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金融抑制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2 17:35:49

金融抑制论文

金融抑制论文篇(1)

农村金融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抑制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消除它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已引起了决策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针对于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从研究的不同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的成果作一个透彻的了解,并对此研究的角度作简要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方向。

一、我国存在农村金融抑制

最早提出金融抑制理论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1973),他们深入的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集中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

国内一些学者沿着相同的思路对中国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大量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王国华、,2006)。

在以上三种类型的金融抑制中,供给型金融抑制起着主导作用,其它两种形式的金融抑制处于从属地位(何志雄,2003)。这是因为:首先,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先满足量的要求,然后才有质的提高。因此,只有在缓解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基础上,才会考虑需求的增加与需求的多样性问题。其次,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供给领先”模式已为许多国家,特别为东亚国家的发展所证实。第三,供给型金融抑制有时也会以需求型等金融抑制的形式出现(曾芳芳,2006)。

那么,我国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究竟有多大呢?李锐、朱喜(2007),通过biprobit和match模型定量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分析得出我国当前农户的金融抑制程度约为70.92%,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户的金融抑制程度相当严重。因此研究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此提出解除其抑制的政策建议显得十分必要。

二、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

(一)从供给角度来分析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其中多数研究沿袭了西方金融抑制理论传统,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资金供给有限,及金融服务项目不足。按照谢平(2001)的观点,“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在农村金融中会发挥作用。

任伟(2006)认为,我国当前农村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问题。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的金融体系使得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割裂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面资金流动是不畅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从农村向城市输送资金的单向流动的金融市场。这种金融市场的组织制度安排使得“三农”问题的解决面临资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是一个如何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制度的问题。

然而,以上分析和研究是在理论的层次上展开的,对实际的解说和操作可能不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从案例研究中才可增加其可信性。在此基础上,曾芳芳(2006)以重庆农村为例,认为重庆这种存款需求和规模均较小的欠发达地区,表面上看是金融有效需求不足,其实质却是金融供给类型不对,从根本上讲是金融供给的总量不足。

那洪生,周庆海(2004),则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具体表现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存在的金融抑制属于典型的供给型金融抑制,并指出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亦即不适当的制度安排。

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制度供给不足或资金供给不足单方面来分析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因此,在此基础上,马晓河、蓝海涛(2003),结合双重的供给不足,并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制度和资金双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传统工业化战略。

但如果仅从供给角度分析金融抑制,必然有这样一个前提,即农村的金融需求弹性是无限大的,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金融供给必然能产生相应的需求,达到供需自然平衡。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明显的资金有效需求或需求能力的不足(王彬,2008)。

(二)从需求角度来分析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

事实上,农村金融制度的完善不仅取决于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而且也取决于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强度。一些文献则从金融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抑制,认为行业风险、市场风险、制度风险、产业结构及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制约,致使农户借入资金的预期收益较低,同时,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替代效应与挤出效应,使我国农村中的农户形成了因其借款需求不足而导致的需求型金融抑制(高帆,2002)。

张琴,赵丙奇(2006)通过对农村金融交易主体的访问分析了农村资金需求者的情况,讨论了目前农村各个需求主体之间的不一致性以及出现的替代关系,同时指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需要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来满足。

进一步,刘祚祥(2007)从农村金融抑制的需求角度,注意到我国农户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的逆向淘汰趋势,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的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选择对金融交易的影响。刘祚祥与孙良媛在湘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的逆向淘汰趋势与农业的低效率增长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农户的自生能力不足是难以通过中央财政补贴来弥补的命题(刘祚祥、孙良媛,2006),从而为农村金融的需求型抑制提供了分析的逻辑起点。

(三)从供需均衡角度来分析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

如果只是单纯从金融体系的角度分析金融抑制问题,因此不够全面。为使金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从供求均衡的角度寻找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张杰等(2006),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应以金融需求为基础,走出中央与地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困局,尽快达到两者之间最优的均衡点。这就需要我们从金融供需的层面上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成因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对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于是,王彬(2008)从金融供需均衡的层面上,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成因也可以从农业、农村金融体系和政府三个层面来思考,从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虽然这些研究从制度层面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层面所做出的解释却不够系统和全面。基于此,何德旭与饶明(2007)试图从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层面,运用金融排斥性理论框架解析我国金融抑制的深层原因,他们认为产生农村金融抑制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在经营取向上对农户的金融需求造成了较强的金融排斥性,从而没有为农村经济发展配置足够的金融(信贷)资源。

综合各家观点,中国的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既有供给的问题也有需求的问题,但是到底先从需求角度入手还是先从供给入手这个问题很难得到完全的解释。对于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成因仍存在争议。并且我国学者大多数研究都只不过从理论上来研究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较少利用模型来进行分析,因此得出的结论有效性不强。

三、解除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政策建议

解决“金融抑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都主张实行“金融深化”,减少国家对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行政干预,推动金融交易的增加,强调货币深化和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是金融发展的必要步骤,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实现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

因此,鉴于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金融抑制问题,国内多数文献认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进行金融深化(郭卫2002,那洪生,周庆海,2004,涂高文2005,黄卫红,2006);王安明(2005)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金融深化的理论和制度。

在此基础上,王国华与(2006)进一步指出,农村金融深化的根本还在于制度创新,所以,应从农村的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状况出发,根据农村地区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结构、数量与特征,来设计和提供相应的制度供给,这是解决农村金融抑制的基本思路。于是,任伟(2006)、李春梅(2007)对此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指出政府应该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大局出发,从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制定全面、系统的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分阶段的实施规划。

另外,殷本杰(2006)通过规范的理论分析,论证了金融约束可以有效的修正金融抑制的许多缺陷。但何大安,丁芳伟(2006)从农村金融体制的内生性因素入手结合国内实际,认为当前的农村金融不是纯粹意义上的金融抑制,而是更多的反映为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动态转变。他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逐步解决农村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转变过程中诸如利率、市场准入、业务经营、资本流动等内生性因素对产生农村金融市场化非均衡推进现象影响的问题。

