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1:49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共689例为对照组,男411例,女278例;早产儿195例,足月儿494例;胎龄28.0周~40.8周(37.5周±2.5周)。2013年7月—2013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法期间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929例为观察组,男516例,女413例;早产儿247例,足月儿682例;胎龄27.8周~41.0周(37.7周±3.3周)。疾病种类包括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早产儿、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败血症、低血糖、新生儿贫血、胎粪吸入综合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足月小样儿、气胸、脓疱疮、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腹泻、新生儿硬肿症。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疾病种类及病情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科室已有的护理规范对住院新生儿实施皮肤护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实施方法如下: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分析新生儿科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及发生原因,制定风险管理程序及防范措施。

1.2.1常见医源性皮肤损伤原因

①划伤:患儿指甲抓伤;护士剃头时不慎割伤头皮;输液针头从肝素帽牵拉掉下,划伤皮肤等。②压伤:留置针、肝素帽、导管对皮肤造成压伤;遗留的针帽及不正确应用棉签压迫止血等引起的皮肤损伤;无创辅助通气时对鼻中隔的压伤;气管插管固定不恰当,造成口角皮肤压伤等。③擦伤:患儿在蓝光箱及暖箱时,四肢摩擦引起骨突处皮肤破损等。④粘贴伤:取敷贴和固定用胶布及电极片时引起的皮肤损伤;粘贴敷料方法不正确,导致张力性损伤等。⑤药物渗漏:新生儿血管较细,血管壁较薄,静脉位置较浅,当输入一些刺激性较强药物或长期输液且观察不及时造成药物渗漏损伤皮肤。⑥皮肤感染损伤:沐浴时穿刺处浸湿;留置针保留时间过长;患儿呕吐后未及时清洁皮肤。⑦烫伤:仪器设备故障;蓝光箱、辐射台肤温探头脱落;沐浴时水温过高导致烫伤。

1.2.2防范措施

①加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培训,学习运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增强责任心,操作动作轻柔,提高人文关爱。②改进护理方法及流程,如皮肤的患儿戴棉布手足套保护;体重大于3000g或活动度较大的患儿足端放置长条形软布垫;规范胶布及敷贴等的使用,尽量减少粘贴时间及范围,撕取时动作轻柔,用生理盐水或润肤油,边浸湿边撕取;为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敷料撕取时造成的损伤,将PICC敷料常规更换时间定为1周1次;极低及超低体重儿尽量使用水胶体敷料;妥善固定各种导管、监护线等,紧贴皮肤时予适当衬垫。③加强输液操作管理。认真评估、选择合适的部位及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针柄处根据情况用小棉球衬垫,禁止覆盖穿刺点;输液针柄用条形胶布交叉固定于肝素帽上;输注特殊药物时有明确的床头标识,15min~30min观察1次,做到“一看二摸三对比”,如有渗漏及时报告,根据药物性质采取不同处理方法;沐浴时使用一次性手套保护留置针;需长期输入强刺激性药物的病人选用PICC。④维持仪器设备正常工作状态,建立“日常设备检查维修记录本”,统一“设备故障”及“运转良好”等标识,专人负责,定期检查。

1.2.3观察指标和评估

观察两组新生儿住院期间发生皮肤压伤、划伤、粘贴伤、擦伤、药物渗漏所致损伤、皮肤感染损伤、烫伤共7项指标。责任护士认真评估患儿皮肤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记录住院期间皮肤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填写专用交接班本。风险管理小组每日检查,定期总结。

1.2.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2)

神经外科由于其病人一般病情比较危重,病情变化快,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稍有不慎或疏忽就会出现严重后果,从而引起医疗纠纷和投诉,是医院护理风险最高的科室之一[1]。因此需要对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对神经外科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神经外科病人、探视人员和医院工作者存在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评估、判定及预防等[2]。护理风险伴随着病人治疗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系统化、全局化的问题,需要相关人员齐心协力来解决问题。因此我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实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降低护理风险的对策措施,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作者简介俞帆,护师,本科,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柏基香(通讯作者)、于咪、王燕单位:225001,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引用信息俞帆,柏基香,于咪,等.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全科护理,2017,15(32):4077-407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某病房于2015年1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收治的1044例病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2岁~70岁,平均49.5岁,颅脑肿瘤204例,颅脑外伤727例,癫痫113例(其中躁动83例)。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089例病人设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年龄12岁~70岁,平均50.3岁,颅脑肿瘤216例,颅脑外伤752例,癫痫121例(其中躁动87例)。两组病人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具体如下。

1.2.1.1完善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完善神经外科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例如医生和护士的交接班制度、对病人的查对制度、病室的消毒隔离制度、对病人的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管理制度制定不合理,制度本身存在缺陷或者某方面的护理制度存在缺失,可能会导致病人在护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生意外,造成医疗事故,引起医患纠纷等情况。例如:科室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的管理和检修制度的缺失或不到位,可能导致因为医疗器械设备损坏影响对病人的治疗。因此需要在原有的科室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组建科室护理的质量控制体系,进行科室的日常管理,确保神经外科的工作得到完善和发展。

1.2.1.2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

护士是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要降低护理风险就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增强护士的风险护理意识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对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因素,培训护理人员如何提前做好干预措施,如何制定相应应急预案,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使其降至最低水平[3]。

1.2.1.3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高风险问题进行管理,制定评估-干预的标准化内容和流程

