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专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40

医学专科论文

医学专科论文篇(1)

由于儿科专业的特殊性,亚专业分科细致,培养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往往需要比成人临床医学更多的时间。从目前儿科医师的主要来源来看,由于取消了儿科全日制本科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学生由于在学习阶段的儿科学教学和实习时间安排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需要,毕业后还要到儿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专业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面对目前如此高的社会需求,在儿童专科医院工作的儿科医师,长期面对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医疗风险高,加上与之不相适应的劳动报酬等原因,流失现象日渐严重。此外,临床工作压力大,势必影响教学时间和质量,给儿科的实习医师带教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带来负面影响,缺乏稳定的补给源,最终导致儿科医师队伍的不稳定。

1.2医学教育的高要求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儿科医师培养的重要阶段,但是目前儿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基本都设立在儿童专科医院内部,这就要求儿童专科医院提供直接的临床轮转教育,开发新颖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来满足新的教育环境要求,尝试新的考核制度来满足规范化培训要求等。传统的儿科课堂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迅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需求,加上儿科病人的特殊性,某些疾病发病有季节性,导致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的临床病例见识少,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严重影响儿科学的教学质量。此外教育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教师专业素质、教材等的限制,教学中的个人经验和书本知识难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还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在现代医学模式中,不掌握一定程度的循证医学知识,将影响自我探索的主动观念、解决问题的后备支撑力量等,这样很难使医疗技术有所突破和创新,医学教育效果也不会得到大幅的提升。

2优化资源,改革医学教育

2.1充分利用医院病源资源

儿童医院亚专业分科细,专科特色突出,在医教研各方面发展迅速,与综合医院儿科发展困境相比,专科化诊治是儿童医院巨大的优势,也成为医院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这一巨大的优势不仅吸引了大部分患儿和家长,成为儿童就医的主力军,也成为儿科医师成长的心中殿堂,儿科医学的发展必将从这一殿堂起航。从目前的医疗体制来讲,专科化医院是医疗模式发展的趋势,儿童专科医院模式可以适应人民群众对儿童健康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病源资源丰富,这是医学教育,特别是毕业后临床教育的重要优势之一。病种多样化,疑难和危重病例的临床教学将会使儿科医师的培养大大加速。另一方面,社会经验和临床经验缺乏是年轻医师培养面临的普遍问题,充分利用病源资源,进行医患交流技巧和素质的培养,这不仅能使刚进入临床的儿科医师充分了解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学会在交流中发现临床问题,有效地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能帮助树立良好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效杜绝医疗纠纷的产生,这将对一生的职业生涯带来益处。

2.2稳定教师队伍,加强人才建设

教师队伍人才是医学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目前儿科医师匮乏的局面下,如何稳定教育队伍人才是医院开展医学教育的前提。首先应加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认识和理解儿科现状的前提下制订改善资源配置政策,合理配置儿科专业技术人员力量,保证儿科医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教育。另外应加大医学教育培养的投入,提高教学能力。此外,还应在医院内部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建立教学激励机制,提高儿科医生待遇。由于高医疗风险、高负荷工作和低报酬,长期工作和收入不匹配必将导致儿科医师的心理发生改变,影响儿科专业的择业,导致人才流失。儿童专科医院应争取政府投入,在医院内部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在保障经济待遇的情况下,让儿科医师在医学教育的征途上同时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分流和转行,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儿科医师队伍充实儿科医疗资源,从而保证医学教育的后备力量。

2.3改革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逐一学习临床各学科知识,各学科之间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临床和基础不能有效联系,有研究显示,传统教学的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华西医院临床医学院于2012年已开始对八年制学生进行医学教学模式改革,将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样的教学体系将临床和基础有效结合,能提高八年制学生的学习技能。目前儿科专业还未形成系统整合模块,这将需要医院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编写,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尝试。此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视频反馈教学法、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法(casebasedlearning,CBL)、标准化病人、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课程-内容-方法-评价的综合改革等都是近几年研究较多的教学改革尝试。

医学专科论文篇(2)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医学专科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230-02

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的必需环节,同时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的重要依据[1,2]。就此笔者对青海某高校预防医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影响论文质量的相关因素开展了问卷调查和关键人物访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本次调查的资料来源于某高校2003-2014届预防医学及其相关专业方向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对连续12届的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

2.研究方法。对789份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论文研究类型、资料来源、撰写格式(题目凝练、中英文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统计方法使用、内容以及研究意义。对即将90名毕业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2.1软件建库录入调查数据,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789篇论文资料中,预防专业372人,占47.1%;地方病防治方向272人,占34.5%;卫生管理方向67人,占8.5%;妇幼保健方向78人,占9.9%。论文研究类型中描述性研究623篇,占79.0%;实验性研究76篇,占9.6%;分析性研究70篇,占8.9%;Meta分析16篇,占2.0%;其他类型4篇,占0.5%。其中来源于指导老师的课题(为校级或院级)20篇,占2.4%;指导老师协助下设计并完成的760篇,占97.6%;无省级及以上课题。总体来看,每年毕业论文以描述性研究居多,近年Meta分析逐渐增多。

2.写作中常见的错误类型。常见错误和不规范情况中,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情况最多,476篇,占60.33%。其次是正文格式有误的359篇,占45.50%,第三位的是统计图表的使用有误的127篇,占16.1%。论文整体质量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03年论文无误率仅为50.7%(36/71),2014年论文无误率达85%。

3.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对90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学生态度是论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调查显示,68%的学生认为重要,22.70%认为不是非常重要,7.60%认为不重要。对毕业论文认识的调查显示,65.10%认为是重要的实践,63.40%认为是对专业知识的总结,50%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机会。毕业论文撰写对科研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作用的人数调查显示,68.60%的学生认为可提高科研的能力,61%认为可以增加对科研的兴趣,70.30%认为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36.60%认为和学位证挂钩,涉及毕业成绩,不写论文就不能毕业,存在应付。此外,调查显示67.50%的学生认为经费不足,73.60%认为资料来源匮乏,61.90%的学生认为缺少老师指导,58.80%认为缺少设备条件,46.50%认为缺少院系支持,44.10%认为缺少政策激励。指导教师对论文质量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46.20%的学生认为是指导老师的责任意识,38.30%认为是指导老师的科研水平。

