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09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1)

检索系统,得出该系统是当今图书馆智能化的主动服务模式。

关键词:智能agent;智能化;主动服务;信息检索

中图分类号:g2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921()04—0093—02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齐齐哈尔大学加快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建设与

发展,检索大量的有关计算机科学专业的信息资源成为学科馆员的必须工作,但网上计算机科学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专业数据库不计其数。通过计算机科学类信息检索实践发现浩瀚如

海且不断变化的计算机科学信息资源与有效获取之间存在着尚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且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搜索准确性问题

目前我们使用的大部分搜索引擎和专业数据库检索都是依据查询字段的匹配来收集信息,在

查询的结果中,常常包含着一些无用信息即信息过载和资源迷向,浪费了用户的时间与精力。

1.2

个性同化问题

不同的用户使用同一个搜索引擎对同一个关键词进行查找,得到的结果均是相同的,毫无个

性可言。

1.3

结果差异问题

我们对相同的“计算机编程”进行搜索时,在百度能搜到770个网页,而在雅虎中却可搜到8832765个网页,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搜到10624篇(精确)论文,而在

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却搜到208篇(精确)论文,体现出不同搜索引擎产生不同的结果,对同一关键词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得出的结果差别很大。

1.4

主动服务问题

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搜索引擎

都是通过在搜索引擎中键入关键词搜索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信息,而引擎本身不能为用户提供主动的服务,这是一种较为被动的信息获取方法。

1.5

动态监测问题

网络中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信息是实时动态变化的,如果为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提供更新的信息

,我们只有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实时查询网络,才能做好服务工作,而在现有搜索引擎技术条件下,对我们来说是极为不便的。

这些问题正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所要解决的。对于搜索引擎来说,也是其自身无法

克服的,为适应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一种智能agent搜索工具已被研发出来,在工业、商业领域广泛应用,本文拟将该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中来,探讨其在计算机科学信息

检索中的应用。

2

agent智能搜索理论

智能agent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工智能和技术的集成运用,它代表了信息

技术最前沿的发展方向,是一个全新的研究开发领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智能化、主动服务用户的研究热点。

agent智能搜索理论,核心功能就是智能,利用一种计算机软件(实体)自动执行用户

委托的任务来达到用户的检索需求,如学习agent、中介agent、通信agent、信息协作查询agent、信息采集agent、信息分析agent、信息传递agent等等,每种智能agent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了人工智能和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信息检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近年来的研究已非常成熟

,在这些技术支持下的多种agent组成的智能系统已被开发者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商业领域,智能agent能把用者的需求通过自身的自治性、性、学习性、分析性描绘读者需求、建立导出信息模块、自动搜索信息。专家学者设计了许多面向agent的建模语言以支持基于借助于面向agent的软件,和支持不同系统模型之间转换的软件,以使各系统之间相互兼容,

从而建立起一种逐步求精的agent系统,为解决网络中计算机科学专业信息服务与计算机科学专业信息搜索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遵循这一理论,我们进行计算机科学专业专业智能检索

的探讨。

3基于多种智能agent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检索系统的工作原理

完成用户的完整的检索过程需要许多智能agent的有机配合,以下分别介绍相关的agent在完成用户检索过程的工作原理。

3.1

信息采集agent执行网络的搜索任务

信息采集agent是该系统的核心部分,信息采集agent是一组独立运行于各个物理节点上的

网络信息搜索程序,它根据所分配的任务和知识库中的信息对网络站点进行遍历,并把采集到的信息存进本地信息库中。

信息采集agent工作流程如下:①初始化时,信息采集agent派遣信息协作agent取回知识库中适当的外部地址作为运行种子;②由取回的外部地址作为初始种子,采集该网站信息,并把采集到的内部地址信息存储到本地信息库中的内部地址列表结构中去

;③从本地信息库中的内部地址列表中取地址,采集信息;④内部地址列表为空,则表示完成该网站采集任务,执行步骤。

3.2

学习agent总结用户检索习惯形成个性化的检索模式

学习agent安装在用户个人机上,每个用户一个学习agent,学习agent根据用户注册信息了解用户背景、兴趣、爱好、检索目的、任务等,自动从用户提交的初始的兴趣样本中提取特征自动学习,并且根据用户经常的检索习惯,自动完成用户检索习惯的反馈学习任务和用户

个性化模式的生成。学习agent根据用户的注册信息能主动地分析和获取用户的个性信息并根据用户的兴趣模型或当前的环境状态了解用户的潜在需求,以主动服务方式提供服务,例

如,设定计算机科学的信息,学习agent可根据用户的信息和检索习惯,获取信息服务网站地址,自动监测相关网站的更新情况,自动将新信息推送给用户,将主动报告网络上计

算机科学资源的使用现状。

工作流程:①学习agent将用户使用类似自然语言的描述限制在一个概念区域中,拥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准备知;②然后agent在用户的教导下不断训练,直至能有效地找到用户感兴趣的检索语言;③学习agent发挥它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形成一种记忆型的模式,能自动代表

用户将用户经常检索的问题在网上搜索,推送给用户。

3.3

中介agent协调整个信息搜索过程

中介agent在整个搜索过程中至关重要,是实现系统分布式透明性的关键。主要用于协调采集、管理、统计、查询等各种agent,按其功能分类或建立联盟,保证各种agent之间的安全通信机制。

工作流程:①当学习agent从本地机知识库储存的信息状态,了解到用户和个性化信息及多次关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检索习惯形成固定的检索模块;②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推送计算机

科学专业信息给中介agent检索;③中介agent首先把信息传递给各个采集系统中的信息采集

协作agent;④信息采集协作agent,与各个信息采集agent进行交流;⑤与此同时中介agent与信息分析agent交流;⑥信息分析agent通过调取本地知识库进行分析,把结果通过信息

