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营绩效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5:29

经营绩效论文

经营绩效论文篇(1)

一、引言

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近年来是国外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在大银行稳健发展的同时,小银行取得了更为的快速增长[1]。建立一个以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组织结构应该是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未来方向[2]。但是我国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机构的发展并未如想像般迅速。不少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都出现了很大的困难①。至少到目前为止,以下两方面的重要问题仍有待解决:首先,转型经济中哪些因素会影响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一般认为银行规模越小,对信息的处理效率就越高,对客户经理的激励越有效[3,4]。但是,在转型经济中因为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政府干预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结论就可能变得不一样。其次,小规模商业银行在我国存在的依据是什么?是否有好的发展前景?我国大银行与小银行②在激励机制上有何不同?

[注:①典型案例如汕头城市商业银行的关闭。

②结合中国情况,我们认为银行类型可按其资产规模做以下划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大银行;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中型银行;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为小银行。]

本文以下部分将围绕以上两方面问题,将转轨经济中的信息环境与不确定性因素与银行经理人激励问题联系起来,对银行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文章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在Stein方法的基础上[3,4]构建理论模型,最后是全文结论。

二、文献回顾

国外对银行规模与其生存性和竞争优势的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将激励理论结合银行业的特性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规模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的明显差别是影响其绩效的主因。Aghion和Tirole指出,在集中决策的机构中,一线客户经理的激励是严重欠缺的[5]。Stein随后证明在不完全合同情况下,小机构往往比大机构在处理“软”信息方面更具优势[3,4]。因此在更需要“软”信息(softimformation)的对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小银行应当比大银行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Berger等将不完全合同情况下的激励理论引入对美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1],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小银行确实在上述业务领域表现出更好的竞争力,而大银行由于中小企业信用约束、管理链条过长等问题,不可能也不愿意花太多力气去处理需要大量“软”信息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上述实证研究基础上,Berger和Udell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证了小银行在处理“软”信息和关系型融资等方面的优势。他们同时发现,小银行与企业关系型融资中的“关系”实质上是客户经理与企业的“关系”[6]。

Brickley等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银行业规模与公司规模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些小城市和小地区,小银行对于当地企业以及当地经济的支持较之大银行具有优势[7]。他们的解释是:大银行对经理人的监管成本由于距离相隔太远而较高。退一步说,即便能够设计出合理的可行的契约,大银行也往往不会这么去做,因为经理人的成本和付出是不断变化的,在多重的组织结构中去计算这种变化往往十分繁琐。相对而言,小银行的激励机制更为有效准确。Akhigbe和McNulty基于美国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确实取得了更好的经营绩效,而且这种优势在中小城市显得尤为明显[8]。他们认为,小银行在关系型融资上的优势使得其在对中小城市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大银行垄断市场中,又会带来经理人的惰性,从而对银行绩效造成负面的影响。Deyoung等的研究发现,小规模且具有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的社区银行在竞争中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从容应对由于监管和技术变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取得更好的绩效[9]。他们的研究也肯定了小规模银行在个人业务、关系型融资、服务中小企业等业务领域具有的优势。Berger等根据1993年美国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会减少,而小银行合并后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却会增加[10]。这或许和小银行合并后,其资金实力有所增强,同时原有的关系网络仍然能够得以保持有关。而大银行间的合并往往会导致银行资金实力的急剧膨胀和管理链条的进一步复杂化,从而会削弱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Nakamura认为是由于小银行在信息和管理监督控制方面的优势,使得其在对小企业融资方面较大银行做得更好[11]。Berger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美国,相对于大规模银行和国外银行,小规模的当地银行在对信息较模糊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具有优势[12]。Mcnulty等对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银行贷款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没有发现小银行的贷款质量具有系统性的优势,但在非大都市地区小银行的贷款质量优势仍然明显[13]。Carter等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控制住市场集中度,资金成本和其他变量的影响后,小银行的风险调整贷款收益仍然显著高于大银行。因此实证研究结论基本证实了小银行在信息质量方面的优势[14]。

国内大部分研究均是通过探讨关系型融资、信息优势与银行规模的关系分析此类问题。如林毅夫、李永军认为,在中国中小金融机构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在信息甄别、融资灵活性等方面同样具有优势[15]。曹敏等对广东外资企业银行融资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与银行的关系越密切,其所获得贷款的利率就越低[16]。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关系型融资可能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帮助。张捷发现,银行内部的决策权配置问题实质上是银行如何在集中决策所耗费的信息成本与分散决策所产生的成本之间搜寻最优决策点[17]。根据这一思路,由于股东数较少,委托结构较简单,小银行选择分散决策的成本可能相对于大银行较低,因此其会选择分散型决策以尽可能获取软信息。而大银行由于选择分散型决策成本太高,因此倾向于选择集中决策。

以往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小银行对于经济、金融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国外的研究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而另一方面,国内的研究在肯定中小银行作用的同时,仍然未能清楚地从理论上阐述不同规模银行发展的内在激励机制。换言之,“银行规模与其债效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这一最关键问题的黑箱仍未打开。因此,到目前为止国内的研究仍无法回答本文引言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故结合“中国特色”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模型

Stein的研究表明[3,4],中小企业与大企业融资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是“软”的,也即信息无法有效传播,除了生产信息的人外,信息无法被其他人所了解。上层管理者看到并相信的只能是“硬”的信息(hardinformation),如企业业主(借款人)过去的交税记录等。中小企业往往发展的时间较短,“硬”信息是欠缺的。Stein证明:虽然分散决策也存在许多弊端,但它的存在使金融机构对“软”信息项目进行信贷成为可能。分散决策最大的好处是加强了对一线客户经理的激励,使小银行客户经理有更大权力决定客户贷款。但如果在大银行机构情况就不同了,集中决策机制使客户经理不可能拥有太多的权力,他们的贷款报告必需经过上级甚至更上级的批准才能进行,而“软”信息是不可能经过这么多层次传递的。只有在一线客户经理时常需要根据“软”信息才能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的情况下,集中决策机制才会显示出其对客户经理激励不足的弊端。如果是在“硬”信息为主的环境中,集中决策对激励机制的影响并不严重。

小银行分散决策的优势在西方国家虽体现得较明显,但在我国情况却不太相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存在以下转型经济因素:(1)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在市场经济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投资项目回报的不确定性很大。在预期回报率相等的情况下,“软”信息环境中的项目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通常较“硬”信息环境大。(2)关系型社会中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中国关系型社会色彩浓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客户经理和CEO的任命不一定唯才是举,除了能力因素,关系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即使是同一公司内部,经理人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如果我们将“能力”狭义地理解为“创造能力”的话,通常在“软信息环境中,对客户经理和CEO的能力要较“硬”信息环境中高。但关系型社会的特质使得处于“软”信息环境中的客户经理和CEO未必能力更强。(3)公司股东的政府背景。

[注:①四大国有控股银行的行长经常会相互调动。另外在不少地区,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行长也经常会调动到政府某机构任公务员,或由政府公务员担任商业银行行长。

②为了简化分析,假设公司控股股东也是风险中性的。]

我国政府或国有控股的银行占多数。银行CEO的任命通常由政府部门完成。这使得CEO通常任期有限且调动频繁①,容易产生“短视”行为。

另外stein的模型没有考虑股权激励与薪酬激励的不同,也没有考虑不确定性在单期和多期中的不同。我们将结合中国情况建立模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

先考虑单期的情形。将CEO和客户经理的效用(收益)分别表示为:

从式(9)和式(10)可以看出,在多期合同中,客户经理对每期的薪酬收入预期是不变的,但是薪酬收入预期的方差(不确定性)却减少了。这是因为长期合同使得客户经理的风险分散了。特别的,当N∞时,客户经理就近似于风险中性偏好。此时很小αi的值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因此,在长期合同中,薪酬激励发挥的作用比短期合同更明显。类似地,在每一期都努力工作并能够成功发现信息的情况下,i客户经理从股权激励中获得的平均收益可以表示为:

注:①式(18)的计算过程中为了方便起见,实际上假设了当i客户经理选择“不努力”时,他估计j客户经理也将选择“不努力”。根据客户经理的同质性和“以己之腹,度人之心”的一般性推理,这一假设有其合理性。而且这一假设仅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没有这一假设对研究结论没有质的影响。

②在这里的分析忽略了客户经理努力成本,这样客户经理的参与约束其实就放宽了。如果考虑努力成本,式(18)较式(17)更不易大于0,分散决策与集中决策情况下CEO的预期收益差距也就可能会更大。③求解过程见附录。]

还是集中决策,股权激励较之薪酬激励此时均更为重要。

命题2的经济学意义是:长期合同情况下一线客户经理间可以更好的沟通。参与博弈的各方更容易形成“分离均衡”。客户经理“努力”与“不努力”工作的情况都会被另一个客户经理观察判断出来。为了获得最大利益,客户经理会选择“努力”工作以获取另一位客户经理的信任。而短期合同下客户经理无法准确判断另一客户经理的选择,因此他选择“努力”还是“不努力”就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于是博弈就更容易形成“混同均衡”。

