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6:01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1)

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发明的第一天,人类就尝试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信息管理和临床诊疗过程当中。上世纪60年代,国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住院病人的管理。70年代,其应用范围扩展到病案、卫生统计、门诊、护理、药品等部门。80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取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服务水平[1]。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逐渐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三甲医院,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而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医疗领域的知识和数据也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种类逐渐增多(图像、文本、波形、组学数据和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数据),系统的复杂度逐渐加大(系统标准繁多、接口类型不一致),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应用开发,难度都日渐加深。因此,医学信息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于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及发展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设立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是一门以信息科学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基础理论、医药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当今医学信息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与传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目前,据统计全国已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医药院校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0所)。但是不同高校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覆盖的范围理解不同,学校间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有的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等硬件类课程多一些,有些学校开设计算机技术等软件类课程多一些,有的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等信息学类课程多一些,这就导致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笔者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设置,对目前国内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总结。

三、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院校的专业设置

本文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分类加以讨论,以期望理清国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以硬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较多,着重培养学生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接受电工、电子技术、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良好训练,具备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完成医学仪器系统方面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人才。此类学校以四川大学为代表。作为我国第一个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四川大学的课程设置有标杆意义。目前该校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传感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电子学,现代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以电子类、仪器类课程为主。类似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除了上述课程外,部分学校还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学影像仪器、医用测量与监护仪器等。当然,这类学校只是以硬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软件类课程。

2.课程设置以软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主要培养的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类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微机原理等。此类学校以计算机和软件类课程为主,既有传统PC端的医疗信息系统等软件类课程开发课程,也有web系统与技术等网络类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开设了物联网技术课程。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部分院校还开设了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开发课程,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类似的大学还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同样,这类学校也只是以软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硬件类课程。

3.课程设置兼顾软硬件类课程。国内这一类的大学也比较多,通过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既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软硬件类的课程比接近1:1。这类学校有: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泰山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但这类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相类似。

4.课程设置兼顾医学信息类和软件类课程。在所有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10所之多。这部分学校在主干课程中还会增设一些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医学类和医学信息类的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病案管理与统计等。这类学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及医学信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5.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设置。当前信息技术是工学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无时无刻不在向医疗领域渗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用软件的开发技术,而且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技术[3]。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2)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进步,尤其是在工程档案信息的管理工作上,对于数据化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提升大家对工程档案信息的应用效率,为了强化大家的理解,本文就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展开探究,希望能够起到一些积极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数据;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强化这方面工作的管理水平,是相关从业人员需要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部分管理人员的意识还比较落后,对于大数据时代的一些新型档案管理方法,并未展开合理的应用,进而限制了档案的管理、开发水平,这对于工程建筑行业的发展大为不利,要想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展开进一步的巩固,工作人员不妨利用一些新型的档案管理方法,完善档案管理思路,深化档案管理的整体质量。

1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关键

信息化的发展,让民众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认识,也得到了一个全面性的提升,在共车行建设中,其档案信息至关重要,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最终质量,所以,在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中,相关人员务必要把握住相关的管理要点,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建设工作,不妨从以下几何关键点着手进行:

首先,需要对应用性的技术内容作出强调。工程档案信息的种类比较繁多,所牵涉到的档案信息,可能会有技术差异,在管理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妨根据项目情况,选择合适的管理方法,就工程技术建设,构建起完整的档案管理框架,尽量为后续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奠定一个扎实稳固的基础;其次,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性。根据实际的调查情况显示,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岗位,大都是一些闲职,而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领导安排的人员也都是非专业化人员,对于业务并不是完全熟悉,影响了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在以后的发展管理中,针对這方面的内容,工作人员必须要给予恰当的认识,提升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最后,确保管理制度的规范性。针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内容,相关的领导人员,务必要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提出一些有效的保障措施,针对问题,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应急规范,确保大家在工程档案信息的管理中,都能秉承规范性的查阅意识,对于那些违规行为、泄密行为要出示相应的奖惩措施,进一步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2大数据时代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创新途径

2.1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大数据的时代环境下,针对工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管理措施,从根本上强化档案管理的质量。首先,对于硬件方面的内容,工程建设单位可以根据档案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采购一批符合档案信息数据化的设备,像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等,保证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进一步促进纸质档案的数据化发展,从根本上强化档案管理的质量;其次,对于软件方面的建设,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工程档案的实际情况,展开深入、详细的了解,建立起一套适合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系统,利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对工程项目过程中的各类档案信息,展开有效的手机、整理、归档,以及后续的共享操作,这样不仅仅可以节省后续的档案管理精力,同时还可以有效强化大家对档案信息的利用率,对于工程建设的发展大为有利。

2.2出台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制度

要想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对工程档案信息管理展开更为智能化的创新,相关人员需要明白一点,除了要完善必要的硬件、软件设备,还需要对管理制度,进行适当的明确和改革,尤其是传统档案管理制度,有很多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管理状况。首先,可以根据实际的档案管理情况,结合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些必要法规,深化管理制度的要点,尤其是要针对工程建筑的细节性内容,更要进行有效的拓展与声明;其次,在一些具体的管理细则上,可以对档案信息的收集、保存、统计、保密和销毁等,展开详细的说明,让工作人员明白自己的工作要务,以便强化他们的责任意识;最后,对于档案部门的一些工作人员,要详细讲解制度的应用性,尤其是结合信息化的档案管理环境,就一些特定的要求展开说明,这样既能够加深其管理意识,同时也能够有效强化其未来的管理方式。

2.3提升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安全

档案信息的数据化发展,虽然提升其管理效率,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不得不给予重视,那就是档案信息数据化管理过程中的一些安全问题,针对这一点,无论是主要的管理人员,还是工程建设单位的领导者,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为了提升档案信息的数据化管理质量,首先,要明白有哪些潜在的安全隐患,可以分析类似的工作内容,了解故障来源是因为网络黑客,还是病毒问题,亦或者是否在操作设备的时候存在着不当操作等等;其次,对于档案的安全管理内容,大家可以就设备的使用,展开安全性的说明,比如计算机的日常操作细则,资料的复制操作,数据化信息查阅需要遵守的规则等等,强化大家的操作规范性;最后,在管理工作中,还需要利用一些杀毒软件,定期对数据化网络环境展开维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就工程档案信息建立一道网络防火墙,这样可以有效增强档案资料的安全性。在保证档案信息资源安全性的同时,注重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往的档案管理中,各个部门交流较少,信息传递较为缓慢,想要了解其他部门信息,难度较大,借助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可以实现部门之间信心传递,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高部门之间信息资源传递速度,保证信息资源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实现工程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创新性。

2.4确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

对于工程单位的领导者而言,档案信息管理不会带来直接的利润刺激,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管理思路,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改变以往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良风气,相关人员需要确立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发展思路。首先,工程行业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所以档案信息具备一定的保密性,对于各类档案信息文件的协调管理,相关人员在服务、应用方面,对那些参与文件管理的各个部门,档案信息的管理要更加科学化,必要的时候,可以对公司的一些机密文件进行加密操作,根据需要,在特殊符号解码后存储信息,这样更利于后续的生产应用,有效规避了合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信息外泄的问题;其次,对于专业化人才的建设工作,管理者也要给予重视,一方面在内部可以开展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定期培养员工的档案管理思路,从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进行引导,为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应当注重激励政策的完善,提高企业内部资源信息管理能力。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培养管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提高管理人员品德修养,实现档案管理工作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强化“保密法”和“档案法”的内容。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当适应时展特点和要求,借助公平方式保护权利意识,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完成档案文件的收集、处理、存储和统计工作,掌握更多信息化技术,掌握新的管理软件知识和技能,提高档案管理专业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这个强调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时代里,针对工程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内容,相关人员需要确立有效的管理思路,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意识,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有益的档案信息化发展思路,对于那些潜在的信息管理问题,也要采用恰当的方法展开优化,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在单位内部的应用效果。

信息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研究论文

[摘要]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同时,涉及到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复合型应用专业,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医疗信息化也对医学信息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了解医疗基础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信息化技术等综合能力,所以根据社会生产对于人才需求提出的要求,要不断研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强劲动力。该文分析了医学信息管理的人才需求和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结合现阶段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20)05(b)-0167-03

我國医学信息教育是在上个世纪80年展起来的,医学图书情报教育是医学信息教育的发展基础,现在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外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研究十分重视[1]。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十分广泛,不仅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卫生管理学,还要学习计算机科学等相关知识,因此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不仅可以为医疗卫生和卫生行政机构提供需要的人才,还可以满足临床、基础医学研究、医院信息系统、病案管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大数据研究等多个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2]。但是现阶段由于教学经验欠缺、高素质教师缺乏等问题在医学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所以不断加大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研究,对于促进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

