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大全11篇

时间:2022-08-26 18:35:45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1)

一、担好政治之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我们始终牢记“国企姓国”、核心在党,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国资委党委分别与各出资企业签订《意识形态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各企业主动将其纳入党委会、工作会等会议的议事范畴,定期分析意识形态形势,细化任务清单,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各级党组织旗帜鲜明站在意识形态第一线,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消解“噪音”、“杂音”,形成共同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强大合力、强劲动力。如xx公司、xx公司夯实党建基础,工地在哪里铺开,党旗就插在哪里,支部就建在哪里。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xx集团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年度党委督查督办重点内容来抓,并将其纳入年终企业考核体系,考评结果与经营业绩兑现、干部选拔使用挂钩,激发干部职工积极性,切实形成了层层分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借好理论之势,奏响意识形态工作主旋律。我们着力把理论政策学习与“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及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结合起来,深入组织学习系列讲话、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xx市第五次党代会等讲话精神,各企业提交“学党章、学讲话、见行动、促发展”学习体会xx余篇,还分主题进行“四讲四有”学习讨论,让其理论入脑入心。同时注重讲好职工故事,以“讲奉献、有作为”为主题,深入挖掘出了一批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干部职工的先进事迹。去年底我们与xx电视台、xx日报社等主流媒体一起成功组织了市国资系统“最美国企人”评选活动,评选出了xx位“最美国企人”标兵和xx位“最美国企人”,他们用责任、担当、奉献、敬业诠释“最美”真谛,其精神鼓舞了奋战在全市国资国企战线的所有人,奏响了意识形态工作主旋律。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2)

教材作为教和学的桥梁,其作用举足轻重。教材语言不仅传递知识信息,同时作为一面镜子,反映社会某些现实状况,对学生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影响。

一、理论基础

批判性话语分析是由Fowler、Faircough等人倡导的方法, 与Holliday倡导的分析方法相比,它更着眼于通过对语言的分析揭示隐藏于语言后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不平等的权力关系,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丁建新,廖益清,2001)。笔者拟将教材课后练习题语言作为语料,总结教材语言反映出的以性别为代表的意识形态。

二、性别不平等在教材语言中表现——以全新版《大学英语》课后练习题为例

本文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四册课后练习题为语料,分析其中的语言性别不平等现象。

(一)从批判性话语分析原则分析教材中性别定势

Fairclough认为批评性话语分析关注的是社会问题,而不是为了纯语言而分析语言的运用。(曹发菊,2010)其中心论点便是话语是意识形态的工具,反映权利关系。纵观历史,男性处于强势地位,女性相对弱势。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这种状况反映到语言中必然出现语言性别不平等问题,形成一些性别定势。

笔者统计了该语料中分别以男性和女性为主语的题目数量,结果表明,前者是后者的两倍。每个单元的前者数量也多于后者。在第一、五、六单元以及两套测试题中表现尤为明显,两者比例失衡较严重。可见,男性仍占有主导地位,这种比例失衡实际是语言性别歧视的一个具体体现。

此外,笔者对语料中提及的男性与女性职业领域进行归纳,结果如下。

从以上两表可见,前者共有106个例子,53%表明了男性的职业,涉及政治、科学、商业等领域,将男性刻画成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努力打拼事业的形象。而后者共有52个例子,仅有15.4%表明了女性的职业,并大多是将女性刻画为家庭琐事操劳的家庭妇女形象或在事业上不思进取的雇员形象。这种反差亦可视为语言性别歧视的又一体现。

(二)从批判性话语分析工具分析教材语言性别问题

批判性话语分析主要从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分类系统和转换系统四个方面说明英语形式在语篇中可能具有的某种意识形态。笔者结合语料实际情况,拟从情态和分类系统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情态

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副词、情态形容词以外,人称代词也可表情态意义,其中称谓的使用能表现出作者的态度,提供社会地位的线索。本文语料中男性称谓以头衔加姓的称呼、直接以头衔开头或者使用Mr.开头的较多,如:

Dr Deng/ The manager / The Chairman /Mr. Hurd等。

而女性称谓多用代词she 或大众化的名字如Mary。以表示家庭身份的词开头也是常见的例子,如mom等。使用职称开头的尊称较少,如professor Lee。

综合以上分析,男性称谓更显正式,突出男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而女性称呼多采用普通代词或名字作为称谓,不能突出女性的地位,这是该教材语言性别歧视的又一体现。

2.分类

分类系统是指语篇对人和事物的命名和描述,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下面举例说明语料中关于男性与女性所使用的不同词汇:

男性:adj. heroic,successful;v. managed to,bear;n. success,fortune;负面的较少,如:abandon; sadness。

女性:adj. Weak,seriously;v. can’t move ahead;severely weakened;n. lack of experience;正面描述较少,如:merry;elegant。

不难看出,前者多使用成功、努力等正面词汇,反映男性的坚强性格,塑造其成功的形象。而后者多用严重的、虚弱等负面词汇,从而塑造女性的弱势形象。二者对比鲜明,体现出对待女性的不平等性。

总结

教材语言中的性别歧视问题确实存在,对于教材编写者来说,在选编教材练习题时对消除社会性别歧视可以做一点改进也未尝不可。教材编写者应对这个问题加以重视并在选编题目时从数量比例到内容(称呼、用词等多方面)进行权衡,重视性别权利的平等,避免教材练习题中的语言性别不平等问题。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3)

装饰材料是视觉导向标识的物质载体,任何设计都需借助于材料与工艺技术,才能将纸面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实体。人类文明史都是根据材料来划分的,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钢铁时代……到如今的复合材料时代,装饰艺术与材料的发展历程并行不悖。视觉导向标识设计作为一种公共景观的创作,不容忽视的是装饰材料带给设计方案物质技术上的坚强保证。因此,正确合理的选材是导向标识成功制作的根本环节。

“现代科学技术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人工材料:金属材料、人工纤维材料、玻璃、化学漆、石膏、水泥、塑料等,加之自然界可选用的天然材料:石材、木材、天然纤维材料、陶土、矿物质颜料等。”[1]任何材料都有可能经过设计师之手“点石成金”。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是一个纯正的物化过程,设计师必须对装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有足够深入的了解和较强的控制能力。必须探求材料的内部规律,熟知“材料的强度、硬度、延伸性、收缩度、防潮、防锈、防腐、防蛀性能,吸尘、自洁、氧化、老化、风蚀等特性”[2],了解并创造出与各种装饰材料相适应的加工工艺,如雕刻工艺、漆艺、木工艺、捆扎工艺、浇铸成型工艺、焊接工艺、镶嵌工艺、粘接工艺等等, 科学地制作加工,才能将设计概念物化于材料当中。

视觉导向标识在装饰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安全性

导向标识是关系公众人群安危和稳定的公共服务设施,对其材料安全性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譬如,离地安装的标识要考虑材料的重量及建筑物的承重能力;一些特殊的场合要考虑受众的因素,如儿童乐园、幼儿园应尽量避免使用易碎、尖锐突起的材质,温和的木材、塑料较为适合;再如游泳场馆地面湿滑易引起摔倒,为避免导向标识的不慎伤人,应尽量使用质软、平坦且有一定摩擦力的材料,如木材。

2、搭配协调性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如不同程度的热胀冷缩、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等,当选择两种或多种材料搭配使用于同一标识时,要周密考虑组合材料间的内部协调性问题。有些标识会因为组合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而相互脱落,有些标识会因为局部材料的“短命”而造成整体缺损等等,可见选择科学、合理的材料搭配方式直接关系着导向标识的经久耐用性和安全牢固性。此外,还要考虑材料间的联结方式及材质构造与安装方式的协调性问题。

3、环境适用性

导向标识对构成材料的要求随环境空间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如开放性的旅游环境,标识应充分考虑耐候性、人流量等因素而选用坚固耐用的材料,以免游人非理性的使用而轻易造成损坏;相对理性的办公环境中,标识则可选用质地精良的材料,还可添置光源、声相媒介等。同时,地理环境也不容忽视,地理位置不同,气候相差甚远,如我国南方地区,多雨湿热,标识的选材及工艺应充分考虑防潮防高温等耐候性因素。

