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意识形态发言稿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0 14:53:26

意识形态发言稿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1)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

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复杂。从国内看,面对社会变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理想信念缺失、思想道德败坏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把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威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呈现出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特征。孙爱军书记也强调,要提站位、补短板、强弱项,压紧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作为党员干部,都要从我做起,从言行细节做起,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确保在政治上、思想上、言行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加强正面宣传,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落实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2)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唯物史观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是国内外学界一个前沿的、焦点的问题。当前国内外学者忙于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整理,现在正处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读中。而且,国际上许多学者不同意MEGA2编辑时将各篇手稿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排,所以在MEGA2 编辑过程中我国国内与国外学界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就我国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译情况来看,最早的译本出现在抗战时期。其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版本的译本相继问世。

一、1938年郭沫若版

郭沫若翻译的底本是梁赞诺夫版,在翻译过程中大致遵循着梁赞诺夫的编辑原则,沿袭了梁赞诺夫的“口述笔记说”。由于郭沫若摘译的初衷是适应当时的革命需要,而非学术需要,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做了很多改动,并且将梁赞诺夫在《编者导言》中的“原始手稿与文本的编辑工作”故意省略。可见,在文献学意义上的信息在郭沫若版中已经开始丢失。但是,郭沫若在编译过程中,在译文中加了便于读者理解文章的注释,语言富于时代特色,尽量保持注释与文本协调。给中国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可供阅读的文本。更为重要的是,郭沫若是国内提出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文献学研究的第一人。

二、1960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60年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根据俄文第二版并参考德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一卷原文译出的,阿多拉茨基对原始手稿的字迹重新加以辨认和判读,修正了梁赞诺夫版在判读中的错误,并且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手稿上的修改过程通过“异文”说明的方式单独列出,体现了逻辑与现存内容的双重完整性。不过,阿多拉茨基的版本存在着严重问题,他打乱了手稿的顺序,无视马克思恩格斯标注的页码和序号,将手稿分成了 40个片段。这种“拼图”式的编辑国际上通常称为“伪造”。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笔记未能加以区分,所以分担问题被掩盖。中文1960年的版本事实上完全保留了阿多拉茨基的内容和形式,导致了研究者们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表述的思想存在许多的误解。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我国理论界流行的是教科书体系,也就是大众所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1960年版的出版正处于这一时期。在传统教科书内,机械组成的基本原理被神化成和数学公理一样的绝对原则,是用东方的农业文明的文化精神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这种哲学模式泯灭了人的主体性,宣传的是外在力量对人的统治的见物不见人的客体化哲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这种客体化哲学日益落后时代,脱离人民现实生活。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宣传层面,而不能化为知道

三、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1962年由巴纳发现的3页内容,震动了国际哲学界。1965年,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上刊发了巴加图利亚《费尔巴哈》章的新版本。加入了巴纳发现的3页内容,恢复了大束手稿的页码顺序,将小束手稿顺序排在大束手稿前面。除了《序言》外,手稿分为四部分26个小节,各节都有小标题。1995年我国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收录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费尔巴哈》章。

巴纳发现的 3页内容,不仅引发了重新编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热潮,而且给马克思理论研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我国,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始,大致开始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理论界提出了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既是对传统的客体化哲学的彻底摈弃,又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主体哲学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深化。”①。从实践的主体出发,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去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类解放的历史进程。

四、2005年汉译广松涉版和2008年汉译梁赞诺夫版。

2005年,张一兵主持编译广松涉日文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该版采取的是直观看清手稿中每页的状态形式的印刷,同时直接反映手稿的内在构成。2008年,夏凡所编译《梁赞诺夫版〈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在书中还原梁赞诺夫《编者导言》中关于“原始手稿与文本的编辑工作”的内容,恢复了郭沫若遗漏的内容。使国内学者能够比较完整地看到此历史文献的原始状态。

伴随着国内“回到马克思”风潮,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成为了学术热点。汉译广松涉版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深入的学术研究,汉译梁赞诺夫版的出版是向郭沫若版的回归。这两本中文版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是极大的贡献,取得了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促使编译方针转向学术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献学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它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经典作家的写作意图和思维逻辑、把握其著作的整体结构和丰富内涵,从而精确地再现经典作家的思想原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这个时期除了在文献学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迈向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代表着跨世纪的未来哲学走向,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被提了出来。

综上所述,回顾不同的中文版本编译过程中的得与失,对我们现在更加深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思想和新唯物史观,这对于加快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参考文献

[1] [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3)

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本解读基础,对于那些思想深邃而又命运多舛的作品,应当对关乎此文本的所有文献,包括准备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性的收集和详实的考证。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除却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如出版形式一直不能确定(即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出版单行本?这一问题能否很快落实直接影响这一著述的行文、选材和篇幅。)、对有的批判对象的有关著作或文章不太了解、另有《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英国社会史》的写作计划等等),它没有顺利完成,就内在的思想根源说,一定程度上缘于马克思等人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之间关系和因缘的艰难,新的思想的剥离、锻造和建构过程的艰难,因此关乎那些原属于同一阵营、观念互为背景和参照的思想历练过程中那些众多的文献文本都是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必须注意的材料;再从最直接的关系考虑,昭示马克思等人思想进程的那些文本[1]、被马克思喻为“莱比锡宗教会议”的《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文章、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费尔巴哈、卢格、赫斯以及其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著述也都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准备材料的范围,因此,也需要对这些著述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甚至详细解读。

而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来说,它的写作过程异常复杂,写作之初还没有通盘的框架构思。待确定了批判对象后,先写出一些短稿,这些篇章虽然后来也没有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是正式写作前的“尝试”或“演练”,因此,可将其视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先行稿”。如果不算《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么至少《对布鲁诺·鲍威尔的反批评的答复》是属于这样的“先行稿”,对此我们也就不能视而不见。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草稿、两卷本体系框架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费尔巴哈》章文稿的各不相同的手稿,还有迄今所有版本都没有收录的一些刊印稿、作为原属第一卷组成部分的《“格拉齐安诺博士”的著作》和第二卷遗失的两章,等等这些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至于《费尔巴哈》章多种不同的编排方案,我们当然需要将这些重要的版本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鉴别[2]。

