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4:17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专业关注到专业导论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导航仪”[1]的作用,很多专业把导论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结合计算机类专业的导论课程从立到废,从废到立,从立到改的经验教训,2016年实施了以专题式教学为形式的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

1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是贺州学院6个“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依托甲骨文(广西)OAEC人才产业基地的技术及教育领域方面的优势,以“八个共同”为指导,[2]推进软件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与创新。在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和共同完善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从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到工程职业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充分肯定了专业导论课程对于新生专业引导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也列被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贺州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普通高校,大部分软件工程专业的新生对专业充满了迷茫和困惑。一方面对软件工程专业学缺乏认知,面对学业无所适从,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学生是通过调剂被动地选择专业,软件工程并不是其志向所愿,专业认同感不足。此外,新生还常有以下特点:其一、缺乏专业认知,但是精力充沛,充满求知欲;其二、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强,但缺乏学业自信;其三、对未来充满梦想,但缺乏奋斗目标;其四、有心向学,但缺乏规划,自控能力差;其四、浮躁功利,对基础课程缺乏认知。成功的新生专业引导对于学生的大学发展和学业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也凸显了专业导论课程的意义。

2专题式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

2.1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定位

贺州学院计算机类专业的导论课程开设经历了从立到废,从废到立,从立到改的过程。目前,软件工程教研室对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定位是一门面对新生的“导航仪”式专业引导课程。其教学目标以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为主,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为辅。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总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2)情感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学科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兴趣,使学生普遍认同该专业,接受软件工程师的职业,喜欢从事IT行业。(3)态度目标: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被动的应试教育转换为主动素质提升。使学生普遍建立积极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主动学习、自我塑造的学习观念。(4)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建立“软件工程专业是值得选择的,是有价值的,是美的”的价值取向,自觉建立职业规划,自愿为学业愿景而努力。

2.2专题式教学模式改革

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结合贺州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实际情况,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采用专题式教学模式进行授课。专题式教学是按照教学目标设立一系列独立专题而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它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其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的束缚,针对教学目标灵活设置专题,并根据教师的专长分配专题教学任务;其二,根据学生情况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三,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贺州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针对软件工程专业新生第1学期开设,1.5学分24课时。由于新生入学后经历入学教育、军事训练等教学环节,授课从第6周开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周为第6-17周,共12周,每周设一个专题,每专题2课时。结合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师资状况,2016级和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导论的专题内容和教师分配如表1。高素质的教学师资团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专题的教学师资分配考虑了以下因素。(1)师德因素。专业导论课承担着对于新生发展引导、职业引导和价值引导等功能,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专业态度,教师高尚个人品质有利于促进该课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2)专业因素。专题教师的专长要与专题内容一致,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领域和研究领域的特长。(1)计算机专业概述专题、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专题、软件工程过程专题和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专题由软件工程教研室主任张波担任。其中,计算机专业概述专题是承担该课程的绪论课,重在让学生了解学科和专业,树立专业信心;课程体系专题重在引导学生的大学专业发展规划;软件工程过程专题是通过讲解整个软件项目生命周期引导学生的职业定位和大学学习方式转变;软件工程师职业能力专题是2017级针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增的专题,旨在引导学生注重社会能力的提升。(2)程序设计专题和“蓝桥杯”专题由张红军担任。其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成效斐然,负责“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的指导工作。程序设计专题是从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角度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重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计算思维。学科竞赛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蓝桥杯”是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参加的学科竞赛,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效途径。(3)计算机的数学基础专题是由殷玉玲担任,有着丰富的离散数学教学经历。该课程通过阐述工程与数学的关系,以及学习数学对于逻辑思维培养的作用,旨在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数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4)计算机网络专题是由网络工程教研室主任胡元闯担任,旨在通过介绍网络体系和网络应用领域,引导学生建立对于计算机网络的理解。(5)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专题是由长期担任数据库相关课程的千文担任,旨在引导学生对于数据、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认知,从数据处理和业务逻辑的角度认识软件系统。(6)web开发专题和Android开发专题分别由王珍珍和胡世洋担任,有着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长期担任对应专题的相关课程。这两个专题是通过介绍当前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主要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岗位,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学习动力。(7)创新创业教育专题由实习实训教研室主任巫湘林担任,巫老师是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也是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负责人,有丰富的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创项目和比赛经验。该专题通过讲解学校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介绍案例和经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2.3考核方式改革

该课程考核有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各占30%和70%。平时考核以检查学生笔记情况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学习态度。该课程只有讲义没有教材,做笔记升学生听课质量,养成良好的习惯。期末考核以提交学习总结的方式,重在考核学习效果,学习总结的书写要求如下。第一部分:通过课堂、图书馆、互联网途径查找资料,总结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60%)。(1)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和岗位;(2)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知识;(3)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专业能力;(4)软件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社会能力。第二部分:大学发展规划(40%)。(1)个人的专业定位和大学总体规划;(2)大学1年级的发展规划;(3)大学2-4年级的发展规划;(4)毕业五年内的职业愿景。

3小结

专题式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是贺州学院软件工程专业针对专业导论课程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的特点采取的教学改革措施。2016年实施以来,教学反馈良好,基本达到了专业引导的情感目标、态度目标和价值观目标,对新生班级的学风建设也起到积极的作用。2017级软件工程专业继续实施了这种教学模式,并结合专业调研反馈对专题进行了微调,这项改革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丰富和完善。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2)

专业人才培养不具有明确针对性,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性欠缺,专业人才培养层次相对单一。造成这一问题根源是地方院校对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不明,导致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毕业生虽然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全面,但实际工作能力不强,无法满足企业实际需求。

1.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软件工程未来走内涵发展道路的核心。从调研地方本科学校现有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实情来看,传统“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占据主导,“应用型”与“学术型”课程体系架构区分度不明显。

1.3教师队伍应用型能力欠缺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现有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双师型结构教师比例低于30%。

1.4专业人才就业率低与企业“无人可用”矛盾冲突明显

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没有与行业就业有效对接,导致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实际需求,导致“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无职可就,软件开发行业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单位招不到满意的员工”现状普遍存在。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设计

