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老人消费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3 11:10:51

老人消费论文

老人消费论文篇(1)

一、老年人消费市场的特性

1.节俭型消费。我国老年人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2002年对广州市50岁以上离退休老人的抽样调查表明,老人月收入主要分布在500-1000元之间。同时,目前的老年人都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生活,那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非常低,在长期低工资、低消费以及中华民族节俭美德等因素影响下,老年人对自身的消费总是采取自我抑制的办法。有的老年人不仅要考虑自己的生活,还要考虑对子女的经济补贴等,用于自身的消费不多。从消费观念来看,我国老年人多数属于节俭型。

2.理智型消费。老年人具有较丰富的消费经验和知识,在购买前,特别是在购买新产品前-常常多方搜寻所需商品的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力求对商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们在经过权衡利弊、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购买决定,对不了解的商品一般不轻易购买。对于广告宣传,他们会做出慎重考虑,但一般不会轻易相信。购买商品时,挑选仔细,认真比较,很有耐心。在整个购买过程中,往往由理智来支配行动,很少发生冲动性购买。

3.稳定性消费。老年人心理惯性强,许多老年人在长期的消费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倾向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他们或长期惠顾某商店,或长期使用某种品牌、商标的商品。由于其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在购买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信。他们在选购商品时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喜欢凭过去的经验、体会来评价商品的优劣。在消费商品的过程中,一旦对某商品或品牌形成偏爱,就会逐渐形成固定不变的消费习惯和购买习惯,即使环境变化,也很难促使他们去消费别的品牌的商品。

4.追求商品实际效用。老年人心理稳定程度高,比较注重实际,要求商品具有明确的使用价值,其购买动机以方便、实用、安全可靠、经济实惠为主。在选购商品时较为注重商品的质量、性能、实用性,以物美价廉作为选择的标准,而不在意商品的工艺设计、外观造型、色彩、包装、装潢、整体风格、品牌及消费时尚,不喜欢过分奢华、高档昂贵、无实用价值的商品。

5.喜欢就近购买商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老年人一般体力不足,这不仅限制其消费内容,而且还影响其购买的活动范围和方式,所以老年人在购买商品时通常会以方便购买为指导思想。就距离来说,他们一般会选择靠近其居住地的商店购买,而不会进行长距离的购买;就方便性来说,他们尽可能选择老年商场、老年专卖店、老年便利店、老年专柜。

6.群体的购买效应。老年人的空闲时间很多,他们之间的人际沟通比其他群体更广泛。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是他们主要的信息交流中心。他们平常乐于交换商品的购买信息,在决定购买之前,喜欢咨询其他同龄人的意见。在购买过程中有着群体效应,一人买,大家都买,这样才感觉真实、可靠、放心。

二、老年人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

1.产品策略。老年人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在衣、食、住、行、娱方面的需求特点和其他消费群肯定有较大差异。因此,企业在开发老年人产品时,应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注重产品的实用性、方便性和保健性。

(1)关于衣:老年人服装要满足夏透凉、冬保暖、大方实用、易穿易脱、穿着舒服的要求。同时,在款式上除了要突出庄严稳重之外,还要能表现出老年人活力的一面,在服装的品种和款式上要注意多样化,使那些想突出自己个性的老年人的愿望也能够得到满足。

(2)关于食: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保健作用,因此决定了其食品须具备三个特点:①营养高、易消化;②口感好,能促食欲;③有某种保健作用,在饮食中能达到食疗食补的功效;④低糖、低脂肪、低胆固醇。

(3)关于住:社会环境的多样化、谋生竞争的激烈化和家居生活的个性化,使老年人“三代同居”、“四代同堂”的传统观念日趋向老少分居、享受自由空间的新观念转变,不少老人向往条件好、功能齐全、可全方位提供生活、休闲、饮食起居和护理服务的老年公寓。

(4)关于行:老年人对游山玩水也很有兴趣,但因为在体力、精力上与中、青年人有差别,所以对旅游服务在省力、方便、舒适方面有更特别的要求。

(5)关于文体和教育:需要适合其身体状况的文体活动形式和健身、娱乐设施、器材。老年人有接受可怡情、可增知、可养性的教育项目的学习热情,要让他们在乐趣中体会生活的美好。

老年人服务市场更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市场,它包括生活服务、教育服务、送温暖服务、保健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旅游服务、咨询服务、送终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为老年人服务的商品化和市场化,是工业化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我国,老年人服务市场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2.价格策略。针对我国大多数老年人收入水平并不高、消费行为具有节俭型的特点,企业在经营老年人的消费品时,应以价格低廉、薄利多销作为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

首先,低价策略符合老年人节俭型的消费心理。其次,专门针对我国老年人消费的市场刚刚兴起,市场不成熟,待开发的市场潜力较大,低价格有利于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最后,由于我国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购买力总和是相当大的。而且随着老年人口日益增多和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将从空间与时间上得到较好的调节,从而使老年人的购买力稳步增长。因此,老年人口的总的购买力必将越来越大,这为企业的多销提供了基础。

3.分销策略。根据老年人喜欢就近购物以及购买的群体效应等特点,企业的分销策略应以增加老年人的便利条件,尽量接近老年消费者为主线。应该想老年人之所想,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在医院、疗养院、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居民区等老人聚集区的附近分散开设老年用品专卖店、老年便利店或在附近的商场内开设老年人专柜。例如,开办老年人食品店、老年人服装店、老年人保健用品店等。在商店的内部,其设施应尽量减少自动化,增加休息区。店铺的服务应细致周到,要热情为老年人提供商品介绍、购物咨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电话预约购物等。这样做,在方便老年人顾客的同时,商家也能给自己带来稳定的顾客群。

4.广告策略。老年人的消费属于理智型消费,因此,针对老年消费者应该多选择介绍性、提示性和劝说性广告,尽量避免炫耀性、夸张性和竞争性广告,名人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

在广告媒体的选择上,视听广告和报刊广告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媒体,特别是视听广告(通过电视、电台、电影播放的广告)对老年消费者的影响最大。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他们收看电视和收听广播的时间比较长,这就决定了视听广告对他们起作用的时间也比较长。读书看报也是老年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好的报刊广告同样非常有吸引力,并且其制作费用往往要低于视听广告。厂商应该针对老年人的消费市场综合考虑,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广告媒体。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体力、视力、听力诸方面都有所下降,因此给老年人看的商品广告说明应该字体清楚,字尽量大些,内容尽可能简单明了。

老人消费论文篇(2)

陈生明,男,福建福清人,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量经济与区域经济。

摘要:伴随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不断加快的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在悄然发生变化,然而城镇居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对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儿童抚养系数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中国老年抚养系数的变化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后扬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扩大内需,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改善提出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居民消费率;面板半参数计量经济模型

一、引言

201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7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600亿美元,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根据世界银行在201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尚处于世界偏低水平。从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居民收入的稳步上升,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居民消费率从1997年的43.3%到2012年的32.9%,年均下降0.45个百分点。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奠定基础,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随着近三十年来生育率持续下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正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人口老龄化特征在不断显现。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开启了研究社会不同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关系的先河,该理论认为人们为了平衡一生的消费总是在年轻时储蓄,年老时依靠年轻时的储蓄消费。因此基于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础,有关我国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率的关系,国内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总体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对人口结构与消费/储蓄的关系有如下几种观点:

第一,老龄化有利于消费增长。Leff(1969)使用74个国家的截面数据,通过计量检验,认为社会存在较高的老年人口比例不利于储蓄的提高,换言之,对消费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舒尔茨(2005)在生命周期储蓄理论基础上,使用16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动态面板回归模型计量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率的影响,其研究结论支持了生命周期理论的观点。

第二,老龄化不利于消费增长。Modigliani & Cao(2004)采用中国1953~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系进行了计量检验,得出了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出现高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城镇居民消费的关系,实证分析过程中,首先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和老人抚养比等解释变量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通过比较面板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固定效用半参数面板模型的3种模型,,来探究少儿抚养率、老人抚养比与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关系。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大多数面板数据在时间维度上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伪回归,需要对主要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文利用LLC方法(2002)对各变量进行面板单位根检验。表1的检验结果表明ROC、GRPI、YD、R、INF、RUI和OD均为零阶单整。

(二)模型比较与估计结果

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1)少儿抚养比(Y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少儿抚养比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率就相应增加0.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家庭新生儿数目的减少,父母经济负担减轻,家庭支出相应减少;(2)老年抚养比(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GRPI)的影响系数为负,但其影响非显著,其原因在于老人的消费偏好相比于中青年阶段较为保守,由于我国的养老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因此刚步入老龄阶段的老人更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因此在这一阶段,社会老龄化的增加会对整个社会消费带来正向作用。(3)此外,其他解释变量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正向关系。但由于我国在(1989年-2012)年间的样本期间实际利率在零附近上下波动,因而总体而言实际利率的变动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老年抚养比是本文重点考察的变量,前两个回归结果显示代表老年抚养比的OD对城镇居民消费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那么老年抚养比和居民消费率之间没有关系吗?显然不是,本文尝试使用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计量模型来做进一步的调整,采用Epanechnikov核函数和固定窗宽局部线性工具变量估计,并通过R、Eviews、Matlab和Gauss软件来实现半参数面板滞后模型估计。

其中偏导数图的横坐标表示人才外流变量RMit;纵坐标表示其对技术创新的偏导数(・)RMit,即为每提高一个单位的人才外流量引起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率。

从图1可以看出:(1)整体上,老年抚养比对居民消费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当OD接近16,当老年抚养比低于OD时,偏导数值为负,但随着老年抚养比越来越高,社会老龄化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将越来越大,此时老年抚养比的正效应一直大于负效应。其原因在于,当一个社会步入老龄阶段时,老年人口上升,人口红利减少,社会用于积累和投资的产出就会减少,未来的人均收入就会降低,从而抑制消费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分析,并利用中国数据对若干相关问题进行了计量检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少儿抚养比的提高显著增加了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

第二,当一个社会在步入老龄化阶段之初,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扩大,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会逐渐减弱,当老年抚养比超过一个特定值,即当老龄人口超过一定规模时,对社会的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加大对老年人的保障力度,完善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险体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发展与老年人相关的娱乐健康产业,使他们愿意消费、乐于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老年人的消费信心。(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Leff,N.H.1969.Dependency Rates and Savings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Issue 5:886-896.

