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6 15:54:17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1)

二、大庆城市文化展示的意义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城市文化而具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几十年来,大庆城市文化展示为突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鲜明的主题,一幅幅图片、一行行文字、一座座雕塑等都出自艺术工作者的智慧,展现了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这样的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法,无论对大庆市民还是到过大庆的人来说,都是无声的教育、无形的启发、无止的激励。激励和感召人们热爱大庆、服务大庆、向往大庆。这种文化展示也提高了大庆的知名度,增添了大庆的魅力。同时,也推动了大庆的经济、文化等发展。可以说,大庆城市文化展示深入人心、耐人寻味,富有教育意义,对大庆城市发展也具有催化作用。

三、大庆城市文化的现代展示设计方法

城市文化的现代展示设计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和风格韵味也不尽相同。城市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大庆城市文化主要凸显物质文化方面的建设,其中包括城市公共环境、城市建筑和展馆展示设计等。通过对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以现代展示设计的综合与凝练,更好地塑造城市的形象,展现城市的魅力。

(一)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公共环境涵盖多方面,包括软文化和硬文化。具体讲,一是形成立体文化即公共建筑设施建设,主要包括沿街建筑立面风格形式、城市公共小品、雕塑等;另一个是平面文化覆盖,通过图片、文字、电子屏、专题片等营造文化氛围。无论是立体文化还是平面文化,在现代展示设计上都应力求艺术性和独特性,从而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文化环境。

(二)研究历史传统,挖掘文化底蕴

作为大庆文化设计者,应了解大庆的历史,挖掘大庆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突出展馆展示设计主题。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喷出工业油流,正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大庆,为共和国献上厚礼,当时的省委领导提议把油井所在地大同镇改为大庆镇,后来将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1979年安达市更名为大庆市。这段历史是大庆文化设计不可缺少的部分,为大庆文化设计提供了基本依据。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与设计相结合。在展馆展示设计中,无论是整体效果还是局部细节,都应体现大庆文化的内涵与独特的韵味。例如,展馆内的地面设计可以通过采用火烧板、黑色烤漆玻璃等材料,来寓意石油作为城市背景基调,为当下的大庆城市建设奠定了夯实的经济基础。同样展台也可以错落有致,犹如“百湖”布置在油城土地上,中间穿插大庆的本土芦苇景观,与原生态自然产物相结合,既展现大庆精神又精致别样。提取具有大庆元素的色调,绿色、蓝色的运用使空间具有独特的湿地色彩,整个空间看起来有生动灵活的感觉。墙面的处理上可以采用竖条状装饰,使墙面有强烈的拉伸感,像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还可以参照流水线模式,有条理、有秩序地进行商品的摆放,把整个空间塑造成一种犹如大庆人独有的钢性,这也是一种对铁人精神的传承,让世人透过展馆的内部设计去体会和感受这座城市的特殊魅力。大庆文化底蕴丰厚,几代人艰苦创业锤炼了大庆精神即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以及铁人精神,这些珍贵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设计上应突出这一主题,彰显铁人精神。只有纵观大庆历史文化,才能使大庆文化在展馆展示设计中更具有特色,并能更加有效地吸引人、教育人。在表现形式上,既要体现大庆的过去,也要展示大庆的现状,还要憧憬大庆的未来。

(三)科学规划,凸显文化特色

城市文化的设计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城市主题文化的挖掘、提炼、培植、加工的过程。城市文化对一座城市来讲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城市的生命与灵魂,也是城市塑造的核心。然而,城市建筑又是城市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是城市物质文化的精髓。所谓科学规划,就是要把文化设计纳入城市建筑整体规划之中,与城市的发展同步。凸显文化特色,城市文化因有特色才会形成城市的品牌,成为城市的代言,同时也是城市的优势,更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大庆文化特色就在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大庆这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要凸显这一文化特色,在设计理念上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通过多种设计手法,渗透大庆历史文化、展示大庆现实文化;开发利用大庆城市的自然景观,烘托大庆文化、创设人文景观、弘扬大庆精神,由此突出大庆的城市个性。大庆铁人纪念馆是众多展馆中的典型代表,主体建筑外形由“工人”二字组合而成,俯视呈“工”字形,侧看为“人”字,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主体建筑高47米,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着铁人王进喜47年短暂而不平凡的人生。主体建筑顶部两侧为高高向上竖起的钻头造型,点明这是一座石油城市的地标性建筑,隐喻大庆油田奋发向上、永续辉煌的精神品质。并且体现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的主题,是现代设计象征性手法的完美体现,成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传播基地和爱国主义的生动课堂。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2)

从展示空间设计的出发点来看,展示设计的目的并不是突出“空间”,而是要使展示设计的设置能够更好地配合被展出对象。这就要求展示设计一定要围绕被展示对象来进行设置。在当代,一些设计师由于一味的追求展示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将展示设计与被展示对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做法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在展示设计中,无论是何种类型、何种风格的展示设计,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被展示对象所服务的。在展示设计中运用传统元素时,要根据被展示对象的特性与内涵,结合被展示对象所要传达给人们的理念来合理挑选运用于展示设计中的传统素材,并用恰当的方式将这些传统的元素表现出来。同时,还要注意展示设计不能喧宾夺主,能够在整体氛围上烘托出被展示对象的文化特性,这才是展示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之所在。

1.2展示设计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

传统元素的应用可以为展示设计增添一丝古韵与神秘感,这在营造展示设计整体效果的方面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但是传统的东西多种多样,其中难免也会存在一些与时代不相符合的因素。因此,要想使得展示设计能够在借用传统元素来营造文化氛围,同时还能够更加容易的被观者所理解、所接受,那么在进行拥有传统理念的展示设计时要时刻考虑到其与时代的融合程度,这样能够使展示设计的效果能够更加符合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从展示的接受者来看,观看展示的人群已经习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因此,无论是作为单纯的展览、普及或者是我们今天常见的商业展示设计,都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体来讲,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被人们了解的并且能够达到吸引受众眼球的现代展示手法来进行展示设计。如运用新型的布展材料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将传统的元素通过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营造出传统文化氛围的同时也能够使展示的过程能够迎合现代人获取信息的习惯,这样才能使展示设计达到信息传达与文化理念兼顾的效果。