医学专科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110-01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群体性、综合性和独特性等特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的学生将面对社会,面对职业群体,搞好社区的医疗保健和卫生预防工作,确保人员的身心健康,任重道远。因此,要求学生不仅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无私奉献、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精神,又有领导、组织和指挥的能力。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其完成过程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因此,努力搞好和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预防医学本科生经过四年多的基础、临床和专业课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缺乏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锻炼,为此,在毕业实习期间应着重抓好操作技能和组织才能的全面培养。我校自1976年开始培养预防医学专门人才,是国内较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加强毕业论文规范化、严格化管理

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和完善毕业论文的规范化要求,加大管理力度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和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有关条例,对毕业论文工作有明确的整体要求,有完整的工作规范和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切实可行的质量评价标准和监督机制。各院系根据学校的计划要求,制定出符合本院系专业特点、切实可行的工作细则并实施全过程的管理。2007年,我校已制定《广西医科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办法》,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目的、指导教师的要求、开题、中期检查、答辩、考核及成绩评定等进行了细化要求。明确了教研室主任和指导教师的职责,并成立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

2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好坏和总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本科生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论文带教,教师是关键。因此,对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指导教师要有认真工作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密切关注学生毕业论文进程,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和方法指点,及时发现问题并敦促学生适时调整和修改,以确保论文高质量按时完成。其次,指导教师应注重自身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积极申报各类科研课题或参与其他教师的科研活动,广泛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刊物,把握相关领域的学术动态,这样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才能给予有效地启示和帮助。其三,加强师德教育和人格修养。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指导教师的品德、文化素质、人生观和才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在指导毕业环节工作中,指导教师的人格感染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特别注意加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

3 抓好毕业设计选题和立题工作

这是搞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指导教师根据各人承担的在研课题、横向科技开发项目以及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等要求上报课题,经教研室集中评议,并报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后公布,由学生填报选题志愿表,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确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题目,学生一人一题。

4 全方位培养

目前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思维僵化,束缚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在毕业实习阶段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思考,积极讨论,勇于探索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着重全面系统地培养毕业生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就能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具体的做法是对每位毕业生严格进行包括课题选择、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专题报告、实验室工作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统计、撰写论文及论文答辩等全过程的培养,使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能力。通过实验室工作和现场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在资料统计分析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熟悉微机操作和统计软件的使用,提高了科研综合分析能力。经过全面系统的培养锻炼使学生参加工作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5 加强过程检查,保证进度质量

组织毕业设计初期和中期检查,对任务书填写、毕业设计进度、外文翻译、学生及教师到位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并有详细记录。各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也都提供了详细的毕业设计进度计划,100%的学生有毕业设计进度计划,以便督促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

通过多年工作实践,我们认识到做好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关键在教师。选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思想道德品质好、精通业务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是搞好毕业设计工作的关键,认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是该项工作的保证,消除学生毕业前的各种干扰,专心做好毕业设计,是本阶段学生思想工作的重点。

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锻炼,要使广大教师真正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培养阶段,是学习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因此,如何提高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质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使教师认识到位,才能树立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严肃认真的态度去完成这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经验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加强青年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要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要对教师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如指导教师精力投入不足、责任心不强等,仅靠规章制度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应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把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与其切身利益挂钩如提职、升级、评优、奖励等,这样才能引起教师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工作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医学专科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3(c)-0148-02

Enlightenment of hospital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y research

SUN Ping CHANG Hong QU Yunxia YIN Jia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future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discipline establish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y statistically 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apers published from 2005 to 2010 by our hospital and studying the deep seated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s. Methods The bibliometric method was us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From 2005 to 2010, a total of 1 817 papers were published, of which 60 papers were included by SCI and EI and 104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China serial journals. The number of cited papers accounted for 36.29% of the total number. The average number of citation were 3.37 times. Conclusion The number of papers which published by our hospital is evidently growing, but the quality of papers still needs improving,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nurture core authors and deepen the resource sharing servic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formation.

医学领域中医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医院临床、科研工作的重要指标[1],的数量和质量是专业人员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统计了医院被收录和被引用的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相应文献计量学方面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2005年1月~2010年12月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和“PUBMED”作为数据源,检索项为“作者单位”,匹配为“模糊”,检索词为“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资源范围为“全部期刊”。

1.2 统计学方法

本文将CNKI和PUBMED来源的数据按年份、按期刊、按第一作者在Excel分别进行分类汇总,再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核心期刊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为准。

2 结果

2.1 医院情况

发文总数统计分析是评价机构科研影响力最常用指标,医院2005~2010年情况见表1。总体呈增长趋势,但2007、2009年总数较往年有所下降。六年间医院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 817篇,其中被SCI、EI收录60篇,在中华系列杂志104篇,占9%。

2.2 医院论文引用情况

引文分析是文献计量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和独特研究方法,不仅用于学术机构和学术期刊的评价,也可通过引文统计评价研究者个人的学术成就。表2显示,医院被引论文数占总数的36.29%,论文篇平均被引3.37次。

2.3 核心作者情况

核心作者队伍尚处于初步形成中,SCI、EI收录的60篇论文中共有41位第一作者,其中教授占87%,副教授占4.8%,主治医师占4.8%,医师占2.4%。博士占80.48%,硕士占12.20%,学士占7.31%。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论文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医院整体呈增长趋势,总体质量有待于提高,SCI、EI、中华系列杂志收录的论文有待于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论文被引量、被引频次偏低。影响论文质量的原因与学科发展不均衡有关,有的科室未形成自己的优势和学科特色,缺乏竞争力,部分医生未确定发展方向,临床科研和学术氛围尚不浓厚,核心科研队伍尚需打造,科研素养尚需提升。