针对非计划性拔管高风险人群,若病人意识清醒,护士加强健康宣教,促使病人自觉配合保护管道。若病人因意识障碍可能导致拔管,护士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约束,必要时可按医嘱使用镇静剂。同时护士对病人翻身护理时要注意避免管道脱落或松动。针对误吸高风险人群,护士一定要注意喂养方式及速度,让病人处于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鼻饲时选择细的胃管,降低胃内压和减少咽部异物刺激引起的反流,病人出现呕吐应迅速进行清理,确保病人气道通畅。针对坠床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在病人床前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对于意识不清并躁动不安的病人加床档,必要时可以进行保护性约束。针对压疮等皮肤损伤高风险人群,护士应当对长期卧床病人定时更换,使用防压疮皮肤护理液,提高皮肤抵抗力,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爽,避免刺激,给病人使用如海绵垫、充气护垫等减压器具,加强病人营养,提高病人自身抵抗力。针对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加强病房空气环境的管理,定时开窗,病房湿式清扫,每日完成床单更换,集中查房后用0.5%的84消毒液超声雾化进行空气消毒,加强物品消毒灭菌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减少侵袭性操作和开放式治疗[4]。

1.2.1.4与病人多沟通,减轻病人心理负担

神经外科病人的病情具有发病急、病情较重、预后差等特点,这会导致病人的情绪不稳定、过度紧张、悲观、抑郁,甚至产生厌世的情绪不配合治疗等,这些因素不仅不利于病人病情的好转,反而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意外事件。此时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稳定和安抚病情较重的病人,避免因为消极情绪对病人病情的影响,确保病人对病情和治疗方式等信息的了解,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升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因为沟通不当、不及时引起的医患纠纷[5]。

1.2.2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包括非计划性拔管、误吸、坠床、皮肤损伤、医院感染。其中非计划拔管数量统计是在未下达拔除管道医嘱之前,非医务人员拔除的管道数量(含拔管后不需要再插管的非计划拔管数量);误吸数量统计包含咳嗽明显的显性误吸和吸痰或摄片证明的隐性误吸;皮肤损伤数量统计包含病人住院期间的压疮、约束性皮肤损伤、躁动病人的自伤。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近些年来,神经外科护理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护理风险也明显增加,因此加强对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的管理势在必行。我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开始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通过采取对科室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培训,利用PDCA、品管圈等管理工具对由标准化评估确定的高风险人群提前制定出干预措施及流程以及加强与病人的沟通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达到了提高护理质量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桂珍.加强神经外科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17(6):72-74.

[2]林菊英.医院管理学:护理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7.

[3]张丽平.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14):7-9.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3)

【中图分类号】116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21-02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医疗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率及在院治疗成活率有了很大的进步。

由于早产儿特别是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皮肤娇嫩,需要长时间的肠外营养,因此口饲管留置的时间也比较长,为避免出现胶布固定造成的机械性皮肤损伤,为此我们对于固定材质进行了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普通的纸质胶布,3M透明敷料贴都曾作为固定材料在临床护理中应用了较长的时间,优点是成本较低,但80%的患儿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发红,5%的患儿出现皮肤破损的现象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由亲水性强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人造橡胶等为主要原料制成,它能为伤口愈合创造一个最佳的湿性愈合环境,其作用是维持创面适宜的湿度,促进伤口愈合;维持适宜的氧分压,促进血管和肉芽组织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自溶清创能力,选择性的清除坏死组织及大量的渗出液和有机物质。

应用方法:①在使用水胶体敷料前,彻底清洁局部皮肤表面,确定皮肤已完全干燥。②根据患儿的所用大小来修剪水胶体敷料。③从被衬纸上剥下敷料,尽量减少手指和敷料粘胶表层的接触。将敷料对准要固定的部位,以滚压式的方法粘贴。在后面用一块长度不超过水辅料贴的普通胶布反折交叉固定在水辅料贴上④每班交接班时观察口饲管的固定情况,水胶体敷料软化、发白要及时更换。水胶体敷料为一次性使用,保证了患儿安全、舒适。

研究结果显示, 氧气及水蒸气能够自由通过,而微生物、水分不能通过,有效的防止了微生物的入侵。此外水胶体敷料具有舒服、轻薄、有弹性等特点,随皮肤活动而移动,它可作为一个人工皮肤屏障,有效缓解早产儿使用胶带固定口饲管引起的刺激,减少皮肤损伤,能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对早产儿的皮肤完整性起到保护作用。使用水胶体敷料还可以减少早产儿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轻工作量,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然而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发生感染,各种管道的置入都会增加感染的机会[1]。各种管道的非计划性拔管是重症监护病房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非计划性插管重置率明显高于计划性拔管, 导管的妥善固定是治疗和护理重要保证。经口插入的导管对口腔黏膜的刺激使唾液分泌增加[2],从而口腔分泌物过多而导致脱管[3]。水胶体敷料做前瞻性保护,减少了口腔分泌物污染胶带的机会, 从而减少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减少了因反复接触患儿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另外减少护士工作量,减轻了护士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缩短病人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发生。水胶体敷料取材方便,经济实用,操作简单、方便,易掌握,效果好。 使用水胶体敷料可以减轻早产儿更换固定胶带时的疼痛,超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由于住院时间长,治疗期间常需更换导管固定胶带,胶带撕粘极易造成局部皮肤损伤、疼痛,反复的疼痛刺激会对早产儿造成近期及远期的不良影响[4],同时保护保护皮肤完整性,减少了插管重置,从而减少了医疗费用[5]。水胶体敷料作为人工皮,避免了胶带与皮肤直接接触,减轻撕拉胶带引起患儿的疼痛,使患儿舒适,符合早产儿持续发展性护理要求。

皮肤护理是早产儿护理的重点,管道固定更是护理的重中之重,作为专业的新生儿科护士,不断更新的护理服务理念要求下,我们一定会使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李革, 张静华.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12 例分析[J] . 中国误诊学杂,2007,7(28):6811-6812.

