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青年政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17 18:03:00

青年政治论文

青年政治论文篇(1)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当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意识的特点,把握政治思想教育的根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的教育。

1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化目标

加强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却不断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愈来愈难开展。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非理性化选择,表现为目标确立的单一性和超越现实的理想化,忽视了被教育者自身目标和价值的选择。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理性化选择,从国家宏观上讲,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青年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和提高思想觉悟,帮助青年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被教育者青年自身来讲,正好处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因此,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不是根本目的。作为一个青年来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首先需要的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只有具备了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性思维,就不可能站在科学的顶峰。因此,把对青年进行正确的理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一方面符合青年成长的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整个世界的规律和本质,进而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达到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前提条件。因为,要培养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青年,具有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首先他必须能够正确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树立社会主义的信念。可以看出,把培养青年正确的思维方式,作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从本质上讲,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而这种理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选择,对于青年来讲,在其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是人人都需要的,因为它满足了青年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样,如果我们选择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能克服过去那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超现实性,从纯粹的思想教育说教中解放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现实。从理论上讲,这实际上是把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作为青年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理性思维,才能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找到并自觉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才能处理好人和社会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使每个青年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于一切有益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社会实践之中。才能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自觉控制自己。

2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何培养青年正确的思维方式?一是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二是亲身参加社会实践。从青年自身来讲,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合乎青年成长规律的。因为具体到每个青年的成长过程,它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亲身实践,通过学习获得间接经验是青年成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培养青年的正确思维方式相结合。

2.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角度,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培养青年正确思维方式的主要途径。思想教育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的教育,包括创新精神的教育。目的就是为青年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内容提供价值理念支撑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从我国现状看,思想教育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学基础、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因而是科学合理的。但是从实际讲,有些内容在不断压缩,甚至取消。在一些大学基础理论教育课的学习时间在缩短,学习方式是上大课,效果明显差。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的思想的转变和改造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从思想上重视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如果我们放弃了,就放弃了青年的全面发展,放弃了社会的全面发展,也就很难构建和谐社会。

2.2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理论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但在实践中却存在一些偏差,要克服偏差,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的教育方式相结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虽然不是最理性化的教育方式,但对青年来讲是最直接有效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方式,而需要改进这种教育方式的具体手段。首先,实现理论和逻辑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本身就体现了思想、观念和逻辑的统一,体现了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是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性思维。因此,在思想理论的教育过程中,要遵循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从“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样”来进行思想理论的教育。突出理性思维的培养,从基础理论的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青年学会判断和推理。特别是学会对理论问题的分析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对于青年来讲,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感性认识的发展阶段,他需要一定的理性思维来进一步把握世界的本质。因此,从逻辑学的角度把基础理论更进一步深化,是培养青年正确思维方式的基础工程。其次,实现理论与历史的相结合。科学的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而在分析基本理论观点时需要具体地、历史地和客观地来加以说明和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基础理论的实质。思想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邓小平理论是中国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的理论概括。把理论和历史相结合,一方面增强了基础理论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青年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学会用历史事实说明理论问题,用理论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从根本上就是要把握观察和认识的客观性。如果我们仅仅从史学的角度来进行历史的教育,开设专门的历史学课程,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历史需要反思,需要一定的正确思维方式来把握和认识。因此,如果把基础理论和历史相结合,就会得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最后,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理论只有而且必须运用到实际中去才有生命力。针对青年自身的特点,在青年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联系青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每个青年来说,在这个发展阶段,首先需要解决走向社会和自我发展两个基本问题,因而应该把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武装青年的头脑,把握认识社会的正确方式,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对青年自我发展的教育,重点是思想道德和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培养青年正确思维方式的直接和有效途径,但是这并不否认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3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

马克思说过,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的生活成长过程离不开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关系,因而在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外部社会环境的建设。

3.1确立主流文化的指导地位

思想文化领域是社会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思想文化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必然有一种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决定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的性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核心,深刻领会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教育,使青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3.2弘扬理性的价值目标取向

青年政治论文篇(2)

国有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改革方向、能否科学稳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壮大十分重视,曾经多次强调,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加强对其的领导。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具体表现。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如今正逐渐加强,大量青年员工进入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职工的年龄结构正向年轻化发展,说明国有企业应把思想政治工作重心转移到青年员工身上[1]。

一、互联网时代国企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强,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力度也断加强,对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并且不断摸索新途径和方式。但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导致青年思想状况发生深刻变化,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诸多问题亟需解决。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了解不足。在现有社会条件下,国有企业中重视企业经济效益,而轻视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企业领导人对党建工作口头上比较看重,但是没有付诸行动。在现有经济背景下,企业领导人认为一切工作都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利润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是无关紧要的表面工作,是“假大空”的形式主义东西。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迂腐传统。有的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只为讲理论而理论或只看重理论概况的解说,没有将理论说清讲透,内容没有新意[2]。思想政治教育不分层次、没有结合青年员工的实际情况,没有很好地与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密切结合,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激励效果很差。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简单。国有企业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一般是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主客体教育,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理论灌输,这种灌输方法,不能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维、思想十分活跃的青年。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过程基本是党委下发学习计划和具体内容,下一级部门负责具体实施,思想政治任务靠上级布置,靠行政命令,往往布置的多,落实的少,青年员工被动地学习,工作方法简单,枯燥,导致员工不感兴趣,变成走过程,失去这项政治工作的真正作用。4.对企业青年关注不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青年随时随地可通过网络接触到大量消息,他们普遍思维活跃,敢于说、敢于想、敢于干,接受和认识新观念的速度快,所了解和认识的新思想和新观点越来越多,思想出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但很多企业对青年的思想动态关注不多,了解不深,或者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和青年员工所学习的、所思考的紧密结合,导致企业和职工有在思想上没有形成共识,无法达到这项工作的效果。5.政工队伍建设薄弱。在政工队伍中,自身业务强,素质高,喜欢这份工作,不但能够解决职工思想问题,又能关心职工成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比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机制不合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多半国有企业忽视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建设,在考核和录用相关干部时,一般招收那些对企业作过贡献,资格又较老的同志,而不是考虑他们能否胜任和是否合适从事政工工作。此外,用人导向不合理。很多人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毕业,他们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常识,也缺少相应的实践经验,工作手段简单,方法单一,导致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二、互联网时代国企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的表现方式,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在把国有企业在政治方面的优势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强党在国有企业领导的需要。我党向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我国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定位上是有担当和有抱负的企业。国有企业的职工特别青年职工,不是一般的雇佣劳动者,只有他们在思想上解决了“为谁工作、为谁发展”的问题,青年才会在现实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努力工作,把自身的工作做好,在工作过程中来促使自身价值的实现。2.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青年自身成长的需要。国有企业核心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青年是国有企业人才竞争的重要力量。青年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一个企业能否科学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并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青年职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作用,有利于企业青年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方位提升,进一步发挥青年职工的主动性,促使青年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3.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国有企业凝聚力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政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凝集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国有企业通过开展党的理想信念,把党的理想信念升华为企业的自身价值理念,并用这种价值理念去教育引导企业青年职工,在广大职工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4.国有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企业文化的需要。增强国有企业的软实力建设,就是要巩固树立与企业改革发展相匹配的思想文化理念,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这就必须要进一步对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指导青年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加强青年从事一行业,喜爱一行业的观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要引导青年主动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不断学习,勤奋钻研,精益求精,始终使自己站在本领域技术的前沿,努力成为知识型、专家型人才。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撑,也是激励青年职工工作热情和积极性的精神力量。

三、互联网时代推进国有企业青年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1.明确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定位。中国共产党向来高度重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是国有企业科学稳定发展的强有力的政治保障。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也指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层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因此,国有企业应该从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效益、提升企业良好的形象,调动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等方面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2.丰富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安排应该看把企业发展与青年员工个人价值实现结合,更加看重青年员工工心理动态。通过理想信念、道德品质、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鼓励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促进企业的发展。一个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国有企业重视推动国有企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只注重或过分强调企业的发展而要求青年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忽略了青年职工正当个人利益思想实际,青年久而久之就会对企业产生厌倦心理。互联网时代下,青年职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复杂化,心理上呈现出失衡、浮躁、焦虑等,这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都必须十分注重,可以定期开展谈心交流的座谈会、职工大会、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心理咨询服务和青年职工积极参与的各种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调动青年员工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3.创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积极寻求和网络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创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内容除包含企业的历史、现状及文化等不同内容,还应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主要栏目包括形势报告、政务公开、理论学习、工会工作等栏目。同时设立领导信箱、QQ群、微信群等宣传渠道,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引导企业青年思想高尚、爱岗敬业。可以利用互联网搭建交流互动平台,网络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文字、声音和视频交流。交流平台可以加强员工和领导层的沟通,便于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深受青年职工喜爱,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很好。4.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基本是要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有一支业务能力强,爱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者是有效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障。加强理论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共党史和等;思想政治工作学、国内外最新工作成果等,也包括管理和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学习。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工作考核体系,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比较特殊,工作绩效不能像经济效益一样那样显现而是潜在性、模糊性、长期性等特点,对政工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明确统一的尺度,对政治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一定的打击。因此,科学公正、民主公开地考核政治工作者的业绩对于加强政工队伍建设是十分关键的。互联网时代,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党对企业领导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企业实际出发、找准定位、科学规划、丰富和创新方法方式,并关注青年思想状况,才能真正起到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激励员工的效果。