[2]Li Wenxing,Xu Changsheng and Ai Chunrong.2008.Impacts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in China:1989-2004.[J]Economic Research 7:118-129.

老人消费论文篇(3)

一、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的调整

1.待遇类材料。

一起工伤工亡事故,从发生到申报,工伤认定,医疗待遇核定,一次或多次住院、转院治疗,伤残鉴定,伤残工亡待遇核定,待遇领取全过程,往往跨越几个年度,而且材料的种类繁多。在归档时,如果强调以材料形成年度,或材料的种类来归档势必造成一起工伤工亡事故的整体材料被人为分割到了各个年度或各个种类的情况,不便于材料管理、归档和查找利用。笔者认为:参照人民法院、公安刑侦治安、审计等案件材料归档管理经验,拟采取以每一起工伤材料作为“一件”的管理办法,将每一起工伤认定事件全过程、全方面产生的各种材料分类,按固定顺序进行排列,编制页码,打印件内材料清单(样式见表一),制作封皮,按件装订。工伤保险待遇类材料的归档年度拟以《决定书》的发文年度为准,每一年中则以《决定书》的文号为件的排列顺序,每个档案盒中可存放多件,盒号每年独立编制。下一年度在归档时,对以往年度《决定书》所产生的新增材料,原则上不再附加到原有的归档材料之中去,而是以《决定书》复印件为依据,新增材料附后,装订成件入盒,件号和盒号依《决定书》所在年度顺延。工伤待遇类材料大部分的保管期限为50年,但工伤备案材料、工伤保险待遇核定材料、工伤预防费用核定材料这三种保管期限为10年,为保证同一事件材料的完整性,建议统一升级为保管期限50年。

2.财务统计类材料。

在《规定》中,征缴类有工伤保险费收款凭证、账簿、报表;待遇类中有工伤保险付款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统计报表;统计报表类中有统计报表、分析报告、月度/季度报表。对县级工伤保险管理来讲,分类方法相对复杂,保管期限众多,给材料管理造成较大不便。由于县级工伤管理部门人员较少,在现行的县级财政结算方式下,工伤保险费的收支是合二为一的,归档时也不可能分开。建议将征缴类、待遇类中的财务资料划归到统计报表类中归档,类别设置为财务统计类。

二、工伤保险业务档案归档中的规范化

1.原始资料的标准化。

一是页面的标准化。需要归档的各项原始材料,要严格以A4页面为标准,在各种材料的设计印刷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规范页面的产生,便于装订、编写页码、保管和查阅。二是避免复写件存档。一式几联的复写材料应将第一页设计成归档页,而不应该将其他页次作为归档页,避免因时间较长,字迹模糊褪化,失去保存价值。在参保类材料中,页面不规范的是参保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一个县工伤参保人员约在1-2万人,如果均需要在归档时进行身份证复印件和照片的整理,工作量是非常大的。经办机构可以统一设计参保人员身份证、照片粘贴表,要求参保单位在上交参保材料时,规范粘贴到位。在待遇类材料中,页面不规范的原始材料主要为身份证复印件、住院诊断证明、住院发票、入院证、出院证、住院费用清单、工伤待遇结算单等材料。在待遇领取前,可以要求当事人将这些不规范材料分类粘贴到A4纸上。复写件归档不规范的主要是工伤认定审批表、事故快报表、事故调查表、询问笔录等,因此类材料第一联由市级经办机构存档,县级经办机构可将第二联作为存档联,对于复写效果不好的,在存档时应进行复印,一同存档。

2.检索工具的实用化。

业务档案的归档目录,应以便于电脑检索为首要目标。因此,归档目录没有必要按照文书档案目录的格式,而是将业务档案的关键查找要素体现出来,便于电脑检索和手工检索,提高查阅速度。对于参保类档案,关键要素是参保单位代码、单位名称。对于待遇类档案,关键要素是工伤人姓名、工伤人所在单位、认定工伤决定书文号、认定工伤时间等。归档文件的电子版可以复制到各职能股室,方便电脑检索。

保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养老保险对城镇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国内需求增长缓慢和居民储蓄水平居高不下,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问题。2010年我国政府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为继续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将扩增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从而促使我国市场总体规模上升至世界前列[1]。在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多方因素中,养老保险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是使其成为一种平衡公民生命周期内福利水平的手段,其对居民消费、居民储蓄都将产生重要影响。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一位65岁以上老人的人均开支是年轻人的3倍。2000年,日本老年人消费占其总消费市场的24%,美国和法国的老年人消费也均占其本国总消费市场的20%左右。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虽然有限,但城镇老人的工资收入、赡养费、退休金等在2000年也已达4000亿元。据保守估计,我国仅退休金一项2020年将达28150亿元,2030年将达73200亿元,体现出相当可观的购买力。老人的需求和整体购买力将构成未来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部分[2]。在老年消费已开始启动并逐渐升温的情况下,老年人已成为经济生活中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老年消费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研究老年人的养老保险与其消费的关系,探索养老保险对老年消费的影响,从而有效开拓老年消费市场,对于满足老年人有效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幸福感及促进老年产业的有序发展等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述评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分析,各自总结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和结论。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养老消费与储蓄之间的经济关系成为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

(一)国内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经济疲软、内需不足及居民的高储蓄现象已引起众多国内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从社会保障的角度进行研究,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侧重于使用全国的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主要观点是认为养老保险有助于提升居民消费、减少储蓄,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樊纲、王小鲁采用实证分析法,结合养老保险覆盖率、交通、城市化等因素构建了消费模型,最终的研究结论是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其对消费的影响率在0.4%左右[3]。张继海采用2002~2003年针对辽宁省居民(城镇户口)开展的家计调查数据,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养老保险基金对其自身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其消费支出有显著性正向影响,与许多学者提出的试图通过完善养老保障体制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政策主张相符[4]。虞斌、姚晓垒采用2001~2009年我国近30个省份的调查数据建立生命周期函数模型,实证分析了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论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其消费支出会随着个人养老金账户数额的增加而增加[5]。李晓颖、陈梦真分别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构建了计量模型,定性分析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养老保险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性正向影响[6-7]。谷雪通过建立反馈动态模型分析指出,我国当前的养老金赤字问题将使居民平均消费率由40%持续下降至32%[8]。何立新、封进、佐藤宏采用倍差法排除了其他改革的影响,通过我国1995~1999年的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效应,结果也证明了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存在正相关关系[9]。蒋云赟通过代际核算方法研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对居民储蓄是否存在挤出效应,结果表明,养老保险基金对居民储蓄具有不太明显的挤出效应,即对居民消费有一定的促进影响,建议通过完善我国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来促进其消费[10]。

(二)国外文献综述

随着消费函数理论的完善及研究方法的精化,国外学者在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研究上也不断积累了很多研究经验,与此有关的研究多是在Modigliani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开展的。大部分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都得出了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有正向显著性影响的结论,也有少量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生命周期假说不符或认为养老保险对消费的正向影响并不显著。Melvin研究了1972年美国养老金增加对消费的影响后指出,居民的消费支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易耗品的消费,其支出会随着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而显著增加;另一种是非易耗品的消费,其支出与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无显著关系[11]。Barro曾在1974年指出,子女从老人手中获得的部分遗产会抵消养老保险基金对消费的影响效应。5年后Barro又通过16个国家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最终的结果却表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不太确定,研究数据无法提供有效的证据表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确定[12],即Barro在前一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补充新的数据及资料又延伸出了新的结论。Hubbard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居民的跨期消费模型(20岁工作—65岁退休—80岁死亡)分析了居民消费与其自身退休金、养老保险税率等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出养老保险税会因其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在居民不同的消费阶段内产生不同的影响效应,即从侧面反映出养老保险基金能促进中老年居民的消费,但会抑制年轻居民的消费[13]。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在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上观点还未统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能起到显著的促进效应,另一部分学者却持相反意见,认为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因不同因素的影响而会产生不同的关系。而国内学者主要观点是养老保险能促进居民消费。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社会背景的区别。国外的研究多基于经济发达、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完善的社会背景,而我国处于经济发展中且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二是方法与数据的有效性差异。国内研究多是基于现成的小范围内的调查数据,而国外研究多是基于连续的、大型的面板数据。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中还是借鉴了国外学者积累的理论与实证基础,从中吸取了一定的经验。但基于我国国内养老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加之我国居民的消费意识、储蓄动机与国外居民有很大差异,所以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无法为我国今后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证依据。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选择

(一)数据来源

笔者所用数据为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CHARLS),研究目标是考察养老保险变量对城镇老人消费产生的影响效应,研究对象是50岁以上老人。考虑到调查数据中可能有部分高龄老人因无法准确回答与本问题相关的情况如家庭年收入、消费支出、养老保险费缴纳等数据,会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有效性,所以在2011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删除了部分资料不完整的样本数据。最后,根据研究需要,筛选后纳入分析的样本量为430户家庭的2579人。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调查数据依据老年人是否在岗而分成了劳动老人和退休老人两个小样本,目的是分别考察养老保险变量对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老人的家庭消费产生的影响及其差异。其中样本1的主体是劳动老人,主要是指有工资收入来源的老人家庭(不包含个体私营户),可用样本数量为230户;样本2的主体是退休老人,主要是指已正式退休且能享受养老金的老人家庭,可用样本数量为200户。样本1选取家庭消费支出(量化为货币)作为研究的因变量Ct,包括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日常消费支出、耐用品等非连续性购买消费支出;选取养老保险类型、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家庭资产、现金、房产价值、家庭规模)和社会特征(所在省份、城区类型)作为自变量。根据上述变量,可以建立因变量Ct与各自变量Xt(t=1,2,3,…,n)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Ct=β0+Σβ1npendn+Σβ2nagen+β3Xt+ε(1)式中β0~β3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3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pendn为一组参保类型虚拟变量,以未参保家庭为对照组,分析拥有不同养老保险家庭消费的区别;agen为一组年龄虚拟变量,以控制生命周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Xt为个人、家庭及社会特征,代表所有可能影响到消费的变量。样本2中被调查老人主要以退休后的养老金为收入来源,其消费模式及与养老保障的关系与劳动者有所不同,同时参考样本一中的回归结论减少了变量个数。因变量仍然为家庭消费支出(量化为货币)Ct,包括家庭的食物消费支出、日常消费支出、耐用品等非连续性购买消费支出;自变量包括养老金水平、退休类型、年龄、健康状况及家庭特征(包括家庭资产、房产价值、家庭规模)。根据上述变量设定回归方程为:Ct=β0+β1pensiont+β2retirementt+Σβ3nagen+β3healtht+β4Xt+ε(2)其中,β0~β3和ε都是模型中的未知参数,β0为回归常数,β1~β4为非标准化条件下的偏回归系数,ε为随机误差;pensiont为养老金水平;retirementt为退休类型;agen为一组年龄虚拟变量,以控制生命周期对家庭消费的影响;healtht为健康水平;Xt为家庭特征。