(三)“硬信息”环境下的情形

纯粹“硬”信息环境下,客户经理了解到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反映给CEO。在监督机制有效的情况下,CEO就成为全知全能的管理者。此时因为在集中决策CEO可以对更多的资金进行准确的调度,集中决策肯定较分散决策为优。在“软”“硬”信息混合的情况下,客户经理可以选择是否向CEO如实报告信息,如果信息是可证实的(“硬”的),客户经理会选择报告。我们假设信息可证实的概率为z,不可证实(“软”的)概率为(1-z)。z∈(0,1);z<1,表明信息有时候仍然是“软”的,客户经理不再是简单地将信息如实报告给CEO,而是可以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信息报告方式。

命题3:长期合同条件下,分散决策较集中决策何者更优取决于“软”信息与“硬”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的占比。“硬”信息越多,集中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可能会有所降低;反之,“软”信息越多,分散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加强。

命题3对我国不同类型银行采用不同激励机制提供了一个解释。对于大银行特别是国有控股大银行而言,其客户以大型企业为主,“硬”信息占据了主要地位,虽然也存在“软”信息,但采取集中决策仍是其较好的选择;而对于小银行而言,“软”信息是信息主体,虽然也存在部分“硬”信息,但其采取分散决策仍是较好的选择。

(四)客户经理素质不同时的激励

此时素质较佳的客户经理会担心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在双方博弈合作过程中产生“搭便车”行为。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努力成本会较素质优秀的客户经理高,二者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条件都是不同的。博弈的结果有可能导致两个部门的客户经理都选择“不努力”工作。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对此加以说明。首先注意到之前的模型推导都隐含着参与约束自然成立的前提条件,当项目分别为{G,B}时,人(客户经理)投资2单位资金到“好”项目的激励总是大于他的其他选择。激励相容条件也就得到满足。

现在加入客户经理的努力成本。首先考虑“软”信息环境中分散决策①的情况。用ei表示i客户经理“成功”发现信息所需要的努力成本,并假设N足够大,我们把式(16)改写成:

[注:①上文已充分证明了“软”信息环境中采用分散决策是较优的。

②上文也已证明了“硬”信息环境中集中决策是较优的。]

于是素质较优的客户经理更可能选择“不努力工作”。

接着我们考虑“硬”信息环境中集中决策的情况②。观察式(21-a)可以看到,此时股权激励的分母均为8,且分子也不大,所以此时股权超额收益即便全部损失,其数额相对于分散决策情况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得到命题4。

命题4:长期合同情况下,相对于集中决策而言,分散决策对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不仅更高,而且更统一。

命题4回答了不同类型银行对客户经理要求不同的问题。因为分散决策体制的灵活性,我国中小银行特别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招收客户经理时确实较国有控股大银行有一定的优势,能否利用这一优势对于小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不能保证客户经理素质上的优势,小银行在“软”信息环境中的竞争优势就会很大程度上被削弱。

(五)国有控股、CEO与客户经理的短视行为

我国多数小银行均为国有控股(不少是地方政府控股),CEO为地方政府直接任命。地方政府任期的有限性往往导致其对CEO业绩考核的短视行为。CEO的短视行为又会引起其对客户经理业绩考核的短视,使得委托合同更偏向于短期合同。如前所述,较之长期合同,短期合同下股权激励的作用得不到发挥,客户经理的风险偏好难以同CEO保持一致,不确定因素也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小银行的经营业绩下降。要解决这一问题,一个理论上可行的方案是加大股权激励的比重,将长期股权激励合同与短期薪酬激励合同有机结合。但是实践中我国股市存在的问题又会大大削弱股权激励的作用,因此股权激励比重的增加还必需考虑股票市场改革的进程,这已非本文研究的范畴。总之,客户经理素质较高、股权激励与薪酬激励结合得较好的小银行更容易取得理想的经营业绩。

对于国有控股大银行而言,其目标客户群通常都处于“硬”信息环境下,公司决策以集中决策为主。此时CEO与客户经理的短视行为虽然也会对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作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正如命题6中所证明的那样,在长期合同情况下集中决策公司的股权激励作用本身就是较弱的,因此,CEO与客户经理的短视行为对大银行的影响要远小于小银行。

四、总结

我们运用激励理论,对中国不同类型银行的激励特性和发展前景进行了研究。为了分析处于转型经济情况下的我国银行规模与债效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框架。主要结论如下:1.在单期决策、CEO风险中性、客户经理风险规避情况下,“软”信息环境中分散决策较集中决策有着明显的优势。股权激励相对于薪酬激励没有明显作用。2.在长期合同情况下,“软”信息环境中分散决策较之集中决策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而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长期合同对于分散决策激励优势的形成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分散决策还是集中决策,股权激励较之薪酬激励此时更为重要。3.在长期合同条件下,分散决策较集中决策何者更优取决于“软”信息与“硬”信息在信息总量中的占比。“硬”信息越多,集中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的作用有可能会有所降低;反之,“软”信息越多,分散决策越有利,股权激励作用有可能会得到一定的加强。4.长期合同情况下,相对于集中决策,分散决策对客户经理的素质要求不仅更高。而且更统一。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重点讨论了小银行的生存性和发展前途问题。发现小银行经营状况是否良好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因素:a、客户经理素质是否较大银行高并且整齐;b、是否能够将对CEO与客户经理的长期股权激励和短期薪酬激励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c、小银行是否将目标客户群准确地定位在“软”信息范围或以“软”信息为主的范围内①。在不存在数据问题的前提下,本文的命题都具有显著的实证意义,因此对本文结论进行实证检验将是下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BergerAN,KlapperLF,UdellGF.TheAbilityofBankstoLendtoInformationallyOpaqueSmallBusines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001,25:2127-2167.

[2]李志赟.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6.

[3]SteinJC.InformationProductionandCapitalAllocation:DecentralizedVSHierarchicalFirms[J].NBERWorkingPaperSeries,2000,7705:1-49.

[4]SteinJC.InformationProductionandCapitalAllocation::DecentralizedVSHierarchicalfirms[J].JournalofFinance,2002,57:1891-1921.

[5]AghionP,TiroleJ.FormalandRealAuthorityinOrganization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7,105:1-29.

[6]BergerAN,UdellGF.SmallBusinessCreditAvailabilityandRelationshipLending:TheImportanceofBankOrganizationStructure[J].EconomicJournal,2002,112:32-53.

[7]BrickleyJA,LinckJS,SmithCW.BoundariesofTheFirm:EvidenceFromTheBankingIndustry[J].JournalofFinacialEconomics,2003,70:351-383.

[8]AkhigbeA,McnultyJE.TheProfitEfficiencyofSmallUSCommercialBanks[J].JournalofBankingandFinace,2003,27:307-325.

[9]DeyoungR,HunterWC,UdellGF.ThePast,Present,andProbableFutureforCommunityBank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Research,2004,25:85-133.

[10]BergerAN,SaundersA,ScaliseJM,UdellGF.TheEffectsofMergersandAcquisitionsonSmallBusinessLending[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98,50:187-229.

[11]Nakamura.SmallBorrowersandTheSurvivalofTheSmallBank:IsMouseBandMightyorMickey?[J].BusinessReview,1994,Nov/DEC:3-15.

[12]BergerAN,MillerNH,PetersenMA,RajanRG,steinJC.DoesFuctionFollowOrganizationalForm?EvidenceFromTheLendingPracticesofLargeandSmallBanks[J].2001,NBERWorkingPaperSeries8752:1-51.

[13]McnultyJE,AkhigbeAO,Verbrugge,JA.SmallBankLoanQualityinADeregulatedEnvironment:TheInformationAdvantageHypothesis[J].JournalofEconomicsandBusiness,2001,53:325-339.

[14]CarterDA,McnultyJE,Verbrugge,JA.DoSmallBanksHaveanAdvantageinLending?AnExaminationofRisk-adjustedYieldsonBusinessLoanatLargeandSmallBanks[J].JournalofFinancialServiceResearch,2004,25:233-252.

经营绩效论文篇(2)

品牌对于服装犹如生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制胜已经成了服装企业间竞争的不二法则。很多企业为扩大规模、提高经营绩效,让自身在同行业中站住脚、站稳脚并有更大发展,开始对服装品牌进行延伸。我国在过去的10年里,品牌运作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品牌延伸。

1服装服饰类内延伸

服装品牌的延伸最常见发生在服装服饰类之间,这种延伸可以分为3种情况:一是服装不同类别之间的延伸;二是服装向服饰的延伸;三是服饰向服装的反向延伸。众所周知,浙江是全国的服装大省,雅戈尔、杉杉、罗蒙、报喜鸟、庄吉、步森等已成为中国服装界最响亮的品牌。我们先来看看这些企业的延伸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这些服装企业普遍采用了品牌延伸策略,由单一品牌转变为综合性品牌。如雅戈尔由衬衫向西服、西裤等多种产品方向扩展。实践证明,对于服装不同类别之间的延伸,是被企业普遍采用。而且往往是成功的。

表1同时显示,有些企业(如庄吉、罗蒙等)在服装与服饰之间进行品牌延伸,其基本特点是在服装品牌有相当知名度和美誉度后,向服饰类品牌延伸。这是国内目前比较常见服装与服饰的品牌延伸。由于服饰是用来点缀服装的装饰品,凸现着装或增加美观的附饰,由服装品牌到服饰的延伸,比较容易成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内服装品牌企业都不再局限于生产服装,他们更多地是向服饰进行延伸。