以行业、企业实际对人才需求为引导,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调查为依托,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一线教师众多教学研究成果为参考,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学习经验体会为借鉴,围绕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事实问题,来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设计建设。设计建议如下:

2.1学科建设

以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当前使用的主流开发工具或技术为依托来不断调整专业架构,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系统性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实现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

2.2校企办学

学科建设以输出满足行业、企业需求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训练,专业课程体系嵌入资格认证课程模块,实训课程以企业开发项目方式贯穿培养环节以达到提高专业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

2.3师资建设

采取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开发,共同承接开发项目等方式锻炼提高师资队伍实战能力。教师在企业实战经历和相关经验成果带入到日常的教学环节,不仅能促进专业教师学术、科研能力提升,还能够最大程度丰富、提高专业学科建设。

3三层结构课程体系建设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项目实战为背景,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知识体系以及实践能力为宗旨。学生完整地专业培养环节结束后具有程序设计,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网络和移动通信终端应用开发能力。

3.1基础理论

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

①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涵括地方高校各现行必修公共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坚实的理论基础,专业必修前导课程,是对软件工程专业基本“计算”概念理解、掌握,问题计算求解能力和构建中小规模软件系统综合能力的初步培养。

3.2专业理论

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导向、行业最新前沿技术为引领、专业骨干课程为核心、专业素质全面拓展和综合素养整体提高为目标来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课程:

3.2.1面向行业认知能力培养课程主要包括对行业、企业认知学习以及计算机专业知识学习等专业认知方面课程。一般包括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从业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管理常规模式,软件项目开发流程等认知类课程。

3.2.2计算机编程与算法设计能力课程算法设计类课程主要包含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以及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等方面的课程;编程课程主要包含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传统程序设计语言课,还包括当下企业应用最为广泛的,最流行的技术前沿课程。

3.2.3软件工程专业系统分析课程系统分析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等系统类课程。

3.2.4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课程系统实现与集成能力方面课程主要包括网络编程、移动互联开发编程、编译技术、软件开发以及软件测试等课程。

3.3实践

以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一至两学年时长为周期,贴近企业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技能全面提高为目的来对专业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方式如下:

3.3.1校企共同建设实训课程以项目介入为主线,企业实际效益项目和高校产学研项目为实际授课主体。引进企业优秀项目人才或具有企业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来对专业人才展开课程实训,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综合素养。校企共同培养模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知识转化生产实际速度,同时反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知识的热情,最终提高就业竞争力。

3.3.2合作企业岗位实训针对毕业学生和部分专业老师做岗位综合实训:

①学生岗位实训:让学生真实参与企业项目实战,充分消化吸收前期所学理论和技能知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就业夯实基础。

②老师岗位实训:专业老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并将企业项目开发经验和技术进行梳理总结、编纂成册,运用到实际日常教学环节,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有利于缩短理论转化实际成果周期。

3.3.3校企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与提升高度的一次全面的考核,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次全面的实训。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多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与实际脱节。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项目方式指导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弱化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抵触情绪,可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实际运作规范及最新技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毕业后从容就业夯实基础。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3)

关键词:专业光学软件,光学工程类专业,课程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127-02

光学工程类专业是以光学、应用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技术和光电子学等为理论基础,结合物理电子与微电子学、固体物理学、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的一门综合性强专业[1]。近年来,随光电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该专业类的人才需求增多,就如何办好该类专业,以适应产业需求,是许多高校乃至整个国家需要解决的课题[2]。其中,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是光学工程类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一至二门专业光学软件,利于提高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综合运用水平,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将来相关专业工作的必备技能之一。专业光学软件依据应用领域大致可分为:以经典光学和现代光学为基本原理的应用在各种光学仪器或仪器系统的光学设计类软件[3],目前它们主要有ZEMAX、CODEV、ASAP和OSLO等光学设计软件;以导波光学和光通信为理论的应用在光通信领域的器件或系统仿真设计的光通信类软件[4],如OptiBPM、Beamprop等光波导设计软件,以及OptiSystem等光通信系统仿真软件;另外,其它一些计算软件也可以用在光学方面的,如Matlab在光信息处理中的应用[5]。

专业光学软件的教学相对光学专业实验教学(特别是涉及到昂贵专业实验设备),要求的技术起点低,且能更快地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应用课题。我们在专业光学软件实践教学过程中,强调基于光学专业知识的是逻辑分析和编程训练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光学设计能力。结合近几年的专业光学软件教学研究和实践,我们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要求以及考核等几方面进行探讨[6-9]。

1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1.1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软件教学有机衔接和融合

专业光学软件的运用需要很强专业理论知识,一般面向于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现归类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和光学、光学工程研究生专业。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其理论基础为光学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像差理论。软件中的专业名词如物面、像面、高斯面等,和计算方法如实际光线计算、近轴光线计算,以及设计时的整体思路和流程等知识点都需要在专业理论课中掌握。因此,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软件课程之间的衔接很重要。它们之间如缺乏有机联系,在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时,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同时教师教学辛苦,整个课程进展慢。在我们的课程体系安排中,《工程光学》、《几何光学》或《应用光学》之类课程放置在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以之为基础的专业软件教学,如ZEMAX之类的光学设计软件课程,放在随后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作为更高级的专业理论课程《导波光学》、《光通信原理》、《光波导理论与技术》等之类课程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随后接下来的学期开设光波导设计或光通信系统仿真等相关专业软件教学课程(可选修),如OptiBPM、OptiSystem等软件。同时在学习专业软件期间还可以安排些系统仿真中涉及到知识点的课程,如涉及到电光调制、四波混频效应等的《非线性光学》课程,涉及到光学透过率或反射率的《薄膜光学》课程等,这样有利于这些特殊知识点和软件教学学习有机融合。采用这样的安排和紧密的时间间隔,使得学生在软件学习中,不至于忘记前面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同时在软件教学中,结合实例,将专业理论知识和软件应用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应用软件解决问题。

