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国家科技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7:59:26

国家科技论文

国家科技论文篇(1)

论文摘要: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组织等多种主体的积极参与、合作,也需要健全的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更需要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介绍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状况,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即官、研、学、金)在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 1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构成要素是指参与创新活动的各类个体和社会组织。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中介服务机构等,其中政府、企业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而且应该是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政府主要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构成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成科技创新主体。 2 “官、研、学、金”在企业科技创新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我国明确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然而,中国众多企业要在较短的时间内真正确立起自主创新能力,正面临三大挑战:首先是创新先天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创立绝大多数是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创新投资行为,尽管它开始规模较小,但是确实是基于技术上的领先,而中国众多企业的创立是基于原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一种公共投资行为,几乎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其次是创新投入不够;第三是创新把握乏力,对于一个企业如果没有持续的创新的积累就无法把握和驾驭创新战略。怎样解决上述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政府的作用 政府部门在科技创新中占有重要的角色。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到基础部门的研究,基础研究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有了基础研究才能到应用研究以及开发研究。例如:量子力学——核裂变、核聚变——原子能反应堆工作原理就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一个循环过程。另外,政府通过制定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专利政策、法律条规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法律环境,保证科技创新活动的有序、规范的实行。 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这个网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指挥者和协调者的角色,是自主创新的重要组织者。政府部门在自主创新体系中的重要职能是营造自主创新的氛围,制定优惠的政策,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提供支撑,完善创新的投入机制,并为创新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为自主创新打造平台。政府的这种推动作用还体现在对本地企业的支持上,企业则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开发新市场等,依靠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政府与其他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直接控制的关系。  2.2 “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研究院与企业的基础社会职能不同,前者是知识和技术产品的供应者,后者是需求者,我们要加强这三者的联系。这些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进行“科研单位向企业转化”为主要的科技体制改革,但是我国科研的主要力量还是主要集中在高校、研究院。使得高校、研究院所开发的产品引用到市场变成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技术创新的最终归宿也在于市场,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在于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超额利润。以双汇集团为例,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总资产60多亿元,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54位。 双汇集团坚持自主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积极与高校、研究院等建立联系,通过实行企校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将他们的

国家科技论文篇(2)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的解释,“地条钢”是指用以废钢铁为原料、经过感应炉等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生产的钢及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以及生产的其他钢制品。目前“地条钢”钢材产品主要有建筑用钢筋、线材、角钢、槽钢、扁钢等。

2“地条钢”的生产工艺决定了其产品材质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主要质量问题:一是“地条钢”生产用的感应炉为酸性炉衬,普通结构钢的有害元素磷、硫成分难以控制。磷、硫含量高,则钢材延性降低,易产生脆性断裂;二是这种冶炼工艺生产的钢,碳元素含量波动大,钢材力学性能差异大,碳高则钢材的脆性大,碳低则钢材的强度低;三是这种冶炼工艺生产的钢纯净度低,夹杂物含量高,轧制的钢材性能不均匀,通条均匀性差。

3由于“地条钢”存在这些缺陷,如果在建筑及桥梁等结构中使用其产品,会严重影响结构的承载力及抗震性能,大大降低建筑物的安全性与适用性,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结构垮塌等严重事故。不仅如此,因生产“地条钢”劳动力成本低、没有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等,严重冲击了正常的建材市场,还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地条钢”反弹势头猖獗。有关人士指出,在我国出现能源紧张的局面下,全面推进打击取缔“地条钢”企业和窝点,可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数据为证,每生产1吨“地条钢”耗电700~800千瓦时,是正规钢厂的2至3倍。

5由于“地条钢”质量无法保证,给建筑工程埋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危及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早在2002年7月1日,就已经被正式宣布为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近年成为有关部门重点打击整治的对象。

6据业内人士介绍,正规厂家生产的钢材每吨利润400元左右,而“地条钢%22可达800元左右。尽管国家三令五申打击取缔“地条钢%22,但仍有这样的企业经营者不惜碰撞政策“高压线%22,正是其背后有高额的经济利益在作祟。

7据知情者透露,青铜峡市兴邦轧钢厂去年10月投产,产品就是“地条钢”。结果,刚生产了十多天便被群众举报,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没收了其非法生产的30多吨“地条钢”,并处以1万元罚款。后来,工商部门在检查时也进行过经济处罚。

8令人不解的是,当地的监督部门每次几乎都是没收企业非法生产的产品并处以罚款,而非拆除、捣毁其生产设备予以彻底取缔,电力部门也没有切断通电线路,从而为其死灰复燃提供了便利条件,致使违法企业稍事停顿后又开始继续生产。

9当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说法是,如果企业违法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只能责令企业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而谈到日常监管时,他们又表示违法企业往往白天停工晚上生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人手少、事情多,不可能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盯在现场。

10执法功能交错,部门相互推诿。当地工商部门认为,生产领域的监管权属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我们只负责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青铜峡市兴邦轧钢厂非法生产“地条钢”,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已经率先界入,工商部门就不好再插手。但令人费解的是,这家企业至今都没有在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而企业的生产场地距离最近的工商所也就两三千米。

11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管理部门“罚过放行”式的执法,加之部门条块分割相互推诿,目前宁夏一些地方“地条钢”生产还很猖獗。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是宁夏惟一取得国家螺纹钢生产许可证的钢材生产正规企业。据这家企业调查,2002年,宁夏境内除南部山区的固原市外,约有50家左右的小炼钢、小轧钢生产厂,共有小电炉110座以上。据估计,这些小电炉每天可生产“地条钢”1.5吨左右。而今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申论要求得分〖〗评卷人: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方格略)

得分〖〗评卷人:

2.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的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方格略)

得分〖〗评卷人;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5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方格略)

得分〖〗评卷人: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冲刺试卷(二)参考答案

1.观点提炼

由于管理部门“罚过放行”式的执法,一些地方的没有资质条件的小钢厂在利益的驱动下,生产了大量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地条钢。严重损害了市场经济秩序,给工程带来隐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违法现象查而不倒,打而不死的局面,应加大打击力度,彻底销毁生产地条钢的设备,落实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执法责任制。

2.对策分析

(1)必须把强化落实地方政府打假责任制和监管部门打假责任制作为打击取缔“地条钢”企业和窝点的一项重要措施。抓好监管重心下移这个关键,并适时组织打假联合行动和督查。

(2)全面推进实施“黑名单”制度,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各级质监部门要将所有“地条钢”企业列入“黑名单”,严格监控,防止反弹。同时将“黑名单”向电力监管部门通报,采取断电措施。还要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把“黑名单%22向社会公开,使其没有立足之地。

(3)加强区域联合行动和部门联合行动。以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的交界地带为重点区域,采取跨省、市、县联合行动,使“地条钢%22企业无处可逃,无处可藏。要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地条钢%22企业和窝点利用各相邻区域打击行动不同步,在相邻行政区域交界地带往返滞流,逃避打击的问题。

3.参考文章

打假必须动真格的

极少数不法分子为了谋取非法暴利,不顾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不顾道义和法律,达到利令智昏、难以自拔的程度。

假货品种繁多,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且造假窝点也由沿海各地延伸到内地各区,造假的手段越来越复杂,造假的伪装水平也已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制假、售假不法势力对举报群众进行无情的报复,吓得群众不敢举报,使得造假者更加猖狂,更加为所欲为。

由于制假、售假不法分子往往采用行贿、受贿的手段,拉拢和腐蚀执法队伍的干部,所以通风报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现象,已习以为常,使得打假工作更加复杂,难以开展。

地方保护主义已成为造假、售假的保护伞,为造假者提供了活动空间和造假的条件。

打假流离于表面,只喊不打,真喊假打,使造假者心存侥幸,铤而走险。

以罚代惩,不严格依法执政。这样对造假、售假者只动皮毛,不伤筋骨,根本达不到打假的真正目的。

打假必须首先全民动员,提高全民打假意识,千万不能以为打假只是政府有关执法部门的事情。打假是老百姓自己的事,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要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假货无处藏身,一旦出现就要像老鼠过街一样人人喊打,立刻捉拿,一查到底,决不姑息。

打击制假、售假不法势力是我们党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必须冲锋陷阵,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要与反腐倡廉相结合,要与端正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相结合。要树立不怕打击报复的精神,坚持原则,秉公执法。

