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21 18:27:50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1)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呻吟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2)

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菜名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虽然说语言承载着文化,但是,中国餐饮业的海外发展和壮大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涵括的菜肴名称英译就不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应属于外宣性质意义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甚或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完全的对外经济活动,因为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驱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1 中国餐饮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1.1 沟通方法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发展,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研究中国菜肴名称的汉译英翻译(汉译英)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方法与策略,和国际交流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从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组织。这类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的过渡符号,又是文化的融合。在中国餐饮业工业的海外发展和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活动,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不是一个纯文学文本翻译任何更多,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语言总是进行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对中国的翻译活动菜的名字是一种国际间的交流,更是完全的,它是一种对外经济活动。为什么它说是一种经济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中餐菜名的英译是好还是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中国餐饮规模在国外发展的,当然,反之亦然,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所以,在为实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放大和突出一些专业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包括在中国菜的名字。

1.2 菜肴名称的质量翻译

在中国菜名的英译过程中(尤其是艺术菜的名字),无论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传递到英语的目标语言受体或不判断正确或不正确的英文名称翻译中文,源语。对当然,在翻译活动的中国菜的名字的含义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词的内部意义,而不是字面上的词义的词,应该是近似的(接近原文的意思源语言)转移到目标语言中,可以对目标有帮助语言受体对源语的理解。这是基础翻译,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活动通信中的传输或经济有效性。为了真正的转移受体的原意,译者可以利用翻译的方法意译(如解释、说明和补充等)。在过去,它不是作为一种翻译中的大多数中国学者的方法,但在这文章,就作者而言,应分为翻译技能.此外,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技巧,真正转移源语言的原始意义,它将为目标语言受体,有助于获取的义信息和文化信息源语言的。

1.3 菜肴的传播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中国菜的名字不仅带有近似传递的内在意义源语和原始民族文化的完整传播,但也是世界上扩大中国的负担。所以,为了得到所谓的翻译中的对等,零翻译和音译一直被视为最好的翻译方法,这通常是用来保持原来的意义的没有失去或歪曲任何语义的目标语言的源语言信息,不误解源语中的真实文化。所以,提出在翻译中“直译”的方法用汉语拼音,名字也叫“文化移植”,该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海外市场上对中国菜的象征。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中,这两种翻译方法都适用于中国人的时间。

2 目标语言中的文化。

2.1 直译及创新

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许多英语单词,西方菜肴名称的结构特征,笔者将采用的方法直译(在意义上说,逐字翻译,当然,没有死翻译)在现实的菜的名字翻译为英译;艺术菜的名字,音译和意译都提出了解决文化保护、语义信息传递与艺术美学鉴赏。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的活动是另一种创造不同于原始的文本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已被目标接受的传统的音译菜肴名称受体,我们直接采用他们没有额外的想法改变的形式传统菜肴的名字,但对于其他菜肴的名称与不同的中国特征,特别是包括一些典故、传说或寓言的名字,等等,或不能转移到目标的菜肴名称的意义受体在一个或两个字,译者应履行他或她的主体性,采取翻译方法借谐音译翻译它很容易创造一些美好的菜肴名称的翻译,如gobelive(狗不理),Longkudo(龙虎斗),等。这些谐音音译名称简单的菜,指定的名称,在目标语语境和生动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被目标传播和记忆受体。因此,这种创新有助于品牌建设,促进中国菜在世界上的影响。

2.2 翻译的多样性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音译或零翻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世界,从而促进海外人民了解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独特的美学和社会价值观等。食物被认为是所有人的第一必需品在地球。它是在中国的情况以及在世界。对于中国菜的名字从中文到英文翻译,适当的翻译名称可以帮助目标语言受体把握源语的特点和文化包含在它。在避免歧义和减少目标的前提下受体的阅读困难,最好把视觉的非口头的图片菜到适当的音译菜的名字,这是方便的受体识别的源语言文化的魅力,并有助于使他们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从语义、语法和社会功能的原始文本的等价性,特别是,目标受众的反映相当于源受众的时候他们读不同的课文。至于中国菜的名字在英语中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包括翻译学的各个方面。

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目标语词汇的贫乏译者将是一个可怕的问题,这将使翻译文本无聊而固执的。因此,任何译者都应该不时地扩大词汇量在头脑中,充分把握目标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源语言。好的行业是不可能有发展和扩张的没有好的宣传。在广泛传播中国美味的食物的过程中世界上,它需要适当的目标名称与美丽的话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持使用的综合中国菜的名字翻译的目标名称,不要随意改变。

3 结语

菜肴的跨文化交际翻译讲究的是翻译目标的实现,译者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往往就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但就中国菜肴名称的对外传播效果而言,某道菜名的翻译一旦确定下来并已广为国外受众接受后,则不可随意更改和任意替Q。如何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用英语准确生动地翻译好中国菜名值得学者们去努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都必须无条件地确保菜肴的本质及特色能充分再现于译文之中;译语语言的运用也应该在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情趣上下工夫,在尊重译语受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量将原语中民族性的语言特征保存到译语中去,让译语受众充分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应该尽量做到译名统一,避免一名多译和名称混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29.

[2]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Z].2008.

[3]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95-99.

[4]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020-01

我国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观光旅游。然而随着近几年境外游客的增多,我国的旅游业却呈现出服务相对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景区标识语的翻译方面,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了给国际游客提供一个规范、亲切的旅游环境,更好地规范景区的标识语的翻译势在必行。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景区标识语翻译的影响

当前,随着各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国家间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鉴于每个国家历史因素的不同,在历史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也大不相同。所以,在进行景区标识语翻译的时候,了解每个民族在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上的不同,对于规范景区标识语的翻译非常的重要[1]。

西方国家由于受到罗马文化和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多呈现出抽象思维的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主要研究过程便是把客观世界认定为最终目标,把物体间的抽象的关系转换成能够利用感官体验到的声音和图像等。然而,在中国,其文化思维的方式多偏向于形象思维,注重语言的华丽优美,词语的凝练含蓄,侧重于达到形美、音美、意美的境界。从跨文化交际理论出发,对我国各大景区的标识语进行规范与管理,让游客在游玩的时候,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从而提升景区的旅游指数,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2 景区标识语跨文化翻译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蒸蒸日上,呈现新貌。然而由于在进行标识语翻译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导致当前多数景区的翻译水平相对较低,存在着诸如单词的拼写不正确、语法的运用不恰当、词语用的不合适、印刷排版上不符合英语的标准等标识语翻译不规范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给境外游客带来不便和误解,而且会严重地影响着我国的涉外旅游形象。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各大景区和景点应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指导下,对英文标识语进行规范化统一的运用,从而提升我国在世界旅游中的形象,增加国际间的交流[2]。旅游属于文化产业,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出发,进行标识语翻译规范统一的运用与管理,才能彰显我国的文化特色、提升景区所在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国际化程度。

