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2 15:56: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1)

二、

文学艺术的本质与价值本不可分,有如一个钱币的两面。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曾指出,事物总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本质。因而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深化的无限过程”。按照系统论的原理,事物的功能和本质都受特定事物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特点所规定。而一般来说,事物的价值总是由它的功能,也即由该事物与人的关系,对人有何作用来说明的。当今学界一般都认同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既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又有自身功能的审美的特性,其主要功能就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或谓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需求) 。文艺中的真固然与现实生活中的真有区别,但它毕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真,是亚里士多德《诗学》所指出的按必然律和或然律构建的一种艺术的想像和幻想的真实。文艺中的善指的是恶的对立面,是对人有益、促人进步、使人高尚和完美的方面。文艺中的美自然也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美,但它又是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和再创造的,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是可能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美。

一般来说,美总以真善为前提,虽然真和善并不完全等于美,但美往往潜藏在真与善之中,而假和恶的东西却很难被认为美。文学艺术的审美性总包含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真和善更多涉及作品的思想内容,而美感则更多涉及艺术的形式。历来的文艺批评总或以真善美为标准,或以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为双举,正非偶然。文学艺术是现实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它在创作中经历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复杂过程。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艺术家观察、体验和分析、认识现实生活,从而获取创作的灵感和冲动,进而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幻想力去构思与表现艺术的意象境界。这过程,不仅现实生活所产生的时代精神、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以及人们的种种思想情感等会被反映到文艺作品中来,而且作家艺术家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道德情感倾向也会被表现于作品中。因而它与特定社会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就不能没有关系。可以说,每一时代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总制约着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内容,制约着特定作品对于题材、主题乃至形式和风格的选择。在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样涉及文学艺术的思想内容,涉及文艺所表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理想、美学理想、道德理想,以及文艺创作中作家艺术家所表现的情感倾向。因而,它必然要成为社会主义时代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都必须予以十分重视的问题。

二、历代文学艺术的主流都体现相应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有它的核心价值体系。文化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劳动成果,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体现。广义上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精神文化则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宗教信仰、哲学美学、文物典章、风俗习惯等诸多领域。从历史上看,文化有两类:一类没有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性,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某些风俗习惯,它们并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也并非只服务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另一类则带有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性,是为特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并随其变化而变化的,如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和相当部分的文学艺术、道德伦理、宗教信仰、哲学观念等。这类文化总反映着特定社会的性质,体现着特定社会的文化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

我们知道,封建时代的文学艺术主流就体现那个时代的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忠君爱国思想、朴素的民本思想和以封建等级观念为基础的道德伦理精神等,主要是孔孟批判地继承“六经”所发展的儒家学说体系。中国古代文学所提倡的“文以载道”,载的便主要是儒家之道。屈原的《离骚》固然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忠君爱国思想和“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思想,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何尝不如此?而岳飞的《满江红》倾诉的也正是他那个时代的忠君爱国的情怀和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封建时代的忠孝节义,包括有关女性的“三从四德”,在许多作品中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部《红楼梦》虽有某些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正无处不显现于所描写的贾府的生活中。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西方文艺复兴所萌生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便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但丁的《神曲》敲响了中世纪的丧钟,放射出人文主义晨曦般的光芒。而薄伽丘的《十日谈》更百般揭露中世纪僧侣贵族的伪善,为人的本性的解放唱响动情的欢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鼓吹个人主义的人道主义,成为雨果的《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的内在灵魂。至今,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也无不鼓吹它的爱国主义和所谓民主、自由的价值观。

自人类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指导,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产生新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谋求人民的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的富裕,也包括精神的富裕。它成为我国人民群众共同的理想乃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的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必然会推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一切以对广大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作为准绳,这就是社会主义时代应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是以反对侵略和压迫、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家园安全为前提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国家的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集中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道德准则,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人们行为的规范。正是这一切,构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本质性的内涵。

三,我国当代文学艺术理应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贡献

文学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的最有力的传媒,自然,它也是表现和宣传特定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有影响力的手段。今天,它理当为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文学艺术的领域异常广泛,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美术、音乐、舞蹈、建筑、雕塑、书法、杂技等多种门类。即以文学而论,它的题材、主题、形式和风格也异常丰富多彩。人们自然不能要求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能以同样的力度去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在可努力的题材与主题的领域,作家艺术家当然应该尽可能地去做这方面的努力。

有种观点认为,文学艺术既是审美意识形态,它的功能只是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而不必有什么思想内容和道德意识。更有人鼓吹文学艺术的非理性观点,认为创作只凭感觉,一参与理性就会损害艺术。其实,这是一种极端片面的观点。殊不知历史上许多名家都说过,文学艺术的本质和功能是多方面的。它的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的功能正蕴涵于美的艺术形象中,是通过读者和观众对艺术形象的审美而实现的。我国古代早有“寓教于乐”的说法。 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说,便指明诗歌能从思想情感多方面影响人的作用。到《毛诗大序》更明确认为,“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文学艺术兼有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是早为前贤所认识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罗在《论戏剧艺术》中曾非常生动地论述了剧院中戏剧演出的扬善劝恶的作用,称赞戏剧是“多么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雨果也认为,“诗人担负着灵魂的责任,不应该让群众没有得到一些辛辣而深刻的道德教训就走出剧院。”自然,确有某些文学艺术作品不含多少思想道德内容。但这并不能说明全部文学艺术都不应体现和反映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正由于体现和反映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上的许多作品才获得深厚的内容,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使文学艺术成为影响人类思想、铸造民族灵魂的卓越媒体。

