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媒体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7:59

媒体论文

媒体论文篇(1)

Abstract:Mediaisasoftnationaldefense.Ifmediacanadvanceitscompetition,andpersistinitsgrantedfunctionsandrolesaccordingtothesituationofitscountry,andmaintaincertainreceiversamongthewhole,thenthecountrycanownitspeacefulandsafestageandboundary.Butsomepeoplecan''''tobservemedia''''sessentialspecialtyandcan''''tunderstandmedia''''smisplayinwesternhistory''''sadvancingcourse,thentheyseektoreplantblindlyandarehesitateonnewssystemweshouldfollow.Forexample,somepeopledenyboththeofficialandpublicmedia,andwanttopushmedia''''smarketconvertingtoanacme,allofwhichneedtobediscussed.

Ontheaboverelativeissues,thispapertriestoputforwardadvisabledissertationfromthedoctrinalangleandhistorydevelopmenttrace.Chinasharesitsownnationalspiritanditsownspecialsocialbackgroundandpoliticalenvironment,whicharedifferentfromthewesterncountries.Onmedia''''soperation,weshouldpersistinwhatdeservespersistence.Weshouldseekrelativematchedmeasuresorcreatefeasibleenvironmentformediaoperation,andencourageeachfieldtoinvestinthisenterprisethatsharesthecharacterofinformation,entertainmentandculture.

Keywords:Newssystem;MediaIndustrialization;Community;

NationalPowerAction;EconomicBenefits;SocialBenefits;NewMedia;GreatMedia;ControlRight;DemocraticSocialism

一、前言

据大陆权威人士透露:星空卫视有限度落地权有望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进一步的消息说,美国彭博信息公司所属彭博财经电视亚太频道(Bloomberg)、凤凰信息台、CNN、HBO、BBCWorld等,在现在,已初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有限度落地权。这使迄今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大陆的已达三十家。

新闻传播媒体在大方向上的运作问题,我们实在需要就较长远的观点、经验及理论逻辑做深入探讨后,才加以谨慎拍板较妥。尤其是在加入世贸组织(WTO)的缓冲期之后,到2005年前后相关国家(尤其是美方)要中国开放媒体的压力可能会越来越大。相关部会有没有相应的准备?

笔者身为研究新闻与传播的终身志工,对传媒的政治经济学问题,一直非常留意,并对媒介实务曾进行仔细观察与体会。在此,拟就此相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二、媒体商业化私营制度的商榷

研究新闻传播学术人士所最想厘清的问题是传媒的社会意涵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真正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严格说来,各家看法不尽相同。不过有些见解的确深入些。

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世界接轨,并加入WTO,所受政治共识的冲击实不下于当日的美国。杜威等人想在关键时刻妥善运用媒介,发挥媒介应有的功能,但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所不能做的,今日中国能,因为中国目前有这个条件,实在应把握这个机遇。

1.西方传媒的发展历程及其新闻制度的形成

回顅西方报业的产生背景,是随着产业革命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发展的。从早期简单印刷物或简单报纸开始,报导一些商业消息,推广产品,或教化民众也是它最早的角色之一。早先主要是官办或特许制媒体。自一五三八年英国建立特许制,出版即是特许独占事业,使十六、十七世纪的报业几乎是政府所掌控,言论及新闻政策由政府决定,其主要目的在使报纸做为政府教育人民与推行政令的工具。接着是启蒙运动民主革命时期,它也渐渐成为推广理念的工具。媒介经营问题,政府逐渐被迫让步,如英国于一六九五年,废除特许制,基本上民间获得出版自由。而接着十八、十九世纪的民主革命建立了代议政治之后,出现了政党报纸。而党报之目的,即在争取人民对党的信任和支持。虽政党报纸是政党争取政权及保持政权的一种有力工具,但那时的从业人员基本上维持一定的事业性,认为媒体是社会一股正义的力量。

十九世纪末期,西方主要国家(亦即今天的主要发达国家)先后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这些国家的报业经营也全面走向商业化了。认为报业可以像其它产业采取各种手段来赚钱,把印刷机当做印钞机。当然他们为了取得大众的信任,以获得更多的订户,也把他们所采取的客观、公正办报方针,标榜为现代报业的特色。但说穿了,其经营方式和经营手法跟其它以营利为目的的产业没有什么不同。虽然他们认为把报纸当成一种商品是一种合理的看法,但是报纸跟其它消费性物质商品应该不一样,它是一种精神商品,它会对社会形成相当广泛的影响。

2.从历史教训看来,报业不宜私营

我们确认媒介产品可以面向市场,但要以在公众可控制的情况下来经营,而且不宜由私人或私人成立的股份公司来经营,因为私人利益之所在,经营者会不择手段,对社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

譬如美国私营的自由报业制度,因资本主义的走向,它就在十九世纪末及二十世纪初,导致黄色新闻事业(yellowjournalism)的发生。它基于业者的私利,危害到社会公共道德及公共秩序。尤有过之的是报业的竞争,造成了报业的合并,产生了「新闻事业的独占及「意见自由市场的丧失,所谓「公众知的权利(therightofpublictoknow),只是报业一种为所欲为的借口,使第四阶级成了特殊阶级。

杜威认为最好不要由私人办报,不是因为害怕传播过于泛滥,而是害怕传播工作做得不够好。社会不仅借着传播而继续存在,我们也可说社会存在于传播之中。人生活在一个社区共同体,而共享某些事物;传播正是他们得以拥有共同事物的方法。(DEWEY,1915:4)

杜威深知私人掌握报纸,徒让办报人把办报当做私人牟利的企业。他指出,在经济大恐慌时期,新闻自由的大纛经常被用来服务「企业经营人。他们为了私利,以自己的方法执行其业务。虽然广播事业的发展得利于商业化的经营,他也相信广播在教育社会大众方面,会有深远的功能。但他也说:广播即使落入私人手中,也不能无视于公共利益。

他和其它符号互动论学者,无论如何,认为媒介的功能应是在给大众提供参考或咨询的,媒介所要做及应做的工作就是事实和观念的传达。因此他们格外重视现代媒介在向民众传播「组织化的信息(ORGANIZEDINTELLIGENCE)所具有的巨大潜力。他们对这股潜力毋宁充满了期盼。但是因为当时媒介所表现出来的却偏向情绪和感情的表达(尤其是那些激情主义的经营手法),让他们忧心不已。

3.要私人报业自律谈何容易?

美国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都知道媒体一直受到不当利用,其经营方式颇有偏差,如报团的形成,新闻报导与评论受到垄断,致使「新闻自由受到扭曲。

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潮,它要面向市场也是一种趋势,但不能像其它产业那样地市场化。在社会经济繁荣的情况下,虽然不刻意利用媒体去赚钱,只是一般广告收入在收支上肯定会出现盈余的。但是如媒体任由私人经营,以营利为目的,且彼此恶性竞争。私营媒体会纷纷去竞逐铜臭,是永远不变的宿命。像西方私营的媒介制度能使现代机械条件日益精致的大众媒体成为未来真正理性及和平社会的基础码?看来实在未必。

从媒体发展的历史看来,我们知道:私人经营媒体其实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物,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不必然会有那种产物。营利性商业化的私人媒体经营制度,应是一种须加以匡正的历史事物。

三、传播对于国家的权力行为的重要性及传播与社会过程的密切性

1.传播对于国家权力行为的重要性

在这里,我们为什么要重新检讨过去西方媒体历史发展的社会政经背景,及其私人经管形态所存在的潜在问题?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菁英阶层一直想学美国的做法,可是却不知其失败的盲点在什么地方。总质疑:难道媒体真的那么重要吗?

考察过去人类的来时路,可以了解历史上所出现的疆域广大的国家,其能大能久的原因还是由于地理形势和历史际遇,及最重要的是:有赖于传播(输)功能的维系。

关于媒体的重要性,加拿大学者殷尼斯(H.INNIS)也认为传播科技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他于1950年发表《帝国与传播》一书,从西方文明演进的过程,评估传播媒介所扮演的角色。在他看来,“帝国”可以指制度化的权力体系,也可以指特殊的国家,原始文化,或历史上的“帝国”。他用“帝国”来形容中世纪的教会,也用“帝国”形容资本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些“帝国”均是当时影响社会结构的权力核心。几乎所有的“帝国”都希望藉由新技术的发展封锁运输途经,以扩张自己的控制力。他归结“科技”发展是历史文化的变因,而在所有的科技中,又以传播媒介最为重要。

今天如要维护自己的权益或安定国际社会,今日中国,尚待急于努力开发的就是媒体这一块。

2.传播与社会过程的密切性

至于传播与社会过程的密切关系,有许多社会学者也相继提出许多精辟的见解。

无论如何,我们只有了解人类社会的本然面及其与传播的关系,才能为媒介的正当经营方式及正确使用方法,找到一些答案。

回顾起初的社会学家的学术传承,大致从社会有机论开始,认为社会具有整体性。社会中人都彼此有互动关系。早期的社会学家如史宾赛(H.SPENCER)在一八七六年《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就说到社会其实象极了一个有机世界。社会与有机体,都借着生命来显示其成长过程。……社会结合一旦获得相当程度的永久性,社会整体和社会每一个成员之间,行动与反应于焉展开,彼此影响了对方的性质,集体对其份子实施控制是在塑造社会成员使之与社会需要谐和一致的一种持续过程;个人在受到新环境影响之际,也会反过来塑造社会,使之与个人谐和一致。

古利很显然地在他的思考模式中加入了传播的成分。他认为演变中的现代社会,隐含着目标一致化,活动专门化,社会各部门加深相互依赖。而迈向一致化是由一个极其关键的机制引导着。此即,最广义的运通──观念的传播,所以他认为所有的生命和社会都是有机体,亦即一种形式或过程的复合体:每一部分的生存和成长,源于与其它部分的互动,使整体完整圆融,以致其中一部分有了动静,便会波及其余。(COOLEY,1918:28),他不赞成史宾赛所认为的:人是完全自主独立的看法。他又将社会视为每个人思想的集合体,所以他认为传播非常重要,他说传播是人类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所凭借的一种机制。他把现代传播媒介视为一种解救社会的工具。维系及建构敦厚的社区,透过现代传播媒介,可以不费力施之于整个社会。传播媒介可能使社会愈来愈根据人类较高尚的德性像智能与同情,而结合在一起。