1.2强化专业训练

现在许多学校施行三学期制,我们试点把专业光学软件学习作为实践设计类集中放在暑假期间(第三学期)进行专业系统学习和培训,专门作为一项专业技能课程传授给学生。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结束后,软件的实际运用也是实践环节重要的一步,可以在学生相关实习企业环节或教师指导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中体现,例如让学生协助参与到实际光学系统产品设计或项目中,了解产品从产品设计或项目的一系列过程。这些将为学生今后在企业科研一线从事光学工程类专业工作起着积极作用,加快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2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2.1以实例为教学主线、结合实际应用的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软件教学方法一般是先介绍菜单的各项功能,然后逐步展开软件操作步骤等,这菜单式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宜专业软件教学了。专业光学软件不是大众化软件,教学目的不应停留在软件操作熟练程度上,而是通过教学方法应把握学习软件的内涵“如何运用软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过程中,我们提出以实例教学为主体,从整体设计思路上把握,而对于少量的基本软件操作串插到实例中讲解。

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需设计一双胶合透镜,对于632.8nm波长的光,其焦距为100mm,相对孔径为1:5,而波像差小于λ/4。在这个实例中,对于初学者来讲,这些内容基本上包括整个光学设计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如透镜模型或系统结构参数建立、光线追迹、波前分布、像质评价分析等)以及设计思路和流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穿整个设计目标是一个等效焦距(总光焦度倒数)为定值的光组,着重把握如何合理分配两个透镜的光焦度为设计思路。当涉及到构建透镜模型时,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在软件中操作如参数设置和模型显示,并改变不同结构参数观察模型变化。当实现光传输时,重点讲解光线密度概念和物理意义等,以及光线在软件中追迹算法,串插地讲如何设置光线密度和工作光波长等操作。当讲到成像质量分析时,讲解波前的物理意义,和衡量成像质量的标准或判据,以及一般有哪些评价函数等,重点应放在如何分析成像质量。最后,谈到软件自动优化设计时,主要讲解如何设计优化函数,了解像差自动平衡的方法和有关问题,来提高成像质量,对这个理解和领悟是学生以后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光学设计关键。通过实例教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专业软件与应用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光学设计整体思路,结合专业知识训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综合应用专业软件能力。

同时,教师对实例的筛选,要具有经典性和适宜的难易度。我们知道专业光学软件功能强大,涉及面广,如ZEMAX光学设计软件大致包括照明和成像两个范围。在专业光学软件的学习训练中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在中、高级层次训练中是针对特定设计目标,比如照相镜头设计、光谱仪系统的设计等,在这里需要更高级光学专业知识,如《高等光学》、《傅里叶光学》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层次,要把握教学难度和深度。

2.2坚持课前专业知识巩固,课堂学习讨论,课后上机复习的学习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里面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对它们准确理解,利于参数设置时有清晰的物理意义。这些专业名词的知识来自前期专业理论课程,需要学生课前自主巩固、查阅资料,比如软件中的有效焦距、波前、像差、评价函数等专业名词。在课程上,以实例讨论为主,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ZEMAX光学设计软件为例,可以讨论影响像差的因素是哪些,如何通过调整孔径光阑位置改善像差,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和分配各类像差等问题。通过实例讲解和讨论的学习方式,除了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外,还加强对专业知识综合理解和提高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学生上机复习,一是让学生消化课程上的知识,进一步尝试解决实例中出现各种情形;二是提高学生对软件使用熟练程度。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从被动式的课堂听课、上机练习,改变为主动性的课堂学习讨论,课后自主复习和巩固光学软件应用思路,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设计方案。对教师而言,一是让学生认识到专业软件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优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是主动性学习方法的前提;二是引导课程讨论由浅入深,抱砖引玉。近几年来实践教学反馈,低年级学生意识到专业光学软件学习是光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关键环节,以及在就业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这已经形成学生的共识,起着良性循环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软件积极性。

3采用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

专业光学软件课程有着自身的内容特点和教学规律,仅仅采用传统的笔试、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是不能很好适应专业光学软件教学考核要求。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不仅仅让学生熟练使用软件,更为主要的是能结合专业知识应用软件进行光学项目分析和设计。因此,专业光学软件课程的考察就是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运用与分析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理解、项目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计算编程水平等几方面综合素质表现。基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1)小作业。平时主要考察学生对专业光学软件的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这通过课后布置小作业来考察学生平时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同时还兼顾知识小结的复习和巩固。

(2)小组课题。学期快结束时,提前三至四周时间,分小组布置不同课题(或项目),如设计光学镜头(广角、微焦距镜头等)、光波导器件等。在规定时间内,让小组学生自主讨论,查阅资料,最后形成项目文档,提交设计报告。这种考核方式,对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实现起来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平常成绩好的带动成绩较差的),这不仅提高整体学生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个人能力,如沟通、管理、创新、团队协作与领导等。

还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最后考核结束时,给予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进行点评,应重点评价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时帮助学生得到合理的答案,使得对学生的考核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

4实践教学中相关问题思考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4)

重视基础教学是中国科大一贯的办学特色,如何在工程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到理论与实践、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平衡支点”?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认为,高校应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提炼出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软件工程人才,不仅要上手快,还要有后劲,后者更重要”。

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目前学制是两年半,要求完成不少于40个学分,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是理论学习,第二年开始到企业实习、做毕业论文,最后半年是论文整理、答辩和学位申请。

据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副院长李曦介绍,学院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很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数学等基础能力培养,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其他高校一般开40学时,该校是60学时。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权。全院共开设了108门课程,除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外,5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各模块的课程,也可以跨专业选课。

自主不代表要求降低。学生入学头一年要完成30多个学分的理论课学习,要求核心课程平均分不得低于75分,否则就失去学位申请的资格。即使是拥有计算机和信息专业背景的学生,每天也要学到夜里11点多。

“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打工仔,而是技术骨干和懂技术的管理者,要为大家今后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最让李曦欣慰的是,毕业生返校做讲座的时候,总会在结尾提到:感谢那段艰苦学习的岁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做软件的首先要有IDEA(创意),然后开发设计出样品,最终按照工程的要求做出产品。”在软件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吴敏看来,软件公司其实就是一个“软件工厂”,如果学生不下车间锻炼实践,就无法树立起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意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在第一年就设置了“工程实验”的必修环节,首创了如同“三明治”一样的“多阶段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细化为“专业基础、专业强化、专业综合”3个阶段,共3个学分,把不同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紧地镶嵌在一起。

