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绿色基础设施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0:23

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篇(1)

关键词: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城市雨洪控制利用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低影响开发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下, 雨水难以渗入地下, 形成了远高于城市开发前的雨水径流总量和径流洪峰, 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内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等问题。“绿色基础设施”是一种新的理念, 应用于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 通过一系列绿色雨水设施削减城市径流和污染物的排放, 能够有效解决上述城市雨 洪问题, 实现环境、生态、景观等多种功能。

近年来, 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 城市雨水系统中的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也有密切的关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雨洪控制利用是构建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重要内容, 对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绿色建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 在目前快速的发展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科学地全面推广绿色建筑, 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绿色基础设施概况

1.1绿色基础设施的内涵与发展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可追溯到130多年前,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设计者Frederick Law O lm sted 的设计中就有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雏形。经过长期的发展, 到20世纪90年代, 绿色基础设施已不仅仅局限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而是向更多相关专业扩展, 其理念和内涵也不断得到完善。基于雨洪控制利用在绿色基础设施中的重要地位和大量的实际工程应用, 西雅图公共事业局提出了一个更为专业的术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1] ,主要是指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一类绿色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铺装、绿色屋顶、蓄水池等。

综上所述, 可归纳出以下几点: 1.绿色基础设施是对人类”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灰色基础设施”的反思, 是多专业几代学者智慧的结晶;2.绿色基础设施是保护城市环境、生态、资源的有效方法, 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水的良性循环密切相关, 是广义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涵盖的主要技术

应用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既可以是各类单项技术措施, 也可以是多种技术措施的组合; 针对社区、流域等更高层次应用时, 更多地是将多种技术措施组合应用, 同时实现多种效益。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提供了一种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新的理念和方法, 与传统的依赖管网的”灰色基础设施”相比, 不仅投资和维护成本低, 还能为城市水环境提供更为有效的保障, 与景观规划设计等专业紧密结合, 同时实现生态、环境和美学等多种功能。

2.绿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建筑等体系的关系

2.1与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联系

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的典型的LEED评价体系为例[ 2] 。LEED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并应用到与绿色建筑相关行业中, 成为美国绿色建筑设计、建设、运行和管理公认的评价标准。根据获得分数的高低, 将建设项目评为铂金奖、黄金奖和银奖等不同的奖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其他一些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中, 也都不同程度地涉及雨水控制利用相关内容, 而要满足这些具体要求和指标, 必须通过采用不同层次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技术来实现。由此可见,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LEED 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

2.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的完善

10余年来, 我国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研究与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各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 在这个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落后了20-30年, 还

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LEED 、英国BREEAM 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雨洪控制利用内容的对比分析表明,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雨洪控制利用内容主要还局限在雨水利用(尽管也涉及到雨水的渗透), 从我国城市面临严重的雨水问题、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建筑的内涵以及发展的眼光看, 这显然都远远不够。

3.国内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工程实践

3.1在美国的工程实践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经过多年推广, 在美国多个州已有不少成功的应用案例。很典型的如美国波特兰NE S iskiyou绿色街道改造工程, 自2003 年改造完成之后, 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 并于2007年荣获年度美国景观师协会(ASLA )综合设计大奖。在此项目中, 传统的”灰色基础设施”经过改造, 被赋予了新的功能和含义。设计者将雨水花园、植被浅沟等技术措施巧妙地融入到街道的绿化和景观设计中, 使整个街道的绿化、景观设施相互联系, 为传统的街道绿化赋予雨洪控制利用的功能, 形成一个集雨水收集、滞留、渗透和净化等多功能的综合系统。

3.2 国内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 国内城市雨水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随着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绿色建筑等理念的逐步推进和相关研究的深入, 雨洪控制利用项目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推广。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开发商、国内外设计等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广泛的合作, 从不同层次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开展了系统的应用研究和一系列的工程实施,包括中小尺度的单体建筑、学校、机关、公共绿地、公园、道路、住宅区等, 也包括针对新开发区、城市等较大尺度的区域规划设计或综合研究, 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反过来也促进了该研究的深入开展。

4. 结语

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另一个角度看, 雨洪控制利用技术或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又是绿色建筑评价、低影响开发、最佳场地设计等相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国内正在大力、全面提倡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 应抓住这一契机, 重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研究成果的应用, 在城市范围内全面推广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将有效控制城市雨洪问题, 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种功能效益。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绿色建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方面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经验, 深入研究并加快推广绿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充分体现绿色建筑”绿色”的特点和内涵, 提供一条有助于实现”低碳”和”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绿色基础设施篇(2)

中图分类号:V3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78-02

新型城市化建设推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涌现,大量资金主要来源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的投资和金融机构平台的融资。而这两个方向暴露出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负债问题会越来越大,将来偿还会越来越难,这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只会拖延我国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其次,这种比较单一的方式使得项目运行效率比较低,从而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风险。由此可见,项目股东的多元化有利于改进生产技术和提升管理经验,促进我国政府投资体制的改革。另外,中国正面临着能源和环境两大灾难性的危机,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保护好环境,使得资源得到永续利用。为解决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提出了“绿色增长”的可持续范式,作为可持m发展的前沿理论,对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1 PPP模式对促进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意义

(1)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能够有效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债务负担。政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模式中,政府既是项目直接投资者也是项目的借款人,不能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发行债券,由此建立城市建设发展投资公司并以此为主体发行债券,或向银行进行商业贷款。但这种做法项目成本高且风险大,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PPP模式的核心为以项目的经营收益为保证,引入私人投资者参与,通过适当的政府优惠政策进行的一种融资模式。它既为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了庞大的资金需求,同时又大大减轻政府的债务负担,改善财政收支状况。

(2)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合理分担项目风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巨大,周期漫长,参与者众多,合理的风险分担方式是项目各参与方的风险分配与收入结构相匹配。在PPP模式中,根据政府和私人投资者的不同特点,把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处理该风险的一方,从而使整个项目的系统风险最小化,实现利益最大化。

(3)PPP模式的实行有利于约束政府行为,打破政府垄断的局面。基础设施项目具有公共性和自然垄断性的特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私人投资者的引入,由政府垄断的局面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模式转变,给社会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平台。

2 绿色增长演化历程

20世纪60年代中期,工业革命在带来巨大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学者研究视角由不可持续轨道向良性发展轨道转变,绿色增长作为典型的研究理论经历了四段式演进历程,如图1所示。

3 绿色增长的实现路径

绿色增长不是单一性的技术改革,而是要求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范式的角度上转变。技术创新、投资方式和政府政策是实现绿色增长的三个重要来源。技术变革涉及一系列新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对传统技术的替代;投资方式主要指由单一的政府投资向政企合作的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有利于提高项目运行效率,促进社会监督水平。绿色增长的实现不仅需要结构性变革和技术效率的提升,还需政策的支持。政府政策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要点,传统的绿色增长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补助和污染定价,随着实践的推进,诸多学者已经开始从市场、技术和环境三个领域对绿色增长政策进行探讨:(1)市场政策主要围绕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原材料价格低、质量差不利于绿色化转型展开;(2)技术政策是指提高环保产业科技水平,保护知识产权,调动科技创新积极性;(3)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公众参与监督的地位。促进公共基础设施的快速绿色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绿色增长为实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快、稳、高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成为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手段。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应关注如下问题:(1)绿色增长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绿色运动,需要社会公众共同监管,构建客观评价体系也成为实践必须解决的问题;(2)结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特色,通过制度体制的设计,有效地推进绿色增长的实施;(3)PPP模式在实践中有盲目发展的趋势,对待PPP模式需要冷静的态度与科学的分析。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社会福利水平仍有待提高,绿色增长是科学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5-13.

