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33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1)

由于石油化工企业在开展工作进程的过程中,工作的开展流程的危险较大,涵盖范围比较广泛并且对于操作技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因此应当开展石油化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的管理研究,从而促使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应用性能稳定可靠的设备,更加顺利的进行生产工作。

1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探究

石油化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技术应用的专业性要求很高,因此需要运用专业的设备才能够有效的完成石油化工生产任务,由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如果在同样容易生产的过程中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很容易造成生产事故。因此石油化工企业所应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不仅决定了石油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直接决定了参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性。因此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探究,确保石油化工企业所应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良好的、高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的基本前提[1]。

2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探究

在明确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之后,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探究,可以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分为以下几个层面:2.1通过实施以利用率为核心的中心研究,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将实施以利用率为核心的理念应用于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的工作开展进程中,主要有以下的几种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靠性保障方式:(1)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进行定期的、有计划的维修。在开展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的维修方案制定的过程前,充分准备维修过程所需的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从而更加全面的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工作[2]。(2)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状态维修。根据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状态,对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且根据预测结果对于适合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将状态维修的方式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过程中,有效保障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做到了防患于未然的同时,也使得石油化工企业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工作的开展方向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具体性,但是状态维修的方式应用于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过程中,对于开展问题预测的技术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相对较高。(3)对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进行问题维修。当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出现问题时,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维修工作,这种维修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石油化工企业设备的可靠性的保障工作开展所需的工作成本,但是会降低石油化工企业开展生产过程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同时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人员的安全也埋下了潜在的威胁,这种维修策略在非特殊情况下不会被给予考虑和应用[3]。2.2调动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调动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的宣传,从而可以有效的促使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对于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有更加明确的认知,建立有效的考核制度,激发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竞争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工作效率,实现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的有效保障。

3结束语

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研究,首先应当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重要性探究:确保石油化工企业所应用的设备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是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良好的、高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的基本前提。进而思考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的方式:通过实施以利用率为核心的研究,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调动石油化工企业的设备维护和维修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提高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开展石油化工企业设备运行可靠性管理研究,可以有效促使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良好的、高速的、稳定的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李春燕 单位:太原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2)

本文根据在近年来我国石油企业建设发展对消防装备的总体要求,符合现代石油企业对消防建设的需求,对我国石油消防装备建设进行了规划,整合并总结出消防装备的建设形势、技术发展的方向以及消防现状。

一、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消防情况

针对目前石油企业的迅速发展,出现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几率逐年加大,消防的措施也在不断增加,但消防的建设已经达不到要求,不能满足事故发生的需求。目前我国石油消防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1.我国石油企业对消防装备的建设力度不够

在石油企业中由于存有的易燃易爆的产品较多,容易引起火灾,因此石油消防是一项重要工作和任务。要做好此项工作就要保证消防装备的质量和效率。石油企业的消防工作都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为维护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把消防的装备建设好,建设的符合新的形势,来将这一崇高的企业安全精神贯彻到企业发展的每一环节中去,消防的装备建设才有永恒发展的动力。但是我国国内一些石油企业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没有意识到消防带来的不仅是安全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没有做好消防装备建设工作的意识,所以导致石油企业的消防工作跟不上企业生产工作的发展速度。

2.消防装备还不能适应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的事故场所

比如消防车的不优化和不简化,消防人员操作困难,在进行消防操作中需要花费的准备时间和辅助时间会很多,效率比较低。

3.国内一些石油消防部门采购装备器材盲从国外的消防装备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有些石油消防装备在采购装备时,一味盲从国外,去效仿国外的消防装备,认为进口的就是好,这种情况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使配备的器材装备售后服务困难,成为石油企业中的空摆设,价格昂贵无法配制;另一方面严重挫伤了国内企业对石油消防装备科研的积极性。

4.石油企业消防装备科研水平不能及时追踪国际潮流,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引起的重大事故,而且步子发展很慢。石油企业消防装备生产对重要的科技开发重视还不够,远比不上国外的石油企业,石油企业这种不重视科技创新的做法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新形势下的石油消防装备的建设

传统的消防措施和消防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状的石油事故,比如在石油的化工区的火灾扑救中,火焰的温度可以打到1000多度,消防人员是无法进入到事故发生地的,面对这种形势不得不在消防装备上下功夫,建设出的装备既要效率高又要耐高温方便操作,这样才能保证人身的安全和降低事故对企业的危害程度。

1.石油企业应立足国际石油消防技术发展的前沿,密切关注国际石油企业的消防装备建设的先进技术的发展动态,努力增强我国石油消防装备的科研开发与转化的创新能力,紧跟新形势的脉搏,在消防装备的建设与技术开发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2.石油企业应利用现有的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对我国的石油企业容易出现的事故做详细分析,对相应的消防装备的关键技术与性能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从而能从理论上、技术原理的深层次上对消防装备建设的新型装备产品的结构、性能、功用真正做到科学合理和优化设计,并使现有消防装备性能指标不断趋于完善、合理并具有科学理论依据。

3.石油企业应强化与消防装备建设厂家的培训。消防装备的基层配备器材较为繁多,需要来自于不同的厂家去分工完成,即使是相同器材,不同厂家的技术性能参数亦不尽相同,为更好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消防装备,可考虑与厂家联系,商量定期培训员工,以强化企业员工排除装备出现的微小难题的能力,既减少装备器材的修理送返时间,又节省经费,一举两得。而且石油企业还可以综合各个厂家的技术手段,评比出消防装备建设的最好的一家,使得自己的员工也能建设消防装备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总结装备建设的重要因素和技术标准。

三、结语

石油企业消防装备建设事业的发展在企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消防工作关系到企业的稳定和经济效益,如果消防工作作的不好,特别是消防装备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出现大火灭不掉,灭火就死人的情况,将会对企业、社会家庭造成不利的影响。 石油化工火灾是近几年火灾发展的新动向,这类火灾的特点是容易发生物理、化学爆炸造成大量石油员工的伤亡和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损失。面对石油火灾日益增多,人员伤亡的增加,特别是消防人员进行消防处理事故的死亡率达到了一个高峰,所以消防装备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大,保证质量和效率能在最短时间内完胜消防的工作,减少人员以及事物的损伤损失。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杜兰萍、沈友弟、厉剑、倪照鹏、赵永利.《我国消防安全形势、差距和对策研究》,[J].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X93 文献标识码:A

1 石油炼厂设备的腐蚀介质

石油从地下深挖出来时具有可燃性,其形态为棕黑色的粘稠状液体,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杂质包括与石油炼厂设备接触时的介质以及石油的相关成分。这些杂质包括水蒸气、石油、空气、酸气、烟以及芳香烃、环烷烃、以及其他烷烃,其在生产过程中本身不存在腐蚀特性,但是在生产反应中产生的硫化物、氮化物、无机盐、有机酸、水分则会对石油炼厂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者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明确腐蚀石油炼厂设备的相关介质,并从根本上加以隔离与防护。硫化物、氯化物、氮化物以及环烷烃均是腐蚀设备的相关介质。

1.1 硫化物

硫化物是造成设备腐蚀的主要杂质,其中二硫化物、多硫醚、硫醚、硫醇、硫化氢均属于硫化物的不同形态,从理论上来讲,其浓度高低与设备被腐蚀的程度成正相关。从实际情况看,设备被腐蚀的程度与硫化物所处的温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对温度进行控制,当温度≥340℃时,硫化物便会分解,从而产生对设备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当温度处于120℃~240℃之间,虽然也会出现分解,但是基本上没有产生对设备具有腐蚀性的物质,因此必须将温度控制在120℃之下,从而控制硫化物的腐蚀范围,从外部环境对设备进行防护。

1.2 氯化物

氯化钙、氯化镁以及氯化钠均是原油中的杂质,其属于无机盐,因此在高温作用下与水相遇便会发生反应从而生成盐酸,对设备产生腐蚀性破坏。

1.3 氮化物

石油在石油炼厂设备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吡啶、吡咯等氮化物,其在催化剂与高温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即产生氰化物以及氨,氰化物作为一种催化剂与H2S-H2O发生反应,便会腐蚀设备表面,因此设备会因此种化学反应出现开裂、起泡的情形。氨本身不会对设备造成腐蚀作用,但是其与氢反应以及在焦化过程中会生成氯化铵,从而对设备造成腐蚀性损坏,严重时会堵塞管路,影响生产正常运转乃至发生安全性事故。

