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商业系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24

商业系统论文

商业系统论文篇(1)

在商业活动实现网络化之前,采购是面对面或通过纸质文件进行的,有迹可查,即使是电子交易,其设备结构是专用的,一般只限于已知用户使用,任何外部用户必须是已知的、身份明确的、可追踪的;系统通常是主机结构方式,相对易于监督、控制和审计。与传统商业相比,万维网客户/服务器系统的特点是高度分散,资源共享、服务分散、顾客透明度高等,而电子商务的运作速度更快、业务循环周期更短、风险更大、更高程度地依赖于技术。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基础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意味着传统的衡量方法已不再适用于企业的某些资产,财务报告不能充分提供企业的状况和价值方面的信息,特别是网络企业的无形资产,如商誉、客户忠诚度和满意程度等这些产生长期价值的关键资产。核实确认这类资产价值的困难在于缺乏足够的历史数据、合适的参照标准、先进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网络的各种威胁和概率的准确估算。企业管理层以及公众都需要寻找能够用以表述网络企业的可信度、安全性及其他资产价值的方法,需要一些新的核查和审计方法,更有效地评价无形资产,如知识、品牌等。因此,电子商务系统审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于,电子商务的可靠性、适用性、安全性和性能等方面受到的威胁或存在的风险,都可能会影响其生存和发展。风险因素包括:商业信息的泄露、智能财产的不当使用、对版权的侵犯、对商标的侵犯、网络谣言和对信誉的损害等。因此,进行必要和客观的审计,才会使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运作和效益满意和放心。

二、网络风险和风险管理

网络风险如同自然灾害一样不可预见。风险管理的关键在于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要分析和衡量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后果,引起风险的因素及其关联因素,出现风险的关键点采取什么方法能够减缓风险,风险出现造成后果如何,以及评价管理层是否履行了应有的职业审慎进行防范和控制。同时在评估中还要为各项因素设计评价比率,计算各种风险的影响后果,根据影响和后果排序,对高风险因素作进一步的分析。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认识到潜在风险(威胁)及其影响,以便对高风险领域作一些防范、检测、控制、减缓和恢复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这些计划和安排应涵盖对各项控制成本,主要是指接受、避免、转移、监测成本的分析以及各项工作的先后次序。

三、电子商务系统审计中网站的合法性证明

网络终端用户都会关注网站是否来自一个真实的、可靠的机构,提供的信息是否准确真实,机构背景是否正当合法,个人信息的隐私权是否得到保护等。所谓隐私权是指对个人的数据/信息的搜集必须合法、公平,必须用于某一特定、公开的目的,必须取得该个人的同意并受到保护,本人必须有权进入系统进行修改或删除,信息的越域流动和将来的使用、披露必须予以安全保证和限制等。

解决这些网站合法性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由一公证机构提供可靠的证明,以使网络终端用户能对网站提供的电子商务放心。如Verisign,TRUSTe,BBBOnline,WebTrust,SysTurst等都是具有良好的信誉并且提供证明-查证服务的专业组织机构。网络终端用户可以通过查询这些公证机构的记录,获得确认被访问网站的名称、有效状态、服务器标识等信息。

四、内部审计和电子商务系统审计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核实查证”的定义是“提高决策者所需要信息的质量或内容的独立性专业服务。”其审计原则是保证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真实完整性和持续性,建议对系统安全性和真实完整性方面存在的控制点进行检查、评价和测试。并尽量在今后采用合适的审计标准对信息技术进行审计。不同于以年度为基础的传统外部审计,电子商务的实时性要求审计人员应对其进行连续不断的评估,按特定的审核标准对已发生的交易进行追踪,而系统内设置的自动登录记录可作为相应的审计轨迹,在系统内部实施对事件监督和控制。

尽管当前许多人认为核实查证通常与外部审计人员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则在公司内部出具审计报告。然而,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电子商务系统审计的要求则是:审计控制目标主要是审计财务报告制度、经营的效益和效率、合规性和保护财产安全等方面。审计模式应该建立在系统的可用性、容量、功能、保护和可靠性的基础上。例如,内部审计对网络企业控制水平的独立评价,使得客户了解到企业提供的数据将不会被有意或无意地滥用。再如,企业目标是建立电子商务以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那么电子商务风险是随着网络交易的增加而增加,以至于不能确保交易的安全性或分辨用户的可靠性,因此,所需要的控制就是对用户的真实性进行确认以及对通讯信息进行加密。

商业系统论文篇(2)

1.大部分中小型酒店缺乏电子商务意识

据《中国饭店业务统计》调查的4、5星级的饭店订房渠道中,"独立订房系统"和"酒店网站"分别只占2.7%和0.8%,加上占饭店总数80%的中小饭店的数据,则这一比重更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07年7月份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上预订”服务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排名统计中只占5.4%,排名23位。通过网络进行旅行检索和预定酒店的总体规模只有8.5亿元,只占整个旅游产业规模的0.1%。其次,酒店电子商务意识低还表现在酒店网站技术含量低以及酒店的管理人员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营销。

2.缺少专业化的电子商务系统

酒店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与传统的电子商务行业不同的是,酒店业的产品是客房及相关服务,具有无形性和不可储存的特点。酒店业电子商务无需物流配送环节,基于其产品的特点,也很少需要客户进行预付款,但必须关注于信息的及时,更新,以及网站的宣传。所以,从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三流”来看,酒店电子商务系统应着重处理的是信息流,资金流次之,无需物流管理。

现在,大部分人对电子商务技术在酒店业的运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大多数开展电子商务的酒店基本上是一个宣传网站,而没有把电子商务系统作为一项工程来做,没有相应的战略规划,缺少专业的与酒店各项业务和管理流程相匹配的电子商务系统。

3.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度低

国内少数拥有电子商务系统的酒店只是用系统网站进行酒店宣传和网上订房业务,没有一套与酒店各项业务相匹配的集成系统来综合进行形象宣传、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各项资源管理。所以,国内一些酒店即使上了电子商务系统,也没有在经营管理方面收到明显成效。

近十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旅游业的兴起,酒店业的发展势头迅猛。随之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酒店的宣传问题:如何提高酒店知名度,吸引更广泛的顾客;酒店做大后,如何进行有效地资源管理和配置;如何及时地了解客户需求,适应市场变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必然需要专业的自动化的管理,于是安装一个有效地电子商务系统也就成了未来酒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酒店Intranet系统设计

根据美国ForresterResearch研究机构的调查,一般企业的总成本(CTO)中有65%来自管理,酒店成长到一定规模,管理就会成为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建立统一的系统将酒店的各项信息全面集成起来,将各个管理职能部门联系起来,实现管理的自动化,程序化和规范化。

在酒店开展电子商务,酒店首先要具备相应的网络硬件环境,然后引入相应的应用软件,从而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和管理的规范化。酒店的核心业务就是客房预定管理业务,所以酒店应优先在这部分业务中推进电子商务,在推进电子商务之前,需要对这部分业务进行详细的业务流程分析和需求分析,下面就是酒店客房预定管理业务的基本流程分析:

1.客户进行客房基本信息查询,包括剩余客房的房间配置,价格等信息。

2.客户在线实名制填写预定单,订单信息包括客房种类,客房数量,入住时间,预定天数,以及客户身份证号。系统分配给客户一个临时登陆号和密码。

3.系统通知客房管理部门,进行相应客房的预留。

4.在入住前,客户如有特殊情况,可以用临时号登陆,并取消预定。

5.客户来入住,出示相应的证件,系统进行确认并将客户信息上报公安机关审批,其入住预定房间。

6.客户走时结账,系统通知财务部,并将相关客户信息备份。

以上是酒店核心的预定管理业务的流程分析,此外,一个完整的酒店电子商务系统还应包括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和资源管理三块。

客户关系管理也是酒店电子商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块,酒店是一个服务性行业,服务的目标就是获得客户的100%的满意度,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客户呈多样化的特点,要满足客户的不同个性化需求,就要求酒店要全面的收集,提炼和整合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然后对信息进行提炼,挖掘,并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才能全面留住客户,提高酒店利润。