3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旅游景区标识语的翻译策略

首先,音译加意译法。对于一些著名的景点,在英语中可能有具体的词汇来代替,但是,部分景点在英语的习惯用语中是找不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使用音译加意译的翻译策略。如在进行某个景区或菜单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用汉语拼音进行拼写,然后再用意译的方法,对这一景区或菜单进行补充说明。音译加意译的翻译策略主要是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英语的表达方式上进行的一种翻译技巧。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让国外的游客准确的掌握到所要了解的信息,同时还保留了汉语的的语言特色,又不失中国的文化内涵,是一种实现文化交际的重要翻译策略。

其次,增译法。在英汉和汉英翻译的过程中,增译法使用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在我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也非常的繁荣,这些文化在我国具有独特的意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时候,这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可能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旅游标识语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应当充分地体现跨文化交际的特点,既能够让外国游客看懂,又应当体现中国的文化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使用增译法,对我国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如果采用直译法,则会让外国游客觉得非常的突兀。比如在对“刘少奇”进行翻译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在音译的名字后面加上“the former president of

china”的介绍,通过这样,让外国游客了解到原来刘少奇是中国的前任主席[4]。

再次,减译法。在标识语的翻译中,删减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非常的有必要。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名胜古迹的介绍的时候,都会牵扯到景点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或景点间的关系。这些景点,必然会带有浓郁的文化特色,而这也正是景点吸引游客的地方,因此,在进行标识语翻译的时候,必然会使用很多的修饰语,当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如果全部的翻译过来,就显得比较拖沓、没有重点,也会让外国游客感觉到比较的混乱。因此,对于这部分的标识语,应当尽量使用减译法,适当的将主观性比较浓的词汇删除掉。

4 结语

通过研究,不管是对于中国游客还是外国游客来说,景区标识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标识语的规范化翻译,不仅是进行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间的交流。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角度,对景区的标识语进行翻译,不但能很好地展现旅游区的风貌,更能弘扬中国文化,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成天娥,崔雅萍.翻译批评视阈的城市标识语英译研究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5).

[2]冯奇,薛娟.形兮义之所依,义兮形之所伏――以标识语的翻译为例[J].上海翻译,2009(4).

[3]曹立华,王文彬.目的论视阈下跨文化语言交际规范之研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4)

1.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英国著名翻译教育家彼得•纽马克在1981年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词汇,并把文本做了明确的分类,包括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强调了在对原作或者译文进行翻译时,要紧贴原文。而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主要强调对原文作者思维过程进行重现,比较重视翻译中的内容,并且利用短小的句子对原文的单词,短语等进行表述。而交际翻译理论恰恰相反,强调翻译的语域要与目标文本相一致,更加注重翻译效果,交际翻译理论在翻译上一般是以段落为基础的,把目的语作为翻译中心,比较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对翻译后的反应,主要是让读者能够读到真实客观的原文信息。彼得?纽马克认为,在翻译中,使用的方法是按照文本性质的不同进行选择的。在文本中,像小说,信件等文学文本,能够体现出作者和文本本身的,都属于表达型文本;而有些文本主要目的是要表述文本的内容和传递相关信息和知识,这类型的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这种类型的文本要求的内容和书写格式比较规范,大部分的领域都可以应用;呼唤型文本主要的目的在于得到读者相应的反馈,把读者和作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如指南等属于呼唤型文本。彼得?纽马克认为,在表达型文本中,使用语义翻译比较合适,而交际翻译比较适合在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中使用。

2.商务英语翻译特点

2.1商务英语中的词汇变化速度较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商务英语已经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商务英语的词汇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涌现出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增加新事物的产生,而商务英语也要把这些新鲜的事物加入到其中,促使商务英语词汇变化更新速度加快。例如,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电子商务(E-business)、网上营销(onlinemarketing)等新词汇。同时,还有一些词汇根据其词义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得到新的词组,而表达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如venturecapital,把venture和capital进行了组合,这个词组的意思是风险投资,代表风险性较大的投资。2.2商务英语的词汇和内容专业性较强商务英语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词汇专业性较强,使得商务英语中的词汇所表达的含义都是和所在的行业息息相关,不能与普通的英语一样进行词语翻译。同时,商务英语在语言表达的要求上比较严格,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例如商务英语中FOB(freeonboard),FOB的意思是离岸价格,是指卖方在产地交货时候的货物价格。CIF(cost,insuranceandfreight)是指到岸价格,其中包含了货物的成本和运费等。这些词语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但是,由于应用环境和位置不同,其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同。2.3同一个词汇表达多种含义同一词汇表述多种含义,这种情况在商务英语中是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商务英语被应用于很多领域中,正由于领域的不同,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行业中所表达的含义也都是不同的。大大增加了一词多义的几率。例如“discount”这个单词,在不同语句中,就表现了不同的含义。句1:Youmaytaketheacceptedbilltoadiscountbankbeforethematurityifyouareinurgentneedofthemoney.(如果贵方急需这笔钱,你们可以把这个承兑了的汇票去贴现银行贴现。)这里的“discount”是“贴现”的意思。句2:Ifyouordermorethan100pieces,wewillofferyoua15%discount.(如果你方订货超过100件,我公司将给贵公司八五折优惠。)这里的“discount”是“优惠”的意思。这种情况在商务英语中非常常见。因此,在商务英语中,对单词和词组的使用和翻译必须要根据所在的环境进行翻译。

