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1 17:07:09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其毕业生就业成本亦随之逐年攀高。然而,不少高职院校却在就业成本管理与核算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缺陷或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单纯追求以“高就业率”为标志的“社会效益”,而忽视自身的“就业经济效益”,造成了就业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二是就业经费管理囿于传统“经费包干”的预算模式,重年初预算、轻日常管理和核算,甚至不管理、少核算,导致经费的随意追加和浪费;三是缺乏对就业经费的专项管理,仅仅简单地列入年度预算,甚至和招生经费“捆绑”使用,在淡化费用与效益配合关系的同时,也存在着经费超支、管理失控和营私舞弊等隐患;四是实行“粗放型”核算,经费开支职能模糊,淡化了就业经费项目间的功能界限,导致经费管理的混乱。

对于以上问题和缺陷,笔者以为:转变就业经费管理理念、改进核算方法,是解决问题和根除缺陷的必由之路。

二、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的理念变革

理念之一:把就业费用当作“成本”而非“费用”来看待和管理。因为:“费用”仅作为高校的一般性“教育事业支出”,未体现其真正价值;而“成本”则与学校综合办学效益紧密联系,符合“费用与效益相配合”的原则。

理念之二:突破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既看重年初对就业经费的“预测型”预算,必要时辅以“弹性预算”,又注重年中的“预警型”监控和日常的就业成本开支核算,以使就业成本管理步入科学化轨道。

理念之三:将毕业生就业成本核算与招生成本核算分开,并与学校“教育事业支出”相对分离,实行独立核算,以体现就业成本的价值和效益。

理念之四:变“粗放型”核算为“集约型”核算,将就业成本按成本性态和职能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分别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成本开支效益。

三、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管理与核算

(一)毕业生就业成本项目的界定

结合高职院校就业成本开支实际,可列出如下项目:

1.津贴与补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机构中,按照有关规定开支的工作津贴和加班补贴。

2.办公费:反映依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不纳入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的书报杂志及办公用品开支。

3.宣传印刷费:因推荐毕业生就业而发生的广告费、宣传材料印刷费。

4.电话通讯费:反映就业机构发生的电话电报传真费、网络通讯费等。

5.交通费:反映为就业工作而发生的市内外交通费,包括:租车费、车辆用燃料费、过桥过路费、专用车辆保险费等。

6.邮寄费:反映与用工单位之间的信函往来、档案传递的邮寄费用。

7.差旅费:反映与用工单位进行工作洽谈、学生就业派遣而发生的车船票开支、住宿费、出差补、误餐补。

8.招待会议费:反映用工单位、中介机构来人洽谈用人协议时的相关开支及各种就业信息等会议场地租赁费、文件资料印刷费等。

9.中介费:反映支付给中介机构或个人中介的费用。

10.就业指导费:反映学生就业前的技能训练和职前教育费用,包括:材料消耗、教师的授课津贴等。

11.专项购置费:反映为就业机构专门购置的、不纳入学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计算机、传真机等专项设备开支。

(二)按照性态和职能分解成本项目并实施管理

按照性态和职能,将毕业生就业成本作如下分解:

上述分解表中:

1.第1-6项划为“固定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在历年经费预算中相对固定,与当年就业规模关系不大,不随其变化而变化。这些费用,要按年初预算指标加以严格控制、严格管理。

2.第7-9项划为“变动成本”是因为:

这些费用的数额与当年就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且随之呈正比例变动。这些费用虽然年初已列入预算,但其实际数额将受当年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行业结构、人才需求变化等不可控因素以及学生就业量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措施应是:年初预算、密切监控、动态管理、适度增减。

3.第10-12项划为“半变动成本”是因为:

根据历年支出情况,它们有一个基数,又随就业规模的变化而呈正比例变化,兼具固定与变动双重性质。就其归属,可根据学校实际,将之按一定标准分解,分别归集到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中加以核算;就其管理,应视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管理措施。

(三)主要账户设置及其核算方法

根据学校毕业生就业实际,可设置以下账户进行核算:

1.“就业经费”:贷方反映年初预算核拨经费及追加经费;借方反映实际发生的经费开支。年末贷方余额反映经费节约数,借方余额反映超支数。年终,应将该账户余额转入“就业经费节余”予以冲销,借贷双方均无余额。

2.“就业经费节余”:反映“就业经费”与“就业成本”相抵后的金额。其贷方登记由“就业经费”贷方转入的节约数;借方登记“就业经费”借方转入的超支额。该账户贷方余额,作为“滚存节余”下年继续使用;若为借方余额,应查明超支原因,酌情做出处理。

3.“就业成本”:借方反映各项就业费用的实际发生额和待摊就业费用的当年摊销额;贷方反映冲转“就业经费”的数额。

为便于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可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设置二级账户,并按成本项目中除“专项购置费”以外的11个项目进行明细核算,(亦可将11个项目作为二级账户进行核算)。费用发生时,借记“就业成本-固定(变动)成本-津贴(补贴等11项)”,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年终,借记“就业经费”,贷记“就业成本”。可见,设置该账户一是为了对各项就业开支进行归集;二是为了及时反映“就业经费”的实际支出额度,便于及时进行分析、监督和管理。该账户年末无余额。

年终,将该账户的累计发生额与“就业经费”的年初预算对比,既可以反映经费超支与否,又可与当年就业规模比较,算出“毕业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和“就业学生人均占用就业经费”两项重要指标,既利于各年度相关指标的纵向比较,又利于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相关考核与调研数据。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2)

绿色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计量、记录环境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开发的成本费用,同时对环境的维护和开发形成的效益进行合理计量与报告,从而综合评估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影响的一门新兴学科。长期以来,传统会计理论只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资本及其运动,不涉及由环境引发的经济问题。绿色会计则从人类的全部活动过程和整个生态环境资源出发,围绕着应如何补偿自然资源的耗费这一主题,将资源和环境问题纳入会计的范畴中,作为会计体系的一个新兴分支,解决了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对传统会计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1、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改变我国环境不断恶化现状的客观要求。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情况看,近年来我国大批森林草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失去平衡。黄河面临污染和断流的两重压力;监测的66.7%的河段为四类水质;1000万公顷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我国目前90%的草地已经或正在退化。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360亿元,生态破坏损失为500亿元,从根本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至关重要而往往被忽视的问题是,没有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会计能够引导和监督企业通过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2、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绿色GDP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的,但我国在计算GDP时,由于采用的是传统GDP统计核算方法和国民经济体系,没有考虑环境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些失误。基于此,中发办(1992)第7号文件明确要求,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活动的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这表明把自然资源的损耗反映在GDP之中势在必行。绿色会计的建立和运用,无疑为计算绿色GDP奠定坚实的微观基础。

3、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正确核算企业经营成果,准确地分析企业财务风险,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业绩的需要。在损益表中,计算经营成果时,只有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耗费作为收入的减项反映,才能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在负债总额中加上企业因对环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环保负债额,才能得出真实可靠的资产负债率,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绿色会计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可从社会的角度而不是仅仅从企业的角度来全面考核经营管理者的业绩。

4、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是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我国企业的发展模式是一种高损耗、高污染、低利用率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它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我国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同外国企业的合作及外国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逐年增加,若不重视环保,并将其纳入必要的会计核算体系内,我们牺牲的将不是一代人的利益。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环境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已是必然。同时,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他们常常将那些污染严重和破坏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我国加入WTO后,国门必将大大打开,若我们不采取措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那么将来的资源耗竭会更加严重。

二、目前我国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主要技术障碍

20世纪七十年代初,《会计学月刊》登载的两篇文章,即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揭开了世界绿色会计的研究序幕。我国是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才陆续有介绍、引进绿色会计的文章出现,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直到近几年,我国环境状况极度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才使得这一课题的研究成为热点。但是,目前国内外都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善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就我国而言,目前实施绿色会计核算还存在以下障碍:

1、绿色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尚未统一。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处于规范研究阶段,绿色会计的含义、核算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基本假定等基础理论尚未统一。

就绿色会计的涵义而言,西安交通大学的胥卫平在《环境会计定义之探讨》一文中列举了国内外关于绿色会计的不同定义,并且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未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概念。