1.4 环烷烃

芳香族酸以及脂肪酸均是环烷烃的不同形态的同种介质,其隶属于饱和的酸以及其同系物,环烷烃呈现为环状物,本身不具备腐蚀特性,但是在生产过程中与铁在高温中发生化学反应,转化为新的物质,即环烷酸盐,盐性物质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因此对石油炼厂的设备而言具有腐蚀损坏的破坏力。

2 石油炼厂设备腐蚀概况

2.1 高温腐蚀概况

高温硫化物以及环烷烃是高温部位发生腐蚀的主要原因,但是对其温度进行控制,便容易防止设备的腐蚀程度。

当石油炼厂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温度>250℃时,设备与石油中的相关杂质便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氢,从而腐蚀设备,减少设备的厚度,使设备的刚度变脆。环烷烃的腐蚀原理亦同,因此只要将环烷烃的腐蚀温度控制在220摄氏度、硫化物的腐蚀温度控制在250摄氏度,便能够阻断硫化物以及环烷酸的生成路径,提高腐蚀防护的效果。

2.2 低温腐蚀概况

HCl=H2S=H2O系统的腐蚀与低温烟气的露点腐蚀均为低温腐蚀的两种形式,这两种腐蚀情形均发生在石油冶炼的过程中,因此需要提高冶炼的温度,使温度>400℃,从而使硫酸以及无机盐不再生成,避免设备腐蚀。

2.3 炼油厂相关环境腐蚀概况

在石油炼厂加工石油的过程中,必须对其腐蚀环境进行控制,其中温度、压力、石油的性质、加工过程中的工艺均是影响其腐蚀环境的相关因素。

如果石油冶炼的环境中含有硫量、酸性过高,那么便容易形成高腐蚀性的环境,从而腐蚀设备。又由于氨、氢、烧碱在生产过程中会生成相关腐蚀物质,因此在与设备发生反应时,容易造成设备的腐蚀。

3 石油炼厂设备的腐蚀防护措施

3.1 耐腐蚀材料的应用

设备在与石油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主要是由于设备的相关材质抗腐蚀能力较低,因此在生产石油炼厂设备时,应该选择耐高温、难产生化学反应的金属材质进行制造,从根本上做好防腐工作。

3.2 脱盐

对设备进行防护,最为重要的方法是脱盐,即采用有关方法将原油中能够腐蚀设备的盐类杂质去除。对原油进行脱盐,需要观察脱盐的深浅问题,如果原油中盐度较浅,则会残留钙、镁等物质于设备表面,不能够起到有效防腐作用,因此必须彻底清除原油中的氯化物,分析原油的性质、控制发生反应的温度与时间、观察其溶水反应、添加破乳剂的作用等,从根本上避免腐蚀物质的形成。

3.3 注碱

在中和反应过程中,将腐蚀物质(例如环烷酸与硫化氢、氯化氢)去除,并对氯化镁的残留量进行控制,采用水解的方式控制氯化钙的含量,避免其在化学反应中生成氯化氢。

以上是采用注碱的方法控制设备腐蚀的程度,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防护措施。

3.4 注氨

注入氨气能够中和设备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使系统的PH值发生改变,因此其是一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当然经过实践论证,有机氨较氨水而言效果更优。

3.5 注缓蚀剂

根据炼油过程中的不同情况,选择设备的不同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缓蚀剂。缓蚀剂与金属发生反应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层防护膜,进而对设备产生防护作用,增长设备的应用寿命。

结语

石油炼厂设备发生腐蚀,不仅会影响石油的正常生产,阻碍生产运作,还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必须予以重视。本文通过对石油炼厂设备的腐蚀介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腐蚀的相关情况,找到有效的防护措施,从而避免设备发生腐蚀,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设备工作的稳定性与长效性。

参考文献

[1]李为强.石油炼化企业冷换设备腐蚀防护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08.

[2]李明.加工高酸值原油炼厂生产装置的腐蚀与防护[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8.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84-03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化工专业)以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加工利用为背景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国家能源化工发展重大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化工专业具有鲜明的石油石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石油加工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包括“石油加工工程I”、“石油加工工程II”与“有机化工工艺”3门专业限选课,“近代炼油技术”专业选修课,以及40学时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必修课;2.在国有大型石化企业设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专业认识实习与生产实习;3.绝大多数专业教师有着良好的石油实践背景,不仅讲课案例多与石油有关,而且为学生提供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及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题目也多与石油相关;4.学生就业去向主要是石油石化企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单位。

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验、实习、设计、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进行培养,其中在专业实验与实习方面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模式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石油加工工程实验是我校化工专业的重要专业实验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实践能力,创新了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了实验教学内容。石油加工工程实验的开设以项目研究为导向,主要内容包括30学时的油品综合评价实验和10学时的中试演示试验,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协作意识与表达交流能力。

油品综合评价实验以原油评价为核心,先通过对原油的实沸点蒸馏切割得到汽油、煤油、柴油、减压馏分和减压渣油等不同馏分油,然后让学生分组完成各个馏分油的性质测试,最后小组内部汇总各位同学的测试数据,撰写综合实验报告,提出原油的可行加工方案,并答辩汇报。[1]通过这一研究式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原油蒸馏和馏分油性质测试的基本方法,模拟了石化企业对原油评价的整个研究过程,体会了石油炼制工业过程的内涵,学会了针对原油性质确定合适的加工方案,不仅学习巩固了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并通过最后的答辩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中试演示试验依托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平台和化学工程学院中试科研基地而开设,主要内容涉及原油的二次加工过程,包括渣油溶剂脱沥青、多功能提升管催化裂化、固定床催化加氢、碳四烷基化以及冷模流态化。学生分组参加中试演示试验,指导教师结合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讲解各中试装置的用途、原理、特点、工艺流程以及相应技术的工业应用状况等,并进行现场提问与讨论。通过中试试验的训练,引导学生了解了石油化工工艺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放大意识以及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和实践热情。

二、“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

实习是工科专业工程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践过程,是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我校化工专业的实习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三部分。其中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分别在大二暑假和大三暑假进行,主要依托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来开展。但是目前大型石化企业的自动化和技术集成程度越来越高,在企业“安全第一”的要求下,学生几乎失去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企业现场的实习“只能看,不能动”,致使实习效果不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的教学质量,学校在校内建设了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实践基地,包括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实践了“校内―校外―校内”的三段式实习模式。学生首先在校内实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炼油企业)进行现场实习,最后回到校内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训练。

(一)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炼油企业,对企业、生产车间、生产装置有个初步的印象和概念,简单了解主要的炼油工艺过程、原油及石油产品,掌握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泵、风机、压缩机、管道、阀门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主要用途等,并为《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认识实共2周时间,首先在校内花约2天时间学习加热炉、换热器、蒸馏塔、反应器、机泵等常见单元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主要用途。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一周的现场实习,主要是在炼油厂参观典型化工设备,如泵、风机、换热器、过滤机、精馏塔、反应器等,请企业技术人员讲解设备的操作、维护与保养。另外,简单了解石化企业对原油的加工流程、典型加工过程,如常减压、催化裂化、加氢、重整装置等。通过现场学习,使学生对石化企业单元过程设备以及由其组成的工艺过程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回到校内的设备拆装实验室,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的参观实习,对照图纸进行设备拆装实习,了解化工设备内部的实际结构及特点,如蒸馏塔的塔盘及装填方式,压缩机活塞、进气阀和排气阀、离心泵的轴承座等的机械密封结构,安全阀和控制阀的执行机构的特点等。通过拆装实习,学生对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有了直观和深入的理解。

