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化工基础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1:58

石油化工基础

石油化工基础篇(1)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石油化工企业由于生产流程的工艺要求,存在很多塔型设备,这种设备的高度较高,径高比较小,特别是在露天环境中,且有较大风荷载的沿海地区,由风荷载参与的组合而产生的水平力往往起到控制作用。

工程实例:某60万t/年联碱企业搬迁工程,室外淡液蒸馏塔,总高度32. 8m,直径2.4m,设备自重50t,物料重160t,基本风压:0.95kN/m2,抗震设防烈度:7度,建筑场地类别:Ⅱ类,设计地震分组:第二组。

基础型式选择:

钢筋混凝土塔基础结构形式,应考虑生产要求,结构构件布置合理、施工方便等因素,按表一选用。

表一塔基础结构形式

本工程设备外径D0=2.4m,基础顶面高度为±0.000,则h1=0.3m,所以根据表一,本工程的基础结构形式为圆柱式。

二、材料

(一)混凝土:塔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除应满足GB50010-2010规定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合;

钢筋混凝土圆柱不应低于C25,当位于严寒地区时不应小于C30;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应符合GB50119的有关规定。

(二)钢筋: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HRB400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HPB300级热轧钢筋。

本工程混凝土选用C30,纵向受力钢筋选用HRB400,箍筋选用HPB300.

荷载

(一)荷载分类:塔基础的荷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永久荷载:结构自重、固定设备及其保温重、管线及其保温重、附设在设备上的平台、栏杆、梯子重、正常操作介质中、防火保护层重,土重。

可变荷载:风荷载、平台活荷载、充水荷载。(对结构有利时活荷载可取(0)

(二)风荷载

塔型设备沿高度作用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 塔型设备沿高度作用的风荷载标准值,;

— 高度Z处的风振系数;

— 塔型设备风荷载体形系数;

— 高度Z处风压高度变化系数,根据GD50009规定采用;

— 塔型设备风荷载扩大系数;

— 塔型设备外径,对变截面塔,可根据具体部位尺寸计算,;

— 塔型设备风保温厚度;

— 基本风压,;

1、根据GB50135-2006《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第4.2.9条

— 脉动增大系数,GB50135-2006表4.2.9-1;

— 风压脉动和风压高度变化等的影响系数,GB50135-2006表4.2.9-2;

— 振型、结构外形的影响系数,GB50135-2006表4.2.9-3;

根据要求需先求得T1,由SH/T 3147-2004《石油化工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第10.2.5条规定,本工程塔基础的基本自振周期计算如下:

由GB50135-2006表4.2.9-1查得

由GB50135-2006表4.2.9-2查得

由GB50135-2006表4.2.9-3查得

因此

2、根据SHT3030-2009《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第6.3.3条,取0.6.

3、根据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表7.2.1,取1.834.

4、根据SHT3030-2009《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表2,取2.8.

综上

(三)地震作用

塔基础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由SH/T 3147-2004表10、11,本工程,

根据计算

综上

荷载和地震效应组合

承载力极限状态下,塔基础应分别按照正常操作、充水试压、停产检修、地震作用四种工况进行效应组合,取其最不利情况进行设计。参与组合的荷载名称及代号详见《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SH/T 3030-2009)中表3。

四种工况进行效应组合的内容详见《石油化工塔型设备基础设计规范》(SH/T 3030-2009)中表4。

根据计算四种效应组合结果如下:

经计算得出最不利组合为正常操作时的工况,因此可根据此种工况下计算出的荷载计算基础配筋。

参考文献:

石油化工基础篇(2)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requirement, combined wit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hermal calculation, according to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clear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entrust concrete test match work, control of concrete temperature not over 22 into the mold ℃; Material plan put forward, all kinds of skills concerning the material should be made in advance; Clear construction methods and technical measures.

Keywords: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概况

某石油化工厂塔区承台及基础,承台共分三个部分,共计混凝土1700余立方米,最大承台混凝土量675立方米,最大截面10.75m×2m。最小截面6.2m×1.8m;承台顶14个塔基础,其中环形基础6个,其余为圆形基础; 承台及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采用P.042.5水泥,混凝土中掺加12%水泥用量的UEA。钢筋保护层厚度为:底部150mm,其它部位为50mm; 承台底部及顶部配筋为Φ22@100及Φ22@100,侧壁横筋为Φ14@200;±0.000m标高相当于绝对标高191.87m。承台底标高-2.45m。

二、现场准备

现场障碍物处理,场地平整;临时道路和施工用水、用电线路的敷设;保证施工现场的用水10L/S,用电量300KW;施工机具、材料、构件等进场并保证其使用功能;

三、主要施工方法

1、 施工程序:

(委托商品砼配合比)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试块制作)混凝土养护质量验收

2、施工方法:

(1)、 配合比委托

向搅拌站委托混凝土配合比,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要求混凝土缓凝时间延长4小时。

(2)、混凝土泵布管

A、混凝土浇筑时的水平、垂直运输一律采用混凝土泵。

B、 混凝土泵车采用混凝土固定泵,固定泵设于塔区南侧10轴处,混凝土泵的排料量为20~60m3/h。

c、泵管的布置必须先达到最远浇筑地点,在浇筑过程中逐渐拆除,以避免泵管堵塞。

D、泵管的前端安装软管,以便来回摆动。

E、水平管每隔5m用钢脚手架作支架固定,以便排除堵管,装拆和清洗管道。

F、管道接头卡箍处不得漏浆。

G、混凝土的泵启动后,应先泵送适量水以湿润混凝土泵的料斗、活塞及输送管的内壁等直接与混凝土接触部位。

H、经泵送水检查,确认混凝土泵和输送管中无异物,并用与混凝土同强度等级的砂浆进行,确保混凝土的输送顺利。

I、 泵送时,如输送管内吸入了空气,应立即反泵吸出混凝土至料斗中重新搅拌,排出空气后再泵送,水箱或活塞清洗室中应经常保持充满水。

(3)、混凝土工程

A、混凝土浇筑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a、 在模板、测温管、螺栓固定架、钢筋支架上划好分层浇筑标志,混凝土浇筑厚度为500mm;

b、测温管固定完毕,测温管必须保证下面封死,上面塞紧。测温管选用φ48薄壁钢管制作;

c、预埋螺栓固定牢固并经检查(质检员)合格,螺栓丝口抹黄油并用塑料布包紧;

d、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杂物及钢筋上的油污清除干净,并检查钢筋的水泥砂浆垫块是否垫好。

e、检查钢筋及模板的截面尺寸是否正确(质检员),支撑是否牢固(技术员)。

f、进行各种机器(机具、设备)的试运转工作,并做好记录,保证施工机器具的正常运行。

B、商品混凝土进场检查:

a、有厂家提供的使用区段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及水泥、砂石、外加剂的材质证明及复检报告,并报监理审查;

b、 进场混凝土必须随车提供混凝土出厂记录,载明出场时间、强度等级、数量、出机塌落度,以防止混凝土强度等级在搅拌厂出错;

c、混凝土进场卸车前进行塌落度检测,对不满足要求的混凝土在现场实行二次添加减水剂,由现场技术员确定添加数量,并在该混凝土出厂记录上记载;

C、混凝土浇筑

a、浇筑顺序:混凝土每个承台沿长度方向从一侧向另一侧连续浇筑,要求保证8m3泵车每10min供应一罐,每小时48m3混凝土。

b、浇筑厚度:考虑至水泥初凝时间,混凝土浇筑每层不得超过500mm。

c、 混凝土自由下落的自由倾落高度不得超过2m,如超过时必须采用串桶或溜槽。

d、混凝土浇筑采用插入式振动器,振动器直径53mm,棒长529mm。振捣时振动棒垂直插入混凝土中,快插慢拔将混凝土中的气泡充分提出混凝土表面,并使混凝土密实。

e、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钢筋、预留孔洞、予埋螺栓、预埋件和插筋等有无移动、变形或堵塞情况,发现问题应立即停止浇灌,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f、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在混凝土初凝前1-2小时用粒径10-20mm卵石均匀铺撒在混凝土表面,刮平、拍实,并用木抹子收光拉毛、最后压光。

D、混凝土试块制作

a 、混凝土试块模具必须符合要求并不得少于8组;

b、试块制作组数每100m3不得少于1组标准养护试块及一组同条件试块。

E、混凝土养护

a、混凝土浇注至设计标高达到初凝即覆盖塑料薄膜一层,严禁浇水,其上覆盖草垫子,厚度必须保证210mm以上,最上面覆盖彩条布一层,边角压实,确保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养护时间根据现场实际测温确定,但不得不少于14天。

b、 养护期间,控制表里温差不超过25 oC,否则应采取增加保温层厚度的措施来保证内外温差在25 oC以内。

c、 覆盖材料的拆除时间根据测温情况由技术管理人员确定,否则不准擅自拆除。

F、混凝土的测温

a、在承台顶部和承台侧面底部留设测温孔,顶部测温孔沿纵轴线处分布,测温孔深度1.2米;底部测温孔在承台两侧分布,深度0.5m。测温孔分布见附图2。管的上中下部位与附近钢筋焊牢,管底部封堵死,防止水泥浆侵入,管顶部高出基础顶面50mm混凝土施工之前应用塑料包裹严密,避免零星砼将测温管堵塞。

b、测温要求:对混凝土温度的测定应不少于20天,1-3天测温间隔时间为6h,以后每4h测温一次,以便随时掌握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测温人员必须固定按两班倒,设专人专责,按时填写测温记录,绘制测温曲线。

c、 测温工具:电子测温仪、普通温度计。

四、技术措施

1、正式浇筑前,应对机械设备进行试运转试验,检查各种机械性能是否正常,计量检定符合要求,否则不得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遇输送泵不能正常使用,应采用混凝土输送泵车进场,确保混凝土的正常浇注;