其中,专业基础部分主要针对各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项目开发所需的基本理论、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专业强化部分是完成某专业方向的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具。在专业综合部分,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是企业提出需求,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利用一年的课余时间,按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一个工程开发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院还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承接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环境。

据李曦介绍,设置工程实验环节后,学生的实际开发项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从学生实习单位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工业界的认可,对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质量帮助很大。

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第一学年结束后,软件学院的学生像候鸟一样飞往70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多为国内外著名研究所和IT企业,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软、惠普、IBM、华为等。2011年,平均每个学生有5个实习岗位可供选择。

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将扎根企业进行严格的实习,同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到企业之后,学生每人都配有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习3个月左右,学院派校内导师到学生所在实习城市检查实习情况,指导论文开题。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国家的大政方针,是提高国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举措。高职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肩负着培养社会经济建设急需人才的使命。高职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持续发展,其核心的竞争力在于人才培养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类应用型人才更侧重于理论的应用性,注重实际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多方面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始终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因此上述特点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尤为突出。

2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系统学习,具备灵活就业的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具体到高职软件工程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和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及操作技能,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包括独立地开发和设计小型应用软件,或在现代化软件产业中作为基层编程员按照规范从事软件生产的实用型软件工程人才。

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并能将此行业中的最新技术纳入其中,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不断变化。

3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软件工程是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实用、高质量软件的学科,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它还是一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科,多处应用了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可见,从理论知识方面来说,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侧重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计算机软件设计、实现方法等。更重要的是,从实践能力方面而言,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要求培养学生在上述的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并以能力培养为本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计算机软件问题的综合能力。重点是在计算机软件的编程、实现、维护、管理、应用等方面。

无论是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还是实践能力,都是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只有应用才有意义。因此,将计算机软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依托、相互结合,应用于实际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是指导高职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思想。

4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4.1进行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

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传承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然与当前就业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而基于高职软件工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进行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获得第一手的需求信息。通过调查,充分了解软件工程专业面临的职业岗位群,了解每种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工作规范,确定每种岗位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根据岗位能力确定课程,根据能力形成规律,确定课程结构、排列顺序和教学形式,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调查,还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兴趣爱好以及不同发展潜能。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能不仅具有学术性,还能具有现实针对性,人才培养才能贴近社会现实与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4.2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

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制定立足于市场就业需求的教学计划;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是否建立了及时、准确、合理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课程体系。只有正确认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确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比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才能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向。

教学计划中关于专业课程的开设,应有明显的层次区别,分清每一学年的教学难度和教学重点,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1) 注重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开发、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基本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才能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开设应用性强、实用价值高、就业去向地实用的课程,突出应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和综合素质培养并重的专业办学特色,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要求的能力。

(3) 加强核心课程的教学与实践,对核心课程安排较多的学时,并有相应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和技能培训,提高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和开发能力。

(4) 关注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些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所喜爱的课程,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多样化需求。

(5) 软件工程技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化、软件工程技术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的变化进行调整和修正,讲授最新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与时俱进,建立动态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应将相应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与课程并重。甚至因为在软件工程项目实施中,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甚至课程知识以外的知识、技能,所以软件工程实践项目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软件工程课程(或项目,下同)依层次从低到高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习兴趣和职业方向进一步学习相应的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同时,软件工程课程又依其对理论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不同分为理论、实验、设计和技能四个不同的层次。

4.3理论教学的改进

理论授课要注重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改变以往的“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实行案例、开放、探究、互动、分组、讨论、对抗、合作等教学方式,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空间,少灌输、多启发,使教学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多向交流转变,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推理分析、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后多给学生一些资料,多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使得教学不光重视教,更注重了学。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和交互性、趣味性,同时注意转换角色,避免一味地讲授课件,使教学又回到了灌输式的课堂中。

4.4实践能力的培养

理论和实践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又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高职软件工程专业要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始终坚持软件工程理论教学与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没有通过实践,学生就不能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精髓,不能真正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因此,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而提高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设计合理的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

(1)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基本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前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注重培养软件操作的能力,后者注重培养软件设计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除了基本的课程实验,通过比较完整的课程设计,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课程的安排上,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科学确定理论、实验、课程设计之间的结构比例、时间顺序、结合方式等,有助于提高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效果。

(2) 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工作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学校加强与一些经营状况良好、信誉度高、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重点企业、特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承担教育任务。

在企业创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软件工程实习平台,根据学生水平,模拟或实际承担企业软件工程项目的总体或部分,分多个项目小组组织学生完成,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以致用,表现优秀的学生还可以直接被公司录用为员工,抢占先机。同时,企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可以帮助学校和毕业生较快地在社会中产生积极效应,增加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专业建设的良性健康发展,确保高职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不偏离市场的实际需要,做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的统一,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局面。

(3) 合理的实践考核内容、标准和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本的考核内容包括:吃苦耐劳作风、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成本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诚信观念以及专业认知程度、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等等。同时,建立全面的、操作性强的软件工程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对操作性较强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创造发挥完成考核内容。对于一些设计性强、项目较大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可适当放宽考核场地,指定一段时间让学生们分工协作课外完成。

通过确立各项指标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方式,建立起由企业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学生、家长等评价主体参与的评价形式,以发展的观点建立学生的评价档案,结合各分项指标综合给出指导性的评价和建议,指出不足与努力方向,培养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人生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学生做学问与做人协调发展。

5结束语

总之,牢牢把握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深入开展就业市场调研,设置合理可行的、软件工程实践项目与课程并重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进软件工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全面的、操作性强的软件工程实践环节考核标准,对于高职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有着积极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丹丹. 改进软件工程专业教学 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职人才[J]. 计算机教育,2006(11):55-56,71.

[2] 王万良,王陆,杨卉. 教育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电化教育研究,2006(2):39-42.

