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2:28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1)

秘书的人际交往是在一个社会单元中进行社会活动的特殊形式,在日常的工作中,秘书为实现工作活动的目的,几乎每天都在与周围的人发生着直接的交往联系。因此,对秘书而言,更加要求高的语言艺术修养,只有培养好的语言,才能辅助秘书把工作更好的完成。如果能够注意秘书语言的艺术技巧,则更能使语言富有生动性。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秘书交际语言艺术概念

秘书是指处于单位的枢纽地位,主要从事办文、办会、办事来辅助决策并服务于领导的人员,是领导的参谋与助手。秘书作为领导的左右手,要帮助领导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那么必定会接触到不同的人,秘书的交际语言艺术就成为了与他的工作所接触到的人之间必要的沟通方式。

秘书交际语言艺术在性质上应该归属于社会关系学的范畴,主要指个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语言交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对于秘书而言,就是指互相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组织活动、协调工作,增进了解、促进合作的一种语言交际艺术活动,具有个体性、情感性、对应性的特点。

2.秘书交际语言艺术内容

秘书交际语言艺术就是对人的一种组织形态和语言表达方式,而这样的组织就是一种外在表达管理模式,一种语言表达管理的方法。

理解和领会的艺术。秘书交际语言艺术是一门学问,是关系人际关系成败的基础。秘书在进行交际语言艺术交际过程中,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说服力、风度、礼貌,要做到对对方语言听得懂、听得快,听得准,记得牢。只有清楚领会他人的意图才能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和谐融洽人际关系;

应变语言艺术。毋庸置疑,秘书处于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在单位内部,要协调好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单位外部,则要代表单位的形象,协调好社会的各种关系,据此而不可避免面对形形的人,随时要应对各种各样的要求。秘书接触的人际关系多样化的现实,就要求秘书人员能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来处理不便与不和谐使之和谐;

控制自我情绪的艺术。秘书交际语言艺术要求秘书时刻保持高昂的情绪状态,在不同的场合,说什么、怎么说,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都应随机而动,而不是任性而为、随意而发。可以说,在秘书的工作中 “说话”就是一种语言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在语言表达时秘书不要将消极负面的情绪带进个人的语言表达,以免给个人的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

二、秘书交际语言意义

1.创造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个人价值

人际交往中,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在秘书的语言表达过程中,就要理性的处理与对方的语言交际关系,通过畅通语言表达渠道,实现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而得到他人或组织的支持、鼓励,更好的实现自身的价值;

2.营造愉悦工作氛围,激发创造灵感

秘书生活在鲜活的群体中,而群体生活离不了必要的交流、沟通,而营造健康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利于激发工作的创造灵感。因此,作为具有现代意识与精神的秘书,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巧妙运用语言艺术,上传下达,达到促进员工与管理层的和谐相处、激发积极性与创造力的目的。

3.理智评估自身,利于树立科学价值观与人生观

语言艺术的运用总是有具体对象和语境的。在一个单位内部,秘书常常与不同部门打交道,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秘书的语言交际对象与内容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秘书在现实的交际实践中,改变语言艺术的运用方式,久而久之,面临不同的语言评价时,秘书就会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正确的评估自己,从而塑造自己的形象。

三、提升秘书交际语言艺术性对策

1.适应时空变化,灵活运用

秘书交际语言艺术实质就是正确处理如何和别人相处,这也是人际关系理论最终要解决重要问题。

秘书与领导关系。秘书是领导者的直接下属,为领导服务是其最为重要的准则之一。基于此,切实搞好与领导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秘书而言,在与领导相处的过程中,就应该适应时空变化,灵活运用。

一是在工作汇报的时候,基于领导的时间紧迫,所以秘书的语言必须简明扼要,这就要求秘书在最短的时间里给予领导一个明晰的情况介绍,从而为其下一步的工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二是沟通要及时。任何人都难免会犯错误,有的秘书就会运用自己的语言艺术,以诚挚的态度,深刻剖析问题的根源,以求得到领导的认可,化解之间的误会。但是有的秘书则在犯错误后,不去主动与领导沟通、交流,而是把话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就会使得领导对其产生误会,据此而言,沟通的语言艺术同样重要,需要秘书多加锤炼。

秘书与同事关系。秘书是联系员工与领导的桥梁,与同事的接触是秘书工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同事关系,不仅可以促进秘书工作的顺利,而且还能使秘书左右逢源,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对同事有个清楚的了解,不要认为这是为了庸俗地“迎合” 同事,而是为了运用心理学规律与同事进行沟通,以便更好地处理同事关系,做好工作。

具体而言,在与自己的同事沟通的时候,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理解对方的苦衷。值得注意的是,一定不要背后议论同事,对于敏感话题,如果避免不了,在回答对方的时候要留有余地。作为一个秘书,应该明确,同事所做每一件事情,都一定有他的理由。对你看不惯的方面,你不要过多地批评、指责和抱怨,更不要当面顶撞或争论,而要给予充分的理解。

秘书与下级关系。与下级沟通成功与否,不仅影响下级对你的观感,甚至影响你的工作和前途。只有对下级怀有平等的心情,才能实现有效沟通。一是与下级沟通,要把握尺度,不能无原则地使用赞美的语言,要有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符合环境与语境的基本要求,用词得当;二是与下级交谈时,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向下级叙述重要事宜,或回答下级提问时,一定要做到态度平和,不能给人盛气凌人的感觉,还应该目不斜视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这种眼睛直视的语言交际技巧,就是在用眼睛说话,不但会增强语言的说服力,还会给下级留下精力充沛、光明磊落的印象。

对下级布置工作、任务,要慎重,看问题要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要给下级留有申辩的余地,如果一味好辩逞强,说话不留情面,盛气凌人,则往往会让同事们敬而远之,影响沟通的效果。同时对于下级私人的事情,作为上级不能妄加评论,更不要妄加揣测。

2.夯实素质修养,恰当得体

新时代的秘书,就是具有深厚素养的人,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

有协作精神。具有团队精神,尤其是碰到一些敏感的话题要多加思考,切记主观臆断、出口伤人。

乐观态度。要有为别人圆场的精神,以心胸的宽广、大气、大度来面对工作中的一切,在沟通的时候,不论是同事、上级或是下级都要做到谦虚请教,认真聆听,平和讲话,适当倾诉,讲话留有余地。

情绪健康。克服浮躁情绪,仔细、认真地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礼貌用语,用心倾听,诚恳待人。只有把细节做好,才能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端正诚恳态度,表达真实

接待来客是秘书的主要工作之一,秘书在进行语言艺术表达交际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诚恳的态度、真实的表达。无私、真诚的语言交流,可以给来访者带来快乐赢得对方好感,又能得到对方真诚理解和热情支持与帮助,有利于做好本职工作。

寻找共同语言。交往双方有共同话题,共同语言,共同体验和共同情感,就意味着交往有走向成功可能,寻找这样共同点就成为交往关键。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多元化集合当中,文化、民族、地域、知识、能力、职业、年龄、个人经历、思想观点都有可能相似,这也成为了语言交流的基点,这就要求我们秘书人员在平常工作中要细心留意,据访客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言语,语言交际因人而异,以便更好寻求共同话题;

真诚以待。秘书的形象不仅代表个人,还有领导和单位的形象。在接待来访者过程中,就要在一定范围内敞开胸怀,言明所求,给予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取得信任,交往才会成功。虚假遮掩,或表现出极强自我保护性,对别人过于防范,都难于使交往成功。在一定条件下,应该采取“欲取之,则先予之”方法,合理地实施交往策略技巧,实现交往目。对我们秘书人员而言,要把握住一个尺度,那就是能言则言,不能言绝对不言;

善解人意,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要求正确适当的语言美,语言美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人际关系。成功交往者总是会善于听取对方言论,善于理解对方意见和意图,总是能站在对方立场上理解问题,从而达到增进双方友谊目的。

人类杜会中,人与人、人与杜会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交往中能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协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前提。秘书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语言艺术。一个秘书的语言水平、语言质量与秘书的语言修养、表达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基于此,就要加强秘书的素质修养,增加秘书的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提高秘书说话的表达能力,从而发挥工作的最大性能。

参考文献:

[1]武佳纬,赵莉.浅析秘书人员的语言技巧[J].河北企业.2011(11)

[2]郭明兰.秘书说好六种话[J].秘书.2012(01)

[3]钟小安.秘书应巧用模糊语言[J].办公室业务.2012(02)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2)

一 语域及语域偏离理论

语域理论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变体”的概念。根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1]。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境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情境语境指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包含三个因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即为话语范围,主要指交谈话题以及场地等情境因素。语旨即为话语基调,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语言活动的目的。语式即话语方式,指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2]论文提纲怎么写。

