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专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0 16:18: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社会专业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社会专业论文

篇(1)

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必须具备管理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由此可看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非常的高,而我国体育事业的现状是缺乏具有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造成了一定的矛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以缓解这一现状,通过该专业的实践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进行学习方向的定位,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1.1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类的专业学科,学制设置为四年,完成学业后要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的体育素质,丰厚的知识面,独到的创新意识是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健身指导、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人才[1]。

1.2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是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则是通过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知识。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是其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分析关于社会事件发生、结果、影响的效果和价值层次是属于其在社会知识方面的表现。判断已得到验证的事实的正确与否,则是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2]。

2.市场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

2.1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种状况也就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会体育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发展[3]。结合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大都存在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不强、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具备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商业营销、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身技能的社会体育人才,才能尽快的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

2.3具有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是国家统一授予的从业资格证明,它的获取条件就是要通过理论和技能的考试[5]。该证书由于是国家统一颁发,所以比较具有权威性。该证书的存在是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理论和技能达到从业水准的一种证明。在实际的市场中的认可度达到9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一块敲门砖,在就业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招生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自办学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业难名单中,部分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在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突出[6]。体育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还是不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华南、华东等地区能够给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状况分析,大部分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毕业后,要么选择转行,例如考公务员、考编制等,要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7]。总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严重,就业质量不高,是阻碍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部分专业的体育院校,像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由于这些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在一些课程的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学、有特色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3.2.2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体育项目繁杂,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同的培养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时,设置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目标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让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成为了很难实现的目标。3.2.3专业认识不足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20年的时间,宣传度和影响力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该专业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实际的调研发现,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对于该专业不了解的程度达到了57%,仅仅有5.1%的学生了解该专业,而选择第一志愿报考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占67%,相较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该专业不得不降低分数线[9]。

3.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3.1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在课程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大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实践课程较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程的缺乏往往会让学生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难题。3.3.2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3.3.3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学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在大四下半年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往往这个时间段还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严重缩水的实践时间和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太过偏重于理论教学,没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指导。3.3.4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在选聘相关教师时,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要组织优秀的教师进行正规的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考核。最后,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让教师通过深入健身第一线来了解现在市场在体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教学内容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必须要安排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是由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管理。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文化理论基础差、比较好玩、好动。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风气,必须严肃学风、学纪,进行严格管理。⑤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在固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践,快速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够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基地的选择比较广泛,既可以与校外的健身房、体育公司等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以下主要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校内实践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既锻炼了基本技术能力,有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首先,校办企业。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学校通过创办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次,课余健身俱乐部。在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生对实践需求的增加,给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学生不仅可以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实践。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受教、专业实践、教学实验等工作。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理测评知识和解剖知识,因此,生理实验室的作用最为重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特征和解剖的相关知识,测评人体的体征指数,从而让学生在训练时更加有目的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成为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可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加强社会指导和管理专业体育实践,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的增加,让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罗跃平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3):88-90.

[2]李庆军,钟波,杨连波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华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2014,(22):115-116.

[4]王晓云,阮云龙.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培养方案修订的探讨[J].运动,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6,1(6):153-156.

[6]吴亮,杨海平.肇庆学院"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55-59,71.

篇(2)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知识的储备多少,能力的高低以及教学方法运用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说,建立一支既具备一般的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又具备物流管理第一线的骨干教师队伍,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性人才的前提。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师来说,必须学历和企业经验都具备。这样就要求学校定期选送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去锻炼,以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应用技能,完善实践知识。在教学中通过采用具体事例解释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工作,从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二、学校要加强物流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1.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实训室,满足学生初步学习的需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学习物流技术的信息及管理知识已经是培养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关键。在校内建立物流专业模拟实训中心,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以及行业内领先的各种专业软件系统,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训练、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注重物流基本作业流程实践,以提高专业技能和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通过以上方式,可以增加学生对物流企业的感性认识,为将来走出校门,迈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建立校外参观、实习基地。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没有实际操作锻炼,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屠龙之技”。所以,为了培养出具备一定操作型、实践型的人才,保证达到预期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建立运输企业、仓储配送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等校外教学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有机会到相关物流企业顶岗实践,培养学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