3.2 核心作者群不够稳固

核心作者群发挥着学科导向作用,是学术科研的主要力量,不断地将学术科研推向新的水平。我院的核心作者数量偏多,核心作者群不够集中,不够稳固。核心作者既是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又负责临床和管理的各项事务,临床指标与管理负担分散了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时间和精力[2]。

3.3 科研信息资源共享服务还须深化

信息是医院科研环境的重要资源,高效的“信息流动”对创新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表2显示医院研究人员吸收、利用文献的能力尚需提高,这与医院科研利用信息内容有限、信息处理手段相对落后,且各部门、各医院、各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有关,给科研工作获取资料增加了难度。因此应强化科研信息服务意识,组建医院科研信息网络,加强图书馆、信息中心服务功能,开展多样化信息咨询服务,并实现资源共享[3]。

4 启示

4.1 搭建科研创新人才成长平台,为专业人员提供动力源和创新空间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重点学科的水平和数量是一所医院科研水平、临床实力的重要标志。医院获得部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市级重点学科9个。以重点专科为龙头,发挥优势专科的示范作用,推动全院各学科整体全面发展。临床专科进一步向亚专科发展,建立专科的亚专科病房以及亚专科治疗组,提高专科诊疗技术的专业性和领先性。培养亚专科学科带头人和人才梯队,建立人才成长的平台,保证专科的快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医院领导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宽松的创业环境和创新平台[4],使专业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发挥自各的特长和优势,撰写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使医院科技论文在量的基础上有质的提高,提高医院在省内的学术影响力和科研知名度。

4.2 组建医院科研信息网络,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5]

通过院内网络,建立科研信息论坛、群、短信平台、面对面交流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传递[6]。医院设立专项资金投入,用于与大学图书馆共享、共建馆藏医学文献资源。将本院外网服务器通过光纤接入大学图书馆服务器,在本院通过新建的电子期刊阅览室、各科室的院外网专线均可直接检索下载医学文献资源。投入资金及设备,将医学文献检索功能延伸到我院职工的家中,为建立良好的临床科研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4.3 延伸、细化管理,做好核心科研团队的培育

科研管理就是服务临床,调整思路[7],服务延伸、细化,用于科技论文管理的全过程。名家名师讲坛、医院学术活动的常态开展,广泛宣传科研信息[8],提高学术活动的临床针对性,营造学术氛围,更好地促进医院科技论文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不断完善论文综合评价指标,对科技论文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价,增加核心期刊的奖励力度,激励科研人员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的热情[9]。我院临床科研创新工作中,博士学历的优势开始显现,中青年优势初显,做为核心团队的组织者,需要不断塑造外部环境,打造科研协作平台,促进科研交流、学术指导,塑造个人内在的科研素养[10],提升个人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蒋萍萍,朱晓琳.医院专业人员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科研管理杂志,2010,6(23):430-432.

[2]周山,张在文,郭启煜.医院科研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04,11(1):89-90.

[3]李立宏,徐桂香,等.构建医患和谐:大型医院图书馆医学信息服务的“三个面向”[J].中国医院管理,2010,11(30):85-86.

[4]Sanfilippo F. Academic health centers [J]. Stud Health Technol Inform, 2010,153:383-414.

[5]Whittaker AA,Aufdenkamp M,Tinley S.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electronic documentation in a rural hospital [J]. J Nurs Scholarsh,2009,41(3):293-300.

[6]Gagnon MP,Desmartis M,Labrecque M,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J]. J Med Syst,2010,30:69-70.

[7]李彦兵,贾立辉,林杰.谈如何促进医院科研创新能力提高[J].中国医院管理,2004,12(24):50-51.

[8]罗书练,郑萍.充分利用医学信息,提高医院科研创新能力[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7,2(28):158-160.

医学专科论文篇(6)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査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医学专科论文篇(7)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1];医学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的特殊规律的学科,以人类疾病和健康作为研究对象。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联系。随着我国儿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儿科医疗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儿科学专业教学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儿科学教育的关系

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哲学本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质量互变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相一致,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我们认识疾病的本质提供了有力武器,有助于加强医学生对医学问题的理解、认识和科研创新,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医学知识和技术。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教育密不可分,在医学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医学教育有机结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由之路[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健康儿童计划,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切实提高妇幼健康水平,达到2030年我国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0‰以内、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的健康中国建设指标[2]。这对我国儿科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但目前我国儿科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问题。2019年的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每1000名儿童仅有0.4名儿科医师,明显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另外,儿科医师教育水平较低,32%的儿科从业者在高中毕业后只接受了3年的专科教育[3]。因此,我国儿科医师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目前儿科医疗保健工作的需求。医科院校自1999年开始停止儿科学专业招生,直至2016年才陆续恢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儿科医师数量不足的压力[4],但培养质量方面仍有很多缺陷[5]。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在医学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提高培养质量。

2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人文教育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正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6]。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包括儿科学诊疗在内的医学活动逐渐转为以追逐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导致医学行为与医学人文精神相背离。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疗活动的灵魂和旗帜,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是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2.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医学伦理学教育