一个伟大的国家所最起码的条件是国民的认同感(identity)及共识。今日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所遭遇的冲击及许多待克服的问题,比当时的美国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现在美国的资本家不了解他们自己本国早期思想家及教育家杜威等人对媒体角色的深刻见解,及社会责任观念,却想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要中国无条件或逐步全面开放,把他们媒体内容不加过滤就长驱直入?中国人是不会随便答应的。

3.传媒应如何扮演其社会教育角色

接着,我们要在学理上回答的另一问题是媒体如何扮演其社会教育角色,首先我们参照前述学者杜威在这方面的看法。他认为报纸应该做的不只是信息的公告栏,它应成为公众教育和辩论的工具;多专注在思想和哲学的重点上,而不是单一行动的描述。报纸应教导批判的思考技巧,并促成重要议题的公众辩论。在杜威的观念里,媒体的职责是「使公众对公众利益感到兴趣。(Alterman,1998:10)

而政治学者及传播学者拉斯威尔(H.Lasswell)则认为:国家唯一的希望是和社会科学家站在一起,他们可以驾驭传布的力量,使之为善而非行恶。许多早期的媒体研究者在那时认为这种媒介角色是相当严肃的任务。尽管拉斯威尔的观念受到一些批评。然而,他对科技专家的期望仍旧影响了许多社会菁英,尤其是大学中的菁英。无论如何,他的观点也为许多主要学者和意见领袖所接受,包括前述的专栏作家─李普曼(W.Lippmann,1922)。

譬如关于一般民众是否有能力理解社会世界并为自己的行为作出理性的选择?李普曼和拉斯威尔一样持怀疑态度。李普曼指出:外在世界和我们脑中图像必然存在着距离。他怀疑一般人是否能像古典民主政治理论所假定的那样地进行自我控制?……人们无法从媒体中获知一切,来帮助他们理解。即使新闻记者很尽职,他们仍然有相当不足之处。他说一般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发生,以及还有什么会发生。媒体只是报导第二手现实(secondaryreality),而煽情的新闻媒体使状况更糟糕。

杜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就媒体而言,他说的远比实际去进行改革的行动多。或许表面看来,李普曼和杜威的看法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其实,这两种观点是可以并存的,尤其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实际上他们真正说出了一个向现代化转型的社会所需要同时努力的两个相互作用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需要民主教育,同时也需要受到似褓母对幼儿般的呵护。这样才能使社会以较稳当的方式健康地发展。

4.媒体的社会效益

正如前述,媒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商业化经营的结果,皆尽量以赢利的观点去开拓新闻市场。假如新闻不叫座怎么办?就跨大渲染一番、或操弄得煽情一点才比较能引起大众注意;新闻太少了填不满版面及刊播时间怎么办?就捕风捉影制造一番,所以新闻事业被形容为「制造业,实在问题很大。新闻界为袒护这种欠当的做法,就常以「新闻自由做挡箭牌。因此,媒体对社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不但没有社会效益,简直反而是社会的乱源及麻烦制造者。

当然,在这前前后后,也让很多人再次觉醒到媒体当初促动文化及领导群伦的事业性角色。具有这种经营理念的人,并提出一些相关看法,就是所谓「社会价值论(theoryofsocialvalue)。媒体有它的社会价值,媒体有它的社会效益。这也是原初媒介成为社会服务工具的本质所由来(Fowler&Brenner,1982)。

论者认为信息传递犹如交通、能源与货币,是社会的基础结构(infrastructure)。这些基础结构是交易与论述的信道,使得社区、社会与国家得以整合运作。因此基础结构的建构与维护通常是政府的责任。(Howitz,1989:11),而基础结构企业均属国家直接介入的焦点。他们主张,媒介政策着重于透过节目品质、多样化、文化认同,以免于商业之影响等价值观,以服务观众,形塑有尊严及通情达理的大众(Blumler,1992:30-59)。

四、改革来自于实践

1.媒体的社会控制与经营权的分际问题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又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媒介的经营及其角色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条件下,在新闻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引入了一些新的要素,大陆一些学者和实务界人士提出了媒介「产业化的概念(魏永征,1996;谢俊,1996;邵培仁,1998)。其变化包括:政府基本中止了对新闻媒介的财政拨款,媒体单位在许多情况下自负盈亏。因此,在营运上注重发行量的提高,扩大广告收入。它不仅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且它还有经济效益的属性。它本身可以有特殊商品的角色,而且在发展经济生活中对报导经济新闻,促进经济建设能起一定的作用。既然它具有特殊商品的角色,大众传媒的生产经营销售就要按照经济规律来运行。当然,传媒仍然要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把做好党和政府喉舌角色及大众代言人角色,当做重要的日程来抓。必要时,对一段时期的新闻,力求配合国家政策做重点报导,从而引导舆论,形成共同信念也是顶重要的。话说回来,在传媒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课题是:媒体的自身管理制度,及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变化问题,应该加以充分的探讨和分析。

很需厘清的问题:是要强调在媒体内部的控制中,一切以经营资本为操作上考量重点?另者,是因为它要面向市场,需要重视传媒职业经理人制,并使之成为传媒内部管理的核心,得使其能自行负责?为适合我们中国的环境。在职业经理人的角色扮演中,可能更要注意如何平衡自身发展和政治体制间关系问题。

媒体产业化中有关媒体自身的管理制度问题,因为现代的大众传媒在人类长远历史中,它还是较为短暂的事物,到底要如何进行制度化的控制及操作问题,过去大陆所被看到的起伏变化,常常依违在放松与紧缩的两难之间,媒体工作人员也常有停看听的困惑。现在要面对变化性较大的市场经济,专(职)业经理人员在维护国家利益及党的目标前提下是否需要有较大的运作空间问题,实在值得深入思考。

首先,笔者认为应朝分权的观念走!因为根据一些人类过往的经验显示,把相关的许多权力集中在单一政治系统中,运作起来往往不是最有绩效的。尤其传媒特性比较不一样,它是属于新闻文化的主体,而新闻文化是富创造性的,要能给新闻人员最大的空间,他们才能创造出最优秀的绩效。换言之,我们应设法对新闻人员赋予某种相对自主性。譬如,基本上这些中央级的,影视集团等,以国营性质回隶国家广电总局,出版集团则新闻出版总署,做行业的管理工作,而其职(专)业经理的最高领导(二至多名)则由党的书记处向全国人大所组成的「传媒委员会推荐,经全国人大所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听证并做资格审查通过后任用,并有一定的任期。但一经通过任用,非任期届满,或因禁治产,或因判刑确定,不得随便加以免职或强迫其辞职。任期届满之后,如仍获党组织的信任并再提名,可再经一定程序续任,不受限制。

当然这种改革设计的主要精神在于党对媒体政策方针及意识形态的控制,是要透过提名制度,并由党组织透过与党员的关系进行协调或咨询方式来进行,而不是直接的指挥或控管,俾能留给第一线工作人员衡量实际的情况,并拥有一定的裁量空间,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及积极负责的精神。至于每天新闻的出台则按单位内日常的编辑程序来完成,并没有人可以独断专行。如果他们工作得不好,应该是在一定期间,才能给予客观评定。不能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则其集团负责的领导,到换届的时候,党就不再予提名而下岗了。

目前在中国的新闻媒体是党的事业的一部份,是党的权力的延伸,这跟新闻史上党报时期的状况是相符的。但是如果大家来关注「与时俱进这一角度,上述媒体经营人是透过党的提名制度及政策上是与党员日常的联系与协调,而使党的意志成为国家意志,其实是有助于党的政治力量的无形扩大,也是党的事业在格局上的提升。

[page_break]

新闻事业在整个社会文化层面的重要性,永远不会被过份强调,也永远不能被低估。新闻工作要走向专业化,要放心地让有三个代表理论武装的新闻工作人员走向社会,他们每天所面对的是复杂而艰巨的场面,我们期望他们能担当文化发展的促动者,及维护国家安全的守护神。

2.书籍及机构期刊应采开放原则

就印刷媒体而言,过去把书籍及机构期刊也列为大众传媒之一,但是现在的大众传媒主体是指报纸、广播、电视及互联网。因为书籍及机构期刊的出版所需时间较长,比较没有立即的感染性社会影响,如出了什么问题可以比较从容地处理。所以我们以时间因素来考虑书籍及机构期刊应予尽量开放的可能性。书籍及期刊的开放出版对社会文化的繁荣有很大的作用,为迎接中华文化盛世的到来,我们应该让许多劳心阶层所激出的智能成果成为我们社会的共同财产,彼此互动,相得益彰。换言之,如果能够让广大劳心阶层的成果得能发表,则聪明的中国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将是很大的。

就书籍的出版而言,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所有制的限制,丝毫也没有变通的余地,现在从解放生产力的角度出发,有识者主张只要在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下,凡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对原所有制结构都应可以调整。亦即,它似是传媒中较可向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的一种。

因此,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图书出版方面,不妨尝试寻找亦试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向民间或海外开放,容许多种所有制形式。但应该坚持的原则是:出版物的编辑业务和经营业务要相对分离。

3.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应采多层式的国(公)营制。

由于其重要性关系,像报纸、广播、电视,及因特网等大众媒介须就现在情况,仔细规划、管理、及发展。基本上,不管是党、法人团体或各级(类)行政部门,只要是公务需要,要大量地办各种媒体。只要不是私营,办得越多显得公务越活络,并能达到社会沟通的效果。

由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工商业已大大发展起来的关系,需要媒体从事大量的工商服务工作,不只是工商新闻的报导,还有广告业所发挥的促进产业发展之效益。

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国大陆最近几年,似已出现了非全民所有制资金背景的报社,但要注意共同经营管理的机制。虽然可以实行内部股份制或盈余分红,但是它绝不宜形成「私人产业的经营型态,应建立机制(或配套性立法)使大众媒体的公益性与知识性、文化性不致变质。

至于像互联网这一新兴大媒体,基本上个人的属性较大,但不能把个人的网址当做新闻的站是很显然的。有时一个安定的社会,会被一些空穴来风的新闻打乱,为整体的利益,不必要的损害应予避免。