从刺激金融供给的角度,曾芳芳(2006)指出农村金融重组和深化是解决供给型金融抑制的有效途径。从根本上来看,农村金融供给可以归纳为农村金融机构的进入问题,在这个意义上,陈霞(2007)认为,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放宽合作金融的准入门槛、鼓励发展多元化的合作金融组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放开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管制,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和风险监管,是解除农村金融抑制的有效措施。另一方面,刘祚祥(2007)则从刺激金融需求的角度,提出解除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以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但是,他们的研究都只是从供需的单方面展开的,在此研究基础上,王彬(2008)进一步指出,应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供需之间的矛盾,重新定位与调整农村金融体系,以期通过制度创新以及加快相应的政府改革,改善农村金融供需双方关系,从而进一步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赵志芳(2007)运用交易费用等原理,分析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满足农村金融需求方面具有的天然的比较优势,因此基于重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思想,赵志芳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解除金融抑制的几点看法。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提出了要通过政府之力来解除农村的金融抑制现象,这就在逻辑上产生了一个悖论,政策性金融天生隐含着金融抑制的结果,而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又可用来推进农村金融抑制的解决,在实践中也产生出完全相反的效果,一些国家通过政策性金融有效解决了农村的金融抑制,一些国家却因为政策性金融加重了农村的金融抑制。政策性金融显然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引发金融抑制,也可用来缓解金融抑制(谢文,2006)。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我国不同的地区,由于其实际背景和侧重点不同,研究结论并不具有普适性,应根据实际情况来探寻切合我国各地区的行之有效的体制改革措施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1991.

[2](美)罗纳德・麦金农. 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1988.

[3]郭卫.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2002.

[4]何大安,丁芳伟.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化非均衡推进现象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6,(6).

[5]何德旭,饶明.金融排斥性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6]黄卫红.中国农村融资问题与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关系研究[J].农村经济,2006,(5).

[7]李锐,朱喜.农户金融抑制及其福利损失的计量分析[J].经济研究,2007,(2) .

[8]刘祚祥.农户的逆向淘汰、需求型金融抑制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07,(4).

[9]陈霞.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4).

[10]马晓河,蓝海涛.当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思路[J].中国金融,2003(11).

[11]那洪生,周庆海.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J].理论纵横,2004,(1).

[12]涂高文.完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1).

[13]王彬.农村金融抑制及制度创新――基于供需视角下的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8,(7).

[14]王国华,.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制度创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5).

[15]谢平.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的争论[J].金融研究,2001,(1).

[16]谢文.农村金融抑制与农发行发展路径选择[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6,(6).

[17]高帆.我国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及其解除[J].中国农村经济,2002,(12).

金融抑制论文篇(2)

一、金融抑制理论以及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1973年提出的。他们以发展中国家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发展中国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作用诸如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以及外汇市场管制等抑制经济停滞不前的问题。金融深化理论核心观点即是要全面推行金融自由化,取消政府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一切管制与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

二、我国金融深化进程

(一)我国金融抑制现状

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金融抑制现象。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同样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这种金融抑制的存在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也放慢经济发展进程。具体体现如下:

1.利率管制

近几年,除了2007年央行为应对流动性过剩、抑制通货膨胀等原因对利率实行加息政策外,一直实行低利率政策,2002年一年期利率曾低到1.98%,目前利率一直保持2.25%。低利率降低储蓄的愿望,降低投资的货币供给,导致有效投资不足;低利率刺激低收益投资的增加,降低社会平均投资收益率;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储蓄与投资缺口又会引起国际收支顺差。

表1:我国储蓄率与投资率状况(2000-2009年)

消费率

储蓄率

投资率

储蓄率-投资率

2000

62.3

37.7

35.3

2.4

2001

61.4

38.6

36.5

2.1

2002

59.6

40.4

37.9

2.5

2003

56.8

43.2

41.0

2.2

2004

54.3

45.7

43.2

2.5

2005

51.9

48.1

42.6

5.5

2006

49.9

50.1

42.5

7.6

2007

49.7

50.3

40.7

9.6

 

2008

49.2

50.8

41.7

金融抑制论文篇(3)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发展相对滞缓的局面。为了解决农村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从2004年开始,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关注点放在了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本应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推动作用,然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却存在着大量的金融抑制现象,金融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并没有在农村地区出现。为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文献,得出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形成原因及其化解途径上。

二、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国外关于金融抑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形成的原因及其化解途径。

(一)金融抑制的成因

1973年麦金农率先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金融抑制现象表现在“有组织的银行业在向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内地渗透上,在为一般的农村地区、特别是为小额借款人服务方面,是很不成功的。”这种不成功具体表现为一些独占许可证的进出口业、高度受保护的制造业、大跨国公司甚至政府机构,能够享有特权,获得银行的放款,而把农业、小规模的制造业、服务性行业等置之度外。这些部门的融资,只有靠放债人、当铺老板和合作社去满足。和肖的金融抑制理论不同,麦金农指出的“金融抑制”主要描述的是一种金融领域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小农户和小额借款人在融资上是被压制的。这些现象的背后,隐含着政府行为;而肖指出的“金融抑制”主要论述的是一种对价格压制的政策,这种压制的政策涉及到各个领域,既包括金融领域又包括非金融领域。

继麦金农和肖之后的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的效率非常低下,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普遍相当地严重。

世界银行(1989)的研究表明,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供给方面存在人为的低利率和贷款规定,扭曲了金融资源的分配,带来了不平等和腐败,使真正需要资金的单位(包括穷人)得不到信贷支持,最终既损害了金融部门的形象和金融发展。