2展示设计文化特性的表现方法

2.1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元素。

当传统元素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时,往往能够碰撞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火花。展示设计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被展示对象的具体特性。因此无论是传统元素的运用还是现念的结合,都要与被展示对象的特性相结合。在挑选可用于展示设计中的素材与方法时,要选取与被展示对象特性相符合的代表性元素。将展示对象的意蕴赋予展示设计中,是一种将意境通过具体形象表现出来的塑造方法。在展示设计中,“物”是载体,它承载着设计师和被展示对象的情感内涵,因此挑选适当的表现元素,才能够更好地使其符合展示的整体理念。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3)

一 信息时代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

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数字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虚拟的展示空间,虽然虚拟空间还不会取代实体空间的存在,但是,强大的技术力量已经重构了人们的设计观念,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成为数字时代的展示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各种数码新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广泛运用于展示设计空间,新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发一系列新的社会现象和文化诉求,新的诉求导致了展示设计空间的新变革。

1 信息时代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突出特点

(1)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与广泛使用。其作用首先是参观者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共享,大大扩充了信息的容量。其次,展示空间面积节约,在空间心理体验上,虚拟空间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参观者的视角、路径和情节上都具有现实空间中所无法实现的可能性,从而带给人们更加真实的心理体验。

(2)展示策划、设计与主题相结合更加密切。这方面集中体现在世界博览会的展示设计上,例如“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本次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20个国家参加,每个国家以世博会主题为依据,各自进行演绎,把该国人民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技巧与智慧、与社会和平共处的文化和文明通过不同的形式进行传达,可谓全球人类文化艺术交流的大聚会。

(3)“人性化”是人文展示设计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里所说的“人性”就是人文关怀,体现在人文展示空间中就要关注其人的生存发展、以人的需求为依据、以人的感受为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创造一个美好的“人的场所”,至此,人文关怀精神是人文展示空间艺术的本质要求。

当今,展示设计艺术已经完全走出了传统造物活动的概念,展示空间所呈现的生态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各方面的功能,有更多的关注文化和信息对于环境、对于社会、对于人所产生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调和了现代社会的诸多矛盾,而本质却是不断向自然秩序系统的靠拢,体现对人类的更多尊重,更深入透视人类真实的本性和需要,不是要试图征服自然,甚至也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彰显人文精神。

2 网络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文化特征

以网络为媒介的人文展示设计空间,作为信息时代视觉文化的一种基本形态,当下,它借助网络优势以其强大的传播威力和传播功能,营造出信息时代特有的文化情势和文化氛围,形成了比过去任何一个传统公共领域都庞大的“虚拟空间”,甚至已经超越其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数字化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存在方式和消费方式,表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1)高效快捷与文化时尚

网络展示空间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和交流的公共平台,任何与主题关联之信息都能方便地进行检索和调取。从心理学上受众普遍具有推崇尚新的心理需求,网络展示空间传播速度快、时效性与针对性强,传播者总能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送着大量新鲜而又生动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并始终保持向受众提供与展示内容对应的新信息、新思想,最大限度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可见,网络展示空间体现出高效快捷、文化时尚的特征。

(2)多元化与共享性

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全球化共享的公共系统,多元化是网络传播的根本特征,网络展示活动的信息传播方式分散了媒介的话语霸权,使展示传播呈现多元共享的特征,这也是网络信息传播系统不同于传统实体空间传播体系的重大区别。而且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不论背景如何、表现形式怎样,人们都难以区分网络中人和事的真实情况和具体身份,不同区域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机会在网上获得与主题相关的展示空间,极大地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实现文化信息的无阻碍化传播,促使各种文化资源的全球化,形成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共享,增强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化、共享性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3)开放性与大众化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属于大众传播,其一,网络展示空间拥有大量与主题关联的文化信息,适应并满足不同受众可能的文化需要,为更多的受众所选择。其二,网络展示空间技术的日益成熟、普及,加速文化对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渗透,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大众化。其三,网络展示传播为受众提供一个公共的空间,开放给所有公众传递不同信息,容纳多样的意见。在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它展示了十分宽容的姿态,既支持政府信息和各种公共信息,也允许一些匿名信息的表达、,使大众自由地参与到公共空间中来,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围绕主题内外交流碰撞,既展现了传者和受者个人的独特风格又集聚大众智慧,这种展示信息的开放性和大众化正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鲜明特色。

(4)多向化与广泛性

网络展示传播不论演绎何种主题,传播活动均具有大众传播所定义的特点,传播路径都是信息多向交流的过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模糊了传受之间的界限。从理论上,网民“受众”既是文化的消费者,又是文化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不论其年龄、性别、职业、国别有何不同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与相应的主题文化对话。网络的内在动力是将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了个人的积极性,广大“受众”所贡献的智慧和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就替代了传统展示信息传播由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释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潜能。因此,网络展示传播真正实现了参与者的信息交流,与传统展示单向传播方式相比,这种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受关系,使普通大众成为真正意义上提供自由展示、交流信息的平台。大众文化在这样的传播形式推动下,拓展其新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使得传播、交流和利用更加广泛。

网络展示空间传播作为视觉文化的新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受众。当下,它已超越技术本身所存在的界域,成为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展示方式。然而,与传统媒体相比,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网络媒介和以实体空间为展示传统媒介之间尚不具备整体的取代性。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之间相互依存、互相推动,仍然以不同的方式服务于社会,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群体。

二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的演变与发展

目前,众多学者对于展示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博会的空间设计方面。世博会是国际性大型人文展示活动,有以下鲜明特征:突出国家民族文化,强调展示艺术氛围,大量采用新技术和新媒体,追求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的一体化。虽然各博览会主题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参展者不论国籍、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语言,相互间不带有歧见,不带敌意,即使在战争期间,人类也乐意用这种形式为谋求各自的目标走到一起。当今,世博会已成为展示世界政治、经贸、科技、文化等发展成就的大型国际性博览盛会,是国家和地区形象的整体展示,举办世博会已成为一个地区的社会文明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

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1851―1900),其主要特征是欧洲文化的异域再现,对欧洲文明的伴奏与强烈的自我表达是早期博览会的基调,举办的著名大型国际博览会有:1、1851年水晶宫展览活动――由英国政府主办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博览会――万国产业成果博览会,出现了像水晶宫这样的杰出展览建筑作品。2、1889巴黎国际博览会――埃菲尔铁塔作为最著名的展览建筑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标志。然而,