绿色基础设施篇(3)

富士通的绿色节能IT基础设施解决方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该解决方案旨在通过提高IT基础设施的能效来降低电力成本和环境负担,进而减少客户以及整个社会的环境影响。富士通已研发出优化其托管IT设施能效的关键技术,并通过其遍布日本全国的50个数据中心所积累的专业节能知识和经验,从整个生命周期管理角度来帮助客户规划、设计、部署和运行。有效地帮助客户实现机房和数据中心设施的优化。

绿色基础设施篇(4)

中图分类号:TU9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环境建设和生态资源面临严峻的挑战,其中水资源引发的问题愈加引起社会的关注,水资源的节约以及合理利用,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景观工程是城市生态系统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城市雨水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将雨水基础设施应用到景观工程,对城市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城市化过程中的雨水问题

在城市化的快速化进程中,“重上轻下”问题比较突出,导致雨水径流污染加剧,城市内涝风险加大,雨水资源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遭到恶化。在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都存在资源性缺水问题,但雨水利用率却不足10%,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对民众的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所以,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目前城市雨水问题的严重性,将雨水资源利用纳入可持续的城市建设中,形成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景观工程紧密结合的技术路径。

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2.1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概念

目前针对“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国内与国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各种学术概念来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足之处的反思与总结,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雨水基础设施建设当中。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将传统的“灰色”发展模式转换为“绿色”发展模式,无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是有益的。这一理念的主旨是保证雨水能够在模拟自然状态下进行循环。

2.2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分类

按照雨水循环系统的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三类:源头设施,传输设施,以及终端设施。

3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城市景观工程需要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和有序的空间形态,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而在城市景观建造中,引入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则使得原本传统雨水管理模式最大程度上与景观工程相融合,结合景观建造元素和自然条件,形成模拟自然生态模式的雨水管理体系,在营造丰富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的同时,有效削减城市雨水径流,减少面源污染,雨水资源得以合理利,城市水环境得以保护。

3.1屋顶花园与生态屋顶

屋顶花园作为一种不占用地面土地的景观建造形式,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价值不仅在于能为城市增添绿色,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弱化城市的热岛效应,而且改变传统硬质屋顶的雨水排放方式,最大可能的削弱屋顶雨水径流。

屋顶经绿化后,由于植物对雨水的截留、蒸发作用以及人工种植土对雨水的吸纳作用,屋面汇流的雨水量可大幅降低。采用厚度30cm,饱和含水率15.5%的人工种植土层,建筑屋顶径流系数可下降到0.3左右。

在重视屋顶花园在雨水滞留方面作用的同时,更应重视防水,防水是屋顶花园安全工作的核心。目前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的广泛使用,本文结合工程实际经验,给出了屋顶绿化排水与虹吸式雨水斗节点的工程处理措施。

图3.1 屋顶中虹吸式雨水斗节点处理措施

3.2植被浅沟

植被浅沟是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性措施,通过重力流收集处理周边区域的径流雨水。当雨水流经浅沟时,在沉淀、过滤、渗透、吸收及生物降解的共同作用下污染物被去除,达到雨水径流的收集利用和径流污染控制的目的。在景观工程中,它一般适用于园区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以及大面积的绿地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同雨水管网联合运行,甚至替代雨水管网,在完成输送排放功能的同时满足雨水的收集及净化处理要求。

图3.2 典型的植被浅沟布置示意图

在植被浅沟的设计中,首先需要紧密结合场地的自然地形,考虑收纳水体的高程控制,并能保证浅沟可通过重力排水;其次对于较大面积的场地,应重视汇水区域的划分,根据各汇水区域的性质与分布,尽可能均匀分配各浅沟的雨水径流量;对于景观工程中的植被浅沟,应需与景观相协调,发挥景观作用。

表3.1 植被浅沟各设计参数取值

设计参数 取值范围 设计参数 取值范围

浅沟长度L(m) >30 植被高度h0(mm) 50~150

水力停留时间(min) 6~8 最大断面高度h(m) 0.6

最大径流速度v(m/s) 0.8 浅沟纵向坡度i 0.005~0.025

曼宁系数 0.02~0.03 浅沟断面边坡坡度i0 2~3

在植被浅沟的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应重视保持浅沟入流的均匀分散,合理控制沟内植被的切割量,并及时清除浅沟内的沉积物和补植受损的浅沟段。

3.3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是一种在景观工程中常见的生态型雨水渗透设施,其蓄渗效果好,结合景观绿地同步建设,避免了重复投资,且经渗排后的多余雨水经平控雨水口溢流排出,管道不易堵塞。

在下凹式绿地设计中,应注重绿地下凹深度和绿地面积两个主要设计参数。在景观工程中,首先根据总体景观设计需要,划定合适的下凹式绿地建设范围,根据项目所在地的土壤渗透系数、设计暴雨重现期等基础资料,计算下凹式绿地可服务的有效汇水面积以及下凹深度。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修订版中,规定下凹深度为5~25cm,但在景观工程中,考虑到下凹式绿地被景观园路频繁穿越不能大面积规模建设,并考虑到游人行走安全等因素,一般取值10~20cm。

3.4雨水花园

在景观工程中,雨水花园因在景观融合和水资源利用的最大融合,而成为近年以来最流行的景观设计元素。同下凹式绿地一样,雨水花园也是一种生态滞留与吸收雨水的场地处理措施,但与下凹式绿地相比,雨水花园在植物配置选择方面更加丰富,且具备了更多的功能:除了控制雨水径流量之外,通过多样的植物选择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径流污染。植物选择主要分为生态功能性和景观观赏性两种:在生态功能性植物方面,主要以根系发达、速生且茎叶肥大的植物为主,如凤眼莲、茭白、芦苇和香蒲等;在景观观赏性植物方面,主要考虑美观的湿生植物,并搭配野生水湿性植物营造雨水花园的野趣,如睡莲、鸢尾、美人蕉等。

图3.3 典型的雨水花园构造示意图

进行雨水花园设计时,应注重不同区域的的植物品种的选择搭配,以及建设规模的控制,尽量密切与总体景观营造的结合,充分利用其公众开放等特点附加雨水利用景观化的科普宣传价值。

3.5生态湿地

生态湿地,兼有水陆两种生态系统的基本属性,在景观工程中,是常见的构成元素。生态湿地需要水文、土壤和湿地植被三个要素同时存在,水深一般不超过2m,土壤受地下水或者地表水的浸润,形成利于湿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生长繁殖的滋养环境,使得湿地具备了较为明显的生物积累与潜育特征。

在景观工程中,保留的原生态湿地或者新修建的人工湿地,都潜在的具有4个功能,即:防洪减涝、展示湿地景观风貌、保持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在进行湿地专项设计时,应首先确定湿地的功能定位,按照 图 3.4 的设计流程进行。

图3.4 人工湿地设计流程

除了美化景观,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处理生活污水以外,湿地已成为常见的雨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其构造简单、运行管理简便并具有很强的生态景观效应。

在景观工程中,湿地的区位及规模设置需要与整体竖向设计紧密结合,既要考虑湿地位于总体环境中相对低势的区域,保障雨水可以通过自然地表径流汇至湿地内,又要考虑湿地的适度规模设置能够满足汇水面积的雨水蓄积。

湿地植被能够将地表雨水中大部分的面源污染物过滤,同时可以对雨水进行蓄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的压力,减小洪涝灾害发生的几率。