2.1.1马克思主义理论可坚定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成为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马克思指出,医疗行为就是为了保持一切价值的源泉即“劳动能力”而服务的[7]。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保障儿童健康是儿科医疗服务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持社会劳动能力的根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充分认识到儿科工作的重要性,对儿科工作充满憧憬。马克思认为,医学的产生来自人的生命健康的需要,而医生应该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在儿科诊疗保健工作中,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为患儿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基础。儿童具有成长性,在各个发育阶段都有其特点;儿科疾病发生发展快,常常出现急危重症病例,但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因此,医学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务工作者,就需要学习更多的医学知识,掌握更多的临床诊疗技术并完成更长时间的临床实践[7]。将儿科学教学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的理论结合起来,让儿科学专业医学生认识到儿科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特点,树立成为一名优秀儿科医师的信心,坚定成为一名良医的决心[8]。2.1.2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可给予医学生更多启示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医疗工作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因此应该充满人性和人文关怀。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不伤害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及平等原则,设身处地地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7]。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很多情况下儿童的诊疗方案是由监护人决定的。诊疗过程中儿科医务工作者要从医学伦理学角度出发,在提供优质诊疗服务的同时充分考虑并维护患儿的尊严。另外,儿科医师面对的不仅仅是患儿,还有对患儿恢复健康充满期待的家属,他们心怀忐忑并渴望得到医师的同情和帮助,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去维护。儿科学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思想,能加深医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的理解,充分认识儿科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医学伦理学强调高超的医疗技术对于患者的重要性,因为每一个医学诊疗行为都与人的健康和生命息息相关[7]。但我国儿科医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在基层医疗单位,儿科医师受教育水平很低,甚至很多单位没有专业的儿科医师。因此,儿科学教学中要引导医学生努力学习儿科专业知识,坚定为儿科医学事业做贡献的信念[8]。近年来,我国医疗制度改革正在向“人人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方向发展,党的报告也明确把全民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目标[7]。但在儿科医疗方面,基础公共卫生与保健制度仍不健全,基层医疗单位不但儿科医师数量少,诊疗水平也较低,要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仍然需要更多的努力。儿科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献身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志向,为现代医学由治疗向预防与保健方向的转变、为基层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2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提高儿科生命观教育的成效

儿科学专业医学生作为未来我国儿科医师的主力军,肩负着振兴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和维护儿童健康的重任,其生命观将直接影响我国儿科医学事业的发展、儿童生命健康以及儿科医患关系的和谐稳定[9]。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儿童诊疗活动中也涉及很多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儿科临终关怀问题存在很多争议,不仅需要对患儿提供心理关怀,更要注重对其家庭提供“完整的”关怀[10]。因此,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对生命与生死等问题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并在符合法律规定、坚持人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履行好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的义务[9]。

3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儿科学专业知识教育

3.1辩证法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思维是一种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的实质性思维,但医学思维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哲学思维是医学思维的方法论基础[11]。3.1.1联系和发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儿科临床实践中,疾病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以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认识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另外,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又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临床上所能看到的不同症状。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利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系统地对疾病进行分析及诊断,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制订正确的诊疗方案[11]。3.1.2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在儿科临床实践及儿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对立统一规律来做指导[11]。如何处理治疗效果与不良并发症这一矛盾,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及儿科医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对立统一规律,在掌握儿科诊疗原则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临床实践,充分认识到各种治疗手段的矛盾性,以使临床诊疗方案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及最少的副作用,趋利避害,更好地为患儿服务。3.1.3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医学是最注重实践的学科。既往儿科疾病治疗更多是根据个人经验制订治疗方案,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循证医学治疗方案和原则,为儿科诊疗水平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观点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11]。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中必须坚持实践的指导作用,遵循循证医学的思维方法。

3.2批判性思维在儿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前提,儿科医学的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和创新。3.2.1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哲学就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批判性思维体现在它不断地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论和思想进行反思与批判。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对现有理论和观点的认识、批判、再认识的过程。批判性思维培养已成为塑造独立人格、成熟心智的关键[12],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儿科学专业医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发挥创造性的必备条件。但是,我国医学生批判性思维普遍缺乏,尤其是在发展速度远落后于成人医学的儿科学领域,因受限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医学研究工作停滞不前,墨守成规[12]。因此,儿科专业医学生教学工作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思维的精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批判性地对待医学观点,去伪存真,促进儿科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3.2.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医学临床实践完美结合是培养儿科学专业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批判性思维,而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获取更接近真相的知识。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强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并在实践中提出新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儿科学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儿科医学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不断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以确保儿科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后继有人。但目前关于医学生信仰的调查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功利化趋势[13]。因此,在医学生中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儿科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教育既要注重理论教学,更要发挥实践的作用。医学院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符合专业特点、贴近临床实际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反思理论、发展理论,不断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理解,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爱之心、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在实践中丰富和提升自我[14]。

参考文献:

[1]郭根凯,顾志峰,朱欣航,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医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7(91):1-2.

[2]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A].2019.

[3]ZHANGY,HUANGL,ZHOUX,etal.CharacteristicsandworkloadofpediatriciansinChina[J].Pediatrics,2019(1):1-13.

[4]雷明明,刘友学,郁晓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儿科医师紧缺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34):4871-4873.

[5]HUY,XUJ,DONGW,etal.Strategiestocorrecttheshortageofpaedia-triciansinChina[J].TheLancet,2018(5):385.

[6]陈方平,徐希进,王秋菊,等.当代人文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4):247-250.

[7]崔婷婷.浅析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医学伦理思想[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4):16-18.

[8]沈叙庄,罗燕芬,禹金蕊,等.儿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强化专业基础与临床培训模式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8):69-71.

[9]吴新平,张懿.医学生生命观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之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31(3):30-38.

[10]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等.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2):179-182.

[11]王健.哲学辩证思维在心内科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10):65-67.

[12]许珍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1):39-42.