所有这些并不是“博士卖驴”式的买弄和炫耀,不是搞“烦琐哲学”;相反,可以说,版本考证深入和准确的程度与对作者思想把握和理解的客观程度是成正比的。在这里我不得不特别要表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家所做工作的敬意,特别是对他们在研究中所体现的谨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钦佩。联想到国内长期以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绝大多数研究者撇开对这一著述的写作过程、版本源流、文体结构的探究,甚至对其内容也不作全面性的解读和梳理,单纯根据通行本中的某个段落甚至一句话就无限演绎、提炼,根据当代现实和流行的观念去挖掘、比附马克思的思想,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弄得与当代社会现实和流行的思潮具有比肩而立的地位。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种没有学术依据、蹈空阐释的所谓“研究”,只有时效性,没有恒定性,从而也就很少有科学性和学术性,以至于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马克思文本研究方面的积累是如此薄弱,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解长期没有达到马克思本人所实现了的哲学变革的高度,而是处于一种低于马克思的或“前马克思”的层次和水准。

把版本考证的重要性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呢?也不是。行文至此,我又不得不表达通近年持续跟踪国外马克思学研究动态、出入《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版本研究后形成的一种感受:话分两头说,在表达对国外同行工作敬意的同时,我又感到需要防止另一种极端的状况。即版本考证只是基础和条件,但它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和归旨,文本研究不能至此止步,孜孜于文本版本的枝节考证而遗忘了对思想的总体关注,与撇开版本、单纯依据文本段落甚至话语就随意演绎、提炼思想一样,都不是完整的文本研究。

就拿《费尔巴哈》章排序问题来说,自从1965年巴加图利亚提出对长期流行的阿多拉茨基版结构和内容的不同理解以来,时间已经过去40年了,国外的文献专家们不厌其烦地在内容的顺序编排上进行考证和重构,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陶伯特等人更是在不同方案中爬梳、比较,难下决断。到1997年第2期《mega研究》出版,大致方针本来已经确定,准备启动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出版。但在征求包括巴加图利亚等人的意见后,巴加图利亚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的方案。这样围绕《费尔巴哈》章内容的顺序编排越来越成为一种排列组合的游戏,局内人乐此不疲,局外人则感到异常琐屑。很多论著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它章节和马克思复杂而丰富的思想于不顾,老在一些枝节和细节上做文章,意欲何为呢?要知道,研究马克思文本的版本,不是为版本而版本,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以此为媒介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只停留在枝节和细节上消耗智慧,而遗忘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旨,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呢?而且,在一次性提出一个绝对客观、人人认同的永久性方案不太可能的情形下,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暂时拟议和创设的范型去进一步探究马克思的思想,如果这种探究能够深入下去,或者遇到了困难,反过来不是可以对这种范型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作出评判、检视和调整吗?

这里我还想对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排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完全放弃内容的逻辑构架而固执于时间顺序的设想,值得进一步考虑。

我认为,在具体文本编辑中,实际上很难单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二者并不是截然区分、判然有别的。从前面几章的梳理中,我们知道,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出版,甚至个别章节没有写完,致使就现在留存下来的手稿看,这是一部结构上相当松散的著述。但是,对手稿的研究结果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中一些部分还是进行了定稿处理,对其内容做了一些编排;就是对《费尔巴哈》章也是如此,只是这一部分留下来的手稿、誊清稿和刊印稿有几份,有的页码和内容上又不连贯,还有则遗失了,致使对其进行逻辑体系编排增添了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放弃逻辑顺序的编排,特别是过分地指责这种努力的必要性,甚至认为“由于缺少足够的线索和根据,那样做的结果将是一种随意编成的结构”[3],是不公允的。“随意”的断语下得太“随意”了,举凡前面历数过的关于《费尔巴哈》章的各种编排,研究者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框架。就是对于论者诟病最多的阿多拉茨基版来说,把原文分成三部分是编者的理解,但各个章、节、目所冠以的标题,有的是手稿原有的,其余的则都是来自作者在手稿边写的词语,编者将它们视为相应内容必要的提示。因此,广松涉为了突现他的编排方案的正确而指称阿多拉茨基版“事实上等于伪造”是一种缺乏同情性理解的评判。对于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编者来说,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放弃这种编排,而是“力图避免将自己的诠释抬高为绝对真理,并因此排除其他有道理的观点”。[4]

如果认为,“把留存下来的手稿和刊印稿编成一部著作,那就意味着要去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没有完成的东西”[5],进而主张不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那就要按时间顺序编排。但实际上,后一种方案的麻烦一点也不会少。

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条件是能够基本上断定各个章节的写作时间,或至少能断定大概的写作顺序。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和刊印稿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就大多数文稿而言,人们无法准确地弄清它们的手稿是何时至何时写作的,它们的样稿是何时至何时完成的;也无法完全断定哪篇手稿或样稿完成于前,哪篇完成于后,即着手撰写内容连贯的文稿的日期很难确定。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样稿也是如此。通常只有一些可靠的线索能够说明这些手稿或样稿的写作至早开始于何时,至迟结束于何时:《维干德季刊》的出版,卢格的《巴黎二载》、格律恩的《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倍克《穷人之歌》等书的出版,赫斯抵达和离开的时间,魏德迈抵达和离开的时间,恩格斯前往奥斯坦德的时间,等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暗示着某些历史事件的说法又往往非常含糊,几乎无法让人信服。这种情况下,编者通常要依靠推测。此外,完全按时间编排也会破坏各篇著作的完整性。譬如,仅从写作时间上考虑,就得分解《三、圣麦克斯》和《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的手稿,而这样做是有悖于出版原则的。

其实,对于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并不是截然区分、判然有别的这种状况,那些多年浸润在手稿文献中、对提出一种既符合作者原初意旨又可以获得人人认同的方案之难有深刻体味的学者也意识到了,为此,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员之一的雅克·格朗让提出了“相对”时间排序(relativen chronologie)的原则,这也符合mega2的《编辑准则》规定,即“遇到某篇著作有多篇文稿的情形,可选择较早写成的文稿收录,如果可以明显看出此文稿内容连贯的话。”“所编著作在每一部分之内按时间顺序编排:编排时主要依据完稿(写作)时间,而非准备时间或者发表时间。……若某些著作的写作时间较长,可视其写作过程而定。”[6]

总之,版本研究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和体系建构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是递进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缺乏版本研究的支撑,只是凭借由后人编辑而成的现成的文本、把一部未完成的著述俨然视为完整的作品去进行解读,甚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就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必然会造成误读和歧解;而离开对文本思想意旨和总体构架的了解,版本考证实际上也不能顺利进行下去,那些散乱的片断、中断了的叙述、失佚稿的内容和逻辑,只有靠文本思想的整体把握,才能得到接续、联系和“复原”。尊重文本原貌、再现原始思想与揭示体系构架只有处于一种相互支持、融通的关系中,真正体现出“三位一体”,文本研究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

注释:

[1]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参看拙文《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4、5期。

