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08 15:06:22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1)

(一)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切实开展“十二五”人社专项规划的分析评估工作,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全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工作情况和成效经验,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三五”各专项规划奠定基础。

(二)切实加强重大问题研究。认真分析“十三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面临的重大矛盾和突出问题,围绕重点任务和重点领域,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研究,研究内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人社目标相结合,与全面深化改革涉及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任务相结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政策措施。

(三)科学设定规划目标任务。根据“十二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情况和发展环境的分析,按照省人社厅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以“人才开发”、“促进城乡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题,分别进行研究并提出“十三五”发展的主要指标,起草和编制好“十三五”人社专项规划(草案)。

(四)研究安排重大工程项目。重大项目是规划实施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要结合人社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规划主要目标任务,研究提出一批关系事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亟需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并做好重大项目特别是需由财政安排建设资金的重大项目为前期研究及论证工作,以项目为载体推进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落实。

(五)加强各项规划的衔接协调。要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加强与省人社厅、州直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各项规划协调一致。规划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本级和上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间不得相互矛盾的原则。特别要加强专项规划与人社部、省人社厅有关规划的衔接,争取所提出的重大项目列入上级相应规划。

(一)领导小组

成立__“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总体协调和组织推进“十三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由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谦任组长,州人社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马崇曾任副组长,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州社保局局长洪亚黔,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莉,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张仕伟,州人社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商必彪,州人社局党组成员、总经济师陈淑琳,州人社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肖堂友,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就业局局长罗雄,州人社局党组成员、总会计师岺丽为领导小组成员。

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工作。办公室设在综合法规科,由黄莉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包括:罗定国、王安玉蓉、侯万游、梁巍、陈祥开、欧荣泽、张登纪、谭佰娟、张博彦、钟雯、梁远倩、熊鹰、何宇珵、徐璐、韦贞臣、张芊。王安玉蓉为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联络员,负责对接协调工作。

(二)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成立“人才开发”、“促进城乡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三个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具体负责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及本编制小组日常协调等工作。

1、“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由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任张仕伟任组长,州人社局公务员管理科负责人,职业能力建设科

科长欧荣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科副科长(主任科员)张登纪,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科科长谭佰娟,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韦贞臣,州委组织部、州委宣传部、州委统战部、州编委办、州发改委、州教育局、州科技局(知识产权局)、州工信委、州民政局、州财政局、州住建局、州农委、州商粮局、州文广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州卫计委、州统计局、州扶贫办、州发展研究中心、州法制办、州外侨办、州科协等州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有关领导为编制小组成员。“人才开发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工作人员由我局涉及人才工作的相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州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综合科副科长韦贞臣为联络员,负责与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的衔接工作。

2、“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由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州就业局局长罗雄担任组长,州人社局副县级干部、就业促进科科长敖银兴,州考试院院长、农民工工作科科长胡德剑,州就业局综合科科长何宇珵,州发改委、州工信委、州住建局、州财政局、州农委、州公安局、州教育局、州民政局、州卫计委、州工商局、州统计局、州社科联等单位有关领导为小组成员。

“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工作人员由我局涉及促进就业工作的相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州就业局综合科科长何宇珵为联络员,负责与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的衔接工作。

3、“完善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编制小组

由州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州社保局局长洪亚黔担任组长,州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主任、社会养老保险科(农村社会保险科)、医疗保险科(工伤保险科)科长孙学耕,州社保局副局长陈怀东,州社保局综合科科长徐璐,州发改委、州工信委、州财政局、州农委、州民政局、州卫计委、州教育局、州公安局、州住建局、州统计局等单位有关领导为小组成员。

“完善社会保障专项规划”编制小组工作人员由我局涉及社会保险工作的相关科室、所属事业单位抽调人员组成。州社保局综合科科长徐璐为联络员,负责与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的衔接工作。

根据州政府统一安排和相关程序,__“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一)启动阶段(__年9月)

成立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起草小组,下设人才、就业、社保三个工作小组,明确任务分工,启动“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工作。

(二)基本思路形成阶段(__年10月)

各工作小组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时间和阶段性任务,理清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主题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初步完成各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明确本领域“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形成文稿送州人社局“十三五”规划办汇总,并按要求报送州发改委纳入全州“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重点内容。

(三)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阶段(__年11月-__年12月)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从着力解决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入手,完成“十三五”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报告,按要求报送州发改委。

(四)规划草案编制阶段(__年1月-__年3月)

制定__“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方案,部署“十三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各专项规划编制小组根据前期重大课题研究成果和基本思路,理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改革思路,形成各专项规划框架,编制各专项规划草案和征求意见稿,并按要求报送省人社厅、州发改委审核。

(五)规划编制完成阶段(__年4月-__年10月)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2)

一、强化人才工作宏观统筹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提升党管人才水平方面。我局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和意识,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内容,配合牵头部门做好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配合组织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结合机构改革,已将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列入我局办公室职能的“三定”方案中,配合牵头部门做好将“地区人才密度”纳入乡镇经济发展分类考核评价。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员。

(二)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做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工作。

(三)强化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对面。我局陈荣华局长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开展了主题教育党课活动,积极深入开展 “弘扬爱国奋斗 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充分配合牵头部门开办人才宣传专栏。

(四)加强宣传引导对面。配合牵头部门加大人才政策、人才活动和人才典型宣传力度,坚持重要人才活动宣传工作配套跟进。我局在县级以上媒体发表、宣传信息3篇。

二、推进人才重点项目落地见效的工作开展情况

(五)加快人才制度创新方面。配合制定《柔性引进人才办法》。

(六)配合牵头部门落实云南省“”“”。认真根据相关要求积极选拔推荐符合申报条件的优秀人才。依托省州人才项目,积极响应牵头部门的引进人才方案。

(七)实施人才扶贫行动计划方面。继续深入落实人才扶贫行动计划,组织我局水利方面专家智力帮扶、从水利方面及产业发展方面支援建档立卡贫困村。重点帮助贫困村理清思路、宣传政策、普及科技、争取项目、技术支持、发展产业等,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实方面。贯彻落实《州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完善工程职称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人才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的聘任机制,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配合落实职称制度改革,落实专业技术类职务设置管理办法。我局现有中级水利工程师职称17人,高级职称11人。

(九)打造 “一县一品” 人才品牌方面。积极配合全县的人才工作项目。

三、建好人才发展平台载体的工作进展情况

(十)配合完善《在外人才数据库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配合牵头部门联系、连接、对接本县籍、本县成长、或在本县工作过的高层次人才,并入智慧人才云平台。

四、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进展情况

(十一)加大青年人才选拔培养力度方面。配合实施党政后备人才引进计划,实施青年党政人才培养计划,从我局推荐选派 35 岁以下科级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挂任党委委员、副乡镇长。实施青年专技人才培养计划 ,瞄准国家和省、州重点人才培养项目资格条件,在水利领域进选一批青年后备人才,制定专项培养措施,有针对性的培养。

(十二)专门人才培养提升方面。依托政策支持,积极培养先进人才。

(十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认真贯彻实施州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配合牵头部门积极从水利系统推荐选派业务骨干到省州级学校、医院、艺术院团和农业科研推广单位进行对口专业进修。我局共选送2名优秀人才参加州基层人才对口培养,选送1名优秀人才参加云南省基层人才对口培养。

(十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配合落实社会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以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逐步健全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配合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力建设工程。

五、穷实人才工作基础。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3)

一、正确认识“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所谓规划,就是对未来的谋划。它是对一个区域、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或一项工作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措施、发展策略的筹划或谋划,是指导未来工作开展的规范性、权威性文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我国政府经国理政的一个优良传统。国家从“十五”开始就把人才规划纳入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的贯彻落实,是我国发展思想和规划思想的重要进步。我市也制定了“十五”人才开发规划,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人才工作的一系列精神,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人才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人才环境不断改善,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我市的“十五”人才开发规划也明显地存在着未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需求结合不紧、具体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措施等问题;我市人才开发具体工作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物轻人”、“见物不见人”、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我市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国、我市能不能抓住和利用好未来年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关键在人才。同志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强调,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他最关心的都是人才问题。同志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同志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这些都告诉我们,实现国家的富强,需要数以亿万计的各方面人才,更需要尊重和重视各方面的人才。“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才有非常之功。”

在“十一五”期间,从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看,我市将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人才竞争将愈演愈烈,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人才争夺将达到白热化,这给我们留住、吸引人才带来了新的、更大的挑战;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看,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事业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对未来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的需求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给我们最大限度的挖掘人才潜力、促进人才作用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从我市人才工作的新形势看,党的执政能力的增强最终要落实到各级领导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来,体现到党委、政府凝聚群众、吸纳人才的整体能力上来,同时贯彻落实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也要求转变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和落实人才强市战略,这给我们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难的任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现在不对未来几年的人才开发工作进行综合性研究、系统性思考和整体性谋划,我们将难以廓清“十一五”人才开发的工作思路、难以把握“十一五”人才开发的正确方向、难以应对“十一五”人才开发的困难挑战。因此,将“十一五”人才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科学编制我市“十一五”人才规划,不仅是国家和省的文件要求,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市人才开发工作的迫切要求。

二、正确理解“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

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编制好“十一五”人才规划,对于更好地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新论断,是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开发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当前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指导“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在指导思想方面应重点把握和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核心,也是人才工作的灵魂。编制人才规划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规划内容首先要服务和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开发“两个全局”的结合点上进行编制,提出务实、有效的人才开发措施,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机制,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支柱产业集聚,引导人才向缺口领域、急需区域转移,为各类人才作用的充分发挥搭建好各种事业平台,从而推动人才实现自身价值,让一切创造财富的资源充分涌流。其次,规划内容还要以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才群体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各类人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开明开放的人才观,坚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可以成才。