关于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和原则的研究较多。一般认为,绿色会计核算的目标体系应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有人还提出最终目标,但是具体表述也不尽相同。就核算原则而言,朱丹在《论绿色会计理论的理论结构体系》一文中提出除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外,还有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充分披露原则等。张英则在《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理论框架》一文中提出在传统会计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应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增加“三益”原则,在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面增加外部成本内部化原则。

绿色会计的基本假设大多类比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也有人主张因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一般意义上的货币计量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提出多元计量假设。

2、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尚未统一。对于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理论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主要归纳如下:“三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或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四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支出、环境收益;“五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资本、环境费用、环境效益;“六要素论”认为环境会计要素包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利润。因此,目前尚未对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达成共识。

3、环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方法尚未统一。李阳在《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一文中就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的确认标准、方法及各要素的特征、分类和计价问题作了探讨;徐泓在《环境会计计量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文中主张采用货币作为单位;计量的基础可以采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替代成本等;计量方法有:费用效益分析法和数学模型法。王凤羽的《浅探绿色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一文中对绿色会计资产、费用、效益提出确认和计量方法,指出了财务报告包含内容。这些文献分别从不同角度对环境会计的确认和计量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探讨,但就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而言都未形成统一共识。要素的计量单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坚持传统的“价值形式法”;另一种观点认为,绿色会计不必拘泥于传统会计的货币价值形式,可以直接通过有关环境指标的运用,即所谓的“指标体系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采用何种方式尚未形成共识。

4、绿色会计的记录尚未形成规范。目前关于绿色会计记录方面的研究较少。会计记录主要应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账户设置;二是会计处理。就账户设置而言,王淑萍在《关于绿色会计的探讨》一文中就资产类、负债类、成本费用类、损益类应设置科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该研究应属于“四要素论”的后续。就会计处理而言,主要是类比传统会计的方法。因此,会计记录尚未形成可操作较强的规范。

5、绿色会计的报告内容和形式尚未统一。报告的形式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把绿色会计要素直接添加到原有的会计报表中去;另一种则是设置独立的绿色会计报表,即另外设置绿色资产负债表、绿色损益表、绿色现金流量表。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绿色会计报表模式。就内容而言,不论哪种形式,应包含哪些项目,都未形成统一的标准。

6、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绿色审计”区别于传统审计的显著标志就是对“绿色会计”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它是对披露“绿色会计”自然资源、环境计量合法性及环境效益真实性的鉴证审计;是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对传统审计进行的“绿化”。但目前绿色会计核算的绿色审计监督尚未建立。因此,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环境管理规定(ISO14000)的要求,尽快制定统一的《中国绿色审计指南草案》,是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必要条件。

三、推进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建议

鉴于目前我国绿色会计研究还很不完善,对于绿色会计理论基础、确认与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的编制等方面都很有争议,且缺乏可操作性。

1、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政府应当不断地引导会计界在绿色会计方面的研究,或者成立绿色会计理论及运用专题课题组,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理论水平,促进绿色会计理论早日与实践相结合,使绿色会计能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2、加强绿色会计和资源环境立法。实施绿色会计核算应建立四层次法规模式:会计法、相关资源及环保法绿色会计基本准则绿色会计具体业务准则企业内部绿色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个模式,我们必须进一步对现有的有关法律条文加以完善,同时加速这方面的立法。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3)

生态环境经济核算既是理论.又是实践。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不断推动其向前发展。

1.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现状

中国开展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研究始于2O世纪80年代。198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开展了“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课题研究。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后,我国政府于1994年正式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要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之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①完成了“中国典型生态区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及其计算方法”的研究,该研究应用了生态定位站的长期观测数据,结合了一些实地调查资料;②与世界银行合作,采用世界银行“真实储蓄率”的概念,开展了真实储蓄率的核算,并在山东烟台和福建三明两市进行了试点;2000年开始,与世界银行合作,开展了中国环境污染损失评估方法研究;2003年开始,与国家信息中心合作,开展了建立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模拟系统研究以及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核算表:2004年,开展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的研究。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项目有:①提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年文本).新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②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共同参加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课题;③与挪威统计局合作,编制了1987、1995、1997年中国能源生产与使用账户,测算了中国八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并利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并预测未来20年中国能源使用、大气排放趋势;④在黑龙江省、重庆市、海南省分别进行了水、工业污染、森林、环境保护支出等项目的核算试点:⑤组织翻译出版了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手册一2003》;⑥正在进行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和污染物实物核算、环境损失价值量核算研究工作。此外,2004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主持召开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出版了论文集。到目前为止,已出版的关于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主要著作有《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核算》——资源一经济一环境综合核算》、《绿色投入产出核算——理论与应用》、《环境经济与环境经济核算》、《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大趋势》、《环境核算体系研究》、《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理论与实践》、《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绿色核算》、《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等。

(1)SNA及其附属卫星账户SEEA的介绍和认识方面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在联合国1993版SNA及2000版、2003版SEEA公布之后,学者们对这一新鲜事物进行了分析解读。高敏雪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测度论述实行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的重要意义.认为环境经济核算实质是有关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核算ll3l。雷明、张东光、张建华对SNA和SEEA给予比较和评述,肯定了SEEA的重大意义。向书坚介绍了包含环境账户的国民经济核算矩阵(NAMEA),并将其与SEEA进行比较,提出了完善NAMEA的思路。许宪春、刘红艳、陈杏根、李静江等对SEEA的基本框架、估价方法、实施途径和数据保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2)我国绿色GDP(EDP)核算理论问题探索。

首先是EDP核算理论问题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以杨缅昆在《统计研究》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及其相关争论最为引人注目。杨缅昆对一些学者将环保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从GDP中剔除出去的主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商榷,并对研究绿色GDP时缺乏理论支持,对只是热衷于开“菜单”调整GDP的做法不大满意_15I,对环境退化核算提出了理论模型。杨缅昆、刘树和许秋起、杨灿还就EDP核算中资源价值是否进入产品、资源价值应否计算中间消耗、资源价值在EDP核算中如何处理等问题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讨论。廖明球区分了GDP绿化和绿色GDP,认为计算绿色GDP就是在GDP基础上扣除非生产经济资产的耗减和非生产自然资产的降级。其次是关于我国绿色GDP核算框架构建的研究。张东光构建了我国环境一经济一体化核算框架.建立了包含环境因素的生产账户。钟兆修分析了城市绿色GDP的两种核算模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开创性探讨了开放式绿色GDP核算问题。

周景博认为中国对SEEA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水平都有待提高,对SEEA实施步骤及其在中国实现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㈣。雷明在SEEA通用框架基础上.围绕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特征.结合国内有关研究,提出了中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CSEEA)框架。

(3)环境经济核算方法与实现途径的研究。

环境经济核算主要思路有:体现“压力一影响一反应”框架的环境经济统计指标体系、立足资源存量及其动态变化描述的自然资源账户、投入产出模式下的环境经济实物核算、以EDP估算为中心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和着眼环境保护活动的实物和货币核算。这些核算思路在实践中各有难点.需要经济学家、统计学家、环境、生态学者的共同努力。在绿色GDP核算中主要涉及到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环境降级损失的估算问题。

王永瑜就目前理论界争论较多的资源耗减价值的归属问题进行了考察和澄清,并建立了资源耗减价格模型。谢诗芬在绿色GDP核算中应遵循公允价值计量原则,提出公允价值计量是绿色GDP和环境会计核算中最重要的计量方法。此外,一些学者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方法进行了探讨。

(4)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核算的研究

李忠魁等对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认为北京市森林资源总价值为2313.37亿元。其中林地价值20.8亿元.林木及产出价值159.16亿元.环境服务价值2l19.88亿元,社会效益价值13.53亿元[191。姜恩来等对海南省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结论为海南省森林资源的存量价值为325.90亿元。此外,杜丽娟等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核算;牛继宗等对山东省森林资源价值进行了估算;沈炜等对黑龙江省友好林业局森林价值进行了核算。聂华对森林资源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较深人的探讨。曹克瑜提出了将森林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思路、数据来源及实现途径,特别指出其实现途径可有两种:纳入GDP核算和纳入资产负债核算。张颖综合借鉴了已取得的成果,计算出了我国2002年基于森林的绿色GDP数值。