[2] 郭军荣, 刘冬霞. 机械通气病人意外拔管的原因与预防措施[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04,10(4):88.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017-02

新生儿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3部分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表皮的角质层很薄,只由2-3列角化细胞组成,细胞间连结松弛,容易脱落,形成生理性脱屑[1]。表皮和真皮间靠近弹力纤维连接,新生儿皮肤纤维形成少,表皮、真皮间连接欠紧密,皮肤游动大,在摩擦和牵拉作用下发生部分或全部剥脱[2],由于这些组织结构特点,使新生儿皮肤防护功能比成人差,容易损伤,微生物很容易侵入,成为全身感染的门户[1]。临床工作中,新生儿皮肤受损也是引起护理投诉,导致护患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对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发生皮肤损伤的常见原因、主要环节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而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有效减少皮肤损伤发生率,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具有一定价值的参考依据。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入选者住院时间大于72小时,入院时体表皮肤完整。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的1658例住院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41例,女817例;入院时日龄1-25天,平均(3.5±1.76)天;体质量1830-4120g,平均(2730±240)g;住院天数3-67天,平均住院天数(7.2±1.46)天。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864例住院新生儿作观察组,其中男958名,女906名;入院时日龄1-28天,平均(3.2±1.80)天;体质量1910-4060g,平均(2660±255)g;住院天数3-48天,平均住院天数(6.9±1.73)天;疾病种类包括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高胆红素血症、缺氧缺血性脑病、新颅内出血、胎粪吸入综合征、消化道出血、咽下综合征等,新生儿皮肤感染的患儿不做为研究对象。二组新生儿的性别、日龄、体质量、住院时间及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皮肤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皮肤护理的基础上,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对有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的原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干预。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①召集所有参与护理的人员,对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原因及护理环节进行讨论与分析。②针对发生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将各环节的干预措施串连,制定流程。③干预流程切实可行,并征得护理人员的认可。④流程制定后,对护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⑤护士长合理排班,保证人力、物力,以利干预措施有效落实。如我科制定的“胶布粘贴所致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如下:选择3M透气敷贴或胶布贴胶布前对粘贴部位进行仔细评估,确认无皮肤炎症或损伤去除胶布前先湿润胶布,揭胶布时动作轻柔每天更换眼罩与心电极片,毎班更换血氧探头部位,留置胃管与普通留置针使用时间不超过72小时严格交接班,落实责任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报告,并做好记录定期对干预措施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整改措施,调整护理干预流程”。

1.2.2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新生儿胶布粘贴伤、尿布皮炎、穿刺部位瘀血、医疗物品接触部位压伤、面部指甲划伤、高危药物外渗伤、烫伤等七项指标。将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构成比,以及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例数进行比较与分析。

1.2.3 数据处理。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新生儿的皮肤损伤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皮肤损伤发生情况与构成比比较[n(%)]

2.2 对照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观察组因新生儿皮肤受损而受到的家属投诉1次,见表2。

表2 两组新生儿因皮肤损伤所致护理投诉比较

3 讨论

3.1 新生儿皮肤是机体重要保护器官的屏障。它比较脆弱,并且经历了从母体子宫内羊水到出生后暴露于外界空气的剧烈环境变化,所以容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引发其他系统疾病[3]。

3.2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护士有目标的、有预见性的为护理对象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科学工作方法,采取先预防后治疗的原则,尽可能消除发生皮肤损伤的隐患或一旦发生及时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治疗。我科在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结合我科实际情况,使得流程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从而使本研究得以顺利实施。

3.3 表1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各类皮肤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4 本科制定新生儿皮肤损伤的预见性护理流程共7个,根据不同的原因,从各个环节进行指导与管理。从表1可以看出,杜绝了面部指甲划伤,是因该流程中有“入院时仔细检查患儿指甲,根据需要进行修剪”的环节;胶布粘贴伤与穿刺部位皮肤瘀血发生率下降幅度较显著,提示该两类损伤与护理人员的操作关系较明显,可控制性较强;对照组胶布粘贴伤发生率排第一位,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后,观察组以尿布皮炎发生率排第一位,说明尿布皮炎的发生与患儿个体体质有关,可控制性相对较弱;两组均未出现烫伤,说明护理人员对新生儿烫伤的防范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但护理管理者不应掉以轻心,仍需加强防范新生儿烫伤的培训与管理。

3.5 表2可以看出,两组因皮肤损伤所致的护理投诉有所下降,说明采取预见性护理措施后,提高了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

参考文献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5)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阮 征,刘 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 4):333.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6)

本组手术患者154例,设为实验组,将2008年46例设为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防治压疮,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比较术后1~15天患者的压疮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实验组仅1例术后出现褥疮,发生率1.78%;对照组4例出现压疮,发生率8.9%。两组术后压疮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循证护理:概念:循证护理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产生的一门分支科学,以临床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将科研结果、临床专门知识和检验与患者需求相结合,促进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是遵循最佳证据的新理念从医学领域到护理学领域的延伸,其实施对患者和护理工作都有积极的影响。

压疮概念:压疮是长期卧床,局部组织持续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紊乱,局部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组织变性坏死。临床治疗非常棘手,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增加患者痛苦,更重要引发败血症危及患者生命。

寻找临床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术后长期卧床患者,为预防压疮的发生,将临床问题定义为术后长期卧床患者压疮的预防。

检索相关文献: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系统寻找国内外压疮预防方面的文献,以寻找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