[3] 张益新,曾庆尚,张立臣. 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教育的意义与建议[J]. 高教探索,2004(1):72-74.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6)

作者简介:康国栋(1983-),男,土家族,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讲师;周清平(1965-),男,土家族,湖南省张家界人,吉首大学软件服务外包学院,教授。(湖南?张家界?42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首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JSUJGB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83-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凡是涉及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可视化和解释方面的问题,都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大显身手的舞台,[1]由此可见此学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地位。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凸显,软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实践能把“纸上谈兵”的数学模型变成可行的算法并加以实现,理论在显示强大力量的同时也露出了有趣的一面。如果不注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的应用和直观性,将导致数学的孤立与衰退。尤其是在软件飞速发展的今天,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科学与软件实践难舍难分。因而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改革必须围绕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为核心。我国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要求是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及国际化”的软件工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自主思维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理念。其课程体系与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相比,理论课时偏少,使“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做好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近来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尝试了一些教学改革举措,得到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本文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几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的基础

1.软件工程专业“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定位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做好该学科的定位,提高学生、老师对其认识水平。当前,社会各行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其需求常常是一般性软件、应用软件开发人员。这就给学生一个误导:应用强于理论(甚至只关注简单的应用),进而使学生忽视基础理论课程学习这种纯实用思维。这种纯实用思维取向将影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分析能力,进而降低其在工作中的拓展能力及竞争力。虽然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毕业生逐年曾多,但是许多软件企业却反映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实际上,企业缺少的是有拓展能力、快速学习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员,这类专业人才必然要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另外,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考虑继续深造,要用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去研究、解决相关科学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吉首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应定位为数学思维+软件实现工具:既要求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思维模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又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对其在软件行业里的实际作用的认知和兴趣。

2.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

如果没有教学资源将会使教学改革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因而,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又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内教学资源主要关注该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论证的严密性,[2]这对软件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学习时往往看不到该学科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既不能与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加深理解,也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而国外教材的特点是与计算机专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例子更加丰富。[1,4]因此,需首先成立教学研究小组,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由一个小组成员负责教学建设及深入研究,整合国内外优秀教材,提炼教学内容:在选用国内经典教材的基础上,指定国外优秀教材作为参考书。[5]在整体分析后,适当增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内容,将之与理论知识结合介绍给学生,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6]而对部分理论知识,或删节或安排学生自学。例如,集合论基础部分、古典概率算法等章节应当删除,随机变量复杂函数概率分布的理论推证适合学生自学;其次,建设网络课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网上教学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交互,有利于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协同学习,为实现精讲多练的教学目标奠定资源基础。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29-03

“软件工程”课程在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国际上2001年的计算机科学教学体系(IEEE CC2001)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专业知识课程,其主要内容也是2004年由IEEE-CS/ACM/AIS建议的计算科学教学体系的关键知识域(CC2004)。近年来,软件工程的知识已经成熟和系统化,足以构成一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在国内外大学的计算学科下面相继出现了“软件工程专业”。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软件工程”课程出现的新老问题更加凸显,急需高校、特别是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探讨,尽快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1 “软件工程”的教学难点

“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广博,涉及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原理、过程、方法、技术、标准、管理和工具等广泛的技术与管理知识。作为一门课程,“软件工程”所包含的知识面面具到,却又难以深入。由于课程内容不如数学严谨,不如编程具体,不如数据库实用,不如图形学生动,加之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过大型软件开发的实践,这就使得学生难以在一个学期就深入理解软件工程中庞杂、抽象的内容。在传统的考试方式下,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使得“软件工程”课程变成了“第二政治课”。此外,由于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迅速,教材总是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如果教师缺乏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教学就变得更加困难。

自2002年起,“软件工程”在全国35所学校成为一个专业之后,庞大复杂的“软件工程”从一门课程变成了一系列课程,知识的传授相对容易起来。可是对其它专业而言,则又面临新的问题:如何在学时不变甚至减少的条件下,把一个专业的知识浓缩在一门课程中,完整而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2 “软件工程”课程之管见

“软件工程”研究的是如何系统地构造软件的知识,是计算学科中唯一涉及管理学的课程,内容独特,不可或缺。2004年IEEE和ACM的联合公布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04)将其内容概括为十个知识域,每个知识域又分若干子域,每个子域分为若干知识点,等等。SWEBOK04的出现标志着软件工程知识的成熟和一门专业的诞生。

笔者根据对软件工程的多年研究、对该课程的中英文教学,以及给二学位本科和研究生讲授“软件设计方法”、“组件开发技术”、“软件体系结构”、“软件项目管理”等相关课程的经历,认为根本不可能在一门课程中把软件工程的所有知识都让学生掌握!前人尝试的结果导致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都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造成教与学的困惑。SWEBOK04及其教学指南提出了软件工程的基本知识范围,却没有明确规定教学的详细程度,允许灵活掌握。作为一门课程,我们应该、而且必须结合实际、面向需要,合理地取舍传授知识的寡众与深浅。

事实上,国内外的经典与新近出版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材基本上都可以覆盖要求的知识内容。但是,在选材的深度与广度、知识的更新以及组织方面有明显的侧重。以软件分析与设计为例,有些教材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把结构化方法与面向对象技术并重地讲解(如Pressman的最新版本,国防科大齐治昌、谭庆平和宁洪的教材);有些教材只讲最新颖、更实用的基于UML的面向对象建模方法(作者如Sommerville,清华大学的孙家广与刘强)。

我们认为,“软件工程”作为一门课程是计算学科的入门课,可以借鉴管理学科,将其称之为“软件工程导论”或“软件工程概论”。区分对待SWEBOK04中的知识点,确定出了解、理解和掌握等不同程度的教学要求。下面就结合实例介绍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实施。

3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内容的一个设计

3.1背景

笔者所在大学是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界于教学型与研究型大学之间,目前更偏重于教学型。毕业生多数在省内、特别是在青岛工作。自2003年起青岛市把软件列为优先发展产业,重点扶持软件外包、信息家电等产业领域。我校是全国35所成立了软件学院的院校之一,负责培养软件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工程硕士的培养仍由笔者所在的信息工程学院负责。

我院最近5年的考研率在20%左右,大多数本科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除升学与出国外,我院近80%学生的就业去向包括:软件企业、非软件企业、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自谋职业等。只有在软件企业或者大型传统企业IT部门的毕业生从事软件开发,其它大多数计算机毕业生从事与软件开发无关的职业,如市场、销售、采购、管理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我院经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为3个方向供学生选择:软件技术与理论、嵌入式系统和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课程是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基础课。