2.我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实践情况

我国学者对环境经济核算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至今已开展了北京、山东、黑龙江、山西、海南、重庆以及其他区域性的实践研究。如张军涛估算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损失价值.结果达29.6l亿元:王舒曼估算了江苏省大气资源的价值,并以此对GDP进行修正;王德发试算了上海工业绿色增加值:段志刚等编制了北京市社会核算矩阵。现以重庆的工业污染核算、张掖环境经济核算、宁夏基于环境的投入产出核算和海南森林资源核算为代表予以介绍。

(1)重庆市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

秦瑶、陆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重庆市工业污染环境核算实践[201。他们采用治污成本作为环境降级成本核算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基本思路是:以工业污染的实物量核算为基础,通过环保支出调查确定工业“三废”治理成本。一方面就当年实际处理的工业“三废”核算实际降级成本,另一方面就未处理量核算虚拟降级成本,进而根据环境降级成本GDP进行调整。重庆市基于工业污染的绿色GDP核算为老工业基地的工业环保核算提供了一种从污染物治理视角出发的核算思路。

(2)宁夏地区绿色投入产出核算。

雷明、胡宜朝应用绿色投入产出核算技术,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背景,编制出了宁夏地区1992年和1997年绿色投入产出表l2l_。该表的结构框架中包含8个能源产业部门及35个其他非能源产业部门共43个传统产业部门、3种能源(煤炭资源、石油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使用和3种污染物(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3个资源恢复部门和3个污染治理部门。结果发现,1992年宁夏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动用量分别为当年资源生产量的1.86倍、3.05倍、1.91倍。并得出1992年和1997年三种能源完全消耗系数、资源恢复贡献、三种污染物直接排放(产生)量和完全排放(产生)量前15个行业排名。

(3)张掖市环境经济综合核算。

陈东景在其博士论文中以联合国SEEA理论为指导,以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干流中游的张掖市为研究区域.从而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首次应用于我国内陆河流域。该成果建立了张掖市2000年的以水资源核算和环境污染核算为重点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账户,并构建了环境经济综合模型。结果发现:2000年张掖市环境保护的总支出额为4682.5万元,主要发生在“三废”治理上: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生产总值(EDP)为50.87亿元,比传统净国内生产总值(NDP)减少了8.43%;该市煤炭、水资源、土壤侵蚀和环境污染的环境总成本为4.681亿元,其中水资源过度使用的成本为1.9793亿元,煤炭的枯竭成本为1.3356亿元,环境维护成本为0.7379亿元。

(4)海南省森林资源与经济的综合核算。

海南省地处热带.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中国林科院、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组织对海南省森林资源进行了全面核算。核算内容包括森林资源实物量核算、热带森林资源价格研究、森林资源价值量核算以及森林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项目编制出了1995—2000年海南森林资源实物量变动核算表、海南森林资源价值型核算表、海南绿色GDP森林核算表、资产负债森林表和国家财富森林表。

3.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综观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生态环境的经济核算研究已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关注,其理论和方法也在日趋完善.但环境经济核算作为一个前沿和富有生命力的课题,还有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

(1)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有待完善。

目前环境估价理论尚没有统一,价值来源、价值确定方法、价值模型没有规范且争论较大。资源价值的实质还不明确.这成为实施生态环境经济核算的一大障碍。

(2)生态环境的会计、专业统计与环境经济核算的协调统一研究有待加强。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4)

王军副部长在《让会计在哲学的意境中升华》一文指出:“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中国的会计也正在快步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地扩大着我们的影响,会计行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的得到人们的认同和肯定,但目前我们最缺乏的是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这也是会计学为什么在重大理论创新方面做得不够的根本原因之一。”引人深思!我们认为会计创新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高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树立科学发展观,以“诚信、务实、创新,高效”的理念,探索独特的绿色、绿色财富核算考评一体化的绿色会计核算之路是关键。

1 绿色会计简述

会计核算是时代经济理论指导下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产物,发挥着信息反映和监督管理的重要作用。企业是人造财富的生产者,又是自然财富的最大消耗者,一个企业究竟对社会财富的增长有无贡献,要看它所创造的人造财富能否弥补所消耗的自然财富。显然,传统会计核算只计算投资者投入资本盈亏,其财务报告并不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在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资源环境损耗对于企业而言大多只是一种外部成本,尤其是在国有自然资源低价获取甚至无偿取得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将其纳入内部成本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进而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浪费和低效率,企业财富创造严重虚增,有些企业甚至是负增长。因此现行会计核算存在严重不实问题,有必要进行绿色会计核算创新。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指将自然贤源和环境状况纳入会计核算,追求企业消耗资源及排放污染最小化下的利润最大化,是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以正确核算经济和社会效益,井向利益相关人士提供企业资源环保全方位信息的现代会计学分支。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全新的应用学科。绿色会计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即绿色GDP核算)的微观基础。是由绿色财务会计和绿色管理会计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向包括投资者在内的企业利害关系人报告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可能存在的影响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因素,如环境支出、环境负债与环境业绩,以及环境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履行企业对利益关系者的诚实报告或详尽说明的责任。后者是提供对企业相关决策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2 中国绿色会计研究回顾

绿色会计研究突出环境自然资源如何在会计计量中得到体现的特点,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绿色循环社会健康发展的核算理论与实践成果,逐渐受到国内外会计界的广泛关注,经衷于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人士王维平、孙兴华的多次上书,在致公党叶文虎教授等的“实行中国绿色会计制度”政协提案呼吁下,及财政部原部长项怀诚的关注下,中国绿色会计第一个研究机构,“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于2001年春天正式成立了。中国《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绿色会计研究新篇章,是中国会计理论研究史上的新里程碑。其在《会计研究》杂志上进行全国环境会计研讨会征文影响显著,共征集全国各省市有关论文50余篇,2001年11月在南京大学召开了“中国会计学会首届环境会计研讨会,”并精选优秀论文17篇,2002年出版了中国会计理论研究丛书《环境会计专题》一书,一石激起千层浪,会计界反响强烈,有关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生态会计、绿色审计、绿色GDP等论文研究报道不断涌现,掀起了中国绿色会计研究第一次热潮。我们在张以宽教授带领下,除积极参加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换届后重庆,兰州的环境会计研讨会外,还在长沙、苏州、北京的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上,举办了绿色会计国际论坛分会,极大促进了中国绿色会计研究进程,随之“绿色会计”一词也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特别是2007年4月28日,日本绿色会计研究专家国部克彦教授,应北京大学王立彦教授邀请,来北大进行ISO14000环境管理会计交流会,井商讨在北京大学设立了“中日环境管理会计促进研究中心”,使人耳目一新。日本称“绿色会计”为“环境管理核算”(EMA),是一个在系统层面上把环境和经济联系到一起的工具,通过EMA企业可以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首开中日国际绿色会计研究先河!我们也迎来了中国绿色会计研究第二次热潮,但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国际绿色会计核算计量也在研究中淌无完全成熟经验,案例可借鉴!而且中国国情复杂,地大物博,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绿色会计核算内容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绿色会计准则研究仍然存在着部分空白,因此应结合中国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断探索,坚持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分步实施为宜。今年是中国第一个绿色会计组织――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喜读《会计最新动态》中周遥《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推进环境会计?》一文,呼吁环境会计准则早日出台感触颇深,期盼今年中国绿色会计研究第三次热潮的到来。

二、绿色财富核算思考

1 绿色财富核算产生

绿色财富核算是绿色会计创新必然产物,王军副部长告诫我们:“会计在工作中得出的许多概念往往是习惯或权威造成的,以至于你根本没有经过批评的反省就盲目认定某些数据、某些表象一定是好的或坏的,这怎么能有重大创新和发现呢?以方法见长的笛卡尔,以怀疑作为方法,目的是要找到一个确定不疑的基础,也即最可靠的阿基米德点”。我们认为针对现行会计核算存在严重不实问题,绿色财富核算考评就是会计创新最可靠的“阿基米德点”。绿色财富核算考评是实施绿色核算战略的必然产物,是对企业自然资本存量及与环境友好企业的清洁生产效缋、绿色产品效绩、绿色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效绩的考评认证;也就是认真总结绿色GDP、绿色会计核算实践经验,以翔实货币计量数据核算可观的企业绿色效绩核算考评。随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建立,使人们对绿色财富核算考评的认识也有了提高。如世界银行针对传统经济学在计算财富效绩增长时,仅以人造财富为准计量,而忽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损益,形成虚幻的国民财富收入问题,率先提出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真实《绿色财富核算》考评研究