为实现以上目的,该模块应包括客户资料收集与分类,客户投诉管理,客户反馈信息分析等子功能模块。

财务管理也是酒店管理系统中重要的一个模块,其目的是要实现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化,系统应自动记录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计算投资盈利情况,为酒店生成各种报表,并为酒店的各种决策提供信息,所以此模块应包括资金流管理,报表生成等子功能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主要为酒店提供其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一个酒店要节省成本,必然考虑怎样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优化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一个酒店的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和和其硬件设施。酒店应有一套完整的员工管理制度,晋升制度,并且要能够发现员工的不同长处,进行合理的岗位调度。硬件设施是酒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基础,酒店对其硬件设施进行细微的管理,应细致到客房里的每一件物品,并对其进行使用记录,通过严格的管理,发挥每个硬件设施的最大效用。所以,酒店的资源管理模块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和硬件资源管理等子模块。

三.酒店Internet系统规划

首先建立酒店的网站搭建B2C电子商务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24小时的无中断服务,建立电子商务网站是要着重考虑一下几个方面:

(一)网站风格。网站风格是指站点的整体形象给浏览者的综合感受,网站设计时需要考虑站点的CI(标志、色彩、字体、标语)、版面布局、浏览方式、交互性等方面。结合酒店业的特点,酒店的网站的风格应该是平易近人的,并且给人一种放松的感觉。

(二)网站目标客户分析。进行电子商务网站开发前,应调查和分析目标客户,了解网站可能服务的对象和他们的需求,规划与设计符合目标客户群的电子商务网站,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产品或服务,满足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吸引他们对网站的注意力,增强网站的指向性。所以,酒店业的电子商务网站可以提供一些最新的旅游资讯来吸引客户,从而使酒店的电子商务网站不仅仅是停留在酒店形象宣传、信息与简单的信息浏览的层面上,而是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商务网站,这样,电子商务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

(三)增加方面客户的功能。酒店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还应从怎样从方面客户使用的角度出发,增加一些方面客户使用的功能,如客房的自动搜索功能,用户可以自定义查询条件,搜索自己中意的客房。又如可以增加论坛系统,方面网友在线进行讨论交流,酒店也可以通过论坛进行市场调查,客户反馈等活动。

其次推广网站并进行网络营销,在进行网站推广时要充分利用网下资源和网上资源进行推广,利用网下媒体进行推广就是要设法在网下的各种传媒上宣传酒店网站,塑造网站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网站推广,可以用搜索引擎及竞价排名的方式进行网站的推广,也可与大型的旅行网站合作,通过在其页面上做广告的方式推广。在网络营销方面,酒店要充分利用客户资源,运用电子商务相关技术,通过客户的交流与反馈,建立客户数据库,挖掘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建立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对客户的疑问和投诉及时解决,了解客户需求及满意度,提高酒店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酒店B/S模式的整体电子商务系统架构

在完成酒店电子商务系统的需求分析后,就要开始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选择什么样的系统架构取决于系统对功能的需求.目前,主要有两种电子商务系统架构:两层式客户/服务器架构(C/S架构,Client/Service),三层式客户/服务器架构(B/S架构,Browser/Service)。

当客户要向酒店的服务器发出一个web页面请求信息,客户上的浏览器创建一个HTTP请求并发到Internet上,请求通过Internet传送到酒店的服务器上,服务器根据用户请求创建一条HTTP信息(包含HTML文档)用客户提供的回复地址将信息发到Internet上,最后回复信息通过Internet传到客户机上,浏览器识别HTML文档,将页面显示出来。

C/S架构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只能根据用户的请求显示静态页面,无法满足酒店电子商务系统需要与用户交互的需求,无法支持网站一些常用的功能,如搜索功能。所以根据酒店电子商务系统的需求分析,应采用B/S架构。

B/S架构

B/S架构是在传统的C/S架构的基础上扩充出来的,是一种三层式的结构。第一层是客户,第二层是web服务层,第三层是包含了一些应用软件和相关数据库,他们可以向第2层的web服务器提供非HTML信息。在B/S架构中,系统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借助第三层数据服务的支持,动态生成客户所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满足酒店电子商务系统需要和用户交互,动态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功能。

通过基于B/S架构的电子的商务系统,国内外的客户,可以仅仅通过一台浏览器享受都酒店为其提供的个性化得服务。酒店的管理人员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身份认证查询到酒店第一手的信息,处理内部事务,从而酒店提高酒店办公人员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我国酒店业起步较晚,信息化程度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中国旅游业的兴起,给我国的酒店业带来的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了我国酒店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基于B/S结构的酒店业电子商务系统可以帮助酒店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客户群,使单体酒店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实现全球营销。但是我们也不能照搬西方的管理和营销模式,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真正找到并完善适合我国酒店业电子商务系统。

商业系统论文篇(3)

决策支持系统(DSS)是一个日趋被人瞩目的计算机应用领域。目前DSS的研究正向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DSS)方向发展。公认的DSS系统结构为四库一体,即模型库、算法库、知识库和数据库。在这一结构中模型及其管理是基础,也是系统成败的关键。本文介绍一个基于知识的四库一体的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SLDSS的设计思想与实现方法。

系统设计思想和系统结构

商流计划是大型商业企业对本企业商品购进、销售、调配和存储各环节中各种经指标制定的目标规划,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年。商流计划应明确指出下一年度中各个季度,各个月份商品进、销、调、存中各个经营指标。商流计划的范围和内容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要求,但一般应包括进、销、调、存货物的数量和金额,毛利和利润额,各种费用额等。商流计划决策是典型的半结构决策问题,既需要对影响商流计划的诸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又要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计算。为此,商流计划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如何对影响商流计划的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尽可能的帮助决策者把握市场变化的幅度,从而预测未来一年的销售总水平;根据预测结果对商品的购进、调配和存储以及企业各种经营指标提出多种商流计划的可行方案。

从实际使用的角度出发,系统应尽可能地准确模拟决策过程,所建立的模型也应尽可能是实际决策过程的描述,以期对决策者的支持更有效。另外,系统的设计应向DSS生成器的方向发展,应充分体现基于知识的特征。为此,系统的设计思想为:系统能获取、存储商业领域的经营决策经验(知识),并能准确地应用这些经验;系统使用方便,适应性强,便于修改、扩充;系统能帮助用户建立、集成、修改、查询以及正确使用各种模型;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采用较先进的三层Client/Server系统结构,把组件技术引入到系统设计和实现中来。

为此,SLDSS的系统结构见图1:

在该系统结构中用户(客户端)发送请求,通过问题处理系统(中间层)对问题进行分解后,选择相应的决策模型(服务器端)对问题进行求解并返回结果,当然用户也可以直接访问各子系统。在这一结构中问题处理系统是关键,它协调各部件的运行。下面分别介绍系统结构中各部件的功能。

问题处理系统PPS

PPS是用户与系统的接口,它起着衔接用户与系统环境的桥梁作用,系统通过PPS对决策问题进行分类并确定问题求解的策略。为此,PPS是反映系统功能的主要部件之一,也是整个系统的窗口。

PPS根据商流计划的一般要求把商品分成了12大类。SLDSS中的PPS根据商品的种类不同分别为用户提出制定商流计划指标决策的解决方案。SLDSS中PPS结构如图2:

识别器的任务是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识别和判断,并引导其进入相应的处理入口。

推理机是PPS的关键部件,它根据模式知识,通过协调器调用系统环境来对用户提出的问题加以处理。其中模式知识是对具体决策模式的抽象化、规则化。模型知识的加工过程也是SLDSS的系统分析过程。协调器根据推理机的“智能”分析,完成系统调用,实现具体问题的构模任务。

系统状态参数是对决策过程的跟踪,从决策过程的非连续性出发,对系统的这种跟踪是必要的。

基于四库的系统环境

模型库管理子系统

模型及其管理是DSS的重要工作,本课题把组件技术引入到DSS模型的设计与实现中来,把DSS基模型定义为一个结构级组件,把DSS复合模型定义为由基模型经复合运算复合而成。定义如下:

定义1:我们把称为一个DSS模型模式。这里的S表示模型的属性集合,它包括模型的标示ID、模型的类型Type,以及反映模型功能和行为的变量;P可以包括对上述信息的操作和该模型向外界所提供的服务,P对S封闭;E表示模型所产生各类消息的事件集合;I为模型的多重接口,多重接口为模型的连接和了解一个模型的功能提供了一个窗口;O为模型中操作次序,它是反映模型中操作或子模型标示的一个构造数据类型,对基模型一般为空,对复合模型它反映了求解问题的步骤。

定义2:对任何DSS模型M(D(D为论域),DSS模型M为DSS模型模式的一个实例,DSS模型记为:M=;M=<{},{},{},{},{}>称为空模型,记为Mφ。

这里定义的DSS模型是一种结构级的组件。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定义模型的连接运算。

定义3:设M和N为两个DSS模型,如果修改模型M将影响模型N的运行或功能,则称模型N依赖模型M,记作:MN。如果模型N不依赖模型M,则记作:MN。如果模型N依赖模型M,而模型M又依赖模型N,则称模型M与模型N相互依赖,记为MN。

定理1:设A、B、C为三个DSS模型,如果AB,BC,则有AC。

定义4:设M1、M2、...、Mn和N为DSS模型,如果有M1N、M2N、...、MnN,则称N为由M1、M2、...、Mn组成的DSS复合模型。

DSS的基模型和复合模型是相对的,一个复合模型在构造更复杂的DSS决策过程模型时,又成为基模型。所以,在不造成混乱的情况下,可对两个概念不加区分。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使用组件开发工具实现DSS基模型,对DSS复合模型的设计与实现本课题采用下面策略。

构成DSS复合模型中所用的基模型M1、M2、...、Mn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情形。其一是它们由纯粹基模型构造,并且它们之间不存在着依赖关系,即不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其二是由基模型之间存在依赖关系,即存在基模型Mi、Mj使MiMj成立。对第一种情形我们可以通过组件容器把基模型组合成复合模型或通过编写程序的方法把基模型复合成复合模型,这里不再讨论。下面着重讨论第二种情形。两个基模型存在依赖关系意味着两个模型之间有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我们可以采用在两个模型之间建立连接器的方法解决消息的传递和方法的调用,连接器与基模型的关系如图3。

这种DSS模型的调用关系与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关系有所不同。在组件对象模型的调用中,模型Mi通常作为事件源,Mj做为事件的接受者,并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而在DSS复合模型中Mj做为事件源,Mi作为事件的接受者,Mi在接到事件后执行相应的操作或模型Mj回调Mi中的方法。

SLDSS的模型库管理子系统提供的功能包括自动建立模型、模型维护和模型的运算。

知识库管理子系统

SLDSS的知识库中存放了两类知识,事实类和规则类。对事实类的知识,如“今年银行利率增加”,表示为“ZJ(利率)”;再如,对于批处理的模型知识表示为GOTO(START,DLMXL);GOTO(DLMXL,JGSC),对规则型的知识以下列形式存放于规则库中,RULE(规则号,[条件1,条件2,条件N],结论)。例如,“如果工农业生产情况正常且银行利率不便且物价变化幅度不大,则用一元回归分析销售量,可表示为:RULE(22,[ZJ(“工农业”),BB(“利率”),BB(“物价”)],ZX(“一元回归”))。

SLDSS中的知识库由若干子库构成,不同的知识按其类别存放在不同的子库中,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管理,同时也大大的提高了推理机的搜索速度。知识的推理采用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两种推理策略,对于专业领域知识的推理都采用正向推理,对系统知识的推理采用了反向推理策略,既方便又迅速。而对专业领域知识采用正向推理策略与实际情况较接近。

算法库、数据库的组织与管理

算法库的组织及管理SLDSS中算法库存放了一些与模型有关的算法,算法是模型的实现。这些算法以它们的计算机程序和有关算法使用的“智能”信息存放在算法库中,通过算法字典统一管理,算法库字典的结构为:

算法库字典是算法管理的主要依据,算法库的维护也就是其字典的维护,另外,算法库字典又是使用算法的事实性知识,系统推理机通过算法库字典的读取来完成算法的选择工作,算法库管理提供的功能有:算法建立;算法查询;算法修改;算法删除。

商业系统论文篇(4)

随着我国人世协议的逐期履行,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融人国际金融体系,我国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来自国际金融界的强劲挑战。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将与日俱增。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其核心是风险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新的金融风险产生,及早化解已经形成的金融风险,并在与跨国银行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履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与发展来看,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用风险即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或主观恶意等发生债务危机,无力全部或部分偿还商业银行债务,造成逾期、呆滞、呆账等贷款风险。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信用不良,存在着大量的逃废银行债务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普遍较差,不良资产比率始终处于一个较高水平。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按五级分类法计算的不良贷款合计为2.54万亿元(约合3100亿美元),不良贷款率为19.6%。在全部不良贷款中,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0070亿元,占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80%,不良贷款率为22.2%。大量不良资产的产生和存在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加大,各行通过自身努力增加资本的成效甚微,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和发展的最大羁绊。

2流动性风险即银行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资产不足,不能满足支付需要,使银行丧失清偿能力的风险。目前这方面的风险虽然暂时被居民的高储蓄率所掩盖,但仍然存在潜在的支付困难。曾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目前并未出现居民挤提存款、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原因就在于其背后有强大的国家信用的支撑。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商业银行必将成为真正按市场化运作、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优胜劣汰将成为市场的游戏规则,那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不顺应市场发展的商业银行必将被淘汰出局。到那个时候,缺少了国家信用支持的我国商业银行必将有一些会陷人流动性危机,进而破产。

3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个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低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国际最低标准,而目前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远高于其资本增长速度,资本充足率还将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自1993年财务体制改革以来,将大量的应收未收利息作为收人反映,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而实际上多数银行虚盈实亏。

4市场风险这主要由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起。一方面部分企业将银行信贷资金投人股市,加大了股市的泡沫成分,间接危及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另一方面企业债券清偿风险也不断加大,其中大部分债券是由国有商业银行担保或发行的,由于企业效益不好,到期无力兑付,往往需要银行垫付,企业风险随之转化成金融风险。

5.内部管理风险即银行内部的制度建设及落实情况不力而形成的风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和《贷款通则》“四法一则”的颁布,金融业已步人了依法管理和经营的良性轨道。同时,商业银行为增强素质,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其完善程度和极强的针对性是前所未有的,但银行内部经常发案,大要案发生率一直居高不下,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此外,还存在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高负债风险、信用卡风险、金融欺诈风险等。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很容易转化成现实的风险。

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很多。如何将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壮大的迫切要求。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实践证明:风险控制和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密不可分。控制风险、减少风险正是为了商业银行自身更好的发展。只有稳健合规经营、资产质量优良的银行才能真正留住并不断吸引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客户群,才有持久发展的生命力,而资产质量差的银行,包袱日益沉重,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不仅不能吸引优质客户,还会丢失原有较好的客户。

二、构建我国商业

银行风险控制体系的设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建立一个健康、稳健的风险控制体系已是迫在眉睫。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建立完善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西方发达商业银行的发展经验说明,大凡风险控制得比较好的商业银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仅建立了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而且建立了垂直的风险控制机构体系。具体说来我们应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2.保持风险控制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三个方面。从程序控制上看,包括采用合适的会计政策、确定合适的呆账准备金比例、内部报告和外部报告;从内部审计上看,包括控制和管理政策的确立、控制程序完备性的测试、确认银行内部的操作办法符合外部监管的要求;从法律管理上看,包括银行活动符合法律要求、与监管部门保持联系、为业务活动提供合同文本、警告违约风险等。

3.建立相应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完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各项指标体系,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资产法律。风险控制主要是通过科学的风险指标体系来实现的,包括银行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等一系列指标,并根据这些风险指标及时提供的预警信号严格控制风险、消除风险。鉴于目前逃废银行债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非常有必要依靠法律的力量予以保护。因此,在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担保法》、《贷款通则》等金融法规的同时,要建立一部专门维护信贷资产安全的法律来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对于借款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要严格绳之以法。