二、 装饰材料的语言特质对导向标识视觉识别的个性诠释

“人类的视觉能够分辨诸多不同的对象,根据它们的性质和大脑对它们的不同反应,视觉对象基本上可分成文字和形象(包括平面图象和立体空间)两种,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3]在导向标识设计中,语言文字起到辅助标注的作用,而视觉符号和图形则是主体元素,由于导向标识通常是为运动中的受众传达信息,应当醒目且言简意赅,用形象来构建视觉语言再恰当不过了,独特的视觉语言塑造别具特色的导向标识,无疑加速了信息的有效传播。

装饰材料是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概念的最终承载体,它使艺术设计语言得以物质呈现,因此装饰材料的语言特质对导向标识视觉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装饰材料的视觉语言要素主要指材料的质感、肌理、形态、色彩、构成形式等,其中也包涵着材料的触觉要素,也就是说当材料的视觉特征通过人的视觉神经传递到大脑时,人的触觉神经亦被牵动,感官反馈的心理与情感获得倍增,这正是材料语言的独特之处。材料在艺术之外时并无艺术语言可言,但当被设计师选中作为艺术材料,置入某种艺术语境时,便被赋予一种语言言说力,这种语言的因素是导向标识个性诠释的有力表达,可以包括材料的质感、肌理、颜色等。可见,在导向标识设计中材料语言的审美角度是多方面的。

1、质感

质感是对物质材料质地的软与硬、粗与细、粗糙与光滑等的感觉,质感不只是诉诸视觉,而且诉诸触觉,不同的质感能给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和审美情趣。如木材、竹材亲切、纯粹的本色,很容易与自然环境协调;人造或天然石材给人以稳重、大气的感觉;金属材料的光泽、高贵,给人以冷静、现代的坚强感;新型高分子材料的通透感与鲜艳的色泽能给人带来无限活力。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本能的对粗犷、质朴、柔软的天然材料有亲近感,而对冰冷、刚硬、厚重的人造材料有漠视感。这些来源于人的视、触觉心理反应,在导向标识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地运用。要强调综合材料的互衬对比,如纤维麻绳与木桩、木桩与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与金属、玻璃钢与金属和石材、竹材与塑料、布与金属等,具体的搭配方式则要根据导向标识所处的地理环境来定位,如地处开放性的景区或半封闭式的办公区,较严肃的文化场馆或轻松自由的娱乐场所,现代繁华的都市街区或年代久远的古城巷道等等。

为了区别不同类别的标识,应尽可能选用不同质感的材料及工艺,塑造出个性差异,达到视觉识别的效果。譬如,草地警示牌的材料可以使用木材或表现原生态色彩的石材,体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交通导向牌则采用金属质感材料,以传达一种威严与不可抗拒性。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在梅田医院导向指示标识设计中,大胆采用白色柔软的布质品来包裹硬物,营造一种洁净、亲切的环境氛围,实现了触觉在视觉传达中的可能性。

2、肌理

肌理是材料物理表面的组织构造,包括材质、纹理、色泽等内容。材质肌理在导向标志设计中的开发利用是人对天然物审美情趣的能动体现。肌理一般分为天然肌理和人工肌理两类,天然肌理是自然演变或自然现象偶然创造的材质状态,如纹理、结节、风化等;人工肌理则是材料工艺中由人为因素而形成的材质状态,如刀痕、手迹等。从形象学角度分析,肌理的形态面貌分为显肌理和隐肌理。显肌理的重要特征是肌理表面色彩变化层次丰富、明显,具有华丽的形式面貌,如用于导向标识基座部分的大理石,高贵而华美。不过,也有色彩通体如一的材料,依靠体表高低起伏的形面在光线作用下形成受光、背光、反光、投影等不同的光照色面,同样具有色彩变化的状貌,此类材料用于户外导向标识的背景支撑部分,可以充分利用白昼变幻的光线展现活跃的肌理效果。至于隐肌理,则是表面形态可视性较为不明显且依靠感触为主要判断方式获知的肌理。

不同的肌理可以形成不同的质感表达不同的情感:粗的质感厚重、沉稳;细的质感精致、高贵;中间状态的质感柔和、平静。光的质感华丽、轻快;麻的质感则朴质和亲切。软的质感温和、舒适;硬的质感则坚实、冷漠。当导向标识采用不同肌理的综合材料来组合构成时,肌理构成的主次关系尤为重要,若肌理效果运用得当可以突显标识的个性美,反之则可能妨碍导向功能。因此,要巧妙处理好标识肌理构成中的明暗关系、虚实关系、量比关系、结构关系、层次关系等,并把握秩序、节奏、韵律等形式法则。一般来说,在一个导向标识中不宜采用过多的显肌理样式,以免过于花哨导致形式妨害功能,通常以不超过三种为宜。

三、 装饰材料的精神属性在导向标识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装饰材料具有自身的品格,如果说形式美感是它的本质特征与物性体现,那么品味、情趣、空间、生命、力感与意境则是其深层内在的精神属性。装饰材料的精神属性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沉淀与聚合,装饰材料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而产生,进而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符码。在表面形态的包裹下,装饰材料有着丰富的文化性,它总在无声地叙述着自己被发现或发明的时间地域、技术构成,被广泛运用的艺术领域,被赋予的政治性、经济性、民族性、宗教性的人文特征等等。人们对装饰材料的观念性认识已逐步从外在形态延伸到内在蕴含,20世纪下半叶“让材料自己说话”的观念意识已成为大多数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作的自觉。

视觉导向标识是环境精神性的形态表述,它为人们提供导向服务的同时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能,是探寻地域民族文脉的点睛之笔。人们通过导向标识特有的形象了解周边环境的品位、品质,感受地方文化特色或地域习俗。装饰材料作为导向标识的物化媒介,其精神属性在导向标识的文化传播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肌理、质感等外在因素都是其精神物化的轨迹。环境能改变人类固有的精神状态,材料的变革演泽着文化观念的更新,不同的环境所要体现的精神主题和文化概念不尽相同,标识系统的风格定位是“泾渭分明”的,凭借着各异材料的心理效能体验,向人们传递特有的思想和心理感受,装饰材料的内在力则是无限的。

结语

视觉导向标识设计是为改善人们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而存在的,它侧重于形态艺术和人的感知心理。装饰材料是导向标识物质与精神的载体,它具有感知美,它的感知元素为视觉导向标识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结合,其灵魂价值不容忽视。

注释

[1] [2]李建淼.浅谈装饰艺术的材料与形式[J].职业技术,2008(5)

[3]王露茵.视觉形象感知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5(p2)

参考文献

1. 李彬.材料・艺术・设计[D].重庆大学,2003

2. 张西利.城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陈立民.城市导向标识设计的视觉传达[J].美术观察,2006(06)

4. 李建淼.浅谈装饰艺术的材料与形式[J].职业技术,2008(5)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4)

一、课堂语用教学的困境

课堂是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最集中的场所。但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单纯以传授和培养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PPP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用作语言输入材料的基本上都是纸质课本,也有部分教师会采用一些视听资料,但其目的则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这些纸质课本,对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目标语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课本不能提供可靠的语用输入,不能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恰当的元语用知识,有些甚至还会误导学生,形成一些有违于本族语者语用原则的语用意识。此外,国内课堂教学中的英语教师绝大多数是非目标语本族语者,这对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传授语用知识需要教师本人对目标语语用知识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而这种敏感性是非本族语者不太可能拥有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无法享有目标语本族语者所特有的母语直觉。更不能用那种目标语本族语者对母语的直觉来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语语用知识。因此,不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目标语是多么的准确与流利,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太大作用。

二、课堂语用教学的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从事语用教学可教性研究中所采用的语用输入材料大致有三种类型,分别为纸质材料、音频材料和影视素材。纸质材料主要包括课本、研究人员自行整编的讲义及在教师口头讲授下学生所记的课堂笔记。音频材料则主要是指磁带和录音材料。影视素材主要是指原版英语电影的剪辑短片。