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合各自的语言环境。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会为了某种特定的语言交际目的而部分或整体借用另一语域中的语言形式,这就产生了语域偏离。语域偏离是一种文体中借用其他文体或语域的表达方式[3]。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域的转换和语域混合或语域借用的现象,指一个话题借用另一话题的语言形式特征,形式上常体现为语言使用者使用的语言不符合他所处场景的任意一个因素,如在谈论一个话题时使用另一话题的专业术语或表达格式,或在正式场合或严肃的话题中使用非正式的语言,或在口头语言中使用书卷气十足的正式语言,或使用的语言不符合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身份地位,都会给人造成不得体、不协调的感觉。这种不得体、不协调的语言即语域偏离[4]的现象。

二 喜剧小品

喜剧小品是中国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小品之所以受欢迎在于演员滑稽可笑的表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言语幽默是喜剧小品的核心艺术手法,是喜剧小品的生命线,是喜剧小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法。随着喜剧小品的日臻成熟,小品中的言语幽默也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谢旭慧在其硕士论文《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中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特点和策略。[5]谢旭慧、牟玉华在《构造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语音手段》一文中分析了构造喜剧小品语言幽默常见的语音手段,包括压韵、别解、飞白、不规则停连、方音土调的运用等。邓梦兰在《喜剧小品语言世界的“偏离”与幽默》一文中分析了喜剧小品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产生于对语言世界的语音、语义、语法、语体等各种层级结构中的“偏离”手段[6]。

本文主要运用语域偏离理论,选取小说剧本“唐僧收徒”来分析通过语域转换,混合和借用产生的幽默效果。

三 语域偏离理论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幽默效果

1.语域转换

语域转换,指的是讲话者从一个语域转入另一个语域,如秘书把领导的口头演讲稿改写成新闻广播稿,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听众由原来的专家同行变成了初学者而导致发言人对发言内容所做的修改[7]论文提纲怎么写。

观音:悟空!

悟空:又是你?这五百年来文学艺术论文,你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你知不知道你很烦啊?

观音:这就是你的错了,我今天来是要告诉你一件好事的!

悟空:要不是放我出去,免谈。我现在很忙,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邀请我做形象代言人, 特奥会都请阿诺德了,我只是挣些零用钱而已嘛。

观音和悟空都是古时之人,悟空对观音一直都是毕恭毕敬的。但是在这个对话里,悟空和观音的对话没有了尊敬的意味,还有一些不耐烦的意思。属于语旨转换。这样的关系转换让人感觉很搞笑,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另外他们之间的对话本来应是用古文的形式,但是却用了纯现代的语言,如“免谈”“挣些零用钱”文学艺术论文,具体来说属于语式转换。

悟空:那你今天来是要告诉我什么呢?

观音:你听着。(说话间,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 ……孙悟空,男,因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现经天竺地区街道管理委员会全体大妈举手表决,将此人指派给唐朝一僧人做徒弟。

这段中,观音把孙悟空要给唐僧做徒弟这一事用现代的任命某人官职的形式宣布出来,属于语场的转换,使古代的故事具有了现代的意味,让人忍俊不禁。

2.语域混合

所谓语域混合,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域在同一个语篇中交错使用的现象[7],如在白话文中混入文言文文学艺术论文,在书面表达中混入口头表达。

悟空:大山?要不是为了给如来一点面子,我早就变成一只苍蝇飞走了。只是住在别的地方还要收费,这里山清水秀,又有观音MM来看我,我就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睡觉了?

观音:那你今天为什么没有上班呢?

悟空:双休日,understand?

观音:SURE!

在上面一段对话中,既有白话文又有英语,具体的说应该属于语式混合,虽然感觉有些无厘头,但是却可以博得观众一笑,起到幽默的效果。

3.语域借用

所谓语域借用文学艺术论文,指的是讲话者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使用了与已选语域不同的语域,比较常见的是在讲话过程或行文过程中借用其它语域的某个说法[7]论文提纲怎么写。

悟空:这难道就是江湖中失传已久的“摇头咒”?

唐僧:不错,这摇头咒你一经听过,你就会立刻上瘾而无法自拔。一日不听就会筋脉倒流;两日不听就会周身溃烂;三日不听就会气血两亏,脸上长出黄褐斑,前列腺肿大,还会伴有更年期症状,就算吃了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盖中盖口服液也救不了你了!

悟空:好狠毒!

唐僧:呵呵,正所谓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

在这段对话中,唐僧借用现代的广告词,把紧箍咒的作用描述一番文学艺术论文,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还伴随着对现在一些广告夸大其词的讽刺,让人笑,促人思。

四结语

语域偏离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域转换,混合和借用通过改变语场,语旨和语式来违反语域常规,起到幽默的效果。喜剧小品的幽默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实现,但是语域偏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文章通过分析小品剧本“唐僧收徒”,更好的展示了这一点。还有很多的例子,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The user andusers of language”in M.A.K.Halliday,A.McIntosh and P.Stevens.(eds.)The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J].London:Longman,1964.

[2]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Leech,G.N.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J].London:Longman,1969.

[4]Leech,Geoffrey.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5]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3)

 

一 语域及语域偏离理论

语域理论起源于应用语言学的“语言变体”的概念。根据韩礼德的界定,语域指的是“语言的功能变体”[1]。所谓功能变体,就是因情境语境的变化而产生的语言变化形式。情境语境指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包含三个因素,即语场、语旨和语式。

语场即为话语范围,主要指交谈话题以及场地等情境因素。语旨即为话语基调,指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关系和语言活动的目的。语式即话语方式,指语言活动所采用的媒介或渠[2]论文提纲怎么写。

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合各自的语言环境。但在日常交际中,人们会为了某种特定的语言交际目的而部分或整体借用另一语域中的语言形式,这就产生了语域偏离。语域偏离是一种文体中借用其他文体或语域的表达方式[3]。

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语域的转换和语域混合或语域借用的现象,指一个话题借用另一话题的语言形式特征,形式上常体现为语言使用者使用的语言不符合他所处场景的任意一个因素,如在谈论一个话题时使用另一话题的专业术语或表达格式,或在正式场合或严肃的话题中使用非正式的语言,或在口头语言中使用书卷气十足的正式语言,或使用的语言不符合话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身份地位,都会给人造成不得体、不协调的感觉。这种不得体、不协调的语言即语域偏离[4]的现象。

二 喜剧小品

喜剧小品是中国大众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形式。小品之所以受欢迎在于演员滑稽可笑的表演和风趣幽默的语言。言语幽默是喜剧小品的核心艺术手法,是喜剧小品的生命线,是喜剧小品吸引观众的重要艺术手法。随着喜剧小品的日臻成熟,小品中的言语幽默也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谢旭慧在其硕士论文《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中以大量的实例分析了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特点和策略。[5]谢旭慧、牟玉华在《构造喜剧小品语言幽默的语音手段》一文中分析了构造喜剧小品语言幽默常见的语音手段,包括压韵、别解、飞白、不规则停连、方音土调的运用等。邓梦兰在《喜剧小品语言世界的“偏离”与幽默》一文中分析了喜剧小品幽默风趣的表达效果,产生于对语言世界的语音、语义、语法、语体等各种层级结构中的“偏离”手段[6]。

本文主要运用语域偏离理论,选取小说剧本“唐僧收徒”来分析通过语域转换,混合和借用产生的幽默效果。

三 语域偏离理论在喜剧小品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幽默效果

1.语域转换

语域转换,指的是讲话者从一个语域转入另一个语域,如秘书把领导的口头演讲稿改写成新闻广播稿,或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听众由原来的专家同行变成了初学者而导致发言人对发言内容所做的修改[7]论文提纲怎么写。

观音:悟空!

悟空:又是你?这五百年来文学艺术论文,你每个星期都要来一次,你知不知道你很烦啊?

观音:这就是你的错了,我今天来是要告诉你一件好事的!

悟空:要不是放我出去,免谈。我现在很忙,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邀请我做形象代言人, 特奥会都请阿诺德了,我只是挣些零用钱而已嘛。

观音和悟空都是古时之人,悟空对观音一直都是毕恭毕敬的。但是在这个对话里,悟空和观音的对话没有了尊敬的意味,还有一些不耐烦的意思。属于语旨转换。这样的关系转换让人感觉很搞笑,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另外他们之间的对话本来应是用古文的形式,但是却用了纯现代的语言,如“免谈”“挣些零用钱”文学艺术论文,具体来说属于语式转换。

悟空:那你今天来是要告诉我什么呢?

观音:你听着。(说话间,从兜里掏出一个小本本) ……孙悟空,男,因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现经天竺地区街道管理委员会全体大妈举手表决,将此人指派给唐朝一僧人做徒弟。

这段中,观音把孙悟空要给唐僧做徒弟这一事用现代的任命某人官职的形式宣布出来,属于语场的转换,使古代的故事具有了现代的意味,让人忍俊不禁。

2.语域混合

所谓语域混合,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语域在同一个语篇中交错使用的现象[7],如在白话文中混入文言文文学艺术论文,在书面表达中混入口头表达。

悟空:大山?要不是为了给如来一点面子,我早就变成一只苍蝇飞走了。只是住在别的地方还要收费,这里山清水秀,又有观音MM来看我,我就只好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睡觉了?