对检索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经检索与压疮发生有关危险因素的文献36篇,压疮预防有效措施文献25篇,并对其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评审。总结如下:⑴患者自身因素:①年龄:压疮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②疾病因素与营养状况: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负氮平衡等疾病因素术后压疮发生率增高。⑵术中危险因素:①力学因素,垂直压力可以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红肿、溃疡并与持续时间有关;②皮肤潮湿;③术中的,决定患者的受压部位,术中变换时,位垫失去保护作用;④麻醉:物引起血管收缩,加重缺血、缺氧导致压疮发生;⑤术中体温变化,降温后,皮肤循环不良加剧,复温时,需氧量增加,可增加压疮的易感性。⑶护理因素,护士对压疮知识的了解及对压疮预防重要性的认识,及护士的责任心增加了皮肤压疮的危险因素。

循证实施:将获得的证据与患者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①成立压疮护理管理课题小组,学习压疮知识。②加强术前访视工作,积极全面评估患者压疮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综合分析,作好健康教育,指导作好皮肤清洁。③积极处理原发病,及时给予对症处理,如控制血糖,改善微循环等。④合理摆放手术,合理将患者置于固定稳妥状态,注意骶尾部、足跟部等重点防范。⑤保持手术床铺的清洁干燥,保持易受压部位的干燥。⑥术中加强对易受压皮肤的观察和护理。受压部位涂抹凡士林使其形成封闭性油膜,在骨隆凸处使用茶叶垫,变换软垫的支撑力点,术中护士重视对受压皮肤的关注,观察皮肤颜色及温度的变化,改善其血液循环。⑦对于体外循环患者,注意室温及体温变化,观察末梢肢体血供情况,复温时温度不能骤然升高。⑧及时制定翻身护理计划。

讨论

在护理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到可能出现的压疮潜在问题,及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只要提高压疮防范意识和责任心,是可控可防的。研究遵循循证护理程序,采用可行的方法获取循证护理资源,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具体情况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针对各项危险因素作针对性处理。结果表明,采用循证护理后患者压疮发生率较对照组下降。

循证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强化专科护士的角色作用。循证护理的实施可提高护士的学习工作要求。善思考,善观察,对患者护理方式发生质的改变。对提高护士的判断观察能力,科研工作技能,信息获取能力有积极作用。循证护理可改变护理人员思维和行为模式,可提高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循证护理注重终末评价和质量保证,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节约卫生资源。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7)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6(a)-139-0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手术全期护理新理念的提出与发展,术前访视已成为手术全期和手术室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而术前评估是术前访视中的重要内容,是对患者术前的阶段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订术中的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对提高手术护理质量、确保术中护理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手术室自2006年起开展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访视,2009年逐步完善了术前评估内容,取得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09年12月的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访视1 652例,男性985例,女性667例。

1.2 方法

1.2.1 术前访视设立护理评估责任人和评估时间 责任人要求为在手术室工作1年以上并掌握各专科手术健康教育内容的护理人员,一般为担任该手术的巡回护士。常规在手术前1 d下午根据手术通知单去科室查看病历,辅助检查及化验报告结果,特殊手术患者需要向主治医生了解病情,携带病历到患者床前进行术前访视,同时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患者在手术室的个性护理措施,访视所需时间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20~30 min/人,访视护士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后向手术室高级护士或护士长进行汇报,由她们审核确定手术患者护理措施的实施。

1.2.2术前访视及护理评估表格使用我院自制的《手术患者术前访视单》、《术前护理评估单》进行手术患者的术前访视,根据内容进行护理评估,制订个性化护理措施,由护士长或高级责任护士负责审核。

1.2.3术前护理评估内容

1.2.3.1心理评估采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就诊原因、婚姻家庭状况、心理状态、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1.2.3.2压疮评估术中压疮的干预是手术护理的重点难点。我院应用Noyton量表,对患者的一般情况、精神状况、活动能力、运动能力、是否大小便失禁等内容进行评估。如积分

1.2.3.3静脉输液的评估手术中静脉通道的建立是手术安全的保障。术前应评估患者的皮肤状况包括穿刺部位的皮肤、弹性、厚度、清洁度、温度、潮湿度和有无感染病灶。患者的静脉情况:包括静脉的弹性、走行、有无静脉瓣、是否在关节部位、是否经常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等。根据评估的结果,结合手术的要求、手术部位、手术的要求,来选定合适的输液部位及准备输液器具。

1.2.3.4手术摆放的评估评估患者的皮肤情况如营养状况、皮肤的弹性、完整性、有无压伤、皮肤的感知觉情况。再根据患者的体型、估计手术时间的长短,选择合适的垫。必要时术前进行的训练。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3.5术中使用特殊仪器、器械的评估根据手术的要求术中使用的特殊仪器、器械的患者要做好术前的评估,为术中能正确安全使用仪器做好准备。如:高频电刀的使用前应评估患者体内是否有心脏起搏器、金属内植物、放置负极板位置的皮肤情况等。

1.2.4制订相应的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

1.2.4.1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好心理干预术前的宣教和心理护理,向患者介绍手术的过程及方法,手术组的成员;耐心解答患者的提出的疑问,减少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术中应主动安抚和鼓励患者,简要说明手术进展的情况,自始自终让患者有被尊重的感觉、对手术有安全感,消除紧张心理。

1.2.4.2根据患者压疮的危险指数制定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选择合适的垫,缓解身体局部所承受的压力;手术时间较长者术中应加强皮肤的观察,在手术中小范围变动受压部位或采取局部按摩的方式,促进受压皮肤的血液循环;术中注意保暖,保持受压皮肤的干燥,有效地避免术中压疮形成。

1.2.4.3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及静脉穿刺套管针对静脉评估结果欠佳时,应及时向护士长汇报。由高年资护士担任静脉穿刺操作,可提高静脉操作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1.2.4.4评估结果汇报根据各项评估结果,向手术室高级护士或护士长进行汇报,提出相关的护理诊断,发现护理问题,并制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手术护理工作质量。

2 结果

我院手术室自2006年起开展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访视,2009年开始进行护理评估,统计2009年完成访视例数为1 652例,术后患者对手术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手术医生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为97%。术前护理评估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3 讨论

卫生部2005年颁发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首次对我国围术期患者术前访视和术后支持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2]。术前评估是对患者的判断,是手术前的准备,术前评估对保证手术护理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我院手术室开展术前护理评估与术前访视的结合,从评估结果引出了护理诊断,发现了护理问题,制订了护理计划及措施,护士通过评估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充分准备手术所用的物品及器械,提高了预见性及应急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个案护理,有效地提高了手术护理工作质量、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护士对患者的评估能力及判断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蒋琪霞,刘进玲.应用Braden计分表预测及预防压疮的护理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1):3-4.