网络传播虽然发展很快,但正如前述,它在中国大陆尚不是一个主流传播形式。自然地,在目前情况,除个人电子邮件、资料查询、电子商务、计算机网咖(游戏)外,只能先作为新闻传播的另一个新的部类来看待和处理。在可见的未来一段时间内,它将基本从属于整个新闻传播业及其整体改革进程的一部分。它的未来发展前景也要取决于整个新闻媒体专业的变化发展,取决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4.互联网在国际传讯中所可能面临的问题

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信息时代互联网所带来的远景将是什么。原则上,我们似应认可互联网的出现,扩大了人们收视新闻和发表意见的空间,但网络传播可以打破讯息垄断也可制造信息假像。严格说来,传播科技都是中性的,就看人们如何使用它。

就国际政治而言,这一网络传播的出台所造成的形势,也是值得严肃对待的。

直截了当地说,在传统媒体中所流行的「传播帝国主义或「文化帝国主义的说法,在新的网络传播中,并没有什么改变,而且其情况更有变本加厉之势。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容易突破地理区或国家管制的限制。己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信息需求者不断地供应永不能满足欲求的信息。新科技与新媒体是他们在全球行销的手段,而国际规范(国际法,或国际惯例,及国与国之间的协议或声明等),似乎永远超越不了已发达国家科技的发展所伴随而来的单向信息流通的洪流,国际传播所显现的现状是日益壮大的信息霸权。信息霸权国所拥有的不仅是全球资本的累积与信息的供应,并且具有科技的优势与研发特权,形成横向及垂直的传播生态整合,而形成全球传播网络。

其传播帝国主义所形成的跨国宰制力,不但造成国际经济均势的改变,而且也造成国际政治势力的更迭。就传播帝国主义而言,在形构上虽看不出帝国存在的影像,但它确实是可以感觉得出来的,它是顺应其资本主义者内在组织及阶级需要而存在的。它对人类所形成的意识形态宰制,恐怕也是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予以摆脱的一种阴影。否则,国家的认同感(identity)将会消失,民族的危机将接踵而来。

在中国成了WTO成员所面对外商即将到来的大举进入,信息的提供服务和传播,将呈现非常复杂的情况,也给管理机构带来许多难题。虽当局对通讯业务的国际进出口予以控制,并制定了对于新闻信息传播资格的具体规定,但是网上新闻信息和非新闻信息的界限并不容易区分,即使能够清楚区分,日常实际监控也几乎很难操作。

特别值得留意的问题是:除了各种国际网站的入侵以外,过去几年间已经有一些外商参与背景的网站在大陆本土运作。

当然基于对既得权益的尊重,这些在政府还没有明确规定时就出现的既成事实,仍应被允许存留下来,但是它们在大陆参与新闻性内容的网上传播,也应予以适当的管理,对于它们目前所出现的影响力,也应予以适当的制衡。再者,据闻大陆一些综合性的商业网站的和资金背景,牵涉到国外多个方面,也是个值得观察的复杂的问题。

现在大陆已有许多商业网络公司,在商业层面进行转播新闻的服务活动,大概问题不大,但是要留意的是:在入世的背景下,外资传媒透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在大陆传播领域进行收购、并购,投资控股,周边渗透,或品牌合作等活动,逐步参与到内容服务或新闻性内容提供,并先由IT媒体再向非IT媒体市场发展,政府应该多关注其后续演变。

随着日新月异的传播科技的发展,网络传播为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提供了绝佳的机遇。中国要加速发展互联网建设,设立大型网站,使之跨入世界网站的前列。互联网不只是在国内互联,而且要建立有效的出口网站,把它连到世界上去,要进一步把中国的网络传播定位于全球大范围中,这样的视野与做法,将使中国进一步挤身世界传播舞台的中央。

5.强化广播电视及其它电子传媒的休闲娱乐功能

今日大陆的广播电视及其它电子媒体,随着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发展,已具有三重功能角色,此即:政党喉舌的政治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以及企业经营的产业功能。但是似乎比较少人注意到广播电视及其它电子媒体在社会上的休闲娱乐功能。

观之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化的经营方式,他们的媒体业已形成一个盈利丰厚的国际文化产业。但这并不足为训。然而,为了使我们的媒体产业能继续发展,我们可能要另有一番思维,因为在加入WTO之后,见于娱乐性高的西方媒体的排山倒海而来,且从人性耽于逸乐的角度看来,大陆市场的阅听人恐怕会有大量流失给外国媒体的危险。为了保护我们的媒体产业及预防阅听人的流失,又为了发挥媒体寓教于乐的功能,我们要全新规划媒体内容并提高其娱乐性制作质量的水平。

中国媒体如何推出一些新版的,主题正确的娱乐性内容,并设法将媒体此项娱乐导入正途是很重要的。尤其审视目前大陆的社会现状,随着四个现代化的推进,致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大都已经可以过小康的生活了。人民有较多的余闲,大众传媒应该注意如何去填补人民这些空闲,并引导他们如何去消费由大众媒体产生的大众文化。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竞争激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休息或从事一些放松精神的消遣活动,这也是现代人们必定会去追求的生活理想。观之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蕴藏丰富,题材众多,只要仔细规划,一定会为观众带来喜闻乐见的节目,蔚为具中国特色的文娱风潮。如此,当然会自然相对地会排斥那些外来的,且充满官能性低级趣味的媒体内容。

7.外资及外人进入大陆媒体市场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大陆2001年广告销售额已达八百六十亿美元。外资传媒公司要求落地中国大陆显然是看到大陆广告市场可观的发展前景。

正如前述,外国媒介不能随意登堂入室,且外国人也不宜来本国主导经营权。就是美国也有相同的限制规定,如上述原籍澳洲的媒体大亨梅铎(R.Murdock)为把他的企业扩张至美国,1980年代加入了美国籍。

西方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要求中方开放媒体市场。有些自命为进步的外界人士,常常一有机会就步步追问中方什么时候把媒体市场开放,或至少说出个时间表。但媒体不能随便开放确是真的!媒体历来是「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的最佳武器。因此,我们认为新闻媒介的操作是一国的内政,也属一国的。

“新闻形成社会,因为它给社会以形式。是新闻,实际上也只有新闻,能使社会的各个分子凝结起来,能使潜在的现实明朗化,能够左右潮流,能够引出千百万条件相似且渴望寻觅知音的人们的共同感应。除新闻之外,没有别的东西能把人们连通起来。”([法]贝尔纳.瓦耶纳;1986:17)

总之,广播电视、因特网的产业经济面、文化自主面与国家主体性思考,须要主政者与立法者,从全球布局的角度来统筹规划,并加强各种立法工作方可。媒体如能扩大它的自卫力和竞争力,及拥有关键性的市场占有率,则就可拥有自己和平与安全的舞台及疆域。更关键的是如何从消费者,从开放市场、从经济与产业发展,从国际媒体等层面正视媒体这个知识产业的创造发展环境,建立辅导奖励的机制,鼓励各方投入这种既是信息又是娱乐更是文化的产业。

五、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意涵

现在中国大陆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基本上在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追求新一阶段的国家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看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实为面对同一社会政经问题的求解,所出现的两种反应。其中较为不同的是:一为重视个人自由;一为重视社会平等。因此,从一开始这两套意识形态便针锋相对竞争激烈。于今观之,双方是可相互舍长补短的,但它也只有在中华文化的基底中,方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最后将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阐扬。本来嘛,「中国两字的含义,不仅仅意味着世界「中央之国,而且还含有「中道之国之意。中国历来主要学术思想流派儒、释、道都主张「中道,尤其是儒家把它发展成「中庸之道,强调和谐平衡观念,它是华夏民族的道统。

事实上,邓小平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本质上也即是「中道。「实事求是旨在透过实践求主客观相符合,事实与理论求其贯通。今日中国大陆的改革,不是盲目的,它是指向以伦理的最高目标为考量的。

中国所进行的改革,不但为了利本国人民,而且在利世界人民。其领导的党及干部不会将自己陷入恶性的争权夺利矛盾中。正如主席前曾在北京的党中央「三个代表研讨班中讲话时表示:领导干部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着力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特别是要解决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问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才能有梦和理想,也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应该给任何积极进行改革的政府热烈的掌声。尤其知识分子,更应该发出正义、公平和有专业基础的声音,来带动社会的公共论述。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至理在新世界中

最近由于大陆新闻界在改革与开放的力度加大,与国际接轨成了热门话题。中国新生代媒体人一方面在自身的工作体验中寻求相应的突破,另一方面不断借镜国外同行的经验,尤其是传媒大国---美国的经验。比如一些新媒体在筹划、制作过程中,总以美国某一份知名媒体为目标而模仿,要做中国的《纽约时报》、中国的《时代》、中国的《华尔街日报》等等(吕书练,2003)。其实,他们的媒体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不公平的社会下,其新闻媒体的运作在表面上也仍然讲求报导工作上的「公平主义(doctrineoffairness)。其大意谓:你批评某当事人多少篇幅或多少时间,也要给该当事人相对的篇幅及时间答辩,这是制衡报业大老板的游戏规则,新闻界认为这样也是合理的。但是在媒体资本家的强势作为下,它是维持不下去的。正如上述,西方新闻界打着「新闻自由的旗号,不断想法扩大自己的运作空间,使第四阶级成为特殊阶级。「新闻自由变成媒介机构的自由,一般老百姓是没有份的。不但媒介公然忽略个人权益,而且连联邦最高法院也公然有这方面的判例,媒介的社会公器角色受到严重的扭曲。

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高峰。当然很难维持公平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在战后也曾发展出「民主社会主义及「福利国的思潮,来制衡资本家对个人利益的无限追求。但是形势比人强,原本就是那种制度的国家,社会所显现的人本理念越来越难于去追寻。

一个人如认识到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并为社会公益及社会公道而奋斗,则他的思想才真正得到解放与自由!我们的政治伦理能够具有这样更高规格的哲理为基础,就能发挥强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至理的新涵义!