作者:王健雄 单位:福建省罗屿港口开发有限公司

青年政治论文篇(3)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对马列主义的认知程度,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学校做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的合格的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是关键环节。党的三代领导人、邓小平、都非常关心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视,有过许多的论述。他们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

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思想政治工作学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早在抗战初期他就提出了“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的论断,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了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认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思想教育的中心环节又是政治教育。1938年4月,他对抗大学生的讲演中要求学生首先要学到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新中国建立后,各级学校取消了统治时期的公民、军训等课程,开始开设革命的政治教育与思想教育课程。50年代中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些波折,由此引发了我国的一些青年学生忽视马克思主义、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针对着这种情况,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别提请青年学生们要努力学习,除学习专业之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以求在政治上思想上有所进步。还提出了“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把教育的政治方向提到了重要位置。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强调的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学生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延安时期,为我党创办的各级学校选派了许多思想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的同志担任教员,讲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自己也经常去学校作专题报告,曾系统地为抗大学员讲授了《辩证唯物论》,演讲过《矛盾论》《实践论》。其次是强调艰苦奋斗教育。一直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看成是转变学生思想的重要方面,战争年代他就经常教育青年人要艰苦奋斗、永久奋斗,曾说“如果讲道德就应该讲这一条道德”“模范青年就要在这一条上做模范”,解放以后,同志更是时刻不忘叮嘱青年一代要保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1956年,我国个别地方少数工人学生罢工罢课,分析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他劝告青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川他指示学校要大力进行艰苦创业的思想教育。

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同志有过许多的阐述,第一是主张学习马列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学校教育中那种“教哲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教政治学的不引导学生研究中国革命的策略”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十分不满,提出要重视理论的运用,他曾对延安中央党校的学员说过:“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川他还建议党校应该根据学员运用马列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评判成绩。解放以后,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还特别谈到了学哲学的问题,说“讲哲学就是书本上的哲学,如果不到社会上、人民中间去学哲学,不到自然界去学哲学,那种哲学学出来没有用处,仅仅懂得点概念而已。”〔2〕第二是倡导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每次给结业的抗大学生讲话总是鼓励他们要向社会学习,说“那是无字之书”,他多次强调“有书本知识的人要向实际方面发展”,期望青年学生去和工人农民交朋友,到大风大浪中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并认为这是青年们改造自己世界观的必由之路。第三是鼓励又红又专。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管红,而且要管专,要求学校师生的红,不仅应该表现在政治思想方面,也应该表现在教与学的活动之中。第四是要求各部门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各部门都要负起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20世纪50年代,同志关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基本正确的,虽然有过偏差但很快纠正,总的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到60年代,同志思想中“左”的倾向滋长起来,随之而来的“”,政治被抬到高于一切、可以冲击一切的地位,学专业搞业务受到排斥和批判,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有效贯彻,结果是耽误了一代青年,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损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二)

做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同志,关心青年、关心教育是广为人知的。早在建国初期,他就说过学校教育搞不好,关系重大。1978年,复出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强调要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理想、道德、纪律素质。以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并认为必须“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培养“四有”新人的任务。1980年,邓小平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谈到:“学生从到学校第一天起,就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工作,……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4}0

1989年3月,他针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混乱,指出:“十年来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不够”,〔’]要求更加重视青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邓小平同志一直认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担负起科学文化建设的重任,还要担负起思想道德建设的重任,教育必须把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对青年学生进行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呢?邓小平同志曾谈到过许多方面,首先是理想信念的教育。他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看成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而现代青年普遍缺乏理想信念,因此重要的是要向青年进行有理想的教育,“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谈到“四有”人才的培养时,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理想教育作为“四有”教育的核心。

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邓小平把爱国主义教育看成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以及团结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一面旗帜,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认为通过历史教育来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是一种好的形式。再次是法制、纪律教育。邓小平认为我们的国家封建社会持续的时间很长,缺少法制的传统,现在这么多青少年犯罪与法制观念的淡薄有关,加强法制观念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在学校和全体人民中,“都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关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方面,邓小平同志一是注重讲求实效。他一直反对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作风,经常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多次倡导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做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50}二是注重教师队伍的作用,他认为一个学校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关键还在教师,指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以适应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要。三是重申了同志提到过的一些方法。比如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上,他就提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为此他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安排”。[60}在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问题上,邓小平同志非常强调各部门的合力,要求“各个有关部「丁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对红与专的问题邓小平同志也非常强调,他曾解释说:“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要求学生“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

(三)

党的第三代领导人同志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直是十分重视的。在刚过的1989年国庆40周年大会上,同志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传播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1999年6月,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高度强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和削弱”。[’]在这次会议上,他还谆谆告诫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如果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那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而这种片面性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轨迹”,要求教育战线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教师千万加以注意。

青年政治论文篇(4)

吴玉章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历史学家和语言文字学家,同时又是学者兼师表的无产阶级教育家。自从1912年他热心倡导和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开始,就与我国的教育事业紧密相关。在他整个革命生涯中,始终把教育事业视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高度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尽心尽力,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几代优秀的干部和数以万计的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吴老极其丰富的教育实践,为其先进教育思想的产生培育了沃土。吴老对教育领域内的许多问题.都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吴老的许多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青年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吴老创办社会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始终贯彻思想政治第一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华北大学,还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时,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学院.吴老都十分强调学校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建国后,他及时向中央提出了“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建议。1952年,吴老在《重视学工人员的思想建设》一文中,就曾强调指出:“学工人员必须加强马列主义、思想的学习,这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最基本的东西,不可有半点松懈。”同年,在《和青年们谈谈学习问题》中,吴老又一次强调:“毫无疑问地,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就是头等重要的事。人们在青年时候的思想政治修养,对于一生的生活行动都将有重大影响。”因为,青年时代就“注意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就能够使你们很年轻就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都符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符合于人民事业的需要,因而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度思想自觉的新式的人。同时,也就可以使你们自己在进行业务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掌握正确的观点与方法去研究各种实际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取得工作的胜利”。后来,吴老在纪念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五周年时又指出:“要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课内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课外经常的思想工作更好地结合。”这些论述,足见吴老对学校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并在办学实践中把它作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来抓。

吴老在教育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实现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吴老对又红又专的教育方针有着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了符合新中国建设人才“又红又专”的标准,吴老明确指出,青年学生一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爱业务”;二要“学习政治,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他认为“红”与“专”的关系,实质上就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每一个在学习的大学生,都要全面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正确处理好“红”与“专”的关系。所以,我们社会主义的教育“应提倡又红又专,两者不能偏废”。正如他在1953年应《中学生》杂志约请写给中学生们的信中所说:“在学习上要注意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人。”他还进一步批判了两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政治学习可以代替业务学习”的观点和“单纯业务观点”,强调“既要重视必要的政治学习,又要重视业务学习。”吴老告诫青年学生,“只是埋头读书,不问政治是错误的;自以为政治水平高而在学习上马马虎虎也是错误的。”这反映了吴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单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等几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吴老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表明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学说的深刻领悟和正确落实,对于纠正当前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贯彻不力、实效较低的偏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其任务又是十分艰巨的。要把青少年教育成为具有共产主义新思想、新品德的一代新人,就必须从多方面人手,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纵观吴老长期的教育实践,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最科学的理论。“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变成为物质的力量。”吴老坚信这一点,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首位,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正如他在1954年《在高等财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指出:“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在我们财经院校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

上个世纪20年代在他任成都高师校长时,就专门聘请早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恽代英给全校师生讲阶级斗争理论,宣讲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区别。吴老自己亲自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派社会势力》,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师生。1948年,吴老《在华北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首先,华北大学要学些什么?最主要的是马思列斯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经验。”这里所说的中国革命的经验,实际上就是思想。195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他强调:“以马恩列斯的学说和思想来进行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