今天,我们正迎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的全面小康社会和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而奋斗!在这样的时代,我国文学艺术自然应当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为体现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自己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以为:

第一,我国文艺工作者自然应当继续站在人民的立场,努力树立当代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毛泽东同志说过,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今天,我国文艺在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面尽管已做出划时代的贡献,但还不能说所有的文艺工作者都已完全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至今我们仍有某些作品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从中也看不见社会主义的前进的历史脉搏和时代精神;有人甚至鼓吹文艺可以只为少数人服务;而充斥于电影电视的银幕荧屏的神仙剑侠、帝王将相 、才子佳人题材的作品,更有违背历史唯物史观,胡编乱造,传播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情况。这都说明文艺工作者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仍需要我们自己通过学习社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继续不懈地去努力解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兴国之魂”。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命题时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强调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到“兴国之魂”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代价值和重要地位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尤其是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科学的新高度。

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价值和重要作用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所构成的整体建设工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整体建设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精髓,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了先进性、科学性和真理性,进而才能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3)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4-0010-04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次将“三个倡导”的24个字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党的十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是继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党和国家又一次对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的重大举措与要求。为什么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隔6年之后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四个维度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系,将为从实践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学理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哲学范畴上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与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决定了个人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进一步决定了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个人与社会价值观的多样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价值观,复杂化包括生理、心理、精神等领域的价值观。

个人与社会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的客观性与绝对性,必将使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以要素形式整合为客观的价值观体系,即价值体系。其中,社会价值体系高于个人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价值体系将表现为由低级向高级、由落后向先进、由野蛮向文明的发展态势。但物质运动的相对性,又使价值体系呈现出相对稳定性,这一相对的稳定,甚至可以表现为既已形成的价值体系在长达百年、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保持基本不变。如:“实用主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诸多价值观中那些处于领导地位、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它存在于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之中,形成个人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核心价值观,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前者如“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后者如“以民为本”“和为贵”,伊斯兰社会的“赞颂真主、服从领袖、尊重社会秩序”。核心价值体系处于价值体系的统摄和支配地位,是一个社会倡导和主导的价值体系,引领一个社会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尺度和价值原则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1]。如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三纲五常”。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的领导地位、支配作用,是社会各种价值观、价值体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斗争获得的,其实质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核心价值观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如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男尊女卑”成为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与其他社会形态尤其是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均表现为社会主义社会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荣辱观就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体现了社会主义。虽然它们中的某些要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进步因素的继承,但这种继承一定是对其“扬弃”的继承,并使之丰富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发展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二、形成维度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孰先孰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因为作为上层建筑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形态,统治阶级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不是一个个具体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早就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等伦理观念,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但直至董仲舒提出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后,作为封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三纲五常”才得以确立。随后,忠孝勇恭廉、温良恭俭让得以派生,被提炼出来。

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和价值取向,它们的形成,需要置入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去考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批判,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勾勒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虽未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做出详尽的说明,但共产主义道德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独立的道德体系。苏联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列宁坚决反对不切实际地将共产主义的理想价值观念在现实中推行,他认为共产主义的觉悟、理想和道德单靠朴素的感情和一般的认识来维持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坚实的基础。列宁讲:“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3]共产主义思想道德“这种目标现在是达不到的。这种目标是不合时宜的。提出这种目标不但无益,反而有害。”[4]遗憾的是,战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苏联在内,却忽视了列宁晚年的这个重要思想,将共产主义道德体系全方位、深层次地灌输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去,虽然也曾一度产生了良好的、积极的效果,但毕竟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决定了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践行是难以实现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需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与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结合,与30多年改革开放成果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创新呼唤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揭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指引方向、凝聚人心。从2006年起的5年间,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践行过程中,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很难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点或核心点。比如,“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人民”,面对博大而精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民接受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受教育的程度应该有多高?怎样教育?又比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同理想的具体目标有哪些?是什么?社会各界怎样认同与接受共同理想?个人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怎样服从共同理想等等。2009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政治建设,就是要……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就是要……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贯穿于社会建设,就是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贯穿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要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5]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在积极探索、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戴木才研究员总结出的我国学术界、理论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1种代表性观点[6]。2012年党的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最终被揭示出来。“三个倡导”把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孕育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外化与凝练化。