医学专科论文篇(8)

1.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于20世纪80年代相继开设医学检验5年制本科专业。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教育部医学检验专业(101001)纳入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学制也改为四年。自2013年起,所有医学检验本科均调整为四年制[1]。因此,对于原来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来说,鉴于部分较早设立四年制医学检验本科的院校并未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如何使医学检验专业教学适应新形势,培养高素质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对于原来培养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是否保持五年制方案的毕业论文要求,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毕业论文是本院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3],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学科内某一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一次完整的综合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为毕业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我校自2002年开办五年制医学检验本科以来,一直严格要求学生在实习阶段由实习单位高年资带教老师结合检验工作实际,进行毕业研究论文设计、实验工作、分析汇总、撰写毕业论文、返校论文答辩等环节。使学生从实际工作出发,培养实用科研能力。在五改四大背景下,我校仍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维持毕业论文要求。现我结合我校以往培养过程,分析探讨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要求对培养医学检验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

 

2.毕业论文各环节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分析

 

2.1实习基地的选择

 

医学检验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是在各实习基地进行的。因此,实习基地的选择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实习医院的临床规模,更要求实习医院有带教实力的充足的、高素质的论文指导教师。我校在开始实习之处,经过多方努力,在上海、江苏开辟了多家知名大学的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择,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实习医院检验科均安排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有各级科研课题并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论文导师,且实行导师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保证论文质量奠定了基础。

 

2.2论文选题

 

选题是进行论文做初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选题得当决定了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创新性。选题鼓励学生结合导师现有的科研课题,在对本专业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课题的初步方向或题目,由导师分析结合学科发展方向后确定。有条件的实习医院在选题时应尽量结合一些前沿技术,如最近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这样,从选题开始就使得论文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2.3论文开题

 

选题完成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文献,对所选择的研究课题进行初步了解,并整理出课题设计的目标、内容、试验方案及预期结果,形成开题报告。该阶段锻炼学生查阅、理解、消化和提炼文献的能力,好的开题报告应在总结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或设计方案,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每个实习点均有多名实习同学,相应有多名带教老师,带教老师组成指导组,学生围绕课题设计进行PPT演讲。导师组对课题立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依据,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4课题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学生真正进入课题中的阶段,该阶段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在实验研究开始,指导教师应严格要求,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让学生独立实施,并做好详细的实验记录,导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对研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关注实验进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该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同学间先讨论分析问题,网上查找资源,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对实验内容和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处理,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能的修正,学会对结果进行分布总结。该阶段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5论文撰写

 

我校毕业论文大纲要求由综述及科研论文组成,综述要求学生围绕科研论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出课题目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科研论文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要求学生参考相应格式文献,立论正确,依据充分,数据资料准确,正确认真严密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利用图表等手段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论证推理严密,统计推导。指导教师认真评阅、仔细修改,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完成论文写作。该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2.6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训练学生进行科研汇报的良好途径。论文按临检血液、免疫、微生物、生化检验等专业分组。答辩评委会由本校附属医院医学检验专家及资深任课老师组成,根据分组情况,论文先由相应专业组专家函审,初审合格同意答辩,如问题较大提出初步整改意见,修改后参加答辩。答辩过程包括学生陈述、评委提问、学生回答、评委打分等环节,该过程充分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口头表达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3.结语

 

医学专科论文篇(9)

[作者简介]汪炜(1980- ),男,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林慧(1982- ),女,江西上饶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鄢印根(1982- ),男,江西南丰人,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医学教育。(江西 上饶 334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81-02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各个领域开始注重对人才科研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高职高专对学生的培养重心偏向于对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及熟练度。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学专业领域对人才素质需求的转变,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将逐渐被淘汰。现阶段,医学本科专业就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专科毕业生若继续深造则离不开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到了更高层次的专业研究领域,科研能力越发重要。提高对高职高专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重视培养方式的创新与突破,成为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培养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的变化。跨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教育体系提出的要求更加具体、符合国情,2010年7月29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可见,教育必须要紧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才能真正逐步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结合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着重强调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培养卓越医学人才”。党和政府对医学教育的重视更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与卫生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科研能力作为医学学科领域重要的素质,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是需要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的方面。

2.医学专业领域学术培养的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讲话中也重点强调:“医学发展新趋势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挑战。”落实到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领域,培养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继续深造,而且能够提升医学理论研究领域的科研水平。现阶段,人们对于医学的社会需求正逐渐由防病治病转向对生命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趋势下,专业学术领域不仅需要更多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更需要科研应用型人才。传统的纯技能型人才和纯理论性人才培养方式不再满足社会的需求。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学术型人才必须拥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探索精神。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中,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拥有创新精神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激情。

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突破方向

1.创新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方式。在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课程主要有病理学、药理学和生理学等。教学方式主要有理论讲授与实践指导,其中理论讲授主要是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讲解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知识;实践指导主要是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演示和主要要点的强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学到已被证明的知识和原理,可以很好地传承已有的医学知识。然而,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却是欠缺的。经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么自行通过理论推导,完成实验报告;要么敷衍实验过程,欠缺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最后为了呈交的实验报告显得完美,即使是实事求是观测到的实验数据也轻易篡改,将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抛到脑后。

为了改变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教学状况,教育领域尝试将实验课程与理论课程调换。先尝试引导学生自行实验,并认真将数据记录下来。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动手积极性,将学生分成实验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不同的实验。如在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中,有一门药理学,以镇痛药的镇痛效果为例,学生实验是以生理盐水为参照,测试吗啡的镇痛效果,同时以安乃近溶液做对比。若是学生事先已经在理论课上学习过药理的经典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就不存在求知的欲望了,最多只是求证的过程,然而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并不多,有时候实验会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结果大相径庭。此时部分学生要么放弃实验,要么照着教材的实验数据操作,使得教学的过程无效。

鉴于此,教育工作者经过尝试性引导,增加学生的实验时间,开放公共实验室,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验,在得到实验结果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师讲述或者演示的教学方式,让已经获得成功实验的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和讲述,最后由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这个教学过程的改变是培养学生科研探索能力的一个突破点。

2.激发并维持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积极性。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激发并维持学生撰写小论文的积极性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个突破点。科研能力的主要培养方式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动手做实验,将自己的学术观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以论文的方式表现出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拥有成就感,更有效带动了整个专业的学术氛围。在医学专业的教学规划中,合理调配学生的课堂教学时间与实践教学时间,留给学生充足的实验空间。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提出论文的课题,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可以每个学生派发一个论题,或者将学生分组后,一组派发一个课题。在一学期内,引导学生将论文完成,并根据论文完成的状况进一步规划。