3.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适用性

3.1对各国家间的文化不对等现象进行合理的调整经济全球一体化给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挑战。各个国家由于地域差异,导致各个国家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惯等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各国的文化;出现了不对等的现象。而交际翻译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把原文的主旨通过适当的语言表达的出来,并实现翻译后的文意和原文本的文意相同,并让读者的感受和原作者达到同样的阅读效果,从而实现准确交际的目的。所以,在中西方民族文化存在巨大差异的环境下,翻译人员要对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进行了解和掌握,并使用适当的语言,把各国的民族文化进行等值的信息交流。在实际英语应用中,经常会出现同一个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意义。例如,兔子在我国代表了一种很可爱的动物,还有以兔子命名的“大白兔”奶糖,深受国民的喜爱。但是,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兔子并不是一种受欢迎的动物。它们能够破坏草原,与牛羊争夺食物,破坏了当地农业的发展。澳大利亚人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好的动物。在对中国“大白兔”奶糖品牌进行翻译时,不能直接译成“WhiteRabbit”,否则,会给此品牌带来很大的影响。3.2能够使译文与原文的语义进行信息对等交际翻译理论的观点中表述了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准确的传达,认为,翻译中所做的所有工作必须服务于整体译文的翻译效果。而商务英语翻译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保持译文信息要与原文信息对等,实现信息的等值传递。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对部分特殊信息进行翻译时,要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不同的环境,对信息进行相应处理。在现实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有很多翻译者对词汇进行了直译,使翻译前词汇所表述的信息和翻译后所表述的信息不能等值,从而出现了很多错误。例如,我国很多“国家二级企业”被翻译成“StateSecond-classEnterprise”,而“Second-class”在英语中,具有质量下降的意思,既影响了企业的形象,也给企业的扩大和发展带来较坏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个词语用“State-levelⅡEnterprise”来翻译,相对会好很多。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工作者要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负责,防止类似事件出现,带来不好的影响。3.3要求用词必须准确,严谨由于商务英语是一项专业的技术活动,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必须用词严谨,准确,表面意义不仅要准确,同时在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也要准确的传达。如果在翻译中,出现了很多词语进行直译的现象,没有相应的商务知识做指导,就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原文的意思,甚至与原文意思相悖而行。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把白酒直接翻译成“whitewine”,从字面上来看,我们的翻译好像没有错误。但是在英语中,“wine”一般特指用水果为原料来酿造的酒,如applewine等。当“wine”前没有任何修饰语时,它的含义是指葡萄酒,从直面意思来看就是“白葡萄酒”的意思。这样就使单词和表述的含义有所差别,从而出现错误。

4.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的方向

4.1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直译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一般分为直译,意译和转译三个部分。而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没有否定语义翻译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地位,而交际翻译理论在直译中的应用也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商务英语翻译中的直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含义直译。含义直译是根据原来文本的语法内容和词汇结构进行直接翻译,其中不加入特殊的调整。在很多词语上,中西方都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对词语的表达具有一致性。如我们经常提到的“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对其进行直译翻译时为“Goodgoodstudy,daydayup”,这种直译翻译能够充分的表达出中西方的教育意识。而另一种直译为发音直译,顾名思义,就是英语中有一些词语可以通过发音来翻译成中文,并且这些词语的应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如“model”,可以直接被中文译为“模特”;“salon”可以直译为“沙龙”。这种翻译方法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交际翻译理论的直译应用,简单易懂,很容易被双方国家所接受,同时又可以提供更好的交流意境,既有本国的语言韵味,也具有对方国家的语言风格,有利于双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的促成。4.2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意译应用通过理解原始文本的内在含义,进行内容的形象表达,从而实现信息的传递。这种翻译方式是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意译方式。英语与汉语在很多表达方式上都是相似的。如对于某些事物或者动作使用比喻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英语中也经常会用到。如果遇见带有比喻等手法的英语,对其使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就不能达到很好的翻译效果,也会阻碍双方的正常沟通和交流。如“Hewasbornwithasilverspooninhismouth”,对于这一句的直译可以翻译成为“他出生的时候嘴里含着银匙”。这句话很明显是不符合常理的。这种翻译也不容易让人理解此句话的深层含义。而交际翻译理论的意译应用就可以把这句话利用比喻的手法进行联想,翻译,能够真正的体会到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事实上,可以含着银匙出生的人说明他从出生起就比较富有。在正常的表达中,出现发音或者表达不清楚的文本很正常,我们可以利用交际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合理的调整,可以使商务英语翻译达到更好的效果。4.3交际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转译应用在商务英语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直译和意译的应用在运用和表述上相对简单,浅显易懂,而转译就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才能把原文的含义表述的淋漓尽致。转译不能单单通过字面或者比喻对原文进行翻译,而必须把原文中语句所描述的事物转换成另外一种事物,并做出更多的调整,来实现双方文化的沟通和交流,相对于直译或者是意译而言,难度增加了很多。例如,中国的紫禁城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时也是又名的旅游胜地,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但是对于紫禁城来说,在英语中被翻译成“ForbiddenCity”。这种翻译方式并不是直译的方法,因为其中的紫色没有被翻译出来。但它也不是意译,如果是意译,所表述的内容和文字的字面表述不应当有关联,而它恰恰是有关联的,所以说也不是意译。因此,这个翻译所采用的是转译的方式,能够充分的对紫禁城进行表述。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能够通过一个事物转换成另一个事物进行描述,也可以把静态和动态互转,最终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感悟。

作者:张双 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翁凤翔.论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J].上海翻译,2013(01).

[2]盛卓立.电影名片的交际翻译特性和翻译方法———从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谈起[J].惠州学院学报,2010(04).

[3]周彦君.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公示语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12(08).

[4]康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J].晋中学院学报,2013(05).

[5]王宗炎.纽马克论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J].中国翻译,2011(01).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5)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交际行为,这种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这样一种三元关系。以前的各派理论对翻译过程的阐述都各有其合理性,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三元关系。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三元关系。

一、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从古至今,交际观历经了数种变迁,而随着交际观的变化,相应的翻译观也有所改变。关联理论产生之前,各种翻译观点采用了静态描述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翻译理论。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二元过程。这种二元论忽视了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由此创建的翻译理论只能是片面的。正是因为传统交际观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试图较合理地解释交际现象,它折中了交际代码说和交际推理说。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即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Wilson的学生Gutt又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并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进行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译者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语码的取舍,使译文读者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是说,译文必须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和标准。翻译的成功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趋同度越大,翻译越成功。

二、翻译过程中的三元关系

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有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就使得明示推理行为具有了双重性。译者一方面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把所理解的原文作者的意图向译文读者明示,使译文读者根据译文进行推理,取得语境效果。

1.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不仅是译义,更是译意。这个意,就是指意图,即原文作者的意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意图,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在两者不可求全时,则取其交际意图。而原文作者和译者认知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干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对原语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充分了解原语与译语在句型结构、词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次,译者要了解原文的交际背景、上下文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以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为例:

(1) 你吃了吗?

译文1:Have you eaten?

译文2:Hello, how are you?