(二)生产实习

我校化工专业生产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炼油企业的生产过程,熟悉原油特点、实际加工方案及主要加工过程的工艺流程,了解或掌握某一生产车间的原料与产品、工艺流程与原理、产品质量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加深理解主要工艺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并为《石油加工工程》、《有机化工工艺》和《近代炼油技术》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生产实共4周时间,具体实施步骤如图1所示。首先结合炼油企业的具体实习车间,在校内用两三天时间学习原油加工方案与主要工艺过程的原料、产品、工艺流程、操作参数等理论知识。然后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两周的现场实习,并采用“集中-分散-考核-集中”的现场学习模式。[2]第一个“集中”是指学生进入企业后,请企业培训人员向学生集中介绍企业概况、车间概况、安全与环保规范及案例等,并到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接受与企业员工类似的安全培训。“分散”指的是将学生分配到具体的车间进行岗位实习,熟悉学习车间的生产原理、工艺流程、原料处理、产品精制及用途、装置特点及作用、工艺操控、事故处理方案等。“考核”是指岗位实习一段时间后,由指导教师逐一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现场考核。最后一个“集中”是指现场实习结束前一两天,由指导教师分组带领学生对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让学生对各车间以及其之间的联系有一个宏观的了解。通过现场实习,培养学生的生产安全与环保意识,了解石化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车间与岗位的工作环境与规范要求,熟悉工艺过程与生产原理。最后回到校内的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学习主要炼油工艺过程的原理、流程,特别是产品收率与质量调控方法,并进行操作模拟,了解装置的开停工操作,掌握工艺参数调整对产品收率与质量的影响规律、生产事故的排查与处理方法。通过仿真实践环节,解决了现场实习“能看不能动”的缺陷,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运行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要完成生产实习报告和仿真培训报告,按照标准绘制现场实习车间与仿真单元的详细工艺流程图。

图1 生产实习实施步骤示意图

三、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实践基地是开展工程实践教学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实习质量与效果,因此需要加强实验室与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3]为更好地实践三段式实习模式,我校在校内建设了设备拆装实验室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并在燕山石化、华北石化、石家庄炼油厂等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与燕山石化共同建设了部级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一)设备拆装实验室

设备是拆装实验室的主体。为此,从石化企业引入了一批典型设备,如换热器、压缩机、热油泵(单级与多级)、计量泵、螺杆泵、控制阀、安全阀等设备;专业教师提供了不同类型的蒸馏塔盘;设计建造了加热炉、往复泵、轴流泵、蒸馏塔、反应器等有机玻璃动态演示模型。

(二)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包括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和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两部分。

炼油化工过程的仿真培训系统基于霍尼韦尔先进的ePKS(即Experion过程知识系统)DCS控制系统及Unisim模拟平台。该系统与目前石油石化企业仿真培训系统一致,与企业保持技术零距离。该系统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一套ePKS DCS控制系统;第二部分包括5套Unisim仿真模拟系统和5个标准工艺模型(常减压CDU、连续重整CCR、柴油加氢DHDS、加氢裂化HCU、催化裂化FCCU),其中催化裂化FCCU模型为定制开发,与所建设的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装置匹配。

催化裂化半实物工艺流程仿真系统按照真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进行8:1比例缩小建设,包括反应再生设备、塔、压缩机、机泵、换热器、空冷器等设备构件,体现提升管反应、两段再生、外取热、原料掺渣油、小回炼、催化裂化产物分离、液化气生产、汽油处理和稳定等过程的特点。装置内不运行实际物料,部分重要输入输出数据与真实DCS相连接,以DCS控制系统为中心,获取操作员仿真培训系统中催化裂化五套标准工艺模型的数据,反应―再生和分馏系统的重要数据在实物装置上显示,重要阀位数据可现场显示和调节双向传送。

(三)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

石油化工安全实训基地是我校与燕山石化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建立的。在基地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燕山石化公司的设备、人力、场地、师资条件,并融入学校在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实训基地的技术水平。该实训基地是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全实训基地位于燕山石化教育培训中心,包括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三部分。基本安全技能实训室包括个人防护基本技能实训室、抢险救护基本技能实训室、安全监测技能实训室、公用工程现场模拟实训室、危险品标识实训室五部分。现场安全操作和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包括电气安全实训室、危险化学品物性测试实训室、现场直接作业环节安全管理技能实训室、应急救援能力实训室、事故模式预测实训室。提高型安全实训室包括人机工程安全实训室、设备危险性预测实训室、综合现场管理实训室。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对工程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强化工科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教育的实施需要依托有良好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更要有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工专业创建了良好的专业实验教学条件与稳定的大型国企实习基地,并拥有中试研究基地、设备拆装实验室、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实践教学基地等特色校内实践基地,以及石油化工安全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专业教师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具有石油特色的工程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如项目导向的研究式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校内―校外―校内”三段式实习模式。良好的工程实践硬件设施与可行的实践模式相结合,必将培养出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李瑞丽, 徐春明. 石油加工工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实践 [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4): 108-109.

[2] 孟祥海, 孙学文, 周亚松. 提高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S2): 124-126.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5)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模拟炼油厂项目是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石化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基于广西经济社会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技能人才尤其是石油化工类技能人才强劲的需求而建设的。模拟炼油厂的建设顺利解决了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理论抽象与企业实践难的问题,又能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一、化工工艺传统教学存在的关键性难题

1.专业知识抽象

近年来,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兴趣不高。学校开设的化工单元实训课,学生虽能掌握单个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却无法实现对整套设备认知及训练。技工院校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化工工业专业知识,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实训至关重要,但无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单个性制约了化工工艺专业教学。

2.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难

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过程,管路设备中所走的都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的物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因不具备操作设备资质,学生到企业只能看当班师傅操作,并不能实际操作设备。学生因缺乏相应的技能操作实践经历,毕业后仍需进行相关培训,既增加企业的成本,又降低了学校培养学生质量。

建立模拟炼油厂是解决化工工艺传统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在校园内再现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企业岗位的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

二、企业生产设备真实再现,校园版的企业生产车间

1.模拟炼油厂微缩版的车间

模拟炼油厂以现代化石油常减压-催化裂化生产装置中催化裂化部分为原型,按10∶1左右的比例缩小,材质使用了304不锈钢材质、235A碳钢制框架喷涂工业色,配置原油预处理、原油常减压蒸馏、电柴精制、石脑油碱洗、催化裂化-产品分离、裂化产品稳定(含吸收系统、稳定)、罐区(含原油罐区、成品罐区)等硬件装置和DCS操作系统工艺仿真软件。此外,重视静设备、动设备、各种阀门。模拟炼油厂要服务于教学,需配有操作总控室和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2.模拟炼油厂仿真运行安全

炼油厂生产特点是高温、高压、有毒及易燃易爆。模拟炼油厂建设首先考虑了学生实训的安全性,工艺管路不走物料,通过技术手段给出物料运行信号,送至中控系统由电脑处理,确保实训装置主体在常压、常温下运行,无各类安全隐患,无三废污染排放,保证了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模拟炼油厂采用低压电源,用电安全性高。操作过程设置安全措施,作业平台有护栏,有防触电措施,转动设备有防护罩,高处有防坠落措施,现场有警示标志。

三、真实的炼油场景再现,模拟与现场装置互动实现

1.完整再现企业生产过程

模拟炼油厂所有的操作通过模拟生产工艺操作来实现,在DCS系统上完成,模拟参数送至DCS系统集散控制,部分现场阀在装置现场真实操作,工艺变化的参数为“模拟计算出”的参数,可进行石化生产工厂装置开停车、运行、故障处理过程中的调节、操作、监控的高仿真实训学习。所有软件模块都以真实工厂为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让学习者感受到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2.超越企业实习的实训条件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装置一经开工生产,极少出现开停工操作和常见故障处理,导致学生对该方面的技能掌握不足。模拟炼油厂提供了学生了解燃料油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装置设备布局和构造、操作工艺条件和指标、开停工实际操作、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及其操作等的机会。模拟炼油厂装置可以多次重复让学生实施开停工操作,处理一些生产中常见故障。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工作后,其操作技能可能要比企业老员工要强,尤其是开停工和故障处理能力方面更强。

3.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影像化

学生到模拟炼油厂车间实训,能增加学生对炼油厂设备的整体认识,对设备的部件、构成有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依托模拟炼油厂这一教学实体,使教学更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在学生心中也有了实际的影像,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设备材质与构造的真实性,学生操作过程身临其境,专业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化工企业就业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距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便能成为独立操作设备的合格技能人才。

4.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培训效益发展的双向互动

模拟炼油厂的建设不但用于石油炼制、化学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教学实训,还能实现技能考核鉴定、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每年可培养培训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1000人。

四、建立与模拟炼油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1.模拟炼油厂下的开放式教学

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很难从几张图样上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不了实践教学。模拟炼油厂肩负化工工艺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具体需求,调整化工工艺学教学内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模拟炼油厂的条件下,可引进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配合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训校园工厂“真实”模拟实训。

2.模拟炼油厂下的学生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模拟炼油厂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能力为评价核心,综合评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核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特征、职业评价模式,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考核,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计量课程成绩。