在具体办学实践中,如他执掌华北大学时,强调华北大学的所有学生,首先要经过第一部——政治训练速成班的学习,然后才转入第二部、第三部继续学习或走向工作岗位。政治训练速成班所开设的课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吴老在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的工作时,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革命史》为所有学生、研究生必修的科目。这些政治理论课程本科占百分之二十、专科占百分三十。吴老说:“事实证明这种比例是适当的。”可见,吴老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而且在教育实践中,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第二,政治教育。吴老的政治教育思想,是与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紧密相联的。事实上,他正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作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吴老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在陶行知先生追悼大会上的讲话中,他借陶先生之言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办教育的人,往往把教育与政治分开,甚至不过问政治。陶先生认为教育与政治是分不开的。”因此,学校教育不能不过问政治,而是要把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正如吴老在谈到又红又专的关系时所分析的:“红,首先和主要的,是指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教育不限于政治理论的教育,在吴老看来,时事政策教育也是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时事政策之所以重要,因为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国内外的重大问题。它们不但和我们的利害有关,而且也使我们的学识日加丰富。埘通过时事政策的学习,能够开阔青年的眼界,提高青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吴老主张要经常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的教育。

第三,理想教育。吴老一辈子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是青年的导师和引路人。他非常重视对青年进行理想前途教育。因为“青年人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兴亡和革命成败的大问题”。吴老期望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确信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信念,并且殷切希望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他在给中学生们的信中写到:“我知道你们中间许多人实际上已经怀有远大的理想。例如许多人准备将来做优秀的工程师、地质勘察家、农业工作者、飞行员、医生、教师等等,都愿从事一种为人民谋幸福的职业,……你们朝着伟大目标前进的理想,将是使你们勇敢地走向生活中去的鼓舞力量。这种理想是一种好品质……祖国十分需要你们有这种理想。”吴老不仅要求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有理想、有抱负,树立远大志向,并且应始终不渝地为之奋斗。如果“一个人如果庸庸碌碌,没有志气。那么这个人事业上就不会有什么成就,不会有大的出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加之思想政治工作又相对薄弱,使一些人目光短浅,胸无大志;或者只考虑个人理想、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视社会的需要。所以当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理想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吴老关于理想教育的思想是值得重视的。

第四,劳动教育。吴老作为无产阶级教育家。十分强调劳动教育。他曾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应该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经常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人民教育与剥削阶级所垄断的旧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113他批判了阶级社会中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对立起来的错误做法,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以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都是谬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是“光荣的事业、荣耀的事情”,全体社会成员都应该参加劳动。因此,吴老认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应贯穿全部教育过程中,以此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劳动观点。明确劳动的伟大意义,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生产劳动的知识教育,并积极引导学生适当地参加社会劳动,主要是日常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吴老在强调劳动教育的同时也告诫我们“学生的基本的劳动活动就是学习”,不能喧宾夺主。“”中歪曲劳动教育的真实涵义大搞“学工、学农”,荒废了一代人,教训十分深刻。今天,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劳动教育被忽视。致使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必备的生活自理能力。重温吴老的劳动教育思想,使学生“既热爱劳动又善于劳动”,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第五,共产主义品德和世界观的教育。吴老尤其重视青年的思想品德修养。他一向认为:“人们在青年时候的思想政治修养,对于一生的生活行动都将有重大影响。”“我们要爱护青年,便必须培养他们的民族气节和为真理为学术而奋斗的精神”“要对他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教育。

”早在1941年9月,吴老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延安大学的教学目的“不但在专门技术和知识的获得,且更注意养成学生的伟大品格”。“延安大学不应当只是学科学的学校,而应当是学做人的学校。”1948年8月,他在华北大学成立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们的大学就是要培养革命建设的人才,更要吸收统治区的大学生和中学生,来学习思想,培养他们成为新中国各方面的革命与建设的干部。这个革命时代需要成千上万甚至成百万的干部人才。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人生宇宙观、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的教育,他们就很快地会接受新的思想和方法,成为新的人才。”1950年1O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同样强调指出:人民大学“要培养精通先进科学与技术,为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知识和思想所武装。与各种具体业务相结合,并决心保卫人民民主主义祖国,忠诚于新民主主义建设而将来准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干部”。

在1964年《新年话家常》一文中,吴老非常精辟地论述了加强青年世界观和品德教育重要性的原因。他说:“今天国际国内还存在着阶级斗争。阶级敌人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还存在着。这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他们企图磨灭青年的革命意志。扼杀青年的革命理想,败坏青年的道德品质。同时,青年人又具有本身的弱点,他们比较幼稚,缺乏实际斗争的锻炼,缺少阶级斗争的经验,辨别方向的能力比较差。因此,他们如果不加警惕,就有比较容易在不知不觉受到资产阶级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受骗上当,误人歧途。再加上今天的青年,多是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没有看到旧社会的黑暗,没有尝到阶级剥削的痛苦。现在又过着比较安宁舒适的生活。这就容易使青年滋长害怕艰苦和贪图安逸的情绪,因而缺乏强烈的革命要求。这也在客观上给了阶级敌人可乘之机。”

第六,宪法与纪律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开展了法治建设。法制教育也提到了重要地位。事实上。吴老对此早有论述。他说:“青年一代是国家的未来。宪法教育对于青年有着重大的意义。”要使广大青年了解宪法,热爱祖国,积极准备成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忠实建设者和保卫者。吴老建议在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中。应适当地采用苏联宪法教育的经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的课程列为共同必修的政治课程,以便进行系统的教育。如果吴老的宪法教育思想在很早以前就加以贯彻实施,“”那样严重的内乱或许可以幸免。历史的悲剧昭示我们,今后应按吴老的思想,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正规课程中,增强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因为。一个法治的社会才会是更和谐的社会。

纪律是保证。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纪律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他担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时,就着手整顿学校秩序和校风。严禁学生无故旷课等,很快扭转了学校散漫的风气。经过整顿,学校面貌大大改观,师生员工团结得很紧密。树立了一种崭新的学风。同学们有秩序、有朝气。他们追求知识,孜孜不倦,议论政治,意气风发,成都高师成了进步势力的大本营。1950年3月,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第一次学生大会上强调:“学校秩序与制度的建立。对保障同学们学习.是有决定性作用的。正像我们在工厂、在部队、在机关里一样,没有秩序和制度.工作是搞不好的。我们学校也是一样。”因此。人民大学“不允许有任何自由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发生.哪怕是少数人。因为少数人是会妨碍大多数人的”。他希望大学生们要“根据学校规定按时上课.按时作息”。这些年,一些学生。特别是高等院校的一些学生.旷课、缺课现象严重,没有纪律性.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了纪律教育。严格校风校纪。优化育人环境。对于培养合格的人才至关重要。可见。吴老对学生严格的纪律要求,在今天仍是必要的。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吴老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总结了一些根本的原则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方面,吴老主要总结了四点:第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里的理论联系实际,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由于有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避免空洞地说教。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这样的理论才容易被接受。第二,以身作则。主要指教育者自身应是学生学习的良好榜样。吴老以自己的言行做到了这一点,堪称“以身作则”的楷模。他也要求“教师和家长必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共产主义觉悟的高尚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启发和影响少年儿童”。第三,启发自觉的原则。养成青年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和世界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正如吴老所说:“要求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建立起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启发自觉,经常反省,方能达到。第四,宽严结合原则。吴老主张:“原则问题应该严;非原则问题应该宽。”反对死板的、管束太严的封建教育和极端自由放任的资产阶级教育。比如对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对共产主义事业遥远坚定的信仰;要有努力学习的风气,顽强拼搏的精神。这些原则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而一些生活细节,如怎样穿衣服、梳辫子,则可以少管。宽严结合既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又能使青年的个性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另外,吴老还提到过正面教育和心理适当性等原则。

青年政治论文篇(5)

2013年5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大力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着力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1]。伴随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重要地位的不断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探索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加强青年教师思想教育引导,强化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对于高校发展的未来、人才培养的未来、教育事业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基本状况

笔者于2014年11月起组织开展了福建省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调查,调查将青年教师(包含思政、行政、教辅、专任教师)的年龄界定为45周岁以下(含45周岁)。调查选取全省34所高校,共收回调查问卷2925份。其中,在青年教师性别抽样中:男性占47.6%,女性占52.4%;年龄抽样中:25周岁及以下占4.1%,26-30周岁占29.6%,31-35周岁占37.7%,36-40周岁占17.4%,41-45周岁占11.2%;最高学历抽样中:大学本科占27.5%,硕士研究生占54.6%,博士研究生占17.3%;专业背景抽样中排名前三的是:工学18.3%,理学14%,文学13.5%;职称抽样中:初级职称占29.2%,中级职称占47.5%,高级职称占23.3%;政治面貌抽样中: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约占70%,派或无党派人士占4.6%;目前参加工作的年限抽样中:5年以下的占41.6%,5-12年占38.7%,15年以上占12.2%;其中,“双肩挑”(处级)教师占8.4%。调查表明,从总体上来看当前福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呈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