(二)金融抑制的化解途径

美国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 T.Patrick,1966)针对发展中国家农村的金融发展曾提出两种模式:一是“需求追随”(demand-following)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来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经济主体会产生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不断发展,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产生和发展。这实际上是功能模式。二是“供给优先”(supply-leadin)模式,该模式强调金融服务的外在供给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即金融机构、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服务的供给先于需求。这实际上是机构模式。帕特里克指出,这两种模式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两种模式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优先型金融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爱德华·肖(1973)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要发挥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必须摒弃“金融抑制”,为此他提出了“金融深化”的政策主张,其主要路径是金融自由化,即减少政府对金融的过分干预,利用市场调动人们储蓄与投资的积极性。

Pischke、Adams、Donald(1987)实证地考察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借贷市场,也支持金融抑制理论,其结论是:能够从正规金融组织获得贷款的农户仅占总体农户的极少部分。针对这种情况,就应在政府推动下提高实际利率和实施金融自由化,最终实现由金融抑制向金融深化的转变,特别是应促使正规金融组织增加对农户的资金支持。

三、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一)金融抑制的表现形式

国内一些学者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李锐,朱喜(2007)通过运用biprobit模型和match模型,采用3000个农户的微观数据,计量分析了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及其福利损失的大小。研究发现,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为70.92%。大量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需求型金抑制;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

1 供给型金融抑制

对于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其中多数研究沿袭了西方金融抑制理论传统,从金融供给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认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资金供给有限,及金融服务项目不足。

乔海曙(2001)认为,导致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是正规金融部门对农户贷款的资金供给有限,进而政策建议就是强调通过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依靠正规金融部门增加对农户的资金供给来逐步解除金融抑制。

那洪生,周庆海(2004),也指出造成农村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供给不足,亦即不适当的制度安排。实际上,以上学者都只是从制度供给不足或资金供给不足单方面来分析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只强调其中一方面而提出的原因必然是不全面,不完善的。因此,在此基础上,马晓河、蓝海涛(2003),结合双重的供给不足,并通过进一步考察发现,制度和资金双重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城市和工业优先发展的传统工业化战略。但如果仅从供给角度分析金融抑制,必然有这样一个前提,即农村的金融需求弹性是无限大的,也就是说,只要有足够的金融供给必然能产生相应的需求,达到供需自然平衡。

2 需求型金融抑制

高帆(2002)从需求的角度来说明金融抑制。如果农户借款的预期收益率高且不存在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那么农户必然会增强从正规金融组织借款的需求程度;相反地,如果农户借款的预期收益率较低以及存在其他更为便利的借贷方式,农户对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需求就会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农村中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刘祚祥(2007)从农村金融抑制的需求角度,注意到我国农户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转移过程中的逆向淘汰趋势,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的微观经济组织的行为选择对金融交易的影响。刘祚祥与孙良媛在湘北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的逆向淘汰趋势与农业的低效率增长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农户的自生能力不足是难以通过中央财政补贴来弥补的命题(刘祚祥、孙良媛,2006),从而为农村金融的需求型抑制提供了分析的逻辑起点。

3 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

为使金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从供求均衡的角度寻找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张杰等(2006),认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应以金融需求为基础,走出中央与地方利益主体相互博弈的困局,尽快达到两者之间最优的均衡点。这就需要我们从金融供需的层面上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成因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对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王彬(2008)从金融供需均衡的层面上,指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成因也可以从农业、农村金融体系和政府三个层面来思考,从而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虽然这些研究从制度层面较好地解释了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但在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层面所做出的解释却不够系统和全面。

(二)金融抑制的化解途径

高帆认为解除需求型金融抑制可有以下途径:一是放宽对农村金融业和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让市场自发从内部产生原动力,在依法的前提下,鼓励农村进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和促进民营金融业发展;二是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得农民愿意进行生产性投资;三是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四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陈福成等认为要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构建高效农业和农村经济投入机制。具体在于实行对农业贷款的贴息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的核销处置、降低农业贷款和农业开发贷款;二是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领域的操作,可考虑允许农村信用社在一定的贷款比例内,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人民银行在再贴现支持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促使其加大票据贴现业务比例,解决资金调拨问题;三是将农发行职能定位于支持农业基础性项目,即“三元机构农业”中的传统农业,主要包括国家专储贷款、扶贫专项贴息贷款、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和国家财政资金相配套的重点项目贷款及老少边穷地区的项目贷款等;四是对邮政储蓄制度进行重新安排。

陈军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农村GDP水平和结构以及农民家庭收入水平和结构的不同,不同区域的金融服务需求也不同,因而不同区域的农信社将会选择不同的改革路径,从而农村信用社改革将会呈现出分类改革和层次演进的特点。

蒋满霖谈到建立农村土地金融制度时,设想把农业发展银行转变为农村土地银行,为农民提供土地担保、抵押贷款。

四、金融抑制的实证研究

朱喜,李子奈(2005)运用IVOR模型,对涉及10个省份的3000个农户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借贷对农户的经济影响,发现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户面临信贷约束,而且实证了借款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所产生的产出效应存在异质性。李锐,朱喜(2007)采用biprobit模型和match模型,在相同的数据样本上研究了农户的金融抑制程度及其造成的福利损失;金融抑制导致了样本农户在不同口径下的收入水皮遭受了损失;研究还发现“关系”对资金供给具有正的显着影响。

金融抑制论文篇(4)

关键词: 金融理论;金融深化;农业发展

Key words: financial theory;financial deepen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2—03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1.1 金融基本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系。

1.1.1 金融抑制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在研究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存在“金融抑制”问题。金融抑制的核心是利率管制。在金融抑制下,因为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储蓄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吸引那些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要么得不到贷款,要么借助于信贷配给,而银行只能选择安全项目,从而使风险降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很难得到银行信贷,只好求助于非正式或场外市场,这样非正式的信贷市场就会产生。