(二)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人才规划涉及人才工作面广,内容多,要注意既讲求全面,又突出重点,做到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在人才视野和范围方面,对人才的着眼点不仅仅局限于国有体制的,还要扩展到非公经济、社会组织和个体、私营范畴;不仅仅局限于城镇范围,还要扩展到广大农村地区;不仅仅局限于市内,还要扩展到全省、全国甚至国外。在具体开发措施和侧重点方面,要处理好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抓紧培养急需人才,又要有前瞻性,为实现持续发展打牢基础、储备后劲;要处理好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满足各类人才需求的关系,在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适用人才的培养;要处理好自主培养人才和积极引进人才的关系,要把立足点放在自主培养和自我发展上,放在现有人才作用的发挥上,以此为基础积极引进外地人才。

(三)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人才开发的真正目的,不在于人才数量的多少、学历职称的高低,而在于鼓励人才进行实践和创造。因此制定人才规划必须重视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着眼解决制约人才成长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要构建人才开放选拔机制,打破所有制、区域、身份限制,扩大选人用人视野,逐步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选人用人机制;要形成人才的终身教育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外向型的人才继续教育格局;要深化人才的业绩分配机制版权所有,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要大力创新引才、聚才、用才的政策环境,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靠真心真情、真爱真用,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还要健全人才规划的实施保障机制、实施考核机制,确保规划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三、正确把握“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方法

在“九五”、“十五”期间,我市主要由人事部门负责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开发规划,对全市人才资源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都发挥了相应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十五”人才开发规划集中体现了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工作思路,还获得了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如何在总结以往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将我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和迫切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工作方法问题提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领导与落实责任制相结合

按照国家、省关于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工作要求,我市成立了“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市人才开发暨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下的临时性议事协调机构,由市人事局和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的领导同志分别任组长、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教育局、统战部、农工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资委、科技局、科协等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人才规划开发科,成员由市人事局、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统计局有关同志组成。之所以要专门成立这么一个机构来牵头抓“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是由“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很广、协调难度很大的特点决定的。“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到今后几年我市人才开发全局,涉及到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不是单独某个部门的任务,也不是某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只有顾全大局,落实责任,相互配合,通力合作,才能把人才规划编制好。因此,不管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还是今天参会的其他市级部门,都是“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的责任单位,对《××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明确的基础资料准备工作都责无旁贷,对我市人才开发事业都责无旁贷。希望不管是牵头部门还是配合部门,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态度,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好承担的工作任务。

(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人才规划相结合

我市正在制定“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市发改委还确定了包括人才规划在内的十四个重点专项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的依据。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因此,“十一五”人才规划编制工作要充分考虑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人才开发目标、措施与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相协调尊重市场规律,运用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人才开发事业,从而保障建立一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资源队伍,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时,人才规划还应与其他专项规划相协调,研究如何为重大工程项目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使人才开发更好地为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服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当前,考虑长远。解决当前人才工作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编制“十一五”人才规划的出发点。但是,规划不能仅仅局限在解决短期问题上,不能因为对短期问题的重视而忽视了对长期问题的战略性考虑。要从解决当前问题出发分析研究他们的变动趋势,从中提炼出长期性、全局性、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十一五”人才规划的重点。

(三)转变观念与更新方法相结合

一是要改变党委、政府“包打天下”的思想方法。制定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推定规划实施的主体也是政府,但规划实施的主体本身却是各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编制人才规划属于政府职能范围,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主观能动性,而非计划性指令,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人才的配置已经是全社会的行为,人才的合理流动势不可挡。因此,在“十一五”人才规划中,要分清哪些是需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哪些是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和落实的,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注重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和环境,充实履行公共职责和制度创新的内容。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一手抓扩大队伍规模,一手抓提高队伍素质,选派支持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发挥才智、建功立业,为“打造关天副中心、建设和谐新”吸纳储备优秀充足的人才资源,支撑引领全市农村统筹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二、主要内容

(一)实施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项目。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每年为我市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基层农技站(所)招聘普通高校毕业生300名,五年共1500名,到农村基层从事教育、卫生、计划生育、农技推广、文化建设、法律服务和社会发展工作。

(二)实施在校大学生助学金项目。每年在省内高校医学、师范、涉农专业设立100个助学金名额,对家庭困难、品学兼优、毕业后有志赴我市农村基层从医从教从农的本科以上大学生(特殊专业可放宽到专科生)进行资助,按学制每生每年6000元。获资助的大学生与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签订协议,毕业后由省教育厅办理派遣手续,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安置。

(三)开展学历教育资助项目。鼓励乡镇、街道办事处事业单位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通过成人教育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其所支付学费予以报销。每年资助200名,五年共1000名。

(四)开展基层工作大学生培训项目。省、市有关部门每年对振兴计划新招聘大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在服务期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后续培训,保证所有招聘人员在服务期内至少接受一次正规专业培训。每年培训500人次,五年共2500人次。

三、实施范围

我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国定、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予以倾斜。

四、政策保障

实行基层服务期制度。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和享受大学生助学金到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为事业单位正式工作人员。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大学生和助学金项目资助大学生要与县(区)主管部门和市、县(区)人社部门签订基层服务协议,最低服务期限为:师范、涉农专业五年,医学专业六年。在基层服务满三年的,经所在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同意,可以参加公务员招录考试和县级事业单位工作选调,可以在本县(区)境内乡镇同类事业单位之间流动。申请读研深造、确因特殊原因需辞职的可逐级专题报告,市人社局负责研究审批并报省人社厅备案。

实行基层就业奖励政策。对通过振兴计划公开招聘到基层工作的研究生和医学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每人3万元的奖励,教育类和农技类专业本科生在服务期内给予1万元的奖励,奖励金按照服务年限分年度发放。

实行高学历人才优先政策。对报名参加振兴计划公开招聘的普通统招研究生予以优先,具体优先政策在每年公开招聘简章中公布。

实行工资和职称评审倾斜政策。通过振兴计划招聘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大专及以上毕业生,可提前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大专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一级,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薪级工资高定二级。在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把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的优先。

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定额补助工资政策。各县(区)财政要确保招聘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省上将对部级贫困县按照当年振兴计划实际招聘人数和助学金项目报到人数给予一定补贴。同时,市财政对当年振兴计划实际到岗大学生,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以转移支付的形式对县(区)财政进行定额补助,用于弥补吸纳计划招聘人员的工资支出。

规范基层事业单位进人渠道。各县(区)要在全面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核准备案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进人渠道,打造机会公平、过程透明、操作公正、程序规范的进人秩序。今后,农村基层事业单位空缺编制和当年内自然减员出现的缺额,主要用于振兴计划招聘人员。对急需补充紧缺专业人才的用人单位暂无空缺编制的,经审批后可由县(区)按实际招聘数量申请使用周转编制。

定期开展表彰奖励。坚持每年对实施振兴计划工作开展一次评比表彰,对招聘人才数量多、质量高、用得好、成绩突出的县(区)予以表彰奖励。同时,在振兴计划招聘大学生中开展优秀标兵评选活动,对爱岗敬业、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广泛吸纳人才和人才投身基层的良好氛围。

五、落实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振兴计划是全市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各县(区)政府、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扎实推进人才强市战略,精心组织实施振兴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支撑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市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和市人社局局长担任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社、财政、编制、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利、扶贫、计生、规划、文化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振兴办),负责全市实施振兴计划的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人社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确保振兴计划有人抓、有人管。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5)

1、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今年以来,完成招商引资额5000万元,亿元以上进园开工项目(谷硅新材料)1个,目前,该项目三栋主体厂房完工,道路、围墙已建好,生产设备陆续进厂。大力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局领导先后外出招商20多批次,洽谈招商项目11个。

2、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扎实开展。市里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对区里进行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局拟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区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实施方案》(宿区发[2012]37号和宿区办发[2012]66号),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主动联合区统计局对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和相关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各乡镇街道进行了2次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业务培训,组织2个指导组从8月下旬起逐家逐户对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及新培育企业调研、指导研发投入工作,同时向70家企业发放了科技创新劵350万元。定期向区分管领导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全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进展情况,并积极向上沟通协调,一着不让地抓好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3、政策、资金争取实现历史性突破。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部门的职能优势,贯彻落实苏北工作会议精神,抢抓省科技厅扶持苏北科技发展的有利时机,对市级以上的各项科技政策、项目、资金,全力争取,全面协调,全力联系,把争取一切科技优惠政策和资金作为我局的职责。经常到上级科技部门汇报工作、协调关系,同时先后多次邀请省市科技部门领导来我区指导工作,为策应扶持的争取做好基础性工作。今年我区首次获准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目前已向上争取策应扶持资金2600多万元,为历年最多,在全市排名前列。

4、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全区共有25家企业与省内外13家高校院所、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立校企联盟26个,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9项。通过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计划申报,今年以来,申报市级以上科技人才计划44个,其中国家1个、省级“双创”人才计划18个、省级博士集聚计划7个、市级创业创新领军人才集聚计划18个。申报省级科技进步奖2个、市级科技进步奖15个;申报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

5、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数量大幅增加。今年以来,我局以科技项目培育申报为载体,改革创新工作方法,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规定四月份、十月份为调研月,全局人员组成若干调研组,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30批次230多人次,帮助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22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3个,其中部级12个,省级31个,申报的数量是去年的1.8倍。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和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是培育申报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报得出列得上,今年我局通过积极协调争取,首次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实施计划”项目1个(包括8个子项目),获项目资金300万元;申报了3个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获批1个,获项目资金600万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培育申报力度,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个、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9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9个。

6、知识产权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成功获批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今年3月份,我区开展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活动,成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建立了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10份省知识产权局下文批准我区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获创建经费10万元。二是做好专利申请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多次安排专人,主动联系知识产权机构,逐家逐户到企业进行督促、指导专利申请工作,使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预计到年底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将达到360件。三是申请省级专利资助资金。申请专利资助资金项目58项,获资助资金10.8万元;组织6家企业参加省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示范创建,7家企业完成省贯标绩效评价。

