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班级治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2:21

班级治理论文

班级治理论文篇(1)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4年,教育部部长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工作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治理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及社会系统理论等社会工作理论作为指导,以高校班级作为分析单位,研究班级治理结构建设,探索如何为实现高校班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意见。

治理理论最初被广泛使用于政治理论当中,其核心要素是多元参与的主体,政府权力的下放,遵循共同的利益,追求一致的奋斗目标以及民主法治的治理环境[1]。国家治理体系及大学治理体系启示我们,治理结构强调的是各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大学重大事务的有关决策权分配,包含“谁参与”(治理主体)、“参与什么”(权责划分)和“参与多少”(权力比重)等关键性问题[2]。在如何建设好班级治理结构这个问题上,本文主要从治理主体、治理组织机构及权力体系三个方面来回答以上相关问题。

一、民主治理:拓展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治理理论认为,在治理的主体上, 存在一个由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私行为体,它们相互之间有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共同构成复杂的治理网络结构[3]。基于此,应该充分调动各级领导、老师、学生参与班级治理的积极性,拓展多元共治的治理主体。

1.活化治理主体的网络结构

目前,班级管理主体主要是教辅人员和班委会成员,教辅人员主要是指辅导员或者班导师,班委会成员是由班级选举出来的学生班干部。传统观念总是认为,学生是被教育者,是被管理对象,导致管理主体一直都是以教辅人员为主,班干部为辅,这样的管理主体设置不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本人的积极性。

基于此,高校可以引入“全员育人”的概念,可以将学校领导、院系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纳入班级治理主体的网络结构中来,从教师干部管理过渡到全员治理,丰富和活化治理主体的网络结构。可以在当前的管理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起学校、院系、班级组织三级网络结构。首先,学校层面:依托学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将学校领导纳入班级治理主体,可以较好地引导班级治理目的和发展方向。其次,院系层面:依托学院学生工作委员会,除了将学院领导、专业教师和教辅人员纳入到治理主体中来,还可以成立班级治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牵头,任课教师以及各辅导员、班导师为班级治理工作委员会成员,同时成员中也应包括一定比例的学生。最后,班级组织层面,主要是指班委会、党支部(党小组)和团支部成员。

2.明确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因身份职能的不同,所拥有的优势和资源不尽相同,其角色定位也不同。因此,要充分利用领导者(学校领导)、管理者(教师)和管理对象(学生)的优势资源在班级治理活动中进行科学合理的角色定位。治理理论强调人人平等,这就需要对教师的传统权威提出挑战,在师生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师生关系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首先,学校领导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学校领导拥有公权力和公共资源,应公平公开合理执行和利用这种优势,站在统一发展的角度,对学校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学生培养的目标进行把控,这是班级治理的前提和背景。因此,学校领导在班级治理上所发挥的功能应以领导和决策为主,所承担的角色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其次,教师是传递者和服务者。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以教师为管理中心,学生需要服从管理,教师是最主要的管理者。治理理论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发展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因此, 班级治理需要教师将管理权力下放, 以减少教师中心管理者的职能,仅 仅担当传递者和服务者。最后,学生是实施者和参与者。学生是班级组织的构成主体,是班级各项事务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应提高他们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治理,主动提高参与学校事务和班级事务管理的能力。

3.明晰治理主体的主要职能

正确划分治理主体的主要职能,是班级治理主体功能有效发挥的充分体现,也是班级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功能,可以⒅卫碇魈宓闹饕职能划分为教育、管理、协调三方面。教育职能是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治理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管理职能是指治理主体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主要通过完善建立科学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提高班级管理水平,提升班级管理效率,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协调职能是治理主体之间根据角色功能的不同,为了共同的治理目标,对各自在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利益诉求等方面出现的冲突进行调节协调,最终达到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目的。

二、协同治理:健全高效运行的组织机构

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直线式管理,强调在管理过程中自上而下的指挥和服从,不利于加强学生管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贯通。而治理模式强调的是民主式管理,注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决策过程,鼓励广泛地参与和介入,重视其他人(组织)的重要性,强调多数人的意志在决策中的决定作用,能够集思广益,推动民主发展。

1.构建班级治理组织机构

目前,高校参与班级管理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自治组织,包括学校层面的学工部门、学院层面的学工办、团委以及班级层面的班委会团支部。在这种组织机构的基础上,建议增加学校层面及学院层面的教务部门,目的是让专业任课老师参与到班级治理活动中来,并在学院层面和班级层面之间增设班级治理委员会,主席团由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目的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下放班级管理权,下设主席团、学习部、文体部、自律部、综合测评部等部门,同时,在班级层面设置包括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党小组)等组织。各个治理组织机构之间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处于民主平等的地位,为了一个共同的班级治理目标开展工作。

2.明确组织机构的治理职能

对班级治理结构中的各级组织机构,需要明确其职能。第一,领导机构。校行政和校党委是最高领导机构,其主要职责是对如何选择学校整体发展方向和班级治理模式负责。第二,治理机构。具体分为学工系统、教务系统、团委系统、班级治理委员会、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机构。首先,学工系统自上而下分为学工部和学工办,主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几乎所有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工作都由学工部门承担,因此是班级治理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其次,教务系统自上而下分为教务处和教务办,主要对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管理等工作负责,是倡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班级治理的重要部门。然后,团委系统主要对学生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团的组织建设和学生成才服务负责,是提高学生班级治理能力、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部门。再次,班级治理委员会是班级治理最重要的管理机构,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机构,为共同参与制订班级治理决策提供组织保障。最后,是班委会、党支部、团支部,是完全由学生组成的班级自治机构,负责班级治理中日常管理工作的处理。

三、法治治理:建立平等自由的权力体系

法治治理是在多元化社会变革中重建力量平衡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机制,其实质是在相关各方之间建立起价值平衡、利益平衡和权力平衡。在当前教育模式中,一般而言,学生群体地位往往低于教师地位,难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如果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管理,自主参与,自我教育,更多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赋予学生参与管理的权利,不仅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能够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因此,要根据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务,明确划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范围以及参与程度。在现有班级管理的基础上,提倡建立平等自由的权利体系很有必要,可为实现法治治理提供基础。

首先,间接参与。在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等事项的管理上,由于对学生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可以只让高年级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大三大四两个年级中设立参与管理小组,或者选聘校长(院长)助理,在学校重大决策中增加参与管理小组和校长(院长)助理的席位,并通过他们征集广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学校战略层面的各项决定。