1医学信息管理的人才需求

现代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仅要培养专业素质过高的专业型人才,更加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坚持供给侧思想在教育教学理念中的应用,根据市场、行业、产业、企业需求,提供具有高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建立满足市场需求侧的人才供给侧[4]。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相比较,更加了解计算机信息技术,因此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更容易受到医药公司、医院等管理部门的青睐[5]。但是面对行业、产业需求,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并不足以满足人才需求侧的要求,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更加看重具有扎实知识结构和较强综合应用能力的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掌握医疗卫生业务,还要具备医院系统软件、编程技术、网络安全等技能[6];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发展,医疗电子档案不能满足医院的运行需要,数据挖掘、信息检索能力也成为医疗信息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通过计算机、医学、管理学和统计学更好地为医疗信息化提供发展助力[7]。

2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要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作为最基本的培养目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实时关注市场对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信息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医学理论知识、岗位操作技术的高级技术实践性人才[8]。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制定实践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行业、产业对于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结合医学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最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让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在学习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信息化管理、自动化办公、远程医疗、医学图像传输处理等多方面知识,成为高素质的技术实践型人才[9]。

3现阶段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是复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所以包括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医学等诸多知识[10],因此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方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发展,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就是对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所以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理论学习压力很大,因此会出现缺少实践操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容易遭到忽视[11];其次实践能力培养重点模糊,往往医学知识更受重视,会导致其他应用型知识的忽视,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单一,忽视人才培养最终要服务市场需求的教学目的,降低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2]。

4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4.1丰富培养路径

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完成马克思主义、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教育基础上,要合理设置医学课程、管理学课程、统计学课程和计算机课程;完成上述基本教学的前提下,要重视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学、数据挖掘、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的细化,提高学生对现阶段市场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13];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传统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翻转课堂、微课等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14];在教学方式上,改变单一的讲述式教学方式,构建科研课题小组,提高学生合作和操作能力,特别是给学生在自主研发领域养成良好的创新性,通过教师引导,逐渐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强的实践型人才[15]。

4.2构建教学体系

提高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能力就要构建新型教学体系,教育模式要基于能力培养,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将职业目标、教学模块、科学管理和个性化学习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师资力量的优势,激发学生潜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16]。教学过程中,设立以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为基础,培养表达交往能力强、灵活运用能力强、创新合作能力强的人才为目標,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实践教育体系[17]。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38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0 引 言

随着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快速发展和推动,人们进入了以信息为主导的数字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体现了人类对社会信息化适应的综合能力,其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据有较强的信息敏感性,主动发掘、收集信息;具有对信息进行辨别、分析和评估的能力;具有熟练的信息加工处理的技能;能将信息应用到个人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计算机是服务于信息的最主要工具。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方面和信息技能方面。信息技能主要指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其主要特征之一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其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进行信息的认识、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变换、分析、评估、利用和传输等操作,进而服务于信息化社会的各种需求,其内容涉及计算机的硬、软件和网络通信技术等方面。

医学专业研究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计算机基础技能的学习,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硬件级组成知识、简单的编程和数字化办公的技能。研究生阶段的计算机教育不再是本科阶段公共性的基础培训,而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医疗工作中的工具职能,通过相关的学习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其具体内容体现在医疗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处理过程中,对医疗工作和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设置与建设成为了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

1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内容分析

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信息工具的运用程度,尤其是网络时代的信息工具。结合本职工作和生活有效地采集各种信息,对采集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分类、分析和表述等处理;能在信息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给出新的信息,找到信息的生长点创造信息;能使信息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能够使用信息工具实现信息协作,实现信息的筛选和免疫。

信息存在于特定的信息化系统,医学信息系统(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教学系统、健康保健系统和医疗监管系统等)包含了三个必要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和人。这三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较好的协同才能体现出较高的信息素养。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的教学内容也依据这三个有机组成进行展开。

1.1 硬件相关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硬件指的是信息体统的底层物理支持设备和设施,就医学领域来说,包括医疗信息采集设备,医疗信息存储设备,医疗信息传输设备,医疗信息输入、输出设备等。首先,相关计算机硬件主要是指信息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医学信息采集设备收集的医学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信息。计算机硬件的相关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外部存储设备和计算机内部存储设备的组成与设计、计算机信息存储组织(顺序存储,随机存储等)。其次,是计算机相关设备的硬件,它包括各种媒体信息输入设备(如医学影像扫描仪)、信息输出设备(如专用医学显示器)等的原理、特性和使用方法。

1.2 软件相关的计算机教学内容

软件主要包括两个大的部分。首先,在操作系统支持下的硬件支持软件的使用,使医学相关工作者能正确配置硬件并进行维护。其次,信息系统相关应用软件控制和指示医学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处理、传输和生成,这是一系列信息相关软件的集合。计算机教学内容关注这些软件在计算机上的运行与使用,常用的软件有:医学数据库管理软件(如MySQL数据库管理工具软件和IBM DB2数据库管理软件)、医院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如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软件HIS和临床信息系统软件)、医学影像系统软件(如DICOM图像浏览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软件)、音频或视频处理软件、医学决策软件、医学数据分析软件(如MATLAB和SPSS)和医学信息资源检索软件。由于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需求与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相关,因此,计算机应用软件相种类相对较多,覆盖面相对较广。

1.3 人

人是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本文主要指医学研究生。从人的角度信息素养体现在人文科学和自然理论素质两个方面。人文主要指对信息的认识和信息觉悟,自然理论则是从科学理论知识组成的角度,进行信息理论体系的构建。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医学应用的软件或硬件的组织、设计、实施与运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的构成,是基础性的计算机应用保障,在教学中人的内容往往渗透在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过程中。

2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建设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建设,是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学规划和教学实施两个方面。

2.1 教学规划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2.1.1 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筛选

在σ蕴嵘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分析中,其教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硬件、软件和人三个方面。其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的多门课程,针对某一课程可能还涉及具体内容的提取。显然把所有课程和所有内容都纳入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中,从课时总量和内容总量上来说,都是不合理和不可能实现的,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尤为重要。进行计算机教学课程的筛选,首先,计算、统计现有的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总量。其次,在总量允许的范围内,依据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内容与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度的大小进行权值计算,实现加权筛选和子课时量的划分。

2.1.2 教学内容的编排

教学内容的编排同样是教学规划的重点,其涉及某一具体课程的内容排序和多门相关计算机课程的排序。其教学内容的编排应遵循由信息素养理论基础到具体信息化应用的发展过程,并进行组织,具有同等地位的信息理论和信息化应用可以遵循信息系统中信息由产生到应用和消亡的过程,循序进行组织和编排。

2.1.3 教学标准

本文教学标准又指课程标准,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的教学标准是教学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的指导,并就理念、目标和实施进行阐述,给出详细的、明确的要求。提升信息素养是本文计算机教学最直接的目标和核心任务,是最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制定过程中,要以是否能提升医学研究生的信息素养为判断依据制定相应的计算机教学标准。

2.2 教学实施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实施过程,是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的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建设。在计算机相关课程模式建设中,应重点考虑多门计算机课程的有机整合,包括课程资源的整合、相关性内容的整合、师资的整合等方面,应注重信息素养提升过程中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建设中,应以信息、信息技术、信息化应用等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或开发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特有的教学模式。如,开展以信息生命链条为依据的探究式教学、以信息化应用为目标的任务驱动式教学。

3 结 语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研究,是信息社会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的模式,并提出了提升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的教学目标,分析了计算机与信息素养培养的紧密关系,提出提升医学研究生信息素养的具体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建设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提升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医学研究生计算机教学研究,符合了现阶段信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但本文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在后续的工作中具体教学资源的建设、教学师资的建设、多形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提升信息素养的教学评价等内容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7-1374-04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医临床实践为基础,应用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中医证候信息学理论体系,科学阐述中医证候的信息学特征及其内涵联系,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途径和中医证候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共有关键技术方法,为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病证规范、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疗效评价体系和中医循证医学工作平台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的学科。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在中医证候学和现代信息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是中医信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证候是研究核心,基础是标准化,工具是信息技术,依托是临床实践。在中医现代化,特别是在中医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其可利用的海量资源和快速简洁的数据整合利用能力是其他临床研究方法不可比拟的,其与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和中医证候学的亲合力使它具有特别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1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理论基础

1.1 中医证候及证候学的概念

中医证候学是研究疾病的证候本质,证候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辨证方法及疗效判断的一门学科。

中医证候是中医认识、诊断疾病,据此遣方治疗和观察疗效的基本概念。“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本质特征,“候”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特定空间、时间的情状、现象、信息流,“证候”是疾病本质与现象的统一体,藏于内的“证”通过现于外的“候”而反映出来。通过辨析疾病外在的现象(候)就能把握疾病内在的本质(证),这一过程即“辨证”。有鉴于此,现代中医临床上,“证”与“证候”又常通用。疾病的本质极其复杂,反映疾病本质的现象变化莫测,加上人们的认识手段、方法和能力总是有限的,故“辨证”的结果通常不是唯一的,其准确性亦须实践检验。证(证候)是致病因素(单一或综合)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反应状态,是对人体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空间、时间)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以及治疗反应等病理生理状态的高度概括,它反应了疾病变化的个体性、阶段性、动态性和方向性。