(2) 这叫做负荆请罪。

译文1:It is called "apologizing with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on one's back".

译文2: It i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句(1)是汉语中人们打招呼的习惯语。从文字的信息来看,似乎可以译为Have you eaten?但人们翻译时只取该句的交际意图,一般按照英美文化的习惯译成Hello, how are you?这样才能取得交际成功。句(2)“负荆请罪”的中文表层信息是“背着荆条向别人道歉”,深层信息是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请求对方惩罚。译文1虽然保持了原文的表层意思,但对于绝大多数未读过《史记》的西方读者而言,会对“apologizing with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on one's back"这个短语感到不知所云。译文2的abject apologies(可怜兮兮地向对方道歉),虽然没有传达原文的民族色彩和语言特色,但却基本上反映了原文的内涵意义。也就是说,通常我们会取译文2所传达的交际意图,而不取译文1所传达的信息意图。

2.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充分理解原文之后,译者还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选择适当的语码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而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交际中,认知环境差异影响着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译者为了确保译文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译文,推断出源语作者意欲传达的信息和意图,需要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估计。通过译文内增词、译文外增词加注等策略填补译文读者所缺省的文化图式,使读者能够认同源语中所预设的语用信息,并据此寻找到语符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获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看下面两句:

(3)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opened the way for th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space, Western Europe is now taking the lion's share of the benefits.

(4) 他在戏中扮演包公

句(3)中“the lion's share”指“最大或最主要的部分”,这对英语读者来说是明白无误的。但如果直译成“狮子的分额”,汉语读者恐怕会不知所云。为了照顾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我们可把隐含意义明晰化,意译为“最大的好处”。全句译为:虽然美国开辟了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的途径,但正在从中获得最大好处的却是西欧。句(4)中包公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一词在英语中属“空缺”词汇,其形象多数英语读者不熟悉,直译回使译文读者困惑难懂,意译又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因此,译者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括号内加注。译为: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f Judge Bao (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opera..

综上所述,在翻译中,译者究竟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源语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根据源语作者意欲传达的语境效果的大小,译者可以决定是直译还是意译、是异化还是归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估计,译者可以决定是增译还是减译、是改写还是替换。然而这二者并非是割裂的,它们共同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给了译者较大的自由度,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里可能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如one stone kills two birds 可保留原语文化特征,直译为“一石二鸟”,也可舍弃原文形象意译为“一举两得”,还可转换形象译为“一箭双雕”。译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是译文读者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就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译文应当被看作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合作、交流的结果。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直接影响着对源语作者意图的接受,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又能改变或加强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接受源语意图。反过来,源语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又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和采用。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Deri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fnition[M]. Cambridge: Blackwell, 1986/1995

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M].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1991.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40-03

一、引言——兼论外宣翻译的重要意义

总书记在2003年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上指出:“外宣工作要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努力赢得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实现我国总体外交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对外宣传的内容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因此,对外宣传的目的也就是外宣翻译的目的。

外宣翻译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窗口,是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而了解是通向理解的第一步。通过外宣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让其他国家的民众了解和认识一个稳定发展、和平友好、文明进步的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国际声望的提升又能够增强该国民众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保障国家的政治基础。因此外宣翻译及其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传统翻译理论着重强调译文对原文“忠实”或与原文“等值”的翻译原则已经不能适应外宣资料翻译的客观要求。学术界分别从不同的着力点,以相关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外宣翻译本身具有的跨文化交际特性,阐述了如何完善外宣翻译质量的观点,初步构建外宣翻译“一体三维”的研究体系。

二、外宣翻译研究的主体——翻译者

翻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外宣翻译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翻译者身上。许多学者从多方面对翻译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佐良的《翻译中的文化比较》一文标志着翻译从纯语言形式的转换即以源语言为出发点发展到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即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翻译不光是语言上的对等,而且是意义、文化上的对等。翻译者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即他要了解Ll和L2所代表文化的各个方面,历史、社会发展、习俗、传统、经济、情感生活、哲学思想、科学技术成就、政治以及社会制度等。[1]

唐红指出,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其中,交际翻译和我国翻译界提出的“编译”不谋而合。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纽马克认为大部分实用文体应采用交际翻译。显然,外宣材料是实用文体的一种。“交际翻译”或“编译”是由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决定的,因为对外宣传是一种传播行为,更准确地说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外宣材料的翻译“不是电报码式的转换,而是沟通。实际上,称职的译者不是词句转换的“对号者”,而应是“沟通者”。[2]关世杰则认为,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意识,“反馈是检验交流效果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3]

叶颖认为对外宣传材料一般都通过翻译中文材料而来。但是,由于对外宣传和对内宣传的不同目的,对外宣传材料的翻译必须能够满足外宣受众的审美需求,使他们能够理解材料的真正含义,这就对外宣材料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对中英文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都有比较清楚的了解。[4]

三、外宣翻译的三维研究——研究工具、研究视角、研究领域

(一)研究工具

1.外宣翻译与功能目的论

美国当代翻译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思想主张翻译以目的语的语言中心为原则,考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感受,强调译者要使译文的表达方式能为目的语的受众接受,使译文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期待,即使译文的读者应取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它的另一个优点在于为一些非常规的翻译策略、方法比如改译、改写等提供了理论依据。[5]此外,德国学者费米尔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和英国学者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也属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范畴。

冷锦英运用奈达的翻译理论,着重于功能对等概念,从语言学和文化翻译转向的双重视角描述和分析外宣英文翻译材料,认为奈达的翻译理论建构在信息论的基础上,对非文学作品的翻译,尤其是中国对外宣传的英译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翻译策略。[6]

2.外宣翻译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由巴黎大学的斯波伯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共同提出的,作为一门阐释交际的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的影响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语用学的领域,它成了当前指导语用翻译的新论。威尔逊的学生格特出版了专著《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格特认为翻译是一种翻译,译文就是在翻译性方面寻求与原文相似,同时翻译行为受关联原则的制约。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是一个付出努力的过程。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对翻译的解释是动态的、辩证的,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的本质,对翻译实践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陈芳蓉认为外宣新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关联理论正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关联理论认为交际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交际双方的“互明”和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因此,要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在外宣新闻翻译中,译者必须首先考虑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尤其是他们的语境背景、理解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并正确估计他们对译文的期待,尽力寻求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然后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以使交际双方达到互明,并实现译者意图与受众期待之间的最大可能的吻合。[7]