五、培养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

在模拟炼油厂条件下,学校可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种类及人才需求情况,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培养成为专业的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化工单元学习、化工生产岗位和能力培养等学习工作页,以模拟炼油厂为条件,创新带动石油炼制、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化工类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仪表安装与维护、化工制图、催化裂化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检测仪表、石油加工工艺、DCS系统与仿真组态等核心课程实施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6)

摘 要:本文介绍了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概况,分析了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着重探讨了与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相关的资金来源、管理模式、储备量监控、石油动用条件等方面的法律保障措施,并在借鉴发达国家石油储备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相关法律建议。

关 键 词: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能源法律体系;保障措施;法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6-0064-08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马波(1976—),男,黑龙江人,法学博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梁东霞(1993—),女,广东佛山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资源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学科建设专项课题“我国石油储备法立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3WYXM0085;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雾霾治理视角下的能源效率监管法律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YJC820041。

一、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概述

(一)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界定

所谓战略石油储备,“是指国家为应对战争及和平时期的突发意外情况,保障国民经济正常运转和国防需求而在平时有计划地建立的一定数量的石油储备,具体可分为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1]承担着战略石油储备任务的储备基地,是石油储备的物理载体与地理空间的核心区域。而所谓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则是为了满足国内石油需求,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健全石油储备体系,筹建的专门用于石油储备的以储油罐或地下岩盐洞为主要储备方式的地理空间区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周边区域内的大型石化联合项目和其他重大项目发展,有利于促进基地附近土地的开发和启动,也有利于带动当地石化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当然,也会带来一些安全保障问题。此外,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成还会对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制定、国际油价控制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之中。

(二)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现状

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从2000年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已形成一定的数量规模。其实,早在2001年,我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包括战略和民用),到2005年储备能力达到800万立方米”的要求。《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2004)则强调,“要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样化,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也提出,“要合理规划建设能源储备设施,完善石油储备体系,加强天然气和煤炭储备与调峰应急能力建设。”《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更是直接提出,“建成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二期工程,启动三期工程,推进石油储备方式多元化”的任务。因此,本着“尽快落实石油储备方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要求,国家发改委统一规划部署的国家石油储备一期工程,自2004年开始启动建设。“第一阶段的国家石油储备设计储量为1.02亿桶(1640万立方米,约合1400万吨)”,[2]分别由位于浙江镇海、浙江舟山、山东黄岛以及辽宁大连的四个储备基地构成。2006年10月,我国首个石油储备基地——镇海基地建成并交付使用,标志着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真正拉开帷幕。紧接着,第二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在2008年底开始启动,到2012年底也已经基本完工,分别是鄯善石油储备基地、独山子石油储备基地、兰州石油储备基地、天津石油储备基地、锦州石油储备基地、湛江石油储备基地、惠州石油储备基地、金坛石油储备基地,这8个基地的总储油能力达到1.69亿桶(2680万立方米,约合2300万吨)。据《2012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13)测算,“201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达2.84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8%”。而截至2012年底,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能力则为1.41亿桶,输入与输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未来油气供应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我国目前已确定分期建设国家石油储备库,但离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尚为时过早。”[3]此外,我国已建或在建的石油储备基地还无法全面满足石油企业生产和国家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因此,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2013初开始组织建设第三期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根据公开资料显示,“第三期山东日照和黑龙江大庆的石油储备基地也已经开始建设。”[4]

二、推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一)应对国际石油供应短缺的需要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预测,全球石油供应将因中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以及欧佩克产量的下降而出现紧张局势。尽管国际能源署表示,现在说全球供应紧张是否是长期趋势且会导致价格上涨还为时过早,但是全球石油供应情况确实不容乐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正在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达到51.29%,2012年更是达到58%,远远超过国际通常认定的50%警戒线。根据《2012 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继续上升,未来油气供应仍面临严峻挑战。毋庸置疑,国际石油供应的短缺势必会给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此种状况,推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刻不容缓。当石油供应出现严重短缺的紧急情况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投放的石油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直接满足市场对石油的需求,从而保障市场的有序运行与政治稳定。

(二)平抑石油市场价格的需要

21世纪是金融市场急剧动荡的时代,国际金融资本和投机资本的巨大套利空间使得国际石油价格暴涨暴跌越来越成为一种常态。“国际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是属于投机行为,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其炒作因素就占6到8美元。”[5]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持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对石油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这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一旦国际石油价格产生剧烈波动,我国经济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则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波动势必会对中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2008年国际油价的疯狂飙升,就给我国航空运输业带来沉重的打击。2009年1月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副局长杨国庆在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透露,“去年1月至11月全行业总计亏损39.5亿元,航空公司亏损70.7亿元。此外,油价上涨还将增加居民能源、燃料以及相关生产、生活资料的支出。据测算,油价上涨10%,天然气、煤炭价格将分别上涨4.8%和1.4%,这将从多方面增加居民生活负担。”[6]2012年9月,美国政府为平抑石油价格,曾有计划的释放石油储备,石油期货价格随即出现下滑,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石油储备能力。当出现国际油价剧烈波动时,通过释放储备油阻击国际原油期货炒作,平抑油价,进而减轻石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冲击,保障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增长。

(三)完善能源法律体系的需要

石油储备法律的建立是能源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形成完备齐全的能源法律制度谱系,需要推进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法治化进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我国不断加快能源立法的步伐,已经初步建立起了能源法律体系。但有关石油储备方面的立法却几乎为空白,急需解决储备基地建设立法缺位与不到位的问题。纵观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均是立法先行,但我国却尚未形成完整的石油储备法律体系,这明显不利于我国能源法治化的发展进程。加强我国能源法制建设,离不开制定有关石油储备在内的各项立法专项规划,也离不开有关石油储备管理体制方面的制度安排。而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作为石油储备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更加需要完备的石油储备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从而为深化我国能源体制改革与法治保障提供制度动力。

三、国外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法律保障措施

在构建本国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来保障战略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在因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而引起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逐步认识到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开始运用立法工具引导战略石油储备的实施,许多经验值得我国予以借鉴。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国,主要由政府投资进行石油储备建设。美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石油储备有关的法律、法规大致如下:197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EPCA)、1976年颁布的《海军油储生产法》、1994年颁布的《美国应对石油供应中断政策》、1998年颁布的《美国关于战略石油储备政策的国家声明》、2005年颁布的《能源政策法》(EPACT)等。除此之外,还有“大约200条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提出的具体措施建议,基本实现了从石油储备的体系建立到流程设计,从战略决策到具体实施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7]根据美国《能源政策与储备法》的规定,“战略石油储备基地选址在墨西哥沿岸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均采用地下盐穴储备方式。”同时,基地的环境要求还必须符合《清洁空气法》(1990)、《清洁水法》(1987)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条例的规定。石油储备基地的管理则由美国政府授权能源部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运行管理则是通过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管理办公室进行,该办公室在每个石油储备基地都设有分支机构。石油储备基地的日常维护、调试和管理等工作则外包给民间公司来完成。而有关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财政预算和资金来源,在《综合预算调节法》及《内政部和相关机构拨款法》中作了较为详尽的规定。储备基地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帐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因此,基地的收储和动用也完全由政府负责,并具有严格的动用条件和程序。“能源部、财政部以及白宫预算办公室共同拟定收储决策,由总统提出,经国会批准后委托能源部战略石油储备办公室通过市场化公开竞标的方式组织实施。”[8]基地石油储备的动用则严格按照能源部制定的《标准出售条款》执行,分为全面动用、有限动用、测试性动用和轮库四种方式。

日本目前共有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由于其国土四面环海,多火山地震的特殊地理环境,石油储备基地采取了地面储备、半地下储备、海上储备和地下洞穴储备等多种储备方式。能够决定这些基地的收储、动用、储备费用及担保等预算审定的是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的资源能源厅,它代表政府对石油储备实施决策权,负责制定石油储备政策。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法律体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975年制定的,要求所有石油公司和石油进口商在政府财政援助下进行基础储备的《石油储备法》;另一部分是《石油开发公团法》和《石油公团法》,1978年颁布的《石油公团法》决定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在日本对石油储备体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前,按照《石油公团法》(1978)的相关规定,作为政府特别法人的日本石油公团(JNOC)在经济产业省的指导下,承担制定基地建设、石油储备运作计划的职责,并且要对8个国家石油储备公司行使管理权。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则负责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基地的安全、设备操作、石油进出库等具体工作。石油公团对基地的土地和所储石油享有毋庸置疑的所有权,而储备基地设施设备的产权则归石油储备公司所有。2004年,由于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的成立,石油公团与金属矿产事业团合二为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管理事项权限随之转入“资源机构”,由其在经济产业省的委托下对石油储备进行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公司则转变为全部由民间投资的操作服务公司,只负责基地的运行管理,对设施不再拥有产权。”[9]政府还与“资源机构”签订了《国家储备石油管理委托契约》(2004年)和《国家储备设施管理委托契约》(2004年),将石油储备基地的土地、设施设备、石油全部收归国有。根据《石油储备法》和《石油公团法》的规定,日本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征收石油税、政策支持以及政府扶持。“日本政府设立了石油专门账户,把针对原油、各种石油产品、石油气以及液化天然气征收的税收全部作为石油储备基金。同时,采取了财政投资和贷款的措施来保证石油储备计划的落实并在贷款、土地使用和税收等方面对民间、国家石油储备公司给予扶持。”[10]日本将动用石油储备作为应对能源危机的最终手段,因而设定了非常严格的动用手续。根据《动用储备手册》的规定,动用的第一顺位是减少石油企业的法定储备量,接着是动用商业储备,政府战略储备是留到最后才动用的。