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和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并不成功,之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的萧条使国际博览会的举行中断了十年,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第一阶段结束。如果从制度、社会与经济的角度探讨博览会演进的历史,我们发现,1851年英国万国博览会所宣示的目标――增进商贸以促进无关税壁垒的自由贸易、追求和平、展示其国力与工业技术――可以作为考察往后百年间各国博览会性质的框架。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1915-1939),这个阶段有影响力的博览会有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和1926年费城世界博览会,在这两次展会上以装饰艺术风格为设计主流,成为展示设计空间原则探索的起点。

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世纪的进步”世界博览会,本次博览会首次出现以主题的形式(主题为“世纪的进步”)举办盛会。同时,博览会展示了一系列新型试验性建筑,诸多建筑大师在世博会上都留下了经典之作,有些甚至在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阶段,各国参加国际博览会的目的更多是树立自己的国家形象,世博会范围从技术、产业转向艺术以及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世博会的功能从单纯的工业产品展示会演变为综合性的城市活动。

第三阶段.成熟时期(1958-1990),经过50年代战后经济的复苏,

世界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人们对于科学技术和未来的发展充满着自信和幻想。建设的展示馆不仅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更是体现当时建筑设计艺术和造型艺术的进步。到了60年代以后,现代设计渐趋成熟,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这为展示设计空间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1970年的大阪博览会许多展馆都大量使用视频技术和仿真的手段带给参观者以真实新奇的体验,许多展示更是受到娱乐文化的影响,大阪博览会以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独特的展馆设计和公共娱乐特征成为九十年代以前最成功的大型博览会之一。

第四阶段.全新时期(1990-今),进入90年代以后,博览会设计进入发展的全新时期。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博览会展示设计空间转向对于多元文化的发掘和信息传达互动的方式发展,其策划的重心和关注的焦点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炫耀辉煌成就转向对“人文”、“人性”的思索和探究,博览会更加关注人类自身及其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就共同关注的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的论坛,

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例如,1992年塞维利亚博览会的主题是“发现的时代”;1998年里斯本博览会的主题是“海洋,留给未来的遗产”。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题是“人・自然・科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其特征是强化主题思想,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将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当代展示设计空间发展的新贡献给予世人警示:人们认识到科技的进步及其应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然而也带给了自然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这一严峻问题。因此,世博会设计更多的强调人们如何在关怀自己的同时,以科学为手段与自然共同生存,这也是整个时代的共同课题,凸现当代展示设计以强化“主题化”为时代特征不断演变。

如果从思想交汇和文化交融的角度梳理人文展示设计空间,那么首次具有明确主题的世博会是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从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到1933年之间举办的所有博览会设计并无主题,当时全球正处于殖民统治时期,出于人类对资源和财富产生极度的渴求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各个国家把举办世界博览会作为炫耀本国实力的途径,甚至表现出人定胜天的张狂。伴随美国从经济萧条中开始复苏,为庆祝芝加哥建市100周年,美国于1933年举办了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本届博览会设计正式提出了“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主题,此后各届世界博览会都有确定的主题。我国举力止海2010年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其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地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相互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大。可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紧扣主题,体现对于人类城市发展未来“和谐城市”的探索。

展示空间开始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出现的新课题,不断向“主题化”发展,这种强化展示主题的新变化,是当代国际博览会人文展示设计空间的典型特征,标志着展示空间发展迈入全新时期的成熟阶段。

三 结语

纵观博览会史,人文展示设计空间在视觉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传播角色,如果说后工业前期现代主义观念的冲击使展示设计的思潮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那么,90年代以后的世博会展示设计空间,更加注重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主题,展示设计的特点是不再追求高大,而是更加注重个性。作为表达理念的手段,20世纪不断发达的电子影像技术、音响技术又成为博览设计的主角,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也就是说人们来到博览会不是像以往那样为了去看大量的“实物”,而是体验由高度发达的电子化虚拟空间,同时,这种依靠电子技术形成的信息化空间通过世博会的主题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不论是各类大小专题展览会、主题性博物馆展示还是世界博览会都紧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以及“历史与未来”四大和谐主题,遵循的理念就是科技办展,体现人文精神。今天,人文展示空间设计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宏观层面和哲学层面看至少有其二:

1 网络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博览会特有的亲临现场的吸引力。因此,很多人质疑展览设计媒介会逐渐为电子媒介和电视媒介所取代。新的技术在今天网络社会中不可能也不需要等待5年进行集中展示,而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因此世博会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见到展品的方式受到巨大的挑战。

2 在设计转向非物质时代,人文展示空间设计艺术追求体验性表达语言、多元化价值。不同的设计活动和思想会使建造的空间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人塑造空间、空间影响人”是反向的过程,人的行为是嵌入在物质的当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感知的情境之中,也即设计观念从简单的、客体的“物”的生产转化为了“事”的创造活动,强调个人体验行为的不确定性使设计脱离物质性层面,在时空的转换中走向精神价值的思考。

参考文献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4)

二、文化对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

随着历史的演变,博大精深的文化呈现出多维度、多视角的表现形式,文化在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的设计中,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在设计中都被设计师多次利用,虽然随着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日益发达,设计的手法和工具都有很大的改变,但是在设计中文化理念和现代文化气息仍有着重要作用。展示空间设计讲究符号信息的表达,注重色彩的搭配、场景的适宜,既要有现代设计的艺术美,还要有传统文化特色,讲究一定的规律性、线条的美观性,力求空间展示既独特又不离奇。如,有的展示空间的设计讲究大气、稳重、祥和,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有的讲究线条对称、方圆有序,体现出中规中矩的文化气息,具有十足的中国风格;有的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结合现代科技,讲究意蕴和时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国文化。另外,不同的地域文化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也体现出不同的特色,根据不同的民族特色、地理条件,设计师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会结合当地或某一特色民族文化进行设计,在创新与传承中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达到既有设计又有地域或民族文化特色。设计都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基础之上的,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创新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超凡脱俗、标新立异,只有充分结合文化元素才能更好地进行空间设计,获得美的效果。

三、展示空间设计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传承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信息