在纸质材料和音频材料的操作中,一般是给学生列出一些有用的词组或句式供他们练习如何表达某种言语行为。然而,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它以一种相当明确的方式呈现出这种原本是很微妙的,且更多时候是间接的言语行为,同时忽略了语用理论中最为根本的一个因素――语境。这种静态地列出一些与某一言语行为有关的或可能有关的语言表达形式的做法,不能充分地展示出某一言语行为在一个具体的情景语境中是如何受动态语境参数(如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强度等)的制约,更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选择某一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某个言语行为时应受语境参数制约的微妙性。

三、以影视素材作为课堂语用输入

国外学者早就提出采用影视素材作为外语语用课堂教学的材料这一观点,并对如何运用这类素材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和运用较滞后。相对纸质材料和音频材料而言,影视素材不仅能提供给外语学习者听觉与视觉双通道语言输入,带动学生全身心的兴趣,最重要的是,它能展现出某一个情境语境下的语用参数,突出了语境动态性的特点。

当然,影视素材中的影视语言并非完全具有真实性,它本身也是根据剧本而编辑过的言语。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最为接近现实环境中的语言语料。所以,以影视语言作为课堂语用教学的参照基准,不仅仅能展现在某一具体情景中的语用参数的制约下,说话人为实现某一言语行为而选取的某一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的策略,还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动态语境,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境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培养与发展其语用能力。况且,影视素材使这种原本具有一次性的动态语境具有可重复性,让学生可以就某一个具体的动态语境反复观察,细心体会。此外,语言能力本身是一种存在于语言运用者脑中的抽象知识,我们只有通过观察人们的语言行为才能了解到他们所拥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地观察本族语者的语用行为来培养他们的语用敏感性来发展语用能力。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5)

摘要 :色彩空间是一个多样变化的空间,意象色彩的表达在现代设计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就造型观念的突破、工具材料的拓展以及非常态的色彩训练等方面加以论述,以促进培养更自由合理的现代设计色彩能力。 关键词 :意象色彩 造型 工具材料 非常态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存在的色彩设计活动,涉及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关系以及视觉与知觉的联系等等,在寻求“生理”与“精神”上的互动变化、建构合理色彩设计形态的途径中,仅凭传统的造型与色彩再现观念是不全面的。从众多大师、前辈们的造型及施色经验中分析,在设计色彩基础教学领域中,不能完全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事物的表象,而必须加以改造,融入意象色彩新思维,从而产生更为广阔的现代设计色彩空间。 一、以造型观念的突破推动意象色彩的发展 任何色彩的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意象色彩同样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来表达,但这种“形”并非指向科学性“型”的含义,更多地指向于点、线、面、光色、肌理、笔触、材料、有机形和无机形等具有强烈抽象意识的内涵。全新认知物象,以表达情感意识为主体。形象建立在似像非像的“神似”状态,努力摆脱写实形的思维趋势,抛弃平面与立体的恒常性束缚,创造纯粹的风格特征,这种“纯粹”将使作品进入到更加抽象化、更加具有本质性特征的意象色彩空间。 现代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这使得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显然,现代艺术不仅符合一切现代的进步,而且是在艺术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艺术大师们的造型及色彩观念更直接地表达着艺术的本质内容。学习大师的艺术思维方式,明确独立的艺术个性,鼓励主观感受的强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大师把客观事物真实的影像进行抽象变形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探索多种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形式美规律的同时,提高并发展个人造型抽象化、色彩意象化能力。按自己的审美意趣重新构成画面色彩语汇,利用客观事物的多种再现过程,形成一个更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意象色彩写生过程。 二、以拓展工具材料的表现促进意象色彩的表达 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中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它一直都在被新的观念、材料、科技等因素所引导着向前发展。材料的独立价值意义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已经呈现出不可或缺的位置。现代视觉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达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意象色彩表现过程中介入各种材料语言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表现力度和表达语言内涵。 在实践操作中,由于个人的常识、能力、修养及经验的差异,应多以鼓励的态度和试验的形式出现。主张大胆尝试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可能性,树立个人艺术表现自信心,排斥生搬硬抄、重复描摹。提倡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在“试验”新工具、新材料中敢于犯错,善于吸取经验、总结教训,反对呆板灌输式的教条现象。在艺术创造中没有“对”与“错”的概念,而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道理,没有“应该”与“不应该”的模式,只存在“也许如何会更好”的引导。新材料、工具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手工劳作的过程,一个不断观察、不断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工具和材料选择上,应该尽可能地放宽视野,寻求可能利用的工具材料,做尽可能的尝试利用。为了寻求更为丰富的视觉语言,表现更为独特的色彩艺术魅力,必须拓展突破传统工具材料的局限,寻求一切能产生痕迹的物质当做工具,寻求一切能承载痕迹的当做材料。举凡铅笔、炭笔、木炭条、炭精条、毛笔、油画笔、竹棍、刮刀、各种颜料、色粉笔、彩铅、油画棒、火柴、蜡烛、水墨、宣纸、皮纸、有色纸、卡纸、油画纸、三夹板、玻璃……一切均可能利用。只有合理而大胆地运用,才会感知到由新工具材料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视觉色彩语言。 在依靠新工具材料进行意象色彩表达过程中,会有许多物理性的如轻与重、软与硬、粗糙与光滑等感觉,也会有许多生理、心理性的冷与暖、脆弱与强悍、明朗与缥缈、热情与压抑、酸甜与苦辣等感受,都应合理地利用与改变它们。审视、接触、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强调在意象色彩表现中的实验性,提倡训练中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性意识,以超越工具材料本身的实用价值范畴,纳入到合理的色彩意象表达意识中。 三、以色彩非常态表现引发意象色彩创造意识 首先,让色彩表现尽可能的单纯化、压缩化。利用有限的色彩表现丰富的画面效果,唯有意识的限制和不自由,才有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色彩表达自由,从而探寻色彩运用规律,达到设计色彩的合理运用。“少即是多”(密斯·凡·德·罗语),“越是严格限制调色板,作品的色彩就越丰富。因为掌握的因素一少,就会迫使你去表现本质。”(塔马约语)这种色彩的限制与压缩练习,将会引导色彩审美意识的积累,提高色彩表达更大程度上的创造开发。其次,鼓励并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6)

[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28-02

1现代纤维艺术的材质塑造

纤维材质的特性通过“物”的表面特征给人以视觉、触觉的感受、联想和象征意义,它融艺术想象与材质表现为一体,是对材质多元性、异质性美感的深层挖掘,构成纤维艺术的主体元素。例如巴西艺术家利贾·帕普的作品:方形根基自然过渡,转换为具有生命象征的自然柱体,是理性形态与自然形态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以此构形语言,恰如其分地发挥纤维材质的塑造力、有机形态无限发展的活力。

现代纤维艺术使用天然纤维(毛、丝、棉、麻、棕、藤等),人工纤维(金属、塑料、纸、玻璃等)以及化学纤维、有机合成纤维等,通过编织、环结、缠绕、切割、穿插、缝缀、撕裂、叠压等技巧,以染、喷、印、绘等手法,突破传统艺术的表现模式,创作出形态各异的、富有现代意识、材质张力各显的纤维艺术作品。如:坚硬或柔软、沉静或跳动、影射或吸光、平直或曲隆、艳丽或暗淡、凹或凸等不同质感以及肌理、色彩、形态等视觉感受。例如秘鲁艺术家马西莫·劳拉作品:以扭曲、流动的有机形态构成虚与实、主与次、柔与刚等视错觉,体现实体与虚幻互动,追求整体动态与单体个性的表现形式。

不同材质有不同的美感和自身的情感特征,材料的质感和肌理能调动起人们在感知中视觉、触觉等知觉以及其他感受的综合过程,直接地引起雄健、纤弱、坚韧、光明、灰涩等诸多心理形态。

2现代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2.1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