1.1.2 金融深化理论:麦金农和肖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是金融部门的高度发展和社会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其核心内容:放松利率管制;缩小指导性信贷计划实施范围;减少金融机构审批限制,促进金融同业竞争;发行直接融资工具,活跃证券市场;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限制。

1.1.3 金融约束理论: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于1997年提出了金融约束理论,认为“金融约束”政策比竞争性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核心是政府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而将利率维持在低于竞争性均衡水平的正的实际利率,从而为民间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创造租金机会,从而推动金融深化和经济增长。金融约束理论主张,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金融约束政策,达到提高金融市场效率、逐步实现金融深化的最终目标。

1.2 金融理论评价 农村金融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因此,分析金融理论利弊,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金融抑制论文篇(5)

0引言

观察人类经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总会导致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先上升而后下降,并且导致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但是,在政治因素的影响下,政府总会倾向于发展工业经济。所以,政府将通过采取金融抑制政策进行服务业发展的抑制,继而影响了经济结构的正常转型。因此,有必要对金融抑制与经济结构的转型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继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理论分析

在分析金融抑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的问题时,可以进行非平衡增长模型的构建。首先,在部门技术水平得到提高的情况下,工资水平将逐渐提高,而部门经济发展速度将逐渐放缓。而服务业技术进步较快,所以生产要素将逐渐流入该部门。但在金融抑制的影响下,服务业的工资水平又将受到抑制,继而使资源向服务业的流动受到阻碍。因此,两个部门产出比将与就业比相等,所以政府可以利用金融抑制政策进行工业部门的保护。其次,在取得技术进步的情况下,工业部门的就业份额和产出都会降低,服务业的份额则将上升,继而形成产业间的不平衡增长。而金融抑制的出现会导致服务业比重相对工业部门有所降低,继而使产业结构转型受到抑制。

2实证分析

为了更好的分析金融抑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需要在模型中加入控制偏好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避免重要的解释变量遭到遗漏。所以,可以根据上述理论建立如下式(1)的计量模型,以便利用该模型进行影响因素的识别。式中,STRUCTUREit为国家i在时间t内的GDP中服务业份额与工业部门份额的比例,可以进行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衡量。而FREPit为这段时间国家的金融抑制程度指标,Xit为与偏好有关的一组影响结构转型的控制变量。此外,αi指的是国家特定效应,γi指的是时间特定效应,ζit指的是随国家和时间变化的误差项,而这三种效应或误差都是未观测到的。

在人们的实际收入水平逐渐得到提高的情况下,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会逐渐增加,继而使服务业相对工业的份额经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而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近20年内的主要变量的简均值可以发现,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更高,贸易开发程度也更高。在人均实际GDP方面,发达国家的GDP更高,而实际利率水平也相对较高。从总体上来看,工业部门的比例与收入水平呈现出了倒U型的关系,而服务业与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所以,相较于工业比重,服务业与人均实际GDP呈现出U型曲线关系。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程度则更高,继而使经济中的服务业的比重受到了抑制,并影响了经济中的产业结构的正常转型。

3分析结果

3.1金融抑制阻碍了经济结构转型过程

完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后可以发现,在金融抑制不存在的情况下,资源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从工业流向服务业。而在这种情况下,工业部门的产出在经济中的比例将会下降,服务业的比例则会上升,继而实现经济结构的正常转型。但金融抑制的出现,使资源的流动受到了阻碍。而这样的阻碍将形成一种机制,对产业间的就业和产出产生影响,继而对经济结构转型过程造成影响。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受到金融抑制的影响更为显著。具体来讲,就是在金融抑制阻碍效果为1%的水平时,发展中国家就会受到显著影响。而在金融抑制阻碍效果为10%时,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转型才会受到显著影响。但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经济结构转型都会受到金融抑制的负面影响。此外,从产业就业比的角度来看,金融抑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也能够被体现出来。因为,金融抑制的出现将对劳动从工业向服务业流动的过程形成阻碍,继而导致服务业就业比例的降低。而服务业与工业的就业比变化过程遭到了阻碍,则将导致经济结构转型遭受阻碍。因此,通过影响就业比变化,金融抑制将给经济结构转型带来一定的阻碍。

3.2金融抑制政策成为了影响经济结构转型的手段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金融抑制政策成为了金融抑制给经济结构转型带来影响的重要手段。这些具有约束性的政策的制定,可以使有限金融资源得到直接配置,继而使市场失灵的问题得到解决,并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这样的政策的实行也将达成帕累托改进的效果,继而使金融的自由发展受到抑制。具体来讲,就是政府通过采取政策管制资本账户、限制银行业的进入和实现资本市场的管制,继而可以将有限的金融资源流向工业部门中的关键行业。而在这种情况下,上下游产业链都将被带动,继而使整工业部门得到发展。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金融抑制政策为偏好的行业发展提供支持,继而促进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市场机制得到不断完善的情况下,金融抑制政策实行带来的金融资源扭曲效应会逐渐凸显出来,继而使金融效率损失和成本不断增加。

4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要素必将从工业流向服务业。所以,政府通过制定金融抑制政策阻碍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将导致国家的经济结构失衡,还将使国民经济承受一定的结构性风险。因此,政府需要实现金融改革,并推动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发展,以便使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得到解决,继而在实现经济结构的正常转型的同时,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抑制论文篇(6)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不再是银行一家独大的传统布局,在金融衍生品近二十年迅速的衍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在形式与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快速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隐患,也就是金融行业的风险。这些风险随着经济的波动以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而扩大,政府面对金融风险必须采用干预手段,以确保金融秩序的正常,货币供需的稳定。然而,不适度的政府干预往往会造成金融抑制,甚至干扰金融业与经济的发展。

一、金融抑制理论概述

1.金融抑制的概念

金融抑制作为金融学的理论,其理论核心最初是指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国内资本市场进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进而影响资本市场运作的理论。金融抑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政府过分干预,改变了实际货币余额和物质资本的关系之间的互补作用,导致利率对于经济规律的违背,造成信贷双方的不信任,形成非正常的信贷市场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形成。金融抑制理论主要解释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因抑制作用而不能发挥金融市场自动调节作用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现象。

