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0:23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1)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5-0087-02

网大、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利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每年都对我国的大学进行综合排名。照理说,同样一所大学无论采用何种评价指标,只要是相同条件的排名,其在整体中的相对位置应该是很接近的。而将2003年进入广东管理科学院大学排行榜前100名的大学与其在网大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排名相比时发现,名次差距在20名以上的占了总数的36.4%,其中在60名以上的还占了近十分之一。这说明,这三个大学评价从总体上看均未成熟。下面就对其异同点进行具体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同点

1. 声誉指标的设置不够全面

在网大“2003中国大学排行榜”指标体系中,网大将其用了4年的“学术声誉”指标体系改为“声誉”指标;而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4中国大学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重点大学)”指标体系中,采用的是“学术声誉”一级指标,并且设置了“学术声誉”和“社会声誉”两项二级指标(非重点大学评价中没有声誉指标);在广东管理科学院的排行榜中则没有声誉指标。广东管理科学院的排名中没有设置声誉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现实情况,现在国内1600多所高校,其中大多数都是地区性院校,不要说对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就算对很多教师、教育专家甚至是大学校长而言,都不可能对这些大学在声誉方面有个度的概念。作为一个定量评价中的定性指标,笔者认为声誉指标应该设置,至于应该包括几个部分可以从调查方法的角度去考虑,应该兼顾社会知名度指标(专家问卷等方式)和学术知名度角度(可量化指标)。

2.指标体系中没有考虑要计算负指标,即没有扣分项

三大评价机构都没有设置负指标,这与社会的发展不相符。这些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的期望值也越来越大,高校中的一些丑闻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如果在指标体系中没有这方面的体现,只在权重上加以调整,则不能很好地引导高校注重声誉,防微杜渐。也说明各个评价体系还不完整,需要进一步完善。

3.指标设置重规模指标,轻效率指标

究竟怎样评价一所大学,是看它的效率,还是规模指标。毫无疑问,一个大学的规模越大,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可能越大。但在市场经济条件,规模只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资源配置效率,简单的说就是“人均”指标。我国大学排名中普遍存在重视数量指标,轻视甚至忽视质量指标的现象。[1]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不同点

1.评价体系建立的出发点不同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主要从大学的功能出发,建立了以“对社会的贡献率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注重大学的“产出”。这主要体现在以“学生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项大学基本职能为一级指标方面。网大指标体系则是以“产投并重”为原则,其指标中既有反映产出的,也有反映投入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则以“产投效并重”为原则,它不仅重视投入、产出,而且也重视效率。

2.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照搬美国的评价指标体系,据课题组称是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设立两大指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但是,了解高等教育的人都知道,大学是个复杂的系统,想通过完全量化的指标达到排行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是不现实的。网大沿用了美国的评价体系,整个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这已经正视了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实际情况,用定性的方式将难以量化的指标量化。网大虽然考虑了教育的特殊性,却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指标体系的构建比较科学、合理和全面,而且大都采用客观指标和客观数据,尽量克服人为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重于定量和定性、评价与评估、总量和生均的结合,克服了其他排名的弊端。

3.大学评价的侧重点不同

既然评价体系的出发点不同,那么三家机构的评价侧重点也当然不一样。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原先的评价内容较简单,侧重于学校的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也相对较为单一。随着大学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评价指标也随之丰富,评价的重点由“科学研究”转向了“人才培养”。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排名主要是以总量为主,这一评价侧重点有可能会导致学校过分注重外延的扩张,而忽视内涵式发展。而网大体系中,学术成果占的权重最大,这一侧重点忽视了大学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培养”,而不是“科学研究”,这就有可能使学校和教师为提高学校的排名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忽视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以培养单位出人才、出成果的数量、质量和水平为基本标准,同时增设了一些反映质量、水平的特色指标,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

三、对三大文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

广东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展现的几乎都是总量,极为缺乏平均量指标。[2]这与排行体系“展现大学实力”的目的是一致的。而网大的评价体系非常注重平均量的指标。这两种情况的弊端都是很明显的,具有不公平性,对大学排行的信度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平均量固然很好的说明了院校的效率和对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但是平均量只是反映院校的指标之一,仅有平均量的指标难以完整地说明院校质量。但是,网大的大学排行指标没有反映出这个指标,缺乏总量的指标是不完整的。《中国大学评价》过于注重总量忽视平均量造成的弊端也是明显的。在该排行榜上可以看到,院校“总体实力”对院校的排位起了决定性作用。[3]虽然院校的“总体实力”是一个指标,但是“总体实力”与大学本身的“优秀性”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实力小的大学中不乏优秀大学的现象显然是存在的。所以,《中国大学评价》并没有解决这个很基本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的另一个大学排行系统-网大对这个问题解决较好,在该排行指标上,可以看到大量的表示平均量的指标,[4]在它的排行榜上,也可以看到诸多实力小的大学排行在前列,[5]院校的名次与院校实力并没有显著的相关。

广东评价指标体系没有照搬美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但是,大学是个复杂的系统,想通过完全量化的指标达到排行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是不现实的,相反会造成排行榜的繁琐。所以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一切均以数据说话的定量性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评价失真的现象。网大沿用了美国的评价体系,整个评价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应该说这已经正视了教育这一复杂系统中的实际情况,用定性的方式将难以量化的指标量化。定性方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声誉”这一指标上,它采用了专家的意见,相比较在这个问题上广东管理科学学院的做法是可取的。网大虽然考虑了教育的特殊性,却没有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外对于学术声誉的重视程度主要源于对学术声誉的认同和良好的评价环境的形成。在他们看来,这种相对模糊的概念,或许更本质、更准确地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地位和影响。[6]而在我国,对学术声誉的作用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认知。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评价报告是目前国内评价对象最全、范围最广的教育评价活动,它的评价方法和排名在国内属于首次,为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它采取了 “同类比较,分类评价”方式,将高校分为“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两个不同层次,将高校科研分为“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两个不同学科领域,采取不同的数据来源,不同的指标和权重,分别对高校综合和科研竞争力进行评价。提高了大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具有较高的可比性和社会公信度。竞争力评价实现了“同类比较,分类评价”,注重于定量与定性、评价与评估、总量和生均的结合。克服了其他排名的弊端,较为科学和系统地建立了评价体系。但因研发时间较短,因而社会影响有限。我认为随着大学评价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国高校竞争力评价定会得到社会广泛的肯定和认同。