3.外宣翻译与翻译存异伦理

Lawrence Venuti提出的翻译存异伦理就是异化翻译,反对“同一化”。他提出抵抗译入语文化的“少数化翻译策略”,主张在译文中释放“语言剩余”(release language remainder)从而形成“文化身份”引起大的社会影响,比如,能带来社会的再生长和社会变革。[8]

陈少敏从Lawrence Venuti的存异伦理的视角,重新审视外宣材料翻译和中国英语在外宣材料翻译中的意义,认为在外宣材料英译中,应采用少数化翻译策略(异化策略),在译文中释放“中国英语”不是“中式英语”(China English,not Chinglish)以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9]

(二)研究视角

由于译者不能很好地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外宣翻译中存在很多非语法拼写错误问题。李爱珍将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外宣翻译的语言误用认定为外宣翻译的“软伤”,以区别那些“硬伤”,即一眼就可以看出的错误,包括拼音、拼写、语法、大小写等方面的失误与不足。外宣翻译的“软伤”是指由于缺乏跨文化意识,如用词不当、母语迁移、文化错位等原因造成的错误,诸如中式英语、用词不当、欠额翻译、译名混乱、常识错误、语气生硬等。[10]

而诸多学者也从分析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外宣翻译问题存在的根源。戊荪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困难的外宣材料称为“隐伤”(hidden injuries)。影响外宣翻译质量的主要因素“中国式英语”也是由于翻译者把中文的语言文化习惯有意或无意迁移到翻译稿中的。[11]程镇球总结了汉文化对外宣翻译的三种不良影响:不符合目的语习惯;按中文规则自创的英语搭配;拟人。[12]

有学者采用传播学者经常使用的受众分析理论来分析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张英莉认为,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不明显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国外受众缺乏深入了解和研究,有时一厢情愿地、强迫式地灌输自己的文本和话语,这样自然容易令人产生抵制和排斥情绪,结果良好的愿望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文化上的差异使得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接受心理与我们迥异的海外受众难以接受,对这种宣传味太浓的传播从心理上加以排斥。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最大的区别就是传播对象不同。对外宣传不是对内宣传的翻版,要讲究内外有别。[13]

(三)研究领域

由于翻译本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关于外宣翻译与跨文化性的探讨也从宏观层面延伸到对外宣传相关领域翻译存在的问题上,学者们熟练应用各种理论,对如何完善各领域实践中外宣翻译质量、解决因文化差异导致的翻译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有些文献单纯从语法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外宣英译的质量。许建平以《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的两种不同英译版为分析研究对象,就对外宣传翻译中的遣词用字、习惯表达、语气口吻、句式重心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基本没有涉及翻译理论和文化交际。[14]但宏观上讲,翻译本身就是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因此这些探讨也依然没有脱离文化翻译的范畴。

汤富华则对企业外宣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5]蒲元明和潘卫民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外宣翻译做了具有建设性的分析。[16-17]林颖婷关注外宣材料的一个特殊类别——时尚界的产品目录(catalogue)和趋势手册(trend book)的翻译。[18]近年来,文献关于外宣翻译的文化视角除了涉及中央政府形象外宣,还涉及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集会,视角投射到天津滨海新区、福建地区、南京地区等地方政府外宣,涵盖电视、广播和报刊媒体。

四、结 论

做好外宣翻译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促进经济文化互信交流。外宣翻译研究是一片方兴未艾的领域,“一体三维”的研究体系初步成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相信日后该领域的研究会更加系统、论述会更加翔实,我国的外宣翻译事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2-6.

[2]唐红.论编译的理论及实践——对外宣传材料的编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叶颖.接受美学理论对福建外宣材料翻译的意义[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

[5]NIDA E.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冷锦英.对外宣传英译与奈达翻译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8.

[7]陈芳蓉.关联理论视角中的外宣新闻翻译[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005.

[8]VENUTI 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London:Routledge.1998.

[9]陈少敏.从存异伦理视角解读外宣材料翻译中的中国英语[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09.

[10]李爱珍.南京对外宣称英语翻译质量刍议[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5.

[11]林戊荪.改进中译外工作,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在全国中译英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R]//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6-14.

[12]程镇球.汉英翻译问题[C]//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37-45.

[13]张英莉.网络对外宣传研究——中国网的实践[D].保定: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

[14]许建平,王煦云.对外宣传翻译的字斟句酌[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55-57.

[15]汤富华.企业对外推介英译的文体与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6):35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7)

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在他的专著《翻译问题探讨》中提出“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 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新概念对翻译理论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指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译语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要求译文接近原文的形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交际翻译则注重接受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交际翻译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地道、流畅。

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简介

Newmark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那些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研究者们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翻译的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把翻译过程看得太过理想化了。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但Newmark认为这种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在语义翻译中,目标文本应该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但它与直译的区别在于,直译后的译文只能将原文本词语的基本意义翻译出来,虽然符合目标语的句法结构,但未考虑原语用语的语境因素和使用场合。在语义翻译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服从原语文化,只在对原语文本的内涵意义理解出现解障碍时才加以解释。因此,语义翻译有时更倾向于超额翻译(overtranslation);相比较而言,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在交际翻译中,目标文本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文本。由于重效果而不重内容,所以交际翻译首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的读者,要求原语服从目标语的文化,不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之处。因此,交际翻译有时更倾向于欠额翻译(undertranslation)。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对翻译实践的启示

谈到翻译标准,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多关心的是尽可能做到忠实,这便导致了忠实与通顺之间的战争。在我国,从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开始,就产生了对此问题的探讨。近代翻译家严复的“信、达、雅”,矛盾的“艺术创作性翻译”,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翻译标准都在我国翻译界产生过很大影响,对翻译实践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尤其是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信”以原语为依归,而“达”和“雅”都以目的语为依归。根据Newmark提出的文本分析理论,针对文学翻译而言,把“忠实”和“通顺”看作衡量翻译质量的标准无疑是正确的。这样看来,语义翻译的服务对象是原语作者,翻译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语作者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文体风格,所以,语义翻译是等值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翻译。而交际翻译注重的则是目标语的读者,强调原文的主旨,而不单单是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这就是说,“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处理方法带有直译的性质;而“交际翻译”则强调译文应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处理方法带有意译的性质。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往往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两种翻译方法都建立在认识性翻译的基础上,都必须反映原语的思想内容,服从目标语的语法结构和某些固定的文体特征。

三、对关于《红楼梦》两版译文的翻译评析

根据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以杨宪益先后翻译的关于《红楼梦》的两个版本的译文中的翻译现象为例,进一步体会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整体效果。