7、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全面提升。我局从培养机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入手,围绕机关效能建设,认真分析本单位的优势与不足,努力查找全体人员思想作风的差距,并对照先进典型,从学习创新、精神状态、能力素质、办事效率、服务基层、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执行落实等方面强化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把局机关效能建设与全区目标考核、机关人员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要求所有人员每人每年讲课3次,撰写论文4篇以上,从而强力推动机关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改变外界对科技部门的固有看法。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科技人才队伍不健全。全区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人才政策体系不健全,难以对人才提供优越的待遇,企业人才工作不安心,有些人才今天来明天走,很难留得住,造成人才队伍不健全、不稳定,有的企业甚至没有报项目的人才,影响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

2、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全区企业总数偏少、规模偏小,技术含量较低,能够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载体少。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仅7家,很多企业因缺乏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弱,科技项目培育的难度大。

除高新技术企业和部分科技型企业能够按要求提取科技研发费用外,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较少,有些企业甚至没有研发投入,严重影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专利申请的质和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相关知识产权的基础条件、人才队伍缺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需要。

三、2013年工作计划

2013年全区科技工作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市、区下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优化科技创业创新环境,以科技项目的培育申报和科技招商为抓手,推进研发投入、人才引培、策应扶持、知识产权、地震、科普等工作的开展,力争各项工作再创佳绩。

1、全力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是我区达小康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市里对区里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且实行一票否决。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一要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宣传落实宿区办发〔2012〕66号文件中各项措施,在此基础上,坚持研发投入与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挂钩制度,对按要求进行研发投入的企事业单位,所报项目优先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优先列入区级科技计划,并给予资金支持。二要督促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实现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要协调区统计局、经信局对企业的研发投入工作进行不定期培训,提高申报水平,同时开展督查指导工作。

2、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帮办工作

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思路,开展科技招商、以商引商、行业引商,主要领导坚持经常性外出招商,招商小组坚持驻点招商切实洽谈引进和储备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继续对谷硅新材料项目进行帮办服务。

对在手意向项目紧盯不放,促使由意向转化为合同。加大外出招商和专职招商工作力度,充分利用我局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优势关系,为企业引进科技成果3-5个,以此培育招商新线索。

3、推进科技项目培育申报工作

加大为企业服务力度,深入全区所有规模以上企业调研,每人全年调研时间不少于30天,帮助企业培育开发科技项目100个以上,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50个以上。选择2-3家企业申报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通过策划帮办、跟踪服务以及加强与省市科技部门沟通协调,力争有企业获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强力开展知识产权工作

一是全面开展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工作。2012年我区被省知识产权局批准创建省知识产权试点区,明年要整合各方力量推进创建工作,为申报创建省知识产权示范区打好基础。二是狠抓专利申请。2013年我局将进一步加强与专利机构的联系,深入企业开展现场专利申请和指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全区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全年专利申请力争达4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50件。三是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专利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5、切实重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培育工作

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是科技创新的载体,我局在培育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同时,将重点深入企业加大调研力度,指导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申报。2013年力争再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个,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个;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个,市级高新技术产品20个,申报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

6、开展“校企合作”和科技培训工作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高层次人才政策,为人才落户区创业创新提供最优惠条件,2013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5名以上,合作开发科技项目20个。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项目申报,对由科技人员进厂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申报的项目,我局优先向国家、省、市科技计划推荐,并在区级科技计划中优先立项,以此提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切实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积极组织开展“中小企业大学行”和“专家教授行”产学研对接活动,推进“校企合作”不少于20个,争取在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器)建立高校实验室2-3个。组织参加科技洽谈会、产品推介会和专利博览会,定期组织举办博士论坛、项目包装、专利申请等科技培训活动。

7、积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6)

普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我市推进环三建设的不竭力量。近年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年我市省内高校毕业生和省外高校生源毕业生总数超过2.6万,增幅达13.04%,加上往年待就业的毕业生,总量较大,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然是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各县(市、区)和有关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各地各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与经济建设中项目的总体布局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人才与项目的对接。要进一步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制定更加积极优惠的就业创业政策,引进和鼓励毕业生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基层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优质服务年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要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采取有效形式对毕业生加强择业观、创业观教育,营造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特别是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特别要大力宣传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以项目为载体、政策为支撑,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就业

(一)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中小企业“双向选择”就业。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将落实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鼓励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依照国发〔〕16号精神,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贸委、市公务员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工商局,各县(市、区)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

(二)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组织实施好选调生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服务社区计划等服务基层项目计划,努力将选聘计划列入年全省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计划选拔1583名、“三支一扶”计划招募500名、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招募300名、服务社区计划招募300名等服务基层项目计划。在岗位安排上进一步向欠发达地区和人才紧缺的乡镇基层岗位倾斜。(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市民政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三)进一步落实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的优惠政策。年,在我市服务的省级“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毕业生统一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以缴费时点的上一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作为缴费基数参保。服务基层项目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每人每月提高200元。落实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公共管理和服务岗位就业的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做好服务期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鼓励毕业生服务期满后留在服务单位或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在公务员录用考试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时,安排专门职位定向招收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设区市级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职位90%应面向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设区市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优先招考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四)继续实施紧缺人才补充计划。

1、实施基层紧缺人才补充计划。即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就业等计划。各地要因地制宜,开辟毕业生到社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幼儿园等基层单位就业的新渠道。(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农业局、市民政局)

(1)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补充计划。在全省各地正常招聘中小学教师的基础上,抓好今年全省新增2500个名额用于招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担任紧缺学科的教师分解任务计划数的招聘工作。纳入省招聘计划的享受代偿学费政策,完成招聘计划的困难县(市、区)享受省对经济困难县补充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的工资性支出进行经费补助政策。(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务员局、市财政局)

(2)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补充计划。招聘10名本科、85名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师的计划任务。经我市招聘并纳入省招聘计划的本科毕业生经过两年临床能力培训,专科毕业生经过三年“专升本”学习和临床能力培训,取得本科学历后充实到我市有空编的农村乡镇卫生院工作。培训期间,由省财政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的生活补助费。对经培训合格、到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县(含财力相当于一般转移支付水平县)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省级财政按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对当地财政给予财力补助,连续补助3年。对每位自愿到困难地区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五年的本科毕业生实行学费代偿制,由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补助,连续发放五年。(责任单位:市卫生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务员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3)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招聘计划。组织招聘53名农业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我市有空编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畜牧兽医、种植业、农业机械)机构,并将招聘计划纳入省计划。享受到财政一般转移支付县(含财力相当于一般转移支付水平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省级财政按每人每年1.5万元的标准,对当地财政给予财力补助,连续补助3年的优惠政策。支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吸纳毕业生就业。(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各县(市、区)政府;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市公务员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

2、继续实施“引才聚智”。按照环三战略实施的迫切需要,面向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二批次录取的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毕业生,重点引进交通、工程建设、园林、规划、铁路、高等院校、医院、科研等方面及符合当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的紧缺专业人才。年计划完成300名左右。各用人单位的编制要优先用于招聘紧缺专业人才,无编制又急需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实行编制专项报批制度。(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公务员局;配合单位:市委编办、各用人单位)

(五)做好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工作。进一步加强军地合作,健全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协调机制和工作机制。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要对目标责任进行层层分解,认真组织“预征工作周”活动。明年是入伍毕业生大规模退役的第一年,要积极做好入伍毕业生退役后的就业服务和专升本升学工作,进一步落实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兑现工作。(责任单位:市征兵办;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务员局)

三、落实和完善创业引领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一)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84号)精神,认真做好享受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凭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审核、发放工作,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税收减免政策。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落实毕业生自主创业在工商注册、行政审批、小额(担保)贷款、首次创业一次性开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奖励等方面的政策。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各项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公务员局、市教育局、团市委、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

(二)充分发挥市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作用。建立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担保基金,首期由市财政安排200万元,列入财政预算。市公务员局要制定基金管理章程和管理办法,经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并向社会各界募集,不断壮大担保基金。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其他形式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贷款额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责任单位:市公务员局、团市委;配合单位:市财政局、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

(三)完善创业指导服务。

加强高校创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高创业综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充分推广KAB、SYB、大学生创业MBA、中国国际青年创业计划YBC等创业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覆盖面。组织有创业愿望的毕业生创业,参加创业培训,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享受政府提供的创业培训补贴和创业服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团市委、各高校)

(四)加大创业平台建设扶持力度。年要扶持建立1个市级大学生创业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办公场地、公共行政、成果转化、导师扶持等服务,所需建设经费和创业孵化资金由市、县(市、区)财政予以安排。对开展创业项目孵化服务好、创业项目孵化率较高的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在省财政给予奖励的基础上,市政府给予按省财政奖励一半的额度给予奖励补助。争取建立省级高校毕业生创业培训基地1家,对按要求完成年度创业培训任务的,在省财政给予每个省级基地每年补贴3万元基础上,市财政再给予补助1万元。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先进人物评选表彰活动。(责任单位:市公务员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财政局,各高校)

(五)加强毕业生就业实践与职业培训。加强应届毕业生实习实践活动,落实生产性实训教学安排,确保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实习实践活动。鼓励高校与行业企业实施多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积极推行“双证书”教育。组织专业技能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到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进行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按规定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积极宣传促进就业的政策和取得成效。要加强正面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要结合当前形势和就业政策,引导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和成才观,积极到基层去、到企业去、到生产一线去,到建设与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公务员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团市委,各高校)