1.2 信息及信息学的概念

信息是形式上可数字化,内容上可知识化,本质上可序位化的未知现象。信息是反映本质的现象,它几乎可指代任何未知的或不确定的东西。其基本类型:形式信息(文)、内容信息(意)、本真信息(义)。广义文本,体现了形式信息(文)的丰富性(如:字、式、图、表、音、像、立体、活体),其中,既涉及物(质、能、时、空)的“虚拟映射”并子集(物象信息),又涉及意(静态的“知”和动态的“情、意、行”交融的“个性”化“选择”)的“虚拟映射”并子集(意向信息)。

信息学是一门应用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和计算机技术与方法研究信息如何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计量、变换、储存、分析与利用的科学,是对信息系统实行有效控制和管理的方法性学科。

1.3 中医证候学与信息学的结合

中医传统的疾病信息采集主要通过医生“望、闻、问、切”,疾病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主要靠医生个人的大脑,即辨证。由于准确的辨证需要临证者具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和反复思考体会,主观成分较多,随机性较大,临证者个人的学识、“悟性”和经验往往起决定作用,因此辨证的准确率与临证者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关系甚大,即使是同一临证者也难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把握条件和标准,严重影响辨证论治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这也是辨证论治疗效评价和难以客观化和规范化的关键所在。随着人类社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对证候及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提出时代要求的同时,也为证候及辨证论治客观化和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和方法。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将证候作为一种医学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以采集、分析与处理。数据采集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数据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证候学与信息学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临床证候数据的采集是指将临床诊疗过程中的证候信息量(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收集后储存下来的过程,将证候客观化、规范化和数字化是中医证候学与信息学结合的基础与关键。

随着中医证候采集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医证候数据库得到长足的发展。证候数据库是指一组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具有明确意义和相互关联的证候数据集合。用信息管理技术对具有2000多年的中医证候信息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研究,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业。

有了中医证候信息数据库,就为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数据挖掘提供了可能。中医证候信息学的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但又是潜在有用的证候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其目标不仅是面向特定数据库的简单检索查询调用,而是对与证候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辨证论治等实际问题的求解,发现影响证候发生发展的复杂因素及转化规律,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当然,所有发现的证候知识都是相对的,是有特定前提和约束条件、面向特定领域的,同时还要能够易于被用户理解。

数据挖掘并不只是一种技术或是一套软件,而是一种结合数种专业技术的应用。数据挖掘在中医证候领域的应用是基于证候信息学基础之上的,证候信息涵盖了医学活动中产生的文字、图像、声音以及电磁波、光波、压力、温度等多媒体物理数据,这些数据在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已成为中医学技术领域实施科学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源。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为医务、科研工作者及其管理人员分析、利用这些数据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决策和开展大规模、高水平医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工具。

证候数据挖掘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统计学等与中医证候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管理水平的需要,应用前景广阔。证候数据挖掘是面向整个医学数据库或医学信息集合提供知识和决策,亦是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证候信息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证候数据挖掘必将在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评价、中医学科研与教学以及医院管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2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1 证候信息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

客观化、规范化是科学的重要特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与精华,要发展中医学术,证候信息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势在必行和先行。现代中医证候学研究不

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四诊”视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提高了中医临床诊治水平。中医临床疗效的判断决不能仅满足于整体症状和(或)体征层次上的改善,还必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生命科学、临床医学、计算机信息科学等)的所有成果,赋予证候的全新内容,保证证候信息的质,扩大证候信息的量,完善证候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以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显示度,使中医学术得以突破性发展。

中医证候采集客观化、规范化是建立中医证候信息学的先决条件,传统的“望、闻、问、切”不能满足中医证候信息学的需要。近几十年来,广大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对证候信息的采集客观化、规范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但传统的证候概念模糊,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的证候概念复杂到无所不包、神不可测、难以真正掌握;有时的证候概念和内容又简单到难以令人信服的地步。这姑且算是“直觉”的作用,但“直觉”并不总是可靠的,没有受过在某一方面专门训练人的“直觉”更不可靠,且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靠的。这显然与现代社会对生命质量和医疗技术的“完美”要求不相适应,过去我们可以用反复“试错”的方法去逐渐把握证候,但现代和今后人们就不会充分允许我们这样做。证候是未知的信息,又是复杂的巨系统,要准确捕捉它确非易事。传统的中医主要依靠医生个人的感受能力和智力来把握证候,有一个反复学习、经验积累的过程。尽管这一把握证候的方式目前,乃至以后也不能完全被取代,但必竟效率低下,不便他人学习和传承。现代信息学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提高证候把握的效率提供了可能,但这除了要解决证候信息采集客观化、规范化的一系列技术问题,也有一个人工智能反复学习的过程。这方面工作量大、难点多,推进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也正是中医证候信息学首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2.2 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证候分布”是中医临床流行病学概念,是指临床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证候或同一证候在不同疾病中的临床分布情况。“分布规律”的研究则是通过对临床实际存在的证候分布资料的进行分类处理和成因分析。归纳总结其规律性分布的条件与特征。

目前,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通常采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临床数据库(采集并存储疾病过程中的相关证候信息),根据研究目标要求从数据库的记录中提取符合条件的证候信息资料形成一个“中间库”,对该“中间库”记录中的中医证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对分布情况的进行分析研究,掌握临床中医病证的分布规律,确定疾病的主要证候类别构成关系,等等。

2.3 证候演变规律研究

证候演变规律研究是在研究证候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证候在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动态演变规律。比如,我们以某病的主证候诊断为条件,在临床数据库中搜索符合该条件的病历资料,再确定一个合理的临床观察周期(主要根据病情变化的快慢确定相应的参数),依据选定观察参数(此参数的确定即是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分时段从每一份病历资料中提取出相应的证候诊断信息,形成一个证候“动态数据库”,并对该数据库采用分时段,逐层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其临床动态演变情况和规律。

2.4 证候调控规律研究

证候调控规律研究是在证候演变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对证候动态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化研究,如药物、环境、体质、心理等因素对证候演变的影响。我们可以调用证候演变的相应病历资料,提取其流行病学和临床治疗的数据资料,根据其特征采用不同的数学分析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和条件的分析研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规律,构建证候调控模型。一个有效的证候调控模型不仅能预测证候的演变趋势,而且能指导临床遣方治疗和评价临床疗效。

3 中医证候信息学的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3.1 标准化技术方法

标准是为使重复性事件获得最佳秩序,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关批准、颁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针对标准所进行的研究、制订、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标准和标准化的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强调结果,后者突出过程,而过程与结果是密不可分的。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标准化活动的产物、成果。标准化工作的目的和作用,都要通过制定和贯彻具体的标准来体现。

标准的本质特征是“统一”,是一个被各方所公认的工作或工作成果的“衡量准则”。标准是重复性事物或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化工作是将科学研究的成就、技术进步的新成果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相互结合,纳入标准,莫定标准科学性的基础。对这些成果和经验进行分析、比较、选择加以综合后纳入标准。它是对科学、技术和经验加以消化、融合贯通、提炼和概括的过程。是将截至某一时间为止,积累的科学技术和实践的经验成果予以法规化,以促进对资源更有效的利用和为下一步发展树立目标和创造稳固的基础。

中医药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其科学性与技术性,决定了对标准化的需求。翻开中医药学文献,可见许多前人标准化实践的纪录和丰富的标准化思想,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模式的局限,中医药的标准化始终缺乏坚实的近代自然科学基础,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而长期的小生产式的师徒相授又削弱了标准化的动力。20世纪以来,不少有志之士为了中医药学的标准化作了可贵的探索和不懈地努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得到了长足地进步。

历史已跨越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使中医药学界震惊。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医药现代化,中医药现代化的基础是中医药标准化。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中医药事业和学术的飞速进步和国家标准化建设战略的提出与部署,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现代中医药学术和技术的进步已由从个体为单位进入以群体研究为单位运作的时代,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合作发展,这给中医药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给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提出迫切要求。今天我们面临的中医药学术问题是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问题,要实现中医药现代化,力争在理论上和技术上有重大突破或进展,必须多学科的通力合作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提出,给传统的管理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客观上极大地推动着现代中医药标准化工作迅速向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开放化和全球化的模式转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医学术建设的发展及临床、科研工作的不断深入,中医规范化已成为中医界研究的重大课题。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与精华,证候的标准化研究是证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医学

规范化研究的龙头。证是立法遣方用药的依据,法随证立,方依法制。证候标准化的目的是使中医药的科研、医疗、教学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根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的基础,因此,近些年来不少学者在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在思路和方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些行业标准、国际标准,为临床诊治提供了许多客观依据。但在这些规范化研究的标准当中,制定的各种证候诊断和评价标准。均来源于历代文献描述和专家个人的经验,虽不乏深厚的实践积累,但终究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偏倚,缺乏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技术和数理统计学的支持,因此,各标准之间仍然存在着证候分类、证候名称规范及具体内容有明显的差别,使证候的诊断标准不统一,并且将规范后的结果与规范前的资料进行比较时,很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何本质的区别。从使用的实际效果而言,规范前后的研究结果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导致规范化的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说明,研究虽然找到了突破口,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近些年来,标准化学科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其技术方法也日趋成熟,并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利用。所以应用这种技术方法处理中医证候信息标准化和信息流程规范化问题不仅是中医证候信息学研究的必然选择,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更加可行有效。

