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网络交际语言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5:06

网络交际语言

网络交际语言篇(1)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虛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Crystal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of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of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常被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使用。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情景语境。我将利用情景语境的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在某中学里的一堂外语课上,它的语场是外语学习,外语的某一方面,如情态动词的用法。教师传授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学生学习。语旨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这是由学校确定的固定的身份关系,教师地位高一些,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临时的,依性格而定。语式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语言媒介,渠道有口头,如教师提问引出信息,学生答复提供信息以及学生彼此间的对话:也有书面的,如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以及一些参考资料等。该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是受制于情景语境的。

同一个人,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能因情景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例如:一个人觉得房间空气不好,想请求他人打开窗户时。他可以说:

“Openthewindow,please!”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他的话语又可能变为:

“Wouldyoumindopeningthewindow?”

在这里,它们的语旨是不同的,第一句话是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亲近;而第二句话则是表示委婉请求的疑问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陌生。但这两句话的语场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请求对方打开窗户。它们的语式也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

三、情境因素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1、语场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场是有关交际的目的和主题的东西,即交际为什么会发生(why),它是关于什么的(aboutwhat)。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网络交际语言是属于后者。因为,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之上的,参与者是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且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因此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这种平等的网络交往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键盘和屏幕,因此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语气都被省略掉了。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使网络交际者既无法真切感受到交际双方所处话语情景的气息,也无法借助具体的情景、社会、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补充、完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不足。因此若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现实交际中的面部形态,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表情符号,以期望获得接近现实交际的丰富生动的效果,如:\(^o^)/表示举手欢呼;<<<<(:-)表示戴着高帽子;@_@高度近视;:-D表示大笑;>^-^<表示猫。

在现代的网络中,人们加入某个社区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份,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籍贯、性格等都可以是虚拟的,所以网民们会很容易地进行思想交流,倾吐自己的心声。他们并不害怕对方会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人,因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相互熟悉的交际者也能变成陌生人,网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变换自己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等基本资料,一个人也可以拟订几个不同的网名与别人进行交谈。网络所带来的一种平等使得一部分虚拟的热衷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身份、地位的牵绊,因此会把网络当作可以随意宣泄感情的平台。网络中很多交际者抱着放松心情和打发时间的目的,带着娱乐的态度进入网络交际圈的,交际者这种特殊的心态会对网络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上对交际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时仅仅凭借对方的网名来选择交际对象。因此起一个新颖独特、新奇古怪的网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此外。在网络聊天中对待交际对象的态度也很随意,当一方对正在聊的话题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另一方很乏味而不愿意和他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不说话,对方问话也可以不回答,交际对象可以随意地抛弃别人,也可以被别人随意抛弃。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正如Farfeleder所说:“Steppingintoobarislikeaccessingachatroom:dailyroutineandstressarefadingaway;itisdarkandcozy.andyoucanbcyourselfmorethanwork.Inchatrooms,peoplehangaroundjustlikeinabar,theygetthemselvesdrinks,theyleaveforthetoilet(theymightevenannouncetheseactionsasinreallife),theyinterruptalongerdiscussionwithonepersonforgoodbyetosomeonewhoisleav-ing.”

2、语式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式是指进行交际的手段——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即交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媒介:声音(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在这里,我引用DavidCrystal的一段话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Speech(spokenlanguage)isphonicsubstancewhilewrit-ingisgraphicsubstance.Speechistypicallytime-bound.spon-taneous,face-to-face,sociallyinteractive,looselystructured,im-mediatelyrevisable.andprosodicallyrich.Writingistypicallyspace-hound,contrived,visuallydecontextualized,factuallycommunicative,elaboratelystructured,repeatedlyrevisable,andgraphicallyrich.”

那么,网络交际是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交流的呢?它是借助于连接网络的电脑屏幕和键盘,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实现网络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口头的、即时的。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是把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话语方式。即介乎书面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方式。网络交际具有互动性,双方交换意见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具有即时性,谈话快速进行,并且话语一经敲出就不能再收回修改,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进行的。在QQ上聊天时,当你输入你想说的一句话并同时敲击Ctrl与Enter键或者是利用鼠标点击QQ对话框上面的发送键,你的话语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QQ对话栏中。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瞬间到达大洋彼岸,因此网上聊天既可看作是书面交际,也可看作是口头交际,

与此同时,他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适应网络上快速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所以强调快捷、简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们自然要寻找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随意创造特殊符号,打破语言规范,比如DIY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F2F(=faceto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还有用一定的数字象征某种意义,如15730表示“一往情深”:530表示“我想你”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奇异性、游戏性,符合网民追求的新奇怪异心理,所以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语境,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的。

目前,网络交际手段还主要是键盘输入。虽然现在也可以通过语聊(即语音聊天),但音效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丑化了交际者的语音,所有大部分网民仍青睐于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聊天。由于键盘输入必须以字母、符号为输入方式,这就加大了汉字输入的复杂性和难度,现在网友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汉语拼音和五笔字型,由于使用汉语拼音在快速输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互联网是宽容的。只要不影响特定语境中的传情达意,人们对于错别字并不十分介意。至于其它类型的缩写,多数网民可以心领神会,所以网络上的缩略词语比比皆是,

3、语旨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旨指的是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即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考虑的是你在跟什么样的人交际(Towhom)。Huston在社会语言学教程(Sociolinguistics)中谈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说:“Speechmayalsoreflectthesocialrelationsbetweenthespeak-erandtheaddressee.mostparticularlythePOWERandSOLI-DARITYmanifestedinthatrelationship.”根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或普通人之间。在现实交际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权势(Power)和亲密关系(Solidarity),也应该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问题,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要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与他们交流;而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和谁聊天,因为网上聊天并不需要真实资料,所以交流对象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显得无足重轻。权势和亲密关系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就不存在了,对交际对象可以直呼其网名,因为参与者的唯一身份就是他的昵称即网名,它体现了网络交际中的最在特点——隐匿性。当人们想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流时,他必须先输入自己的网名,这代表着他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和形象。一般而言,网名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点、此时的心情状态。又或者他的抱负和梦想等等,而网名的语言成了展示自己的唯一标志,因此,为了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为了追求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和交流速度,网民往往会对语言符号进行删减、篡改、替代、变通等,使语言符号更直观地进入到人们的视觉经验,促成认知活动的快捷与敏锐。如:homepage是“主页”的意思,可网民们却更乐意接受“烘陪鸡”,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把“大侠”(网络高手)变成“大虾”。

四、从情景语境三因素分析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差异

网络交际语言篇(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网上交流逐渐成为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语言是社会个体言说自我、参与社会交流的基本条件与工具。网络为个体提供了新的交际方式,也提供了新的话语平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语言”。通常,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所指具有广义与狭义上的区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一般只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或特别用语相关, 如鼠标、硬件等, 以及网民们网上交流的用语。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民们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语言及网络聊天室和BBS上的常用词汇[1]。网民在网络交际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传统的话语体系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所在,即狭义上的网络语言。

社会个体网络交际活动主要借助于语言行为。从会话的语境上看,网络语言的交际场景、话题与传受主体间的关系都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推动了网络交际中语言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如书面语与口语相融合,将语言符号音、形、意进行综合的编码行为,对传统语言符号的创新性运用等。因此,虽然网络语言用语准则总体来看仍是以传统的语言规范为基准,但由于其会话语境与传统人际交往有着很大差别,对语言交流形式产生多方面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用语原则。本文以网络语境的独特性出发,从合作原则与连贯一致原则两方面,探讨了网络交际语言中所应遵循的用语原则。

语境是语言的使用环境,针对具体的语用行为。主体之间发生会话行为是语境形成的前提,而一旦会话开始,语境便作为一个客观的背景与条件因素,参与到会话行为本身上来。它对于主体间的会话形式与内容既具有阐释作用,也对其产生制约。

对于网络上一次主体间的会话来说,无论是语言情境,还是文化情境都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开放性。一方面,通常网络会话双方的空间具有异质性。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成为人际交流的客观障碍。他们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建构和丰富社会关系,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与社会热点事件展开讨论。另一方面,网络语境的开放性还体现于许多会话发生于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相识的主体之间,这样便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会话双方的身份阶层、文化背景、现实生活环境等,弱化了现实人际交流所需要的文化情境条件。因此,网络也给具有不同生活方式,现实生活中没有交集的主体之间提供了会话机会。网络语境的开放性,对网络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话准则与会话的表现形式上。网络交际语言也因此而显示出其与传统人际传播相对的独特性。

网络语境的开放性更加强调会话的合作原则,否则便无法实现有效的信息互动。合作原则的实现并不以双方观点一致为条件,而是要求个体参与会话的主动性与自愿性。网络中人们的虚拟身份、交际双方的相互关系被简化,且隔离了网络言语行为与现实行为责任的联系[2],这使得任何一场对话的开始都变得简单,但也使主体间所建构的关系松散、随意和感性。有效的传播强调说话者与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会话目的的一致与双方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的互惠交换。而大多数的网络交际中,会话双方的意图是相对模糊的,也很难实现观点上的互惠。因此,有效地网络交际更加需要维护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它主要体现在提供适当的信息的数量与良好的信息质量上。

语言的变异就传统人际沟通来说是一种反合作原则的形式,但对于网络交流而言,从某中程度上却可以视为是对合作原则的发展与延伸。这些语言形式的变异体现为一种时间上的渐进,在这个过程中网民的这一用语思维逐渐得到培养。事实上,网民本身便是这种变异的参与者与推动者。这些词汇与语言思维在网民当中获得了普遍的认可与推崇,进而形成了大多数网民的“公共”语境和“共有知识”,成为理解与阐释网络语言的背景条件。此外,这些富有活力、新意与生动的新词汇,还增加了网络沟通的情趣性,调动了主体语言行为的积极性。这些都体现出网络交际语言中的合作原则。

网络语境的开放性,使得会话的一致连贯成为网络交际语言所强调的又一原则,但又有别于传统人际交流中所遵循的这一原则。连贯一致强调传播者形成具有明确意义的问题。会话双方知道怎样组织好一段会话,并且懂得什么是合适的、什么又是不合适的③。传统人际交流中,语言的连贯一致通常并不成什么问题。双方可以随时掌握语境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言谈举止,使得谈话顺利进行,并在一个命题还未结束之前,尽可能的保持这一特定的谈话方向。但在网络环境中,情况却有很大不同。

由于语境的开放性,使得语言交际存在着反馈延时、两种命题并行交叉、序列混乱的会话现象,打乱了正常交流中的语言逻辑秩序。并且,使用QQ、MSN这类聊天软件的用户,在同一时间内与多人对话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这样,个体在同一时刻内的语言交际产生多语境并存的现象,这使得网上语言交流形式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对传统交际语言中形成的一致连贯原则产生强大的解构力量。从表面上看,网络语境的特殊性,使得网络交际语言经常呈现为一种交错的、断续的、不稳定的会话状态。但事实上,网上的会话主体具有很强的网络语境适应力与能动性,从而使网络交际语言形成其特有的宏观意义上的一致连贯性。

一方面,网络会话双方对语言交际中存在着反馈延时、两种命题并行交叉、序列混乱等现象抱持着一种“宽容”态度。在网络平台中个体之间获得的一致性不但在于抹去了现实生活的诸多客观因素,还在于每个人都同处于同样的网络交际背景当中。因此,当他人文不对题、突然的话题转换、抢话,甚至是出现无反馈的情况,都不会引起命题发起方的反感与责难。这已经成为网络上交流双方所认可的特有会话方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这种包容性,才使得网络会话的命题获得了一种时间上的韧性,即宏观的连贯性。它既可以暂时停止,也可以在另一个时间点上继续开展。如,彼此可以通过离线留言的形式展开对话。这种宏观的连贯性在语言行为上,也允许存在较大范围上的时间差,但前提是会话的双方都有相对强烈的会话目的。

另一方面,网络上,语言行为主体同时处于“共有现场”和“个人现场”两个语境当中。“共有现场”指交际双方进行交际活动时共同的交际环境,“个人现场”指交际者与他人进行交际活动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个人单独的网络视听活动,这些活动为交际者提供了“个人现场”[4]。两种现场的并时性存在,令双方的会话语境呈更加开放的状态。这种开放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主体的精力和对谈话内容的关注度,但也使得谈话双方可以轻松回避不具有共同兴趣点的话题,灵活的转换交谈方向,而不必碍于现实语言交际中的某些既定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即使语言信息接收的一方对这类话题不感兴趣,但出于礼貌与人情关系,总会适当的表现出迎合的一面,而造成语言的“浪费”现象。并且,各方所处的不同现场也为具有建设性话题的展开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都有利于维护网络交际的连贯一致性。

综上,网络传播媒介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新的构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手段。语言作为个体交际的基本工具在网络的独特语境下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形成了与现代汉语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语用原则,为现代语言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周旭阳.社会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5-38.