新理念。特别是世界绿色GDP和绿色会计核算的兴起,呼唤我们将自然资源的有限稀缺性评价计量,纳入传统财富核算考评范畴,全新的绿色财富核算效绩考评理论也应运而生了。

2 绿色财富核算考评内涵

绿色财富的核算考评重点是企业的自然资本存量,清洁生产效绩、绿色产品效绩、绿色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效绩。绿色财富就是认真总结绿色GDP核算、绿色会计核算实践效绩经验,以翔实数据核算企业可观的绿色效绩,传统经济学财富核算是以自然资源耗减、环境质量下降为代价的经济财富增长,其财富是虚增长、甚至是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支撑,以牺牲资源存量和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经济财富的增长,是人类工业时代黑色文明导致全球资源和环境危机恶果的根源,是不可持续的发展。为此,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世界银行颁布了一项衡量国家(地区)财富效绩的新标准,即一个国家的国家财富,应由自然资本、人造资本和人力资本所组成。“绿色财富”的真正含义是指国家生产出来的财富,减去国民消费,再减去产品资产的折旧和消耗掉的自然资源之后的净财富。

绿色财富观就是从传统经济学人造财富概念扩大到“人造财富和自然财富之和”的新理念。绿色财富观广义概念,应是由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本、人造资本、人力资本组成的有形财富、无形财富的综合效绩。绿色有形财富包括有形资源,如启然矿产、动物植物、人造产品、货币金钱、有价证券、房地产等,绿色无形财富包括无形资源,如:清洁空气、生态环境、时间空间、商机信息、精神健康、人力资本等,绿色财富的实质是自然财富和人造财富之和,减去有形无形资源损耗的真实净财富。

绿色财富核算考核内容广泛,影响人类劳动生产生活的一切生态环境资源,既包括有形的土地、水体、动植物、矿产等,也包括无形的风、光、热、气、时间空间、商机信誉、绿色品牌等资源,所以说自然界有形资源和无形绿色品牌资源都是绿色财富核算的内容。绿色财富核算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阐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并通过会计货币化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企业)总的绿色资本存量(或人均绿色资本存量)的变化,以此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企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或企业)的真实净财富的核算考评。简而言之“绿色财富核算考评”就是从传统经济学人造财富概念,扩大到人造财富和自然财富之和的绩效考评,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绿色指数法》研究构想

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核算战略理论指导下,思索王军部长的哲学创新意教诲:“我回顾了一些财务概念,都是简单的比率,没有综合性的指数,”我们深受启迪由此萌发出《绿色指数法》的研究设想:“用一系列简单绿色指数比率概括复杂的会计核算现象,用绿色指数法对绿色财富考评进行综合性描述、系统性描述、概括性描述。”这就是我所绿色经济核算课题组的研究重点。

通过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实施《绿色指数法》的研究建议:

(1)我们初步设想《绿色指数法》之一的绿色度指数公式为:Q=S/RXl00%;(Q为绿色度指数,S为绿色财富考评值,R为会计利润值)。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5)

 

一、成本作业性态的提出

2010年底,国家烟草专卖局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提出烟叶生产的成本核算必须从作业环节的角度进行细化,使成本信息能够真正指导烟叶的生产流程,促进各级烟草公司在烟叶生产投入上得到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虽然从总体上核算烟叶的生产成本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如作业环节的划分、数据的筛选、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等,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找到较为妥当的处理方法。

以作业链作为核算单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由烟叶生产的三个基本特征决定的:

首先,烟叶生产成本核算的主体存在双重性。从生产的角度看,烟农是完成生产的主体,是作业活动的直接实施方,烟农要投入土地、劳动和部分生产资料;从经营的角度看,烟草公司也是作业活动的参与方,要投入主要生产资料、技术人员、生产装备和设施等。这里显然存在双重核算主体的问题。

其次,存在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期的冲突。烟叶生产从育苗到最后将烟叶运往烟站,往往要持续一年的时间,但是成本核算期往往是一个月。说明传统的核算方法在时间上与烟叶生产特点有冲突。

第三,烟叶生产是复合的生产过程,单一成本核算方法的适应性受到限制。烟叶生产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工业制造过程,而是一个既包括了自然过程、加工工程、服务过程的复合作业链。比如育苗、采摘等是自然生长过程;而在烘烤是一个加工过程,而烟草公司的工作则是服务过程。

烟叶生产的这三个基本特征与成本核算上的矛盾,可以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理论,以作业环节为成本核算单元,寻求一定程度的解决。所谓成本的作业性态,是指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成本费用与作业流程的关系,可以将成本的处理分为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直接计入某一作业环节,二是采用一定方法处理后,计入作业环节。利用成本作业性态的这种性质,可将成本核算单元细化到作业,淡化由于主体不清带来的边界不清的问题;通过将烟叶成本计入相对时间不长的作业环节单元中,可调节烟叶生产周期与成本核算时限的矛盾;不同的作业环节可根据作业性质不同采用的核算方法,使核算有了针对性。所以,应用成本的作业性态,以环节作为成本核算的单元,在烟叶生产成本核算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难点

成本的作业性态应用在以作业链为单元的烟叶成本核算上,目前存在几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1、如何用成本性态理论选择适当的核算单元

本质上说,成本核算单元的选择实际上就是作业环节的选择。烟叶生产过程作业环节的划分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划分标准不易确定,烟叶生产过程不但持续时间长,而且成本发生的地点多,实施主体也多。比如育苗培育的地点在苗床,实施者是育苗专业户;移栽和田间管理发生地点在烟地,实施者是烟农;而收购、运输等则由烟站完成。按地点,还是按实施主体来划分作业环节,就可以得到不同的环节划分结果。还可以找到其他划分作业环节的标准,比如按自然生产过程划分,按烟投入物资的节奏划分作业,按管理层次划分等待,都存在按什么标准进行划分环节的问题。二是在哪个层面划分也不易确定,作业的划分可以比较细,比如分成几十个作业;也可以划分得比较粗,比如几个作业。作业划分得太细,工作量大;如果作业划分得太笼统,过于粗放,则可能达不到划分作业的效果。所以,找到成本费用发生的动因、数量与作业流程之间的关系,是作业环节划分是否科学,是否能真正反映烟叶生产作业链特点的基础性工作。

2、作业性态如何帮助数据辨认

如何将每笔投入放入适当的作业环节中,可能是要面对的最困难问题。归纳起来,烟叶生产投入的成本费用有几种成本性态特征:第一种是能够直接辨认清楚作业环节的成本,比如EM茵、基质、飘盘、塑料薄膜中的盖塑膜和垫膜等成本,可以直接作为育苗环节成本处理;第二种是指向性不明的费用,比如同样是肥料,移栽环节要用,田管环节也要用,如果财务资料中没有详细记载使用的环节,就存在进行辨认的问题;第三种是与作业环节只有间接关系的费用,比如烟水设施、烟路设施、烘房建设和改造投入等等。如何处理这几类投入的作业性态,是必须破解的难题。

3、如何进行数据的处理

进行辨认后的数据仍然存在一个怎样处理的问题。一直以来,烟草行业在处理烟叶生产成本时依据的是成本核算中的对象追溯原则,就是根据成本承载的对象来决定成本的归属。但这种方法在应用中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得到的成本信息不能够反映烟叶生产过程各环节的成本,而从管理角度看,这种按环节划分的成本信息是非常有用的;二是成本数据得到的及时性受到影响。所以,必须改变烟叶成本核算中仅仅按对象追溯原则为依据的做法,同时以成本的作业性态对成本进行归类。但是这里面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