四、回归结果分析

(一)养老保险对劳动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方程(1)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模型1是加入所选全部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第一,从回归结果可知,不同的养老保险类型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最明显,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次之,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与无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相比,享受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显著较高,参加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的家庭消费无明显差别。其原因可能在于劳动者认为现有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及其他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偏低,不知能否保证未来的养老消费,而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第二,年龄对劳动老人的家庭消费也有一定的影响。除年龄段在56岁~60岁老人的家庭消费显著下降外,其他年龄段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对老人家庭消费产生影响。原因可能是56岁~60岁的老人刚好处于退休前后,有大量的空闲时间从事家庭生产活动,从而减少了在外的消费活动。第三,家庭资产、家庭规模显著促进了劳动老人家庭消费支出,与之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家庭资产代表家庭收入水平,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消费支出越多;家庭规模代表家庭成员的数量,家庭成员越多,家庭消费量越大,这与实际生活是相符合的。而健康状况与老人家庭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老人家庭消费支出,原因可能是老人健康状况不好会导致长期的医疗支出增加,相应地老人会节省日常消费支出。房产价值对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及家庭资产和家庭规模产生的影响大,而其他变量暂对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未产生影响。

(二)养老保险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影响

方程(2)的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模型1是加入所选全部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2是在剔除不显著的变量后的回归结果。第一,从回归结果可知,养老金水平、家庭资产、家庭规模与退休老人家庭消费支出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养老金水平越高、家庭资产越多、家庭规模越大,其家庭消费支出就越高。年龄、房产价值这两个变量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未对退休老人的家庭消费支出产生影响。第二,不同的养老保险类型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只有政府和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他类型养老保险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据调查统计可知,享受政府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老人的养老金水平最高,稳定有保障,能显著促进家庭消费支出。退休类型对老人家庭消费有显著性影响,提前退休或内退的老人家庭消费高于正常退休的老人家庭消费,原因可能是提前退休和内退老人的家庭经济状况优于正常退休的老人家庭,他们在生活上更享受一些。第三,健康状况对退休老人家庭消费有显著性影响,这与劳动老人家庭消费支出相反。这与目前的社会状况是相符合的。随着夕阳产业的发展,退休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在保健、医疗项目上的选择也很多,这些都会促进退休老人家庭消费的支出。

五、基本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老人消费论文篇(4)

一、归因理论及消费者归因简述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理。这是一个社会判断过程,是根据所获取的表面信息分析、整理,从而推论其内在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理论研究是从海德开始的,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论文百事通他认为,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就是内因和外因:内因指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等;外因是指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人的行为表现的原因中总是既包含着内因又包含着外因的,两者之间不存在有无之别,而只有主次之分。

在海德的归因论的基础上,凯利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又称共变理论或方差分析归因模式,是现在各种归因理论中较有代表性和引人注意的一种归因理论。这一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变原则。在凯利看来,人们在接受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共变信息时,信息有可能来自于三个方面,即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和行为产生时的环境因素,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上进行归因所因遵循的三条原则:差别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归因理论在广告及营销过程中有大量的运用。消费者归因是企业帮助消费者从有利于消费者、产品、企业或品牌的角度思考信息、解释信息的过程。例如,当航空公司班机晚点时,如企业将误点的原因归因于气候条件时,乘客反应比较和缓,但如将误点原因归因于航空公司,乘客的不满情绪较大。由此可见,帮助消费者进行有利于企业、产品或品牌的归因是现代营销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归因理论在4P和4C理论中都有运用。本文主要以王老吉为例解析归因理论在USP中的运用。

二、归因理论解析王老吉的usP

USP(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独特的销售主张)理论是R瑞夫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影响深远的广告理论。明确的概念、独特的主张、实效的销售是USP的理论核心。USP不同于定位理论,它要求:1、每个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陈述一个主张。不仅说上几句话,吹捧吹捧产品。每个广告都必须对每位读者说:“购买此产品,你会得到具体的好处。”2、该主张必须是竞争者所不能或不会提出的,它一定要独特——既可以是品牌的独特性,也可以是在这一特定的广告领域一般不会有的一种主张。3、这一主张一定要强有力地打动千万人,也就是吸引新的顾客使用你的产品。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农夫山泉有点甜”“乐百氏,27层净化”“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都属于独特的销售主张,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具有感染力的、能打动消费者的、告诉消费者购买此产品能得到的好处的主张。

从USP的三点要求上可以看出,归根到底,企业要帮助消费者提供一个有利于消费者利益的主张。即购买产品能得到的好处(这个主张同时也是有利于产品销售、企业传播、品牌传播的主张),也就是帮助消费者归困。

王老吉作为市场上的一种饮料,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即USP“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凉茶是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但这并不是企业的卖点,不是王老吉产品的定位和广告的诉求重点。就像可口可乐,最初同样是功能性药饮,功效是治疗神经性头痛。后来,可n可乐却将自己定位为“提神醒脑的饮料”。究其原因,是因为要进行有利于消费者和产品、品牌的有效的归因,说“药”消费者不一定买,可说“预防上火”“提神醒脑”,消费者却有了购买欲望。因为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自然和健康,药不但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甚至还让消费者十分忌讳,而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健康的饮品却让消费者十分中意。所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归因是其购买的前提。一直以来,王老吉都是对消费者购买此饮料进行归因:健康的需要。也就是帮助消费者进行健康归因。但以前的归困和现在的归因大有不同。

1王老吉早期的广告中对消费者购买的归因

千老吉早期的电视广告:一个幸福的四几之家,爸爸妈妈姐姐都有一罐王老吉,小男孩却没有,可聪明可爱的他知道从冰箱里拿,用屁股不断蹭冰箱门,还是打不齐,最后他想到了用凳子,终于喝到了乇老吉。广告语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但这个广告并不能够体现红罐王老吉的独特价值。也就是对消费者来说,“健康”归因说得不够具体。人人都想健康相伴,人人都在提倡健康,关键是怎样才能健康。王老吉在这个广告里只给了消费者一个抽象的健康概念。却没有证据来支撑这个概念。消费者只能对自己购买王老吉进行这样的归因:买王老吉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但为什么能健康却不清楚。所以,这个广告在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原因上是不太成功的。即在帮助消费者归因时是不太成功的。

2王老吉现在的广告中对消费者购买的归因

现在王老吉的广告定位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个定位将健康的概念说得更为具体,原来是“不上火”,更重要的是,告诉消费者以前一些不太环保的产品,现在只要和王老吉一起喝,就是健康饮食。火锅、烧烤、油炸都可以无所顾忌,因为王老吉是“预防上火”的清凉饮品。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帮助消费者归因,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画面中人们在开心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王老吉。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这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归因。只要有了凉茶王老吉,就可以畅快地饮食、尽情地享受生活。

3王老吉USP中的防御性归因

这个广告里面,主要帮助消费者进行防御性归因。在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这一归因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本的归因错误”。归因理论中的“行动睹——观察者效应”则是指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索,即随情境而变。无论是基本归因错误还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其在归因时都是将有利的一面归于自己,不利的一面归结于他人,可称为防御性归因。例如,当一个人成功时,将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已,当一个人失败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环境,而非自己。当他人成功时,将他人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环境,当他人失败时,将他人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他人自身的原因。

消费者认为美味美食应当尽情享用。尽情地满足自己的舌头,之所以油炸,烧烤等上火类食物不敢沾,或不敢多吃而不能尽幸,消费者不会责怪自己贪吃,而是认为目前的许多美味食物做得不够绿色、科学和环保,没有克服“上火”这一缺陷。这就是消费者在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防御性归因。现在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怕上火。喝乇老吉”,解除了消费者内心的顾虑。消费者可以在烧烤、火锅、油煎、香炸食物面前一饱口服。通宵不眠,喝了王老吉也不会上火。其原因不外乎“喝一罐先预防一下”、“可能会上火,但这时候没有必要吃药”。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

王老吉在帮助消费者归因“怕上火,为什么喝王老吉时”,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1)凉茶这种传统功能性饮品,其历史和配方是品牌的核心优势。王老吉借助170多年的历史树立“凉茶始祖”的身份,完善自己的品牌故事,并塑造配方的传统性与神秘性。“王老吉”悠久的凉茶文化和凉茶历史,成为预防上火有力的支撑。淡淡的中药味,使消费者更相信其“预防上火”的USP(独特的销售主张)。

(2)分销渠道选择得当,在国人认为易上火的湘菜馆、川菜馆和炸鸡连锁店、油煎、油炸食品店及烧烤场所卖饮料,另外选择一些主要的火锅店,甚至选择要通宵熬夜的场所卖饮料,如网吧、KTV、迪厅等都是比较恰当的。

(3)王老吉消除中国人心月中“是药三分毒”这样的顾虑。提倡了健康饮食、绿色环保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消费群和消费量。完全改变了把传统凉茶当成药饮产品的经营疗式。

(4)在频频的消费者促销活动中,同样是围绕着“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主题进行。如在酷暑举行了“炎夏消暑王老吉,绿水青山任我行”刮刮卡活动。消费者刮中“炎夏消暑王老吉”字样,可获得当地避暑胜地门票两张,并可在当地渡假村免费住宿两天。这样的促销,既达到了即时促销的日的,又有力地支持巩固了红罐王老吉“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品牌定位。

4王老吉归因策略的再思考:

笔者以为,要突出“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USP(独特的销售主张)。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帮助消费者进行归因,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多喝王老吉:

老人消费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一、归因理论及消费者归因简述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理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理。这是一个社会判断过程,是根据所获取的表面信息分析、整理,从而推论其内在原因的过程。

归因的理论研究是从海德开始的,海德的理论主要涉及人们行为的原因源,即关注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行为的原因分为两种,就是内因和外因:内因指内在原因,即个体自身具有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品性或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付出等;外因是指外在原因,即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外在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人的行为表现的原因中总是既包含着内因又包含着外因的,两者之间不存在有无之别,而只有主次之分。

在海德的归因论的基础上,凯利提出了三维归因理论。又称共变理论或方差分析归因模式,是现在各种归因理论中较有代表性和引人注意的一种归因理论。这一理论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共变原则。在凯利看来,人们在接受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共变信息时,信息有可能来自于三个方面,即行为者自身、行为所指对象和行为产生时的环境因素,而行为的归因就是要在这三者中寻找出能够说明和解释行为的那一个因素。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上进行归因所因遵循的三条原则:差别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

归因理论在广告及营销过程中有大量的运用。消费者归因是企业帮助消费者从有利于消费者、产品、企业或品牌的角度思考信息、解释信息的过程。例如,当航空公司班机晚点时,如企业将误点的原因归因于气候条件时,乘客反应比较和缓,但如将误点原因归因于航空公司,乘客的不满情绪较大。由此可见,帮助消费者进行有利于企业、产品或品牌的归因是现代营销活动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归因理论在4P和4C理论中都有运用。本文主要以王老吉为例解析归因理论在USP中的运用。

二、归因理论解析王老吉的usP

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独特的销售主张)理论是R瑞夫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影响深远的广告理论。明确的概念、独特的主张、实效的销售是USP的理论核心。USP不同于定位理论,它要求:1、每个广告都必须向消费者陈述一个主张。不仅说上几句话,吹捧吹捧产品。每个广告都必须对每位读者说:“购买此产品,你会得到具体的好处。”2、该主张必须是竞争者所不能或不会提出的,它一定要独特――既可以是品牌的独特性,也可以是在这一特定的广告领域一般不会有的一种主张。3、这一主张一定要强有力地打动千万人,也就是吸引新的顾客使用你的产品。王老吉的“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一个独特的销售主张,“农夫山泉有点甜”“乐百氏,27层净化”“农夫果园,喝前摇一摇”都属于独特的销售主张,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具有感染力的、能打动消费者的、告诉消费者购买此产品能得到的好处的主张。

从USP的三点要求上可以看出,归根到底,企业要帮助消费者提供一个有利于消费者利益的主张。即购买产品能得到的好处(这个主张同时也是有利于产品销售、企业传播、品牌传播的主张),也就是帮助消费者归困。

王老吉作为市场上的一种饮料,提出了前人未曾提出的“独特的销售主张”,即USP“怕上火,喝王老吉”。王老吉凉茶是一种由中草药熬制,具有清热去湿等功效的“药茶”。但这并不是企业的卖点,不是王老吉产品的定位和广告的诉求重点。就像可口可乐,最初同样是功能性药饮,功效是治疗神经性头痛。后来,可n可乐却将自己定位为“提神醒脑的饮料”。究其原因,是因为要进行有利于消费者和产品、品牌的有效的归因,说“药”消费者不一定买,可说“预防上火”“提神醒脑”,消费者却有了购买欲望。因为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重视自然和健康,药不但不能激发他们的购买欲,甚至还让消费者十分忌讳,而具有保健作用的天然、健康的饮品却让消费者十分中意。所以,帮助消费者进行有效的归因是其购买的前提。一直以来,王老吉都是对消费者购买此饮料进行归因:健康的需要。也就是帮助消费者进行健康归因。但以前的归困和现在的归因大有不同。

1 王老吉早期的广告中对消费者购买的归因

千老吉早期的电视广告:一个幸福的四几之家,爸爸妈妈姐姐都有一罐王老吉,小男孩却没有,可聪明可爱的他知道从冰箱里拿,用屁股不断蹭冰箱门,还是打不齐,最后他想到了用凳子,终于喝到了乇老吉。广告语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但这个广告并不能够体现红罐王老吉的独特价值。也就是对消费者来说,“健康”归因说得不够具体。人人都想健康相伴,人人都在提倡健康,关键是怎样才能健康。王老吉在这个广告里只给了消费者一个抽象的健康概念。却没有证据来支撑这个概念。消费者只能对自己购买王老吉进行这样的归因:买王老吉是为了自己的健康,但为什么能健康却不清楚。所以,这个广告在解释消费者的购买原因上是不太成功的。即在帮助消费者归因时是不太成功的。

2 王老吉现在的广告中对消费者购买的归因

现在王老吉的广告定位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个定位将健康的概念说得更为具体,原来是“不上火”,更重要的是,告诉消费者以前一些不太环保的产品,现在只要和王老吉一起喝,就是健康饮食。火锅、烧烤、油炸都可以无所顾忌,因为王老吉是“预防上火”的清凉饮品。为更好地唤起消费者的需求,帮助消费者归因,电视广告选用了消费者认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上火的五个场景:吃火锅、通宵看球、吃油炸食品薯条、烧烤和夏日阳光浴,画面中人们在开心享受上述活动的同时,纷纷畅饮红罐王老吉。结合时尚、动感十足的广告歌反复吟唱“不用害怕什么,尽情享受生活,怕上火,喝王老吉”,这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归因。只要有了凉茶王老吉,就可以畅快地饮食、尽情地享受生活。

3 王老吉USP中的防御性归因

这个广告里面,主要帮助消费者进行防御性归因。

在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这一归因现象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本的归因错误”。归因理论中的“行动睹――观察者效应”则是指尽管我们常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索,即随情境而变。无论是基本归因错误还是“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其在归因时都是

将有利的一面归于自己,不利的一面归结于他人,可称为防御性归因。例如,当一个人成功时,将成功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已,当一个人失败时,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环境,而非自己。当他人成功时,将他人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环境,当他人失败时,将他人失败的原因归结于他人自身的原因。

消费者认为美味美食应当尽情享用。尽情地满足自己的舌头,之所以油炸,烧烤等上火类食物不敢沾,或不敢多吃而不能尽幸,消费者不会责怪自己贪吃,而是认为目前的许多美味食物做得不够绿色、科学和环保,没有克服“上火”这一缺陷。这就是消费者在进行有利于自己的防御性归因。现在王老吉定位为“预防上火的饮料”,“怕上火。喝乇老吉”,解除了消费者内心的顾虑。消费者可以在烧烤、火锅、油煎、香炸食物面前一饱口服。通宵不眠,喝了王老吉也不会上火。其原因不外乎“喝一罐先预防一下”、“可能会上火,但这时候没有必要吃药”。让消费者无忧地尽情享受生活。

王老吉在帮助消费者归因“怕上火,为什么喝王老吉时”,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1)凉茶这种传统功能性饮品,其历史和配方是品牌的核心优势。王老吉借助170多年的历史树立“凉茶始祖”的身份,完善自己的品牌故事,并塑造配方的传统性与神秘性。“王老吉”悠久的凉茶文化和凉茶历史,成为预防上火有力的支撑。淡淡的中药味,使消费者更相信其“预防上火”的USP(独特的销售主张)。

(2)分销渠道选择得当,在国人认为易上火的湘菜馆、川菜馆和炸鸡连锁店、油煎、油炸食品店及烧烤场所卖饮料,另外选择一些主要的火锅店,甚至选择要通宵熬夜的场所卖饮料,如网吧、KTV、迪厅等都是比较恰当的。

(3)王老吉消除中国人心月中“是药三分毒”这样的顾虑。提倡了健康饮食、绿色环保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消费群和消费量。完全改变了把传统凉茶当成药饮产品的经营疗式。

(4)在频频的消费者促销活动中,同样是围绕着“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主题进行。如在酷暑举行了“炎夏消暑王老吉,绿水青山任我行”刮刮卡活动。消费者刮中“炎夏消暑王老吉”字样,可获得当地避暑胜地门票两张,并可在当地渡假村免费住宿两天。这样的促销,既达到了即时促销的日的,又有力地支持巩固了红罐王老吉“预防上火的饮料”的品牌定位。

4 王老吉归因策略的再思考:

笔者以为,要突出“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USP(独特的销售主张)。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帮助消费者进行归因,告诉消费者为什么要多喝王老吉:

老人消费论文篇(6)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比重不断增高的过程,它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的发展趋势。

我国己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显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增长速度很快,规模较大;二是分布不均衡,大龄、高龄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三是给经济造成的压力大等。人口老龄化会给一国的社会发展造成诸多影响。老龄人口、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的经济行为,如投资、储蓄、消费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一个国家的非生产性人口比例较大,比如老年人口和少儿人口比例过大,社会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因此受到影响。

一些文献从各个角度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张东刚(2003)、李响等(2010)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和家庭储蓄需求理论出发,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认为老年人负储蓄,老龄化会增加家庭消费水平,从而促进消费。李文星等(2008)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以消费率为因变量,人口抚养比为自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少儿人口、老年人口抚养比和消费率关系不显著。马磊(2012)发现抚养比在纵向上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影响经济增长,在横向上通过影响供给和需求引起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且老年抚养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显著为正。李琳琳等(2012)却得到相反的结论,发现上海市老年人口数与居民人均消费呈负相关关系。徐达(2012)认为人口老龄化给整体经济会带来正向或负向的效用,这和具体经济条件有关,如养老水平、消费水平等。王森(2010)分析得出人均消费与人均GDP、老少比三个变量都具有增长趋势,它们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老少比对人均消费的影响是正负交错的。综上所述,既有研究在模型中主要使用全国总消费额、国内生产总值等数据,较为宏观,不能直接反映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情况。

二、变量的选取和模型建立

(一)变量选取与样本数据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很多,为使模型简单化而不失较强的解释力,本文只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变量引入模型。选取“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以C表示。消费性支出是指居民用于家庭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类。选取ODR、OGR为解释变量,ODR为老年人抚养比,OGR为老年人口增长率。ODR即老年人口数/成年人口数,通常用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来表示。它从人口年龄构成的角度反映出整个社会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所抚养及赡养的老年人口。