分析agent递给信息中介agent,中介agent从信息分析系统中获得数据,再传递给信息采集系统,完成信息采集。

3.4

信息协作agen在动态的情况下自主完成搜索任务

这是一个可移动的agent(mobileagent),能根据当前动态变化的环境状态,在无需外界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地发现和利用完成任务所(来源:文秘站 )需的资源,

独立地制定完成任务的规划,最终实现规划、达到目标。

工作流程:①信息协作查询agen移动于采集系统和分析系统;②从信息采集agent和数据传送agent处接受协作信息查询请求;③再从中介agent系统获得目标系统地址后,移动到这个新的目标主机,完成信息查询任务。

3.5

信息传输agent

信息传输agent负责把本地信息库中已经采集到的信息安全传送到sad中去。由于各子系统分

别处于不同的物理节点上,数据传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变得尤为重要。数据传送agent通过与信息协作查询agent以及中介agent的合作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工作流程:①数据传送agent向信息协作查询agent发出对目的地系统地址的查询请求;②信息查询agent从中介agent处取得数据分析子系统的ip地址,并返回给数据传送agent;③数据传送agent根据所得到的目的地址,创建一个数据接收mobileagent,并移动到数

据分析系统所在地;④数据接收mobileagent对数据分析系统所在地的网络通讯质量和系统空闲时间进行评价;⑤若评价值满足数据传送质量的要求,数据传送agent开始向数据接收agent传送数据,直到数据传送完毕,收回并销毁数据接受mobileagent,若评价值不能满足要求,直接收回并销毁数据接收mobile

agent。

3.6

数据分析agent通过智能筛选呈现给用户理想的检索结果

数据分析agent负担着对采集回来的数据进行文本化、中文分词和评价网站的任务。由数据接收mobileagent、信息协作查询agent、数据分析agent协作完成。平时,数据分析agent处于休眠状态,不加载入内存,当有新数据传送到sad本地时,数据分析agent被激活,从硬盘上读入状态数据,进入工作状态。工作流程:①把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化,采集到的数据可能是一段html代码、pdf文件、word文件等,统一化就是利用代码转换方法把这些数据转化成纯文本格式;②如果其中有

中文词汇,则调用中文分词模块进行中文分词,并调用专业词库与其中的专业词汇相比较,统计网站中出现专业词汇的频率,把结果写入知识库中,作为对网站与本专业相关度的评价,把

相关内容插入索引数据库,若没有中文词汇,则与专业词汇比较,并形成索引。

4

基于多种智能agent的计算机科学专业检索系统的工作流程

多种智能agent相互协作完成计算机科学检索任务的工作流程如下图:

本地知识库存储用户的注册信息,学习agent由中介agent获取用户的检索模式交给采集agen并通过采集agent采集信息,采集agent把采集的结果通过协作agent、接收agent交于分析agent,分析agent经过处理把理想化的结果储存到知识库中,完成检索任务。在整个过程中体

现的是智能化的主动的推送的服务,是智能采集agen根据用户注册的个性化信息资料、并把多次的检索习惯通过学习建立模块,自动采集网络,完成服务的。整个过程体现的是主动的

服务方式,是当今图书馆智能化的主动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蔡栋.第二代搜索引擎模式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3).

[2]漆宏,等.谈谈个性化信息服务[j].情报资料工作,(4).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3)

作者简介:徐茹枝(1966-),女,江西上饶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苏林萍(1967-),女,河北定州人,华北电力大学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48-02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1]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2,3]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4]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

五、结论

电力信息化是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特色课程,在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改革促进计算机专业学生对电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理解和掌握,使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具有自己的特色,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明俊.智能电网热点问题探讨[J].电网技术,2009,33(18):9-16.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034-01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是国家电网为了响应“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加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进而不断的研究智能变电站建设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法,以此来有效的保障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而对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不仅要求其占地面积少、检修维护成本低,而且还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数字化特点,进而能够实时的调整电网的运行方式,进而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从而有效的促进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目标的完成。

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系统分析

通过对智能变电站概念和系统分析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更高效的研究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进而不断的降低变电站电能的损耗,以此来有效的节约用电资源。下面,就针对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系统分析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1.1 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及架构分析

随着数字化变电站的不断发展,其就逐渐发展成为了智能变电站。因此,智能变电站主要就是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而建立的,进而再结合相应的智能电网的需求,以此来有效的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进而有效的实现变电站的智能化功能。其中,智能变电站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以高速的网络信息平台为一定的信息传输基础,进而自行的完成相应的信息采集、测量以及控制和保护等功能,以此来有效的实现对用电量的控制和调节功能,进而不断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以此来有效的节约电能资源。而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主要可分为三层,即: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因此,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就具有分层分布式的特点。

1.2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系统分析

智能变电站可有效的对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采集,而信息系统在智能变电站中的运用,可有效的提高数据的采集效率,进而不断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其中,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系统主要特征有: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以及互动化和整合资源等几大特征,进而不断的对电网的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和处理,以此来有效的降低电能的损耗,从而不断的降低电能资源。

2 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通过对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认识与了解,我们可更高效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保护电网所传输的数据。下面,就针对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2.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和要求

2.1.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增大,建立一定的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以及不断的提升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水平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就应不断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而不断的增强电网组织抵御灾难性事件的能力,从而有效的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1.2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

为了有效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体系,我们就应首先确定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范围,进而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系统以及数据传输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有效的降低资产存在的风险。此外,我们还应不断的构建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框架,进而当出现一定的信息安全事故时,我们可及时对其进行解决,

2.2 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

2.2.1 基本原则

智能变电站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确保电网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进而不断的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可控性以及能控性,进而有效的提升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水平。因此,在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我们就应遵循相应的原则,即:遵循相应的信息系统安全登记保护制度,针对不同的业务类型,我们应进行安全区域的划分,以此来有效的对电网的信息安全进行保护。