三、解决的思路

1、关于核算单元确定的思路

在确定烟叶生产成本的核算单元时,有些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首先是完整性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要完整地反映烟叶生产过程,特别是几个基本环节,比如育苗、移栽、田管、采摘、烘烤等,核算单元的划分要清晰(又不要遗漏)地反映主要生产过程;其次是简明扼要原则,核算单元的确定要避免由于划分过于繁锁而造成实施困难;第三界限清楚原则,核算单元必须考虑作业环节划分与成本费用的联系,尽可能找到所发生的成本费用与所产生效率的联系;第四是可操作原则,如果要求资料过于详细,会带来收集上的困难。在确定以哪一个层面作为核算单元上,还要考虑工作的目的是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涉及因为作业环节带来的人员、过程、机构、设施等方面的改变,也不必专门考虑精细化管理的相关问题,从这个目的出发,选择稍粗一点的作业层面作为核算单元,是可以接受的。

2、关于数据筛选的思路

在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成本费用划入各核算单元之前,还必须对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进行筛选的原因,除了考虑上面讨论的数据与成本作业性态的三种特征(能直接辨认、不易直接辨认和间接费用)之外,还基于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地区内的各烟叶生产区域自然条件有差异,将这个地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核算单元时,可能将不同性质的成本放入了一个作业单元,造成数据的不可用。这样,在数据筛选上就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是否需要反映地区内由于自然条件形成的成本性态差异;二是如果要反映数据的自然差异,就存在数据筛选的顺序问题,是先筛选自然条件差异,还是先筛选特征差异。先对数据进行自然因素的筛选,针对性更强,得到的成本费用资料较为单纯;缺点是加大了工作量。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当然,也可以考虑将成本性态和地区划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处理。从实际情况看,宜将区域划分与成本性态分析结合起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两种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3、关于数据处理的思路

数据处理上,如何将成本性态的思想融入以作业环节为单元的核算工作中,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反映数据发生瞬时性,作业环节中发生的数据是在一个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成本性态的这种联系如果不是在发生的时间段内就适时地加以汇总,这种关系就会随着环节时间的过程而不清晰,就可能只留数据,而淡化了成本性态关系;二是正确处理数据核算上的及时性,目前数据的收集是按会计期间来进行的,比如是按月度会计期间甚至年度会计期间进行的汇总,显然这种汇总与烟叶生产作业环节的时间是没有关系的,要解决作业时间快速变化和数据收集时间上的不适应矛盾,就必须改变现有的烟叶成本数据收集模式,采用快速数据处理的办法。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

四、可供借鉴的方法

根据作者参与烟叶成本核算工作的实践,下面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

1、将整个环节分为7个作业单元

烟叶生产流程有三个层面:环节、作业和活动。论文大全,核算单元方法。以活动层作为核算单元,能够较为深入地反映烟叶生产作业的情况,但要求成本资料上非常细,加大了成本处理的成本。以作业层作为核算单元,含义上相对明确,但是又不至于太繁琐,但同样要求操作人员具有较高的判断成本费用性质的能力,工作量仍然较大。以环节层作为核算单元,工作量较前面两种方法要小,更重要的是成本划分的目的是进行环节成本的计算,从这个角度出发,将整个流程划分为7个核算单元,不但从时间上已经比较细,而且完全能够满足成本性态进行单元核算的要求。

2、数据的筛选

在数据筛选上,分成几个步骤:首先从总体上将非生产性投入筛掉,其次对剩下的生产性投入,根据成本的作业性态,将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进入不同的作业环节,一共有6个环节,将不能够直接进入作业环节的成本作为多动因成本放入多动因环节(最后可作单独处理,也可不作单独处理)。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6)

本论文以福建省邵武煤矿为例,通过对煤矿成本与费用等因素分析,探讨煤矿企业可行合理的成本构成,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完善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内容,适应改革和发展形势的要求。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煤矿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动因 一、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作为一个经济价值的范畴,在市场经济中是客观存在的,加强成本管理,努力降低成本,无论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还是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效益都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成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认识成本的经济实质。 成本的经济实质是: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总额。 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成本在经济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1)成本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成本越低企业纯收入就越多;(2)成本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指标,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成本上反映出来;(3)成本是制定价格的一项重要因素;(4)成本还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核算资料,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 因此,成本的经济实质也决定了成本会计反映的首要职能,也就是从经济价值补偿的角度出发,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支出,提供实际的成本核算资料。 二、煤矿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特点 目前,煤炭行业成本核算是依据1991年能源部制度的成本核算办法,1993年取消了行业会计制度,但是,煤炭成本核算基本框架没有变,还是按照计划经济和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确定,它仅核算煤矿的直接生产成本,导致长期以来煤炭企业成本核算不完整。 (一)通过制造成本来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的不足 1.随着矿山开采时间的延续,开采条件在逐步恶化。如开采水平逐年延深,排水、提升系统越来越复杂,地温增高导致通风费用加大等等,使得煤矿企业产量逐年递减,成本却逐年上升。 2.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作业人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粉尘的伤害,这一伤害是逐渐的,不可逆转的,这些作业人员的伤害补偿,如果未能在伤害当时进入成本进行核算,将给行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 3.煤矿职工收入低,绝大多数没有能力购买住房,回原籍安置也比较困难,所以退休后职工留在矿山的不少。煤矿企业多在深山和边远,其所盖的职工住房随着矿井开采的结束将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对煤矿职工的老有所养、安居乐业,这一最基本福利待遇,也应进行核算,作为当期费用进入生产成本。 4.煤矿开采属资源性的开发,80年代后煤炭资源取得必须有偿使用,存在前期勘探费用,而我们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并未计入这一费用。 5.煤矿资源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煤炭资源必将枯竭,因而企业也将报废关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转产和安置人员,因而存在退出成本,而这些成本企业却不能预提。 6.煤矿存在特困群体救助成本。邵武煤矿经过48年的开采,现有离退休人员、内退人员2000多人,另有伤病亡遗属等困难职工多,生活贫困。作为国有企业,我们积极对困难职工展开困难救助活动,给予发放救助金和慰问金,仅靠提取的福利费根本无法解决,而不足部分也没有在当期成本费用中体现,仅近几年,矿上支付春节慰问金平均每年就达100多万元。 7.煤矿企业存在改制成本。煤矿企业要走向市场竞争,但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沉重,要卸掉包袱轻装上阵,就必须对担负的社会职能多的矿山学校、矿山医院和矿山公安分局进行剥离,对矿办企业进行改制。仅2011年一年,矿上对相关单位进行资产剥离和改制成本就开销2000多万元。 本论文以福建省邵武煤矿为例,通过对煤矿成本与费用等因素分析,探讨煤矿企业可行合理的成本构成,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完善煤矿企业成本核算内容,适应改革和发展形势的要求。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煤矿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动因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7)

一、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我国当期存在的各种核算方法都是值得肯定的,有着自身存在的价值,为我国各个企业的核算提供了便利,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相对复杂的因素也融入到了企业成本核算中,此时,仅仅靠传统的成本核算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无法适应各种变动的因素。可以说,传统的成本核算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需要我们加以注意:(1)传统成本核算方式不具有实时性。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许多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已经和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相结合,成为了一种不可分离的整体,因此,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就需要将这一部分因素考虑进来。但是,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处理可变性和流动性因素的时候显得稍有滞后,无法及时的反应出流动性因素的存在,缺乏可操作性。(2)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真实的反应间接费用所产生的成本。所谓间接费用,就是指在不同项目和不同产品中,是否能够同时损耗的材料所产生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大多存在于生产部门或者是各个单位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所存在的共同费用中,它和每个项目和产品中所存在的直接费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国,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部分间接费用的计算,成为了传统成本核算的一个盲点。(3)传统的成本核算方式无法计算出对于环境的真实损耗。事实上,无论是任何一种企业,只要其生产,只要其经营,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向自然进行索取,这部分虽然不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对环境的损耗实际上也是一种成本,需要计算在成本核算中。我国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一因素,缺乏对环境成本的核算。

二、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产生的环境

生态环境对于我国乃至是整个地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环境的破坏是对人类自身的一种威胁和损害。但是,许多企业在环境保护这一层面上做的还不够,对于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深,还在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这导致了自然环境越来越差,自然损耗越来越多。可以说,对于大自然来说,它也有它存在的极限,它不会无休止的承受对其的践踏,它也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休息。因此,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理论就是在人们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程度上产生的,以清晰的向企业表明其核算所需要的环境成本,引起企业的重视,减少资源的浪费,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依据分析