三、学校与企业挂钩,建立实践基地,实行校企互动的培养模式

“校企互动”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它更强调学校、企业双向互动,充分体现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也能让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主体责任“。校企互动”可以从企业获得资金、资源支持,及时获得市场信息,有利于学院发展建设和提高办学水平。“校企互动”也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要,有利于学校实施人才培养的战略,从而获得符合企业所缺少的人才。在高职物流人才培养中,学校与企业应发展为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伙伴,紧跟市场变化,为其量身定制,打造实用型物流人才的合作模式。“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构建。

1.企业入校模式。高职院校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到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生产性实训岗位和教师研发岗位。或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提供场地、设备等方面条件,双方共同打造“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实训提供有利条件。

篇(3)

学生没有主动工作的意识

学生对气候不适应,生活不习惯晚上

学生普遍会饿

从未住寝的学生在住宿方面出现适应困难

生活用品准备不足导致学生出现了小情绪

根据如上问题制定以下解决办法,在学生初到北戴河后,普遍情绪比较兴奋,无法进入工作状态,教师开会为学生们做引导,强调主动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实践的深入,问题开始逐渐显露,由于是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生暂时无法适应,在教师的协调下,参观企业各个部门及认识各个部门主管领导。开会制定了工作和生活要求及标准。经过和企业方面沟通,由企业方面出车,统一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和食品,协助企业带领学生购买工装,帮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角色。

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了锻炼学生面对困难、面对挫折的抗压力能力,教师不能一直根在学生身边,防止学生一出现问题就找教师解决的现象发生,带队老师将在下企业十天后撤回。但学生的年纪毕竟还小,对有些问题无法正确处理和面对,三个星期后,带队老师再次来到企业,并发现如下问题:

同学之间关系复杂,经常有矛盾

部分同学因环境等因素出现身体不适

部分同学工作结束后,喜欢聚众聊天

部分同学早晨不起床吃饭,中午上班迟到

部分同学由于第一次离家有想家情绪

根据以上新的情况,教师制定以下解决办法,由于工作上的一些问题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学生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而且把不快情绪带到了工作当中,影响了工作质量。针对这一情况,分别找问题学生谈话,了解事情原委,再把这些情况通报全体同学,要求大家互相关心、树立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对聚众聊天、不起床吃饭、上班迟到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请企业派车带身体不适的同学对医院看病,同时对这些同学进行亲情化管理,请企业开通无线上网,可以让学生与家长视频,邀请家长进入企业看望学生,请企业协助召开各种业余活动,缓解学生想家心理。带队教师通过定期给学生开会,通告同学们各阶段的表现,来触发学生们的工作积极性,即使带队老师不在企业时,也要通过电话、QQ等方式及时与企业负责人、和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情况,掌握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发现问题及时与学长家长取得联系并积极地解决问题。在本次实践活动进入七十时,教师再次下企业并发现如下问题:学生虽然已经能够适应环境,适应工作,但学会了耍滑头,在企业负责人在的时候努力工作,反之则偷懒休息。对于有些较难服务的客人有为难情绪。部分同学之间关系紧张仍有小摩擦。与企业工作人员有矛盾针对以上问题制定如下解决办法:对学生们强调如何做人、做好人,做一个诚信的人,对工作中出现耍滑头的现象正面指出,并警告批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提高学生们的服务意识,把较难服务的客人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解决办法,并请企业经理提出参考意见。由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又是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出现矛盾在所难免,教师要是耐心调解,强调团队意识,合作精神。要求同学们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篇(4)