3.6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

美国的雨水利用常以提高天然入渗能力为目的。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美国很多城市建立了屋顶蓄水和由入渗池、井、草地、透水地面组成的地表回灌系统,让过多雨水迂回滞留在曾被堤防保护的土地中,既利用了雨水的生态环境功能,同时减轻了其他重要地区的防洪压力。美国的许多地区都广泛利用雨水进行绿地的灌溉和景观区的冲洗。除了在工程措施上重视之外,美国还制定了相应的发了法规对雨水利用给予支持。比如在科罗拉多州、福罗里达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都分别制定了《雨水利用条例》,规定新开发的暴雨洪水洪峰流量不能超过开发前的水平,所以新开发区域必须实行强制的“就地滞洪蓄水”。

而在我国,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年版)中也以强制性条文明确的要求:“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在景观工程中,大型公园或者游乐场往往配套有面积较大的集中停车场,对于这大面积的集中硬地,雨水如何的蓄存并做到延时排放,就需要结合地下蓄水设施来实现。

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由预处理进水单元、初雨弃流处理井、配水主管、蓄水室(主要构件)等组成。其主要构件蓄水室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制成,以美国Storm Tech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为例,如图5-3所示。

图3.5 Storm Tech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

Storm Tech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工程适应性,其形状和尺寸设计使产品能适用于各种项目工程条件。产品采用组合式安装,方便运输且安装施工便捷,在美国主要应用与商业及住宅地产,尤其是在停车场和市政地下体系应用广泛。该系统具备两种功能,一是利用Storm Tech室下部的卵石层向土壤补充雨水,二是可以在补充地下水之余利用其容积蓄存多余雨水,供景观浇洒使用等。

景观硬质场地的雨水经过径流收集后,排入Storm Tech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的首部,一般在首部设置预处理单元,如沉泥(砂)井等。经过预处理的雨水进入初雨弃流处理井,井内设置有溢流堰,初雨阶段,雨水进入隔离管段。隔离管段采用Storm Tech室外部包裹土工布措施,杂质及污物被截留在隔离管段内,经过过滤的清洁雨水通过下部卵石层渗透至土壤中。当雨期较长时,过多雨水经过溢流堰进入配水主管道,然后均匀分配至各个Storm Tech室完成渗透或贮存。

图3.6 Storm Tech延时排放雨水处理系统施工

4总结

虽然我国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在景观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地推进,我国目前也正处在社会转换发展形态的关键时期,雨水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显得更加的突出,因此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应该更加得到重视。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结合我国景观专业的发展,对新型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以期通过科学的景观雨水解决方案实现减少城市洪涝风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绿色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硕.基于雨水利用的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

[2]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3]王佳,王思思,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2,21:45-47+50.

[4]车伍,张伟,王建龙,李俊奇.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解决城市严重雨洪问题措施[J].建设科技,2010,21:48-51.

绿色基础设施篇(5)

一 缘起

缘起于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作为世界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自然绿地“华中之肺”神农架林区,其河域因建100座水电站而被肢解断流。造成这一恶果的直接原因是当地居民的贫穷[1]。这不由的令人重新审视人对自然保护与开发态度上的取舍亦或平衡的问题;更令人深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问题。

对于前一问题,可借鉴始于150年前美国的自然环境保护运动。那场运动的肇始者是被誉为美国现代园林之父的奥穆斯特的。奥的突出贡献是一确立了美国执业园林师与建筑师平等的职业地位(1899年);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大学的园林专业(1901年);三竖立了保护与连接自然资源环境的生态财富观念,以波士顿“翡翠项链”项目为典范(也是现代城市GI概念孵化的温床)。那场环保运动的后续发展过程,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奥的公园运动实践为发端,以梭罗等浪漫主义文学家宣扬热爱自然的呐喊声为催化剂,到缪尔(John Muir)组织民间社团把保护自然的理念推广深入人心为高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自然功利性地保护即以谋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平衡为理想;第二阶段是以卡逊(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一书的畅销及其引发的社会反响为高潮(60年代),以国家荒野法案的成立为标志,特点是对自然非功利性地保护,即只保护不开发。

从美国环保运动的历程以及今天所取得的成效来看,要挽救神农架林区的生命,如果想采取平衡“保护”与“开发”的方法,那是神话。必须只保护不开发。那么,在禁止开发的前提下,林区内相当于一乡镇人口的山民该怎么生存?这可借鉴北方城市鄂尔多斯市政府保护鄂尔多斯大草原成功的案例。草原的农民和牧民虽然失去了农田和牧群,但他们在城市里找到了就业机会,生活比以前好得多。弃牧长草、退耕还林确实能挽救正在衰亡的自然生境,但同时也增大了邻近城市的人口密度。那么在控制城市土地面积不扩张的前提下,如何改善城市基础设施以容纳密度愈来愈大的人口呢?

以国外发达城市为鉴,加速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二 绿色基础设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功能

1 绿色基础设施的特点

作为一种城市基础设施,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简称GI)的概念是相对于灰色基础设施(如水电管网和城市道路)提出的。所以与常规基础设施比较,更易理解GI的首要特点----连通性(connection)。如同单个水箱、水管不能称其为基础设施,只有在相互连通成为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网络的基础上才能被视为“基础设施”;城市绿地也只有在连接成网络时才能被称为基础设施而产生良好生态效益。GI网络从形态上通常包含3类区域:网络核心区(hubs)、连接廊道(links)和小型场地(site);核心区指大型的较少受外界干扰的自然生境,比如美国马里兰州的GI体系规定其面积不小于100公顷;而小型场地还具有游憩的功能。GI连通特性的意义不仅在于生态学方面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还在于能够提供城市居民方便贴身的绿色享受而不必依赖交通工具郊区远足或偶尔去趟公园。

GI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尺度性。GI的尺度可以从一棵树、一个屋顶、一盏路灯(近人尺度)到整个城市甚至跨省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与规划(区域尺度)。基于美国GI定义的提出(1999年8月):“GI是我们国家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一个由水道、湿地、森林、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它自然区域,绿道、公园和其它保护区域,农场、牧场和森林,荒野和其它维持原生物种、自然生态过程和保护空气、水资源以及提高美国社区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荒野和开敞空间所组成的相互连接的网络。”[2],以及2005年英国Jane Heaton Associates的文章《为可持续社区的GI》的内容,可见英美的GI概念偏重于宏观区域尺度。而基于Sebastian Moffatt的《加拿大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导则》的发表[3](2001年5月),尤其提到GI的一体化特点:起始于单个建筑这样小的尺度,然后根据需要向建筑之外延伸;在建筑的层面上,一体化可体现在墙、屋顶、入口和其它建筑的组成要素上。可见加拿大的GI概念侧重城市以内的小尺度。因为尺度的微小,所以容易深入到工程技术上的“绿色”化。

2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宏观层面

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看,促成可持续的途径有二:一是低碳途径,一是生态途径。具体看低碳途径又分两方面,一是汇碳途径,一是减碳途径。具备汇碳功能是园林植物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地中的植被、湿地和微生物来吸收和固定,所以增加绿地一定可以增加碳汇率。洛杉矶的模拟研究显示,一棵乔木每年吸收的碳有4.5~11kg,可节约能耗相当于每年少排18kg碳。纽约市的树木每年可吸收383亿吨CO2相当于燃烧153亿吨标志碳的排放。采用复层群落式种植,将不同根系深度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可使单位面积植物的碳汇量最大[4]。城市主要的汇碳设施是GI系统里的网络核心和连接廊道。但是即便城市的GI核心区及廊道区面积足够大,对改善整个城市空气质量的作用仍然微不足道,因为城市大约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由汽车造成。比如80年代的洛杉矶登记在册的车辆有300万辆,每天释放几千吨烟雾,其中大约600吨为碳氢化合物,400吨为氮氧化合物。所以低碳的另一途径是直接减碳,这意味着减少车辆通勤。通过研究比较,单位时间内私人汽车、工具车(如卡车、货车、工程车)和飞机的排碳量最高。尤其私人汽车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空气带来的高碳量与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必须得到发展,这对矛盾何以解决?可以利用城市大面积的硬质铺装地以及建筑底层的地下空间开辟私车停车场并支持减免停车费的同时增加通勤费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这一矛盾。联合国人居中心某著作中有位学者指出超过20人/公顷密度的城市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才恰当,因为私车过多并不能增加通勤速度,甚至严重堵车时开车不如步行快。为了限制汽车通勤,相应的从园林设计角度应多设计绿色的自行车道、增加步行道宽度、缩小机动车道宽度。如新加坡,为了鼓励居民骑自行车和步行,国家公园局推出Park Connector项目以形成地区的自行车网络。另外,利用园林绿地发展都市农业也可一定程度上缩减货车通勤距离。