网络交际语言篇(3)

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一场以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我国互联网发展再次提速,在多个方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进入了又一个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37亿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0.5%。与去年同期相比,我国网民人数增加了2600万人,是历年来网民增长最多的一年。增长率为23.4%。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它以难以置信的速度和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全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观念、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语言已成为人类交往的一种新兴的媒体语言。

一、网络语言概述

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虛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语言即网络交际语言,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际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从狭义上讲,网络语言仅指第二类即cmc语言,本文将从狭义层面上对网络语言展开分析。

david crystal认为网络对语言的影响将在语言领域内引发一场新语言革命(david crystal 2001)。网络语言就是网民们为了适应因特网的发展和网上交流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新兴的语言形式,它是一种用于网上交流的社会方言。主要由年轻人群创造和使用,它以其简洁实用。新颖独特,巧妙幽默的主要特征为网民们日益接受,具体表现为“汉字新词”(如公鸡指公家免费上网的机器)、“表意数字”(1314表示一生一事)、“谐音替代组合”(大虾指的是大侠)、“字母缩写”(cu是“see you”的缩略)、“情意符号”(:-d大笑)、“特殊用语”(温酒屋windows95)以及“童言赘语”(东东即东西)这几类。

二、情景语境

系统功能学家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verbal context)和非语言知识(non-verbal context)两大类。非语言知识(non-ver-bal context)又可分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其中,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发生的实际情况。它决定在特定的场合下,说话人所传达话语的实际意义。语言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不同阶层构成的,他们有各自的社会习语与表达方式。由于交际情景、交际媒介及交际对象的不同。语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这就是语域。情景语境也就是语域(register)。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他提出了决定语言特征的三个主要语境因素即语场(field),语式(mode)和语旨(tenor)。语场是指所涉及的社会活动或实际发生的事;语式是指语言载体形式也即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一一书面还是口头的。还是两者并用:语旨是指交际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情景语境在社会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会随交际情景的不同而千变万化。每一特定的情景语境都有其特殊的词语,这些词、词组和语法结构常被以一些特殊的方式使用。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情景语境。我将利用情景语境的三个要素——语场、语式和语旨来对下面的例子进行具体的分析。

例如:在某中学里的一堂外语课上,它的语场是外语学习,外语的某一方面,如情态动词的用法。教师传授情态动词的用法和学生学习。语旨是指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这是由学校确定的固定的身份关系,教师地位高一些,学生之间的身份关系是临时的,依性格而定。语式是指教师教学和学生讨论时所用的语言媒介,渠道有口头,如教师提问引出信息,学生答复提供信息以及学生彼此间的对话:也有书面的,如教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学生所用的教科书以及一些参考资料等。该语篇是在一定的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是受制于情景语境的。

同一个人,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能因情景语境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例如:一个人觉得房间空气不好,想请求他人打开窗户时。他可以说:

“open the window,please!”

而在另外一种场合,他的话语又可能变为: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在这里,它们的语旨是不同的,第一句话是表示命令的祈使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亲近;而第二句话则是表示委婉请求的疑问句,言者与听者的关系比较陌生。但这两句话的语场却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请求对方打开窗户。它们的语式也是相同的,都是采取口语交际的方式。

三、情境因素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1、语场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场是有关交际的目的和主题的东西,即交际为什么会发生(why),它是关于什么的(about what)。语场可分为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网络交际语言是属于后者。因为,网上的交流方式是建立在匿名基础之上的,参与者是以自己在网上的绰号而存在,并且通过打在屏幕上的文字符号与他人交流。因此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摆脱了真实生活中地位、身份、职业等的约束。这种平等的网络交往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

在互联网上聊天时,双方是不见面的,他们面对的是键盘和屏幕,因此交流时的面部表情、语调、姿势、语气都被省略掉了。网络交际的这种特殊性使网络交际者既无法真切感受到交际双方所处话语情景的气息,也无法借助具体的情景、社会、文化语境所提供的相关信息去补充、完善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的不足。因此若想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现实交际中的面部形态,不断创造出一些生动活泼、充满怪异情趣的表情符号,以期望获得接近现实交际的丰富生动的效果,如:\(^o^)/表示举手欢呼;<<<<(:-)表示戴着高帽子;@_@高度近视;:-d表示大笑;>^-^<表示猫。

在现代的网络中,人们加入某个社区不需要一个真实的身份,由于网络交际参与者之间的相互知识是模糊的、甚至是缺失,交际双方的性别、年龄、长相、身份、籍贯、性格等都可以是虚拟的,所以网民们会很容易地进行思想交流,倾吐自己的心声。他们并不害怕对方会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他人,因为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相互熟悉的交际者也能变成陌生人,网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交际目的而变换自己的性别、年龄、所在城市等基本资料,一个人也可以拟订几个不同的网名与别人进行交谈。网络所带来的一种平等使得一部分虚拟的热衷者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交际双方不会受到现实世界中具体的身份、地位的牵绊,因此会把网络当作可以随意宣泄感情的平台。网络中很多交际者抱着放松心情和打发时间的目的,带着娱乐的态度进入网络交际圈的,交际者这种特殊的心态会对网络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在网络上对交际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有时仅仅凭借对方的网名来选择交际对象。因此起一个新颖独特、新奇古怪的网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网民。此外。在网络聊天中对待交际对象的态度也很随意,当一方对正在聊的话题提不起兴趣或者觉得另一方很乏味而不愿意和他聊天的时候,就可以不说话,对方问话也可以不回答,交际对象可以随意地抛弃别人,也可以被别人随意抛弃。在网络交际中。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已经销声匿迹。网络交际的隐匿性使得交际主体可以在匿名情境下进行交往,性别、年龄、肤色、国籍、身份、地位不再成为交际的障碍。网络交际的自由和开放使得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正如farfeleder所说:“stepping into o bar islike accessing a chatroom:daily routine and stress are fading away;it is dark and cozy.and you can bc yourself more thanwork.in chatrooms,people hang around just like in a bar,theyget themselves drinks,they leave for the toilet(they might even announce these actions as in real life),they interrupt a longer discussion with one person for goodbye to someone who is leav-ing.”

2、语式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式是指进行交际的手段——主要有口语和书面语两种,即交际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语言交际有两种媒介:声音(口语)和文字(书面语)。在这里,我引用david crystal的一段话来区别口语和书面语。

“speech(spoken language)is phonic substance while writ-ing is graphic substance.speech is typically time-bound.spon-taneous,face-to-face,socially interactive,loosely structured,im-mediately revisable.and prosodically rich.writing is typically space -hound,contrived,visually decontextualized,factuallycommunicative,elaborately structured,repeatedly revisable,andgraphically rich.”

那么,网络交际是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交流的呢?它是借助于连接网络的电脑屏幕和键盘,采取书面的形式来实现网络交际,但是它的内容却是口头的、即时的。不同于传统的口头聊天,网络聊天这种交流方式是把口语和书面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方式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由此形成了独有的一种话语方式。即介乎书面交流和面对面交流之间的方式。网络交际具有互动性,双方交换意见并相互影响;同时也具有即时性,谈话快速进行,并且话语一经敲出就不能再收回修改,因为网络信息交流是以光速的方式快速进行的。在qq上聊天时,当你输入你想说的一句话并同时敲击ctrl与enter键或者是利用鼠标点击qq对话框上面的发送键,你的话语就会立即出现在对方的qq对话栏中。一封电子邮件也可以在瞬间到达大洋彼岸,因此网上聊天既可看作是书面交际,也可看作是口头交际,

与此同时,他们在网上聊天时为了适应网络上快速信息交流,提高文字输入速度,节省上网时间和费用,所以强调快捷、简略。在最短的时间里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网民们自然要寻找最为简洁的表达方式,因此他们对一部分词汇或短语进行改造,随意创造特殊符号,打破语言规范,比如diy是“自己动手做”的意思;f2f(=face to face:面对面),y2k(=year2000:千年虫问题)。还有用一定的数字象征某种意义,如15730表示“一往情深”:530表示“我想你”等等这些词汇具有奇异性、游戏性,符合网民追求的新奇怪异心理,所以网络语言是依赖网络交际的特殊语境而存在的,离开了网络这个语境,是很难被人们所理解的。

目前,网络交际手段还主要是键盘输入。虽然现在也可以通过语聊(即语音聊天),但音效效果都不理想,甚至丑化了交际者的语音,所有大部分网民仍青睐于通过键盘输入进行聊天。由于键盘输入必须以字母、符号为输入方式,这就加大了汉字输入的复杂性和难度,现在网友们用得比较多的是汉语拼音和五笔字型,由于使用汉语拼音在快速输入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互联网是宽容的。只要不影响特定语境中的传情达意,人们对于错别字并不十分介意。至于其它类型的缩写,多数网民可以心领神会,所以网络上的缩略词语比比皆是,

3、语旨与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现象

语旨指的是交际的参与者。他们的身份以及相互之间关系,即交际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意图——考虑的是你在跟什么样的人交际(to whom)。huston在社会语言学教程(sociolinguistics)中谈到交际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时说:“speech may also reflect the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speak-er and the addressee.most particularly the power and soli- darity manifested in that relationship.”根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专业人员和专业人员,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非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或普通人之间。在现实交际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说话时我们要考虑到权势(power)和亲密关系(solidarity),也应该考虑到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问题,对于专业人员和普通人员要选择不同的交际语言与他们交流;而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并不清楚自己在和谁聊天,因为网上聊天并不需要真实资料,所以交流对象的身份、性别、社会地位、职业和文化程度都显得无足重轻。权势和亲密关系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就不存在了,对交际对象可以直呼其网名,因为参与者的唯一身份就是他的昵称即网名,它体现了网络交际中的最在特点——隐匿性。当人们想在因特网上进行交流时,他必须先输入自己的网名,这代表着他在网络空间里的身份和形象。一般而言,网名反映了此人的性格特点、此时的心情状态。又或者他的抱负和梦想等等,而网名的语言成了展示自己的唯一标志,因此,为了与众不同以便引起他人的注意,同时为了追求面对面的交流体验和交流速度,网民往往会对语言符号进行删减、篡改、替代、变通等,使语言符号更直观地进入到人们的视觉经验,促成认知活动的快捷与敏锐。如:homepage是“主页”的意思,可网民们却更乐意接受“烘陪鸡”,把e-mail电子邮件称作“伊妹儿”,把“大侠”(网络高手)变成“大虾”。

四、从情景语境三因素分析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的差异

网络交际语言篇(4)

网络交际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复合式交际方式。人们使用网络进行交流时,不仅可以使用自然语言,也可以使用其他的符号形式。可以说,“网络语言”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概念,既可以指称网络特有的言语表达方式,也可以指代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还可以把网络中使用的所有符号全部包括在内。为了问题讨论的方便,我们将使用下面的概念指称上述三个方面:

网络交际手段指代在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非自然语言的所有符号或交际形式,如自然语言、特殊符号等。网络符号是指在网络中使用的非自然语言的符号。

网络语言指称在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或者说是出现在网络交际中的人的自然语言。我们将网络中使用的自然语言界定为网络语言不仅仅是个权宜之计,而是要将网络语言放在语言的表现形态中去考察,给出一个理论上的说明。