四、多措并举,积极援助,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年”活动

(一)广泛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多渠道、多形式举办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和校园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信息服务。市、县(市、区)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机构举办的各类面向毕业生的招聘活动,全部实行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免费入场,并为待就业2年内的毕业生提供免费档案保管和转递服务。各级财政对为待就业毕业生免费提供公共服务的人才服务机构按项目给予专项补贴。要在办公场所设立专门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窗口,组建专门的就业推荐队伍为毕业生收集就业岗位信息,提供就业推荐服务和后续的人事服务。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各级人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人才服务机构、各高校统一就业信息数据标准,实现就业信息共享,提高就业信息服务水平。(责任单位:市公务员局、市教育局,各县(市、区)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配合单位:市财政厅,各高校)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7)

(一)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

(二)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

二、振兴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山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临潼区、长安区的山区乡镇中学(2所高中23所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各1人,5年共125人;

(二)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的每个乡镇卫生院(163个乡镇卫生院)招录医学专业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1名,5年共815人;

(三)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每个乡镇农技服务机构(144个乡镇)招录1名农技专业本科生,5年共计720名;

(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工程。市、区县每年共选派100名新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未经基层锻炼的高校毕业生到村委会担任村长助理,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每年招募5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自愿进村、进社区工作;

(五)支农、支教、支医工程。市、区县5年共选派10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乡镇支农、支医、支教等。鼓励取得医师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六)学历教育工程。每年组织300名乡镇、街道办事处35岁以下、学历不达标的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离岗进行学历教育;

(七)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每年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到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5万人。

三、振兴计划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按照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财政每年出资500万元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以下简称“振兴资金”,“振兴资金”和市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合并成立市人才专项经费,每年列800万元,优先支持农村基层人才培训。同时,建立“鼓励社会、个人捐助,争取国外资助以及国际合作”的多方筹措投入机制“振兴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由市人事局审核汇总后,市财政局负责审核、拨付、监督使用,主要用于实施“振兴计划。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资金,每个区县不得低于50万元,配套用于农村人才队伍振兴工程。

(二)创造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从医、从事农技服务的条件,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医疗卫生体制。

1.清理清退代课人员和无从教、从医资格证人员。对全市所有的代课人员和无教师、医(护)师资格证人员,由教育、卫生部门全部予以清退。

2.调整下派学历不达标教师。对区县以下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或进行学历教育;对城镇和农村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或进行学历教育。

3.调整教育、卫生、农技队伍人员结构。对农村初中、高中、乡镇卫生院和农技服务机构编制定员外超配的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由区县人事局商教育、卫生、农业、财政部门予以调整分流,并实行编制内教师、医护、农技专业人员及各类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工资资金总额包干的办法,财政只支付编制内教师、医护、农技专业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工资。

4.严格执行退休政策。对到达退休年龄的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及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律按时办理退休手续。

5.改革乡镇(街办)卫生院的医疗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力度,努力创造人才投身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机制与环境。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培养力度,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从医和从事农技服务。

1.对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安家费奖励和生活补贴。对到农村中学和乡镇涉农服务机构工作,且与区县人事局和主管部门签订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发给安家费1万元,专科生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5000元,由市、区县各负担50%;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且与区县人事局和卫生局签订6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医学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发给安家费3万元,由省、市、区县各负担1万元;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发给生活补贴5000元,由市、区县各负担50%。上述安家奖励费和生活补贴分别在省、市、区县各自资金中列支。

2.对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区县财政统发工资。把招录到乡镇涉农机构、农村中学、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区县财政供养人员范围,由区县财政统发工资,确保这部分毕业生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对招募自愿进村、进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市、区县财政支付其部分生活补贴。

4.建立助学贷款偿还制度。按照省政府“振兴计划”,对到农村基层从医并签订6年以上服务期限、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并签订5年以上服务期限的本科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本息由本人申请,就业单位、区县人事局审核、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人事厅,省人事厅核实后从省“振兴资金”中偿还,每年偿还助学贷款本息的20%,5年还清。

5.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助学金”。除省上分配的每年每个区县助学金名额(约10个)外,我市每年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各设立25个助学金名额(共计50名,平均每个县区5名,每生每年5000元,资助家庭困难、有志毕业后回到本区县乡镇以下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资助生由区县人事局、教育局在本地生源中推荐,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市教育局组织评审,市人事局批准。获得资助的学生必须与市人事局签订协议,从教服务年限5年以上,从医服务年限6年以上。助学金从市“振兴资金”中列支,由市人事局负责核准、划拨,市教育局协助高校加强对受助生的教育管理。资助生毕业后由市人事局负责派遣,区县人事局和教育局、卫生局负责安置。

6.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资助跟踪和定向(委培)招生政策。对各区县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年每个区县确定25名,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费用从市、区县资金中列支。市、区县教育局配合学校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保证其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面向基层招收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到定向(委培)单位就业。市、区县资助的高中生首先纳入省上“振兴计划”定向(委培)招生范围。各区县人事局要根据当地的工作需要,确定定向(委培)生的专业和数量,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报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每年将向社会招录定向(委培)生的院校、专业、数量以及委托的县和就业单位。招收定向(委培)生的院校、区县要与定向(委培)生签订专业培养、工作安置和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协议,并向社会公布。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各区县要严格执行定向(委培)协议,切实落实就业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助学金、助学贷款偿还、安家费和定向(委培)招生政策,每生只能享受一项。

7.建立乡村人才培训制度。对招录到农村中学、乡镇卫生院的高校毕业生,上岗前先分别由市教育局、卫生局组织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乡村医生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

(四)建立科技下乡制度,实行对口“三支一扶”服务。

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式,每年组织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农村进行为期1年的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服务。市上5年共选派“三支人员”500人(其中农技人员250人,教师125人,医护125人,“一扶”人员300名;10区县5年共选派500人(其中农技人员250人,教师125人,医护125人,“一扶”人员200名。市、区县每年选派的“三支一扶”人员总数和专业,根据实施区县的数量以及选派人员的专业比例确定;市、区县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和城镇规划建设等部门负责落实所属单位“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派。选派期间“三支一扶”人员原单位所有待遇不变,每人每年另行发放1000元交通费、2000元生活补贴,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费用由市、区县分级负担,在各自“振兴资金”中列支。

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以乡镇为示范基地,以高级职称人员为骨干。试点县年先各选派100人,其中,省上选派30人、市上选派40人、县上选派30人。按照工作要求,实行专业搭配,由县上编成10个组,每组10人,选择10个乡镇作为“三支一扶”示范基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基础教育、村镇规划、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任务,与当地基础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引智项目、文化教育卫生、农业重点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项目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相结合,实行捆绑式“三支一扶”,抓点示范,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各区县委组织部、人事局要牵头负责,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切实落实“三支一扶”人员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加强“三支一扶”人员到岗履行职责的考核。同时区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提供食宿、工作方便,组织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工作,确保“三支一扶”示范基地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对选派后不到岗以及不履行职责的“三支一扶”人员,追缴所发交通费和生活补贴,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在规定晋升职称年限内,推迟3年方可申请晋升职称。

(五)加大学历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从年起,逐年对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带薪离岗学历教育。每年全市共计300人,平均每个区县30人。学历教育期满未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考核为不称职,停发工资和福利津贴,发放本人原工资80%的生活补贴进行离岗学历再教育;之后仍未取得相应学历的,考核定为不称职,并予以辞退。对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在全额带薪教育期间,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由省、市、区县各负担1000元,在各自资金中列支。学历再教育期间费用全部由本人负担。对确因工作任务繁重,无法离岗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可实行电大、函大等形式的在职学历教育。5年后,凡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公务员和事业岗位上任职。

各区县人事局负责确定学历教育人员并报市人事局,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报省人事厅。省、市、区县“振兴资金”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人员给区县人事局划拨经费。市教育局负责根据省教育厅学历教育计划落实实施学历教育的院校。

(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各级组织、人事、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重点抓好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种植能手、专业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各区县每年重点培养3000名(平均每区县300名)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等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0名(平均每区县500名;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每年培养农民技术员2000名(平均每区县200名。

(七)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

1.实行从基层为区县以上机关遴选公务员制度。按照省上要求,从年起,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一般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和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乡镇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一般在村、社区工作2年以上的大学生中遴选。对在基层履行完服务年限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给予特殊加分照顾。

2.实行区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从基层遴选制度。从年起,区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一般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法庭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中选拔。

3.实行从基层为区县以上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制度。从年起,区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从招录到乡镇、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到年全部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

4.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并高定一级工资,服务期未满离开的,取消高定的工资。

5.建立职称评审导向机制。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今后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者优先。

(八)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到基层一线工作,在乡镇事业单位可实行周转编制,数量视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到岗情况,由市、区县编制部门商市、区县人事部门确定。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到基层工作创造条件。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考核机制,把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和使用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努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九)严格管理和考核。

市、区县人事局和主管部门人事处(科)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三支一扶”人员的管理,享受“振兴计划”待遇的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由市人事局统一保管其毕业证原件并委托区县人事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严格履行服务年限的,列入本人不诚信记录,予以通报并在媒体曝光,退还全部培养、资助经费,并不得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对成绩突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振兴计划”的实施步骤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市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人事局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事、财政、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市人事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年,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我市确定蓝田县和周至县为试点县。市“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县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试点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市级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及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试点县要根据市上试点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报市人事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年,在总结试点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4个区县,年扩大到7个区县,年扩大到全市实施“振兴计划”的各区县,年充实提高,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三)落实责任,加强督导。

区县是“振兴计划”的责任主体。实施振兴计划指导协调的责任在市,组织推进的责任在区县,实施落实的责任在乡镇。各区县要把“振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由区县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市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明确任务,积极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区别情况,分类实施。