三、内容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维度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的党”。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最终目的在于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而在此时,就是要通过革命,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农民解放为主要内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中国而奋斗。”[7]《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为所有的人创造生活条件”,以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为根本,倡导自由、平等理念,构筑公正、法治秩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列宁关于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论述:“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共同劳动的成果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俄国给我们留下来的一切东西”,要“有高度发展的文明和同它密切相关的法制”,要“像爱护眼珠那样爱护一切勤恳工作、精通和热爱本行业务的专家”,同样也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主、法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等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特色。“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8]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留下的经史子集、儒道释理等博大精深的文化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国社会特有的、先进的、富有生命力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爱国如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社会层面“礼让以兴”、“和睦相处”,个人层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君子喻于义”、“养心莫善于诚”、“言必行,行必果”、“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一定是包含着被中华民族认可与接受的优秀核心价值观在内的共同理想。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规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中国元素。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是中华民族,每个民族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特性。恩格斯讲:“英国人的民族特性在本质上和德国人、法国人的民族特性都不相同;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因而完全听从经验,这是英国人的民族特性所固有的。”[10]几千年以来形成的中华民族民族特性,必将贯穿于不同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的价值形态之中。民族精神是民族性格的标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一贯坚守的民族精神之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民族“爱国、富强”的民族特性。由“怎样爱国”引发的思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明、和谐、敬业、友善”等内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中华民族“富强、文明、和谐、敬业、诚信”等民族特性。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与时俱进时代特色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注重革故鼎新。《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历史上各种改革层出不穷,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同样也注重创新发展。《周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四大发明”的自然领域到“德治”“郡县制”的社会领域再到“诸子百家”思想领域,创新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更是以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胆识与勇气,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最好、发展最快的新时期。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是动力,创新是灵魂。时代精神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与时俱进的时代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取向和准则。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表明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把爱国奉为道德传统的最高原则,把一个人是否具有爱国心与行动看作成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最高标准。它要求人们要维护祖国的尊严和利益,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之中去,报效祖国。人人要爱国、敬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态度与责任。这需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构建起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国家,一个对人民讲诚信、讲友善的国家。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诠释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12]。表明了现代中国社会将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面进步,彻底摆脱愚昧和落后、实现富强,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信心与决心。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质朴勤劳的民族特性,批判了剥削者的不劳而获、好逸恶劳思想,肯定了“劳动是整个人类活动的第一个基本条件”[13],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美的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劳动创造出社会财富,劳动者在以主人翁姿态从事社会的劳动中,和谐是劳动的必要氛围,友爱是劳动的合作需要,敬业是劳动的必备精神。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关系的准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最大化、利己主义价值观充斥在社会各个领域,损人利己行为屡禁不止。集体主义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为起点和归宿,提倡民主、文明、平等、公正、敬业、友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立身之本”的优良传统美德和“尚义轻利”的价值观。倡导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也是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问题,甚至上升到国家形象的问题。义代表着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要反对拜金主义,鄙视见利忘义,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社会正气至关重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依法治国是结束中国几千年来落后的“人治社会”,并迈进现代文明的“法治社会”的治国理念的重大转变。人们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要培育法律精神、加强法制观念。遵纪守法彰显了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传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面前,人们更应该要戒除骄奢淫逸之风,展现文明,树和谐之风,友善之风。

四、实践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着、支撑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点。体系是由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形态上的思想体系。不仅其自身是一个庞大、复杂、深奥的体系,而且其内部四个维度也是一个庞大、复杂、深奥的体系或系统。这些“主义”“思想”“理论”“精神”“观”,在价值形态上要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就需要“变成物质力量”,“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否则,“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体现点。“24个字”符合大众化、通俗化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阐发、传播、掌握、践行。“三个倡导”的每个层面都有具体的价值导向,价值指向十分明确,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切入点和着力点,有利于更好地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庞大内容,需要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伊始,就缺少精练的、便于记忆和理解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5]。要让群众更加容易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实质,就应该凝练出容易让人们理解和记住的几个最重要、最关键的价值观念[16]。列宁讲:“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斗争。抛弃形式、改造内容。”[17]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长达6年的践行实践中,从诸多社会价值观中提炼出来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内容的形式。当形式适合于内容需要时,我们要使这种形式相对稳定下来,使整个内容的存在趋于完善。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始终是意识主体对运动着的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将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变化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此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原有的形式已经基本不适合于内容发展的需要时,我们就要采取措施,抛弃旧形式,建立新形式,为内容的不断发展开辟道路,以支撑新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一[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4]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59.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7-71.

[6]戴木才.科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维度(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之三[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7]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3、105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

[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58-659.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1-92.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1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5.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0.

[14]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4)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但是因为各方面原因,没有把其概括为核心价值观。这次,十报告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它谈化了理论色彩和政治色彩,反映了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的精神公约数。对二者的关系至少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把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不复杂,它由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四个主要部分构成。具体表述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乃至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任何时候,遵循马克思主义,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就兴旺发达,获得成功;背离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就遭遇曲折甚至失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回答了未来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而当今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利益群体,有着利益追求方面的差异,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整体利益唯一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民族的核心利益。这一共同理想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希求国家强盛的共同愿望,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志愿共同为之奋斗的伟大目标。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 是历史和现实凝聚而成的,是鼓舞我们中华民族蓬勃向上、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对于从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走出来的现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重要的精神价值。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今天,爱国主义一直是激励我们民族争取解放、谋求发展和实现复兴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整体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在走向复兴的新时期,我们的社会要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范围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适应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就必须不断改革体制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其他各领域的创新,使改革创新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标志,成为构成我们民族精神肌体的重要细胞。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依托点。是我们社会思想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公民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具有实践操作性,最显明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功能的部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这“八荣八耻”涵盖了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从荣与辱的对比、对立中划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框架,成为我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升华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提出后,有人主张提炼和概括出简便易记,又便于操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过各种表述,有过不同论述,但由于思路千差万别,各类提法纷纭呈现、一时没有定论。十报告提出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表述的。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个表述无疑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提炼、升华和普适化。

1.它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指向,而不仅仅是针对道德实践个体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价值体系,其内容和形式可能丰富而多样,但其中的核心价值观则处于支配和引领地位,体现着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走向,决定和影响着其他非主流价值观念。不同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由据于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反映的是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价值取向,而不是仅仅针对社会成员个体的要求。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会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施加深刻、广泛、长远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作用于前两个层面。这次的提炼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定位于公民个人的道德范畴。

2.它是从国家及社会长久坚持、广泛传播、而且早已经深入基层、大众熟记心中的理念及做法中提炼出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的一套标新立异的表述语。这个核心价值观是从人民长期践行的理论与不断创新的实践中提炼和概括出的。在新的实践中,特别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中,我们提出的许多思想观念、精神指向、方针口号等,反映的正是时代和历史需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已经为群众喜闻乐见,这次从中提炼出核心价值观的表述语,可以说是有着绵长的时间传承、丰富的实践土壤、厚实的群众基础、成熟的社会呼应。