在开篇第一段中,原文出现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杨宪益在第一个译本(以下用“杨译一”)中翻译为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这个过程把原文出现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在改译的版本(以下用“杨译二”)中,此句简练为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原文中还有一句评价红楼梦的话“笔触深入到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杨译一翻译为 “extended his touch to”, 可谓是生动、形象的翻译;杨译二仅用一个 present 来表达整句话的含义。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角度看来,从杨译一到杨译二就是一个从语义翻译到交际翻译转化的过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语义翻译拥有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的确,杨译一将每一个词都尽可能地翻译出来,很大程度上相当于直译,译文十分忠实于原作;杨译二将具体的内容形象化,甚至是抽象化,这种处理翻译的方法体现了交际翻译的核心,即交际翻译拥有归化、意译的特点,可以展现给目标语读者一个清晰、易懂的文本。

提到目标语读者,首先要考虑的是文化因素。文学翻译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涉及两个、甚至多个文化碰撞和磨合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语义翻译似乎不能克服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障碍,直译出来的结果往往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原文中提到“贾家荣、宁两府”,杨译一翻译为 “Mansion Rong and Mansion Ning”,此译文带有一定的直译色彩;杨译二将原文内容抽象化,译为 “Once-Manchu family”。从目标语读者的角度发出,这里的两版译文存在很明显的差别。熟悉《红楼梦》的读者在看到杨译一时会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认知过程,了解荣、宁两府的关系、地位、背景,甚至是彼此之间的矛盾。但是,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红楼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来说,杨译一不能触发文字背后的认知和联想。因此,杨译二将直译变为 “Once-Manchu family”,在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意译的一种表现,能使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读者在读到此处时捎带了解相应的背景。不难看出,和交际翻译相比,在面对文化背景不同的目标语读者时,语义翻译很难实现合适的翻译效果。

然而,语义翻译在文化冲突时体现出来的相对弱势也并非绝对。交际翻译的确可以抽象地、精炼地概括原文的内容,并且考虑到文化的差异。但是,语义翻译的详细和具体使它的目标语读者群远远大于交际翻译的目标语读者群。这正是由于语义翻译是一种详细的、具体的、直接的翻译方式,而交际翻译过于地道的省略和改译却缩小了自身的读者群。

因此,我们很难说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哪个更好,只能在不同情况下讨论哪个更加合适。对比两版译文,我们还可以发现更大的差别。改译之后,原文中很多内容都被省略了。 “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没落的历史发展规律”在杨译一中被译为 “revealed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at the feudalism was doomed to collapse” 。但是,杨译二中没有对应的译文。类似的情况还有“小说的艺术表现,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小说的艺术表现……也是极为罕见的”、“五花八门”等等很多内容都被省略。这种大面积的“清扫”体现了交际翻译中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核心。然而,语义翻译中的大规模省略必然是一种失败。语义翻译要忠实于原文,一切翻译活动都是要准确再现原文的内容;而交际翻译则更加注重读者,注重思想的传递大过于注重其形式和内容。因此,我们很难确定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优劣,毕竟二者存在的前提基础不同,出发点相异,关注点更是大相径庭。换句话说,翻译的结果是否恰当主要看翻译的目标语读者是否能够接受。

翻译中的“信”和“达”往往很难达到统一,往往要牺牲一个来实现另外一个。准确和通顺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最直观的表现形式。语义翻译做到了准确,但是为了迎合原文的词汇甚至是句法,翻译结果往往是罗嗦的,不地道的;交际翻译采用的类似于意译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流畅,甚至更加地道,符合英语的惯用表达方法。例如,“博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杨译一中翻译成 “had won a favorable reception”, 在杨译二中改为“quickly developed a wide readership”。再如,“没有完全摆脱”在两版译文中分别是 “not entirely extricating from” 和 “strongly influenced by”,不难发现,杨译二更加符合英语地道的表达方式,而杨译一由于过度忠实于原文,带有直译的性质,虽然不影响内容表达,但是从目标语读者角度来看是不够专业的表达。然而,杨译二实现的效果往往是以牺牲准确性为前提的,译文已经变为一种抽象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们不能主观地判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优劣,毕竟“信”和“达”这两种传统的衡量翻译的标准本身也是存在矛盾的。

比较两版译文,杨译一属于语义翻译领域,而改译之后的杨译二使用了交际翻译的方法。整体看来,以语义翻译为主的杨译一更加注重细节,几乎把原作中的每一个词都翻译出来了,但是这样的译文难免看起来过于繁重。相比之下,杨译二作为交际翻译的代表,体现出交际翻译的特点:简洁、清晰、地道,无疑是英语文化背景下的目标语读者的最佳选择。但是,杨译二过多地删减也使文章的准确性下降。

实际上,两版译文采用的翻译方法无明显的优劣之分,因为二者本身就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在翻译过程中,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方法都很难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全部,即使是“以忠实为己任”的语义翻译也不能做到。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使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又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让目标语读者读懂。当涉及文化因素时,怎样既能如实再现原作,又能使读者易于接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Newmark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开拓了翻译研究新的思路,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翻译实践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任何翻译都必须兼顾语言的各种功能,将对作者的忠实与对读者的忠实相结合、相统一,使译文实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陈军.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 (2).

[3]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4] 许书光.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 青年文学家. 2011(21).

[5] 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 2003(2).

[6] 陈军.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J].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2).

作者简介: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8)

从人类有了语言交往,翻译就产生了。几千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关于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丰富的翻译理论和众多翻译学派。其中,目的翻译派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近年来,该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和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撰文介绍目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总结了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翻译目的论理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尤其是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而在中国,现今的翻译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传统的翻译教学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出参考译文,结合译文讲解技巧”。翻译仅被视为一种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语码转换,这给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碍,学生过于重视对等,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造成了交际活动的失败。这种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多数学生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翻译水平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局面。

二、策略

1.明确目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翻译目的论

认为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实际上是译文功能目的论。功能目的论反映在教学上就要求学生明白翻译的预期目的,目的不同则翻译策略也不同。翻译有确定对象,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体现译文的功能性,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给出读者满意的译文,满足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

2.加强翻译理论的讲解。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但英语专业本科生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基本围绕翻译技巧讲解,老师认为翻译理论晦涩难懂,在课上往往避而不谈。更有不少学者认为翻译理论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无需给本科生讲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书本上的各种翻译技巧也无法熟练应用,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这一问题,翻译课中除了进行翻译实践方面的训练之外,还应注重选择实用性强的翻译理论进行讲授,以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提高翻译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效果。翻译的跨文化性决

定了其根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的传达。如果脱离文化背景,语言错位,信息载体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熟悉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单纯掌握两种语言显得更为重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使学生着眼于翻译的整体功能,充分考虑译文交际情景,优先解决语用和文化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学生毕业去向选取合适的翻译资料,培养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随着国际间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急需大批翻译人才,当前的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把目的翻译理论引进翻译教学是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举措,这对于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院级课题结项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探索。项目编号:2011008.

