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1:02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1)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大批的国外学者开始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研究,我国从80年代起向国内介绍研究成果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但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仍没有被纳入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影响了外部投资者的相关投资决策。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基础的会计假设问题。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前提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传统会计的假设是从会计实践中来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有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缺乏有组织地协调开展,因此,现在还谈不上能有效地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组织人力资源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即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带有超前性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也带有一定的超前性。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与传统会计基本假设一致的问题上。完全脱离传统会计假设而提出的主要有“一假设论”、“三假设论”、“四假设论”和“六假设论”等多种观点。至于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的关系问题,阎达五、徐国君(1996年)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是建立在传统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会计除了遵循一般的假设外,还应有的三个假设: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人力资源决策不可缺少的。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就隐含着与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不能简单地完全继承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重新认识或适当扩充后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相对而言,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现阶段,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在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必要的补充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是易于理解和可以接受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的,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在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都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围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开展会计工作,不仅要求将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严格区分开来,而且要把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力资源产权的最终拥有者,但一旦与企业签订合同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后,通过人力资源产权的交易,企业就拥有或控制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工作时间表内企业能够运用使用权和处分权,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源己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如果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需要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产变化的信息,那么企业应当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有关人力资产的取得、开发、使用的信息,提供这一资产的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应当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从而也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向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同样也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这一工作也是围绕着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开展的,同样也应将这一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的信息与其他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信息区分开来。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既定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使企业在会计信息收集和处理中所应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保持稳定,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持续经营这一前提,要求组织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及其未来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保持人力资源有用性和高增值性,还要长期不断开发、丰富和发展。它也使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如人力资产的计量和人力资本权益的确立、有关支出的摊销期限的确定等,都是以持续经营的假设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是连续进行的,但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能等到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结束,各项资产都转化为货币资金、各项债务都清偿完毕后才进行结算工作和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人为地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每一个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进行会计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来说,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同样也要进行会计分期,也要对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的数量进行核算,确定在该会计期间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权益的变化等。会计分期还为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提供了较为恰当的时期范围,也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在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内合理地评价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分期既可按传统的日历年度,也可按劳动者与组织的契约期或合同期来划分会计时期,在预期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超级秘书网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将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并将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在传统会计中,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不在会计中予以反映。传统会计对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以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这显然无法反映经济环境特有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在人力资源会计中,一个组织在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配置和维护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仍可用货币计量,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等方面的信息。但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中涉及到种种主观因素、假定条件、人性化成分,如工作条件、环境、身体状况、职工的工作态度甚至情绪等等。因此,除了货币计量外,还需大量的非货币计量方法,甚至采取其他计量方式,如模糊性计量模式,方能对这种可变的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进行较为准确的计量,致使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假设扩展为货币性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假设。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2)

2勘察设计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定位

2.1企业战略职能

勘察设计单位应该将固有的工作计划和企业的战略理念相结合,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人力资源管理应与其他部门高度配合,相应地进行改变。具体工作如下:(1)给人力资源所在的环境进行定位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战略的规划,实施以及修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2)做出相关的适应性调整,例如体制的修改、机制的创新和模式的多元化等使企业得以生存。

2.2直线服务职能

越来越多的知识型员工加入了人力资源这个部门,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其直线部门应该是共同合作的关系,并不是独立和监督的关系。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应加入到直线部门中,更有利于掌握和开展人力资源工作,从而使与直线部门的各项工作匹配程度大大提高。具体工作如下:帮助直线部门进行招聘录用;处理好员工关系;完成好各种福利制度。

2.3推动变革职能

人力资源部门的推动变革职能越来越重要,勘察设计单位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市场里常常需要进行变革,而人力资源管理者就在这时候发挥了作用。具体作用如下:(1)制度层面。组织的活动或制度做出修改时,企业文化也要做出相关的修改,同时不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不拉低企业的生产率。(2)人员层面。目前来说,人才的竞争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被当作一种竞争手段。在企业进行具体活动时,成立人力资源专项小组,执行具体的变革和项目。

2.4人事管理职能

勘察设计单位很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只是简单的人事管理,要求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价和薪酬等方面成为专家,做的工作也只是操作层面。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被过于简单化,需重新调整和细化。具体操作如下:(1)招聘和录用。招聘设计、信息、面试、甄选和录用等。(2)培训与开发。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和反馈等。(3)薪酬管理。工作分析、岗位评估、制度基本薪酬和员工福利等。(4)绩效考核。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5)人力资源规划。编制岗位、制定资格条件、管理档案记录和信息。

2.5员工激励职能

在企业中若不倾听员工的声音,很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员工的激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处理员工的各种问题,代表员工的切身利益。具体操作如下:(1)员工激励。晋升路线的设计、企业股票投资、分红、员工持股和企业文化的宣传等。(2)员工信息畅通。倾听员工声音、员工沟通和面对面交流等。(3)员工关系。关心员工及家属、员工体检、接受员工申诉和解决劳资问题。