打击制假、售假不法势力要坚决反对地方保护主义,要树立全局的观念,要树立法制观念,要树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观念。上级有关部门一旦发现地方保护主义要严肃查处,不得迁就。打击制假、售假不法势力不能只限于开会和街头宣传,要真抓实干,要措施得力,责任到人,明察暗访,跟踪追击,一旦查获,无论牵扯到何人都要一追到底。

打击制假、售假不法势力还要重点保护举报人,鼓励和奖励立功人员。对于那些内外勾结、通风报信的蛀虫一定要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使他们抬不起头,无脸见人。

一经查出制假、售假不法分子,一定要坚持依法办事,不能够仅限于批评教育、没收假货、象征性的轻微罚款,要按办案程序进行,该抓的抓、该判的就判。防止领导一人说了算。处理案件要有透明度,防止。

打假只有动真格的,才能够彻底地治理整顿经济秩序,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氛围,才能够真正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才能够实现公平竞争,才能够维护知识产权,才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才能够和国际经济顺利接轨。只有动真格的,才能最终实现我们党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只有动真格的,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打假已进行多年,年年喊打,年年打,然而假烟、假酒……假货依然猖獗,严重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地扰乱了我们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广大人民群众为此深恶痛绝,社会各界义愤填膺,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近日,国务院治理整顿经济秩序办公室召开工作会议,国务委员吴仪强调:治理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是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务必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有关整顿经济秩序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治理整顿经济秩序首先必须打假,打假必须动真格的。中国公务-10-100:36:29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冲刺试卷(一)参考答案

1.观点提炼

国内一些超市在经营上,不进行科学管理,一味采取收取供货商费用的办法来维持自身利润,同时又不节约成本,过于追求规模盲目扩张,给经营带来巨大风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最终走到停业破产的地步。超市这种不良的发展模式,不仅损害了市场经济中交易关系的和谐,也最终将自己逼上恶性发展的轨道。

2.对策分析

(1)超市进入门槛降低,有关部门应该制定规则加强管理,如注册资金与发展规模的限制,避免超市不自量力地扩张。

(2)发展合同的履行,协调与供货商关系,培育信用社会的良好环境,避免出现类似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再次发生。

(3)采取措施,引导企业在规模上科学管理,在经营上多研究经营风险,控制附加成本,在进出差价等市场竞争方面下工夫,引导并规范超市向供应商收费行为。

3.参考文章

沃尔玛“经营秘诀%22告诉我们什么

成本控制是超市经营的关键环节,国内许多超市因成本控制不当,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如何控制和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中国总部的副总裁李成杰先生认为,如今零售业竞争很激烈,利润很薄,必须要严格控制成本。然而,强调成本控制的沃尔玛并没有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体现在每一张纸、每一件工作上的节约让世人为之惊叹。

沃尔玛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企业,2003年全球销售额达2563亿美元。它是如何获得强大而持续的盈利能力,连续三年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2榜首?

——“节约用纸大比拼%22

财大气粗的沃尔玛为中国总部选择了一个五层的小楼,它坐落在深圳市罗湖区比较偏远的地区,那里曾是一家陈旧的工厂。其主要原因是,这里租金便宜,有利于控制成本。原来只是租了3楼和5楼改成办公室,后来出于业务发展需要就把整个楼都租下来了。

成本控制需从细处着手,沃尔玛会每月统计各个部门用纸量,进行“节约用纸大比拼%22,并根据用纸量多少进行排名。记者从贴在墙上的表格可以清楚看到:2004年累计,亚洲资源部实际用纸3375元、业务发展部1450元、财务部460元……实际用纸金额减去基本用纸金额,就是各部门的节约用纸量。

有调查显示,如今零售业竞争很激烈,利润很薄。沃尔玛的毛利率一般在3.5%~4%之间。沃尔玛中国总部的副总裁李成杰说,沃尔玛的经营理念是为消费者提供“天天平价%22的商品。要实现天天平价,就必须做到天天低成本,节约用纸比赛是沃尔玛节省办公成本的一种方式。“这种节约的观念已经从高层贯彻,深入民心了%22。李成杰自已办公室的文件纸张就是用一面已用过的纸张打印的。

严格的成本控制带来稳健的发展,2003年,沃尔玛的销售收入高达2563亿美元,连续三年名列《财富》“世界500强企业%22榜首,成为历史上首家创此记录的公司。沃尔玛在逐步取得顾客的信任同时,也保障了在业内的竞争优势。沃尔玛曾在收购一个超市后,将牙膏的价格从5元降到3元多,当时有很多顾客来抢购,后来发现3元多的价格长时间不变,这样顾客心中也就留下了沃尔玛产品价格低的印象。

——“和供货商一起成长%22

针对国内超市不断曝光的“进场费%22问题,沃尔玛认为,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肯定会提高商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天天平价%22吸引顾客的方式最终会受到威胁。

国家科技论文篇(3)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介绍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周期长,创新思想、实验方法等在审稿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利于新的科学思想及时有效地交流,不利于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优化科研环境,治理不正学风的重要平台之一。在该网站不收取任何费用。

学术水平

由35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组成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顾问委员会负责该网站的学术指导,全国60多所重点大学为网站提供支持,发表的论文大部分受到了部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名家精品栏目和奖励论著栏目收录了高等学校知名学者近几年的获奖成果的高水平论文。

快速发表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免去了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并可避免由于学术意见不同等原因而导致的学术观点不能公开的现象,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及时发表科技成果和学术观点的交流平台。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有一定学术水平,符合该网站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

版权保护

该网站允许并鼓励作者同时向其他专业学术刊物投稿,并可为在该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在科研人员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尽快对外交流的同时,使作者本人的知识产权得到优先保护。

形式灵活

论文以中文、英文形式发表均可,且不受篇幅限制。针对部分国际期刊“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发表”的限制,允许作者在向其投稿前以论文详细摘要的形式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以便从时间上使作者的知识产权得到优先保护。

投稿快捷

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只需按要求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并以个人常用电子邮箱作为用户名在该站注册。注册成功后,进入您的个人工具箱,就可在线提交符合该站要求的PDF或WORD格式论文。论文的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42类。

查阅方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注册用户可以使用网站的所有功能,而非注册用户则只能以访客的身份对网站论文进行部分检索、浏览与下载。注册用户和非注册用户一律免费。论文检索包括基本检索、高级检索和模糊检索三种检索方式。

名家精品

“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栏目为我国优秀学者免费建立学术专栏,专栏作者全部由各重点大学遴选出的优秀学术带头人组成,每个专栏登载作者挑选出的十篇代表性论文。“名家推荐精品论文”栏目则是请知名学者推荐国内外其研究领域内的优秀论文。由此构成自然科学各学科的优秀精品论文库。

奖励论著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励。“获奖项目及主要论著”栏目主要介绍近几年高校获得部级奖励和教育部奖励的项目及其代表性学术论文,并介绍获奖者的主要学术成就。

学术监督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访问量大,用户面广,检索方便,有利于学术监督。利用网络技术便于统计论文的点击量、下载次数、论文引用情况等,可以客观地评价论文的学术水平。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主要栏目

*在线

按照在线流程图的提示进行操作提交论文,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您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符合本站的基本投稿要求,经审核通过后可在一周内发表。

*优秀学者及主要论著

该栏目由我国优秀学者学术专栏构成,登载众多优秀学者的简要介绍及其代表性论著,并搭建用户与学者进行直接交流的通道。

*名家推荐精品论文

该栏目收录由知名学者推荐的国内外精品论文信息,内容涵盖所有学科领域,为用户提供一个快速了解本专业最具代表性学术成果的渠道。

*获奖项目及主要论著

该栏目主要介绍高校获得部级奖励和教育部奖励的项目及其代表性学术论文,为近几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奖项目的主要学术论文提供交流平台,介绍获奖者的主要学术成就。

*科技期刊资源

“科技期刊”栏目收录由各大学主办的学报近几年的所有论文,“数据库链接”栏目提供了国内外常用论文数据库的简要说明和链接。

*论文检索

该栏目提供初级检索、高级检索和模糊检索三种检索方式,您可以根据需要输入相应检索词,按论文题目、关键字、作者和摘要分别检索。

联系电话:86-10-62514688

传真:86-10-62514678

电子邮件:paper@cutech.edu.cn

国家科技论文篇(4)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a)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b)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期刊评价