2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状

通过调查和研究发现,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在课程的体系结构层面来说,基本是一致的,普遍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综合实践教育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大多都是围绕着《专业目录》规定的“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而课程也普遍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任意必修课四大类为主。其中,专业教育是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部分,不同的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各有不同,但是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本上都是以“体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课程,加上体育技术类课程,再加上方向课程”这三个部分来构成的,也有个别院校并没有设置方向课程。如果从培养方向的层面来研究和区分,有的院校侧重于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有的院校侧重于学生体育技能的掌握,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却均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实际上仍然是体育教育课程体系内容的简单增加或是减少,仍然没有突破体育教育的课程构成模式。

3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现存的问题

概况来说,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

在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改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之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目标也重新界定为:培养具备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从事健身咨询、技术指导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但是,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实际上所规定的只是专业的一个大方向,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还分别对此专业的培养领域和课程设置进行了设定,虽然各个院校的培养方案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多元化,但是也突出反映了培养目标的定位过于宽泛这一问题。

(2)课程设置缺乏对学生需求的有效分析。

在我国,目前所进行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工作中,由于对需求分析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目前,多数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四川省高师院校所开展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需求分析的研究,也多集中于社会需求分析的层面上,而却很少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有效的分析,以至于所设置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际,影响了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3)专业方向的设置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部分高师院校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没有明晰的方向划分,而即使部分学校进行了明晰的专业划分,但是其中部分方向的设定也常常存在于社会体育职业教育不存在紧密联系的问题,例如:社会人文方向或是运动科学方向,设置中小学体育教育训练方向等等,存在明显的与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设置相混淆的问题。

4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针对目前四川省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与实践的现状及现存的问题,特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设置与实践的对策。

(1)应重视专业方向的科学定位。

要确保专业方向定位的科学性,要注意与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与其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考察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渠道来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考察和分析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可知,体育教育方向、运动科学方向等不属于该专业的范畴,应剔除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2)应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

也就是说,在开展高师院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工作时,应在注意满足社会体育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需求分析。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注意科学地平衡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之上,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准确把握社会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进行课程设置。

篇(5)

首先动员研究生和导师与专业相结合申报实践项目主题和实践单位,进行主题征集。鼓励研究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社会实践团队。本实践团队共8人,其中指导教师2人,化工研究生2人,化学研究生4人。实践团队按照申报主题及拟申请的项目等级,开展预研究工作,提交预研究报告及《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立项审批表》。学校从研究生参与度、实践天数、项目特色、专业结合情况、项目与导师课题相关性、项目策划及预研究情况、项目预期成果等七方面对实践项目进行立项评审。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指导教师按照实践预期目标精心指导研究生社会实践。同时,学校督导组对实践单位进行走访,及时了解研究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实践结束后,学校从实践完成情况、成果应用价值、社会影响、实践成果学术价值、符合学术道德等五方面对实践成果进行评估。然后召开研究生社会实践总结展示交流会、优秀团队汇报交流会、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及个人表彰会,对社会实践进行表彰推广。总之,学校对从主题征集、立项评审、活动开展、成果评估到表彰推广整个实践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同时,要求承担实践项目的学院高度重视,由分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牵头,组织实施研究生社会实践工作。根据研究生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选聘思想品德好、组织能力强的教师担任社会实践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指导。加强社会实践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制定安全预案,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与参与者签订《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个人安全责任承诺书》。

1.2实践成果

政府部门调研和化工企业现场调查表明,竹埠港地区28家化工企业已全部签订了关停迁协议,其中26家已全面关停或迁出湘潭,2家将于年前迁至九华开发区。关停迁将显著提高节能减排效果,全年共减少用电约4000万度、用煤约30万t,减排废水约160万t、SO2等废气约70%,减排重金属镉约72kg、铅约1kg、铬约2kg。关停迁后,许多企业的化验室或生产现场还存放有部分化学试剂或原料,遗留有大量的化工废液及废渣,原材料、化学试剂的包装物、空试剂瓶,存在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尽管如此,在关停迁过程中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及环境污染事件和群众性事件,企业与政府精诚合作,较好地解决了所有相关人员的安置问题。实践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宣传报道和信息报送调查情况。实践结束后,通过团队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报告、DV展播、图片宣传等形式,宣传所取得的实践成果。