3勘察设计单位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

3.1结构重组进行职能转变

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不同,分别设计结构重组。在人力资源部门中增加设定战略研究、变革推动和直线部门合作的业务。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和原来的人事部门区分开。同时将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相互结合,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好地理解到员工的需求,满足员工的需要,增加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确保职能的有效发挥。

3.2流程再造进行职能转变

因为原先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流程不够具体规范,影响了应有的效率。所以,需要流程再造,优化原本的流程,对重要的流程重新进行分析和彻查,保障低投入、高质量的产出。另外,重视细节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人才队伍的提升,确保人才使用机制的开展。设计有效的培训体系,调整绩效管理激励制度和给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使员工认同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投入更多的能力。

3.3实现外包进行职能转变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外包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也不用亲力亲为解决繁琐的勘察设计企业中的简单业务。企业外包指的是与有专门服务的供应商协议,让它们进行实现其服务。这样就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倾向于和外包企业合作,因为它们具有专业性和时效性,给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而且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比较多,这样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部门的效率,减轻负担。

3.4科学技术的运用进行职能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运用方便了各行各业的人员,无论是在工作方式还是效率方面都起了关键作用。互联网的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工作评价技术的应用等都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有了极大的改变,方便了人力资源工作的开展。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3)

会计假设(accountingpostulates)或称会计假定(accountingassumptions),是指会计人员面对着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所作出的一些合乎推论(亦称环境假设)的,收集、加工处理会计信息所依据的基础观念,对会计核算内容和会计数据的取舍起决定作用。会计假设的提出,对于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践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humanresourceaccounting)理论体系,同样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之上。然而,如何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包括哪些内容,目前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诸如: (1)人力资源是核算主体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人力资源为核算主体服务的期限相对稳定,它可在预期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主体之中并为主体服务; (3)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有可计量性; (4)人力资源的价值受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 (5)信息重要性; (6)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应予资本化等假设。笔者认为对人力资源会计单独建立会计假设也许是不必要的,最便于进行探讨并易为人们所认同的方法是对传统会计假设进行重新认识,重新理解,使其注入新血液,满足人力资源会计乃至其他新兴会计学科(如社会责任会计、环境会计等)发展的需要,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需要。 一、会计主体假设在人力资源会计中的重新认识 人力资源会计反映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其目标在于提供满足对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信息。尽管企业的职工个人是人力资源的最终拥有者,但是,企业通过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从法律角度已经取得了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和真凭实据工作时间内拥有和控制资源。因此,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的拥有和控制者,有义务提供人力资源取得、使用、维护和消耗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正是核算和监督这一过程的人力资源会计主体。 (1)“人力资源会计是核算主体所拥有的最有价值的资源”假设成立吗?笔者认为是不能成立的。提出这一“假设”的实质在于强调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而这种重要性和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作为认识主体只能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加深,正如固定资产、存货在传统会计中一样,我们是否也应在传统会计中增加类似的假设?诚然,我们在经营中应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维护,但不应将其列入人力资源会计假设。 “人力资源价值受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假设是否需要?答案是不需要。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和发挥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受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一个组织的人事政策、对职工培训的重视程度及组织调动人力资源发挥其效力的各种措施的合理性,会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不是唯一的。人力资源价值的形成和发挥同样也受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乃至家庭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影响。那么我们是否也将这些列入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不言而喻,人力资源价值受组织管理方式的影响观点的提出,是希望企业不断通过改进组织管理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人力资源的价值而已,不应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假设。 (3)人力资源“信息重要性的假设”的提出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美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委员会在它所下的人力资源会计的定义中指出,人力资源会计的“目标是将企业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提供给企业和外界有关人士使用”,从人力资源会计目标的设定来看,人力资源信息对企业和外界人士的决策有影响。“信息重要性的假设”实质上表明了人力资源会计目标,是将功赎罪力资源会计假设与目标相混淆。如果需要这一假设,我们是否也要在传统会计假设体系中增加“会计信息重要性”的假设。同时,也要指出,在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中同样也需要体现重要性原则,也应向企业和外界提供对其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在人力资源会计中的认识 持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4)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作为知识、人才密集型的咨询设计企业,研究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会计核算显得尤有意义。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会计理论界产生了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新的分支学科。赫曼森(R.H.Hermanson )是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企业经济研究所的企业管理学家,他最先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

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这一课题的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980年,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潘序伦在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提出我国应重视开展人才会计的研究,既要计量人才成本也要注重效益。潘序伦的文章率先在国内提出了重视人力资源研究的问题。就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来看,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主要是首先把国外人力资源会计的大量研究成果翻译、介绍到中国,并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工作,初步形成了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理论。

但由于各个行业人力资源特性的差异性,目前,能得到所有行业普遍认可的会计理论尚未形成,因而,实践应用的就更少。笔者认为,在未形成共识之前,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订符合行业特性的行业人力资源会计制度,并进行试行,无疑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对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的作用。基于此观点,就目前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理论一般认为的取得成本的核算,根据以提供工程咨询、工程勘察设计为主营业务的工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特点,笔者提出调整意见,以供探讨。