3.2需求分析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这些背景下,我们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方针是:满足社会需求、面向学生未来;将课程定位为:全面地介绍软件工程学的基本知识,突出大型软件开发和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实用技术,满足计算学科对系统化软件构造知识的基本要求,同时成为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先导课程。课程名称也相应地改为“软件工程导论”;在满足软件工程知识点和学科体系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减内容,把具体的实用技术讲深讲透,同时介绍前沿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是我院“软件工程导论”课程的理论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不含课程绪论与课堂练习、总结的4个学时),按照SWEBOK04提出的10个知识域进行了重新组织。由于选用的教材以及实际教学内容的组织与SWEBOK04的知识域并非完全一致,因而出现小数点学时。如“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知识域,我们在授课章节介绍相关的软件工具,如在软件需求和设计中使用了ROSE和MS Visio;在讲解项目进度中示意了MS Project;在软件测试中提到了JUnit。此外,还按照教材集中地讲解了CASE概念与工具,补充了Eclipse以及最新的青鸟系统。

为便于对比,我们将“软件工程导论”的教学内容按照SWEBOK04的知识域计算出每个知识域所用学时占总课时的百分比;同时计算出SWEBOK04中10个知识域中的子知识域在整个子知识域中的百分比,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大:我们对产品工程的设计和测试讲授了更多的内容。相比于SWEBOK04,我们的设计部分超出一倍,软件测试的内容则多出三分之二。对于同样重要的需求分析则没有增加更多的内容,这主要是考虑到需求分析是超越初级软件工程师的知识,需要沟通技巧、领域知识和实践经验等综合知识与能力,属于系统分析员的职责,应届本科毕业生基本上达不到。对软件构造以及软件支持方面的知识(如软件配置管理)则缩减了学时,一个原因与所选教材有关。在软件质量方面,则补充了CMMI的过程改进及其结合TSP/PSP的内容,使得我们的学时略微高出。

在处理知识域时,我们遵循了“突出重点、面向实用”的指导思想,举例如下。我们在软件建模和测试方面加大了学时,以便学生掌握这两个领域的技术;同时减弱了对其它知识域的学习要求,只需要理解、甚至了解有关的知识。例如,我们在需求分析与设计中都讲解了结构化方法和面向对象方法,但是,所分配的时间差别巨大。对于结构化方法,主要介绍其基本思想、常用工具及其简单应用,如DFD图、数据字典、程序结构图、判定树、PDL等。对面向对象技术,则大大地扩充了选用教材的内容,加上相应的实验课程,共有近30学时,可以当作一个“基于UML的软件建模”的小型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软件工程并非是空虚无物的条条框框,开发软件的工作在编程之外还有分析、设计和测试等。而且希望学生通过该导论课程实实在在地掌握一种当前常用的软件建模技术,以便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尽快地熟练使用。图2示意了“软件工程导论”中对软件设计有关知识点分配学时的比例。

4实践与体会

教学内容的变更仅仅是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方面,还需要改变教学方式,举例如下。

例1:传授知识的过程要从日常生活到软件领域。在讲解过程改进时,我们以刘翔为例提出问题:刘翔身后的科研小组和上百万元的投资,包括摄像、动作分解和分析是为了什么?表面上看是为了改进跨栏和起跑的动作(软件开发过程),实质上最终是为了改进其跨栏成绩(软件产品)。从学生们比较熟悉、容易理解的事情开始,立刻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进而简化了对软件过程及其改进的讲解。

例2: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在讲开发高可信软件时,把容错技术与面向对象编程中异常处理的机制结合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容错技术的理解、对异常处理的认识;在介绍形式化技术时,通过演示断言在Java中的实现,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看起来玄乎的理论正在逐步实现。

例3:不失时机地简单介绍相关的研究动向以及国内的相关工作,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学最新的理论研究,对少数优秀的学生指出钻研方向、提高研究兴趣。例如,我们在课堂上简介了最近三年中国首次主办的“软件工程国际大会”,“软件过程改进”和“软件工程理论”等国际高规格专业会议,包括其中的主题报告。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成绩也显著提高。限于篇幅,我们在考试、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方面的尝试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我们将继续搜集和分析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对该导论课程的反应,针对性地调整有关内容,以便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如针对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增加实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技术方面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麦中凡. 解读SWEBOK 2004[J]. 计算机教育,2004,(10).

[2]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Overview Report. November 22, 2004, .

[3] Software Engineering 2004. CC 2004 Series, August 23, 2004, .

[4] 刘洪、舒坚、罗海平. 一般工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A].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C].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65-469.

作者简介

李劲华(1963―)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的教学与研究。

杨厚俊(1965―)男,硕士,副教授,分管教学副院长。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11-93-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the objective of application 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is defined, and the strengthening engineering capability education and the adjus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with the demand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nterprise are put forward. In the new curriculum system, the practice teaching hours are increased, the ladder typ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course experiment, course design, comprehensive course design/enterprise practice, graduation design" is proposed, and through the related courses of the course group module, the training of engineering ability is strengthened with obvious effect.

Key words: 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engineering ability; ladder type

0 引言

2010年,我国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逐渐在多个高校的不同专业展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也包含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强调“实践工程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参与到该计划的各高校积极响应会议精神,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研究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1]。

独立学院以应用型教育为主,也就是工程教育,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相符,但是对于大部分独立学院来说,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调研本校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其人事部门普遍反应学生的理论知识较丰富,但工程实践能力较欠缺,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距离,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本文以本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为案例,针对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工程实践能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使教育更贴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 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

虽然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但是在建校初期,大部分独立学院仍依附其母体公办院校,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上基本一致,基本按照研究性和学术性为主制定教学体系结构。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下述两方面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⑴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不能做到学以致用。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习惯于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布置课下作业;实验内容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其设计也往往是多年重复使用的题目,不符合软件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学生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也不知道理论知识如何运用。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重点发生偏差,重视理论知识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在工作中怎么用[2]。

⑵ 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缺乏工程化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全面,但是各门课程教学内容各自为阵,单独开展实践课程,缺乏连贯性,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贯通,不能形成工程概念,与企业实践需求相差甚远[3]。