[2]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在mega2新版外,将这些编排不同的重要版本集中在一起,编辑、出版一本“阅读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4)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新闻发言人”大众并不觉得陌生,那么新闻发言人到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呢?多数人都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至少要具备以下业务素养:较高的政治素养、过硬的专业素养、敏捷的思维、一定的公关组织能力。有人认为,发言人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出口成章的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外,在言行举止、风度仪表、气质形象等方面也应当有较高的要求。新闻发言人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说真话”,但新闻发言人并不会说出所有事实的一切真相,回答记者的问题也并不是都按媒体的意图让他们满意而归。新闻发言人总是按照既定的意识形态新闻,而且介绍信息、阐述立场都要遵循若干原则。因此,新闻发言人要做到胸有成竹,熟悉自己内容的全部情况和有关知识,通过长期积累掌握临场发言的技巧,成为新闻现场的直接策略。新闻发言人在面对一些突发状况时,需要掌握一些语言表达技巧。

一、借助肢体语言表现自信

现场面对媒体记者时,新闻发言人一定要有信心,起码要让记者看起来信心十足。因为你代表的不是你自己,而是一个政府或者机构的形象,充满自信是每个新闻发言人必须牢记的信条。要影响听众,必须首先影响自己。卡耐基说:“你的精神和灵魂会通过你的目光、你的语音和你的神态向外放射。你不冷不热,他们就三心二意;你轻率肤浅,他们就视如儿戏;你出言不逊,他们就对你侧目而视。”姿态和表情宜于稳重大方,适当节制手势的幅度,彬彬有礼却不咄咄逼人。

正确地使用目光,以目光集中记者的注意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眼神、目光,判断、感知这个人内心的想法及态度。在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的目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必要的时候,一束目光等于很多深沉的语言。”新闻发言人说话时,目光不必聚焦于对方脸上某个部位,而是放虚一点,用目光笼罩台下所有人。观察记者的表情,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声音,让记者始终跟着新闻发言人的神态和话语思考。

二、增强语势的感染力

要注意声音的力度和弹性。我们说话时往往会耸肩、皱眉、提高音量、改变声调、调整频率等。但是姿态和表情更好地配合谈话,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记者从会上能接受更丰富的思想。新闻发言人采用温和平缓的叙述方式,将事情原委娓娓道来,表情放松、语气平和、眼神亲切、动作轻柔,尽量拉近与提问者的心理距离,争取获得信任感。如果新闻发言人讲话有活力,那么表情兴奋会对他人的精神状态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记者的情绪也会随发言人的姿态和表情而发生变化。

说话时要注意吐字清楚,音量音高适中。语言要清晰规范,表达流利自如,词汇丰富,字句多样。有时音调放低,更加表现出权威感;当要加强某个观点或态度时,语势可以较急促,音量提高,使记者集中注意力;在表达悲痛或强调沉重心情时,可以用较缓慢的语速,注意重音和适当停顿。停顿在静默中为记者提供思考的空间。停顿产生思想,产生回味,令会的进程呈现节奏感。当记者需要笔录的时候,发言人以适度的停顿给他们点时间,让记者从容地记下需要的内容,否则记者就会手忙脚乱。停顿还可以集中注意力,强调某个观点,表达深刻的寓意。总理在20世纪60年代曾举行一次新闻会,有记者问:“总理先生,中国是否有?”立即回答:“有。”他停顿了一下并扫视各位记者。中国记者惊愕地看着总理,认为他发生了口误,外国记者高度注意,等着如何自圆其说。大厅里寂静得听出每个人的呼吸声,这时抬高声调说:“在台湾。”听罢,所有记者对的智慧与敏锐万分佩服,他的停顿增强了表达效果,增强了感染力。

三、照本宣科与脱稿表达相结合

新闻发言人照本宣科一般不如脱稿表达效果好。脱稿发言针对现场情况生动活泼地予以宣讲,与记者的眼神接触能增强表达效果,凸显新闻发言人的自信。事实上,发言人根本不可能事先知道每位记者的提问而做好准备。如果记者的提问和发言人宣读的稿子内容出现很大差异,反而会削弱发言的效果。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针对重大事件的发言事先有讲话稿,那么较多地照稿宣读也会增强其权威性。

在发言方式的选择上,照本宣科与脱稿表达各有用处,可以取长补短、结合使用。当发言人介绍数据和重要细节时,根据文稿照本宣读,在与会记者的心目中留下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良好印象。在表达观点、申述理由时,不妨脱稿表达,文采飞扬、轻松自如、平易近人的语言和适当发挥的诙谐,能够塑造新闻发言人的出色形象。在一次新闻会上答一位美国记者问:“总理阁下,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是低着头,而我们美国人走路总是挺胸仰头?”风趣地回答:“那是由于我们中国人正在走上坡路,而美国人走的是下坡路。”如果总理照本宣科,就无法回答这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只有自由发挥才能显露新闻发言人的自信与机智。

四、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切勿“绝对化”

新闻发言人是代表公司、政府或其他机构的身份发言,并向记者宣传情况、回答记者的提问,他的一言一行会代表本部门的观点和立场,在发言时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切勿太过“绝对化”,或者掺杂太多个人情感色彩。例如某部委的发言人在一次新闻会上情到激动时宣称要“要建立‘记者黑名单’制度”。这让现场的记者都很吃惊,也非常尴尬。他的本义是加强对媒体的管理,杜绝不实报道,这是非常正面并且值得提倡的理念,但“黑名单”的说法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太过绝对化,而且比较笼统,用词非常严谨,无形中伤害了记者的感情,从而引发了媒体的炒作。其实仔细斟酌,没必要说“黑名单”,完全可以选用一些精准而恰当的用词,比如,媒体稽核制度。这是更专业化、更符合受众接受习惯的表述。媒体发言人今后应该在精准用词上多下工夫,多吸收新知识,多锤炼语言,让表达更上一层楼,最终赢得受众的信服。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5)

有稿播音主持。即有文字依据的播音、主持。这看似一个简单过程,但做好并不容易。有些播音员主持人接过稿件后,不假思索,随口把稿件快速说出来.照本宣科.相当于“传声筒”的角色。这不可能感动和感染受众。完全失去和受众交流的机会。作为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好坏与他们本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在进入播音主持前必须对文字稿件进行二度创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稿件本身,应从稿件出发去联想、想象,从文字表面去辨析语义、分析背景,同时又不同于稿件,更深刻地认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促进表达的生动性。只要进入播音状态,就应该比自己单纯看那些文字作品稿件,更容易被打动、被感染,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无稿播音也叫即兴播音.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无稿播音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结合当下语境的口语创作,是一种话筒前的口语活动,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达形式。