其次,直接参与。在与学生管理相关的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和团委部门的工作领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教学运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思想教育引导、素质深化拓展、校园文化建设、F的组织建设和学生成才服务等方面,扩大学生的参与权利,根据年级和专业,每班成立一个参与管理小组,出席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和团委部门等部门的工作例会以及重大事项的工作会议,提出基于学生层面的意见或建议。

最后,全面参与。除了扩大班委会、党支部(党小组)、团支部等学生自助组织本身的管理权之外,还应积极扩大班级治理委员会的权力范围,班级治理委员会下设的主席团、学习部、文体部、自律部、综合测评部等部门,对各自的工作内容负责,每个选聘出来的成员都必须以服务班级治理整体目标为工作宗旨,明确自己的责任,做好各自分管的工作,不断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能力,实现使学生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班级治理论文篇(2)

网络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1.注重建立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在网页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认真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资源,可以收到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一,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班级网页的建立需要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与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网页设计软件、图片编辑工具、动画制作工具和网页特效工具。从确定网站主题、搜集材料、规划网站、选择合适的制作工具到制作网页和上传测试,都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得到了应用,使学生夯实了基础知识、提高了专业技能;其二,能够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增强班级凝聚力。一方面,班级网页作为师生交流的新纽带,其平等性和互动性能够消除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带来的无形的心理压力,使师生之间通过平等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另一方面,班级网页的建立需要凝聚全班同学的力量,实行有效的信息共享、分工合作,才能使班级网页体现出向心力,这有益于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对于促进班级面貌改变、形成良好班级文化氛围有很大作用。2.积极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如今,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用微博和博客记录生活经历、交流学习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互联网上的博客技术,将教育渗透于学生日记数字化生活的一种网络工作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创建专门的思想政治博客或微博,传递最新教育信息、开展主题教育讨论、播放相关学者的思政教育视频,给学生提供一个日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学生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网络化日记的重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具备4个鲜明特征:第一,主体的平等性。博客或微博的参与者不仅包括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还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理论研究者,以及各领域的学者、社会人士等。只有主体的平等性才能保证各主体以平等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接受他人的评论并评论他人的思想,跨越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沟壑;第二,行为的自主性。博客和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能极大程度地激发教育活动参与主体自我实现的需求,包括作为教育者的辅导员的专业发展自主性,以及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自主性,在日常的上网行为中就能快捷、主动地接受思想教育影响与熏陶;第三,时空的开放性。运用博客或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撰写及跟帖讨论均不受时空限制,并且由于整个过程都能够以图文方式得以固定保存,访问者可随时反复阅览,有利于教育者对学生进行二次教育和学生自身进行二次思考;第四,交流方式的创新性。博客和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师生之间点对点的线流转变为点对面的立体型交流,零星分散的个体凝聚为一个临时的社会集合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性和实效性均得以增强。3.充分利用班级QQ群。据调查,用QQ上网聊天成了当前学生与他人交流和不良情绪释放的常用手段。如今各班级普遍都已建立班级QQ群,作为学生之间最直接最广泛的聊天沟通方式,QQ群应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可以发挥有效的育人作用。首先,在班级QQ群下建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专栏,辅导员或班导师也加入其中,使学生之间能够及时共享学习信息,师生之间进行及时沟通交流,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能够及时在群里向老师发问并第一时间得到解答,其他同学也可以通过“围观”吸取相关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利用班级的群邮件,及时将信息发送给群内的所有学生,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信息传播的疏漏和误传。4.创新运用手机媒体。手机媒体的利用可以高度体现受教育者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大学生所期望的自由、平等、互动、开放的思考方式、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成为可能。首先,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等媒体方式,师生可以进行“零距离”的真实心态交流,没有角色隔阂,没有年龄差异,只有符号、文字的交往,可缓解学生的心理戒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任感,使学生能真正敞开心扉、自由交谈、畅所欲言;其次,手机作为一种即时上网工具,最大化了上述三种教育途径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登录班级人人公共主页、班级博客或微博、班级思想政治教育QQ群,及时获取知讯,表达认知,抒感等,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新开展工作提供了新型而广阔的空间。

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作用的有效发挥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积极发挥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营造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中积极、阳光、奋进的氛围。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交流和与朋友交流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这不仅可以锻炼沟通能力、深化思想程度、丰富学习生活,而且只有不断地交流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阳光、奋进的心态。只有拥有了积极、阳光、奋进的心态,才能有利于学生积极接受思想政治者持续不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的信息搜索和交流功能,通过组织网络主题班团活动、开展专题讨论会,以新颖的形式增强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参与者可以没有时间地点限制地畅所欲言,在讨论交流中教学相长,在网络互动中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每一个班级成员都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化思想认识、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成才。2.利用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的互动性。班级网页的一大特点是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应利用其互动性改变过去我说你听、上传下达的单一教育方式。在班级网页中,通过开设集思想性、专业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班级论坛,并定期设定若干讨论话题,班级学生可以在班级论坛上各抒己见,师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和互动。这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够在讨论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在互动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相互认同,在认同中稳定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班级论坛将教育内容专题化、生活化、细节化,创造性地把工作内容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学生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也就会在互动中提高,以此达到在生活化、细节化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3.增强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所在,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力量。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两点———营造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中积极阳光奋进的氛围、利用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的互动性———建立并深化班级文化、充分发挥班级主页的平台作用,以增强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首先,通过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开展各项班级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实现信息化班级管理,同时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虚拟的新平台。丰富多彩的班级网络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升华大学生的境界、深化一个班级的灵魂,同时培养大学生自觉参与班级活动的意识和自觉接受思政教育的能动性。其次,班级网页或人人网班级公共主页也可以作为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学生家庭,运用家庭的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通过把学生工作通知、校园活动信息和学生的表现状况等合理、适时地到公共网页上,这样家长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孩子所在班级的其他方面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地了解、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学校根据具体情况积极采纳从而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可谓一举三得。(二)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具备的4个特征———主体的平等性、行为的自主性、时空的开放性和交流方式的创新性,注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1.营造健康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氛围。在网络中开辟健康和谐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需要加强法律约束、技术监控和道德自律。首先,加强网络法律约束,根据我国关于网络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相关校纪校规;其次,要加强网络技术监控力度,不断提高校内网的监控防御功能和检测预警功能,建立校园网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最后,道德自律需通过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并将其内化为文明上网的自觉行动。只有拥有了健康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氛围,博客的参与者才能安全地、自主地、平等地交流。2.激发师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思想政治教育博客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博客考核和评价制度可以激发双方进行互动交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系统完备且行之有效的博客考核和评价制度,对优秀的博客或博文、积极参与回应的师生进行表彰,同时对部分“空博”、“死博”进行整改,从而激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沟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有了积极性和创造力,博客的参与者才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最大化利用博客的时空开放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真正成为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的思想性与吸引力。作为一种创新性的交流方式,没有吸引人心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别提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了。因此,应注重博客的内容建设。注重其服务性,及时各类公告通知等,将博客作为日常事务管理的平台,同时也要讲究趣味性和生活性,使博客成为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个人魅力的一扇窗口,消弭师生距离,贴近日常生活,提高博客的吸引力。在增强博客的服务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其思想性。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博客宣传主流文化、弘扬主旋律的主旨,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网络课堂。4.建设素质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队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博客或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队伍是关键。上述工作不是单独个体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因此,需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过硬、善于运用博客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其一,要不断提升其政治理论修养,使之具备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其二,要努力强化其网络文化意识,使之善于研究和把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其三,要注重提高其写作水平,使之紧密结合时事热点和社会焦点,主动撰写高水平且有针对性的博客文章;其四,要增强规模效应,不断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博客队伍,形成规模,并积极开展工作经验和体会交流,扩大思想政治博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作者:黄爱国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班级治理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243-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有两个,一个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即第一课堂,另一个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即第二课堂,两个课堂开展工作的结合点均为学生班级。活用班级这一阵地,建设好班级文化这一载体,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保障