参考文献:

[1] 裴云.艰难的选择-大学排名中的质量评价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2(11):12-15.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3)

1.1遴选专家遴选北京市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工作的专家和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共33人,涉及全科医学、卫生事业管理、公共卫生、护理学等专业领域,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均在10年及以上。

1.2专家座谈与咨询采取集中座谈、个人访谈及两轮专家咨询形式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相关的背景资料、研究目的及意义,提供初步拟定的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咨询表,请专家就每项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按1~10分打分,并对指标提出修改建议。第一轮结束后,整理分析结果,再进行第二轮专家座谈咨询,同时向专家反馈第一轮咨询的统计分析结果以供专家决策参考。咨询时除了请专家进行指标评分外,还请专家就积极性、权威程度进行自我评价。权威程度主要通过专家判断依据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两方面判定,判断依据分为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国内外资料了解、直觉四类;对指标的熟悉程度分为五个等级,赋值系数分别为1.00、0.75、0.50、0.25、0.00,专家的权威程度由专家对指标判断的依据〔用判断系数(Ca)表示〕和专家对指标的熟悉程度〔用熟悉程度系数(Cs)表示〕两个因素决定[2],权威系数(Cr)的计算公式为:Cr=(Ca+Cs)/2。Cr值为0~1,值越大,说明专家的权威程度越高。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pidata3.0录入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专家的一般情况33名专家中,男10人(30.3%),女23人(69.7%);年龄30~64岁,平均(41±10)岁;岗位:家庭医生工作室16人(48.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9人(27.3%),行政管理8人(24.2%);专业:全科医学20人(60.6%),卫生行政管理6人(18.2%),护理4人(12.1%),公共卫生2人(6.1%),临床医学1人(3.0%);职称:初级3人(9.1%),中级16人(48.5%),副高级9人(27.3%),正高级5人(15.1%);工作年限:10~19年19人(57.6%),20~29年5人(15.2%),30年9人(27.2%)。

2.2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33名专家均参加了先后两轮的咨询与座谈,并进行了自我评价,积极程度为100.0%。Ca为0.90,Cs为0.87,Cr为0.88。一般认为Cr>0.70为可接受[3],可见专家在本研究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研究结果可信。

2.3专家评分的一致性检验应用Kendall协调系数W检验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专家对指标评价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见表1。

2.4评价指标的修改和筛选咨询初期,管理专家更重视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关注其是否更符合当前的任务与形势;而家庭医生工作室的专家更重视评价指标是否能完成、是否能达标。项目组通过集中讨论解释说明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第一轮专家咨询认为,工作室模式建立及运行初期,应着重促进医生与签约对象建立紧密的、互信的契约服务关系,注重服务流程的执行、工作室团队的责任和良好的服务、上级医院专家与工作室团队的无缝对接等。项目组通过综合两轮专家咨询的评价结果和建议,删减了2项一级指标:文化建设和卫生经济学评价;在服务知晓利用方面删改了3项二级指标:删掉慢病知识来源,主要就诊地点改为定点就诊率,就诊时间改为定时就诊率;在签约量、服务效果、服务知晓利用方面增加了7项指标:签约饱和度、签约的健康人数变化率、签约的高危人群变化率、签约的慢病人群变化率、签约居民健康行为形成率、签约居民药占比、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率。

2.5核心评价指标的确定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5项一级指标、32项二级指标,见表2。专家对每项指标从重要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分,计算每一项指标的算术平均数并进行指标排序,指标排序的原则是按照其两轮评价后的算术平均数大小进行排序,分值大者排序在前,如遇到相同分值时,则标准差小的指标排序在前。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评分及排序见表3,可操作性评分及排序见表4。对于重要性评分排序为21~32位的指标,按照管理专家、工作室专家分为两组进行t检验,两组重要性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说明管理人员与工作室人员意见一致;对于重要性排序为21~32位的指标,专家的判断结果可信。专家一致认为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发展初期某些指标虽然重要但可操作性差,不宜作为现阶段的评价指标。项目组对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均排在前20位的指标进行筛选,最终遴选核心指标15项(见表6),其余17项指标作为工作室发展一定时期的评价指标。

3讨论

3.1多领域遴选适宜专家,以保证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本研究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在对拟定指标进行专家咨询的前期,主要采取专家座谈法,向专家说明家庭医生工作室模式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反馈意见主要采取面谈及电话形式,座谈后对拟定指标即刻打分,这样有利于提高专家的积极性和对指标理解的一致性。考虑到所制定的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在专家人员遴选上,选取了北京市、西城区两级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专家8人、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9人、家庭医生工作室实践者16人,上述专家均十分关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直接或间接参与西城区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建立和实践。两轮专家的积极程度均为100.0%,权威程度较高,协调程度较高,能够较好客观地反映指标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对确定家庭医生工作室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4)

 

2005年底, 江阴市率先成为江苏省首批全面小康达标县级市,之后于2006年6月提出建立“幸福江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出发点是把评价对象江阴市市民的幸福感涉及的所有领域的复杂关系简单化,用简化的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江阴市幸福感的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该指标体系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一、“幸福江阴”指标体系内容分析

指标是一种反映事物性质的量化确定手段,国外有关文献对于指标的解释通常是把它看成一种量化的分析统计方法。例如,雷蒙·鲍尔在《指标》一书中提出:“指标是一种量化的数据,它是一套统计数据系统,用它来描述社会状况的指数,制定社会规划和进行社会分析,对现状和未来作出估价”。围绕幸福江阴的内涵,江阴市政府确定包括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在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评价指标是围绕江阴提出的“五民五好”设定了5个子系统政治论文政治论文,共2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根据每年的统计数据评分。主观评价指标重点设定了5个方面的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主要通过民意调查,重点反映市民的幸福感,综合体现“五好”的基本程度。该指标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标制定过程中群众广泛参与