德国从1965年开始建立石油储备系统,并先后制定了《石油产品储备最低限量法》(1965)、《石油储存法》(1975)、《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1978)等与石油储备相关的政策法规。1974年制定的《能源安全保障法》,决定在平原的地下岩洞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1999年德国政府修改了《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决定由1978年成立的设有储备基地部的石油储备联盟(EBV)承担国家法定石油储备任务。2000年,政府战略石油储备正式取消。至上世纪末止,德国共建立了64个大型地下油罐,承担着全国50%的储备任务。基地建设伊始,储备基地的资金完全来源于政府财政支出,不向企业和公民筹集。石油储备联盟(EBV)接管后,由于其法人机构的性质而得不到政府资助,其费用开支只能通过银行贷款(主要用于购买石油和建设石油储备设施)和会员缴纳的会费(日常维护费用开支)两部分获取。此外,根据《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的规定,石油储备联盟储备石油的动用控制非常严格,轻易投放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只有在市场出现严重供应短缺的情况时,德国联邦经济部才可以通过紧急投放法令动用石油储备,并对投放品种和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四、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法制保障

我国有关能源以及石油储备方面立法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1987)及其《实施细则》(1990)、《矿产资源法》(1986)、《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2011)、《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2014)等极少数法律、法规,而专门针对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政策法规则基本没有,只有一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4)。但近年来,我国的能源立法工作也在逐步完善。例如,2007年底公布了《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而有关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的政策文件数量也在逐年递增。其中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年)、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关于委托企业承担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任务通知》(2009年)、《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3年)等,但显然这些政策、规定还远远不够,要想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能够有效运行,还必须为其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基地选址的法律要求

基地选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法治化,是推进基地建设的重要前提。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一期工程均建在沿海区域,而二期建设的8个基地则兼顾了沿海与内地之间的均衡,三期的储备基地则可能主要选址在内陆地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布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货源充足量、安全系数、运输成本、地质构造等。沿海地区选址上受到青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其具备了对外进口吞吐的运输优势。作为战略石油储备基地,“要求港口及周边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良好,公路、铁路、水运及管道运输设施齐全,以利于储备原油安全、快捷、经济的二次中转运输。”[11]但选址沿海地区也有相应的弊端,例如,沿海地区通常是一个国家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易成为敌方发动攻击的首选,易受到严重破坏进而影响国家的能源安全。因此,国家在选择石油储备基地时,应该考虑向内地扩散,形成适度均衡的布局模式。同时,内陆地区本身也具备靠近大炼油厂、快速响应等独特条件。总体而言,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选址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涉及的因素很多。因此,必须对基地选址建章立制,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地选址的决策机制、程序规范、乃至法律要求,并应明确以下几点:选址工作的负责部门以及选址流程;选址地点的地质条件符合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布局要求的具体标准;基地选址的程序符合规范;安全系数的等级划分;确定地点后相关原油输送管道和原油码头建设等配套设施的改进,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必须对基地选址工作的整个过程予以规范化,做到选址条件有章可循,选址程序公开透明,选址地点分布合理,选址后相关配套设施及时跟进。

(二)储备资金来源的法律依据

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维护、管理、运营等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如何依法筹集充足的资金就成为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日本《石油公团法》(1978)规定:“国家石油储备公司由石油公团出资70%、民间出资30%成立,负责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实施石油储备的具体运作,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而按照我国的石油储备计划,国家是主要投资者,一期工程四个基地总计60多亿元的建设资金就是由国家财政负担的。根据《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建设管理试行办法》(2004)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简称石油储备办),作为储备基地项目的投资者,行使国家石油储备出资人职责。”尽管储备基地建设由国家财政包揽的做法具有一些优点,但这无疑也会给中央政府带来较为沉重的压力,随着三期工程建设的进展,投入资金不足的问题可能会制约基地建设的发展。我们认为,随着我国石油储备基地一、二期工程的相继完成,第三期基地建设的资金筹措可尝试仿效日本与德国的资金来源多渠道化的做法,充分发挥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各方面费用进行细分,相应由政府、社会、企事业单位共同承担,尤其是针对各类石化企业及发电企业,要求必须承担一定量的石油储备义务,并由国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当然,政府的主导性是不会改变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是国家,储备资金的来源主体也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12]此外,在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中还应当“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并在招投标进行基地选址与设计、建设、监理和基地管理者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法律合同对各方进行约束,明确各方的责、权、利。”[13]

(三)基地管理模式的法律诉求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管理,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14]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必然是不行的。例如,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家,为保证石油储备建设的规范与顺利进行,毫无例外地都动用了立法工具,做到法制建设先行,使储备基地的管理模式有法可循,依法进行。在我国,尽管针对基地建设,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经制订了多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但这些文件主要是针对石油储备项目的建设管理、招投标及资金使用等方面,并未明确规定建成后储备基地的组织机构、生产管理和运行方式等内容,这无疑将制约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生产运行管理的有序进行。随着2008年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划归国家能源局管理,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就成为我国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执行机构,即“代行国有资产出资人权利,按照国家石油储备建设计划,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运行管理。”而根据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关于委托企业承担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任务通知》(2009)文件的精神,建成后的石油储备基地的资产管理、法人治理结构、安全责任、财务管理等事项均委托中石化、中石油、中化三大专业石油公司管理。换句话说,由各大石油公司代为管理的委托生产运行管理模式,就是仍由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履行出资人权利职责,对各石油储备基地资产拥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而日常生产、设备维修等具体操作层面的经营管理事务性工作,则在石油储备中心监管下,全部委托给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并能够承担相应经营风险的石油公司进行专业化有偿经营。正是由于这种委托生产运行管理模式的受托主体不同,必然导致储备基地的管理机制建设多样化,这不仅不利于石油储备中心监管,也不利于储备基地规范、高效、科学管理。同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亦缺少站在产权管理者的角度,从规范化、契约化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石油储备生产运行管理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难以确保委托生产运行管理的可操作性和资产安全,因此,有必要通过立法对此予以细化与明晰。

(四)基地石油储备量的法律监控

事实上,关于一个国家石油的“合理”储备量到底多少才是“安全”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科学依据,因其受到诸如国际政治、经济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储备规模当然是越大越好;但如果从企业的经济角度来看,库存越少、周转越快自然是越好。因此,既要以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又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承受能力以及石油企业的实际情况,还要综合考虑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只有这样才能确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储备规模。笔者建议,在石油储备规模的立法方面,在确保一个符合国情的基本储备量基础上,可以多制定一些弹性规定。在确定储备规模后,则应当制定科学、合理的法律监控机制,如“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数据的采集标准、采集渠道、采集网络建设”,[15]对储备量依法加以严格监测。

(五)动用储备石油的法律程序

储备石油的动用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依据。例如,动用的条件、动用时的批准手续、动用后基地储备量的补充等均需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从美、日、德等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储备经验来看,动用基地储备石油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而且一般应有行政首长签署的动用命令。至于何谓“紧急情况”,一般认为应符合如下标准,“一是可能出现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如可能出现的美国对伊朗动武导致的对我国原油供应的中断;二是可能对国家安全或国民经济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如在台海危机深化,导致局部战争时的巨量石油消耗;三是事件的范围和持续性具有危机的特征,如曾经在广东出现的大范围‘油荒’情况。”[16]除此以外,严格限定储备的动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全国进入严重的石油供应短缺状态时,才可以全面动用;国际原油市场出现动荡时,可以有限动用;而为了测试之用时,可以采取演习性质的动用。