(1)从扩大制造者责任理论出发,将企业成本核算具体化。从扩大制造者责任角度出发,它是将企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和企业对环境的消耗结合起来进行一个社会责任的评估,并将这种这回责任转嫁与制造者身上,成为制造者的一个责任。从实质上来说,扩大制造者责任这一理论思想实质上是对环境的一种保护,将对于环境的浪费归因于一种或者是几种因素上,使企业在资源损耗上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加强对资源的重视。(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原理的有一理论基础。所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实质上是指某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存续的全过程,既有生存也有消亡,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体现。与此同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还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各个过程的分析,从而对产品各个部分和各个阶段对于环境的索取和对于环境的浪费,是对资源损耗的一个综合性体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种从各个环节共同入手,综合性的对产品生命的各个环节进行透视的一种理论,它是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3)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是企业流动成本核算原理的最终理论支持。可以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不停的向环境索取,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环境负荷的增加,增加了环境的负担,企业从环境中获得了各种资源和能源,在此基础上,企业通过这种能源和资源的加工和再利用获得新型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个过程对资源的损耗是非常大的,环境资源流转平衡理论就是对这种利用的一种综合体现,为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提供了切实的依据。

综上,企业材料流动成本核算原理是在充分尊重环境和充分利用传统核算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正在以一种良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对资源的利用和间接费用损耗提供了数据支撑,从而为企业节约成本和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依据。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问题得到了教育界的重点关注。尽管我国有一些学者已经对高校教育成本问题进行了研讨,但和先进国家相比,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此项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为一体的课题,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入研究下去。本文就如何将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核算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初步地分析。

一、高校教育成本内涵

高校在完成培养学生任务的过程中,势必耗费一定数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校在提供教育服务全过程中所消耗的这些生产要素就构成了高校教育成本。从内容上来看,高校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从时间上看,高校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学生而消耗的当期投入和前期投入,这些投入既包括物化劳动,也包括活劳动,它们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在特定时期内通过高校这一主体为培养学生而进行的资金投放行为。

二、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程序

(一)确认资源费用,明确资源动因

高校资源费用的确定就是高校成本核算的范围, 即涉及费用数额较大或需要有关部门重点监管的费用。而本文所提及的资源动因就是高校各项作业消耗资源的方式或依据。根据高校现有的会计账务处理系统以及间接费用发生情况,现将高校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资源项目及资源动因归纳总结如表1所示:

(二)分析确认作业,建立作业中心,形成作业成本库

高校在完成学生培养整个过程中,经常涉及的作业会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此种情形下,高校会以主要作业作为主体,然后将具有一定关联度的作业先进行合并,再建立作业中心,并将作业中心内的作业成本汇集在一起,从而构成同质成本库。因为考虑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具备一定的规律性,所以按照部门职能划分通常设置以下六个作业中心。在上面设置的基础上每个作业中心按照不同的教学单位再次进行详细划分, 这样就方便统计每个院( 系) 发生的费用消耗。下面就高校经常建立的作业中心及发生的主要作业归纳总结如下表2所示:

(三)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将资源费用分配到作业中心

在高校内,发生的每一项作业可能要同时消耗掉若干种资源,对于每一种资源同时又具有被不同的作业所消耗的可能性,为此要通过计算资源动因分配率将各项资源费用分配计入到各个作业中心。此处仅列举两个例子以示说明。

三、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存在的问题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在国外出现过许多的成功案例,目前在我国高校也具有一定的应用性,但是真正在我国高校全方位应用还是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探索深层因素,归纳以下几点:

(一)尚未确立高校作业成本观念

长久以来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欠缺成本意识。具体包括:对作业成本法本身具备的先进性认识不足;尚未正确意识到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教育成本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上述所欠缺的成本观念会导致在高校在运用作业成本过程中缺少组织方面整体的协调。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推广运用过程中需要诸多的人力和物力来从事复杂的调研工作,收集可识别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还要消耗人力、物力进一步建立诸多统计指标,这就意味着会使具体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增加大量的工作,再加上工作人员对作业成本法缺乏必要的了解,思想上难以接受这种新型成本核算方法,从而不利于具体实施工作。

(二)缺乏高校作业成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高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意味着高校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有着不同于其它行业的一套理论体系;高校这种具备特殊性的作业成本管理理论必须被应用于成本管理实践中才能进一步地完善和推广。但是我国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管理的时间都很短,而且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工业领域的,高校领域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呈现双重欠缺局面。

(三)尚未健全高校作业成本法实施环境

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与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要求在诸多方面都有差距,此种情况下,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的要求来核算高校成本,所计算出来的成本核算结果缺乏一定的可信性。例如:高校成本核算中所涉及的固定资产部分无需计提折旧,无法取得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数据信息。再加上高校作业成本管理中作业中心的划分与高校内部实际组织部门存有较大的不同,使得成本数据从初始收集、过程整理、最终统计工作具备不同程度地困难。

(四)难以确立高校作业中心以及成本动因

在具体高校成本核算工作中,如果成本动因与高校内的间接费用相关度低,成本动因就比较难确认;如果高校所发生费用的复杂度高,所需要的成本动因就较多。所以高校在进行间接费用分配时,往往会因为缺乏正确合适的成本动因以及详细数据信息而为实施过程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高校有效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对策

针对上述在高校实施作业成本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少学者已经开始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本文尝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力求领导的支持与员工的配合

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一项较为复杂、缜密的系统工程。例如,在初始调研、整体设计、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整个过程中,在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再划分各项作业,建立相应的作业及作业中心以及正确选择成本动因等等,上述基本工作都需要得到全体教职人员的支持配合。因此,要做好宣传与沟通工作,使高校全体教职人员认识到作业成本核算的必要性,掌握其核算的具体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职员工的配合,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才有可能顺利地实施。

(二)开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管理系统

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核算教育成本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管理体系,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维护和存储工作量都很大,且十分强调信息的准确、及时,仅靠人工操作一方面会使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核算出来的数据信息也不是太准确,难以将作业成本核算系统的特有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及其网络就会保障数据信息的渠道畅通。因此,高校迫切需要自行研发或者联合研发高校作业成本核算的计算机系统,以更好地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三)改进高校原有会计核算系统

为了更好地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前提条件是要大力推行现行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例如: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并行的核算原则,这样在满足高校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的同时,又确保费用发生受益期间的准确划分;此外,本文所提及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问题,如果在使用期限进行计提折旧,会使固定资产核算这部分更加合理化。

(四)在局部试行基础上推广实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新型复杂的成本核算方法,其实施工作量很大,而且实施费用比较高,最终收益也不稳定,建议操作实施速度不宜太快,最好在已经具备成熟条件的高校先行实施,而在高校内部,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部门或某一层次局部率先试行,然后再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实施。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为计量高校教育成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系统的方法。其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成本计算的精准性,还可以方便高校管理者掌控影响间接费用的诸多因素,方便其控制教育各环节的支出情况,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不必要的支出。当然,我国高校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整体环境也不够成熟,但相信在预知的未来,随着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应用条件的逐步成熟,作业成本法将在高校内得到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海兰,李淑霞.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成本核算中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8(7)

[2]崔荣芳,杨海平.基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学生培养成本计算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9)

企业的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会计成本核算,它关系到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重视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首先要认清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要性,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对其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加以分析,然后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在进一步的加快。就我国目前大多数的企业而言,他们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仍然拘泥于传统,这对于企业的核算工作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同时也阻碍了现代企业的发展。

1.1 理论相对滞后

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引起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我国的市场环境在不断的调整变化,企业要想适应市场,就必须要对于其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尤其是在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传统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理论已经不能对于现在的企业结构加以适应。但是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许许多多的管理者往往只注重于企业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所以许多的企业仍然在沿用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理论来进行现在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很显然这对于当代的成本核算管理是极其不利的,也影响了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正是由于在会计成本核算理论方面的落后,使得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降低。

1.2 内容过于单一

由于现代的企业往往没有引起对于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没有认识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导致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往往都过于单一。在大多数的企业中,其会计成本核算往往都只是对一些显性的成本进行核算,这些成本往往都是实物物资,但是在企业的运行中,还有着许许多多的隐性成本的存在,如果忽略了这部分成本,那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将是不完整的,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管理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只重视了其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而没有引起对于生产前和生产后成本的重视,所以在其核算过程中也就忽略了这一部分的内容,这样核算结果与实际经营情况就会存在很大的出入,对于企业的资金运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过于单一,所以就导致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