参考文献: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9)

1.引言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极具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在我国的翻译理论界,关联翻译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关联理论的最初目的是为认知科学打下某种统一的理论基础。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正是关于自然语言的认知与理解的理论,该理论强调要想准确解读自然语言,必须寻找关联、依据推理。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为解释翻译现象与指导翻译实践活动和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赵彦春博士认为,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它能够有效地被用以解释、指导翻译活动,成为翻译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基础(赵彦春,1999)。

2.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由法国认知科学家(D.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Wilson)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共同提出的,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找关联。它是一个关于语言交际的理论,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认为人的认知以最大关联(maximal relevance)为准则,而语言交际则以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为取向。Sperber和Wilson在其著作中这样阐述: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遍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Sperber &Wilson,1995)。

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应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为推理提供必要的依据;听话人就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寻找关联。话语的暗含,如隐喻及言外之意,要靠推理来认知。推理的过程就是寻找话语与语境关联的过程。人们通过不同程度的努力,在推理中选择最合适的语境,并求得话语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正确认知和理解自然语言(何自然,2003)。

关联性有两个相互制约的方面:语境效应和理解时付出的努力。语境效应即当新信息(话语,可包括伴随话语的其他信息)与头脑中已有信息(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某一组合,即语境)发生联系,加强新信息的语境含义,使人能以这两种信息为前提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意义),这时新信息便产生了语境效应,即也在语境中具有关联性。关联性强的假设,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小;反之,付出的努力就大。

Sperber和Wilson还提出了两条关联原则:一是认知原则(即人类认知常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二是交际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换句话说,人类的认知以最大关联为准则,而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最大关联是指交际中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the greatest possible effects for the smallest possible effort);而最佳关联则是指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adequate effects for no unjustifiable effort)。为了确定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听话者需要寻找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实现交际成功。

3.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认识自然语言的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涉及社会、心理和语言三个方面,从认知角度出发解释心理认知因素在话语理解中的作用。翻译是受关联理论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这个方面进行过探讨。D.Wilson的学生E.A.Gutt最早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现象的解释。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一书中,对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推理过程。指出了翻译中译文能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关联原则对翻译中意欲传递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起着极大的约束作用。”因此他认为,翻译过程中应该做到两点:一是译文要“与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或“提供充分的语境效果”;二是译文表达的方式“不要让译文读者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译文必须表达清楚自然,不应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难”,以便译文读者对译文产生“充分”的关联(Gutt,2004)。赵彦春博士也将翻译定义为“对源语进行语内或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同时他认为鉴于翻译行为动态的认知关联性特征,关联理论对翻译现象有着迄今为止最强的解释力。翻译受到关联理论的重大影响,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4.关联理论对翻译和译者的启示

4.1翻译的过程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刷新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理论框架。作为一种指导交际的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对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有很强的解释力。它能以关联性抓住翻译问题的根本,对使翻译标准具体化具有重大意义。Gutt认为,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言语交际行为,是与大脑机制密切联系的认知推理过程,它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关联理论产生之前,各种翻译观点采用静态描述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翻译理论,忽视了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由此创建的翻译理论只能是片面的。在关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翻译在原文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之间进行,体现了一种三元关系。译者需要向译语读者传递源语文化及原文作者的各种意图,从这个角度看,翻译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翻译涉及复杂的分析、推理,是一种动态的认知心理过程;翻译需要重视各种语境因素,所以又是一种动态的语用过程(这三者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具体地说,译者既要把握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要根据译语读者的语境再现原文。翻译要想求得最大程度的成功,其根本必然是再现原文的最佳关联性。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在接受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也就是做出语境假设。寻找关联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认知与推理过程,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语用交际过程。因而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翻译的种种策略,如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都不是简单对立的,而是兼容的;翻译的种种问题,如可译与不可译等都不是简单相克的,而是辩证的。

4.2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中心内容。在翻译史的不同时期,翻译家们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关联翻译特别强调译者在认知推理出原文内容和语境假设中最佳关联的基础上所获得的语言交际的语境效果。因而,关联翻译则视译文的效度为翻译的首要标准,强调译文在实现与原文同样的交际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与原文语言、意义、内容及风格等方面趋同。由于原文作者的认知与译者的认知之间存在着差异,而且译者的认知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读者的认知,因此,翻译成和原文的语言形式、意义内容及风格特点等的绝对忠实的译文不可能做到。译者的职责在于采用动态的阐释法把原文作者的真实意图以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文读者,从而适应读者的认知。只要译文取得了与原文同样的语境效果,译文就达到了翻译的效度。译文没有效度,也就无信度可言。总之,要保证译文的质量,译者必须追求一种建立在译文效度基础上的信度,这样才较好地处理了译文的效度和信度之间的关系。

4.3译者的素质

译者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必须靠各方面的知识来提取各种有效信息。因此,译者应该具备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和丰富的百科知识。另外,译者要有良好的双语语言修养,这样,译者才具备对源语的全部语义信息的领悟力和将源语的全部语义信息按译语的基本语法规则组织语句的表达力,使译文读者花费最小的努力,就能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译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敬业精神。

5.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同时关联理论对交际有着指导作用,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利用认知和推理做到使“译文读者产生充分的关联”,“让读者无需付出任何不必要的努力”即可成功完成与原文作者之间的交际。在这一原则下,译者应以寻求最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指南。以关联理论的“最大最小”原理对翻译进行阐释。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随着国际间贸易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单纯的依赖语言的对等式翻译和原有的翻译技巧已很难满足国际商务交流的需要。因此,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一种全新理论的指导下走出翻译困境,从而使商务英语翻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为商务英语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质量。

一、关联理论概述

斯帕波和威尔森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提出了关联理论。他们认为语言交际的主要目是准确的传达信息,而不对信息进行简单的转述。在一切语言交际中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关联原则,关联原则是一切语言交际的基础。在语言交际中,为使对方明确自己表达的真实意图,交际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必须具有关联性,否则正常的交际行为无法顺利进行和实现。