2.2.2 安全职责

在构建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时,不仅要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而且还应遵循一定的安全原则,进而才能有效的加强对电网的信息安全管理。因此,在构建相应的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时,我们应首先不断的落实网络与信息系统有关的法规和政策,进而制定相应的电力二次管理制度,以此来有效的对智能变电站的信息系统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检查,进而不断的降低信息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此外,相应的业务应用部门还应不断的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方案,进而当电网出现相应的事故时,可对其进行及时的维护和运行,以此来有效的促进电网的正常运行,进而不断的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2.2.3 技术措施

为了有效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我们就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以此来有效的提高电网运行的高效性。因此,我们就应设置相应的防盗监控报警系统或安排专人进行值守,以此来有效的控制电网运行机房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有效的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此外,为了有效的提高电网信息安全性,我们还应采取部署防火墙的措施,来加强对病毒的防范,进而不断的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此外,我们还可不断的深化信息内外网边界的安全防护,进而有效的提高电网的隔离性能和效率。为了有效的增强电网信息的安全性,我们还可不断的加强信息内网远程接入边界的安全防护,进而不断的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以此来有效的促进电网的正常运行,从而有效的满足人们的用电需求。

3 总结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而不断的加强研究与分析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法对于提高智能变电站的安全性能以及有效的促进电网的正常运行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和系统分析,进而不断的构建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体系,以此来有效的促进电网的可靠运行,从而不断的提高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安全,以此来有效的满足越来越多人对电量的需求。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5)

    2.2 从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来看 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的时代,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信息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总量的激增和新旧信息更迭的加快。为适应这一挑战,情报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发展[4]:一方面,面对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必须通过提高搜集、分析、处理、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吞吐量”,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面对新旧信息更迭加快,必须提高情报研究工作的节奏,缩短从搜集情报到产生和情报研究成果的周期,以提高情报研究的时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精度和可信度以满足信息社会情报用户的需求,情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必须逐步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5]:a.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为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b.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 年代初以来, 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 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c.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d.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e.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等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规划与设计,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f.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g.其他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6)

2.2 从情报学的研究方法来看 在这个社会信息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的时代,情报研究方法的创新刻不容缓。信息化程度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总量的激增和新旧信息更迭的加快。为适应这一挑战,情报研究在以下3个方面有所发展[4]:一方面,面对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必须通过提高搜集、分析、处理、加工和存储信息的能力,增加信息“吞吐量”,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面对新旧信息更迭加快,必须提高情报研究工作的节奏,缩短从搜集情报到产生和情报研究成果的周期,以提高情报研究的时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提高情报研究成果的精度和可信度以满足信息社会情报用户的需求,情报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水平上,必须逐步提高定量分析的比重。

目前情报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5]:a.社会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针对社会现象搜集数据,进行分析,是搜索、跟踪、获取和开发利用情报资源的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直接方法与间接方法两大类,前者主要是用现场观察法,后者又分为访问调查与调查表调查。b.引文分析法。研究文献的被使用和被引用,也就是研究质量问题。自20世纪60 年代初以来, 由于“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创办,引文分析法已成为一个有相当深度和广度的情报学分支。 对引文这一线索进行研究,可以了解某项发明或技术的应用范围、现状、著作水平、学科发展趋势等。c.文献计量统计方法。文献计量是情报学与数学、统计学等相互交叉和结合而产生的研究方法。对以记录形式进行交流的各个方面进行计量统计,从中找出变化规律,建立相应数学模型,从定性与定量分析中达到掌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脉络,进而预测未来可能的变化。d.数学分析法。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在情报学的研究中都在应用,如在情报检索理论、情报传递的机制、情报采集方案的确定中,概率论、集合论、模糊数学、微分方程、运筹学等均在应用,甚至数论、图论、泛函分析、变分法等,也可以应用。e.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对于情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最优设计等各个侧面与总体,可通过引进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等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规划与设计,解决科技情报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最优服务等问题。由于系统论的研究方法众多,对某一具体研究对象来说,就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法,从中选择最佳方法,以期获得最优的结果。f.历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历史的研究一般先鉴别一个历史问题,搜集有关史料,形成假说;然后进一步严格搜集与组织史料,认真加以核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情报学是如何形成的,促使我们了解过去的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地点与方式。g.其他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哲学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多综合加以运用,近来又出现空白点分析法、聚类映像法等。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7)

一、绪论

引用维基百科的定义,社会化商务智能(social BI)是指经由云技术的终端用户实现的对顾客业务分析报告和显示盘的创建、推介和分享,社会化商务智能使得基于用户生成的分析和基于专业人士的商业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二者实现协同发展。它是对传统商务智能(BI)所涉范围的拓展,将商务智能的决策支持功能延伸到企业视角,使得企业商务决策的来源、方法和标准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是更多企业决策能力的协同。Spotfire的市场总监Mark Lorion把社会化商务智能看作是“更为协作型的分析”。对于一个企业,它意味着跨企业协作时代的来临,即利用建立在核心商务智能工具上的商务智能功能在社会化程度上的 “互动”。直观上讲,社会化商务智能的价值在于扩大了信息来源的范围,优化了分析方法,使得商务决策更加合理有效。同时,它还对企业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基于社会化商务智能背景下的企业必须调整自身行为,扩大企业网络,以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二、文献回顾

Fei-Yue Wang et al(2007)认为社会信息学向社会智能的转移是通过对社会行为的建模分析、提取人类社会动力学因素以及认为创立社会机构并产生可行的社会认知而形成的。James E. Powell(2011)收集了如何将社会化媒体整合到商务智能的分析之中,并对其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增加作了阐述。Lynn Wu(2013)则考察了社交网络效应对员工的生产效率和工作保障的影响,并将该用户间的效应关系分为两个独立方面,工具性关系和表达性关系。