根据笔者对工程咨询设计企业的调查,作为咨询设计企业最主要的核心人力资源就是工程咨询设计人员。而,一般情况下,工程咨询设计人员在咨询设计企业间的流动率较低,这就意味着,除了极少量特别急需的咨询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猎头公司之类的手段获取,其余大部分咨询设计人员主要靠企业培养。这些企业,从大学里招聘来的毕业生,至少要经过1年(大多数不止1年)以上的培训,才具备一个普通设计人员的基本技能。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员最终都能成为咨询设计人员,有些没能成长为设计人员的,如果不选择辞职,就只能是辅助人员,如绘图员等,像这类人员,其价值就不高,不是企业主要的人力资产。因此,传统的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核算范围,并不能真实反映工程咨询设计企业获取企业主要人力资产――咨询设计人员的取得成本。

笔者认为,工程咨询设计企业人力资源获取成本,应该包含以下核算内容:

1.招募成本

招募成本包括招募人员的直接劳务费用、直接业务费用、间接费用(如行政管理费、临时场地及设备使用费)等。也包括录取手续费、调动补偿费等由录用引起的有关费用。

2. 岗前培训成本

包括培训与受培训者的工资、培训者离岗的人工损失费用(或机会成本)、培训管理费、资料费用和培训场地费用(如培训室的租金、水电等费用)、培训设备折旧费用等。

3.上岗培训成本

上岗培训成本是为使咨询设计人员上岗后达到独立承担业务要求所花费的培训费用,包括培训和被培训人员的工资福利费用、培训人员离岗损失费用、因开展培训而使工作效率降低的损失费用。如果招募的是没有相关工作经验人员(如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养,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咨询设计人员。对于这些人员,企业的前期投入会比较大,这部分成本占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比例也较重。

4.选择成本

选择成本是企业为选择合格的工程设计人员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各阶段的测试、评价成本,也包括未能成长为咨询设计人员而离职或转为辅助人员的企业前期所投入的成本,此类成本将成为沉没成本。

以上是笔者对工程咨询设计企业咨询设计人员取得成本核算范围的一点思考,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认为,企业也可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对核算范围作出调整,并作为企业的会计核算政策,予以颁布执行。能够按企业的管理实际,提供人力资源的相关信息,无疑,对于咨询设计企业管理当局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肖曙光.新世纪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企业研究,2006;1

[2] 李灿晖.把握人力资源管理大趋势.企业研究,2008;2

[3] 侯启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四川劳动保障,2006;7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会计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s;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14-01

0引言

人力资源会计是人力资本理论在会计学领域的深入与发展,学者们将人力资源会计定义,将通过会计报告把企业人力资源整体状况完整地公示给财务信息使用者,公司股东、风险投资者、政府可以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分析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前景。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会计进入了应用和发展阶段,不少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采用了人力资源会计。但在中国,由于人力资源研究起步较晚,现还处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经过将近30年的理论研究,我国关于人力资源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1当前国内研究内容回顾

当前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人力资源成本的报告。

1.1 人力资源会计假设通常所说的会计假设,是一般会计假设,有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和权责发生制等5项基本假设。人力资源会计除遵循这5项基本假设外,还有自己的基本假设或基本前提条件。目前,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四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信息是不可缺少数据假设;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1.2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内容人力资源核算的内容主要是企业所拥有的人的劳动力价值资源。人力资源涉及到的内容方方面面,人力资源会计只是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人力资源的价值。目前,随着会计学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日趋深入,普遍认为,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应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

1.3 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方法有多种,得到大家认可的多是关于个人价值计量模型。主要内容有:未来工资折现调整法;未来收入折现法;随机报酬法;内部竞价法。

1.4 人力资源成本核算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将人力资源进行分类,所确定的人力资源成本应按其支出是否计入当期损益分为资本化人力资源成本和费用化人力资源成本两部分,分别设置了不同性质的账户用来核算人力资源的取得成本和追加成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核算主要涉及人力投资成本的确定、人力资源成本的汇集与分配、人力资产的摊销、人力资产损失的确认等。

2当前研究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方法、成本核算和最终的人力资源的报告上。大部分研究都局限于人力资源会计本身。

2.1 在企业的管理中夸大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在经济的发展中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竞争也变成了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2.2 没有划清人力资源投资资本化的界限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是不同的概念,只有中国论文联盟www.省略整理稀缺性人力资源才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从财务的角度可以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源;管理型人力资源;科技型人力资源;生产型人力资源。会计中予以资本化的不是所有的人力资源,而仅仅是一些稀缺的人力资源,如:经营型人力资源;管理型人力资源;科技型人力资源等,并把这类人力资源资本化人力资本。非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源支出一般采用费用化的处理方式。这样既符合谨慎性原则,也体现成本效益法则的要求。人力资本有权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而不是接受激励,分配对象是净利润扣除财务资本必要报酬后的余额(即经济增加值)。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股利分红政策等等。