商业系统论文篇(5)

0引言

实行工程项目总承包已经成为世界建筑业的一种必然趋势,世界上著名的225家大型公司中,大都具有总承包的能力。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也形成了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有实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但是,在我国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的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职称论文。

1工程总承包概述

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的委托,按照合同的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可依法将所承包的工程项目中的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合同约定的内容向总承包企业负责。工程总承包的具体形式、工作内容和责任由业主与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合同中约定[1]。

2我国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方面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2.1设计单位改革缓慢且不彻底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1999]101号),指出“设计单位要参照国际通行的工程公司、咨询公司、设计事务所、岩土工程公司等模式进行改造”。可见政府是引导设计单位发展以设计为主体的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但是很多设计单位并没有真正按国际型工程公司模式进行改革,其服务功能和组织体系还没达到要求,只是设立了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并没有真正的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部等部门。而且很多设计单位的人才结构和技术管理体系还比较单一,还是以设计为主。

2.2总承包企业国内市场疲软且低效虽然我国正在推行城市化建设和基础建设,工程项目很多,但是,由于国内工程总承包企业还不是很成熟,与之配套的相关软硬件条件也不成熟,很多业主并没有采用总承包形式进行招标。据统计2000年我国总承包分额仅占1%,这与发达国家的30%相比差距很大[2]。由于国内市场的缺乏,使得我国的总承包企业失去了发展壮大的基础,发展缓慢。此外,我国总承包企业效率比较低。2002年全球225家最大承包商统计中,我国企业有43家,占总数的19%。总承包额71.3亿美元,占225家承包商营业总额的6.10%,平均承包额为1.66亿美元[3]。

2.3缺乏国际竞争力我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企业很少,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型工程公司。而且我国企业业务范围比较狭窄,以劳务承包为主,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分额比较小。

2.4施工总承包占主导地位在我国,工程总承和项目管理企业起步的比较晚,各种法律、规范、控制手段和运作机制等还不成熟。再加上我国勘察、设计、施工企业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有各自的利益主体,要通过改造和重组建立工程项目总承包企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所以施工总承包是目前国内普遍实施的工程项目承发包模式。

3构建建筑业的商业生态系统

整个地球可以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湖泊也可以是生态系统,如同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我国的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建筑业也是一个商业生态系统。系统不在乎大小,只要它具有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遵循商业生态系统的规律,那么它就是商业生态系统。建筑产品不同与一般的商品,具有资金投入大,耗费资源多,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它涉及50多个工业部门。所以建筑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关系复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如图1)。内涵最小,但最重要的是核心系统,主要由设计、勘察、咨询、施工、业主等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是建筑产品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其次是支撑系统,主要由分包企业、供应商、政府审批部门、金融机构等组成,这些企业和组织是建筑活动顺利进行必不可少的保障。再次是系统,主要由供应商的供应商、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标准组织、各种材料的研发机构等组成,这些企业和组织虽然离建筑产品的生产活动比较远,但是却与外部环境的联系最密切,能不断给系统内部带来新的活力。

4商业生态系统对发展工程总承包的意义

4.1改善业主关系,发展国内市场建立商业生态系统后,各个参与方都是以顾客利益为基础,以整体利益为目标,实行利益共享。这一点对于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很重要。我国总承包市场分额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业主不能分享总承包模式带来的利益,更多地选择传统模式,采用直接分包的形式来分享专业化施工的好处。在商业生态系统中,业主可以通过利益共享切实分享总承包模式带来的成本的节约,获得利益。只有这样,业主才会愿意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招标,才能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的国内市场,才能借助国内市场的给养使我国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快速发展,增强竞争力,更多的争取国际市场分额。

4.2依托生态系统,组建总承包企业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我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一些大型企业已经具备了领导商业生态系统的条件和能力。商业生态系统是基础,共同进化、利益共享的特点保证了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有能力支持组建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建筑业的核心系统具备了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全部的功能单位,有条件组建工程总承包企业。商业生态系统组建的工程总承包企业是系统整体利益的代表,本身不是利益主体,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植根于商业生态系统之上,是产生于稳定的协作。它的任务就是承接业主工程总承包的委托,并作为项目平台协调各企业顺利完成项目。其组织形式如图1。

4.3提高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商业生态系统是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上的。通过分工提高各类建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做到大而专,小而精,提高企业效率;通过协作发挥企业间的协同效应,节约成本,提高企业效率。效率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同时,企业要充分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层次,把企业从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全面提高我国总承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结论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国际建筑市场的一种趋势,是我国建筑业实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市场分额的必要条件。通过分析我们看到在我国要快速实现工程总承包模式并不容易,只有通过不断创新寻找新的途径。通过商业生态系统来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商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能充分结合我国建筑业目前的发展现状。通过商业生态系统来发展工程总承包模式能解决我国目前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组建新型的总承包企业,是在我国总承包模式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商业系统论文篇(6)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贷风险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各国银行自诞生的一天起,就在孜孜寻求规避信贷风险的方法和手段,以最大限度地控制信贷风险。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信贷风险是指银行在信贷活动中预期收益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它不仅指由于借款者违约不能如期偿还贷款本息而使银行承担实际的违约风险,而且指由于借款者还款能力下降或信用等级降低而使银行面临的潜在违约风险。信贷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它是指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准确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以最低成本实现信贷资产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对于信贷风险的研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历经多年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表现出一种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资产信用风险评价到资产组合信用风险评价的趋势。而风险管理上的差距,是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先进银行的最大差距,也是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强的根本原因。面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的加强和金融竞争与创新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金融全面开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尽快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模式,以提高自身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一、传统信贷风险的测度方法及局限性

传统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分为三类:专家方法、评级方法、信用评分方法。

专家方法是一种最古老的风险分析方法,其基本特征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那些经过长期训练、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所掌握,并由他们作出是否贷款的决定。最常见的是信贷的5C方法,主要集中分析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资本(capital),偿付能力(capacity)、抵押品(collateral)、商业周期(cyclecondition)这五项因素。专家知识、主观判断以及某些要考虑的关键要素权重均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运用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专家用在5C上的权重有可能以借款人的不同而变化,专家难以确定共同要遵循的标准,造成品估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不一致性。

评级方法是指对每笔贷款进行评级,以此来评估贷款损失准备的充分性。最早的贷款评级方法之一是美国货币监理署开发的,将现有的贷款组合归入5类,同时列明每一级别所需要的准备金。目前,国外很多银行都开发了贷款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1-9或1-10个级别。商业银行应对业务作出全面综合的评价,才能正确评估信贷风险的大小。

信用评分模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爱德华.阿尔特曼(Altman)在1968年对美国破产和非破产生产企业进行观察,采用了22个财务比率经过数理统计筛选建立的著名的5变量Z-score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Zeta”判别分析模型。将Z值的大小同衡量标准相比,可以区分破产公司和非破产公司。此方法的应用依靠大量的历史数据资料,并考虑了借款者经营的主要方面,对违约概率进行了预测。此预测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稳定且借款者的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否则,预测误差就会很大。

二、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以及在我国信贷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近年来国外在信贷风险度量与管理的技巧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有的信贷风险度量模型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一)目前广泛应用的国外信贷风险度量新方法主要有:

1.KMV公司在1993年开发的CreditMonitorModel(违约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理论基础是默顿(Merton)将期权定价理论运用于有风险的贷款和债券的估值中的工作,债券的估价可以看作是基于公司资产价值的看涨期权,当公司的市场价值下降至一定水平以下,公司就会对其债务违约。KMV模型通过计算一个公司的预期违约率(expecteddefaultfrequency,EDF)来判断他的违约情况。

2.J.P.摩根公司和一些合作机构于1997年推出的CreditMetrics方法(信用度量术)。在银行业最早使用并对外公开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是J.P.摩根于1997年开发的CreditMetric严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度量信用资产组合价值大小进而确定信用风险大小的模型,给出了一个测量信用资产价值的大小的具体方法,并由此判定一个机构承担风险的能力。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合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通过计算风险价值(VAR)数值,力图反映出银行某个或整个信贷组合一旦面临信用级别变化或违约风险时所应准备的资本金数值。VaR方法作为一种测量投资组合风险的新方法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VaR方法已成为金融领域和部分工业投资领域中的一种重要风险管理工具,许多金融机构已采用VaR来度量与管理投资组合风险,同时,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4月提出了市场风险模型扩展的建议,建议银行建立基于VaR的风险管理模型。