在此,基于企业间协同的社会化商务智能把企业看作社交网络中的结点,联系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来传递客户信息和决策分析方法等,以此提升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然而,理性的企业个体更多地是考虑自身的利益,而非集体利益,这就有可能在协同企业间产生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结果。为此,分析不同企业间的策略是独具价值的。

三、社会化商务智能下的企业竞争行为分析

1、企业竞争行为的变革

社会化商务智能的作用在于提高企业间的协作,由这种协同效用而推动整个企业集团的发展提高。然而,由于现实中的企业行为难以观测,往往只是等到个别企业采取不合作策略之后才能发觉其破坏行为。这对于合作次数有限的企业来说无疑造成了机会损失。由此,在社会化商务智能的环境下,企业间订立合理的信息披露标准和统一的考量标准,使得企业间的行为更加透明,信息更加对称。这样,就可以从技术角度上杜绝个别企业的毁约行为。

2、博弈分析

考量企业集团内企业间的行为普遍的是两个企业间的互动。更加实时透明的企业行为使得社会化商务智能背景下的企业行为由非合作博弈转向合作博弈(见图1)。

示例图 1 两个企业时的策略性行动

情况(1)和(2)表示采用社会化商务智能前后,企业集团间的状况;参与者A和参与者B分别代表由社会化商务智能而互动起来的两类能力和规模均相同的企业或企业集团。C代表真实披露企业信息和检测手段;N则代表有意误报信息。支付矩阵中的支付值仅用于说明情况(策略(N,N)表示博弈回到采用社会化商务智能前的情况),不代表具体某些具体支付。

显然,从上述支付举证中可以看出,采用社会化商务智能后,两个企业集团间的状况转变为正和博弈,其最优结果由一个纳什均衡解(C,C)构成,即在采用社会化商务智能手段后,企业集团间的行为为双方都合作时,企业彼此均达到最优情况,形成双赢局面。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对于社会化商务智能的分析探讨,论文前瞻性的对社会化商务智能进行了介绍。同时,分析了在社会化商务智能的背景下企业的策略,并得出结论,在社会化商务智能的大背景下,企业集团间的竞争行为由原先的零和博弈转变为正和博弈,合作有利于参与者双方。所以,“社交”产生的协同效应为企业合作带来了新的利益增长点。而商务智能则使得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程度大大降低。综合这两个方面,社会化商务智能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优化了企业间的行为,促使社会福利增加,最终提升了市场效率。

尽管论文为商务智能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是其中也不乏些许不足之处。一方面,对社会化商务智能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在分析中难以深入社会化商务智能的核心,量化社会化因素。另一方面,对于企业集团的策略行为分析及其分析模式没有很具有说服力的来源。而以上这些都可以成为论文进一步研究的切入点。(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Ching-Yung Lin et al.SmallBlu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for Expertise Search and Collective Intelligence[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Engineering.2009 (6).

[2] F. Wang.Social Computing: A Digital and Dynamical Integr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 and Social Studies[J]. China Basic Science. 2005. vol. 7.

[3] Fei-Yue Wang.Carley, K.M,Daniel Zeng and Wenji Mao.Social Computing: From Social Informatics to Social Intelligence[J].Intelligent Systems, IEEE.2007(3).Volume: 22.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8)

【P键词】智能电站技术;火电厂;技术应用

【Keywords】intelligent power station technology; thermal power plant; 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93-02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电力资源的使用越来越多,这样的状况使得火电厂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身的生产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将智能电站技术应用到火电厂当中能够更好地对生产和输出的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最终给出准确性较高的信息,这样不仅能帮助火电厂实现对生产资源的节省,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实际的生产效率。智能电站技术涉及到的方面有测量技术、控制技术、在线仿真技术和优化调度技术等,这些技术在火电厂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其相应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

2 智能电站技术的基本概念

智能控制理论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只有十几年的时间,和其他先进科学技术的概念一样,智能控制理论直到今天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在智能控制方面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人们根据智能控制的技术特点和发展历史,对它进行了简单的定义: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对象环境与任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实现复杂信息的处理、优化决策和控制功能。在中国,傅京孙很早就把人工智能的启发式推理规则运用到学习控制的系统中,然后他又论述了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的二元交集论的想法,这使他成为国际所承认的智能控制方面的专家。智能控制理论正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分析,同时智能控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 智能电站技术的特征

智能控制电站主要有智能化、系统性、信息化、经济性四个特征。智能化是指对火电厂的自动化控制,对机组的高精度控制,这样可以使机组运行在参数边界周围,进而达到节能降耗的要求;系统性是指把发电机组、电厂、电网进行整体的分析与研究;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从而最大程度的达到自动化,为智能电站的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信息数据;经济性是指通过智能电站的运行,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提高机组的工作效率。最近几年,我国的工业智能控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我国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今后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化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而且智能控制技术也将会被使用在实际生产生活中。

4 智能电站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4.1 先进测量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智能电站技术在火电厂先进测量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智能电站技术在煤质线上测量技术中的应用。这种技术分为三种,一种是智能电站技术在脉冲子源的煤质线上分析技术中的应用,另一种是智能电站技术在LIBS基础上的煤质线上分析技术中的应用。最后一种是智能电站技术在同位素基于同位素子源的煤质线上分析技术中的应用。②智能电站技术在炉膛温度测量中的应用。首先是在CCD三维的可视化技术中的应用,然后是在超声波的测量技术中的应用。③智能电站技术在烟气测量中的应用。首先是将智能电站技术应用于智能的烟气线上分析仪中,其次是在信息融合基础上的软测量技术手段中的应用,最后是在LIBS基础上烟气测量技术中的应用。