六、结语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过程中所达成的相关协议中,有没有对开放媒体产业作出什么的具体承诺?其实,今后并不一定要再做什么让步。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应该坚持的。

在西方,媒体的社会服务角色,因其服务是为私利,所以发生偏差。合理媒体的社会运作只有在中国大陆才能在不断地适度调整而趋于完善,其它地区或国家并没有这个条件。合理的媒体制度在中国大陆的完善化,将使人类的传播与文化朝着良性发展。这是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也只有中国才有这样的机遇。新闻学术界及实务界如能共同来关心并不断研讨调整,不但会使中国传播界的文化工作腾飞,也将使人类的文化再造辉煌。

大陆在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一直克服了一层又一层的困难。在加入WTO之后,外国的媒体工作者为抢食大陆广告市场,借口批评中国新闻制度,对中国不断的施压,要求比照其它产业一样对外开放。然而,虽然媒体可像其它产业一样经营管理,但是它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是服务社会的公器,是文化思想的孕育园地。

正如前述,媒体也是软性国防,有时它比有形的武装还重要。将来即使国与国之间的互动,都能在联合国的架构下,朝向和平与理性,但就在走向一般全球化的进程中,国与国之间文化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成为WTO会员并与世界接轨之时,新闻传播界所面临的考验其实才刚刚开始!如新闻传播学术界与实务界能共同努力,矢志坚持应该坚持的,并就能「与时俱进部分对媒体的角色及运作做适当的调整,使新闻传播工作在三个代表理论的指引下再创光辉的远景。

[参考文献]

[1]《中国时报》(台北),2003年1月11日第十一版。

[2]李茂政译《传播问题大辩论》,台北,正中书局,1987年12月初版。

[3]李瞻《时代七十年》见于《新闻论坛》第一期,台北,台大新闻研究所,1994年春季号,页198-209。

[4]吕书练文<对美国媒体所思所感>,见于香港电台(RTHK),《传媒透视》,2003年5月出版,页18。

[5]〔法〕贝尔纳.瓦耶纳,1986,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

[6]邵培仁等人着《媒介经营管理学》,杭州,淅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一版。

[7]陈世敏译《美国大众传播思潮》,台北,远流出版社,1994年5月初版。

[8]邓炘炘文<中国网络新闻媒体的双功能>,见于香港电台(RTHK),《传媒透视》,2002年12月出版,页8-9。

[9]谢俊文<广州日报组建中国首家报业集团的研究>,「传播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1996年5月2-5日香港。

[10]魏永征文<复合型报业与集团化>,见于《新闻传播论坛》,第一期,1996,页76-81。

[11]《联合报》(台北)2002年9月6日第十三版。

[12]Alschull,J.Herbert,1984,AgentofPower:TheRoleoftheNewMediainHumanAffairs,NewYork:Longman.

[13]Alterman,E.,1998,“TheNewsfromQuinn-Broderville.”TheNation,14December.P.10.

[14]Blumler,JayG.,1992.“VulnerableValuesatStake”,inJayG.Blumler(ed.),TelevisionandthePublicInterest:VulnerableValuesinWestEuropeanBroadcasting,London:SagePublication,pp.22-42.

[15]Cubertson,H.M.,1983,June,ThePerspectivesonAmericanJournalism,JournalismMonographs,83.

[16]Czitrom,DanielJ.,1982,MediaandtheAmericanMind,TheUniversityof

NorthCarolinaPress.

[17]Cooley,CharlesH.,pp.415,412;CharlesH.Cooley,A

PrimaryCultureforDemocracy,AmericanSociologicalSocietyPublication13,1918:4,7.

[18]Cooley,CharlesH.,Journal,vol.15,1902,CharlesH.CooleyPapers,MichiganHistoricalCollections,BentleyHistoricalLibrary,AnnArbor,Michigan.

[19]Dewey,J.,1927,ThePublicandItsProblems,reprinted.,Chicago:SwallowPress,1954,pp.128,142,184.

[20]Dewey,J.,DemocracyandEducation(NewYork:MacmillanCo.,1915),p.4.

[21]Ford,F.,DraftofAction(AnnArbor:n.p.,1892?),p.58.

[22]Fowler,MarkS.,andDavidL.Brenner,1982,“AMarketplaceApproachtoBroadcastRegulation”TexasLawReview,60(2:207-257).

媒体论文篇(2)

1.2传播内容不够丰富当前高校媒体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管理者的活动、各种学校会务信息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而缺乏对高校基础信息的宣传,尤其是与学生个人相关的信息更是非常少,这样的传播内容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而且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也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对最新发生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一旦高校媒体宣传的内容超过了它的新鲜实效,就不足产生其宣传功效。

1.3媒体资源缺乏整合分析高校媒体资源可以说形式多样、种类繁多,既有学校层次的学报、高校网站以及高校广播站,还有各个院系组建的系报、系信息宣传栏等等,这些高校媒体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内部沟通,结果导致宣传的内容出现重复现象,造成资源的浪费,没有产生造势增值的新闻传播效果。

2发挥校园媒体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途

2.1重视校园媒体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媒体是高校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因此校园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因此高校媒体要切实履行其功能,发挥把关人作用,抵制不良文化。高校媒体要对进行宣传的信息进行仔细地甄别,防止将一些错误的思想意识灌输给学生;校园媒体要发挥其引导、宣传教育作用,积极将一些良好的社会风气融入到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系当中,比如高校媒体可以利用学校广播站积极宣传高校内所发生的的好人好事,加强对良好校园风气的宣传,从而带动整个校园内的风气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2.2高校要提高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校园媒体要发挥对校园文化功能的建设作用,需要高校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校园文化提供先进的载体,加强对校园媒体的支持:第一,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媒体的硬件建设,高校要增加对采购先进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及时购置先进的媒体设备,同时也要加强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制定科学的设备使用规范,以此延长媒体设备的使用年限;第二,提高媒体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从事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由于其没有专业的媒体设备使用技能,因此需要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应用媒体设备的技能,同时还要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本着事实求是的态度从事新闻媒体工作;第三,高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运作模式,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参与激情。

2.3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素材整合高校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宣传优势,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通过整合媒体资源可以多方面的拓展校园文化宣传素材,为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信息,有助于构建具有高校区域特色的媒体宣传体系,实现资源的共享,避免了媒体宣传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整合校园媒体资源:一方面要完善媒体管理体制,完善的媒体管理机制是保证媒体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就如同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设立的新闻中心,就是通过统一的管理部门实现对高校媒体工作者的集中管理,并且根据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管理策略;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不同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合理舆论引导。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比如学院的学报主要是宣传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高校网站则侧重对高校整体发展的宣传,而二级院系的刊物,则主要集中在本院系的日常活动或者好人好事等,因此通过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可以加快信息传播、扩大信息接受层面。

2.4拓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校园文化的内涵是随着高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校园文化的丰富需要借助媒体的宣传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得以实现:第一,高校媒体栏目要开始互动活动。高校媒体通过开始互动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接受先进的校园文化;第二,在校园内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图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通过媒体对这些活动的宣传,带动周围学生的参与激情;第三,在校园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媒体工作者内部开展技能比赛,可以提升工作者的思想意识,进而带动整个高校媒体工作的发展。

媒体论文篇(3)

二、《风从山中来》栏目中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有待完善近年,《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伴随着栏目举办过程中出现的执行问题已不断的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并且为了鼓励前线记者的创新与节目生产流程的优化,栏目组不断完善奖惩措施,加强管理模式的改进。然而,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竞争力的加剧,栏目组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展的变化,并且“闲人忙私活,下级唯上级”等不良现象开始发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环节中亟待调整与完善。2.栏目编制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栏目编辑水平仍然不高不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编制存在的不足,也是诸多地方电视台栏目编制中突显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市级电视媒体较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团队的素质及整体业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与其他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栏目组一样,人员流动量较大,不利于栏目组整体编制水平的提升。此外,硬件设施与节目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栏目编制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3.栏目编制周期长,耗资较大在众多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中,普遍存在“大投入、小产出”的不良现象。在十堰广播电视台中,《风从山中来》栏目中任何一档旅游系列节目的编制基本都花费了较长的周期。无论是从策划、采编、拍摄,还是制作、播放等环节上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因而需要投入巨大的资费,这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是比较难以承受的。

三、地市级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的有效策略

1.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举办文化旅游栏目的水平,地市级电视媒体首先仍需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控制,规范栏目的编制,提高栏目制作的质量。对于十堰广播电视台而言,其要加强对《风从山中来》栏目的管理力度,尤其加强在栏目执行上的管理制度建设,从节目制作的工作环境、节目制作流程及规范、节目外景拍摄规章、硬件设备应用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以制度建设。最后还应该对全体媒体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考核,通过对个人成绩的考核,达到规范节目编制,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2.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因此,这就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加大创新投入,从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加以投入。首先,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组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对媒体人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其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也应该坚持引进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视设备,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总之,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需要地市级电视媒体引以重视,鼓励文化旅游栏目制作的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其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新鲜活力。3.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鼓励资源联合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通过创收带动栏目与外单位的联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风从山中来》栏目及更多的地市级文化旅游栏目而言,节目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栏目中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进行标识,以此获得栏目收益,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整合,还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识别功能,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地市级电视媒体要与网络、广告等多重领域进行资源整合,从创收的角度来提高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力。

媒体论文篇(4)

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尤其是改变了教师依赖板书与教材开展教育的过程,这种对中学语文所作出的优化要求语文教师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所以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开展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有教学能力基础上数量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深入了解教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并开展可见制作。而在使用多媒体可见的过程中又需要以学生水平为依据来对课件进行优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开阔自身事业,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实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这种创新能力的提高涉及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实践两个方面,从教育思想来看,教师需要摆脱传统中学语文教学思维定式,通过借鉴与摸索多媒体教学经验来实现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做出创造多媒体在初中语文中的运用陆梅常州市第四中学213011性的革新,而这些同时也是多媒体教育环境下对教师所提出的重要要求。

1.2有利于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中学语文教育活动更重视教师的传授,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与主体性都被不同程度的忽略,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人。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即使是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外也可以在线教师所讲述的重点与难点,并且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体验与理解。另外,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从直观向抽象发展、从思维向实践发展,而多媒体技术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多媒体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更大程度的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在发挥学生主观能行的基础上实现中学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统一。