(一)青年教师多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态度端正、政治热情较高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政治观点正确,态度鲜明,立场坚定。绝大多数的青年教师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认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青年教师还很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高度认同,赞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对“三个倡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对于问卷中所列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17个事件,均有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选择“非常关注”。

(二)青年教师多珍惜教师角色,关心学校发展、职业认同感强

调查数据显示,在职业发展方面,多数青年教师无跳槽意愿,想跳槽的意愿流向单位主要为国内其他地区高校,说明大部分的青年教师选择教师这一职业很大程度上是出自于对职业本身的喜爱和认同,珍惜其现有岗位。在对教书育人的理解中,82%的青年教师表示教书育人“不仅要教学生专业知识,还要言传身教其为人处世的道理”。青年教师大都积极地关心、参与学校的相关改革发展,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有着一定的见解。对于学校在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制度措施,大部分青年教师表示能接受,有37.2%的人认为“比较可行,但仍需创新改进”。

(三)青年教师多掌握网络技能,对新媒体的关注度强、有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

青年教师大都具有良好的新媒体技术素养,辨别信息真假意识较强。调查显示,对于计算机网络这种新的信息交流工具的使用,超过87%的青年教师经常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参加社交网络和参加网络舆论活动。其中参加网络舆论活动(如微博、博客、论坛等)占17.5%,使用网络直播媒体(如网络电视台)、网络点播视频(如优酷网、土豆网等)以及新闻门户网站(如新浪网、凤凰网等)占42.7%。仅有9.5%的人未开通微博、微信。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利用网络媒体浏览信息时辨别信息真实性意识较强,超过八成的青年教师会辨析真假。上网的内容排在前三位的是“生活琐事”“个人心情状态”“个人对社会热点的见解”,分别占到38.7%、35.9%和33.4%。

二、目前福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尽管福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正确、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校园中蔚然成风,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仍存在误差

追求个性,价值取向多元化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小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重物质、轻精神的功利主义倾向,有些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表现在用市场原则对待教育教学工作,对可以量化的带来实惠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孜孜以求,存在急功近利、浮躁冒进的思想[2]。还有个别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信仰迷茫、信念模糊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青年教师把“自己不需要任何信仰”作为当前影响自己入党意愿的最主要因素,他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问题上,态度不鲜明,对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信心不足,对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中国梦”等国内外时事问题漠不关心。

(二)职业道德仍需强化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有极少部分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工作责任心不足,主动性不够,服务意识欠缺,缺乏敬业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勤业精神。调查发现,有2.7%的青年教师对于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高校教师“红七条”表示不知道有这些规范;少数青年教师忽视媒介素养的提高。在利用微博、微信、评论和转发信息问题上,有0.8%青年教师转发过社会负面信息;在对待教书育人问题上,3.5%青年教师认为教好书就行,育人是政工干部的事,这显然是对教育目的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

(三)心理调适稍显不够

青年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较短,人生历练较少,在角色转变的适应性上还不强。表现在:调查中有3.3%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心理调试能力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教师在追求教学科研的理想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现实的问题,如住房、子女就学等。调查显示,有12.4%的青年教师对自己现在的收入状况还很不满意,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处于这样的境遇,有些青年教师容易情绪化,产生心理失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工作。

三、关于推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四维路径

目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从固有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从陈旧的教育方式中摆脱出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从基础、核心、理念、根本四个维度创新工作内容、方式、方法,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一)以工作机制的创新为基础,实现管理体制的融合

要创新工作机制。要把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长期规划中,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健全的领导机构,构建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校院各级组织都有专人负责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适合本校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把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到文明学校创建工作,教学、科研、文化等各项工作的考核体系中,建立必要的责任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形成制度保障[3]。要落实工作基础保障。切实保障经费投入,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针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研究,不断探索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和新载体;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检查工作,以期形成长效机制,不断促进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二)以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为核心,实现教育培养的融合

要加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加快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年教师,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形势与政策教育,积极组织开展教职工理论学习,加大学习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动广大青年教师参与各种学习、座谈、宣讲,参加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学术研究,强化对当今时代的价值观、责任与使命的认识,让青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认同。要提升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严格执行高校师德“红七条”,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暂行办法》等制度,要建立可以量化的师德师风考核指标体系,将师德考核的具体情况作为青年教师教师资格认定、岗位聘任、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表彰奖励等的硬指标[4];通过举办先进教师座谈会、教学技能大赛、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组织开展“树典型、评先进”活动和师德师风标兵表彰活动,充分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寻找校园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广泛宣传,扩大正面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促进广大青年教师加强修养,笃行师道,提升师德风范[5]。要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依托各级各类青年骨干人才项目,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要关注青年教师的起步发展,尤其是教学科研岗的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尽快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实践关,尽早适应岗位工作;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助教制”、教学能手公开课项目,开展名校名师讲学活动等,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并通过压担子、岗位成长、项目支持等措施,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梯队建设、团队吸纳、博士后工作站轮训、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强化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实施高校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国际化建设计划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支持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学位、进入重点科研院所和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要强调对青年教师中拔尖人才的倾斜与保护。在工作条件、学习进修、科研经费、职称评定等配套上对高层次青年教师给予更多更灵活地支持,以鼓励他们潜心教学和科研;对新毕业入职的青年教师实行保护政策,以保护其学术生涯初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高层次优秀人才实行不占所在单位高级岗位职数或实行直接聘任特设岗位的做法;设立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奖项,充分发掘其潜力,鼓励、表彰他们在教学、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绩;实施学者奖励支持计划,着眼于在基础性、战略性新兴学科领域培养40周岁以下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培育学科后发优势。

(三)以追求与时俱进为理念,实现工作途径的融合

要强调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广泛提升青年教师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入手,不断思考推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新途径。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力争通过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以改善校园人文景观环境,深化校园文化内涵;通过举办青年教师“最佳一节课”、远程多媒体教学课程评比等竞赛活动,搭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技能和自我风采的平台;通过举办青年教师趣味运动会、组织书画摄影作品展、文艺汇演、广播体操等多种多样的素质拓展提升活动,让广大青年教师在品味高雅的活动中感受教育、受到启迪,调适青年教师身心健康,提升团队精神,增强主人翁意识。要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组织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扶贫、支教、挂职,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积极寻求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地参观、调研、访谈、工程实训、合作研发、顶岗等多种方式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文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要提升新媒体素养。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新媒体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并合理利用新媒体隐匿性、平等性、交互性等特点,大力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拓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在广大青年教师群体中开展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以及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利用部分青年教师自觉意识强、思想活跃、追逐网络的特点,成立教师网络评论员队伍,为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进行思想交流以及参与舆论工作开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的途径[6]。

(四)以关注实际需求为根本,实现沟通渠道的融合

要强化服务功能。要注重与青年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做到定时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及时了解、掌握他们在工作、生活上的最新状况,发掘他们的意见建议;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优势,对某些难以解决或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认真做好解释工作,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到实际情况,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尽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立足于青年教师的实际、特点、需求和成长规律,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学科上,推进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融合,促进支部与学科的“两圆相交”,努力打造优秀的教师学术骨干和党员队伍,让年轻教师得到优秀学科文化的熏陶。要注重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力所能及地为青年教师在婚姻、配偶工作、住房、子女入托上学、健康体检等生活问题上予以解决,在信息交流、科研立项、经费资助、进修深造等工作条件上给予扶持。如,为新引进的高层次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安家费、购房补贴以及初始科研项目启动经费,组织单身青年教师参加高校教师联谊,帮助解决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给新教师发放“生活礼包”和“高端人才服务卡”,代办校徽和工作证,组织校医院、水电科等部门提供便捷服务;制作中青年教师成长手册,让他们了解自身的发展情况,也为学校制定教育人才资源的长期培养计划提供依据。要关注青年教师心理健康。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针对部分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存在或重或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的情况,积极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在青年教师群体中适当开设网络版的心理学、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讲座,净化青年教师的心灵,缓解心理矛盾,减轻压力和受挫感,帮助其塑造健康的内心世界。

作者:林志凯 赵鹏 林桂兰 涂秀珍 单位:福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意见》[EB/OL].,2015-01-20.

[2]尤玉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视域中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3(11):55-59.