(六)基地安全的法律规范

火灾和爆炸是石油储运过程中最严重的不安全因素,石油储备基地具有储罐区、库区、生产场所等多种危险源,因此,有必要对基地安全作出专门的法律规定,并严格执行,确保基地的安全运行。“石油储备库建设项目从项目立项到投入正常生产,需要通过设立安全审查、安全设施设计审查、试生产备案、安全设施竣工验收等行政审批环节,是一项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模式。”[17]《国家原油储备库设计规定》(2004年)中亦明确规定,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是特级石油库,其安全设计规定应超过《石油库设计规范》(2003),安全管理要求也必须比一级石油库更为严格。所以,在最初储备库建设的时候,设计单位必须对储备基地安全预警采取技防设计思路。同时,代管企业与国家发改委、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也要对石油储备基地公司进行双重领导,国家监察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监督、管理基地公司。显然,做好石油储备基地安全工作,离不开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安全体系的建立健全,离不开各级石油储备机构安全责任制度的监督落实,更离不开防范基地各类事故发生的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总体而言,世界各国都在普遍运用法制手段保障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立与运转,并积极探索石油安全储备的商业化运营体系,这给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战略石油储备的实施在我国已成定局,而法律是石油储备战略体制层面——制度层面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18]换句话说,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作为一项涉及面广、规划性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系统工程,在大力推进基地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完善相关的法治建设与评估机制。正如能源法专家杨解君所言:“现时代的难题,发展中的矛盾,无疑需要法律,也只能依托于法律来解决。”[19]故此,我国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唯有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地建设、管理、资金、安全等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才能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优良的、完备的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制度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朱根民.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运行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0.

[2][13]杨博文,郑金印.我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现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05):201.

[3]刘立力.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01):1-6.

[4]发改委组织建设第三期石油储备基地[EB/OL].http://info.1688.com/detail/1112720871.html,2014-06-25.

[5]索寒雪.阻击国际原油炒作:中国三期石油储备基地开建[N].中国经营报,2013-02-15(A13).

[6]王珊珊.中国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陈德胜,雷家骕.法、德、美、日四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制度比较与中国借鉴[J].太平洋学报,2006,(02):61-71.

[8]黄承雷.美国石油储备体系综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13):165-166.

[9]孟光建.完善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赵航.美日石油战略储备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世界经济硕士学位论文,2007.

[11]潘海涛,傅蓉华.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对港口条件的要求[J].港工技术,2003,(09):14-16.

[12][15]王新新.我国石油储备发展的审视与对策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02):102-106.

[14]刘渌琳.《2008年中国能源发展报告》解读——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崔民选[J].中国石油石化,2008,(09):38-39.

[16]于淼.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7]廖达伟,王保东.石油储备库建设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11,(08):44-46.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7)

石油矿场机械是石油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 在学生学完机械类基础课的基础上及生产实习前,培养学生对石油勘探开发的生产工艺过程及重要的钻井和采油设备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设备选型计算及维护保养方面的知识,可以为他们今后从事石油钻采技术工作时正确地选择、操作、维护及设计改进钻采机械设备奠定基础。

一、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沿袭传统教学模式

目前,石油矿场机械课通常由一位教师讲授,但是石油矿场机械概论这门课涵盖的内容较广,往往一个章节就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完整的研究对象,[1]且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相结合的内容比较多,而一位老师不一定能完全满足这门课程的教学需求,这对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内容量大,学生接受困难, 学生实践机会少

目前石油矿场机械专业使用的课本涵盖的内容量比较大,课时安排相对内容来说较少,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全面地讲解只能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接受的知识有限,教学效果较差,[2]同时很多知识是与实际相结合的,但学生实践机会少,对知识的理解困难,也不利于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二、提升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

为给我国石油企业培养石油矿产机械专业“能力型、素质型”人才,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3]

针对目前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程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新的教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必须提高对石油矿场机械课程重要性认识

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石油矿产机械这门课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学生对石油矿产机械基本了解,更重要的是对石油矿产机械实践乃至走上工作岗位后胜任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强化小组教学和师生互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所变化,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用教学环节促使“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良好地进行,[4]倡导小组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3.增加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到石油作业现场实践,并在实践的过程中穿插部分石油机械设备的优化设计或创新设计等设计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进入企业后的适应时间。

4.加强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指导

由于本课程知识点多,内容庞杂,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课程的讲解需要合理安排,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课程的讲授可以请石油矿场机械现场高工或该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的专题讲座,配合现场的技术服务、设备技术革新和改造、设计计算方法等内容进行。

三、石油矿场机械课程教学的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石油勘探、开发、储运及炼制等四个阶段的生产工艺过程,熟悉石油钻采设备的主要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初步具备选择和调整维护钻采设备的能力。课程具体内容包括,①钻井机械:钻机总论、起升系统工作原理、旋转系统工作原理、循环系统工作原理、钻井工具及仪表。②采油机械:有杆抽油设备、无杆采油设备。③油气集输、计量及分离设备。

参考文献:

[1]祝效华,刘少胡.石油机械工程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教改探索[J].石油教育,2010(03).

[2]范 舟,王 斌,郭小阳.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91―93.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8)

早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就曾提出“节能减排”的主张,“节能减排”即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现在已被列入国家基本国策之一。我国石油行业毋庸置疑具有高消耗、高浪费的特征,而能源消耗多半是由钻井设备造成的,因此做好石油钻井设备的节能工作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一环,是对石油企业和社会应当履行的责任。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程正相关,这意味着不仅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对石油能源等资源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因此,如何使石油钻井行业节约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钻井工作效率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分析我国目前石油钻井设备能源消耗 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大力提倡技术创新、节能创新,充分发挥节能创新技术在钻井工作中的作用,加强钻井设备的使用管理,使得不断节省能源,减少成本,加强资源能源使用效率。

一、 当前我国石油钻井设备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石油钻井设备一般都依照能量规律转化为驱动机和原动机两种,其中驱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重新分配或者吸收原动机产生出的电能或者机械能,这对钻井设备实现作业意义重大;原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将燃料储备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或者机械能。在钻井机械设备中,原动机一般包括发电机和柴油机,如柴油发电机等,其余的各类运转机械设备就属于就属于驱动机一类。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石油钻机械设备种类多样、数量庞大、功能各异,在实际的石油钻井工作当中,会出现大量的能源的浪费和流失,我国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能源消耗最终归根于驱动机的传递效率和原动机的能源消耗两个方面。因此做好钻井机械设备的配备或者石油钻井设备的管理等全流程,大量减少能源消耗,为企业争取更多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也为二十一世纪要求的“生态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二、 石油钻井设备节能的措施

(一)加强对现有石油钻井设备妥善管理

加强对现有石油资源的妥善管理和正确使用,也是对石油钻井设备进行节能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我国的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类型多、使用方法不同,很容易产生管理不当或者护理不当的行为,因此要将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广泛地应用到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的管理工作中。

要使维护保养、检修工作日常化、经常化,我们要把石油钻井机械设备维护保养的工作融入到日常的设备管理活动当中。首先,制定周期设备检修计划,石油企业应配备固定的、有专业技能水平的设备操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设备的性能进行检查,这些隐患都可以通过例行的日常检查发现,及时发现隐患并迅速排除与修复。其次,设备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设备的性能,参照设备保养说明书制定可行有效的保养计划,其中对于某些科技含量高、价格昂贵的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则必须严格参照说明书,采用科学的现代的保养方法,做到精确保养,以延长石油设备使用年限,节省能源消耗,例如通过调节供油提前气门缝隙。再次,必须定期清理和检查设备,要避免油孔、油线、油杯、油池等的阻塞和泄漏,根据使用次数确定清洗的频率和次数,以避免能源的浪费。最后,在石油钻井设备运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时间的长短进行一级保养工作和二级保养工作,包括紧固、拆卸和更换设备的零配件,疏通油路,更换毡垫、清洗零件,擦洗设备,避免堵塞,定期维修,若涉及到调整设备精度等工作,需要由专门的电器技术人员检查并维护,将节能减排的工作渗透进石油钻井机械设备保养维护与检修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加大对现有石油钻井设备的技术改进

对石油钻井设备的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成本,也需要一定周期的限制,对已有的石油钻井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可以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如何对已有的石油钻井设备进行技术改进应更加予以重视。