观音:那你今天为什么没有上班呢?

悟空:双休日,understand?

观音:SURE!

在上面一段对话中,既有白话文又有英语,具体的说应该属于语式混合,虽然感觉有些无厘头,但是却可以博得观众一笑,起到幽默的效果。

3.语域借用

所谓语域借用文学艺术论文,指的是讲话者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使用了与已选语域不同的语域,比较常见的是在讲话过程或行文过程中借用其它语域的某个说法[7]论文提纲怎么写。

悟空:这难道就是江湖中失传已久的“摇头咒”?

唐僧:不错,这摇头咒你一经听过,你就会立刻上瘾而无法自拔。一日不听就会筋脉倒流;两日不听就会周身溃烂;三日不听就会气血两亏,脸上长出黄褐斑,前列腺肿大,还会伴有更年期症状,就算吃了哈尔滨制药六厂生产的盖中盖口服液也救不了你了!

悟空:好狠毒!

唐僧:呵呵,正所谓无毒不丈夫,量小非君子!

在这段对话中,唐僧借用现代的广告词,把紧箍咒的作用描述一番文学艺术论文,令人印象深刻。同时还伴随着对现在一些广告夸大其词的讽刺,让人笑,促人思。

四结语

语域偏离作为一种交际手段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域转换,混合和借用通过改变语场,语旨和语式来违反语域常规,起到幽默的效果。喜剧小品的幽默可以通过很多形式来实现,但是语域偏离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策略。文章通过分析小品剧本“唐僧收徒”,更好的展示了这一点。还有很多的例子,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The user andusers of language”in M.A.K.Halliday,A.McIntosh and P.Stevens.(eds.)The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J].London:Longman,1964.

[2]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Leech,G.N.AlinguisticGuidetoEnglishpoetry[J].London:Longman,1969.

[4]Leech,Geoffrey.A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M].London:Longman,1969.

[5]谢旭慧.“喜剧小品语言幽默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邓梦兰.喜剧小品语言世界的“偏离”与“幽默”[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4)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esthetics arts and artistic language

广州市番禺区石楼中学  李辉炎

By Li Huiyan

 

摘要:本文试分析英语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的跨文化性意识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从以人为本的人文角度去探索英语学习的动机、方式及方法内在动力,探讨其对教与学者乃至对世界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欲为抛砖引玉之举。

Academic thesis summary/ Abstract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esthetics arts and artistic language

This thesis/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history, status, role, and the innova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through analyzing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ommon language culture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English language aesthetics arts and artistic language [including speech, music (such as concerts and other music), recite and speech arts, the arts of humor, classroom language, literary, the awards, dance, fine arts and all kinds of films(movies) and televisions, dramas, videos, radio broadcasting and new media dance, museums, cultural heritage, film production, advertising and even computer game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or competitions shows, etc... ] and its influence of human-oriented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English as a true "Esperanto", and seek the ways of durative learning motive force- the new engine, reveals the effect of world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more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wis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exchanges move forward.

 

关键词:  语言美学艺术  跨文化意识  艺术语言  文化的共性  激发动机

Keywords: aesthetics language art,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common culture, motivation (to stimulate)

 

一、             语言文化的共性——跨文化意识语言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语言作为人类文明思想与文化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其说是思维与交际的工具,毋宁说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世上的语言成千上万,但除了肢体语言(body language)、手语(gesture language)或脸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等辅助语言(paralinguistic)外,它们之间却鲜有共通到可以自然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只有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如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包括不同的人掌握了两门以上不同的语言,并在交际时同时使用同一语言交流,语言的交际性才能够充分展现出来。而更具有沟通力与价值的则是以各种辅助语言为基础,结合科学语言发展而来的艺术语言及其语言艺术。例如音乐(会)、诗歌、美术及结合各类肢体、体态语言艺术的演艺、戏剧及竞技体育节目等等。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思想及语言文化即便有再大的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亦会有其共性(The commonness of culture)。而思想文化及语言文化的共性则大都集中并表现于其文化语言及语言文化的美学艺术上,即艺术语言(art language)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化的美学审美价值、美学意识以及艺术语言和言语艺术的创作与表现的过程中。这也正是各类语言的美学审美艺术(the art of aesthetic)的实用价值及意义所在,即语言美学文化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ed awareness) 的共性与魅力。

 

二、思想与文化的瑰宝: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

 

1.  艺术语言与言语艺术释义

 

什么是艺术语言?著名语言学家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情感思维的言语形式”,并将其文境解释作“一种虚无之境”,“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反映对象的统一(形与神统一,情与理统—),是—个深层境界的创造……”。按骆小所所说,“语言学可分为科学语言学和艺术语言学。艺术语言依据的是情感、想象、直觉和下意识等。”孙志刚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语言艺术化本质是语言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

邓瑶则将艺术语言释义为“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杨育彬却将之比作审美形象的符号和载体,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是而,艺术语言当属跨文化共性意识的语言文化范畴。

 

从体现人类文明的语言的发展历程来看,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都应属于语言的美学艺术范畴,是交际语言的升华。交际语言则是艺术语言的基础及生存的基本养分。科学语言既有交际语言,也含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从属于生活的美好思想、文化及愿望的审美美学需要。

骆小所于1992年提出了艺术语言学,却将之定义为一门边缘学科。

他对艺术语言的解析可谓透彻。然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联系越来越密切及人们对美好生活及思想文化越来越高的追求来看,如今的知识爆炸式信息化社会将人类社会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它们之间的关系已成了相辅相成和相互提高的互动发展关系。故而,艺术语言早已非纯粹的边缘学科或偏殿语言了。它已融入到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精神与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言的美学艺术则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与艺术语言一起构筑了美学语言文化。它涵盖了各类文学、艺术及各种语言艺术的表达、运用创造和创作,是生活美学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比如:演讲、歌唱、朗诵艺术等,还有诸如语言的幽默艺术、课堂语言艺术、演唱会等音乐美学语言艺术和艺术语言等等。

2.美学语言艺术——艺术语言与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化意识形态上的语言文化差异,是以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各种形式呈现于世的。而文化意识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以各语言之间的区别性差异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语言文化则更多反映出了不同区域及地理环境里形态各异的人文思想、伦理道德以及风俗习惯。这种艺术审美价值的跨文化、跨民族、跨疆域共性,宛如一位妙曼婉约的美少女,又似一首婉转动听的音乐、诗歌,或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无论是身处何时何地为何人所见闻,其欣赏及美学价值、结果和效果都是一样的。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唯有这种共性能够使人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跨越语言与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地理环境乃至基因方面的差异与障碍。语言的这种互通性特征,本文将之称为语言的美学艺术或美学语言艺术。这也是人类历史文化中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共性。她的主要表现形式除了前面所说的音乐(会)等艺术语言外(广义),还有各类戏剧,视频,广播,舞蹈,广播与新媒体舞蹈,文学艺术,颁奖(奖项)、美术,博物馆、文化遗产、电影制作、广告乃至电脑游戏及竞技体育节目等等。这类主流美学语言艺术文化,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绝佳的相互沟通与交流的绝好外因与内力——由内在渴望、爱好以至追求而激发的内在动力。 总而言之,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即人类文明历史与历史文明的文化共性(the similarities in culture),它们涵盖了动态与静态的美学世界语言文化范畴。   三、真正的世界语——英语及其语言文化

英语语言文化则在近、现代和当代演变成了世界各国各民族沟通与交流的主流文化。英语也就相应成了全世界交流与传播流通以上形式与特征的这些主流语言文化及内容的主要手段,并为世人所周知、共用、共享和公用。

1.     英语的历史渊源与历史地位

 

作为世界上至今仍没有第二门语言可以取代的近、现代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即使曾屡次被世人欲以其它的语言取而代之(如柴门霍夫创立的世界语),英语依然在近几百年来独自散发着其独特的光芒。

英语与世界的融合主要是通过被三次语言入侵及后来两大英语国全方位的扩张形成的。

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起,英语就开始了它的“世界语”之旅。她之所以成为世上最为广泛使用的通用语言,除了几个世纪来,以英语为母语和官方语言的英美两大超级大国在经济及政治制度、文化和思想高度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下的相续殖民扩张及与其相应的强力思想文化传播等因素外,世界对其语言美学的认识、接受及与其发展相应的极力推广与传播,亦成为其功成名就的极重要因素。一如对美与真理的感知、认同与追求一样——唯有在真与美的面前——譬如一件伟大的艺术杰作前面,人类的心灵才能够毫无障碍的相通与相知,同时也激发了人们追求美的思想与欲望,成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动力,更赋予了美学语言艺术无限的想象空间、激情与灵感,提高了美好的思想情感,升华了人们的思想、生活、憧憬和愿望。而思想乃至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若没有雄厚而强大、领先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为基础后盾是无法做到的。