2与专业相结合的研究生社会实践研究

2.1内容专业化

内容专业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专业化能结合专业策划社会实践主题,建立较好的社会实践基地和团队,加强社会实践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依靠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能让师生充分体验走出校园、深入基层的精彩。在精心组织、认真督导、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随时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适应时代要求,变活动的简单组织为工作的专门研究,使社会实践常做常新。

2.2场所基地化

场所基地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基地化能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努力寻求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与支持。能从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出发建设校企合作、政校合作、地方共建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密切地方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能将社会实践基地与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基地、工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相结合,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2.3经费多元化

经费多元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除学校的专项资助经费外,要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筹措经费,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因此,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充分挖掘自身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组织策划能为地方建设做出贡献的服务项目,争取政府投资,为社会实践和地方经济建设助力。要充分发挥师生特长,根据师生专业优势找准校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项目,解决因经费不足制约社会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的瓶颈。

2.4运行项目化

运行项目化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项目化能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开展研究、提供服务,可以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民生问题出发,将产学研发展与调研成果相结合。能使实践内容与专业紧密结合,实践目的明确,实践形式丰富,实践经费充足。能满足服务研究生与实践单位的双重发展需求,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和职能的有效途径。

2.5管理机制化

管理机制化是提升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活动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进行和均衡发展提供保证。研究生院不仅对从主题征集、立项评审、活动开展、成果评估到表彰推广整个社会实践过程管理有明确的措施,而且对承担社会实践项目的各培养学院有具体的要求。使社会实践真正达到帮助广大研究生了解基层需求,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中奋发成才的目的。

2.6成果社会化

成果社会化是发挥社会实践作用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能全面提升团队合作精神、思想修养和综合素质,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实践育人的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能为地方政府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服务社会的职能。

篇(6)

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始,我国高校陆续开始设立行政管理专业,到目前,全国至少有50多家普通高校施行行政管理专业本科以上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都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但是全国统一的培养模式并没有形成,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普遍沿袭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表述;当然,在培养模式上强调整齐划一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人才的产出是显而易见的。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各级行政组织急需具有现代行政科学知识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大专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行政单位求职又并非易事。目前,许多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诸如以下的问题:第一,培养目标方面,目标模糊,定位不明确。第二,专业取向方面,政治学色彩浓厚,政府管理偏向明显。第三,课程设置方面,知识杂而不精,能力多而不强。

2.2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参照国家教育部《行政管理教学规范》,并调查分析开设行政管理专业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状况,可以把行政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五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指基础、通识性课程群,涵盖要求高校本科生必须掌握的高等基础教育知识和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是为行政管理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是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模块,是行政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富有本专业特色,以该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最核心的理论和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专业技能方法课模块,是专业需要掌握的应用方法与技术课程;其他课程模块,是指除了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理论课程以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外所开设的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模块,是指为了拓宽知识领域,增强专业素质的课程。随着社会进步,我国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关注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胜任素质也有所变化,这些变化必须及时地反映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然而,现有课程体系却存在着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情况:第一、课程中片中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课程比重太少。第二、定性课程偏多,定量课程偏少。第三、政治学、管理学类课程偏多,经济类、法学类课程偏少。第四、课堂讲授类课程偏多,案例分析与讨论类课程偏少。

2.3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设置的现状

一方面,国家启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全面优化整合的格局在学校课程中呈现出来,课程改革中单纯地针对一门课程的设计已经落伍;另一方面,高校层面,对教学资源的优化、师资队伍管理的改革、课程管理改革等举措,使得建设的辐射作用、规模效应在课程建设中得到重视。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也初见成效,各门专业课程的建设都有了进步和发展,但是,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才刚刚起步,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上,认识存在不理性,缺乏统一认识,课程群建设力度不够。第二,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体系的构建缺乏科学性,对建设与改革有不利影响。第三,缺乏教学改革研究,行政管理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教学改革研究的推动。