3.2 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数据采集就是将被测对象(外部世界、现场)的各种参量(物理量,化学量、生物量等)通过各种传感元件做适当转换后,再经信号调理、采样、量化、编码、传输等步骤,最后送到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或存储记录的过程。控制器通常由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计算机担任,它对整个系统进行控制,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用于数据采集的成套设备称为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采集系统是计算机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数据采集技术方法为证候信息学研究提供了甄别和获取信息的工具,是实现临床中医证候信息化的手段之一,采用这种方法能帮助使用者快速简便的获取信息,并可提高所获取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目前,对于可以客观量化的证候信息可通过数据采集系统直接采集,尚难直接量化的证候信息可通过证候量表转化方式采集。随着证候信息采集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的不断进步,证候信息采集的分别按视觉信息、声音信息和触觉信息的采集进行技术改进。

3.3 数据库技术方法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大量有组织、具有明确意义和可以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技术是数据管理的最新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软件学科。数据库技术是在操作系统的文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数据库管理系统本身要在操作系统支持下才能工作。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已经成为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的重要技术支柱。从第一代的网状、层次数据库系统,第二代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发展到第三代以面向对象模型为主要特征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并行计算技术等互相渗透,互相结合,成为当前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数据库技术方法是构建中医临床证候数据仓库的工具,可提供对证候信息的整理加工、存储管理和查询检索功能,将保证快速准确的为证候信息学研究提供信息资源。

3.4 数据分析与利用方法

知识发现是从数据中发现有用知识的整个过程。数据挖掘是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步骤,它是用专门算法从数据中抽取模式。数据挖掘方法是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方法发展而来,结合传统的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以数据库为研究对象,形成了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归纳学习方法、仿生物技术方法、公式发现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和可视化技术方法。

数据分析与利用方法是面对中医临床数据库,根据证候信息学研究需要提供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工具,可用于中医证候知识整合、知识发现等领域,为实现中医辨证规范化,建立临床病证疗效评价体系和辨证论治支持系统的目标提供方法学支撑。中医证候数据库的建立及其知识发现功能的实现,可以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提供规律性的依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不仅可以简化实验程序,而且在寻找传统中医和现代科学的结合点上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通过辨证论治支持系统的运用,可以得到有价值的辨证论治虚拟结果供临床医生参考。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7-0000-02

一、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在专科生中开设的医学信息学课程很难被作为必修课来要求,教学的系统性和授众面都受到很大限制。原因是医科院校的理论学习部分的学制相对较短,课程较多,增加必修课的困难重重;各地中小学执行教育部“双基”教育的规定差异极大,且目前仍以与“双基”教育对应的一、二级统考成绩作为检验医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所以还不能一下子砍掉“双基”教育。

(二)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没有批准在医科院校中设立真正的医学信息学专业,过去设立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只是医学图书情报学的概念。因而我们在研究生中进行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只能附属于其它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不可能在理论教学时段进行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因而研究生只能在课题阶段直接介入研究工作,这时他们的医学信息学的理论基础就非常欠缺了。

二、我们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实践

前几年,我们学校在学生的入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了河南教育厅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大纲,内容为计算机文化基础方面的知识,课程内容以教授:OFFICE、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网站制作等内容为主。并且学校要求全体学生参加河南教育厅组织的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这样做法对促进学生的计算机课程学习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否认。主要是这样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其次是如果出现一大部分同学因为计算机考试耽误了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最后的负面影响是部分大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论考试部分采取背诵标准答案的办法来对待计算机等级考试。使计算机的教学无法走出两难的尴尬。

因此我们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紧密结合”的精神;同时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全国高中阶段的进一步普及,高校计算机的基础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反应。结合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计算机教研室对我校专科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2008年起我们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方面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将大学生的入学(第一学期)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中增加了“程序设计语言”。用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同时“计算机基础其他”的内容调整为:“医学信息学”。二年的实践证明,这样改革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1.大学生提前进行“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这样可以把有限的学校给定的计算机课时用在“医学信息学”内容教学上。

2.对部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我们采取对他们进行补习的办法来解决;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合格的学生可以进入后面的课程学习,并且给他们是“零”学分(有要求,但不记学分)。

3.由于医科学生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对他们的入学进行的第一计算机语言是学习“程序设计语言”,这样对改善医科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有比较大的帮助。

4.国外大部分学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已经从“计算机基础”过渡到教授“程序设计语言”内容的阶段。如作者今年访问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他们的计算机科学系作了了解。美国的大学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没有像我们这样的要求;没有统一的大纲,更没有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由于在高年级以及到研究生阶段对计算机的使用有较高的要求。他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是通过自己学习来解决的,这样“程序设计语言”为大部分学生必须学习的知识。

三、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全,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医学卫生知识必将成为其主要的教学任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很多的教师和学生就认为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毫不相关,学不学计算机知识都无所谓。从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也严重不足,使得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资源配置在医学院校内较大地落后于其他专学科的配置,进而严重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教学内容雷同,忽略专业特点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了计算机基本理论、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和网络基本应用等几个方面。这些知识的确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所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但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将来工作中除了要掌握这些通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之外,更多的会涉及与医药卫生行业相关的医学信息技术。这些医学信息技术急需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拓展讲授。

(三)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形式单一

现在很多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都还遵循着比较陈旧的传授式的教学理念,教学形式也基本上采取的是“课堂讲解,课后练习”单一模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导致了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严重脱节,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今后进一步改革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由于医学信息学研究的范围包括整个医疗卫生领域,因此开展医学信息学教育必须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1、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如在临床专业中设置临床支持系统的系列课程;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的系列课程等2、针对不同的培养层次:开设医学信息学的基础性课程,如医学信息学导论、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网络、多媒体)应用基础,医学信息标准化的理论和规范等;进行更高层次的针对医学某一应用领域的信息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二)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

(三)根据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重点,参考IMIA(国际医学信息学会)等医学信息学权威机构的教学指导性意见,组织专家建立医学临床、医学检验、放射医学、卫生统计、公共卫生、卫生行政管理(包括医院管理)等专业的医学信息学教学体系,包括制定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等。

(四)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五、几点建议

(一)各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建立和推动医学信息学的教育、研究和应用工作,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能够跟上国际医学发展的主流步伐。

(二)加强医学信息学专业队伍建设,尽快培养、积蓄一批复合医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和稳定他们从事医学信息学的教育、研究和应用工作。

(三)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而信息化的关键之关键是信息的标准化。所以要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花大力组织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医学信息标准化研究,努力探索建立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行之有效的医学信息标准,这也是医学信息学教育所依赖的基础,更是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目标。

(四)高等医科院校不仅是医学信息学教育的重要场所,更应推动和参与医学信息化的建设,为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更可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提供最佳的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38-01

普通的信息传播需往往需要一定的介质,生物信息的传递不仅需要在科学工作者之间进行传递,同时在相应的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系统中进行传递需要科学的普及支持以及工作的实践支持[1]。生物医学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而且媒介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生物医学信息的传播是人们进行医学信息交流的一种社会化活动形式,将科技知识、信息的传授和交流等进行科学的普及和推广。生物医学信息的传递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层次,首先是人们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对于科学知识、科技手段以及科技理论进行传输,其次是根据传输手段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介和方式,最后则是指生物信息传递的一种社会价值体现。本文就主要的生物医学传输机制进行介绍,主要从传输机制进行概括性介绍。

1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

1.1 含义介绍。所谓的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其实就是生物医学的技术传输,或者是生物医学知识传输。传输的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文字表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具有一致性,同时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在当前的发展中需要进行创新改进。生物医学的传输分为两种级别,第一级是生物信息本身的知识传输,其在传输过程中主要是对生物医学的基本科学事实和科学研究的进展进行传输。而第二级则是将传输理念性东西较之本身的科学技术更加高,例如在传输过程中需要利用科学思想、方法、精神等本质性传输。

1.2 生物信息传输各个区别。生物信息在进行传输过程中包含了技术传输、科学传输以及科学技术传输等三个方面,同时这也是科学和技术相互渗透的具体体现,它们之间存在着交叉,同时还存在着截然不同,但是却不能够进行分割[2]。从字面意思来看,科学传输则注重传输知识的思想和观点成分,科学观点科学事实成为传输重点,推广和实用技术的传输则显得次要,此时生物信息的传输成为其组成部分。目前生物医学信息传输与生物医学的知识传输在划分上并无明显的区分,基本上都将其划分为科学技术传输的范畴,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主要是对知识进行共享,促进了科学技术应用、社会进步的基础功能。

2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系统结构

2.1 层次结构。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受到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生物医学信息系统的层次特点主要体现其稳定性,如果没有将其全部系统破坏,将无法取缔系统中的任何构成要素。生物医学信息系统包含了多个系统层次,其传输的系统中由于其本质特征存在着多重结构,个体系统中其既是传输主体同时又是受众主体,通过个体的系统组成群体系统,群体系统之间传输则属于群体传输,群体系统在更高层次的传输系统中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形成了整个社会的系统传输[3]。