此外,选取人均GDP为控制变量。本文选取1990―2013年的年度样本数据为基础进行检验。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各个变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随着时间的增长,老年人口一直在增加,人口增长率也一直在增加,说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社会人口的趋势。

(二)模型检验

1、单位根检验

在分析之前需要对变量做平稳性检验。常用的数据平稳性检验方法是ADF检验法,利用软件对水平值、一阶差分做ADF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的滞后长度由Eviews6.0软件自动选取,平稳性检验结果,ADF值为6.38499,概率0.0604。因此,拒绝零假设,认为数据是平稳的。

2、相关性分析

随后对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重点研究两个个变量间线性关系的强度和方向。为了控制可能引起偏差的量,选取偏相关分析,控制人均GDP,得如下结果。

由表2分析结果可知,在控制了人均GDP之后,人均消费和老年人口抚养比的相关系数为-0.05,与老年人口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25。可以看出,人均消费和人口老龄化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消费水平会下降。

(三)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得到更准确的相关关系,我们用Eviews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定模型:

C=a+b*ODR+d*OGR+e*perGDP+μ

对该模型用OLS方法进行回归,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以得出C=914-78.16*ODR-28880.862*OGR+0.38*perGDP

由表3结果可知,人口老龄化会阻碍消费的增长,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和抚养比的增加,社会的人均消费会减少。抚养比每增加1,人均消费就会减少78.16元,老年人口每增长1%,人均消费减少2880.86元。比较t值,得出上述系数是显著的。R2为0.841267,说明拟合的程度较好,模型还有不完善之处。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模型和检验,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增长率和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三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平稳性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第二,老年人抚养比和老年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消费支出存在负相关关系,说明人口结构老龄化对居民消费增长存在消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给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首先,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影响居民消费,通过增加老年人可支配收入,促进日常消费。例如,通过增加广大民众的收入,改变社会的收入分配方式。只有收入增长速度超过CPI的增长速度,甚至超过GDP增长速度,人们才会愿意消费和积极消费。

然后,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随着老年人比例不断上升,社会老龄化程度日益严重,居民的消费结构也会发生变化。改变老年人固有的消费观念,在制定经济政策时要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主,指导群众理性消费。

最后,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体制。大多数居民都依赖储蓄养老,通过年轻时期的财富积累为今后的老年生活做保障,这由于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体制不够完善。所以需要通过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支出的扶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老人消费论文篇(7)

1、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河南省的居民消费率却持续下降,由2004年的60.14%降低到2013年的48.86%。针对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国内学者做了很多研究。如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以及对未来支出和消费的不确定导致了中国居民低消费[1],我国城乡收入分配不均导致居民低消费[2]。除此之外,由于儿童、老年人和中青年对消费的偏好、方式都不尽相同,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也会产生重大影响。

2、文献综述

涉及到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理论是生命周期假说。按照该假说,消费者按照效用最大化原理,将一生的预期总收入在不同的年龄段进行最优配置。生命周期假说含有一系列的假定:工作期间保持收入不变,没有不确定的因素,不留遗产给后代等等。但是在现实中,退休人口可能会遗赠一部分财产给子女;他们还会保留一些储蓄以应付未预期到的支出,因此,遗赠动机和谨慎动机会部分抵消因老龄人口上升而引起的总储蓄率的下降。相反, 如果工作人口比例的上升伴随着长期人均收入水平的增长,人们可能会因为预期到将来的收入增长而增加消费,这会部分抵消因劳动人口上升而引起的总储蓄率的上升[3]。

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国经济结构正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未来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多,造成中国现阶段总消费不足[4]。其二,中国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加大也会造成现阶段总消费不足[5]。其三,即使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者仍将受消费惯性的制约。

而在相关的文献中,关于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不多。王刚[6]认为人口老龄化将会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增长率。李春琦,张杰平认为少儿抚养系数与居民消费率呈显著负相关。李文星等[7]利用中国1989―2004 年省际面板数据,发现我国居民消费受儿童抚养系数的微弱负影响,老年抚养系数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性不显著。随后,康建英[8]却得出了与上述观点相反的结论。王宇鹏[9]研究表明老龄人口的增多不仅没有降低消费,反而显著促进消费增长,而少儿抚养系数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不显著。

3、计量模型和实证分析

3.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数据是年度时间序列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时间跨度为2004-2013年。本文所用到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本文的解释变量为:

1.居民消费率(CGDP)。居民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总额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它已经成为衡量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率的异常高低均会造成宏观经济结构失衡,影响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健康发展。

2.少儿抚养系数(YD)。少儿抚养系数=(0-14 岁人口)/(15-64 岁人口)。

3.老年抚养系数(OD)。老年抚养系数=(65 岁及以上人口)/(15-64 岁人口)。

4.城乡收入比(RUI)。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之比。

5.人均收入水平(lnNC)。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收入的加权平均并取对数。

6.公共财政盈余或赤字与GDP 之比(FISD)反映财政政策是否影响居民消费。

3.2计量模型及回归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及有关影响居民消费率因素的文献,本文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引入滞后消费,建立下列方程:CGDP=。

首先来对回归结果整体分析,=0.9587,调整的=0.9071,说明该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好,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较好。回归方程总体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的F检验,说明该方程有显著的意义。

表3-1 居民消费率回归分析结果

其次,从单个变量来看,YD的回归系数为0.831,与居民消费率呈正相关,与生命周期假说相一致。另一方面关注变量OD的回归系数为1.588,与居民消费率同样呈正相关,与生命周期假说相一致。

儿童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增加都使得消费增加。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近些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每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因此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消费就会增加很多;其次现今社会污染更加严重,人们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而现在的医疗水平却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老年人花费在就医看病上的消费就相应会增加。

城乡收入差距对河南省的消费率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收入分配不均对消费的影响,FISD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表明政府支出或转移支付的增加将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引致效应。

4、政策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河南省的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与生命周期理论一致;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居民消费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省公共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率产生引致效应,因而可以扩大财政支出,进而提高居民消费。

针对本文的结论,有以下刺激消费的建议:首先要发展多元的教育产业,扩大居民对教育的消费,不尽要加大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同时也要加大对不同年龄结构的教育投入;其次细分消费品市场,刺激不同年龄结构的消费水平;第三加大银行业的消费信贷。此外,提高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也能进一步提高河南居民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 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4):100-106.

[2]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和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 (11):24-32.

[3]李文星.论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的经验关系[J]. 当代经济,2008,07:38-39.

[4]龙志和,周浩明.中国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实证研究[J]. 经济研究,2000,11:33-38+79.

[5]袁志刚,朱国林. 消费理论中的收入分配与总消费――及对中国消费不振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69-76.

[6]王刚.人口老龄化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6,09:143-148.

老人消费论文篇(8)

 

1前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老龄人对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需求逐渐升温。这与倍受冷落的老年人口的体育商品和社会体育服务需求形成强烈反差。在我国,老年体育用品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品种单一,专门的老年体育用品商店更是凤毛麟角,老年体育产业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体育消费者的需要。这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发展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论文参考网。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索发展老年体育产业,振兴老年体育市场,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论文参考网。

为此,本文对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态度和动机、消费水平和结构、桂林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影响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的因素等几个方面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调查和研究。以桂林市老年体育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为基础,初步了解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桂林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共对120名老年人进行调查。其中男性 40人,女性80 人。

2.2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收集和查阅了大量有关体育消费理论及社会体育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得文献资料进行数据库检索,分析和整理。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为83.3%,其中有效问卷为80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0.%,能够满足本研究需要。

2.2.3数理统计法

对发放和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获取有效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本文理论研究的数据支持。

2.2.4逻辑分析法

根据调查结果对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现状进行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和分析

3.1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

3.1.1体育消费的经济基础

桂林市自2000年开始产业结构调整,认真抓好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和农林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城市各方面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银行存款增长快,消费水平提高。

3.1.2桂林市老年人体育人口的基本情况

卢元镇在《体育人口的理论研究》一文中提出: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体育人口是反映该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情况的重要参数,是决定体育消费的重要指标【1】。调查中80名桂林市老年人中每周参加体育锻炼达3次以上的有60人,占75%;每次锻炼时间达到30分钟以上的有55人,占68.8%;每次活动主观运动强度在中等负荷的有46人,占57.8%。同时符合3个条件的共46人,占57.8%。以此断推,桂林市老年体育人口为57.8%,这说明桂林市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参与度较高。

3.2桂林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3.2.1桂林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项目

从调查的数据看,太极类,散步,舞蹈类,游泳,球类为我市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前五位的项目。通过调查可以看到由于性别差异,我市老年人中男性大多数都对散步、跑步较感兴趣,女性则对舞蹈类的兴趣很大。而对太极类健身项目的热爱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均为首选锻炼项目。

3.2.2桂林市老年人锻炼场所

在锻炼场地的选择上,免费的公园是我市老年人们锻炼的首选场地,其次是广场。到收费的体育场馆锻炼的老人中男性要多于女性。这种差异与老年人在生活中的角色密切相关。

3.2.3桂林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

“与朋友,邻居一起参加锻炼”居第一位,占75%,“参加社区体育内的体育活动”居第二位,占19%。形成了以群体为主的体育活动方式,但是我市老年人体育锻炼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多数为自发性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组织。

3.3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现状

3.3.1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态度和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桂林市老年人中有20%的人认为进行体育消费“非常值得”,有55%的人认为“值得”;相反,认为进行体育消费“不太值得”与“根本不值得”的老年人分别有16.4%和8.6%。这些数据说明,桂林市老年人对进行体育消费从总体上有着很积极的态度,我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空间很大,有待进一步开发。但是对于体育消费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需要进行一定的宣传和指导。

调查结果还表明: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成为桂林市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的首要动机,而位列第二和第三的则是调节情绪,改善精神和娱乐身心。这预示着桂林市老年人在基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基础上对生活质量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

3.3.2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的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它反映人们在各种体育消费行为中所能够承受的物质与精神的支出能力,也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体育商品数量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通常用价值单位(货币)来表示【2】。经调查表明桂林市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属较低阶段,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45%,排第一位;年体育消费额在100元-300元之间的占37.5%;而年体育消费额在300元以上的占17.5%。