一、从媒介形式区分的语言两种存在状态

按照索绪尔的说法[1](p28-29),语言是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具体表现出来是言语。言语是个人的东西,具有许多个人的成分。语言是一个心理的东西,它必须表现为或者体现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被感知,成为一种交际手段。语言的物质形态也就是语言所凭借的媒介形式,从这个角度,人们将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类:前者以声音为媒介,把时间作为结构的原则,作用于人的听觉;后者则以“某种物体”为媒介,以空间作为结构原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简而言之,前者是听觉语言,后者是视觉语言。从语言的发展历史看,语言的视觉形态是在语言的听觉形态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书面语是由于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发明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毫无疑问,从物质媒介形式出发,“视”和“听”确实是书面语和口语的本质性区别,但对这种本质性的区别不能做过于简单的理解。由于媒介形式的不同,使得语言在口头和书面表现出来的特征有很多差异,口语和书面语交际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孙维张曾详细比较过口语和书面语的这种区别[2](p85-96):

第一,交际的对象不同。口头交际的对象是直接的,交际的主客体面对面相处。书面交际,客体不在现场,不能面对面地交流。

第二,口语交际的范围,一般来说是封闭的,书面语的交际范围是开放的。

第三,口语交际的场合、环境是具体的,书面语的交际场合则是抽象的。

第四,口语使用的载体是语音,书面语的信息载体是文字。

言语交际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至少包括下列构成因素:交际主体(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的内容(包括目的)、交际的形式(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交际环境。各种因素都对交际产生影响,言语交际是各种构成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3](p35-42)。口语和书面语虽然是对交际的语言形式的区分,但对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的认识也应该而且必须从构成交际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出发。从言语交际的角度考察口语和书面语无疑能够深入认识口语和书面语各自的特点。口语和书面语不仅仅是从媒介形式方面界定的概念,而且是一个交际层面的概括。因此,口语和书面语除了媒介形式的不同之外,还有如下重要的分别:

(1)主体存在的时空状态不同。口语交际的主体存在于同一交际时间、空间之中。由于声音符号的限定,口语交际必须是一种现场的面对面的交际。在这种交际中,交际的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空缺,即是一种现实的存在,而不是理论上的、想象的存在。书面语则不然,交际的主体不在同一时空存在。尽管我们可以从理论上说,书写和阅读是在和潜在的读者和作者对话,但潜在就意味着现实的空缺。

(2)面对的语境状态不同。口语交际的语境是具体的,交际双方不仅共处于一个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而且处于一个具体的物理环境之中。在这种语境状态下交际,交际双方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语言环境表达和理解意义。相对来说,书面语交际就差得很多。首先,交际的双方可能不处在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如现在阅读《红楼梦》的读者就显然和曹雪芹不在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其次,交际双方不同处于一个现实的具体的物理环境之中,除非调动以往的经验,否则就无法利用这样的语境构造和理解意义。换句话说,交际双方所处的语境不同一。

(3)话语产生和理解的时间状况不同。口语的交际,话语当下产生,当下就被接受、理解。说和听是即时接续的,不允许被过多地延迟。这一点可被称为口语交际的即时性。与此不同,书面语交际中,话语的产生和接收、理解不是即时的,话语的发出和接受可以延迟很长时间。也可以这样说,口语交际所发出的话不允许被搁置,而作者写出的东西是可以被搁置的。

(4)反馈方式不同。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甚至在一切的传播中,反馈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构成因素。反馈保证了交际的效果。反馈有不同的方式[2](p96-99),从时间特性上看,有即时的反馈和非即时的反馈两种。即时反馈就是当下的反馈,非即时的反馈就是延迟的反馈。从反馈的主体看,有说话者的自我反馈,也叫内反馈;有说话者以外的他人反馈,也叫外反馈。从反馈的表现手段上看,有言语的反馈和非言语的反馈两种。以上述三种反馈方式来衡量,口语和书面语有很大的差别: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的反馈,既有内反馈,也有外反馈,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反馈。书面语交际主要是一种延迟的反馈,有内反馈,也有外反馈,反馈的手段主要是语言的(这里不考虑不阅读的情况)。

(5)交际形式的构成不同。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构成言语交际形式的部分不仅有语言形式,而且有非语言形式。非语言形式有很多样式:身势语、情态语、非语言的音响、各种标记性符号等等。口语交际中,除了一些书面使用的标记性的符号以外,还可以运用各种非语言形式进行交际,尤其是一些身势语和情态语。书面语交际则主要使用书面语的非语言符号,不使用身势语和情态语形式。

我们认为,分析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上述五个方面的特征更为重要。口语和书面语虽然表现为不同的物质媒介形式,但认识它们的特征却应该从其交际的动态过程出发。换句话说,对我们有意义的是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类型,而不单单是其物质形态。因此,从人的交际行为出发,口语和书面语是更为抽象的交际类型概念,而且是人类言语交际的两种最基本的类型。

二、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状态

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两种最基本的具体存在形式,也是语言在新型传播媒介出现以前仅有的两种表现形式。随着新型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广播、电视、计算机),语言也有了新的表现舞台。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将这些电子媒介中出现的语言归入到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去,如将广播的语言视为口语,但是,这种仅仅根据“视”与“听”分别作出的解释往往掩盖了电子媒介中语言的真正特点,不利于正确地认识这种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倾向于将电子媒介中的语言放在交际的类型中去观察,以发现它们在交际方面的特质。以下我们集中讨论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将纪录自然语言的文字输入计算机,通过数字化处理,又以文字形式映现在屏幕上的。网络语言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按照规定好的程序“敲”出来的。它是视觉的,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阅读。认识网络语言的特性,必须将其放在言语交际的类型中去考察。

人类言语的两种基本交际类型是口语和书面语。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际代表了言语交际的“两极”。对其他有关言语交际现象的考察可以把这两极作为参照系。将网络语言放在这样的参考框架内,可以发现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双重特征。

首先,在交际的功能分布上,网络语言既能完成口语的交际功能,又可以完成书面语的交际功能。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的交际,主要表现形式是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的交际行为。网络语言交际虽然其物质媒介形式有别于日常口语,但也可以以双向对话的形式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际。网络聊天就是口语交际的最典型方式。人们喜欢在网络里聊天,与这种近似于日常交谈的方式不无关系。书面语交际很容易理解,网络语言能以其特殊的视觉方式完成传统的书面语交际。网络新闻、网络文学等就是典型的书面语形式。

其次,在言语交际行为特征上,网络语言兼有口语和书面语的特征。网络语言的书面语特征很明显,如视觉性、非面对面等,但网络语言的口语特征就不是很明显,它的视觉性往往使人们忽视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说明,对口语和书面语的认识不能仅仅从物质媒介形式着眼,还应该观察它在整个交际过程具有的特质。用上面我们概括的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五个方面的特征来衡量,可以发现网络语言具有的口语交际特性。

(1)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现场性。具有口语交际功能的网络语言交际行为是一种现场的交际,表现为交际的双方不能有一方空缺,他们必须在同一个交际现场中。如果一方空缺,交际即告结束。交际的现场性意味着交际双方处在同一个时空环境之中。口语交际就是典型的现场交际。和口语交际相区别的是,网络语言交际的双方处在同一个具体的时间之中,所处的具体物理空间则是分离的。但这种分离绝不像书面语交际那样,不表现为交际时一方的空缺,双方必须同在互联网络上,同一个网站,同一个聊天室。口语交际是面对面的现场交际,双方可以看得到,而网络语言的现场性是非面对面的,交际时任何一方都看不到另外一方(新的视频技术将改变这一点,但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这一改变)。如果将口语的交际看作典型的现场交际,那么网络语言的现场性就是“准现场性”。

(2)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语境的同一性。网络语言交际的双方可以处在同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同一时间之中,虽然双方不在同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之中,但由于其“准现场性”,交际环境还是有某种同一性。这种同一性可以有效地被双方利用去表达和理解意义。进入任何一个聊天网站,你就首先面对一个选择:进入哪一个聊天室?不同的聊天室有不同的特色,以主题划分的,如动情物语;以年龄划分的,如人到中年;以地域划分的,如长春天空。选择了某个聊天室,就等于选择了一个规定的对话情境,这种情境最大限度地帮助或制约了交际双方的言语交际行为过程,比如对交际对象的估价及选择、话题的选择、词语的选择、话语风格的选择等等。与此相比,书面语交际的语境同一性要小得多。

(3)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当下性。交际中话语的产生和理解具有时间上的即时性和延迟性两种状态,前者是口语交际特征,后者是书面语特征。网络语言交际既具有延迟性,也具有即时性。在网络中的对话交际形式中,这种即时性体现得极为明显。在对网络聊天行为的观察中我们发现两种有趣的现象:一种是有人在选择聊天对象时,把打字的速度作为一个条件。如会发出“有打字快的朋友吗?”这样的寻求交际对象的信息。如果打字的速度慢,话语的接续速度就慢,他们无法忍受这样的话语行为。一个打字速度很慢的人往往会成为聊天室中被冷落的对象。另一种是在聊天的进程中发生的现象:交际的双方如有一方没有及时地接续上话语,另一方就会打出“在吗?”、“说话啊”等语句。口语交际的当下性要求双方话语的即时性,这种即时性被破坏,口语交际的双向性就不复存在。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做得和日常交谈一样好。

(4)网络语言交际的反馈可以是即时的。即时反馈是口语交际区别于书面语交际的一个重要特征。口语交际靠着即时的反馈及时调整话语的方式和进程,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口语交际的外反馈有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其中非言语的反馈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口语交际中,说话者可以根据对方的动作、表情随时调整自己的话语行为。网络语言交际可以有即时的反馈,其外反馈的方式多以言语的反馈为主,也有非言语的反馈方式,用一些约定符号替代人的动作和表情。如用“:)”代替愉快的表情,用“:(”代替不愉快的表情等等。

(5)网络语言交际的形式可以是复合的。口语交际的形式是复合的,既有语言形式,也有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两者共同构成了交际意义的表达形式。口语交际形式的复合性显然决定于它的面对面的现场性。网络语言交际是非面对面的交际,即交际双方并不能看到对方,无法像口语交际那样利用动作、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但是,网络语言交际可以具有现场性,交际双方处于同一次的交际状态,需要利用动作、表情这类的非语言形式参与意义的构建和理解。在网络语言的交际实践中,人们找到了一种替代现实动作、表情的方式,并在网络语言交际中广泛运用。从替代的形式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用自然语言描述相关的动作、表情,如:

抓了抓头皮,露出迷惑的神情....

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顽皮地做了个鬼脸“^_*”

摇摇头,一副很无辜的样子。另一类是用约定的符号代替有关的动作和表情。如:

? (意思为:很疑惑地看着对象)

@_@(意思为:大大的眼睛,天真地望着对象)

两种形式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只是符号的替代形式比纯语言的叙述简洁一些,更具有网络的特征(充分运用了网络的视觉性)。纯自然语言的叙述接近书面语言的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不过,网络交际的这种描写不同于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一般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描写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网络交际则是描写说话者自己的动作、表情,等于告诉听话者,我现在是以何种表情、动作在与你讲话。这是网络交际的无奈,也是它的特色。

三、网络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体

让我们再回到索绪尔。索绪尔认为语言和言语不同,语言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言语则是具体的,语言体现在言语中。言语就是语言的具体存在状态,语言有不同的存在状态,这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可以用“语体”的概念来概括。

邵敬敏认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外部因素和内部特征相互作用的综合系统。语体形成的外部因素是交际语境,具体表现为交际领域、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以及交际方式,语体形成的内部因素就是因不同的外部因素而导致言语行为及言语行为所运用的各类语言材料和手段所聚合成的特征系统。”[4](p317)网络语言是用于网络交际行为之中的,其交际领域、交际对象和交际方式都有自己明显的特征,从而导致网络言语交际行为形成了“所运用的各类语言材料和手段所聚合成的特种系统”。因此,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存在状态,也可以并且应该从语体的层面上,和其他语体并列在一起而得到说明。

决定语体的因素很多,粗略地说,有媒介形式、话题内容、交际目的、风格等四种主要的因素。从媒介形式区分出口语和书面语;从话题内容区分出政论、事物、日常、文艺等;从目的可以区分出说理、评论、诉求、鼓动、娱乐;从风格可以区分出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等。一种言语交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不同的语体特征。网络言语交际也可以这样来认识。不过,对于网络语言来说,重要的是以其媒介形式的特殊性区别于传统的口语和书面语。