1.3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在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职能依赖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固定的教学程序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只能对知识进行被动的接受,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难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各项能力。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扩音设备以及大屏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后排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画面的直观性以及图像的动态性与教师的指导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氛围中,教师通过适时的鼓励与引导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多媒体技术在学生群体中的适应性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从整体上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1.4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与功能,在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学教学内容能够为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学生却很难体会到语言文字中所具有的艺术美。而通过发挥多媒体视听结合、声像并买的优势,能够让教学内容变成活跃的画面,这些生动且具有感染力的画面能够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内容中做出直观的体会,从而受到熏陶。另外,多媒体技术展现出来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动画、音乐、影视等形式展现出来,审美渠道的拓展可以满足不同审美需求以及审美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从而让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

2、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优化策略

2.1转变教师思想认识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自身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更高的知识素质与技能素质,同时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不能仍旧停滞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如果语文教师在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掌握方面缺乏紧迫感与自信心,那么他们的教育观念也难以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相适应。所以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应对与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从而让学生在新的学习环境中更便捷的掌握知识与信息;其次,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材做出创造性的认识。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深入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作出合理取舍,从学生能力发展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力度,不能让教学活动受到教材的制约。另外,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当确定课程切入点,不能期望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表现。另外,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加强了教学准备的难度,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首要要为教材的理解和教法的设计留足时间,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确保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同时教师避免制定内容繁复且容量较大的课件,从而确保教师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灵活的驾驭;再次,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中发挥出自身的主导作用。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时间,并通过发挥多媒体在情境创造方面的优势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初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持续提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不仅要熟练操作多媒体与编制多媒体课件,同时要熟练掌握与多媒体教学技术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以便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的结合。

2.2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是一种展示工具,同时一种情感激励工具和认知工具,如何在初中教学中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技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辅助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做出重点研究的问题。首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着最广泛的应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无论是互动拓展式的阅读教学模式还是主题探索式的阅读教学模式都重视对网络资源的挖掘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些阅读教学模式具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是其教学环节都包括情境的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教学结果评价几个部分。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教学的开展营造氛围并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同时为学生思考埋下伏笔。自主学习环节主要是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来熟悉教学内容,并通过思考与理解学习内容来深化自身知识层次。教师指导主要依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在此阶段,教师需要将教学难点和重点向学生呈现,并对学生的问题作出指导,从而深化学生对阅读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结果的评价主要是将学生在利用多媒体开展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与总结,在作出针对性指导的基础上为下一次使用多媒体技术开展阅读教学做好准备;其次,多媒体技术在写作过程中的运用可以实现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写作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环节主要包括情境的设置、思维的启发、素材的收集以及评改。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写作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与写作原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的特点来用动态画面替代教材中的静态画面,通过让学生体会相对真实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兴趣。在思维的启发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的观察事物,从而为写作积累更多的材料。学生只有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才能对生活中的表象和事物做出感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像并茂的特点展现出写作内容,从而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在素材的收集中,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写作教学提供丰富的网络材料,这是传统教学技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同时,教师需要开展对素材的整理与筛选,并组织学生对素材开展讨论;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评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评改效率的提升,也可以将评改自还给学生,由学生来开展互相评改。

媒体论文篇(5)

Abstract:EthnographyismoreandmorebeusedinmediaandaudienceresearchonmatterinWesternorEasternworld,andthetendencywasaccompaniedwithglobalizationanddifferentiationofaudiencegroups.Itisimportanttoawareoftheinteractionandinterlinkofanthropologyandmasscommunication,soweneedtomakesureethnographicapproachintheresearchofmediaandaudience,includingtheoriginal,opinion,difficultandavailableboundofthiskindofmethod.

Keywords:Media,Audience,Ethnography,Method

人种学(ethnography,或译作民族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传播学者的著述中,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们渐渐发现传媒史、传媒事业、传媒效果等等的研究无法离开处于“生活流”中的人来谈,我们造就的,也在造就我们,因此研究“生活流”中人类的人类学不可避免地进入传播学者的视野;其二,在全球化渐渐逼近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民族性或本土与全球化的关系是相依相存的,在对大众传媒这个全球化机制或“机器”的研究中,我们需要研究民族性和本土的人类学,反之亦然,人类学家发现今天难以找到排除大众传媒的“田野”,文化与传媒(尤其是大众传媒)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人类学家也需要将大众传媒纳入其视域。用英国传播学者Machin的话来说,人类学的人种学(民族志)研究从巫术(magic)中走进媒体。

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的起点

人种学是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一种将先前主要由传教士、冒险家等在非西方社会中进行对“他文化”(otherculture)的资料收集活动以及专业的人类学家在书斋里的理论建构和分析活动结合为一体的学术和职业实践。人种学要求人类学家进行“田野工作”(fieldwork),周密地观察、记录、参与“他文化”的日常生活,因此这个过程最短也得有1-2年,而且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访者的语言,和被访者打成一片,以求得和被访者一致的文化体验和直觉,正确地感受、认识“他文化”。在完成田野工作后,细描、说明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他文化”。

1969年,大众传媒首次成为美国人类学界会议的重要议题,大多数与会人类学家认为,当下公众已经丧失人类学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但自己却没有技能和渠道去推广、普及。因此人类学家有必要研究传媒,具体的研究策略为:(A)理论研究:研究传媒内容、技术、从业者和受众的结构、功能、过程和影响等;(B)应用研究:研究如何通过传媒直接传播人类学的知识和洞见,如何间接地在大众传播的实践中(包括新闻叙述中)融入人类学的理念,如在新闻传统的五个W中再加上一个W:Whole“整体观”。

这个人类学界的公关策略却引发了人类学与大众传播学两大学科之间频繁和复杂的接触。因为公关策略与学科引进无关,所以在人类学家在对传媒进行研究时,并没有严格引入人类学的学科规范,直接导致了今天传播学与人类学交叉地带的纷乱,学者们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研究偏向定义了不同的学术研究名称:媒体人类学,媒体的人类学,大众传播人类学,传媒的人类学研究进路,文化与传媒的人类学……

根本冲突在于媒体人类学到底是一种应用人类学的工具,还是一种传播学与人类学交叉结合后产生的新的理论。工具论认为传媒是人类学家完成人种学的新工具(信息采集、记录工具;人种学表达和传播工具,如影视、视觉人类学),或是被研究者日常生活中类似陶器、石器一样的重要工具(电视等现代传播技术在某个社区的生命史、消费史研究)。新学科论则认为,当今的文化是被大众传媒在大众传媒中生产、传递、接受和重新定义的。因此大众传媒本身即使文化,当代的文化人类学因而只可能是媒体人类学。人类学家FayeGinsburg认为这就是经典人类学视大众传媒为禁忌的原因,接受媒体人类学就意味着弑父,创建一个新的秩序。

但不论是工具论还是新学科论具体的研究方法都离不开人种学。

20世纪80年代,传播学者开始运用人种学方法。1980莫利(Moley)对英国电视新闻栏目Nationwide受众的研究,被认为是最早成功在媒体受众研究中运用了人类学人种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之后,莫利开始阐述人种学方法在媒体受众研究中的运用(包括利弊),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提出受众研究范式的变化:从文本、数据中的受众到日常生活中的受众,90年代前后与西尔弗斯通(RogerSilverstone)的合作让莫利从霍尔编码解码理论的证实者变成更为彻底的媒体受众人种学研究者,研究重心从受众如何解读媒体转向对媒体与受众文化关系:在自然的,或生活场景中,媒体与受众关系的研究,研究的范围从家庭电视到媒体消费的社会学,从技术层面到形而上层面,从客厅到全球。他们把人种学归结为大众传播研究方法中的一种质化取向。

莫利是媒体与受众研究中积极运用人种学研究方法的代表,伴随着他们的实践,传播学与人类学的交叉学科媒体人类学(MediaAnthropology)或从人类学的视角或方法来研究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的理论研究风起云涌。在英国Hamburg等大学人类学系或传播学系下设置了媒体人类学专业培养从本科到博士层次的专业人才,甚至还有相关的博士后方向。

人种学从巫术中走进媒体,走的是一条从实践到理论的路。迄今为止,人种学的研究方法已在西方大众传媒研究中广泛使用:在对流行音乐、家庭电视收视行为、新闻制作、肥皂剧收视、电影明星崇拜现象以及网络使用的研究中,都有人种学研究的成功案例。

中国电视受众的人种学研究,几乎是空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介绍这种方法的重要性,比如王铭铭、潘忠党、刘强、蔡骐、常燕荣、胡明宇、郭建斌。但是很少有具体的研究案例:如郭建斌(《云南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接触与知识、观念和行为的相关分析》,《独山电视》)、陆晔(《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等学者对少数民族受众或传媒从业者进行了一些人种学研究的尝试。

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的主张

人种学是揭示人们行动原因的有力工具,它的核心就是:让研究者按照被研究者自己的主张或逻辑去阐释为什么被研究者的生活对他们自己而言是有意义的。通过观察和倾听田野对象的日常生活,使研究者能认识、并理解田野对象如何按照自己的方式实施行动和思想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用某种既存理论解释社会生活的方法,也不同于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来回应我们已经对人们特殊行为原因做出的理论假设。人种学要通过“进入-出来”的参与和观察过程,考察田野对象自然而然地完成事务的那种方式,使我们能更近地观察这些使田野对象的生活有意义的规则,并帮助我们创造一幅社会生活是如何为田野对象组织起来的图画。

普通人简简单单的一天是件非常复杂的成果,它需要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试想象一下编制一个计算机程序,要求它不仅完成早餐,还要明白为什么向别人做的评论是有意义的,为什么工作和拥护一支足球队是重要的,或为什么我们觉得出门听到喜鹊声是幸运的……这些就是我不止一次提到过关键词“本地文化/知识系统”,它并非一个显现的东西,而是深藏在本地生活中的结构关系网络。田野对象的行为主要是由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决定的,通过该文化人们获得一套形成世界观、自我认知的工具体系。人种学方法正是能够解释地方生活中结构关系网络的方法。

媒体研究中的人种学方法要求在一个群体(包括其中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流”中展开媒体及其效果研究,媒体因为每个个体的日常生活而不断地“成为(being)”媒体,这个“成为”的过程本身正是媒体效果的一种呈现。

因为,媒体研究的人种学视角认为,在不论是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抑或是娱乐制造机的电视,都不是电视这种技术本身、或电视传播者造就的,而是在一个群体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成的。“造就者”与“被造就物”之间是相互不断造就的关系。因此必须呈现处于日常“生活流”中的人和媒体,在其中,不论作为生活方式的文化、人,还是媒体,都是动态生成的、总体性的,而不是静止确定的,不是分割、碎片化的。

这种方法要求以诸如这样的问题进入传媒与受众的研究:

这个群体以什么样的方式接受,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消费这种媒体(作为奢侈品、日常消费品、显富物、嫁妆、祭品、家庭权杖……)?这个群体将这种媒体安排在世界结构(分类)中的什么位置?