由于我市各区县、乡镇之间自然条件、财政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的差异,在实施“振兴计划”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类实施,统筹安排。各区县也要根据辖区各乡镇(街办)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省、市和自身资金的使用方案。调剂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资助艰苦地区有志大学毕业后愿到本区县乡镇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的人员和提高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本科生安家费的标准。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8)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人为本,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开展体育运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人人参与。坚持体育事业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提供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任务,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人人关心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重视健康的社会氛围。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市级重点竞技项目与业余训练项目布局的关系,处理好体育行动计划与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关系,促进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改革创新,人才强体。不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创新。建设一支能够适应新时期体育工作需要的体育人才队伍,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体育后备人才。

(三)总体目标

到20*年,基本形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公共体育服务综合水平显著提升;培养一支规模合理、结构科学、优势突出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服务业品种门类较为齐全;兴建一批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和设施。

具体目标是: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达41%;

——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88%;

——*运动员每年参加全国比赛获金牌2枚以上,参加*市级比赛获金牌30枚,力争有*籍运动员参加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到20*年有2名*籍运动员参加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并获得奖牌;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

二、主要行动

(一)全民健身普及行动

1.行动目标

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加全民健身,倡导一人掌握1—2个体育运动技能,使广大市民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全民身体素质特别是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年青少年学生平均身高力争增加1—2厘米。

2.行动内容

(1)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增强市民体育健身意识,使参与“人人健身”的人数逐年增加。到20*年,全区经常性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41%以上。具体内容是:

——举办四年1次的全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每年举办迎春长跑、登山、太极拳、网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冬泳、健身舞等500人以上的示范性全民健身活动8次以上。力争做到每月有一次大型体育活动。

——区级部门、各系统、各行业、各大中型企业,各乡镇、街道形成有届次的2—3年举办一次运动会。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体育活动。“元旦”、“春节”、“端午节”、“全民健身日”、“中秋节”、“国庆节”由区体育局和有关部门承办;“三八妇女节”由区妇联、区总工会承办;“五一劳动节”由区总工会承办;“五四青年节”由团区委承办;“六一儿童节”由区教委、区妇联承办;“七一建党日”由区直机关工委承办;“八一建军节”由区人武部承办;“九九重阳节”由区民政局、区老委办、区老干部局承办。

——体育场、馆每年单独承办市级以上比赛1次以上,承接和协办各种区级体育比赛活动*次以上。

——各体育协会组织每年应举办2—3次具有一定规模和社会影响的体育活动,积极参加区上举办的体育比赛活动。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坚持开展工间操和课间操。

——积极参加*市两年1次的综合性运动会,参加定期举办的*市农民运动会和老年人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等有关体育比赛活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教委、区农办、区直机关工委、区人武部、区妇联、区总工会、区民政局、区老干部局、区老委办、区残联。

(2)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积极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不少于1小时,中小学校体育课每周增加到4节,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并养成经常性锻炼的习惯。坚持办好已经形成届次的中小学生体育竞赛活动,选拔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青少年俱乐部的作用,加强对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到20*年要创建2个部级青少年俱乐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体育课时总量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加强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配置,2009年,有一所市级重点中学建成1个标准塑胶运动场,到20*年,全区学校各种规格的塑胶运动场达到28个。

牵头单位:区教委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体育局

(3)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到20*年建成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1个,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点。规范国民体质监测手段、程序和标准,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将国民体质监测指标纳入常年性体育指标统计,不断提高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统计局

(4)完善体育社团组织网络体系。加强对各类体育社团组织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的纽带作用,带动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民政局

(5)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业务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各中小学校体育老师和各乡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搞好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管理和服务工作。到20*年,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城市达到15名,农村达到6名。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教委、区文广新局

(6)完善群众体育法规体系。加快群众体育法制化进程,以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体育法律法规,促进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办单位:区政府法制办、区司法局

(二)竞技体育提升行动

1.行动目标

围绕市级运动会战略,突出重点运动项目,大力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一批能在全国和市级比赛中争金夺牌的优秀运动员。在参加市运会上力争代表团总分、奖牌总数排位于全市前列。区体校每年在训运动员规模保持在500人以上,注册运动员200人以上。

2.行动内容

(1)打造特色运动项目。以创建国家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基地为目标,打造*市高水平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一是打造国际象棋为精品优势项目,每年在全国比赛或国际比赛中夺取金牌;二是突出跆拳道、柔道、拳击、举重、武术、网球等6个市级重点运动项目,每年在市级比赛中夺取金牌30枚以上;三是大力开展田径、游泳、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象棋、围棋、跳水、艺体等项目并在广大群众中推广普及,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教委

(2)以加强教练员、裁判员队伍管理为主导,提高教练员、裁判员的执教、执裁水平。建立健全教练员选拔、任用、考核制度;建立教练员按运动成绩确定分配收入的分配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水平教练来我区执教;对重点运动项目的优秀教练员在工作条件、资源配置、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重点保障。到20*年,新培养部级裁判员1名,国家一级裁判员8名,扩大二、三级裁判员规模。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人事局、区教委

(3)建立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体群字〔1999〕17号)文件规定,把体校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序列,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保障。按照政府举办,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形成以体育部门为主的体教结合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要围绕优秀运动队建设,以区体校为骨干,以各级各类学校和有场地的单位为基础,以培养后备人才训练点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补充,建立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形成区体校与普通中小学有机衔接,使体育后备人才在受训同时能接受国民教育的运行机制。加大对社会兴办体育人才培养学校扶持力度,使社会兴办体育人才培养学校与普通教育学校同等享受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区教委

(4)提高竞技体育训练科技水平。积极引进、培养高素质体育科研人才,增添科技、科研设施设备,加大体育科技投入,不断提高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水平。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科委

(5)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市级相关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体育院校和其他省(区、县)的人才交流合作。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人事局、区财政局

(6)积极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每年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8次以上,促进青少年业余训练的蓬勃发展。每年承办1—2项高水平体育赛事,满足广大群众观赏高水平体育赛事的需求。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财政局、区教委

(7)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区体校选拔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苗子和参加*市级比赛获前三名、参加全国比赛获前八名的优秀运动员优先进入重点中小学校学习。对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奖的运动员、教练员等,按照区政府印发的《*区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实施办法》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进入市级优秀运动队的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对培养的运动员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取奖牌的单位和教练员、体育教师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教委、区人事局、区财政局

(三)体育产业促进行动

1.行动目标

着力培育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体育竞赛表演、体育休闲旅游等市场,努力构建覆盖面广、社会化高、多层次的体育消费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对体育产业及经营项目办证、年检实行免费服务。扩大体育发行规模,确保体育发行年增长幅度不低于15%。

2.行动内容

(1)培育体育服务业。重点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体育技术服务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服务等体育服务产业,推动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升级。注重对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定期参加市级以上体育经纪人等专业技能培训,建立一支体育职业经纪人队伍。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工商分局、区旅游局

(2)加强体育发行和管理。探索扩大体育发行的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体育发行促销办法,拓展体育经营市场,到20*年,全区电脑销售网点数量稳定在50个以上,即开型体彩专卖场达到3个以上,体育的发行规模力争达到1600万元。规范体育公益金的管理和使用。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市政局、区财政局

(3)积极开展体育商业竞赛经营活动。大力开展深受群众喜爱的各类体育项目业余联赛市场,发展赛事经济。推出以“体育旅游、快乐城市”为主题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休闲旅游。打造一批包括漂流、探险、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展各类登山、攀岩、越野、水上运动等户外活动项目,做大户外运动市场。

牵头单位:区体育局

协作单位:区旅游局

(四)体育基础设施推进行动

1.行动目标

到20*年,基本完善区级、街道社区和乡镇、行政村的全民健身体育设施,使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1平方米以上。

2.行动内容

(1)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规划管理。将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并将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落实到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同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年度计划。新建城镇居民小区要按规定规划和建设体育设施;已建成的城镇居民小区公共体育设施未达到建设规范的,要根据情况逐步完善。对各级各类已建成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费用应纳入财政预算。

牵头单位:区规划局

协作单位:区体育局、区建委、区财政局

(2)加快区级重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游泳馆(李渡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江东休闲体育城)的建设。

牵头单位:区发改委

协作单位:区体育局、区财政局、区规划局、区建委

(3)建设完善乡镇、街道体育基础设施。新建登山健身步道1条;完善10个社区以路径建设为主的全民健身设施;在10个乡镇分别修建含有1片灯光篮球场、2片羽毛球场,配备5张乒乓球台和1条全民健身路径的综合体育场地;在100个村分别修建1片篮球场,配置2张乒乓球台。

牵头单位:有关乡镇(街道)

协作单位:区体育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协作联动的工作机制,区政府成立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区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健康*”*区体育行动领导小组,负责各项行动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进。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把体育工作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并加以推进。政府有关部门要落实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制定支持性政策和具体措施,为“健康*”*区体育行动计划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9)

继中央、区、市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之后,为了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工作,我局组织召开了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会议,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通过学习、宣传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为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区“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对分解到我局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确定了一位副局长为具体的负责领导、综合计划股和社会事业股为配合股室。我局还认真积极参加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在联系会议上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行动计划落实。

二、创新培训机制,提高人才素质

根据各级会议的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实干型、知识型、专业型社会人才为目标,加快整合培训资源,构建了干部和人才培训的“高速路”,使干部和人才培训工作走上了“快车道”。

一是整合资源抓培训。整合培训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各级职中及完中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全年共实施校舍改造和布局调整工程项目22校,区一中改扩建二期、职业技术学校异地迁建和潞江热区民族职业高中新建工程等有序推进,区职教科研楼开工建设,使人、财、物资源实现合理配置。

二是积极支持规模化培训。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积极鼓励各部门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做好培训项目的核准,培训对象由各级党政干部向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各类社会人才不断延伸,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207期,8.79万人次,其中社会人才培训86期,计划培训各级干部、各类人才18300人,累计培训5177人次,形成了大规模培训、高效率运行的培训工作机制。