网络语言是以电子媒介为其物质形式的。由于媒介的特殊性,使得网络语言形成了不同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交际特征。上面我们已经分析了网络语言交际五个方面的特点:交际的现场性、语境的同一性、交际的当下性、反馈的即时性、形式的复合性。这些特征构成了网络语言交际独特之处,使我们有理由将网络语言认定为一种语体——区别于口语和书面语的一种新型的语体,可以称之为网络语体。

网络语体的形成及其特征决定于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它综合了传统书面语和口语,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征:

(1)视觉性:网络语体是主要以视觉符号为交际形式的。网络语言是视觉的,但这种视觉性又不同于书面语的视觉性。书面语中,书写者和阅读者对书写和阅读的速度控制更为主动;而网络中,人们不得不听命于网络技术,人的控制能力有限。这种差异无疑会在形式方面给网络语言带来影响。

(2)即时性:网络语体是一种即时交际的语体(如上所述,我们将网络新闻一类的交际看作是纯书面语的传递),在这一点上它接近口语。但网络语言的即时性程度不及口语,最明显的就是:网络语言交际是将一句话“写”好,一次“说”出来;口语不是想好一句才说,而是边想边说的。因此,口语交际的话语接续在时间上更为紧凑,网络语言交际的话语接续就相对延迟一些。

(3)非面对面性:网络语体是一种非面对面使用的语体,交际双方不在一个具体的物理空间之内。但网络语言的非面对面性不表现为交际对象的“空缺”,只能是同一时间的非面对面性。书面语虽然也是非面对面的,但却可以是非同一时间的。

将网络语言看作和书面语、口语具有同等地位的语体,有助于认识网络语言的各种现象。比如人们都知道网络语言中运用很多非语言的符号来表情达意,其实这些符号并不是为了突出网络的神奇才使用的,而是网络语体特征决定的。它的非面对面性使得口语交际中的表情、动作等非言语手段丧失功用,为了弥补这种缺失,才代之以符号,而它的视觉性正可以满足这种代替。当然,网络交际的符号也不是随意创制的,除了一般地应该符合约定原则外,还受制于物理设备的功能设置,比如键盘。

再如即时性特征。从网络语言的即时性出发,可以解释网络语言交际中的句式特征:短句多,省略多,词句口语化等。

一种语体的出现总是有它的原因的,要么是媒介的发展所致,要么是交际功能的固定化。网络语体的出现明显是出于媒介的进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有一种因素我们似乎也不能忽视:由于网络的出现导致了人们交际方式的变化。在网络出现之前,人们写信和远距离的人交流,或者用口语和人近距离地交谈,交流的对象多数都是固定的熟人。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际方式,在网络里,人们可以和远距离的人做即时的交流,其对象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他在网络上。这种交际方式的变化致使网络交际中使用的自然语言又出现了新的特征,这大概可以看作是网络语体形成的直接原因吧。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网络交际语言篇(5)

    一、网络与网络交际概述

    国际互联网开创了人类交际史上新的纪元,诺顿指出:“互联网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了不起的创举之一。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它可与印刷术、铁路、电报、汽车、电力以及电视之类媲美,有些人将它与印刷术和电视相提并论,这两项早期技术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很大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潜力要大于前两者,它利用知识杠杆,通过广播电视所具有的各种便利条件,无拘无束地给人类传递大量文字信息。”[1]而卡斯特在则进一步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支配性功能与过程日益以网络组织起来。网络建构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而网络化逻辑的扩散实质上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与文化过程中的操作和结果。虽然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它时空中,新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渗透扩张遍及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2]

    网络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阿帕计算机网建立、尤其是90年代网络的商业化以来,网络就以几何级数的速度迅猛发展,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人际交往日益频繁。EMAIL,BBS,ICQ,BLOGS,WIKIS,PODCASTS等成为继信件、电话和电传之后新型的交流媒介和工具,使人类的交际手段和交际环境发生根本性转变。在当代网络社会,各类企业、政府机构、学校纷纷建立网上平台,网上通讯、网上冲浪、网络教育、电子商务、网上政务等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据InternetWorld Stats统计,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全世界网络用户上升到1 018 057 389,中国网络用户已达111 000 000,从2000年到2005年中国网络用户的增长率为393.3 %。网络人口的剧增,加快了网络交际的普及。

    网络交际,即CmC(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系统发生的两人或两人以上的人际交往形式。有不少学者如Walther(1992)[3]、Santoro (1995)、Ferris (1997)、December (1997)[4]曾对网络交际下过定义,许多词典和百科全书也都试图加以诠释,至今未能得出统一的界定。但它的技术性、虚拟性和跨时空性特征得到公认。

    网络交际的最初形式之一是电子会议。其优点是与会各小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共同参加会议。网络交际模式主要有同步和异步两种类型。同步网络交际是指两个或多个用户通过网络同时进行的交流,如聊天室、视频聊天;而异步网络交际是指非同步的交流,如电子邮件、论坛和博客。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使用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基于文本的网络交际日益盛行。网络交际的影响超出人们的想象,它迅速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学习模式甚至思维方式,带动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内的多种学科的跨学科发展,撼动了传统语言学的理论根基,也开拓了语言学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二、网络交际的特点及对传统语言学的挑战

    网络交际是发生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社区里网民之间的交往行为,具有显着特点,主要体现在多主体、多媒体、跨文化、跨地域、无时间限制和无身份标记以及语言符号的丰富等方面。这些交际特点对传统语言学经典理论构成较大冲击。

    (1)多主体性

    由于网络提供的全球化、跨时空的虚拟环境和自由空间,交往的多元化、个性化成为其必然结果,人际交往和人机交往交错,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交流成为现实,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并行不悖,从而网络交际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虚拟人等,那怕对方是一只会说话的狗,也不会因为它的身份而影响交际的正常进行。交际方式也向平等性、交互性、非中心化转变。[5]剖析网络交际主体,我们发现它与现实交际主体有着很大的差异。一是网络主体具有隐匿性,在网上,交际双方的年龄、性别、肤色、国籍、身份、地位等特征都处于隐蔽状态甚至是虚构的。二是想象性,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把想象变成真实的经验。

    网络主体作为一个符号化的存在,本身就是人自身的“产品”,是人们的想象力的体现,是人们想象的产物和结果。三是多样性。网络主体可以在某一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身份出现。四是随意性。在现实社会中附着在人身上的一些外在的特征均被忽略,网络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关系、进入或者退出某网络社区。[6]传统语言学主体理论是以人的肉体实存为前提条件的,面对“真实虚拟的”网络主体,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经典语言学主体理论。

    (2)多媒体性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媒体”,是传统媒体的集大成者,是媒体的媒体(或称元媒体[7])。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符号于一身,打破了视听媒体与印刷媒体的界限,溶合了娱乐和信息、教育与宣传等功能。既有报纸的可存储性又有广播电视的生动形象性,更具备其它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超文本性、交互性和便捷性。网络媒体又是宏媒体,其规模宏大,信息广泛,吸纳了所有人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综合多种媒体,实现信息的多媒体交流。媒体是人类交际不可须臾离开的物质条件,人类历史上每次媒体的进步都带来交际的变革。网络媒体所带来的人类交际的变革更是史无前例,它使交际超越时空的限制,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实现交际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双向互动,带来信息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共享性和虚拟性。以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网络交际使得传统面对面的交际相形见绌,建立在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和印刷媒体单一形式基础之上的传统语言学媒体理论面临着重大改变。

    (3)跨文化交际

    人类交际的发生与发展受制于交际工具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革新了信息表示、信息组织和信息交流的形式,网络的数字化、多媒体和超文本等技术创造的流动空间使得全球性的大规模的跨文化交际得以实现。高永晨[8]在其文章中指出网络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新拓展,并具有五大特征:一是交际领域广泛具全球性;二是交际双方的互动和平等;三是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四是网络交际的虚拟真实;五是网络语言和符号的丰富多彩。笔者认为网络交际的跨文化性还体现在由于网络提供了优于现实人文环境的自由对话与交往的网络虚拟空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可以摆脱自身文化的束缚,实现文化的溶合。网络条件下的跨文化交际的这些新特点、新功能和新的价值观念丰富了以往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和实践,推动着交际理论的创新。

    (4)跨地域性

    传统交际活动受到交通工具和交流媒体的限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条件的网络社会为交际者提供了广袤无边界的网络交际空间,这种网络空间极具开放性和流动性,网络交际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域,地方空间让位于流动空间,传统意义上的地域失去了文化、历史、地理的意义,国家和地区的概念逐渐淡化,所有的交际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交际主体间的距离感荡然无存,文化冲突和文化休克现象锐减,新的人际关系在网络社区中得以确立。面对这一新特点,传统语言学的区域差异理论需要重构。

    (5)无时间限制

    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的复制、存储轻而易举,信息传递速度达到光速,只在弹指之间。在这个网络流动空间里,过去、现在与未来共存于同一信息体并彼此互动,时间的概念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网络使交际主体与客体彼此相连,使得同步交流和异步交流成为可能,单向交流、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任凭选择,与历史对话已经从神话走向现实。在传统语言学交际理论中时间是作为非言语交际的一种手段运用于信息交流活动的,“时语”处处可见,交际的时间限制十分明显。网络交际打破了这种限制,使人们对时间的文化属性有了新的认识。

    (6)无身份标记

网络交际语言篇(6)

论文摘要: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符号与语言交际符号是两个并行的系统,网络非语言交际发挥着表明态度、强化感情、补充说明等作用。语言交际符号系统当然是主要的,但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辅助下,网络交际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于2005年5月公布了首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根据报告中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对7所高校2005年的网站BBS用字的调查统计显示,BBS上标点、符号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网络符号的大量使用是网络语言日益凸现的一大特点。这些标点、符号、表情等网络符号实际上属于非语言符号。在网络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符号与语言交际符号是两个并行的系统,语言交际符号系统当然是主要的,在非语言交际符号的辅助下,网络交际才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一、日常的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日常交际的重要方式之一。“人们在交际时,特别是在口头交际时,往往不只是动嘴就了事的。在动嘴说话的同时,还伴有非言语的声音(如咳嗽、鼻音、声调等),而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有所动作。最富有表情的是面部;身体的姿势、手势也在传递信息。再推而广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习惯,以及各种认知都无一不在传递信息。因此,尽管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非常重要,我们也应该知道,还有一套与之平行的符号系统,可统称为非语言交际。”[1](P201)非语言交际符号在交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oss和Samovar都曾声称两个人面对面交往时,高达65%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符号传递的。[2](P107)另一美国心理学家爱伯特·赫拉别恩的研究也证明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

简而言之,非语言交际就是指人们语言手段之外的交际行为。大致包括近体语、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几方面。作为一种交际方式,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抒感、掩饰内心状态,辅助语言的表达。

二、网络非语言交际

网络交际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手段。仅仅靠文字来进行交流的网络交际,虽然能打破空间的限制,建立人与人的即时交流,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交际双方无法面对面交流,看不到对方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的信息,导致交际中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手段的缺失。人们思想情感的表达受到严重限制,使我们的网上交际如同在“带着镣铐跳舞”。尤其是网络聊天的交际形式,交流的即时性更不满足于语言的单一表现。语言本身有一个补偿机制。为了补偿非语言手段这一重要缺失,人们创造了各种网络表情来描摹日常体态语等非语言信息,使非语言交际在无法面对面的网络交际中以它特有的形式发挥作用,辅助文字形式的交流,使双方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中的非语言交际符号就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书面化、符号化。

三、网络非语言交际的发展阶段

目前,网络交际中存在的非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符号、字体及色彩、图景式聊天背景、头像、QQ秀等。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一)符号阶段

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表情符号,通过各种标点符号、数字、字母的组合,形成各种既形象又抽象化的表情脸谱。比如笑的表情就有很多种表现:∶-)最普通的笑脸,∶-D张嘴大笑,∶->邪恶戏谑的笑……我们只需把符号右转90度即可领略其中的“眉目传情”。网上还有不用转头就可以看的“垂直式”表情符号:(0--<面无表情,目光呆滞,(^o^)大笑,(^-^)微笑,(^-^)v和平或者胜利……表情符号发展产生了更为复杂的字符图形,即将各种符号组合成各种复杂图形,甚至是图景。