第三种,服装与服饰之间的品牌延伸模式是从原来生产服饰的向生产服装发展。在国际上,意大利的著名品牌普拉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普拉达最早是经营精美皮箱、皮包、皮夹及其他饰品,到现在已有男女服装、内衣、鞋子、配件等多种品类,而且非常成功。在它推出的品牌延伸产品——服装中注入了前卫的元素,融合了传统与时髦,表达了优雅的精致感和浓浓的书卷气,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

国内从服饰到服装延伸的企业也有不少,但似乎又很难有突出的例子。分析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归因于服饰到服装的延伸难度系数较大。—方面与原有服饰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等有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很多原生产服饰的企业,不具备足够的资金、设备等,从而限制了企业扩大规模。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一,可以采用副品牌策略,每个副品牌都可以利用原来主品牌的品牌资产,沾主品牌的光,而不须投入大笔广告推广费用重新建立一个品牌;随着副品牌不断推出,还可以提升主品牌的美誉度。此外,一旦副品牌延伸失败,比起直接用主品牌来延伸产品的副品牌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减轻品牌延伸的风险。第二,服饰企业可以考虑与国内外服装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各得所需,从而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中国-2服装档次间的延伸

服装品牌通常分为3个档次,最高档次的品牌是设计师品牌,其次是一线品牌,再是二线品牌。所谓品牌的档次延伸就是指品牌由较高档次的服装向较低档次服装的延伸,如由设计师品牌向一线品牌延伸,或者是由较低档次的服装向高档次服装延伸,如由二线品牌向一线品牌延伸。

国际上最著名的品牌几乎都是设计师品牌,如皮尔·卡丹、香奈尔、范思哲、瓦伦蒂诺等。设计师品牌服装大多为贵族和富有阶层服务的服装品牌。因此,设计师品牌服装的市场非常有限。不可能让其发展为一个有很大规模的企业和品牌,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品牌延伸,由设计师品牌延伸产生出一线品牌甚至二线品牌。

当前国内外的一线品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设计师品牌延伸而来的品牌,这些品牌的基本特点是在设计师品牌的前面或者后面加上一个字或词,构成一个新的品牌,这个加上去的字或词我们通常称为副品牌或次品牌;另一类是生产经营企业的品牌。国内大部分的服装一线品牌都是企业原创的品牌而非设计师品牌,如雅戈尔、罗蒙、金利来、白领等。

二线品牌是面向中低收入者的服装品牌,或者说是一个大众化的服装品牌,更多地强调服装品牌产品的实用和性价比,通常的说法就是价廉物美。这种品牌往往不追求品牌的附加价值。主要强调服装质量的可靠性和产品的实用性,买的放心。穿起来感觉也比较合适。

3种不同档次的品牌,每一个和每一类成功的品牌均有其独特的品牌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在品牌延伸时,必须充分考虑。一般来说,若这一核心价值能包容延伸产品,且产品属性和品牌形象不相冲突,就可以大胆地进行品牌延伸,否则就不宜延伸。也就是说,品牌延伸不能与品牌核心价值相抵触。

因此,要实现服装品牌的跨档次延伸就比较困难。无论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都会有问题,特别是以档次、身份、地位及文化象征为主要卖点的服装品牌,一般很难兼容中低档次产品。因为人们在购买高档次服装时,所追求的不是局限于该服装的物理属性,他们更多的是追求这个服装品牌所带来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感受顶级品牌带来的无尚荣耀。

一般情况下,一家生产较低档次服装的企业和它的品牌,很难向较高档次延伸。因为消费者的思维定势和他们无法相信品牌服装价值的升高。企业要使提升品牌档次的延伸得到成功,还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改变消费者观念,改变该服装品牌在人们心中的定位,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由较高档向较低档延伸时,要注意的是不能因延伸而毁了品牌原有的价值,比较明智的方法是采用主副品牌组合的策略。总的来说,服装品牌的向上延伸比向下延伸更难。

3年龄延伸

经营绩效论文篇(3)

1、引言

有关资本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研究由来已久,但一直都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生命周期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影响做了研究,表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但并未得出一致结论。鉴于此,本文对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做一个文献综述,为生命周期理论下,企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2、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综述

最早对企业生命周期的研究,认为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人应该是英国经济学家Alfred Marshall(1890)。Marshall 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从提出之时便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论题,并逐渐将这一理论与许多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并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与争论,对这一理论的定性研究形成了多个分支,我们将其归纳为企业生命周期仿生-进化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四个分支。

在定量类的方法中,国外学者对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是运用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增长率、股利的支出水平、企业年龄等指标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比如Anthony和Ramesh(1992)以及Black(1998)等学者。

二是根据企业的留存收益率进行划分,比如DeAngelo(2006)等学者从股利分配的视角出发,认为当企业处于增长期时,会有许多投资机会,但是企业本身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

三是根据企业现金流的组合方式来作为划分依据。经营现金流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投资现金流折射出企业的投资情况,而融资现金流体现了企业的筹资需求。这三种现金流与企业的生命周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学者Dickinson(2007)率先运用现金流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详尽地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目前,国内关于上市公司分类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大致有以下五种方法:①主成份分析法;②聚类分析;③产业增长率法;④现金流法;⑤管理熵法。这五种方法各有优缺,也有国内的学者对后三种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赵黎明,潘康宇(2007)尝试运用主成份分析的方法来划分企业生命周期。他们选取了8 个基本指标,对17 家医药上市公司进行了定量划分。方莉(2009)通过选取公司的成立年数、主营业务收入、年末总资产这三个指标,把医药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样本划分为四大类: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

孙茂竹(2008)界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经营活动能力的特征将其分为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认为企业生命周期具有多波峰型的特点, 会表现为成长、成熟和衰退期的重复出现或多次交替的发展过程, 而不必然是从成长到成熟到衰退的一个完整期间。

宋常、刘司慧(2011)在《中国企业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其度量研究》采取了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与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现金流分类组合法、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将中国A股上市公司生命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发现:销售增长率、资本支出与企业年龄综合指标法与销售与资本支出曲线趋势变化法,都重视相关财务指标与企业发展时间序列表现,其划分的结果较为接近;而现金流分类组合法划分更强调划分依据的真实性与企业有关信息的准确性。

陈少华(2012)对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和度量方法进行了评析,认为在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财务会计、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跨学科研究中,采用现金流组合信息构建企业生命周期的变量能较好地克服单变量衡量法和综合指标衡量法的弊端,同时也不需要假设各因素和生命周期的线性关系,更符合现金流和企业生命周期的内在关系。

3、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下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文献综述

曹裕、师明和马跃如(2008)《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资本结构——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发现,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的关系有所不同,企业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负债率呈倒U型关系。

刘勘(2009)在《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股权、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实证研究》一文中,选取了2005年之前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作为样本,得出结论: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盈利能力都呈显著地负相关关系。

刘晨曦(2012)在《基于生命周期的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一文中,选取了367家2005年以前上市的民营上市公司,结果表明: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各个生命阶段的资本结构水平有明显的差异,但在各个生命阶段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均为负相关。

经营绩效论文篇(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保险体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个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随着国内保险业的竞争日益剧烈,迫切要求国内保险公司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经营绩效。因此,能否科学合理地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水平并据此分析经营管理中的优势与不足变得十分关键。目前国内对保险公司绩效的考察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多是采用一些常规单因素指标,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本文采用极效率DEA模型,有效区别出有效决策单元(绩效值=1)之间的绩效差别,对我国9家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做出有效排序,并对各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简单评价,为其进一步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极效率DEA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是Charnes和Cooper等学者在“相对效率评价”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方法,其功能是进行多个同类样本间的相对优劣性的评价。利用数学规划技术,该方法可以较好的解决具有多输入多输出特征的同行业企业生产率评价问题。学者魏权龄也证明了相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就是在相同情况下采用多目标规划解出的Pareto有效解。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DMUj(j=1,2,Λ,n)的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xj=(x1j,x2j,Λ,xmj)T>0yj=(y1j,y2j,Λ,ymj)T>0

极效率模型是以CCR模型为基础,利用极效率来甄别有效DMU的效率差异,从而可以给出所有DMU的效率排序。极效率模型如下:minθsups.t.