英语就是具有这种独特美学艺术魅力的语言之一。其文学与艺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各个阶段:古代、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代、20世纪初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现代及当代的文学与艺术。而早在中世纪的杰弗瑞·乔叟(Geoffrey Chaucer)到文艺复兴的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时期,英语就已经基本奠定了其文艺与艺术语言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作用。这就是英语得以独领风骚并被经久不衰 “传诵”的真正原因——任何一件真正的艺术品都不至于永久为世人所遗忘。这也正是人类长久以来追求真与美达成的心灵与思想的默契与共识。故而,英语在近、现代社会完全扮演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语和联合国主要官方语言(English as a world language: United Nation official language) 的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英语语言文化的历史地位是在世界及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吸取了其它先进语言的艺术精华而发展和确立的。这也使得它能够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通用语。

2.     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世界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英语美学语言文化可谓是世界语言文化的奇葩。

一个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再加上风靡世界的绅士风度和贵族气质,便足以使得英语得以全球化了。[这要求人们日常的言(谈吐)行举止得体且温文尔雅,文明且具感染力,使得人们更注重言辞的措词与修饰表达,以增强语言艺术的渗透性]。随之而来的则是雄霸世界美国及英语国家对世界思想、文化与经济的加速入侵与“传道”,以至英语文化成了世界文明近几百年沟通交流的主流文化。这也是英语语言美学艺术及其美学价值(aesthetic value)的集中表现。

 

四、英语艺术语言和语言艺术对英语学习与文化交流的影响

 

由于英语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历程与文化内涵,使得英语思想文化演变成了人类近、现代和当代的主流思想文化——特别是在各民族、国家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展现无遗。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就连古罗马帝国时期也无法做到。

通过英语美学艺术语言及语言艺术的欣赏、学习与交流,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营造英语学习的最佳环境及思想与审美的氛围,提高学习者的自身语言意识、语感与情感交流以及审美观、思想情操和道德观念,拉近了各民族与国家间的距离,更使得咱们在追求民族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在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竞争中能走在世界与时代的最前沿,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真正的世界公民。

这恰是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

故而,学习或是欣赏英语的语言文化,促进并提高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是思想开放与先进的表现。任何国家与民族的强盛都是在开放与沟通交流中走向世界甚至引领世界的。英语如果没有被多次的文化入侵,并依托先进而强大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为动力基础,在发展中实现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会有今天的历史地位。只要翻开不同时期的英语文学及艺术作品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五、英语美学艺术语言文化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由于英语的世界语言主导地位,导致全世界范围的英语学习热潮。连创建“疯狂英语”的李阳也不禁惊呼“整个亚洲都是英语学习的海洋!”

作为当今世界语言文化的主流,对其跨文化性艺术语言的学习、了解、欣赏及探索,不仅能够在其文化与艺术的天空获取充足的精神与思想的食粮,也体现了与世界沟通、交流及与世界发展同步或自身发展的强烈愿望。

 所以,英语学习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寓乐于教与学中。在学中享受对美与追求的快乐,在快乐中收获知识的乐趣。故而,教与学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严肃教学氛围,而是应该开放思想,大胆尝试,让学生去欣赏并享受艺术语言的快乐氛围与魅力。不必只为教而教,更不应该只教而不育;学生也不须只为学而学,而应乐在其(学)中,学而乐得其所。

人类对知识的渴望是永远没有尽头的。唯有在艺术与思想的氛围里人类才能够充分激发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与学者不妨从美学艺术语言丰实的知识海洋里汲取足够的艺术等文化营养,满足自我的审美情趣与欲望,获取思想与精神的最大满足,让英语学习和课堂教学变成趣味的影视剧、音乐会、竞技体育等艺术语言的欣赏、演练、歌唱及演绎。如伴音配乐,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朗诵,不仅增强了理解,还充分展现了英语的韵律美、线形美和意蕴美。 

 

是而,教育机构与英语教师应多创造和谐而浓厚的语言文化及艺术氛围,通过艺术语言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情趣,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创造欲望,从而更提高学习者的思想情操、审美及道德感情,增强与世界各国人民交流的意愿。

 

六、让英语语言文化成为文化交流与民族振兴的工具

 

    在华夏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之际,如何高效利用英语这一语言文化利器,将直接关系到民族振兴的速度乃至成败。英语既是全世界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国际语言,而我们则希望通过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发展中实现民族的宏伟目标,那么这一与世界沟通的工具不仅要为我们所正确使用,更应“全心全意”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小所. 艺术语言:物化形式的感性显现[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2]孙志刚. 论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语言与现实审美关系分析[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1). 

[3]邓瑶.语体学方法:艺术语言研究的基本思考方式[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李赋宁. 英语史[M].商务印书馆,1998.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44-02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综合发展道路”的总方针的确立,以及高校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出现,各大高职类院校将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劳动职业素质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高职类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才要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岗位,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目前,在我国高职类院校的文秘专业普遍开设《语言艺术》类课程,目的就是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语言交际素养,但就部分学生教学效果来看仍然有待提升,因此本文就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内容与同行进行广泛探讨。

一、课程定位

《语言艺术》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多年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文秘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开设的课程。具有极强的职业性、技能性和可操作性,是高职类学生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是文秘专业普通话学习的延续,为后续《秘书实务》《公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提供必备的职业技能基础。同时,《语言艺术》课程的定位还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对象为90后学生的实际特点,情感丰富,思维活跃,自立意识强,但作为高职类院校,则教学对象具有普遍知识素养较差,厌学逃学,功利目的强,有些行为不被主流文化所接受,容易受颓废思想的干扰等特点,在口语表达中多表现为:不愿沟通表达,一旦表达则大多随意性强,对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缺乏最基本的把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基本素质和口语交际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立足根本,扎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根据教育部对高职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是以适应职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根据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就业职位为企事业单位的公关、内勤、销售等工作,所以课程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通过反复的有针对性的职场模拟情景实训,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场口才风范,灵活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目标安排如下。

1.知识目标

学生系统学习口语交际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日常语言交际艺术和秘书日常事务处理的语言艺术,强调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以使学生具备语言表达中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

2.能力目标

首先,能够合理运用有声语言发音技巧和态势语,做到能朗读,会演讲。其次,能够灵活运用日常交际语言艺术进行沟通和交流,合理运用称呼、介绍、赞美、批评、安慰、拒绝等艺术。再次,掌握秘书听话理解和话语传递技巧,培养一定的公关,管理和内勤工作能力,做好上传下达工作。

最后,掌握秘书日常事务处理的语言艺术,做到能拜访,能接待,能调研,能访谈,能电话交流,能做会议主持等工作。

3.素质目标

在素质目标方面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秘书工作者的风范,使学生具备在一定的秘书工作场合,能够选用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出色完成秘书工作的基本职业素养。

三、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语言艺术》是文秘专业的基础课程,承载着心理质素培养和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有效途径,是文秘人员职业素养的外在体现。在课程设计的理念上充分考虑到秘书工作人员内外兼修的需要,从秘书工作的实际出发,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理论讲授为辅;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使学生通过模拟交际实训,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2.教学内容的选取及依据

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充分考虑到高职类学生口语表达提升的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既要学生掌握较为完备的语言知识,又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实训内容的职业适应性,立足于学生开口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调整,激发学生对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能力诉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恰当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共安排36课时,其中理论学习16课时,情景模拟实训20课时。

3.教学模块的分配(学时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安排等)

四、教学实施

1.教学方法的选择

高职课程应加强实用性的导向,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转移,本课程主要采用“案例导入―知识讲授―技能训练”的方式,通过案例导入法,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语言艺术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强大魅力,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表达的兴趣;通过技能训练,将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变为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和谐统一,教学中根据高职类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需要,着眼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以训练为主线。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依靠长期有效的训练形成的,所以在教学中笔者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注重专题模拟实训与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讲究语言技能的灵活、综合运用,达到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专题训练选择朗诵、介绍、称号、提问、赞美、批评、劝说、电话交流等内容,在综合训练中选择演讲、辩论、拜访、接待、调研、会议主持、推销、求职等内容。训练中不仅要关注语言效果,更要关注语言细节,把握好语言交流的每一个细微环节。