主持人节目是一种典型的无稿播音形式,经常采用互动式的话语方式.如谈话节目、热线直播、网友的介入、受众直接参与的节目等等。主持人的语言活动处在真切的交流之中.处在不断变化的某些具有不可预测因素的语境当中,这些不能靠幕后导演来处理。只能靠主持人在现场第一时间的瞬间机智来巧妙化解。主持人的即兴口语及应变语言成为主持人语言基本功的重要内容。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6)

这是针对学术期刊的审稿程序。从审稿程序看,我国出版制度明文规定了三审制,其中,对学术期刊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同行评议原则。同行评议制度源于英国,现在已广泛应用于、学位论文、课题的立项结项、学术奖励等,成为学术评价的基本方式。同行评议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保证并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国际上通常将是否同行评议作为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准,尽管同行评议制存在着少数学者滥用权威,存在裙带关系、专业嫉妒、个人偏见和利益冲突等破坏性影响,但它仍然不失为最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人们把同行评审看成研究成果的质量声明。[8]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中,同行评议原则基本上得到了落实;在人文社科期刊中,遵循同行评议原则的情况不尽如人意。遵循同行评议原则依靠审稿专家,但并不意味着由审稿专家主导审稿,外审专家只能提供参考意见,不能取舍稿件。这是因为,编辑审稿与专家审稿是一种主从关系:编辑审稿具有主体性,编辑是职业审稿人角色,是专家审稿人的选择者,是稿件刊用与否的决定者;专家审稿只具有从属性,审稿专家是编外审稿人角色,被动地接受所审稿件,主要对稿件内容作学术评价,没有稿件刊用权,只有有限的稿件否决权。[9]编辑审稿和专家审稿的不同职业角色、作用和任务决定了编辑必须主导审稿的全过程。主导审稿是编辑的职责,编辑应提高专业学识水平,消除过分依赖专家的心理,发挥主体作用,主导稿件评审的全过程,否则,把稿件刊用的决定权完全托付给外审专家,自己反倒成了边缘人,忘记了编辑在审稿中的主体地位,放弃了一名编辑应该承担的义务,有违编辑的职责,无益于学术期刊的审稿工作。[10]基于编辑主导的同行评议制度,才能双剑合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作用,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把握审稿工作的主动权。

二、公正性原则

这是针对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前文提到的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兼容并包原则和客观性原则,都是事关审稿评价的公正问题,这几个原则名称虽然不同,但体现的都是审稿者的道德态度,因而,本文在审稿者的道德态度这一视角下,将其统称为公正性原则。因为要评价公正就必须做到质量面前人人平等,拒绝偏见,兼容并包,尽最大努力客观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客观理性。审稿者要秉持理性的态度,一切从文稿的内容出发,不先入为主,排除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拒绝主观偏见等不公正行为,避免根据自己的好恶偏执来筛选和判定文稿,力求客观公正、审慎负责地评价稿件。公正意味着人人平等。在稿件评审时,不因国籍、民族、信仰、性别、年龄以及所属机构而歧视作者,认文不认人,对作者一视同仁,不故意抬高或压低特定的作者。邹韬奋曾经说:“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还是幼后辈,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要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也不顾一切地不用。”[11]唯质是从,人人平等,审稿人要坚持审稿的独立性,不因领导、权威和亲友的干涉而降低学术标准。公正意味着兼容并包。西方哲言有云: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学术期刊要有兼容并包的气度,有门派之别,无门户之见,对不合己意的标新立异之说不轻易否定,不搞学术垄断,提倡学术民主,百家争鸣,只要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予肯定,以活跃学术气氛,鼓励学术创新。当然,兼容并包只能是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并不包括导向有问题的稿件,也不包括哗众取宠的标新立异。

三、导向性原则

这是针对稿件内容———政治导向和学术伦理导向问题。用政治性或思想性来概括这一原则,似乎不大准确,因为无法涵盖学术伦理导向。政治导向是否正确是审稿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术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反对各种伪科学。审稿时要注意国家领土和问题、民族尊严问题、涉外问题、历史与宗教问题、涉及国家和军队的机密以及引用和报道秘密资料和科研成果问题、地图边界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照片和讲话引用问题、其他政治问题,等等。在学术伦理方面,应审查研究者是否遵守了学术道德,是否存在抄袭剽窃、伪造窜改数据资料、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对不端行为要勇于揭露。此外,要注意稿件中有无违反法律、侵犯他人权利、有无违反实验伦理的问题。遵循导向性原则要消除两个认识误区。(1)漠视科技期刊的政治导向,以为科技期刊探讨科学问题,没有政治导向问题。科学研究,看似无国界,同样存在政治导向问题,上述的各类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在科技稿件中。科技期刊的编辑也要讲政治,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辨别力,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守出版法规和纪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12](2)导向正确与言论自由的认识误区。有人以为强调政治导向有违言论自由,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言论自由有其限度,违反法律规定,就会损害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在处理政治和学术的关系时,涉及政治问题的,不以学术研究为由,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当然,也不能以政治正确为由,压制学术自由,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只能通过学术争鸣取得共识。

四、学术性原则

这是针对稿件内容———学术质量问题只要是学术期刊,就须遵循学术性原则。当然,因稿源状况的不同,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可以从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三个方面来衡量论文的学术质量,因为这三者代表了研究成果评价的三个维度。[13-15]创新性是论文评价的核心指标。创新性从层次上可分为原创、再创、补创,大多数论文属于再创和补创的范围。[16]创新的分量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未必一定是石破天惊的宏论。开拓新的领域、提出新的理论、推出新的方法,固然是创新;以新视角、新方法论证老问题,完善、验证和补充原有的知识或技术,运用理论工具解释新的现实问题,参与学术争鸣,提出不同意见,等等,都可以说是创新。科学性是论文评价的基础指标。学术研究有其研究规范,这就是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的科学完备性,包括研究资料的详实性与准确性、研究方法的规范性、研究逻辑的自洽性、实验的再现性、论证的充分性、结构的严谨性、表述的精炼性、术语的规范性等等。学术论文必须反映出这种研究规范,才具备科学性。实用性(价值性)是评价稿件的重要参考因素。实用性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新观念、新思想,也可以是新做法、新技术。理论性论文要看是否揭示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规律,对学科的发展是否有推动作用;应用性论文要看对生产、教科研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是否有实用价值或指导意义,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7)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说难也很难,说容易也很容易。这个职业对形象、声音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不过如果你特别优秀的话,说得过去也算可以了。做播音员要求普通话过关,一般情况下要求一级乙等以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就要多注意中央电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播音员的发言,首先学会听别人,再学会听自己,仔细辨别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所在,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多看一些关于发声等方面的书。有机会多出去到大台学习训练,虽然不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但起码可以把你引向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一点很重要。同时,多加强积累,多听多看多想,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是舆论的主要阵地,在荧屏和话筒前,播音员是电视台的代表,他们以真实的身份出境,把采编人员、制作人员等幕后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鲜明、准确、生动的传达给广大受众,以有声语言驾驭节目的进程,大家的劳动成果都要通过播音员的最后劳动得到体现,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为新闻播音员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作为一名新闻播音员,必须要在政治上坚定,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要与党中央、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党的领导、方针政策、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播音员自己有了崇高的信念,才能影响广大受众。其次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许多人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事,跟播音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声如其人,每一个播音员的思想道德品行、个人修养文化修养都散发在他的每一个音节中都渗透在字里行间,作为一名播音员,为人要正,为事要正,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良好的修养。