班级是高校最基本的学习、生活单位,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单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直接指出,“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依托班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实质就是通过班级文化渗透性强、形象生动、影响持久等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班级文化能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传统灌输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丰富性,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更易为学生所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功效和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以来的目标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四有”新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对全国大学生提出了五点希望:“希望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2]这五点希望在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要保证所培养的大学生能够达到以上要求,就要努力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人才培养管理的必要内容,就要努力创建一个好的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建设出色,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会显得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陷入被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总之,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维度来看,班级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的维度看,班级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而有效的体系载体。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和开发功能等可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保证班级文化建设的主方向。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统工程,班级成员的思想状况等都直接关系到班级文化建设的优劣。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心里问题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通过政治共识性、思想一致性和行动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通过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和行为导向,在思想和行动上确保班级成员坚持正确方向,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和影响,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主流风气。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要建设出色的班级文化,关键在于人。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一素质不仅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智力、体力的发展和发挥的程度[3]。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即是通过培养、提高人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的。班级成员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将意味着班级文化建设的质量得到保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功能,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挖掘人的内潜能,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发挥班级成员的特长与优势,调动班级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班级成员的创造精神,进而形成优秀的班级文化。

三、加强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充分抓住班级这一阵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细化到班级文化建设的每一项工作当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抓好班级奋斗目标建设,引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班级治理论文篇(4)

关键词:新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班级管理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制定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赋予了高校神圣而崇高的使命。纵观目前新疆高校的实际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往往受到制约,认真研究其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促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与评价标准

(一)含义。

有效性这一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于是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这一概念。理论界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不懈的探讨,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综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对受教育者相应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的满足程度”。

(二)评价标准。

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以依据“社会需要满足性”与“个体需要满足性”这个标准。当这种满足程度越高,就说明其有效性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教育引导大学生成才成长方面,在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方面,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方面,在遵守社会主义法制和加强组织纪律性等方面。

二、新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

本文以新疆大学为个案,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的思想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得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判断和评价。为此笔者制作了一份《大学生思想状况与高校班级管理调查问卷》,并让其与教育目标相对比。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学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视,采取了很多切实有效的措施”和认为“比较重视,采取了一些措施”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80.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83.9%,而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满意的占到了被调查对象的36.5%。我们了解到虽然学校比较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对开展的工作不满意的却占到三成。

我校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政治学习、校园活动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显示:有73%的被调查对象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有86.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可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91.2%的被调查对象了解我国国情,有73%的被调查对象关心国家大事,有81%的同学表示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总之,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有所弱化,还有待提高。

三、干扰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本文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方面即班级管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班级管理是指:“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需要班级管理这一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活动来实现,最终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但现在班级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班级规章制度不健全。班级中没有制度就易引起主观判断,易引起同学注重与管理者拉关系,尤其是涉及到广大同学切身利益的事情,矛盾就会越明显。调查中发现有29.2%的被调查对象表示自己班没有班级目标及管理制度。

(二)班级管理制度的不连贯。班级管理是班主任负责的,而高校班主任更换频繁,各班主任所实行的制度跟管理风格又各异,造成班级管理目标和制度的不连贯,影响班级处理事务的效率。

(三)班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学生干部之间职责不明,分工不清,除了班长和团支书以外,其他班干部好像没什么事,严重影响其他学生的工作积极性。此外,班干部在选举上还存在不公。

四、加强班级管理促进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更好的场所;有助于发挥班级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有助于营造和谐校园。调查中发现,有73%的被调查对象认为班级管理在教学活动中重要,认为班级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关系紧密的占到被调查对象的71.5%。针对班级管理存在的纰漏,高校应该引以重视,采取措施恢复班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作用。主要做到:

(一)管理者加强对班级管理作用的认识。

高校各级管理者应进一步深化对加强大学班级管理作用的认识,要使每一个人都清醒地认识到,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各项管理中,班级管理至关重要。作为管理者的辅导员与班主任还应该做到由事务管理者向专职思政工作者的思想转变,与学生做朋友,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

(二)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高校班级管理具有自主管理为主,被动管理为辅的特点。如何保证自主管理的有效性,制度是保障。制度建设一定要旗帜鲜明的体现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限制什么,使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秩序,使学生更加明确应从那些方面来要求自己,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三)做好信息管理。

面对不同学生呈现的不同特点,要想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生活学习、家庭状况、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情况,就必须要建立一个上通下达的信息渠道,使班级管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选好和用好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基层“领导”,有效发挥他们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对于提高班级处理事务效率有重要意义。在选取班干部时,我们要有选择性的选举哪些关心班集体、组织能力强的、有一定特长的、在学生中有威信的人成为班干部。在选择完班干部后,要在工作上给予指导,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鼓励他们主动组织班级活动,管理班级体,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文件.