其次,教学情境职业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实施过程,应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在实训环节中,加大职场情景模拟训练力度,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方面的实际需求,教学中注重职场口才技能培养,通过虚拟的职场情景模式,培养学生特定的职场口语风范。在进行情景职业化方面,还采取了在实训基地进行具体实践的方式,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一年时间,通过系统的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采用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应加强考核的开放性,不能简单地拘泥于试卷的书面考核,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应注重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把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把想和做结合起来,把课堂与岗位结合起来。《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目,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更加重视交际能力的形成,坚持知识,能力,技能并重的原则,在成绩评定方面以多样化考核为主。评价方式以课堂实训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由“平时考查+专题模拟实训+综合模拟实训”三方面共同构成,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五、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案例导入为切入点,进行多次模拟场景训练;训练中以专题模拟训练与综合模拟训练相结合,选用的情景案例大都来自真实的秘书工作案例,实训环节更加贴近秘书工作的实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模拟语言表达环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努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积极创建学生实习实训的平台,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知识传授与交际能力一体化,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法,增强学生表达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提高语言艺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已被全国很多高校所接受并运用与教学实践当中。因此,本文将“体验式英语教学”引入到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建立一种适合于此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模式,对艺术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特点

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艺术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仍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感受。相比其他专业本科生来讲,艺术类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1.英语基础薄弱。艺术类专业课程设置安排主要以专业课为主,且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这就导致艺术类学生语言知识水平较低。2.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但缺乏自律性,难以持之以恒。因此,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建立一种适合于他们的英语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英语学习是在体验式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理念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真实或模拟的语言学习活动,获得语言体验、反思总结、增加信息、体验成功和快乐。

1.体验式学习理论。体验式学习理论认为体验构成了所有学习的基础。较为完整的体验学习理论由大卫・科尔博(David Kolb)提出的。他在《体验式学习》一书中强调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提供了一种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并强调了可以通过有意义的工作和事业发展机会来培养个人的发展。”一般来讲,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指学习者直接通过体验而获得知识技能和提升自我的过程,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知识的能力。

2.体验式教学特点。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结合当前体验式学习相关理论研究而提出的,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强调“learning by doing”,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语言,掌握语言技能。“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调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中心位置;在学习者和外部世界的真相关系中,学习者处于中心位置。“以任务为基础”要求教师在设计语言情境及任务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由此可见,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出发点,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这一点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

三、艺术类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

1.创设语言体验情境。体验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前的预设准备。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相关的语言素材及情景素材,包括图片资料,音影资料、以及主题相关的词汇、文化背景资料等。英语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且考虑其将来工作中的需要。另外,情境的设计也需结合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语言水平。要做到这些,教师不仅需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而且要结合教材,并在两者之间把握好平衡。

2.小组合作模式。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必须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才能体现交际功能。而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设计一系列任务,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采取小组互动的模式,更能引起学生兴趣,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自主体验,完成知识内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仅要侧重语言形式知识的运用,而且还应突出语言交际性。

3.教师角色的改变。体验式英语教学摒弃了教师作为“灌输者”的做法,而转变为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学生有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知识建构者。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自然习得语言知识,获得语言交际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更适合艺术生的学习特点。艺术英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主动引导学生积极构建知识。

4.建立合理评估体制。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是有效体验的重要环节。体验式英语教学评估体系要打破之前传统单一的评估,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如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测试、学生自评和互评、建立学习档案、座谈等结合起来,做好对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反映。只有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评价才能对教学做出合理的判断,才能进一步推动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对于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外语学习,首先必须有大量的语言材料输入,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外语的语言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鉴于艺术类专业本科生独有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交际任务型的理念更能满足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征。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用体验式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探讨和不断的完善。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7)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含义

何为语言艺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少学者做出了解释。如刘玉瑛说:“所谓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为了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交际目的,在语句合乎逻辑、语法规范、修辞妥帖的基础上,而根据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选择使用的富有创造性的语言手段和独特、灵活、恰当的语言方式。”[1]郑晓舜认为:“语言艺术,或者叫作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运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现思想达到准确、鲜明、生动、完美的程度,即具有艺术性的程度。这里说的“艺术”,是指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所以,换言之,语言艺术,也就是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完美的语言方式。”[2]总体来说,语言艺术,就是表达者在交际过程中,运用语言的手段创造审美的形象的一种艺术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程中,教育者把思想政治信息传递给受教育者,并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者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根据受教育者和具体场合条件的特点,在语言表达上巧妙运用富有创造性的、特殊性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技巧,使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理论教育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要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吸引人,打动人,就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和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的要求具体如下。

(一)语言要富有生动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气氛还不够活跃,有些教师教学语言较为沉闷,照本宣科,致使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思维窒息,学习主动性消失。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效果的。心理学研究揭示,愉快的情感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油然而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要以人为本,积极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要在语言表达上把握生动性的技巧,充分发挥语言的灵活性与多变性,使语言的表达充满创造性,如文言文与现代语言的结合,中外语言表达的结合,充分调动语言潜在的多变性特点,避免一味材料转述。教师要在遵循内容严谨性上,适当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以幽默多变的方式恰当地表达出来,给听者亲切之感,更易于理解。

(二)语言要富有针对性

教师讲话要分清对象,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只会造成“对牛弹琴”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表达就要“看菜吃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好不好,首先看教师能不能“看菜吃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教师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表达过程中,把握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层次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理解大学生稚气未脱的状况,又要把其看成是独立自主、有主见的成年人,语言表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针对不同学生存在知识基础不同、接受理解程度不同及心理承受能力不同等现象,教师要准确区分大学生的思想类别和层次,科学地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目标,正确选择语言表达方式,力求将普遍性的要求同特殊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三)语言应避免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要不得!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反对搞形式主义,反对说空话装门面。他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所列前两条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毛泽东的文章精练,口头讲话也很简要,始终坚持着语用学中的“关联准则”,即我们的言语必须与交际目的相关,必须能传递有效的信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同样要求教师语言要简明,不说与课堂无关的话,要向学生传递有用的信息,提高语言表达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科学性,遵循语用学的“质量原则”,即所说的话要确切、清晰地表现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想政治理论传递的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真理就需要科学规范的语言去阐述与传播。因此,教师必须在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基础上,遵循语言表达的严谨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既是一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运用语言传递信息、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和技巧。它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有效的配合才能达到语言交际的最佳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语言艺术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传播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起着主导作用。让学生乐于接受信息并积极参与到授课过程中,语言主体的老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将理性表达和情感投入相结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说理引导法与情感陶冶法相结合。思想内容决定着语言的表达,教师要自觉以理性为主导,坚持情理结合。将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理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善于运用历史和现实的生动事例,提高他们对问题分析和理性认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要在理性的教授过程中进行丰富情感投入,积极的引导和扩展学生感性情感流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这样的语言授课过程中,受到高尚情操的感染熏陶,达到推动学生思想认识上的发展。

再次,教师应该保持一种幽默不失庄重的形象。语言是一个集语音、语调、内容、形象等为一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交流媒介,语言表达主体的形象在语言艺术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语言表达主体在接受语言表达客体心中形象好,传播效果会比形象差的更为显著。作为向学生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一直被看作是较高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人群,在学生眼中有着庄严的形象,备受学生尊敬。教师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播,还有对良好行为举止的彰显,是学生树立榜样最直接、最现实的主体。教师应该以适当的,得体的方式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和人格魅力,准确把握幽默却不失重的度,规范其自身形象。

(二)充分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艺术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教育需要教师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把握好“双主体”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不断发挥自身主体地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建立“双主体”交互模式。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兴趣,有针对性地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质疑发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并能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语言表达过程中多采用第一人称方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亲切感受到课堂是与自己有关的,乐于融入课堂中。

第二,建立行之有效的反馈制度。建立有效的反馈制度也是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通过学生对教师语言的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做出工作调整,改进语言表达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如采取阶段性不记名式反馈形式,让学生充分提出建议,教师通过反馈结果对课堂语言的应用进行及时调整,针对不同种类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反馈制度的建立方便教师有效把握学生特点,制定课堂语言目标,采用有效语言表达技巧,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达到良性互动,这就为课堂语言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8)

在新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的策荣和国际交流的全面发展,对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已经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无国界,艺术家更孺要有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一在中外艺术交流中,要能用世界的语言,讲中国的故事,把中国的艺术,用国际化的语言,介绍到全世界。因此,英语能力已成为艺术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索质条件之一,成为艺术专业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具。然而,在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属于特招专业.高校艺术专业中的很多学生,往往是因为该专业的招生门槛对文化科目要求特别是外语耍求较低才报考该专业,结果招进来的艺术类学生英语基础大多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学水平,能达到高中毕业水平的只占少数。结果导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产生基础不扎实、自学能力差、学习兴趣低落、厌学情绪浓厚等种种不良后果。所以,担任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常常感到勉为其难。“没有良好的外语墓础,势必影响学生未来的视野和发展可能。…艺术类学生外语基础薄弱是我国当代艺术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这与我们国家日益发展的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形势很不适应。墓于以上背景,本次调查旨在探索出一种能适合此类学生的英语学习与教学方法。