国家科技论文篇(5)

(1)精品期刊和国际化期刊不足,优质论文外流趋势不减

我国经济几十年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投到科研、教育领域经费猛增,与科研投入相匹配产出高质量的论文越来越多,一跃成为国际上数一数二的论文生产大国;可是,国内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品牌的国际化期刊尚不足[3]。一方面,有那么多优质文章发表在国外核心期刊上,表明我国整体科技实力在提升;另一方面,大批论文在国外期刊发表后,造成国家(或作者)丧失论文版权,还得支付高额发表费(版面费),国内读者想查阅还得付给国外期刊(或数据公司)不菲的信息费,这一来一回造成国资严重浪费[7]。国外期刊掌控了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的首发权和论文版权,其评价体系像只无形的魔手控制我国科研绩效评价考核系统;但论文生产大国在国际上却少有“话语权”。笔者认为,我国科技期刊业相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期刊平台不够大、不够强,显然与国家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梦”的战略目标不符。有关部门在扶持科技期刊发展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2006年以来中国科协启动了4期“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期刊工程项目”,但相对于其他行业(学科领域)国家动辄几千万、几亿元专项扶植经费相比,对于5000多种科技期刊,资助面和力度严重不足,尚未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期刊集群。2015年中国科协启动第4期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工程项目,着重培育国际影响力期刊,即扶持能“走出去”的国内外文期刊。如浙江大学的《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A辑)依托浙江大学深厚的研究实力与国际化同行评审体系,在期刊国际化方面打开了局面,受到国际出版业的好评[8],是目前可以借鉴的比较成功的案例;但成功案例不是很多,国内科技期刊仍满足不了国内高速增长的需求,优质稿源继续大幅外流。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已发现这种优质期刊“供给”不足的问题,以及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欲通过行政规定化解这个矛盾,在《意见》-2中规定“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显然,管理层的初衷是希望能留住一些优质论文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提高国内期刊的学术含金量。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个规定因没有配套细则出台,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在业界未产生反响。

(2)学术不端行为在学界泛滥,破坏科技期刊立身之本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保障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术不端行为国内外均一直存在,表现形式不断翻新,常见有、一稿多投、不当署名、伪造同行评议、篡改科研数据、抄袭或剽窃论文等不良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涉及层面比较广,有知名学者,普通科研工作者,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4]。有资料显示学术不端行为呈愈演愈烈之势,2015年8月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宣布撤销64篇论文,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伪造同行评议居多[9],重创了我国学术声誉。网上搜索,论文中介、假冒期刊网站比比皆是,实际情况跟电信诈骗情况相似,基层办刊单位经常遭受“假冒网站”侵权。有“需求”才有论文交易“市场”,这种失去学术诚信底线的行为,危及科技期刊(论文)科学公信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朱邦芬指出学术不端行为有“5项罪状(谋财害命,逆向淘汰,祸害学生,亡科学,亡天下)”[9]。政府管理部门已发现问题的严重性,2015年中国科协等5部委联合《意见》-1[5],指出要抓学风建设,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维护风清气正的良好学术生态环境。《意见》-1在舆论上起到了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嚣张气焰,威慑学术不端产业链的作用。紧接着201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意见》-2,重申和明确科技工作者在发表学术论文过程中的科学道德行为规范,制定“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6]。“五不准”原则原本是科研从业人员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针对目前严重学术不端行为,《意见》-2进一步重申应遵守的学术规范,具有一定警示作用。

国家科技论文篇(6)

20世纪60年代,苏联开始大规模的科学学研究。1964年世界科学界为纪念贝尔纳的著作《科学的社会功能》发表25周年,出版了著名的论文集The science of science:society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两年后,又出版了这个论文集的新版本,英文版为The science of science,也出版了俄文版本《科学的科学》――Наука о науке。作者多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如物理学家布莱克特、卡皮查、鲍威尔、化学家辛格、斯诺,还有在科学学领域成就卓著的普莱斯、贝尔纳,他们对科学学形成的初始阶段做了总结。

1966年对于苏联科学学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年。这年5月,苏联杂志《哲学研究》发表了苏联科学院莫斯科自然知识和技术史研究所所长米库林斯基(Микулинский С.Р.)和罗德诺(Родной Н.И.)共同撰写的论文《科学也是一种专门研究的对象》(Наука как предмет специаль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该论文论述了把科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同年6月,在利沃夫召开了“苏联-波兰关于科学发展综合问题研讨会”,热烈讨论了科学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意义。从此,“科学学”作为一个专门术语被学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随着科学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在苏联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科学学流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以下几个学派:罗斯托夫国立大学自然科学系的卡尔波夫(Карпов М.М.)学派;俄罗斯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兹沃雷金(Зворыкин А.А.)学派;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的米库林斯基学派;自然科学和技术史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的库格尔(С.А.Кугель)学派,还有就是乌克兰基辅的多布罗夫(Добров Г.М.)学派。

1.2 多布罗夫及其《普通科学学导论》

随着苏联大规模的科学学研究,在乌克兰形成了以多布罗夫为首的颇具实力的基辅学派。多布罗夫是乌克兰科学院的通讯院士、经济学博士。1966年,多布罗夫出版了专著《普通科学学导论》,这部专著所阐述的内容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在这部专著中多布罗夫提出了科学学是综合性的科学,提出了科学学研究对象,如科学的效率问题、科学潜力问题、科学进步的趋势问题、科学预测问题、科技潜力评估问题。书中几乎涵盖了科学学的所有问题:科学的过程、科学的性质、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科研工作的效率、科技规划、科技预测等。归纳起来,多布罗夫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极为深入的研究。

(1)提出科学学研究的新的方法论

在《普通科学学导论》中,多布罗夫侧重科学学研究的方法论,侧重科学学研究的手段与工具问题,即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科学学,或者说科学学研究的数学化。他认为,科学组织的系统性决定于科学知识根本的和必然的系统性,这对科学知识的产生、储存和传递来说是必需的。这两个知识系统的组织水平都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们是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形成的。分析科学的系统方法与科学学需要数学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于科学的数学化,多布罗夫指出,在任何一门学科的语言中都存在按自己的方式发展的两个部分:信息部分和计算部分。计算部分是指比信息部分发展得更快的那些学科,如力学,其数学化过程开始得要早。某些不能满足这种要求的语言(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计算部分只有通过某种很长的式子才能求出精确的结果)不可能得到实际运用,因此也就得不到发展。语言中计算部分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各种图表,因为图表的鲜明性可以把人的十分灵敏的视觉器官纳入推理过程。

多布罗夫提倡更新研究科学史工具,使用数学和技术手段分析科学技术史信息。他认为,在科学史研究过程中使用技术手段可以显示出增长点,确定新的科学发展方向和评估科技进步潜力,还可以从质量和数量方面评估科研人员的状况。1969年,他与同事完成了专著《研究科学史的技术手段》,1972年又完成了《用技术手段分析科技发展经验信息》。

多布罗夫强调使用量化分析方法研究科学,并将科学看成是一个信息系统,解决科技预测、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的一系列问题。

(2)提出了科技预测的思想

多布罗夫倡导用技术手段研究科学史信息并为科技预测服务。1966年,多布罗夫组织了全苏第一次关于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科技进步史讨论会,这个讨论会的论文集以《科技进步趋势分析和预测》为题出版。这个论文集的开篇文章便是多布罗夫的《使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预测科技进步的趋势》。在文中,他系统论述了使用数学方法研究科技史与预测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多布罗夫指出,预测科技发展趋势应该形成一种机制,应该在国家层面上重视科技预测。1969年,国家科技委员会做出决议:苏联乌克兰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科学学问题研究部将制定“开发预测科技工作方法”,多布罗夫负责该项目的具体工作。