经过调研和分析发现,独立学院和其母体公办学校的学生有一定差距,自学能力及应用能力较差,更适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进而理解理论知识,然后加以应用。因此,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同样需要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强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 实践课程体系结构改革

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可以从事软件相关产品研发生产的工程型人才,同时也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如程序设计,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软件测试,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等。实践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我们重新制定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并且通过课程群模块贯通相关课程,使学生逐渐形成工程概念,提出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环节的连续性,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工程能力。

2.1 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对于软件工程专业专业课的实践环节,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企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梯式的过程逐步完成,如图1所示。

⑴ 课程及课程群的训练

课程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两个阶段来完成,重点训练学生每门课的知识应用能力,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其课程设计可以对相关的课程群进行综合性训练,如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课程。在旧的教学体系中,专业课程只有课程实验,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导致学生不能宏观的认知和把握整门课程的知识及应用。改革后,减少部分理论教学课时,增加部分专业课程的设计环节,或者增加课程实验的课时,以利于每门课程内部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课程实验:每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都设有实验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课时较少,主要是对课程的知识点的验证,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课程设计:在理论课程结束后,通过大约两周时间完成课程设计,单独计学分。课程设计重点训练本课程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使学生应用课程的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采用案例讲解+任务驱动的模式,首先通过经典案例讲解项目开发流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每个阶段用到的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方法和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指导教师布置多级难度、创新型、发散性题目,给出明确的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完成任务,每个人体验实际工作环境中不同角色的工作内容,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提交项目成果,如文档,程序,数据等,还需要作项目汇报,讲解分析问题的过程、方案的设计和实现过程。指导教师按照每个小组提交的成果及每个成员完成的任务,给每位学生打分[4]。

对于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题目的设置包括其课程群中多门课程的知识点的综合性题目,帮助学生贯通多门课程的知识点,训练工程实践能力。按照专业课知识点的相关性,将课程划分为课程群,如软件工程课程群,电子商务平台开发课程群,中间件应用技术课程群,Android开发课程群,大数据架构与应用课程群,嵌入式系统课程群等。根据每个课程群包含的课程特点,结合企业需求,确定课程群的训练目标,并且把能力要求细化,提出每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

如图2所示是软件工程课程群实践课程的构成,该课程群由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计算机网络、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和软件工程七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有实验课程,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设计和软件工程四门课程有课程设计环节,计算机网络有组网实践课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是该课程群的终极训练,通过完成一个软件设计与开发过程,融合了软件分析能力、软件设计能力、编程能力、数据抽象及实现抽象数据类型的能力、数据库设计及实现能力、网络设计与搭建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和文档组织能力的训练,将七门课的知识点贯通,形成工程的概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同时理解专业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能够熟练应用,达到所学即所用的目的。

⑵ 综合能力训练

在大三结束后开始综合能力训练,采用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和校外企业实习两种模式,帮助学生将专业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如何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校外企业实习模式采用3+1的模式,即大四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实习模式[5]。

(a) 培训机构培训+企业实习:学院与中软国际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培训基地,南京网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吾曰思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培训方向有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计算机网络等。经过2-4月的培训,考核合格后,培训机构将学生推荐到企业,学生开始企业实习。

(b) 企业实习生:大三下学期末,部分与学院合作的企业到学校招聘实习生,经过笔试和面试,合格的学生可以在大三结束后到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实习,实习结束后,双向选择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无论学生选择哪种实习模式,通过在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融入就业单位,就业能力得到增强。

校内综合课程设计:大四时,还有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学习,主要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学生,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工程能力,安排综合课程设计环节,训练本专业综合实践能力。老师提供多个选题,学生也可以自己提供选题,经过3周的集中训练,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个项目。虽然是在校内完成综合课程设计,但是该课程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严格按照流程完成,帮助学生初步熟悉企业,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⑶ 综合能力验证

综合能力验证主要是通过毕业设计这个环节实现。毕业设计于大四下学期开始,学生经过综合能力训练,具备了应用本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14周的时间,学生按照学院要求,在指导老师帮助下,确认开题,按照软件工程思想逐步完成课题的开发,并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答辩。毕业设计主要从论文的质量、实物成果的运行效果和答辩三部分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评判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

2.2 辅助方案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除了阶梯式实践体系之外,学院还采取了其他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锻炼其实践工程能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每个比赛均有专职教师负责指导,针对每个比赛的特点给予辅导,学生的参赛热情也很高,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大二暑期,学院组织学生参加企业认知实习,用时两周,帮助学生熟悉并了解本专业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学生对后续专业课学习的认知。

3 结束语

采用新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后,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近两年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高,通过企业实习的学生基本可以直接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因为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参加研究生考试,提高了研究生录取率;参加各类竞赛并获奖的人数逐年增加,进一步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参赛热情。通过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更符合独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推广至其他专业,推进独立学院的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29(4):10-17

[2] 陈玲萍,景新幸,凌惜勤.“大工程观”背景下的独立学院实践

教学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5:8-10

[3] 金国华,金鑫,邓小伟,高梦.大工程观视角下独立学院工程人

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43-47

[4] 王晓蔚,李香菊,潘晓卉.以项目任务为主线的课程设计改革[J].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10)

近些年来,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软件产业以全新的姿态蓬勃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时期的高职教育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科技行业领域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唯有迎合社会科技行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对人才进行多形式与多层次培养才是当代高职教育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课程,亦有必要遵循高职教育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原则切实落实以工作为导向的工作过程教学改革实践,以为人才未来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护航。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概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实践理论起源于德国,该理论一经提出,便迅速扩大影响力而获得了当时整个德国教育界的高度认可。我国对此教育理论的接受始于二十一世纪初期,其价值主要体现于对传统职业教育同现实岗位需要相脱离的调整层面,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影响至深。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改革理念就是要求当代高职教育充分摆脱传统高等教育理论和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束缚,切实认识到职业教育同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以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作为教育目标,架构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育模式,以此指导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简而言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就是从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将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实际的岗位需要当中,并根据工作需要决定理论教学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就是实践能力。由此可见,该理论重在强调教学理论与实践关联的重要性,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定位。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改革实践研究

根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本文认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改革实践应当重点从如下几方面探索:

1.结合实际岗位需要致力于对学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培养

当代高职教育的转型要求将重心更多地倾向于专业化人才的全面培养,对此,本文认为高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实践改革有必要落实工作导向原则联合企业深入一线岗位对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确保教学理念与模式的改革能够真正满足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定位的整体化要求,推动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重心朝向专业化和技艺化方向调整,明确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排版技术核心定位,重点强化实训教学。

2.落实“双证制”

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是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学科,传统教学实践更多地服务于学生应试能力的提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明确要求重视高职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对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加大对方正排版软件课程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积极考取方正排版软件技术相关从业资格证,并将排版实训环节整合到教学流程当中,确保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作用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

3.强化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作为软件专业的重要内容,对于实践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而传统的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教学模式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过大,并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增加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体系当中实践操作教学的比重,强化课堂课内实验教学、以工作为导向的实训教学,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在毕业实习阶段密切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对接,以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

4.打造校内外一体化教学格局

当前,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不断累积的作用下取得了良好的进展,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已经无须赘述。对于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来说,理论仅为铺垫,同软件专业的其他课程一样均具有着最为直接的应用性。对此,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拓宽产学研结合模式的范围,打造校内外的一体化教学格局,为学生方正排版软件应用能力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空间。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高职院校在进行方正排版软件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聘请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专家前来参与,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之后直接转入实训教学阶段,并基于工作过程辅以任务驱动法与项目教学法等模式。如此不仅有利于快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学实践改革已然成为了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方正排版软件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应当结合高职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强化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参考文献】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论文篇(11)

一、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学习特点

1.具备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生大多是大中型企业或IT公司的骨干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工程经验和社会经验,他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强于全日制在校生。这些在职人员学习目的明确,具有强烈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教师重视并结合他们的经验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更好地促进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的结合。

2.专业选择与本职工作紧密相连

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生一般在本单位从事软件工程开发与研究、软件项目管理等工作。他们把攻读硕士学位,作为拓展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重要选择“学”“用”对口是这些在职人员的一个显著特点。按照他们的需求设置课程,充实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指向实际工程问题,就能使在职研究生的自主性成为推动他们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积极力量。

3“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

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生最大特点是不脱产学习,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他们平时分散在各自的本职岗位上,工作十分繁忙,精力较为分散,学习和作论文只能放在业余时间,工学矛盾突出。在职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比全日制学生少得多,与指导教师见面的机会少,特别是有些学生参加工作多年或专业跨度较大,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给学习带来相当的压力。此外,在职研究生具有分散性的特点,难以进行集中管理。

4.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学习目标

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生是抱着提高能力、拓展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参加学习的。他们特别希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本单位软件工程项目的研发。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四届在职软件工程硕士毕业生的论文选题看,很多都是本单位正在或将要开展的研发课题。这些课题针对性、应用性、现实性都很强,目标明确,内容充实,经费也较落实。学生把在学校掌握的知识优势与本单位拥有的课题、资金优势结合起来,提高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二、提高在职软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途径

1.重视入学选拔,提高招生质量

招生质量对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起着基础性的保证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从入学选拔抓起,科学运用各种考试、考核方法,对考生进行评价和遴选。一是扩大生源的选拔范围。加强招生宣传,吸引更多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高新技术企业优秀在职人员前来报考。二是严格审查考生报名资格。鉴于在职人员情况复杂,必须严把报名关,认真核查考生学历学位情况,不符合条件的人员,一律取消报名资格。三是提高考试选拔的科学性。在职人员理论考试成绩一般低于应届毕业生,因此,不能完全以笔试分数决定取舍。要综合评价考生的初试和复试成绩,适当加大复试阶段的权重,注重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入学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四是重视复试阶段的作用。高水平的面试可以全面、客观地考察考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经历。面试考察的重点是:考生大学时期的专业素质,即基础知识、知识面等;工作期间的工程素质,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际工作经验和工作业绩等;未来阶段的发展潜力,即考生以往在软件工程设计和项目研发中所做出的个人独创性贡献等,以此,挑选出品学兼优并具有创新精神的好“苗子”。

2.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程质量

提高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要结合在职人员的需求和特点,深化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适应性原则。即以适应IT企业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在职研究生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方案,丰富选修课程,拓展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授课时间,适当增加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互动交流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实用性原则。教学内容的安排应与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相适应,强化课程的实用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和新的方法解决软件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在职软件工程硕士在校时间短,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有限时间内提高课程的“含金量”,取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宽口径原则。为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高度综合化对高端软件设计人才提出的现实要求,应尽可能多地开设选修课程,让不同研究方向的在职研究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四是新颖性原则。企业最欢迎的是创新能力强的员工,增强在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讲授软件工程设计领域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

3.加强过程控制,提高培养质量

“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保证和提高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在职软件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与全日制研究生的管理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首先,在管理要求上要与全日制学生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能降低标准。要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从招生录取,到培养方式、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学籍管理,直至学位论文答辩的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其次,要做到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如果只注重过程,学生参加了全部过程的学习,有可能只是学习了知识,并未去创造和运用知识,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如果只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忽视过程,那么就否认了教育的作用,不利于普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各培养环节的质量要求,以健全的制度保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在教学组织上要采取灵活手段,如为避免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生缺课问题,一方面要严格考勤纪律,另一方面要灵活安排授课时间,尽量利用晚上和周末教学,为在职人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4.发挥双导师的优势,提高师资质量

高水平的专兼职导师队伍是保证在职软件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坚持实行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制,使校内导师的理论优势和企业导师的实践优势得到互补,学生能够获得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训练。

根据在职软件工程硕士职业经验丰富的特点,应选择责任心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校内导师。为建立校企长期联系合作的渠道,应积极吸纳IT企业高端专业人员担任企业导师。这些企业导师一般来自学生所在单位,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够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研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校内外导师应明确职责,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在论文工作阶段更应及时沟通,提高学位论文的指导水平和学位授予质量。

在职软件工程硕士的培养应以校内导师为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开题报告、论文理论部分的指导,把好论文质量关。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导论文选题和论文的实践部分,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研究时间和科研条件,落实课题经费。在培养过程中,校内外导师应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