2.3 否认当前财务报表中关于人力资源的计量和报告当前财务报表通过人工工资费用化和应付职工薪酬反映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虽然并不全面,也不尽合理,但在我国这样的会计环境下,这样的计量和报告也基本满足当前的投资者的需求,因而一味否认传统财务报表也是不恰当的。

3提出的几点设想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如下几点设想:

3.1 在现有的会计环境下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研究的框架简单的说,人力资源研究框架就是用来阐释整个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主要导向的基础性说明。人力资源研究框架是由一系列说明人力资源研究并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研究成果、指导并发展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解决现有的人力资源会计未曾涉及到的新会计问题。人力资源会计框架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得以承前启后和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6)

胜任素质(Competency)是在特定企业的环境中,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秀业绩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研究对象,将人当作一种宝贵、稀缺的资源加以开发、使用和管理,依照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指导性意见要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劳动法学理论基础,有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与方法技术,具有综合分析、系统把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社会团体、咨询服务机构、科研机构等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管理咨询、行政管理等工作。

2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2.1 立足现实,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的个性培养,并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所构建的课程体系要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掌握其变化规律的人才。

2.2 学以致用,要注重素质教育的要求

我们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3 择善而从,要吸收西方人力资源理论与实务的精华

将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与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结合,不但为构建我国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科学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的意义。

3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内容

3.1 “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

我们在分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三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3.1.1 素质教育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品德素养课程,一般是由学校统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思想品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法律基础、体育、高等数学、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为必修课;二是人文素养课程,为提高管理者的人文素养,可开设如下课程:职业道德、管理沟通、创业学、社交礼仪、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欣赏、艺术欣赏、摄影基础等,这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要求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取其中的几门。

3.1.2 基本理论知识模块

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本模块主要设置人力资源专业课程管理必备的管理基础知识课程。通过本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理论功底,懂得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为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本模块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会计学基础、管理心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管理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概论等课程。

3.1.3 职业技能模块

在设计这一模块的课程时,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侧重几种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特色。设计该课程的基本思路应为“以专业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业务能力培养为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干课程应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模型为基础,包括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分析与组织设计、人员招聘与配置、人力成本分析与控制、培训与开发、绩效评价、薪酬管理等课程。

3.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要使专业实践课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各实践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环环相扣、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系统,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因此从能力培养目标的视角出发,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2.1 课内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和实验课程

3.2.2 社会实践,包括勤工俭学、实地调研、社会问卷调查等形式

3.2.3 企业实践,包括各类实习

(1)认识实习。目的使学生对某一企业的管理业务有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实习场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时间为1周;内容主要是初步了解企事业单位是如何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了解人力资源部门具体业务是什么,了解其主要业务流程。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写出初步了解社会的体会和感受。

(2)专业实习。目的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将其在课堂所学的管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习场地在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时间2周;内容主要是全面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并且能参与进去,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57-02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是对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知识做出的符合逻辑的系统性抽象和总结,它来源于实践,也为构建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与方法提供依据,并为进一步实践人力资源会计提供指导。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包含了人力资源会计目标、人力资源会计环境和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等方面。人力资源会计目标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这不但为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方法与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而且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有关决策和实际运作提供指导。人力资源会计环境是指影响人力资源会计行为过程和结果的各种内外条件,包括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等。人力资源会计的行为过程不仅会受人力资源会计环境的影响,人力资源的组织和运用效率也会受其牵制。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则是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前提,它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研究提供了符合逻辑的环境界定,是确保理论具有科学性的必要条件。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不能简单地完全沿袭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是要在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特点的基础上对传统假设进行重新认识并适当扩充。

人力资源会计是在运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原理基础上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类专门会计学科,是对组织的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是会计学科发展的一个全新领域。美国密歇根大学赫曼森1964年首次提出“人力资源会计”这一概念后通过一大批会计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到今天已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广创造了契机,并初步在企业实践中结出硕果。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企业投资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的加强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国内对人才竞争的加剧,我们已经无法回避人力资源价值管理方法即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与实施。这既是对传统体制下把“人力”仅仅作为成本费用观点的突破,更是确立人力资源的价值与投资的关系,从而实施对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确认、计量和记录,并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管理。因此,可以预见,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必将会获得迅速发展。

人力资源会计是把人作为有价值的组织资源,而对它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程序。它的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企业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和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两个方面。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是指为取得、开发和重置作为组织的资源所引起的成本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价值会计主要是研究人力资源对企业的经济价值如何计量以及人力资源经济价值的决定因素问题,目的在于用人力资源的创造能力来反映组织现有人力资源的质量状况,为管理当局和外部利害关系集团提供完整的决策信息。