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途径是生态途径。生态的核心就是循环。比如自然界水-汽循环过程相伴随的空气自净能力及相关的生态修复能力,在城市里失衡。原因是城市50%以上甚至90%的区域是非渗透地表即道路、广场、地面停车场等硬质铺装地和建筑物占据的部分,严重影响雨水通过地表渗透回流完成自然界水循环的方式。所以从园林规划角度,只有增加绿地面积才能增加城市自净力、减缓洪泛压力、避免地下水资源枯竭或变流从而减少人类城市对自然的负面影响。促进水-汽循环最有效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屋顶花园和立体绿化的面积以及地面袖珍绿地的面积,如日本东京规划2000~2015年市区将会建设1200公顷屋顶花园(同时还有减小市中心热岛效应的好处)。一个衡量可渗透地表密度的重要参数叫GPR(Green Plot Ratio)即“绿色容积率”。一般根据灌木覆盖密度认为合理的GPR可折算成31;而草坪的GPR是1,且养护费用高、氧气制造力低下、不支持鸟类和昆虫的栖息故“生态效益几乎等于零”[5] ;由浓密树冠的树木所覆盖的地块GPR高至61甚至101。同一地块有屋顶花园设施的GPR远大于没有屋顶花园的;且拓展型(expensive)屋顶花园的社会效益远大于精密型(intensive)的,比如北京市政府通过园林局发放200元/m2资金用于老旧建筑屋顶增加拓展型绿化的做法值得学习。

2.2 微观层面

把GI放在微观的语境里,它可以是一棵树、一排路灯、一条街的排水沟盖子和树篦、公园里的休息长凳或广场的喷泉水池。所有这些城市设施都可以严格遵循3R原则为了最大限度地在某一环节上有利于生态循环。从利于循环的角度,它们被认为是“绿色”涵义的,这不同于宏观层面GIS影像下视觉色彩的“绿色”。

例如,德国以玻璃瓶、塑料瓶、纸盒纸袋和塑料泡沫袋4个图形代表不同材质垃圾,以便于垃圾的分类投放,在Recycle(回收)的环节上体现了环卫设施的“绿色”。

照明设施的“绿色”可通过利用洁净零碳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实现。据报道,深圳盐田公园8000m2的照明面积,仅采用太阳能每年可节电8万多度,相当于减排2.2万吨碳。

建筑周边的树木可有效降低建筑的能耗。据报道,亚特兰大CBD区的树木提供的遮荫,每年可为城市节省280万美元的电费;爱丁堡的防风林可使办公建筑的供暖能耗减少16%~42%。

园林设施在不能地表渗透排水的硬质铺装上如广场,首要考虑的是收集雨水,预防洪泛。比如阿尔芳(Alphand)设计的巴黎Monceau公园的地漏盖子,可以精确地引导雨水通过它的狭槽,用最经济的方式收集并排走雨水;再如意大利Campo广场边缘的石质座凳,是最受人们赞赏的园林设施,因为在干燥的季节它只是座位和空间边界,而在雨季它可以迅速的收集降水量达60cm深的倾盆暴雨雨水。其次要考虑雨水的循环使用,作为园林设施观赏用水和园林植物灌溉用水。比如高迪设计的居尔公园架空广场边沿的座椅靠背到地面的蜥蜴头喷嘴,是雨水从天空到地面的“长途旅行”路线;再如英国伦敦80年代的交流广场喷泉,利用雨水、台阶、蓄水池、喷泉喷嘴、水泵的组织,展示了水流运动产生的视觉魅力;异曲同工的现代作品还有哈弗大学的泰纳喷泉。

三 结语:建设绿色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从游牧生活的原始部落,到定居生活的农业乡村,再到以王权为中心的古代城市,最后到以商业为中心的现代城市,这是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而建造聚居环境的本能驱动。最终,城市成为最高级的聚居方式;而在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历程里几乎都有“工业革命”的插曲,它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恶化城市环境卫生,更糟糕的是由环境恶化引起的普遍消极的情绪。这种消极,在文艺形态上表现为鼓吹“高尚的野蛮人”回归旧社会的浪漫主义幻想;在社会学意义上表现为两极分化,即有钱人向往中世纪城堡庄园主生活而离弃城市,选择郊区建造自己的别墅花园“王国”,城市则成为穷人的“集中营”。后者是霍华德提出城市改良模型的直接原因,但他的理论错误在于目的是为了疏散日益膨胀的城市人口。

今天可以肯定的是:人口的集中,是城市的第一特征且是必须的。只有集中,才能活跃经济,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前述神农架山民的生存问题;只有集中,才能避免城市无限扩张,控制普世城占地球总陆地面积之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可持续。现在面临的现实是灰色基础设施日益老化,而绿色基础设施的比率,从而减少城市对自然的影响;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的收集垃圾,促进消纳垃圾产生新能源的绿色产业;只有集中,才能更方便地建立卫生和用水用电系统并且提高能源利用率。综上,城市的发展命运,要么是死亡,要么是可持续。热爱并享受城市便利生活的人们理所当然地选择“可持续”,那么支撑城市实体的基建设明显落后。所以提高GI建设的速度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陈勇,王昱晔.一百座小水电站肢解神农架河流[N].楚天都市报,2011-8-15(A1~3)

[2] 吴伟,付喜娥.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及其研究进展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09.5(24)

绿色基础设施篇(6)

一 .“绿色城市”和“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以及存在意义

“绿色城市”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狭义上指的是绿化水平相当高的城市,广义上指的是污染全部控制、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绿色城市”的实现离不开多种策略的支持。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中的生态问题和能源问题非常突出,它是资源消耗的主体和环境污染的主要“贡献者”,我们要节能减排,首先要在城市进行。我们国家建设量非常大,每年建设量高达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已经超过了社会能耗的28%,随着建设量的增长这个比例还会上升,所以要让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必须走低碳生态城市之路,必须要发展绿色城市。绿色建筑从理论到实践已经逐渐形成了体系,但绿色城市还在探讨。绿色建筑已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绿色建筑应向高效的生态城市进行转变。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实现策略

1. 低碳城市的概念及意义

低碳城市(Low-carbon City),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低碳城市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地的共同追求,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发展低碳城市为荣,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性的舒缓包容。

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低水平。在全球环境危机和中国能源紧张的宏观背景下,建设“低碳城市”在国家节能减排的新形势下会产生放大效应。

“低碳城市”的理念应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如在城市非主干道路、广场、办公楼公共空间、庭院、公园等地方可采用太阳能照明;在宾馆饭店、洗浴中心采用太阳能加电辅助热水系统;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的应用,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体回收利用等。

气候组织的报告认为,在以“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为特征的“低碳城市”中,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低碳经济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并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水平。

2 .低碳城市的前景

2008年初,中国建设部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大陆以上海和保定·中国电谷两市为试点联合推出“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蹿红”,成为中国大陆城市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的最热目标,该目标将具有长期的特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首任主任夏堃堡先生称“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著名学者林辉认为,建设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正是对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具体和有力的实践,并且具有全民的参与性、持续性,能够做到共建共享。