政府的公共政策是由那些掌握权力,声称代表公共利益,但拒绝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少数领导人制定的观念已经受到各方的质疑。公民来自社会中的不同层面和职业,吸收了不同领域知识,拥有不同的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这就会为决策者提供更多及时有效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是单纯依靠政府之力难以收集到的,这样就为提高政策效力与水平增添了动力,有助于指标的科学性。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需要依赖具体而设计精良的公民参与途径与手段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江阴市在制定幸福指标时,通过“市民论坛”、“空中热线”和“幸福江阴大家谈”等渠道畅通民意,通过开展万人评机关、政情交流会、时代先锋大家选活等形式保障了群众知情权。同时支持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月、代表活动周、代表调研日等活动、政协委员社情民意调研,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城乡居民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呼声,多渠道、多层次吸收民情民意。

2.主客观指标相结合

“幸福江阴”综合指标体系分为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两部分,客观(即定量)指标占60%权重,是以江阴所确定的五年总目标为依据,由统计部门会同工作推进部门测算当年度完成情况,计算出客观评价指标综合指数。客观指标涵盖了政府的社会保险、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以及市场经济在提供就业、消费、产业等方面的内容。主观指标部分占40%的权重,主要包括了工作满意度、收入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心情愉快度、身体状况指数五个维度,通过对指标的具体化,考查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并设置了开放性的题目政治论文政治论文,由民众自由的选择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并为幸福江阴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评价。

3.指标多以输入型指标为主

根据荷兰Veenhoven博士的研究,测量生活质量的途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输入途径,选用输入型指标,测量结果为“假定的”生活质量;另一种是输出途径,选用的是输出型指标,测量结果为“真实的”生活质量。

表格1:输入型指标与输出型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输入型指标

1

劳动力市场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数

万个/年

2

劳动力就业水平

 

 

(1)城镇登记失业率

%

(2)农村调查失业率

%

3

农村青壮年(18-40岁)劳动力技能培训率

%

4

城镇居民户均可支配收入

5

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

#职工工伤保险

%

6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标台数

标台

7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1)文明社区达标率

%

(2)安全社区达标率

%

9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

%

10

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公共场馆面积

平方米

11

农村文化场所普及率

%

12

每万人拥有福利床位数

床位

13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4

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

%

15

城乡居民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

平方米

输出型指标

16

劳动力市场每年解决的本地劳动力就业数

万个/年

17

空气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的比重

%

18

文明安全居住区和新农村的建设情况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5)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1。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1-0080-03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将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这是我国继GDP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行政执行成本指标、幸福指数等考核指标后,首次将文化指标纳入社会发展评价范围。这表明我国对政绩主体需要的把握和判断,已经达到了较高的层面,标志着政绩评价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一、政绩评价的双重尺度

政绩评价是一种以把握领导集体价值为目的的认识活动,是政绩评价主体的一种主观判断。虽然政绩评价具有主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政绩评价就是政绩评价主体的一种主观态度的随意表达,否则它的科学性就会大打折扣。科学的政绩评价一定要遵循两个尺度,即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物的尺度与人的尺度。物的尺度主要表现为遵循规律,人的尺度主要是满足人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绩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政绩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取决于对政绩主体需要的把握程度。如果政绩评价指标的设定与政绩主体需要完全背离,那么政绩评价就是“假概念”、“伪判断”,政绩评价指标科学性的前提一定是基于对政绩主体需要的把握,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制定出科学的政绩评价标准。其次,政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是建立在对政绩主体需要性质分析的基础上。政绩主体需要的构成包括两个层面,即政绩主体主观上的想要与政绩主客间实际存在的匮乏状态。政绩主体需要的这两个层面未必都是正当合理的,政绩主体正当需要与政绩主体对正当需要的心理反映是有距离的。因为二者之间存在距离,所以才有必要对政绩主体需要的结构、性质及满足方式进行研究,而做到这些,是需要理性分析的。再次,科学的政绩评价指标取决于对政绩客体特性的把握。如果一味强调政绩主体的需要,而忽视政绩客体的生理、心理规律,那么政绩评价就难以实现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总之,政绩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与否,对政绩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政绩评价指标错误,那么政绩评价结果必然会发生偏差;若政绩评价指标不明确,则政绩评价结果会自相矛盾;若政绩评价指标缺失,则政绩评价就成为政绩评价主体主观意志的随意表达,政绩评价就会成为一个伪概念。

第二,设立正确的政绩评价主体。政绩评价主体是运用政绩评价标准对领导干部的职业行为进行评价的人或群体。如果政绩评价主体本身又是政绩客体,就会出现自己评价自己的状况,那么即使政绩评价标准科学,也很难实现科学的政绩评价。正确的政绩评价主体的设置应遵循政绩评价主体与政绩主体一致的原则以及政绩评价主体相对独立的原则。总之,政绩评价的科学与否取决于政绩评价主体的设置及政绩评价指标的制定,其中,政绩评价指标更为重要,因为政绩评价指标是整个政绩评价活动的核心,是制约政绩评价结果的直接依据。

二、文化改革成效指标的提出

政绩评价指标的确立意义重大,它关乎社会发展的方向,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政绩评价指标的制定一定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要有其客观依据,而这个客观依据就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政绩主体的需要是一个复杂系统,有显性需要和隐性需要之分、正当需要和不正当需要之别、优势需要和非优势需要之差、长远需要和目前需要之异。那些不正当的、不合理的、虚假的政绩主体需要是不应成为政绩评价指标制定的依据的,否则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就会出现错误,广大民众的价值取向就会出现偏差。因此能够成为政绩评价指标客观依据的一定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而这个正当需要不管它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优势的还是非优势的、长远的还是目前的,只要它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都应该成为政绩评价指标制定的客观依据。文化改革成效成为政绩评价的新视角是由当代我国政绩主体需要决定的。政绩主体作为群体主体,它包括群众政绩主体、国家政绩主体、社会政绩主体三部分。目前群众、国家、社会这三方面的政绩主体的一个显性需要就是文化改革。

群众政绩主体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当代已经成为其优势需要。需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分类研究。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不同层次,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人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在时间域上可能是并存的,但是总有一种需要同其他需要相比,显得更加迫切,这种需要学者把它称之为优势需要。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的优势需要是不同的。马斯洛认为温饱阶段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的优势需要,而小康阶段社会需要和尊重需要则是人的优势需要,当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阶段,人的精神需要在明显增加。我国目前正处于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作为政绩主体的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在该阶段群众主体的文化需要已经成为其需要体系中的显性的、优势的需要。但是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却不能满足群众政绩主体这一显性的、优势的需要。我们的决策者正是正确把握了群众政绩主体需要的这一信息,从而提出了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为政绩评价增添了新的内容。