同传统会计一样,作为鉴别和计量人力资源数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也应建立在一系列会计假设的基础上,这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体系所必须依据的先决条件。

20世纪,人力资源会计假设在我国会计界有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种观点,可以提出五个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假设:

1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假设

人力资源的数据信息对明确的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作出的评价都是有用的,无论是管理当局还是外部投资者都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人力资源作出正确的决策。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不可缺少的数据信息假设,正是人力资源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2人力资源是会计资产的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可能为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管理。这一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能否成立的关键所在。如果人力资源不是会计意义上资产,那么也就无法进行会计核算,无法对使用者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资产假设是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原则,决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的理论基础。由这一假设还可以派生出其他假设:人力资源是会计主体可以控制的;人力资源具有未来服务的能力;人力资源是可以计量的,包括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

3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持续经营下去,破产清算毕竟是少数。即使可能发生破产,也是难以预计发生的时间。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上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要破产、关闭,否则都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持续经营下去,持续经营假设可能派生出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按人力资源会计分期假设,可以把企业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定期间,以便分阶段考核企业的账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持续经营假设是人力资源会计的一个重要基础前提,即在确定人力资源支出的会计处理时如果支出影响是短期的,则就费用化,否则应资本化。在进行人力资源投资时也应合理确定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关系,在确定人力资源价值时应考虑到其未来收益。

4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一个会计实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即劳动力资源。它说明了人力资源会计价值所指向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范围和条件的,具体包括:

(1) 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象仅限于一个会计实体所能控制、支配运用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投资成本和价值的计量应以一个会计实体为限,不能超过这个范围。

(2) 人力资源会计所要计量的人力资源是作为生产要素的过去资源。劳动力资源对象假设为正确确定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内容,科学划分权责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5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

这是指人力资源价值除了来自本身的技能、性质、健康等状况外还受到管理方式的影响。人力资源价值在不同管理方式下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不同管理活动,可以使单项人力资源价值增长、耗竭或保持不变。其二,不同的管理活动,可以使人力资源的协作力或集体力增强、不变或减弱。人力资源的价值是管理方式的函数假设为人力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了上述理论的分析,在创新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正确的人力资源会计理念。我们对于人力资源会计必须有正确的认识,人力资源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是人力资源在开发、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的投入及产出,核算的是人力资产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对企业损益的贡献,人力资源的作用不可忽视,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将这个作用的量化,最后通过货币来反映的过程。

(2)重新定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性质和地位。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部门已经从一个职能部门转化为与其他部门有着紧密合作关系的生产和产生效益的部门,共同创造企业价值,人力资源部门产生的效益可能是无形的,但通过设置适合企业的良好的绩效管理,通过对人力资源正确地取得管理和使用就可能得到比同行业中较好的企业更多的利润。

(3)进一步完善有关人力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需要对劳动产权进行界定,使人力资源核算有章可循,有统一性和可比性,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真正地转化为人才优势。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创新,首先要求确立以人力资源产权主体为会计主体而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程序的假定前提,然后在从涉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中剔除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部分的内容以后明确区分对人力资源投资与用人力资源投资两种不同形式,才能构建以投资成本和投入价值作为会计客体的人力资源会计的新模式。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的理论正日益成熟,随着科技进步、知识的更新,科学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人力资源,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终极产权论、股权结构及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3(4):51-63.

[2]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是一个趋势[J].经济研究,1997(6):36-40.

[3]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主线与思路[J].经济评论,2001(1):90-92.

[4]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5(6):72-76.

[5]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2(9):48-51.

[6]人力资源会计新模式账务体例设计及机理关系[J].财务与会计,2008(3):21-23.

[7]刘胜花.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的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03.

[8]孙刚.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方向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8)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其理论核心是将人力资源确定为会计意义上的资产,通过对人力资源成本和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记录和报告,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外部利害关系人的信息需求。人力资源会计产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并日益成为一种强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我国研究人力资源会计问题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却一直未能应用于实践。2009年1月10日,“全国第二届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重点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这表明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十年间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如何打破瓶颈,在实务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人力资源会计困境的视角做一些思考,以期能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帮助。  

  

一、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现状和困境综述  

  

关于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的研究现状,朱金凤、薛惠锋(2006)归纳出六个特点:一是1999年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达到高峰;二是研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理论基本成型;三是开始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四是结合中国实际的创新性研究较少,研究成果尚欠指导性;五是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应用很少,与国外仍存在巨大差距;六是规范性研究较多,实证性研究很少。诚然,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以及能否真正运用于实践的问题,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一直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导致人力资源会计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对于这一点,理论界也发表了一些看法。  