2.金融抑制对市场影响的过程

政府干预对金融抑制的程度,使得人们存款的实际收益很低,所以人们的储蓄喜好也很低,由于银行不能根据风险程度决定利率,低的实际贷款利率只能对低收益和低风险项目起到实际吸引作用,而对生产性项目或高风险项目来说,信贷的门槛太高,成本太高,同时,银行只选择较为安全的项目,进而抑制了企业与金融业间的有效联系。

3.金融抑制的表现形式

一是高准备要求。商业银行将一部分资金放在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贷款组合中有很大一部分由中央银行决定,这就是发展中国家金融管理的特点,金融抑制由于是在存贷利率上做的干预,因此高准备金率是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之一。二是名义利率限制。对贷款和存款的名义利率进行控制是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规定上限也可以规定确定比例。这种制定名义利率的形式压制了社会对金融中介机构实际债权存量的需求。当存在贷款低利率甚至负利率时,只能依靠信贷配额来消除对中介机构贷款的过高要求,进而影响金融市场的平衡。三是政府通过干预限制外源融资。政府账户上的赤字,常常通过预先占用存款银行的有限放款资源来弥补。

二、金融抑制的不良影响

1.限制了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

政府职能可以限制金融体系的扩大,金融机构扩大的边界是直到持有货币的实际收益加上提供金融产品或是服务的边际成本等于新投资的边际收益时为止。由于计划的滞后性无疑会阻碍一个有效的金融系统的扩张,在金融抑制下,不可能达到经济学理论上的边界,货币实际收益与服务的边际成本通常在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大于新投资的边际收益,金融业本身会出现缺陷,更无法引导私人储蓄向高收益的领域进行投资。

2.资本市场效率降低

金融抑制的持续,会降低已被限制的由金融机构作为导向的资本市场效率,这种经济风险也将持续扩大。金融市场的影响会在社会上产生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瓶颈,这种需求的下降就是金融抑制的自我抑制效果产生的。在金融抑制条件下,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价格也不能起到刺激供给、限制需求的作用。

3.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政府干预达到了金融抑制的程度,就会抑制经济水平的增长。因为政府干预货币制度改革能够刺激资本的增长,能够提高储蓄倾向和资本形成的质量,而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必将打破货币与商品市场的平衡,使得经济增长总体受到抑制。

4.加剧了经济上的分化

政府干预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汇率抑制,即抬高本国币值。这样的结果一定会造成出口的抑制,使得本国商品出口缺乏价格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出口。另一方面,内源融资使收入分配有利于城市中已拥有许多财富的富人。这样,使贫困的那部分受剥夺而更加贫困,使富裕的人在分配中受益而更加富裕,分化的严重,使得市场经济的公平性得不到体现,使得人们对市场的信心受到打击。

三、面对金融抑制采取的对策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分干预就会形成金融抑制,长期下去会阻碍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金融市场产生的一些新的情况,或是较为缓慢的经济增长,又必须依靠政府干预来扩大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不适宜的政府干预或是经济转型不好就会制约金融体制的发展。本文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好改变。我们的对策很明了,即加快国内金融业的市场化,以适应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发展。

1.利率政策的灵活性应当提高

国家对金融秩序的干预首先是对利率的控制。利率的灵活或是适应性的提高,需要加快利率的市场化的步伐。而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与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完全的市场化利率。利率市场化需要分层次进行。一是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政策逐渐放开。尤其是从农村信用社这个层面开始,因为我国农信社已通过多年的利率浮动,积累了一定经验,加上国家对农村与农业的支持,会在利率浮动上提供实践经验。二是适当扩大国有大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适应利率市场化,增强金融产品的灵活性,要适当的对控制国家主要存贷方向的五大行放开利率政策。三是加强利率方面的监管。充分发挥央行和银监会的作用,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

2.提高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除了上述对利率政策的监管,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还需要提高。以国际收支中的资本项目为例,我国缺乏监管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监管方法落后,监管预见性不够,一旦出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征兆,如果不进行管制,似乎还没有更有效的手段。所以,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尽快掌握与熟悉WTO规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监管策略,为金融业全面实现市场化做好准备。

3.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

我国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往往树立很高的门槛,尤其是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对中小企业的信心更加弱化。这样就很难搞活金融借贷在市场上的地位。在制定存贷政策过程中,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有区别的政策措施,但大部分都是尽可能地向国有大企业倾斜,严重影响了非国有金融的发展。

4.减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业务负担

对于我国金融机构来说,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对国家的政策性业务的支持较大,反之,其负担的压力也很大。我国在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已经完成了国有几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但仍然要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要协调好国家任务与自身盈利的关系。金融机构要在发挥好社会职能的同时考虑到自身在金融市场的作用,要做好风险控制与盈利的关系,扩大经营的灵活性,通过自身经营的灵活来进一步支持社会职能的发挥。

综上,我国经济发展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对我国政府发挥经济管理职能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应该借着经济新常态的机遇,进一步研究政府干预的措施,使得政府干预能够适当的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金融抑制论文篇(7)

FINANCEEVOLUTIONTHEORETICSAND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ON

CHENLiu_qin

(TianjinEconomic&DevelopmentResearchInstitute,Tianjin300202,China)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financecontrolanditslocalization,financedeepenanditsdisfigurementinherently,financerestrainanditstropismonthepolicy,putforwardthatourfinancialsystem''''sreformationshouldconfirmthefinancedeepenasanultimategoalofthereformation,takethefinancerestrainasanessentialmeasure,andharmonizetheconnectionbetweencurrencyfinanceandeconomicdevelopment.