班级治理论文篇(5)

1.1班级成员缺乏归属感,集体意识和团结精神弱

班级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然而随着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不断壮大,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班级也在不断地增长。加之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自于城市,家庭条件优越,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强,造成了独立学院学生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个人意识强等特点,导致了班级管理难度大。

1.2班级数量多,基数大,管理难度大

独立学院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产物,随着独立学院在社会上逐渐得到认可,独立学院人数在不断增加,加之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独立学院的发展迅猛,这也造成了班级人数基数大,由于班级人数太多,学生意见很难统一,导致了班级活动开展的难度和班主任管理难度的增加。

1.3班级非正式群体增多,对班级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班级内非正式群体可以归纳为:不满学校和班级的管束,对校规校级不理睬型;“60分(及格)万岁”,平时不认真,考试通过即可型;个性突出,不遵守纪律型;对班级建设及学校活动不感兴趣型等。这些群体在班级中存在很不稳定因素,但由于改部分人存在个人的一些特长或天赋,对班级其他同学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这部分群体对班级建设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1.4班风学风建设需加大力度

就目前而言,独立学院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方面缺动力,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这些学生在大学后学习缺少热情且一直处于被动状,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认为读是件无聊的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的丧失使得班级学风、班风建设带来难度,加大了班级建设的难度。

2.独立学院班级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2.1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存在偏差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来源于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在家里都是被父母当宝贝宠着,除了学习上的事情,家庭的许多事务都是由父母亲自操办,不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学生也养成了许多惰性,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日益发达,学生受社会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多,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区分哪些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管,从而使得学生对班级建设的热情大大不如以前。

2.2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独立学院学生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前是学生从老师那里学知识,现在更加注重的是师生之间通过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得到共同进步。这也给作为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班主任或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班级建设仅仅依靠以前的“管”的思想已经远远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需要,因此,师生关系的转变,对班级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课题。

2.3独立学院课程设置,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都是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独立学院虽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但是当前独立学院的大部分专业和课程都是按照其母体学校的资源加以利用的,因此其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并没有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加以规划,这也造成了许多学生对书本上、课堂上的内容没有兴趣。这对也对学校营造优良学风、校风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4班级建设目标不明确,集体活动欠吸引力

集体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集体的方向。班级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时的努力就能使班级变得很强大,但是并不是多有的班级成员能知道其中的艰辛,即使知道普通同学也不可能把其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为之努力,因此,在一个班级中,让每个成员都知道和理解班级建设的“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加之,班级的集体活动形式的欠吸引力,班级成员对集体活动的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降低。因此,导致了班级建设的长期性难以保持。

2.5学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离不开班集体的正常运转,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促进班级建设,以班级建设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就目前独立学院的现状而言,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集中于院系两级,真真落到班级的工作不多,即使是到了班级,其效度也是有限的,这就对当前独立学院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独立学院学生班级建设的全过程

3.1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因此,只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独立学院学生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才能让独立学院学生来认清社会现象中的本质,分析社会思想意思中的主流,才能端正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独立学院班级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充分挖掘高校思政课的功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帮助大学生形成世界观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形势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和时代性,通过这些课程,让独立学院关注社会热点,在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3加强班级文化、寝室文化建设

班级治理论文篇(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的班主任配置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也对高校班主任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都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障。①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助理班主任发挥了关键环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先进性和必要性

1.助理班主任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党的相关理论知识,不断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深化自身对党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作为助理班主任的学生党员,其思想行为在班级成员中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切实加强学生党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的素质,提升学生党员的服务质量,真正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的模范带头作用。②

2.助理班主任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要尽量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加强和班级成员的平等对话交流,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在与班级成员进行交流的时候,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以真诚、坦诚、热情的态度,以建立起一种信任的关系,从中了解班级成员的思想动态。③

3.在了解班级成员的时候,助理班主任难免会以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去了解和认识班级成员,这就会出现情感效应偏差、定势效应偏差、权威效应偏差④等情况,所以助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对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助理班主任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切入点,学会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及时主动与班主任联系,及时发现问题,给有心理困惑和障碍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⑤

二、助理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的配合性

1.常规性班级管理工作

助理班主任要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要参与班级各项制度的制定,在工作实践中注重提高班级成员的综合素质,狠抓班风建设、学风建设;同时在贯彻学校、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以此完成班级建设监督者和指导者的工作任务,同时提高和锻炼自我管理能力。⑥

2.针对性思想教育工作

助理班主任在协助班主任进行班级成员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行为示范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认真贯彻和落实学生管理部门和党务部门的工作安排。

三、“助理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性

1.完善助理班主任选拔任用的机制和途径

助理班主任选拔的机制可以采取“以党支部为纽带,全面综合测评”的方法,以此保证助理班主任的质量。

2.完善助理班主任考核评价的机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助理班主任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对助理班主任的工作目标以及预期达到的效果等有比较详尽的要求,明确考核评价由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共同参与。可通过设立《助理班主任工作手册》等方法,对助理班主任的各项工作制定较详尽的量化考核标准,为助理班主任指明了具体的工作方向。

3. 助理班主任“助手意识”的培养与角色定位

学校、学院应当正确处理好指导与放手的关系,做到“放手但不放任”、“指导但不包办”,充分发挥助理班主任的聪明才智和他们的创造性、能动性;同时,保证助理班主任的使用、考核、评价工作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还应加强其“助手意识”的教育,要协调好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的关系。要使助理班主任既敢于工作、便于工作,高校要在加强助理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考核方面把握和控制好“度”。⑦

四、结语

选拔优秀的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可以发挥学生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尝试和实践。要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根本转变,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长效机制,实行助理班主任制度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① 张柳. 浅析新办本科院校助理班主任管理[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0,(02)

② 翟圣国. 选拔学生党员担任助理班主任的探索[J].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3)

③ 谢子娟,林吉,谭云. 高校学生兼职班主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29)

④ 吴雪琴. 论学生助理班主任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教育和新管理方法的探讨[J]. 科技信息, 2008, (35)