葛家澍、杜兴强(2001)指出,将人力资源融入主流会计面临两个障碍,一是人力资源难以符合资产的定义,二是不能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系统。刘晓梅、闫素梅(2002)从企业理论、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三个角度指出我国当时不宜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罗勤(2003)则直接对当前人力资源会计模式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牛彦秀(2004)、崔东顺(2005)将人力资源会计难以实施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理论体系的不完善;向乐乐(2006)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外部客观环境的制约。刘丽娟、刘彩华、王新锁(2006)指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应用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不能融入现有的财务会计体系、未被纳入相关会计法规及企业缺乏积极性。傅建设、孙玉甫(2006)反思了现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指出“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已经走到了一个峭壁的面前,现有的研究均在设法利用各种工具与技巧攀爬这个峭壁。而攀爬峭壁不如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是怎样走到这个峭壁面前来的……人力资源与实物资源相比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将实物资源会计的核算理念和方法简单搬用是错误的,必然导致会计对象选择的模糊”。吴立梅(2007)认为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问题和列报问题。王玉梅、张聃(2007)认为会计人员的素质和人力资源会计的运作成本也是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赖德光(2008)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文化层次的问题。赵海鹰(2008)指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未被纳入相关会计法规、人力资源市场不完善、人力资源会计实施的运作成本相对较高以及企业人力资源投入不足。李林(2009)将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困难性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财务会计的资产观念和权益观念的根深蒂固;二是人力资源计量披露的困难性;三是人才交流市场尚不健全。  

笔者认为,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不到位、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尚未定型、人力资源会计缺少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及人力资源会计的运行环境不成熟四个方面。  

人力资源会计推行的障碍首先来自于传统资产观念对人力资源会计理念的抵触。中国是一个趋向于保守的国家,打破传统观念,消除抵触情绪必然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至尚的理念没有落到实处。绝大部分企业都承认“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公司的职工是最宝贵的财富”,但是很少有人迈出实践这一步。再次,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尚未定型。三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有很多,但确认计量等关键问题至今没有定论,目前仍有学者提出质疑。从法律制度层面来看,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公司法、企业法和物权法中均缺乏相关的规定,而且既没有制定人力资源方面的会计准则,也没有成型的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制度。最后,我国目前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平衡、人力资源市场的不完善、社会文化环境的缺陷都是制约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对策思考  

  

人力资源会计对我国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人力资源会计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尽快采取适当措施打破人力资源会计的困境。笔者认为,我国应从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以及队伍建设入手,科学应用人力资源会计,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一)加强环境建设,为人力资源会计的推行提供平台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9)

1.人力资源会计产生的理论基础来自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政治算术》中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著名论断,充分肯定了人的经济价值。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思想。20世纪初期费彗在《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将人力资本纳入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从而,人力资本可以看作是对人力资源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它作为一种生产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生产能力的总和。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并为人力资源会计方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15]。

2.人力资本的稀缺性要求会计把人力资本纳入其核算范围

会计的存在由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所决定,即把稀缺的资源纳入其核算范围,从而进一步对其进行管理和配置是会计的内在要求。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经济学家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传统理论无法阐释的经济增长现象,美国会计学界也开始重视人力资本问题,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创立。

二、人力资源会计的概念框架

构建人力资源会计概念框架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揭示人力资源会计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更有效地指导实践。它是由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要素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涵盖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各个方面,能完整地从理论上分析和解释人力资源会计领域的所有问题,具体来讲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会计的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在每个会计主体范围内,会计系统能够反映和控制的经济事物与经济行为。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对象是在一个会计主体中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它有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1)仅限于某会计主体所能控制的人力资源;(2)仅限于与生产资料实现某种结合而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

2.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

人力资源会计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3]。前者从投入的角度反映了企业人力资源占用或耗费的其他经济资源,将其相关成本进行资本化形成人力资产,并按受益期限转作费用;后者选择产出的角度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在某特定期间所做的贡献。此外,也有学者提出人力资源权益会计,即在确认人力资产的同时也确认了企业的一项权益,即劳动者所有权。

3.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

人力资源会计假设的本质是对特定经济环境的一种合理判断,建立时必须与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相结合。(1)主体资源假设,即人力资源是某特定会计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资源。(2)持续存在假设,即人力资源在可预期的将来持续存在。(3)可计量假设,它是构成人力资源会计存在的前提条件之一。(4)会计分期假设,即对人力资源确认与计量的过程要进行会计分期,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并确认不同会计期间的人力资源收益。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历程

人力资源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迄今为止,其发展过程可以被划分为4个阶段[16]。

1.初创阶段(1964――1970年)

1967年,俄亥俄州的巴里公司设置了招募录用费用、正式职前培训费用和发展费用等共五个账户,将每位经理归集的总费用按他预计工作期间分摊,用在培养一个管理人员过程中发生的历史成本来衡量公司对管理人员的投资。这种方法被称为人力资源会计的资产模式,其主要缺点是没有衡量人力资源投资的收益。这一阶段,企业对人力资源会计开始关注,人力资源会计的基本概念得以形成。

2.发展阶段(1971――1976年)

这一阶段,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文章发表。在美国,密西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将巴里公司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试点,并于1973年首次公布了包含用历史成本法核算的人力资源的财务报表。许多企业纷纷尝试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与报告,显示出了对人力资源会计的极大兴趣。