[3]张蓓.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嬗变及优化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44-49.

青年政治论文篇(6)

如何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教育者的建构性主导功能要与教育对象的自觉自为、能动积极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整个教育过程富有成效。近年来,从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向度思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

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既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又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对这一原则进行理论上的挖掘,充分揭示该原则的全面价值意蕴所在,阐明它的操作意向,使它充分科学化、明确化。在此,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我们倾向于将教育者的教育活动视为他人教育而展开下面的论述。

一、“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体认问题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的价值是什么呢?明确这一问题具有恒久性的意义。

人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其实质是在承认任何教育的最终途径都是通过“自我教育”的基础上,在教育中巧妙地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其内在“自我教育”的需要,实现主体自我教育为主体所接受,教育的目的才得以实现,教育的价值才得以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发展人的素质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价值指向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社会主体,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的结果是青年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青年个体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凸现培养“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等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提升青年的德性和精神境界的精神价值。其价值核心是青年自身内在的价值体现,是青年作为人才体现出的价值,是青年的素质全面发展的价值。

我们知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相结合其实是一种境遇性的交往式存在方式,尤其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它愈来愈显示出它的平等性、开放性、对等性、民主性、主体性色彩,旧式的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步地转化为相互辨识、相互交往、平等互动,最终达成一种“视界融合”的教育取向和习惯。

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针对性较差,实效性不强,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青年的主体性存在。实际上青年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客观上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开展主体性教育,而且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青年的主体性也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引导和发展。

所以,“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根本指向在教育对象身上,通过他人教育启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意识,他人教育要为自我教育准备必要的客观条件,使教育对象在开放、多元、变动不居的教育环境中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主建构,并对自己的选择切实地承担选择的责任。“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价值应该是:培养教育对象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习惯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意向和动机,努力培养教育对象的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对自我进行积极负责的精神建构和身心发育,这也是一个人真正实现精神成长、永不衰竭的动力所在。说到底就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行为的根本动因,没有人的需要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主观动机,也就不可能有人的积极行为。培养青年自我教育意向和动机.关键在于培养和激发教育对象思想政治需要。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是“融求知需要、求证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于一体的一种需要”。在校青年又都具有“青年意识与行为的未定性与二重性”的明显特点.迫切需要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解释和说明的介入,这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最佳结合时机,如果教育者抓不住这一时机,或者教育的针对性不强、解释力不足、说服力不强、作用力度不够,就会造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消退和疲软。

长期以来,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同程度存在:强制灌输“宏大叙事”话语体系,忽视从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教育活动与学生生活世界隔离,有意无意回避现实问题,造成学校与社会的反差,形成满足需要的假象;“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缺乏互动;忽视学生自身实践体验,把“掌握”等同“认同”;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泯灭了人的旺盛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使之荒芜化,同时也使人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只是在“纸面上的”重要性,其实是可有可无的。事实证明“有为才有位”,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长期无所作为,其重要性和地位都会受到损害。

二、“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切人点问题

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的对接时,重心和动力是什么的问题、切入点是什么等问题是一个被长期遮蔽起来了的重要问题。

激发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的需要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现在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要富有实效性,关键在于针对性,即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针对需要的现状开展教育工作。这就要求,开发和利用一切能够有效满足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教育对象需要冲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成分和情意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为自我教育准备条件,激发起教育对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只有研究教育对象的需要,支持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合理的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健康需要,疏导和转化他们的不合理需要,力争与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渴望和诉求在性质上同构并完全契合,才能有效地保证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对接和沟通,才能使二者顺利地实现教育内在矛盾转化环节的顺利链接而不致于“掉链子”,才能保证宝贵的教育资源不被浪费掉、糟蹋掉,才能保证教育时机不被延误。

有学者经过长达2O年调查研究,总结出青年的需要理论(1℃O理论),即青年的需要基本分为三类:成才需要(Needfortalent)包括专业学习、追求真理、荣誉与自尊和道德修养等;成长需要(Needforgrowth)包括充裕物质、艺术欣赏与娱乐、爱情、锻炼身体和友谊等;服从需要(Needforobey)包括遵守纪律、劳动与卫生和师生感情。这三类需要的相对强度,由强至弱依次为:成才需要、成长需要和服从需要。这说明,青年关注成才、满足成长、兼顾服从,需要层次向“自我实现型”转变。针对青年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才有了被接受的现实可能性,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协同动作。

1.满足青年成才需要,推进以德育为首位的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已从以前单一的重传授专业知识转变到今天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重提高素质。这正符合青年日益增长的成才需要。“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青年首先要学会做人,因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学校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德为先。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为满足青年不断增长的成才需要,我们必须全面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成才。

2.确保青年成长需要,促进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保证青年的健康成长,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思想政治教育如能正确引导青年对物质需要的满足方法,则有利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更好地引导青年以积极的方式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青年对属于成长需要的爱情和友谊的需要上升,这是人的基本需要,但作为教育者,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友谊观,不能因此耽误学业,耽误成才。针对青年对艺术欣赏与娱乐和锻炼身体的需要下降,我们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在积极提高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提高青年的身心健康水平。

3.提高青年服从需要,强化对遵纪守法为基础的法制教育。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人们知法、守法、用法。我们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化法制教育的内容,要使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法制化。遵纪守法是青年的一个基本素质,但我们在强调青年遵纪守法的同时,更要注意保证规章制度的有效性,这是规章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

三、“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保障问题

笔者认为,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双方的情感问题,是个瓶颈问题,是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者能否结合和持续结合的保障。因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情感情绪因素,双方动机方向契合程度,对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实现程度和质量都有影响。情感融洽,契合度越高,共识部分越多,教育过程就越积极,结合效果也越好,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完成得也越充分,教育对象的教育需要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满足,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也就都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反之,“情感抗拒”,结合会产生隔膜,发生阻断,使教育质量、教育过程大打折扣。

因此,必须重视交互主体性原则,以引导和服务为载体,构建双方平等与亲和的情感,杜绝“情感抗拒”。

交互主体理论认为,交互主体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以单纯主体的姿态把其他主体当作单纯的客体来取得其他主体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可能直接达到对其他主体的改造。所谓主体性,就是指作为认识主体在处理外部世界关系时表现自觉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德国的胡塞尔认为,主体之间不能是一种因果关系,同时也不应该是一种纯粹形式逻辑推理关系,而是一种“同情”关系。严格说来,科学的教育行为中并不存在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两背式主客体关系。因此,我们对待他人不能采取自然主义的态度,而要采取互尊、互爱的人道态度,在交互主体中把自我与他人放在完全独立平等的地位。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只有两者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才能杜绝双方的“情感抗拒”现象。因此,要创造热爱、向往、仰慕、亲切、和善等有助于教育过程正向运动的情感情绪,避免厌恶、鄙夷、憎恨、提防、生冷、抵触等不利于教育过程正向运动的情感情绪的出现,使教育过程“喜人”而不是“烦人”。而最主要还是取决于教育者以真诚、饱满的教育热情地做好引导和服务。

1.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将社会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但教育者不能将其观点、立场移植给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教育者的教导、解惑为主,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作为教育者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自己观察、比较、思考、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作为,在生活实践中完善自己的品格。我们要多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面对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存在一些消极的倾向,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和批评,而应该积极帮助引导。不能板着面孔对其大加训斥,而应该认真分析学生产生这些认识的社会原因和主观原因,并努力寻找端正学生思想认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更应该给学生讲清正确分析、看待各种社会现象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自我认识向更深层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越强,其学习的主体性表现就越充分,其探索的欲望就越强烈,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教育为自觉探索。:

2.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是有选择的,都会从自己的需要、兴趣出发进行选择。教师要尊重、关心学生的各种需要,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体现国家、社会对学生在思想政治上的要求;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要重点讲解和积极引导,即要主动抓住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正面教育学生;要针对社会消极现象,正面引导学生;寻找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如学生的自身发展问题、就业问题,耐心开导学生,帮助学生解答一些疑难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青年政治论文篇(7)

1、价值取向多元

伴随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来的不只是西方的资本、技术和服务,同时还有西方的各种价值观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念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倾销大量涌入中国,对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在多元价值面前能够坚定政治立场,但也有小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西方价值观念不加甄别,一味接收,导致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对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产生怀疑。