3.3.3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各种体育消费品在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居民体育消费被满足的程度【3】。统计结果表明,各项体育消费支出在其体育消费总支出所占的比重依次为: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的支出 70%;购买运动器材支出 55%;参加球类,游泳等体育项目的支出13.8%;参加舞蹈类,太极类等各项体育技术培训和体育咨询所支出10%;购买体育报纸,杂志的支出 7.5% ;观看体育赛事支出2.5%。目前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的投入的主要去向是实物型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占62.5% ,信息接受型体育消费占10.4%,观赏型体育消费占 2.5% 。实物型体育消费占绝对主导地位,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单一,有待于优化。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购买体育服装鞋帽和体育运动器材已是普遍的消费行为。被问及对于参与型和观赏型体育消费是否有兴趣时,大多数的老年人都表示兴趣不大;在体育健康咨询方面几乎没有消费。这反映了我国传统的消费习惯和心理,人们的消费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生活中比较注重实物消费,轻视和忽略了非实物性的消费。

3.3.4影响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的因素分析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收入少是最主要原因。目前桂林市老年人的月平均收入还较低,被调查对象的月平均收入在800元左右的占47.5%,居第一位;月平均收入在800以下的占36.3%,居第二位;而1000元-1500元和1500元以上的分别仅占11.3%和4.9%。场地设施不足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桂林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专门提供给老年人锻炼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少,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消费的对象和场所,对象和场所不足必然会造成体育消费的不足。

3.4结果分析

3.4.1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

桂林市老年人口逐年增多,参加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是每个老年人的追求,“花钱买健康”也已经渐渐成为老年人的一种共识。我市老年人对于体育消费的态度是积极的,但是对体育消费的概念认识不足,体育消费也仅仅是停留在实物型消费的阶段。因此有关方面要加强对老年人体育消费知识的宣传。但总体来看桂林市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体育人口数量多,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势必具备良好的发展趋势。

3.4.2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能力不强

收入是支出的源泉,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目前桂林市老年人收入还是属于低收入,月平均收入水平为800元左右的占大多数,致使体育消费总体水平低。其次桂林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选择比较多的是太极类,散步/跑步类等项目,除运动服装鞋帽外,基本不用花费;再有就是桂林市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主要是免费的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这与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多在场馆内锻炼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锻炼景观。收入水平,体育锻炼项目和体育锻炼场所反应出我市老年人体育消费能力不强。

3.4.3桂林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单一

我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绝大多为都为实物型体育消费,包括运动服装鞋帽,健身器材设备,体育书刊杂志,食品饮料等。老年人传统,保守,节俭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其消费行为倾向于实物型体育消费,因为这种消费可以替代日常生活必需品,如运动服装,鞋帽等。信息接受型体育消费排在第二位。我市老年人有少数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项目方面的培训,但是没有全面科学的建立起相应的信息接受型消费观念。老年人观看大型体育赛事较少,老年人专场比赛更少,这样就造成老年人对观赏型体育消费比较淡漠。诸多现实原因造成了我市老年人体育消费结构较为单一的局面。

3.4.4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科学健身

虽然我市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水平不高,但是仍有部分人选择到收费性体育场馆锻炼,他们也认为有必要参加科学的健身培训。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发现我市有一些自发组织的“民间”锻炼群体,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如果团队有需要,他们会花钱请教练来进行一定的指导。笔者认为由于老年人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具有其特定性,因此需要相关专业的人员来对老年人的体育活动进行专门的指导,这样才能使得老年人的健身活动起到真正的健身健心的作用。

3.4.5缺乏专业人员引导健康的体育消费

目前我市老年人体育消费偏向于实物型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的比例远远大于观赏型和信息接受型,因此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去引导他们进行更正确的体育消费。

4对策

4.4.1开展老年体育活动利国利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应该高度重视“健康老龄化”问题,在体育消费政策的制定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倾斜,如年龄达到一定岁数的老年人到收费性体育场馆锻炼可以给予免费或者半价的优惠,从而促进老年人进行体育消费,培育老年体育消费市场。

4.4.2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科学健身理念的宣传,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去引导老年人们的体育消费行为,让老年人的体育消费结构更趋向多元化,强化老年人的体育消费意识及行为,激发老年人参与体育消费的兴趣和欲望,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让“花钱买健康”这一新型观念更深入人心。

4.4.3注重老年人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老年体育消费市场不仅包含了为满足老年体育而开发的服装用品市场,还包含了为老年人专门设立的服务产业。因此要依据老年人消费的特征和行为特点,加强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的调研,推出符合老年人需求且适销对路的体育消费产品,力求体育消费产品的多样化,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消费需求。

4.4.4加大老年体育专业指导人员的培养力度。论文参考网。老年体育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以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养护为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与老年体育科学研究,对老年人体育的规范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目前我国专门从事老年体育管理和指导的专业人员很少,制约着老年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和经营活动。因此有关体育院校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老年体育管理和科研的专业人员,满足老年人体育市场的需要,适应老年体育经济发展的要求。

5参考文献:

[1]卢元镇. 体育人口的理论研究[J]体育科学报,2004,22(1):11

[2]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耿立中.体育市场―策略与管理[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4]肖飒.我国体育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8(5):45.

老人消费论文篇(9)

【正文】

中图分类号:F0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92(2001)03-0010-07

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对传统消费观的专题研究似不多见。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古代思想家对消费问题的系统论述较少,另一方面学者对此似缺少关注。惜其常弃而不论,本文就孔子与老子的消费观试作阐述,以期拾遗补缺。同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研究,以揭示儒道消费观的异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以儒家的等级消费观为主流,孔子是其代表人物。孔子是社会等级统治论者,他主张政治上的等级统治⒕蒙系牡燃墩加杏肷钌系牡燃断选K衔擞忻种郑缁嵊械燃恫畋穑帧⒌燃毒龆ㄒ桓鋈说恼蔚匚弧⒕美婧拖炎纯觥S纱诵纬梢桓鲎陨隙碌纳缁岬燃锻持沃刃颉U攵源呵锬┢凇袄癖览只怠钡南质担鬃犹岢隽斯蠹行颍陡挥胁睿延斜鸬牡燃断压邸?BR>

礼:等级消费的社会规范

孔子消费观的核心是以“礼”的等级名分来规范社会成员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所谓节用以礼。

孔子重“礼”,认为“礼”是国家的纲纪,主张“为国以礼”(注:《论语·先进》。)。“礼”讲等级名分:“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注:《左传》宣公十二年。),孔子把其归结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注:《论语·为政》。)。在礼制下,社会成员依据各自的血缘宗法关系,形成贵贱有序的社会等级网络。政治上:“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注:《左传》桓公二年。);经济上:“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注:《国语·晋语》。)由此可见,不同的阶级与阶层其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

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出发,孔子主张社会成员在消费上应遵守礼制。处上者与居下者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内容上都应该体现出尊卑之别。这一思想孔子在抨击鲁国执政季氏时说得十分明白:“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敦不可忍也!”(注:《论语·八佾》。)按“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八佾系天子的娱乐消费规格,季氏为大夫,只能享用四佾。以大夫的身份潜用八佾,违反了“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孔子因而很是气愤,对季氏的行为十分不满。

在孔子看来,这种等级消费规定是与人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一致的。由此,孔子不但对“非礼”的经济占有状况进行痛斥:“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注:《论语·先进》。)季氏为大夫,周公系诸候,位居其下却富在其上,这就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却替季氏聚敛财富,破坏等级分配制度,孔子十分气恼。显然,季氏的这种“非礼”的消费行为和经济占有状况,直接破坏了社会等级政治秩序。所以孔子说:“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注:《论语·季氏》。)

孔子认为等级消费秩序的确立,关键在于各级统治者必须遵循“礼”的等级名分规定,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自觉实行等级消费。“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管事不摄,焉得俭?’然而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敦不知礼?’”(注:《论语·八佾》。)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有“尊王攘夷”之大功。对此,孔子曾倍加称颂:“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至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论语·宪问》。)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非礼”的消费行为并不赞同。认为管仲身为大夫而享用诸侯的待遇,是不知“礼”,是奢侈。在孔子看来,是“礼”而不是经济条件决定一个人的消费行为。“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注:《论语·学而》。)一个人即使富有,他的消费行为同样不能偏离“礼”的等级名分规定,其消费行为与方式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此此相应,孔子对“失礼”的消费行为也不赞成。“子贡欲去告朔之忾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注:《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告祭祖庙时省去一头羊,虽说是节俭之举,但不符合“礼”的要求,不可取。

对等级消费孔子是身体力行。“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注:《论语·先进》。)颜渊与孔子有师生之情,孔鲤与孔子有父子之爱,即便如此,孔子认为他作为“从大夫之后”,按照“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不可徒行也”,所以拒绝了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椁”的请求。同时,孔子亦不赞成厚葬颜渊。“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注:《论语·先进》。)杨树达先生按:“孔子丧颜渊若丧子。而门人不从孔子之言,厚葬颜渊,孔子之志不行。故云予不得视犹子,所以责门人也。”(注:《论语疏证·先进》。)显然,在孔子看来厚葬颜渊不光是奢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违反了“礼”的等级名分规定。以颜渊的身份本不应享有厚葬的待遇。

仁义:等级消费的道德约束

孔子认为对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的追求是人的自发欲望,这种欲望及其追求当然不符合“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由此,孔子一方面主张确立社会的等级占有与等级消费秩序,对个人的物质欲望和消费行为作必要的强制性规范;另一方面又大力提倡道德约束。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日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论语·里仁》。)“君子”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简言之,即道德高尚的人。“仁”被孔子誉为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道德约束主要表现为人通过对仁义的追求,抑制自身的自发欲望,并使自己的行为与“礼”的等级名分规定相一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注:《论语·述而》。)在这里孔子把人的消费行为与道德追求结合在一起,认为合于义,至乎礼,虽苦亦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大力颂扬安贫乐道的“颜回精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注:《论语·雍也》。)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被孔子认为最有仁德。“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注:《论语·雍也》。)颜回虽有仁德,但无爵位,无官职,因而只能蜇居陋巷,贫苦度日。孔子认为颜回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自觉恪守“礼”的等级名分,处贫贱不求富贵,不图享受,安贫乐道。

