而且,在ST物流企业内部网络中应该组织搭建相应的应用服务器,利用ERP技术将不同的业务功能模块进行无缝连接,为实现企业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提供支持和保障。在企业物流体系建设中,应该积极利用Telnet网络传输协议使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数据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降低数据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率。为了促进ST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应该基于供应链角度分析企业发展运营模式,切实提高企业物流管理运作效率,因此,ST物流企业要深化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内部网络建设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物流运作水平和效率。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企业物流管理工作更加透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完善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

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指的是对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经营范围、所属行业、人事信息、财务信息和软硬件技术设备等)、企业客户信息(客户个人基本信息、物流货物信息、签订合作合同等)进行战略管理。通过对企业基本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来改善传统管理模式。由此可见,企业基础性管理工作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科学设备,融合创新型企业管理理念,实现对企业物流运作中各项业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管理。基础性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应该得到企业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如果企业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基础性管理工作规范,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也难以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也无法充分得到利用。众所周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基础是拥有完善的基础数据信息,系统只是对海量基础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目前,ST物流企业在数据信息管理方面仍然没有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难以保证基础数据信息的有效采集和科学利用。因此,ST物流企业必须积极完善企业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发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真正作用,以最优化的方式合理配置企业内部与外部资源。

4.始终完善信息化建设工作

想要实现ST物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必须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更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自身优势。因此,物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不能有半分“面子工程”思想,例如,在企业网站建设中不能仅仅介绍企业概况、业务范围、取得的成果等,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仅仅满足于“面子工程”的建设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由此,ST物流企业的网站建设要将仓储管理、货物运输、信息查询、在线下单、在线缴费等功能集中实现,创建科学化、标准化的网络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使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将与客户相关的信息能够传递给客户。如果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仅仅为了搞形象、壮门面,将会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ST物流企业正处于不断创新发展时期,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但只有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拥有更多优势。

传统企业的信息化篇(11)

[中图分类号] F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5-0006-03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的面孔日趋清晰,信息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并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时代的发展引领传统产业走向高科技化和信息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领域之一,会计领域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下被赋予新的含义和内容。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不能适应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它需要向高度综合化、自动化、多元化、网络化的会计信息化发展。

1 信息化的内涵及特征

1.1 信息化内涵

信息化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长足进步,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并逐步演进为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般是指现代信息技术与社会诸领域及其各个层面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完整的信息化内涵包括:

信息网络体系,它是大量信息资源、各种专用信息系统及其公用通信网络和信息平台的总称;

信息产业基础,即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信息装备的制造,软件开发与利用,各类信息系统的集成及信息服务;

社会支持环境,即现代工农业生产,以及管理体制、政策法律、规章制度、文化教育、道德观念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效用积累过程,即劳动者素质、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断获得进步。

1.2 信息化的特征

虚拟性,信息化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基础之上,网络作为虚拟世界的载体赋予了信息化虚拟性的特征。

全球性,信息技术正在取消时间和距离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全球通信卫星网的建立,国家的概念将受到冲击,各网络之间可以不考虑地理上的联系而重新组合在一起。

交互性,网上信息沟通和交换正在革新传统的交流方式,互联网和计算机的使用让远程的直接双向交流成为现实,信息化代表着信息的高速收集和交流,这种交互特性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条件。

开放性,互联网在信息时代扮演着主要角色,它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系统,用户可已通过互联网收集自己需求的信息,网络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2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2.1 会计信息化呈现的新特性

2.1.1 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ERP、CRM、SCM等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电子商务的发展导致虚拟企业的涌现,传统的封闭的会计信息系统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它需要与其他系统进行高度的融合,会计信息有控制的开放成为必然的选择,大量的数据通过网络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企业的生产部门、人事部门)直接采集,而企业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Internet从系统直接获取信息[1];而且随着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的深入研究以及B/S(浏览器/服务器)体系架构在大型系统中推广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Internet上公布其财务信息。此时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再仅仅局限于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共享,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高度的共享。

2.1.2 以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体

会计信息化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并依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信息传媒的物质基础,这大大提高了现代信息化会计活动的时空效率,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快速、有效的传播媒体。传统的会计信息传播是依靠文件、刊物、报纸等实体介质,这样不仅传播信息量小而且影响区域受到很大限制;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会计信息都是以编码语言的方式通过网络进行传输,信息巨大而且传播速度快,影响区域扩大到全球。

2.1.3 会计信息传输具有时效性

会计信息是具有时效价值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交易的数据是通过网络这一高效的传输系统进行传递的,这样原始单据生成到最终形成会计信息只需要瞬间就可完成,信息使用者也可以随时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及时获取本企业及相关企业有关财务指标并进行分析比较,可以让他们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避免了传统会计信息的滞后导致决策的失效;而外部信息使用者也可通过互联网访问企业的主页,浏览查询所需的最新的和历史的财务信息,从而减少决策风险。

2.1.4 信息处理智能化、多元化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内联网与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子系统融合,通过外联网与外部有关信息系统(如行业信息网、银行、证券、税务等信息系统)融合,此时的会计信息系统不再只是一个会计核算系统,同时兼有了控制和管理功能,它的正常运作需要管理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预测和决策方面,可以说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一个人机互动的智能型系统[3]。