1970年,多布罗夫的专著《普通科学学导论》再版,专著再版后对“科技预测”进行了重点论述。《科学学导论》1966年第一次出版时对科学预测还只是停留在笼统的非具体的描述和解释,把科技预测称为“科学的预测”;再版时对科技预测已经具体论述科学预测的方法,把科技预测称为“预测是一种科学知识”,“科技预测是对科学技术发展结果及途径的科学评估体系,科技预测是‘计划前’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种预知未来科技发展结果的手段。多布罗夫论述了“预测、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渐进的关系。

多布罗夫把科技预测期限分为3种预测期:第1预测期为未来的15~20年。这期间,科学著作的总数要翻一番,科学家的人数翻两番,工程技术人员翻3~4番;第2预测期为未来的40~45年,概念、理论、解释的数量翻一番,世界人口的数量翻一番,科技进步创造者全部更新了一代;第3预测期是一个世纪以后的未来。这种预测带有纯假设的性质。

马利茨基担任中心主任后继续在科技预测方面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他发展了多布罗夫关于科技预测的思想。马利茨基指出,科技预测具有政治意义。科技预测像社会预测和经济预测一样已经超出了其科学范畴,因为进行科技预测不仅需要众多的专家参与,也需要国家的权力部门的参与,已经具有很强的政治意义。借助于科技预测,科学可以提高自身的地位,并对权力部门产生影响,并向全社会表明科学的重要作用。他指出:20世纪以前,科技预测只是科学家个人行为;20世纪上半叶,科技预测成为一些个别企业受利益驱使而发生的行为,对个别科技领域进行预测;20世纪中叶以后,科技预测已经成为国家行为,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科技政策的一种手段;20世纪末期,科技预测已经具有全球性。马利茨基强调,任何预测都是建立在关于过去的信息基础(趋势),现在的信息基础(资源、关于规律的思想)和未来的信息基础(需求、可能、预见)。按照时间可以分出15~20年、35~40年、40年以上,15~20年是创新周期的平均期限,这个期限对于进行数量统计极为方便。根据功能,马利茨基对划分出的3种预测做了分析:研究型预测,规划型预测,组织型预测。研究型预测是建立在所了解到的趋势和规律之上的,是具体学科和整体科学发展经济的积累,这种预测可以确定比较紧迫的科技发展方向,即能预测成功的方向。规划型预测为发展有前景的方向指出具体应该做什么,有哪些行动方案,并为此制定出规划。这种预测必须要考虑到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紧密联系的。这种预测是建立在研究型预测基础之上的。组织型预测是预测的重要部分,是与科学管理和国家科技政策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实践中将这3种预测整合才能做出决定,预测才能在科技创新中起到重要作用,才能被认为是有质量的预测。

还有其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科技预测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如扎耶茨(Заец Р.В.)撰写了《预测向可持续发展过度的前提条件和问题》;布尔津(Булкин И.А.)撰写了《乌克兰科学院发展趋势预测下改革任务》;谢尔宾(Щербин В.К.)撰写了《综合性的科学学预测是国家科技政策的手段》。

1993年,多布罗夫创办的杂志《科学学与信息学》改名为《科学与科学学》,成为国际性季刊杂志,乌克兰语为Наука та наукознавство,英文为Science and Science of Science。改刊名之后,这个杂志的页数由原来不到100页增长到现在的近200页。杂志《科学与科学学》创刊的宗旨是了解科学和科学学过去、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揭示科学对文化教育的影响,分析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该杂志设以下栏目:经济社会中科学和创新的发展;科技潜力发展问题;科学与教育;科学社会学及方法论;科学家及科学团体;科学史。

现在,中心稳步而有效地进行着理论和实用问题研究,在科学学理论、科学组织和科学史方面进行开发性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心制定了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中心对乌克兰科学融入到欧洲及世界科学体系做着大量工作,研究国家在社会转型时期科学体制的转型问题,研究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创新预测以及科技政策的制定,在传统领域特别是在科学史领域做着深入的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从5个部门的名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史部、科学社会学和方法论部、科技潜力系统研究部、经济创新发展问题部、乌克兰科学院发展战略问题部。

中心在科学学发展中奠定了科技力量形成和评估的理论基础,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提出了科技体制转型的理论和科学作用的学说,为打造国家创新型经济提供理论支持。中心还与国家不同层次的权力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拥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现在对于中心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人才问题和为后备力量创造科研条件的问题。

国家科技论文篇(7)

1.科研产出水平基本上反映了科技创新水平

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持续开展,创新驱动战略的持续实施,我国科技创新取得引人瞩目的丰硕成果。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整体性、格局性的深刻变化,在深空、深海、深地、深蓝以及对地观测卫星、大飞机、导航、新材料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总的来看,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①。我国科技创新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大爆发促进了科研产出的迅猛发展,两者发展速度基本相当。“自然指数2016新星榜”显示,中国的科研产出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居榜单第一位。中国有40家科研机构进入全球科研产出增加最多科研机构100强,其中24家连续4年增幅超过50%。过去四年来,中国一直是自然指数中科研产出增加最显著的国家,正引领全球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快速增长。②我国科技发展日益缩小与美国等国的差距,在某些领域甚至实现了超越。

2.科技期刊发展缓慢不能有效服务科技创新与科研创新

与科研论文在国际上令人瞩目的表现相比,作为科技形象“代言人”的科技期刊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相对逊色,具有品牌效应的科技期刊较少,与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极不相称,成为我国科技体系中的一个痛点。③我国期刊一直在进步。汤森路透旗下的《期刊引证报告》ISIJournalCitationReports(简称JCR)是期刊评价的重要工具之一。2017年JCR的《期刊引证报告》中,我国进入国际同领域期刊排名Q1区(前25%)的期刊数量由2016年的28种提升至38种,超过72%的本土期刊影响因子较2016年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尤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都呈现显著的增长。但是,影响力的提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期刊质量的提升。2014年,中国大陆共有170余种期刊被JCR引证报告收录,中国SSCI期刊影响因子在2以上的期刊只有3种。2015年,收录有8000种期刊的SCI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被收录的有148种,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只有25种。我国拥有庞大的SCI论文数量,而他国学者引用我国学者的比例却非常低,甚至有近1/4的论文从来没有被引用过。

二、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1.不当的科研考核机制,导致大量好稿外流,我国科技期刊被边缘化

当前许多单位和系统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和SSCI论文,与科研评价、科技奖励、职称评定相绑定,受这些政策刺激,我国优秀论文急速投向国际期刊。虽然多年来这种以发表SCI和SSCI论文来衡量学术成果的“一刀切”的做法饱受争议,但在没有找到一个更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方法替代之前,这种评价方法因其比“人治”更好而沿用至今,形成“唯SCI论文”的固化思维,严重影响了本土期刊水平的提升和国际化进程。

2.大量撤稿使科研信用形象严重受损过度强调

SCI导致学术畸形、学术泡沫和学术腐败。当受利益驱动、一味追求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发表文章时,科研丧失了原本的纯粹性,成为急功近利乃至造假等不端行为的温床,导致科学界的“公地悲剧”一再上演。2017年4月24日,发表在2012年至2015年的107篇中国医学论文被世界最大学术出版机构之一的施普林格出版社旗下的《肿瘤生物学》期刊撤下,524名医生造假名单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前的种种造假导致的大批量撤稿重新激起各界的关注。大批量撤稿堪为灾难性的国际丑闻,使我国的学术诚信受到极大影响。