国家政绩主体迫切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生存的根,也是一个国家的尊严,文化给予国家中的人民独立性的文化身份,人民有了文化身份,才有心理归属感,国家才有凝聚力。总理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命运。”[1]哪个国家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胜,因此发达国家总是不遗余力地输出其文化。美国通过“影片”、“薯片”、“芯片”输出其文化,实现其文化的霸权主义;日本通过动漫输出其价值观;韩国通过韩剧传播着其生存样法,导致“韩流”在东亚持续升温。据文化部产业司网站2012年1月13日数据显示:“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依次为43%、34%、10%和5%,而我国仅为4%”,[2]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文化逆差”。这种“文化逆差”显性地表现在诸多领域中,如图书、影视、音像、留学生等,隐性地表现在学术论文的选题中。中国目前博士论文的选题有很多是分析西方学者的学术观点的,但是国外分析中国学者学术观点的论文却很少,甚至知之甚少。这种不对等的文化交流会对我国产生不良的影响,使世界缺乏对我国文化模式的了解,不了解中国哲学,更不知道中国的政治哲学是王道哲学。由于西方国家政治上奉行霸道哲学,当中国国力显著提升的时候,他们大肆宣扬中国,使得我们周边国家产生了许多疑虑和不安。虽然我国一再声明即使我们强大了也不称霸,但是也难以消除他国对我国的疑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外文化宣传的不够。于是我们制作了国家宣传片,但是效果还是不够理想,原因就是宣传的方式及内容还有待于反思。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知道国家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是什么,必须对这一命题加以梳理。国家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不仅仅是让外国人知道我们有多少个明星,而是让世界知道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良好品格,中国人在历史上所遭受的屈辱历史而表现出来的大爱品质,让他们了解、认同我们。因此,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围绕中国人的精神、品格、历史来创造。另外也是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生存方式或生活样法,代表着这个国家的身份,当“文化贸易逆差”长久存在时,我们的文化身份就将减弱,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就难以形成,进而必将威胁我国的文化安全。因此国家政绩主体目前急需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这是目前我国国家政绩主体所存在的匮乏状态,是政绩主体的显性的正当需要,文化改革成效指标的提出与设计正是基于国家这一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

社会层面的政绩主体也需要优秀的精神文化。社会是一个系统,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三个方面,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包括丰裕的物质、优秀的制度和高尚的精神。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以来,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物质相对丰裕,制度不断完善,精神层面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较大的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公平正义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得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导致精神文化落后于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社会的衰落,因为精神文化是社会的灵魂。目前我国社会的这一精神文化现状,必然会影响良好制度的运行,进而影响物质财富的增长,从而使社会难以保持健康发展的态势。因此优秀的精神文化已成为社会政绩主体的优势的正当需要。

总之,发展精神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社会、人民群众三个层次的政绩主体的内在愿望和政绩主客体的实际依存状态。因此文化改革成效指标的提出正是基于对政绩主体需要把握的深化而提出的,是政绩评价的新领域。

三、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的建立

政绩评价指标中文化指标的建构是最难的。因为文化指标不如经济指标、社会指标那样容易量化和可操作,文化不能用建多少个文化广场、举办了多少个文化节来衡量文化的发展;文化也不像经济那样短期可以出成效,文化建设需要目光长远、日积月累的长久工作才能有所成就。虽然文化建设难以量化且周期又长,但是文化的作用却是久远的。因此,把文化指标纳入政绩评价意义重大,是构建科学的文化指标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科学的文化指标体系一定是以政绩主体正当需要为依据的。依据政绩主体对文化方面的正当需要,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的建构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指标、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群众的文化程度结构比率指标、行为规范体系不同性质的比例指标四个方面:

文化产品指标。这个指标的设计应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价文化产品质的标准,即衡量文化产品好坏的标准。文化产品的评价对于文化的创作起着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它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意识心态,影响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精神状态。因此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产品,它有利于提升一个民族在国际上的形象,有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尺度就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正当文化需要、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正当需要、能否满足国家层面政绩主体的需要,它部分地通过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以及转摘率表现出来。但决不是完全通过这些量化数字表现出来,因为政绩主体想要的未必是合理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发行量、收视率、点击率这些量化的数字,因为这些数字反映了政绩主体的内心渴求,虽然政绩主体内心渴求的未必是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但也并不是政绩主体的内心渴求都是不正当的,政绩主体的内心渴求很大一部分是合理的。文化产品质的标准是政绩主体的正当文化需要,是能真正走进人的精神世界,影响人的心灵,产生身心交融效果,具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产品。二是评价文化产品量的标准。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不仅包括文化产品的质,而且还包括文化产品的量。文化产品的量一定是以质为前提的,没有好品质的文化产品,量越多对人精神的毒害就越深,反之好品质的文化产品,如果只有一部,也无法满足政绩主体的正当需要。

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部门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与系统的总称,包括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管理、资金、人才等。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指标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公共文化设施的指标。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广播电视工程、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硬件。因此公共文化服务指标的设计应包括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与数量,公共文化设施的质量一定要符合政绩主体的文化需要。如在农民占主体的农村图书馆中不能以学术著作为主,也不能以娱乐的小人书为主,而应该是有利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书,有利于改变农民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通俗读物,并且应该提供农村文化讲座的服务内容。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应该与群众正当需要的量相匹配,既不能过多超出正当需要的量,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能过少,导致供不应求和资源的分配不公。其二公共文化管理指标。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3]之所以提出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大文化的管理体制,也没有专门的机构专管这一事务,而是由若干部门分工管理相应的文化事务,这种情形容易产生相互推诿的状况,从而不利于文化的管理。譬如“石家庄的妈妈团”对“泛滥的人流广告”进行举报就出现了这样的状况。“石家庄妈妈团”的王女士为了举报“泛滥的人流广告”,分别找到了工商、公安、城管、文化……但是每一部门都认为此事不归他们管,最终“妈妈团”的王女士也没有找到治理“人流广告”泛滥的政府部门。因此公共文化管理指标成为文化改革成效指标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作为政绩主体的人民群众与社会目前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产生了匮乏的状态,满足政绩主体的这种匮乏状态,有利于满足政绩主体其他层次的正当需要。而文化管理指标成为政绩评价标准,正是对政绩主体这一匮乏状态把握的深化。其三公共文化投入与公共财力的比率指标。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管理以及公益性文化事业等都需要经费保障机制。因此文化改革成效指标应该把公共文化投入与公共财力的比率列为政绩评价的文化指标。