(1)平面的纤维艺术是以“挂”的方式来展示艺术品质,它与室内、外空间为一体,所以亦被称为壁挂艺术。与其他平面艺术一样,其展示面只有一个,这种平面纤维艺术包括布材缝制的生活用品、各种纤维编织的壁饰、平面艺术作品等。

用纤维材料制作的平面艺术品,其平面性是相对而言的,所谓“平面纤维艺术品”允许有较大的起伏关系存在。

(2)立体的纤维艺术亦称为软雕塑。软雕塑源于:

其一,纤维艺术材料选用范围的拓宽,其本身有了能够立体起来的可能性;

其二,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和亲和力;

其三,是受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软雕塑是一种新艺术,是以软质材料为主,根据一定创作目的需要而创作的艺术品,其独有的以软材料为主形成的质地,是它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显著特征,然而,无论在表现形式上有多少改变,它还是建立在对传统壁饰艺术深入认识的基础上,丰富了壁饰的表现形式,因此确立了自身的价值,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雕塑形式。

2.2现代纤维艺术的形式语言

通过多元的材料抒写出想象奇特、创意别裁的视觉语言,材料包括羊毛、丝线、纸、棉线、纸浆、铁丝、布、亚麻、铜丝、不锈钢、塑料等单元纤维、混合材料,给人以陌生化的视觉效果,构建了个性化的审美价值。

(1)抽象语言:抽象的概念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舍弃非本质的属性。这种表现事物本质、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抽象语言形式在纤维形态中普遍使用,它是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情感表露,是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热烈的、激情四射的、忧郁寡欢的、平静的、懒散的等。

审美是人的心理活动,失去想象力就没有美,美产生于想象。当你处在抽象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展开想象、联想,在抽象艺术作品面前自然地会心随其动,展开美的想象。

抽象在纤维艺术表现中还有冷抽象与热抽象之分,冷抽象是指表现冷漠的平静的情绪的作品,是一种静谧的美、安静的美。热抽象则是热烈的激情的情绪表现,是一种热情的动感的美。

(2)具象语言:具象语言体现的是自然形态或写实形态,这一“形态”是经过艺术家重新创作的“自然形态,”艺术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感悟材质构性,进而感悟塑造语言,在材质塑造形态的过程中,通过手的织、染、编、绘等手法往往会留下手的运动痕迹,以突出自然的或偶然的象征,形成具体的、直观的形态。

具象语言是艺术家对于主体形态的尺度、比例、节奏、材料及工艺的把握极富鲜明的人性,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极具现实并与自然融合,纤维艺术作品体现所情感的喜、怒、哀、乐客观地呈现给观众,以塑造的自然流动来体会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例如艺术家高登·贝特尔的作品:两种方形符号以不同材料、不同质感、不同量感,表现柔软与坚硬、感性与理性、单纯与丰富等对比关系,强调不同材料的符号语言。

3材质功能的多元性

3.1材质象征功能

通过材料的材质特征、构形特征给人以视觉和触觉感受、心理联想及象征意义,不同材质的塑造与表现语言的变换,体现着纤维艺术的时代特征,使其在不同时期呈现风格迥异的作品,同时,各种材料表现语言也赋予作品不断变化的涵义。

3.2肌理象征功能

肌理的造型表现(形态特征)是以群体的组织效果为主的,是形态表面的细小纹理效果,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表面效果或表面的组织构造。肌理可以增强形态的体量感,可以丰富形态表现不同的情感。

例如日本艺术家石崎·朝子的作品,以纤维材料的“可拉伸、可编织、通透”等性质构成金字塔形态,此符号以纤维材质来表现,更体现一种虚幻、朦胧、光怪陆离的风格。

3.3结构象征功能

通过形态语言点、线、面、体等构成因素的组合,体现出纤维艺术的结构特征,包括形与形之间的连接、过渡、搭配等方面的关系处理。

3.4营造象征功能

纤维艺术的主题是形态营造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通过作品的尺度、形态、比例及层次关系对心理体验的影响,让人产生亲切感、装饰感和美感。同时还应营造必要的环境氛围使人产生夸张、含蓄、趣味、愉悦、轻松、神秘、富贵、华丽等不同的心理情绪。

例如日本艺术家石崎·朝子的作品,以书籍的形式、大地的风貌,表现人类、自然、环境相互交流的语言特征,传递出多维的观念。

4现代纤维艺术材质的形态语境

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也如同文字、语言、仪式、手势等视觉符号语言一样,成为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传达信息的媒介。它是艺术家发挥创造性思维,面对工艺、材料,按照自己的构思进行技术表现来创作艺术作品,它完全打破了传统工艺流程中“绘画”到“织品”的复制,使艺术家直接同材料进行交流,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能够直接在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表现、光线的选择等得以展现,这也是艺术家面对这些富有生命、富有情感的质料制作的作品,有很强的想象力和温暖、厚重的亲和力。

在创作过程中,材质的物理特性和潜在的表现等因素,被引发为作品内在的意蕴时,它会更贴切地与主题与内容融合成一体,使作品更具有更生动、更强烈的艺术魅力。

现代纤维艺术的形态语境,更加趋向于抒写艺术的高情感目标,而情感的个人属性则导致现代艺术的个性化。对材质多元性、异质性美感的挖掘,即是对材质形态语境的创新性探索以及对新的表现形式、新的形态语言、新的视觉语境的实践。各异的材质语言在艺术家对艺术人性化的追求下更具有独具的魅力。

例如:日本艺术家福本潮子的作品,使用被靛青洗染的织物,结合日本传统工艺达到令人吃惊的染色与发光度层次。形态经常结合月亮和水及空间的关系去获取并把她的观众引入到她作品的宇宙空间,如作品《夏夜Summer night》;

中国艺术家任光辉作品,由纤维材料构成似树木、灌木的形态象征,形态以疏密、大小、粗细等对比手法,表现一种立体的节奏感,在整体的心理感受上,具有生命力的象征,以“大地、自然、活力”来传递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如作品《柱》。

形态的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材料的综合性等诸多因素,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的基本特征。

随着现代艺术思潮影响与传播,现代纤维艺术从本质上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上材料处于隶属地位的观念束缚,在拓展传统纤维艺术观念、形式认识上深化的同时也促使纤维艺术家们对现当代纤维艺术独特语言进行着广泛的探索、大胆的开拓和试验,使纤维艺术构成形式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化的风貌,如立体性、装置性的软雕塑;环境与纤维艺术互动的陈设性纤维艺术等。

参考文献:

[1]邬烈炎.现代纤维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2]森·卡伯特·黑尔.艺术与自然中的抽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7)

关键词 :意象色彩 造型 工具材料 非常态  

    作为视觉艺术形式存在的色彩设计活动,涉及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审美知觉与一般知觉的关系以及视觉与知觉的联系等等,在寻求“生理”与“精神”上的互动变化、建构合理色彩设计形态的途径中,仅凭传统的造型与色彩再现观念是不全面的。从众多大师、前辈们的造型及施色经验中分析,在设计色彩基础教学领域中,不能完全以写实的手法再现事物的表象,而必须加以改造,融入意象色彩新思维,从而产生更为广阔的现代设计色彩空间。 

    一、以造型观念的突破推动意象色彩的发展 

    任何色彩的表现,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而独立存在,意象色彩同样依附和借助一定的形来表达,但这种“形”并非指向科学性“型”的含义,更多地指向于点、线、面、光色、肌理、笔触、材料、有机形和无机形等具有强烈抽象意识的内涵。全新认知物象,以表达情感意识为主体。形象建立在似像非像的“神似”状态,努力摆脱写实形的思维趋势,抛弃平面与立体的恒常性束缚,创造纯粹的风格特征,这种“纯粹”将使作品进入到更加抽象化、更加具有本质性特征的意象色彩空间。 