展示空间设计传递的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传递出社会、经济、科技、自然等综合信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不同领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展示空间设计师向人传递一种空间艺术信息,在展示空间设计中抓住人文符号信息的传递尤为重要。现实生活中,人文空间符号的形式反映着现实社会环境。只有在展示空间设计中注重人文信息的传递,才能在公众活动的场所营造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交流空间,在展示中使人获得愉悦和舒适的感受,形成精神的力量。在传递人文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形成正能量,把传统文化的积极信息不断传承下去。

2.传承地域文化特色

目前,越来越多有地域、民族文化特色的展示空间出现,这不仅体现出展示空间设计风格的多样性,也表现出多样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要注重结合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加以设计,在设计的手法、色彩、风格上要融入民族文化元素。除了注重从室内、室外建筑文化元素中提炼,也要注重从精神文化中吸收。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展示空间设计,都要充分运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营造出具有地域文化色彩和民族特性的个性化的展示空间。这样既应用了不同的特色文化元素,也彰显出具有独特魅力的展示艺术效果。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5)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6)

随着交互技术与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服装的虚拟展示已出现在线上、线下的多种应用场景中。服装虚拟展示不仅仅面向消费市场,同时也与服装设计、品牌传播与产业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服装虚拟展示弥补了打版制作的时间消耗与物理空间展示的诸多限制,是服装设计理念或成品视觉呈现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领域获得了一种新的一致性和认同感,在服装展示设计中得以体现,并体现出一种学科研究的自主性。周科撰写的《传播学视域下服装展示形态及创新设计研究》一书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了服装展示设计,分析了服装终端销售场所的展示与受众审美之间的联系,以及服装商业展览展示设计的要素方法等诸多内容,对于现阶段高等院校服装展示设计学科建设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也为我国服装展示行业的发展夯实了理论基础。

《传播学视域下服装展示形态及创新设计研究》一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对于服装展示的含义、意义与特征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在传播学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了受众与服装设计展示的关系,分析了服装展示中的形态要素,指出了中国当代服装展示设计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第三部分论述服装展示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指出这种审美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并具体分析了服装展示活动的过程与传播效果。第四部分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了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环保理念、跨界合作等概念如何同服装展示设计相结合,以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与注意事项。第五部分讨论了服装的动态展示与服装在橱窗设计中的展示,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艺术性对服装品牌的塑造与消费群体。第六部分提出了关于中国当代服装展示设计的四个策略,即需要深入挖掘、培育具有民族性与文化内涵的服装品牌,要对服装展示形态不断创新,不断融合其他创意元素,以及在产业发展层面上需要大力培养服装展示设计的专业人才。从数字媒体技术到数字媒体艺术,服装虚拟展示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服装设计效果图的平面化表达,对于服装展示在一种没有成衣的情况下,将概念借助数字绘图表达出来;第二个阶段是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服装展示设计实物的一种展示手段,这个过程中对于展示界面的设计融入了一些艺术的元素;第三个阶段是基于屏幕的动画和互动的服装展示设计作品的出现,并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是对于服装设计的展示而不是新媒体艺术;第四个阶段是数字媒体艺术改变了数字媒体技术对于服装展示设计的理念,使服装展示能够以新的方式创造和定义服装最后呈现的形态,并且对于受众、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店提供了新的选择。在正在进行的第四阶段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不断扩大,摆脱了对电影、视频、游戏和互联网的标准依附,并暗示着对审美、文化、认同和历史的更深层次的参与。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中呈现了日益增长的趋势,充分解决了服装实体展示和社会流行文化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带来的挑战。