Keywords:Financecontrol;Financedeepen;Financerestrain;Financialsystem;

一、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国的国有银行和拥有现代化管理与技术的外国银行的分支网络,组成了一个有限的,但却是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另一方则是传统的、落后的、小规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如钱庄、地下金融市场等。其次表现为与“二元”体系相关或不相关的资金流向的“二元”状态:有组织的金融机构遵循政府制定的低贷利率,将资金贷给公营部门及少数大企业,而大量小企业及住户则被排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之外,只能以较高的利率从非正式金融机构获得所需的贷款。另外,金融抑制还导致政府不适当的资金投向干预而累积大量的金融风险。

可见,金融抑制是“通过扭曲包括利率和汇率在内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再加上其他手段,这种战略会缩小或压低相对于非金融部门的金融体系的实际规模或实际增长率。”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其结果自然难免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的滞后甚至丧失。

金融抑制论文篇(8)

关键词 金融抑制 金融深化 创新

一、 引言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以及金融深化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20世纪70年代初,以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而所谓金融抑制是指一国的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经济生活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到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滞着经济的成长和发展。

金融抑制产生的经济根源在于我国农村经济具有的“分割性”:资金、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分散于零散的经济单位之中,国内市场也处在割裂状态,无法发挥其合理配置要素的功能,市场价格千差万别,这种“分割经济”也就决定了金融体制的割裂与脆弱。

为了使发展中国家摆脱金融抑制所造成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麦金农和肖金比系统地提出“金融深化”理论,指出了金融抑制的危害,并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投资及经济增长的正相关。金融深化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可以用以下这个函数来表达:

其中,表示实际货币需求;Y代表收入;I指投资;I/Y为投资占收入之比;D是各类存款名义利率的加权平均数;P*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麦金农认为,金融深化政策的首要任务应是保持一个较高的“货币存款的实际收益”,以此来刺激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M/P的需求。

三、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状

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程中,始终存在金融抑制问题。具体表现为:储蓄利率、贷款利率和规模由国家决定,金融机构网点较少,金融品种单一;多数农民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量金融资源流出农村等。

(一) 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虽已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这种分工结构突出表现为“金融的二元性”,即规范的金融部门与众多不规范的金融部门并存。规范的金融部门为了化解金融风险,强化自我约束,逐渐显露出按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行事的“嫌贫爱富”本性,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足。民间金融组织虽然具备金融深化的一些特征,但由于不具备法律地位,管理不够规范,发展受阻。

(二) 农村金融运行效率低下

农村金融机构种类相对单一,地区割据现象严重,无法展开有效竞争,缺乏推动农村金融机构提高运营效率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致使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整体上制度创新不强,处于低效率运行状态。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产权制度改革不彻底使得资源的配置与运用因缺少激励和约束而处于一种低效率的状态,加之自身服务条件、员工业务水平的落后,已不能适应农村金融创新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运行的低效率。

(三) 单一的金融产品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区界限,而且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从而需要从贷款融资、货款结算到保险、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但是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提供农业贷款、结算服务,而不能提供其他业务,缺乏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对策

第一,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以金融需求为导向,构建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层次、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这个市场的培育必将有助于改变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局面,完善现有的金融体系,缓解金融供给不足问题。主要措施有:积极推进政策性金融向开发性金融转型、强化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改革和完善商业性金融支农方式、规范并引导民间金融。

第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形式。首先,设计与开发新型金融工具。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供需媒介,新型融资工具的设计与开发能够拓宽资金的融通渠道。其次,创新农村金融担保形式。各地可结合信用村镇建设,由政府牵头,按照联保贷款的形式,组建业主联保贷款协会;也可以由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主,以龙头企业、经营业主筹资为辅,组成农业担保基金,主要为农户和经营业主服务,切实解决大额贷款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

第三,发展农村保险市场。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和经营模式,在防范和化解农业风险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保险的支持和保护。农业保险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稳定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抑制论文篇(9)

1973年,著名经济学家麦金龙提出了金融抑制论,他认为由于政府当局过分的干预金融活动,人为的压低利率和汇率,使二者无法真实的反应资金和外汇之间的供求关系,而政府又不能有效的抑制通货膨胀,结果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金融制度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落后与滞后又制约着金融的发展。这一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更多的关注金融抑制与经济的关系上来。

一、金融抑制的概念和来源

金融抑制是由于政府当局没有能够有效的控制通货膨胀,或者过渡干预金融市场,将利率汇率人为的压低所造成的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两方面均呆滞不前的现象。

金融抑制所体现的是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已经不能单纯的理解为金融领域或金融行业的抑制政策,而是应该把它看成是金融与经济相关的现象。

金融抑制是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状况分不开的,经济发展落后,金融体系不健全的状况是产生金融抑制的根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很多发展中国家,货币化的程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那么在国民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所占的比值就比较小。而货币是金融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低下的货币交易比值也就决定了本国的金融业处于不发达的地位,所以就更不用说用金融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其次,很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部门存在严重的二元结构特征,及存在现代金融部门和传统的金融部门并存的现象,这是和二元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的。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就有可能导致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所以也很容易产生金融抑制。

再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政府部门对利率和汇率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管制,对金融活动也管制许多,利率和汇率本来就是一过货币市场很重要的指标,他们都是价格的供求的反映,如果人为的管制他们,势必会导致价格的扭曲,完全不能反映货币的供求关系,这样不利于货币当局管理货币,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通货膨胀现象。

二、金融抑制的方式

首先,是利率管制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利率的价格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的。但是在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货币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果还是实行由货币供求决定利率的话,就会导致供小于求,这样就会使利率上升,对于投资需求旺盛的行业,他们的贷款成本就会增加,这对于企业来说就更增加了风险。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会采取利率最高上线的管制,这就必然会引起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不合理的差距,从而会影响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其次,是对投资选择的限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对投资部门的选择是金融部门分配资金的一种重要的渠道。这些限制包括要求金融部门必须贷款给政府规定的一些部门,或者是通过利率向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提供资金。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所以在寻求贷款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又要急需资金,所以他们不得不向民间借贷,从而使其贷款成本增加,这种做法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最后,是对银行业的集中管理发展中国家对银行业的开业登记一般都有很严格的管理,只有少数集团才能够通过政府部门批准而设立。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还限制外国金融机构在本国开设金融分支机构。所以相对来说本国的金融行业基本上就没有竞争对手,这样银行业就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而大家都知道,垄断是效率最低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严重阻碍了银行业的发展,从而严重影响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三、改革我国金融体系的思考