3行政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分析

围绕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录用情况;对录用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岗位配置与评价;对毕业生的岗位工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与测评;以及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意见建议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及分析显示,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分布情况是:在国家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仅占16%,其余大都集中在企业中工作,另有一少部分毕业生在学校工作;具体从事的是一般行政事务类管理工作,具体有:人事管理、综合协调、文秘、办公室管理等,各工种分布比较均匀,差别不明显。调查结果还显示,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在于两个大的方面:其一,需要具备的通用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英语文献查阅及基本交际技能,公文处理技能等;其二,专业核心能力:(1)组织协调能力。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从事的工种具有较大的综合性,需要对机构、人员、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而在此过程中,只有充分运用组织协调艺术,才能科学地协调分配工作,提升工作效率。(2)人际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普遍采用科层管理模式,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关系的协调、上级命令的传达、单位信息的传递、组织目标的统一等都离不开人际关系的有效处理与协调。(3)公文处理能力。行政管理专业首选就业方向是事业单位或党政机关,而在现今的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选拔中,竞聘者具备公文写作与处理能力已成为了一项基本的要求。(4)计算机技术运用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办公中资料查询、文件处理、信息传递、沟通联系、财务转入转出、电子报表制作等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5)调查研究能力。作为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分析组织内外环境,为组织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6)信息处理能力。行政管理工作会面临大量的信息搜集、识别、甄选、处理、存储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篇(7)

一 中文专业文秘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文专业文秘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了解了公司文秘工作中的具体业务知识。为以后社会实践的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从个人发展方面说,影响最大的应该是作为一个社会人工作作风以及在工作过程中专业知识对工作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些都是在校学习中不曾接触过的方面。

社会实践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在校大学生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他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让他们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主要可能发生在几个方面。与上司沟通不好;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与上司发生争执等方面。

针对文员这个职位的特点,具体到挫折时,不妨从调整心态来舒解压力,面对挫折。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分析,从客观、主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出受挫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树立一个辩证的挫折观,经常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要认识到正是挫折和教训才使我们变得聪明和成熟,正是失败本身才最终造就了成功。

学会自我宽慰,能容忍挫折,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善于化压力为动力,改变内心的压抑状态,以求身心的轻松,重新争取成功,从而让目光面向未来。复印、传真、公文处理等文秘工作我都基本熟练。文秘管理要制发文件,处理文件和管理文件。在各种文件中,大部分具有不同程度的保密性,而且各级秘书人员经常接近领导,看一些重要文件,参加一些重要会议,所以,秘书人员在公共场合活动时要注意内外有别,把握分寸,对什么应该说什么不应该说要心中有数。

准确,是对工作质量的要求。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是指正确体现政策,正确表达领导意图,正确地办文办事,言行有分寸,文字能达意。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领导工作的准备性。文秘管理的准确性,涉及的方面很多,简要地说,就是:办文要准,办事要稳,情况要实,主意要慎。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态度认真,作风过细,不能疏忽大意,不能马虎潦草。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酿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加深对文秘基本知识的理解,丰富实际管理知识,对日常文秘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认识到要做好日常企业文秘管理工作,既要注重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实践与理论两者紧密相结合。

二 中文专业教育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教育方面,社会实践的地方就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也有许多培训机构可以去。学生在假期找兼职的时候浏览的许多的求职网站,有许多的培训机构在招在校大学生做假期兼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实践的机会。还有就是大学生日常除了上课以外,课余时间是比较丰富的,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做家教兼职,对于家教而言,一般都是以初中,高中的学生作为对象来进行辅导,大部分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难度较低。

各地方初中,高中对他们来说想获得一个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困难,所以他们应该把目光放在培训机构和家教这两个方面来。