班级治理论文篇(7)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班集体育人”的重要作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良好的班集体对于学生树立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国爱校情怀、养成良好道德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一、将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集体是高校组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以班集体建设为载体,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其中,不断提升“班集体育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主要内容。班委会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班委会是班级日常管理、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等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班委会成员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成员是否能够全面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班级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直接关系到班级团支部和党支部建设的水平。因此,加强班集体建设,首先要建立一支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愿意为班级同学服务的班委会成员,并积极开展促进班级成员全面发展的各项活动,为班集体建设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团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团支部是高校团员青年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宣传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开展思想教育和引导的有效平台,是向党组织输送新鲜血液的重要纽带。团支部应从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形式地创办和巩固自己的活动阵地,加强活动阵地的管理,采用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形势政策与时俱进地定期开展团组织生活,使团员青年的政治理论水平和素养不断得到提升,真正铸牢团支部这个核心和桥梁作用。党支部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龙头。中央16号文件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在高年级班集体中,要特别加强党支部建设,要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以党建带团建,以党员带团员,发挥党支部的龙头示范作用,着力改变高年级班集体中经常出现的活动内容减少、活动形式单一、班级凝聚力、战斗力下降等不良现象。班集体建设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三位一体”的构建模式为基础,建立和完善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培养和选拔具有过硬政治素养、较强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干部队伍,起好头,带好路,不断加强和促进班集体建设。

2.班集体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第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第二,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第三,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第四,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班集体建设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班集体建设为基础和依托。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不一定由优秀的个体组成,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一定会造就和培养出一个个优秀的个体。班集体建设是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温床;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和原则。在正确理论和先进思想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班集体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探索高校大学生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和良好做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班集体作为大学生学习等的基本组织形式,必然作为了高校各级组织规划设计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有效载体。因此,班集体建设一定要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创新活动形式、提炼活动内容、巩固活动成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三个贴近”,科学谋划班级教育内容。在科学谋划和设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贴近”的原则,即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时代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弘扬和学习传统精神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脉搏,努力坚持将新时期的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时代精神真正引入班级、引入课堂。贴近实际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客观现实相结合,要与教育的发展规律相结合,决不可脱离实际搞教育。贴近学生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心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规律性,选准切入点,采用多媒体等先进教育手段,运用观看影片、纪录片、趣味活动、竞赛、辩论、参观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坚持“三个结合”,系统推进班级教育活动。在系统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属年级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班级学生所在支部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知识、不同专业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比如不断学习和研究西方文化的外语类专业学生,其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势必受到西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结合外语类专业实际系统推进并行之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与所属年级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内容前后衔接逐级递进,效果不断强化,使每一位班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够接受一轮内容完整、目标明确、学生接受、具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所在支部相结合,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定期在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中开展,以主题班会、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等形式固化,不断创新,系统推进,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班集体建设。

3.以班级制度建设为保障,为班集体建设保驾护航。班级制度是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有利于班级建立良好学习、工作、生活的秩序,有利于班级和谐氛围和环境的构建。班级制度要以班委会、团支部、党支部为基础,建立相应制度。比如:建立学生学习、住宿、文明行为等的约束和规范;建立班干部选拔、述职、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早操、晚自习制度;建立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规范等。制度建立后,要组织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并努力贯彻执行,不断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提升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有序进行。

4.以党团干部培养和选拔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团干部的先锋模范性。党团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骨干,对于班集体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培养和选拔一支能力强、素质高、作风硬的干部队伍,是班主任、辅导员等教育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班级干部选拔和任用机制。主要包括班级岗位设置、竞聘程序、选拔方式等方面的规定。其次,应建立和完善班级干部培训机制。培训内容涉及如何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如何提高公文写作能力、如何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等等。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党团干部培训班、党团干部例会、党团干部培训营等进行。最后,应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机制。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干部述职、民主打分、综合测评、干部评优等方式进行考核。总之,党团干部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要有对班级工作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是否建立了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将直接决定着班级建设的成败。

班集体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着力点,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各级部门和教育管理者要在遵循班级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巩固班级建设的成果,同时,不断拓展新的有效教育平台,诸如社团建设、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班级治理论文篇(8)

http://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必要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37-01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载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或信息的具体活动形式,它既能承载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又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使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如谈心、理论学习、课外活动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一、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必要性

1.传统载体脱离学生兴趣和生活实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脱离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兴趣要求,忽视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的需求,总是依托固定的场所(如教室、班级)进行,年复一年的固定模式让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空泛地谈大道理,教条地灌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结论,日复一日地讲着同样枯燥的道理,重认知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厌倦、厌学,教书与育人完全脱离,这样的课堂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时代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产物,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体现着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如抗日战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是发文件、发电报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新的载体,如互联网、手机。这些新产品使信息渠道多样化、覆盖面广,时代的发展使载体的形态在教育实践中呈现出由少到多、日益丰富的趋势,使载体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

1.网络。

(1)建立班级论坛。班级是每一个成员的班集体,人不可能把自己孤立于集体之外,所以每个成员都应该去关心和参与集体事物。教师可以将班级公共事务如班费使用情况、班级活动开展等到QQ群,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进行协商和讨论。这样,通过班级成员间的讨论达成对班级的未来规划和目标的一致,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QQ群建立班级论坛,随时设定讨论话题,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流互动。讨论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学习,可以是学生的兴趣、最新的国际国内新闻,也可以是教师自己的爱好等,从学生喜欢的内容出发,就易引起共鸣,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的学习或思想出现了偏差,也可以通过QQ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避免了当面进行交流的种种不便,学生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了解老师。

(2)创建班级网页,建立专题特色博客。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特色建立班级网页,创造性地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班级网页中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设计,学生的成功与失败都能在上面得到体现,比如优秀作文、比赛的照片、心情日记等。这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正面引导。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心理健康、学习辅导、生涯设计辅导等专题博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将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及时汇集在一起,设置“时事政治”或“热点新闻”板块,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最新事件,培养其对社会的敏锐度。在具有教育意义的特定时期通过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 “拇指文化”。

(1)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点对点”的优势,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比如,对热情、开朗但焦躁的学生,可以适时以短信的方式提醒他们要控制情绪;对于内向、心理压抑的学生,则要以匿名的短信含蓄地教他们怎样消除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化解心理矛盾。此外,还可在学生的生日、重大节日(如圣诞节)发去温馨的代表老师深深祝福的文字,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手机短信既体现了关心人、理解人的原则,又体现了师生的民主、平等交流,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使道德建设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精神追求,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拇指文化活动。拇指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利用,为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拇指文化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其中。如开展拇指文化节、短信创作大赛等,鼓励学生自己编写积极向上的精彩短信,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校方也可以联合各大媒体,充分利用各种重大事件开展大交流活动,比如祖国成立65周年,开展“给祖国母亲送祝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通过“‘文明修身、自觉抵制不良短信’等活动,在校园中展开短信消费的讨论,让其自觉认识到不良短信的危害,自觉约束收发不良短信的行为。”

3.社会实践活动。

(1)转变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只会学习、考试的机器。因此,家长应该转变观念,不要把成绩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要看到社会实践的长处,大力鼓励孩子在假期里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孩子在亲身体验中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并情不自禁地将其转化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达到在实践中促进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

(2)教育源于生活,努力开发创新社会实践资源。生活是一种开放的教育,是一种无时不在发展的教育。教师应该洞悉生活的变化,从中开发社会实践的途径,不失时机地将实践的领域从校内扩展到社会。比如,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活动,如各种类型的参观活动和以各类人群为对象的社会调查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如扶贫帮困;生活体验型,如“走进农家”、“体验农活”。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因素,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积极表现自我、批判自我,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我们应该在优化传统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不可否认这些新载体存在一些缺点,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又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学教育工作者应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不断摸索,充分了解新载体的功能特点,根据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对象的情况,灵活选择新载体,发挥其积极因素,扬长避短。

http://

参考文献:

[1]杨爱霞.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7,(1).