4.2 控制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通过对火电厂的数据信息进行在线观测,并利用在线仿真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在实时数据基础上的控制策略仿真、重现历史、运行故障的分析和判断、预报运行数据参数等。通过在线上仿真平台中应用智能电站技术,能够较好的获取某个历史运行时刻机组的开始工况和终了工况,从而为分析研究机组状态提供着手点,使控制的过程实现高精度的重现,并且和现有的过程做出分析比较,以获得最佳的控制曲线。先进的控制过程指的是与常规控制过程相比,具有更佳控制效果的控制策略理论的一个统称,是在控制过程中提高控制质量,处理复杂过程问题的技术。目前来说,先进过程控制已经逐渐成为过程控制效果最好、最成功的一种控制的方式,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泛,主要有自适应控制、预测控制、专家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

4.3 在线仿真技术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火电厂的在线监测是重要组成部分,在线仿真及控制应用,结合了职能电站技术来实现运行数据的先进控制,对其历史故障进行分析和诊断,总结出安全参数。通过在线仿真平台,火电机组将以机组的状态为起点,对过程进行比较,确定控制曲线后,对内外部数据进行实时监控。此过程可以有效提高过程控制质量,同时对复杂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且方案内容丰富,包括预测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专门解决一些先进控制无法解决的问题。

4.4 优化调度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智能电站技术在调度方面的应用,使火电厂实现了厂级优化和燃烧在线优化。厂级优化调度应用,是满足全火电厂负荷电网的要求下,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同时合理的调配各机组的调节任务,降低调节频率,提升火电厂中机组设备的稳定性和延长性。在燃烧在线优化方面,是根据火电厂物理及化学过程而进行优化的。如图一所示,锅炉的燃烧优化,使火电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了提升,通过先进的建模形式,结合智能电站技术,提升锅炉运行的效率,降低有害物质的排放,实现火电机组的节能减排[1]。

4.5 数据挖掘与故障预警在火电厂中的应用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U41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岩土工程的研究对象可归类为岩土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及岩土工程设计施工的理论与方法.智能岩土工程是利用计算机的推理、优化、综合集成等功能实现岩土工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智能模拟,它是以传统的岩土工程理论及研究方法为基础,运用信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模拟技术进行综合交叉研究的边缘学科,其目的和意义就是要在岩土工程理论方法与信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模拟技术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生长点,促进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

1智能岩土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就目前的认识来讲,智能岩土工程研究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1信息系统研究

智能岩土工程中的信息主要指工程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区域地质条件等背景资料、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性质、设计参数与模型、施工工艺参数以及施工过程中的量测信息如位移、应力等.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获取与传输系统、信息识别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决策系统等组成.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键盘输入,或由计算机实时系统在线采集,也可通过全球信息网中的各种数据库获得;信息的传输则是将信息通过各种数据网络汇集到计算机终端.在岩土工程施工中,信息的获取与传输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监控系统,这个监控系统要能将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连续地输送至计算机终端的信息识别与分析系统;信息识别与分析系统是整个研究体系的中枢神经,识别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所得到的信息及时进行鉴别研究,识别所研究的问题类型;而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为决策系统提供依据.信息分析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①正分析;②反演分析;③预测分析;④灾害分析.通过这些分析,旨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从机理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决策系统是运用专家系统对所得到的各种信息、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优化、判断和工程类比,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2仿真系统研究

仿真系统研究是指将可视化技术与三维动画图形图像显示相结合,使之能生动、直观而又逼真地展现岩土工程各个施工阶段的三维动态场景.进行此项研究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就是建立全面而高效的工程管理系统,对工程进行总体模拟,进而在宏观上加强对整体工程的综合评价与控制.

1.3专家系统研究

专家系统实质为一系列智能数据库,它具有识别、判断、分析和学习的功能.由于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尤其是土工试验结果由于取样扰动和试验仪器误差会呈现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再加上岩土介质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极为复杂,这些都使得现有的岩土工程设计计算理论不得不建立在大量简化与假设的基础上,从而使岩土工程问题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机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因此到目前为止,岩土工程仍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均很强的学科,确定性的研究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许多问题的处理解决同岩土工程师的经验密切相关.专家系统就是在大量工程实际数据库和专家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工程类比、模糊评判等方法将专家经验知识可操作化,实现专家知识的共享,以解决实际问题.

在实际的研究应用中,上述三个系统是互相交叉、相互联系的.信息系统以数值分析方法为主要手段,同时也是智能岩土J二程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它主要对岩土工程问题的产生机理与发展过程从量上进行描述,以便在设计阶段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在施工阶段通过对监测信息的分析随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设计施工方案;仿真系统是在信息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系统研究结果的可视化,以在设计阶段模拟、预演岩土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在施工阶段根据已有的监测信息及调整后的设计施工方案模拟后继施工过程,动态直观地显示各个施工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专家系统是对信息系统、仿真系统的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判从而作出决策的工具,它贯穿于信息系统与仿真系统的研究过程.另外,信息系统与仿真系统的研究成果同时亦可拓展扩充专家系统的功能.由此可见,信息系统、仿真系统与专家系统一起构成了智能岩土工程的有机整体,从不同侧面服务于岩土工程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在智能岩土工程研究中信息是基础,因此首先应在信息的获取与传输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一方面扩充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开发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智能元件,其次还应编制一些对信息进行归纳整理的程序.在此基础上,即可根据岩土工程理论,运用数值方法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识别分析,辨识岩土工程问题类型,进而通过正分析、反演分析、预测分析、灾害分析等方法,深入全面地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为工程决策提供依据;仿真系统研究主要是进行信息系统与仿真系统的接口开发及仿真分析程序研制;专家系统研究主要是建立具有分析、判断、学习功能的系列智能数据库.可见智能岩土工程的整体研究框架是以信息系统的研究为基础进行机理分析,进而运用仿真系统直观地模拟施工过程,最后用专家系统决策,进行设计施工方案的优化调整,提出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办法及发出有关预警等,这一研究思路应贯穿岩土工程设计施工全过程.