数字媒体艺术与传播学、服装展示设计融合的必要性。服装展示设计与传播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服装展示设计,也就是将设计好的服装对外进行展示,从传播学的角度可以描述为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服装设计是一种信息,展示设计则是一种传播媒介,而服装展示设计则是一种传播体制。进行服装展示设计的人是传播者,受众是传播的对象。早期的服装展示以静态的陈列形式为主,后期发展到了以人穿着服装进行动态展示。而当下人们对真人展示的手法也产生了视觉疲劳,数字媒体艺术的介入则让服装展示焕发了新的视觉体验,传播媒介、载体的改变也影响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服装展示设计的目的是让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服装设计的意图,让服装设计通过大众传播获得更好的发展。作者认为服装展示的目的是要向受众传达一种艺术感,也就是设计的理念;而服装设计师的意图也包含其中,设计概念已经进行了艺术化的表达。所以展示的手法是为了将这种艺术感放大,借助对于空间、灯光、音效、材质的设计来实现这一目的。数字媒体艺术同样涉及到信息传播中的媒介、方式与表达方法,特别是在大众媒体时代,数字艺术促进了人们对于媒体的接受与素养形成。数字媒体技术使得服装展示设计中商品和审美之间长期存在的鸿沟缩短,人们可以在接触场景营造、辅助元素与交互参与等艺术手段理解服装设计的意图。传播学视角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展示设计的融合十分必要,“可视化”已经突破了虚拟空间而进入实体空间的展示。目前一些服装品牌已经开设了兼具体验展示和实体选购的智慧门店,其中电子展示屏、蓝牙感知衣架、电子扫码试衣等都将会引入数字媒体艺术,许多服装效果都是生成的、互动的和算法的。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设计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审美特征。一般而言,设计主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就服装设计而言,主要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的统一,还体现出多样性和模糊性的审美特征。不论是服装实体展示还是虚拟展示,都是要探讨服装设计中关于美的创造与人文内涵的表达。而服装展示的审美主要是受到购买服装主体的审美决定的,其次是服装设计师的主观审美因素。作者认为分析审美接受主体对于服装展示的审美感知、体验与判断十分重要。接受主体的审美形成于亲身试装的体验,作者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服装的时候有一种服饰符号化的期待。”数字媒体艺术可以构建出一种新的符号,唤醒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认知。新的符码会对接受主体产生新的视觉刺激,会自觉地将旧有符码与新符码进行比对,接受在审美上具有一致性的符码。另外,对于接受主体的服装设计心理分析显示新鲜感是一种重要的感觉,所以他们期待服装设计中新符码的出现。数字媒体艺术需要探索以媒体为基础的符码创造,或者是通过新的服装虚拟展示设计手段营造一个新的环境来制作虚假的“新符码”。因此,以技术为中心的数字媒体语言对展示艺术有很大影响,技术尤其导致了设计师同接受主体沟通语言的转变。因此服装虚拟展示设计只是一种传播的媒介,而数字媒体艺术则是为了帮助人们联想到服装具体上身效果带来的身份认同与他人赞同所引发的愉悦感。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具体策略。作者认为在中国当代服装展示设计中,首先是要挖掘服装品牌深层内涵。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并不是单纯地“为艺术而艺术”,它的内容需要与服装品牌的深层内涵相符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是为了避免服装产品在市场上展示时出现的同一化发展方向。因此,创新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也是服装虚拟展示设计得以存在的内在动力。服装虚拟展示设计给予数字媒体艺术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可以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要弘扬民族特色文化创意,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设计理念。而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可以纳入服装虚拟展示设计的元素,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同样可以与时尚潮流保持相同的节奏。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中也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更多中国传统元素融入服装展示设计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品牌通过网络推向世界。作者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也提出了一些策略,合格的服装陈列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与陈列相关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习数字媒体艺术中的相关技术和技巧,形成带有个性的艺术风格与设计思维。而跨学科的趋势也表明可能会出现一门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展示设计相协调的新学科方向,这也会对大众的消费观念、方式产生影响。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设计中的发展方向。作者提到在实体的舞台空间中的服装动态展示,可以借助全息投影技术将新媒体艺术引入其中。而虚拟空间可以使用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Reality,简称AR)营造展示环境,在这里的展示手段就涉及到了数字媒体艺术。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虚拟试衣系统的设计,可以营造一个具有更强感官感受的虚拟空间,让人们感受到服装与人体在视觉上的完美结合。而在这个过程中,交互设计成为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虚拟展示设计的连接点,而结合了人脸识别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还会涉及到人对于服装设计的情绪反映。作者认为建构虚拟信息的呈现方式与交互途径十分重要,这里涉及到了视觉效果所追求的直观性、多变性与娱乐性,听觉效果所包含的形式与内容的传达与呈现,以及未来可能会深入研究的触觉效果。作者在第五章中谈到了服装展示设计艺术性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提到了服装表演的问题;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会帮助商业性、竞赛性和文艺性的服装展示,在虚拟空间中营造一些无法在实体空间实现的展示手段,取得更好的展示效果。其次,作者提到橱窗设计将会引领现代消费文化,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将会为服装展示设计打造“数字橱窗”,引领年轻、时尚的消费文化。“数字橱窗”既可以是实体与虚拟结合液晶屏玻璃橱窗,也可以是扫描展示的线上橱窗。数字媒体艺术将对服装品牌起到很好的塑造作用,成为当下视觉营销的流行趋势。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同服装展示设计一切增强消费者对于品牌文化的认知,通过体验式服务让消费者内心产生一种对于服装文化的认同感。作者还提到了服装虚拟展示不仅直接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服装的内在需求,数字媒体艺术还会吸引服装消费的潜在人群,发挥艺术的引导作用会让潜在消费者产生消费欲望。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虚拟展示设计在未来都将直接服务于服装品牌形象与发展定位,并且与声誉和信誉直接挂钩。

随着中国服装业正在经历从来样加工到自主设计的变化,《传播学视域下服装展示形态及创新设计研究》一书无疑为中国服装的虚拟展示指出了一个数字媒体艺术的突破口。作者不但厘清了传播学与艺术学之间的关联,还将服装展示设计置于一个变化的、多元的、非中心的领域加以讨论。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虚拟展示设计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元,品牌传播、商业竞争和产业升级等涉及到服装品牌管理的问题也将会纳入这一视域中进行讨论。数字媒体艺术与当代文化、艺术密切相关,来自网络文化的观念与大众媒介传播工具对于服装虚拟展示设计的审美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同样,数字媒体艺术本身也会趋向于复杂性与分散性,这对于服装虚拟展示设计来说是一个技术门槛,但艺术和技术无疑将继续让服装展示设计发生新的变化。

作者:崔宏伟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7)

上述两点现状反映出如今学生的设计作品中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们高校设计教育培养模式中存在着种种欠缺。1.对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理解不准确。目前我国设计专业将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市场应用型人才”上,这种提法过于笼统,在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偏见。因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点,若不能认清其本质,我们的教育极易受到充满商业文化的低端或低俗市场的影响,片面地认为“市场应用型人才”不需要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设计教育如果过多地强调实用主义和商业化,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理论修养方面的缺乏,学生只会依赖低端的市场模式,从现有大众流行的设计模板中寻找复制粘贴的元素,从而丧失独立设计的能力。2.基础教学中传统文化课程及知识点的缺乏。如今我国高校设计教学课程中,对基础课的设置均参考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创立的一套教学体系。然而包豪斯精神是在20世纪初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环境下孕育而生的,渗透着西方社会的审美意识、表达观念及思维模式。我国则是有着几千年文化发展历史及多民族文化艺术积淀的文明之都,传统的民间工艺、造园文化、民居建筑以及道家儒学思想对设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如果只是照搬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西方设计教学模式,不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缺乏本土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相关课程的辅助教育,那么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将缺少一种文化的传承性、一种可以在世界艺术设计舞台上突显魅力的底蕴,导致学生产生以西方文化为重的简单膜拜心理,对本国传统文化知识失去兴趣,甚至抵触,设计思维僵化。3.高校专业教师多元文化教学能力的缺乏。二战以后,世界格局趋于一体化,在呼吁和平共处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不必放弃自己独特的认同,维护多样性,尊重差异性,倡导多元文化的发展。由此,多元文化教育成为当代国际流行趋势之一,并涵盖到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领域,揭示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选择的认知。然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基础较薄弱,目前还仍处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设计教育理论构架还在不断地补充与完善。所以,高校教师自身就专业知识体系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教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不能全面地、合理地、自觉地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艺术知识穿插到相应的课程教学中去,教学能力有待提高。4.学生课程作业中“文化精神”考核要求的缺乏。反映到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布置中,出现部分教师出题随意的现象,要求学生在所学课程内容中任意选定一个设计题目,而对这个题目的性质、主题及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未作明确的要求。看似鼓励学生自由发散设计思维,其实效果并没有达到。过多的自由等于是放纵,多数学生会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拼图与抄袭,作业相似度高。这反映出教师的考核目的不明确,只注重学生作业浮夸的表面效果,对其“人文精神”方面的考核要求较低。