3.它包含于全人类进步的价值取向,既有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价值观分庭抗礼的一面,又有同世界其他价值观可沟通、可对话、可交流、可交汇的一面,是开放的体系而不是封闭的结构。社会主义社会是作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出现在历史舞台的,必然同它们有着本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同时又是旧的社会制度的替代物,同它们有着相联系的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着同旧的社会制度的核心价值观价值观长期斗争的任务,同时,它又是在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包含于人类一切进步的价值观之中,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同其他价值观进行交流、交汇的基础。这次提炼和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文明、开放、进步的新形象。

4.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内核,而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简单概括。报告中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核心中的核心。它避免了一个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试图大而空地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并机械地与四个组成部分生硬对应。

5.它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仅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精华的机械相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而不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是对其本质和意识形态性质最重要的界定。社会主义社会有自身的意识形态规定和与其他社会形态不同的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规定和社会属性在价值层面的集中反映。这次提炼和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但又非这些精神文化资源的简单结合。不是涵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化的“大杂烩”。

6.它有明确的内容和准确的含义,同时又不是凝固的。这次十报告提炼和概括出的核心价值观,有一套相对平易、相对通俗、相对普适、相对稳定、相对规范的表述语,每个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含比较容易界定。但它又不是凝固不变的,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表述。报告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和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5)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2-0108-03

收稿日期:2008-01-12

作者简介:

龙井仁(1965-),男,湖南桂阳人,湘南学院马列部副教授。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意义

(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纵观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探索,经历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前,世界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过程中,侧重于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条件性和特征性进行探索和研究,主要回答“社会主义有什么”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注重对社会主义实然性和根本属性的概括和总结,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无论回答“社会主义有什么”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都是从本质实然性层面对社会主义作出回答。随着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客观上要求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新的深刻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该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用社会主义经济价值观、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社会建设价值观和以富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以民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文明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具体表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既坚持以往社会主义理论中合乎实际的科学理论,坚持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精髓,把发展生产力和人民富裕作为根本目标。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又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展开与发展:一是由实然性向应然性的发展。以往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侧重于对社会主义本体论的揭示和认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则以社会主义本体论为基础,把社会主义实然性与应然性结合起来,注重对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阐述与概括,重点回答“社会主义应该是什么”、“建设社会主义将给国家、民族、社会带来怎样变化”等问题,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未来,更易于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二是实现了由点到面的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的提出既继承了历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论观点,又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引向深入,把社会主义本质的表现与特征、内在要求、生产力发展与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的条件、要素、面貌和意义有机地结合起来,向人们清晰地展示社会主义的全部面貌。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是一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景图,这幅全景图涵盖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部要素,并融入了“和谐”、“以人为本”、“三大文明建设”等许多具体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价值,即“富强、民主、文明、社会和谐”等。

(二)深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发展观培育价值观,价值观体现发展观。如果两者一致则社会和谐、发展,如果两者相背离,社会就不稳定,就要求变革。

邓小平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让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等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科学的,也是应当坚持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实现了小康,但也出现了一些“现代病”,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受到严重挑战。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内和国际发展趋势的把握,以邓小平的发展观为直接理论来源,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是相同的,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背景,而认识科学发展观又必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要依据和材料。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它更加注重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的根基来自于深层次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来自于应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内在要求就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提出,一是为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基础、精神动力、精神价值;二是为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根本方向,即富强、民主、文明与社会和谐;三是为科学发展观作了更细致、具体的规划,即建设社会主义的三大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关注民生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使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一目了然。

(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内容,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这一点,不仅明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方向和灵魂,也明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与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文化也出现了多样化倾向,不妥善解决人们根本思想意识问题,不统领社会文化建设,将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重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摒弃落后与腐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和方向。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握这一共同理想,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题,也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目标和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支撑起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精神世界,带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是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根源。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反映了时展对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创新变革的核心要求,同时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我党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和当代中国社会新的文化价值的科学认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人们找到了和谐文化建设的主旋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它指明道德建设对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准确通俗表达,它体现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既蕴含我国文化先进性导向,又有普遍性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衡量标准。

(四)为整合当代中国社会价值体系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由于不同价值主体所处客观条件、利益取向和主观愿望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的价值观会有所不同,其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也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若价值主体之间的价值问题协调,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则有利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反之,各价值主体的诸多价值要素中存在太多的矛盾与冲突,那么对社会进步将会起阻碍甚至破坏作用。因此,任何社会都需要整合、理顺社会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和作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从理论高度解决了整合我国社会价值体系的若干重大问题。第一,指出了整合原则与整合格局,即“一元主导,多元依法相随”。所谓“一元主导”,是指思想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利益取向以国家民族社会利益为根本。所谓“多元依法相随”,是指社会各群体所持的价值观应以合乎法律及社会良俗为基本要求,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应得到尊重和满足。第二,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围绕人的需要、利益展开,谋求人的尊严、价值的维护,重在优化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着力关注民生问题。第三,倡导以立为主,重在引导的工作思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强调以立为主,即以教育为主,通过用先进的价值理论、科学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进行灌输,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重在引导,即在教育灌输过程中,按规律办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第四,确立了“三个一致”的价值评价标准。以往的价值理论,无例外地提倡一种整体划一、相对静止的价值评价标准,在价值问题上,把社会本位绝对化,忽视人们自身利益、价值观上的差异,这显然是不符合现实和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生成和评价标准上尊重现实,强调存异求同,以“是否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一致,是否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一致,是否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一致”作为价值选择是否合理的评价标准。凡是符合“三个一致”的价值选择,尽管合理程度有所不同,都是恰当的,都是可以包容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意义