    现代生活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着我们的视野,这使得我们更客观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显然,现代艺术不仅符合一切现代的进步,而且是在艺术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代艺术大师们的造型及色彩观念更直接地表达着艺术的本质内容。学习大师的艺术思维方式,明确独立的艺术个性,鼓励主观感受的强化表达,引导学生在大师把客观事物真实的影像进行抽象变形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探索多种造型方式的可能性,并在研究色彩美、形式美规律的同时,提高并发展个人造型抽象化、色彩意象化能力。按自己的审美意趣重新构成画面色彩语汇,利用客观事物的多种再现过程,形成一个更为突出自由的抽象化意象色彩写生过程。 

    二、以拓展工具材料的表现促进意象色彩的表达 

    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中艺术与文化的结合体现,它一直都在被新的观念、材料、科技等因素所引导着向前发展。材料的独立价值意义在艺术发展进程中已经呈现出不可或缺的位置。现代视觉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材料与表达技法的多样丰富性。在意象色彩表现过程中介入各种材料语言技法的拓展运用,会极大地加强表现力度和表达语言内涵。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8)

一、实验素描的概念与教学理念

实验素描是运用单色或多色、综合媒材及多种表现手段对物象的形态与结构进行创意表现的一种绘画方式,和传统素描相比,它更强调作品的视觉感、构成方式、观念性以及创意传达,是对传统素描形式的延伸和拓展。实验素描教学重视对物象形态概念的认知,并要求在形态肌理的表现、形态空间的解析、形态生成及创意表达方面进行系统的训练。它将绘画的材料、技巧、语言、观念融入素描创作中,转化为纯粹的视觉表达形式,并在作品中呈现其观念与精神属性。随着师范院校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素描课程介入本科基础教学已成为趋势。以往的素描教学较重视课堂写生,通常以静物、石膏像、人像、人体等作为绘画造型的对象,在由易到难,逐步递进的技能训练中侧重于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但长此以往,其弊端已显而易见,主要表现为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思路的狭窄,教学中忽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挖掘,更缺失对绘画语言进行探索的引导。而实验素描教学则注重启发学生在追求艺术效果的同时,去学习实践自己所需要的基本功和方法论,能在探索多样的绘画表现语言的过程中,打破基础训练与创作的形式壁垒,增强素描教学的创新意识。如何在素描教学中有效地植入实验素描课程,并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纠正以往的片面性认识,使学生形成对“实验素描”概念的清晰认知。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形象、直观地阐释实验素描的造型理念,解析其创意表现的内涵。其次,通过课程训练,学生能了解并掌握实验素描的创作方法,发挥其艺术个性,使多样性、自由度与观念性在作品中得到呈现。再次,要引导学生在具象造型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意象与抽象的素描造型形式,以拓展素描造型的理念。最后,还可将新材料和电子媒介等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思维同作品美感的有效融合。

二、实验素描课程的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般认为,绘画材料是实验素描作品的基底,为了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务必使用各种材料结合手法来进行实验,只有将材料与技法融会贯通,才能使素描作品产生独特的审美意境。形式是素描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形态,无论是具象、意象或抽象的造型元素都要依托一定的形式,以此承载所要表达的内容与主题,也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完整性和艺术性。表现语言通常是材料与手段的综合,对各种表现语言的探索不仅是对绘画基础语言的积累,也是通向成熟艺术语境的桥梁。针对实验素描教学的研究,可从绘画材料、形式构成要素、艺术表现语言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注重对材料运用及其相关技法的研究

实验素描所依托的材料一般有素描纸、卡纸、胶合板、画布等,材料底色与肌理的制作能丰富画底质感并增加画面层次。绘制素描作品的画材通常有固体和液体两种,固体画材有铅笔、炭笔、色粉、蜡笔等,液体材料有丙烯、水彩、单色墨水等。在现成品材料中,叶片、树皮、木屑、砂石、照片、旧报纸、布片、纸浆等也时常被采用。这些材料与固体、液体材质相结合构成画面,能呈现出多重的视觉美感。广泛而丰富的绘画材料可根据创意表现的需要应用到具体的创作中,将材料的质感有效融入作品的结构秩序中,就能实现画面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此外,绘画的材质自身又有其独立的形式美感,它在素描作品中的融入能使作品的精神性与审美意义进一步得到强化。因此,在实验素描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中,针对材料及其技法的研究尤为重要,材料技法的合理使用可以提升素描作品的艺术表现高度。

(二)加强对素描形式构成要素的研究

实验素描的形式构成要素包含线条、形体、空间、明暗、结构、色调等多个方面。形式要素以一定的规律与秩序有效组合,其意义才能得到呈现。素描作品的形式感是创意素描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针对各个要素的呈现方式逐一进行探讨。首先,应认识到线条的魅力。线条具有丰富的情绪特征,它既有具象的意义,也富有抽象的意味。线条的运用更有其形态的指向,线条间的联结与穿插会形成凝练的形体空间效果;线条的排列、交叉、疏密关系可形成画面的调性。实验素描的创作也可将线形的成品材料与手绘线条相结合,增强画面的视觉表现力。其次,可用多种方式研究并探讨如何表现画面的空间与深度。如以物象结构的立体表现与透视深度原理的结合来体现画面的空间,建立虚拟深度的视觉幻象,或在二维空间中建立画面的秩序和结构,通过形象与形体在二维空间中的穿插、交错、叠加等手段来暗示与象征实体空间,创建多重空间的视觉效果。再次,对明暗关系的运用可根据画面形象的需要,从主观感受出发,结合其他绘画要素探究其表现手法。此外,在结构表现上既要研究物象自身的结构,也要研究画面的构成结构。结构是理解形体本质的出发点,也和空间、色调等要素相关联,研究与表现物象的结构特征是永久性的课题。最后,还要重视对画面调子形成以及色调感的研究,色调具有黑白灰的调性意义,也能有效地渲染作品主题,既传达意境,又体现审美。

(三)对素描的表现语言逐一进行研究

在实验素描的表现语言中,具象语言是传统的绘画语言。具象语言具有“自然符号”的再现功能,是对表现对象的审美模拟,也是真与美的和谐统一。而以意象语言来呈现的素描作品则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画者以抒写的手法来表现物象的形象、节奏、韵律、氛围感,传达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使观者感知作品的意象含义,强化表达主体的精神特征及情感内涵。在抽象表现语言的素描作品中,以点、线、面等元素结合笔触与调性形成的画面感,不仅能表达情绪,形成视觉上的张力,还能体现其精神内涵。抽象表现语言的平面性、概括性、象征性以及节奏、韵律、疏密、对比等要素,适合以综合材料及相关手段来体现创作者的创意思路。创作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过程,教学中未必会限定某一素描作品表现语言类型,但在表现过程中我们要有相应的判断,使实验素描的艺术方法与手段紧随创意思维,让表现语言忠于人们的情感。

三、实验素描教学路径的探索实践

实验素描教学是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和相应的训练方法来进行的。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主体,要善于引导学生重视分析方法的学习,遵循材料与形式的定律,在创作过程中形成一种直接的和即时性的视觉交流方式,选择合适的路径,用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一)提供表现对象的选择

在表现内容上,要体现物象本身的“趣味性”,以发现和表现有趣的物、有趣的景与有趣的人为立足点,采用课堂和户外写生、写生和借鉴图像资料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索材料及艺术语言的表现规律。在以静物为表现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在选材方面要注意材料不同质感的搭配和对比,如选用废旧杂物组合的静物,大都具有残缺、变形、凌乱的特征,且不具常态的结构性,其表层的斑痕、锈迹、肌理与质感富有视觉吸引力,在摆放方式上也能提供给学生以多角度、多视点观察对象的空间,引发学生打破常规的观察方法与作画习惯。此外,针对风景、人物绘画,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视角选取、构图、整体与局部的取舍方面探索新的画面构成样式,提供出更大的经营画面的空间。