2信息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现状

关于信息计算机技术及人工智能模拟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目前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2.1信息系统的研究

目前关于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的识别与分析系统上.在信息识别上一方面运用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方法构建了岩土工程模型辨识与参数估计的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在岩土体本构关系理论研究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如双剪理论、土体结构性的本构模型、损伤模型、循环加载模型等的提出,为信息识别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在信息分析方面,近30年来随着有限元、边界元、离散元、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流形元法、分形块体力学法、非连续变形分析法等数值分析方法的飞速发展,岩土工程正分析、反分析、预测分析及灾害分析的理论方法不断丰富与完善,计算岩土体力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有效解决岩土工程中的弹性、塑性、粘性、非线性、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大变形及渗流耦合等静态、动态和与时间、空间效应有关的问题.这些研究构成了现阶段信息分析系统的主要内容,同时为信息分析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另外关于信息获取与传输的智能自动化,目前一定程度上还局限于在实验室内进行数据信息的自动采集传输,在实际工程施工过程中尚未得到广泛的推广.

2.2仿真系统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仿真系统方面主要是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研究,即将数值分析的结果用动画的方式显示,模拟施工过程中岩土体与构筑物位移、应力等的变化,在实际工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应用,如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施工全过程的仿真模拟,三峡库区地质体实时滑坡仿真预报等.

2.3专家系统方面的研究

专家系统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今后进行专家系统的研究时,一方面其数据库所涵盖的范围要尽可能广泛,另一方面应使其具有自动判断、分析的功能,这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结语

我们以智能岩土工程的研究为载体,建立研究、开发、应用为一体的良眭循环体系,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7)03-0004-04

Abstract: Facing the era of informatization and reclamation, medical libraries should transform into a think tank providing knowledge service as the center. In this article, the orientation of building such think tank (medical library system) wa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n the nature of knowledge service and th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think tank, that is, resource orientation principle with the knowledge service as the connotation, service orientation principl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libraries, think tank mechanism orientation principl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study, with a purpose to promote the soft power of medical libraries, and remain competitivenes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era.

Key words: knowledge service; medical libraries; think tank; system; orientation

S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知识信息逐渐向数字化形式转化,智库体系的融合加速了医学图书馆的转型。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定位,应遵从以知识服务为内涵的资源定位原则、结合医学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定位原则、学研兼顾的智库机制定位原则。从智库与医学图书馆的融合设计到整体体系的构建,对其体系的定位研究至关重要。

1 知识服务与图书馆智库

1.1 知识服务内涵及意义

所谓知识服务,是指随着知识管理概念的普及和信息服务领域的发展,针对用户对知识获取和利用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创新的过程。知识服务的内涵十分广泛,一方面体现

作者简介:左红,馆员,研究方向为医院图书馆建设。 E-mail:

在信息资源的直接提供,以及挖掘大量的隐性知识;另一方面表现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以及通过建立“资源数据库”和知识网络,提供高效的知识服务保障。知识服务是在知识管理与信息服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即针对用户需求提供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目标驱动服务、个性化服务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诉求,促进图书馆服务向多元化方向转变。

1.2 图书馆智库

智库型服务起源于美国。所谓智库,是指思想库、脑库、智囊团,最早是帮助决策者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策略和思想方法以处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1]。智库的参与决策特性决定了它越来越受到图书馆的重视。图书馆集合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行业专家,为智库的发展搭建了天然的优势平台。我国智库一般分为政府性质的官方智库、民间发起的研究型智库机构和设立在大学内部的研究智库中心,本文着重讨论医学图书馆智库。

基于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体系,是指医学图书馆应用知识管理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合理配置和使用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充分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与知识需求的整体系统。

2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定位原则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定位原则包括资源、服务和机制3个维度。

2.1 以知识服务为内涵的资源定位原则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资源定位为满足医学专业知识的需要,建设面向公共卫生、医学知识、医疗医护、医学教育及日常健康知识的信息资源库。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库进行高水平结构化与集中化的建设,最大程度满足医学图书馆的知识需求 [2]。此外,医学图书馆智库还要广泛吸纳学界尖端研究成果,积极与国内外相关组织展开互惠互利合作。医学图书馆智库系统的医学知识经过系统采集与转化、加工与存储,通过服务模块传递给用户,以便于用户有的放矢,快捷高效地解决难题。

2.2 结合医学图书馆特色的服务定位原则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服务往往贯穿于科研学习的整个过程,结合当前互联网、知识服务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医学图书馆要提供高效的网络化、数字化信息服务,以区别于传统的服务。医学知识的复杂性也要求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内容应具有知识性与多样化的特色定位。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方式要具有主动化与个性化,有针对性地帮助与指导用户。

2.3 学研兼顾的智库机制定位原则

机制定位主要指其组织构建不同于传统的医学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智库的管理,采取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效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运行效率。广纳医学方面不同的专业人才,完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构成,组建学研兼顾的图书馆智库体系。

3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资源定位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用户对医学图书馆智库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资源定位应包括知识服务,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知识创新,充实数据库资源;知识管理,整合与提升知识信息3个方面。

3.1 知识服务,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

医学图书馆智库文献供应商的供应体系是影响资源采购、资源储备数量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医学图书馆智库需明确信息定位,在选择供应商方面,要认真审查,确保医学文献资源供应链的完整性[3]。形成以医学知识资源为核心的特色供应链,是构建完善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满足用户需求智库体系的第一环节。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文献供应链中,可分为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两大类,又分别包括期刊、图书、电子资源。用户通过团购或单独订购的方式可获取智库提供的收费文献。此外,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免费资源可公开为用户提供阅览或下载服务。这样,用户通过付费或免费的方式,可以获取医学图书馆智库中有关医学知识、医疗医护、医学教育的知识内容。完善文献资源供应链,有利于保证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文献质量,方便图书馆文献的管理,有助于为用户提供更全面权威的知识信息。