2.2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等级。生物医学信息传输过程中分为内部交流、科学教育、科普教育以及技术转移等。内部交流则是发生在科学工作者内部之间的生物医学信息交流行为,通过对生物信息的传输渠道以及科技专业之间介绍实现交流性传递。科学工作者通过对医学信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来实现传输,工作交流成为了内部传输的主要形式,可以有利于内部工作人员对于医学科技和新的研究方法和数据的交流,从而提高整体的知识水准。科学教育则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识的讲解,将主要的生物医学信息的知识和方法以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授,学习者则通过不断掌握科学技术、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等实现对医学信息的传输交流。科普教育则是向公众进行科普知识的讲解传授行为,使得公众能够理解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公众的科学涵养,至少使得大众能够区分科学和伪科学。技术转移则主要是指将科学技术知识传递给相应的生产部门,不断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将知识转化为生产成果。

2.3 生物医学信息传输模式。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模式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信息论传输模式、控制论传输模式、系统论传输模式[4]。信息论传输模式从简单来看,主要将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看做是单向、直线的传输模式,仅仅是存在于内部活动之中,不会受到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控制论传输模式则是传输的主体接收到外界信息请求之后对其进行分析,然后将生物医学信息进行选择性的传输,此间存在着一种反馈机制,可以将整个传输-反馈看做是一个传输的回路,那么在此系统中则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信息传输的循环。系统论传输模式则是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其他因素构成了一种传输的场,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同时将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的各个集点视作传输系统中的关键性环节。

3 小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效益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因此在对生物医学信息传输的研究中需要解决很多的难点和问题。生物医学信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对其进行传输、接收以及反馈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对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可以促使人们培养出良好的科学素养,连同相关的教育机构、宣传机构等之间进行科学技术交流,不论其交流的形式是何种,能够达到相应的传输目的则显示出传输的有效性。本文主要对于生物医学信息传输机制进行研究,将科学信息在民众之间进行传输,同时还能够在科学研究群体中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实现对生物医学信息的共享,从而达到整体科学素质的提升效果。

参考文献

[1] 丁诚.生物医学信息的传输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1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7)

1  中医药信息学概论

     中医药信息学属于医学信息学的范畴。医学信息学是信息技术学和各医疗卫生科学的交叉科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它由信息处理和通信理论及应用组成,而这两个方面的处理对象是医疗卫生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和医学信息学一样,中医药信息学是中医药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产生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领域,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处理、传播与中医药研究有关的媒体化信息,另一个就是中医药科学有关问题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医药信息学运用信息科学技术使中医药理论可视化(易理解)、可重复(易掌握)、可操作(易交流),是在继承意义上的再创造[1-2]。中医药信息学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在许多方面,如通过中医翻译系统实现对外交流,各种专业数据库、专业网站的建立,数字图书馆、医院信息系统、远程中医学诊疗系统的建设,中医影像学,各种教育教学系统及中医药企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等都取得了瞻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  制约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存在不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培养,造成中医药信息学人才匮乏,是阻碍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医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中医药信息学专业,仅个别院校开设了医药信息学专业。尽管许多中医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但讲授中医药专业知识相对较少或课时严重不足,而中医药教学往往又忽视人文教育及包括信息学在内的多学科的交叉学习,顾此失彼,没有从培养“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的高度设置选修专业和课时安排,导致信息学专业人才不懂中医药、中医药人才不懂信息学的尴尬局面,从而导致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缺乏[3]。而且由于受学科意识及观念的限制,引进其他学科人才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也有不少人认为做信息学效益低、没发展,使信息人员来源困难,难以留住人。加上领导层、科技人员等的信息意识薄弱,最终导致信息队伍人数少、素质差、人员不稳定、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从现有信息人员知识结构来看,懂外语、中医药学及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员,真正能掌握并灵活运用现代手段对国内外医药科技发展动态作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信息研究人才严重缺乏,严重妨碍了中医药信息学的正常发展[4]。因此,合理设置中医药信息学专业、调整中医药信息学课程设置、课时安排,做到二者兼顾、比例适当,同时,增强中医药信息学从业人员的信息意识,加大对中医药信息学人才的吸引、培训力度、资金投入,为他们提供良好而可持续的科研及发展平台,对于改善中医药信息学人才不足的局面及对中医药信息学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

     良好的文献整理、修订工作是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古今医案、古籍、期刊等资料丰富,但这些资料存在记载错误、脱文、大量争议等现象;且中医药古籍大多都为传抄或传刻,脱文讹字,在所难免,又有重新修订或增订等情况,导致同一种书,因版本不一,其内容亦不尽相同,甚至导致错误的信息的整合与加工,或因选用劣版材料而得出错误的结论[5],无形中对中医药信息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中医文献研究中存在自发盲目、人才匮乏、观念陈旧等问题,故而,有必要组织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会同中医药信息学人员一道,加大对古今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同时,培养中医文献专门人才,建立中医文献研究新学科,促成中医文献新科研中心的形成,为中医药信息学提供大量具有权威性、可靠性的文献信息资料[6]。

     现代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在全面性、资料权威性以及数据库的建立、利用与维护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中医药信息的传播和利用。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数据库系统已经广泛深入到中医药学的各个环节,包括现代文献的检索、古代文献的检索、中医辨证研究、不同疾病研究、中药检索、针灸研究、方剂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骄人的成绩[7]。但也存在诸多不够健全的方面,如在数据库的全面性方面,中医诊断模拟库较少,内容不全,查阅不便,缺乏公用的大型数据库[5]。即使是相同类型的数据库,也因采用不同的建库系统和标准,使得数据库资源共享比较困难,与外系统的联合建库则更少[8]。在资料选择方面,中医药文献浩如烟海,个别数据库在选材上没有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权威的文献资料,使得数据库的权威性降低,不利于开发利用、借鉴和使用[7]。问题最严重的在于数据的建立、利用与维持方面,由于缺乏宏观控制,协调不力,中医药科学数据库一直缺乏专门机构领导,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在整体上还处于自发建设的封闭状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由于经费投入有限,导致中医药科学数据库资源建设进程缓慢、持续性建设状态差、库容量小、时差长、更新慢,甚至相当一部分数据库因无法升级或更新而成为“死库”,使中医药信息数据库利用率不高或根本不能提供上网服务,进而导致数据库知名度低,致使中医药科技信息资源未能列入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范围内,这些严重制约了中医药科学数据库建设的规模、质量和信息服务水平,不利于中医药信息的广泛传播和利用[8]。因此,应建立健全数据库的管理制度,加大中医药信息学数据库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和维护,努力建设质量高、更新快、专业性强、查阅方便的具有权威性的大型、主体中医药数据库,建立数据管理、共享及机制与体系,提高数据库的利用率和知名度,同时加强中医药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语言体系研究和建设,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数据平台,促进中医药信息的全球共享[9]。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中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涉及领域相对狭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药,从中医药历史文献及中医药现代研究文献中提取特征,寻找规律性信息,形成用数字描述和表达的中医药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研究的规范化进程。当前在中医领域,数据挖掘应用最广泛的是在中药(复方)的研究中,如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中医方剂研究、中药谱效关系的研究、中药新药研发等[10-11]。然而,其涉及的往往是某一类药和治疗某一类疾病的药物,还有数目巨大的药物没有得到研究。总体而言,中医药信息学在数据挖掘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用于探求中医诊治疾病规律、复方用药规律的研究,以及中医治未病规律的研究、证候研究等[12]方面的数据挖掘较少,甚至少数人仍然以现代医学为标准,挖掘中医临床证候、体征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中医纳入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标准的现状,不利于中医药信息学按照中医药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进行发展。面对浩瀚如烟的中医药信息,数据挖掘工作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数据挖掘技术是建立在对中医药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中医药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资源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其在中医药发展中的应用同样也必须加强数据挖掘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必须根据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特点、特色进行挖掘和整理,才是不失中医药方向的数据挖掘技术。

3  结语

中医学与信息学的交叉融会,将有助于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和现代医学的结合,有助于中医药事业的国际认可和接受程度以及中医药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然而,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在遵循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调整中医药信息学教育模式,培养和吸收中医药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中医药信息学发展规划和组织原则,加大统筹管理和资金技术的投入,不失中医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的特点,结合强大的信息学理论和方法,才能形成一门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信息学,否则就是画虎类犬、“四不象”了。

【参考文献】

 

[1] 任廷革.中医理论现代化的基础[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l7(l):91-92.

[2] 周琳琳.中医药信息学发展现状分析(ⅰ)[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2,9(9):69-71.

[3] 李向荣.中医药学与现代信息相结合的发展态势评析[j].中医药学刊, 2003,23(1):131-132.

[4] 余三红.试论中医药信息工作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 2003,10(7):814-815.

[5] 李湘君.中医药信息资源现状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7,21(3):227-228.

[6] 米 鹂,成建军,王 鹏.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j].中医文献杂志,2004,(2):35-37.

[7] 张 林.数据库系统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与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l):133-135.

[8] 杨继红.我国中医药科学数据库的特色[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5,l4(3):17-18.