二、扎实的播音功底

做一名出色的播音员首先要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闻播音单调、枯燥,一些播音员在播新闻时,懒于备稿,拿稿即录,错字频出,拖腔甩调,有字无意,有句无段,有声无情的播音,忽视了新闻播音的再创造,所以说,提高新闻播音的质量,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首先在拿到稿件后,要按划分层次、概括主题、弄清背景主题、写作意图、把握基调等步骤,认真备稿,其次,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坐在镜头前,用心去设想前面的摄像机就是观众,要与观众目光对视,面对面、心对心交流,这种状态下,播音有感而发,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第三要与记者交流,认真揣摩记者写稿的意图和出发点,这样播出的稿件清晰流畅,声情并茂,富于感染力。第四,新闻播音要求字正腔圆、张弛有度,为了达到播音与画面、现场同期声等的和谐统一,每个章节的发音短促又清晰,这是一种综合驾驭声音画面中的特殊停连,既要顿的有力,又要停顿适度,既要紧密,又要张弛有度,另外新闻播音无需再语气上大起大落,在重音的表现上也不是字字突出,正确把握语音的声韵调,做到发音准确清晰,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苦练基本功,既要吐字发音准确,科学用声,又要在语言表达上达到和谐,就要苦练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技巧;最后,快速备稿,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文章主题,内容,基调也是播音员必备的基本功。

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播音状态

播音员在镜头前,一言一行都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责任意识是新闻意识的内在灵魂,播音员的责任意识是:自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用他们武装自己的头脑,把责任化为动力,产生“非说不可”的冲动,这就要求播音员要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新精神,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关注社会各行各业的新成绩、新变化、新经验、新风貌、新人新事等,要在新闻事件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把这些体验融入到有声语言的创作中。

积极的播音状态对于播音员来说十分重要,播音员要充满自信的面对话筒和镜头,只有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才能将新闻稿件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感情、气息、声音运用自如,良好的播音状态可以减少播音中的误差,积极的 播音状态还体现在播音员的播音技巧和仪态上,播音员在话筒前要态度积极,思想放松,精神集中,在发声上不做作。

四、良好的文化素养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8)

平时所说的“话中带话”“弦外之音”即是“内蕴语”。在新闻播音的实践中,经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新闻稿件看似平淡无奇,细加推敲却蕴味深长,有些表面浅显的文字语句,背后却蕴义深刻。这是由于性别性格、语言习惯等因素,或是地位身份、环境场合、策略礼貌的需要,新闻播报的表达语言会出现某种婉转含蓄的特征。

一、新闻播音的“内蕴语”

新闻播音中的“内蕴语”,是指语句的关系和本质在新闻播音中不便、不能,或没有完全表露的意思。新闻播音员可以在新闻播音中利用“内蕴语”把新闻稿件的语言进行转换,调动自己的感情,运用自己的思想,找到恰当的表达语气。内蕴语对新闻播音表达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揭示语句的本意和语言的联系。

语句的本意,是指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深层内在含义和情感态度。在新闻播音实践中,新闻播音员在全面理解新闻稿件文本含义的同时,根据语言环境准确把握语句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即形成内蕴语。新闻稿件文字的表面意思,即语句的表层含义,与其深层含义存在向度和质感的差别。有的语句基本上同向同质,但在语义上却有细微差别。就整体而言,有的新闻稿件的语句表意和内蕴意是同向同质的。有的则不同,需要新闻播音员通过语句中文字的线索,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把握语义指向,从而确定内蕴语。

语言的联系,是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新闻稿件文字句、段、层次构成了全篇的整体。新闻稿件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有的通过短语或关联词表示出来,有的则没有明显的文字标识。通过补设潜在的语意关联词,新闻播音员把稿件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出来。搞清句段间的层次是如何衔接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而获得转折、并列、让步、递进、因果、分合、因果、假设等逻辑感受,从而理解新闻稿件的承转脉络。针对语句不通顺,段落层次转接生硬的地方,可以使用内蕴语进行衔接过渡和铺垫转换,赋予语言以动作感、形象感,使叙事状物、议论抒情更具色彩和感染力。对于需要交流并唤起注意、引发回味和思考的地方,使用恰当自然贴切的语气,把新闻稿件播得衔接顺畅、转换自然,增强语言表现力。

二、内蕴语的特征

1.发语性

发语性是在起始处用适当的词语开头,与新闻稿件开头的词语自然衔接,将之带出。作用是帮助新闻播音员把握好开头。例如,在呼台号之前加发语性内蕴语: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云南人民广播电台!

2.寓意性

寓意性是蕴含在语言内的潜在意义,结合上下文语言环境提炼出来的语句。在意图指向、色彩程度上,与文字表面意义有细微差别的语句具有寓意性。播报是需要参照语境,结合稿件特点、习惯用语,主题思想、写作目的、创作背景,人物思想、性格情感、身份心理、语言特征、人物背境等关系分析把握寓意性,有时,需要从整体角度把握。

3.关联性

关联性是语句间存在没有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关系,存在体现语句逻辑关系和语法意义的隐含性关联词和短语。“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而且、结果、那么”等关联词,可使上下文自然衔接起来,过渡好前后段。运用关联性内蕴语可使语句衔接自然顺畅、符合逻辑、表达准确。关联性内蕴语是新闻播音的路标,是表达语气的依据,是新闻语言逻辑力量的所在。

4.提示性

提示性内蕴语用于语句、段落、层次之间,也是为了解决上下句语气衔接的问题。它是新闻播音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所赋予新闻稿件的,内容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在语句间,特别是一些语气不顺畅、上下句过度生硬、语境不好贯通的地方,恰当地使用提示性内蕴语,可以较为柔和地过渡到下一句,使语气连贯自然。如果说,关联性内蕴语重在使语句的逻辑关系更加严密,那么,提示性内蕴语则更重在使表达语气富于灵动的活力。有些新闻播音员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作思维,施展创作个性,会使用提醒关注、表现情态、感叹强调、设问呼应、展示过程等具有提示性的内蕴语,从而使表达更加丰富。