    一、理论依据

(一)动机理论。所谓动机,就是激发人们去实施行动的动力,并指向一定的目标。城把动机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指动机来自外部,通常指动机与学习者前途直接相关.包括与学习者将获得的薪水、奖金、工作岗位的安全性、各种物质条件等利益相关;内在动机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来自对英语语言或文化本身的兴趣,学习者希望通过成功的学习获得自我满足,进而达到自我完兽和自我成长。

    (二)输人假说。美国语言学家邝目翻的“输人假说”认为,决定第二语言习得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接触大量有意义的、有趣的或是相关的第二语言输人材料。认为单纯的语料输人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的是“可理解输入”,这是指输人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学习者可以理解的,不可理解的翰人对学习者无用,只是一种噪音。因此,输人还要有趣味性或相关性,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

    (三)“输出”理论。的提出了艳出理论,即通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的产生,学习者就能习得或学习语言。swain 认为,仅有语言输人对于习得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是不足的,要习得一门语言。必须鼓励学习者进行语言输出,并且在使用目标语时注重语言形式的正确性。然而,仅仅鼓励学习者说和写也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必须要通过交互式交际、回馈和对语言问题的注意,从语义处理层面深人到句法处理层面。“箱出假说”指出语言抽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擂入的理解和巩固。由此可见语言输人与语言输出的紧密关系。

    (四)专门用途英语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以下简称EsP)理论。从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来看,一般用途英语 ( English for Gen-eial Purposes,以下简称EGP)和ESP成为英语教学和研究的两大主流。伴随着英语成为最普及的国际交流工具,英语逐渐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等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ESP就是与某种特定专业、科目或目的相关联的英语。它有两个明显特点:具有明确的特殊目的性,应用于特定的职业领域;具有特殊的内容,即专门化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数据及分析

    调查对象来自广西部分高校艺术相关专业的已毕业学生,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效问卷191份。被调查者有学校教师、各类事业单位员工、企业员工及自由职业者。他们毕业于5所广西院校、18个专业.包括美术、设计、中国画、音乐、舞蹈、文化艺术管理等。问卷中问翅的设计以“是否储求.、“需求什么’、.而求是否得到润足”为三个基本点。第一个问题调查毕业生“是否摇求”使用英语,第二、第三个问题各自包含八个小题,分别调查毕业生“需要什么”英语内容、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否“满足”前面的需求。

从以上兰个问题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中礴要用到英语,这是动机;工作中使用比较多的是常用听说、有关专业内容的听说、有关专业内容的翻译;总体上.与专业有关的英语比常用英语的使用比例大;从英语水平看,毕业生对自己的各项英语水平评价较低;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英语的水平低于常用英语的水平,其中关于专业内容的听说的水平是毕业生评价最低的。

    在这次调查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毕业生对有关专业内容的英语.无论是听说、翻译、写作、阅读的使用和需求都比较高,基本上超刘口寸各项常用英语的需求。另一方面,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专业方面的各项英语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常用英语的水平,还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这说明广大毕业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还比较薄弱,也可以看出当前对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与专业有关的英语应用能力。相对而盲,由于高校长期以来在教学中注重了通用英语的学习,强调了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毕业生在这些方面的水平评估较高,而在有关专业内容的英语和口语、听力水平则重待提高。

    三、启示

    (一)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工作。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大学英语的教学之间存在着社会需求与教育的错位。由于资金、设备、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许多高校都投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去,而对专业教学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投人。这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际上变成了通用英语的独角戏,抑制了学生用英语从事本专业的工作能力的发展。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大批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的各种专业人才,实现英语作为工具的功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不仅让学生学能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英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能应用到专业工作中的英语。专业英语的发展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英语发展的最终归属。因此,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的重要性.把专业英语放在和墓础英语同等重要的位,认丈研究其裸程设里、教学管理、师资培训等。

    (二)提高语言翰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语言物人的主要途径是课堂,主要形式是教学输人,主耍内容是阅读材料,而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和听力教材相对固定,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而且作为通用英语.它们的内容大都与学生的专业无关,因此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语言和学生的需求存有一定的距离。根据Krash即的“输人假说,,粉人要有趣味性或相关性,还要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和口味,这样学习者就可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因此,让学生接触一些真实的、将来的工作很可能用到的、关于自己专业的语言材料很有必要。

    (三)强调学生的语言翰出,重视输出质量。乐佣的“翰出假说,指出语言愉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翰人的理解和巩固。相对而言,中国的外语教学一直较重视语言箱人,而忽视语言抽出,这就导致了学生口头表达、写作和翻译能力的相对薄弱,这从前面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到论证。“当学生发现经过长期学习所积累的语言知识不能自然转化为实际运用能力时,他们那种学了无用的失望忿是很强烈的。因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水平和语言水平,最需要的是有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的机会,有强烈的文际和使用语言的愿望小。因此,教师应该在提高语言抽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重视语言柏出,并注重提高其质t。除了开展对话、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回答问题、分组辩论等课堂活动,教师还可以大胆采用国外通行的研究型学习模式,鼓励学生自选与专业相关的研究主题,搜集有关资料,以学生用英语发言或上交研究报告等形式休现研究成果。同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为发言或写作作充分的准备,提离语言抬出的深度与准确度。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9)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及内容

美国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于1983年出版专著《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随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智能由九种因素构成: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这一理论认为,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智能是有差异的,每个人都有其强项智能和弱项智能之分,强弱智能的不同组合便形成了各自的个人智能特征,这些智能上的差异往往成为影响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正确应用这一理论,在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特征的基础上,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学习动机单一,动力不足。高等院校在艺术生的招录工作中,主要以专业课为标准,文化课分数相对其他专业偏低。大部分艺术生都是从小就开始学习艺术,所以当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艺术学习中时,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得不到系统学习。并且在大学阶段,学习英语的知识结构不同,自然造成相当大的难度。在学习动机的调查中,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多少兴趣,对英语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学习英语的目的只是为通过考试,拿到文凭或证书。而且英语学习心理障碍严重,存在着怕羞、畏难、自卑等心理,自然付出的精力就更少了。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调,教学模式单一。艺术生的专业课一般都是小班授课,与此相比,英语课都是五、六十人的合班大课,很多注重口语练习的教学活动很难实施,也不能因材施教。所以,大多数教师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模式,以教师、知识、教材为中心,轻视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材不适用、教学辅助设备落后。艺术类高校学生生源复杂,知识结构、层次不一,目前很难找到一套完全适合其使用的英语教材。艺术生和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一样,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势必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英语教学设备方面,大多数学校存在投入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

三、多元智力理论下的任务型、人性化的教学策略

(一)多元智力理论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多元化英语教学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主体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而在现在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和老师一起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练习和相互交流。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以外,人还拥有其他智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力组合的个体,这九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错综复杂地、有机地、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地组合在一起,这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各具特点;每个个体都有其相对优势和弱势的智力领域,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相对优势智力领域的特征可以向其相对弱势智力领域迁徙。

在语言课程中,言语―语言智力应该是最核心的。但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很多同学在言语―语言智力领域优势并不明显,甚至表现不太理想。如果在授课中教师一味地强调和表现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有的学生可能会感觉自己表现很差,没面子,最后导致他们自尊心受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课堂活动的设置上,如果教师引入展示学生各种智力领域的活动,重视并欣赏他们的长处,加以称赞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逐步增强。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和身体―运动智力相对较强,教师可以补充丰富的音频、视频及图片资料。课堂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采用简短的一对一问答,小组情景短剧表演,动作和语言相结合的游戏,小组讨论后使用幻灯片做报告(presentation)等,这些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自然而然地能让学生和老师一起成为教学的主体。另外,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在这样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中也能得到充分发展。以小组情景短剧表演活动为例,视觉―空间智力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做简单的场景介绍或布置;音乐―节奏智力强的同学可以插播或演唱背景音乐;身体―运动智力强的同学表演其中的角色;言语―语言智力强的同学做配音和旁白,而最后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英文短剧则涉及自我内省智力和自然观察者智力。因此,这类包括各种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设计,注重以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英语课上表现他们的多元智力,能够扬长避短,为具有不同优势智力领域的学生分别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实现学生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向其相对弱势的言语―语言智力领域的成功迁移,最终变“扬长避短”为“取长补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