群众的文化程度结构比率。文化程度结构包括大学本科以上的高级文化程度,高中、职高、中专、大专的中级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初级文化程度。群众的文化程度结构的比率,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人口文化素质。因此把群众文化程度结构比率列为文化改革成效指标,有利于提升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满足政绩主体接受良好教育的正当需要。

行为规范体系不同性质的比例。一个社会的行为规范体系包括法律、规章制度、传统风俗、礼仪、习惯、道德等,把它们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自由自觉的文化精神,如法律、规章制度等;一类属于自在自发的文化规范。“自在的文化一方面包含着从远古以来历史地积淀起来的原始意向、经验常识、习俗、礼仪、礼节、习惯,等等,另一方面包括常识化、自在化、模式化的精神成果和人类知识。”[4]一般说来,这两类行为规范会同时并存着。但是两种行为规范体系比重会因为文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越是传统的社会,自在自发的行为规范体系的比重越大。因此自在行为规范与自觉行为规范的比例的指标设计,可以反映社会的精神文化现代化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社会的自在文化都是文化糟粕,自在文化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优秀的文化,如我国消费文化中的储蓄习惯,家庭文化中注重亲情的习惯等;二是中性的自在文化,这种性质的自在文化并没有给社会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带来不利影响,但是由于该群体有了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征,该种自在文化往往代表个体的特质,如我国河南的水席习惯;三是文化糟粕,自在文化中的糟粕是指行为规范违反了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如宰人祭神、种族灭绝、割礼等。由于这类自在行为规范是历史地凝结成的非个体性的习惯,这种非个体性的习惯具有群体性的压力,即使人们意识到其不合理性,但是由于受到群体性压力,而无力反抗。因此对自在文化一定要进行梳理,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如果属于文化糟粕的范围,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废除,唯此才能保证文化的先进性。

总之,政绩主体需要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的立体性、多维性、复杂性。基于政绩主体正当需要的文化改革成效指标体系,将有利于引导领导集体构建优秀文化,剔除文化糟粕,保持文化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文化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EB/OL]. ,2010-03-05.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7)

[DOI]10.13939/ki.zgsc.2015.11.026

1 引 言

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由于就业率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评价指标,高校多把注意力集中在就业上,学者的研究也多是以企业需求为主进行教学体系研究。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在校期间持续时间最长的动态教学过程,是总结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探究、研究和发现的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但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建立和运作问题近年来呈现出“两极化”的认知态势,国家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本原因就在于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下滑。

从形式上讲,国外的很多大学在本科阶段没有毕业论文,也没有毕业论文答辩,但这不代表对学术论文没有要求。实际上,国外的许多大学,每一门课都要写许多小论文,每门课程的成绩往往是由多个小论文成绩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的学习过程就是研究与写作学术论文能力的训练过程。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国家也会给予足够的教学延伸、时间、政策等方面的支撑,澳大利亚的大学将学术研究与写作纳入课程体系,日本留给大学生一年的时间专门用来写论文,德国的论文答辩只有一次机会。国内有相当数量的学者在研究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原因以及提升措施,归纳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的不重视、缺乏写作时间、师资不足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不完善等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提高论文的方法和措施,如加强过程监管、增加指导经费、增加撰写时间、改革评定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等。但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别是广西的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的论文质量研究还很少见。加强对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从而形成一套强而有效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sup>[1]</sup>。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sup>[2]</sup>。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对于学生每次论文阶段性答辩成绩的评价,考虑使用专家调查法进行评判,通过反复汇总不同教师的意见,得到六项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0.1,0.1,0.2,0.3,0.2]。将该权重转为直接的表格,便于在阶段性答辩中进行统计和打分,表格所占的分值如表1所示:

从成绩结果来看,学生A的总分在三轮之后有所提高,从原来的平均分之下提高到了平均之上,说明提高了重视程度以及导师的指导力度。学生B的总分在第二轮答辩中有所下降,从分值来看,是与导师的互动性降低了,实际原因是该生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答辩周期中忙于找工作,因此减少了论文工作的投入,在第三轮答辩中又恢复到了正常的毕业设计中了,所以总分又提高了。学生C的总分一直低于平均,从分值来看该生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比较低,工作量也不够,需要在后面的阶段加强进行管理。

由于采用的是多轮答辩进行评价,因此对于学生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跟踪是有积极意义的,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找出原因,同时这种评价方法也能够对比出不同素质的学生对于毕业设计的表现,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能较为准确地得到学生的毕业设计效果,有利于后续的研究。

参考文献: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8)