显然,以道德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注:《论语·里仁》。)在孔子看来只有“君子”才能做到这一点。“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注:《论语·学而》。)“君子”兼有道德与阶级的双重含义。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应该以仁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等级消费秩序。并以此来影响社会风气,教化民众。此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论语·颜渊》。)。

宁俭:等级消费的行为准则

孔子在强调等级规范和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消费行为主张“宁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注:《论语·八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注:《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奢不光是经济上支出多少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奢会刺激人的消费欲望,使人对自身的消费行为失去道德约束力,从而破坏“礼”的等级消费规范。而俭则不然,俭虽然不免显得寒伧,但它体现了消费行为上的道德约束,因而更符合“礼”的等级消费规范。

从“宁俭”出发,孔子赞成俭朴的消费方式。“衣敝媪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注:《论语·子罕》。)孔子对其学生仲由衣着俭朴而不以为耻表示首肯。“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注:《论语·子罕》。)孔子认为礼帽改用丝料来织比较省俭,大家这样作,他也同意。当然,这种俭是有限度的。如前所述,过分节俭也会损害“礼”的等级消费规范。因而,俭只是在等级消费规范下适当俭朴些,而不是有失身份的吝啬与寒酸。否则,过犹不及亦不合“礼”的本意。这一点孔子自己的生活态度与消费方式很能说明问题。

在等级消费规范上,俭与奢的区别是相对的。统治者的所谓俭,对于被统治者来说是奢。反之,下层人民的奢对于上层统治者来说是俭。因而,奢与俭是相对的,它只能在同一社会等级的消费行为中作横向比较。俭的意义亦不在于缩小不同阶级与不同阶层之间的消费水平差距,而在于调节与维护社会等级消费秩序。二

中国传统消费思想中道家的无为消费观占有重要地位,其代表人物为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尊道贵德,提倡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从物极必反出发,老子认为经济发展、财富增长和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是人的物欲膨胀,社会矛盾尖锐,不利于人的身心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在消费上他主张返朴归真,去奢从俭,甚至于实行原始耕作状态下的低消费。

道:无为消费的自然法则

老子消费思想的基本特点是无为,即以“道法自然”为依据,主张清心寡欲,去奢从俭。

老子重“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老子》第四十二章。)同时,“道”又是宇宙万物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二十五章。)对于“道法自然”历代学者的解释有所不同。西汉河上公注云:“道性自然,无所法也。”认为“自然”是“道”的属性,“道”以自身为法则。魏王弼注曰:“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认为“道”体现了顺其自然的精神。本文认为,在老子那里“道”与万物有“母子”之分。“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注:《老子》第五十二章。)因而,从逻辑上讲“道”是不可能以万物为法则的。但是,抽象的“道”是无形的,它需要通过有形的万物来显示它的法则。因此,“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道性自然”,“道”的法则通过万物体现出来。同时,“道法自然”并非对万物的简单重复,而是对万物的提取、抽象和升华。亦即老子从万物中总结出来的体现“道”的精神的自然规律,它是人们行为的依据,“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它反映了老子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道”的法则之一是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注:《老子》第四十章。)“道”以无为本,生育万物而听其自然。“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德”即“性”,在老子那里“德”体现的是自然之性,反映的是“道”的精神。老子认为人性自然,因而人不应该着眼于占有和享用财富,而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老子》第十九章。)。由此,老子对贪欲和奢侈作了猛烈的抨击。“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注:《老子》第五十三章。)认为统治阶级的贪得无厌和奢侈浪费,导致田野荒芜,国库空虚,是盗贼的行径,不可能长久。

“道”的法则之二是物极必反。“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注:《老子》第五十五章。)强调客观事物都有一个兴衰的过程,任何有意识的追求都只会促使事物加速向自身的反面转化。“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注:《老子》第六十四章。)对财富的追求和享用亦不例外。“我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死矣”。(注:《老子》第六十七章。)认为俭能丰物,奢则不能长久。此所谓“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注:《老子》第四十二章。)故老子主张处俭去奢:“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注:《老子》第二十九章。)提倡俭朴反对浮华:“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三十八章。)

“道”的法则之三是无为无不为。“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为则无不为”。(注:《老子》第四十八章。)“道”讲无为,无为并不是消极的,它听其自然,即“恒然”(注:《老子》第五十一章。)。反对主观妄为,“妄作凶”,(注:《老子》第十六章。),因而能起到无不为的作用。“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注:《老子》第五十七章。)统治者若能无为而治,就能使民“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

不欲:无为消费的心理约束

老子认为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生活享受的渴望,是由人的欲望所致。“咎莫潜于欲得”。(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有欲即有为,它不符合“道”的法则。“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故能成大。”(注:《老子》第三十四章。)从“道恒无欲”出发,老子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法则,效法自然,抑制自身的欲望。“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注:《老子》第三十七章。)以“朴”镇“欲”,即以“道”的不欲来抑制人的有欲。“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注:《老子》第六十四章。)

同时,老子认为人性本自然,人之所以有物欲是受了奢侈品的刺激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注:《老子》第十二章。)它使人身心迷乱而耽于追求物质享受,因而“罪莫大于可欲”。(注:《老子》第四十六章。)。既如此,要抑制人的物欲自然要消除可欲之物。“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注:《老子》第三章。)。

进而,老子认为物欲与可欲之物的存在还与人的智慧相联系。“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慧,而奇物滋起”。人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奇物”,“奇物”又刺激了人的物欲,并造成新的社会矛盾。由此,老子主张“弃知”,“绝学”。“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末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注:《老子》第十九章。)”。人的智慧离不开学习,不学习自然无知。老子认为这不但可以消除“奇物”的出现,还使人变得俭朴,少欲和无忧。

知足:无为消费的行为准则

老子在强调消费的自然法则和心理约束的基础上,对人的消费行为提出了知足准则。“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忄+替]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注:《老子》第四十六章。)。认为满足人消费的标准不在于物品的多少,而在于内心的知足与否,若欲壑难填,那是莫大的祸患。而知足则体现了“道”的精神。“葆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注:《老子》第十五章。)。“道”不追求充盈而能不竭,就人的消费而言,知足就能“恒足矣”。

人的消费行为是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基础的,老子认为若不知足,聚敛财富,追求奢侈,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老子》第四十四章。)。贪欲与奢望使人不能正确对待物我关系,而知足使人不追求财富却不贫乏。“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注:《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足,不争可以长久。

老子所强调的知足是以“实其腹”,即获取有限的生活必需品,以维持人自身的生存为主要内容的。“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舟车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注:《老子》第八十章。)。“小邦寡民”是老子的理想国,在这近乎原始的封闭的社会里,文明被弃而不用,人们回归自然,虽然清贫简陋,却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孔子与老子同处春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与变革的年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旧的政治格局、社会制度、经济关系、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裂变。面对纷繁与变迁的现实,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他们富有个性的思想回应了时代的挑战。

孔子崇尚周礼,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注:《论语·八佾》。)他以继承与维护周礼为己任,因而对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颇为不满,希望通过“克己复礼”来匡正社会风气,恢复昔日的社会等级制度。就消费观而言,孔子主张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并提出了礼制规范、仁义约束和宁俭三原则。

礼制规范体现了传统的宗法贵族等级制度对社会消费的等级要求,亦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消费格局。道德约束更具有孔子的个人色彩,亦反映了儒家消费观的主要倾向。道德约束的提出与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礼制规范所具有的外在强制逐渐失去作用的状况相联系的。孔子一方面继续宣扬传统的礼制规范;另一方面积极倡导仁义约束,并寄希望于以个人的道德追求来自觉规范自身的消费行为,进而恢复传统的等级消费秩序。宁俭准则的提出,既体现了道德约束的要求,也反映了孔子认为可以通过对传统消费行为的适当调节,即“损益”,来增强其在新环境下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老子尊道贵德,崇尚自然。认为春秋以来的社会变革不过是诸侯之间的争强斗胜。而经济发展,文明进步更多的是物欲横流,奢侈成风,人心迷失。远不及上古时代社会安定,民风淳朴,身心和谐。因而,提倡返朴归真,无为而治。就消费观而言,老子主张遵循“道”的法则,清心寡欲,俭朴自持。并提出了法自然、不欲和知足的三原则。

法自然是老子消费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万物无为自化,生生不息,体现了“道”的精神。人应该取法自然,无为处世,不为物惑,去奢从俭。反之,只会导致人心迷失和社会混乱。从而以法自然否定人对于物质与文化生活的追求以及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把人生的价值归之于身心和谐,把消费的作用定位在维持生存的需要上。从而以人的回归自然来消除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其不欲、知足原则是从法自然出发,要求以心理上的不欲和观念上的知足来抑制、取代人的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对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具体规范,使无为消费切实可行。

对于春秋末期以来的社会变革,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多着眼于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都采取了向后看的态度。从这一点上讲实不足取。但这并不影响这两位哲人对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更不影响他们所创立的儒家、道家学说的巨大认识价值和鲜明的思想特色。就消费观来说,虽取向不同,旨趣各异,孔子和老子都不同程度地主张黜奢崇俭,其矛头所向主要是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注:《论语·学而》。)老子曰:“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注:《老子》第七十五章。)认为若不加节制必影响国计民生。其黜奢崇俭正是以此为出发点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

老人消费论文篇(10)

一、引言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仍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目前,中国当期居民消费占当期GDP的比例还不到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一般占GDP的比例超过65%。人口是影响经济变量的长期因素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对经济增的影响逐渐突显。老年人口在收入水平、生理机能和生命周期上有别于其它年龄段人群,使得人口老龄化得以通过消费量和消费结构两条途径影响经济增长。

二、消费函数研究现状

在对中国情况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描述人口结构的方法:袁志刚和宋铮(2000)通过数值模拟、国家统计局课题组(2004)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老少比”、王德文等(2004)利用Leff模型、王金营(2006)引入“标准消费人”概念、陈佳瑛(2009)引入“主要储蓄人口比”、李文星(2008)引入“人口自然增长率”、汪伟(2009)、宋保林等(2010)引入“抚养系数”,得到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有显著影响的结论。

三、消费函数的建立

(一)广义可加模型的简介。

非参数模型可写为,其回归技术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数据(X,Y)估计出函数F,而没有参数这一概念,所以被称之为非参数模型。如果只是估计连续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那么可加模型会是最完美的选择。

(1)