在金融抑制论提出的同时,很多国内外学者也同时提出了金融深化论。金融深化就是放松金融管制,使金融业有一定的自由发展,形成一个高效率的融资体系,全面动员和合理运用国内的资源,以达到经济健康发展的目标。

第一,推进利率体制的改革。长期以来我们都对利率实行了管制政策,这就使得利率不能很好的反应货币的价格,所以在改革利率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低利率的提高,而是允许利率在一定限度的浮动。长期以来,利率市场化就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随着国际化的深入,金融国际化也越来越明显,怎么能在这个大环境中把握好我国的金融业,对利率的调整就显的非常重要了。

第二,实行积极金融约束政策。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积累了很多的金融风险,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客观的对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做出评价和正确的估计,以及对他们所能带来的风险要做好心理准备。虽然金融抑制对经济的增长有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在金融抑制转向金融深化的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正确的金融约束手段从而能够很好的结合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

第三,推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纵观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单一的业务发展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金融机构的发展了,混业经营才能在现代金融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混业经营打破了传统的垄断经营,从而降低了系统性风险,对金融行业的完善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88.

金融抑制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民间借贷”是今年最热的词。从年初银行信贷收缩开始,民间信贷已然被推到风口浪尖,以温州为代表的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高利贷横行,取代了以往的炒房团与炒煤团等投资方式。本文从金融抑制论的角度浅析我国信贷缺口逐步扩大的过程,得出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民间借贷难以遏制的结论。

二、金融抑制论与金融约束论介绍

(一)金融抑制论。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I・麦金农(R.I.Mckinnon,1973 & Shaw,1973)几乎在同 时提出了“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 ”论和“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 ”论。这两个理论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金融抑制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加速工业化的目标下,企图人为以低成本来利用国内和国外金融资源,从而人为压低存贷款利率,由此造成金融市场调节资金供给和需求的能力丧失。

低利率一方面限制了金融体系动员国内储蓄的能力,造成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刺激了资金的过度需求。于是金融市场供求失衡,这又迫使政府进一步加强干预,即通过信贷配给,抑制过度的资金需求,强制实现资金供求平衡,从而使有限的资金大多低效率地使用。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低效率地使用资金,束缚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又反过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储蓄。

(二)金融约束论。

赫尔曼和斯蒂格利茨在他们的《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一文中重新审视了金融体系中的放松管制与加强政府干预的问题,确立了通过政府推动金融深化的策略,认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发展理论的假设前提为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在现实中,这种均衡条件难以普遍成立。况且,由于经济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行为、道德风险等,即使在瓦尔拉斯均衡的市场条件下,资金资源也难以被有效配置。所以政府的适当干预是十分必要的。金融约束的目标是政府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为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尤其是为银行部门创造租金机会,使其有长期经营的动力,以发挥银行掌握企业内部信息的优势,减少由信息问题引起的不利于完全竞争市场形成的一系列问题。

金融约束是一系列金融政策,这些金融政策构成政府推动金融深化战略的核心,制定的目的在于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设立租金。金融约束的本质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政策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机会。金融约束不同于金融压制:金融压制是政府从民间部门攫取租金;金融约束是政府在民间部门创造租金。

三、我国储蓄曲线研究

(一)我国储蓄曲线实证研究综述。

在本节中,本文回顾了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关于利率对于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通过对比学者们在研究数据的选取、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对实证结果的解释,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经验支持。

赵志君(1998)利用《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居民收入数据,根据生命周期假说提出的宏观储蓄率函数,引入了利率和通胀率数据,研究了1982 年至1994 年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储蓄率受经济增长率和滞后储蓄率的影响较大;名义利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是正的,通货膨胀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是负的,且名义利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较大。

李焰(1999)选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课题组提供的数据 1978-1997 年我国居民储蓄的数据,使用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率、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通过线性回归的方法研究了居民储蓄率与这些变量的关系。研究表明利率对于储蓄率的影响不确定。

许涤龙、乔增光(2002)在构建我国居民储蓄函数的基础上,以国内生产总值、零售物价指数、一年期存款利率、各期股市市值和制度变量这 5 个与储蓄相关的经济变量 1994-2000年的季度数据为依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居民储蓄进行了实证分析。他们主要研究的是居民储蓄存款函数而不是准确的储蓄函数。实证研究的结论认为名义利率与居民储蓄存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对国内实证研究的评价。

1、实证研究的结论差异较大。有的学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很小,甚至基本没有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显著。即便是认为影响显著的学者,依然在争论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方向。

2、国内的研究的实证数据全部是 2000 年之前的情况,没有对 2000 年之后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已有论文的研究发现,1996-1999 连续下调利率受到了学者的关注,所以这一时期的关于利率与居民储蓄的研究较多。

(三)实证研究。

1、回归方程建立。

在模型的选取中,我借鉴了李焰(1999)的回归模型,对其中的某些变量进行了修改。接下来对于实证研究中所需要的的年底储蓄余额、GDP增长率和实际利率,名义利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以上数据均来之2010年统计年鉴)。最后利用 Eviews 软件进行实证分析。

方程如下:

St=C+RtX1+ tX2+PtX3+ t

其中 St表示第t年的储蓄存款年底余额,Rt, t表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Pt表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t表示随机误差项,X1、X2、 X3表示各项系数,C代表常数项。