3.麦肯锡公司在1998年开发的CreditProtfolioView(信贷组合审查系统)。该方法是分析贷款组合风险和收益的多因素模型,它运用计量经济学和蒙特·卡罗模拟来实现,最大的特点是考虑了当期的宏观经济环境,比如GDP增长率、失业率、汇率、长期利率、政府支出和储蓄等宏观经济因素。模型认为信用质量的变化是宏观经济因素变化的结果。

4.CSFP(瑞士信贷银行金融产品部)开发的CreditRisk+(信用风险附加)模型,应用了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得出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该模型是一种违约模型,只考虑债券或贷款是否违约,并假定这种违约遵从泊松过程,与公司的资本结构无关。

此外还有死亡率分析、基于风险中性的KPMG贷款分析系统、风险敞口等值法等,最新发展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是2000年4月,穆迪(Moody''''s)提出的Ri.skRalc,该模型结合了基于默顿(Merton)债券估价的结构方法和分析历史数据的统计方法。以上关于信用风险的研究汲取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比如计量经济学方法、保险精算方法、最优化理论、仿真技术等等,运用了现代计算机大容量处理信息和网络化技术。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难点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末才刚刚起步。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和最重要的金融风险,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缺乏风险意识,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在银行业的管理实践中,其风险管理在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对银行风险损失的控制、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银行风险管理及现阶段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三个阶段。

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从建国到1978年以前的30年时间里,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信贷风险是由国家统一承担的。银行风险观念淡薄,对信贷风险管理除了反对贪污、挪用等财经纪律外,主要是依靠贷款指令性计划分配,坚持“计划性、物资保证性、归还性”三性原则来加强贷款管理,控制信贷风险。

2.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1984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信贷业务得到迅速发展,信贷风险也开始逐渐暴露并加剧。为此,我国先后确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呆账准备金制度、备付金制度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起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机制。但这时的贷款绝大部分给了国有企业,贷款通常没有担保,再加上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严重,使许多企业拖欠银行的贷款,大量贷款最终成了坏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有银行贷给企业的贷款中平均有20%的贷款不能偿还。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贷风险管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注重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但在具体度量和管理时使用的方法还很陈旧,基本局限于定性分析等一些传统的方法。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大多处于第一阶段—非系统化管理,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于如何度量信贷风险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对银行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而通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可以使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达到第二阶段—系统化风险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的管理系统进行改进与完善,可以逐步趋向于第三阶段—战略组合管理。而我国商业银行引进和采用西方国家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可操作性不大,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资料数据库还未建立,缺少企业信用等级及其变化的数据资料,给信贷风险的度量增加了难度。

银行度量风险的数据主要来自客户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及其资本市场的价值或价格,还包括银行贷款损失的时间序列数据等。对于我国银行来说,只有建立起行业信用数据库,才能为高级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支持和保障。由于我国银行客户中非上市公司占据绝大多数,所以对客户现有财务报表数据的搜集和整理以及对客户将来信用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构建

通过建立一个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旨在预防、回避、分散、转移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从而减少损失,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

1.从商业银行信贷操作流程的角度,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系统。该系统有三个构成要素,分别为信贷风险识别系统、信贷风险量化系统以及信贷风险控制系统,它覆盖了整个信贷操作过程,包括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把这三个构成要素置于一个大系统中进行系统分析。

信贷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环节,是指对经济主体面临的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认识、鉴别、分析,在这个阶段,要做到正确判断风险类型,准确寻找风险根源。信贷风险度量是在识别风险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科学地量化风险,包括衡量各种风险导致损失的可能性的大小以及损失发生的范围和程度。风险度量是风险识别的延续。信贷风险控制是在识别和度量信贷风险之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暴露、将风险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通过对信贷风险评价分析,才能科学测度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量,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对其提出控制的措施。这三个构成要素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联合起来构成一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整体,从而达到信贷风险防范和控制的目的。

2.构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关键在于科学测度信贷风险。风险度量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否对信贷风险进行准确的度量关系到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成败。

由于违约风险是我国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信贷风险,因此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将侧重于对违约风险进行度量,通过建立银行内部信贷风险度量模型,对预期违约概率、赔付率和贷款损失等变量进行估计,进而计算银行个体贷款和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其中,贷款组合的预期损失等于组合内个体贷款预期损失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为个体贷款占整个组合资产的比重;贷款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则是个体贷款的非预期损失、个体贷款占贷款组合资产的权重以及贷款损失相关系数等变量的函数。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的准备金和保证金水平,而非预期损失决定着银行风险资本的水平,从而达到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量化组合度量的目的。

现阶段商业银行可以在传统的贷款风险度的计算基础上构建一个信贷风险度的函数式,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衡量信贷风险的大小。信贷风险度为:f(X1,X2,X3,X4,X5……)其中,X为影响信贷风险大小的各个因素,包括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贷款方式、贷款期限、贷款金额、贷款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比等。信贷风险度量采用了内部评级与外部评级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企业信用的因素进行加权综合,得到企业信用的综合评价值。信贷风险度指标可以用于银行对个体贷款的分析与决策,根据信贷风险的度量结果制定明确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如授信的对象、额度和期限等,从而保证每笔贷款的合理性,这是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环节之一。同时,还应考虑银行贷款组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通过对个体分析与组合分析风险收益的比较,尽可能减少各贷款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分散和降低贷款组合的总风险,实现对贷款组合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控制信贷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并为银行的资本配置提供参考,帮助银行决定满足巴塞尔协议风险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经济资本数量,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谢平,等.中国商业银行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商业系统论文篇(7)

一、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管理

要弄清以上问题,首先,我们要从弄清什么是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入手。美国生产和质量委员会(APQC)对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采取的一种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企业知识管理是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通过组织性学习创造隐性和显性知识,并负责如何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方拥有适当的知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认为:知识管理并不是从技术开始的,它始于商业目标、过程和对共享信息需要的认识。知识管理只不过是管理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它的人,以便让他们迅速地以信息为依据采取行动。

中外学者普遍认为,信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信息作为资源,除了一般的可利用、有价值等特性外,还具备共享性、历史积累性、时效性和多次再生性的特性。而系统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独立成分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如管理人员、生产工人、工艺、技术、管理、方法和组织机构、生产设备等,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获取利润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而组成的一个生产企业就是一个系统。那么,要系统地利用信息这个资源,企业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EIMS)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采用电子计算机、软件及网络通讯技术,对企业管理决策过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分析,以辅助企业日常的业务处理直到决策方案的制定和优选等工作,以及跟踪、监督、控制、调节整个管理过程的人机系统。

从目前已经大量应用的各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来看,普遍具有以下特性:

1.除了通用的管理软件和MRP(物料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WFS(工作流系统)外,大多软件都需要做大量的需求分析,咨询顾问(多数都是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各级员工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和企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量身定做或在标准版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做大量的修改,所以具有行业专家特性及实际应用特性。

2.多数系统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全局和总体考虑的前提下设计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从企业的人员机构管理、产品管理、系统权限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的角度,考虑战略的实现性和信息之间的关联性、制约性的,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

3.具有历史知识的积累性和共享性。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将各部门和各员工的日常工作的关键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并能根据权限方便查阅和调用。

4.具有决策的支持性。所有的各种数据可以经过计算机的处理从不同的角度得到各种分析结果,并通过报警提醒的方式,使决策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相关信息。

5.动态特性。由于信息的时效性和关联性,当系统中某一信息要素发生变化时,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信息均发生变化。同时,由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均在动态发生变化,系统也要求能够适应这种变化。

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

从以上对于知识管理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及特性等可以看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对于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具体表现在:

1.知识,确保组织内的每个成员都能共享。在没有计算机、软件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前提下,企业知识的手段通常采用开会、发文件及书籍等手段,除了成本高而外,知识的传播速度、传播量、更新、查阅及查阅权限等等受到极大的制约。而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使知识信息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交易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有力地发挥了知识在企业中的生产力作用。

2.确保知识获得的及时性。信息管理系统解决了跨地区、跨时间、跨单位、跨部门、跨员工之间的查阅障碍,只要是在有权限的前提下,知识需求者可以迅速通过系统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种知识。例如目前的企业信息门户(EIP-EnterpriseInformationPortal)可以解决企业之间的信息及知识交流问题,另外企业信息系统可以与相关的网络连接,并自动按照组织内部成员对信息的需求进行筛选、分类和收集,并按照成员对信息的需求及时传送给需要的人,以解决知识时效性的问题。

3.提升组织或个人的隐性知识为显性知识,并保证两者之间的有效转换。在企业没有信息系统之前,员工的知识和经验仅存在自己的脑子里,部门的知识也在这个部门里,信息呈现孤岛状态。遗忘、人员流失和成员之间交流不畅导致企业的知识大多是隐性知识,而不能转变为显性知识,组织的知识难以积累。组织随着人员的流动、时间的推移不断地交学费,企业不能形成经验曲线,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就难以提高。信息管理系统使个人知识得以沉淀,成员之间的知识得到共享和交融,企业对员工的过分依赖性降低,从而避免企业因某些关键岗位人员流失出现不可收拾的局面。

三、如何做好企业的知识管理

首先,我们要抓好企业的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着重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因为企业只有把国内外和自己企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即显性知识,通过归类、整理、提炼迅速传递给需要它的员工,即转化为员工个人的知识———隐性知识,并运用到每项工作中去,才能对企业目标发生作用。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对已有的如书面化的、电子信息等显性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增值链上,要将数据提升为信息,并对其进行采集与选择、组织与程序、压缩与提炼、归类与导航等,对信息外部特征的加工和组织。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在根据企业和员工需求,对信息内容进行提炼、比较、挖掘、分析、概括、判断和推论等进行知识管理。

其次,要建立知识共享系统。知识管理是以共享和创新为主要目的,重点解决信息超载而知识匮乏的问题,重视人与人产生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如果不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将导致:(1)核心信息掌握在具体实施人员中,管理失控。(2)企业人员外流导致知识资产流失,大量核心技术被带走。(3)知识孤岛造成协调困难,效率下降。所以,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中,要坚持以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为核心;以产品的生产流程为核心;以个人知识与团队知识的相互交流和转化为核心;以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相互接轨为核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价值链的不断增值为核心和以技能培训为核心。

最后,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知识管理的平台。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人际交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现代社会对知识的快速组织、整合和共享需要,计算机网络则为知识的获取、组织和共享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企业在网络平台下,形成一种柔性的与变化的组织和扁平化的信息传递渠道。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使人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它将人、知识与现实工作任务整合起来,必将为企业管理带来实效。

参考文献:

1.刘杰,沈英芳。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概念、发展、问题及研究方向。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1.9

商业系统论文篇(8)

2.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才比较缺乏我国国内的审计人员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欠缺,质量上更是有待提高。当前我国金融界审计队伍中,主要由财经类专业人员构成,严重缺乏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传统的审计人员虽在财会审计领域经验丰富,但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难以对复杂的网络会计系统进行有效的评审,难以应付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风险。

3.缺乏有效的通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通用的审计软件具有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各种功能,并且在计算机环境中,通过数据接口与被审计信息系统连接,同时将审计工作程序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手工审计。目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刚起步不久,在信息系统审计软件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空缺,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软件几乎不存在。此外,我国现有的财务软件大多没有审计接口,审计软件无法获取所需系统的电子资料。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策略

1.信息系统审计制度与准则制定方面根据国际趋同的要求,我国应建立国际标准框架下具有各行特色的标准和规范体系。因而,我国商业银行也可应把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最权威的信息系统审计标准——COB信息系统作为核心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实际、顺应国际准则趋同化要求的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监审机制和制度。同时借鉴巴塞尔协议、BS7799、COSO等其他国际标准和原则,进而确立适合各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对象、范围、方法、流程等,具体指导信息系统审计工作。

2.信息系统审计管理方面第一,建立全方位信息系统审计管理体系。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切实落实《金融机构计算机安全保护工作暂行规定》要求,合理安排基础设施和安全防范措施。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审计的监管,将信息系统安全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将信息系统审计作为评价其安全性的重要因素。第二,进行信息系统审计人员的技术角色划分,突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特色。根据各商业银行自己的信息系统技术体系及信息系统审计资源,划分不同的信息系统审计技术角色,突出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特色,提升信息系统审计层次。

商业系统论文篇(9)

企业电子商务构建应遵循互动性、开放性、系统性原则。其中,互动性,即在系统构建时,应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信息流向随外部环境变化而改变,且在电子商务生态环境及主体的二元交互下,各子系统、因子发生变化。因此,在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中,应综合考虑各要素、因子之间的关系,整体、全面把握系统环境、动态变化、发展趋势,合理构建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因子之间应保持信息互通,保证系统物质流、信息流畅通,动态协调各主体、因子之间的协作、联系,建立信息流动通渠道,保持子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此外,由于电子商务系统是开放的,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应注意与外界的合作,使各主体根据自身发展合理选择合作对象,进行商品交换。

2.加强系统各个体管理

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领导种群、支持种群、关键种群、环境等结构,整个系统的稳定发展,需要良好的环境和强有力的领导种群配置、整合资源,还需要消费者、投资商、客户等关键种群的相互联系、结盟及政府、金融机构的支持。因此,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构建过程中,为了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需要完善各结构,加强各部分建设与管理。例如,建立企业电子商务系统,融合采购、物流、销售等流程,为管理人员宏观观测企业运行状况提供平台,并可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企业未来趋势,帮助企业制定决策,使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得以提升。同时,在外部环境结构上,完善企业电子商务规章制度,确保系统有序运行,并改革、创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创新需求。此外,加强各种群之间的协同管理,在各种群之间建立一个联合体,协同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共性,给予个体支持,实现供应链价值最大化。

3.控制系统内部环境

加强电子商务系统平台的开发、定期检查维修;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合理分配职工岗位;外部市场环境的调查、建设。例如,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整个开发系统的调查、实施阶段进行监督,以确保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可以安全顺利地开展业务,降低企业风险。同时,合理分配、明确各部门、岗位责任,减少组织管理层次,增加管理强度,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工作效率。此外,由于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一整套控制体系的制定,更需要确保各体系的高效运行。因此,为了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例如,在内部建立一个评审机构,负责评价、监督企业内部工作、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和企业外部环境的调查。通过评价监督,分析企业整体运行情况及面临问题,帮助企业改进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内控控制体系的运行效率。同时,加强对数据库、信息平台地监督,定期分析评估信息数据,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4.创新电子商务集群发展模式

为了实现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营,确保企业的和谐发展,在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系统管理者应积极探寻电子商务集群发展模式,通过建设第三方机构、建设产业载体等方式促进集群的快速发展。例如,在构建企业电子商务生态系统过程中,加强电子商务园区机构建设,在园区内,建设网络、运输、通信等硬软件设施,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供平台,并通过第三方机构监督企业运行,保障园区的信用服务等。同时,积极建设公共网站平台、服务平台,从而使企业可在园区内进行资产评估、金融交易、工商注册等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企业运营的保障是资金,因此,在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中,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基金,加大产品生产等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合理利用、分配电子商务发展资金,有目标地规划企业发展。

商业系统论文篇(10)

文献回顾

商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日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多从静态视角探讨了商业集群的集聚成因、影响因素等,从动态视角研究商业集群的演化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都还不多见,现有文献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一是从复杂性理论特别是自组织理论研究产业集群的演化问题。Chiles(2001)等认为,产业集群的静态层面主要是通过传统经济学进行分析,体现为创新能力、区域效应和竞争优势,动态层面则表现为产业集群中复杂动态的“涌现”现象。Brenner(2001)特别研究系统的自组织特性,从复杂性理论角度给出了产业集群临界规模的超越和产业集群内部结构的共生作用这两个主要机制。Cooper(2004)等运用自组织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的巨大潜力形成和发展的原因,是由不同历史和文化氛围所产生的各异社会结构而造成的,而文化又与创新环境息息相关,从而深刻影响了产业集群的演化进程。Albino(2006)则利用自组织理论解释了集群之所以有竞争优势的原因。他们认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是由已知的集群特征造成的,而是集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协同演化的结果,其本质也是一种自组织的结构。