论文摘要:分析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在选择评价供应商时的差异,总结已有指标体系在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特点,构建连锁零售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指标体系,为连锁零售企业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帮助,使其能挑选出较为合适的供应商。 论文关键词:连锁零售;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 零售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是零售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同时也对整个零售供应链的运作绩效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不同的学者根据自己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各自都给出了一些评价指标体系。这些评价指标体系都为特定企业的供应商选择或虚拟伙伴选择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全面分析这些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连锁零售企业供应商选择的特点,不难发现已有的这些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一是已有的这些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几乎全部都是针对生产企业或工业企业来设计的,很少有根据商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的需要来设计出适合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已有的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大多偏重于价格、数量、质量等指标,但在强调专业分工以及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企业间的竞争重点已经逐渐转变成各自供应链运行绩效的竞争,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将定制化的产品送交到顾客手上谁就能在竞争中获胜,在评价供应商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供应链的柔性;三是现今社会已步入了信息时代,只有企业和供应商在同一信息平台上实现需求预测、库存状态和生产计划等信息的集成,双方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才能稳固并得以加强。 一、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选择供应商的差异分析 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零售企业,采购活动都是保证企业持续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不同必然决定了它们在采购活动中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二者在供应商选择时各自考虑的侧重点存在着诸多的不同。 (一)采购过程中看待商品的角度的不同 Webster认为组织采购的最基本的目的是要通过确保商品的可得性来保证企业的连续经营。从这一点出发,采购人员的职责中最基本的职责就是要确保企业能够得到维持持续经营的产品。但在这基本职责之外,不同企业还会对采购人员提出不同的要求。生产企业在获得产品后还要对其进行加工,而不是直接销售给顾客,企业为了获得尽可能大的价格优势,生产企业的采购人员必然要求尽可能减少成本,相同质量的产品,生产企业必然选择价格较低者。因此,生产企业的采购人员更多地关注商品的价格。但是,零售企业却与此不同,零售企业采购进来的商品一般都是直接销售给顾客,除了需要控制成本外,更重要的是创造收入,即商品进价与销售价之间的差额——毛利润。质量相近的商品,销售量也相近时,企业肯定愿意选择毛利润高的商品。因此,与价格相比,零售企业更关注毛利润。人们在零售商品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促销人员,他们总是极力向顾客推荐某些同类商品,这些商品往往就是毛利润高的商品。 (二)采购的商品不同 生产企业是为了进行再生产而采购,采购的产品主要是原材料和半成品;而零售企业是为了确保有足够的商品销售给顾客而进行采购,采购的产品主要是产成品或终端消费品。因此,生产企业必须采购满足企业生产所必需的产品,而零售企业必须采购消费者愿意买单的商品。生产企业认为最合适的采购产品是能满足其进行再生产的必需品,而零售企业则认为最合适采购的商品是能满足其最终顾客的商品。生产企业从进行再生产的需要出发进行采购,如果一些商品虽然受最终顾客所喜爱却不满足其进行再生产的需要,生产企业必然不会采购;同样,如果一些商品虽然质量好却没有顾客愿意购买,零售企业也绝对不会将其搬上货架。也就是说,生产企业更关注产品的质量,零售企业更关注商品的销售情况。 (三)采购商品的多样化程度不同 生产企业在选择原材料和半成品时,虽然市场上有不计其数满足其要求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但生产企业也不会每一种类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都采购一些,它只会选择价格最低的少数几家供应商。因此,生产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追求的是选择出尽可能少的供应商。 但是,任何一家大型的零售商场或连锁门店,其货架上却摆放着众多品牌的同类商品。由于零售市场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单个消费者,而不同的消费者有着不同的消费偏好,只要某种品牌的某 类商品被部分消费者喜欢,其销售数量大于利润临界点数量时,零售企业便会将其摆上货架。由此可见,零售企业所面对的顾客需求的多样性远大于生产企业所面临的需求多样性,在对某类商品进行供应商选择时,零售企业不可能像生产企业那样选择尽可能少的供应商,而是尽量满足顾客需求多样性的基础上,选择合适数量的供应商。 (四)品牌认同度不同 有研究表明,顾客对最终产品品牌的关注程度要远大于其组成材料的关注程度。因此,生产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更加关注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和半成品的技术指标,很少关注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品牌影响力。因为在技术指标都相同的情况下,品牌产品肯定会价格更高,这势必会导致企业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成本增加。零售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会比较在意商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知名度和美誉度高的商品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可以提升商场对顾客的吸引力,在一点程度上显示商场的实力。 二、连锁零售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根据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特点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连锁零售企业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如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指标要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客观地反映连锁零售企业的本质特征和经营特点,能够准确反映零售企业对供应商的内在要求,科学反映供应商的实际情况。 2、系统性原则 构建的指标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而且还能够体现供应商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3、可比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符合时间和空间上的可比性,尽量采用可比性强的相对量指标和具有共同特征的可比性指标,便于区分。 4、可得性原则 指标体系所需的信息必须是可得的,并且指标概念明确,计算方便简洁,要排除信息不能或难于收集到的指标。 5、可靠性原则 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应该是客观存在而不是主观臆造出来的,指标的物理意义明确,测定方法标准,统计方法规范,尽量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6、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设计零售企业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考虑定量指标,也要考虑定性指标,不能因为定性指标不方便度量而将其舍弃。实际上,只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定性指标的度量方法和度量标准,定性指标同样能对评价对象作出科学的评价。 三、连锁零售企业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分析 结合对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连锁零售行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等部门的高中层管理人员、经理和一般员工等人的调查咨询问卷的抽样调查结果,借鉴生产企业选择和评价供应商时设计评价指标的一些有益经验,笔者认为连锁零售企业在选择与评价供应商时可以从赢利能力、销售能力、配送能力、服务能力和发展能力五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来进行评价。 (一)赢利能力 1、毛利润 在目前的零售市场上,很多的供应商都对自己生产的产品在终端消费市场的销售价格进行统一定价和限价,零售企业不得擅自提价销售,因此零售企业不仅仅关注商品的采购价格,更关注的是自己的利润空间有多大,该指标用销售价格与采购价格的差来衡量。 2、残次品率 残次品率太高会使商品的销售量下降,从而降低零售企业的利润,同时这也是衡量商品质量或合格率的一个指标,该指标一般用10000件产品中不合格产品的数量比率来度量。 3、过期商品处理 由于各种原因,零售商采购的商品在保质期内不一定能全部销售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企业的赢利能力产生影响。对于这些过了保质期的商品,零售企业希望供应商给予相关优惠政策进行处理。如果供应商全部召回,以1度量;如果供应商一概不管,完全由零售商自己承担,则以0度量;如果供应商在产品过期日的前一段时间给连锁零售企业出台一些优惠措施促销,协助零售商尽快将接近过期的商品销售出去的,则根据实际情况在0与1之间取值。 4、订货批量折扣 对于大批量采购,可以降低供应商的销售成本,所以供应商一般都会对批量采购提供一定的价格折扣,但对于提供折扣的最低采购量和折扣率,不同的供应商相差很大。零售企业希望提供折扣的最低采购量越低越好,折扣率越 高越好,这可以降低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从而增加利润。所以,该指标可以用平均折扣率和提供折扣的平均最低采购量的比值加以度量。 (二)销售能力 1、产品技术含量 消费者对于高科技产品有偏好,商品所包含的技术含量对销售有重要影响,用供应商在该商品中所拥有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数、专利数与该产品所包含的核心技术总数的比率来度量。 2、品牌影响力 品牌商品一般不愁销售,对品牌的偏好是消费者的共性。但这是一个定性指标,可以将国际品牌用1来度量,将没有任何品牌性的商品用0来度量,其他如国内品牌、省内品牌等依次从高到低在0和1之间取值度量。 3、促销政策和广告 促销和广告是销售商和生产商经常采用的一个营销策略,销售量与促销和广告是正相关的,用供应商出资广告和促销活动的费用占总零售商进行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的总费用的比率来度量。 4、可替代品数 功能上是独一无二的商品在市场上肯定供不应求,但在当今社会的零售市场上很少有这样的商品,绝大部分的商品都存在着可替代品,可替代品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商品的销售,可替代品率高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面大,可替代品率低的商品,消费者的选择面小。用市场上可以完全代替供应商产品的产品总数来度量。 5、销售包装 零售市场上很多商品为了卫生、防损、保湿、保鲜等的需要,商品必须包装起来进行销售。销售包装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商品质量好,价格实惠,但包装粗糙或没有销售包装,不一定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如果包装太过奢华,包装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率太大,消费者也会敬而远之。销售包装也是一个定性指标,根据专家估计,销售包装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1%~5%是比较恰当的。在这个范围内的,以1度量,不在此范围的,根据实际情况以大于0小于1的数度量。 (三)配送能力 1、配送周期 在零售市场,供应商一般是周期性地向零售商供货。如果供应商的配送周期太长,势必导致零售商库存周转慢,库存成本增加;如果供应商的配送周期太短,又会导致零售商采购成本增加和缺货概率上升,紧急订货次数增加。合理度量该指标需要考虑连锁零售企业自身的企业规模、销售历史等实际情况,一般以与销售周期相匹配为最佳,可用1度量,否则以大于0小于1的数度量。 2、配送方式 送货方式一般有供应商直送、零售商自提和直送与自提相结合几种方式。直送对零售商最有利,以1度量;自提是零售商最不愿意的,以0度量;直送与自提相结合的方式则根据零售商自提路段的远近以大于0小于1的数度量。 3、配送成本 在零售领域,配送成本一般有供应商全额承担、零售商全额承担和双方共同分担几种方式,供应商全额承担以1度量,零售商全额承担以0度量,零售商和供应商共同分担则根据供应商分担成本的比例加以度量。 4、订单处理时间 以供应商收到订单之日起,到这批产品发货时止所经历的全部时间,一般以天为单位度量。 (四)服务能力 1、货款支付时间 在零售领域,一般都是零售商向供应商赊货销售,赊货的时间定义为货款支付时间,用连锁零售企业收到商品后多少天支付货款来度量,单位为天。如果是先付款后发货,该指标值为0,如果是货到后立即付款,该指标值为1,如果是商品销售完以后再支付,则以连锁零售企业商品的平均销售周期天数来度量,这也是零售企业最愿意的情况,故也可以用一个历史上的最大值来度量。 2、准时交货率 以供应商准时交货次数占年交货总次数的比率来度量,如果是新供应商,则可以考察该供应商与别的企业的准时交货情况。 3、售后服务 这是一个衡量供应商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以要求供应商提供售后服务的总次数中要求得到满足的比例来度量。 (五)发展能力 1、流动资金额 流动资金额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供应商今后的企业运作和经营发展,一般以供应商在银行中的经常性流动资金来度量。 2、企业信誉 信誉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没有信誉的企业不可能发展壮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定性指标,可以根据供应商经营历史、合作伙伴评价和自身对其印象进行综合评价,最差为0,最好为1。 3、科学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引领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动力,这是衡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度量:公司运营目标已被建立,并着重于改进产品、过程和体系,该目标应与实际相符合;执行的计划应包括行动、时间表及负责人,高级管理层应对该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定期审核/检查;已对员工进行全面质量培训;有内部审核计划并已实施过内审;关键的质量成绩被跟踪以确保持续改进;长期目标是零缺陷;来自管理层的文件化的质量方针已向全部员工公布;工作流程井然有序并安全。由于这是一个定性指标,连锁零售企业可以根据供应商在这些分指标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偏好,最差为0,最好为1。 4、信息技术应用 在当今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一个企业如果不广泛使用各种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它将会被信息社会所遗忘。但信息技术多种多样、功能不一,在评价供应商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时,零售企业不能片面追求供应商应用信息技术的数量和先进性,而主要是考虑供应商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自身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在业务往来方面共享和传输数据信息的简洁性和方便性。如果供应商所应用的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信息系统有友好的交互接口,可以完全实现双方共享和传输数据信息的简洁性和方便性,则以1度量;否则,根据实际情况以大于等于0小于1的值度量。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9)