班级治理论文篇(9)

(一)班级文化的概念。班级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类型。组织文化是指组织成员共有的一套意义共享的体系,它使组织独具特色,区别于其它组织。那么,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所有成员的一套意义共享体系。具体来说,所谓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成员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和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以及其它可以教育、规范和激励成员的一套价值与制度体系。班级文化包括班级成员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班级的制度、规范和班级中物质环境的组建形式等[1]。班级文化呈现着班级成员的精神生活状态,反映着他们的生存方式。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使班级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气氛,增强学生的青春活力,丰富学生的生命内涵,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做人和做事的能力。

(二)班级文化的特点。班级文化作为班级成员的思想、行为状态,其具心理学、教育学、组织行为学等方面的特点。

1.班级文化具有学习性特点。班级成员中的学生首要的角色就是“学习者”,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包括学习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在当今社会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经文学习者,他们除了要学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各种社会文化知识,社会文化的奠基性学习不可能在个体独处的空间中完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种类社会环境。在班级文化中,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学习学校安排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参加各类学习实践,还能在其中体会各种社会规范,体验不同人生角色,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学习性是班级文化本身具有的根本属性。

2.班级文化具有教育性特点。陶行知先生曾阐明了关于教育本质与人的社会化的意义,即“教人学做事和学做人”。教育性是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从17世纪夸美纽斯首创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学生就是班级应有的属性。班级文化的教育性特点不仅仅表现在对学生社会化培养方面,还表现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教师就是要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中,教育学生成为一个“充分、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成为马克思所要求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3.班级文化具有政治性特点。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这些都需要个人拥有一定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水平。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就是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人,构建班级文化就是要使教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在班级这个微社会组织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通过自觉遵守班级规范,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习惯,为以后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首要的目的就是要教人做人,因此,政治性是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具有的属性。

4.班级文化具有准社会性特点。班级是一种微型的社会组织,是初级的社会群体,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做准备,班级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微型形式,理应具有准社会的性质,学生在班集体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定位,实现人格社会化、角色个性化,使以社会未成熟者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群体逐步从半自治状态走向社会自治状态。

二、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构建班级文化的必要性

(一)青少年的现实状况和国际社会竞争的压力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过程中构建班级文化。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家庭成员往往是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甚至是四个祖父母、两个父母和一个孩子的组成结构。独生子女往往依赖性会更强。2005年,“啃老族”成为一个新名词,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养身”胜过“养心”。最后就成了一个道德上“我唯优”、性格上“我独行”、言行上“我说算”、技能上“我没有”的“四我新人”[2]。从而不得不依赖父母,成为一个“啃老族”。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不断扩展,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掉入“国际分工陷阱”的危险,严峻的现实要求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学生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的公民行为,为以后更高效地为祖国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把自己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改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良行为。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建设要求构建班级文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并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总结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继续向前发展,虽然还未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但思想政治教育依然向好的方向发展,直到“”时期。“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严重扭曲了思想政治教育,损坏了它的名誉,以至于在后人们谈其而色变。从1984年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便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理论知识不断扩充,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两张皮”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总体教学计划中成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教学内容,处于一种被动、尴尬的从属地位,导致了忽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差,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和挫折,甚至产生轻生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先天和后天的因素都要求从各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良好的班级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好的环境保障,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丰富可以促进理论的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完善学科内容。

三、冲击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

(一)班主任方面。班主任是班级文化的倡导和监控者,班主任的大力倡导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根本动力,也是班级文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班主任的积极性。班主任应具备一个合格教师具有的各种素质: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3]。然而,现实中一些班主任的行为却违背这些要求,即使是一些表现良好的班主任也会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碰壁,最终回到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整日忙于班中具体的琐事。而那种为管而管、以压代管、管教分离的做法更是会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班级矛盾激化,导致班级管理的失误。这样的班主任势必会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冲击作用。

(二)学生方面。学生是班级的主要成员,在班级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吵架斗殴、转学、顶撞老师、学生家庭变故、搞恶作剧等事件,我们把这些称为班内突发事件,究其发生原因,有家庭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因素,但终究与学生本人息息相关,如学生转学问题,班级中转出一个学生,尤其是这个学生是班级中的代表人物,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班级中其他同学会有一种不适感,从而影响整个班级的文化;相反,如果班级中转来一位和这个班级文化不相符的学生,他的行为方式同样会影响班级的整体文化,甚至有些同学还会效仿他的一些不良习惯。青少年学生自身的心理矛盾是产生突发事件的关键因素。因此,班主任必须处理好班级中学生的突发事件,尽量减少突发事件对班级文化的冲击作用。

(三)班级环境方面。班级环境包括班级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良好的班级文化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建立。内部环境主要有班级的规章制度,教室的物质设施,如果班级的规章制度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的条例,那么势必会对班级文化建设产生冲击作用,另外教室内的物质设施的状态也会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才能建立。外部环境主要是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对班级文化起着间接的冲击作用,因为学生不仅仅是在班级中学习和生活,他还是家庭的一员,社会的一个分子,在组织行为学中,有一种说法,“管理者不像父母,他们必须与有社会阅历的人而不是新生儿打交道,这些人已经与别人交往过。”[4]学生在进入班级之前和之后,他们都有自己已有的思想,学生在社会和家庭中的所见所闻必定会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甚至破坏班级已有的文化。