(二)图形阶段

这个阶段,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替代键盘符号占据了绝对优势。表现形式主要有图形表情、动画表情、特殊字体以及聊天背景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图形表情。最初人们可用的表情只有聊天软件中设置的固定的少量图形表情。自从QQ软件支持自定义表情后,各种表情图形的创造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增加。通过下载君君表情全集V5.0版、杰杰QQ表情全集V7.6版,可以收集到近五千个图形表情,此外还有许多网民自己创造的图形表情。与早期的表情符号相比,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除了数量上大幅度增加这一特点外,这一时期的表情还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和与文字相结合的趋势特点。在近五千个图形表情中,70%左右的表情是动态化的,或是描绘一个动作的流程,或是描绘一组动作、一个情节,即使是生活中的静态实物,也可以让它在屏幕上“动”起来。表情的复杂化表现在有很多表情是用一组卡通、一幅图画来表达一个词义。并可以设置表情快捷方式,当在屏幕上敲出这个词时,就会自动用这个图片代替。一组卡通、一幅图画的意义有时会不太明确,需要一定的文字进行说明。在所有图形表情中,这类表情与文字相结合表情已经达到了23%左右的比例,并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四、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分类

基于网络这一特殊平台,网络交际中的非语言手段不可能与日常交际的非语言手段达到一致。一方面是由于网络传播媒体的限制;一方面,网络的非语言交际产生后的历史还很短,许多日常非语言手段还没来得及转换;此外,有些日常非语言交际形式,如声音、空间、近体语等不具备形象的因素,无法实现与网络非语言交际形式之间的转换。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大致可以将网络非语言交际分为五类:

(一)网络体态语

这是网络非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运用最广泛的手段。主要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分别用抽象的键盘符号和形象的图形形式描绘人的面部表情、眼神、头示语言、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与日常体态语的功能大致相同,实际上是日常体态语的书面化和网络化。在搜集到的两百多个简单表情符号中,70%以上的属于网络体态语。其中60%以上描绘面部表情,表现了高兴、生气愤怒、惊讶、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40%左右描绘面部动作。图形表情中的大多数也属于网络体态语,达到总数的82%。有的是描写简单的面部表情,有的则以动态的形式描绘人们复杂的肢体语言。

(二)网络副语言

日常副语言包括“辅助语言”符号系统和“语言外”符号系统。前者是发声的系统,指的是音量、语调、音质、音高、发音清晰度等。后者指的是在言语中所加入的停顿、语速以及哭声、笑声、咳嗽声、打哈欠声等人口所发之自然声。这些因素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辅助语言的表达。但在网络交际中,语言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传播,脱离了语言的声音形式,这些副语言因素无所附着,在网络交际中无法发挥作用。于是人们利用想像来实现抽象的声音形式与具体形象的转化,通过一些特殊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的副语言。如:“啊~~~”,通过具体形象的波浪线描绘声音的波动起伏;“这个嘛——”,通过破折号的延长联想到声音的延长;“我不想去!”,通过字与字之间的空间隔离联想到音节之间的停顿;“因为。。。。因为。。。。”,通过几个句号连接的断续联想到声音的断续;55555~~~~~,用数字谐音表示哭声;Zzzzz~~~~~,用符号把打呼噜的声音形象化,这是源于漫画中的创造。

(三)网络环境语言

环境语言是指与交际具体文化环境有关的环境因素,包括颜色、灯光、雕塑、绘画等等。网络聊天中的不同字体和色彩,以及聊天软件中的不同聊天背景都属于网络化的环境语言。这些字体、色彩、图片背景一旦进入交际领域,起到了情感表达、信息传递、氛围调节的作用,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的功能与日常交际的环境语言大致相同。

(四)网络个人形象语言

非语言交际还包括交际者的体型、身高、肤色、衣饰、发型等。在网络交际中也有这一手段的运用,主要包括表情符号中描绘个人形象的符号、聊天软件中的头像,此外网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自己的形象——QQ秀。这些形式都可以向对方传递性别、年龄、职业、面部特征、性格等丰富的信息。

(五)实物形象语言

主要是以表情符号、字符图形和图形表情等形式来表现。它们虽然在网上被统称为表情,但不是体态语范畴的表情,而是描写事物的具体形象。在网络交际中这些符号往往替代文字传达信息。表情符号中5%左右是属于这类的,如:3∶=9牛,<·=〕>><鱼。字符图形中82.7%属于实物形象语言,表情图形中也有很大比例。

实物形象语言这一非语言手段可以说是非语言交际在网络交际中的独特表现。它们的功能是代替语言的表达,更加直观,同时达到谐趣的特殊效果。在某些文字无法完成交际的特殊场合,实物形象语言的替代就显得尤为可贵。

五、网络非语言符号在交际中的作用及功能

(一)表达功能

这是网络交际中非语言符号最重要也是最初始的功能。人们在同一句话后面加上不同的表情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如:你不理我(难过地);你不理我(惊讶地);你不理我(尴尬地);你不理我(愤怒地)。

(二)替代功能

设置QQ表情自定义快捷键,当敲入一个词就会自动由相应的图片来代替,这一功能是非语言符号替代作用的集中体现。替代作用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特殊效果的替代,产生幽默、生动的交际效果,适合年轻人口味。二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文字无法发挥作用时可以用便捷的非语言方式来替代。三是回避话题的替代,如,当对方唐突地询问年龄,可以用一个笑脸来回避回答,委婉拒绝。

(三)强化、补充、说明作用

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显现性的符号,它较之抽象概括的语言交际符号更生动、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可以使语言交际的信息更清楚、更明确,也可以对语言信息起到强化作用。在自定义表情中有很多是图画、动画与文字的配合,这些图形表情实际上是用一个或一组动作来对特定短语进行强化和说明。

六、网络非语言交际的特点

(一)伴随文字表情达意

网络交际不可能完全由非语言的符号来完成,脱离了文字,这些非语言符号的意义表达是不明确的。

(二)诙谐性和趣味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网络交际充满活力,他们苦心构思创制出许多可爱的表情,营造出轻松幽默的交际氛围。

(三)虚拟性和无限丰富性

如同文字是有声语言符号的符号一样,网络非语言符号是日常非语言符号的符号(网络实物语言除外)。它的能指是它们的网络形式,即各种非语言的网络载体,所指是体态语、副语言、环境语言等表达的意义。人们可以把点头摇头等各种非语言附加在不同的载体上,它可以是各种动物,也可以是卡通、漫画人物,表现出极大的虚拟性,同时,载体的不限定性使网络非语言符号无限丰富。

网络交际语言篇(7)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电脑并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这一方式进行人际交流。时下,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键盘开始取代纸张成为书面交流的主要媒介,打字取代了笔墨成为交流的主要方式,许多人开始断断续续地捡起并熟识遗忘多年的汉语拼音。然而,写(打)字毕竟没有说话来得快;键盘打字又受到其按键设计的限制,同时说话者的面部表情、神态和心理状态也因为书面交流中听觉和视觉的缺失而得不到传达,因此在网络交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满足快速便捷的交流目的,同时又希望达到声情并茂的交际效果,语言交际者常常突破语言常规,创造性地运用符号,大胆地创造新字、新词和新的句式,从而使语言在网络上独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其实,网络语言是一种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由于大多数网民都很年轻,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变和创新等特点,于是他们蔑视传统,具有极强的反经典意识,崇尚创新,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和标准的约束,因此创造出一种方便网络上应用的语言变体——网络语言语体。而大众口中所谓的“网络语言”,既指那些在传统词汇当中并不存在,而只存在于网络上特有的语言符号,又指那些在网络交际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的传统语言符号[1]。这些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既是对传统语言的冲击和挑衅,又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现象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并就如何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略陈管见。

一、语言变异的语用依据

人们在话语交际过程中须遵守一定的语言“常规”(norm),即人们所公认的言语交际标准。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或语言环境下,语言使用者故意偏离常规,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造成语言的变化及其表达上的突兀感,实现精妙、干练和传神的语义表达。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形式就被称之为语言变异(language deviation)。语言变异的形式多种多样,geoffery leech将语言变异的形式归纳为常用的八种,即语音变异(phonological deviation)、词汇变异(lexical deviation)、语法变异(grammatical devia-tion)、语义变异(semantic deviation)、书写变异(graphonogical deviation)、语域变异(deviation of regis-ter)、方言变异(dialectal deviation)和历史时代变异(devi-ation of historical period)[2](p42-52)。当然,语言变异并非仅限于此,它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变异形式。在日常交际过程中,这些变异现象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语言是相对稳定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有一套固定的语码系统,即语言常规。依据这一常规,人们可以顺利地进行话语交际。同时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当一个新字、新词或新的表达方式被大众普遍接受之后,它便进入了语言的“自动化”(automation)程序,成为了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然而,长期的使用使它失去了刚出现时所具有的新鲜感或美学潜力,所以,它不断地偏离常规,出现变异[3]。

其次,语言的变异决定于语言本身及其表达对象的复杂性。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相当微妙,语言的表述常常会受到局限,人们常常会有思想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无助感。在表达语义的变化及细微的差别时,仅使用常规性的语言是不够的,人们往往还要借助于语言变异,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来达到常规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效果。再次,语言的变异又决定于交际者的语用目的。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人们常常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的交际情景。为了达到某些特殊的语用目的,人们往往需要突破语言常规,有意改变词汇、语法和句法等,从而造成语言的变异。最后,语言的变异也决定于特殊的文体风格。作者为了突显自己独特的风格,除创造性地运用语言常规以外,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变异。文体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风格是对常规的变异”(style isdeviation of the norm)[4](p96)。语言变异通过创造出与常规不同的语言形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助于形成作者与众不同的文体风格。

二、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

网络语言广义上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可分为三类[5]: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聊天室、浏览器等;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第四媒体、网恋、网民、电子商务、政府上网、虚拟空间、注意力经济等;三是cmc交际(bbs、网络聊天等)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美眉、菜鸟、青蛙、酒屋、酱紫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在语言变异上,也以第三类最为显著。本文仅从狭义层面对网络语言变异进行分析。

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音、语法和词汇,以键盘输信息作为主要方式的网络交际所带来的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则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两个层面。下面笔者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分别对词汇和语法的变异进行分析和归类。

(一)词汇变异

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词汇的变异也表现在这三个方面,更准确地来讲是“形”和“义”的变异。在网络交际中,音同/似形异义异的特征使得“形”和“义”的变异成为可能。正因为各种语言都存在着同/近音异形异义的字/词(汉语当中此情况尤甚),所以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语用目的,比如使语言显得生动有趣、调侃或者让自己更快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等等,网民们往往会采用谐音对原字词进行模拟,从而创造出和原词语读音相近但形态和意义都相异的表达方式。笔者将从以下一例来介绍网络语言变异中主要的方式——谐音。

“偶今天要装台酷鸡,心至少是屁兔或者菜羊,有一个15的纯平靓芒。对了,偶要上网冲冲浪,发发伊妹儿,有时间还要做个烘焙鸡,56k的猫是少不了的。至于老鼠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偶可是要装温酒吧的。”

对于这短短的一句话,初上网的“幼虫”一定会感到云山雾罩,二丈摸不着头脑。其实它的真实含义是:“我今天要装台酷机,芯至少是pⅱ或者赛扬,有一个15的纯平靓显示器。对了,我要上网冲冲浪,发发e-mail,有时间还要做个个人主页,56k的调制解调器是少不了的。至于鼠标嘛,随便买个就可以了。不过内存一定要大,我可是要装win98的。”

那么,在这段网痴们完全无法读懂的话当中,又存在着哪些谐音呢?笔者在此做了一个总结,如下表所示:

此表反映出网络语言生动、简洁、情景化、人性化的特点。其变异主要体现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上,具体表现为“谐音”上词形的变化。综合上表,谐音表现为:(1)英汉之间的谐音,如:“酷”、“屁兔”、“伊妹儿”、“烘焙鸡”、“猫”“芒”和“温酒吧”(此词还同时包括数字的谐音);(2)汉语内部的谐音,如:“菜羊”、“心”和“鸡”;(3)汉语方言的谐音,如“偶”。除此以外,还有(4)英语汉译词义的选用,如“老鼠”。