三是人才工作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的创业环境包括金融保障,项目支持,风险投入,教育培训等,我区为吸引人才是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征用、贷款、户籍等,我局积极发挥好服务协调作用,积极跟进项目引进,为人才的创业搭建好服务平台。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10)

1.主要任务:

通过宣传科学发展观,使未成年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增强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以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010年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1)规范青少年科技教育课程,加大对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力度,受众人数为l0000人。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参与部门:市文明办、市科协、市妇联、团市委。

(2)组织各中小学校举办科技节,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想,受众人数为l0000人。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参与部门:市科协。

(3)组织全市青少年参加由省教育厅、省科协批准立项的金钥匙科技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模型竞赛、英特尔求知计划、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机器人竞赛、电脑制作等活动,受众人数为50000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参与部门:市文明办、市科技局、市科协等。

(4)对科技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并开展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科技论文评比活动,进一步提高科技辅导能力,受众人数为100人。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参与部门:市科协。

(5)评选市中小学优秀科技辅导员和科技小能手,受众人数分别为30人。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参与部门:市科协。

(6)评选市科技教育先进(示范)学校,推荐优秀学校参加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比。牵头部门:市教育局、市科协;参与部门:市科技局。

(7)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科学调查体验活动。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市教育局。

(8)丰富“快乐科学校园行”活动内容,培植青少年科普报告主讲人队伍,帮助基层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市教育局。

(9)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对中小学校周边文化市场进行治理,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牵头部门:市文化局;参与部门:市教育局等。

(10)组织开展“我们爱科学”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受众人数为30000人。牵头部门:团市委。

(11)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通过科普作品进行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参与部门:市文化局、教育局、市科协。

(12)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儿童快乐读书”、“快乐父母沙龙”等寓教于乐的快乐系列活动。牵头部门:市妇联。

二、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激发广大农民参与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科技意识,提高获取科技知识与信息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并将推广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擅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

2.2010年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13)组织实施新一轮“百千万科技兴农富民工程”,争取对省市县级重点项目扶持,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发挥重点项目在科技兴农富民中的引领作用。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农林局。

(14)在全市村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开展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发展致富能力和集体增资产、农民增收入、班子增活力为主要内容的“两提三增”活动,全年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和劳动力不少于6万人次,“双强”型村书记、村干部和农村中青年党员的比例分别达到90%、70%和50%左右,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先进实用技术,并有3万人达到农民技术员及以上职业资格水平。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

(15)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新增入户农户数为2000户。牵头部门:市农林局。

(16)继续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000人、开展农民创业培训l000人。牵头部门:市农林局。

(17)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受众人数300人。牵头部门:市供销社。

(18)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0人。牵头部门:市劳动局。

(19)积极发挥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讲师团的作用,组织举办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会。受众农户2000户。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相关成员单位、市老专家协会等。

(20)组织开展好“三下乡”活动,受众人数6000人。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参与部门:市级机关有关部门。

(21)继续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星火计划”培训,受众人数8000人。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22)加大重点技术推广力度,促进现代生态农村发展。根据实际,因地制宜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受众人数3000人。开展机插秧和秸秆还田技术培训,加快秸秆机械化还田及水稻机插秧集成技术推广,加速水稻生产机械化进程,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增产增收,受众人数l000人。牵头部门:市农机局。

(23)强化信息系统的服务指导,做大做强农机跨区作业。通过培训发放《跨区作业证》、《跨区作业信息手册》、设立跨区作业接待站等措施,为跨出、跨进机手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受众人数2000人。牵头部门:市农机局。

(24)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积极指导、大力扶持水稻生产服务合作社、跨区作业协会等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走规范化发展的道路,受众人数1000人。牵头部门:市农机局。

(25)推广农业科技创业项目,培植致富农民的科技增长点,受众人数3000人。牵头部门:团市委。

(26)组织实施“巾帼惠农阳光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育600名新型女农民。牵头部门:市妇联。

(27)开展葡萄、桃、梨、大棚草莓、越冬蔬菜、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等的栽培技术培训,组织送科技下乡2次,受众人数1500人。牵头部门:市农林局。

三、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以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倡导和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能降耗、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

2.2010年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8)组织开展“千百亿工程”、软件产业等人才培训活动,加快培养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建立稳定的人才资源“蓄水池”,使我市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和水平能适应跨越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为企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培训人数为600人。牵头部门:市人事局、市劳动局。

(29)开展民营二代企业家培养工程。进一步创新理念,突出重点,切实增强他们的企业传承发展本领。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

(30)组织开展“十万职工大练兵,百个工种万名职工技能提升”活动,受众人数30000人。牵头部门:市总工会;参与部门:市劳动局。

(31)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年共培养1000名高技能人才,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500人,高级工10000人。牵头部门:市劳动局。

(32)进行职业技能鉴定6000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8000人。牵头部门:市劳动局。

(33)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全年就业再就业培训10000人,创业培训2000人,科技知识培训100人。牵头部门:市劳动局;参与部门:市科技局

(34)对广大市民进行建筑节能、给排水等科普知识宣传,倡导低碳经济。牵头部门:市建设局。

(35)开展医疗科普宣传、健康咨询等活动,组织开展糖尿病、高血压、传染病等常见疾病讲座,受众人数4000余人次。牵头部门:市卫生局;参与部门:市人医、二院、中医院等。

(36)组织开展“六·五”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37)组织开展信息化等方面知识培训,受众人数为80人。牵头部门:市科技局。

(38)举办企业青工“五小”科技评选活动,受众人数3000人。牵头部门:团市委。

(39)提高妇女法律素质,围绕“3.8”维权周开展普法宣传、禁毒宣传、帮教等活动。牵头部门:市妇联。

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1.主要任务:

面向领导干部突出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决策的能力。通过提高公务员自身科学素质,增强科学管理的能力。

2.2010年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40)深入开展科级以下公务员能力建设培训。培训人数为全体公务员。重点推进专业技术人员公需科目继续教育,参训学员突破5000人次。牵头部门:人事局。

(41)举办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训,受众人数l50人。牵头部门:市科技局;参与部门:市委组织部。

五、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行动

1.主要任务:

加强专家库和讲师团队伍的建设与管理,组织和动员他们为不同人群提供科普服务。采取多种途径,建立中小学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教育研究,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强各类科学教育的教材建设,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编写先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现代科技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材,开发制作适合我市的实用技术推广的电教片等。不断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和培训,构建不同职业、不同工种、布局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2.2010年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建设行动计划:

(42)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重点内容,组织举办市第二十二届科普宣传周活动。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科普周成员单位。

(43)精心组织2010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打造工作亮点。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相关成员单位。

(44)开展环保宣传走进村镇和社区活动,开展送环保书籍进社区、村镇活动,每年给社区和村镇各送200本环保图书。牵头部门:市环保局;

(45)通过展览、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科普行动。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等。

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行动

1.主要任务:

加大科普资源开发力度,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通过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推动科普、科技、教育、传媒界的有效合作,促进我市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科普资源共享,组织编制简明生动的科普资料、拍摄科教片。

2.2010年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行动计划:

(46)完成桃、梨、葡萄等高效栽培技术科教片的制作和发放工作。牵头部门:市科协、市委组织部、市广电局;参与部门:市农林局。

(47)充分利用“86181199”科普惠农一卡通为农民提供实时技术服务,开展农业科技专家与高效农业基地挂钩接对。牵头部门:市科协。

七、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工程建设行动

1、主要任务:

加大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争取开辟电视科普专题节目和报纸科普专栏。增加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的科技专栏内容与版面,并努力打造科技传播媒体品牌。鼓励和推动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建立科普应急机制,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2.2010年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工程建设行动计划:

(48)在居委会安装电子显示屏播放科普光盘。牵头部门:市科协;参与部门:云阳镇。

(49)以科普宣传车为载体,组织开展科普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军营等活动。牵头部门:市科协。

(50)认真办好每周一次的“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牵头部门:市广电局、市科协。

(51)在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开设《田野风》专栏、在日报开辟《一周农事》、《植保信息》专栏;制作生态市专题电视片,增加科技节目的播出时间,科普类公益广告。牵头部门:市委宣传部;参与部门:市广电局、日报社。

(52)进一步增加公众科技网的容量,充实科普内容,增强网络的互动性。牵头部门:市科协。

八、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动

1.主要任务:

统筹规划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在城乡社区建设一批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运用网络进行远程科普宣传教育的终端设备等设施,努力争取将科普画廊建设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规划的审批内容。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设立公众开放日、科普接待日,向公众开放实验室、陈列室、研发机构和生产车间等场地设施,为广大农村、城市社区、学校等提供科普服务。

2.2010年全民科普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行动计划:

(53)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的科普经费增长机制。牵头部门:市财政局。

(54)建立科普惠农服务站,进一步发挥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和带头人在示范引导、辐射带动、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中的作用。牵头部门:市科协。

(55)完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的教育课件,加大对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

(56)加强城市社区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和农村“一站一员一栏”管理,定期更换科普画廊内容,充分利用街道、社区乡

镇文化站等场所,开展科普宣传活动,试点并推广建设电子科普

站。牵头部门:市科协。

九、行政法规、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工作

1.主要任务:

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在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政策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制定专项表彰激励政策,定期表彰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集体和个人。通过培养专业化人才,发掘兼职人才,建立志愿者队伍、专家库和讲师团,加强理论研究,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建立我市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并纳入社会发展指标体系。

2.2010年行政法规、队伍建设与监测评估工作行动计划:

(57)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纳入《市十二五规划》;继续纳入对辖市、区(局)党政领导科技与人才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考核内容。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参与部门:市科技局。