3.2 知识创新,充实数据库资源

数据库是医学图书馆实现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需要不断开发和补充。图书馆要利用技术对已存文献资源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能够与互联网接轨。同时,还应进一步开发各种医学专题数据库,发挥医学图书馆的特色优势。例如中国人民医院图书馆(http://.cn),近年来加大了数字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力度,购买了诸如SDOS(ScienceDirectOnSite,荷兰Elsevier公司提供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EMBASE(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美国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多达40余种,还专门设置了数据库研究开发部门,在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开展医学文献数据库的研发,自主研制了《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CMA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医学图书馆馆藏生物医学外文期刊文献数据库》(EMCC)、《药物使用指南》等一系列医学文献信息数据库,加强了医学文献资源的储备,丰富了该^的数据库资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医学类文献数据库,创造了国内领先的医学图书馆智库。

3.3 知识管理,整合与提升知识信息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作用在于对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文献进行有序化和整合化的分析处理,以一种更加完整和直观的形态呈现于用户面前,最快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最大程度上增强信息资源的活性与利用价值。因此,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应加强分析资源、整合资源、提升信息价值的能力,以实现文献资源的流通与增值。

4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服务定位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知识取向决定了其服务定位,图书馆应以知识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文献,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采用灵活服务方式,以实际服务效果为标准,及时征求用户意见,获取反馈信息。

4.1 以知识为导向,发展特色馆藏文献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开展社会化、网络化服务,旨在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检索。在实现智库体系时,首先应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构建符合本馆特色的馆藏文献服务系统。不同高校、不同企业因信息服务的需求不尽相同,在发展过程中会有其侧重点。医学知识库是信息资源的储存,包含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内容。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为例,它汇集了大量的生物医学文献信息,同时也对信息源进行了拓展延伸。类似CBM的知识库还有COCHRANCE协作网、美国Medline医学文献数据库、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等。因此,医学图书馆智库应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兼顾外部知识库与内部知识库,建立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医学特色馆藏[4],使之达到知识系统性、检索便利性的目的。

4.2 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采用灵活服务方式

所谓以用户需求为基础,是指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应该根据用户对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个,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用户考虑,以满足用户要求作为终极服务目标。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方式应在网络化和远程化的服务体系中加以融合发展,以更加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开展网络读者服务、网络医学知识检索服务、网络医学知识咨询服务、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及远程指导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5]。

4.3 以实际效果为依据,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的设计与规划最终是否呈现出应有的效果,还需在实践过程中对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搜集与分析,用户的满意度是衡量服务体系合理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医学院图书馆智库服务定位必须以实际效果为依据,通过认真调研分析用户在智库资源信息服务领域里的真实需求以及接受服务的满意度,进行总结和反思,进而指导下一阶段工作的改进与完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简述为,医学图书馆首先将医学知识进行采集转化与加工储存,然后通过检索、借阅等服务提供给用户所需的信息资源,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设置用户反馈环节。用户对医学图书馆智库体验之后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图书馆馆员,馆员将集中的问题进行统一处理或者生成新的服务,再次参与到信息服务的体系当中。由此形成一个开放式、循环式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由此可见,反馈信息机制在医学图书馆智库服务体系当中起着促进工作、改善系统的作用,是下一阶段工作调整的重要依据。

5 面向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机制定位

基于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要按照知识服务的要求,全面建设用户需求机制,以便符合知识服务的导向原则。还要广纳高水平的馆员,注重创新性团队的建设,组建科学的知识管理机制。要兼顾“学”与“研”,打造多重发展的医学图书馆智库机制。

5.1 从知识服务角度出发,分析用户需求

“知识服务、用户需求”并非一句口号,医学图书馆智库要将分析用户作为一个机制进行构建。例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http://)十分重视用户分析机制,该图书馆定期分析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近期的检索情况、借阅习惯和需求方向,掌握读者、用户的大致取向,为其提供特定的个性化服务,定期定时将用户有可能感兴趣的资源信息进行推送,真正实现“急人之所急”的服务理念。此外,分析用户需求机制还为医学图书馆智库的发展点亮了方向。医学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对象不仅包含了医疗工作者,如医院管理人员、临床医生护士、卫生部门人员,还包括了医学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等,通过分析各行业用户需求机制,可以有效地对不同需求者进行知识信息定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用户也会站在不同的角度为医学图书馆提出不同层面的意见及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图书馆通过人机交互界面,积极对用户访问图书馆资源的详细情况进行搜集与分析,将不同人群感兴趣的信息资源分类存放,简化检索程序,缩短了资源信息获取的时间,切实做到了从知识服务和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的个性化服务机制。

5.2 闹强夥⒄菇嵌瓤悸牵组建科学知识管理机制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管理机制,集中体现在对知识资源的管理。依据知识服务的理论,知识管理可以分为采集与加工、存储与积累、传播与共享、使用与创新4个环节,每个环节按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即为科学的知识管理机制。结合医学图书馆智库特点,具体表现为医学知识的采集、转化、加工、存储、服务链性发展顺序。医学知识的采集是智库构建的起点,也是医学知识得以利用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医学图书馆智库的质量;医学知识的转化是指将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医学知识的加工是按照不同的要求和一定的方法程序,将获取的零散的、无序的资源信息进行分类、鉴别、筛选、剔除和整理,使得医学图书馆智库中的资源信息条理化、准确化、规范化,使医学知识内容具有使用价值,便于下一步的储存与利用;医学知识的存储功能是指将医学知识进行科学有序的存放、保管,方便用户的检索和阅览;医学知识的服务即知识管理机制的最后一步,是将医学知识传递给用户,使其得到使用。