当然,谐音只是词汇变异的一种。其实就谐音本身而言,上例也无法完全囊括其全部的特征。就拿数字来说,由于部分数字的读音与字/词的读音相似,数字的连读还能够仿生,所以就有了如“886”(拜拜了)、“4”(for)和“5555”(模拟哭泣的呜呜声)等数字谐音的出现,这就使网民避免了繁复的打字运动。另外,原本读音相异的两个词,也可以在加快语速的情况下,变得相似,如“这样子”和“酱紫”。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词汇变异的另一个表现形式:词汇的缩写/略。就英语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1)首字母的缩写。笔者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诸如:lol(laugh out loud)、asap(as soon as possible)等;(2)单词或短句的缩写。如:“thanks”写成“thx”;“see you later”直接写成“later”等。就汉语而言,也有以下几种情况。(1)使用声母的缩写。如:tmd(他妈的)、nb(牛逼)、lp(老婆)等;(2)汉字的缩写。如:“电子邮件”缩写为“电邮”;(3)单字或叠字的使用。单字如“晕”(表惊讶)、“汗”(表敬畏、紧张或尴尬)、“顶”(表支持)、“闪”(表走人)等是括号内所表意义的一种缩略。叠字如“姐姐”和“”都写成“jj”,前者出于便捷的考虑,后者则是出于避免尴尬的考虑。(4)英汉字词的混搭。比如:“羡慕ing”,表示当事人正在羡慕中(确切讲是对意思的缩略)。

还有一种语言变异形式,它的出现,使得网络语言变得更加生动且富于想象力。这就是符号和图标的运用。根据国家语言资源检测与研究中心的调查,网络上尤其是bbs上,标点、符号的使用率达到了55.07%,高于汉字的使用率。符号使用率之频繁,由此可见。那么,符号主要指的是什么?在谐音部分,笔者已略微提及数字在网络语言中的运用,在此不再赘述。这里的符号主要是指数字以外的其他符号的运用及其组合。如:“:-)”或“:)”表示“高兴”;“:-(”“:(”表示“不开心”;“~”放在“x”后面如:“爷~”,表示一种好极了的状态;“zzzz”用来表示表示“打鼾声”;乱码“¥!#%”则表示“不知所云”。“x”则用来代替一些禁用语。如:“牛逼”(脏话)则相应的变成了“牛x”。另外,还有很多符号在一起组成动物或风景的图形,其功能就不再是出于便捷的考虑,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新奇的感觉。

(二)语法变异

网络语言是虚拟世界的语言。它不同于日常交际的语言,更没有书面语言那么规范。也正是因为网络这个相对比较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网络语言在使用上具有不受传统语法制约的随意性,才使得语言的多样性成为可能。人们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观点、交换意见,表达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书面语的规范。只要不妨碍交流,并能够使交流变得更便捷、有趣,甚至只要能达到特殊的目的和效果,各种符号、字符都可以在不完全偏离语言规范的基础上,组合出丰富多彩的形式。

这从某种意义上就不得不造成语法的变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词性的变异。如:你今天google了吗?google本来是一个著名的搜索网站的名称,是专用名词,在这个问句中则变成了动词。也有形容词变成动词的例子,如:“网易bbs今日被黑。”黑原本为形容词,在本句中却变成了动词。这类词性的变换,虽然就表达方式而言,有更多的选择,并使得表达显得新奇,但它也同时使得语言的使用脱离传统的规范,从而客观上造成用语的混乱状况。(2)各种语言的混用。就中国而言,主要是汉语和英语的混用最为常见。如前面在谐音部分提及到的很多变异所产生的新词汇实际上近似对英语单词的直接音译,同时省略为其中的一部分。如:“从网上当首歌”的“当”,就是英语单词“download”直接音译后的省略;“时下最in的服饰信息”中的“in”表示“最时尚,最流行”之意。再者,笔者在前面也提到汉语的动词加上英语的动词的正在进行时态,表示一种状态,如:“幸福ing”,表示:“正在享受幸福的状态”。另外,在网络语言中还出现了违反常规语法的构形形态,即重叠(reduplication)现象。在此用来指代单词的某个音节或字母的重复,一般用来表示强调,如:“it’s been a looooooong day.”中“looooooong”是对单词“long”的元音字母“o”的延长,试图从体态上表现出时间上的延伸。语言的混用,丰富了语言表达的形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国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这种交流和表达的方式将在相对限制较小的网际空间里迅速得以传播和发展。

三、认识和规范网络用语

网络语言的确有着独特的魅力,其本身也不失为一种文化。然而,正如笔者最初所述,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同时它对传统的语言规范也带来了挑战和冲击。那么,对于网络语言,大众应持怎样的态度?是该包容还是该限制?是该禁止还是该净化?

许多语言学家、知识分子对于汉语的异化和变形,表现出了极大担忧,有关忧虑文章不断见诸报刊,有关抨击不断出现在各种论坛。有的语言学专家认为,人们应当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网络语言。纵观历史,人类的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比如近年国内兴起的股民专用术语,熊市、牛市等单词已经远远超出了股市的运用范围。现在的年轻人都是从读图时代长大的,他们需要简单而形象的交流工具。网络语言的产生与其说是为了迎合新一代的需要,倒不如说是语言发展史的必然[6]。另外一些专家则认为,亲朋好友之间、同行之间使用某些约定俗成的行话、术语与暗语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些不宜扩散。这将带来思想和社会秩序的混乱。时代的发展趋势表明汉语正在走向全球化,所以提倡纯洁汉语,说普通话。而模糊、混淆词语和概念非但有碍交流,而且往往是某些人蒙骗公众、骗人钱财的惯用手段,因此网络语言的规范化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一项议题。

笔者认为,其实大可不必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作出种种限制;网络语言之初衷不过是为了使用之便捷。网络语言的发展恰恰说明,语言文字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持接受和引导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禁止了事。接受,就是作为生活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人应该自动学习网络语言,了解网络语言,避免落伍;引导,就是政府要通过引导使大家使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防止污浊的网络语言出现和流行。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引导和规范,其具体实施的过程并非想像中那么简单,其难度是还是相当大的,因为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只有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才能够保证网络语言积极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孟伟.网络传播中语言符号的变异[j].现代传播,2002,(4):89-91.

[2]leech,g.n.a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3]黄家修,赵炎春.论语言变异及其语用效果[j].现代外语,1996,(4):12-16.

网络交际语言篇(8)

一、研究背景和目的

美国学者Ron Scollon和Suzanne Wong Scollon在《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法》(2000)中从意识形态、社会化、语篇方式和面子系统四个方面介绍了美国四代人的代别语篇系统。意识形态指的是一代人或一个群体的历史、社会和思想特征,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化指的是文化身份习得过程。语篇形式指普遍的交际形式,包括语言的作用和风格。面子系统主要指人际关系,包括称呼形式。目前作者及其研究生正在从事一项有关中国代别语篇系统的课题研究。言语交际风格是语篇形式的一个部分,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北大学者刘能(2003,7)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多维度的解析》一文中将中国的“90后”划分为自我一代。“90后”的大学生是自我一代的代表,他们接受东方文化的传统教育,但也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言语交际风格能体现自我一代人的言语交际特点。由此出发,作者以当代大学生(主要是“90后”)交流的公共平台――人人网作为语料收集渠道,研究他们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着重考察当代大学生在直接与间接、表达与沉默、称呼语以及自谦与自夸四个方面的言语交际模式,以便探讨“90后”大学生是否具有独特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

二、研究的理论框架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E.T.Hall)对文化和语境的关系做了开创性研究。他声称人类的交往从广义的角度来讲可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系统或文化。低语境文化通过外在的语言方式进行信息传达,信息的表达是直接的,而高语境的交流或讯息是通过语境及非言语渠道表达出来。(Ting―Toomey,2007:100)在高语境文化中(如中国)意义也可以通过地位(年龄、头衔和关系等因素)和通过个人的好朋友或同事传达。(萨默瓦,波特,2008:89)根据高低语境交际的定义,Stella Ting―Toomey总结出高低语境的主要特征。(2007,101)(请参看下表)高低语境特征

除了表中所列的四项特征外,高语境还强调在乎交际双方的面子。强调集体价值。本文以表中所列的高低语境的四个主要特征为依据分析自我一代人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

三、研究的方法与假设

(一)研究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在多大程度上能体现高语境文化的特征?

2.“90后”大学生的言语交际风格是否带有低语境文化的特征?

3.“90后”大学生的言语交际风格是否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语料来源

所收集的资料来源于50名在校大学生人人网主页上的帖子(时间为2010至2011年间)。其回复多为关系密切的高中同学或大学同学,偶尔有个别老师参与互动。话题涉及学生爱情、学习、就业及时事评论。

四、研究的主要发现

依据问卷调查,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90后”大学生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特征。

1.直接言语交际风格占绝对优势

高低语境文化最突出的差异表现在语言表达的直接与间接方面。语言使用的直接程度也反映了文化价值中的深层结构。低语境国家语言(美国),其特征是坦率、清晰和随意。美国人都极力避免模糊和模棱两可。中国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中国人在说话时顾及别人的面子、感情,说话时倾向于委婉,含蓄。网络是大学生表达思想、宣泄情感的场地之一,人们不必顾忌对方的面子、全力及地位。在言语交际风格上不仅仅是直截了当,而且在年长者看来简直“不堪入耳”。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对话:

(例1)王某:我要变瘦我要瘦瘦瘦……

朱某2011-06―13 20:23没有希望了,比母猪上树还难,胖到我这程度一块减肥

王某2011-06―13 20:30回复朱雪艳:去死:

王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想要变瘦,回复的是她的好友,由于她们之间没有距离上的约束,所以对方很直接地回复,不会过多地顾忌面子问题。

(例2)刘某2009―12―28 12:19帅哥教练啊!!

曹某2009―12-28 19:06回复刘某:想要电话吗?

刘某2009一12―29 11:18其实我很想

曹某2010-01-01 20:15回复刘某:可惜俺没有……

例2涉及大学生的感情问题,刘(女生)直接表白自己对帅哥教练的感觉,也想进一步与帅哥交往。刘的回复也单刀直入。感情是比较私人的事情。在公共场合,人们往往不公开大谈感情。此外,人们一向认为男生主动、直接,女孩比较被动。而如今网络这个公共平台使年青一代人突破了传统的约束,女孩也主动、公开地表示自己对异性的喜爱。

(例3)孙某:预祝亲爱的鲍鲍新年快乐,一切顺利,我好想念你呀2011―12―31 21:07

例3是一个祝福语,由于两人关系密切,所以称呼为“亲爱的”,并在祝福语后直接表达想念之情。

例1到例3都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较多地采用直接言语交际风格,交流的双方关系越近,使用的语言就越直接;但中国文化的影响依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即学生在直抒胸臆之前偶尔也会先有一定的铺陈,这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含蓄和委婉,如例4:

(例4)姜:远在他乡的童鞋们~你们还记得以雪为令~雪停即除么~~还记得推雪板大扫帚铁锹和麻袋么~还记得边扫雪边团雪球打雪仗堆雪人么~~想家~想念东北的大雪~

12―25 20:34收起回复分享喜欢

例4中姜想要表达的即想念家乡的大雪,但并没有开门见山地表达,而是先以排比的几个“还记得”记述回忆,最后才直接表达想念之情。

2.表达与沉默:非言语交际是网络语言常见的表达手段

在高语境文化中,人们可以通过手势、空间的使用甚至沉默来提供信息。在谈论民族性格的问题时,先生曾指出,东方属于静的文明。(转引自贾玉新,1997,66)几千年来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好静顺从,中国人这种尚静之根源是受老子的影响――静是事物的根。而美国人更多地依赖语言行为进行交流。他们认为说出来和说出心里话非常重要。

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研究显示,在网络交际中,中国的静文化依然发挥着作用,一种表现手法是以沉默来代替语言,一种是以表情符号来表达想法和感情。

在例5中,大家对王所发表的日志表示不解、困惑,所以采用各种标点符号或是字母来回复,此时这些符号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承载了回复者所要表达的想法,从而完成了交际任务,也达到了交际目的。

(例6)罗某:我也想爬山。2012-01-02 01:26

席某

例6中,罗表达想要爬山,席是其好友,但席的回复并不是文字,而是

一朵小花,此时席采用了符号这种非言语形式(或话语沉默)的方法,但却表达了对罗这一想法的支持,而且这种表达支持的方法对于高语境的中国人来说,感情力量更加强大,达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注重地位还是注重平等