(一)它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工程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它拥有先进的核心价值体系,而且表现在它能够为人民、为民族提供核心价值体系。一个好的执政党,除了善于发展经济和治理社会外,还要能够运用核心价值凝聚民族、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成长,在这方面我党历来有着光荣的传统。在革命阶段,理想激励、精神动员、价值展示,一直是我党的优势;在夺取并巩固政权的历史性变革中,中国共产党重视价值引领的重大作用,造就了一代新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我党总结以往优秀的价值体系成果,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了思想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思想建设上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造性。

(二)它是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的和谐工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现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初步实现了小康;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不同,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产生了众多社会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依靠制度安排、法律调整和经济发展,固然是必须的,但仅此不够,我们还应当从主观上找原因,最紧要的就是提炼共同价值目标,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这个体系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思路和价值追求,以这个体系为基础和目标构筑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从而使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不但合理,而且得到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支持并转化为自觉行动,这样方能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彻底实现社会和谐。

(三)它是统一思想、构筑社会基本道德的稳定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价值追求问题上庸俗化,导致诚信缺失、道德缺失、贪图享受、社会心理浮躁等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解决这些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固然需要借助政策、制度或法律上的保障,同时特别需要得到价值层面的支持。实践证明,缺乏核心价值体系,人们就无法认同和落实政党和国家的政策,就会离心离德,社会关系就会变得紧张,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剧烈动荡,社会发展就会严重受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人们在思想上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上来,在道德上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塑造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依据和内容,涵盖了丰富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要求,完全符合当代中国社会最新国情。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深入与完善,必将增进人们之间心理上的相融、感情上的接近,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宿感和向心力,有利于消除人们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化解社会矛盾。

(四)它是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发展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着两个基本理念,即“和谐”与“发展”,追求的是在社会主流价值上的“同心同德”,激发的是全体社会成员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在继承和发展中外传统优秀文化,并立足于当代中国最新实际而构建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纵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主旨和精髓,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要求,集中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赞同,它就像“胶合剂”一样,把社会各界人士团结在一起,有着强大的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对我国社会发展起着导向作用,是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定向器,可以使人们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为社会发展提供牵引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善、发展,不但能弘扬社会正气与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优化社会风气和维护社会稳定,而且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励中华儿女朝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迈进,为我国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人民幸福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6)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任何一个社会都会出于自己的需要,提出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先秦典籍《管子•牧民》就提出过“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后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之说融入儒家礼教思想之中,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只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使全国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支柱。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利益和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当代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也才能把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各民族团结和凝聚起来。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团结统一、鼓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是非得失、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基本准则。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这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7)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4)04-0111-05

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制度在道德层面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结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系及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关联

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内容上有相互重叠交叉之处。从道德与价值的关系看,社会主义道德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提升。因此,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文化视角来看,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从实践维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一)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

道德和价值,都与文化有着内在的关系。德国哲学家丹尼尔・贝尔认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所谓“解释系统”显然涵括道德解释系统、价值解释系统、宗教解释系统及艺术解释系统等。但纵观贝尔的论著,贝尔的文化概念更多地指涉伦理价值意蕴,故所谓“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更多的是指“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伦理价值解释系统”。任何一种文化都内涵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取向。毫无疑问,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内涵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和伦理道德观取向。从文化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是社会多元价值体系中具有主体性和主导性的观念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伦理精神的反映,是社会多样化道德规范中具有主体性和主流性的规范体系。文化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中不断得到繁荣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从价值层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建构良好的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从伦理层面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建构良好的文化道德生态环境。良好的文化价值生态环境和文化道德生态环境,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在当代中国,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坚持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逐步引导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进步和道德提升,进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人民群众既是道德建设的主体,也是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只有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而才能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任何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都需要自己的文化软实力作为支撑。应该说,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都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所不可或缺的内源力量。任何一种文化都内涵一定伦理取向,伦理属性是文化的应有属性。任何文化都蕴涵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完整、丰富的价值观内容,其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或者说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故核心价值观念体系是决定文化性质、方向和特点的最重要、最根本因素。从此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不仅包括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也涵盖核心价值观自觉、核心价值观自信和核心价值观自强。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时代课题。无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又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尚,以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源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须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引领

关于价值与道德的内在关系的解释,《不列颠百科全书》指出:价值是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善。“善”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广泛使用的一个伦理学概念。有学者指出:“狭义的道德仅是指道德规范和美德,但广义的道德观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西方的传统哲学中,人生哲学问题、价值哲学问题都是归属于伦理学或者哲学价值论的。”[1]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文化的核心在于价值观,道德的理论基础也在于价值观。从道德哲学与价值哲学的关系来看,价值观从属于伦理道德观,伦理性是价值观的内在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提炼。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体概括提炼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着经济伦理观、政治伦理观、生态伦理观、法治伦理观、社会伦理观、职业伦理观及文化伦理观等多种伦理价值观意蕴。而实践性是道德之为道德的应有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形态,归根到底不能停留在文本中或口头上,它必须通过道德实践环节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奉行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着力点,是其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伦理价值范畴,伦理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属性。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具有两个方面意义:一方面确认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进而确认伦理道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地位与作用;另一方面确认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属性进而认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指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不断发展。