学生的科研能力需要持久培养,不仅需要学生的坚持,更需要教师的持续指导。学生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刚开始会遇见困难,无从下手。我国的地方教育各有差距,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处于同一个水平,因此重点培养在所难免,这与精英教育不矛盾。在高职教育中,教师将论文写作的过程教导给学生,首先根据论题做实验,整理出实验数据,即数据统计、绘图、制表等;其次搜集资料,确定并阅读参考文献;接着撰写论文。论文完毕后,最重要的是教师的审核与评估,若是优秀的论文,可以推荐到校报或者地区学术杂志上发表。这是对学生莫大的肯定,也是维持学生撰写论文积极性的最有效方式。

3.扩增院校科研项目的学生参与度。医学教育中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系列相关的过程,在上述培养学生论文撰写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为学校的相关科研课题提供一定的基础。学生撰写论文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同样,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学校科研项目成形的过程。学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是高层次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什么是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也能时刻提醒学生不骄不躁,认识到学术研究是没有底的。

三、创新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具体方法

1.整体课程设置上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在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战略层面,把握整体课程设置的方向是重中之重。医学教育的思想、观念和管理理念都需要融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思想;医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具体甄选、教学方法的具体选择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均要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宗旨。不同的医学细分专业,在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要考虑差异。因此,高职高专医学专业的教育研究团队,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所有细节、方面。

2.培养学生获取科研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以实践和运用为目的的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学生懂得所学的知识是什么,更需要明白如何运用知识,如何探索知识。与从事纯理论研究的学科相比,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将所有获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理论到临床,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均需要展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较高的。医学专业的大量专著与文献的阅读,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的主要方式。其中有效地提取知识也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医学分析根据其发展的深度,非常细化,也具备相关性。在大量的文献中,检索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是需要一定技能的,如电子文档的检索速度就关系着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进一步说,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进度。经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提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形成文献综述,是完成科研论文的重要步骤。通过开设专门的文献检索课程,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是十分有效的方法。现今,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个背景下,信息的膨胀是十分巨大的,这加大了学生获取所需要知识的难度,增强学生捕捉事实、数据和关键性案例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另一重要方法。

3.创新实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医学领域所有的科研成果,均需要实践的证明。从课堂教学开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十分重要的方法。实验课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这是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方式。如解剖学课程中的解剖实验是考验学生的实践课程。这个实验是综合性的大型实验,在解剖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体所有器官的认知是一个立体的画面,需要根据实践,将解剖过程中的重要部位进行图解和标示,并将所研究的器官制作成标本。所涉及的细微步骤均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技巧与专注力。实践的过程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如生物体各个器官的功用、药物的效用等。在医学解剖实验中,并非一开始就开始解剖人体,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有效规划学生毕业论文的设计路径。高职高专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只有三年,是相对较短的,需要有效规划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路径,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校园学习与实践有效性提高,更能有效与工作岗位接轨。毕业设计的有效规划是整体教学规划的一部分,经过教学实践的尝试,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基础的理论与实验为学生的入门认识打下基础。在第二年,学生需要确定自己的毕业设计研究方向,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大量阅读论文研究方向的相关文献,形成初步的论文综述。第三年是临床的时间,专科生的学习时间短,理论知识较浅,在临床上接触的必定是常见的病例。因此,关键的任务是最大化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并从临床获取理论知识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列出论文题目,与学生一起确定毕业论文的最终课题。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获得的文献资料,撰写论文,并从临床获取辅助数据资料。如此的规划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最终使学生能通过毕业论文巩固和强化知识与实践。

科学研究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医学研究与实践更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领域,更体现在临床上。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科学态度与科研能力是相辅相成的,都是现代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华危持.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5).

医学专科论文篇(10)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素问·异法方宜论》就认识到“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所聚也”。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由于生活习惯、人群体质的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和防治方法有其特殊性,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医家风格和医疗特色。岭南医学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建成于1924年,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建校的基础,该校所收藏的民国时期岭南中医文献比较齐全,这部分藏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的学术思想和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笔者近年来在整理这部分藏书的同时,总结了这一时期岭南医学文献的特点。

承前启后,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民国时期,中医著述沿自清代以来的特点,重视对古典医籍整理研究,并在理论上有所提高。对于《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籍,不是原本照搬,而是经过系统整理及收集后世各家之说而予以补充,具有一定的革新精神。如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云:“仲景书必跳出旁门可读,……先生收回唐宋以后之原书还诸仲景,而仲景不亡。其编曰《读过伤寒论》,不读则拾人牙慧,……是书乃伤寒论之文谰,先生即张仲景之书记,两本书若作一本读,则此解如蔓藤,觉有伤寒论为之前,是书宜今亦宜古。”[1]在近代教育体系确立之后,以一部经典、一家注疏作为教材的传统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适应发展需求,将中医典籍的研究与新式教育体系相结合。对中医理论不仅作系统的整理,而且联系实际,去粗取精,进行发挥和提高。如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务在“博取众说,去其重复,撷其英华,发挥药性之本能,提挈药用之纲要,……又益以各种医书,补其未备,旁及西说,作借镜焉”[2],尽量采用各家之长,以启迪思路。