2、职业道德弱化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教师的一贯要求。韩愈也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是社会对教师评价标准的两大组成部分。而目前许多高校在青年教师的选用和培养时,首先考察的是“学高”而不是“身正”;青年教师出于科研和生活压力,关注的重点也在于“授业解惑”而不是“传道”。此外,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在对子女的培养上,往往重个人能力,轻团队意识。因而,也有部分青年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协作意识淡漠,集体意识和团体目标淡化等特征。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高校青年教师以其独特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价值观传递和塑造作用,这也使得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工作,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主力,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具体的组织者、引导者。由于与学生的年龄相近,高校青年教师在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关注问题上与学生有许多共通之处,与学生的交流接触也比较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是教学之外的言行举止势必对学生思想和性格的养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2、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学术研究中心,是社会群体心目中的学术圣地,在普罗大众中意味着真理和权威。利用高校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象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在青年教师队伍中生根发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达到凝聚思想和共识的目的,也能避免价值混乱、思想动荡,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青年教师应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注重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在思想上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增强思维的主动性,深刻领会我国的国情,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以服务教育事业为宗旨,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导向,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结合起来,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青年教师的思维特点,多管齐下,从思想、内容、手段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1、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提升对相关工作的认识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必须切实认识到对青年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必要性,认识到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联系。高校要把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教育当作重要任务来抓,要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定路线,确定目标,明确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也要抓好规划落实,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多方面保障,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创造积极的条件。

2、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

长期以来,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广大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程序化、形式化、泛政治化的倾向,不仅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青年教师的逆反心理。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高校既要从思想上疏导、帮助,更要注意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现实难题。

3、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内容

高校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活跃在学术、娱乐和生活的潮流前线,喜欢新生事物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选择既能够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奉献精神,又能吸引青年教师注意力的社会热点事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的意识,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思辨能力和抵御能力。

青年政治论文篇(8)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人脑的结构和机能特别复杂。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它不但能揭露事物的生理学意义,而且能揭露事物的社会意义。它整合的一切内外活动,保证适应环境,并且创造科学,改造世界。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脑的活动就是反射活动,心理的反射实质在条件反射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有关条件反射的研究提示,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最主要的条件。教育中的奖励与惩罚,就其生理实质来说就是强化。有关强化的性质、强化的时间、强化的方式和反应效果的研究,为思想政抬工作中有效地进行奖励和惩罚提供了依据。例如:心理学提出,评价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往往比批评、训斥更有效。而奖惩的效果又因个体特征的差异而不同。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里包含三层意思,即: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反映论原理对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多启发。它告诉我们,人的任何品质都是在现实影响下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开展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而不能听任青年去接受社会上不健康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心理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对每个具体人来说,他所在的集体—家庭、学校,特别是所在的班级、班组和小组,对他的思想行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应局限于做大报告与个别谈话上,而应该十分重视整个校风、班风,特别是宿舍、小组的风气建设。因为它们会像染缸一样染红或污染学生的心灵。人的心理是客观现象的主观映像。人对现实的反映受到个人的生活经验、个性特点和年龄特点的折射。这就要求我们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个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一切外部影响的心理反应都会受到内部影响的折射。因此思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一个培养人的内部意向,进行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上来。

心理与活动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性体现在:心理表现在活动中,活动受心理的调节,心理在活动中展开。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活动,才能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征。但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人能够有意识地掩饰自己的心理活动,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特合内心的表现来。因此,我们的观测一定要全面、系统、有分析,以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不管一个人怎样掩饰或伪装他的内心活动,总会在行为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根据心理学的发展原理,要求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限于口头的宣传与教育,而应当把青年组织到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去,通过他们自身的积极活动,培养和改造他们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

青年期是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也就是离开父母,要求个人独立自主的时期,可以说是心理性的“断奶期”。青年人的身体急速发展,性机能迅速成熟,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具有一系列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注意把握心理特点。这些特点是:

—“闭绝性”。他们已经失去了儿童期的直率和天真。他们的内心活动不大轻易表露在外,但又希望别人理解。

—独立性。强烈的思想独立、人格独立、行为独立、生活独立等要求。可以看作是他们否认自己是儿童、确定自己是青年的正常要求。在他们寻找独立的过程中,又往往渴望别人的帮助和支持。

—性心理的成熟引起性表现的发展,产生了性的需要和意识。情绪容易激动,短暂而强烈,带有明显的两极性,同时又开始带有文饰和内隐的特点。

—思维独立批判性显著发展。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再相信书本的解释。但他们的认识常常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倾向,容易绝对化。:

青年政治论文篇(9)

“80后”教师成长于改革开放后,而且1978年以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开始严格实施,“80后”教师很多是独生子女。较之新中国成立后前几代人生活物资的匮乏,他们大部分生活在被家庭重点满足、物质生活充裕的环境。因此“80后”青年教师和前辈强烈的集体观念、“革命理想高于天”相比,个人人格独立意识比较强,更注重个人成长和个人诉求。而且随着国门的打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国际交流的机会极大增多,网络上各类鱼龙混杂的信息资讯的“大爆炸”,加上青年教师从校门到校门,经历相对单一,对国情、社情、民情缺乏深刻了解,对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缺少正确认识,使他们受到了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加大,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对参与政治生活热情不高。“在回答‘您的信仰最倾向于什么’时,虽然选择‘资本主义’、‘宗教’、‘没有明确信仰’的比例(分别为:2.73%、3.65%、18.34%)不高,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小,信仰多样化的趋势已客观存在。”

(二)处于资历浅、事业初步发展阶段,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大

“调查384名珠三角地区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中,感受职业压力中度以上的占78.12%;压力来源主要是科研压力、生活保障和职业声望,其次是职业发展和体制改革;68.2%的教师表示职业压力已对自己心理、生理和行为均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80后”青年教师,目前三十多岁,既是完成博士或海外交流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的“新人”;又是富于创新精神、朝气蓬勃的,承载着学校、学生高标准期望,需要应对信息时代知识快速“更新换代”,要很快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的“新秀”;同时还处在家庭角色转换,开始承担家庭主要责任的阶段。他们面对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非常大。由于青年教师是资历浅的“新人”,在学校决策工作中缺乏话语权,如果缺乏组织主动建立的沟通机制和平台,他们与领导层之间的信息传递会出现脱节现象。缺乏集体力量的帮助,将加大这些压力对青年教师的影响。

(三)受教育程度高,富于创新意识

由于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进行扩招,“80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较以前几代人大大提高。并且随着国力增强,国家对教育投入增加,他们接受更高一级、更优质教育的机会也大大增加。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80后”青年教师100%具有博士学位,5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1年以上的经历。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国际视野的开拓,“80后”教师也成长为更富于创造性和创新性的一代。“80后”青年教师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目睹并体验着国家从落后到进步的过程,心中自然地蕴藏着爱国的热情与自豪感。他们未经历过“政治斗争为纲”的社会生活,虽然对政治生活热情不高,但也没有“关心政治,往往就会引来‘政治关心’”的恐惧。他们有知识,有头脑,视野开阔,不拘囿于体制内思考,勇于创新,如能普遍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建设的热情,将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生力军。

二、新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特别重视的工作目标

(一)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

由于“80后”青年教师队伍政治热情不高,加上目睹当下现象,目睹政治结构中一些人把本来实现崇高政治理想的组织变成“利益集团”的现象,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受到了损害,部分青年教师对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部分青年教师对党建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冷漠或先入为主的抗拒心理。“我们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和食物……这些都是政治,如果没有人关心和谈论政治,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一个糟糕的世界,没有一个人、一个企业能逃脱悲惨的命运。”政治理想和信念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连。共产主义在中国当前的表现形态实实在在,即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小康社会,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中国梦”。而且党的十后,党中央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厉反腐,向着“依法治党”的方向前进。当前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借着这股雷霆之风,大力增强青年教师对党组织的信任感、归属感,帮助青年教师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坚定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从而用他们的青春和才干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增强青年教师对于国家、社会、学生的责任感,大力加强师德建设,激发他们爱岗敬业的工作热情

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中心工作进行。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与科技创新。这一职业责任决定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要求。但“60年代出生员工有责任心,有理想,埋头苦干;70年代出生的员工有压力,有焦虑,肩负重担;而80年代出生的员工则以快乐为导向,讲求个人实现”。加上受当前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青年教师师德出现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表现是:敬业精神弱化、学风浮躁、学术不诚信、对待学生功利冷漠。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富于创新精神,但如果缺乏良好的师德,则很难踏实地专注于科技创新、教书育人。身教胜于言传,“80后”青年教师与当前大学生年龄相仿,承担教学、班主任等工作比较多,和学生接触多,他们的言谈举止、道德修养、理想志向最容易感染、影响、带动学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在2014年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说:“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锻炼成长起来的。”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与中心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与当前师德建设需要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为支持,将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转化为生产力。