3.的强劲需求招徕掠夺性期刊和多种趋利者

经过十几年自上而下的推动,我国一步步成长为科研大国和“SCI大国”。随着SCI发表数量的不断攀升,部分期刊以学术之名大肆敛财的问题浮出水面,以下的三种情况值得警惕和关注。第一,“掠夺性”期刊目光盯上科研经费。开放存取OA期刊是一种互联网在线出版的学术刊物,由论文作者付费,审核通过后刊发,读者可免费阅读下载,极大满足了论文刊发的需求。近年来,OA期刊、OA论文爆发式增长,同期数量增幅远超传统期刊。但是作者付版面费的模式,使许多国外学术出版商瞄准了这一巨大的利润空间,他们快速发展OA期刊,尽量多地以收取更多的OA论文处理费,审稿标准通常降为“合理但没有重要意义”,更有些OA期刊和论文造假公司默契合作,审稿流于形式,形成了专门针对我国作者的“职业化”造假链条,沦为“掠夺性”期刊,掠夺目标直指我国巨额的科研经费。据统计,2015年我国OA论文中标注的基金资助机构超过7000个,主要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份额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占51%,省市级各类基金约占16%,科技部各类项目约占15%,教育部各类项目约占15%⑥。然而我国作者在声誉较差、影响力较低的OA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相对更多。第二,国外数据库出版商掠取暴利。我国大量高水平的在国外期刊上,我国科技工作者却不能免费使用这些文献。科技文献信息是科技创新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条件。为提升我国科研的科技文献保障能力,支持科研的创新发展,我国购买了大量国外重要科技文献数据库,然而数年来,国外科技期刊及其全文数据库的价格不断提高,有的出版商全文数据库的价格连续多年以百分之十几的幅度上涨,造成图书馆外文科技期刊订购费用迅速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科研单位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个别国际期刊出版商,甚至利用自己的垄断性地位⑦,所提出的涨价幅度超过了任何产品价格的合理增长范围,成为掠取垄断暴利的工具,不断遭到我国业界的呼吁和抗议,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阻碍,同时也造成财政的极大浪费。第三,国外出版集团逆向办刊争抢作者。许多世界性、实力雄厚的出版集团相继创办了中文科技期刊,到国内拉作者、抢资源、占市场,使得本土科技期刊面临传播逆差的巨大压力,发展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给科技期刊国际化制造更多障碍。我国与国际科技期刊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使得国内科技期刊更加窘迫。

三、充分发挥科技期刊功能作用的路径

1.树立办刊自信,实实在在服务科技与创新科研靠创新取胜,论文靠内容取胜,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的本色,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术生态环境,树立我国良好的学术形象。高质量科研成果由高水平的研究决定,好的科研论文来自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学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借鉴前人的成果、方法、经验,方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有所创新发展。我国科技期刊要从“量产大国”转向与国际一流期刊看齐,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学术期刊唯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发扬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做学术的守护者,不异化为金钱所驱动。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诞生和发展有其外部有利环境因素,同时也是办刊者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坚持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想把科技期刊办成在世界上叫好的期刊,就必须持之以恒,敬畏学术,保持学术良心,树立良好信誉,构建有公信力的学术诚信体系,吸引实实在在做研究的学者向其投稿,才能留住国内优秀稿件,吸引国外优秀稿件,真正为我国学科建设服务。

2.提高期刊影响力的政策要统筹兼顾

一是要着眼长远,在高度重视自办英文期刊的同时,不忽略中文期刊的均衡发展与普遍提升,在尽快推动形成精品期刊群的同时,不忽略促进普通期刊的全面提升。近些年,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支持科技期刊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期刊的发展。但历史原因造成我国期刊出版单位过于分散、规模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多数期刊不具备盈利能力,得不到有力支持的期刊在生存边缘挣扎。除了期刊自身要进行编委与主编的改组、运行机制改制、落实同行评议外,也需要政府加大对科技期刊的资助力度,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目前,我国支持英文学术期刊发展的政策力度大于支持中文学术期刊的力度,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连续多年支持英文学术期刊,而专门支持中文期刊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尚未正式启动,实际受益的只有获得出版政府奖期刊奖和“百杰期刊”的获奖期刊。但我国学术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不是仅仅靠部分精品学术期刊的努力就能完成的,一定要让占据科技期刊多数的、质量评估一般达标期刊都能享受普惠政策,不断进步成长为精品学术期刊,才能补齐我国科技期刊的短板,真正实现提升我国学术期刊服务科技的能力。二是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加强引导,鼓励提倡科研人员在国际和本土科技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平等对待。科研考核机制也应该对本土科技期刊有倾斜政策,在课题审批、职称晋升等方面加重中文科技期刊的分量,鼓励甚至“法定”国内优秀期刊在科技成果评价中的地位,如建立重大科研成果在中国期刊首发制度、构建人才评定的本土期刊论文倾斜体制、设立科技论文部级奖励制度等,从制度上确保国内科技期刊能在第一时间刊发我国重大、基础和前沿的科研成果,为打造我国国际顶级期刊奠定基础。

3.废除单一评价指标惯例,建立丰富多元的科研评价体系

国家科技论文篇(8)

论文全文数据库是我国现阶段文献资源最完整,同时在动态更新方面最为优秀的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荟萃我国各学科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的科学文化资源宝库,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部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部委、高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国家性会议论文全文。覆盖学科广、文献量大、收录质量高、全文收录、每日更新、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是我国最具权威的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存贮量太,检索速度快,为科技查新提供了文献保障,在科技查新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概况简介

(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收录了从1999年到现在为止我国357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累积博士学位论文文献7.3万多篇。由相应的数据库服务中心实行每日更新。学科范围包含并且涉及基础科学、农业科技、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技(Ⅰ,Ⅱ)、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是我国现阶段资源最完整,质同时连续更新最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学科包含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Ⅱ)、信息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它收录了自1999年至2007年12月31日所累积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54万多篇,这些文献都来自于全国460家具有硕士培养资质单位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更新频率上:CNKI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

(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清华同方),收录了1999-2006年全国300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所刊发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22万篇。这些论文的收录范围包括理工A,B,C、文哲史、经济政治与法律、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

(四)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CNKI)收录了我国2000至今以来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92万余篇。收录范围涉及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信息科技、农业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不同数据库作用分析

(一)获取论文全文的作用

1.获取论文原文:撰写新论文的关键是要首先寻找并且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将要所攥写论文的文献数据和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对比并且分析。并且用表格、图形或文字方式将文献的结论、成果、工艺等和查新课题进行比较,提到和查新课题创新有关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独特性的结论,而只找出相关的题录或文摘作结论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的。

2.通过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FT)进行学科主题浏览、个性化检索、组合检索等方式,然后再进行二次链接(可以查到同一关键词以及同一作者的所有论文)。在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论文题目,点击所要找的论文,可以得到论文的全文信息。

3.通过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进行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等检索方式,可以在检索结果中发现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日期等相关信息。

(二)同类数据库联合使用

任何一种数据库或者刊物均不可能收录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全部文献,在项目查新咨询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只有将多种同类数据库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漏检现象。现就上述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项目查新咨询中的作用作一论述。

1.学位论文作为特种文献之一,它的数量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增加。学位论文本身和常规文献-- 图书、期刊等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价值,同时也受到了教学、研究、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

2.科技查新和一般的文献检索的目的不同,它不是以寻找相关文献目录为目的。而是以数据库的高水平检索手段为基础,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在查准的基础上达到查全,避免出现漏检的现象。将多种数据库的联合应用起来,可以有效的达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在做一些边缘学科或者交叉科学的项目时,可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科技项目查新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也提高了内容的准确性、扩展性、全面性等。

国家科技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3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254(2017)01-0001-09

A Review on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ONG Zhenhua

(Graduate School,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hinais in urgent need of strengthening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industry and society so as to build a community of interests between the countriesalong the routes.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as become one of today’s hottest academic highlightsamong the scholars. The researches addresse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rominent fields: the first is the basic theory studies, including co-operational motivation, co-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operational areas, and co-operational content; the second isthe research on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and modes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policy condition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co-operationalmodes which impose an influence on the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These researches to some extent are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integration, feasibility and being empirical.Further research,however, is still needed to be done inco-operational contents, co-operational modes and practical innovation of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refore, it is utterly important in the coming years to draw lessons from the research results at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to establish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cooperation mechan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taking China’s actual situations into account, thus forming a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nternational sci-techcooperation,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al mechanism, co-operational modes, environmental factors

“一б宦贰笔侵泄首倡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对中国和沿线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不仅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合作,还能促进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从而形成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间要素流动与优化国家间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能帮助合作国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

依托国际科技合作这一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一带一路”战略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涵盖了合作基础、合作领域、合作影响因素、机制模式、保障体系等方面。梳理分析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展情况,有利于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发展。

一、合作基础研究

(一)国际科技合作内涵界定

国际科技合作指的是合作双方或多方国家或地区,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企业与研究机构间、政府与研究机构间、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个人间为实现共同的目标,采取双方认可的方式开展科学技术活动[1]。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就是将全世界的科技资源整合起来,构建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从而解决合作双方共同面对的科学技术问题。现阶段,学术界对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深入,研究内容越来越细致。