注重实践,结合临床总结经验

岭南医家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实践的有效性,不尚空谈。重临床、务实际这是一种优良的医学学风,但这也使岭南医家不擅总结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故在全国范围影响较小。民国时期广东中医学校的兴起,促使老中医总结自己多年临床经验,将其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如岭南骨伤科素有优良传统,其以精确的理伤手法、独特的固定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伤科用药著称于世。但近代广东骨伤科名医大多尚武,对医学理论探讨较少,伤科学著作甚少,其丰富的各种理伤手法,或散记载于其他医籍中,或在民间流传,一直未能归纳总结、整理提高。近代岭南著名骨伤科医家管季耀认为:“我中国驳骨一科,其术之妙,其药之效,其技之能,有不驾乎外国者哉?果能于各科之中,合中西医学,舍其短而取其长,细心研究,使我国四千余年至精至微之医药学,发明而广大之。”[3]“因将三世所历试不爽妙要灵方,编成课本,综其大纲,详其节目,俾学者有所循序焉。”[4]于1929年编撰的《伤科学讲义》,把骨伤经验上升为理论,填补了岭南,乃至全国在这一方面的空白。

文献编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其编撰形式呈多样化格局,既有专著,如黎庇留的《伤寒论崇正编》、黄公伟的《伤寒切解》、陈伯坛的《读过伤寒论》、萧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又有教材讲义,如梁翰芬的《诊断学讲义》、管泽球的《外科学讲义》、卢朋著的《药物学讲义》、吕楚白的《儿科学讲义》等等;更有学术期刊,如李仲守主编的《医林一谔》、张阶平主编的《杏林医学》等。可以说,在编撰形式上,突破了原来经学式研究的独尊地位,开始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对古典医籍进行注解和阐述,并借鉴了近代其他学科讲义的一些形式,编写通俗教材或给原文加注释,帮助学生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作为入门阅读之用。如谢泽霖与李近圣合编的《妇科学讲义》,其中第一、二篇在所选录的名家论述之后加上按语。如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素问》曰:“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5]之后紧跟按语:“按,经水固有应乎天气之因,而亦能因天气以为病,凡属六淫所伤者,是外因也。”[5]又如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的《西药概要讲义》,该书以贺氏治疗学为底本择要节录,详细论述了各种西药的成分、用法、疗效等等,还配有各类术语、药物的英文名。学科门类,基础临床分类清晰

民国时期的岭南中医文献在学科分类上大致可分为基础、临床、中药、中西汇通等学科门类。基础类又分为中医基础类及西医基础类,如卢朋著的《医学史讲义》、陈汝来的《生理学讲义》、《病理学讲义》、马毅民的《卫生学讲义》等。临床类分内、外、妇、儿、五官、针灸等科,如内科有高轩、陈任枚、刘赤选、钟少桃等人分别编写的《温病学讲义》、杨志仁的《内科学讲义》、陈汝来的《杂病学讲义》、李光策、胡镜文分别编写的《金匮讲义》等,外科有管泽球、巫达云分别编写的《外科学讲义》、管季耀的《伤科学讲义》,妇科类有谢泽霖、李近圣、吕楚白、林国铭等分别编写的《妇科学讲义》,儿科有陈汝来的《儿科证治纂要》、吕楚白的《幼科要旨讲义》、《儿科学讲义》、古绍尧的《儿科学讲义》,五官有古绍尧的《喉科学讲义》、梁翰芬的《眼科讲义》,针灸有周仲房、梁慕周分别编写的《针灸学讲义》。中药方剂类有卢朋著为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编写的《药物学》、《方剂学讲义》,邓鹤芝为广州光汉中医学校编写的《方剂学讲义》、以及黄悌君的《药物学》、罗绍祥的《药物学讲义》。中西汇通类有《中西医学比观》、《中西医学全书》等等。

随着对疾病认识日渐深化,临证经验的更加丰富,各科都有一些专门论述某些病种的著作问世,也使得教材分科更细。例如,儿科对麻疹、痘疹的诊治有进一步的研究,如陈伯坛的《麻疹蠡言》、《痘疹学讲义》、古绍尧的《痘疹证治》,外科对性病也有专论,如管泽球的《花柳学讲义》,且各有自己的见解。

教材内容,引进自然科学成果

民国时期的岭南医学文献主张吸收西方医学教育,用西医学知识丰富自己的教材,不满足于整理古籍文献与临证相结合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倡中医教材融会贯通中西学说。在教材的编写上进行中西医结合的尝试,试图沟通中西医理。如张公让的《中西医学比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学对人体结构的认识比较粗疏,所以专门编撰了《全体学讲义》,该书绪论中有说:“欲研究身体之构造,须讲全体学(又曰人体解剖学);欲研究各部分之功用,须讲生理学。此二科者,乃医学之基础也。”[6]其他诸如《西法诊断学讲义》、《化学讲义》、《生理学讲义》等等,体现了民国时期岭南中医谋生存、图发展的特点,并开始吸收和利用近代科学的成果和技术来补充及研究中医。

【参考文献】

1陈伯坛.读过伤寒论·林清珊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2卢朋著.药物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3管季耀.伤科学讲义·序[M].广州: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印刷部印.

医学专科论文篇(11)

一、西欧国家的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

(一)英国

英国的医学学位包括内外科学士、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等类型。

1.内外科学士学位

医学本科教育学制5-6年,其中包括2-3年临床前学习阶段和3年临床学习阶段。在第6年,医学生将集中学习作为住院医师所应具有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分担住院医师的部分工作。对于成绩合格的医学毕业生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大约90%的医学生在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后选择进入医院从事内科医师或外科医师的临床工作,其余10%的医学生选择继续攻读理学硕士、哲学博士等研究型学位。英国共有27所医学院校,每年约有4900名医学生毕业,医学院对报考学生的学业成绩要求较高,平均报考录取比为6:1。

2.外科学硕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外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外科学硕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1-1.5年与外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外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外科学硕士学位之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3.医学博士学位

通过毕业后教育的内科医师可以在职申请医学博士学位,学位授予标准为:从事3-5年与内科有关的临床研究工作,在注册后的5年内,提交博士论文,对于资历较高的医生,可以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内科医生只有在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才有可能被提升为顾问医师。