(二)教学中引导观察方法的调整

观看方式是绘画创作构思、构图的重要起点。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另类视角或新的思路来观察物象,注重诱发其个体感官的体验,以“你的发现、你的想法、你的方式”为基础来呈现对事物的独特观感。一般而言,绘画者观察事物的目的是观察其比例、形状、大小、体积、空间、明暗以及虚实关系等,从中获取常规的视觉经验,并加以客观地再现。而实验素描要求对物象的观察应侧重于从深度、精度、角度等方面进入,在对整体与局部关系深度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对相关视觉元素的运用能力,引导他们以多样的绘画语言对物象做出个性化的诠释。这也是改变观察方式的关键所在,如针对静物做片段式的局部构图,采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强调局部特写的美感,重点呈现出物体丰富的质感;或用双联对比的方式组织构图,将同类器物中的黑与白、疏与密、润与涩等特征并列组合,体现出绘画者主动把握画面的能力。

(三)创作中开启创意思维的训练

创意思维训练是实验素描教学的重要内容。其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的想象力在写生中得到拓展,在体验中获得提高。创意思维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首先,加强对写生语言个性表达的训练。写生是对表现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形式,学生可以通过对表现物象进行夸张、变形、联想、置换、分割等手段获得新的视觉形感,赋予形象以新的特质,也可以从不同的观看角度或改变物象的质感去表现出新的形态,发现另样的美感。其次,构图和构思是画面形式感的基础。在构图与视角上,学生可根据视觉表现的需要打破常规的透视规律,通过精心的设计与经营、体会与揣摩以获取新颖或新异的形象。再次,要注重对画面情节的营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作画的过程中借用眼前的静物、人物或风景来想象它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用浪漫画的手法处理并构建画面,甚至将不同时空里的物象组构在同一画面中,进行多维度多时空的表现。最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绘画材质的运用与表现进行开发,在创作构思中发现与考量,做到独具匠心。只有将材料纳入艺术形式语言中,使材料与形式充分地融为一体,才能使材质发挥应有的审美作用,真正做到画面的视觉和艺术上的完整。

四、结语

实验素描课程介入基础教学在当今高等美术教育绘画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它立足传统的素描造型体系,吸取了传统素描艺术的精华,着眼于当代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富有实效性。学生通过了解实验素描艺术表现的物质媒材,探索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将材料的自然属性转化成作品的精神属性,其实践内容本身能挖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奠定他们探索个性化艺术发展的基础。实验素描的创意思维训练,能促进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衔接,开启思维开放的发现意识,增强创新实践的能力,激励学生以满怀诚挚的热情去观察和描绘美好的生活与周围的世界。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9)

作为语际语语用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语用习得和语用发展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Rose & Kasper(2001)的《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Pragmatics in LanguageTeaching),Kasper&Rose(2002)的《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Pragmatic Deveoopmentin a Second Language)和Bardovi-Harlig&Mahan-Tayoor(2003)《教语用》(TeachingPragmatics)。《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主要关注的是语用能力的教与学以及测试评估。《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从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重点阐释二语语用习得与语用能力的发展的系统研究。《教语用》则是一本专门语用教学案例论文集,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在课堂上来教语用。除此之外,国际上还有众多语用学者(如Martinez-Flor etal.(2003),Crandall & Basturkmen(2004),Edwards & Csizer(2004),A0con(2005),Kasper&Roever(2005),Rose(2005)等)对语用教学和语用习得与发展纷纷展开研究。

然而,相对国外丰硕的研究成果来说,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如杨素珍(1995)、刘绍忠(1997)、杨文秀(2002)、叶邵宁,滕巧云(2003)、刘思(2004)、刘润清,刘思(2005)、戴炜栋(2005a,2005b)、冉永平(2005,2006)、鲁苓(2006)、刘建达(2006a,2006b)、李然,刘思(2006)等)从理论上论证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来培养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但真正对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如何教语用的研究尚不多见。虽然有部分语用教学实验研究,但他们更多是为了验证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胡美馨(2004)、江晓红(2005)、赵玉荣(2005)、张雪梅(2006)、施彩虹(2006)、朱炼红(2006)、王秀容(2006)、陆曼(2007)、刘开颜(2007)、刘萍(2007)、竹旭锋(2007)、谢媛媛(2007)、赵永彬,张冬钦(2008)、段玲P(2008)。而真正意思上的探讨如何在外语课堂环境下来教授语用知识的研究还很罕见,更不用说专门讨论语用课堂教学环境中采用什么语言素材作为语用输入的研究了。因此,本文仅仅探讨外语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语言素材可用作语用课堂教学这一内容,即从语用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来回答“如何组织与安排课堂教学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发展?”(Kasper&Rose.2002:309),以期能为我国英语语用课堂教学及语用教材的开发提供参考。

1 传统课堂教学中的语用输入

为便于系统分析课堂上可能提供给学生的用输入,作者将现行英语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分为传统课堂教学和语用课堂教学两种。传统课堂教学是指那些以传授目标语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听、说、写和译)为目标的PPP(讲授(presentation)、练习(Practice)和输出(production))式课堂教学(束定芳,2006)。鉴于我国语用课堂教学研究的现状,语用课堂教学则指那些为了验证语用能力的可教性而进行的教学实验研究。

课本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用作语言输入材料的基本上都是纸质课本。有部分教师会采用一些视听资料,其目的则是用于培养学生的听力。而就这些纸质课本来看,Bardovi-Harlig(1996,2001)认为,对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习目标语的语言学习者而言,课本不能提供可靠的语用输入,不能够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恰当的元语用知识,有些甚至还会误导学生,形成一些有违于本族语者语用原则的语用意识。国内学者吴格奇(2004)对比分析了英语本族语人士编写和中国人编写的教材中的“打招呼”这一言语事件,结果表明中国人所编教材中存在大量的语用失误。胡美馨(2007)从培养语用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浙江省高校英语专业采用较多的某综合英语教程,认为虽然该教材提供了部分言语行为知识,但却没有给出教材使用者所期望提供的相关言语行为语用特征和原则方面的信息。

教师

中国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绝大多数还是非目标语本族语者(束定芳,2006),这对语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来说,这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传授语用知识需要教师本人对目标语语用知识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而这种敏感性是非本族语者不太可能拥有。这就意味着,他们就无法享有目标语本族语者所特有的母语直觉,更不能用那种目标语本族语者对母语的直觉来引导学生学习目标语语用知识(Rose,1994)。因此,不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目标语是多么地准确与流利,对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都没有太大作用。另一方面,在课堂环境下,师生这一典型的不平等的权势关系,使教师课堂上的目标语的运用不能作为学生学习目标语语用知识的参照。再加上国内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几乎一切都以教师为中心,致使学生未能拥有其应有的实践机会。况且,就算能有机会让学生之间进行一些为操练目标语的活动,由于学生们全都是非目标语本族语者,因此,这种非本族语者之间的目标语操练活动也是不能作为可靠的语用输入。

教学模式

相对于ESL环境下有着大量的真实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在EFL环境中学习英语,课堂教学很可能是学生学习英语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语言输入场所。然而,在国内,恰恰就在这最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语言输入场所,大部分教师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PPP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则受应试效应影响仅限于语言知识(主要包括语法与词汇)(束定芳,2006)。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教师们本身很可能就缺乏语用意识,根本就不知道要传授给学生语用知识,另一方面,即使部分教师有了这种语用意识,但由于他们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些语法词汇知识,也就不太可能提供给学生们相关的语用知识。

2 影视素材作为语用输入

鉴于国内语用课堂教学尚处起步阶段,相关语用课堂教学研究尚不多,我们将就现 有的少数用来检验语用能力可教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中所采用的语用输入材料作一简介并分析其所呈现的总体趋势。

在现有的语用实验教学中,用作课堂教学语用输入的材料大致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纸质材料、音频材料和影视素材。纸质材料主要包括课本、研究人员自行整编的讲义及在教师口头讲授下学生所记的课堂笔记,如胡美馨(2004)、江晓红(2005)、张雪梅(2006)、施彩虹(2006)、陆曼(2007)、赵永彬,张冬钦(2008)。音频材料则主要是指磁带和录音材料,如段玲P(2008)。影视素材主要是指原版英语电影的剪辑短片,如赵五荣(2005)、朱炼红(2006)、王秀容(2006)、刘开颜(2007)、刘萍(2007)。另外还有两项语用教学实验研究采用多种类型资料相结合。竹旭锋(2007)采用了三种类型资料作为“建议”言语行为语用教学实验中的语用输入材料,分别为影视剪辑,真实环境中的对话文本,两位本族语者所写的邮件。谢媛嫒(2007)采用了虞苏美主编的《新编商务英语一精读)教材中的Function and Structure这部分内容,以及让受试观看四集《走遍美国》的方式作为其语用课堂教学实验时语用输入材料。