二、保险公司经营绩效的评价指标分析

指标的选择必须满足评价的要求,能客观反映评价对象的竞争力水平,在技术上尽量避免投入产出指标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从全面性、客观性、代表性、可得性的原则出发,本文把各个保险公司作为决策单元,选取投入指标为逆费用率、逆赔付率、资金运用率、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而产出指标则选取资本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其中,费用率为营业费用与保费收人的比率,反映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经营保险业务发生的成本费用;赔付率则是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之间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益;而资金运用率是指保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额占企业全部资产总额的比例;资产负债率为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要用来衡量保险公司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最后,流动比率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衡量保险公司的流动资产在某一时点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表明保险公司每一元钱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的保障。另外,作为产出指标的资本利润率为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说明一定时期内利润总额与全部资本金的关系,表明保险公司拥有的资本金的盈利能力;而营业利润率则是利润与保费收入的比率。

实证研究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本文选取我国9家主要保险公司作为决策单元,分析的样本容量为9,投入产出指标为7,很明显样本容量大于指标个数,满足DEA分析的要求。首先采用DEA对偶模型对保险公司绩效进行评价,结果θ列。华泰、太保、天安、大众、永安的相对绩效为1。再利用极效率DEA模型对这五个保险公司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结果华泰最优效率,永安紧随其后,接着是太保、天安和大众。最终的效率排序结果在最后一列。

从结果可以发现,华泰、太保、天安、大众、永安相对于人寿、平安、新华、新疆而言,是有效的。其中,人寿、大众可以看作弱有效,天安、太保则是比较有效,华泰、永安是非常有效,表明它们的投入产出指标值比较平衡。具体分析,华泰、永安在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的指标值上较其他保险公司高出许多,反映综合盈利能力较强。虽然,天安资产负债率是所有保险公司中最高的,但其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较差,从而导致其在综合盈利能力方面低于华泰和永安。另外,新疆虽然在营业利润率方面表现较好,但是其资产负债率却只有1.064,低于平均水平,从而使其综合盈利能力下降。在费用率和赔付率方面,华泰、永安及天安、大众远远高于人寿、平安、新华。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出它们经营效益的差异。在资金利用率方面,无疑华泰、永安显得尤为突出。最后,流动比率是人寿最高,达到10.014,说明其流动负债,包括应付手续费、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未交税金等项目,在所有保险公司中最少。资本利润率最高是平安、新疆,分别达到0.637和0.538。不过,从本质上而言,虽然资本利润率可以衡量盈利能力,但是其反映的是创造单位盈利所需资本金数量,即盈利的成本。

三、相关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寿、太保、平安、新华、天安在营业利润率方面都较低,一方面与其保费收入投资渠道狭窄有关,另外,也受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利率下调等市场化因素影响较大。为此,应当注意增强综合盈利能力,提高经营绩效。可以通过开发新险种和产品,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裁减冗员并控制人员过快增长,加强理赔工作,以此控制赔款支出。资金运用方面的不足。此外,国家也应采取措施为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例如放宽投资限制、丰富投资品种等。而对于新疆兵团保险公司,虽然其综合盈利能力表现尚好,但是其流动负债相对其经营规模和收入情况而言,显得不合理,究其原因在于成本控制较差,资源浪费严重。为此,新疆兵团保险公司应当注意提高成本控制能力,在公司内部实施严格的预算管理,以此控制费用降低成本。人寿、大众、新华的资金运用盈利率都比较低,因此,对于这三家公司来说,除了努力拓展保险业务以便扩大投资资金来源的规模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对保险投资进行科学管理与高效运作。这包括科学的可行性研究、正确的投资方式、选择合理的投资结构和有效的执行与控制。对于华泰、永安而言,虽然综合绩效排名最前,但是它们在流动负债方面表现均不理想,而且永安在体现效益的指标赔付率上也存在不足,所以,它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自身经营状况进一步加以改进,以至发挥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经营绩效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91

资本结构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自Modigliani&Miller(1958)提出资本结构理论后,学界对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全新阶段,对于资本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资本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对一个企业而言,资本结构的优劣对其企业价值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理论知识的不断创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市场拓展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时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唯此才能促使企业经营顺利开展。所以,将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行业内资本结构及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效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确保公司稳健经营。

基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其市场环境也高度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企业资本结构也存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其形成机制上,也表现在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方式上。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其经营绩效关系上,大都借鉴发达国家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和探讨,虽有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行业、地区的差别对研究结果影响重大,不可完全照搬。本文旨在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们是在提出诸多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对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的,从现行文献看,国外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研究阶段:“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从无关到有关”的研究阶段以及“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存在或正或负的相关性”研究阶段等两个阶段。

1.1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Piet和Roger(2005)的研究发现,债务的存在可以显著地发挥税盾效应,即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具有正相关的关系;Bergen和Patti(2006)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研究了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绩效与企业资本结构间呈正相关;Yang和Chau-Chen(2010)等人重复研究了Titman和Wessels提出的问题,利用的是MIMIC模型和多方程估计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Mahfuzah Salim&Dr.Raj Yadav(2012)利用来自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的237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了1995-2011年的财务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绩效取决于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而企业绩效与所有的债务(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呈负相关关系。

1.2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出版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的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他们认为不存在完美的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性导致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该理论为现代资本结构的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Baker和Wurgler(2002)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提出了市场相机抉择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最完美的资本结构是没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企业有利的市场选择逐渐积淀而成的结果;Nguyen&Ramachandran(2006)以越南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能力,而工业盈利能力关系不大。

纵观国外的文献,学者对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在以下几点:引起企业资本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资本结构是否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优资本结构。

2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在时间上晚于国外,很多的研究成果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理论。

2.1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沈澈(2013)以中小企业板37家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首先对2004年前后这些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绩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2001-2011年11年的面板数据,得出结论:资产负债率与绩效成正比,这表明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财务杠杆效应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郭鑫(2013)选取2005-2009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指标,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发现:资本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王舒(2013)以2008-2011年我国A股52家电力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债务结构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得出,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公司成长性和宏观经济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郭权军(2013)选取辽宁省的58家上市企业进行研究,通过研充他们并没有发现江宁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企业的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但指出企业负债率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戴钰(2013)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并且把总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指标,通过回归模型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管静(2014)利用创业板2010-2012年连续三年完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反方向变动;邬晓超(2014)以2003年及以前在深泸两市A股上市的49家普通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2年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A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李银萍(2015)收集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非均衡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针对企业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得出: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和有息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且关系显著;长期资本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显著性不强;潘友根(2016)以选取2004-2014年采掘业和农业69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采掘业和农业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Y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确实存在互动关系,并且在资本结构选择和企业绩效上采掘业和农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2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王先述(2012)选择的是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38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看其资本结构变化是否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相关关系;张玮和王朝(2013)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业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是: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王梦云(2013)以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5家样本公司,用2009-2011年3年的数据,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论:我国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3 文献评价

(1)以现有的文献和理论而言,研究者们对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理论层面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除了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其一,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其二,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三,两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或不存在相关性。而对于这三种研究结论所做的解释,学者们的观点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另外,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至今,大多数观点主张存在最有资本结构论,这为企业决策资本结构做出了理论指导。

(2)国外关于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文献很丰富,实证研究成果颇丰。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权衡理论是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优序融资理论则是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支撑,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条件之下的。所以,现行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基本都证明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性的结论,该类研究显示,适度提供负债比例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而对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研究显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相关性,而且在我国存在有悖于优序理论的现象,这是与财务理论相悖的。

(3)国内研究发现,最优资本结构具有行业性特点。所以,在设置最优资本结构时,要视行业发展程度、行业特质而定。另外,同一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它与企业规模、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关。因此,有必要从企业的特点出发,具体的研究行业中的某一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有目的性探讨。

本文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具体结论做出归纳总结,希望能够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增砖添瓦:钠笠稻营绩效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掌握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能够使企业在面临不同市场环境时做到随机应变,以增强企业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ahfuzah Salim,Dr.Raj Yadav.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alaysian Listed Compan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5):156-166.

[2]沈澈.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数据[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5):42-44.

[3]郭鑫.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16):12-13.

[4]郭权军.辽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16-17.

经营绩效论文篇(6)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077

1前言

行为财务学尝试以心理学及社会科学等观点,解释传统财务学所无法解释的现象。Slovic 在1969 年从行为学的角度研究了投资决策的过程,从产生和发展历程看,行为财务与人类理性的偏离及资本市场理论的检验是密切相关的。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确定效果(Certainty Effect)、反射效果(Reflection Effect)及分离效果(Isolation Effect)进行人类决策行为的解释。确定效果是指决策者在与仅具可能性的结果相比,往往对确定性的结果以较大的权重,而对可能性结果的赋值,通常都以较低的权重;反射效果指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可以发现个人对利得和损失的偏好刚好相反,即人们不愿意面对损失,而选择放手一搏;而分离效果则指人们面对特殊的风险时,习惯将过程加以简化,而忽视先前条件所造成的影响。

过去展望理论相关之研究着重以“个人”的角度去探讨其不理性的投资行为。而本研究认为企业亦由个人所组成,虽然存在公司的财务限制因素及公司治理机制,但基于人在不确定情况下的投资决策会出现不理性的行为,因此管理阶层在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上,是否会出现类似个人投资的不理,实为值得探讨的议题,其可作为股市投资人之参考。

2文献探讨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Kahneman 和 Tversky,1979)提出了著名的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展望理论是针对经典的期望效用理论提出的,其核心内涵是价值函数和权重函数,用价值函数替代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用权重函数将期望效用理论中的概率转变为决策权重,概括来讲就是,一项风险决策的价值取决于所有可能结果的心理感受以决策权重加权求和之后的综合评价。

国内对此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从文献综述的年代来看基本都从2004年才逐渐多起来,也就是卡尼曼获得诺奖两年之后,国内学术圈才开始重视行为金融、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这点也侧面印证了本文研究的前沿性。关于展望理论的实证研究议题,曾照英,王重鸣(2009)尝试运用展望理论分析长夜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划分创业融资决策过程中的感知风险维度,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肖成民,吕长江(2011)通过考察四季报中盈余相关指标分布的变化,对比分析了上市公司针对退市监管和再融资监管采取的盈余管理行为,发现上市公司相关盈余管理行为的实际操作符合展望理论的预期。