这个群体如何对媒体内容进行分类,如何选择、解读媒体内容(节目、报道等)?这个分类的变化过程如何?

这个群体如何解读媒体中呈现的信息、生活?

这种媒体如何影响那个群体的日常生活作息安排、家庭结构、社群关系、话语方式、社区传统文化生活……?

[page_break]

相形之下,涉及到生活中观众的研究――受众研究惯常使用的方法:问卷调查、实验室法、统计等量化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把受众从他们的“生活流”中抠出来,在研究者预先设计好的解释框架周围游走。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等质化研究方法也存在种种弊病,要么忽视传播技术和文化变迁所造成的整体性环境变化,要么让受众进入到宏观的意识形态争斗之中难以呈现自己,要么让受众进入文化强劲有力的“消化系统”变成文化的消化物。

而人种学的方法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以上提到的种种弊病,但可以较好地还原生活,还原在生活中的传媒和受众,让传媒和受众都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场景中,呈现他们当时当地的意义,呈现大语境(文化、历史、社会)和小语境(具体的受众、社区、传媒)之间的关系。

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的难度

人种学包括田野考察(以参与观察为代表)和人种学的撰写(以深描为代表)两大部分,近年来在对人种学的批评中,人们频频将矛头对准这两部分:田野考察中研究者“进入”被研究对象的可能性或“进入”的程度;人种学写作中研究者对被研究对象文化的主观描述,以及对其文化模式的主观建构,对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影响。在这样的表述危机下,人们认为人类学(人种学)应该回归为一种“文化批评”,而不是一种对真实的反映。

传媒之所以与石器、陶器不同,是因为传媒不仅仅是一种物,更是种定期、不间断地撒播符号(意义)的实践,因而它比器具更难以“进入”和表述。长期浸淫在传媒中的研究者如何才能厘清田野中传媒与非传媒的边界?如何将熟悉或已经自然而然的媒体解读习惯“陌生化”,从而进入到被研究者的媒体解读范式或习性中去?报道人在消费媒体内容时又变成媒介世界(非他/她自己的文化世界)的“他者”,如何把握报道人身份的种种转变?如何以个体之身去体验大众传媒大范围内的同步撒播?如何保持对(作为物的,作为撒播工具的,作为节目的)传媒与群体生活关系的整体进入?与此同时,如何分辨日常生活中,哪是与媒体本身形而下物性的关系,哪是与媒体内容形而上的关系?当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成为一种文化批评时,该如何评价或解读某种群体中某种传媒的文化?哪是“我文化”,哪是“异文化”?

几乎有太多的难题表明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只能是一种文化阐释活动。作为一种质化研究方法,这似乎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有时候,人种学研究被视为一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对话以及二者自我表达的媒介。作为一种“开放性结论”的包容度,为被研究者和研究者都提供了足够的表达和阐释空间。

媒体与受众人种学研究的运用范围

人种学主张的是地方视角,本土文化,其研究结果往往是一个具体的地方性知识。我们无法要求人种学的研究结果走出这个地方,去追求它的普适性。本尼迪克特(Benedict)的《与刀》是关于日本的,放在中国就不行了,米德的(Mead)《萨摩亚人的青春》虽然是为了美国人的青春进行的研究,但其证明的正是青春的本土性。

因此,人种学进入大众传媒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全球性的传媒进行地方化,地方化是个相对的“边界”,对美国传媒而言,中国传媒就是地方化的;对中央电视台而言,成都电视台就是地方化的;对于汉族受众而言,彝族受众就是地方化的。

传媒研究的地方化或者说传媒的人种学研究,在今天有两个有力的支撑:一是现代人类学开始从封闭的原始社区走向开放的城市社区,在这个过程中,人种学的方法得到了验证。另一方面,卫星电视,有线电视等的发展,使得电视传播出现分众化现象,许多频道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因此,对具体的受众群和社区进行研究变得有了市场。

必须认识到,传媒与受众的人种学研究是一项长期的,广泛的工作,如果各地的人种学得以长期的坚持,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拼贴画”的方式把整个“现在进行时”的大众的传媒消费文化图(数据库)建立起来,就像“世界文化地图”一样,每一个地方有自己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地貌地形”,当看到这样的传媒消费文化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进行传媒的比较研究,以保持本土传媒文化的自我反省,增强人们对全球化和本土化关系的掌控能力。

[参考文献]期刊均缺页数

[1]MihaiComan,MediaAnthropology:AnOverview.

[2](英)戴维·莫利著(史安斌主译)(DavidMoley):《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DavidMorleyandRogerSilverstone文:《媒体阅听众传播和脉络:从民族志学观点看媒体观众》,摘自KlausB.JensenandNicholasW.Jankowski著(唐维敏译):《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4]王铭铭文:《传媒时代与社会人类学》,《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4期。

[5]潘忠党文:《传播媒介与文化: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三个模式(上)》,《现代传播》,1996年4期。

[6]刘强文:《走向文化人类学的传播学》,《淮阴师专学报》,1997年第4期。

[7]蔡骐、常燕荣文:《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2期。

[8]胡明宇文:《受众解读与媒介文本—文化研究派对受众的研究》,《当代传播》,2002年第4期。

[9]郭建斌文:《民族志:一种值得提倡的研究方法》,《新闻大学》,2003年春季刊。

媒体论文篇(6)

二、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媒体融合

媒体联动和融合不是简单地组合和拼装,而是建立在稳固合作关系上的一种互补,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协作关系。“全媒体校园”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校报、校园电视、校园广播、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之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即时通信传播+互联网传播+平面传播”的组合,使得宣传更具立体优势。要建设“全媒体校园”,必须考虑流程再造:一是在内搭建起一个统一的平台:“全媒体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支持图文、音视频、彩信、微博等多种信息录入,这是实施全媒体战略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在学校层面构筑一个统一的全媒体方阵,即组建全媒体新闻中心,一方面使传统媒体内容全部数字化进入网络,另一方面建构新媒体各种表现形式,如微博新闻、手机报、新闻网、网络电视、移动宣传平台终端等,各种信息在这里集散,发挥协同效应。三是整合新旧媒体形成统一的全媒体内容生产链,力争实现从“第一时间采写”向“第一时间、即时滚动播报”转变。完成“全媒体校园”布局,要注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翼齐飞”。比如,传统媒体通过“全媒体校园”开通网络主页、手机报、微博等,采用网友评论、相关帖子等作为补充,进行整合报道。传统媒体通过网络进行延伸和放大,然后再重新“反馈”回来,推动更深入更活泼地开展有关报道。在校园各种媒体共存的情况下,新闻报道的同质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各种校园媒体的优劣,扬长避短,统筹安排功能定位。新闻网要以海量、快捷、新鲜、详尽的图文新闻吸引读者。校报因为出版周期长,则应对新闻网上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多角度地对社会价值高、读者认可度大的新闻进行连续和深入的报道,同时适合多种文体的展示,如散文、诗歌、理论文章、纪实等。校园广播可在大学生关注度高的各类活动和赛事上下功夫。校园电视可在文化建设上做文章。手机报特别适合简短、标题式的新闻及图片,可以视为新闻网的“精编版”。

媒体论文篇(7)

二、课上以学生的“学”为主

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其实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题”。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临的是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观点,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所以课堂上要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不要随意剥夺他们思考、学习的权利。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失去这样的好总理而悲伤,我并没有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是如何伟大和平易近人,多么得值得我们尊重,而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体会,从送行人的穿戴和脸上的表情去感受,从内心深处生发沉痛的感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教师只是做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互动者,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应该在教学中恰当合理地运用。当“以讲为主”被“以学为主”的课堂取代后,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学习、研究、交流的场所。我把全班分为七个小组,每组六个人,每组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管理本组成员,课堂上有了需要讨论的问题,各个组长就组织讨论。

小组讨论不仅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在这过程中,学员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远比传统的以讲为主的课堂教学效率高。在学习《翠鸟》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翠鸟的图片,并让学生指认作者笔下翠鸟的各个部位,从而感觉到翠鸟的美丽和可爱。当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我接着引导:翠鸟身上的羽毛除了作者描写的那样外,还像是什么?翠鸟的活动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各小组展开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才能使他们真正地把书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习才称得上高效率。

媒体论文篇(8)

权利是个法律概念,从法理学上说它是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以此来理解,媒体的权利就是隐含在媒体法律规范中、实现于媒体法律关系中的,媒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和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那么,媒体的利益是什么?从媒体的概念可以看出,媒体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既产生于又实现于大众传播的需要(利益),所以。媒体的权利和利益与大众的权利和利益紧密相关。媒体依靠利益集团,容易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而忽视大众传播的利益;媒体成为市场主体。需要正确处理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利益和实现大众传播利益的关系。

对媒体的权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可以被理解成为一种行动的资格,媒体享有了某项权利就有了某种作为和不作为的可能;它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具有正当性、合法性、可强制执行性的主张,侵犯了媒体的权利,媒体就可以向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机关按照法定程序提出主张,要求恢复或补偿自己的权利和受到的损害;媒体的权利还是一种自由,获得了某项权利,媒体就获得了在这项权利许可的范围内自由行动的选择;媒体的权利也是一种用以享有或维护媒体利益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法律背后国家强制力的支撑。所以,我国媒体权利的实现,目前既有待于立法的系统和完备,更需要媒体权利意识的“觉醒”。

二、我国媒体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媒体大多诞生于党领导武装斗争时期,是党争取统治地位的斗争工具之一,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不过,党取得统治地位后,正如党领导市场经济是个新课题一样,如何在国家体制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领导媒体,也是一个新的课题。