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提出,该部今后将着力做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等五方面工作,以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综合而言,低碳城市将成为城市品牌的新高标。

3 .低碳城市的节能成效

推广低碳城市应用技术,其节能减排效果是显著的。据调查测算,使用10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8吨标准煤;每年使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每年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如果用地源热泵来代替集中供暖和夏季制冷,几乎没有任何污染,每年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节约标准煤40公斤~70公斤,供热运行费用每季约为16元/平方米,低于大部分城市集中供热收费标准(如北京为30元/平方米),制冷运行费用每季仅为1元~2元/平方米。全球甲烷排放比例中垃圾填埋场占11%%,每减少1吨甲烷,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21吨,如将中国每年填埋的约1.1亿吨生活垃圾产生的填埋气体全部收集利用,就相当于30亿~70亿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是中国目前天然气总产量的1/6~1/8。

4 .低碳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席卷全球的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推进科技进步,调整经济产业结构,推进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会。从经济学角度看,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按照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国人要达到欧美国家的生活水平,需要两个地球。另外,维持中国的快速发展就GDP而言,每年发展下限是8%,而我们的资源仅能支持经济发展到4%,并且很多资源已经过度开采。对于我们来说,要想发展,必须做出选择。这是中国政府在强势扭转,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经济周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往往会在一定时间内催生新技术、新产业,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新繁荣。“低碳城市”是以低碳经济为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建设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

参考文献

绿色基础设施篇(7)

在我国工业品生产和食品消费中农产品一直占据很大比重, 农产品主要指粮食、棉麻、油料、肉类、果蔬以及乳、蛋、糖。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指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强调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和实现增值以及物流操作、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具体包含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等内容[1]。农产品绿色物流涵盖了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

一、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

农产品绿色物流在发达国家发展较为迅速。它实际上是农产品物流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一种产物,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今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虽然农产品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注意,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则更加滞后:

(一)初步具有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和开发意识,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还没确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绿色产品倍受消费者欢迎。广西抓住市场机遇重视绿色产品的认证和开发,到2010年8月13日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书151个(见表一),只占全国总认证书15917个的0.95%,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是大米、机制糖、鲜果和啤酒等产品(见表二)。

广西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总体落后,人们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观念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并没有确立。当前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经营消费理念已初步树立,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还没有。农产品经营者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甚至绿色服务;农产品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甚至绿色保障。可就是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环节没有引起重视和关心。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的生产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每个农户受文化经济条件所限,相当多的农产品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经营方式相当落后粗放,加工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初级方式而无法升级,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当低。农民则只关心农产品的最终产量和价格,对于像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没有也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绿色物流思想,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烂、变质、霉变等浪费现象严重,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二)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和货运场站及物流集散设施是农产品物流主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广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方面,承担农产品物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铁路、航运和空运。广西目前农产品交通道路方面:一.据调查近1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这些村的农产品没法外运,农村公路的通达率有待提高;二.贯穿广西境内的只有南昆、湘桂、焦柳、黔桂、黎湛5条铁路干线,大部分广西农村地区还没通铁路;三是广西机场本身数量不多,能用于农产品物流的飞机少。

货运站场及运输设备方面,目前广西在货运站场的建设方面力度不大,缺乏专业化的汽车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中转站,承担农产品物流的货运站场主要是一般的普通公路货运站。

而农产品运输载体主要是中型卡车、农用车、三轮车,这样的运载工具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容量不足,更不能保护好农产品[2]。

物流集散设施方面,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得到发展。目前广西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农产品市场结构中集市贸易占主体,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南宁和柳州几个大城市,批发市场的保鲜、加工、运输、仓储等绿色物流配套设施少,建筑老旧且交易方式陈旧,市场服务单一和市场法规不完善等。其次是仓储设施陈旧。广西农产品以亚热带果蔬为主,对保鲜储藏会有特别的要求,但目前广西的仓储设施不论在数量结构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满足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需求[2]。

(三)物流技术得到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低下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广西农产品物流活动得到了较大发展,物流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仍然低下。

1.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运输是指通过运输实现农产品空间位移时,采用绿色运输策略,包含合理选择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有效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对流运输等无效运输[3]。目前广西不合理的运输现象大量存在,据调查有些农产品从海南运到南宁的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再运到湖南的长沙,这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物流成本,还很难保证农产品的鲜活性。

2.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流通加工是指根据终端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类、清洗、包装等活动。绿色流通加工要注重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尽量将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的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3]。发达国家果品加工能力已经达到生产能力的70%以上,广西农产品现阶段仍然以自然形态进入市场,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广西年产鲜果在450万吨左右,但经过流通加工的只有60多万吨,还不到生产能力的20%。

3.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包装强调“适度”包装,既反对过度包装,造成包装材料浪费,又不能为追求低成本,采用劣质包装材料,影响人体健康[3]。目前广西农产品包装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运输包装大多用的是塑料编织袋和麻袋,农产品销售许多根本没有包装,至于保鲜型包装相对更加落后。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自然、文化及经济条件使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难以确立

2009年末广西农村常住人口295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0.8%,分布在12918个行政村;广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2003-2009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95元、 2300元、2490元、2770.5元、达到3224.1元、3690.3元、3980元。广西农村人口数量多,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少,这样的自然文化和经济条件使农民难以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更不能正确认识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因而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在广西农村难以确立。

(二)农村基础设 据调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4项一级指标中,广西位列第一的有4项,排位二、三名的分别为4项和1项,位居倒数第一的有6项,倒数二、三名的分别为5项和4项,排位4~6名的总数为15项,超过排位在1~3名的9项,而且排名第一的4项指标中,除沼气池项目外广西的项目优势并不明显,说明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中偏下水平” [5]。

2009年11月,广西爆发了震惊海内外的“爱心香蕉”事件。当年广西香蕉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总产量210万吨,比上年增加84.5%。香蕉大量上市后,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最低0.12元1斤,不少蕉农因为采摘费用比卖出价还高,宁肯让香蕉烂在地里。最后在中央和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以“爱心香蕉”的名义消化掉了囤积的香蕉。“爱心香蕉”事件暴露出广西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农产品物流体系还十分脆弱。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止步在自然收获阶段,缺少了加工、配送、储存等供应链增值环节;因为缺乏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专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增值服务,大多数农民不但承担着农产品生产功能,而且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承担的销售、运输、加工、储存等功能,流通效率低下[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无形中限制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总体发展。

(三)绿色物流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绿色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绿色物流机制的完善需要从社会和企业两方面着手。广西绿色物流机制的建设缓慢,首先从社会方面看政府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规范和管理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广西的物流业仍然是实行分散的、分行业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种无序发展造成物流行业资源配置巨大浪费。同时,广西针对物流行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订和颁布也很少。其次从企业方面看农产品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力不足,并且第三方物流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广西物流业目前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小,而且分布范围范围广,大多数以自办物流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常规物流发展还很不健全[6]。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抓住本企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主观认为有利可图就自建物流系统,农产品企业则更加突出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机制的这些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伟媛, 发展浙西南山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8,(5).57-59

[2]唐运艳,广西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南宁,广西大学,2007年

[3]郑颖,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37-39

[4] 李万青. 从广西“爱心香蕉”事件透视我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j].江苏商论, 2010,(05).61-62

[5] 黄若君, 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1).22-36 [6] 李春香, 广西发展绿色物流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2).24-29

绿色基础设施篇(8)