有鉴于目前国内有关公司资本支出与展望理论之相关研究较少,同时从公司经营绩效来探讨公司前期资本支出对于公司当期资本支出的影响机制,亦有其研究价值,故本研究乃尝试基于展望理论,探讨公司经营绩效与公司资本支出的关系,以补充过去文献在展望理论与公司资本支出探讨的不足,以期为展望理论的应用提出一个新的方向。

3研究设计

31数据选取

本研究以我国A股交易市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期间为2010年至2014年,但排除产业性质特殊的金融业。本研究所使用的公司相关财务资料,如固定资产总额变动、研究发展支出、销货总额、前期及当期之资本投资比率、股东权益报酬率(ROE)、总资产报酬率(ROA)、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销售净额、每股现金股利、每股盈余、固定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及系统风险值β等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表资料,皆取自“国泰安数据库”。

为了探讨公司资本投资是否有展望理论所提及之确定效果及反射效果,本研究将前期经营绩效及前期资本投资比率取样期间为2009年至2013年,以RINVt-1、PERF t-1代表前期资本投资比率与前期经营绩效。至于其他研究变量的数据期间,取当期的计有本期资本投资比率(RINVt)、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比率(RCFOt)、现金股利支付比率(CDPRt)、资本密集度(CINTt)及公司规模(SIZEt);取公司前一年度的BETA值则为系统风险值β(BETAt-1)。

32研究假设

本研究为验证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是否存在展望理论中的确定效果及反射效果,分别提出假设一和假设二:

假设一:前期经营绩效较好者,本期的资本投资比率与前期经营绩效无关或呈反向关系,即公司资本投资决策存在确定效果。

假设二:前期经营绩效较差者,本期的资本投资比率与前期经营绩效呈反向关系,即公司资本投资决策存在反射效果。

为验证假设一和假设二,本研究依各样本公司在所属产业经营绩效的好坏,将经营绩效居产业前25%者及后25%者分别定义为经营绩效好及差,并将此两组样本分别配置回归模型。在经营绩效好的样本组,若资本投资比率与经营绩效呈现无关或反向的关系,故经营绩效变量的回归系数会成为不显著或显著为负值,则表示投资支出趋于保守,公司资本投资决策存在确定效果;反之,在经营绩效相对差的情况下,若本期的资本投资比率显著增加,则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会显著为负值,即表示公司资本投资决策存在反射效果。

4实证结果分析

本研究利用相关系数分析,对整体回归模型共线性进行检验。

41模型共线性之检验

将本研究各变数间的相关系数整理,发现相关程度最高的为资本密集度(CINTt)与本期资本投资比率(RINVt),相关系数为0175;负相关程度最高的是系统风险值(BETAt-1)与前期经营绩效中的总资产报酬率(ROAt-1),相关系数为-0130。结果显示,所有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皆小于05,不存在共线性的问题。

42依经营绩效分组之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假设一和假设二,即验证公司资本投资是否有展望理论中所提及之确定效果与反射效果。本研究将样本公司经营绩效居产业前25%者归类为经营绩效好的样本组,以及将居产业后25%者归为经营绩效差的样本组,再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确定效果与反射效果。首先,本研究进行经营绩效分组样本的叙述统计分析;其次,以t检定分析进行不同样本组之前期经营绩效差异性的检定,以确认不同样本组之前期经营绩效具有显著差异。

421经营绩效分组样本的叙述统计及t检定

前期经营绩效若以总资产报酬率(ROA)衡量,则前期经营绩效好的样本平均为22527,绩效差样本组的平均为-0506,两者差异显著,且显著性水平超过001以上。

反之,若前期经营绩效以ROE衡量则前期经营绩效好与差的样本平均分别为32657及-11351,亦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不论是在前期经营绩效以ROE或ROA为衡量标准,两种情况下经营绩效好与差二组皆有显著差异。

422前期经营绩效好样本组之确定效果检验

展望理论所提到的确定效果,是指相对于不确定的情况来说,个人对于确定的结果会过度重视,在股票市场的投资过程中,当前期投资绩效好时,在本期投资时反而会持保守的态度。因此,若公司资本投资决策过程存在确定效果,则前期经营绩效好者,在本期投资支出会趋于保守,即二者会呈反向关系。本研究为验证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是否存在确定效果,乃采用前期经营绩效好(居产业前25%)的样本组数据,进行回归模型的配置,当ROA或RO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时,则可确认存在确定效果。

前期经营绩效好样本组的回归分析,在以ROA或ROE衡量前期经营绩效的模型中,调整后判定系数分别为0084和0082。在模型配置中,以股东权益报酬率(ROE)衡量前期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而以总资产报酬率(ROA)衡量前期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因此,前期经营绩效好的公司,本期的投资比率与前期经营绩效呈现无关或负向的关系,即存在展望理论所包含的确定效果,因此假设一可以获得支持。

423前期经营绩效差样本组之反射效果检验

展望理论所提及之反射效果即指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可以发现个人对利得和损失的偏好刚好相反,即人们不愿意面对损失,而选择放手一搏。本研究将以前期经营绩效差(居产业后25%)的样本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公司本期资本投资是否存在反射效果。本研究认为,若前期经营绩效较差者,当前期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示公司投资支出与前期经营绩效呈反向关系时,则存有反射效果。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期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与本期资本投资比率呈正向关系,以前一期ROE衡量前期经营绩效的模型中,t统计值为009,其回归系数不显著。

在公司前期经营绩效差的情况下,当前期经营绩效越差时,公司选择越会减少资本投资;反之,当前期经营绩效越好,越会增加资本投资,其在投资决策上仍属于理性的抉择。故在上述回归分析结果中,前期经营绩效的系数为正值或不显著,代表公司投资支出与前期经营绩效呈正向的关系或不会受到前期经营绩效的影响,属于理性投资行为的范围,因此当公司的前期经营绩效差时,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并不存在展望理论所谓的反射效果。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假设一的验证结果:本研究以经营绩效好的样本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是否具有确定效果。若存在确定效果,当前期经营绩效好者,在本期投资支出会趋于保守,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只有总资产报酬率(ROE)衡量前期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在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值,而股东权益报酬率(ROA)衡量前期经营绩效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其意义为前期经营绩效好的公司,本期投资支出与经营绩效为无关或反向关系,故存在展望理论所提到的确定效果,则假设一可以获得支持。

假设二的验证结果:展望理论所提到的反射效果即指人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可以发现个人对利得和损失的偏好刚好相反,即人们不愿意面对损失,而选择放手一搏。在假设二的反射效果验证方面,本研究以经营绩效差的样本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验证公司资本投资决策是否具有反射效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前期经营绩效的系数为正值或不显著,代表公司投资支出与前期经营绩效呈正向的关系或不会受到前期经营绩效的影响,属于理性投资行为的范围,因此当公司的前期经营绩效差时,公司的资本投资决策并不存在展望理论所谓的反射效果。

52建议

本文将根据其中的实证结论,分别针对公司管理阶层和投资者提出建议。

521对公司管理阶层的建议

本研究发现前期经营绩效好的公司,在本期的投资支出反而持反向的态度,存在展望理论所提及之确定效果。这结果显示,公司管理者有理性的投资行为,但相对来说,公司过于保守的投资态度,没有充分运用来自股东及银行的资金,使公司获取更大利润,可能会丧失最佳的投资机会,更使得股东失去获利的机会。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来自于股东与银行,为了公司的永续经营及获取最大利润,公司应妥善运用每一笔资金。

522对投资者的建议

虽然实证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属于理性范围内,并未存在展望理论的反射效果。这表明公司决策人员会考虑到公司前期的经营绩效表现及资本支出投资比率,尤其在公司经营绩效表现不好时,未选择放手一搏增加投资,以期在险中求胜。本研究建议加大投资者教育,引导投资者学习行为金融理论让投资大众能够正确地选择投资目标,在注意投资目标所呈现的财务报表外,同时考虑投资目标在产业间的综合绩效表现,以此来更为客观地选择投资目标作为长期投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刚风险决策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经营绩效论文篇(7)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向东部的倾斜和民族地区自身长期发展的滞后 ,民族地区的制度环境以及商业繁华与其他地区相比略有不及。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大都认为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不高。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是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所做出的一项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策略 ,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的研究将引入上市公司的位置变量,研究上市公司是否处于民族地区对企业经营绩效是否存在影响。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内部控制与经营绩效

有效的内部控制作用有:保证管理层所获得可靠信息,以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确保日常经营活动的规范性,减小差错和失误发生的概率; 帮助企业制定内部考核监督方案,实现监督和激励双管齐下; 为内外部审计提供值得依赖的基础环境,使内外部的监督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去发现公司各项业务核算中的错误,为公司下一步的努力提供方向和线索,最终实现绩效水平的整体上升。总而言之,内部控制有效性水平的提高能够为公司总体绩效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平台。

张川等(2009)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制度的有效执行与实施对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公司业绩有显著作用;朱传宝等(2014)以非周期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为此,笔者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1(H1):

H1: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助于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即内部控制的综合评价指数越高,公司绩效越好。