(58)发挥全民科学素质教育讲师团、党员教育讲师团、大学生村官科普员的作用,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科学素质教育活动。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科协;参与部门: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人社局人才工作计划篇(11)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委四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全区创新发展大会要求,以扎实举措营造一流人才生态,为高新区全面实现“六个明显提升”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现就加强我区2021年度产业人才引育工作,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区创新发展大会要求,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高新区“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发展为导向,以中高端人才、能工巧匠、青年人才等产业人才引育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互融”的生动局面,全力以赴确保全区“十四五”人才引育工作实现“开门红”,为常州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作出高新贡献。

二、主要目标

2021年,全区产业人才发展工作围绕人才引进、促进就业创业、强化人才培育、提升服务效能等方面综合施策,全区新增各类人才24000人,其中产业紧缺人才20000人,技能人才4000人。

三、工作措施

(一)突出产业人才重点发展战略

高新区的使命就是产业集群,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产业人才引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深化“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振兴产业”理念,全力构建“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良性循环,努力营造“产业人才”氛围,加快引育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支撑发展的人才队伍,力求通过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催生一个高新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高新区打造“城市新中心、中轴新支点、产业新高地、智慧生态城”提供重要人才和智力支撑。加强对产业人才先进事迹、产业人才工作的挖掘宣传报道,树立“身边人才是榜样”典型,深入开展产业人才需要和价值实现的跟踪调研,做好贴心暖心服务同时,注重优秀人才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设立企业引才贡献奖,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统战部、区人社局)

(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1.突出行业引才作用。制定重点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建立行业人才工作目标,构建行业人才管理体系。发挥创新平台集聚顶尖人才作用,依托常州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中心、常州先进陶瓷智能传感研究院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广泛集聚站在科技前沿、引领未来方向的高端人才。发挥专题园区集聚行业人才作用,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为重点集聚一批现代农业产业人才,以滨江经济开发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光伏产业园等重点工业园区集聚一批制造业紧缺人才,以创意产业园、恐龙园、环球港等集聚一批现代服务业人才,强化“一产、二产、三产”各支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发挥行业主管优势,突出行业人才引进,引导全区各行各业人才队伍提升发展。加大社会工作者引育力度,全区新增持证社工不少于100名,每万人拥有持证社工数达到16.5人,在全市各辖市区中保持前列;建成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4个,开发实施社会服务项目不少于5个,打通社会工作人才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责任部门:区委宣传统战部、区司法局、区经发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卫健局、区医保分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2.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深化校政企联动引才,加强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实施“百校千企万名英才集聚工程”,“十四五”期间,在全国高校中设立“高校引才工作站”100个,聘请1000名学校老师、辅导员、常州籍学子等担任常州国家高新区“引才工作大使”,借力发力,为我区产业人才招引工作提供支持与帮助。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力度,2021年争取在双创类技能人才引进方面实现新突破。对企业单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冠名”、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的,由政府给予奖励补助。搭建开展社会工作的基层综合性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购买服务、慈善资助服务等方式,培育发展社工人才服务队伍。(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团区委、滨开区、各镇(街道))

3.发挥人力资源产业园资源集聚作用。围绕服务产业、集聚人才的目标,发挥市场化机制作用,进一步释放常州国家高新区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资源集聚效应,为全区紧缺人才引进工作提供支撑,2021年新引进6~10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进一步提升园区整体服务能级。园区机构服务区重点企业达500家,引进人才5000人以上,服务员工10万人次以上。鼓励有经验、有实力的园区机构以购买服务形式,承揽由政府主办的各类校园招聘会、引才推介会、校企对接等活动。设立机构引才服务奖,对为全区人才引进做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表彰奖励。(责任部门:区人社局)

4.支持企业柔性引才。对于特殊人才群体,坚持以用为本,鼓励和倡导“才为我用、才尽其用”,实施柔性引才。支持省市重大项目以柔性引才的方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服务重大项目推进。持续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优化博士后管理制度,放大柔性引才效应,“十四五”期间,新建、升格博士后工作站10家,其中2021年新建、升格博士后工作站2家以上。举办好“万名硕博常州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引育计划”等活动,引导和鼓励高校研究生将论文课题、社会实践等与常州国家高新区实际相结合,征集“研究生社会实践计划”课题30个。(责任部门:区经发局、区人社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三)强化产业人才培育

1.培养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围绕“两特三新一现代”特色产业,发挥重点产业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在人才培育与人才集聚方面引领作用,构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集聚高地。深化校企合作,支持企业针对紧缺人才实施定向委托培养、“订单式”培养计划。组建企业联盟,试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人才培养校企共赢。支持省级开发区、专题园区出台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招引配套政策。(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区总工会、滨开区、各镇(街道))

2.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企业引进高技能人才及培养“多能工”。推进区级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全覆盖,加大区级技能培训补贴支持力度,对组织本单位职工参加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的,提高资助标准。支持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养,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扩面,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年培养新型学徒500人次、开展技能竞赛6场,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人。对新引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实施入选资助和引才资助等鼓励政策。(责任部门:区人社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3.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鼓励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技能专家领衔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五年内,建成区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其中2021年建成区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继续发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培养高端人才引领作用,“十四五”期间,全区博士后科研人员总量达100名,其中2021年全区博士后科研人员总量达75名。加大力度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来区合作办学、建设教学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联合企业开展人才培养项目。(责任部门:区经发局、区科技局、区人社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四)促进人才就业创业

1.扩大实习见习规模和范围。将实习见习作为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举措,纳入稳就业工作整体安排。扩大实习见习规模和范围,鼓励社会各界为青年实习、见习提供岗位和场所,扩大岗位募集规模,每年稳定提供1万个以上实习见习岗位。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在高新区参加就业实习见习活动。对组织安排大学生来区实习见习的单位给予政策支持。(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团区委、滨开区、各镇(街道))

2.加大青年创业载体建设力度。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创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三晶孵化基地”“嘉壹度”“拨云孵化器”等省、市级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基地为示范引领,实施“一镇一基地”“一园一苗圃”计划,把创业基地、苗圃建成面向大学生、新生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技能提升、就业帮扶、创业培训、创业孵化的创业就业服务综合体。举办好各类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持续激发青年人创新创业热情,支持创业带动就业。2021年新增市级以上青年创业载体2家。(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团区委、滨开区、各镇(街道))

3.优化引才环境配套。开展青春逐梦新北计划,2021年在全区设立青年人才驿站10家,为青年人才来区创业就业提供临时住宿、政策咨询、培训交流、社会融入等服务;对来区面试的大学生提供一次免费住、一次免费游,感受常州国家高新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按照“职住平衡、就业建设、个性共享”的原则,规划建设或改造人才公寓5000套,对新落户的各类紧缺人才提供服务。加大教育医疗项目建设力度,补足民生短板,创造良好人才服务环境。开展“青春留常计划”,实施青年来常“生活居住双资助”政策,对企业新引进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人才给予生活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政策。升级“人才一卡通”,扩大覆盖范围,依托“人才一卡通”推进人才服务统筹协调,在子女教育、医疗健康、旅游休闲等方面开设绿色通道或实行优惠。对新引进的年薪30万元以上人才,三年内按照对地方贡献部分为上限进行分类分档奖励,促进高层次人才扎根新北。(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统战部、区教育局、区人社局、区住建局、区卫健局、团区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五)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1.优化公共服务举措。依托常州“人才地图”,做好人才数据采集和分析,掌握全区行业人才分布、人才流动趋势,实现数字赋能人才服务。对照“高新事·高兴办”要求,优化“一门式”“一窗式”人才服务,开发“秒办”“一件事套餐办”项目,优化人才“一网通”服务平台,推行重点企业、重点人才“一对一”服务。强化紧缺人才服务工作能力建设,配优配齐服务队伍,优化业务服务流程,提升公共服务效能。(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行政审批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2.加强人才政策宣传。开展人才政策服务进企业、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推行人才政策的宣传与招商引资、企业注册、载体服务“三同步”举措。发挥区融媒体平台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宣传高新区人才政策,让政策红利和创新服务更快速、更精准惠及各类人才。(责任部门:区委宣传统战部、区科技局、区人社局、区商务局、区行政审批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3.打造人才服务品牌。围绕“天下英才汇龙城,创新创业在常州”总体要求,继续优化推进“博揽人才 集聚新北”各类市场和校园招聘活动,不断优化常州高新区营商营智环境。2021年全区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活动100场,其中校园招聘活动50场。开展“HR能力提升双百行动”,每年组织100家重点企业HR,100名引才工作者和志愿者开展专业、高效、实用的“技能提升训练营”活动,打造全域人才服务品牌。(责任部门:区人社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六)强化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围绕产业人才工作成立专项小组,明确目标和任务,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各镇(街道))

2.加大工作考核。建立完善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围绕人才引进工作目标设置考核指标,列入区级职能部门、镇(街道)年度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责任部门:区委组织部、区经发局、区人社局)

3.加强社会工作培训。认真组织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及时组织开展社会工作职业考试培训,确保社会工作者考试报考及通过率逐年提升,并对持证人员开展再继续教育培训。(责任部门:区人社局、各镇(街道))

4.加强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对人才投入作为效益最大的战略性投资,优先保障人才投入,以政府投入引领社会资本投入。做大人才专项资金盘子,保持人才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产业人才专项资金优先保障。强化人才专项统筹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优化资金兑现操作流程,全力保障人才政策顺利实施。(责任部门:区财政局、区人社局、滨开区、各镇(街道))

 

附件:1.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产业人才引育任务分解表

2.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2021年度产业人才引

育任务分解表(镇街道)

3.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2021年度产业人才(分

行业)发展目标

附件1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产业人才引育任务分解表

 

序号

重点任务

任务名称

“十四五”目标

2021年目标

2021年

第一季度目标

2021年

第二季度目标

2021年

第三季度目标

2021年

第四季度目标

牵头单位

参与单位

1

突出产业人才重点发展战略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产业人才的引进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2.营造浓厚的尊才爱才氛围。