2、数据选取。

选取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具体数据见下表。

3、参数估计。

通过Eviews回归结果如下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得到回归方程:

S=-1.318187-1.617428Rt-0.1048 t+1.794939Pt

修正后拟合优度高达0.9968,整个回归方程在F统计量的显著性水平下也表现良好。年度储蓄余额与名义利率Rt,实际利率 t都成反方向变化,受名义利率的影响明显大于实际利率,受到实际利率的影响不大。年度储蓄余额与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方向变化,Pt的增加对储蓄的影响效果十分显著。

从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知道,2000年至2009年的储蓄额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呈反比,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正比。

四、以麦金农-肖模型为基础分析信贷缺口的扩大

结合以上对于我国储蓄曲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同时:ri为实际利率,S(gi)表示经济增长率为gi时的储蓄(i=1,2,3…),它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但是斜率很小(与原模型相反),F代表金融抑制水平:I表示投资,它是实际利率的减函数。用T来表示信贷缺口。

假设:(1)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2)没有国外融资来源。

从图1数据显示我国实际利率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并且已经是负数,从中发现,我国的金融抑制水平一直长期处在均衡利率之下,并且近十年呈逐年加剧趋势。

在图1中,我们先将实际利率限制在r的水平,此时所能形成的储蓄总额仅为S。但是从投资曲线来看,当实际利率为r的时候,意愿投资总额(即贷款需求)为I.这就形成了信贷资金的缺口T=(I-S)。如果政府只限制存款利率而不限制贷款利率,根据供求定律,贷款利率将上升到r4,结果是金融体系获得不正常的高额利润,即(r4-r)。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即限制存款利率又限制贷款利率,将中间的存贷利差作为金融企业创造的租金以解决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满足后来的金融约束论的理论要求,但是如果可贷资金严重供求不足,这种行政化的货币价格干预手段,必然导致非效率性和非价格性的信贷配给,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发生并将长期存在的实际情况。

现在,我们将金融抑制水平由F扩大到F1,则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方面,我国的储蓄总额随着实际存款利率的下降而得到少许的提高(从前面的实证分析来看,影响十分微弱),从而投资总额得到一定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利率从r下降到了r1,原来那些收益率低于r1的企业得以起死回生,,这样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下降,于是经济增长率从g下降到g1,储蓄曲线由S(g)向左移动到S(g1),此时信贷缺口进一步扩大为T1。因此,根据麦金农-肖的理论,实际利率的降低即减少了资本形成的数量,又降低了资本形成的质量,所以它对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双重的不利影响。

五、结论:数额巨大的民间借贷难以遏制

近年来中国普放高利贷,是违反市场化运作逻辑的货币政策的必然结果:央行把控制货币供给的大型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1.5%的历史高位,而把调节货币需求的基准利率人为压得过低,导致货币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全国信贷规模“失控”和利率“失序”,乃至全国各地普放高利贷,是这一扭曲的货币政策的必然产物。

随着我国金融抑制水平逐步扩大,实际利率长期维持在0利率左右徘徊,再加上不合理的货币政策手段组合,使我国处在银行可贷资金短缺,市场贷款需求旺盛,CPI高企,实际利率为负数的复杂经济金融形势。在贷款越紧缺的情况下,我国的贷款行政化比率越严重,此时,大部分中小企业是有寄希望于民间借贷,寄希望于高利贷。这种情况的产生将十分不利于我国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局,如若长期持续必将降低经济效率,引起整个经济金融体系的衰退。我国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政 治,读不懂中国的政治就读不懂中国的经济。所以我们必须从制度层面上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以此来推动金融体系的市场化,改变金融抑制的根本局面,增强央行的独立性。

只要基本的经济金融条件具备,以上的问题如果得不到遏制,尤其是在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相信不是在温州,就是在其他的什么地方,民间借贷崩盘的事情将再次发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抑制论文篇(11)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金融深化及其内在缺陷性、金融约束及其政策取向,提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应确定以金融深化为改革的终极目标,以金融约束为必要手段,协调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约束;金融体系 FINANCE EVOLUTION THEORETICS AND OUR FINANCIAL SYSTEM'S REFORMATIONCHEN Liu_qin(Tianjin Economic &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Tianjin 300202,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finance control and its localization, finance deepen and its disfigurement inherently, finance restrain and its tropism on the policy, put forward that our financial system 's reformation should confirm the finance deepen as an ultimate goal of the reformation, take the finance restrain as an essential measure, and harmoniz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urrency fi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 Finance control; Finance deepen; Finance restrain; Financial system;一、 金融抑制及其局限性 金融抑制,是指中央银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各种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经营流程和市场退出按照法律和货币政策实施严格管理,通过行政手段严格控制各金融机构设置和其资金运营的方式、方向、结构及空间布局。金融抑制可以促使银行等金融企业谨慎运作,控制经营风险,确保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清偿力,能促进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和市场竞争机制良好运作,在银行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当出现金融风波,甚至金融危机时,可尽可能以最小的代价保持银行业等金融企业的稳定。 但随着金融国际化,自由化和国际金融电子化技术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金融抑制难度不断增大,抑制成本激增,在金融领域造成 “非市场性风险”,其具体表现为:1、扭曲了金融资源的价格,造成虚假供求关系。金融抑制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实际利率(存、贷款利率)被压得过低,不能真实反映资金的稀缺程度和供求状况。其表现为政府对公营部门强制性低息信贷以及外汇市场的外汇管制等。对银行体系规定过高的准备金率和流动性比率也是价格扭曲的一种形式2、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损伤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金融抑制是以人为的力量替代市场力量,其直接成本是各项管理费用,间接成本是阻断市场力量的资源配置作用而产生的对银行等金融企业效率的破坏,同时,金融业务易被少数国有金融机构所垄断,缺乏竞争,金融效率低下。3、导致市场分割。市场分割首先表现为金融抑制经济中金融体系的“二元”状态:一方是遍布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