二是从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以及地理学视角对商业集群进行了深入探讨。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商业企业间外部性被视为商业集群的重要成因。Pashigian和Gould(1998)均将外部性视为商业集群的收益。根据这种观点,商业集群降低了消费者搜寻商品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消费者在多中心购物过程中的成本,对消费者吸引力越大,商业集群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因此也提高了商业集群的整体收益。除了外部性理论,经济学家研究商业集群最为重要的理论就是空间竞争理论,通过将商业企业区位、市场价格以及企业进入策略作为战略变量考虑,解出各个商业企业间的纳什均衡。

Fujita和Ogawa(1982)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企业集聚现象。他们通过系统仿真阐述了一个城市中企业和消费者的区位均衡。在模型中,每个企业在考虑价格、地租、消费者区位以及其他企业区位情况下选择区位,企业生产被假定为规模报酬不变,因此对单个企业而言,集聚规模经济来自于集聚外部性。当所有企业和消费者都实行均衡时,达到模型的一般均衡,可能会存在中心地理式、混合区位以及三中心均衡等多种均衡模式。与经济学分析视角不同,地理学界通过很独特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商业集群现象。张圣泉等(2004)分析了城市商圈的扩张现象,并特别考察了商圈人口、竞争者、便利性多种角度。罗建勤等(2007)探讨了商圈的临界规模以及与商圈绩效的关联,他指出商圈规模存在着临界值,其绩效将在临界值前后发生变化。唐红涛(2011)利用Logistic增长模型模拟商业空间集聚演化模型,并初步建立起多业态的商业集聚演化模型,并尝试采用中国数据进行实证探讨。

从上述国内外学者观点看,更多的是将商业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视为本质相对。但是商业与工业相比,空间相关性(即某一商业企业或者商业集聚对于临近空间的商业企业或者商业集聚的相互作用)是商业集群的重要内在动因,同时商业集群表现为商业生产方和商业消费方共同的集聚。因此商业空间集聚相对于一般产业集聚而言,它的演化规律更为复杂。商业集群作为复杂系统,其演化具有自组织特性,特别是从两种途径进行:第一种途径是系统的自组织,这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关键特征。自组织使商业集群能够改变内部的结构以更好地适应环境,使系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地改变其内部结构。第二种途径是系统的耗散性,即商业集群在与其他一个或多个组织相互作用的时候,通过内部扰动和外部力量,使得系统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组织状态。经济系统就其与环境的关系发生大的转换来说,它是耗散结构的。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角度深入分析商业集群动态演化的一般化规律。

商业集群的自组织理论概述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是L.Von Bertalanfy提出的系统论的新发展,主要探讨系统如何自动发生复杂自我演化过程,并且这一进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自组织的一般定义为:自组织是复杂系统的一种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自组织使得系统必须改变和演化自身结构和系统。商业集群作为经济社会自发形成的复杂系统,必然会产生不断的升级演化,也就是自组织行为。本文将商业集群的自组织定义为,商业集群面临着不断调整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需要在各种外在约束下不断改变自身的发展,不断演化升级,从而达到新的、有序状态。商业集群自组织行为主要包括集群内企业经营模式趋同、集体学习和理性选择、商业集群对外整体品牌效应、商业集群内部的关系契约和道德契约、商业集群外部性效应、商业集群基础设施共享以及商业集群内部治理等。

要判断商业集群是否具有自组织行为发生的基础,可以利用普利高津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来证实,耗散结构理论是相对于平衡结构(均匀无序的系统结构)而言的,在各种非平衡的开放状态中,系统会随着外力作用或熵的流失而不断向非平衡定态演化。在某种临界值或阙值时,整个系统可能会演化成新的时空有序的结构或者状态,这种状态就是耗散结构。耗散结构具有系统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及涨落等四个重要特征,商业集群作为复杂社会经济系统,其耗散结构也具有这些特征。

商业集群的自组织特性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框架图解释。如图1所示,商业集群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受到了外部环境、内部动力及初始状态的共同影响。商业集群初始状态决定了商业集群演化的方向及其强度大小,商业集群面临的各种外部环境则通过系统涨落的影响加强或减弱了商业集群演化的动力,而作为自组织演化中最为重要的内部动力,则是商业集群演化的最终动力源泉,它们主要由商业集群内部各企业间由于业态、规模、商品品种、价格、空间等多重因素导致的相互间复杂非线性关系和商业集群与消费者行为间的复杂交互关系共同组成,它们共同影响推动商业集群演化不断远离旧有平衡状态,实现新的商业集群平衡状态。在商业集群中最为重要的自组织过程来自于商业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因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演化的一般化动态模型。

商业集群演化的一般化模型

根据商业集群演化的自组织特性,可以建立一个一般化的商业集群空间竞争模型如下:

(1)

其中,Uij表示消费者i在店铺j进行消费时的效用,fk(Ajk)表示店铺j的k个吸引要素的函数,αk表示随着店铺吸引要素的增加消费者效用增加的程度,通常为正数,其中店铺的吸引要素可以理解为销售商品的深度和广度、关联价格、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感知。与之相反的是,消费者效用也会受到Dijl的影响,即消费者i到达店铺j的通勤函数,通常可以表示为距离或时间的函数,βl是刻画这种负面影响程度的指数。考虑到商业集群的影响,则有:

(2)

在上述表达式中,商业集群的总需求是没有弹性的(此处为了简化模型做了此假设),如果考虑到商业集群中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具有弹性,即有通用选择或者无购买的选择,可以引入反映弹性的函数Kj,则式(2)可以变为:

(3)

在式(1)乃至整个一般化均衡模型中,最为关键的参数是α和β(这两个参数也代表了演化的不同方向及强度),如果β>α,那么模型就会接近Christaller(1933)提出的中心地理论,商业集群呈现出六边形的均衡状态;如果β取值为-2,α取值为1,模型则会转化为Reilly(1931)提出的雷利引力法则,商业集群以一种近似于物理学中牛顿定律的形式而存在;Huff(1962)则巧妙地避开了模型初始设定问题,他利用美国洛杉矶的商业数据实证得出,如果假定α取值为1,则β取值在-2.1~-3.7之间,随着不同店铺形式以及店铺组合方式不同而不同。后来的许多学者分别根据不同的实证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后均发现α和β一般在1和2之间。

但值得注意的是,消费者在实际购物,特别是一些日用消费品时往往倾向于在临近的店铺完成,也就意味着每个店铺在其固有的范围内是具有影响力的,也可以认为每个店铺都有其固有商圈,因此可以将模型进行局部修正,分别考虑当消费者进行购物的距离大于或小于其固有商圈范围时的情况,见式(4):

(4)

同时,考虑到整个商业集群的收益是所有店铺收益的加总,因此商业集群的收益可以定义为:

(5)

在这个最终建立的模型中,只要考察商业集群的收益(成本在模型中被省略了,因此收益即可视为利润)随着时间变化而如何变化,就可以初步探索商业集群自组织演化的轨迹,当然模型的直接求解非常困难,可以采用数据模拟的方式进行。

商业集群自组织演化的模拟

根据上述建立的自组织一般化模型,同时考察时间对于商业集群中消费者选择以及店铺总利润的影响,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假定所有商业店铺都存在一个23×23的栅格化的平面上,同时假定初始店铺数量为30个,商业集群外部冲击Kj取值为1,另外为简化结果,α和β取值分别为1和-1,记录当时间不断流逝,在各个时点商业集群的利润。可以发现随着时间t的变化,商业集群的总利润倾向于增加,并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峰值,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当时间t(即迭代次数)在0-400次时,商业集群总利润在外部冲击以及消费者选择影响下不断增加,逐步形成商业集群的态势,当t到达500次后,总利润基本趋于稳定,数值为563左右,表示商业集群在不断自组织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新的稳态。从对商业集群自组织的模拟过程可以发现,商业集群在外部冲击以及内部动力影响下将不断演化直至形成一个稳定状态,而这种输出结果在某个区间范围内是比较稳定的。