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是科学合作、技术合作或产品研发合作;可以是正式合作,也可以是非正式合作;可以是双边合作,也可以是多边合作。合作形式也有很多种,包括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合作研究和、技术转移和技术转让、联合研究产品开发、联合建立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科学技术援助、联合培训、学者访问和交流、信息共享(建设网络平台共享网络资源)、项目合作开发等;合作内容也非常广泛,包括人才合作、信息共享、资金支持、技术交流、设备购买、产品研发、项目开发、贸易合作等。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合作动因

甄树宁认为“一带一路”不仅能影响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利于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模式,促进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的创新[2]。夏先良认为进行国际产能合作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所提出的合作共赢精神,在此背景下进行国际科技合作,有助于转移我国产能过剩的产业,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有利于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新局面、新模式的出现[3]。邱斌撰文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能扩大和深化中国对外开放,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4]。魏淑艳认为科技全球化、中国崛起、有利机遇期等是我国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有利因素,可以采取多元化策略、拓展合作领域、继续深化原有合作、新增合作对象等进一步发展国际科技合作[5]。陈宏宇总结了发达国家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的做法和成果,认为其经验对我们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在管理、项目支持、支撑体系建设、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6]。王韧等以广东省的国际科技合作实践为例,探索了哑铃型的国际科技合作模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可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7]。Tzu-Ju Ann Peng等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概念,认为竞争和合作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合作竞争能够促使参与者在更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发展水平[8]。孔晓莎等分析了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的现状,认为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仍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除了政府要积极制订战略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以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也要积极支持并参与各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和科学研究[9]。

(三)国际科技合作特征

唐克超认为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可以实现研发资源共享、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提高地区及世界影响力、进行全球技术转移、实现科技人才全球化和科技成果全球共享[10]。李红军等从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合作成果几个方面分析阐述了全球国际科技合作的特点,认为我国应该从顶层设计、政府投入、质量提升、智力引进、提高自主性等方面得到启示[11]。祁焕敏认为国际科技合作依实际情况分为对等性合作、非对等性合作,我国不同省份和地区应针对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12]。Y Zhang总结了中国高校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点[13]。P Hu研究了清华大学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情况,总结了以往取得的经验[14]。程如烟阐述了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在过去30年经历的恢复、全面开展、互利共赢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从政策方针、机构设置、体制、资金等方面阐述了每一个阶段的战略和政策演变[15]。

二、合作领域和内容

(一)科研和学科

王硕等分析探讨了西方部分国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评估方法[16]。Tomas Hell Strom等从生产力、产学研合作范围、财务效益、教育、出版物、专利等几个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17]。Papon研究了基础科学和技术合作组织在科学技术合作过程中的角色发挥[18]。Theresa Lar Sen认为,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教授,一般能拥有更多的出版物,作品得到的引证也更多[19]。Fuqua等研究了跨学科科学合作[20]。金碧辉、金炬、朱文沓等认为两国的科技合作关系可以通过两国科技合作成果来体现[21-23]。古祖雪等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过程中知识产权归属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了相关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法律问题[24]。高占亮等认为应构建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制订了系统平台框架,并对系统需求和专家信息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25]。叶选挺等利用知识生产函数建立了针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了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十五”期间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进行绩效评价[26]。黄河等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绩效管理进行了评价,构建了平衡计分卡模型,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以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管理[27]。Persson从国际合作论文的角度出发,比较了自主论文与国际合作论文的引用影响,认为科研小国的高被引论文中,国际合作论文占据了绝大部分数量,说明了国际合作对于有着重要意义[28]。王丽贤等对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论文进行了分析,包括时间分布、主题分布,并对战略对策、自主创新、高校作用、文献计量、经费保障、项目评估、知识产权等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29]。袁军鹏等对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合作的主导地位、时间和国别分布分析发现,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数量不断增多,中国学者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提出应注重中国学者在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并提高影响力[30]。

2数学分析方法的定量研究。相关专家学者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背景、前景、合作领域、战略意义和合作方式都有相关研究,但对于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缺少定量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突破还有较大空间。多学科综合运用、用数学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或在现有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都需要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完善,这也是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3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也预示着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将会不断发展和深化,尤其是实证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结合中国实际和区域实际进行案例实证的深化研究,运用理论成果指导和解决合作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发展。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并深化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将是今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尚曰.中国(云南)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3):174-177.

[2]甄树宁.“一带一路”战略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6(4):26-27.

[3]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J].国际贸易,2015(11):26-33.

[4]邱斌,周勤,刘修岩,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6(5):188-192.

[5]魏淑艳.当前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策略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09(3):47-50.

[6]陈宏宇.发达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及启示[J].科技成果纵横,2009(5):27-28.

[7]王韧,周浩泉,郭凤志.“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在广东省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6):27-30.

[8]TZU-JU ANN PENG, STEPHEN PIKE, JOHNSON CHUNG-HSIN YANG, et al. Is Cooperation with Competitors a Good Idea? An Example in Practice[J].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2,23(4):532-560.

[9]孔晓莎,董漪,姜,等.云南省与东盟国家科技合作的现状、前景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4(6):93-96.

[10]唐克超.当前国际科技发展与合作态势[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6(4):1-6.

[11]李红军,高茹英,任蔚,等.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1):14-18.

[12]祁焕敏.试论对等性与非对等性国际科技合作[J].科技管理,2011(4):43-44.

[13]Y ZHANG, Z F CHEN, H Y HE. Management Institution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Sic-Tech Cooperation[J].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9,26(10):142-144.

[14]P HU, Y WANG, J MA. Study and Though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 Cooperation of Tsinghua University[J].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2006(3):12-16.

[15]程如烟.30年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J].中国科技论坛,2008(7):7-11.

[16]王硕,朱桂龙.国外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估方法[J].安徽科技,1998(7):45-46.

[17]TOMAS HELLST ROM, MERLE JACOB. Evaluating and managing the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industry partnerships[J].Evaluation,1999(5):330-339.

[18]P PAPON. European Scientific Cooperation and Research Infrastructures: Past Tendencies and Future Prospects[J].Minerva,2004,8(1):61-76.

[19]MARIA THERESA LARSEN. Too close for comfort? The effect of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performance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C].CDRUID Summer Conference,2007(6):l8-20.

[20]J FUQUA, D STOKOLS, J GRESS, et al. Trans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s a Basis for Enhancing the Science and Prevention of Substance Use and “Abuse”[J].Substance Use & Misuse,2004,39(10-12):1457-1514.

[21]金碧x.中美科学合作:文献计量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95-302.

[22]金炬,马峥.中美科技合作论文成果的国际比较分析[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8(8):37-45.

[23]朱文沓,史豪杰,王弓.从SCI合著论文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J].中国科技论坛,2008(2):139-144.

[24]古祖雪,赵秋丹.国际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侵权诉讼的若干法律问题[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499-506.

[25]高占亮,孟令权,李纯光.关于国际科技合作专家管理系统的构想[J].信息技术,2008, 32(1): 124-126.

[26]叶选挺,刘云,王文平.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绩效评价研究[J].兵工学报,2009(30):51-55.

[27]黄河,皮俊锋.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际科技合作绩效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9):15-18.

[28]PERSSONO. Are highly cited papers more international[J].Scientometric,2010,83(2):397-401.

[29]王丽贤,张小云,吴淼.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文献分析[J].情报探索,2011(1):19-21.

[30]袁军鹏,薛澜.主导与协同: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的模式和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5-9.

[31]苏奕,纪彬.中外国际科技合作的文献综述[J].广东科技,2009(220):59-61.

[32]伊继东,程斌,冯用军.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52-56.

[33]X B LI, B KONG, X C YANG, et al. Study of Eastern Colleg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oper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Gaps, Complementary and Win-Win[J].Science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2005(12):164-165.

[34]魏红,吴雁江.云南省高校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0(2):99-103.

[35]张华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福建农林大学实施国际合作项目的实践经验与理性思考(二)[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9(6):12-15.

[36]何斌,孙树栋.当代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37]郑方能,封颖.确立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思考与建议[J].科技与管理,2011(4): 125-129.

[38]HIROMOTO T. Another hidden edge―Japanese management account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66(4):7.