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社会文化体系中处于根本地位,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对社会思想文化具有统领和指导作用,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的急剧转型及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等,给整个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多维影响。从当前道德领域来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始终是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的主旋律,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及个人品德建设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及消费主义等消极伦理文化现象的强烈冲击,以至于出现了“道德失范”、“道德滑坡”、“道德冷漠”及“道德危机”等令人痛心的现象。如果社会文化价值导向不确定,是非、荣辱、美丑不分,人们的价值心态就会出现道德淡漠乃至缺德或恶德行为的时常发生。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指针,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就会失去灵魂而迷失方向。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引导全体国民树立共同理想,化解社会道德危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价值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而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等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

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要汲取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伦理文化资源。在当代中国道德生活中存在着三类主要的伦理文化资源:一是体现科学性与创新性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资源;二是体现历史性与民族性的中华传统伦理文化资源;三是体现世界性与时代性的西方伦理文化资源。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精华与西方伦理文化先进成果综合创新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性资源;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源性或母体性资源;西方先进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资源。总之,建构“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导性资源。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阐释了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以及道德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说。马克思主伦理文化在中国的发生和发展,“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中国化的新阶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更开创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崭新阶段,将中国伦理文化发展到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一主多元”的伦理文化格局必须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伦理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了社会主义道德性质和共产主义道德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是主流伦理文化,它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导向和前进方向,并以强大的主导力量和吸引力引领多元伦理文化的健康发展,而多元伦理文化则丰富社会伦理生活,促使伦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性与阶级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建构当代中国伦理文化格局中,以马克思主义伦理文化为主导性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呈现出科学性与阶级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需要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文化实践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矛盾统一体。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母体与根基,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无容置疑,中华传统伦理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矛盾文化体系,需要坚持辩证看待的态度。当代中国走向现现代化的征途中,如果丢失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根基,就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和社会价值危机,就会在全球化浪潮中迷失自我,进而失去了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故批判继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要环节。全面正确认识中华传统伦理文化,促使中华优秀传统伦理文化的现代转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题中应有之意。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综合创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用现代意识和敏锐眼光充分挖掘、积极吸收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给予创造性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根源性和母体性的伦理文化资源,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保持深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民族风格。

在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在走向现代化道路的所有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价值多元化问题,造成本土文化与外来西方文化的冲突和矛盾,进而出现了文化价值认同的危机。在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历史背景下需要着力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如何维护和认同本土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二是如何借鉴和认同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合理性因素。只有批判继承和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念,同时积极汲取和合理借鉴西方文化中合理性的价值观念,才能促进先进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健康发展。西方伦理文化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伦理反映,无疑具有精华与糟粕、先进性与腐朽性并存的双重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推动下,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断扩大,各种外来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渗透,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多维的影响。一方面,西方伦理文化的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发展。如西方社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及“低碳经济”等理念,日益被我国主流道德文化所吸收、借鉴和应用。另一方面,对于伴随而来的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及消费主义等错误思潮则要给予有力地批判与抵制。积极借鉴西方伦理文化的先进成果或有益内容,无疑有利于丰富和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容,进而体现开放性与包容性、世界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理论特色。

(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集中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表达,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固有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完全符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时展要求,也完全符合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培育“四有”新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而且具有思想性和导向性。从伦理价值观角度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总纲,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提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价值根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我国全体社会成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必需的基础性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深入到人们的荣辱观中,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评价的荣辱体验,才能保证其实践特性,使其成为坚实而鲜活的价值事实。”[3]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底线。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联接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桥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来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格局。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伦理价值范畴,是与我国现阶段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及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规范和行为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为人们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进行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选择及确定精神价值导向,提供了价值原则和价值根基。从荣辱观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来看,“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荣、以背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耻”,可谓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终极价值诉求和最高道德境界。“荣辱观作为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其内在心理机制是人的羞耻之心。它是道德自律的心理依据,也是道德良心能够发生作用的运行机制。良心可以使道德主体对于合乎良心的行为感到光荣与快慰,对违背良心的行为感到耻辱与羞愧。”[4]实践证明,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助于在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的张力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感和知耻感,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了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使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形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道德价值典范和伦理价值取向。因此,抓住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就抓住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也就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在的道德心理机制。可见,引导公民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基础。

(三)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包括指导思想、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向导和社会风尚等丰富内容的价值认同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只有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中,内化到公民的道德意识中,并转化为公民的自觉道德追求,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要具体落实到公民道德建设中。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既包含着对国家发展理念、目标、路径的基本选择,又包含着对全体公民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基本要求。”[5]国家公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体,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公民道德建设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国家发展理念、目标、路径”转化为“全体公民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规范及价值原则等内化为公民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以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建构公民的健全人格,进而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帮助社会成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法制观及文化观等,实质上也是不断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另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固有内容,也是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取向。因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动过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前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公民道德修养;二是树立道德价值典范;三是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首先,加强公民道德修养,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路径。所谓道德修养主要包括道德意识修养和道德行为修养。从道德意识修养层面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提高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认同,培养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道德情感体验,树立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道德信念,磨练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强道德意志。从道德行为修养层面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求公民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良好道德习惯。其次,树立道德价值典范,以榜样的力量引领社会风尚。道德价值典范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优秀分子,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榜样。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就是要通过“道德价值典范”的榜样力量鼓励广大公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原则逐步潜移默化到公民的思想意识中。实践证明,树立“道德价值典范”,对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传播到千家万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抓好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公民道德包含领导干部的官德,公民道德建设也包含官德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官德是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社会清明与否的“晴雨表”,党风纯正与否的“风向标”。因此,抓好领导干部的官德建设,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境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净化社会风气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官德建设,一方面要求领导干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境界,努力在道德行为上做出表率。加强官德建设,以引领全体国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肖群忠.智慧、道德与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1):45-53.