首先,使原动机参数和功率趋于合理化。我国现在目前的石油钻井机械设备能源消耗其中一个原因是原动机的能源消耗,因此在钻井工作中,首先重视工艺要求和设备作业环境,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精密的计算得出整个流程所要求的功率大小,从而优化作业参数,以提高原动机的利用率达到避免能源过度消耗和浪费,节能的目标。另外,石油钻井人员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把握不同环境下不同石油钻井设备的运作状况,及时发现故障或者问题,结合丰富的理论经验和实践技术,及时予以调整,以达到优化设备,减少能源浪费的目的。其次,应注意我国现有石油钻井设备之间配置上能否协作和互补。例如包括一些地面设备和专业的钻井工具仪器配置的协调配合,能够起到降低石油企业在钻井工作中的能源消耗的重要作用。

(三)重视对石油钻井设备的技术创新

在选择设备选型配置时应当以高效能、低能耗为原则,保证原动机和驱动机传递效率的节能减排。

首先,可以采用油改电的方式,这是目前我国石油钻井应用的最广泛的技术节能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用工业电网来为钻井工作提供所需的电能,原有的柴油机和柴油发电机组被工业电网所取代。与柴油机或柴油发电机相比,工业电网更具有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有害物质排放的作用。柴油机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两大缺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因此,电改油的技术节能方式成为油田钻井工作的必然趋势。

其次,利用电喷式柴油机、节能发电机、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技术等,也是石油企业钻井工作中节能的重要方式。这些新技术不断协调互补整合,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石油钻井工作中,其作用也日益凸显。利用电喷式柴油机可依据柴油机的温度、压力等数值,精确控制喷油的数量和时间,使燃油充分燃烧,提升利用效率。利用节能发电机,通过加大钻机负荷利,使钻机产生多余的动力,以此来带动另一台发电机工作,便可节省一台发电机运作成本,有利于减低消耗,减少成本。使用无功补偿和谐波抑制技术,可以使得直流电动钻机的功率提高到0.92,每天平均节油量高达0.5吨,节能减耗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结语

石油钻井设备是石油企业能源消耗的主要方面,石油钻井设备的能源消耗又源于驱动机的传递效率和原动机的能源消耗两个方面。因此,日常对石油钻井设备的维护保养与维修工作必不可少,另外石油企业也应对现有石油钻井设备进行技术改进,以此来节省成本,节省能源,更应该重视对新技术的开发创新和利用,才能实现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E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7-0105-01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影响下,对于我国石油企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也对整个石油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提高石油企业采油生产管理的安全性,确保整个油田企业安全平稳运行。

一、做好石油采油生产管理安全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石油企业人员的发展

无论是石油企业还是其他企业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此石油企业人员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对于石油企业人员的自身素质和专业化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石油企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石油企业人员自身发展,使其能够实现自身价值。

(二)有利于推动石油企业持续的发展

创新石油企业采油生产管理模式能进一步为石油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通过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才能够提高整个石油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优化石油企业发展的效果,从而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石油企业发展方案,从而推动石油企业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实现石油企业效益最大化

石油企业效益主要是包括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部分,通过创新采油生产管理模式才能够节约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浪费,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与此同时,在整个石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实现石油采油生产管理,充分发挥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其热情和信心,促进石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1]。

二、目前我国石油采油生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管理模式落后

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仍然沿用过去传统的设备管理和发展模式,单纯的认为油田设备管理就是检查其能否正常运行即可,不仅没有对油田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也没有确保其是否能够安全运行,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油田开采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开展,从而降低了油田企业自身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力,阻碍其发展。

(二)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油田设备管理制度主要是包括了对于油田设备安全性、稳定性、生产日期以及维修工作等方方面面的检查,但是就目前我国有很多油田企业其设备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单一老化,从而严重影响了整个油田设备管理的质量和水平,降低了整个油田设备管理的效果[2]。

三、 提升石油企业采油生产管理的安全性措施

(一)创新石油采油设备管理模式

要想创新石油采油设备管理模式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石油企业应该制定正确的管理制度,从而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合理化的管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浪费,真正做好石油采油生产设备的日常管理,逐步提高整个石油设备管理的效果,确保其安全性。另一方面,相关石油企业负责人员要清楚的认识到油田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充分发挥石油采油生产管理的优势,进一步提高整个石油采油生产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整个管理效果。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根据石油采油管理人员还要强化责任意识,落实多元化管理措施和方案,从而对整个石油采油安全进行日程管理,做好防范工作和监督工作,无论是石油设备的日常生产日期,还是检修的内容都要做好记录,建立健全石油管理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我国石油企业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解决石油设备管理问题,完善石油设备管理制度。

(二)建立健全石油采油管理制度

石油企业可以根据其实际发展的模式进行管理,合理的制定和安排油田设备管理工作,从而根据国家相关标准进行系统的管理,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和方法,建立健全油田设备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油田设备管理的制度。与此同时,现阶段,有很多油田设备管理还应该实现内容的监督,如果一旦发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油田设备存在问题,就需要及时停工,立马更换不合格的设备,这样能够防止其出现一系列不安全工作,提高整个油田设备管理制度的整体效果。通过建立健全责任问责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其清楚的认识到油田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石油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社会主义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通过提高石油采油生产管理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以及创新油田设备管理模式等方法和措施,从而做好石油管理工作,提高整个石油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促进我国石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石油事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能源的需求。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10)

二、目录1、目录: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章节条目:五号宋体。3、行距:单倍行距。

三、论文题目:小一号黑体加粗居中。

四、中文摘要1、摘要: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2、摘要内容字体:小四号宋体。

3、字数:300字左右。4、行距:28磅5、关键词:四号宋体,加粗。词3-5个,每个词间空一格。

五、英文摘要1、ABSTRACT:小二号TimesNewRoman.2、内容字体:小四号TimesNewRoman.3、单倍行距。4、Keywords:四号加粗。词3-5个,小四号TimesNewRoman.词间空一格。

六、绪论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5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七、章、节、一.二.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字体格式

章:标题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

节:标题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一、一级标题序号标题四号黑体加粗,顶格。

(一)二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顶格。

1.三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1)四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①五级标题序号标题小四号宋体,不加粗,缩进二个字。

八、结束语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300字左右,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九、致谢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8磅

十、参考文献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8—10篇,五号宋体,行距:28磅。

十一、附录小二号黑体加粗居中。英文内容小四号TimesNewRoman.单倍行距。

翻译成中文字数不少于800字内容五号宋体,行距:28磅。

十二、提示

【页边距设置】上2.5cm,下2.5cm,左3.0cm,右2.0cm。

【页码制作】视图页眉页脚自动图标集选中第X页共Y页。

【28磅设置】格式段落行距固定值设置值输入28磅文字。

石油化工论文范例欣赏: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现况分析

摘要:现代化智能仪表由于具有稳定性高、精确度高等优良性能,在石油化工行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现代化建设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动化仪表的的现象进行简单分析,随后针对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运用价值和现状进行介绍,目的是为石油化工企业推广自动化仪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应用

一、检测执行仪表

1.1温度仪表。在石化企业日常加工声场中,需要对现场设备和管道进行严格的温度控制,通常情况下,石油化工企业的温度范围为-200℃到180℃,温度的测试主要采用的是接触式测试,其中最为常见的温度仪表多为双金属温度计和热电子[1]。对于现代的设备而言,需要对油罐平均温度进行测量,因此常常会石油价位特殊的热电阻,主要包括耐磨热电偶、表面热电偶以及防爆热电偶。1.2压力仪表。在石油化工生产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安全,其生产过程中压力需要控制在300Mpa以内,对于设备中压力传感器以及变送器的选择可以采用多种原理,目前在生产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高温介质、脉动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等,其测量的精确度较高。目前,压力仪表分为液柱式、弹性式、活塞式三类[2]。1.3 液位仪表。在石油化工行业中,往往会采用的是液位测量的方法,在测量的过程中,其准确度往往和被测物料特性有直接的关系,实际生产中往往会采用浮力式的仪表,根据其原理不用,可以分为静电式、电接触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重锤式、辐射式、激光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但目前在实际生产中均采用的是可读式仪表,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则可以采用雷达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这些仪表在测量液位过程中,更多被石油化工企业采用。1.4流量仪表。上述温度、压力以及液位是常见的仪表,内容最为丰富的仪表为流量仪表,流量仪表的精确度在石油化工行业的加工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流量考核方面占据有重要地位,流量考核一直是秉承着稳定以及优化的原则。流量测量的原理是单位界面流体有效面截的流体的体积和温度及压力补偿的大小。流量的大小和管道的性质有直接关系。1.5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对于现代石油化工生产而言,分析仪器和在线分析仪是近些年自动化仪表的发展趋势,也是现代新科技的产物,其大量的科研投入做出了新的研究,从工艺原理角度分析,对温度、压力、液位、力量等工艺原理进行把握,从而实现了产品质量的保证。因此在整个加工环节中,对最初的原材料以及最终的质量进行控制至关重要。