3.短暂停滞阶段(1977――1980年)

这一期间,人力资源会计的初步理论研究已经结束,实际应用又遇到了很大困难。主要问题是模型复杂、资料收集困难、对数据的解释繁复,会计学家和管理学家的兴趣都减少了。同时,企业试行人力资源会计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但又无法确知回报如何,积极性也降低了。再加上经济衰退的影响,人们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更加紧迫的问题上了。所以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和应用暂时停滞。

4.恢复活力阶段(1981年至今)

80年代后,许多企业都开始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应用,如银行、金融机构、航天公司等都开始应用人力资源会计。这时人力资源会计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重新进入前所未有的高潮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到来,更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和应用创造了历史性的契机,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四、小结

通过对人力资源会计相关文献的梳理,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可以看出,它是对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进行计量和报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它的关键问题或核心技术是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的计量和核算。目前,主要由于这方面的困难等原因,我国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10)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的一个崭新分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大批的国外学者开始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相关研究,我国从80年代起向国内介绍研究成果和引进人力资源会计,但目前人力资源会计仍没有被纳入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非常有限。这严重影响了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为企业内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作用,也影响了外部投资者的相关投资决策。因此,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研究人力资源会计,尤其是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基础的会计假设问题。会计假设是组织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离开了这些前提条件,就不能有效地开展会计工作。传统会计的假设是从会计实践中来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有用性、合理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还缺乏有组织地协调开展,因此,现在还谈不上能有效地从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活动中抽象出组织人力资源会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即会计假设。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工作是一项带有超前性的工作,因此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也带有一定的超前性。人力资源会计基本假设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是否与传统会计基本假设一致的问题上。完全脱离传统会计假设而提出的主要有“一假设论”、“三假设论”、“四假设论”和“六假设论”等多种观点。至于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与传统会计假设的关系问题,阎达五、徐国君(1996年)认为,人力资源会计假设是建立在传统会计假设基础之上的。人力资源会计除了遵循一般的假设外,还应有的三个假设: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组织资源;人力资源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是人力资源决策不可缺少的。

本文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就隐含着与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人力资源会计的核算对象有其特殊性,因此,人力资源会计不能简单地完全继承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而应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重新认识或适当扩充后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相对而言,在缺乏人力资源会计实践的现阶段,结合人力资源会计的特点,在对传统会计的四大假设加以必要的补充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假设是易于理解和可以接受的。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工作特定的空间范围,会计工作总是在某一特定单位里进行的,这个单位单独进行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在经济上独立或相对独立。会计处理的数据和提供的信息,都严格地限制在这一特定的空间范围内,而不是漫无边际的。同时,围绕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开展会计工作,不仅要求将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严格区分开来,而且要把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劳动者作为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力资源产权的最终拥有者,但一旦与企业签订合同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后,通过人力资源产权的交易,企业就拥有或控制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权、处分权,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和规定的工作时间表内企业能够运用使用权和处分权,为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源己经成为企业的一种资产。如果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需要企业所控制的人力资产变化的信息,那么企业应当对人力资产进行核算和监督,提供有关人力资产的取得、开发、使用的信息,提供这一资产的所有者参与收益分配的信息。也就是说,企业应当进行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从而也成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和监督的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或控制的人力资源,向企业内外界有关人士提供所需要的各种人力资源变化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的主体假设同样也为会计核算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这一工作也是围绕着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开展的,同样也应将这一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的信息与其他特定主体的人力资源信息区分开来。

二、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它所拥有的资产将按既定目的在正常经营过程中被消耗、出售或转让,它所承担的债务也将按期偿还。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前提下,才可以建立起会计计量和确认的原则,使企业在会计信息收集和处理中所应用的会计程序、会计方法保持稳定,才能正确地记录和报告会计信息。持续经营这一前提,要求组织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及其未来的价值进行核算,并在这一过程中,为保持人力资源有用性和高增值性,还要长期不断开发、丰富和发展。它也使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原则的建立成为可能。如人力资产的计量和人力资本权益的确立、有关支出的摊销期限的确定等,都是以持续经营的假设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假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大都是连续进行的,但为了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可能等到企业所有经济活动都结束,各项资产都转化为货币资金、各项债务都清偿完毕后才进行结算工作和编制会计报表。因此,在会计核算中人为地将企业的持续经营期间划分为一个个首尾相接、间距相等的会计期间,确定每一个期间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确定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数量,进行会计结算和编制会计报表。

对于人力资源会计来说,为了分阶段考核和报告企业人力资源的经营状况,同样也要进行会计分期,也要对每一个会计期间的期初、期末的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的数量进行核算,确定在该会计期间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源权益的变化等。会计分期还为编制人力资源会计报告提供了较为恰当的时期范围,也使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能在较为合适的时期范围内合理地评价组织的人力资源会计信息。人力资源会计分期既可按传统的日历年度,也可按劳动者与组织的契约期或合同期来划分会计时期,在预期的未来期间内存在主体之中并为之服务。