5.回味性

回味性内蕴语,是在新闻稿件文字段落、层次和全文结尾处设置相应词语,可以起到提示主持人、新闻播音员语气转变的作用,包含回味、思考、想象、憧憬等意味,给人以意犹未尽、无限遐想的感觉。它的形式主要有:寓意式回味,用内蕴语把前句的深刻寓意体现出来,并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氛围;反问式回味,用在结尾处对前句语意或全篇结论有肯定和强调意义,并对前句句尾语势所表现的色彩有引申、指向和推送作用;意境式回味,营造某种意境和氛围,引人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憧憬、有所遐想;线索式回味,有些新闻稿件中,在一些段落、层次和全文结尾处重复出现相同的句子,对这种线索式出现的句子,应结合上下文和主题,设计相应的回味性内蕴语,找到恰当的语气,以达到调动受众的想象,深化主题,加深印象。

6.反讽性

反讽性内蕴语体现语句表面含义与深层意义的对比或对立关系。语句深层内在含义与文字表层意义相对立的叫对立型反语内蕴语。通过反问来表达确定意思的内蕴语叫反问型反语内蕴语。利用语音或语义的关系,使语句同时兼顾两种事物的内蕴语叫双关型反语内蕴语。语句的本意与表层意思同向同质,但在表达语气中却需渗入一定的、与语句意义有别的甚至是相对的色彩,这就是非对立型反语内蕴语。

由此可见,对新闻稿件整体的把握和体会是通过内蕴语这种表现形式来传达的,会随着语境变化和表述目的而改变。所以,不能以就句论句的方式来确定内蕴语,而应当从主题思想、播出目的、语言环境和整体基调来分析内蕴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感受语境的变化、表意的转变,在表达时,不必字字再现,要精准、简洁、富有力度地将新闻稿件表达出来。

三、内蕴语的使用技巧

通过对语言材料、新闻稿件进行内蕴语分析、挖掘乃至表达练习,可以对内蕴语内部技巧的认识和掌握有所帮助。

1.段子和短文由于篇幅短小,内容亦不复杂,内蕴语的样式也较为单一,分析把握起来相对容易。目的是让练习者对内蕴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内容、结构完整的新闻稿件和新闻稿件内蕴语句难度相应增加,有的新闻稿件中几种样式的内蕴语并存,需要练习者准确地理解内容、把握语境。特别是对几篇评论新闻稿件内蕴语的把握,能够更加体现内蕴语的丰富性、综合性,以及在揭示语句内在逻辑方面的巨大力量。

四、内蕴语的练习技巧

1.结合讲义和讲授的理论内容练习消化,用理论指导练习。同时,在练习中印证理论,消化理论。

2.切忌僵化。练习之前的提示是一个大致的线索,并不能代替练习者自己的思维,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练习者要积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有所创新。

3.内蕴语主要是在对新闻稿件分析、理解、感受的准备阶段显示功效,有些内蕴语,没有必要在新闻播音时具体重现。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9)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14-01

1 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是舆论的主要阵地,在荧屏和话筒前,播音员是电视台的代表,他们以真实的身份出境,把采编人员、制作人员等幕后工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鲜明、准确、生动的传达给广大受众,以有声语言驾驭节目的进程,大家的劳动成果都要通过播音员的最后劳动得到体现,因此,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成为新闻播音员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作为一名新闻播音员,必须要在政治上坚定,自觉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要与党中央、县委、县政府保持高度一致,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对党的领导、方针政策、要有坚定的信念,只有播音员自己有了崇高的信念,才能影响广大受众。其次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许多人认为道德是个人的事,跟播音没有太大关系,其实不然,声如其人,每一个播音员的思想道德品行、个人修养文化修养都散发在他的每一个音节中都渗透在字里行间,作为一名播音员,为人要正,为事要正,一言一行都要体现出良好的修养。

2 扎实的播音功底

做一名出色的播音员首先要有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新闻播音单调、枯燥,一些播音员在播新闻时,懒于备稿,拿稿即录,错字频出,拖腔甩调,有字无意,有句无段,有声无情的播音,忽视了新闻播音的再创造,所以说,提高新闻播音的质量,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首先在拿到稿件后,要按划分层次、概括主题、弄清背景主题、写作意图、把握基调等步骤,认真备稿,其次,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坐在镜头前,用心去设想前面的摄像机就是观众,要与观众目光对视,面对面、心对心交流,这种状态下,播音有感而发,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第三要与记者交流,认真揣摩记者写稿的意图和出发点,这样播出的稿件清晰流畅,声情并茂,富于感染力。第四,新闻播音要求字正腔圆、张弛有度,为了达到播音与画面、现场同期声等的和谐统一,在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处理上都要准确,电视新闻节奏要快,在字词句中较少有停顿,要求字词句段间紧密衔接,每个章节的发音短促又清晰,但是较少停顿并不代表不停顿,这是一种综合驾驭声音画面中的特殊停连,既要顿的有力,又要停顿适度,既要紧密,又要张弛有度,另外新闻播音无需再语气上大起大落,在重音的表现上也不是字字突出,正确把握语音的声韵调,做到发音准确清晰,因此,播音员、主持人要苦练基本功,既要吐字发音准确,科学用声,又要在语言表达上达到和谐,就要苦练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技巧;最后,快速备稿,在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文章主题,内容,基调也是播音员必备的基本功。

3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地播音状态

播音员在镜头前,一言一行都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责任意识是新闻意识的内在灵魂,播音员的责任意识是:自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用他们武装自己的头脑,把责任化为动力,产生“非说不可”的冲动,这就要求播音员要时刻关注党的方针、政策新精神,时刻关注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的发生,关注社会各行各业的新成绩、新变化、新经验、新风貌、新人新事等,要在新闻事件中融入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把这些体验融入到有声语言的创作中。

积极的播音状态对于播音员来说十分重要,播音员要充满自信的面对话筒和镜头,只有保持良好的播音状态才能将新闻稿件发挥的淋漓尽致,使感情、气息、声音运用自如,良好的播音状态可以减少播音中的误差,积极的 播音状态还体现在播音员的播音技巧和仪态上,播音员在话筒前要态度积极,思想放松,精神集中,在发声上不做作。

4 良好的文化素养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10)