四、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班内有形的角色榜样。角色榜样包括班主任和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两个方面组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班主任是班级主要的领导者,他要用自己的身教和言教为自己树立威信,而不是用压制的方法来实现。《蓝色巨人:IBM的沉浮》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郭士纳对自己的同事说:“那是我从没听过的蠢事。你是一个傻瓜。滚出我的办公室。”他因此给人们留下的名声是:脾气暴躁的管理者,不关心自己对同事的影响[5]。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不失信于学生,还要尊重学生。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跟”与“导”,及时跟踪,了解班级工作的具体情况,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开展,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合理授权,客观评价[6]。真正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同时,班主任要培养班中的优秀学生,让这些学生的行为成为班内其他学生效仿的楷模,在全班形成一种力争上游的良好氛围。班级文化故事突出了特殊人物的表现,使之上升为班内的英雄人物,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象征作用,这些角色榜样体现了班集体的文化价值观,他们成为班内活生生的班级标识,通过他们的言辞和行为来表现班级热切的理想。

(二)通过授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建立民主型班集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人,就是要培养他对自己有严格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总是牵着他的手走路,而是还要让他独立行走,是他对自己负责,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7]要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会创建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就不能将班级仅仅视为一个管理的场所,而是将班级看作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基地,是为了服务于学生,不仅是为了“成事”,更是为了“成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向学生授权,充分相信学生可以自己管好自己,同时实现班内角色轮换,让学生民主地参与班级事务,让他们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获得更丰富的成长机会。

(三)充分利用班内亚文化组织的作用。与班内主流文化相比,部分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小组等就是班内的亚文化,如喜欢学习的同学组成的学习小组,可以充分培养班内的学习氛围;喜欢玩电脑的同学,班主任可以让他们组成一个兴趣小组,让他们来为班级设计网页展示班级精神风貌,并调动同学利用网络来学习、交流,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喜欢体育的组成一个活动小组,从而带动全班积极锻炼,还有一些喜欢美术、唱歌、舞蹈等等艺术的学生都可以组建自己的社团组织。虽然这些组织各有不同的特点,但可以从中提炼出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都是为了实现做事和做人的统一。只要找到了共同点,就应该在一致的领域里建立某种过程,以帮助学生同班级主流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又不会失去他们现有亚文化身份的认同,达成一致的主题把亚文化结合在一起,把其中的核心信念突出出来,形成班级共同的文化。

班级治理论文篇(10)

学生自治制度,在国内是陶行知先生最早倡导的。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自治尤其是班级自治,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许多中学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学生自治制度,如成立学生自治组织、学生班级自治等,笔者的学校就进行了班级自治的尝试。

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在学生自治制度下,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学生班级自治并非放任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必须以合适的角度,用合适的方法参与其中,以引导班级自治避免误区。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参与?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教师参与班级自治制度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会参与能力和民主思想。但是,任何管理模式首先都需要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学生班级自治也同样如此。由于学生知识体系还不够完整,如果任由学生去构建一套管理体系,会产生各种误区。

比如,学生因家庭背景、性别、性格等因素,会不自觉地靠近或者加入某个群体,从而获得安全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于是团伙或帮派现象产生就有了可能性。放任学生自治,一些强势的团体或者个人有可能逼迫其他学生团体和个人选举他们做班干部,置其他人于强势团体的“规则”之下,“强权”就会产生,甚至衍生出黑恶势力,横行校园,贻害无穷。所以,在构建学生自治制度构建上,教师必须起到严格的监督作用。

学生班级自治管理体系的构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班级公约》的制定,即规则的构建;二是班干部设置和选举,即权力结构的构建;三是学生监督机构的构建。

1.教师监督《班级公约》的制定

《班级公约》的制定,一般由学生自主制定。在学生制定过程中,教师不干预,但是需要监督。首先,《班级公约》的条款不能与法律法规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冲突,同样,也无需重复。《班级公约》也应符合学校的有关规定,体现学校文化。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起到帮助和规范的作用。教师的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对法律法规和学校相关规定了解较多,对学校文化的思考也比学生更加全面,所以,教师需帮助学生完善《班级公约》,给《班级公约》规范一定的范围和基调。其次,《班级公约》的产生过程必须通过全班的讨论和通过才能生效。教师监督《班级公约》制定的全过程,保证公约是学生内部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是公众决断的而不是个人专制的,从而保证一旦形成公约,就会成为多数学生认可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规则。

2.教师监督班委会选举

班干部的设置和选举,对学生班级自治至关重要。班干部是班级的权力机构,在学生班级自治的制度下,设置合理的班委会职务,选举合适的班干部行使权力,关系到班级自治的成败。在班委会职务的设置上,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一般而言,班委会应包括班长、团支书、副班长、各种委员、各学科代表和组长等。教师需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比如,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增设或者合并委员数量,保证班干部人数与班级总人数的比例合理。同时,教师要设置班委会的任期和轮换制度,如一个学期进行一次改选,每一人不得连任两届,以保证学生自治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在班干部选举过程中,教师的监督作用更为明显。教师监督可以保证班干部选举的过程合法、合乎规范和民主。

3.推选监督机构

仅仅选举出班干部是不行的,真正的民主还需要对行使权力的班干部进行监督。一般的学生班级自治会忽略这一点。对班干部进行监督,教师可以,全体学生也可以,还可以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笔者所带的班级就选举了8名不担任任何班干部职务的学生组成了一个监督委员会,专门对班干部权力行使进行监督。

制定了完善的《班级公约》,选举出班委会和监督机构之后,学生班级自治完成了制度构建,学生自治的前提得到实现。教师从此一劳永逸了么?显然不是。

二、教师在班级自治过程中的引导

在良好的体制保证下,学生自治的开展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从而形成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班集体。每个学生也有了创新空间和众多的选择机会,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无论学生自治制度开展与否,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级管理的核心。学生班级自治的意义不是让班主任撒手班级管理,而是培养教师引导下的小公民社会,让学生张扬个性、挖掘潜能,在良性竞争、集体合作中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独立人格。

1.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

德育工作是中学教育的本职工作,但是,通常教学中枯燥的说教教育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苏霍姆里斯基说:“在孩子形成的环境中对孩子进行道德影响是最难得的教育途径。”学生班级自治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环境和班级氛围,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德育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同时,由于学生自治充分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学生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度,一些学生容易产生思想迷失,甚至会因为接触不良的思想或人员,价值观出现偏差。所以,教师对自治管理的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德育教育还是必修课。

笔者就将班会课变成了学生价值讨论和思想争辩的论坛。笔者做一定的规划,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给班会课提供议题,班会课由学生自由讨论,笔者则变成观察员,仔细观察每个学生思想动态,一旦发现学生的讨论出现大的偏差,立即予以引导,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说理和规范。对于个别学生思想偏差,也私下里进行个别谈话,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班会课上,学生通过交流而得到别人的反馈,向自己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他们不断反省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出色。