其中为未知待估函数。对于可加模型使用的估计方法是Back-fitting方法。

(二)变量的选取。

本文使用了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2010年的城镇居民消费水平con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有:居民人均收入inc、各地人均GDP记作pgdp,各地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拥有率ei,关于人口结构的变量的构造,王金营(2006)认为儿童和老龄人口的消费大概是成年人口的0.6到0.8,本文将儿童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乘以0.7再加上成年人口占的比例,得到“标准消费人”即正常消费人口与实际总人口的比值cao。以上所有涉及人民币的单位都是元,比例数据单位都是1%。所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或由其中数据计算所得。

(三)模型的建立。

首先,本文画出各个自变量之间的散点图矩阵,如图1。本文可以粗略的看到居民消费con和人均GDPpgdp、居民收入inc、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拥有率ei之间的正相关关系,con和cao之间的关系则是不那么明显。

图1 各个变量之间的散点图

四、基于可加模型的消费函数分析

首先对于线性部分的解释,可以看到,居民人均收入inc和人均GDPpgdp前面的系数都是大于零的,所以它们对消费的影响是正向的。平均而言,人均GDP高的地方人们的消费习惯是要高于人均GDP低的地方,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消费额是要高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的地方。

对于非参数部分的解释主要依靠对于函数图形的分析,图2是ei和cao非参数拟合的结果,图中可以看出各地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拥有率ei和居民人均消费con之间的关系总体上还是正相关的。根据前面的分析,cao和con的关系应该是正相关的,本文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使用广义可加模型得到的结论是,con在cao为90到94之间,con几乎不受cao的影响,但是一旦cao突破94,con随着cao的增加急剧的下降。回到原始数据,发现cao超过94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这一地区是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很大,外来人口主要是中青年劳动力,外来人口使得这一地区的cao变高,但是外来人口需要抚养的老年及少儿大多在其户籍所在地,外来人口主要的消费还是在其户籍所在地。

图2 养老保险拥有率ei、人口结构cao的非参数拟合结果

五、结论和建议

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消费和GDP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之间互为因果。政府需要采取措施让更多的居民拥有养老保险,我们从上面的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养老保险所占比例在比较低的水平上时,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不是很明显,一旦养老保险的比例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养老保险对于消费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养老储备基金,由国家、企事业及个人合理负担,逐步扩大养老基金的统筹范围,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制。

参考文献:

老人消费论文篇(11)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消费是总需求的构成部分之一,研究消费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但居民消费率却持续下降,这一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大多解释为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中国保障制度的不健全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迅速老化,并进入老龄化社会,人们逐渐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个领域各有建树。

国外的主要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假说。这些假说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前提下,且大部分都是从收入角度出发研究。国内的众多学者也大都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研究影响消费的因素,一些学者(何宗焱,2010;郭孟轲,2011)通过建立消费函数,从收入、价格、收入分配等因素中的某一因素出发进行研究。但随着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1986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老龄问题国际讨论会”上,就有学者就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者的研究方向也渐渐向人口年龄结构转移,部分学者(王国维,2004;郑贞,2009;)根据某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古典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变量引入消费函数,研究在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通过了检验。

上述学者的研究,涉及到经济发展对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的影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对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过多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相对收入假说模型上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和标准消费人。据1978-2010年的数据,研究了进入老年化社会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并用该函数对中国现在总体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对未来消费趋势进行预测。

二、理论基础及模型建立

(一)理论基础

根据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目前的收入、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且还受周围人消费行为及收入与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则消费函数可近似地简化为:Ct=b0+b1Y1+b2Ct-1+ut。其中Ct-1为第t-1期的消费支出。

根据统计可将人口分为三个年龄组:少年人口(0-14岁);成年人口(15-64岁);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一般来说,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需求是不同的,青年时期收入较低;中年一部分储蓄属于正储蓄;退休后,收入下降,消费会大于收入。假定收入一定,年龄构成变化会影响总消费需求。关于少年消费需求相对于成年人消费需求的多少以及老年人消费需求相对于成年人消费需求的多少问题,有研究认为少年的消费需求少于成年人,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需求关系不明确,在理论上证明了人口年龄构成会对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的影响。

(二)建立模型

1.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

在给定消费水平条件下,消费函数为:Ct=ctPt。(Ct为消费总额,ct为人均消费水平,Pt为总人口)。从上式来看,影响总消费水平的因素有人口总数和人均消费水平,而影响人均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如人均收入水平、人口年龄结构等,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可得到:ct=a1+a2yt+a3agedt+a4cht+ut(1)

其中ch、l、aged分别代表的是少年人口、成年人口、老年人口的比重。

2. 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

该模型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引入标准消费人的概念,将社会总人口折算成总标准消费人数。并运用到相对收入假说中,得到排除了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的消费函数模型。最后再将以人口年龄结构表示的标准消费人带入模型中,得到总消费函数。

(1)得出标准消费人

假定中国总人口P中,少年人口有Ch,成年人口有L,老年人口有Aged。少年人口平均消费水平相当于成年人口的α倍,老年人口消费水平相当于成年人口的β倍。因此,将所有的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即以成年人消费水平作为标准。则在人口为P的情况下,共有标准消费人SCP。SCP=αCh+L+βAged(2)

容易得出,总标准消费人数SCP占总人数P的比例为 SCP/P=αch+l+βaged,假定总消费额为C,则标准消费人的消费水平可以表示sc=C/SCP。

(2)将标准消费人引入消费函数

标准消费人的消费水平排除了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因此决定消费水平的因素剩下了人均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等。根据相对收入假说,建立引入标准消费人的消费函数为:

sct=a1+a2y+a3sct-1+ut (3)

其中sct是t年标准消费人的消费水平,sct-1是t-1年标准消费人消费水平。

(3)将人口年龄结构间接代入消费函数

由上分析,消费函数受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即sct=a1+a2yt+ut两边同乘以标准消费人总数SCP,得到总消费函数:Ct=a1PtSCPt/P+a2Yt/P*SCPt 即Ct=a1Pt+a2Yt-(1-β)(a1Pt+a2Yt)agedt-(1-α)(a1Pt+a2Yt)cht (4)

三、数据整理及实证分析

(一)数据整理

1. 人口年龄结构与消费水平数据:根据我国统计历史年鉴中有关人口、年龄结构、GDP及消费水平等资料可以计算得各年人均GDP和人均消费水平数据,得各年龄层次(即少儿,成年人,老年人)的人口比重。

2. 标准消费人及标准消费水平数据:假设一个15-64岁的成年人为一个标准消费人,他们的消费水平作为标准消费水平。并按一定比例把少儿和老年人折算成标准消费人。因为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少儿、成年人、老年人的消费系数(即消费比例)没有权威统一的数值,且大多学者认为老年人和少儿消费量要低于成年人消费量,因此为了使模型更具有代表性和研究的方便,赋予该消费比例(少儿:成年人:老年人)两组数值:0.6:1:0.8;0.5:1:0.9。

(二)模型的检验――消费函数分析

1. 对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变量的消费函数模型的检验

根据上文所阐述的理论假设和函数模型,我们用1978-2010年间的有关数据对人口结构、人均GDP、消费的关系模型式(1)在Stata中进行回归分析,利用数据可得下列模型:

ct=1425.9+0.2799yt-0.505cht+358.2agedt (5)

t值:[1.78] [28.53] [0.03] [4.71]

p值: [0.086] [0.000] [0.974] [0.000],同时,R2=0.9958,校正后的R2=0.9954。

由回归结果可看出,人均GDP、老年人比重与人均消费之间呈强显著关系,而少儿比重与人均消费之间关系不显著(基本上不具有相关关系),该模型中很好的反应老年人比重对消费的显著影响,而未能反应少儿比重对消费是否有显著影响(t值不显著),不能准确反应年龄结构对消费的影响。所以,需引入标准消费人的概念,再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与检验。

2.对采用标准消费人消费水平的消费函数模型的检验

(1)利用数据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消费系数:少儿,成年人,老年人=0.6,1,0.8)

sct=259.1+0.2094yt+0.496sct-1 (6)

t值:[3.61] [6.07] [4.93]

p值:[0.001][0.00] [0.00],同时R2=0.9923,校正后的R2=0.9917

由回归结果可知,当消费系数为0.6:1:0.8时,人均GDP对于人均消费有显著影响,同时前期消费水平对当期消费也存在显著影响,此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高度拟合了我国1978―2010年期间消费与人均GDP、前期消费水平的关系。

(2)利用数据对模型(3)进行回归分析(消费系数:少儿,成年人,老年人=0.5,1,0.9) Sct=266.2+0.2072yt+0.508sct-1 (7)

t值:[3.55] [5.87] [5.00]

p值:[0.001] [0.00] [0.00],同时R2=0.9918,校正后的R2=0.9913

由回归结果也看出,当消费系数变为0.5:1:0.9时所得结果也都表明以标准人为基数的消费水平与绝对收入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综上可知:两组数据所得的拟合优度都达到了99%以上,因此,可利用该模型对未来消费趋势进行预测。

(3)总消费函数的分析

以消费系数比0.6:1:0.8为例,将估计得到的模型参数(a1=447.59,a2=0.378,α=0.6,β=0.8)代入式(4),可得:

ct=447.59+0.378yt-0.2(477.59+0.378yt)agedt-0.4(477.59+0.378yt)cht (8)

式(8)表明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老年人比重对消费的边际影响会上升,即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将变大,同时,由于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人均GDP提高所带来的人均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减小为:

c′t=0.378-0.0756agedt-0.1512cht(反映了年龄结构对于消费的影响)。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逐渐减小,最终会降低未来的消费水平。

四、结论

1.通过分析模型,直接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得出的结果与经济理论不相符,不能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而通过标准消费人概念间接地将人口年龄结构引入消费函数,可较好地反映出人口年龄结构对人均消费水平的影响。

2.通过对间接引入人口年龄结构的消费函数的验证可知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比重的边际消费倾向与人均收入有关,人均收入越多,老年人口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大。

3.消费增长率有平缓下降的趋势, 人口年龄结构对拉动家庭消费影响很大。因此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 应对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社会文化与个体经济背景变化引起充分的重视。

总之,提高国内需求水平不仅需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等,同时也应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需求结构相应调整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