[2]赵学彬,马智群.术前访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6,13(10):44-45.

[3]赵希转.舒适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06-107.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8)

2008年4月至今,在对40例病人静脉输液468次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分组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最适合有效的拔针按压方法。40例病人中,男27例,女13例,共输液468次,均选用手背静脉网,采用6号半针头穿刺,病人均为基本外科疾病,出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将4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男15例,女5例,输液次数258次;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输液次数210次。两组年龄、性别、病情、出凝血时间等经X2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

拔针按压方法:①实验组:拔针时将按压手指与血管走行平行,在快速向外拔出,当针头拔出的同时,迅速按压(t

判断标准:①皮下出血:为按压后皮下形成瘀斑。②疼痛:以病人的感觉及表情为依据。

结 果

两组比较,见表1。

实验组采取先拔针后按压的方法,在针头拔出的同时、迅速按压穿刺点,从而减少了针头与皮肤及血管壁的摩擦,减轻了病人疼痛感。对照组采用先按压后拔针的方法拔针时,由于针头与穿刺点皮肤及血管壁之间的摩擦,从而加剧病人的疼痛。由于按压方法的不正确而造成穿刺点出血的情况,在讨论中均以沿血管方向在穿刺点上方按压为标准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出血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拔针与按压时间差比较,证明拔针与按压时间差

讨 论

拔针方法:①经过临床分组对照观察两种拔针方法,以拔针后迅速按压方法为最佳,无痛及无瘀血。②以最佳拔针方法拔针后应迅速在t

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在拔针按压时需将皮肤针眼与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故有些护士用棉签与血管垂直压在皮肤针眼上。因棉签直径小,受压面积较小,往往不能将血管针眼同时按压,以至形成皮下瘀血。而用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1~2cm,可使两个针眼同时受压,防止了局部皮肤及皮下出血。如输液贴遮盖针眼时,可压干棉签,然后固定。拔针时轻按针眼处,拔针后讯速按压止血效果好。

虽然皮肤出血现象发生率较低,但仍需注意。其原因:一方面是护士在按压过程中棉签偏移了皮肤针眼而出血;另一方面可能与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有关,力度不够或时间短,都起不到止血效果。故护士按压时应认真负责,不能急于离开病人。拔针时指导病人垂直迅速按压,在针眼上2~3mm按压4~5分钟即可。出凝血时间不正常的人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按压力度要适当,按压力度过大老年人容易出现皮下出血。

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若针尖与血管壁紧密接触时,输液时就会发生速度减慢或停止。当用常规快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先慢后快拔针时,将漂浮状态的针头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损伤,这就是不引起疼痛和出血的原因,但强调针头与血管纵轴平行,切勿用棉棒压针头部,这也是此法的关键之一。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9)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06-11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cluster nursing management on newborns in the period of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Methods 58 cases of newborns required for high risk drug transfusion because of diseases cur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general group and intervention group with 29 cases in each by the order of admission.Newborns in general group were provided conventional infusion care,and newborns in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provided cluster nursing service.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summarized,and the clinical nursing service quality for parents of the patient children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y transfusion was 31.03% in the general group,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10.34%,so that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with (P

[Key words] Cluster nursing;High risk drugs;Newborn;Adverse reaction;Nursing management

部分新生阂蚣膊⌒枰输注药物进行治疗,本次研究对象均为因疾病需要输注高危药物患儿,儿科常见高危药物包括钾、甘露醇、氨茶碱、硫酸镁等可能导致外渗并发症药物、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肾上腺素;白蛋白、血浆制品;氨基酸等静脉营养制品等[1-2]。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新生儿肢体存在躁动表现,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外渗、局部组织溃疡、皮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表现,因此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时,需要临床加强用药护理。本研究对于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治疗期间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的影响,集束化护理概念意指护士需严格把握治疗过程中细节,以改善预后为目的实施护理措施[3],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因疾病需接受高危药物输注新生儿58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划分为一般组29例与干预组29例,一般组患儿包括男18例、女11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2±2.1)d,静脉输注途径包括足背静脉15例、头皮静脉14例,输注药物种类包括甘露醇9例、氨茶碱10例、碳酸氢钠5例、抗生素5例。干预组包括男19例、女10例,出生时间平均为(20.5±2.3)d,静脉输注途径分别为13例、16例,输注药物分别为10例、10例、4例、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同时选取一般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5~35岁,平均(30.1±2.1)岁;干预组患儿家长58例,年龄24~36岁,平均(31.2±2.3)岁。本次研究已取得患儿家长同意;本研究已取得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对抗生素过敏患儿。

1.2 护理

1.2.1 分析输液并发症危险因素 (1)机体因素:由于新生儿血管较细,临床静脉穿刺操作具有一定难度,一般输液多选择头皮、四肢静脉,静脉表浅、血管细小、管壁薄弱、管腔较细;新生儿体温控制系统发育不完善;患儿皮肤感知能力较差。(2)新生儿皮肤较薄、对药物刺激耐受力较差;高危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浓度、输注速度、药液温度、室内温湿度、药物自身刺激性、高渗性液体。(3)药物质量,如药物微粒、空气中微生物侵袭等;护士操作因素:未严格掌控药物输注速度、护士并发症预防意识较低、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护士未妥善检查药液质量、对患儿皮肤观察工作不仔细、护士临床经验不足;护士对新生儿输液并发症知识认知能力较差、护士未掌握输液并发症处理方法[4]。