当然,这一稳定过程也不是唯一的,事实上,商业集群自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线性,因此整体系统往往呈现出“涌现”(系统科学把这种整体才具有,孤立部分及其总合不具有的性质称为整体涌现性(whole Emergence),涌现性就是组成成分按照系统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的状态,而商业集群演化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整体涌现性”,这也有力地证明了商业集群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非线性是现实系统的普遍特性,正是由于非线性的存在,各种复杂系统的演化才呈现出多样性、曲折性以及突变性和演化性,各种理论上常见的线性系统只是对各种非线性的简单模拟。商业集群是一个聚集在特定空间的、特殊的复杂系统,各种组织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构建了空间网络,商业集群内部各种不同组织形成了商业集群的子系统,并且相互间存在多种多样的非线性作用,这种作用要远远比将各个子系统简单加总要复杂得多。

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集群是典型的非线性复杂系统,其非线性不仅表现在商业集群内部各种业态、各种规模的商业企业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各种外部性。例如,城市商圈内的百货商场往往能给边上的便利店带来超过其他区域便利店的人流量,这种就是商业集群内部的外部性,城市不同商业区域内租金的差异其实就是这种外部性的内化表现)上,也表现在消费者行为与商业集群间复杂的非线互关系(消费者与商业企业间的作用就非常复杂,即存在着相互影响的正循环效应,也存在彼此排斥的负循环效应)上,两类作用都是以非线性函数关系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商业集群的这种非线性机制使得集群系统中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是线性的、简单的、被动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需要各个子系统都主动地适应、协调、互为因果的关系。商业集群各子系统以及各个商业企业间充斥着相互激励、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导致各种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形成。这种特征也为商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增添了不确定性,一方面导致演化的路径变得更加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则会使商业集群的演进出现整体突变的特征。

本文在模型中模拟的只是商业集群中消费者与商业集群间的近似线性作用,这种线性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倾向于稳定在一个峰值,这也能够解释现实中许多商圈发展到一定规模(包含商家数量和商业区域大小)时就倾向于稳定发展。但现实的商业集群往往更加复杂,商业集群内部企业相互作用、企业与消费者相互作用乃至于商业集群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使得商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和结果更加复杂,而这也是商业集群进一步研究中重要的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Ahokangas,Herd.Hot spots and blind spots:geographical clusters of firms and innovation[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1(4)

2.Boschma R A,Frenken K.Applications of 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R].DRUID Working Paper,2006

3.Brenner T.Self-organization,Local Symbiosis and Emergence of Loc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s [J].Papers on Economics and Evolution,Max Planck Institute,2001(3)

4.Chiles.Managing the emergence of cluster: an increasing returns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 [J].Emergence,2001(3)

5.Fujita,M.and H.Ogawa.Multiple equilibria and structural transition of nonmonocentric urban configurat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82(12)

6.Gabszewicz,J.J.,and J.E Thisse.On the Nature of Competition with Differentiated Products[J].Economic Journal,1986,96(2)

7.Keeble D,Wilkinson F.Collective learning and knowledge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lusters of high technology SMEs in Europe[J].Regional Studies,1999,33(4)

8.Pashigian,B.P.,and E.D.Gould.Internalizing Externalities:The Pricing of Space in Shopping Mall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98,41(10)

9.Rullani plexity and Industrial Clusters:Dynamics and Models in Theory and Practice[J].Springer.Heidelberg,2002

10.Tallman S,Jenkins M,Henry N,et al.Knowledge,clusters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4,29(2)

11.陈银法,叶金国.产业系统演化与主导产业的产生、发展—基于自组织理论的阐释[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3(2)

12.洪涛.现代商圈及其动态发展—兼论北京南城商圈及其定位[J].商业时代,2002(12)

13.罗建勤,刘中南,蒋明.商圈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4)

14.彭继增.商业集群概念、类型及其运行规律[J].中国流通经济,2010(7)

15.唐红涛.商业空间集聚形成与演化研究[J].经济经纬,2011(2)

16.张圣泉,张雁白,王树花.连锁零售企业扩张中的商圈分析[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6)

商业系统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1 引论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高效率、快节奏是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然选择,一对一的易货模式显然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况且,就目前的信息平台来说,一个企业想要根据自己特定的需求来寻找易货对象是很费时的,甚至都找不到交易的对象。基于这个问题,我们拟设计开发一个“易货贸易信息系统”,自动为易货企业生成易货渠道,加速企业间易货贸易,解决交易局限性及低效率的问题。

1.1 背景和意义

目前,网上易物系统主要是针对一般个人群体,并且它更多的是作为信息平台,交易双方的确立需交易者自行确定。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交易局限于两个供需互补的交易者,因此,对于A、B两位易货者,只有在A所供恰好是B所需,或A所需恰好B能提供时,交易才能进行。这无疑减慢了易货的速度。

易货贸易信息平台正是基于目前易物交易网站的不足,通过自动构建交易链,以ABCDA这种扩大型易货贸易模式,自动为易货企业提供易货渠道,从而很好地解决交易局限性及低效率的问题,极大地提高易货贸易的成功率,使更多的物品得到交换,从而更好的推广网上易货贸易。

2 系统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阶段的结果,此部分主要进行系统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1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于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本系统采用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 2005 作为系统后台数据库。

此数据库中涉及到的对象实体类型有管理员、企业、商品、商品类别、企业缴费标准、企业间评论等。根据易货贸易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数据库中的数据表设计如下:(1)企业信息表主要存放企业信息,字段包括:企业编号、密码、企业名字、企业地址、企业电话、企业情况备注、企业提供的商品编号、需求的商品类别编号。(2)商品种类表主要关于商品类别信息,字段包括:商品类别编号、商品类别名称。(3)商品信息表主要存放商品的信息,字段包括:商品编号、商品名、商品所属类别、商品所属企业编号、商品交易日期。(4)评论表主要记录相关评论,字段包括:评论序号、企业编号、评论内容。(5)交易信息表主要记录企业间交易信息,字段包括:交易序号、易出商品的企业编号、易入商品企业编号。

2.2 系统功能设计

易货贸易系统主要分为用户信息管理、商品及商品类别管理、交易环信息管理、新闻和评论管理四大模块。

(1)商品及商品信息管理模块,包括:商品类别信息管理和商品详细信息管理。会员可在线对相应的易货商品类别进行查看、新增、删除、修改操作。(2)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普通用户信息和会员信息管理。不同用户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3)交易环信息管理模块,包括:交易环信息查询、修改操作。(4)新闻、评论模块,包括:评论信息管理和新闻信息管理。用户可以查看留言信息,查看系统新闻、公告。

系统功能模块图如图1所示:

3 系统实现

根据上述设计结果,结合.Net的开发环境对易货贸易系统的具体实现加以说明,主要是系统界面设计、代码编写与调试。在界面设计好之后,通过编写和调试代码来实现界面所要求的功能。现主要以“主界面”进行说明。

主界面基本上涵盖了系统主要的功能项,包括易品中心、需求中心、易客中心、易品、需求、个人管理等。点击任意项您就可进入相应子页面,进行相关操作。此外,主页面还显示各种信息,包括:最新添加物品、最新请求交易、最新需求及最新成功交易信息。搜索部分,提供对交易商品和交易方信息进行快速查询的功能。主界面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本文首先查看了现有的一些易物贸易系统,总结各系统优点和不足,从加速易物交易的思想出发,设计和开发出此系统。到目前为止,此系统基本完成相应功能,但由于时间、人力等各方面的因素,仍存在诸多的不足,对于交易环生成算法思想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宁.易货贸易的往上重生[J].企业管理杂志,2009,6月,18.

[2]化解经济危机的科学方法——企业易货[J].中国信息报,2008,11,27日第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