[2]王泽应.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成果和历史地位[J].道德与文明,2007(2):4-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8)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继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我国人民的社会道德实践生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它们的意义尤其重要。本文试图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含义、重要地位及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构建一条在全社会可行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通道。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含义、重要地位及意义

(一)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对荣誉和耻辱问题持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荣辱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又具有阶级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因而,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民族和阶级的荣辱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荣辱问题上对人民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的精辟概括。具体表述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这一概括,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给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深远意义。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必然会推动我国社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则是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该社会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并指导该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也是这个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系必不可少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价值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并且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全国人民鲜明地亮出的一面旗帜,它要昭示的是人们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无论如何是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党和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一)“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

《决定》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一般而言,一定的价值原则决定了一定的荣辱原则。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荣辱观是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述和生动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而准确的概括和表达,为当前社会成员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和行为准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谐文化奠定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中人们的道德领域势必受到冲击。其中不乏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等负面现象充斥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划清了荣与辱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一部分人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离开了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人们评判荣辱的价值标准就失去客观性,造成荣与辱界限的混淆和模糊。

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坚定正确的价值信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分清荣辱的界限并在二者间进行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就像一面挥舞的旗帜,指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认为,“和谐文化,其核心的内容则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的规范体系,形成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使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产生共同的方向,这样社会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和秩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向上,追求“八荣”,摒弃“八耻”,做到趋荣避耻,宣扬了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代表着进步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符合,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因而也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对“荣与耻”褒贬分明,价值取向鲜明对立,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直接导向性,在实践上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又是其道德基础。由于以上两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现代社会,人不仅是环境的产物,更是教育的产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须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使人们摒弃落后、腐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具体言行之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即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二,教育过程的持久性,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二)在深化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

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以正确的道德价值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但现实生活中,认识是一回事,具体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认识与行为脱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则谈不上任何成效。

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事实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成员个人在道德生活中自我选择和自我监督的过程。因此,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任何一个道德个体都应充分认识到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还需要其他配套工作作为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的同时,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人民,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团结整个社会力量,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民族自信心,培育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才能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

总之,紧紧围绕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大任务开展工作,在理论上加强认识,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9)

2006年3月4日,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提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随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继提出,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为我国人民的社会道德实践生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形势下,它们的意义尤其重要。本文试图在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含义、重要地位及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构建一条在全社会可行的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通道。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自的含义、重要地位及意义

(一)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对荣誉和耻辱问题持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荣辱观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里又具有阶级性。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的荣辱观。”因而,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民族和阶级的荣辱观是不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进步的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在荣辱问题上对人民的基本要求。

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内容的精辟概括。具体表述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这一概括,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给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有助于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深远意义。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占有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必然会推动我国社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在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长河中,每一种社会形态都蕴涵着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其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则是该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该社会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并指导该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也是这个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系必不可少的思想保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基本内涵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社会基本价值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和建设任务,并且鲜明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前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提出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党在全国人民鲜明地亮出的一面旗帜,它要昭示的是人们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无论如何是不能动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党和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二、正确对待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一)“八荣八耻”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

《决定》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之一。一般而言,一定的价值原则决定了一定的荣辱原则。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荣辱观是该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表述和生动体现。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素质为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而准确的概括和表达,为当前社会成员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和行为准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谐文化奠定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中人们的道德领域势必受到冲击。其中不乏是非不分、荣辱不辨等负面现象充斥人们的思想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划清了荣与辱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社会道德新风尚的形成。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出现这些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一部分人偏离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离开了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人们评判荣辱的价值标准就失去客观性,造成荣与辱界限的混淆和模糊。

党中央适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正确的价值观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坚定正确的价值信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才能分清荣辱的界限并在二者间进行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基础,就像一面挥舞的旗帜,指引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国伦理学会会长陈瑛认为,“和谐文化,其核心的内容则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任务,就是要在全社会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的规范体系,形成一种能够统摄社会成员信念的社会共同意识,使人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中产生共同的方向,这样社会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基本活动模式和秩序。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为内在规定的和谐文化。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向上,追求“八荣”,摒弃“八耻”,做到趋荣避耻,宣扬了一种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代表着进步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符合,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一致,因而也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一对“荣与耻”褒贬分明,价值取向鲜明对立,对人们的行为有很强的直接导向性,在实践上也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又是其道德基础。由于以上两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具有切实的可行性。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一)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荣辱观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现代社会,人不仅是环境的产物,更是教育的产物。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必须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内化到人的内心深处,才能对人的行为活动产生导向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广泛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宣传,使人们摒弃落后、腐朽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从思想上真正明确应该坚持什么和反对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具体言行之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即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

第二,教育过程的持久性,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第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注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二)在深化认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

理论只有付诸于实践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在全社会普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以正确的道德价值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尺度,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取向,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但现实生活中,认识是一回事,具体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认识与行为脱节,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则谈不上任何成效。

可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必须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实践相结合。事实上,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成员个人在道德生活中自我选择和自我监督的过程。因此,在道德实践过程中,任何一个道德个体都应充分认识到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还需要其他配套工作作为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的同时,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全人民,抵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应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凝聚人心,团结整个社会力量,实现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应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铸就民族自信心,培育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创新能力,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共同建设,才能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基。