在经济社会一体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基础上,会计信息的处理也会呈现出多元化特性,具体体现在会计信息的收集和提供方面[2]。在会计信息收集过程中,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内外各个机构、部门的信息接口转换、接收货币形态的信息,同时也接收非货币形态的相关信息;在会计信息提供过程中,根据信息提供的时间、空间以及信息形式的不同,会计信息以呈现多样化特征。

2.2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Business Informatization,BI) 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管理和决策、研究和开发、市场和销售等各个方面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应用系统和网络,通过对信息和知识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调整或重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业务模式,服务企业发展目标,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4]。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与否直接决定着企业信息化能否彻底实施。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即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二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企业内联网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企业实现上述目的是企业各管理系统之间整合的结果,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专家系统(ES)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OA) [1],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分子,它不仅与其他系统间有着频繁的数据交换,而且对其他系统的信息进行汇总处理,为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预测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会计系统,且企业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产生、处理以及提供等方式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成败,因此,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3 会计信息化的技术支持

人们通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而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信息感测技术等组群技术的简称,传统的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基于单机环境或F/S(文件/服务器)架构,很少涉及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会计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环境中完成。

信息化技术环境包括两大方面: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网络的目标是支持系统集成和信息交流,起着“使能”和“支撑”的作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网络的组建应该至少需要三级网络的建设及相应的信息资源整合。第一级是企业内联网( Intranet),它是采用互联网技术组建的企业网,在企业内联网中除了提供FTP、E-mail等功能外,还提供Web服务,主要是供企业内部使用,但对外具有互联网连接接口。第二级是企业外联网( Extranet),是把企业及其供应商或其他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为企业提供了专用的设施,帮助企业协调采购,通过电子数据信息(EDI)交换业务单证,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第三级是互联网( Internet),企业是通过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从而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信息沟通,进而实现信息流与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融合,目前最大的网际互联是国际互联网,它是企业从事电子商务的必要通道。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用户决策驱动的会计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结构,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它通过定义与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事件以及事件联系的多维经济特征属性来达到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经济行为[5]。会计数据资源内嵌在一系列的数据库之中,如企业内部数据库(人力资源数据、供销存数据、生产与技术数据等)和外部数据库(经济政策、市场信息、合作伙伴等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源于企业内部的其他业务子系统和企业外部经济环境。

3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分析

3.1 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冲击导致认识上的局限

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造成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这和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会计电算化就是手工会计电脑做”有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一些观念陈旧的管理者认为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没有什么差别,都只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简单处理,这样便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停留在原位,管理手段和措施没多大变化。如何适应现代信息化的需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对传统理论和实务的影响,是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3.2 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效融合

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未能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与生产、设备、采购、销售、库存、运输、人事等子系统脱节,而且会计软件内部各子系统也只以转账凭证的方式联系[1]。从而造成数据在内外子系统之间不能共享,信息不能通畅,既影响财务管理功能的发挥,又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这也导致会计的信息化进程不能与企业信息化同步,从而阻碍了会计向信息化方向发展的步伐。

3.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会计信息一直被视为商业机密,它没有绝对的开放,即使在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时期,而在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没有哪一种加密技术可以保证信息的绝对安全,电子犯罪、网络病毒的存在及系统入侵和泄密都可能威胁信息的安全,因此会计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数据都是以纸张为载体,如果数据被篡改很容易识别出来,而在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以磁性介质作为载体存储在计算机上,篡改信息不会留下痕迹以供识别。另外,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病毒日益猖獗。会计信息化档案是以文件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上的,当前的计算机病毒不仅可以破坏数据和网络通信功能,而且可以从被感染的计算机中获取系统控制权,直接将档案文件通过网络发送给病毒的支配者或监控计算机的硬件设备[6]。不仅如此,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感染率正在日益提高,感染途径也从以前的存储介质传播发展到现在的在网络上传播,同时,大量的专用病毒和间谍软件的出现也对会计信息化数据的安全造成不可轻视的威胁。

3.4 会计软件、数据库系统以及技术平台比较落后

早期的会计软件大多属于业务信息系统范畴,一般只能执行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初级功能,不具备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管理和决策功能,会计信息化系统需要能进行二次开发的会计软件来不断适应系统的功能,而且这种软件要更多地考虑对Intranet和Internet的适应性。目前,虽然会计信息系统已从DOS平台转到了Windows平台,数据库的应用也从XBASE转换了SQL关系型数据库,有了质的飞跃,但缺乏ORACLE之类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在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的有力支持。

3.5 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缺乏

会计信息化是现代会计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需要的不仅是会计的专业知识,还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应的它所需要的人才也是知识复合型的。从我国人才供给调查报告来看,我国中低层财会人才供给饱和,甚至过剩,而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供不应求。现在的会计领域熟练掌握会计知识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把现代信息技术与会计结合,能够满足会计信息化需要,推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人才却十分缺乏。因此,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缺乏也是制约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4 结 语

21世纪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为特征,以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时代,会计信息化是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潮流,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改变了过去会计电算化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的落后局面,使信息的处理、披露和使用更具有实效性,增强了信息的共享性、针对性和交互性。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很多环节和细节方面的运作及处理有待完善,因此,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过程是任重而道远的。在这个过程中,要针对信息化会计的瓶颈问题,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培养新型人才,从技术上保障信息的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周南. 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余灼萍. 我国会计信息化制约因素的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