就纸质材料和音频材料来看,在这些实验教学研究中,一般性的处理方法是给学生列出一些有用的词组或句式供他们练习如何表达某种言语行为。事实上,这样教语用的做法有待商榷。一方面,它以一种相当明确的方式呈现出这种原本是很微妙的且更多的时候是间接的言语行为。另一方面,采用这种形式来教语用通常都忽略了语用理论中最为根本的一个因素――语境,而语境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动态性。因此,这种明确地静态地列出一些与某一言语行为有关的或可能的语言表达形式(如词汇、句型、套语等)的做法,不能充分地展示出某一言语行为在一个具体的情境语境中是如何受动态语境参数(如社会权势、社会距离、强度等)制约,更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在选择某一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某个言语行为时应受语境参数制约的微妙性。

Ellis(1994)认为,要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恰当的语用输入是很重要的。换句话说,提供给学生用作语用输入的材料如果在量上不够的话,或是质上不恰当的话,那就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无作用可言,甚至还可能如Bardovi-Harlig(1996,2001)所言的那样,误导学生形成一些有违本族语者语用原则的语用意识。因此,我们认为,选取恰当的材作为外语教学课堂上用作语用输入是非常关键的。Rose(1994)很早就曾提出采用影视素材作为外语语用课堂教学的材料这一观点,并对如何运用这类素材提供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直到最近五年,国内学者才开始试着用影视素材作为语用教学的输入材料(如赵玉荣(2005)、朱炼红(2006)、王秀容(2006)、刘开颜(2007)、刘萍(2007)、竹旭锋(2007)、谢媛嫒(2007))。相对于纸质材料和音频材料而言,影视素材不仅能提供给外语学习者听觉与视觉双通道语言输入,最重要的是,它能展现出某一个情境语境下的语用参数,突出了语境动态性的特点。这也正是Rose推崇影视素材作为语用输入的最主要原因。当然,影视素材中的影视语言并非完全具有真实性(authenticity),它本身也是根据剧本而编辑过的言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最为接近现实环境中的语言语料。

因此,我们认为,影视语言用作语用课堂教学的参照基准,它不仅仅能展现出在某一具体情景语境中说话人下受语境参数制约的条件下所采用的为实现某一言语行为而选取出某一恰当语言表达形式,还能提供给学生一个动态语境以便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境敏感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培养与发展其语用能力。况且,影视素材使这种原本具有一次的动态语境具有可重复性,让学生可以就某一个具体的动态语境反复观察,细心体会。此外,语言能力(competence)本身是一种存在于语言运用者脑中的抽象知识,我们只有通过观察人们的语言行为(performante)才能了解到他们所拥有的语言能力。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大量地观察本族语者的语用行为(pragmaticperformanoe)来培养他们的语用敏感性,发展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10)

教育中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认识不足。图形创意课程作为一门艺术院校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从基本概念、思维方法、具体方法和形式以及应用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体系。但是不论从理论内容还是图例,大多数针对于视觉传达的内容,这门课到最后大多成了平面设计的课程。学生必然无法知晓图形创意课程和工业设计的联系,无法将图形创意的知识运用到工业设计中去,最终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后续课程的合理衔接。

(二)工业设计学生知识体系本身的局限性

工科学生在入校之前接受美术、设计教育的程度基本为零。学生不但缺乏图形意识,也缺乏图形素材,虽则有些学生思维灵活,但是有想法也表达不出,无法对头脑中的联想和构想的图形传情达意第表现出来,导致设计出的作品往往粗制烂造,言不达意。对于工业设计专业,根据图形创意课程实施的经验,可以从四个方面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以加强图形创意课程对于工业设计课程群的渗入,从而获得新颖的、具有专业特点和个性的优秀设计作品。

二、当前工业设计类的图形创意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将材质形态元素加入到创意练习之中

工业设计的造型设计中,材质元素的应用会直接影响产品造型设计风格及个性的形成,不同的材质具有各自不同的材质美,将材质元素的运用加入到图形创意设计中,是重要的设计方法之一。在课程中加入以材料进行具象联系的图形创意训练的课题内容。要求学生感知材料,寻找灵感,广泛接触各种材料,熟悉材料的固有性能和特征,了解除了画笔以外,工具和材料在图形语言创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现图形的多样化表现形式。玻璃、树皮、砂砾、毛皮、纺织物、金属等这些平常不起眼的物体,都可以为创造新事物提供无限的可能。引导学生去领悟物体本身竟然会如此充满灵性、充满意味、充满艺术的形式美感,从而创作出立体的装饰造型。比如,以纸材料为基础材料进行的图形创意的课题。利用几何拓扑原理,可以通过切割、拼贴、折、揉、烧、撕等手法,使其材料结构发生改变,但并不割裂原有造型,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形态,使其在图形的创意中呈现出新意和个性。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各种旧包装盒、一次性杯、盘、餐盒等,改变其原来的造型,训练以多种材料为基础材料进行的图形创意。

(二)注重学生形态元素的存贮与积累

在图形创意作品中,作品的创意主题、表现方法、色彩等诸多元素都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在产品的图形创意设计的形态与色彩应用上,介绍各种形态元素,使学生获取多样的风格感受力。选择、破坏、打散重构,使之成为新材料,产生新精神,并赋予全新的图形。

(三)在立体形态中嫁接图形语言

平面视觉语言向多维空间延伸,将视觉语言拓宽到工业设计领域中,提升视觉设计自身的价值,“走出平面”是工业设计专业图形创意图形的必然发展趋势。就图形创意这门学科而言,定要在学习平面图形创意的同时就培养学生二维向三维转化的思维方法。由二维的平面设计渗透到三维空间的立体设计。尝试二维图形在立体空间中的创意传达,探求图形的视觉维度变化对观者心理变化的影响,增强图形信息传达的语义,从而拉近与观者理解沟通的距离。安排课题:设计学院建筑空间的联想。课题内容以设计学院门厅、外观、或室内某一元素为切入点,展开图形化的空间想象。在视觉上要确立设计学院形象,能一目了然。通过该作业的训练,了解到任何元素从视觉维度都是可变的,从不同角度实现视觉表达。

意识形态发言材料篇(11)

一、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进程

如同宇宙是由物质元素构成的一样,所有的人造物都是由材料组成的,材料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如今的现代艺术的发展使材料的使用不再受限制,材料从载体走向了一书的自我表现和观念表现。这种材料的艺术表现,我们称之为综合材料绘画。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就与材料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材料真正从载体走向艺术的自我表现却要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现代艺术出现的时期,他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工业与科学进步的速度,一方面材料的发展迅速,很多新的材料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对材料的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审美质量的提高敲击着一部分艺术家对个性自由的欲念,一部分的艺术家尝试着对传统的艺术进行一种革新。

二十世纪初,毕加索与他的立体主义伙伴勃拉克开始对将材料引入创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勃拉克和毕加索将现成的材料,比如报纸、墙纸之类,首先大胆地引入素描作品和绘画的构图中。多种材料的拼贴打破了传统绘画中色彩与形体的变化,突破了传统绘画的语言的固有的框架,而后他们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造型材料在传统的绘画形色齐驱的表现上,舍弃色彩而把“形”作为重要的表现要素,建立了新的空间概念结束了传统的固定视点观物的视觉方法,开拓了绘画的疆界,开创了综合材料运用的先河。综合材料的介入使得绘画的表现形式扩大,使得更多的艺术家将目光投向材料在现代艺术的运用当中去。