1.2.2 护理 为一般组患儿提供常规输液护理,包括:护士应积极观察患儿体征变化,观察留置针功能是否完好,评估血管情况,遵医嘱为患儿配置输液药物,严格坚持三查八对原则,坚持药液现用现配原则;输液过程中需加强巡视次数,积极评估患儿身心表现,查看皮肤情况,做好换药工作,输液完成后提供管道封闭措施。护士与患儿家长保持交流,及时告知其新生儿疾病治疗情况,告知药理作用,针对家长疑问进行解答,了解其内心想法,提供心理安抚护理。为干预组患儿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首先科室成立输液管理小组,组员包括责任护士、护师,由护士长担任组长,针对过往科室发生过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护士长应分析过往护理工作中缺陷,进行集中整理,打印成册,发放给所有科室护理人员;针对常见新生儿输液并发症进行分析,参考相关文献,制定出预防及处理措施,制定护理计划[5]。(2)护士长应加强对科室成员进行药物知识宣教,强调高危药品对血管危害,治疗室墙面应张贴儿科常用高危药品种类、用途、输注方式、常规剂量、药物配伍禁忌等,提高护士认知能力。护士长应指派专人负责管理高危药品,定时进行药物有效期核对、清点数量,使用药品及损耗药品均需使用专用登记本进行记录,记录使用时间、用途、操作者签名等,及时清理过期、破损药物,保证药品完好性。护士应积极评估新生儿病情、体征指标等,选择适宜输液器,加强输液期间新生儿体征观察。(3)护士应将高危药物警示牌挂在患儿床头,提高护理人员警示意识,护士为患儿注射前需两人核对药品名称、剂量、输注时间及患儿一般资料等,小组每月进行一次检查及工作总结会议。(4)首先在用药前,护士应严格掌握患儿病情特点、全身机体状态、病史、药物过敏史、观察血液流通表现,穿刺时,需选择明显静脉,观察患儿活动表现、评估皮肤颜色、温度[6]。(5)做好用药前观察工作,对于部分需要稀释使用的高危药品,护士应合理配置好药液,使用注射泵时,应仔细连接针头及管道,确认管道通畅后进行输液。注射结束后做好冲管护理,输注高危药物时,护士可在患儿床头、输液架上摆放警示标牌“特殊用药, 注意观察”,护士应掌握输注时间,加强巡视次数,仔细观察皮肤与血管表现,做好药物使用记录,仔细交接班;用药后及时评估血管表现,对于出现输液并发症及时加以处理。(6)一旦出现并发症情况,及时停止输液,抽吸血管内药物,快速拔针,护士应针对药物外渗患儿及时抬高肢体,早期发现时对穿刺部位冷敷,使用25%硫酸镁浸泡无菌纱布,贴在外渗部位,连续湿敷;做好新生儿皮肤保暖工作;药物封闭。

1.3 观察指标[7-9]

评估两组患儿发生输液并发症表现,常见并发症包括药液外渗、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评估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科室自制评分表,问卷各条目评定者信度值为0.84,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能^敏感地反映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措施评价,观察内容包括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单项指标评分为100分,得分较高者表示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一般组患儿出现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干预组为10.34%,干预组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一般组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提供的新生儿体征监护、药物输注监督、血管评估、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评分均低于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出现输液并发症对新生儿不良影响

常见输液并发症包括血管损伤、皮肤发热、药物外渗等,一旦出现并发症,对患儿机体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危药物渗漏可直接导致血管损伤、造成局部皮肤肿胀表现,压迫皮下组织,影响正常血液循环,增加骨筋膜间隔压力,严重者可能影响神经功能。且新生儿机体疼痛敏感度不高、皮肤感知觉较差,新生儿是发生药液外渗的高危群体,一旦出现输液并发症,会影响患儿疾病预后、甚至引发护患纠纷事件,因此加强用药管理十分必要。临床工作时要求护士全面掌握高危药品药理知识、常用剂量、输注方法,护士长应定期巡视科室工作情况,提高护士责任性,进行风险意识宣教,提高护士预见性护理能力,规范科室用药流程,保证安全用药[10-12]。

3.2 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优势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提高、居民对于自身健康重视程度增加,临床用药安全性引起患儿家长的高度重视,本次研究对象均为接受高危药品输注新生儿,此类患儿特点即为缺乏自主认知能力、无法倾诉机体感知觉,此种现状要求护士加强用药管理。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把握剂量,加强输注过程监督,通过提供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将减少输液并发症作为护理目标,制定相应预防计划,针对性提供护理干预措施,加强药物安全管理工作。本次研究中科室成立集束化护理管理小组,所有组员共同针对过往科室出现的新生儿输液并发症事件进行原因分析,寻找护理过程中风险环节,进行细节控制与护理干预,要求所有成员共同参与至护理管理过程中,汲取过往护理工作失败经验,增强预见性护理意识,可有效减少输液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新生儿用药安全,提高护理质量[13-15]。

3.3 通过加强集束化护理服务可提高科室护理质量

护士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提供集束化护理服务,注重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操作,将护理工作有序组合,护士应针对患儿疾病与输注药物特点,制定护理目标包括为降低输液并发症、提高输液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因新生儿不具有主诉能力,护士在输注药物过程中,应加强巡视,积极观察患儿穿刺皮肤表现,及时调整输注速度,重视对家属健康教育,解释护理操作目的,取得其配合;严密监测患儿体征变化,早期发现输液并发症征象,做好预防护理,可有效降低输液并发症出现,为患儿家属提供心理护理,大部分患儿家属均表示对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综上所述,为新生儿输注高危药品过程中,加强集束化护理管理工作,可有效降低液并发症发生率,大部分患儿家长对于临床护理质量评价较高。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程晓瑜,董志环,等.集束化护理在新生儿输注高危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6,37(11):1739-1741.