1.3 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在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就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许多的中小型企业中,其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在这些中小型的企业中,他们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往往还不足,而且在经验方面往往也有所欠缺,再加之企业对于其会计从业人员也疏于管理,这就导致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基本都是由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造成的,所以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有着极大的影响的。

2.改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现状的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我国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目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2.1 采用合理的核算方法

企业要想使得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就必须要对于其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加以革新,只有选择与时俱进的核算方法,才能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而且在选择核算方法的时候,不能够盲目地去进行选取,而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宜的核算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核算的精确度,使得数据更加可靠。

2.2 丰富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

在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过程中,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结构应该有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了解,对于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都要加以重视,不能对任何一方有所偏废,如果忽略了任何一方面的成本,都将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造成极大的影响。在核算工作中,尤其要注意对于隐性成本的核算,因为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但是它们往往也是最重要的,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应该对其引起重视。

2.3 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使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现状得以改善,一个关键的措施就是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对于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或者能力,那么将无法解决核算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就不能顺利地进行会计成本核算,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企业应当重视对于其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使其在知识上和技能上都能满足相应的要求,这样才能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结语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引起对于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视,并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现阶段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确保其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能够科学合理的开展,从而也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0)

关键词:

企业碳排放;碳会计;会计核算;成本核算

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温室气体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低碳生活成为国际各国的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借鉴和学习国外的先进会计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当前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的发展情况,构建适合我国发展的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进而实现会计理论的实现。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定义及可行性分析

(一)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定义1、已有定义中的模糊性。在已有的定义当中,对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理论界定上还有一些模糊,主要是对碳排放和碳排放权两者的区分上。在早期的对碳会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是从财务的角度着手,而且在很多资料中对碳排放和碳排放权两者的概念推出时间距今都不是很长,很多学者就认为其概念和原理与排放权、排污权等概念是相似的。所以在对碳会计的讨论只是在碳交易活动过程当中排放权的授予、交易以及取得的会计确认、计量等问题。而对碳排放会计的叙述则很少提及,随着会计的日益发展,以上的模糊性就愈发严重,因此目前对碳排放会计与其他概念的区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2、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定义界定。美国会计学教授曾将和碳排放及交易等相关会计的问题称为碳排放以及碳固会计,也就是碳会计,而且也提出了规范碳会计的思路,从中我们可以得出碳排放的会计概念属于碳会计范畴中。企业在引入碳排放会计核算这一概念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碳排放会计属于碳会计范畴,和碳交易区别开来。本文综合相关理论将碳排放会计会计核算的概念定位:企业内部的会计专业人员,借助已有的专业水平,对相对独立的企业进行控制、监督碳的产生来源,并对其排放量进行确认、计量以及披露过程。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可行性分析企业在碳排放会计核算理念的普及需要首先对其进行可行性的分析,也是为了为碳排放会计核算寻求更多地理论依据。主要是源自三方面理论基础作为保障,分别是: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这是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实施的基础,企业能够很好地实现碳排放会计也是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积极响应;其次会计理论的完善,也是其实施的基础,目前我国对碳排放会计的理论还不够完善,现阶段企业对碳排放的事项进行核算和管理,只能依据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因此尽快完善会计理论基础至关重要;最后则是技术性的基础,技术保障也是企业实施碳排放会计核算的关键之一。

二、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问题

(一)原有会计核算假设的局限性原有会计核算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碳排放的计量方式以及对环境价值的假设两方面。在我国碳排放会计核算的主要对象是温室气体,其具有独特的物力特点,并且碳排放和传统意义的经济事项不同,我们不能将碳排放只给予单纯的货币计量。除此之外碳排放和企业的周围环境紧密相连,在考虑碳排放对环境污染贡献值以及对企业经济影响的问题时,不得忽略环境的价值,但是在传统的理念当中,人们只是关心对环境的使用上,因此使得核算范围疏漏。

(二)企业碳足迹核算中的问题表现首先是对碳排放会计核算时怎样进行转化,碳排放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含碳的化合物,那么怎样将含碳的物质转换成将会制造出多少二氧化碳,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文献明确指出;其次是核算标准多样性,由于现今国际上存在很多种的核算标准,企业在实施碳排放会计核算前要将其余标准进行确认,但是由于标准很多,很难找到切实适合自己情况的范式,这为以后的核算工作的进行带来很多不便;再次则是对核算范围的界定,由于核算范围的界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并且学者之间各持己见,理论上的冲突,对以后的会计核算影响很大,并且也影响着最终的碳排放会计核算的结果;最后则是核算方法的选择问题,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核算方法,需要企业确立一定的核算标准以及工作人员对企业实际碳排放量的理解以及分析。

(三)成本核算的问题企业碳排放成本核算问题的来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成本的确认以及分类。碳排放成本的确认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由于目前企业对碳排放成本核算概念的不成熟,从而造成成本在流程和原则确认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直影响到了整个碳排放的成本核算。一般对碳排放的成本分类包括时间、空间、成本的发生指向以及环境效果四种维度。选取不同的分类方式将会面临不同的复杂程度以及不一样的结果。企业碳排放的外部影响造成的内部化问题,比如说,怎样将企业的碳排放对其环境的影响程度或价值转换成企业经济运行的成本,并以货币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基于对碳排放成本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上。

(四)信息披露造成的问题信息披露造成的问题分为三部分。第一没有确定的信息披露的框架进行指导或作为标准,造成信息披露框架的缺失;第二是信息披露的内容缺失,这一问题的来源主要是因为信息披露的整体框架缺失所造成的;第三是对信息披露方式的选择上,企业在对信息披露的方式进行选择时,主要依据两种思路:补充与独立报告。怎样选择企业的碳排放信息的披露方式也是目前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的问题分析

(一)核算假设局限性的分析对会计主体的假设,会计主体的立足点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个微观系统,而不能是宏观的全社会的会计系统,其反应的是有关碳排放的事项不能超越会计主体,除此之外碳排放会计主体不仅包括会计人员日常核算时所处理的主体,还需要保证和报告期的主体相统一,碳排放会计主体的假设是对其所描述的内容边界的界定。对持续经营的假设,这与会计主体的假设紧密相关,在碳排放会计核算的正常程序及方法来说,应该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一定的计量范围内,碳排放的会计主体应当在保证自然环境资源充沛以及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碳足迹核算问题的分析对核算对象的计量转化问题,可以参考IPCC中给出的有关GWP的定义,将核算对象进行标准的转化,这样就可以预测出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对核算的标准进行分析,现今较为标准的核算主体分为三类,分别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温室气体系列标准、WRI和WBCSD联和开发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以及英国标准协会的PAS。经济主体的特定标的物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大气当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净增长量为零的一种状态,这样的标准为企业的外部利益相关者提供一定依据,用于检测企业实现碳中和的程度。碳排放会计核算的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企业会计人员应当试着量化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当中的碳足迹,从而使得核算体系更为细化。最后是对核算范围进行规范,要对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量进行核算。

(三)成本核算问题的分析在碳排放成本确认上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源于对其定义的界定上。我们需要根据研究内容与目标,再做出合理的定义,对以后的计量奠定基础,对与碳排放成本分类的问题上,综合几种维度的优势,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成本的概念进行合理划分,此种划分方式对现阶段企业的发展较为有利。其次成本的核算方法的选择也应该有益于碳排放成本内部化,目前存在两种成本核算方法,全生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全生命周期的方法的过程更为细化及量化,其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工作量大,并且阶段的划分也容易产生误差。而作业成本的方法则是根据不同作业的动因对其进行分配,这一方法更为适合成本的分配。

(四)信息披露问题的分析信息披露框架的设定问题,是决定整个信息披露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很多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有些事项仍集中于文字性描述上,这种核算手段的缺失造成信息披露框架的形式单一,其次在对信息披露的内容设定的问题分析,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依据国外的相关理论,再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作出相应的反映。披露的形式的分析,从碳排放会计的角度,补充报告是将现有经济缺失补充到碳排放会计信息的账户中,独立报告则就将碳排放的信息和传统的财务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兼容性考虑进来,因此独立出来,编制独立的碳排放报告。