一、竞争上岗演讲稿的特点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性。首先,演讲稿的目的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颖、深刻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主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传播,目的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关键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计划,要“许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知名度(省内外和国际知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业绩、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意见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普遍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准确,以与会者理解为标准。演讲稿的形式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理解,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重视的是准确、明晰和简练。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演讲稿的艺术性是讲话的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讲话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演讲稿必定要联系整体的演讲活动特点来进行。演讲一词,可以分为两个字来看待,即“演”和“讲”。“演”,是表象的整体的艺术生命体,又称“讲演”或者“演”。“讲”,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演讲既是一门学问,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整体生命的投入、表现甚至升华。但是,有的演讲重“讲”,有的重“演”。毛泽东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的讲话风格,可以说是东方思维为主导,比喻很多,深入浅出,应该说重“演”;周恩来严谨科学、坚定有力的讲话风格明显不同,可以说重“讲”。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蛊惑力,使人像“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些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效果。当然,我们希望两者并重。写作演讲稿,最好从上述对演讲总的认识出发。演讲稿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语言要有感情和个性。这就要注意分析并体现演讲者的个性特点,将感情发展过程形成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内在结构。最终,演讲成为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

二、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写作

(一)确定主题

演讲稿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演讲稿中反复突出。提取对现实公务的认识,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社会组织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要适应受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演讲稿的主题一般是明晰的,但是,比起一般的事务性公文写作来说主题要集中、新颖、深刻得多。演讲稿的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确定主题,这是讲话稿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最好提炼一个口号(广告语),贯穿全文,反复突出,进行宣传鼓动,成为听众的流行语言。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全文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主题句可以有五个层次。一是客观特色层次。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演讲稿中心内容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如:“建设经济效益高的……”二是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这种主题句是具有科学技术新颖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如:“建设信息时代的……”三是文化色彩层次。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如:“建设小康(大同)的……”四是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如:“建设世界性的、永久性的……”五是审美生命层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笔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如:“建设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语)的……”

主题句的位置:标题大多是主题句。开头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中间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主张)和怎么样(措施),行文中兼用其他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后处突出主题句。结论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二)选择材料

演讲稿一定要有材料。正如一般的议论文,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材料,在讲话稿中叙述或者说明(如数据)出来。这种材料包括结构中两个重要部分:自身简况和优势,包括建立在对社会组织以及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基础上的计划。二是理论材料,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各种下行文中的方针、政策,还有群众语言。又分个人材料和单位材料。

(三)安排结构

1.遵循格式化外在结构:

(1)标题。演讲稿的标题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演讲主题型,二是直接以“竞争上岗演讲”作标题。

(2)称谓。称谓是演讲稿特有的,是对听众的称呼。称谓要根据听众对象而定。如“各位考评员、同志们”。称谓放在标题之下正文的开头,有时根据需要在正文中间适当穿插使用(一般采用提行的写法以拉近两者心理距离)。

(3)正文。演讲稿正文的写法依据讲话场合和对象而定。正文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三部分。

①开场白。方式多种。有的开篇入题,又叫开门见山,如“我主张……”;有的介绍内容如“我要向各位谈谈……”;有的采用设问式;还有借题发挥,或者表示感情等。开场白要平直、概括、简短,要具有吸引力,使听众产生兴趣。

②主体。主体一般要分析证明主题,这就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主体有两种层次安排方法,即纵向排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和横向排列(各层次独立性强,共同论证主题的正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个小的主题,写成层义句。层义句,一般写在层次前面,或者每一层次前后都要写出,也有的层义句写成了小标题。层次中间要恰当运用材料。可以是口号(主题句)的反复。

主题具体落实在三大部分:一是自我简况(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二是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三是工作设想,即计划。

③结束语。一是结束语,多种多样:有的概括要点,强调主题;有的抒发感情,激励人心;有的展望未来,鼓舞斗志;有的饱含哲理,发人深思。二是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三是表示感谢。

2.简介竞争上岗演讲稿的模式:

【标题】主题型:一句话。

直接型:“竞争上岗演讲”

【开场白】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

开宗明义(主题)

【主干】(1)简介自身:简历和优缺点(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

(2)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

(3)工作设想:提出策略即目标和措施,这是重点内容。

要领:抒情化议论主题;分成几个层次,每层次前有主句(还可以反复);材料作血肉;进入高潮时,使演讲现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向听众呼吁,手势动感强,引人进入一种创造境界,仰视上空。

【结尾】(1)强调主题;或抒发感情;或展望未来。

(2)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

(3)表示感谢。

3.谈谈演讲稿的内在结构和写作要求:

演讲稿是有内在结构的,这就是情感的发展。演讲者要调动情感,争取引起听众的共鸣,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演讲稿就要以情为文:情感是结构内在线索,要有一定的律动起伏,呈现一条向上的曲线(陡起后下落,再一节比一节高地升起,达到最高峰时戛然而止)。演讲稿写作时可以标注上在演讲时的注意事项,如点明在高潮到来时如何运用眼神、排比句式和手势动作等。

意识形态发言稿篇(11)

一、竞争上岗演讲稿的特点

(一)议论性

在文体上,演讲稿属于议论文。因而,演讲稿具有议论的本质特性。首先,演讲稿的目的和内容是说理。发言者要讲出自己的道理,也就是自己对公务新颖、深刻的认识及最为稳妥有效的工作意向。这样,演讲稿对于未来的工作又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其次,这种认识的论述过程从主体上也可以就是一个逻辑论证过程,要有中心论点即主题,还要有分论点即层义以及段义,更要有事实(自身情况、组织情况以及国内外环境情况)和理论两种主要材料。演讲稿要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科学论证。再次,在议论性的基础上,建立了演讲稿的说服性和鼓动性。演讲能够直接产生社会效应,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传播,目的是说服听众,让听众一道办理在共同认识主导下的公务。要总结出一个集中议论的句子即主题句——口号、标语、广告语,深入人心,作为标题并贯穿全文,符合记忆规律(7个字左右),最好让听众口耳相传。

(二)策略性

这是关键和重点内容。提出自己的工作要点计划,要“许诺”。具体来讲,一是提出自己的规划方案,即目标措施。如6字方针:“(我提出的目标是)知名度(省内外和国际知名度)、翻两番(任期内业绩、单位总收入和职工收入)。”二是整体性。建立在对社会组织及其国内外环境深刻认识基础上的对于社会组织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起码一个任期)的意见和安排。三是针对性。针对社会组织及任职范围内的工作问题,进行分析,作出答案,提出安排。这个问题,是听众和考评员都非常关心的普遍问题,能够产生强烈共鸣。