在培训机构来实践可以说是实习性质的社会实践,就我们中文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培训机构里,能力强些的学生可以担任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导师或导师助教,如果作为一名导师来说,就要对所教授的学生的大体中文能力进行评估,之后再根据教学时间来安排教学量及内容;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助教是个很不错的实践选择,在做助教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当作半个学生,而学习的内容则是在老师教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所用到的方式方法,以及在这种方式方法下学生的理解情况,针对不同的理解情况老师又是如何应对的。当然,助教也不是一味的去学习经验,老师也会给助教安排一些能力所及的工作,对于这些工作就是作为助教的实践方式。

做家教这一方面较在培训机构实践来说要简单一些,因为家教所实践的对象是初中生,高中生,小学生。而中文专业的学生都是在高中时期的文科生,有的科目没有接触过,或是接触的比较少,那么他们就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他们实践的对象。对于高中生来说,高考是他们高中阶段的目标,中文专业的学生们可以对文综,语文这两大科目来进行实践,在辅导前要认真准备各个知识点,更多的是教授他们方法,用自己的经验来弥补他们的不足。实践对象的每一次考试都是对我们实践成果的一次检验,通过他们的考试卷来分析自己在辅导过程中有那些不足,有那些漏洞。

三 中文专业新闻方向实践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新闻人,应该擅长主动和别人交流打交道。在此次实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沉默不语的尴尬,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与别人主动交流,在工作的时候同样也要积极主动地与同事交流。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注重的是团队精神,而且我还必须去帮助别人或是接受别人的帮助已完成工作。

自己准备一个记事本,对于刚刚才开始社会实践的我们来说,采访中的记录也是很重要的,或许老师在采访中不会记太多的笔记,那是因为他们已经有着很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刚刚起步的我们来说,笔记对于后来的写作是大有作用的。

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参与采访的实际过程和写作,也开拓了视野,见识社会各界人士工作言谈。作为大学生,实践的地方可以选择地方电台,报道的内容仅为当地的社会经济服务,作为政府和民众的传声筒。地方电台的记者就站在本 地居民的角度上选择与百姓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来报道,这可以让学生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对于同一个事件,怎样抓住事件的关键,简明扼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文字能力是首要的。而新闻稿的写作必须是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必须交代起因、过程、结果。新闻业务能力方面,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好的新闻题材,好的采访技巧,好的写作手法。这些都是在校期间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而在社会实践时,这些学过的理论知识就很难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所以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虚心,认真听前辈的采访方式,写作方式。

日常工作都会比较繁琐,枯燥,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勤于思考,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虚心的向人学习,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及时的与他人沟通。赵主管在这方面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指导我在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新闻稿件写法技能。

篇(8)

档案事业的不断前进,使得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是目前档案事业发展的趋势,这种现象是对档案资源进行多渠道的利用和开发,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效率。建立起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体系,让档案资源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工作以及公众的需求提供帮助。

1.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必要性

1.1实现档案价值是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源动力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是现代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这些需要通过档案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来实现,需要档案工作者与利用者一同参与完成。

1.2档案及档案工作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社会化的必然性

档案信息具有原始凭证,因此他既有信息价值同时兼具了法律效力。

2.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1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不够

目前,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尚显薄弱。这个“意识”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档案利用者而言,因为长期的独立和封闭式档案管理,让社会对于档案利用的了解比较少,加上宣传不到位,人们没有很强的档案利用意识,所以档案资源不被社会发展和建设所重视,无法体现出真是的价值。 另一个方面是对档案部门及档案作者而言,即档案工作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努力开发档案资源,逐步转变人们的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利用档案的意义和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增强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意识。

一是,培养高素质的档案管理人才和信息资源开发队伍,通过强化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队伍的建设,来提升档案服务的质量。培养队伍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让档案工作者可以将档案管理和职业规划相联系,应用现代科技来将自己从繁重的档案管理工作中解放,让档案信息管理和利用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使用,实现真正的社会化。