人际间的称呼语是日常交往中最经常发生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信号和桥梁,是社会中权势性和平等性的象征。由于它最能明显地反映出说话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因此称呼语用来表达注重地位和注重关系这一言语交际风格的维度。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研究表明,大学生之间的称呼语呈现多样性,但总体趋势是:关系越密切,称呼越倾向于非正式形式。网友们对与自己关系近的同学或朋友,无论他们职位高低,他们采用对等交流,即用名字称呼对方或采用各种昵称。这也许是西方平等观念的渗透,也许是这一代人特有的网络称呼语。与此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大学生还是遵循长幼尊卑的礼貌原则,对待老师,网友们一般倾向于尊称。如:

(例7)田某:回复张某,亲,我会想你的,喜欢看你笑,像一缕阳光回复201l―12―23 23:43

张某,我只想由衷地感谢上天,谢谢让我曾经遇见了亲!加油哦,在国外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哦我也很喜欢你的笑……回来了叫我哦

在例7中,田与张为关系特别密切的好友,在交际中,用“亲”来称呼对方,这既表示了一种平等的地位关系,同时也表明当代大学生这种独特的网络称呼语。“亲”可以理解为“亲爱的”省略语。通常这种称呼语用于恋爱中的人或夫妻。而如今已成为好友或闺蜜之间亲近的一种称呼。

例8:

姜某,China:不能拖欠农民工工资啊~~这周一定要发工资啊一~

谢某:姜书记你们发工资的日期不固定么?回复201l―12-27 09:44

例8中,谢称呼姜为“姜书记”,这种“姓加官衔”的使用通常表明二者之间是存在等级地位关系的。但上述对话中姜与谢为好友,二人之间在公共平台上以这种正式的称呼语交流有两层含义。其一,他们谈论的话题是非私人问题,正式的称呼一方面体现姜的地位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其二,“姜书记”这种称呼正是表达了交际双方的关系密切。这一例句表明称呼语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之间谈论的话题和关系的远近,称呼语会有不同的含义。

(例9)孙某2011-06―24 16:13回复鞠某:悟空,你又调皮了

鞠某201l―06―24 18:37回复孙某:呆子

例9也是大学生称呼多样性的例子之一,孙称呼鞠“悟空”,是把自己放在“师傅”的位子上的,而鞠称呼孙“呆子”又是把自己放在“大师兄”的位置上,双方都抬高自己的地位,贬低对方,但并不说明双方存在地位差异,反而体现了双方平等的地位,关系密切,所以不拘泥于称呼语的形式。越是不正式的称呼语。越能体现交际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

(例10)姜某201l-06一14 22:27老师真漂亮

孙某Teresa 201l-06一15 13:01回复姜某:不好意思了你们在我心里是最可爱最帅气的

尽管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更多的使用平等的称呼语,但人际关系对称呼语依然发挥着作用,有等级关系的,如老师一学生,其交际中称呼语多采用尊称。例10中,姜是孙的学生,所以交际中称呼“老师”,以表达尊敬和喜爱。

4.自谦与自夸

在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极为重视谦虚,可以讲,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社会是以差序格局,和他人为主要取向的社会结构。因此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权利、义务、责任、荣誉、和行为。做什么不做什么都取决于这一固定的身份。中国人在公开讲话的开场白措辞方面就体现了这一特点。不少中国人包括领导,在讲话前总要客气一番,以示谦虚。大学生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研究显示,谦虚在当代大学生网络交际中依然是一种主要的交际风格,所以在表达中时常用到自谦的表达方式,但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交际有一种使用自夸的交际风格的倾向,这一倾向表达了大学生对自我表达需求的渴望,对凸显自我,张扬个性的追求,这一倾向是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之一。

(例11)张某:伪记者祝广大记者节日快乐

在例11中,张自称“伪记者”,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法,实际上张是一名“准记者”,称其为记者并不为过,但他自己还是很谦虚地自称为“伪记者”,这正是深受中国谦虚文化的影响,是中国人美德的具体体现。

(例12)宁某:2009-09-04 08:50发现we three glasses

游某:2009―09一04 15:44回复宁某:you sjx eyesl!uonouono~youtwelve eyes

宁某:2009-09―08 08:42回复游某:看来你的语法退化到极致了。外国语的悲哀呀~

游某:2009-09-08 08:57回复宁某:不不不不不哦的语法挺好的,现在我已经进化到将语法从有形化为无形,出神入化的地步了。

在例12中,游用自夸的交际风格表达自己的语法“出神入化”,一方面体现了其个性率直、自信,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与宁之间的关系密切,可以不顾虑面子,畅所欲言。

(例13)王某:泰山归来,!总结:山东人民很热情!山东蚊子很温柔!山东泉水很给力!山东泰山霸气外露!

刘某2011-06―17 16:29

哈哈,很好很好,从我身上就能看出来热情嘛!收获不小哈哈,最重要是征服了五岳之首啊,爬山专家

例13中,刘自夸从自己身上就能看出山东人民的热情,表现了她与王之间的关系密切,同时也使得语言表达轻松幽默,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五、结论

作者从直接与间接、表达与沉默、称呼语、自谦与自夸四个维度解析当代大学生(“90后”)网络言语交际风格。数据分析表明他们网络语言风格总体趋势更多的体现了低语境文化特色。表达直接,称呼形式多样化,传统的以名字或姓称呼好友的方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网友们自己独创的各种表示亲昵关系的称呼。网友们虽然偶尔也用含蓄或自谦方式回应对方,但自夸已蔚然成风。符号这种非言语交际形式优于语言表达。这是这一代人网络语言的特色,低语境文化明显占上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自谦,间接以及注重地位的特色已不突出。这种语言风格也许和他们的年龄和时代特征有关。“90后”是“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长于物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新时代”的青年。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速、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全球化、信息化浪潮,使人们的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观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与网络、都市文明与全球化,构成了这代人成长与发展的社会大背景。

各种媒介更是为了迎合潜意识中的需求,吸引感官器官,给"90后”青年构造了需求、欲望和解放的多彩幻觉。在现代科技时代,空间的物质表现形态即是大众传媒造就的各种影音图像符号。这一点,已经被我们的现实生活感受所证实,由电影、电视、数码照相机、DV、网络、短信、广告、时装秀、游戏机、时尚杂志、动漫书籍、宜传招贴画等等大众媒介所传播的各种符号和图像,正在迅速地侵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占据着人类生存的一切空间,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上的交流多用符号这种非言语交际形式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言语交际风格:直接的,多样化的称呼,各种图像和符号的使用,善于夸赞自己,代表了当代青年独特的网络语言风格特征,这可能是自我一代人的文化特征,是时代的产物。

参考文献:

[1]Scollon,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eh[M],Beq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

网络交际语言篇(9)

由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语言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网络语言为什么倍受网民们青睐和钟爱,和规范化的语言相比,它又有哪些优势呢?首先,网络语言的出现,使沟通变得简便快捷。

请看下面一则网络对话:

“TMD,7456,今天GG、MM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886。”(他妈的,气死我了,今天哥哥、妹妹都上哪了,一个也没来,我只好也拜拜了。)“8147,BB。我来和你聊天。”(不要生气,宝贝。我来和你聊天。)看了这则对话,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由汉字、字母和数字交杂在一起的网络词语的含义,你就会觉得上面两个句子简直不知所云。网络语言之所以另类,绝不是为了把不是网民的朋友拒之“网”外,更不是单纯地玩文字游戏,它的形成有特定的原因:即网民为了交流快捷,沟通时只能简化输入,将汉字、数字和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大量使用谐音代替,对文字、符号等随意链接,从而提高了网友间交流的速度。在你了解了“网语”的这个特点后,当你伤心时,你就可以给对方“55555……”(呜呜呜呜呜)的哭声:当你生气时,也可以来句“7456”(气死我了);当你想终止和网友的交谈时,可以以一个“886”(拜拜了)结束谈话等等。可见,网络语言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简便,几个字母或数字等符号的组合就能真实而传神地表达一个想法,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其次,网络语言富于创新,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网语”是一种可以体现现代人生存和思维状态的新语言,它的出现在语言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电脑上,中文表达本身存在缺憾,而网语的使用会显得活泼俏皮、生动形象,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也会显得新鲜,富有创新性和个性。试看下面几种常见的网络语言的组合方式:(1)由英文字母、数字组成:〔B4〕Before的意思。

〔007〕我有一个秘密要告诉你。

(2)出于对视觉感官的刺激而制作出来的符号:〔Zzzz……〕在睡觉的意思,几个Z连在一起,是把漫画中描绘人打呼噜时发出的声音的画法引入聊天室中。

〔?-?〕表示“人在笑”的意思;〔0-0〕表示“戴眼镜的人”,这样用符号表现出自己的表情,很形象。

(3)谐音类:

数字谐音:〔3166〕“撒优那拉”(日语),再见的意思。

〔55555~〕呜呜,表示在哭。

汉语拼音谐音:〔MM〕妹妹、〔GG〕哥哥、〔BB〕宝贝的意思。

汉字谐音:〔大虾〕即大侠,指网络高手;〔斑竹〕即版主,指聊天室、论坛的管理人员。

网民们在网上交流中,明知“大虾”非大侠,“斑竹”非版主,却非要将错就错,这充分显示出“网语”的个性特征。

再次,网络语言的表述生动形象,诙谐幽默。

从网络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网迷表现出对于流行语的认同和渴求,一句“美眉”(妹妹)和一句“GG”(哥哥)带给我们很多“一本正经”所没有的乐趣。而相对于紧张忙碌的工作生活,网上的生动表述无疑能够缓解压抑的情绪,如:〔55555~〕即哭的意思;〔Zzzz……〕即睡觉的意思。还有的是一些符号词语,即用键盘上的不同键组合出各种不同的表情,当你生气时,可以选出横眉竖目的脸谱发出去;当你心情愉快时,又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发出去。可以说,符号词语是把有声语言中的体态语创造性地运用到了网络语言中,增加了网络语言的生动可感性。时下年轻人都崇尚轻松无压力的工作、学习环境,他们也很善于自我排解,如果把严肃的问题用幽默的网络语言说出来,大家会心一笑,无疑会使人们从心理上感觉到轻松。可见,网络的说话方式完全不同于平日里一本正经的交流,由于它增加了诙谐幽默的成分,从而使人倍感亲切。

最后,网络语言在表情达意上委婉含蓄、极具人情味。

网络中常见的“GG、MM、DD、JJ”即哥哥、妹妹、弟弟、姐姐,是亲昵的称谓。这些在平时让人觉得酸酸的哥哥、妹妹,此时在网络中用“GG\"和“MM”代替,立刻就会拉近聊友之间的距离,使人感到一种类似家庭似的亲情气氛。从这个层面上说,网络简化了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得原本冷冰冰的虚拟数字网络时代凭添了一份温馨和亲昵,极具人情味。与此同时,网络用语在表达上也非常的委婉含蓄。

比如:NB奉承你在网上很酷,NQS是MM们在网上常用的嗔怪语言,意思是你去死吧。再如当你批评网友时,PMP(拍马屁)、真e心(真恶心)以及进行网络笔战时,讥讽对方BT(变态)、WBD(王八蛋)、NND(奶奶的)等等,往往比直言委婉含蓄得多。

大部分“网语”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产生的。从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来看,“网语”中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在一起使用,会出现一些怪字、错字、别字或是病句,但在网络世界中,它却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言,而且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使得虚拟的网络世界丰富多彩。

网络交际语言篇(1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众所周知,日常生活交际不仅有着语言的交际手段,还有非语言交际手段来协助我们表情达意的顺利进行,例如:肢体语言:表情、动作、说话的语调、速度、音高,服饰,发型,化妆等。网络交际尤其网络聊天也是如此,有着语言手段和非语言交际手段,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当然网络由于其自身环境的影响,非语言交际手段通过各种变换,有着不同于日常生活非语言交际的表现方式,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非语言交际手段在网络聊天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聊天中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地位变化不仅是因为它适应了人们表达的需要,更是使用者社会文化心理的一种反映。本文着意从网络聊天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出发,探讨其中所反映出的网民使用者的社会文化心理。同时本文为了更好地探讨网络语言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本篇中所收集的语料为人们网络交际广为使用的腾讯QQ交际软件。