 

 

1.形成十支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并根据方案推动实施;

2.制定人才工作要点、制作人才工作白皮书,并组织召开全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3.根据市级创新政策内容,完善升级区级人才政策,3月底前基本成稿;

4.加强人才宣传,3月底前形成区“群塑群像”人才宣传方案并实施;

5.优化人才服务,构建区优秀人才“一对一”联系服务机制。

1.根据“十大人才工程”进一步完善区“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内容;

2.6月底前制作区人才公寓地图;

3.持续加强人才宣传。

1.举办有影响力的知名活动,8月底前向省人社厅争取省创新创业大赛承办权,力争10月左右成功举办该赛事;

2.持续加强人才宣传。

1.12月底前优化提升人才“一网通”服务平台;

2.开展十支人才队伍建设大督查,确保各项任务指标按时有效完成;

3.持续加强人才宣传,12月底表彰在人才宣传中表现突出的个人。

区委组织部

区委宣传统战部

 

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

1.建立高校引才工作站100个,聘请“引才大使”1000个;

2.创新引才渠道,探索实施海外留学生人才引育计划,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200人;

3.争取在双创类技能人才引进方面有突破。

1.引进紧缺人才20000人;

2.建立高校引才工作站20个,聘请引才大使200名;

3.引进海外优秀留学生人才50名;

4.双创类技能人才引进人数1名。

1.引进紧缺人才2500人;

2.摸排省内外高校,建立引才工作站10个,聘请引才大使70人;

3.走访企业,摸排企业近三年引进高技能领军人才情况。

1.引进紧缺人才6500人;

2.建立引才工作站5个;

3.聘请70名引才大使;

4.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20人;

5.省双创高技能人才材料申报。

1.引进紧缺人才6500人;

2.建立引才工作站5个;

3.聘请60名引才大使;

4.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20人;

5.跟进省双创高技能人才后续答辩等事项。

1.引进紧缺人才4500人;

2.引进海外优秀留学人才10人。

区人社局

团区委

滨开区

各镇(街道)

3

发挥人力资源产业园资源集聚作用

1.产业园机构集聚数50家;

2.园区机构服务区属重点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机构引才人数达3万人以上。

1.新引进6~8家国内外知名机构;

2.园区机构服务区属点企业达到500家以上,机构引才人数达5000人以上。

机构服务企业数150家,机构引才达1500人以上。

1.引进2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

2.机构服务企业数100家,机构引才数达1000人以上。

1.引进2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

2.机构服务企业数150家,机构引才数达1500人以上。

1.引进2家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

2.机构服务企业数150家,机构引才达1500人以上。

区人社局

 

4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支持企业柔性引才

1.加大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力度,新建、升格博士后工作站10家;

2.举办好“万名硕博常州行”、“研究生社会实践引育计划”,征集“研究生社会实践计划”课题150个。

1.新建、升格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以上;

2.征集“研究生社会实践计划”课题30个以上。

1.摸排区内拟申报博士后工作站企业名单;

2.征集研究生社会实践课题30个。

完成申报博士后工作站材料上报,时间根据申报文件而定。

 

 

区人社局

区经发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5

强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区级技能培训政策全覆盖并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扩面工作,全区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0名,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2500人次。

1.修改完善区级技能人才政策;

2.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名,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500人次。

修订区级技能人才政策。

1.结合疫情防控情况,筹备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2.修订区级技能人才政策。

1.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2.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班、技能人才培训班管理。

1.完成职业技能竞赛活动6场;

2.跟进已开班的技能人才培训班后续考试取证情况。新增高技能人才2000名;

3.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500人次。

区人社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6

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建成区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1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

建成区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

走访企业,宣传相关政策。

摸排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情况。

完成市级高技能人才项目申报工作。

完成区级高技能人才项目的申报、评选工作。新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

区人社局

区经发局

区科技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7

促进人才就业创业

扩大实习见习规模和范围

征集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岗位数5万个以上。

征集青年就业实习见习岗位10000个。

征集就业见习岗位5000个。

 

征集就业见习岗位5000个。

 

区人社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8

加大青年创业载体建设力度

实施“一镇一基地”、“一园一苗圃”计划,力争建成区级以上青年创业载体10家。

新建成市级以上创业载体2家。

 

摸排、走访区内拟申报创业载体的园区。

 

新建成市级以上创业载体2家。

区人社局

团区委

滨开区

各镇(街道)

9

优化引才环境配套

1.建成青年驿站10家;

2.规划建成人才公寓5000套;

3.开发建设常州高新区“人才卡”,实施“一卡多能”计划,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区进入就业创业准备行动。

建成青年驿站10家。

1.出台青年驿站管理办法;

2.讨论高新区“人才卡”系统建设方案。

1.建立青年驿站10个;

2.完成高新区“人才卡”系统建设工作。

 

 

区委组织部

区人社局

区住建局

团区委

区委宣传统战部

区教育局

区卫健委

滨开区

各镇(街道)

10

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优化公共服务举措

1.优化“一门式、一窗式”人才服务举措,开发“秒办”、“一件事套餐办”项目”;

2.加强人才服务队伍的能力建设,优化服务流程。

1.开发“秒办”、“一件事套餐办”项目5个;

2.优化区级人才项目申报服务系统。

1.做好“秒办”、“一件事套餐办”项目准备工作;

2.做好区级人才项目申报系统升级的前期准备工作。

 

1.开发、实施“秒办”、“一件事套餐办”5个;

2.完成人才项目申报系统的升级工作。

 

区人才办

区行政审批局

区人社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11

加强人才政策宣传

开展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宣传进企业、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活动场次500场以上。

开展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宣传进企业、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100场以上。

 

开展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宣传进企业、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40场。

开展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宣传进企业、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30场。

开展人才政策、人才服务宣传进企业、进校区、进园区、进社区的四进活动30场。

区人社局

区委宣传统战部区科技局

区商务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相关园区

12

打造人才服务品牌

优化人才招聘活动方案,营造优质”营商营智“环境,实施“百校千企万名人才集聚行动”,举办各类招聘会活动400场,打造全域人才服务品牌。

1.举办各种类型招聘会活动100场,其中组织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不低于50场;             2.开展“HR能力提升双百行动。

开展“博揽人才 集聚新北”校园招聘活动10场。

开展“博揽人才 集聚新北”校园招聘活动15场。

开展“博揽人才 集聚新北”校园招聘活动10场。

开展“博揽人才 集聚新北”校园招聘活动15场。

区人社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13

强化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

围绕产业人才工作成立专项小组,明确“十四五”总体工作目标和任务,形成工作机制。

成立产业人才发展工作专班,明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成立工作专班,下达年度目标任务。

 

 

 

区委组织部

区人社局

各镇(街道)

14

加大工作考核

建立考核办法,将产业人才发展工作列入区级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建立考核办法,将产业人才发展工作列入区级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制定完成产业人才发展工作考核办法。

 

 

 

区委组织部

区经发局

区人社局

15

加强资金保障

做大做强区人才专项资金盘子,保持人才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强化人才专项资金统筹管理,保障人才政策顺利实施。

做大做强区人才专项资金盘子,保持人才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强化人才专项资金统筹管理,保障人才政策顺利实施。

完成年度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资筹集工作。

 

 

 

区财政局

区人社局

滨开区

各镇(街道)

 

附件2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2021年度产业人才引育任务分解表(镇街道)

 

序号

                         单  位

任务名称

滨开区

(春江街道、魏村街道)

孟河镇

薛家镇

罗溪镇

西夏墅镇

奔牛镇

新桥街道

三井街道

龙虎塘街道

合  计

一、产业人才引进

1

拓宽引才渠道

新增产业

紧缺人才

4950人

790人

3250人

1350人

720人

560人

600人

4540人

3240人

20000人

建立高校

引才工作站

4个

2个

2个

2个

2个

2个

2个

2个

2个

20个

聘请引才大使

40名

20名

20名

20名

20名

20名

20名

20名

20名

200名

2

支持企业柔性引才

新建市级以上

博士后工作站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9家

二、产业人才提升培育

3

促进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

新增高技能人才

250人

200人

250人

250人

200人

200人

200人

250人

200人

2000人

申报双创高技能人才

1名

 

1名

 

 

 

 

1名

 

3名

三、人才就业创业

4

就业实习

见习基地建设

征集大学生

就业实习见习岗位

2600个

500个

1800个

700个

400个

300个

300个

1800个

1600个

10000个

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

25家

3家

20家

8家

3家

3家

5家

18家

15家

100家

5

青年创业载体建设

建设区级以上

青年创业载体

2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0家

6

引才环境配套建设

建设青年驿站

2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家

10家

规划新建人才公寓

 

 

 

 

 

 

 

 

1个

 

四、人才服务效能提升

7

人才政策宣传

开展人才政策

宣传活动场次

20场以上

5场以上

15场以上

10场以上

5场以上

5场以上

5场以上

20场以上

15场以上

100场

8

人才服务品牌建设

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场次

不低于11场

不低于3场

不低于8场

不低于5场

不低于3场

不低于3场

不低于3场

不低于8场

不低于6场

50场

 

附件3

 

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2021年度

产业人才(分行业)发展目标

 

序号

行业人才

2021年新增人才(单位:人)

责任单位

1

文化行业

600

宣传统战部

2

文旅、体育、娱乐行业

600

教育局

3

金融业

600

经发局

4

物业、市政管理、建筑业、交通运输、房地产

800

住建局

5

农业、水利、畜牧水产

100

农业农村局

6

商贸、酒店、餐饮

600

商务局

7

医疗、健康

300

卫健局

8

医药零售

50

医保分局

9

律师行业

50

司法局

10

养老、社工、

人力资源服务业

300

人社局

11

产业紧缺人才(制造业)

16000

人社局、经发局、科技局

12

技能人才

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