总之,紧紧围绕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大任务开展工作,在理论上加强认识,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科学的价值观,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人民出版社,197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10)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首先需要充分认识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著作。一是韩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该书梳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概念,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发展历史及理论根据,概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并专题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主题、精髓、基础,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途径。二是黄凯锋、唐志龙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着重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多元主体、文化资源、方法艺术、舞台载体与长效机制。三是陈亚杰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书详细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现实意义,全面解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和基本途径。四是陈新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论研究》。该书从东西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启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核心价值体系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民信仰等九个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阐述。此外,吕振宇的《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江传月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研究》等著作也提出了重要的见解。除了已经出版的专著外,近年来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有上千篇,总体上看,学者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与作用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讨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于社会主义主导价值思想、共同价值理想、核心价值精神、基本价值标准的全面系统的表达,从整体上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提供了理论根基,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石。”]刘贵芹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工作树立了一面旗帜,建立了基本的纲领,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赵存生认为,就理论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系统认识和把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一创新,把我们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就实践意义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和谐文化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南,为形成和激励全国人民朝着共同目标努力奋斗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睦和兴旺发展提供了坚固的思想纽带”。赵存生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在全党和全社会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匹配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道德操守,亦即铸造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体系的研究。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了四条。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更为深入地阐发。吴潜涛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指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它指的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4]唐凯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层次分明、各有侧重、各具功能而又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是灵魂,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它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处于统领的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要解决的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处于核心层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要解决的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面貌的问题,处于动力机制的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要解决的是实际的行为规范的问题,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就着价值主体,营造着社会氛围,处于基础性层次。许志功的观点与唐凯麟相似,他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理论层面为主导,统领理想、精神、道德等不同层面。这些层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各自又有特定的地位。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根基。这四条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价值取向、价值追求。此外,陈延斌、邹放鸣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观念层面与行为层面,前者包括作为思想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目标追求的现阶段共同理想、作为精神支撑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后者主要指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观点、最精炼的概括、最通俗的表述。如何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接纳与实践,是许多学者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许庆朴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一个体系,由两个层次的价值理念构成。第一个层次为“终极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价值目标即马克思所讲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用“独立”(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民主”(自由全面发展的途径、“自由”(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来表述第二个层次为“基础性价值理念”,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应当遵循的价值目标,可用“平等”(政治领域、“效率”经济领域、“和谐”(社会领域)、“文明”(精神领域)来表述。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学者许华,他认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则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具有辩证的关系。”[8]陈延斌、邹放鸣提出了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原则,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概括、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应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是应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诉求;二是应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三是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实质、又要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观念相承接,而且扬弃并超越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四是在表述上应做到思想深邃凝炼,内涵广泛普适,形象鲜明,义约言丰,成为激励和引领广大社会成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的旗帜。依据这些原则,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可以表述为: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仁爱和谐,人本共享。公方彬在梳理中外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各种核心价值观(亦即核心价值理念时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普世性、民族性、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西方的核心价值观是:民主、自由、人权。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可确定为:民主、平等、公正、互助。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唯有为人们所接受,才能实现其引领人们价值观念发展的功能。而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就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此,近年来,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何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等基本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新热点。

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意义的研究。冯刚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认为“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责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发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对教育引导大学生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陈伟、罗仲尤从人的成长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义,他们认为“社会转型给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客观要求。目前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存在的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冲击。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等价交换轻爱心付出;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更有不少学生把注意力转向自我,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疑问,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

邹宏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论纲》一书中则认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引领社会价值认同,回应社会价值冲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

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学者们普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吴潜涛认为“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含义和根本要求,及时有效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张再兴、杨增岽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向和内含之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两者在逻辑起点、重点针对对象、内容、目标、方法、任务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应充分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进一步加强、改进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统筹结合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刘贵芹认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科学回答。”™张惠选认为“高校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构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进一步坚定他们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才能不断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

三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基本内容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或者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吴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政治信仰或理想;二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三是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四是集体主义道德观五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陈伟、罗仲尤则认为“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李斌雄在研究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内容之间具有的内在结构关系,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教育是基础理论性内容,党的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是实质性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教育是民族性内容,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性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行为规范性内容和操作性切入点。™石海兵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结构体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一种结构性存在。青年价值观教育内容是由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和辅助性内容组成的结构体系。其中,青年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性内容主要包括以尊重与责任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为代表的内容系列,青年价值观教育的辅助性内容主要包括以能力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代表的内容系列。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体途径的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篇(11)

proposed based on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s also important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ideology construction of CCP.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要性;先进性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necessity;advancement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89-02

0 引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它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

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是对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完整阐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最完整凝练的是党的十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它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

2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人际关系,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在全党全社会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

当今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长期以来,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没停止过,社会矛盾多发,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多变。

目前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民主,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西方敌对势力乘机加紧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面对价值观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民主、自由和人权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追求,而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必须坚守好价值观领域这块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在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上下足功夫,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清醒地认识到,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领域的博弈是激烈的、长期的、复杂的,为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价值观渗透战略,必须要做好这方面的

工作。

目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命题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彰显,特别是它的本质、功能与作用、建设途径等方面形成了社会共识。随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成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凝练,党的十从价值理念视角,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群众所掌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理论逻辑魅力,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价值观基础。

注:德阳市十精神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伟.试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基本途径[J].价值工程,2013(09).

[2]易新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地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研究[J].价值工程,2012(36).

[3]高延春.人本视角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价值工程,2012(31).

[4]王晓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价值工程,2011(18).

[5]王晓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及路径选择[J].价值工程,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