[9] 尹爱宁.中医药科学数据中心现状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7,14(5):1-3.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8)

一、引言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系统等5个专业整合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科研单位、金融系统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各领域各行业对信息系统管理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整合并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顺应信息时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培养适合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宽领域、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多年来,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但作为来源较为复杂的一个新兴专业,由于其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院校对信管专业的内涵、培养目标和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的认识各有不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下面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对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意义及特点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医药学基础知识、信息管理知识、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医学信息管理、医药信息处理与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

许多医学类院校为此也相继开设了医学类或医药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内蒙古医学院为例,我院于2004年开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其设置的主干学科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主要课程有医学概论、计算机原理、管理学基础、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管理概论、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与数据挖掘、医学信息学、信息经济学、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内蒙古医学院将本专业定为管理学类别,采取四年制学制,学生毕业时获得管理学学士。

内蒙古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是掌握信息管理专业必需的基础科学理论知识;掌握本专业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及必要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分析研究和开发能力。对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和目标是采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既具有现代信息理论基础,又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求实和创新精神的信息管理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去向为:在卫生行政部门、大型医院从事信息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研究部门从事教学、研究以及信息管理咨询工作。在IT行业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工作等。

内蒙古医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定向是十分明确的,代表了大多数已开设此专业的医学院校的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从意义上讲,医学院校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当前现代医学和医院管理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大中型医院已相继实施了医院信息系统(HIS)的使用,在临床医学方面和医院现代化信息管理方面正在逐步实现医疗信息化。因此,培养既懂医学基础知识、又掌握现代管理学知识同时还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综合型交叉学科人才,对建设具有高科技、高标准的大中型医院及更先进的医疗信息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民众及患者服务,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开设医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突出体现医学、医学信息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多门学科交叉的特点,既有与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课程相近内容,同时又要有区别的课程内容,主要区别在医学院校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医药学基础知识,管理学知识方面要侧重于医学信息管理、医药信息处理,而在计算机科学方面更注重与医学有关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如医疗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和应用、计算机对医学影像的处理、医学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管理等,这样设置课程可以让学生就业时能够在医疗卫生领域学以致用,较快地适应现代医学信息发展趋势,或在IT行业从事医学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和信息系统集成工作,为学生就业方向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目前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经过几年的学科建设,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办学管理经验,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显露出当前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某些课程设置的不够合理、核心课程比重不足、课程名称与实际教学内容不符等。这些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时就业方向的选择以及继续深造学业时究竟考取哪一类学科研究生的抉择等方面。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课程体系结构存在问题

课程体系结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生就业方向的抉择。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范围的理解存在差异,或者受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该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合理。例如,很多医学院校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只是把基础医学课程、计算机技术课程以及管理专业课程进行简单结合,形成三种学科的简单叠加方式,并没有做到有效地融合,而且没有体现出该专业的医学领域方面应用特色。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和调研,发现这种专业课程简单组合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内容方面形成博而不精,广而不深的现象,因而直接影响到学生择业取向,同时也给学生选择考取哪一类研究生带来了难度,有些高等院校在医学、管理类研究生招收方面甚至不愿招收信管专业的学生,原因是认为此专业的学生这两种学科的学习内容都不够全面,即深度不够,不如单科学生基础扎实全面。

2.课程名称和内容设置存在名不符实的现象或者缺乏前瞻性

以我校为例,信管专业中有一门专业课程叫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本应是计算机学科两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但由于学时设置及其他原因,这门课程实际讲授的是Visual FoxPro数据库管理系统,明显与该课程的名称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避开原理直接讲授Authorware应用软件,主要原因是学生很难听懂原理,这样就把计算机的几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都改为注重应用的课程,明显降低了信管专业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学习深度,对学生将来如果从事医院系统开发与维护的技术工作带来了不利因素。另外,课程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名称应便于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更新,而目前信管专业的有些课程名称过于具体、缺乏弹性,难于适应当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能及时将教学内容调整更新,导致学生在上学期间所学内容还未应用于工作中就已经过时甚至被淘汰,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3.必修、选修课程比例存在问题,培养实践能力环节较弱

必修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课程,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知识点,而选修课则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及有意识侧重研究学科某方面的课程。由于该专业跨度几个学科,学习负担较重,因而医学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修课比例重,选修课比例轻,而且在选修课中,专业限选课较多,公共选修课较少,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学生的个性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制约了学生的专业发展。同时,理论课程安排过多,实践教学环节不够重视,缺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在就业时要花费较长时间才能适应和胜任工作需要。

四、对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我们应当意识到,医学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与其他管理专业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医学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高效信息处理的学科,它是多种学科有效结合的交叉学科,培养的人才是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人才,主要在医疗卫生领域进行医学信息处理与医学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工作,因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建设一种突出表现医学类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涉及了多种学科,而在学生四年的本科培养时间里要把几种学科的本科主要课程全部修完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在信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工作时能较快适应相关工作,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此外,还应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信管专业的必修课比例,多开设一些专业选修课程,以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完善知识结构体系,有利于学生就业或进一步深造时能明确工作或研究的方向。要重视实践教学,坚持在实践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医药企业实践、社会调研、认证实务、专家讲座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体现个性,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设立顺应了当前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国外在较早时期就已经注重此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并做过很细致深入的研究。在国内虽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起步较晚,但各类高等院校都积极响应,先后设立该专业,并已培养出多批相关人才走向社会,很好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而医学类信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对医学领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人才需求还会不断增长,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目前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努力完善专业课程结构的建设,就会逐步解决相关问题,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得更具特色,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级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叶明全,吴少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医学信息学杂志[J].2007,(5).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011-02

新医改将信息系统确定为支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柱之一,充分体现了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性。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实施、医疗卫生信息化全面启动,社会对医疗信息化人才的需求逐渐扩大,尤其是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医学信息专业人才日益关注。本文将能力本位的CBE理论应用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中来,围绕专业学生从业能力展开科学合理的论述,从而有效保证卫生信息化的人才建设,促进卫生信息化的发展。

一 CBE教学模式简介

CBE教学模式是英文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的缩写,是加拿大等北美国家使用的一种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其含义是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20世纪70年代美国休斯顿大学在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性学习模式和反馈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开发出的一种新型的突出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CBE教学模式主要由职业目标、教学模块、个性化学习和科学管理四个部分组成。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以就业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为目标,以能力模块为单位设置教学体系,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个性化,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评价,最大限度地提高培养对象的职业技能。

二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现状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加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能力培养主要由以下两方面决定。

第一,专业特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教育旨在培养能在管理部门、卫生机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系统分析、设计、评价的专门人才。该专业的特点是融医学、计算机科学与管理科学于一体,融理论、技能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医学信息人才为胜任工作、创新工作,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教学。

第二,社会发展对医学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需要大量的医学信息类人才,在新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中,信息与人才保障均为新医改方案的战略性支柱。新医改方案第十三条明确要求,“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随着医改的加速推进,人才储备不足问题逐渐凸显。尽管新医改方案并没有直接指出卫生信息化人才问题,但是,从新医改方案的思路和信息化的战略地位来看,培养卫生信息化人才不容忽视。培养一支强大的卫生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实施新医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不足

目前,我国已有近50所医学院校设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各院校有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实践教学也各有不同。但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都是围绕基本技能实习、专业单项技能实习和专业综合技能实习三个基本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教学的。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从长远发展看,现有实践教学模式仍存在问题与不足。调查显示,80%的相关用人单位认为医学信息人才最大的不足是“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居各项之首。

第一,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首先,体现在课程学时分配上,部分课程安排的实践或实验环节很少甚至仅限于课堂理论的讲解,不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的节奏。其次,部分院校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缺乏完善的培养体系,不同的实验是相互孤立的,没有系统性。再次,专业老师各自为战,在撰写实践教学大纲时没有进行沟通协作,以致同样的教学内容在多门课程重复出现,而体现课程特点的新知识和新基本技能未能体现。另外,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实际工作背景和相关经验,或在思想上不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作用,重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轻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导致无法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

第二,实践教学模式及内容落后。很多院校该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仍以“教”而非“练”为中心,教学活动以“师”而非“生”为主体,对实验步骤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讲解过于详细,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注意力集中到如何按照老师的指导步骤完成实验,而非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式方法,缺少自主分析与思考,动手多而用脑少,缺少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此外,存在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理论教学的现象,往往出现有的理论教学课程己更新,而实验内容却没有更新,没有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联系起来,实验类型以演示性、验证性居多,且实验知识点分散,能力培养难以与时俱进,毕业生的实践技能难以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

三 借鉴CBE实践模式改革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

1.CBE实践模式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比较

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相比(见下表),CBE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对各种能力的详细表述、学习、评估和练习,以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把教学过程看作一个系统,注重其投入、产出的过程,并及时进行反馈调整。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社会适应性、较强实践创新性的医学信息人才,可以大胆借鉴CBE理论,改革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基于CBE模式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第一,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采用CBE模式要重视实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在专业实践教学之前先要进行就业市场调研,需要调研的因素包括人口状况、医疗卫生领域市场的人才供求状况、正在形成的新职业与工作机会以及胜任这些工作的能力要求等,根据社会对医学信息类人才的能力需求状况进行专业实践体系的开发。