二、关于对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现状分析

2.1常规控制。从目前组合仪表以及电动单元等仪表的变化来看,在石油化工恒压自动化仪表中主要存在连续控制、批量控制以及顺序控制等基本操作,其基本控制的策略没有随着自动化仪表的变化而变化,在设计中使用了单回路调节、比率调节和分程调节等基础调节设备,这样的模块能够保证功能和算法的把握,从而对组态能力和控制方案进行合理掌握。2.2先进控制和优化。基于现代计算机理论技术的发展,在自动化控制中实现了多种智能化的算法,并且以独立的DCS为基础,同时也可以配合多种软件包以及变量的动态模型识别技术,从而对软测量技术和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进行智能化计算。2.3人机界面。现代自动化仪表中,主要是以LED屏幕为主要显示,辅助采用的是显示仪表,人机界面已经成为了石油化工企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采用摄像头界面,在DCS操作站的控制下,对工艺流程进行控制,能够发挥DCS和HMI的潜力,从而为企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帮助。2.4安全仪表系统。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存在大量的易燃易爆装置,因而在安全和环保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了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符合环保要求,采用DCS的设备进行全连锁保护,或者是在紧急状态下实现设置相分离,同时对火灾和可燃气体进行检测,对转动设备可压缩机组进行严格的实时监控。

三、结束语

在石油化工行业中,使用自动化仪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科技的理想,但是如何有效的对自动化仪表进行控制依然是人们非常关注问题,因此对自动化仪表的掌握需要做到精益求精,对故障及时进行排除,才能够为石油化工企业的现代化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石油化工设备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标识码:A

能源是每个国家建设发展必备条件,石油则在能源需求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早在二OO九年就已经大批量进口石油,比例已经占总比例的二分之一,无论是国家,还是小到某个单位企业,都已经着手建造储备石油的仓库,也就是石油储备库。无论是世界还是我们国家,为了更好更快的发展工业,对能源类的资源——石油需求越来越大,随之而来兴建石油储备库也越来越多。现在执行对石油储备库的设计规范已经出台了快十年之久,十年之间石油储备库的建设与管控以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石油储备库的设计规范建造标准也应该跟上现展的步伐。现对石油库设计规范总图部分的内容进行讨论。

1 石油库设计规范

1.1 石油库的基本定义

石油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全新的定义。根据二零零二年颁布的《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中对石油库的全新定义,我们把收取发送或者储存原油、汽油、石油、煤油等能源材料的独立企业和企业附属的仓库、设备统称为石油库。这只是从书面上通过列举的方式进行粗略的定义,有两个方面需要进行补充:第一就是,按照石油储运库的规模大小进行具体的划定。从近几年来看,包括国营和私人企业在内的商业石油储运库发展异常迅猛,尤其是原油储备这个方面,出现几百万立方米的储备库已经司空见惯。根据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不久的将来成品油的储运库数量也将急剧增加,其规模也将是现在商品油库不能比拟的。由此可见,具有较大存储能力的大型石油储运库将是未来发展建设的主流方向。随着个体石油储运库规模的增大,区域效益也会随之迅速增长,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将比较显著,消防压力就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所以,如何有效率的规划和界定石油储备库的规模大小,已经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第二个方面则是按照储蓄的物品种类进行划分。比较常见的原油、成品油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分类和界定的。对于其他化学产品,诸如丙烯等化工原料在石油储备库的设计规范中并没有比较细致的划分。有些特殊的化工产品在储运过程中存在固体的稳定形态,比较容易保管,对消防火灾提出的要求较小,这和诸如石油之类的化工能源产品差异很大,应该对这一类的产品进行单独的试验研究,提出符合它们自身特点的安全规定。

1.2 石油库设计规范使用范围的界定

目前有些施工单位对于石油储备库的建设、改建、或者扩大规模工作存在很大的误区。他们认为只要简单的符合相关规范,如《石油和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183)、《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等。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不客观的。储备石油化工产品的危险性预期不应该和石油化工产品的生产危险性区域划分在同一个档次上,石油储存库的安全标准只要符合使用要求便可,不宜过分追求过高的标准规范,这样不但会提高建设成本,也会对建设工期和建设难度带来很大的影响。

1.3 石油及石化产品储备库的布置

目前在我国石油和石化产品储备库比较集中的产业园中,有很多都归属于不同的企业。面对这种情况,目前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两类,一个的比较传统的,各自管理属于各自的储存设备。另一种则是几家企业联合,进行集中的管理。后者的优点在于,可以总结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把产业园区划分成生产和存储两个部分,这样不仅可以便于统一的进行管理,还能节约空间、节约能源,提高对产业园区各个部分的使用率,同时还有助于企业间的相互沟通,交换经验,更好更高效的发展壮大。由此可见,石油库设计规范中对于石油产业园区内石油储备库的整体规划和布置部分的要求,根据要求做好防火分区和功能分区,提高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1.3.1 石油库的安全间距。石油库的安全涉及的方面比较广,内容相对比较复杂,但其中比较重要的要数安全距离的划分了。现在普遍认为的安全距离通常指防火安全距离,也就是在一定的消防手段和措施的条件下,在一段时间内的安全防火距离。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成果来看,石油库设计规范中对于大部分石油储备库的建设起到了安全、经济、适合的规范作用。所以防火安全距离在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可以满足实际使用要求的。但在极特殊情况下,比如两个相邻的储备罐内径都很大时,按照《石油库设计规范》(GB50074)里407条的规定,一级油库的防火安全间距应该为六十米,408条第八款在这种条件下,安全防火间距应该为九十米,也两部分要求的思想不完全统一,究竟应该遵循哪种规定,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与此同时,将本地的气候、风向、安全条件等因素综合起来考量,根据实际情况规定防火间距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石油储备库的安全化程度,在施工技术上也可大大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还可以节约建设成本,一举三得。

通常情况下,石油库一般都会建设在人烟稀少的郊区,但也不排除极特殊情况。石油库设计规范中只对石油库外的公路部分进行了讲解,并没有对除了公路以外诸如城市街道、长区道路、林区、乡村道路等内容进行诠释,这就会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造成无迹可寻的情况。所以讲规范中的公路部分进行扩展,通过调查研究补全这方面的瑕疵,才能有效的完善整个石油库安全间距的体系。

除此之外,要想更加准确、适宜的确定防火间距,还应该对国外已经建设完成的石油库群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根据结果进行模拟实验,把结果分类,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分级,找到影响防火间距的主要因素,然后补充到现有设计规范中去。

1.3.2 石油库的消防通道。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能够通过消防措施,使人员、车辆通行的通道,称为消防通道。这类通道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道路必须时刻保持通畅、有影响通畅的因素出现时,必须及时消除;第二,通道内要尽量保持平坦,沟坎不易过多、过深;第三,尽量设置环形道路,这样有利于消防车辆的调度;第四,周边尽量设施有助于消防的结构物,预留出保护消防人员的空间。石油储备库区内的通道一般采用公路型道路的比较常见,城市型道路的通道也在少部分地区有出现,但适用范围很小。公路形式的道路设置,路边的沟坎不能影响消防车辆的进出。城市型公路可降低路的高度,能够比较轻松的满足排水和分界的要求,有利于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通行。

1.3.3 其他补充。除以上几点之外,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办公区和储备区应该注意拉开距离,以确保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够安全撤离;石油储备库的消防应该以防御为主,提高消防意识,加强这方面的管理,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财产损失;建设厂区道理时,注意大型车辆的转弯半径,做好适当的规划,避免通行受阻的情况出现。

结语

石油储备库对于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石油库的要求也比以前提高了一个层次。而石油储备库的存在,本身就有一定的危险,石油库设计规范是石油库施工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所以其作用的重要程度自然不必多说。通过实践完善石油库设计规范的理念和要求,就是变相的提高石油库的安全系数。所以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积极努力的做好石油库设计规范的编制和修改工作,做到现代化石油库安全建设、安全管理、安全使用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