在立体主义之后,一些画家不愿拘于传统绘画并开始不同程度的在他们的作品中采用一系列综合材料,并探索新的形势与技法。如代表着达达派的杜尚,从杜尚把一个签了名的小便池《泉》推出以后,“现成品”等同于艺术品,开创了置换艺术的先河,瓦解了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绘画观念。达达派艺术在脱离绘画的形式语言上走的更远,他们创造出一批以实物材料来替换和取代绘画的作品。他们对于现成品的使用并不是基于审美的需要,而是从不同的图式中引发思维。达达派的艺术家们对综合材料的利用,比起立体主义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波普艺术的灵魂人物沃霍尔利用快速、批量的程序制造出来的绘画作品打破了高雅与通俗的界限,消除创作中人为的思想和个性特征。他的作品《玛丽莲梦露》采用丝网版画的形式,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把十几张的玛丽莲梦露的形象进行了重复的排列,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和迷惘,打破了原来作为绘画表现的原创性、真实感和视觉美感的原则。波普艺术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填补了生活与艺术的鸿沟。

纵观绘画走向综合材料表现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变革,是在造型材料和技法不断完善中,摆脱了传统绘画语言的束缚,发掘出新的绘画语言形式;第二次变革,是在反叛传统绘画形式中,将现实中的现成品直接用于创作,使普通的材料成为艺术品,从而大大拓宽了造型材料的疆界;第三次变革,把造型表现从架上绘画解放出来,进入了媒体创作的时代,加速扩大了材料的使用范围,使综合材料的使用游离了绘画材料的本身,成为无疆域的表现领域,孵化出更加多样的艺术表现新形式。这些变革从不同的方面印证了在这个时代任何一种材料都可以成为艺术。

二、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现状

我国当代艺术的综合材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启示及改革开放的影响,我国的许多艺术家在各个领域都进行了综合材料的探索。

80年代至90年代初当时的艺术创作与活动虽然成绩显著但是创作方式与实施手段仍处于单一或模仿阶段,这种模仿只是表面外形的模仿,而没有进入表现力的模仿,这种从最简单的地方模仿以改变画风的做法,随着新生代绘画的出现而一直成为一种程式,即画面表现的很夸张但没有表现力。毕竟,当时中国综合材料绘画还是一片空白。

到90年代中区期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迅速的发展起来,尤其在当今信息化极为发达的情况下艺术观念与形式的更新更是冲破了地域的束缚,促使当代的艺术家艺术观念的成熟。

沿袭模仿探索创新

说尚扬是一位我们时代最“与时俱进”的艺术家,恐怕不会有任何质疑,自8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经历了很多种绘画风格的演变。从开始的《黄河船夫》的苏式风格到90年代的《大肖像》和《大风景》系列的多种材料的运用和尝试。同时,他的作品也从开始的传统绘画、到架上绘画并开始走向了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绘画”。

到80年代初,尚扬多次去中国黄土高原进行写生创作,所使用的材料是高原纸和油画颜料,这是他对综合使用多种材料的首次尝试。

到了88年末,尚扬开始特别注重材料的制作和使用,创造了伟大的综合材料作品《状态》一个系列。他将纸浆、乳胶、石膏的混合物挤压在布上或板上,然后再粘上适量的报纸,这一系列作品完全不同于他以往的风格。自《状态》系列之后,他又回到经典的布上油画制作方法上,并创作了《黄土高原素描》系列作品,表达了对黄土高原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的深情厚爱和自我生命的历史追问。到了92年之后,从他的《大风景》系列开始,作品再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风景》系列中使用了丙烯、油画色相结合绘图的方式,并用医用感光胶片贴入这一系列的画面中。他使用这种艺术语言来揭示后现代的一切金钱化、商品化给人们带来的矛盾状态与心里灾难,以诙谐、荒诞的态度对多元文化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艺术家尚扬从画黄河、黄土高原到后来具有材料制作性质的作品,体现了他对本土意识的不断发掘和探索。

(一) 许江弈棋

着迷于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瞬间穿越、周转、停顿、高扬、隐入等轨迹捕捉的许江把“具象”和“抽象”同时并置在自己的作品上,试图把毕加索、波拉克尚未完成的在尊重二度空间的结构和节奏的同时凸现三度空间的立体主义绘画推向完美。

《弈棋》作品中,棋的图形、图像、图理一级棋局演变的内抗性

延续性都变成了可视、可能、可想的材料语言。他以一个处于东西方传统与现代交点上的中国艺术家的角度,充分综合绘画的视觉资源与材料的文化资源,衍生出新的形态与更全面的意义,这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状态。

许江在国内的艺术创作中,将“关注国际―名族、全球―本土”等概念运用期间,思考着中西文化交互激荡的语境对自我历史命运的影响以及“世界图像时代”到来的自我反思。

(二) 蔡国强火药

蔡国强的一系列火药爆炸,在画布上留下痕迹的作品,意在将古老东方的“基本物质”概念扩展到其他类型的文化实体上来。1993年以来,蔡国强完成了他的“宇宙规划”,并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荷兰的奥特罗、日本的广岛、英国的巴斯举行这个方案,从而超越了他早期的东方理想。他的作品将一种中国传统材料转换成了当代可供不同文化区域的观者进行交流、对话的客观和符号。

综观这几位较有代表性的画家在作品中对材料的综合运用情况,可以发现:绘画中物质材料的综合运用并不是简单地纯技术问题,而是材料与文化、历史、科技的发展、观念的转变等关系结合。材料的综合运用在不同艺术家、不同作品中呈具体地多样性。合理的综合运用材料,可以丰富和扩大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大大开发画家的创作潜能;创作型的发挥材料本身特征并融合绘画的多种表现手法,丰富画面的表现力。

在综合材料的运用过程中,除了运用材料更应关注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负载。综合绘画的创作实验不可能脱离今日世界和文化背景来孤立地思考,更不能脱离中国民族特色,走中国的现代艺术之路。中国绘画长期分离已是事实。如果能从媒材入手,探寻走向新综合的可能也是一项积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艺术行为,这样的研究跨度大、难度高、但对绘画创作立足于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研究,使中西艺术的文化精神伴随着艺术实践的进展,在比较中思考和学习,不断促进认识的深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当代中国的艺术综合材料的绘画未来

当代的中国艺术目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面对着西方艺术的强大冲击,艺术的发展必然要有更新。所幸当代艺术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国的当代艺术虽然晚于西方当代艺术并且直接受之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近几年来民族化的传承明显得到提高。

但也存在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比如材料的发展、人们对审美质量的提高各民族的交往都带来很多新的启示。综合材料的运用,更有利于艺术家内心世界的表达。综合材料绘画,是用于界定现代绘画中那些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的。比如画面上粘贴报纸、麻袋、金属,然后再用颜料作画的,还有一些绘画技术和装置技术结合但是偏静态绘画的,不一而足,难以一概而论,也没有既成的传统和体系,多半带有即兴色彩,在中国的起步也比较晚,很多地方还发展的不够成熟。

中国的传统文化很丰富,对于综合材料绘画也一样,艺术家应该发挥其本身的优势,走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特色艺术之路。并在综合绘画材料的运用过程中,其实最应关注作品的精神负载和文化内涵。因为综合绘画艺术的创作不可能脱离文化背景等因素来片面孤立地进行研究,更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尤其是中国的现代绘画艺术在走向综合、多元化的趋势下,必须要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走属于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道路。

四、结语

当代社会是百花齐放的,当代社会是多元的,包容性很强的。当然也是包括综合绘画艺术。艺术家的批判意识和前卫性已经被“雅俗共赏”,它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不可缺少很重要的一部分。中间也产生过各种困难,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当代中国综合材料绘画是在当代艺术中作为一种方式和感受,是人格化的,并不是性别化的。它是独特的个人的语言方式和个体意识。它也是超越画种界线的,自然也包括影象艺术和装置艺术等等,它能充分体现当代的艺术精神和具备当代的艺术语言的形式。当代综合材料绘画艺术和其他当代艺术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创新当代艺术是通过人文关怀和精神艺术的创作来体现其价值的所在,但必须有批判意识和精神关怀予以支撑。

参考文献:

[1]李世萍.综合绘画材料新视觉[M].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