目前,我国的媒体实行许可制。广播电视台一律由政府开办,报刊的准入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体的改革伴着市场的脚步进行。首先,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已经确立并被认可。从媒体的地位来看,尽管我国的新闻立法还比较滞后,现有的对媒体地位规定的法律法规位阶还比较低,却也不难找到对媒体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确认。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我国《民法通则》颁布实施后出现的媒体当被告热,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国务院1997年颁布的《出版管理条例》对出版单位的设立、法律责任的规定等,都赋予了媒体市场主体地位的资格。而且,当前正在进行的新闻体制改革,新闻、出版集团的组建乃至上市,报社设立股份制的试点,印刷、出版物发行、零售允许外资的进入,处罚媒体的行政决定日益规范,这些都说明媒体正在被当成真正的“市场人”来对待。

其次,从媒体参与市场竞争的程度上看,虽然还没有建立媒体竞争的汰出制。但媒体也正越来越按照“大众需求”的市场法则运行,媒体的生存状况也越来越靠市场来确定。当今中国媒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制度、市场和技术的催生下,媒体在当代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再也不限于传统上的或宣传工具,而是更贴近于媒体本身的基本职能。

三、媒体立法并非可有可无

如前所述,媒体是大众传播的工具。依笔者的理解,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大众”而不仅仅是几个媒体人在运用媒体这个工具进行信息传播。二是传播的内容和目的是为了满足大众获取信息,实现公民权利。因此,媒体的权利事关大众的权利。从权利背后是利益的角度观察,因为媒体人也要生存生活,当媒体不再依靠政府拨款时,媒体的权利不仅包含媒体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益,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媒体这个工具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既然这种工具的作用如此巨大和重要,从法律上对媒体与其他社会主体的关系(权利和义务关系)进行确定、划界和协调,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在国家管理中,统治阶级总是通过对重要的社会关系进行法律上的权利义务的划分和规定、使处于不断矛盾和冲突的社会关系中的利益关系得到规范、调整和协调,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

从法的历史和发展来看,实行法治和不断扩大对公民权利的保护范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专制社会法的特征规定的义务较多,强调的是服从;文明社会法的特征规定的权利多些,强调的是国家的权力服从服务于公民的权利。公民享有的权利多了,其享有的自由就更充分,表明每个人的发展更全面、更充实,由此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所以,首先从媒体立法上保障宪法规定的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和规范媒体的权利义务绝非可有可无。

四、亟待明确的几项媒体权利

针对我国媒体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

平等权、传播信息报道权、批评权、出版发行权亟待明确。

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权,就是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和承担法律责任。自由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基础,就是市场主体在商品交换中的地位平等。如果地位不是平等的,你的东西我可以随便获取,便无法进行交易。在媒体越来越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的今天,认识和规定媒体的市场主体地位平等权有利于媒体在“生产经营”“新闻产品”上享有自。纸质媒体在发行上应该拒绝任何行政命令式的“权力发行”。

传播信息报道权是指媒体依法享有的传播各种信息,进行观点式报道的权利。媒体是传播各种信息的载体,但同时也应当允许媒体在传播这些信息时带有媒体观点的报道,事实上,除了法律的禁止性规范以外,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媒体都进行了选择。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任何出版物不得含有下列内容:(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二)危害国家的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三)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四)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五)泄露国家秘密的;(六)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该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也就是说,除了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所规定的媒体报道“”以外,媒体都有按照各自的选择进行报道的权利,一切干扰媒体报道,指定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的行为都是不符合法律精神的,媒体都有权进行抵制。只是,媒体的报道如果侵犯了其他权利,它应独立承担法律责任而已。

媒体行使传播信息报道权的难点当前在于如何实现我国宪法关于公民言论出版自由等政治权利的规定。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对新闻自由发展过程中从自由主义到社会责任的理论,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我们既不能采取媒体上的“自由主义”,但也不能过多地对媒体传播信息报道“自由”加以限制,而且政府还应该主动地事关公民权利的一切信息。总体上,媒体要正确处理所享有的传播信息报道权与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现在,在媒体传播信息报道权的行使上,现行法律法规中义务性的规范比较多,政策性的限制也不少,这就需要媒体人在认清媒体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基础上去依法把握。

在实现我国宪法关于公民政治权利的规定方面,互联网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效果,而纸质媒体中,《南方周末》开全国的办报先河,将自己的评论版从一个版增加到了四个版。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满足公民的公共事务知情权方面,我国正在不断地取得可喜进步,国务院颁布了《信息公开条例》,政府各部门建立了不同级别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甚至国防部也在2007年年底宣布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定期国防军事信息。

笔者认为,采访权是传播信息报道权派生出来的权利。行使传播信息报道权,满足公民获取信息和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少不了专门的人员运用专门的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和选取;具有了传播信息报道的权利,也就具备了通过一切法不禁止的方式收集信息的权利。新闻理论界关于偷拍偷录(录音录像)是否合法的争论,笔者以为是对传播信息报道权缺乏充分认识引起的。只要媒体没有将法律禁止的涉及国家机密和安全的信息、公民的个人隐私等公之于众,都应当允许和宽容(使用窃听、窃照器材等为法律所禁止的工具除外)。当然,采访权的行使也不是为了满足记者个人的“偷窥欲”。

批评权是指媒体对违反人权、国家利益和公序良俗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批判、评论和建议的权利。对批评权也有论者称之为舆论监督权,参照我国宪法的规定以及我国的现状,笔者认为明碗媒体享有批评权似乎更加合适和准确。

媒体行使批评权与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的性质并不矛盾。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的利益。一方面,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另一方面,在党领导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随着我国法律的不断完善,在各方面正在变得有法可依,而法律则为媒体行使批评权提供了很好的标准。理论上讲,只要是不符合法律的行为媒体都可以进行批评。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制定了229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和170多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700多件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4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了660多件现行有效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宪法为统帅,由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七个法律部门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三个位阶层次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如前所述,法律是对重要社会关系和利益的划分和规定,法律的每一项规定背后都涉及党和人民的重要利益,媒体对一切违法行为行使批评权都是在维护党和人民的重要利益。笔者认为,媒体对批评权的行使还不仅仅限于此,媒体还应该站得更高,以是否有违人权、国家利益和公序良俗为标准,来评判社会现象和一切行为。由此看来,对媒体享有批评权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到位,媒体的批评不是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当然批评的方式方法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则是另外一个话题,本文不再讨论。

媒体的诉讼多由行使批评权引发。现在,学界和实务界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当媒体侵权的对象是一般公民时,在保护媒体的权利还是保护一般公民的权利上,向一般公民倾斜;当原告为公众人物或报道内容涉及维护公众利益时,在保护媒体的权利还是保护“公众人物”的权利上,向媒体倾斜。更有学者主张,在批评“无失实”中心区周围应该有一个“安全失实”区,只有在媒体超出该安全区时媒体才应该承担侵权责任。只要媒体作者不是出于故意,而是那种只要是正常人都可能发生的无意的言论失实,媒体都应得到“安全失实”区的保护。根据案情的不同“安全失实”区应该大小不同。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这些现象有待于法官和全社会对媒体批评权认识的法律精神提升。

出版发行权,是媒体对自己的出版物享有的向大众推介发行的权利。由于这一权利比较明确易解,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但由于我国的法律对出版发行权也缺乏明确的规定,现实中,也不断出现媒体在行使批评权时,媒体的出版发行权遭到侵犯的事情,比如有的地方“封杀”某期报纸杂志。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在中央广播电台、电视台播出时插播是否侵犯播出权的问题,也值得进一步商榷。

五、结束语

媒体论文篇(9)

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该课程该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长期以来都争论不休,没有定论。课程定位不清晰,也导致教师不知道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无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更不知该如何学习,教与学都陷入了盲目境地。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含糊不清还体现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上,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不开设大学语文,开多少课时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较大随意性。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高职学生学习热情本来就不够高,求知欲也不强,大多数同学上课基本不做笔记,有问题稀里糊涂,很少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课后该完成的作业不去思考,东拼西凑的敷衍了事。再加上文学素养普遍相对低下,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更是低下。尤其是如今,语言环境的变化也对大学生学学语文的兴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现在大学生拥有电脑、手机的占绝大多数,现代科技固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它使得本来就逐渐减少的与语文相关的阅读、写作的机会更少,这些变化也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相对死板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他们还是用传统的方法,上课只是教师在讲台唱“独角戏”,课堂上没有小组的讨论,没有师生的交流,没有学习方法的指导,甚至有的老师连多媒体都不会用。这种相对死板的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使得本来就学习兴趣不高的高职大学语文课堂气氛更加的沉闷,教学效果理所当然的极不理想。

二、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通过改革让全体大学语文老师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一切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不是指导者。明确学生为中心,老师就要正确对待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收获的快乐。要想真正地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首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其次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应用他们以往所学的知识,提升学习的信心;最后要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现知识,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

(二)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

大学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素质教育来说,大学语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科价值,同时它也是实行素质教育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强调对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的培养。出于提升学生素质的考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授之以鱼”,“授之以渔”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形成自己对问题的基本认识,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由课本而举一反三,指引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由课本出发先推荐一些课本所涉及的经典的、优秀的作品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亲近名著、亲近经典,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

(三)授课过程中必须贯彻趣味性、时代性教师

在讲授具体篇目时,应把相关的背景知识、作家的生平轶事、民俗文化等内容穿去。这些材料都会提高大学语文课的趣味性,从而满足学生的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兴趣。大学语文课不应脱离现实生活,教师要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作出见解独到的理论分析,对一些新出现的文化现象进行科学阐释,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描写古人的生活和思想的经典作品,大学语文课的教师也应该能挖掘出时代意义,古为今用。

媒体论文篇(10)

ESG标准定义了一整套数据模型,用以描述在DVB-H广播网络中,透过CDP所能够传送的各种应用服务以及传输的细节。终端上的ESG处理程序负责辅助用户浏览收到ESG数据和选取在DVB-H广播网络上所传送的服务。