[2] 陈玲,刘宏,丁洁,等.1例新生儿液体外渗性损伤应用贝复新联合局部氧疗处理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19):2047-2048.

[3] 王俊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6,30(15):1914-1915.

[4] 王春华,王静,张磊,等.标准操作规程对新生儿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3):285-287,294.

[5] 王玲.严格控制输液对干预早产儿发生硬肿、水肿的临床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9):2601-2604.

[6] 李燕凤,陈月凤,陶英,等.酚妥拉明与喜辽妥交替使用治疗新生儿输液外渗的疗效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6,37(12):1450-1451.

[7] 李少棉,潘美珠,刘志芳. 集束化护理在高危药物静脉使用中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1):195-196.

[8] 黄儒,晏胜兰,高小阳.综合护理管理在新生儿消化系统疾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4):177-181.

[9] 蒙好好,杨华露,李启婵,等.品管圈活动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11):119-120.

[10] 闫春梅,杜丽英.新生儿静脉输液渗漏的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5,31(10):101-102.

[11] 姚康康.降低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临床研究,2016,24(10):124-125.

[12] 袁瑞琴.新生儿外周静脉短导管感染相关原因的研究现状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6,14(26):2724-2726.

[13] 潘先莉,王玉婉,莫翠霞,等.早产儿腋静脉留置针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J].西南国防医药,2015,25(10):1134-1135.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0)

随着脑出血、脑梗死、偏瘫、截瘫等患者增多,长期卧床患者也成了我科护理的重点,护理不当会导致压疮的发生。患者由于身体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全身营养缺乏,使局部组织失去正常机能而变性、溃烂和坏死。由于长期卧床患者缺乏脂肪组织保护,无肌肉组织包裹的骨隆突出部位,加之持续受压,如不保护好皮肤,很容易形成压疮。压疮是临床常见并发症,也是临床护理的一大难题。压疮可使患者病情加重,继发感染。甚至危害患者的生命。因此,皮肤护理为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我科运用护理程序对卧床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达到了预防压疮的目的。

1临床资料

2010年至今收治偏瘫及长期卧床患者82例,男性70例,女性12例,年龄20~80岁,颅脑损伤35例,脑出血47例。

2护理

2.1评估 肢体活动情况评估:评估患者肢体自主活动所能达到的程度,本组患者四肢均不能活动的25例,一侧肢体偏瘫57例。年龄评估:用询问的方法准确评估患者的年龄。

2.2护理诊断及护理目标 诊断: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有关。预期目标:①住院期间患者皮肤完好无破损。②出院后教会患者家属护理皮肤的正确方法。

2.3护理计划 对于偏瘫和长期卧床的患者制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尤其要预防褥疮的发生。由于患者是不同的个体,收集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而每个患者的护理计划也各有差异。能进食(鼻饲)的患者制定营养、易消化吸收高维生素的食谱。不能进食的患者要通过静脉供给人体必要的营养、水分和电解质。根据患者病情情况制定翻身计划。由于骶尾部皮下组织少且承载重量大容易受伤,可将平卧的时间适当缩短。偏瘫侧的卧位时间要短于健侧。

2.4护理实施

2.4.1整理床单位 整理打扫床单位2次/d,将患者移至床的对侧,将近侧的床单位整理平整。用毛巾刷迅速湿扫床单位,保证无碎屑,同法整理对侧。如大小便失禁患者,弄脏床单位应随时整理更换。

2.4.2定时翻身,减少组织压力 根据患者的病情定时协助翻身,翻身保持脊柱成一直轴线,平直、勿扭转。在帮助患者翻身时一定抬起患者身体,避免托、拉、拽等动作。给患者交替更换卧位,一般为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平卧位。无论是平卧或侧卧都应将足跟用软枕垫起,如取躯干与床面呈90°角的侧卧位时,如果是健侧卧位将患侧下肢用枕头垫起,保持屈髋屈膝位,健侧下肢取舒适的。如是患侧卧位,将患侧下肢髋关节伸展,微屈膝。如果平卧位,可在患膝下垫一软枕。膝部置软枕以减轻压力,这样可维持侧卧的平稳,也可避免骨隆突处相互受压。

2.4.3大小便后皮肤的护理 尿失禁者应常规应用尿管,定时排尿防止尿床,男性可用外接尿器的方法,排便正常者,一般便后皮肤无特殊改变,给予局部清洁后涂以爽身粉即可,排稀便或大便次数较多者,可引起周围皮肤的炎性反应,可引起局部皮肤的红肿热痛,也易引起皮肤破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冲洗会阴,也可在皮肤表面涂抹凡士林软膏以保护和皮肤,但严禁在破溃的皮肤上涂抹。

2.4.4保护骨隆突处及支持身体空隙处 在患者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气垫等,使局部受力面积扩大,降低局部压力。

2.4.5避免摩擦力及剪切力 患者取半坐位时,注意防止身体下滑,如需抬高床头,不可高于30°;给患者翻身、更换床单衣服时,切忌托、拉、推,保持床单清洁,平展,无碎屑;使用便盆时,抬高患者臀部,不可硬塞、硬拉,不可使用掉瓷或裂损的便盆。