关键词: 城市商务区;低碳;绿色;设计

中央商务区(Cential Business Distiict,即CBD)一般地处一个城市的中心位置,是一个城市高端产业的集聚区。作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区域,其开发无疑将导向高强度与高密度的地块开发模式,缩小区域内部如绿地、水体等生态要素开发,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与现代绿色低碳城市发展理念成矛盾。如何既注重经济效益的开发,又注重生态文化效益的开发,成为现代CBD发展的热点问题。本文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弹性格局两方面来论述现代绿色低碳CBD的设计。

一、基于绿色基础设施(GI,Green Infrastructure)构建的CBD低碳规划

据有关专家统计,一公顷城市绿地每年吸收一氧化碳量为5-15吨。基于GI构建的商务区低碳规划是指改变传统建设模式,将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商务区发展的战略性空间框架,在合理确立功能构成、建设规模的同时立足于基地的生态特征,构建与地区交通、建筑、绿色空间复合交融的生态弹性格局作为区域的绿色基础设施,减少碳排放,实现CBD高效能、高效率、低排放发展。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绿色基础设施作为CBD可持续发展基底。发展区域综合、功能联动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作为CBD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底,提高CBD碳汇容量,实现CBD低碳可能,创造自然和谐的魅力宜居之城。

2、绿色基础设施与地区交通系统的结合。将绿色基础设施的构建与城市交通系统相结合,最大幅度的发挥绿色植被固碳释氧、减噪降温作用,打造宜人尺度的城市街道系统与魅力步行空间,形成绿色生态低碳的地区交通系统。运用“机非分离、各得其所;打造枢纽,无缝衔接;公交优先,宜人慢行”的交通规划理念,通过采用“机动车主干道+林荫大道+步行道”的交通系统实现交通系统环境友好与高效运作的目标。

3、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游憩开放空间系统。营造连续贯穿室内外的绿色活力空间一一生态建筑绿色理念和绿色开敞室外空间。室外场地下构建“广场一街道一公园”的城市活力空间体系,室内场地则通过绿化屋顶、垂直绿化结合能源技术的运用,实现建筑低能耗运作的同时营造工作在大自然之中的高级环保办公环境。

4、绿色基础设施承载城市文化。对CBD开敞空间进行文化表征上的保护,并采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时尚转化,实现其功能更新后的活力更新,也保留了城市最重要的文化记忆与精神。绿色空间体系体现城市文化与地方精神,彰显城市魅力,突出CBD魅力橱窗的特质,建设生态娱乐型CBD与体验型CBD。

二、构建生态弹性格局的CBD

构建生态弹性战略格局不同于一般性对生态过程的描述与控制,而是立足于生态效益,兼顾土地经济效益,将生态过程通过核心辐射区、固碳斑块、游憩廊道等核心控制要素进行表述与控制,希望解决中心商务区的经济密集开发模式与生态效益之间的矛盾。

1、优化网络、强化绿核。由CBD生态现状的存在优势与面临机遇所决定的优势一机遇SO战略,根据CBD现状与城市生态学原理,对于现有分布均匀、形式多样的绿色空间应该加以优化,使其形成更加系统的有机生态网络,与此同时强化网络中的绿核,发挥其核心辐射的功能,促进CBD生态过程的发生与完善。

2、区域系统、固碳绿斑。以北京CBD东扩区案例为例,考虑到生态过程的时空连续性,从区域层面看待CBD东扩区的生态绿色空间建设,包括借用朝阳公园等周边大型核心绿地的构建CBD的区域性绿色基础设施,在CBD关键节点与现状绿化状况较好的地点如人民日报社的周边绿地、一道沟绿廊沿岸绿地以及已建成新光天地中绿化状况良好的中心景观绿地等中安插布置固碳战略绿斑,形成区域系统的生态绿色空间网络。

3、垂直绿化、指标控制。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绿地斑块的面积经常由于建设用地的胁迫与土地价值的市场级差被不断缩小。为了更有效的进行场地绿化并实现碳氧收支平衡的最小碳汇绿地面积,通过分解到每块土地的绿色容积率控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场地的绿色容积率进行控制与平衡,将空中花园、立体绿化、屋顶绿化等形式综合考虑。

4、斑廊贯穿、战略互补。通过确定发挥生态效应的最小面积与宽度,对CBD生态绿色空间的核心区面积与廊道宽度进行建设指引。当区域绿化覆盖率大于30%时,绿地对热岛有较明显的削弱作用,覆盖率大于50%,绿地对热岛的削减作用极其明显,因此建议区域绿化覆盖率应达到30%—50%。当绿地规模大于3公顷、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其内部的热辐射强度明显降低,基本与郊区自然下垫面热辐射强度相当。绿廊宽度大于30米时,具有较明显的降温降噪作用。绿廊宽度大于12米时,物种多样性开始随宽度增大而增高,因此建议设置面积大于3公顷覆盖率达到60%以上的集中绿地。同时结合交通系统构建绿色廊道,其中机动车主干道旁绿地宽度大于30米,次干道旁绿地宽度大于12米。由于斑块之间距离小于500米生态效应较好,500-1000米属于中等,大于1000米则较差;踏脚石斑块绿地面积建议在0.5到1公顷左右。

三、结语

CBD的科学建设为我国城市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城市CBD的建设要在绿色、生态、人文的理念下,建设成低碳、环保、节能、节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重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

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18(3)

[2]罗永泰,张金娟.我国中央商务区发展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4, (2) .

[3]王文礼,杨星,.绿色容积率:建筑和城市规划的一种生态量度[J].中国园林,2006, (9).

绿色基础设施篇(9)

在我国工业品生产和食品消费中农产品一直占据很大比重, 农产品主要指粮食、棉麻、油料、肉类、果蔬以及乳、蛋、糖。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指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强调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受污染和实现增值以及物流操作、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具体包含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等内容[1]。农产品绿色物流涵盖了与农产品相关的生产、流通、消费领域。

一、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现状

农产品绿色物流在发达国家发展较为迅速。它实际上是农产品物流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的一种产物,同时也是农产品物流今后发展的新趋势。目前我国虽然农产品绿色物流逐渐引起了注意,但和国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则更加滞后:

(一)初步具有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和开发意识,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还没确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观念的深入,近些年来绿色产品倍受消费者欢迎。www.133229.CoM广西抓住市场机遇重视绿色产品的认证和开发,到2010年8月13日共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书151个(见表一),只占全国总认证书15917个的0.95%,获绿色食品认证的主要是大米、机制糖、鲜果和啤酒等产品(见表二)。

广西农产品物流业发展总体落后,人们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观念水平。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并没有确立。当前农产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绿色经营消费理念已初步树立,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还没有。农产品经营者提供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甚至绿色服务;农产品消费者追求绿色消费、绿色享用甚至绿色保障。可就是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环节没有引起重视和关心。由于目前广西农产品的生产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每个农户受文化经济条件所限,相当多的农产品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经营方式相当落后粗放,加工方式大部分停留在初级方式而无法升级,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当低。农民则只关心农产品的最终产量和价格,对于像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环节没有也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缺乏绿色物流思想,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腐烂、变质、霉变等浪费现象严重,绿色农产品的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二)物流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和货运场站及物流集散设施是农产品物流主要的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广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物流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配套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方面,承担农产品物流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铁路、航运和空运。广西目前农产品交通道路方面:一.据调查近10%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这些村的农产品没法外运,农村公路的通达率有待提高;二.贯穿广西境内的只有南昆、湘桂、焦柳、黔桂、黎湛5条铁路干线,大部分广西农村地区还没通铁路;三是广西机场本身数量不多,能用于农产品物流的飞机少。