CDP标准定义了在DVB-H广播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上,以IP数据包传送音视频媒体流以及数据文件所需的通信协议集,包括FLUTE(FiledeLiv2eryoverUnidirectionalTransport,单向文件传输协议)、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实时传输协议)和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SPP标准则是实现收费服务的基础,定义了保护前述的音视频媒体流广播服务及数据文件广播服务所需的CA(ConditionalAccess,条件接取)与DRM(DigitalRightManagement,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而正在制订中的NotificationFramework标准则被用来作为交互应用服务的基础框架,应用服务的数据内容都能以通知消息的形式传输,并通过通知应用服务(NotificationService)的方式提供给终端应用程序使用。在这个通知业务框架中,通知消息被用来作为向终端或者用户提供即将到达的或不可预知的服务事件或者信息。一条通知消息可能触发一系列随之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来的交互应用操作[3]。

在DVB-IPDC的框架下,现有网络中IP层之上的各种多媒体应用服务,都可以弹性地跨平台应用。从服务的角度来看,以提供数字媒体内容为主的流媒体服务,无疑是目前的主流业务。通知应用服务则可以作为媒体服务的附属增值业务或者独立的应用服务业务,提供增强型的多媒体交互应用。

而ESG服务则提供了访问由上述两种基本服务组合的各种不同应用服务的用户界面和访问指南,是与用户交互的接口。DVB-IPDC标准体系结构下文将主要探讨一个基于该框架的,实现上述服务应用处理的移动多媒体终端原型系统的设计与具体实现方案。

2系统设计与实现

2.1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总体架构服务端采用实验室开发的DVB-IPDC多媒体综合服务系统提供各种应用服务,本终端的设计目标是在DVB-本论文由整理提供IPDC的框架内,能够接收服务端用各种协议会话传输过来的数据信息,实现流媒体服务应用、ESG服务应用、通知服务应用的处理及用户配置与注册等管理功能。整个系统以Java作为基础平台进行开发,根据功能需求,采用分层设计的方案,如图2所示。1)传输层:向上层应用提供指定会话协议的通信功能。

其中RTP模块主要负责接收音视频流媒体以及具有时间同步、服务相关性要求的通知应用服务数据。FLUTE模块用来接收绝大部分通过DVB-H网络传输的通知应用服务数据。HTTP模块则提供了一个双向通道,使终端可以完成服务注册或者向服务端请求个性的通知应用服务信息,提供了点对点的交互功能。2)功能层:在传输层提供通信服务的基础上,该层负责相关应用服务的数据处理以及终端系统的管理。会话管理模块负责其他功能模块调用下层协议通信模块创建服务接收会话。媒体处理模块负责提供音视频流媒体的解码以及同步处理。ESG处理模块主要负责ESG分片的维护、聚合以及解析,实现DVB-IPDC标准定义的ESG数据模型处理。

通知消息管理模块负责终端接收到的通知消息的解析、过滤、生命周期管理以及服务应用投递。订阅管理模块负责终端的服务申请与注册功能。

配置管理模块负责处理用户对终端的系统参数设置管理。存储管理模块负责终端的用户参数、ESG应用服务数据以及通知应用服务的相关信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数据的存储。应用管理模块则向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应用框架,用户通过获取或者订阅启动使用的应用服务都集成于该框架之内,通过公用的接口调用其他模块的功能,使得终端能够动态加载各种应用服务,而具体的应用服务的功能逻辑实现与平台无关。3)应用层:媒体播放器负责播放经解码和同步处理后的音视频媒体流。

ESG浏览器能够显示终端得到的ESG数据信息并支持与用户交互。用户配置使得用户能够设置终端的用户应用参数。通知应用界面容器是用来装载各种通知应用的用户界面接口,提供终端用户与通知应用服务的交互。终端架构2.2ESG数据的处理与显示。

ESG用XMLSchema来定义其数据结构[4]。分片(Fragment)是ESG内容的最小组成单位。根据分片携带信息数据的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3大类共7种类型的分片:①服务信息相关分片:Service、Sched2uleEvent、Content,提供有关服务类型、时间安排、服务内容等应用服务的业务信息;②订阅购买信息相关分片:ServiceBundle、Purchase、PurchaseChannel,提供有关购买组合、价格等相关信息;③获得信息分片:Ac2quisition,提供应用服务的访问途径和参数,对于用户不可见,但却是终端访问业务应用的入口。通过分片机制,终端可以独立地接收和更新不同分片,而不管其发送顺序,并且可以在接收部分的分片后就根据各分片之间的关系进行聚合(Aggregate),通过ESG浏览器展现内容给用户,不需要等待全部分片到达。

目前以XMLDOM树形式来组织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管理ESG分片信息。符合ESG数据模型定义的分片到达终端后,通过遍历该DOM树,可以作为新节点加入或者更新相应位置的节点信息,同时检查是否有失效的分片信息,进行删减维护。ESG显示处理采用MVC模式[5],后台DOM树数据对象发生的变化,可以实时地反映到ESG浏览器。

2)流媒体服务与特定通知应用服务的关联与信息同步问题。基于DVB-IPDC框架的多媒体服务相对于传统多媒体服务的最大优势就在于支持用户实时交互。流媒体服务不再是单纯的数字媒体收视,而是可以与通知应用服务进行绑定,提供交互应用,并且通知消息与流媒体服务的媒体内容可以进行紧密的时间同步[6]。

前者通过在应用服务ESG数据的Service分片描述中指出了服务关联。而对于通知消息与媒体内容的时间同步,可基于RTP/RTCP传输协议进行。RTP/RTCP协议中的同步采用时间戳方法,不同媒体之间依靠RTCP报文中包含的参考时钟信息和相关的RTP时间戳信息来进行同步[7,8]。

终端系统在RTP协议会话上接收到音视频媒体流和通知消息数据流后,依据同步的各方共享的远端参考时钟,建立一个虚拟的时间轴来决定媒体的下一帧表现时间和通知消息的应用时间。需要指出的是,通知消息并不像媒体数据那样具有持续时间(Duration)的概念[9],目前采取的处理方法是,用每条消息的首包中的RTP时间戳来对齐参考时间轴,在完整地接收到一条通知消息后,用得到的应用时间值设置一个计时器绑定该通知消息,然后提交给通知消息管理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模块,由计时器来触发后续的应用处理动作。

3)通知消息管理。在终端的通知应用中,虽然通知消息的处理是由承载的数据内容和通知应用程序决定,但终端系统处于动态变化的移动环境下,行为并不具有可预测性,尤其是在通知消息丢失后,可能会导致终端异常。为此DVB组织提出了一种管理通知消息在特定状态下的潜在应用动作的生命周期参考模型[3]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根据消息本身的时间特性和数据内容的接收情况,通知消息可能处于3种稳定状态和1种过渡状态中的某一状态中,状态之间的变迁具有确定的处理动作。具体如图3所示:通知消息的默认初始状态为Absent,这同时也是通知消息从系统中删除后的最终状态。该状态下无计时器与通知消息关联,从该状态向其他状态变迁意味着加载该通知消息。Loaded状态表示该通知消息已经下载完毕,但是没有后续的被启动媒体播放器,通知应用程序启动自己的应用界面)。

然后该应用服务程序通过会话管理模块调用底层协议通信模块,根据应用服务的访问信息创建对应的服务会话接收应用服务数据。如果是流媒体服务,则将媒体数据信息交由媒体处理模块处理后在媒体播放器展现;如果是特定的通知应用,则经通知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消息处理后分发给该通知应用程序使用。如果该通知应用存在交互动作,用户能够通过HTTP模块同服务端进行交互操作(如图6所示)。图6ESG交互与应用服务启动3结束语随着DVB-IPDC的推广,基于该框架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应用必将得到广泛发展。笔者在DVB-IPDC技术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移动多媒体终端的设计与实现方案,并对实现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相关技术方法作了一定探讨,目前已经初步完成了一个基于上述方案的原型系统。下一步的工作是在该原型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处理,进行平台移植测试。

参考文献:

[1]高鹏,李薰春,谢锦辉.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发展综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3):63-65.

[2]KornfeldM,MayG1DVB-HandIPDatacast:BroadcasttoHandheldDevices[J].IEEETransactionsonBroadcasting,2007,53(1):161-170.

[3]DVBCBMS.IPDatacastoverDVB-H:NotificationFrame2work[S].ETSITS102832,2008.

[4]杨晨,王慧,唐晓晟,等.移动多媒体广播中电子业务指南的生成与解析[J].电视技术,2007(31):37-39.

[5]任中方,张华,闫明松,等.MVC模式研究的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0):1-5.

[6]蔡倩,谷建华,倪红波,等.基于数字电视中间件的媒体播放器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7(3):737-739.

[7]崔莉,王敏,吉逸.流媒体同步机制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73-75.

媒体论文篇(11)

显然,正能量传递已成为各主流媒体所必须把握的主旋律。作为新闻记者,首当其冲的就是宣传与时展相适应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播健康文化,反对低俗文化。凝聚正气场,提升公信力,营造好氛围,传播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在社会的喧嚣中弘扬正能量,在人心的浮躁中传递正能量。长期灌输正能量新闻会使人愈发阳光,长期积累负能量新闻则会使人产生心理冲突,甚至是心理扭曲。作为媒体人,传递正能量已是一种时代使命。

第一,关注民生新闻的报道。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民生新闻,正确引导舆论,传播正能量,满足受众需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对于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敢于担当,敢于直面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敢于揭露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这是新闻记者道德的提升。

第二,关注重大主题的报道。重大主题报道反映了社会时代的亮点,是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手段。主要围绕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部署、重大活动及相关的社会热点而进行的集中、大规模的战役性报道,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掌握主动权的报道,是在意识形态上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是彰显正能量的报道。这是新闻记者政治觉悟的提升。

第三,宣扬先进典型的报道。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典型是群众身边最鲜活的正能量,每年全国道德模范人物的评选、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每次被推选出来的榜样和楷模都将给人最好的引导。这是新闻记者业务的提升。

第四、做好灾难新闻的报道。常言道,灾害无情人有情,在报道中正向发展,激发人民向上至善的力量,通过议题设置和版面语言,更好地向灾区人民、向整个社会传递正能量,更好地宣传“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和人性光芒。这是新闻记者思想的提升。

二、传递正能量,净化媒体平台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