四、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要求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要将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进行计量,并将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会计信息。在传统会计中,无法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不在会计中予以反映。传统会计对资产的确认与计量以传统的历史(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成本计量属性为基础,采用单一的货币计量,这显然无法反映经济环境特有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在人力资源会计中,一个组织在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配置和维护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仍可用货币计量,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权益等方面的信息。但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与计量中涉及到种种主观因素、假定条件、人性化成分,如工作条件、环境、身体状况、职工的工作态度甚至情绪等等。因此,除了货币计量外,还需大量的非货币计量方法,甚至采取其他计量方式,如模糊性计量模式,方能对这种可变的人力资源的真实价值进行较为准确的计量,致使传统会计货币计量假设扩展为货币性计量与非货币性计量假设。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设计论文篇(11)

自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后,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并尝试进行相应的会计制度设计。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困难重重。

现阶段,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研究的论文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人力资源的计量及其资本化,人力资源的折旧及其分期,人力资源的权益分派以及人力资源在报表上列示的四大难题。究其原因是现在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陷入了几个误区,导致研究徘徊不前。

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一)混淆宏观和微观视角

在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会计学家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却忽视了人力资源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不同。在经济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提出的人力资源,是基于整个社会经济管理发展中人的创新能力和高知识水平而言的,这其实是个宏观的概念。而宏观环境下,强调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是被事实证明了的,但是将宏观层次上的概念和应用引入微观领域并不一定正确。在宏观层次上,人力资源的结构会自动趋于合理,但在微观层次上,未必如此,对单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供给是无限的,国家就业政策、企业盲目扩张都可能带来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人力资源。如果会计研究者以宏观思维指导微观实践,得出的人力资源越多越好,人力资源质量(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好的结论,无疑是不合实际的。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其实最佳的人力资源应用应该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过于强调人力资源质量的观念是错误不正确的。

(二)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正如早几年,刘大贤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看法所说,“介绍性的论文较多,实际研究并能知道实践运用的论文较少;个人独立研究的较多,有组织的开展研究相对较少”。在现阶段,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例如,在谈到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时,大多数论文都以大篇幅的文章介绍成本计量模式和价值计量模式中的计量方法,而这些内容其实早就是国内外研究既定的成果了。提出新见解的论文很少,即使有学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介绍新的计量模式,也都是各家说各家话,缺乏针锋相对的讨论,以至于对于新计量模式没有统一的研究重心,使得研究过于分散化。当然,这可能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上的特殊性有关,各个学者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但这样导致缺乏统一的讨论平台。本文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否则研究就只能是在各家的屋里打转,花费大量精力,但缺乏效率,很难出成果,也不利于整个人力资源会计学术气氛的形成。

(三)忽视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

人力资源的提出是基于西方国家整个社会都已经发展到较为发达的地步的背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必要性,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全民教育体系都相当完善,其经济模式开始从以固定资产为企业核心资产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模式转向以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为企业核心资产的后工业经济模式,一些以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为企业核心资产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即使是传统的企业也倡导创新性人才和高素质管理型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在这块时期,公司的成功已经不是单靠实体资产而是靠人力资本和实体资产共同作用的。而其的可能性是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人才市场比较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比较规范,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但纵观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处于以固定资产为企业核心的工业经济模式,虽然已经有不少高科技企业的出现,但毕竟为数不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市场上不仅没有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和高级人才市场,就连企业制度中人力资源体系都没有完全建立。在此基础上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和运用无疑好高骛远了一些,更何况用于指导实践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都没有系统的构建好。

(四)过于强求会计系统

财务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旨在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以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但会计工作并不是单独由会计部门独立完成,还依靠很多其他部门的共同合作才可以提供出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系统只能保证自身产生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是正确合法的,得出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并不保证其他部门提供的材料在完全意义上的合法准确性。同样的,在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实施中,人力资源的考核方法和数据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会计部门对这些数据只是起到加工处理作用。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应当把重心放在会计处理加工方法上,对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不需要考虑过多。因为,由于会计处理对象自身的缺陷——“人力资源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通过会计处理来纠正其缺陷的,会计的工作就应该是公允的反映这些信息而已。否则,就过于强人所难了。

(五)过于渲染传统会计,对研究的支持度不高

近年来,有的学者试图从产权角度去研究人力资源会计,认为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成果的应用不尽人意的原因,是过多地陷入了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应该是到多少”和对“人力资源的利益分配应该得到多少”的纠缠之中,而对于决定其会计程序之合理性的有关制度约束机制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作为系统性核算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会计,就必须对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的有关制度安排进行深入地分析。以人力资源产权结构为基本依据,解决人力资源的确认问题;以人力资源权能交易为基本事实,解决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以人力资源权益构成为基本内容,解决人力资源的记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