[39]P FENG, B F SUN, D ZHENG. A Study of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operation adaptation mechanism[J].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2002(3):57-61.

[40]陈超,雷聪.从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J].东南亚纵横,2007(7):7-10.

[41]赵光洲,缪姗姗.云南与东盟科技合作重点领域模式战略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1(6):161-164.

[42]LI LI, FENG ZHENGNING, GAO XUEZHU.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in International Sci-Tech Cooperation Patterns and University Resources[J].Journal of Service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1,4(2).

[43]陶蕴芳,李慧.国际科技合作中的中西文化磨合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2):496-498.

[44]R PONDS. The Limits to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aboration[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9,34(1):76-94.

[45]尹希果,李后建.基于SEM的欠发达地区国际科技合作环境因素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12):124-128.

国家科技论文篇(10)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集中传播的基本渠道,是争夺国际科技创新成果首发权的主要平台,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因此,科技期刊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一个国家科技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反映了该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科技期刊对科技创新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正是基于上述理念,中国启动了精品科技期刊建设,其背景有三。

1.1.1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是科技论文产出的大国。据中国科学院《2015科学发展报告》显示SCI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快速增长,已经连续5年居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发表在SCI各学科领域代表性期刊的论文数量(21.9万篇,占世界总量16.2%,美国为34.7万篇)也位居世界第二;国际热点论文数量世界第四;在《自然》《科学》、《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世界第六;2014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四。论文的篇均引用量由2004—2008年的3.19增加到2009—2013年的5.54次,引用率从55.22上升到63.35.中国已经以SCI论文产出大国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科技舞台。中国是科技期刊大国。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以4987种位居第二,但与美国(17000余种)相比差距还很大。从今年6月汤森路透《SCI期刊分析》结果看,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中国大陆只有167种科技期刊被SCI收录,仅占SCI收录82个国家11149(其中科技期刊8618)种期刊的1.4%;中国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光:科学与应用》,达14.603,《CellResearch》居于第二,达12.413,分别位列SCI10分以上190种期刊中的第100位和第136位,相差第1位CA(临床肿瘤杂志)115.84分仍有很大差距。学科在今年《2015NatureIndex》排名仅生命科学勉强进入前10的第10位。远落后其他科技发达国家。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论文被其他国家引用较少,学术影响力的辐射相对较窄,还无法与欧美科技强国相比。中国尚不是论文强国,也不是期刊强国。

1.1.2有识之士的睿智

2011年4月全国政协会议上,李东东等21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了《关于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的提案》,认为中国虽然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大国,但并非出版强国,有必要设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工程”。明确“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建设”就是通过政府主导,设立专门项目,建立“国家重点学术期刊”遴选标准和选拔机制,优中选优,集中力量扶持一批瞄准国际先进期刊阵列的“重点跨越”学术期刊20个左右,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有潜力快速发展的“重点培育”学术期刊200个左右。强调学术期刊不仅是记录科技进展、传承科研成果的载体,更是衡量国家软实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繁荣学术研究、推进理论创新、培养高端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3国家高层的重视

2013年5月,中国科协贵阳会议上,李源潮同志代表国家要求“中文科技期刊重在资源组合、提升质量,英文科技期刊重在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同年11月中央书记处也明确提出要“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这些要求和指示意见为加速实施“顶级精品科技期刊”建设指明了方向。针对需求和国家要求,为了尽快改变中国科技期刊质量、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总体情况不相称,特别是英文科技期刊与中国科技大国地位不相适应的局面,中国科协先后3次(也被称之为三部曲,2006年—序曲、2012年—进行曲、2013年—交响乐)推动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建设”,相继从中国科技期刊中遴选出一批有一定竞争实力和国际影响的高水平期刊予以指导和支持,旨在打造一批高端精品科技期刊,形成学科导航期刊集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挥科技期刊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1.2经费资助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学界就提出了精品期刊建设的概念,国家相关科管部门也先后设立了相关专项基金、补贴资助部分优秀期刊。如1990年科学院开始对院属期刊广泛小额的给以资助,后来发现全面的小额补贴培育不出“精品”,于2004年把每年400万用于学术期刊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向少数优秀学术期刊,重点扶持;1998年和1999年中国科协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先后设立了期刊建设专项基金,截止2005年用于期刊资助的经费总额已达4500万;2006年中国科协推动实施了科技期刊发展的部级重大工程—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每3年一次遴选,分ABC级加英文版共4个类型。旨在培育国际知名期刊(A)、国内领衔期刊(B)、精品后备期刊(C)和有苗头走上国际的英文期刊。截止2011年6年2个期次(2006—2008,2009—2011)中共评选出A类34项(次),B类243项(次),C类269项(次),英文版21项(次)。各类项目资助额度分别为25,15,5,8万元/a,6a累计资助金额达6008万元。这些专项基金的设立和实施,的确使部分优秀的中国科技期刊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得到了提升,但由于资助力度有限,方式单一(未涉及政策层面、人才培养、网络平台建设、集约化市场运作等),其效果仍不十分明显。2012年中国科协在认真总结和汲取上述基金资助和成效的经验基础上,除继续加大资助力度外,调整了资助模式,资助内容包括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期刊出版质量(20种)与学术质量提升(45项)、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77项,国际推广计划7项、发展能力建设平台3项等3大板块,内容几乎囊括了期刊建设各个方面,支持力度提升到了10~30万,项目数量大幅增加,此次中央财政每年支持1235万元。2015年中国科协组织专家基本按2012年模式评选出204项(TOP期刊50种、学术质量提升120项等)予以支持,支持额度仍为10~30万连续3年,但项目数量明显提高。此次中央财政每年支持达3740万。

1.3提升计划的启动

中国科协于2012年继续鼎力资助一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同时,又启动实施了“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专项资助,目标就是要打造国际一流期刊。重点是支持全国学会主办或参与主办的英文科技期刊,仍分为ABC3个类型,但期刊遴选标准更加严格,资助力度大幅跃升:A类每年每刊资助200万元,B类每年每刊资助100万元,C类每年每刊资助50万元,连续3年。这一年(2012-11-29签约)评出的高端精品科技期刊共35种,其中A类5种,B类10种,C类20种。仅此,中央财政3年需支持近一个亿,远远超出前期7年6113万元的总和,这可以理解为“提升计划”启动实施的前奏。2013年11月,按照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精神,由中国科协牵头、联合财政部、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6个部门共同实施,正式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目标:就是全面打造顶级国际英文科技期刊。分为ABCD4个类型,计划整体分2步实施:第一步,到十二五末,努力使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学科排名有显著提升,JCR影响因子进入学科Q1,Q2区,初步形成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一流科技期刊品牌。第二步是争取到2020年,形成名列学科前列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群,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并使之成为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举措。这个计划的实施,是中国迄今为止对英文科技期刊资助力度最大、目标国际化程度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国家专项支持项目。按照“提升计划”对国际影响力科技期刊的指标要求,中国科协组织两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等国内顶尖学者和期刊出版专家在内的63位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200种符合申报条件的英文科技期刊按学科分为9个组,本着独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原则,根据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定量计分及办刊人的陈述答辩,评出66种英文科技期刊,其中:A类6种,B,C类各30种,仍按ABC3类,分别200万、100万、50万额度,同期3年给予资助,并确认了各受资助的入选期刊结题时(2016年)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及他引率的定量目标。D类期刊为新申办期刊,这次共评出10种,获取刊号后,一次性支持50万元。

2如何获得资助准入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或者是“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其着力点都是在“精品”二字上,那何为精品?用樊代明院士的话“精品就是事物品质最好、价值最高,为数不多且难以企及的部分,它不随空间拓展而缩水,可随时间推移而增值”。对于科技期刊不外乎是所刊论文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编校印装质量都臻于“上品”,在学科领域具有示范引领的“旗帜”性效应、深得国内外作者及读者的喜爱和好评、并被国内外知名数据库收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能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地讲,它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深得公认的要素