关联理论是从多学科、多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的一种解释,它是“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就是一种认知活动”。这一认知过程中主要有推理和明示两个方面。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为达到交际的目的交际的一方会首先明示其交际的目的,听众则根据具体的语境运用关联原则对其明示进行推理,达到双方交际信息的互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关联理论本身也被认为是交际的一部分,而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也就自然被认为是说话人与翻译人员之间进行的一种明示推理过程。也就是说人们在进行翻译时首先是接收说话人发出的明示,并将该明示进行转化译成相应的语码,而后根据具体的语境对该语码进行推理,再将语码中内涵的深层次含义翻译给听众,在这一切程序中每一个步骤的进行所以依赖的主要是关联理论即关联性。

二、关联理论与商务英语翻译的关系解读

关联理论认为,商务英语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交际。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总会遇到一些不可译的现象,此时关联理论就为商务英语翻译提供一个指导框架。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翻译人员与说话者和听众三者之间进行的一种“明示-推理”过程,这种过程包括语内和语外两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翻译人员可以根据关联原则选择与说话人员意思最相近的语码进行翻译。也就是说只要能忠实的译出原话的内在含义,翻译人员就可以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关联理论本身关注的是交际与认知。在进行翻译时,多数情况下翻译人员做出的翻译都是一种部分的语言对等,也就是翻译人员只需要将忠实于原文的信息传达给听众,找到语言的最佳关联就达到了翻译的目的。关联理论其实与翻译学一样都强调交际与认知的内在联系。根据赵彦春对商务英语行为所做的“明示-推理”阐释定义和关联理论来看,商务英语翻译也是人们交际的一种形式。在关联理论看来,商务英语翻译过程就是翻译人员积极选择与原文意思最相近的语码的过程。但是与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不同,由于商务英语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文化、政治制度、商务环境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一定要注重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商务语言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加强自身的商务专业知识学习。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一)商务英语文化翻译

商务英语翻译在商务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而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注重:准确、礼貌和通畅。根据关联理论,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在不引起读者误解和产生歧义的前提下可以对原文的语言信息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语言信息内涵能完整的在译文中呈现,这就是语用等效翻译,而语用等效翻译也是关联理论中极为关注的内容。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存在影响。商务英语翻译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和国际商务合作,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注重不同国家间文化的差异,充分运用关联理论,巧妙的运用文化间的差异,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阻碍,翻译出让消费者满意的译文。

商务英语中商务术语出现较为频繁,对此应注意翻译的严谨和规范,并忠实于语言的原有信息。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听到的话语主要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语境的不同而对语言信息进行了筛选。虽然关联理论注重对语境效果的关注,但更强调译文要忠实与原文。商务英语中的商务术语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当满足翻译的语言信息对等性要求。例如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就是强调译文应当忠实于原文。同时还应注意翻译技巧的适当运用。关联理论强调翻译应注重读者的需求和语言的特点。由于商务英语翻译所针对的对象的特殊性,在进行翻译时可根据实际需要充分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或释义、加注等,使得译文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二)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信函翻译

商务信函是指为满足各个企业间商务交往和沟通的需要一种专门的书信或电子书函。商务信函在国际商务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商务信函是一种商务公文,因而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格式和体例。一般来说,中文的商务信函格式较为简单,翻译时也较易处理;但英文的商务书函格式则较为复杂,不仅包括平齐式、完全平齐式、半平齐式,还包括简化式等多种格式要求,翻译时格式问题一定不能忽视。

商务信函既然是一种商务公文,那么在翻译时就要既注重其中的礼貌原则,又要体现公文庄重、规范的特点。英语与汉语在问候语、称谓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在翻译时这个问题一定要予以关注。英语信函中人们一般喜欢使用“Dear…”和“Your…”的称谓和问候语,在运用关联语翻译时,则需要将这些称谓和问候语进行处理,根据中文的习惯则可以译成“尊敬的某某先生或女士”和“敬上、谨上”等。这样既能体现公文的庄重和规范又能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三)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合同与商务说明书的翻译

商务英语合同是指由于当事人双方处于不同的地区和国家为保证买卖的顺利进行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所签订的协议,这是商务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商务说明书是指为使消费者明确产品的性质、用途、功能、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所做的一种说明和解释,这种说明书应当简洁明了。商务说明书和商务合同的主要目的是将重要的信息准确的传递给消费者和对方当事人,使得对方以及消费者认同自己的产品和合作意图,因此在进行翻译时应当充分的注重读者的实际需求,在翻译说明书时可运用关联语力求通俗易懂,在翻译商务合同时则可运用“归化”的处理方法,力求简洁突出重点。

在翻译商务说明书时对于说明书中的专业术语一般应予以保留,这样既能体现说明书中技术性特点突出专业性,又能使说明书易懂体现通俗性。当然如果在这两项要求的基础上能使译文具有美学意蕴,则会带来惊人的、奇特的效果。毕竟好的、流畅的广告语对消费者来说具有加深记忆的效果,因而能促进产品的销售。如飘柔洗发水的“植物配方、气味清新、去屑止痒”。这种翻译既体现了该洗发水的配制成分安全,而且使用了中文中常用的四字结构短语,从而显得语言动感十足,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关联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宣传资料翻译

商务宣传资料是指企业为了使消费者对本企业和本企业产品有深入的了解而对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本企业产品进行的一些宣传和介绍。商务宣传资料属于信息型和呼吁型文体。商务宣传资料的目的在于促进消费者加深对本公司的了解,并推动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因此在对商务宣传资料进行翻译时完全可以运用关联理论的原则进行翻译,因为关联理论也同样强调和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翻译时翻译人员应当了解和熟悉关联语对象的文化背景、实际需求、生活习惯和审美标准,然后再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在进行翻译时,翻译者应当重点翻译核心内容,对于那些无关紧要的介绍则可以做“模糊化”处理。

总之,关联理论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不仅要知晓和了解说话者的认知语境,使自己的认知语境能与说话者产生认知语境共享,从而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说话者的语境效果。而且还要求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要在关联理论的视域下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知识对翻译效果的影响,注重运用动态的交际理论把握信息的重点,巧妙的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准确的传递语言信息,重现语言中深含的关联性,从而使译文更贴近原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伍锋,何庆机,2008:19)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属的文本类型;2)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旬为倒,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2004)根据语言学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许钧,2004:176)。语义翻译法集避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住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厦原语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适宜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