四、企业碳排放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

(一)核算的对象及内容不同学者对碳排放成本的定义是不尽相同的,但是碳排放成本核算的对象和内容大致上相同的,主要涵盖了四个部分。1、碳排放成本的确认。当企业所处理的业务与碳排放具有一定联系的时候,企业需要按照流程对碳排放成本进行确认;2、企业经济业务所涉及的碳排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其产生的原因、环节和流程,因此就需要进一步的对碳排放产生的原因、环节和流程进行分析;3、根据实际情况对碳排放成本的计量方法进行选择和确定;4、碳排放成本的信息披露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最后一步就是将记录的碳排放成本通过报表披露出来。

(二)碳排放成本的确认确认碳排放成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一是企业的该项业务必须与碳排放有一定的关系;二是该项与碳排放有关的业务必须能够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害;三是损害的经济利益是可以利用货币计量的。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注意一点,就是损害的经济效益能否予以资本化,当损害的经济效益能够在未来生产运营过程中能够再次流入企业,那么予以资本化,反之如果损害的经济效益在未来不能够再次流入企业,那么应该予以费用化,其具体流程如图3-1所示。

(三)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计量一般情况下,企业碳排放成本的计量主要内容由核算步骤和核算方法两部分组成。企业碳排放的核算主要分为以下三步:首先,要解决的是组织及运营边界的确定问题,其中,最关键的当属组织边界的确定问题,不同的企业对组织边界的界定是不同的,股权比例法和控制权法是现阶段最常用的界定方法,股权比例法比较适用于包含很多下属公司的企业,而控制权法的优势在于对组织实际控制的资源可以了解的更加清晰;与组织边界的界定相比,运营边界的界定要简单一些,运营边界界定的主要目的就是对企业产生的来源进行确定;其次,数据的收集整理。现阶段碳排放量的计量并不是直接测得的,而是由碳排放系数和企业的活动强度计算得来的,具体公式为:碳排放量(GHG)=排放系数(EF)×企业活动强度(A)。碳排放系数的实质是一种比例系数,指的是使没使用单位燃料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企业活动强度的实质是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其中必须要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和代表性;最后就是碳排放量的计算。

参考文献:

[1]陆颖.“史上最重”雾霾袭击东三省今日影响还将持续[N].北京晨报,2013-10-22(08).

[2]汤晓冬,张白玲.资源价值流转视角下的碳排放成本分析[J].商业会计,2013,4:17-20.

就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1)

【关键词】

军工企业;成本会计;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目前,在我国军工企业内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采取的是以制造成本法为基础的全部成本计算方法,也就是说,无需将产品的成本进一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它是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所有成本都计入到产品的成本当中,只有在产品销售以及毁损时才将其扣除。随着军工企业业务规模和生产内容的日益扩大,其业务范围涉及到军工科研、民品科研以及型号批次生产等,传统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其需要,为了实现对产品成本的精细化管理以及对员工绩效的考核等,军工企业应当重视对成本会计核算问题的研究,只有不断加强对成本的管理才能实现高效益的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国家改革目标的要求,有利于军工企业长远发展。军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探析

(一)成本管理理论与观念滞后、对成本工作不重视

相比较我国成本会计之前的发展状况,成本管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相比较西方国家而言,我国的成本管理发展步伐较慢,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由于成本管理理论系统的缺乏,在实际中,军工企业对于成本管理的观念便没有预期的那么强烈,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过程当中,就会忽略运用一些有效的成本管理方法来加强对所生产产品的管理和规划,相反,一味去追求高收益,这便使得军工企业在使自身收益增加的同时,成本也随之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在成本管理观念并没有深入军工生产企业当中的同时,他们对成本管理工作就不会予以重视。在日常中不重视成本管理,极端地去追求效益最大化,这会使得在整个军工企业内部形成成本管理慵懒的局面。实际工作中,成本管理不仅仅是军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它涉及到其他部门,需要它们的配合才能加以完成。往往在现实中,当财务会计部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需要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以便于划分成本核算的单位和费用,这时候,会由于在军工企业内部对成本核算工作没有给予重视,其他部门就不会通力配合财会部门,这便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了不便。这种局面的出现会从根本上影响军工企业效益的状况,更为甚者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核算账簿以及分类情况混乱

核算分类以及分类的准确性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基础,这样才能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数额,才能更好地核算不同型号产品的成本,并对其进行更加精确的规划。但是,在我国军工企业内部,核算账簿以及分类情况的混乱情况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账目类别的划分标准在不同的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划分标准,这样不固定的情况,使得成本费用核算的整体情况会出现问题,并且这样不一样的标准会让成本会计核算人员觉得企业并不重视对成本的管理,造成他们对工作的懈怠。其次,军工企业内部成本核算对象较为混乱,并且对于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正确的做法是应当采取不同的成本核算标准,但是有些军工企业为了图一时之便,对不同的成本核算对象采取同一种核算标准,这便会造成成本信息的不真实,并不能够为成本核算工作带来便利。最后,账簿和成本核算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军工企业对账簿和成本核算的制度管理并不规范,这一方面是由于内部的重视以及管理制度的不够严格,执行力度不强;另一方面是由于一些财务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跟不上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成本费用划分界限不明确,成本信息失真

产品的生产成本包括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它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这种成本费用划分的正确与否是成本费用核算工作的前提。在有些军工企业内部,对于直接归属于产品的成本的费用能够按照标准进行准确的划分,但是对于间接费用,需要按照固定标准进行分配的费用往往缺乏固定的分配标准,有些军工企业内部存在一定的分配标准,这些标准也是不准确的,并不能够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的实际状况。由此可见,成本费用标准的不明确性,会导致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情况,使得成本核算工作出现不完善的情况。

二、提升军工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途径

(一)加强成本会计理论研究、强化成本管理理念

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前提是丰富的理论内含,只有完善的成本会计理论基础,成本会计的核算工作才能够有章可循。因此在理论上,国家应当重视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研究工作,每年应当发出更多的成本核算的理论研究课题,选择那些较为优秀的研究成果与理论界和实务界共享。并且可以基于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来丰富现有的研究成果,这样就可以以此来引导成本会计核算的实务工作。理论工作的完善并不代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在军工企业中运用妥当,要想在军工企业中彻底贯彻成本会计核算的理论,就应当在企业中强化成本管理的观念。成本管理观念的深入贯彻需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首先在上层的管理者之间应当强化对成本的核算理念,由此向部门内部深入。另外,还应当制定相应的成本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成文规定,这样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才能够按照计划执行下来。再者,应当要求除了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的配合,应为成本的核算涉及到很多部门,只有充分了解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才能准确把握成本信息,才能更好地控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

(二)规范账簿以及分类账户的管理工作

理论和观念的管理是基础,有了基础不能加以严格的运用,对于成本会计核算工作而言也无济于事。因此,军工企业应当根据内部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对账簿和账户情况进行分类整理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结合成本管理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成本核算的标准,这种标准一旦制定出来,应当在不同的时期加以执行,这样同一产品在不同的时间段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对产品的优化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不同的产品应当根据该产品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成本核算标准,不能图得一时之快而采取并不合适的成本核算标准,从而将成本核算工作给白白浪费。关于账簿的管理,军工企业应当制定符合自身生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设置,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来执行。例如,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一家特大型的军工企业,它对于下属子公司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管理都有固定的标准,集团公司除了有特别的需要之外都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来执行。

(三)明确成本费用的划分界限,提升成本信息真实性

对于成本费用额划分界限,应当固定一种最适合产品实际情况的成本费用核算的方式,有些成本费用能够很明确地划分到一定的产品身上,但是有些成本费用并不能够明确地加以分配。对于不能够明确划分的成本费用类别,军工企业在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同时,也应当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情况,这样的划分界限才能够更加符合产品的实际生产状况,才能够以此提供更加精确的成品成本信息。

三、结论

军工企业尤其是特大型的军工企业的产品生产对于国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军工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应当充分注意到产品成本的会计核算工作。只有在追求产出并且同时兼顾成本时,才能够使得收益最大化。虽然军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是问题依旧存在,需要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