2.2内部控制、民族地区与经营绩效

通过阅读以往文献,发现学者很少将内部控制与公司所处地域放在一起来研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将者两者结合的原因是:内部控制与公司所处区域对公司绩效均产生一定影响。

公司所处的地域会影响企业外部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风俗、人才质量等,势必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域间的制度环境会存在较大差异,外部的制度环境会对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产生一定的影响。民族地区的制度环境以及商业繁华与其他地区相比略有不及,长久以来,国内外研究大都认为民族地区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不高。西部大开发的提出是国家为了缩小东西部差距所做出的一项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策略 ,也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若以是否处于民族地区为变量,该变量是否会对企业经营绩效产业影响呢?为此,笔者提出假设2(H2),假设3(H3)。

H2:相较于民族地区的上市公司,位于非民族地区的上市公司的公司经营绩效较好。

H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公司位于非民族地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越大。

三、研究设计

为检验之前的理论分析及假说,本文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内部控制和是否位于民族地区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变量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绩效、内部控制、是否位于民族地区及其他控制变量。控制变量有:营业收入增长率、资产负债率等。

3.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CSMAR)、锐思及迪博数据库。本文的初始样本为2010年1月1日之前主板上市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考虑到刚上市的公司数据可能对实证结果产品偏差,所以本文选取2011-2013年为研究区间,共2315家上市公司。同时执行以下筛选程序:

(1)剔除资产负债率大于1的公司;

(2)剔除金融类的公司;

(3)剔除变量值缺失以及数据异样的样本。

经过上面的剔除,总共得到1523个样本公司,选取这些公司2011-2013年的数值,共4569个样本值。本文的统计研究工具主要采用 Excel2007、Eviews5.0.

3.2变量定义与设计

3.2.1被解释变量

笔者将使用资产收益率(ROA)指标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

本文选取资产收益率来代表公司的绩效。资产收益率反映的是公司运用全部资产所获得利润的水平,该指标越高,资产的运营效率越高,公司的成本费用控制水平越好,资产收益率能体现出公司的整体管理能力,因此能很好地诠释公司绩效。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ROA=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100%

3.2.2解释变量

(1)内部控制(IC)

本文使用2011-2013年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中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综合评价指数作为内部控制优劣程度的衡量指标,公司的指数得分越高,内部控制有效性越高。

(2)是否是民族地区(Min):上市公司位于少数民族地区,则取1,否则取0。

本文选取的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广西、 宁夏、西藏 5个民族自治区。

3.3.3控制变量

(1)成长性(Growth):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 上年营业收入)/上年营业收入

Mc Connell ( 1995 )实证发现, 成长机会与负债比率呈现负向关系,然而再根据融资顺位理论, 发现负债比率也与公司价值呈现负向关系,因此,公司成长机会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影响为正向关系,故公司成长机会与企业经营绩效有关。本研究以营业收入增长率为控制变量,并推论其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资产负债率(Debt):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吴成丰与郑国鸿 ( 2005 )以及林有志(2007)等人之实证研究显示, 经营绩效与负债呈负相关, 因此,本研究以资产负债率为控制变量,并推论与经营绩效成负相关。

(3)公司规模 (size):

资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经验绩效,为了减少差异,将其取对数标准化。

企业的规模大小会影响经营绩效,主要在于大企业比较容易获得内部与外部资金。并且规模大的企业会有经济规模, 能够让企业所产生的效益反应在企业的经营绩效 (Ng,2005) 。本研究资产规模的对数为控制变量,并推论其与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4)所有制形式(Own):最终控制人为国有取1,否则取0.

国内外多个研究(杨德明等,2009;张会丽等,2011)均发现,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对企业经营绩效有显著影响,本研究以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性质设立虚拟变量,作为衡量所有制形式的指标,并推论其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关系。

(5)董监事持股比例(Owncon10):

Fama and Jensen ( 1983)研究发现董事会有降低问题的功能。由于董事会结构特性如董事会规模、董事会股权结构、董事会的独立性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 而本研究便采用董监事持股比率来当作控制变量,探究对经营绩效之影响。

(6)股权集中度: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

公司股权的集中度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谢华等(2014)以沪市江苏省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受到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影响显著。因此,本研究选取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股权集中度的指标。

(7)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grow):(本年GDP- 上年GDP)/上年GDP.

3.3模型设计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多元回归模型:

1.以内部控制指数为自变量,提出模型一:

2.以内部控制指数与审计质量为自变量,提出模型二:

3.在模型二的基础上,在自变量中加入内部控制指数与民族地区的交叉变量,提出模型三:

其中α表示常数项,β1~β10为各变量系数,?着为随机误差项。在数据处理时,使用Excel2007、Eviews5.0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

四、实证研究

4.1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使用Excel2007等工具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1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数据来源:excel2007数据统计分析

从表1看出,企业的总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为4.5%;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指数平均值为680.939;民族地区的上市公司占总上市公司比率为5.5%,表明民族地区上市公司数量偏少;样本上市公司的平均增长率为397.4%,但分布不均匀,最大值最小值差距很大;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为49.8%;所有制形式中国有控股的占16.9%;前十大股东控股比率较高,平均为53%;2011~2013年GDP年增长率平均维持在8.6%的水平上。

4.2实证分析

表2 给出了模型1、2、3的回归结果。从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质量(IC)与经营绩效(ROA)显著正相关;表明内部控制效果越好,企业经营绩效越好。因此,本研究证明了假设1。与此同时,经营绩效(ROA)与资产负债率(Debt)、公司规模(Size)、所有制形式(State)、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grow)显著负相关,与前十大股东控股比率显著正相关。成长性(Growth)、董监会持股比例(Own)对经营绩效没有显著影响。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公司位于民族地区(MIn)与经营绩效(ROA)并不显著正相关,表明是否上市公司位于民族地区对经营绩效无显著影响;原假设2未得到检验。模型3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入内部控制与民族的交叉变量后,内部控制质量(IC)与经营绩效(ROA)仍显著正相关,而民族地区(MIn)对经营绩效(ROA)仍无显著影响。民族地区与内部控制的交叉项(IC*MIn )对经营绩效无显著负相关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是否位于民族地区(MIn)对经营绩效(ROA)无显著影响,也并未通过对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间接对经营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由此,原假设2、原假设3未得到检验。

本文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 假设 1 、假设 2和假设3的检验结论均未发生改变。

经营绩效论文篇(8)

关键词:企业文化 经营业绩 目的 工具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 Operating results; Goal; Tool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

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人是主人,企业则是工具,人既然生活在双重世界里,由人组成的企业当然也生存在双重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归宿。企业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实践自己认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食物对人类,只是简单生存的必需而已,但不是最终的意义。随着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将会从手段演变为目的,是两者完美的统一。

经营绩效论文篇(9)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发展不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尤其严重。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Lazaridis(2006)、Uyar(2009)分别以雅典(2001-2004年)、伊斯坦布尔(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现金周期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的一致结论;Afza&Nazir(2007)通过分析1998-2003年卡拉奇股票市场的公司样本,表明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政策越激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两人在2009年又重新选择1998-2005年的公司数据,研究得出与之前不一致的结论,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Dr. Pranam(2011)选取2005-2010年印度的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实证发现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而流动负债比例与其显著负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辜玉璞(2006)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得出流动资产比例对经营绩效无显著相关性,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张宁(2010)以1999-2008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营运资本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但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李克娜(2014)选取2009-2013年深市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表明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负相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可见,对于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期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两者之间负相关。但在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结论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股票市场、研究方法等的差异引起的。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及变量选取。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符合多元回归的研究特点,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模型1: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ROE=α0+α1(CCC/100)+α2WCP+α3SIZE+α4DEBT+α5SG+ε

模型2: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ROE=β0+β1CAT+β2CLT+β3SIZE+β4DEBT+β5SG+ε

研究选取一定的变量组合分别表示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中小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作为研究的因变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用现金周期和营运资金周转率两个营运能力指标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用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两个结构比率指标代表。另外,为避免控制变量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借鉴前人的经验,选择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见表1。

(二)研究假设。

现金周期越短,表明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利用效率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好。

假设1: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转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营运资本周转率越大,说明公司对营运资本的使用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2: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周转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比例越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3: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过高的流动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短期偿债风险和破产风险。因此,流动负债比例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弱。

假设4: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结构和决策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绩效。

假设5:中小上市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由于负债存在一定的税盾效应,当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时,企业绩效会随负债比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资产负债率到达一定水平再往上升时,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由此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就会增大,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假设6: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7:中小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2011-2013 年深市A股中小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其中剔除了数据严重缺失和分布在4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值的公司、被*ST 或 ST 公司、 2011至2013年间主营业务由其他行业转为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之后,最终剩下397家样本公司,有1 191个有效观察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GSMAR,数据处理由Excel和stata11统计软件分析完成。

三、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各样本企业间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不尽相同。同时,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存在较大差距,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企业规模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来看,样本企业规模大小相当,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大。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3804,最小值为-1.0346,差距较大,反映不同的营运资本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下,企业经营绩效明显不同。

另外,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期偏长,平均值138天,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低下,且公司间差距较大,最短为负93天,最长达到526天。流动负债比例平均值高达88.39%,有些公司甚至达到100%,并且,流动资产比例平均达到60%以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偏向适中偏保守型的投资政策和激进型的融资政策。

(二)相关性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现金周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049,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1;营运资金周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206,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2;流动资产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2100,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流动资产比例的增大而提高,与之前预期不一致,假设3不成立。流动负债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0245,不显著且接近于0,假设4不成立,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与经营绩效无直接关系。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和成长性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5、7。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6。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下页表4中,回归模型R2为0.2236,说明模型1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8.26>2,sig.