三、新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在高校青年教师中开展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要与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个人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渗透在服务工作中,克服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和事业发展“两张皮”、“空到空”现象“新生代白领的前五项职业诉求依次是成长诉求(约占总量的46%)、经济诉求(约占总量的43%)、成就诉求(约占总量的36%)、权限诉求(约占总量的24%)和人际诉求(约占总量的21%)”。过去我们传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方面侧重强调集体观念、历史责任和国家意识形态的锤炼与锻造,单方面强调阶级意识和政治服从,忽略他们的个人诉求,这容易导致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抗拒和误解,认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务虚”,不如用这些时间来做业务工作。说:“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接地气、通下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忧,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学校党组织作为高校领导者,要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融入、渗透和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中。特别是在青年教师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党组织给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让青年教师了解体会到党组织的力量与宗旨,从心认可。要积极开展与教学、科研工作相关的主题党组织活动,如以支部为单位举行讲课交流辅导,以党小组为核心申请部级重大课题,举办党员学术交流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业务工作中先进党员教授的榜样力量,鼓励他们将个人成长与诉求与党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相结合。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党组织要领导并建立工作机制与平台,了解青年教师的观点与意见,及时反馈与解决问题,让青年教师亲身体会到党组织追求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他们的个人追求事业发展目标、努力方向的一致性,从而消除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抗拒心理。只讲理论不讲实际,决策不管意见只靠“解释”难以服众。高校所有党的领导干部都是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要通过服务青年教师,办好点点滴滴的实事,通过在业务上扶持帮助,在生活上关心照顾,达到在思想上教育引导的目标。

(二)多采用间接,注重潜在影响的教育工作方法。

通过校园文化、校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针对西方崇尚“自由”、“个性”的文化传统,西方通常采用非显性、间接的方式,将西方的国家意识形态渗透教育对象,而我国传统政治思想教育多采用正面灌输的方式。正面灌输效率高但效果不一定好,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却通过内化于心,可以从根本上、长时间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80后”青年教师成长于一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他们追求独立、自主、创新,因此在他们中间开展党建与政治思想工作,要特别注意通过间接的、有潜在影响的方式。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织,经过历史的沉淀,会形成独特的校风。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同时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它通过心理感染、群体规范产生巨大的同化力、促进力和约束力,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2014年5月4日,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党的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二十四个字,符合时代特点,实践导向鲜明,非常“接地气”。当前开展党建和政治思想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良好的校风,从而“风化”学校师生员工。例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学校主页建立了“建设者”专栏,通过180多期报道,宣传和赞扬师生身边的,为教育事业和国家建设事业勤奋工作学习、默默奉献的“平凡人”。其中报道了很多在教学、科研一线的青年副教授、讲师,还报道了学校忠于职守的保安、无私奉献的饭堂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行政人员、勤奋攀登知识高峰的学生等,不管他们的岗位是多么平凡,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党委书记杜小明概括为“成就积于平凡,真诚感动华园”,获得了师生的共鸣,对学校师德师风校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青年政治论文篇(10)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青年的优势决定了他们是社会中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的不足,也决定了他们应受到教育,科学的迅猛发展,青年人是科学的带头人,在推动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夯实了自己在政治舞台上的地位。青年的取向将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主体,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他们在社会发展中有特殊作用其他年龄段的人根本无法取代。

首先,青年人是各行各业的接班人。社会发展是一项无限运动,而人只有有限的生命。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被传承,要被创造,必须有中老年人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在青年人中培养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5至10年后,祖国整个建设重担将大部分落到他们的肩上,再过20年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都将由他们承担。

其次,青年人还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青年人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还处于组建家庭、繁衍后代的阶段,必须花大功夫去培养后代,保证后代的健康成长,合理有效地开发后代们的智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行,为后代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莫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青年人是社会生产的突击队、生力军。青年人自身的体力、智力处于旺盛期,思想活跃,有条件成为社会生产的突击队。中年人要锻炼培养他们,总会把一些具有挑战性和一定难度的工作交给青年人去干,青年人从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他们也乐于干这些工作。青年人对中老年人的尊重及对他们的依赖性,决定了青年人愿意承担那些耗体力和智力多的突击性工作。青年人成才欲望强,又富有冒险精神的群体,在社会生产中,他们常常在搞技术革新、搞发明创造和攻克科学难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果,甚至是一些突破性的成果,不少都是青年人取得的。他们的创造活动,给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产生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五、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培养青年的全面发展是目标

这是由党的教育方针决定的;青年人未来责任重大,现实只有对他们进行全面教育,他们才能承担起未来和责任。另外,青年正处于全面发展的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全面教育,全面发展是当前的任务。

(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实践是关健

因为青年人的成长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是缺乏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强化深化所学书本知识也必须进人社会实践,能力的真正发挥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三)耐心说服,热情引导是主要方法

青年政治论文篇(11)

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已经日益成为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严重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一九五O年至一九五九年,青少年犯罪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百分之二十。但是,一九七九年以来,不断上升,保持在百分之七十左右,一九八六年青少年犯罪占同龄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十二点五,占刑事犯罪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二点五,一九八七年则达到百分之七十六点八。一九九O年全国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八十二万,二OOO年至今青少年犯罪人数更是一路攀升。这些触目惊心得数据,向责无旁贷的我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研究课题。对此,我国学术界众说纷纭,著述甚丰。在此,笔者仅就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窥管之见。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有自己的原因。我国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世界上的其他事物一样,也有自己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阶级原因,又有经济原因。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宗教、道德、家庭等诸方面,而又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在一起。我们认为,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政治原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犯罪是阶级社会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世长存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私有财产的产生而产生,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出现的,而且它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国家的消亡而消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国内阶级结构的根本变化,不仅不会产生犯罪,而且为我国预防、减少乃至最终消灭犯罪提供了根本保证。当前,在我国存在青少年犯罪是有其社会政治原因的。

1、国内剥削阶级残余及其思想的存在和影响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但是剥削阶级的残余分子和“特殊的阶级斗争”仍然存在,他们不甘心自己失去的“天堂”,除自己伺机直接进行犯罪活动外,还采取各种卑劣的伎俩,腐蚀、教唆青少年进行犯罪活动,与我们争夺青少年,以为首的“”分子,披着宗教的外衣,造谣惑众,迷惑人心,聚众围攻中南海和天安门广场自焚,企图人民共和国,颠覆无产阶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具体表现。对此,我们必须时刻高度重视和提高警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落后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反映旧制度的旧思想残余,不可能一下子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中,它还会长期在“我们中间腐烂发臭并且毒害我们”。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剥削阶级的残余思想还有一定的土壤和广阔的市场,它会长时期继续毒害和腐蚀我国青少年的灵魂,拉拢、引诱他们进行犯罪活动。当前,资产阶级惟利是图、损人利己、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泛滥,是我国青少年产生抢劫、盗窃、诈骗、流氓、等财产型犯罪和性犯罪的直接原因。

2、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社会上种种消极丑恶现象的存在和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国际交往、经贸往来、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扩大,西方资产阶级的种种消极丑恶现象同时也纷至沓来,这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坏的影响。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消极丑恶现象无疑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又一催化剂。

十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影视事业在我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是有些官办和民办影视厅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经常贴出一些诸如“香港风流刺激动作片”“当代性科学教育”等广告,引诱广大青少年,放映一些低级下流甚至的影片,加之录像机、影碟机进入现代家庭,家庭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一些影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这样,有些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灵魂被腐蚀,从追求、寻求色情刺激,乱搞男女关系,发展到走上犯罪的道路。

前些年,我国文化市场的混乱,文学的苍白,各类非法出版物充溢市场,这对我国青少年的毒害更深。有的青少年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头脑空虚,却对非法出版物爱不释手,传阅、抄录书刊,并仿效“试验”;有的青少年对武侠、艳史之类带有封建主义、格调低下的街头文学和厕所文学很感兴趣,整日游荡社会,结伙逞凶、抢劫、盗窃,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并且进入了家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互联网的出现,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地球村”,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无时不在,无时不有,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与此同时,网吧、游戏厅的纷纷建立,网上聊天和信息的交流,使青少年思想更加活跃,尤其充斥其中的色情、暴力影片和游戏,鱼目混杂,在“禁止中小学生入内”的幌子下,受经济利益驱使,惟利是图,向广大社会青少年昼夜开放,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有些青少年在网上盲目交友,相互间宣泄心中的苦闷与困惑,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国际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势力的存在,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国际政治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和国际因素的影响,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还会存在,甚至在某个时期有激化的可能。前些年,在北京发生的“”分子,聚众围攻中南海和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就是以为首的“”分子与海外反动势力互相勾结,利用青少年的善良和热情,上演的一幕闹剧,是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企图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严肃政治斗争,这是新的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特殊表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的,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②这充分说明,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今天,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势力,并没有放弃变中国为其附庸的美梦,总是千方百计拉拢、诱惑我国青少年,为其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培养奴才,使我国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的罪人。这是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国际政治原因。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经济原因