2.4.6避免潮湿刺激 长期卧床患者,一般都体质虚弱,容易出汗,并且可能大小便失禁,所以一定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患者要勤擦洗,经常更换床单被罩及衣服,不可让患者直接躺在橡胶单或塑料布上,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经常清洗会。

2.4.7按摩受压部位皮肤,促进血液循环 协助患者取俯卧或侧位,暴露背部,先以温水进行擦洗,再取50%的酒精倒于掌心,以双手大小鱼际肌沿患者背部由下至上做环形按摩。然后滑至尾部,如此反复。

2.4.8增强营养 营养不良是导致压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病情许可下,给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可以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预防压疮在于消除其原因。因此,一定要做到"六勤",即勤观察、勤翻身、勤擦洗、勤整理、勤更换,并且加强营养,认真交接班。

2.5效果评价 我们采用观察、询问、记录等评价的方法,层层落实护理计划,通过我们运用护理程序82例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皮肤护理,达到皮肤完好的预期目标,也使出院后仍需卧床的患者家属掌握了正确的皮肤护理操作方法。

3讨论

皮肤科护士工作计划篇(11)

压疮;监控;管理;危险因素评估

压疮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项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国内外已将压疮的发生率作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为提高护理人员对皮肤护理重要性的认识,降低压疮发生率,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2年起通过伤口小组的建立,实施了一系列压疮管理制度,加强压疮的监控、培训力度,指导临床护士对患者正确实施皮肤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压疮监控体系的建立

1.1伤口小组及压疮监控体系的建立

伤口小组采取自愿报名,通过测试挑选各科有兴趣、有经验的护士组成。小组工作在伤口小组组长的领导下运行,定期向护理部主任报告。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每月参加一次专业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伤口小组成员将皮肤管理和压疮预防治疗知识及时传达到科室护士,督促科室内“压疮报表”的收集及上报,及时反馈临床问题。造口治疗师在整个压疮质量管理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并在伤口小组成员、科护士长及各楼层护士长参与支持下开展工作。

1.2高危皮肤上报制度的制订和实施

选择BradenScale作为压疮危险因素探查的工具,新入院患者24h内初次评估,对于BradenScale≤12分的高危患者实行上报制度,并将评估的结果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清楚,估计患者发生不可避免压疮的风险,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初次评估后在间隔72h后再评估,病情稳定每周评估一次。ICU患者每日评估一次,病情及环境变化迅速的患者需随时再评估。如患者不卧床或不坐轮椅,则该患者可被认为无压疮发生危险,或仅有很低的危险,无需作进一步的估计[2]。

1.3压疮会诊制度

1.3.1伤口小组常规会诊

对皮肤高危患者和压疮上报患者由伤口小组成员到床边指导,制定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同时对疑难病例组织伤口质量控制小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

1.3.2不可避免压疮(又称难免压疮)定性会诊

对皮肤高危患者发生院内压疮时伤口质量管理小组组织3人以上的会诊,对其压疮发生进行定性,讨论并最终确定为难免压疮或可避免压疮。申报不可避免压疮程序要求:压疮发生前已填写患者皮肤高危报告表;按指引要求,各项护理措施落实到位;有皮肤护理记录、翻身卡资料;发现后24h内填写院内压疮发生表由护士长签名后上报。

2伤口小组教育项目的实施

2.1压疮管理培训内容

伤口小组压疮系统教育项目包括:压疮上报流程、BradenScale的应用、压疮预防治疗、伤口评估方法、伤口换药及清创方法、湿性愈合理论、现代敷料的应用、伤口床的准备、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等。课程内容设计和安排上讲究系统性和实用性,先由造口治疗师对所有伤口小组成员进行集中讲课,再由小组成员对各科护士进行培训。

2.2制定压疮预防及护理指引①压疮预防指引:

根据BradenScale评分结果,对评分为13~18分即“危险”、评分≤12分即“高危”患者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针对患者、家属做压疮预防的相关健康教育、加强翻身、使用气垫床、动态评估BradenScale、填写压疮高危报表、护理会诊等。②各期压疮处理指引:

根据各期压疮的特点,从清洗液、清创方式、敷料、全身减压措施的选择以及敷料更换间隔时间等多方面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指引,规范临床护士处理压疮的行为,同时又提供多种选择,提高护士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

3效果

2012年全院院内压疮上报57例,2011年上报12例,压疮上报明显增加,漏报、隐瞒不报现象明显减少。2012年全院压疮Braden评分高危患者压疮实际发生率3%,压疮治愈率95.6%,实施压疮管理前2011年压疮治愈率为85.5%。

4讨论

压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临床问题,压疮重在预防。已发生的压疮中95%是可以预防的,而5%则属于不可避免的。通过培训患者摆放、减压设施的应用、增加护理人力、新的制度指导等,压疮发生率可降至1.5%[3]。

压疮高危患者预先报告制度的建立可使管理者及时得到信息,共同与临床一线护士商讨护理措施。另外,不对个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惩罚,使上报者无“后顾之忧”,使压疮在发生前就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压疮质量管理委员会根据全院压疮和高危皮肤报表,定期对全院或压疮高发科室如ICU、神经内科、骨科等科室的压疮上报数据建立坐标图及动态曲线图,计算一定时间内压疮的患病率、发生率,分析皮肤高危患者实际发生压疮的例数,压疮的转归、防治的效果,按照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原则持续质量改进,降低压疮发生率。

通过加强院内对护士压疮知识的培训,制定了压疮预防护理指引及系统教育的实施,填补了临床护士压疮护理知识的不足,使临床护士在处理压疮时的措施更有效,更科学,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压疮。

总之,通过压疮管理监控体系的建立,真正实现了压疮管理的风险预测、高危上报,标准化预防,采取有针对性的最佳的预防护理措施,有效降低了压疮的发生率,做到持续质量改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