1.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ROE)显著负相关,假设3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084322,表明现金周期延长100天,公司经营绩效将降低8.43%。

2.营运资本周转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4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表明企业绩效会随着营运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而明显提高。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5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表明公司经营绩效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有所提升。

4.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设6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如果继续上升,那么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从而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5.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7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表5中,回归模型R2为0.2151,说明模型2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即模型2中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净资产收益率21.51%的变动。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4.94>2,sig.

1.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不成立,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从表2中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例相对于流动负债的比例来讲低得多,在偿债高风险的情况下,好的资产流动性能降低公司短期偿债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另外,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低,需要充足流动资产维护企业经营环境的的安全性,因此企业偏向持有更多的流动资产。

2.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且相关系数非常低,只有0.0016679,假设2不成立,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从表2中发现,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流动负债比例非常高,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融资。但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企业营运资本的筹资来源只能是短期借款。因此对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流动负债比例的增大意味着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确保其正常运转。再者,在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占比较大意味着企业试图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以缩短现金周期,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另外,流动负债比率增大可以总体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收益。样本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一直处于高水平,变化不大,因此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大。因此,至少从现阶段看来,高流动负债比例带来的高风险还没有从企业绩效中体现出来。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得出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微弱正相关且不显著。该结论与之前普遍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别,主要体现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上。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与大型企业不同,他们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采用适中偏保守型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以及激进型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来说是有利的。

鉴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应适当缩短现金周期,加快营运资本周转速度,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适当提高总资产中流动资产的比例,保持较强的流动性,以应对成长期突发的资金需求。由于研究得出筹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绩效影响不大,因此企业在采取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时更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过高的短期债务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中小企业应理性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成长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X

参考文献:

1.Ali Uyar.The Relationship of Cash Conversion Cycle with Firm Size and Profita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urkey[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14):186-193.

经营绩效论文篇(10)

一、绪论

在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现代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为妥善安排公司监督机制与控制权,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经营目标为价值最大化,并为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理论的核心内容。为此看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无论对于公司还是国家很有必要并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相关理论概述

本文将治理结构定义为狭义的治理结构是基于便于研究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公司制结构作为职责和权利的制度安排包括了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也可说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高管人员职责以及功能的机构组织。经营绩效则包括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这两个方面。公司的经营效益水平由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等等这些方面来表现。公司的经营者业绩由经营者在公司治理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所作出的贡献来体现。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股东就会竭力经营公司,增加公司的收入并降低公司的经营成本,从而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时,所获得的现金收益也会相应的较低,所有权意识和责任自然淡薄,此时的公司就像是一盘散沙,无人能真正的领导公司,长此下去,公司的经营绩效定会迅速下降。

(二)股权制衡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过大时,就会出现一股独大和一方绝对话语权的局面,这时大股东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就难以避免,公司的经营就变成了谋取某些大股东利益的工具,而不会去考虑全体股东利益如何实现最大化。但是当其他制衡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相上下时,就能有效监督与制衡第一大股东,从而确保中小股东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当所有的马车都齐头并进的时候,公司的经营绩效势必会提高。

(三)独立董事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在公司中独立董事作为最公司日常事务独立判断的董事,其具有的性质是不在公司内部任职、和公司重要的业务和专业没有联系的性质。独立董事的确立,改变了董事会成员的利益结构,弥补了完全由董事单位推荐或委派懂事的差距,同时也有利于董事会正确抉择,真正的发挥经营监督职能,从事使得工资治理结构得到完善,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可维护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能够促进公司的整体发展。

(四)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我国《公司法》规定,董事长对外担任公司法人代表。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活动的复杂,董事长无力掌管公司的各项事宜,此时需要聘请专业的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企业外部人员作为企业的经理层来负责管理公司经营业务,董事们则监督并约束经理人员的行为。相反,如果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监督的意义就不存在。这种现象会导致内部人员控制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的监督形同虚设,公司经理为了自身利益会采取不利于公司价值实现最大化的手段,从而导致了其他股东的利益严重受损,公司经营绩效必然严重下降。

(五)监事会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会设置监事会,来负责监督公司日常经营活动以及对董事和经理人员违反行为批评指正。董事和经理人员的行为被监督,职工们自身的利益就将得到维护。职工代表担任监事会职位越多,监督的效果越有效,公司的经营绩效越会提高。

(六)高管人员激励对经营绩效的影响

高额的薪酬激励、奖金激励和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三种主要方式。在长期激励方式的选择上,股权激励是最佳的方式。在股权激励的方式下,高管人员将产生“所有权”意识,会把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与公司长期经营绩效的好坏紧紧地联系起来,更有利于公司长远的发展,同时也会更加专注如何完善公司的治理,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2013至2015年这三年的59家上市公司177个样本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二)研究假设

本节提出的以下实证研究假设,建立在上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假设一: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假设二:股权制衡度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假设三:能正确判断公司经营状况的独立董事所占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假设四: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经营绩效负相关。假设五:监事会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假设六:保证大股东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的选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是本文笔者研究的重点,所以被解释对象为经营绩效。根据杜邦分析法认为净资产收益率是由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以及权益乘数这三者的乘积计算而来的。它从所有者权益的角度来考核企业获利能力和投资回报能力,是一个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指标,且能够较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所以本文将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经营绩效的指标。

2.解释变量的选取。由于本文是研究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那么解释对象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最佳的选择。本文共设计了以下六个解释变量,其中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为虚拟变量,如果董事长没有兼任总经理那么就是为“0”,反之则为“1”:

(1)股权集中度(CR1)(2)股权制衡度(Z)(3)独立董事比例(BL)(4)董事长是否兼任总经理(A2)(5)监事会规模(SN)(6)高管人员持股比例(GCP)

3.控制变量的选取。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还有很多,为了真实而准确的反映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有必要适当的引入控制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设为企业规模(SET)与资产负债率(DEBT)。

(四)模型构建

综上所述,构建模型如下:ROE=α+α1CR1+α2Z+α3BL+ α4A2+α5SN+α6GCP+α7SET+α8DEBT+ε

其中,α是回归模型的截距,α1、α2、α3、α4、α5、α6、α7、α8为多元回归系数,ε为回归方程的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1.相关性分析。初步描述和判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简单相关性,在进行多元分析时需要用到简单相关性。下表(表1)就是简单相关系数表,表中列举了各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简单相关性。

根据上表,分析得出下列的结论:

(1)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2013至201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股权制衡度和监事会规模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175和0.262。即表明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随着公司股权制衡度与监事会规模的增加而增加。

(2)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2013至2015年的净资产收益率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164。即表明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不利于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

(3)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高管人员持股比例、公司规模成弱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为0.055和0.074。但是显著性程度很低,需要进一步使用回归分析来探讨。

(4)江苏省沪市主板A股上市公司在收益率中净资产与股权集中程度,单独董事和资产负债率都显示呈现出负弱相关的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24、-0.036、-0.112。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进一步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本部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分析就是分析上市经营绩效受公司管理结构有哪些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依据统计学原理可得出,只要容差小于0.1或者是VIF(方差膨胀因子)大于5时,各个变量之间出现多重共线性的可能性大一些。依照多重共线性判断数据可看出,方差膨胀率均小于5且容差均大于0.1,可见该多元回归模型不受多重共线性的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变量间没有多重共线性关系。

由回归方差分析与总体回归效果数据分析表可知,一旦调整R方呈现13.2%数据时,即隐含的含义是:文本可以选择解释变量变化中的13.2%用于解释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可得方程的中的拟合程度趋小。但是符合线性回归的条件回归方程的F统计计量值为4.343,对应的Sig值为0.000

五、研究结论

第一,股权集中度与经营绩效不显著相关。这是因为股权集中度是一把双刃剑,要合理的控制第一大股东的股权,让大股东发挥对管理经营者的积极监督作用,这样做对于提高营业绩效有很大作用。于是,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第二,股权制衡度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与假设一致。由此可见第二至第五大股东的存在既能对第一大控股大股东起到制衡的作用,又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可对前五位大股东的股份适当提高,让他们对第一大股东发挥制衡作用。

第三,独立董事比例与经营绩效不显著相关。这是因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过于形式化、独立董事比例较低、独立董事自身责任心不强、身兼多个职位和不能自主想到解决方式,致使在对上市公司里独立董事并没与发挥实际的作用,微薄的力量并不能影响公司经营。因此,我国需要完善独立董事的制度,让独立董事发挥她们的监督管理作用。

第四,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与假设一致。由此可见董事长与总经理单独设置能够是董事会的监督能力得到增强,增强了董事长对总经理权力制衡作用,显著抑制总经理牺牲公司利益而谋取自身福利的行为,这样总经理能更专心的经营和管理公司,对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起着积极作用。由此可见,我国的上市公司就必须将董事长与总经理单独设置,这样有利于提高董事会独立监督性。