(三)通俗性

演讲面对会议听众,要尽可能让个性不同、情况各异的与会者全部听懂,这就决定了演讲稿必须具有通俗性。对于与会者来说,演讲稿的内容应当是通俗易懂的,是听众熟悉的讲演者及社会组织的情况。即使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内容,也要尽可能明晰准确,以与会者理解为标准。演讲稿的形式更是通俗的。结构是格式化的,语言则是口语化的。演讲稿不同于一般的科学文章,更不同于一般的公文,最明显的一点是语言的口语化。一般的科学文章,主要诉诸人们的视觉,要让读者理解,语言就要概括精炼,甚至讲究专业性。而一般公文尤其是行政公文,语言是规范的,有的格式用语甚至是特定的,最重视的是准确、明晰和简练。相反,演讲稿的语言则由讲话的自身性质所决定,必须口语化。由于讲话是声入心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需要更加适应人们的接受心理,拉近讲话者和听众的心理距离,这就特别讲究语言的大众化、口语化。

(四)艺术性

演讲稿的艺术性是讲话的魅力所在,直接影响着讲话这一艺术生命体。这样,写作演讲稿必定要联系整体的演讲活动特点来进行。演讲一词,可以分为两个字来看待,即“演”和“讲”。“演”,是表象的整体的艺术生命体,又称“讲演”或者“演”。“讲”,是主体的实质性道理。演讲既是一门学问,一项活动,更是一门艺术——整体生命的投入、表现甚至升华。但是,有的演讲重“讲”,有的重“演”。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的讲话风格,可以说是东方思维为主导,比喻很多,深入浅出,应该说重“演”;严谨科学、坚定有力的讲话风格明显不同,可以说重“讲”。列宁的演讲正如斯大林所说,有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而希特勒的演讲,却有一种蛊惑力,使人像“中了电一样浑身颤抖”(见《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些宗教人物的布道往往达到天花乱坠或者单口相声一样的效果。当然,我们希望两者并重。写作演讲稿,最好从上述对演讲总的认识出发。演讲稿的艺术性,还表现在语言要有感情和个性。这就要注意分析并体现演讲者的个性特点,将感情发展过程形成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内在结构。最终,演讲成为一种整体生命的投入和表现。

二、竞争上岗演讲稿的写作

(一)确定主题

演讲稿这种带有艺术性的论说文,正如所有科学文章一样,一定要明确树立一个鲜明的主题,即一个判断句,还要在演讲稿中反复突出。提取对现实公务的认识,一定要从客观上考虑社会组织成员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问题作出自己的解答。要适应受众的心理需要,使之产生亲切感、参与感和冲击力。演讲稿的主题一般是明晰的,但是,比起一般的事务性公文写作来说主题要集中、新颖、深刻得多。演讲稿的主题要概括全文内容,即对社会组织公务情况的深刻认识及办事意向。确定主题,这是讲话稿写作首要而且最为重要的工作。

要注意的是,最好提炼一个口号(广告语),贯穿全文,反复突出,进行宣传鼓动,成为听众的流行语言。

正如灵魂的高低决定着人的水平一样,主题句的高低也决定着全文的水平,也就是说主题句具有层次性。作者一定要充分发挥主观性,让主题句达到更高的层次。主题句可以有五个层次。一是客观特色层次。主题句最基本的层次应该是客观层次,即主题句准确反映了演讲稿中心内容的本质真实和客观特色。如:“建设经济效益高的……”二是时代特色层次。时代特色中最突出的是科学技术。这种主题句是具有科学技术新颖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如:“建设信息时代的……”三是文化色彩层次。这就要求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的提高。如:“建设小康(大同)的……”四是哲理意味层次。哲理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普遍性和永久性的理趣。如:“建设世界性的、永久性的……”五是审美生命层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哲学的高度发展,而哲学又是人类所有认识的精华。所谓美,其实就是促发人们积极意义的高级生命及其自由创造的本质。据此,笔者以为,主题句最高的层次应该是审美的生命认识。如:“建设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语)的……”

主题句的位置:标题大多是主题句。开头一般要在段尾写出主题句。中间主要采用分析法——分出二三层来,说明主题为什么(主张)和怎么样(措施),行文中兼用其他论证方法如列举事实的例证法。在中间部分的*后处突出主题句。结论重申主题句,可以在字句上变化,或更深入一步。

(二)选择材料

演讲稿一定要有材料。正如一般的议论文,材料主要有两种。一是事实材料,在讲话稿中叙述或者说明(如数据)出来。这种材料包括结构中两个重要部分:自身简况和优势,包括建立在对社会组织以及国内外环境的认识基础上的计划。二是理论材料,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各种下行文中的方针、政策,还有群众语言。又分个人材料和单位材料。

(三)安排结构

1.遵循格式化外在结构:

(1)标题。演讲稿的标题可以说有两种:一是演讲主题型,二是直接以“竞争上岗演讲”作标题。

(2)称谓。称谓是演讲稿特有的,是对听众的称呼。称谓要根据听众对象而定。如“各位考评员、同志们”。称谓放在标题之下正文的开头,有时根据需要在正文中间适当穿插使用(一般采用提行的写法以拉近两者心理距离)。

(3)正文。演讲稿正文的写法依据讲话场合和对象而定。正文结构包括开场白、主体、结束语三部分。

①开场白。方式多种。有的开篇入题,又叫开门见山,如“我主张……”;有的介绍内容如“我要向各位谈谈……”;有的采用设问式;还有借题发挥,或者表示感情等。开场白要平直、概括、简短,要具有吸引力,使听众产生兴趣。

②主体。主体一般要分析证明主题,这就要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主体有两种层次安排方法,即纵向排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和横向排列(各层次独立性强,共同论证主题的正确)。每一层次都要有一个小的主题,写成层义句。层义句,一般写在层次前面,或者每一层次前后都要写出,也有的层义句写成了小标题。层次中间要恰当运用材料。可以是口号(主题句)的反复。

主题具体落实在三大部分:一是自我简况(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二是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三是工作设想,即计划。

③结束语。一是结束语,多种多样:有的概括要点,强调主题;有的抒发感情,激励人心;有的展望未来,鼓舞斗志;有的饱含哲理,发人深思。二是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三是表示感谢。

2.简介竞争上岗演讲稿的模式:

【标题】主题型:一句话。

直接型:“竞争上岗演讲”

【开场白】设问法(能与听众交流)

开宗明义(主题)

【主干】(1)简介自身:简历和优缺点(要突出成绩,给人印象,作为依据)

(2)优势:有利之处(与他人相比的长处)

(3)工作设想:提出策略即目标和措施,这是重点内容。

要领:抒情化议论主题;分成几个层次,每层次前有主句(还可以反复);材料作血肉;进入高潮时,使演讲现场成为整个社会的一个聚焦点;运用排比、反复和比喻;向听众呼吁,手势动感强,引人进入一种创造境界,仰视上空。

【结尾】(1)强调主题;或抒发感情;或展望未来。

(2)表示态度,竞争上不上的态度。

(3)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