二、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对策

(一)教学目标定位应明确在制定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时,应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民族创新意识的市场应用性设计人才”的目标,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要让学生摒弃那种片面的实用主义观念,抵御低端和低俗设计市场的干扰,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对人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保留与传承本土设计的艺术本质和民族审美特征,开发学生富有民族传统文化的设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当代设计文化,设计出真正具有民族生命力的高水平作品。

(二)专业知识体系中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设置传统知识的学习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应适当地补充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完善理论知识框架。在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可加强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传授,将“文化观”的设计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活动,力在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概念:对本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设计师,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师。而针对专业性设计实践课程,则应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与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思维及案例做归纳,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在授课章节中。

(三)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在世界各民族有权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下,中央民族大学腾星教授提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2]其目的是继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其经济、文化、政治上的共同进步。在此背景下,高校设计专业教师应自觉优化文化传承的教育观,改变教学方法。首先,自身应该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主动挖掘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特色产业,为实现“本土文化艺术资源与现代设计教学的有效结合”提供基础。其次,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将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重点,在传授的过程中,为避免枯燥与乏味,多结合经典实例,让传统文化理论知识渗透到实际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作业考核制度的完善通过多种作业形式综合评价学生,比如在设计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可增加文化考察及调研报告作业等形式,从实际调研中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也在自学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后面的设计课题中可针对调研的对象,侧重某一类内容进行设定,并将“精神文化”考核分值的比重加大,鞭策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寻求中国文化的根源及发展情况,自觉将中国元素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三、教学整改成果案例———以《展示设计》课程为例

笔者以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展示设计》课程教学为例,以点引面,就当代高校设计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提出具体的整改建议。

(一)课程教学中添加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可将与文化设计相关的内容单列出来作为专题。比如《展示设计》,首先,将历届具有代表性的世博会特色展馆作为经典案例进行专题讲解。“世博会是一项世界性、非贸易性、较大规模的能代表参展国家或企业最新先进产品展示、技术和文化交流的活动,”[3](P1)它蕴含着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讲解中重点分析各展馆如何在空间、造型、色彩、图形元素等方面体现该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背景及其内涵,从中归纳并总结出本土设计手法。其次,重点列举中国馆在历届世博会中的发展,从历史与专业的角度解读历届代表性中国馆的设计,从开始的稚嫩到不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感受中国风与时代感相融合的独特魅力。最后,以上海世博会安徽馆为例(图1),加强安徽特色文化知识点的传授。安徽著名的徽州文化内容广博、深邃,除史学外,哲学、文学、艺术、民居、宗教等方面都极具研究及传承价值。作为安徽地方高校,将徽文化穿插到课程教学中,丰富设计理论知识结构,使传统文化渗透于现代设计中,彰显地方高校设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通过对安徽馆的解读,让学生对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创作手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学习。

(二)根据选题要求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学生拟定好课程作业的设计题目后,在指导教师的要求下,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展示考察活动,并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收集与设计选题相关的文化素材,完成相应的调研报告。比如《展示设计》课程调研报告可包括以下内容:①现场调研芜湖市徽商博物馆,并附上相关手绘表现图纸(图2)。该展馆是安徽省第一家弘扬徽商精神、展示徽商文明的民间藏馆,学生可从实际的空间感受中了解设计中“徽而新”的主导思想,从现代中体会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②查阅、整理设计课题中所涉及的安徽某个区域、某个文化门类的基本资料。比如题目定为“徽州木雕展”,则就徽州木雕的历史起源及发展过程做一个资料的收集与汇总,提交研究报告,为后续的设计活动提供最原始的参考资料。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8)

家具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训练的基本目的,在造型设计的基础上了解家具所能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是课程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1]。将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的课程教学,有助于这一目的实现。

一、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高校家具设计教学体系过于强调西方艺术理论及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学生热衷于西方的艺术形式。这不仅是对本土设计文化的忽视,更是我国艺术教育的缺失。反观北欧的家具设计,一直坚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斯堪的纳维亚家具。其成功经验表明,只有在深入理解和消化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实现家具设计的现代化和个性化[2]。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将其引入家具设计的教学实践中,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3]。

二、教学设计

(一)基础理论教学。本课程采用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开展。为保障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实施,在前期理论教学中,重点讲解家具发展史,风格类型及演变,造型设计的基本方法,家具的结构类型及常用材料的基本知识等。课堂作业包括临摹练习,造型草图设计等。其中,要求每位学生自选某一家具设计相关主题进行3-5分钟的主题汇报,主题内容包括国内外知名家具品牌、当代的家具设计师,近期的设计展等。(二)教学任务的布置。设计实践的主题为“民间艺术@现代家具设计”,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家乡的某一民间艺术形式,提取视觉元素,运用到现代家具的造型设计中。(三)教学任务的实施。设计实施过程共分为5阶段:1.市场调研及汇报。首先要求学生完成2000字左右的前期市场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1)所选民间艺术简介;(2)视觉元素提炼的思路;(3)个人的设计构思、设计方向和创新点等。调研报告可用文字和图片结合的方式展示。然后要求学生进行3-5分钟的汇报,通过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明确后期设计方向。2.设计方案图。要求学生完成概念方案不少于20套,用手绘透视效果图表现,方案草图应能清楚地表达设计方案的造型、结构和色彩关系。有必要的可适当增加其他图样或文字进行说明,以便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设计构思,并最终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方案的选择和优化。3.优化设计。对最终确定的1个方案展开优化及深入设计。(1)要求学生用CAD绘制结构装配图,并标注完整的尺寸。图样需按比例绘制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必要的局部详图等。(2)CAD绘制全部部件图或零件图。4.模型制作及效果展示。要求学生按照缩小比例制作实物模型,以展示家具的立体造型。用3D软件完成产品效果图,并通过环境场景图展示整体效果,最后通过平面软件设计展板,以便后期的成果展示及课程作业存档。5.成果汇报及教学评价。通过学生上台汇报,全面展示课程成果。汇报内容包括3个阶段,即发现问题阶段——设计主题的确定,分析问题阶段——设计构思及方案优化,解决问题阶段——模型及效果图展示。教学评价的成绩由4部分组成:学生自评占30%,互评占20%,教师评价占40%,展示效果占10%。这种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锻炼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结语

本课程通过将民间艺术引入家具设计教学,加深学生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认识和了解,通过设计过程的演练,锻炼了创新思维。在设计作品中,有的将民间艺术的图形和色彩元素用于家具的装饰化处理,有的将民间艺术的造型元素进行移植和同构设计,创造出全新的家具形态,也有的将民间艺术中的象征性和生态性应用到家具设计中,赋予家具深刻的文化内涵[4]。

参考文献:

[1]郭文礼.地域文化导入家具与陈设艺术课程的研究——以维吾尔族木雕家具为例[J].装饰,2015(12).