第五,监事会的规模和经营绩效呈现正相关,这个与假设不矛盾。因此可得出监事会能够对公司进行有效监督,能够维护公司和众多股东的合法利益,对公司的经济状况进行理性分析和监督。因此,我国上市公司要扩大监事会的规模,使得监事会充分发挥它们的监督作用。

第六,高管人员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不显著相关。这是因为高级管理人员持有本公司股份有激励的作用,对提高公司经营绩效有促进作用。为了公司更长远的发展,调动高管人员治理公司的积极性,公司应适当的将股份分发给高管人员作为他们提高经营绩效的奖励,以此来发挥股权激励的作用。

经营绩效论文篇(11)

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上创造了一个经济奇迹,国民收入直追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就生产率而言,则远远超越了美国。这令美国的管理学者十分震惊,纷纷探讨其中的原因。“麦肯锡7S管理框架”就是其中的一个研究成果,“7S管理框架”认为,任何一种高明的管理都涉及7个变量,并且必须把它们看成是相互关联的。这7个变量分别是:结构、战略、体制、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研究发现,美国企业普遍重视结构、战略、体制等硬管理要素,日本企业则在此基础上,更加重视人员、作风、技巧、共有的价值观等四个软管理要素。分析表明,美国企业侧重于制度管理,日本企业则侧重于文化管理。企业文化于是兴盛起来,并迅速传入中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

日本企业的经营实践似乎已经表明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相关性,然而喜欢实证研究的美国学者仍然要弄清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究竟有没有内在关联?若有,那是什么?

笔者认为,仅有实证研究是根本无法揭示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辩证关系的,必须辅以理论论证,因为影响企业经营业绩的因素过于复杂,这些因素互相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根本无法理清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科特与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教授和詹姆斯·L·赫斯克特教授合作,在1987-1991年的四年多时间里,分四个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写成了《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肯定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关系紧密,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重大作用。

科特、赫斯克特发现,凡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都要涉及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可是这些著作的观点并不一致,他们将这些理论观点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同时采用“理论观点与公司实际对照”的方法,分别加以验证。

(一)“强力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将企业文化区分为两类:强力型企业文化和脆弱型企业文化。所谓强文化,就是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高的企业文化。反之,一致性和牢固性都很低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该理论认为:强力型企业文化必然导致优异的企业经营业绩。

科特、赫斯克特实证分析之后发现:

1.强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之间的确存在一种正比例关系。

2.这种比例关系十分脆弱,有10家强文化公司虽然曾经有过业绩辉煌的历史,但在1977-1988年间的经营业绩并不是很好。

3.有四家公司企业文化脆弱,却有着卓有成效的经营业绩。

(二)“策略合理型理论”及其验证

策略合理型理论认为,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的企业文化必须是与企业环境、企业经营策略相适应的文化,文化适应性越强,经营业绩越好;适应性越弱,经营业绩越差。

科特、赫斯克特为了验证“策略合理型理论”的正误,从原来选定的207家公司中,再挑选出22家企业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这22家公司分成对照的两组,一组是经营业绩好的;另一组是经营业绩差的。实证研究的结果是:

1.无论经营业绩好坏,企业文化的影响都是深刻的、不容忽视的。

2.22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强弱程度基本相同,然而适应性不同,所以经营业绩就不同。

3.企业文化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不断演变,就会损伤企业的长期经营业绩。

(三)“灵活适应型理论”及其验证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企业文化必须适应市场经营环境的变化,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领先于其他企业,只有这样的企业文化才会在较长时期与企业经营业绩相互联系。

科特、赫斯克特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中,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改革的例证比在企业经营业绩不佳的公司中要多得多。经营业绩优异的公司与业绩不佳的公司相比较,它们都更为积极主动地去眼观、耳听、体察以及去行动。

二、对科特、赫斯克特实证研究的分析

分析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企业文化与短期经营业绩相关性不大,与长期经营业绩相关性较强。

第二,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必然关系,强力型文化的企业经营可能会失败,脆弱型文化的企业也许会经营成功。

第三,企业文化应该具有行业、市场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经营将会失败。

但是,科特、赫斯克特的实证研究也存在一系列没有解决的问题,诸如:

第一,企业文化与长期经营业绩的确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性具体来说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经营业绩是否是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

第三,具有强力型、适应型的企业文化的公司为什么并不一定经营业绩良好?某些弱型企业文化的公司业绩为何反而优异?

三、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重新认识

针对科特、赫斯克特的研究结果存在的疑问,笔者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思考,用以解释人们对文化与经营业绩关系的疑惑。

(一)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不存在单一的正相关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和行动的指南,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行为,可能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然而,影响经营业绩的因素除了企业能够控制的内因之外,还有许多外部因素。单就内部因素而言,企业文化也不能代替决策是否正确,资源是否充足,技术是否先进等等因素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因此,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之间的确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关系。这样就能解释以下问题: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优秀,但业绩却不太理想?为什么有的企业文化脆弱,但业绩良好?

(二)经营业绩不是衡量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

分析科特的实证研究不难发现,他把经营业绩作为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唯一要素,这一观点直接得自于一个传统的命题:企业的功能就是获取最大的利润。

黄静博士对此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仍然没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黄博士认为,判断企业文化是否优秀的标准有两个:1.企业文化的有效性是判断文化优劣的首要准则;2.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适应。什么是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黄博士说,文化的有效性首先表现在该文化能否促使企业经营业绩的发展,这是优秀企业文化的根本特征;其次,判断企业文化的有效性须关注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导向是否能在员工心中建立一种符合社会道德,促使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观;最后,还须评估企业文化带给消费者除物的满足外的精神和情感满足,是否为人类社会文化的进步增光添彩。

黄博士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判断文化优劣的多元标准,破除了一个迷信:经营业绩是判断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然而,黄博士的多元标准的确定本身缺乏统一的视角,分别涉及了企业本位、社会本位以及消费者本位,同时,他没有对此问题展开充分的论证,仅仅点到为止。

笔者认为,判断企业文化优劣首先应该确定视角,本文确定的视角即为企业本位。也就是说,站在企业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而非社会的角度或者消费者的角度。因此,我们应该分析企业本身功能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逐渐上升,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所以,企业的职能实际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也是一个生活场所,还是社会伦理的主体。也就是说,现代企业承担着三项职能:赢利、全面满足员工的生活所需、履行社会伦理规范。

这样一来,判断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准是三个,而不是一个了,只有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的企业文化才能称之为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且,同样优秀的企业文化,三个指标的结构可能是不一样的。

当然,获利是企业的最基本职能,如果人们已经认识到经营业绩较差的原因的确在于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人们将会自觉地改变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规范,但这种改变并不是十分敏感的,因为人的特点是:改变一种外在的行为很容易,改变思想却很难。甚至,一个极端的情景是,人们宁愿牺牲利益,甚至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企业不是人,但却是人的集合,是否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

比如,在一个不成熟的、混乱的市场中,弄虚作假、偷税漏税、不正当竞争就能获得最大利益。果真这样做的企业,也果然赚了大钱,那么,它的企业文化是否就是优秀的?如果有这样一个企业,坚持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结果惨淡经营,或者虽然也赢利,但远远不如前一类企业,甚至被前一类企业挤垮,请问:这个企业的文化是否就是劣质的文化?

实际上,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将会推导出以下无法让人接受的结论:根据利润的大小,可以给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排出明确的优劣名次。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用狭隘的经营业绩来衡量企业文化的优劣,这是目前研究企业文化的一个最大的误区。

(三)企业文化是目的与工具的统一体

从功利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的目的就是获得利润,企业文化则是达成目的的一种有效工具。如果用个体的人作个比喻,其荒谬性立即显露无疑:人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他的思想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等等都是手段,能够挣得更多金钱的价值观是最优秀的价值观。为何企业抱持这样的观点就不觉得荒谬呢?因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企业不是人,没有人格,在精神上不可能有所追求,也就是说,个体的人是生活在现实和意义的双重世界里,而企业则永远仅仅生存于现实的世界里,它无须意义的支撑。可是,如此一来,企业对于人而言就是一个异己的东西,一种异己的力量,强迫着人们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人可以长期忍受这种痛苦的异化吗?人的本性是追求自由的,人不能允许企业成为异己的东西。随着人的基本需求逐渐得到较高程度的满足,他们开始争取对企业的主人地位,不再心甘情愿地充当企业的奴隶。

从人本主义的观点而言。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的需要,人是主人,企业则是工具,人既然生活在双重世界里,由人组成的企业当然也生存在双重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工具,同时也是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归宿。企业的一切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实践自己认同的思想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利润对于企业,就如同食物对人类,只是简单生存的必需而已,但不是最终的意义。随着人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企业文化将会从手段演变为目的,是两者完美的统一。

纯粹把企业文化看成实现企业功利目标的手段,这样的文化很难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当然也就只是少数人的文化,而不是企业文化,因为当代人的自我意识正在普遍觉醒,人们不再愿意成为少数人的工具,他们要做自己的主人,所以必然不甘心完全交出自己的灵魂,而让少数人随意地加以塑造。在文化面前,人同样是主体,而不是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