二是,档案工—作者应当转变角色、转变观念主动提供服务,使档案工作变“被动”勾”主动”:档案相关部门也应当转变观念,完成从“后台”到”前台”的转变,广大档案工作者要从自身能干什么才干什么,转变为社会需要档案部门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从有条件才干、没有条件不干,转变为有条件要积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要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更加主动地为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更加主动地为各行各业服务.更加主动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三是,加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正如一位档案学者所说的:“社会与档案界能否深刻认识挡案的社会意义.社会能否在此意义上树立和增强档案意识,档案界能否在此意义上树立和增强社会意识,是人类理性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而档案能否在此意义上受到全社会应有的重视,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主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人民群众的档案意识是能否发挥档案的社会作用的一个关键。我认为:通过组织讲座、举办展览等有效地、广泛地宣传,使人们对档案从有感性的认识,到培养他们对档案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档案意识,进而引导人们逐渐养成利用档案的意识和习惯。

2.2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工作尚显薄弱

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工作还存在缺陷,像是资源不丰富,信息含量低,利用度较低等等,这些基础工作还有待于提升,需要通过以下的一些工作啦提升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基础工作完善程度。

—是扩大大档案的收集范围,进一步丰富档案资源。档案信息的收集要扩大范围,尽量涵盖社会的每一个内容,这是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基础,需要扩大档案信息的丰富程度。将民生档案的搜集和开发纳入工作范围,为社会公民提供可以对其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的信息资源,让社会大众可以获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需求。人们在查阅自己需求的民生档案的同时就可以利用这些档案信息来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社会大众重视档案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二是实现档案信息化,为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档案信息化可以提升档案利用效率,扩大档案利用范围,为档案利用带来便捷,这需要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将现代进入引入档案管理工作中和服务中,实现档案现代化信息管理。

推广和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室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工作方向,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档案信息网络化,提升档案信息的利用度,加快其利用速度,建立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

2.3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力度不够

因为体制、法律、技术等原因的影像和阻碍,面对社会开放的档案信息比较单一,内容不够丰富,这是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难题,因此需要从提升档案专业社会化服务的力度,增加利用途径和服务质量来改变这一现状。

—是采用多样化的档案检索和利用途径。为社会大众提供便捷的查询方式和多样化的利用渠道室提升档案资源被利用率的基础条件。

以与人们密切相关的信用档案建设及社会化服务工作为例。信用档案是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信用行为的真实记录,是信用评价的真实依据,也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重要基础。它深刻影响着企业及个人的发展与生活,与之息息相关。现在实现了个人信用报告的查询,通过征信系统就可以了解个人信用情况,牙疑是实现便利的档案社会化服务的良好范例。

篇(9)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思想宣传教育 企业文化建设

一、引言

企业思想宣传教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保障。通过企业思想宣传教育才能让员工更深刻地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可以确保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修正企业的文化精神。企业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目前来看,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思想宣传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还面临着一些困境:一是对于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不重视;二是缺乏企业特色文化,员工凝聚力不足;三是以利益为导向,缺乏社会责任的培养。基于目前的困境,本文所探究的是如何融合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两方面的内容。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企业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一)对于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不重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企业思想文化的宣传并不重视,公司更倾向于采用刚性的管理条例和奖惩措施。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的思想文化宣传教育效果更为长期,很难在短期有明显的成效。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于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内容不讲究实质,没什么作用。

(二)缺乏企业特色文化,员工凝聚力不足。还有一些企业认识到了企业思想文化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不能展示公司的特性。因此文化没有号召力,缺乏匹配公司发展的企业精神,凝聚力自然就不足。企业特色文化应该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

(三)以利益为导向,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个困境是太崇洋,只注重对于国外企业的一些文化内容进行复制,而不注重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公司发展以利益为导向,缺乏社会责任感。很常见的情况是一些企业为了利益,加班不给工资,发生事故就逃避责任。更有一些企业制造伪劣商品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这样的企业是不能够真正得到企业内部员工以及外界的尊重的。