第二,分析工作能力,绘制能力图表。在医疗卫生行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调研的分析结果,选择一些与专业对应的职业和工作岗位。以就业能力作为学习的主线,设置教育体系,安排学习计划,围绕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知识展开教学。这里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知识(与本职业相关的知识领域)、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估、评价领域)。这四个方面都具备方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可由在某一职业长期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从业人员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为若干个职责,再将每一职责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并对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对应各个职责的综合能力和对应于各任务的专项能力,并绘制能力图表。

第三,以能力和岗位需求为核心开发“学习包”。“学习包”是教学人员根据能力图表上所列的各项专项能力,制订的模块学习指导材料。按综合能力归类,按各专项能力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排序。“学习包”中的内容包括技能学习指导书、教师讲义、实习实验指导书、期刊摘录资料、设备操作手册、音像及计算机教学软件资料等。在“学习包”基础上,根据工作分析和技能组合分析编制出教学具体进度计划。

第四,改革传统实践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改传统实践教学中以教师教授为主为以学生为主的多样教学活动,包括讨论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游戏式、案例分析式、角色扮演式、研讨会式、辩论式、演讲式等。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学习,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实习,多组织学生进行工作模拟练习;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及专业实验室,采取边讲边练、精讲多练、示范观摩等形式。可根据实验内容及性质,发动学生编写实验指导案例,并辅以适当的指导及约束、激励措施。

第五,重视实践教学反馈。实践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不仅要注意观察实践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获取反馈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进行全方位的体察。通过教学反馈,不断修订完善能力表和其他有关内容。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医学信息人才的重要环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方向)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一致努力,从观念到行动到落实涉及的方面远不止本文中所提及的内容,需在以后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潘正勇、赵晓华. CBE理论及推行的探讨 [J].职教论坛,2000(7):13~15

[2]王吉林.借鉴CBE模式改革专业实践教学[J].职教论坛,2002(6):51~52

[3]邓泽民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与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02(20):7~12

[4]朱小兵.卫生信息化人才建设刻不容缓[EB/OL]. http://.cn/weekly/cio/newhealth/htm2010/20100909_888216.shtml

[5]贺培凤、卫毅慧.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8(6):15~18

[6]曹高芳、姚岚.医学信息类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1):66~68

[7]钱进、叶飞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现代情报,2009(8):199~202

[8]江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4):142~144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10)

[摘要] 目的 对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从而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增强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方法 具体分析病案信息管理的一般状况、管理现状、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病案管理的方法措施。结果 医院管理是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充分地发挥整体功能,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的管理过程。病案信息是患者就医的原始资料, 可为科研、教学、管理以及医疗法规的制定提供很好的依据,病案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结论 病案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管理程度,而且可以提供医院的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 提高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

关键词 ] 病案信息管理;医院管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081-02

医院管理是根据医院工作的一般规律,使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与方法,对人、物、财、时间、信息等各类资源,进行组织、计划、控制、协调,充分地发挥整体功能 ,从而取得最优综合效益的管理过程[1-2]。病案信息是患者就诊的最原始资料, 是患者、医院与社会各界共同使用的资源, 其对医疗教育、医疗科研、医院管理决策、医院经营、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保险卫生防疫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病案信息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院的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 病案的利用率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该研究就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研究分析来探讨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从而提出对病案信息管理的一些建议。

1 病案信息的概念及其涉及的内容

病案是医疗信息的载体, 包含了医疗的全部内容。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病案信息管理工作已经不是以往的简单地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整理、回收、编号、归类以及装订,更多的是指对患者的医疗资料的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工作不仅包含了医疗管理工作的内容,也是进行医疗管理工作的指标。从病案信息中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质量从而提高医疗质量。病案信息的管理,不仅仅是对病案的物理介质进行保管, 更加是对病案记录的医疗信息进行深层次的提炼与加工,从而进行研究分析并且总结, 从而为临床的反馈指导、医院的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病案信息管理主要分为对病案的物理介质的管理以及病案的信息管理两大方面。

1.1 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

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主要是对病案资料进行整理、回收、归类以及装订等工作流程,在对病案的物理介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认真的把关,保证病案资料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信息资料,才会有可利用的临床价值。所以,病案的物理介质管理工作是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病案资料的不完整,不但不可以提供有效的医疗信息从而影响医院管理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在大众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一旦出现医疗纠纷时,会导致不能举证的后果,从而使医院的名誉受到影响。

1.2 病案信息管理

病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是对病案资料内容的深加工,从病案资料中提取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譬如,可以对患者的疾病以及手术的名称进行编码,作为索引,并且随着首页内容录入卫生统计系统,来方便检索、统计和分析。另一方面是对病案信息进行质量的监控,病案资料应当规范书写,由三级医师,护理人员等其他医务人员共同完成,体现患者治疗经过的全过程,是严谨的并且作为备忘的文书。它可以从患者的诊治过程,转归情况等体现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从而评价医院的医疗质量。一份及时完成的,完整的,并且是规范书写的病历,首先体现的是病历完成者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患者负责任的态度[3]。而后是对病案中的病例进行分析,特别是诊断不明,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的疑难病例的治疗,体现了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

2 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病案信息管理被包含在医院的综合管理之中,医院的综合管理就是指不仅进行医疗管理同时也进行医院的全面组织管理。其中包括人事管理,组织管理,医疗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病案管理,医院科教管理,医院财务管理,医院物资管理等。病案信息不仅是医院进行全面组织管理的信息来源,而且贯穿于医院的各方面的管理中,是医院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之一[4-5]。

2.1 科研教学管理的需要

①医学科研以及医学论文的写作经常需要掌握大量的临床资料,而病案信息是最原始、最丰富、最具体、最详实的参考依据。通过对病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可以方便医务人员查阅历史病案资料,从而为医学论文的写作、科研的创新等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因此,可以形成临床工作,病案资料,统计分析,临床医疗的良性循环,使得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医院整体医疗科研能力[6]。

②医院的教学水平以及科研能力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水平。医院学生的学习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医学生通过查阅病案来巩固自己所学的理论,并且可以学习其中的个性化诊治方案、更加清晰地了解临床上各种方案措施的真实操作过程。在众多的病案资料中会有典型的病例, 使用典型的病案进行教学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但是在病案资料的学习中能够得到的。

2.2 反馈医疗信息

2.2.1反映诊疗的质量通过对病案信息的科学管理以及质量监控可以评估病案记录的诊疗行为。疾病的治愈率、出入院诊断的符合率、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周转率以及床位使用率等,都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院的诊疗水平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有利于促进医院总体医疗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2.2.2反映医疗的资源分配病案信息能够反映出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同时也能反映出目前潜在的医疗市场。分析汇总病案的详细分类以及疾病的分布,可以发现集中的医疗需求,这就可以指导医院根据目标人群来确定市场的方向,从而使得有限的医疗资源达到合理的分配。

2.3 医院管理决策依据

系统的收集、分析病案中记录的信息,整理有用的信息,方便检索运用,同时向医院的管理者以及管理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而为医院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以及运营中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提供有力的依据,此外,还可以监督和指导医院的管理工作。

2.4 医疗是一个高危险的行业

目前,随着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所以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呈上升的趋势。病案信息是重要的文书,其对于医疗纠纷的解决、医疗事故的鉴定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完整的病案资料保存、优质的病案信息管理,对于医院防范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意义[7]。

3 病案信息管理的现状

3.1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

一直以来,病案信息的管理没有受到重视,医院的并按惯例人员来源复杂,大多为临床调拨人员,没有得到过专业的教育培训,参加学术的交流机会较少,所以造成病案管理工作人员只能够进行简单的病案资料的收集、整理、装订、编码以及归档等,无法对病案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归纳、总结以及开发和利用。这就使得病案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滞后,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缓慢。

3.2 管理手段的原始落后

传统的病案信息管理并没有重视病案的质量以及资料的利用,使得病案失去了本身的利用价值。在病案信息管理上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应用价值,设备的陈旧以及工作环境的简陋,使得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病案的录入,无法对病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使得价值较高的病案不断流失。

4 措施

4.1制度的建立以及人员配备

制定符合该医院的病案管理制度,病案信息管理人员要有专人管理,培训后上岗以及上岗后续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仔细核对病案内容,认真整理每一份病案,对病案质量进行把关。同时建立完善病案的整理、收集、保管、借阅以及复印制度, 有借有还, 避免病案的丢失。此外,进行绩效考核,实施奖惩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使病案信息的管理更加规范。

4.2 新技术利用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病案信息管理对新技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引进病案信息管理的系统软件,进行病案资料的电子化以及信息化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信息化、电子化病案信息管理。

5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发展,各种新问题的出现,使得医院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病案信息管理的水平与质量直接影响了医院的医疗水平与服务质量,病案信息不仅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医疗的管理程度,而且可以提供医院的综合管理所需的信息,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提高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值得广泛地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孙雪梅.医疗质量与病案信息管理浅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1, 8(12):159.

[2]黄仕娴,张秋苑.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北医药,2013,35(12):1899-1900.

[3]韦瓣群.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价值及发展方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X):232-233.