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必然受社会诸因素的决定和影响。恩格斯说过:“经

济条件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的发展”,因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的”。③所以,我们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必须把探询的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经济领域之中。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中的各种矛盾和弊端刺激人们的“物质欲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党的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中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同时并存,脑体倒挂,分配不公、超前消费等矛盾和弊端,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在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的刺激下,一方面一些集体、个体和私营企业不顾国家的三令五申大量雇佣童工;另一方面有些家长急功近利,迫使子女做工、经商、帮助家庭劳动,加之近年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和泛滥,使不少青少年及早弃学就业。据一九九八年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流失人数为八百一十五万人;据二OO一年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犯罪调查,在十五岁以下未成年违法犯罪少年中,百分之九十二是从学校流失的学生。由于这些青少年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过早流入社会,在物质引诱和坏人的教唆下很容易走向邪路,所以,他们不仅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而且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和一支“后备军”。

2、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等的发展,分配不公,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剧增,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又一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引起了深刻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同时,社会的工业化、都市化、现代化等在近二十多年也得到了很快发展。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的增大,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等问题。据估计,目前全国约有1000万~3000万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有一亿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尽管党和政府在再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多种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因素制约,这个系统工程的完成还需时日。无疑,城市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构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二OO一年全国范围的青少年犯罪调查,十六岁以上青少年犯罪中,有百分之五十三是下岗失业者或临时工。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工作力度,防患于未然。

3、学校教育的弊端和教育方法的僵化,也是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的倾向,在一些地方仍很严重。在一些中小学中,重点学校办分校、非重点学校搞重点班,忽视对“双差生”的教育和辅导,盲目追求升学率。结果使这些学生产生了“自卑”心理,由厌学下坠为弃学,长期流散到社会,形成危险的“流失群”。这些青少年一旦失足,就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有些学校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的全面发展,没有把理想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道德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致使一些学生缺乏理想,胸无大志。尤其是学校对法制教育不重视或方法不当,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法盲,犯了罪,不仅不知道犯罪,而且视为儿戏。对此,社会、学校必须高度重视。

4、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家长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摇篮,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品质需要从小培养,不良的习惯和品格也是从少年时发端的。所以,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影响,对青少年犯罪意识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直接地影响了对子女的教育状况。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双亲家庭:二是单亲家庭:三是多亲家庭。其中父母加独生子女的双亲家庭是家庭结构的主体。这类家庭中的父母由于受的影响,多数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不尽理想。加之双职工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和赚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教育子女,并且有的家庭对“小皇帝”围着转,百依百顺,满足其物质要求,在教育上放任自流,以致使子女从小就形成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的性格,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坏习惯。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入老龄化,多亲家庭不断增多,其成员复杂,一般是三世同堂,间或有四世同堂,在这类家庭中,受封建的“隔代亲”思想影响,教育方式不协调,很容易出现对子女一方放纵溺爱,另一方简单粗暴。溺爱的“亲情过剩”教育方式,久而久之,会使青少年养成骄横、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不良习惯,一旦恶性膨胀,遭遇外界不良诱因,就会专横自私、胡作非为,导致走向违法犯罪。粗暴的“恨铁不成钢”式的教育方式,使青少年产生恐惧心理,身心遭到严重创伤,增大与父母之间的隔阂,性格渐渐变得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去寻找同情和温暖,从而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使青少年形成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性格扭曲化,这也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八O年婚姻法的颁布和二OO一年的修改,我国出现的第二次离婚高峰据高不下。据有关统计资料记载,我国的离婚率在增加,全国离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一九九O年为0.59%,一九九八年为0.89%,二OO二年为1.8%,在大城市北京、上海等地,每年登记结婚的和办手续离婚的比例已接近50%,因此,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样,青少年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平衡发展,易形成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易走极端等自闭失衡心理。有的单亲家庭重新组成一个带有继父或继母的家庭,随之而出现的感情间隙,加之有的孩子父母忽视言传身教,文化素质、道德水准低下,行为不检点、不文明或具有不良嗜好,甚至有违法犯罪记录,这就必然给子女带来不良的影响,诱发子女不良行为的产生,甚至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家庭的影响也是造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5、我国青少年的切身利益问题未能得到合理解决,导致内部矛盾激化,这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有十二亿六千万人口,其中青少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就是说我国有四亿青少年。广大青少年的存在,就需要解决他们的升学、就业、住房等问题,但是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力、财力相对还不够雄厚,党和政府虽然重视,但是暂时还不能完全解决关系青少年切身

利益的问题,对此,有的青少年不能谅解,加之处理这些问题的部门和不正之风的存在,置《未成年人保护法》于不顾,不时发生损害青少年切身利益的事件,就导致了青少年的不满。这就使一些青少年悲观、失望,以至铤而走险发泄自己的私愤,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原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社会政治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外,就青少年个人而言,还有更重要的主观内在原因。

1、生理上的特征和心理上的多种矛盾。

青少年是旭日东升的朝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现代化的后备力量,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生理特征的突现和心理上多种矛盾的并存,在外界诸因素的影响下,容易诱发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生理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首先,身高和体重猛增,体能增强。其次,肌体能量代谢快,感情易于激动,肌肉活动增强。再次,性激素的分泌,性机能的迅速发展,生理冲动的出现。虽然生理上的变化不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但

它是当前抢劫、等暴力性犯罪和性犯罪的生理基础。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变化,在社会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心理上也表现为诸矛盾并存的局面,这体现在:首先,物质欲望的不断增长与满足相对减少的矛盾;其次,依附关系与自立要求的矛盾;再次,性生活的要求与道德、法制等的矛盾;最后,活动能量与认识水平的矛盾。若不能很好的正确对待和解决这些矛盾,青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大环境因素的影响和诱惑,不冷静思考,凭一时激情而行为冲动,去实施被禁止的行为,进而触犯法律。

2、腐朽颓废,吃喝玩乐的“幸福观”。

在我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虽然剥削阶级已经被消灭。但是,由于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所以,封建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还仍然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污染和毒害人们的思想,加之的影响,使这一残余思想愈演愈烈,在我国青少年中形成一定的市场,成为诱导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对青少年犯的走访中,知道他们的信条是:“人活着就是尽情地吃喝玩乐”,“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满足自己的私欲”,“吃饱喝足,死了不屈”等等。正是这些腐朽颓废、吃喝玩乐的剥削阶级人生哲学,把他们引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上的。可见,腐朽颓废,吃喝玩乐的幸福观,是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内在主观原因之一。

3、封建的“哥们义气”的友谊观。

“哥们义气”是封建“行帮”的思想表现,我国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从根本上废除了产生这种思想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但是,由于旧的思想残余的影响,目前,在我国青少年中这种思想还有一定程度存在,甚至在某些青少年的思想中还占着主导的地位。他们在“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为朋友两肋插刀”以及“多个朋友多条路”等封建思想的支配下,山盟海誓,拉帮结伙,为所欲为,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带有黑社会性质青少年犯罪团伙倪端的初现,就说明了这一点。可见封建的“行帮”、“哥们意气”的友谊观,严重地腐蚀着青少年的灵魂,是当前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又一主观内在原因。

4、绝对自由的资产阶级自由观。

自由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阶级特权的斗争中,提出的人权口号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是,自由是一个历史的、阶级的概念,从来都没有超阶级的绝对自由,绝对的自由就是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期间,林、江反革命集团为达到他们篡党夺权的目的,曾一度把这个概念搞得混乱不堪。这样,就使我国一代青少年深受毒害,盲目的追求“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无视一切道德,纪律和法律,反对任何约束,在极少数主义的敌对分子的挑唆下,他们极容易被迷惑,铤而走险,成为人民的敌人。河南省开封市刘思莹等同学在“”分子的蒙骗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自焚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绝对自由的资产阶级自由化,也是当今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5、拜金主义的资产阶级物质观。

拜金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它是资产阶级普遍奉行的道德准则和人生信条。在改革开放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同时,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也将随之而来,腐蚀我国青少年的灵魂,滋生“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这对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极易诱发其不择手段,获取物质财富,走上抢劫、盗窃等财产性违法犯罪道路。所以,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同志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增强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不懈奋斗。”⑨的讲话,切实做好新时期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517页。

②《邓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法制日报》1989年6月28日。

③杨家亭:《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发展论坛》1996年第9期。

④宗秋荣:《谈家庭教育功能的转变》,《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⑤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