2.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

学生自治制度最大的作用是对学生民主精神的培养。民主精神的培养有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民主精神;一是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这两方面都需要教师干预和引导。

在学生自治制度下,学生在参与班干部的竞选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积极性必须是有限度的,可控的,是建立在平等、公正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学生在自治和竞选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教师必须及时干预,对全班学生进行民主教育,以保证平等原则、公正原则,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变恶性竞争为良性竞争,变竞争为合作。同时,各种兴趣小组和学习合作组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学习与他人协作,相互尊重。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纪律性。

学生自治最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学生班级自治的主人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极少数学生,每一名学生都是名副其实的班级的主人,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自觉地接受别人的管理,人人为集体付出,人人又从集体获益,学生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全面参与到班级的管理当中,一些学生可能因为一些挫折责任感变得薄弱,而其他学生并不会意识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发掘这些学生的优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发挥作用。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在班集体当中得到存在感和认同感,集体意思和责任意识自然得到提高。责任意识得到提高,每一位学生就会为了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约束自己,遵守《班级公约》,尊重学校纪律。

三、教师参与学生班级自治的原则

教师必须参与班级自治的构建和自治的全过程,但如果教师事事都参与其中,学生班级管理就名不符实了,但是如果教师完全放任不管,学生自治也会出现偏差。所以教师的参与必须有原则。笔者认为,教师参与学生班级自治需要秉承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为学生自治划出一个范围。教师对学生可以自主负责的事情放手,但必须承担学生不能负责的事务。陶行知认为,学生自治“应以学生负责的事为限”。那么,什么事是学生可以负责的,什么事是学生无法负责的?笔者为此专门跟学校领导进行过沟通和探讨。笔者认为,学生自治的范围和权限包括班级日常管理事务、参与学校团体或活动和学生团体事务。超出这个范围的都不应属于学生自治的范畴,教师必须承担起责任。相反,在这个范畴之内的事务,教师除监督和引导责任外,不应过多干预。

其次,充分信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说,“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教师给与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能够通过自我管理激发自己的潜能,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对学生班级自治的干预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不挫伤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班级自治管理,学生真正成了班级的主人。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督,让班级形成一个有序的管理网络。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感受到的不是制度的约束,而是自由;教师在这样的班级管理中感受到的不是烦琐,而是自豪。

参考文献:

[1]贾慧.解读陶行知“学生自治”思想.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6):100-104.

[2]王路军.班级自治,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新课程研究,2010,(11):71-72.

[3]符红艳.班级文化建设修炼.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6.

班级治理论文篇(1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提出的新的治国理念和治国方略。在和谐社会中,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基本单位必然呈现相互包容、相互协调而形成一种状态、一种效果、一种境界。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由学生组成的班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层单位,构建和谐班级则是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素。

一、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意义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奠基工程,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重要机构,没有和谐班级,就不会有和谐校园。目前班级建设的理论缺乏和谐理念指导,只有和谐的班级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才能培养出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谐班级是文明、向上、创新的班集体,是宽松、协调、包容的班集体。创建和谐班级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了班级建设的理论。

本文所探索的和谐班级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将有效解决班级中存在难题,新时期黑龙江省高校和谐班级建设研究要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对当前高等学校学生的管理方式及班级建设理论进行了补充。构建和谐班集体,可以美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成长,弘扬学生的个性风采,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平等、民主、团结的环境。

(2)丰富了和谐校园建设的理论。

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和谐的管理机制加以保障,构建和谐班集体对培养大学生全面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丰富建设和谐校园的理论也是不言而喻的。班级集体作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的基层组织形式,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创建和谐班级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出发点和有效形式,也是营造和谐校园的基础,和谐的教育又要在和谐的校园中实现,而和谐发展的校园需要和谐的班集体提供有力的保障。人的和谐发展需要和谐的育人环境,高校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是以校园学习生活为纽带的,切合大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需要,形成彼此和谐相处,取长补短、各得其所的学习氛围与人文环境。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教育整合功能。大学生班集体的教育整合功能实际上就是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遵循大学生发展的规律,把对大学生具有教育影响的外部和内部因素进行筛选、整合,从而优化大学生班级群体的环境。从而把影响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多重因素通过合理组合和结构优化,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对班级群体和个体的最有利的状态。

(2)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学生班级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班集体一旦接受和发展了一套统一的体现个体意愿的行为规范,往往会得到大多数班级成员的认同,大学生就会将群体规范内在化,自觉遵守群体的约束,甚至在独自一人或在其他群体时也都会遵循规范的要求,进行自我指导,对班级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班级群体生活的丰富多彩、形成良好的班级群体学风与班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可以有效地达到班级目标。

二、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必要性

1.和谐班集体建设是高校教育阵地的重要依托

班级是高校实施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是学生学习、实践、探索、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学计划执行的重要园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班级是高校实施管理的基本组织,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是学校决策贯彻的落脚点和执行组织,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子系统,他的工作直接牵涉到每一学生和教师,因此,和谐班级的建设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有班级和谐了学校才会和谐,只有班级工作做好了,学校各项工作才会落到实处。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学风、班风和教风建设,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2.和谐班集体建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怎样有效地获取各种知识,如何进行自我设计,如何实现全面发展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紧迫的压力。在当前高校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是加强大学生班级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大学阶段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的要求。恩格斯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大学班级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体继续社会化的微观环境,制约着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无论是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还是社会化,都是对其所处的环境信息有意或无意的处理方式。“大学生必须学会思考、分析周围环境所传递过来的信息,包括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益或无益的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策略。如果这一阶段能做好,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仅限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应涉及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政治素质、学习态度、生活自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人格发展、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等诸方面。

3.和谐班集体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以班级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实现这一目的提供了有效途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全面性,这其中既包括文化知识、科学素养、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价值观念、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还包括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各方面的影响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班级文化具有渗透性强、影响持久、形象生动、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活力,更有吸引力,更易为人们所接受,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影响的全面性,也就是要通过班级环境、文化氛围、规章制度以及文化活动等影响学生,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促进其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使他们成为信仰坚定、情趣高雅、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较高知识和技能的合格人才,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创建和谐班级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

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因此,和谐发展观是学校工作的基础、生命线,是一项专业化的管理事业,应该和教学、科研并重,共同围绕学生这个“根本”,合作、协调,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