[4]孟洁,许世祥.浅论规范完善病案信息管理还需重视的几项工作[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263-264.

[5]张细兰.试论医院病案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学,2012,18(20):20-21.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篇(11)

0 改革的背景

0.1 高等医科院校计算机教学工作的回顾

为了更好地分析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深入地研究医学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下文将简单回顾20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所走过的道路,并从中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经验。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之前,大学中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其他专业基本不开设计算机课程。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逐步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成为我国计算机普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如何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中有效地进行计算机教育就成为了高校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教委开始重视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于1990年成立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1994年又成立了文科计算机教育指导小组。1997年教育部155号文件,全面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

2004年,国家教育部又以指导委员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的“白皮书”,提出了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按概念性基础、技术与方法、应用技能三个层次开展计算机的教学。

2006年,“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编撰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为2l世纪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指明了方向,即:面向应用需要,采用多种模式,启发自主学习,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团队精神。

0.2 当前国家对中小学计算机教学的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规划,2001年开始在高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03年开始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初中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2010年前将在全国的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今后,凡是受过义务教育的人都接受过信息技术知识的初步教育,这将为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普及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0.3 计算机在医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学科的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关系尤为密切。目前,计算机技术应用已覆盖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已形成“医学”与“信息学”交叉的、有其相对独立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技术的医学信息学科学。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信息化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考虑。

当前国际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医学信息化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各方面:电子病历、药品信息、医学护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新的医学观念和理论如循证医学等正在崛起。这些变化给传统的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医学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重大课题。

在医学统计、护理医学、医学技术、药剂、康复等方面,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对医学院学生来说首先是要具有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高速度、高效率获取其他学科知识的能力。在高专(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信息素养的医学高专(高职)人才是医学教育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需要。

通过考察以上三个方面的背景,我们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1)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多数内容,没有体现医学特色;

(2)当前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跟不上医学计算机技术应用发展的需要,没有掌握广泛的医学信息学知识的医生将很难适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工作环境;

(3)医药类高专(高职)教育如何顺应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改革趋势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高专(高职)教育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学知识是医学高专(高职)学生必须补充的新知识。

1 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组织方法是将不同起点的学生放在同一个教室里,按同一个教学进度上课,最后组织统一的教学考试,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为考试而学,为分数而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作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逐步实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导学为辅,多种教学媒体资源综合运用的新的教学模式,建立和完善适合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支持服务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

1.1 教学管理

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是带领新生参观医院,了解计算机在医院中的作用,了解作为跨世纪高层次、高水平的且具有创造能力的医学人才今后的工作环境。通过网络让学生寻找计算机与医学的联系,并通过网络平台开展讨论(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通过上述两个途径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学习计划制定后教师将帮助学生完成。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会有新的计划,教师将继续给予帮助,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指导、辅导。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一份教学大纲、一份教学授课计划;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提供:一份教学大纲、一份导提纲、一份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制定的个人学习计划)、一份教学实验一体化实施计划。

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是:学期末举行统一的教学考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则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按学习目标组织各种考核,主要是能力考核。

1.2 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将计算机基础和医疗信息化整合起来,培养学生从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有机联系中考虑问题。

我们将医药类高专(高职)学生计算机课程分为6个层次,第1个层次为基础,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检索资料、如何应用模拟医生工作站写电子病历、如何统计、整理电子病历。

第2个层次为初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浏览医学图像(图像的局部放大、去噪、提高图像质量)。

第3个层次为中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养生、保健、防病的知识栏目的创立)。

第4个层次为高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 开发或改善电子病历处理系统(开发一个模拟系统或一个专病病历分析)。

第5个层次为超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具有医学特色的系统(制成一个辨证的数据库。广泛收集历代文献资料和近年来有关研究成果及经验,再结合临床实践,综合整理为“系统方案”。在应用时,由计算机辨出证型)。

第6个层次为专家级,在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如何利用计算机开发医学专业、医院管理、医疗服务的一体化系统。

新生入学后进行计算机能力测试、医院参观、网络平台讨论后与教师一起制定在校期间的计算机个性化学习计划,但本科生毕业前必需达到第2层次,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选择其他层次的学习。

1.3 教学方式

(1)合理安排集中面授,本着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导学为辅的精神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中心的教学为主打的局面,让课堂集中授课面变得少而精。

(2)鼓励学生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变师教生为生教生,生生互动。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人们的学习是立足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

(3)提倡个别化自主学习,教师应本着“之因原则”即因制宜,因课而异,因材施教,做好一定范围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1.4 教学方法

(1)通过学校网络平台提供文字、音像、光盘、直播课,开展网络教学讨论、网上答疑。

(2)运用的辅导资料、实验、示例、案例式练习四段式教学模式。

(3)提供的学习环境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言教室,小组活动室。

(4)提供集中教学、小组协作学习,个别化自主学习。

(5)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循环(见图1)。

1.5 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小填鸭”。

我们则采用“多元法”教学,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结合自身情况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亲密接触导学提纲,使学习更自觉更有计划性;让学生了解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安排,因为它包含了教学、导学、助学,集中辅导、协作学习和个别化自主学习以及考核、作业、实验环节;通过在线研讨,构建学习共进的,能大为师,才高为师,先学为师,学好为师的平台。课外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我们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即: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找答案,组织学生对答案1、答案2、答案3……答案n进行分析、比较,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示例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实验环境,通过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初步记忆新学章节的知识点;通过简单设计完成“照葫芦画瓢”,即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在总体设计不变的情况下自己动手修改、完善原设计,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综合应用实验提升学生的能力。

课外辅导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帮助,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

2 进一步改革医药类高专(高职)计算机教学工作的设想

2.1 明确医学信息学含义、研究范畴和了解国外医学信息学教育现状

医学信息学的含义:医学信息学是应用系统分析工具这一新技术(算法)来研究医学的管理、过程控制、决策和对医学知识科学分析的科学。是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应用性强又不乏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医学信息学研究对象的领域:由于医疗卫生具有不确定性,难于度量、以及复杂成分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等特点,医学信息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在几十年的发展演化中,其研究范畴已渗透到医疗卫生领域的方方面面:电子病历、生物信号分析、医学图像处理、临床支持系统、医学决策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等。医学信息学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医疗效果、效率、效力并降低医疗支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西方发达国家医学信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医学教育、医疗实践、以及医学研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法国,医学信息学是一种医学专业。1993年开始设立了这一新的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教师协会推荐,在医学院校的二年级学生中讲授30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此建议得到大约三分之二医学院校的响应。

在德国,职业学校和大学提供很好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大多数医学院校设有医学信息学课程,一般结合医学统计学教学来进行。海德堡大学和Heilbronn技术学校设有专门的医学信息学专业,其他院校也提供有关的信息学教学,例如LIibeck学。医学信息学培训由大学、私人的教育机构和新建立的医学信息学学院提供给医师和医学信息员。

在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医学信息学专业。阿姆斯特丹大学提供4年的医学信息学课程。鹿特丹的Erasmus大学同时有医学信息学的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课程。这些教学计划主要面向医生。高级职业教学机构也已开设了医学信息学专业。在荷兰,由大学、高职教学机构以及私人教学机构提供这些课程给医疗管理人员、护士和医生。

在英国,国家卫生服务培训董事会(National Heal ServiceTraining Directorate)iE在建立适当的教学和培训计划以支持实施有关信息处理和信息科技的新的IT基础构架。

在丹麦,技术性大学的研究生课程提供生物医学技术的培养机会。Aaiborg大学、丹麦医院协会、丹麦卫生和护理研究学会正在建立医疗卫生信息学教学计划框架。此教学计划成为“开放大学”的课程,主要运用远程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

在美国,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学教学已越来越普及。学生可在大学后几年的课程里选修医学信息学。从70年代末开设,国家卫生研究所(NIH)提供专门的医学信息学选修课程,希望得到医学信息学专业培训的学生可在NIH利用几个星期的实习时间完成这些课程。医学信息学课程也提供给其他医务工作者,例如牙医、兽医、护士、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放射学技术员。护理信息学学术团体也在积极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学习临床数据处理和数据决策的运用。在放射医学专业中设置医学图像处理课程:在公共卫生专业中设置卫生信息资源。

2.2 设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的专门人才

在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生活的今天,按照美国管理信息系统专家诺兰提出的著名的信息系统进化的阶段模型(即诺兰模型)判断,医药信息学的发展正在进入“整合期”,其后将是“数据管理期”和“成熟期”。在此期间最适合挑起医疗卫生信息化、数字化重任的是医药院校自己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因为医药出身之后改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为数较少,力量单薄;而理工科信息人才进入医药业的适应期太长,只有医药环境中培养的信息人才,他们熟悉医药环境,能深入理解信息工程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意义,自主工作的能力很强。由医药院校培养的医学和信息结合的复合性人才,来从事医学信息学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研究与创新工作,比如医学信息的框架、标准化研究等,将是高举“医疗卫生信息化旗帜”的中坚力量。

因此建立医学信息学专业,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医药院校计算机教学极其重要的目标。

3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因而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都将随之而改变。网络与教育的结合,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医学信息学专门人才是我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