一、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镇江市工商机关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主要选取了包括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案件管理的规范化、执法制度的规范化、执法装备统一、执法标准统一、执法数据统一、行政执法社会效果、特色事项(加分事项)、一票否决事项等在内的十个方面,涉及了执法主体、执法行为、执法程序、执法效果考察等一系列执法环节。在执法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主要是以上述十个方面作为工商执法规范化达标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并根据每项一级指标的具体内涵,分别设计二级指标。其主要内容是:

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主要是从执法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考察其规范程度,主要涉及行政执法机构设置、机构名称统一、行政执法人员配备三个方面,其基本要求是要成立经检大队和中队;成立案件领导小组;成立案件内审组;有相应的职责和工作制度;名称、牌匾统一并挂牌;配备专职办案人员;办案人员具有案件主办人或相应的资格。

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主要从执法办案人员行为、执法办案权限、执法程序的规范化、执法文书规范等四个方面加以考察。其中对于执法人员的行为,主要评价其仪表举止、语言表达、执行纪律以及内外关系与礼节礼仪。执法办案权限则要求行政执法主体应具有法定权限,基层执法机构以及人员应具有符合规定的授权,应在法定管辖区域内进行执法活动,持证上岗,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执法证管理办法》,在权限范围内应积极执法,不得有行政不作为。对于执法程序,主要评价的内容包括线索管理、立案、告知、回避、核审、移送、调查取证、处罚、听证、送达、执行、回访等一系列程序步骤是否符合规范化的制度要求。执法文书的规范化主要要求执法人员应使用说理式执法文书,行政处罚决定书应当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叙事完整、说理充分,语句流畅、逻辑严密、用字准确的要求;使用统一规范的执法办案文书,推行制作执法办案文书格式化、办公自动化;执法办案文书的制作和填写应当符合相应的规范;各类执法办案文书的文号编写、签字盖章应统一规范。