[2]徐颖婷.透过民间艺术看后工业时代的中国家具艺术[J].艺术评论,2012(11).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9)

展示设计是近几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门学科,尤其是会展的举办,不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不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发展中的城市,会展的举办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会展设计是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所谓会展设计,就是展示设计师们在既定的展示空间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一定的平面设计、版式设计、灯光设计等,将一定的信息展示并传播给观众,并以此对观众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代的会展设计好比是一幕“戏剧”盛宴,展品可以比作戏剧中的演员,展示实体空间是戏剧的舞台背景,展品自身呈现的艺术魅力和特征相当于戏剧中的角色,像环境戏剧一样吸引观众的同时也生动演绎了品牌内涵。

一、强化主题线索,塑造“角色”

这里说的塑造“角色”是指展品或形象所承载的价值观、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的深层次意义上的艺术感染力,这是当今会展空间设计的显著特征之一。比如笔者做的毕业设计“德芙”巧克力展厅,此“德芙”巧克力展厅运用了设计的形态学,形状主要以巧克力形状和柔滑的线条给人呈现出一种柔和、活泼的感觉,整体的外观是一个巧克力礼盒形状,给人从形象上感觉这个建筑是一个有精神的、文化的、软性的、有生命力的和有灵魂的。

展厅外观运用了几个几何形,形象地展现出了巧克力,加上运用柔滑线条的元素体现了“德芙”巧克力。所用的材料是常见的建筑素材,从不同的地方展现出高雅、丝滑、大方,让人不仅可以从形状和色觉中感觉巧克力,更能让参观者心灵上也有共鸣。

二、注重互动体验,观众参与会展空间的主题表现

当代展示活动的游戏性、参与性是展示戏剧化特征的表现之一。展示活动中的观众不仅是游离于空间之外的观看者,也是展示活动的参与者,有时甚至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展示主题的创造者。让观众通过亲身体验而思考,展示主题的理念才能深入人心。如笔者设计的“德芙”巧克力展厅,展位会不惜把很大空间留出来做成一个品尝和加工区间,让观众参与其中。这时候观众既是“德芙”巧克力展位空间的载体,同时也是空间表现的主体,展馆在吸引观众的同时也生动演绎了品牌内涵。

三、有效地诠释主题才能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在世博舞台上,发达国家无拘无束地宣传国家形象、展示科技成就、生动诠释世博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相比之下,中国馆设计还始终摇摆于展示传统文化和追求现代成就之间,体现主题差强人意。中国的商业会展设计发展任重而道远,必须汲取世界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善于挖掘传统文化(或企业文化)的同时,将会展主题、地域特色、现代科技、当代社会意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四、情感诉求使展示主题更具感染力

当代的展示十分重视人在特定环境中对展品、事物的直观感受和心理需求。空间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的物理空间意义,而更注重于探求空间实体的另一个空间――创造展示空间与受众之间的“对话空间”,它更侧重于气氛的表达和以视觉文化元素营造某种情绪、氛围。这种“对话空间”使受众在展示空间中体验到造型、材料、图像、声音等有了体温、情感与表情,于是展示语言有了感人的魅力。情感的展示空间可以激发受众的灵感和联想,从而大大提高展示主题信息的传递和感染力。

五、新媒介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展示主题的表现

相对于传统艺术媒介来讲,它是一种集虚拟技术、数码影像、光电于一体的综合媒介应用。“这种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艺术和技术更加一体化,可以使观众在视觉、听觉、心理、生理上获得全方位的愉悦和满足。” 这些新媒介艺术首先在世博会上崭露头角并迅速普及到世界商业会展舞台上,它将大大地改变传统的展示形式,使当代的会展艺术尽显科技魅力。比如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的场馆展示设计,该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宇宙、生命,两个场馆都利用了新媒介,以绚丽的光色和影像艺术作为空间造型的新元素,在声光电的配合及观众的参与下,使空间瞬间重新演绎,使人仿佛置身于如梦如幻的戏剧情境中。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1-25。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10)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内涵丰富,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展示设计当中。传统文化元素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样性:取材广泛,内容丰富,表现形式也多样化;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还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元素一脉相承,作为我国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二、展示道具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道具”是戏剧、舞台表演或者电影、电视剧拍摄时用来表演的辅助器具。而在展示设计中特指展示用具,它包括展台、展板、展架和其他一些用来表现展品的器具。展示道具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用于产品的衬托和商业空间设计与环境的陈列搭配的物件,从空间的设计来看可大可小,小至产品的一个摆件,大到空间中的重要陈列物件。展示道具是社会时尚文化的缩影,展示道具设计是创意反映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群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展示道具既散发着时代精神的气息,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展示道具设计中的应用

1.展示道具设计中的传统文化运用

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时态特征,包含了人类文明史中和历史上发生过、存在过、今天仍被人类生存方式所沿用、或被变革的生活态度和生活形态。传统文化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习俗性、观念性(宗教信仰等)的特征,又完全具体地表现于这些文化形态之中。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领域都或多或少地产生着影响,社会发展的每一步也需要传统文化的留存与推进。

传统文化对展示道具设计的影响,以及展示道具设计对传统文化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在传统社会文化观念对展示道具设计观念的影响方面。对于展示道具的功能,以传统文化观念来评估,是认为对美好事物的展示,则以其审美价值为首要,其商业价值为其次,其贸易功能则更为后。(2)在传统审美思维对设计者和观众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方面。传统的审美思维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的、地域的、民俗的美化形式具有极强的理解程度和极大的认可程度,这也极大地导向展示设计者在设计思维中广泛地运用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来表达展示道具的形象,以迎合观众的审美思维。(3)在传统设计风格对展示设计形式体系的影响方面。在世界历史范围的设计领域中创造的一些优秀的风格流派已经或多或少地被当今的展示设计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所采纳。