1网络聊天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

网络聊天中,网民们为了弥补日常面对面交际的缺点,在网络中创造和运用了众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从一开始运用键盘上的标点符号组成抽象的表情脸谱的符号阶段,到丰富多彩的图形图画,不断地对非语言交际手段进行丰富,来满足人们交际的需要。在众多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中,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网络体态语、网络副语言、网络环境语言、网络个人形象语言、实物形象语言等。网络体态语包括表情符号和网络图形表情;网络副语言主要通过一些特殊的符号、字母、数字来表现日常生活的副语言,如发声、停顿、语速还有咳嗽、笑声等等;网络环境语言指在网络中的字体、色彩、聊天背景等;网络个人形象语言指与交际者个人形象相关的体型、身高、发饰、发型等,一般表现在QQ秀方面,向别人传递性别、面部特征、性格等方面的信息;实物形象语言,主要侧重使用事物真实的图片以及形象描绘。(唐未平,2006)

笔者搜集的三百个网络QQ聊天中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具体分析如下:

网络体态语大部分使用的是QQ自带的默认表情符号,还有一些是由人们后来为表达丰富的感情、情绪而创作的,如:兔斯基、小狐狸克雷尔等等诸多表情,用来描绘人们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语言和体势语言,在网络聊天中的作用与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际中的体态语功能大致相同,形象地表达人们的喜怒哀乐、悲伤、疑惑、恐惧等情感,让我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中,能更直观更现实地感受对方的各种心情心理,这种网络体态语也就是我们日常体态语的一种网络化表达,更适合网络交际和传播对高速信息传达的要求,并且弥补了网络交际中空间隔离的缺点。在网络聊天室中广为使用。网络副语言主要是附着在语言的声音形式上,来辅助语言的表达,在网络聊天室中常见的这种表现形式主要是以下这些:“~~”这一种键盘符号的运用,例如在“啊~~~~”表示声音的波动起伏,非常的象形,也非常简单实用。“……”这种一连串句号的使用一般表示声音的停顿,传达出欲言又止,犹豫的心理状态,还有最多的是使用数字谐音,如“5555555”传达出哭声的表达,在年轻人中使用比较广泛。网络环境语言,在搜集的资料中看,这一类主要是利用变换字体以及色彩或者设置聊天的背景来进行营造,一般在中学生中使用的比较多,但相比其他几类非语言交际手段,这一类所占比例很小。网络个人形象语言在QQ聊天室中主要通过QQ头像以及QQ秀来进行个人形象信息的传达。QQ头像一般大致分为三种:自定义头像、经典头像和动态头像,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来进行头像的选择。QQ秀中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系统默认的,一种是自己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购买的,后一种往往着装打扮更能传递出用户的个人形象信息:时尚、森女、性感、职业等等。实物形象语言,是这五类非语言交际手段中使用最少的一类,这一类主要是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一般通过实物图片和键盘符号组成的具体物体,如“--

2网络聊天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心理

在网络交际中,人们所使用的一切语言与非语言交际手段,都是为了实现表达自己的需要,当然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人们所使用的一切方式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网络聊天中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也不例外,在网络环境中它作为辅助于文字的一种交流手段,映射出了网民众多的社会文化心理,主要表现在:

重视表达效率。多种形象的非语言交际手段的运用,表现出网民的重视表达效率的心理。网络非语言交际手段,有着很强的形象表达功能,尤其是用来呈现文字不易描述的网民情感、心理:喜怒哀乐、晕、惊讶等等。将多个打字动作甚至多个文字的描述简化成一个符号表情进行传达,既简捷又方便,满足高效表达的要求。

追求趣味表达。在网民使用的众多网络体态语中,QQ中默认的符号表情,大多使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在普通朋友、陌生人的聊天中,大家往往乐于使用自己搜集的各种有趣的表情符号,像兔斯基、绿豆蛙、企鹅蛋蛋等,这些符号相比于QQ中的默认符号,往往更形象、更具有喜感,让人看了会感觉可爱喜人,这一类符号往往在聊天室中一经推广,就会得到广泛使用。从这里可以准确地看出人们在表达中追求趣味性。

重视创新,凸显自我。在网络聊天室中,参与的一般是年轻人,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沉浸在聊天室中。年轻人又是最张扬个性的一个群体,被程式化和效率追赶着的年轻人早已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他们追求不拘陈规、追求新鲜刺激,往往为了凸显自己的个性,广泛搜集富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聊天室中往往会看到很多创意十足的表达图片。如:我支持、这事你怎么看等等。一般采用的都是网络恶搞的图片,增加了聊天室的趣味性,也让聊天交流变得更加轻松,吸引交流者。这也达到了网民在聊天室中打发无聊时间的目的。体现了网民创新、求新求异的社会文化心理。

含蓄的心理。在网络交际中,往往交流的是陌生人,虽然是虚拟的网络环境,但是大家还是为了给对方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往往喜欢使用比较含蓄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表达愤怒、厌恶等消极的情感的时候,往往采用比较含蓄的方式,用比较可爱的小动物或者被恶搞的明星来呈现出抓狂、愤怒等情感。并且网民在聊天室中追求隐匿自我,QQ头像大家都不愿意用自己真实的头像示人,QQ秀也是用卡通形象来进行表现。所以不论是聊天中使用的体态语还是网络个人形象语言都可以看出网民的含蓄、隐匿自我的心理。

调侃戏谑心理。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网上聊天大家拆除自己的社会身份,躲开了社交中的众多顾及,从而使网络成了情感宣泄的窗口,大家在这里为了调节心理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现状,用众多恶搞的表情来进行情感的表达。将网络上的恶搞模因:图片,进行广泛地传播。如:王宝强《人在途之泰》中的贱词填图及时一个很好的例证。

3小结

综上所述,人们使用的交际手段都能够反映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从QQ聊天室中搜集了300个大家在聊天中常用的非语言交际手段,在对它们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非语言交际手段所占的比例,从人们使用的数目多寡以及使用的倾向中可以看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人们在最轻松的环境中,最本真的体现,表现出了人们重视效率、追求简洁、注重创新,追求趣味、含蓄的心理诉求,以及调侃戏谑的心理体现。

网络交际语言篇(11)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89-01

众所周知,所谓网络交际语言,从广义上是指网络时代跟网络有关的语言。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指的是一种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网络交际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络语言有自己鲜明的特色,网络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偏离现象。本文主要是探讨狭义的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现象及其原因,,以加深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认识,促进汉语言规范、健康地发展。

一、引言

语言偏离,也被称作语言变异,它是指脱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在现实生活交际过程中,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交际的普遍,人们对网络语言的运用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网络交际语言的规范性做一个探究是有必要的。

语言偏离的种类很多, 其中,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其分为: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法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等。在网络交际中,为了避免令人不快的或不便明说的表达,使语言变得含蓄、中听,交际者常常选用各种语言偏离形式,以此达到话语缓和的目的。因此,本文将从语音偏离,词汇偏离、语义偏离的语言现象对网络交际语进行分析,从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网络交际用语与语言偏离之间的关系,以便于更好的进行交流。

二、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

(一)语音偏离

众所周知,网络交际包括无声交际,即用文字符号进行交流;同时,它也包括有声交际,也就是所谓的语音聊天。但不管是有声还是无声,网络语言都是具有语音特征的。网络语言的语音偏离主要表现在其谐音偏离上,它具体体现在数字谐音以及组合谐音的偏离上。

1、数字谐音偏离

这种数字谐音偏离在网络聊天中也是很常见的,特别是情侣之间是比较常用的。如,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530(我想你)等等。这些数字谐音的偏离使得人们说话表达比较含蓄而又产生乐趣。当然,不仅仅是情侣之间,普通的网聊也会有很多数字谐音的偏离现象。如,536(我闪了)、886(拜拜了)、94(就是)等等,在网聊中这些用语很有趣。

2、组合谐音偏离

组合谐音偏离是指由数字,字母,汉语,英语或符号组合起来组成一个新的词意的具有谐音特点的现象。这也是网络交际语中比较普及的语音谐音聊天方式。常见的有:B4(before),3Q(thank you),我I 你(我爱你),有事E我(有事发邮件给我),小case(小事一桩)等等。

(二)词汇偏离

在网络交际语中,词汇偏离的运用很广,其种类很多,但本文主要从词性偏离和词形偏离两个角度来说明。

1、词性偏离

众所周知,在汉语中,一般形容词、动词以及名词都有自己的规范的用法。但有时候它们被赋予了特殊的用法及含义。看下列网络语言中的词性偏离现象。

例A:“哎,eternity是什么意思?” B:“等等,我帮你Google一下”。从这两个人的对话中,不难看出,“Google”原本是名词的,但这里用做动词了,名词词性转为动词词性,并且在网络中传播较广,逐渐得到网民的认可。

2、词形偏离

词形偏离,在网络交际语中的运用是比较活跃的。词汇的词形组成方式多种多样,新奇的网络词语层出不穷。以汉语为例,汉语中有不少词已经转化为可以接受的缩略语形式,方便网上交流,如:GG(哥哥),TMD(他妈的),与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英文缩写相同; SK(烧烤),GXGX(恭喜恭喜),等等。这些词语大都是利用拼音的首字母缩略而成。在网聊中是比较受欢迎的。当然,在其他国家语言中这些也是常见的,比如说日语:KI=カラオケいきたい (想去K歌);MA=まじありえない(麼可能?);CC=超かわいい(超可愛)等等。

3、语义偏离

众所周知,作为人类交流工具的语言会随着语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很多词语,我们从小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随着交流的增加以及交流方式的改变,我们熟悉的词语便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特别是在网络语言世界里,这些是很普遍的。比如有两个好友网聊中说到:

A:“哥们,我这次雅思考试又泡汤了。”

B:“没关系,咱是什么?是“小强”,一次考试哪里能打败我们,你说是吧?”

上述对话中,“小强”,本意是指“蟑螂(Cockroach)”,亦称黄婆娘,它是一种有翅膀却不善行的热带或亚热带昆虫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昆虫,据说一只被摘头的蟑螂可以存活10天,其生命力可想而知。然而,它却有了新的名号“小强” 。它是指具有顽强精神,决不放弃的人。当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帅哥不叫帅哥,叫——摔锅;老婆不叫老婆,叫——领导(LD);吃惊不叫吃惊,叫——寒等等。

三、网络交际语中语言偏离现象的原因

网络语言之所以发生偏离,是有很多原因的。在这里,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网民社会心理需求,以及网络交际方式的改变。

(一)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很明显,网络交际语言与人们日常会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面对面的交谈,而是需要通过网络。它是靠键盘输入文字或符号来表达出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的。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里数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发话人的话语应该做到以最简洁的方式来提供最多和关联的信息,也即要“言简意赅”。 网络语言刚好具备这一特征。所以,在网聊过程中语言的偏离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二)网民社会心理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是一种虚拟的交流舞台,它具有开放性,多样性,个性化,自由化等特点。这些是比较符合网民的心理需求的。新一代的网民尽情地利用这些网络特征,在网聊中凸显个性,彰显自我,尽情挥洒自己的豪言壮语以及抒写自己的人生情怀。对此,他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交际舞台,标新立异,彰显自我,将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或词汇用语等等“改头换面”,使之“焕然一新”,在网上流传下来,甚至普及到生活中去。现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像“东东”、“PK”、“粉丝”等网语现在不是经常被用到吗?

四、结语

网络交际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发展是迎合社会交际发展需要的。因此,网络交际语言的偏离在实际语言交际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积极效果,它不仅丰富了网络交际语言的表达力,而且它适应了网络语言发展的需要。因此,熟悉和掌握网络语言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能能使我们更好的加入到世界网络交际中去,这样网络交际用语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和普及,它的发展将会更加充实、完美。

参考文献:

[1]Pop.网络语言大全[EB/OL].省略, 2006,03,15.

[2]陈群秀.网络、网络语言与中国语言文字应用研究[EB/OL].china-language.省略, 2004,01,20.

[3]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山东外语教学,2005(2).

[4]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