货运站场及运输设备方面,目前广西在货运站场的建设方面力度不大,缺乏专业化的汽车零担货运站和集装箱中转站,承担农产品物流的货运站场主要是一般的普通公路货运站。

而农产品运输载体主要是中型卡车、农用车、三轮车,这样的运载工具不仅能源消耗大,而且容量不足,更不能保护好农产品[2]。

物流集散设施方面,首先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得到发展。目前广西以城乡农贸市场为基础以城市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形成,但是农产品市场结构中集市贸易占主体,批发市场主要分布在南宁和柳州几个大城市,批发市场的保鲜、加工、运输、仓储等绿色物流配套设施少,建筑老旧且交易方式陈旧,市场服务单一和市场法规不完善等。其次是仓储设施陈旧。广西农产品以亚热带果蔬为主,对保鲜储藏会有特别的要求,但目前广西的仓储设施不论在数量结构还是技术水平上都不能满足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需求[2]。

(三)物流技术得到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低下

随着广西经济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加快,广西农产品物流活动得到了较大发展,物流技术也得到了提高,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仍然低下。

1.农产品绿色运输。农产品绿色运输是指通过运输实现农产品空间位移时,采用绿色运输策略,包含合理选择运输方式、运输工具;有效规划运输路线,避免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对流运输等无效运输[3]。目前广西不合理的运输现象大量存在,据调查有些农产品从海南运到南宁的五里亭蔬菜批发市场再运到湖南的长沙,这不仅加大了农产品物流成本,还很难保证农产品的鲜活性。

2.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农产品流通加工是指根据终端的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类、清洗、包装等活动。绿色流通加工要注重防止加工中的货损,尽量将分散加工转向专业集中的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3]。发达国家果品加工能力已经达到生产能力的70%以上,广西农产品现阶段仍然以自然形态进入市场,加工能力严重不足。广西年产鲜果在450万吨左右,但经过流通加工的只有60多万吨,还不到生产能力的20%。

3.农产品绿色包装。农产品绿色包装强调“适度”包装,既反对过度包装,造成包装材料浪费,又不能为追求低成本,采用劣质包装材料,影响人体健康[3]。目前广西农产品包装仍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运输包装大多用的是塑料编织袋和麻袋,农产品销售许多根本没有包装,至于保鲜型包装相对更加落后。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二、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物流已经成为“第三利润源”、在人们渴望绿色生活、在党和国家吹响又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时期,推广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广西经济发展具有不一般的促进作用。针对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制约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因素。

(一)农村自然、文化及经济条件使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难以确立

2009年末广西农村常住人口2952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60.8%,分布在12918个行政村;广西农业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2%,而文盲的比例达到了3.83%;2003-2009年广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095元、 2300元、2490元、2770.5元、达到3224.1元、3690.3元、3980元。广西农村人口数量多,居住分散,农民文化程度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少,这样的自然文化和经济条件使农民难以接受新技术、新观念,更不能正确认识农产品绿色物流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促进作用,因而农产品绿色物流思想在广西农村难以确立。

(二)农村基础设 据调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4项一级指标中,广西位列第一的有4项,排位二、三名的分别为4项和1项,位居倒数第一的有6项,倒数二、三名的分别为5项和4项,排位4~6名的总数为15项,超过排位在1~3名的9项,而且排名第一的4项指标中,除沼气池项目外广西的项目优势并不明显,说明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处于中偏下水平” [5]。

2009年11月,广西爆发了震惊海内外的“爱心香蕉”事件。当年广西香蕉种植面积达110多万亩,总产量210万吨,比上年增加84.5%。香蕉大量上市后,市场需求萎缩,价格最低0.12元1斤,不少蕉农因为采摘费用比卖出价还高,宁肯让香蕉烂在地里。最后在中央和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以“爱心香蕉”的名义消化掉了囤积的香蕉。“爱心香蕉”事件暴露出广西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严重匮乏,农产品物流体系还十分脆弱。因为基础设施不健全,农产品生产止步在自然收获阶段,缺少了加工、配送、储存等供应链增值环节;因为缺乏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专业化、专门化、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增值服务,大多数农民不但承担着农产品生产功能,而且承担了本应由社会化物流服务体系承担的销售、运输、加工、储存等功能,流通效率低下[4]。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无形中限制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总体发展。

(三)绿色物流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绿色物流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绿色物流机制的完善需要从社会和企业两方面着手。广西绿色物流机制的建设缓慢,首先从社会方面看政府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规范和管理功能没能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广西的物流业仍然是实行分散的、分行业的管理方式。由于体制没有理顺,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这种无序发展造成物流行业资源配置巨大浪费。同时,广西针对物流行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制订和颁布也很少。其次从企业方面看农产品企业物流外包的动力不足,并且第三方物流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广西物流业目前还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物流企业规模小,而且分布范围范围广,大多数以自办物流为主。专业化程度低,常规物流发展还很不健全[6]。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方利润源”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观念影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抓住本企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主观认为有利可图就自建物流系统,农产品企业则更加突出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绿色物流机制的这些不完善制约了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叶伟媛, 发展浙西南山区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思考[j].物流科技,2008,(5).57-59

[2]唐运艳,广西农产品物流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南宁,广西大学,2007年

[3]郑颖,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探索[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37-39

[4] 李万青. 从广西“爱心香蕉”事件透视我国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建设[j].江苏商论, 2010,(05).61-62

[5] 黄若君, 广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11).22-36 [6] 李春香, 广西发展绿色物流研究[j], 广西社会科学, 2009,(2).24-29

绿色基础设施篇(10)

1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特点分析

绿色建筑的结构设计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这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根本要求。建筑行业一直以来就是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无论是工程施工还是项目建成后,由于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一直时有发生。而通过绿色的建筑结构设计,要科学选择建筑的结构类型与材料,实现建筑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目的。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为实现节能、环保、降耗、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目标,必须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效率,这也是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典型特点,即在建筑设计的各项环节中,体现系统综合性,实现建筑整体的集约化设计,体现建筑结构设计的综合效益。

2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把建筑项目的总体效益、综合效益摆在首位。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重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要将建筑设计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发挥建筑的整体效益。二是科学性原则,在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选择最为科学、最为合理的结构体系,要在满足建筑行业相关安全质量规范标准的前提下进行绿色建筑结构设计。要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设计,科学选用设计方案及建筑材料,避免建筑资料的浪费消耗。三是协调性原则,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协调融合,在进行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对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考量,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不破坏建筑周围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使建筑设计完美融入于当地的环境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3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措施建议