一般来说,根据参展商的要求和经过对展示道具材料的分析,设计者过程中普遍运用传统审美思维来审视展示道具的文化内涵,以获取对展示道具主题的准确判断。一旦传统审美思维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就会使展示道具产生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境。

2.融入传统文化的现代时尚展示道具创意设计

现代的时尚观念不仅是由现代的文化形态所表现出来的,而且还仍然渗透着传统文化的理念。展示道具设计的创意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深刻理解传统文化,将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

利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与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已经成为世界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展示道具设计的创意趋势也呈现出在具备了鲜明现代之美的同时,还蕴含了民族传统文化神韵。

展示道具创意设计的优秀之作,是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有机交融,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特殊的个性,是既能体现出现代展示道具设计的时尚观念,又能折射出各民族、各地区的不同历史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恰到好处地处理现代时尚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具体主要有这几类:一是直接采纳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在展示设计创意中利用人们对就为了的原生态传统文化的陌生程度,来提升观众对民族文化亲情的审美新鲜感,产生一种具有文化回归的时尚风格。二是具象形态变化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对传统文化的形态元素进行造型变化,运用到现念的展示道具设计中,是最常见的创意思维形式。三是抽象形态变化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在展示道具设计的创意过程中以现代意识主导展示道具设计主题,并由时尚理念的形态作为主体。但是充斥着现代时尚形态的展示道具设计创意,是由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演化变通而形成的。

四、结束语

任何伟大的创造都离不开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通过分解与重构,成为新的展示道具表现语言,与高速涌现的时尚元素相结合,在简约单纯的展示道具设计中呈现出典雅大气,个性鲜明的现代设计风格。优秀的展示道具设计,应当是视觉传达、个性风格、创意印象、审美意味方面的完美结合,运用不同的模式和方法处理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关系,通过文字、图案和色彩这些视觉传达的三要素,使之巧妙而和谐的融合,以此创造出优秀的展示道具设计之作。

参考文献

[1]、 郭常明,郭盛庆,王永斌. 《展台创意设计教程》[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6

[2]、 雷洋. 《展示设计》[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

现代展示设计论文篇(11)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46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越来越迫切,现代展示设计这一朝阳产业应运而生。在这一产业急速发展的同时,展示设计人才的社会需求急剧攀升,促进了高等职业类院校在展示设计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建设和办学规模扩张。如何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来满足社会、行业的职业需求,已成为展示设计课程发展上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键就是要探索出一套适合高职类院校特点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模式。本文就是在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国内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现行的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些许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一、现代展示设计对人才需求的条件分析

现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使展示设计领域的元素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现代展示设计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平面转向空间,从有限转向无限。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展示设计的同行、贸易组织,也有能提供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然而,现实中我们很难把他们称为专业人士。通过对展示设计这个综合过程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它在发展中汇集了不同层面的设计,如空间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灯光音效设计、超媒体设计等其它领域的设计。展示设计需要在时间、空间、物体、信息中寻求平衡,需要各种技术的巧妙结合并听取多方面建议,综合各种因素才是现代展示设计发展的关键。因此,展示设计人才需要同时具备二维和三维的设计能力,并熟练地利用各种条件进行操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有思想、文化境界、懂得社会与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阶段上海、苏州本专科一些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相对不够完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严重,课程相关内容及教学模式调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缺乏与专业企业的沟通。展示设计课程是个新兴专业课程,理论基础基本都建构在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媒艺术等相关专业的基础上,一些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借鉴的相近专业课程。这种课程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符合当下现代展示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很多高校在借鉴与运用国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德国双元制课程开发模式、CBE课程开发模式等的过程中,由于国内外教学体制、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差异较大,相继出现了不少不协调的问题。展示设计课程又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交叉性的特点,又要求整个教学过程与市场运作相适应,课程会涉及到设计思维、设计表达、设计施工组织管理、设计后续服务等内容,这就不是光靠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来讲述、归纳、演绎、分析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可以解决的。

在所调研的院校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尝试都颇具启示性。

三、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新的探索实践尝试

经过调研分析及研究,明确了现代展示设计人才需求的条件及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在本院展示设计课程作出了一些相应的探索实践尝试。

1.课程结构调整

依据现代展示设计人才需求培养条件,把原来的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进行整合、解构、重构,转变成主题导向的课程结构,从而优化为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把学生带出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室外现场互动教学。比如,带学生去看展览、听讲座、外出考察、进相关专业企业调研实习。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专业教师或行业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深入讲解,让学生身临其境,现场解决实践问题。

2.课程内容调整

打破原来课程章节教学,重组教学内容,把展示设计课程模块化。通过模块化改革,本院展示设计课程由展示设计理论、展示设计思维与表达、展示设计项目、展示设计实务四部分组成。展示设计理论包括展示设计概念与简史、展示设计的原则与程序、展示设计的色彩与功能;展示设计思维与表达包括展示设计思维培养、展示设计手绘与计算机辅助表达训练;展示设计项目包括模拟设计项目与真实设计项目;展示设计实务包括展示设计的制作与搭建、展示设计的模型制作、展示设计的材料与工艺。

3.教学方法调整

(1)项目渐进式教学

通过“案例讲解-案例抄绘-模拟项目-真实项目”这四个阶段来让学生了解展示设计项目的各个环节,逐步学会自主完成一个项目。第一阶段以教师为主,讲述经典真实设计案例。在中间两个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让学生通过案例抄绘跟模拟项目的训练,来熟悉展示设计的设计手法和熟练运用设计表达手段。在最后真实项目阶段,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每四到五人为一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真实项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通过合作完成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项目管理式教学

展示设计课程已经不光是门设计课程,事实上也是一门工程课程。把展示设计真实项目引入课堂,把真实项目作为一项工程来做,而不是纯做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有前期的调研报告、资料收集PPT汇报、设计分析与策划、设计创意与表现、还需要编写相关施工组织计划、核算设计预算成本以及后期设计服务报告等,最终以设计标书及模型制作作品来结束真实项目课题考核。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做的设计有可行性。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