(二)任务型教学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里所说的“任务”是指“交际型英语教学任务”,强调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参与真实、自然和有交际意义的活动,由他们去寻找知识,提出问题,建构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做、开口说,通过完成任务达到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学习目的。例如在课堂上进行的用幻灯片做报告(presentation)的活动便很好地体现了任务型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组成小团队,然后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在课堂上只为每个团队设计任务框架,即给出一个宽泛的话题范围,而任务本身,即具体的话题或角度由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组织并实施完成。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的,积极主动地对该单元的话题进行学习,完全根据自己兴趣,搜集相关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资料,团队成员自己动手把从不同渠道搜集的资料整理成相对完整、独立的主题发言,并以一边放映PPT,一边演讲的形式向全班同学展示他们的成果。从任务的开始到结束,学生都将沉浸在模拟的目标语的环境中,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因为任务型口头交际活动重意思的表达而非语言规范的形式,容易使学生体验到成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三)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性化。人性化教学注重学习者的综合全面发展;注重学习者的心理及情感因素。BillHuitt在总结人性化教育理论对语言教学的启示时曾说,“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社会人的发展;反对死板的以成绩为导向的、应试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倡导发现式学习;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渴望,尊重他们自我决定的权利”。例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选话题,选择适合本小组成员的学习材料完成学习任务。在这样的活动设计中,学生的自利及情感因素如面子问题等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语言实际的交际中体验进步,增强自信,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微笑式教学理念和批评鼓励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齐驱并进。微笑能给人带来好心情,艺术类学生天生敏感,教师适时地给予学生坦诚的微笑及鼓励,就能使学生放松紧张心理,也能较好地打动性格率真的艺术类学生的心。但教学毕竟是严谨的事情,在对学生进行微笑教育的同时,不意味着对他们的错误视而不见,要对他们的违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这也从心理情感上让学生有了被尊重感和被关注感、学习的满足感和激励感,从而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带动全班的参与热情,潜移默化地创造了同学们愿意参与、喜欢参与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建议

在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以多元智力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艺术类学生的特点,以人性化的任务型教学为教学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日常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任务设计上,教师要设计各种真实而具有交际意义的教学任务,让教学活动能够包含多种智力领域的内容,注重以发展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中心,让学生在英语课上表现他们的多元智力,这样能够让艺术类学生“扬长避短”,为具有不同优势智力领域的学生分别提供展现自己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实现学生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向其相对弱势的言语――语言智力领域的成功迁移,最终变“扬长避短”为“长补短”,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艺术类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爱创新、易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交际目的,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多种方式用英语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从而完成任务。在任务执行的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是自然而然地沉浸于目标语的环境,通过完成任务,积极而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总之,艺术类学生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和指标。在这里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衷心希望能够引起从事艺术类英语教学工作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王蕊.综合性大学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S2):325-327.

[2]温雪松,曾长虹.关于结合我校艺术类学生特点试探析其管理工作方法[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3]方亚利.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1(33):108-109.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10)

一、《天书》的非语言符号自觉

徐冰的艺术在不同场合被称为“符号艺术”。实际上,每一个艺术作品都不得不是一个符号文本,任何艺术家也本质上必须是“符号制造家”,何以徐冰独享殊荣?

恐怕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对“艺术的符号本质”的自觉状态。他几乎每一个作品都制造具有内在风格关联的符号。尤其是他以艺术家的直觉,切中了“后语言符号时代”的重要关键命题。以《天书》为例,他以文字的笔画为基本构成材料,但却是“非语言”的。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最庞大的表意系统,其作为交流工具的局限性在于,语言的分化。在巴别塔语言中,人类因语言不通而丧失了通向天国的最后能力。某种意义上讲,《天书》将语言的局限推之极致———那些看上去像文字的符号实际上仅仅具有视觉图像性,而不具有任何语言可读性。这种基于图像性的“反语言”立场让人自然而然地联系到米切尔提出的“图像转向”主张。两者从学术与艺术实践殊途同归,对语言与符号作了相似的思考。在徐冰的使用概念中,符号作为一种广义语言行为,是对传统语言文字樊笼的突破。米切尔也是反传统语言的,在他看来,根据语言学转向的模式建构的一种符号学可能无法处理基于“像似性”构成的图像。米切尔是理论先锋,徐冰是艺术践行者,两者虽然在观念细节上差异很大,但同样敏锐地觉察到现代人的“符号化生存”已非传统样式的语言所能涵盖。所不同的是,米切尔以理论家特有的严谨挑起语言符号与图像符号的矛盾。他承认语言是一种符号,并反对以语言为蓝本建立图像符号解释体系。徐冰恰恰相反,认为“符号也是一种语言”,他以艺术家的直观对语言做了广义化的重新界定。两者最终同意,今天的符号是“非传统语言的”。

如果我们仍然用“语言”来界定徐冰艺术中的符号体系,则必然是“广义语言”范畴的,其在理论上对应的就是米切尔“图像转向”理论中提出的“后语言符号学”问题。徐冰的与众不同,首先在于他特别敏锐地追问了当代的“后语言符号”转向问题。故而他以《天书》表达自己对现存文字的反思,又用《地书》阐述超越巴别塔隔膜的“普天同文”理想。在艺术实践中,徐冰将日常生活中自发的符号使用转变为对这种使用合法性的反思。他试图冲破传统语言,借助非(传统)语言符号实现交流的大同理想。无论这个理想及其实现策略是否足够成功,其提出的问题是切中当下要害的。

二、《地书》的元媒介性

元,也可称“上层”或“超越”。《地书》的“元媒介性”是艺术家将文本内容解读置于一个低层次位置,并通过元语言压力制造浅层释义效果而获得的。常规地讲,《地书》可能是《天书》的退化。因为《天书》是无解的,是纯形式的,而他基于“普天同文”理想追求的《地书》———居然是可译可读的!它是艺术家用搜集整理出的一套“标识语言”写成的对艺术的符号文本。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对接受者趣味的折中———而任何妥协对于艺术都是极其危险的!因为这种可译可解,有可能消解艺术的“元语言”压力,而令艺术作品自我退化成为一套“象形文字”国际读本。

所谓元语言压力,是一种“符号必有解”的释义冲动。当艺术符号文本的身份得到确认之后,必然以“艺术”这一身份作为元语言规则加以释义。在这一身份的框架下,“读不懂”也是一种意义解读方式。此时,它触及艺术的自反性命题———一旦艺术直接触及艺术本身的反思,它就成为一种“元艺术”———关于艺术的艺术。这大概是一切艺术创新的不变法则。无论是梵高、毕加索对于绘画语言本身的开拓,还是杜尚以小便池开启后现代艺术,都是既有艺术条框的突破。以此法则衡量艺术的开创性,则《天书》高于《地书》。《地书》这种以某种方式的规则编就的“国际读本”无处不在!比如城市生活中各种易懂的指示图标(它们本身即是《地书》的素材来源),再如至今仍然被使用的东巴象形文字。

但若对《地书》的解读仅仅限于“以非语言符号创作的一则可翻译(甚至无需翻译)为传统语言的类小说故事”则误读了艺术家。《天书》与《地书》均追求超越语言,前者诉诸无人能懂,而后者追求人人皆懂。人人皆懂并非人人都在“艺术”的意义上读懂了《地书》。人人读懂的只是以“国际读本”的解码规则译出的那个类小说叙述文本。实际上,这个文本的内容本身并非《地书》的艺术性所在。《地书》与《天书》同样有着触及艺术自身定义上层元语言意涵。《天书》通过“无解”来逼迫受众进入元层次思考;《地书》有了《天书》的铺垫无须再作这种强迫,而选择了貌似更为妥协的策略。但就艺术元媒介意涵而言,《地书》的这种选择不仅不比《天书》更易懂,反而设置了一层迷障。《地书》中那些无需翻译的符号仿佛一个香气四溢的诱饵,吸引阅读者按照设定的规则去翻译,进而获得以传统语言为蓝本的解读。这种设定,产生了一个互文关系。读者在艺术家设定的线路内游走,艺术家在这场艺术符号文本的共谋中成为造字的仓颉,成为此次沟通场域的主宰者。

从艺术家对符号文本的意图掌控来说,《天书》《地书》毫无二致。《地书》甚至是更复杂的元语言迷宫,它提供了一个供解读的假象。要获得有关它的艺术本真,需要观者超越对符号翻译猎奇本身的趣味,使自身随时既“在文本中,又超然文本之外”,进而在艺术元语言层次上建构与艺术家的会话。从这个意义上讲,《天书》诉诸“元语言暴力”的逼迫其实是更为简单直接;《地书》提供了不同的岔路,对受众而言更具“智性”挑战。《天书》的无解,使任何解都合法化,因而是一个开放文本,一个设问。而《地书》则对实现“普天同文”的宏大理想作了尝试,其艺术实践对《天书》的设问进行了回应,虽然这种回应不必然是一个有效结果。

三、“普天同文”与“超符号”悖论

《地书》的努力可能并不直接通向《天书》所设问题的答案。从技术上讲,徐冰实现“普天同文”的路径可能是方向性悖反的。《地书》试图建构的实现大同理想的方式,是借助“符号与所指代事物的所具有的直观关联”。艺术家一直在试图以这种“直观”超越社会性习得经验,甚至教育背景。《地书》中的那些图标符号的意义,貌似一望而知。这种策略的本质是依据符号的“透明性”(或称“像似性”)超越符号的规约性。透明性符号的直观特性在读图时代尤其具有诱惑力。然而,它真能实现吗?或者它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实现?