2.1期刊已有的基础和学科优势

明确的读者定位、强化的创新意识。期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是对期刊总体质量的综合反映,广被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及各项引证指标(国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等)均可以定量的反映期刊和论文的创新性、有用性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备受作者、读者和期刊评价机构的重视。但我们要特别注意降低期刊的自引率,据JCR提供的数据,中国进入SCI期刊的自引率<20%的为0。按SCI定义,>20%的自引行为就被定位过度自引,很有可能被剔除。2014年,SCI就因自引率过高剔除了33种期刊。国际著名期刊如Nature每年被约7300种期刊引用,但自引率才0.0078%,Science每年被7900种期刊引用,其自引率仅为0.0067%,一些专业性期刊自引率也不过10%.因此,要努力加强国际他引,在2013年获得中国“提升计划”A类奖的《纳米研究》杂志,其国际他引影响因子达到了7.099,充分说明了其在学科的引领性。

2.2期刊自身规模

期刊在的数量上具备一定的规模,缩短刊文时滞,同时做好预印前的网络版发行,加大开放存取(openaccess,OA)力度,这有助于期刊形成信息优势,并早先在学科领域获得广泛影响或快速引用,对提高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有实际的贡献意义。实际上国际大刊多为周刊,年量均在1000篇以上。同时,还要努力的走集群化、规模化、国际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认真优化资源配置和多元化合作开发,积极主动的与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联系合作,如爱思唯尔,他拥有期刊2200种,论文量达30余万篇,覆盖180多个国家。施普林格同样有2200种期刊,覆盖全球。剑桥大学出版社拥有期刊330余种,据汤森路透JCR统计,剑桥期刊中有5种名列世界第一,22种名列世界前10位。通过他们使期刊走向国际有着最实际的快捷作用。中国已有许多期刊利用这一成功之道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2.3期刊的国际化显示度

主要在于主编的国际影响度、编委会的国际化程度(尤其是国际知名学者在编委总数中的比例)、语言(英文)的国际化程度,作者、读者的国际化程度,执行国际化编辑规范的程度等。这里面特别要强调的是建立一支亲力亲为、实际参与的国际编委会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国际化科技期刊的核心是稿源的国际化,要加强与他们的沟通联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他们的国际影响力宣传、组稿、审稿,有条件还要聘请国际知名期刊的编辑定期指导。这些措施带给我们的就是基本实现了宣传、组稿、审稿、编辑的国际化。

编辑个人修养和业务素质(学科专业背景和编辑知识)在保证期刊质量和提高期刊声誉中起主导作用。有人说:编辑是“杂家”,我看应该是智慧的政略家,他除了对编辑业务的熟练掌握和国家出版政策法规的正确运用外至少还要具有4化4力:一是学者化,要有对学科发展趋势和创新成果的鉴别力;二是军事化,要有敏锐瞄准科技前沿发展动向选题策划的快反力;三是人际化,要有善于合作交流与广结稿“缘”的沟通力;四是商业化,要具有使智力成果走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这就是智慧,商央讲,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治法在当时就是创新,所以,编辑还是精品期刊的创造者。当然主编的魅力和参与度是办好期刊的关键条件,严谨的审稿机制和编委的作用发挥是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前提。另外,为了促进中文科技期刊进入国际重要检索系统,将中国优秀论文推向国际学术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它是将精品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经过严格文献计量学分析,抽出指标高的顶尖级单篇论文进入领跑者平台。这个平台与汤森路透等国际数据库合作开展引证分析和内容推荐服务。同时,还可以积极向《Nature》或其他顶级国际期刊推荐自己期刊发表的出色论文从而获得更多被评论的机会,以扩大自己的国际显示度和引证指标。从上述的要素看来,精品期刊的学术质量是根、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是本,其他的重要构件是叶,把握了根本,就一定会枝繁叶茂。除了上述基础性的定性指标外,定量指标是尤为重要的,如在JCR提供的SCI期刊中的引用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等计量指标的位次以及进入重要国际数据库的情况是决不可小更不可少的,这是硬指标,任何一个评委都不会因自己的专业偏爱而疏忽对它的计分。

3提升计划中,D类期刊的申请条件

D类期刊是指未获得CN号但已办多年或准备创办的英文科技期刊,目标是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该项目为提升计划中的一类,从2013年启动,目前已进行了3次评选,每次10种,支持力度为每刊在获取CN号后一次性资助50万元,今年5月中国科协从6个部委推荐的专家中选出24位对73种申报期刊进行了评选,评选方式是材料审阅与申请人陈述答辩,时间15分钟(8分钟陈述、7分钟答辩)。各申报材料准备充分、印装精美、PPT制作简洁、条理、美观,陈述答辩清晰、流畅且答辩专家多为期刊主编或单位主要领导,充分展现了期刊单位和领导对申报的高度重视。新刊申报,其准入条件并不十分苛刻,主要是定性指标。只设创刊基础条件(55分)和国际化出版办刊条件(45分)2个版块。创刊基础条件包括:办刊宗旨明确性(10分),主办单位办刊能力(10分),出版单位出版能力(10分),主创人员的业务水平(10分),专业领域作者队伍(10分),基本办刊条件情况共6个方面;国际化出版办刊条件包括:填补学科英文期刊空白(10分),期刊的学科优势(10分),编委会国际化(15分),审稿队伍国际化(5分),编辑队伍国际化(5分)。很明显,这些要求侧重在办刊能力上。前面讲到,决定期刊精优的核心是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实用价值,而鉴别评定这些论文质量和价值的关键是编辑人员的水平和素质。这也充分印证了“什么样的编辑出版团队,就会办出什么样的科技期刊”这一朴素的道理。在这次D类期刊评选中有许多期刊以ISSN号已经创办多年,甚至已进入了SCI,PubMed,CA等国际检索系统,有良好的办刊条件、优秀的编辑队伍、务实的主编和编委团队、密切的国际合作、大比例的国际作者论文,各项计量指标充分有据。这些在评审时都是评委平行考虑甚至优于打分的条件。比如:《国际眼科杂志》已创办8a,并进入SCI-E和PubMed,有近一半的国际编委和国际作者、读者,主编由中国眼科专家惠延年和美国加洲大学著名眼科学家GeorgeChiou共同担当,主任由有眼科学丰富临床经验和研究背景且从事编辑多年的胡秀文教授担任,有相当高的国际显示度和影响力,所以就顺利以高分通过评审,并进入公示。这说明,一要充分满足申报条件(定性条件),二要努力超越申报条件(定量条件)。如果试想先申领刊号再准备办刊,无论你陈述得多么精彩,因无实物验证,可信度不高,较难获得通过。“提升计划”中的英文精品期刊的国家支持力度要远远大于中文精品期刊。从目前看国家每年有10种英文版新增指标,且有经费资助。

国家科技论文篇(11)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政治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作为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创新,才能适应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趋势。因此,本文试图从二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来探讨民族科技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创新。

一、民族科技文化的内涵

从民族文化的范畴来说,民族科技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文化研究的一般的三个方面。对其内涵的界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由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从狭义上来说,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从科技文化的范畴来说,民族科技文化强调的是科技文化的民族性。每一个民族由于其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使各个民族间拥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民族的科技文化是各个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们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每一个民族都为丰富祖国文化的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政治理论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政治理论创新是人类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政治理论创新,是指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政治主、客体及其实践活动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以往政治实践经验和现实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性升华。政治理论创新和民族科技文化有着辩证的关系。

三、民族科技文化与政治理论创新的关系

政治理论作为思想意识形态范畴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发展和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科技文化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 民族科技文化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政治理论的创新作为社会意识,它与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理论的创新就是在吸纳历史上的优秀政治理论,吸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先进文化成果,对它们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民族科技文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中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其内容将直接反映在一个民族的政治理论之中。因此,民族科技文化理所当然成为政治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的内容直接影响到政治理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政治理论进行创新的最重要素材之一。

2. 民族科技文化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

民族科技文化中的科技因素决定了其巨大的物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决定了民族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技文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的科学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光缆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拓展了创新渠道。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自由、民主、开放的交流环境。

3. 现有的政治理论成果正在推动着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政治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民族科技文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如科教兴国理论、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等。这些理论正在深刻影响着民族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和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强调科技文化和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将科技、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通过提高中华民族的科技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则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应指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文化创新成果要生态化,要积极发展低耗能、高效率的科学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思想则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要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服务。科学发展观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政治理论的创新也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民族科技文化的基础上,一定要大力提倡政治理论的创新精神。尤其在我国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更应该注重各个领域的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