案件管理的规范化。案件管理的规范化主要是从案件内部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要求,其内容包括工商行政执法案件的档案管理、行政处罚案件备案、行政处罚案件质量评审与考核激励,工商行政执法中对于暂扣、扣留、罚没物资管理等方面。如要求建立健全行政处罚案件备案制度,建立暂扣、扣留、罚没物资管理、交接台帐,以实现案件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执法制度的规范化。执法制度的规范化主要包括执法公示制度、违法案件督办制度、行政复议工作制度、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要求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首先要健全这些制度,其次要严格按照这些制度的规范内容来加以操作。

执法办案装备统一。执法办案装备统一考察执法办案的办公场所、车辆配置、物资装备三个方面,主要要求是要设置专门的办公室、接待室、扣押(罚没)物资专用保管室;经检大队应当配备两台以上的专用执法车辆,经检中队必须保证一台专用执法车辆配备到位;经检大队、中队人员应当做到每人配备一台计算机;经检大队和中队应当配备一部手提电脑、一台摄像机(或数码相机)、一台录音设备。

执法标准统一。执法标准统一要求严格执行江苏省工商局制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使用规则》;依据《行政处罚法》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照省局下发的《关于当前公平交易执法办案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规则》,努力实现执法办案中同一违法行为的管辖、定性、处罚、执行等各个环节的相对统一,逐步提高行政处罚行为的统一性。

执法数据统一。执法数据统一是对各种执法情况统计报表的要求。主要内容是要求统计报表填报及时、准确、全面;按规定及时、完整录入数据,案件录入应达到百分之百;准确及时客观全面进行数据综合分析;分析材料定期上报;登记台帐专人负责,及时登记;数据对接应达到百分之百。

行政执法社会效果。行政执法社会效果主要考察工商执法目的的实现情况,即执法工作是否达到该领域法律、法规、规章所规定的秩序和状态以及管理和服务对象对执法状况的评价。其主要指标包括被复议机关复议后撤销的执法案件情况、行政执法案件败诉情况以及执法情况社会满意度测评等三项内容。

特色事项。特色事项,是指工商机关在执法方面的特色和亮点,评价这一内容的目的是衡量工商执法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主要指标包括媒 体正面宣传和获得表彰情况两个方面。

否决事项。否决事项,是指在特定情形下,视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为不合格。评价这一内容是看工商执法工作是否有一票否决的情形,主要包括行政执法中发生重大腐败案件;行政执法领域发生重大责任事故;执法过程中发生其他违法乱纪行为,被市级以上媒体曝光,情况属实的。

二、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构建的经验与启示

建立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全面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重要举措。镇江市工商局结合本地实际所进行的工商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的构建,在实践中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但其中仍旧有如下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予以充分注意:

第一,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侧重点。

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执法行为,其中既应包括外部执法行为,也应注意内部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因此在工商执法行为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针对执法行为的规范应作为体系构建中的重点。镇江市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即遵循了这一思路,对于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建设设计了较大的权重。在前述评价指标体系的第一到第八项一级指标中,各指标所在权重分别是:行政执法机构的规范化6%,执法办案行为的规范化42%,案件管理的规范化12%,执法制度的规范化15%,执法办案装备统一6%,执法标准统一6%,执法数据统一6%,行政执法社会效果7%,其中工商执法内外行为的规范化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第二,工商执法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地方特色体现。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10)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评价指标体系论文篇(11)

关键词: 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论文质量;评价现状;评价指标体系

Key words: practical master on management;academic dissertation;quality of the thesis;current evaluation situation;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69-02

0 引言

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MBA和MPM等专业学位,管理类应用型硕士教育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新生事物的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位论文作为研究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直接反映研究生的学习成果和专业领域研究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反映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因此,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便于实施的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1]。

1 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现状

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价大多数沿用学术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虽然基本能够对学位论文进行基本评价,但是由于应用型学位论文与学术型学位论文写作的方法、目标的不一致,导致评价指标上的差异。

1.1 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问题 随着管理类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针对学术型研究生制定的有关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甚至成为制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评价的瓶颈,目前论文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有:①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开题仅看开题报告,评价论文选题如何;中期审查大多也只是查看中期报告,不能检查监督论文内容完成程度;答辩看重的是论文成果,忽视论文产出过程,对提高论文质量难起作用。②受主观因素影响大。硕士学位论文都是由专家评审,因为每个专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很容易出现评价的论文相同而结果不同的结果[2]。③指标对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特点考虑不够充分。比如,专业学位论文选题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有实用价值[3];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以往的评价体系都没有体现这些特点。

1.2 学位论文评价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论文质量相关的评价因素随着硕士论文的实际状况的发展变化而改变,下面就从几方面分别阐述论文质量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应用型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缺失[4]。现在的硕士学位论文评价基本上沿用了以往学术型论文评价体系,针对学术型学位论文进行评价,因此,并不符合应用型学位论文的特点和要求。②评价制度不够完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制度建设,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已有的规章制度。以往学位论文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完善的学位论文产生评价制度,能够严格论文产出过程,提高论文质量。③缺乏必要的检查和监督。由于评价制度的执行过程缺少相应的检查和监督,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存在着执行不力的情况[5]。④社会因素的消极影响。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环境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6]。

2 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根据管理类应用型硕士的培养特色,结合管理类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和特点,将学位论文评价因素分为学位论文教学条件及管理、学位论文教学过程和学位论文效果3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指标,建立如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评价总分计算方法:

评价指标标准划分为A、B、C、D四档,表中只给出A、C两档的标准,低于A高于C为B,低于C为D;每项得分=分值×等级系数(等级系数:1.0?芏A>0.85、0.85?芏B>0.7、0.7?芏C>0.4、0.4?芏D?芏0);评价总分为每项得分之和。根据建立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就可以对某一管理类专业的应用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从3个一级指标以及下设的各二级、三级指标进行评价分析,并得出一个总评分。

3 结论

评价是保障质量的重要手段,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不仅是对学位论文本身的评价,客观、公正的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学位论文教学条件及管理、学位论文教学过程和学位论文效果三个方面。根据本文建立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某一高校的管理类专业的学位论文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相应的得分情况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已达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随着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方法的改进仍未结束,仍需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征航,毛旭东,刘万科,陈锴.博士学位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179-180.

[2]朱霞,卢润德.浅议经济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J].各界文论,2007(6):53-54.

[3]王桂荣、赵敏.管理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石油教育,2012(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