有机会面对徐冰艺术作品的人几无例外是受过教育且高度适应当代符号化生存状态的观者。我们已经在耳濡目染中练就了一套有关现代都市生活识别的习得技能。而当我们以“普天同文”的严格尺度来衡量时,其结果就完全不同了。这些收集自高度现代化的都市图标对于不具备都市生活背景的人来说,只是另一部《天书》而已。以右图《地书》中一段为例。心形状代表“爱”?穿裙子的那个是女人等等符号是非常显著的基于现代生活的习得约定。实际上,获得这些符号的识别能力绝非“无关教育背景”,而必须是将受众设定为“生存与当下地球村时代的都市并具有相应社会习得经验的人群”。艾科曾经指出,任何看上去“像似”的符号都是某种社会心理的约定结果。即是说,那些看上去自然而然地像“男人、女人、爱情……”的符号其实并不“自然”。其“显得自然而然”反而是一种假象,它遮蔽符号作为社会心理规约的本质特性。现实是,徐冰创造的并非超越语言的“普天同文”符号语言,而是当下都市生活符号方式的一种。根本不存在一套超符号的符号规约系统。一种符号的意义乃是其能被解释,而一旦有一套解释一切的元符号,谁来解释元符号?可见,超符号的符号本身即是一个逻辑悖论。任何符号系统只能处于与其他符号的并行地位,否则,符号的无限衍义将终止,一切意义都将从未发生。

从艺术与人类主体的自我确证关系来看,“普天同文”的雄心本身可能也与艺术符号的使命背道而驰。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但这是个从来未完成且永远也不会得到完全归纳的命题。因为,人作为符号的动物的独特性,并非指对一套既有符号系统的习得认知反应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不如电脑,甚至不如巴甫洛夫的训练有素的狗。人类主体性存在必须不断以符号体系的创新实现自我确证。

交际语言艺术论文篇(11)

教育部即将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再次明确英语作为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并将大学英语课程赋予了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①工具性是指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文化交际能力,学术或职业交流能力;人文性是指对于语言的学习要有文化包容意识,要了解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文化。《指南》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大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指出英语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英语原版影视作品中的影视英语将语言融于真实、生动的情景中,符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特点,有利于提高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英语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

一、大学英语教学必须与文化相结合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②大学英语的教学理念为突出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性和应用性,以输入为基础,重视英语输出能力的培养。

语言和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每种语言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共同进步。学习语言需要重视语言能力和社会能力(文化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学习外语必须学习文化,外语教学必须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还要知道说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这种语言来反映其社会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③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教师可以更好地将影视英语应用于英语教学,将语言教育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还可以使感性材料与学生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这种教学模式资源丰富,特点鲜明,语言情境、形象生动,可以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影视语言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语言输入假说”是其理论的核心。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④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影视语言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语言学理论依据。将影视英语融入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影片生动、标准的语言,逼真、多彩的场景画面,以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将学生吸引到影片的情境中,这就是习得语言的良好条件。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语言学习环境中,学生会很乐意去看、去听、去模仿,从而使语言知识的获得更加积极主动,应用起来会觉得自然、流畅。语言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获得的,与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表达和用词会更加确切。

输入是学习的外部因素,是语言习得的前提条件;语言习得的输出是内部因素,主要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意识相关。这要求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语言输入与输出,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艺术专业的特点创设有特色的英语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专家苏珊・斯坦普尔斯基(Susan Stempleski)和巴里・托马林(Barry Tomalin)认为,视听结合的教学手段比任何教学媒体都能更全面而真实地展示语言信息。⑤艺术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对艺术作品和与专业相关的知识更感兴趣。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师越来越充分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致力于通过影视英语的教学实践探索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集视、听、说为一体,所呈现的情景真实、生动,可以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时代风貌、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层面。让学生观看英语原版影片,如身临其境,并在真实的场景中感受文化,体验另一种语言的魅力,学习英语的正确表达方法和纯正的发音;领悟英语国家的民族精神、风俗习惯及精神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英语影视作品中的语言文化内涵

影视作品是语言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在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经典的台词能够体现人物的性格,浓缩人生哲理,具有教育意义。

电影是人生的缩影和升华。经典的英文电影台词大多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简洁明快、通俗易懂;许多经典台词充满人生哲理,能够启迪心灵,富于教育意义。对于相关电影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理解、排演外国戏剧,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有很大帮助。

美国影片《换子疑云》中女主角克里斯蒂娜・柯林斯(Christine Collins)在教育儿子时有一句话:“Never start a fight,always finish it.”(不主动挑事儿,但奉陪到底。)这也是克里斯蒂娜的做人原则,更是她的坚韧性格和与社会黑暗面相抗争的过程写照。

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的台词和人物对话让人记忆深刻,让观众记住了一个坚强乐观的母亲,和努力拼搏、由智障者变成美国人心中的传奇人物的阿甘。

第二,影视作品能够让学生体会纯正的发音。

影视作品不仅能带给学生娱乐,还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和纯正的发音。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很适合选入影视英语课堂教学。影片中很多桥段的对白语速都不是很快,双语字幕停留在画面上的时间也较长。这部影片颇具魅力的语言运用对人物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很多观众喜欢奥斯卡影帝科林・费斯(Colin Firth)的表演,因为他对片中人物的演绎非常极致,对台词把握得准确到位,他的音色明亮、富有磁性,语言功力深厚。影片所体现的英国文化集中于皇家英语。皇家英语被认为是最标准、纯正的英语,象征着正统、权威、品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那篇著名的演讲,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If one and all we keep resolutely faithful to it,ready for whatever service or sacrifice it may demand,then with God's help,we shall prevail.”(只要每个人坚定信念,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必将胜利。)整篇演讲语言细腻高雅,用词讲究得体,通顺流畅、朗朗上口。科林・费斯那纯正、标准、高贵、优雅的皇家口音,加上神圣而又真实的表演,很适合作为学生模仿和诵读的练习对象,既充实了课堂听说教学内容,又可以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根据影片角色中对于台词的艺术处理,可以使学生模仿符合人物性格的语音语调。

美国影片《闻香识女人》的主演艾尔・帕西诺(Al Pacino)凭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出色的演技把一个暴躁无助的退伍盲人军官演绎得极为生动。艾尔・帕西诺在台词的处理上,语调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漫不经心、时而自卑倔强、时而老练狡黠。影片中多次出现男主角弗兰克的口头禅“呼――哇”,也为角色增色不少,值得借鉴。

结尾的一场戏将艾尔・帕西诺深厚的表演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大段台词一气呵成,荡气回肠。“It's a valuable future,believe me. Don't destroy it,protect it. Embrace it. It's gonna make you proud one day,I promise you.”(相信我,他会有无限光明的前途。别毁了他,保护他,支持他,我保证你们有一天会为此感到骄傲。)在英语课堂上选用这段台词给学生反复播放,在学生熟悉整个语言环境之后,将台词做成PPT课件播放,教师配合讲解语言的知识点,请学生朗读,如果学生能够模仿艾尔・帕西诺的语音语调,将会使发音更加有味道。

第三,影片台词的逻辑性很强,如《闻香识女人》的台词具有辩护词所特有的雄辩之美。生活中,人们会利用语言的暗示、嘲讽等形式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影片中将这种语言形式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可以使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的多种用法。

四、影视英语教学的课堂实践

影视英语的课堂教学是促进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灵活高效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

第一,教师是影视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影视英语的教学目的、重要性及独特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影视英语的学习,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教师应认真选择合适的影片资料,精心设计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包括给学生介绍剧情的来龙去脉、相关词汇和语言文化内容。艺术专业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意识很强,教师可以将影片中某些片段的对白或独白做成PPT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模仿角色扮演,根据影片情节编排短剧。课后布置学生从影片的人物、剧情、音乐、主题、美术等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角度撰写影评;或发挥自己的想象,按照剧情的发展编写不同的结局;或进行二次创作,教师及时点评和辅导。这些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的语言有效输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通过具有优秀视听效果的影片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其潜在能力,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结语

影视语言文化应用于英语教学是英语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尝试,为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生动逼真的学习氛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成效显著。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和学习艺术相关专业知识,观察和掌握艺术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心理表现和个性特点,不断探索艺术专业的英语教学规律;通过影视教学,将语言的输入、输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

注释:

①②见2015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

③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160.

④张超,金朋荪.Krashen的输入假说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1(23):253.

⑤叶晶.英语视听说课堂中英语电影教学初探[J].湖南学院学报,2010(3):72.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Krashe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ergamon Press,1982.

[2]Barry Tomalin,Susan Stempleski. Cultural Awareness [M].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3]徐志英.英语电影视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陶吟吟.论英语原声电影的语言与文化传播[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5).

[5]李黎.英文影视片段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运用[J].电影评介,2011(18).

[6]王雅芳.英语影视教学的课堂组织技巧[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