三、社会转型期,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融合的路径探析

(一)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实现生态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思想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忽视对于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要实现生态企业文化建设。诚信是中国企业道德的核心,现代企业的价值观也应是义利并重。要培养企业员工主人翁的精神,把工作当作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使命,并自觉去遵守国家的方针,遵法守法,树立以企业为家的思想。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要求企业为社会负责,不能做假冒伪劣商品,也不能污染、破坏环境,更不能欺骗民众,不守信用。实现生态企业文化要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以人为本,切实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需求。

(二)注重民族文化宣传,凝聚企业民族精神。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不乏思想的精华。比如,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新”就是从《论语》汲取的。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把握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发扬我国优良的传统,加强职业道德,强化员工顾全大局、主动协作和尽心服务的意识,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团结敬业的民族精神为基础,从而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摒弃低级趣味、腐朽庸俗的世界观、价值观。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和文化的力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整体素质、经济效益的合面提高,实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最终目标。要驱除企业消极、保守、封闭的文化形式,用传统文化来把握当代人的心理,来把握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篇(10)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提出大办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们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及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因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 2 ] 。10多年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农业、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以应用型、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后,他们的研究课题成果又很快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在农村、农业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持续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源于实践,深化理论,创新发展,应用提高的有效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硕士要求坚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且专门知识是成系统的;博士则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知识上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要求。在工作能力方面,硕士除具备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外,还强调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要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层层提升的能力要求。而研究型学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又突出了理论深化和应用转化的区别。推荐阅读: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以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到修改成文答辩的全过程也是对该生理论与技能、知识与分析理解的全面检验,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所以,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必须有前沿性、创新性,又必须要有应用性和前瞻性,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 3 ]。

篇(11)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之一,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抄袭拼凑、、答辩走过场等问题导致毕业论文日益质量低下。再加上,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多本科生的论文粗制滥造,毕业论文屡屡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议题,对其存废也充满争议。日语专业因为是从零起点起步,所学课程多为专业基础及商务实用类型的课程,而以往毕业论文常常容易出现既与职场需求脱钩,也与平时所学课程乖离的现象。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长江大学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状况,发现引用率过高、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术素质上的因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因素,更缘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改革本科毕业论文单一和流于形式的现状,尝试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成为必然。

根据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日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毕业论文形式上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将毕业论文形式定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形式两种。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考研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知识构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非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就业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与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改革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非学术论文形式又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跨文化案例分析等形式。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对希望从事行业或感兴趣行业的社会调查,提交实践报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实践报告,可参考其他院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经验,借鉴专业翻译公司的全程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够熟悉、掌握职业翻译所应遵循的操作流程,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创造了条件,使毕业论文成为毕业生连接职场与校园的一座桥梁。跨文化案例分析主要是指用跨文化的视角,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具体实例为解读线索,归纳总结中外文化差异现象。研究视角可选取中日国情、文化、历史、艺术、民间交流、贸易往来等各多个层面。要求毕业生必须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纲,以案例分析为线索,解读所选主题。案例分析须涵盖背景介绍、研究角度、研究路径、案例分析、主题解读、结论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采取其他毕业论文替代形式,对于在本科学习阶段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别、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奖项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者等等,可以尝试以此来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向着多元化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的目的。

对日语专业本科论文的写作形式进行多元化改革,有利于饱受质疑的毕业论文抄袭、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没有创新意识等弊端得到有效缓解,学术考核更为务实创新。有效地促进高校日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对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与专长展示,促进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伴随着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多元化改革,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即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无论是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还是其他非学术论文形式,都必须严格过程监控,精简务实,加强质量管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参照多年来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学术论文写作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即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长度不少于5000个单词(翻译除外),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翻译作品外,一般使用日语撰写。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