英国1983年颁布的《医学法规》明确规定:取得医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英国任何一所大学授予的内外科学士学位。英国没有国家统一的医师执照考试,凡是获得内外科学士学位并达到英国医学总会实习医师标准的医学生,将自动成为临时注册医师,在教学医院内科和外科各进行6个月的轮转实习。

英国医学总会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培训委员会负责对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开展培训,包括制定培训标准和进行培训质量控制。全科医师培训3年左右;专科医师(58个专科)培训5-9年。培训通过者成为注册全科医师或注册专科医师。

(二)法国

法国医学教育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年)和第二阶段(4年)为医学院教育,第三阶段为毕业后医学教育(全科医生3年,专科医生5年)。法国有49所大学医学院,平均每个医学院每年招生140人。法国每年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政府统一命题,通过率约70%。凡是通过高中毕业会考的学生都可以进入医学院学习,没有名额限制,但在医学院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两次“医学会考”的严格淘汰。在第一次医学会考时,法国卫生部按照人口与医生比值以及各大学医院接受医学生能力,确定进入第二学年的医学生人数,通过率一般在15%左右。第二次医学会考指的是每年6月份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通过这次会考,才能获得第三阶段毕业后医学教育的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资格。

法国医学教育第一阶段(PCEM)主要课程包括人文科学和公共基础课程,以及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遗传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课程。PCEMl阶段相当于大学预科,全国第一次医学会考通过率较低,体现出医学教育的“精英”特征。第二阶段(DCEM)各学年的课程有所侧重,在DCEM1学年,医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在DCEM2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解剖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在DCEM3和DCEM4学年,医学生需要学习临床医学必修和选修理论课程,同时在医院的临床科室轮转见习。第三阶段(TCEM)包括毕业后教育的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完成第二阶段学业的医学生,必须参加每年6月份举行的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根据成绩排名和个人志愿,通过者被分配到某医院临床专科,进行5年专科医师培训,学业结束时须提交博士论文,成功通过论文答辩者获得“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证书。而那些没有通过全国专科医师选拔统一考试的医学生,则进入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医学生通过临床理论课程考试,完成临床实践和论文答辩,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证书。法国法律规定,只有通过医学教育第三阶段TCEM,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并向医师协会注册取得医师资格者,才能开业行医。

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和医师培养体系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住院医师培训是在高等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进行,承担住院医师培训的医院都是综合性或专科性国立大中型医院,医院临床科室主任均是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授课教授。二是住院医师培训纳入国家整体计划,接受培训的住院医师,按照培训计划学习临床理论课程,在教授指导下参加科室临床轮转培训,并具有独特的“双重”身份,既在大学注册为医学生,又在卫生局注册为医院雇员,由国家付给相应工资。

(三)德国

德国有39所大学医学院,全国每年招收医学生约12000人。高中毕业生可以凭借“完全中学毕业证书”直接进入医学院学习,但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经过两个阶段的国家医师考试,淘汰率均为30%-40%。第一阶段考试在第二学年末,通过第一阶段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考试;第二阶段考试在第六年末,通过者才可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

德国的医学教育学制6年。医学教育计划包括课程学习、急救工作训练、3个月护理实践、4个月医院见习和1年临床实习等教学内容。德国没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德国医学博士学位属于研究型学位,医学博士学位和医生职业准入没有关系。对于那些完成教学计划规定学业,通过两个阶段国家医师考试的6年制医学生,颁发“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相当于我国的硕士学位)。德同对医师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只有获得“国家医师考试合格证书”和“大学毕业文凭证书”者,才能成为注册前住院医师。注册前住院医师在医院没有处方权,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经历18个月培训后,到各州医学会申请注册医师资格,经官方认可后,在各州的医学执照管理机构注册并获取行医执照,方可成为独立行医的注册住院医师。在德国,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35%-50%,培训时间3年,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资格证书;参加专科医师培训的比例为50%-65%,培训时间4-6年,合格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证书。

二、西欧国家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的特征分析

西欧主要国家医学教育制度和医生培养体系在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的关系、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的衔接等方面,都和美国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一定差异。

(一)医学学位和医师准入

在美国。医学博士学位(MD)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医院的毕业后教育不再授予高级专业学位。

在西欧国家,毕业后医学教育还可继续授予医学专业学位。英国内外科学士学位是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入的基本要求;通过毕业后教育,医学生可获得外科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法国医学专业学位只设博士层次,包括国家医学博士(全科医师)和国家医学博士(专科医师)两类,医学生在毕业时就已是具有行医资格的全科医师或专科医师。德国医学院的毕业文凭证书类似第一级专业学位,是医师准人的基本要求;医学博士学位是科学学位,和医师准入制度无关。

(二)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

在美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划分明确。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只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一名专科医生的学习和培训时间从大学起,可长达15年之久(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培训3-7年),并需要通过多次考试。在医学院,医学生前2年学习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药理、微生物等基础医学课程;后2年进行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病科和家庭医生科等临床专业训练。在二年级结束时参加全美医师资格考试(USMLE)的第一部分测验,通过测试后方可进入高年级学习。医学院毕业前进行USMLE的第二部分测验。通过全美医师资格考试第一、第二部分的医学院学生,才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获得后,在1-3年内参加USMLE的第三部分测验,通过者获得行医资格。其后,还需进入为期3-7年的按专业定向的住院医师训练,住院医师培训期末,再参加由各医学专科委员会组织的专科证书考试,通过者获得专科医师资格。在医院工作的专科医师收入高于主要在社区工作的家庭医师。家庭医师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

在法国,医学院校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有机融合。医学生完成本科医学教育第一、第二阶段(共6年)学习后,在第三阶段的毕业后医学教育期间,凡通过临床专科培训(5年),论文答辩合格者,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证书;其他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者,通过论文答辩,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证书。

在英国,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内科医师可以申请攻读医学博士(研究型学位),外科医师可申请攻读外科学硕士学位(高级专业学位),只有获得医学博士或外科学硕士学位的医师才有可能成为顾问医师。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