3.1对钢结构进行重点开发使用在绿色结构类型中,钢结构凭借其自身的独特优势,一直在绿色结构设计中扮演重要角色。其结构优势主要表现在:力学性能、抗震性能、延性及耐久性能优越,可借助钢材塑性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同时钢材结构自重轻,便于施工安装,施工时环境污染小。另外,对于钢结构材料还可以进行循环利用,十分符合绿色理念,在节能、节水、环保、减排等诸多方面优势明显,结构自身的“轻、快、好、省”优势突出,因此在绿色结构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利用钢结构材料。3.2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优化在当前建筑行业内,钢筋混凝土结构仍占到了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到钢筋混凝土的特点。上文中已经提到了钢结构材料的绿色特性,因此可以从混凝土材料入手,适当减少混凝土用量。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易造成环境污染,要多选用预拌材料,对混凝土进行预拌处理,避免给施工现场造成污染。通过合理控制混凝土用量,在保障建筑结构安全与可靠性的基础上,可以实现绿色环保的目的。多要注意结构材料选用的标准化要求,适当提升结构材料强度,注意节材方面的设计,要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实现价值最大化。3.3选择低碳环保的建筑结构形式科学的结构选型是实现绿色结构体系,满足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的关键。基于绿色建筑的理念来对建筑结构进行选型,可以降低建筑活动对环境的负荷压力,实现建筑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在对建筑结构进行选型时,一定要深入分析建筑项目的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为建筑结构方式选择打好基础。其次,要基于节约资源、降低能源的考虑,多选用轻质低耗能结构。最后,考虑到结构的灵活性与适应性问题,应多选择“弹性可变结构”,为设计留有一定余地,适应建筑结构功能的变化,节约工程成本。3.4对建筑地基基础进行优化建筑地基是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与质量,对地基基础结构进行优化,是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方面。特别是近些年高层建筑蓬勃发展,地基基础工程量随之提升,使它在结构设计优化上有着较大潜力。通过对建筑结构基础进行优化设计,可以在保证建筑安全质量的基础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首先,要做好建筑地基基础的造型与方位布置,利用科学严谨的结构计算来对基础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预算研究;其次,要对地基基础的工程材料进行科学的选择,结合建筑行业的相关规范标准要求,选用绿色的建筑材料;最后,要认识到地基基础工程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一些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的工程中,要满足建筑行业规范标准,保证基础造型的科学性与工程计算的精准性,使工程材料被充分利用,进而节约工程成本,避免建筑材料资源的浪费。3.5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优化依照承重材料来对我国现有建筑结构体系进行划分,主要有木质结构、砌体结构、钢制结构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前我国较为普遍的结构体系。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在结构优化上有着不同的手段。例如,钢材结构在进行优化时,要优化结构平面布置方案,保证方案传力途径、受力方向的科学性;加强连接节点的优化设计;尽可能选择本地区材料,避免结构成本提升。再比如对于砌体结构体系而言,主要的优化手段集中在布筋的形式与方式上。而对较为普遍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进行优化设计时应注意符合规范标准的要求,保证计量计算的准确性;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在截面、形状、拓扑、布局等方面做好优化设计,满足绿色建筑结构设计的要求。3.6建筑结构构件的优化结构构件也是绿色建筑结构设计中可以进行优化的方面。首先,要做好预制构件工作,节约建筑资源材料,优化与主体承重结构的安装,提升连接质量。其次,要通过定量控制对构件总体结构进行优化,把握相关设计参数指标,特别是注意建筑中装饰构件的实用性,多使用绿色可再生资源,进而节约工程中人力与财力的投入。

4.结语

在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深入认识并理解绿色建筑的深刻内涵,在建筑结构设计的各项环节中采取绿色优化措施,得出最佳的建筑设计方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相信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建筑技术的持续进步,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彦革,张格明.绿色建筑设计中的结构法规研究[J].建筑结构,2011,S2:130-134.

绿色基础设施篇(11)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意义

(一)河南省绿色农业的特点

1、绿色农业的标准化。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绿色农业进行标准化审查与监督的过程,绿色农业标准指的是对绿色化生产的系统性做出全面管理的一种低碳的绿色的标准尺度,利用这种标准尺度的制度、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绿色农业较全面和平稳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标准化其中包含:农业基础标准、种子种苗标准、产品标准、绿色农业管理标准、环境保护标准、卫生标准、农业工程和工程构建的标准。

2、环境保护。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又是中部地区四大经济区之一,所以绿色农业的发展会推动我国低碳经济时期的转型。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节奏,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环境保护实现更多的绿色化转型。其中在农业的耕种、施肥、采摘、销售、食用、废弃过程中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环境保护作用,从绿色农业的发展带动环境保护发展是“一举多得”的举措。

3、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河南省要从“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角度出发去考虑如何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业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实际行动。“三无”为主题的绿色农业发展特点提高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为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确立了方向。

(二)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意义

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种因素:首先,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污染排放造成了河南省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农业发展的落后技术和传统的耕种方式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挑战,对河南省的农业发展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河南省必须发展绿色农业才能更好的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有效的保障农产品的产出数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质量、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生态环境的安全、实现低碳经济时期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其次,全国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消费理念不断增强,随着低碳经济转型的信号加强,绿色化的消费理念根深蒂固,对农产品的消费更加注重健康和环保,而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必须通过创造绿色农业产业的转型生产出让全国人民放心的健康绿色产品,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出更好的生存空间,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所以河南省要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最后,我国近年来与国际产品竞争激烈,尤其是与美国、澳洲、法国的农产品竞争,国际势力利用技术优势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抬高国际市场的“绿色门槛”,对农产品的要求更加偏向于高品位、高质量、无毒、无公害、无污染,这就迫使我国农产品必须面临低碳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河南省做为农业大省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道路,提高绿色农业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产品质量与生产成本竞争优势,提高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阻碍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的难题

1、绿色农业品牌少,规模小,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目前,由于我国仍然处于低碳经济转型时期,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较少,规模较小。河南省内的绿色农业品牌截止2010年有27家,占我国总体的1.5%,绿色农业试点单位在河南省内较少,而且由于分散较大,不能系统化运行发展。而且河南省本身政府投资与鼓励建设中对绿色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政府参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没有相关的绿色农业战略规划,也没有相对应的资本投入,这导致河南省缺乏绿色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因为产业园区相对较少,河南省本身拥有的农机基础优势未能得到集群化的发展。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城镇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加上市场化经济带来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就业压力过大,农村农用资金的使用在复杂环境影响下,大部分被挪用,农业发展的配套设施不足,农业发展的制度与管理措施不合理,绿色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能得到基本保障。大部分农村的农业发展以家庭承包制为主,但是由于河南省外出务工人员过多,而留守人员大多以老弱群体为主,加上务农劳动力本身素质偏低,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不足,务农劳动力的素质低下,农民发展绿色农业的比较效益就相对下降,产量增加质量和收入却为上涨,影响了农民与农业企业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会资本对其的投资信心,降低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曾帮助农业发展实现大的突破,在产量上实现了飞跃,农业基础设施发挥的作用很大,可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较短,现阶段许多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已经出现了问题,并影响着绿色农业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基础设施不足的表现主要是:第一,农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基础层面尚未得到正确的认识,农民认为发展农业的目标就是追求经济价值,环境保护在务农人员看来并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务农人员也愿意为了追求农业发展而牺牲环境保护。第二,河南省内部发展农业存在掠夺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了大多数的农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加工较简单、企业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生活负担大。第三,政府地方财政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过少、企业效益低,企业或个人难以获得除政府以外的投资金额,投资渠道的缺失导致了企业和农民个人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投入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失修和陈旧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第四,河南省水利建设中政府出资额度与速度较缓慢,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省内部分排水河道淤积严重,造成了引水困难,内河河道常年没有捞浅,淤泥沉积,抬高了河床,减少了单位立方米的水流量,大部分农用水泵、水闸、水阀、水桥等设施不能配套建设,导致了灌溉动力不足,维修问题严重。

3、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中部四大经济区之一,种植业面积可以达到726.3万平方公里,种植业面积过大造成了农业结构的不稳定,河南省主产粮、棉、油,产量均占到我国总产量的40%-50%,河南省大多数农民的产量虽然上涨,但是收入并没有上涨,而且大多数农民在经济作物、畜牧养殖、水产渔业、林业等获得的收入相对较少。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发展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主要表现为:第一,种植的大面积粮、棉、油大宗产品在国内过剩,缺乏社会引导和有组织的农产品对接交易展览会,不能够得到准确的市场机会,在出口方面又面临难题,该难题主要是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达不到国际化标准,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规模都比较小,在地区性还是国家性所发挥的功能还比较弱小,农业发展为目的的组织能力较低,导致了农业主导产品与新阶段的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第三,农民的生产经营缺乏社会化经营的引导,在绿色农业发展的理念、方法、管理措施、人员素质、市场方向等方面欠缺引导,在绿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都迫切需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引导,从而实现河南省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四、解决河南省绿色农业发展问题的创新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