5.3 从学研兼顾角度构建,吸收高素质人才

医学图书馆智库的机制定位在于多学科的交叉和多维度的决策。因此,图书馆智库构建不仅要对日常学习起到辅助作用,还要外延至科研领域。例如,遵义医学院图书馆智库(http:/// tsgcms/index.php),遵循边建设边培养的机制定位,在专业医学知识学科信息资源和咨询服务复合效应下,构建了图书馆服务能力共生机制和高素质人员培养模型。遵义医学院图书馆设立了研究骨干创新团队,兼顾“学”与“研”,既考虑眼前目标,又注重长远发展,广泛吸收高素质人才,丰富图书馆科研团队。此外,医学图书馆内还应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对前沿的医学动态进行了解和分析,定期将医学研究项目进行汇报、交流讨论,不断提升图书馆管理者的业务技能。

6 结语

面向知识服务的医学图书馆智库并不是简单的为科、教、研献计献策,而是资源定位、服务定位、机制定位三大部分的综合体系。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医学图书馆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主动向资源化转型,构建智库服务体系,提升医学图书馆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 徐晓虎,陈圻.智库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J].中国科技论坛,2012(7): 63-68.

[2] 付佳.泛在知识环境下医学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5):72-74,78.

[3] 周慧.医学院校图书馆向地方医院开展智库服务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5,36(4):75-78.

[4] 夏旭,孙懿斌,张草贤.医学图书馆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1,31(6):326-339.

智能化信息分析论文篇(11)

(一)机械加工智能化受到资金与技术的制约

众所周知,在不同时期内社会生产不同,生产技术决定一切。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我国机械制造业呈现出了智能化与精细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另外,无论是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还是国防航空产业,在发展进程中都将数控技术引入到机械加工制作专业之中,在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机械加工制造业逐渐满足时展的需求[1]。与此同时,在机械加工智能化体系中,数控装备作为重要的智能产品,能够实现机械制造技术、信息处理、信息传输技术的统一与整合。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在与发达国家的对比与分析中,我国机械加工智能化现状仍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并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是在技术投资上存在缺陷,第二是对机械智能化缺乏认识[2]。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清楚认识到机械加工智能化不仅可以关系到机械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效率,并且也对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前景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加工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机械加工智能化受到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

从本质角度分析,机械加工智能化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可以将其看作为生产资料,也可以看作为消费产品。如今,在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下,各种机械化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机械加工企业需要从这一角度出发,把握住市场的消费动向,对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进行智能化改造。另外,在当前机械加工智能化的发展与进步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便是传统机械加工行业仍旧占据重大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仍旧摆脱不了传统生产模式的笔算,导致机械加工环节比较危险。同时,机械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具有多样性,但是仍旧无法真正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变,无法真正将智能化理念充分融入其中。

2机械加工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加工制造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下,我国机械制造业已经成为企业内部产品结构调整的基础与保障,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下人们的消费行为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正是这一发展背景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3]。从当前我国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整体发展现状分析,只有不断加快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步伐,将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应用其中,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整个机械加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在全球化经济发展迅速的基础上,我国机械加工面临了新的挑战,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中机械加工企业需要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无论是研发还是到市场投入都需要具备个性化、多样化,如此一来,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从生产角度分析,机械加工企业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将固定规模下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多品种、智能化的发展模式,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我国机械加工智能化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相关的原则,第一是要依据产品的生产性能以及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无论是成本问题还是使用价值问题,都需要加以考虑。还要依据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原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改革[4]。第二是要保证我国机械加工智能化能够在发展过程中遵循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出人的创造力。

(二)机械加工技术朝着技术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某种角度分析,信息便是资源,信息是一件事物特征、状态,甚至是一个数据与指令,在迈入21世纪之后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并在信息化技术在机械加工制造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在机械加工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中,信息技术便是智能技术,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加工企业的网络化,并且能够推动企业的生产管理朝着科学化与合理化方向发展与进步。机械加工行业属于特殊行业,整体结构比较严谨,步骤分工比较明确,而在机械加工技术中应用智能化,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机械加工制造业的效率与质量[5]。如果单纯从机械加工技术角度分析,那么可以认定为智能化便是高标准与高质量的缩影,在经过精细计算与设定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件都能够实现精确,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在降低企业生产力的同时也可以保证生产任务的完整性。总而言之,在机械加工技术智能化的发展进程中,能够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的占有率,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对实现企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起到重要的保障。

3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的应用

在本文中笔者以人工神经网络为例,主要对机械加工智能化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与探究。所谓的人工神经网络主要是由简单的元件所构成的网络,在我国机械加工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其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准确选择零件定位基面。在工程设计中最为困难的问题便是对零件定位基面的选择,在传统模式下设计人员都会对零件的定位基面进行确定,并对零件的几何特征进行研究,然后再依据研究结论合理选择定位基面。其中在零件定位基面选择之中需要进行定量分析,而将人工神经网络运用其中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时候能够实现从集合形状到编码的映射,对零件的几何特征作出反映。第二,在加工参数优化中人工神经网络起到重要的影响力[6]。加工参数是在机械加工之前由设计人员依据工程加工的要求对机械加工参数进行确定。根据相关文献得知,加工参数与加工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果加工参数制定正确,那么加工效果则会提升。在加工参数优化中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则可以进一步实现这一基本目标与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在发展中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想真正提高机械加工的效率,那么则需要实施智能化手段,只有将智能化应用到机械加工之中,才能真正提高生产效率与生产积极性。所以我国机械加工行业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发展中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传统加工制造中所存在的弊端进行克服,实现机械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隋晓堂.关于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趋势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7:27.

[2]张银保.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资讯,2011,22:57.

[3]线澎湃.机械加工智能化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0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