2、混凝土振捣工应严格执行工艺要求,现场有关人员应按要求做好记录,并加以保存以便追溯。质检员旁站监督,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的准确性。对混凝土浇注厚度超厚的现象及时制止;

3、施工前必须做好充份的技术准备,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及混凝土浇灌通知单制度,在浇灌通知单签发的同时,必须严格执行混凝土浇注卡,相关人员全部在岗,脱岗按违纪处罚;

4、施工前,对混凝土的生产厂家提出原材料温控的要求,对进场的混凝土定时、定人进行检查、测温,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前满足施工工艺计算要求;

5、交接班人员必须连续作业,换人不停机,确保混凝土浇注的连续性。

6、提前三天与气象部门联系好天气变化情况,避免雨天进行混凝土的浇注施工。

7、混凝土裂缝控制措施

⑴ 掺加泵送缓凝减水剂,降低水灰比,以达到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的目的。

⑵ 保证混凝土罐车必须保证每10min供应一罐,确保混凝土浇注连续进行。

⑶ 混凝土浇筑前设专人(质检员)进行踏落度检测及温度测量,保证混凝土入模温度小于22℃。每班至少4h测一次,并作好记录。

⑷ 混凝土分层浇筑,每层必须保证不大于500mm,采用平板振捣器,待最上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毕20-30min后进行二次复振。

石油化工基础篇(3)

一、概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进步,信息量巨增,石油工业勘探生产等行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越来越高,要求学生所需学习的课程、知识及深度也不断增长,要求学生及科技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业主干学科的理论知识,而且也要具备相关行业特别是必要的电工电子学知识。《电工学》是高等院校为本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电类专业基础课,没有专门针对石油行业而编著的课本。而且《电工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特点,知识面广,概念抽象、枯燥[1],我校的一些石油主干专业及其相关专业与电类专业相对有一定距离,如果不将该课程与学校的石油主干及其相关专业结合,更容易使得学生因难以理解而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接受程度。因此如何将电工学课程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及与石油等相关专业相结合,建设具有石油特色的电工学课程是我们在做教学、课程建设时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以深入理论分析为基础、强化石油特色教学

在讲RC电路的暂态过程时,如果按课本上讲解:首先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微分方程,然后再解分方程。在讲全响应时,将零状态响应与零输入响应两者叠加。虽然学生能理解数学推导过程,但是对RC电路的暂态过程,许多数学生晕晕忽忽,没有深刻理解。考试也是机械记忆。

图1:RC电路

图2:RC电路零状态响应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按上述过程讲完零状态响应[2]内容后,对照图1、图2,笔者进行了如下讲解: (1),刚开始时,uc=0,从(1)式中看出,电流i最大。因

(2),所以,开始时电容的电压uc上升比较快。随着时间增加, 也增加,由此从(1)式看出,电流uc逐渐减小,从式(2)看出uc的上升速度逐渐变缓,如图2所示。用同样的思路讲解零输入响应过程。

在按课本基本思路讲完RC电路全响应后,对照公式

与图4讲解全响应:f(0+)即U0,若f(0+)f(∞),则电容从f(0+)开始放电,放到f(∞)为止,如图4的下面曲线2(对应零输入响应过程如图3,只是此时电容最终电压不为0)。经过这样讲解后,学生豁然从朦胧中走出。

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在工程实际中,绝大多数微分方程没有解析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以通过研究生阶段课程《数值分析》的学习、结合计算机及计算机语言,对微分方程给出数值解。虽然不知道精确解,但能知道数值解与精确解的误差范围。如果通过逐步的计算,当数值解与精确解的相对误差达到1%或更小时、这个精度满足工程要求时,数值解完全可以代替解析解。为学生在学历上、理论上进一步攀升指明了方向。

图3:RC电路零输入响应

图4:RC电路全响应

在讲解磁、电感、功率因数时,在讲完课本内容时,补充对部分理论分析及工程应用等。首先讲分析电感公式,长直螺线管中没有铁磁材料时的电感计算如下:

(3)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电感线圈中有磁铁棒等铁磁材料,此时公式(3)中的μ0改为μ,μ非恒值,如图5所示;而且,在电感线圈中是变化的交流电流,感应强度B的磁滞回线曲线如图6所示, ,在电流的正向、反向变化时,即使在同一H(磁场强度H与线圈中的电流是单值函数关系)处,μ也不同。书本上或大家平时都把L当作恒值,用Z=ωL计算电感的感抗,由于磁铁棒等铁磁体μ非恒值,所以计算的感抗Z并不是一个恒值,而是随着电感线圈中电流的变化及磁滞效应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精密的井下测量电路中,在使用电感元件,要注意此影响。同时也为学生留下了进一步深究的空间。

图5:B、μ、H的关系曲线

图6:RC零输入响应曲线

然后介绍石油现场的抽油机的交流电机就是一个巨大的感性负载,造成电流的相位滞后电压相位,致使功率因数降低。同时,油田现场使用的各种整流设备造成的各次谐波回馈电网,造成电力污染。前几年,边疆一个油田的某个采油矿因该电力污染,每年被罚款1100多万元。据资料介绍,2010年大庆油田因此损失约100亿元。

三、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让课堂贴近时代步伐

Z=ωL,对于单一的50Hz的交流电ω1,通过调整L到L1,就可以确定阻抗Zl即Z1=ω1L1,根据阻抗三角形就可以确定所调的阻抗角 。当供电存在ω3、ω5、ω1等各次谐波污染时,该线圈电感确定为L1既L=L1,却不能由Z=ωL得到适合各次谐波ω2、ω3的阻抗Z2、Z3或阻抗角 。

各种机床基本都是交流电机拖动,正常情况下,电机在50Hz的交流供电下工作,以接近3000转/分转动,当供电含有150、250等各次谐波时,电机将以怎样的速度转动?学生众说纷纭,没有统一定论。笔者然后讲50Hz是主要能量,会在此基础上转动,但叠加以上各次谐波的振动。对于一般机械加工的石油井下零件密封处,公差在微米级,这些谐波会影响加工精度。对于更精密的部件,影响就更严重。从而引出解决此问题的先进有源滤波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通过概要介绍有源滤波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让学生了解该技术,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进行参考及选用。

讲完三相交流电机主干内容后,将研究生研究论文的一些新技术引入教学中。我们系的一个研究生,研究工厂断电时,怎样启动备用发电机。工厂突然断电时,由于一些大的重载三相电机等仍在转动,向供电母线馈入几乎同幅度的反向电压,需要检查突然断电时反馈电压的相角,在一个合适的角度接入备用电源,如果两者的相角相差近1800,会发生烧毁电缆线等电力设备。

在PLC的简介部分,介绍八十年代末大庆油田引进的1200米小型威尔逊钻机,当时价值约1.5亿人民币。且见其具有复杂的机械、液压等控制。那时自己感觉在美国人面前没了自信。 前几年笔者带学生到辽河油田实习,非常吃惊的看到,辽河油田总机厂生产的钻机用PLC控制,比原来引进的威尔逊钻机更先进。并且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然后概要介绍PLC技术,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PLC技术的兴趣、以及作为中国人自信与自豪。

在讲解运算放大器的虚短、虚断时,涉及到忽略到输入端的微伏级信号。而在笔者的油田科研项目中,涉及到了纳伏级的信号检测,顺便把科研中的一些新技术及困惑介绍给同学,使学生了解了该知识点在石油勘探现场遇到的挑战。也使学生加深了对虚短、虚断的理解。在测试井间的流动状态及剩余油分布时,介绍使用井地电位成像技术与使用石油主干学科(渗流力学等)的常规示踪迹技术相比,其效率及经济性等方面会代来革命性的变化。通过类似的介绍,增强了学生对电工学的重视、学习电工学的急迫感。

如上所述,利用课堂及答疑时间,适时把自己、研究生及同事等科研课题中相关的一些新技术、新理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相关的最新知识、动态及发展趋势,让课堂贴近时代步伐。

四、让知识贴近生活、贴近实战

在介绍完电机主要内容后,简单介绍一下单相交流电机在石油现场的应用,以及在家用电器如洗衣机、电风扇、电冰箱中的应用。简介直流电机在电动自行车、电动剃须刀中的应用。顺便介绍了自整角机在随动系统中的应用--如军事中的头盔瞄准器、战场侦察用的头盔遥控摄影机等,为同学报考军事院校提供了思考空间。

通过以上对电机的介绍,使同学感到这些电机就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生活中、在自己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在将来的工作中、在理想的梦中……。从而使学生对该知识印象深刻、亲切,加深了记忆、理解,对今后的知识应用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五、小结

以上介绍了在电工学教学中的部分做法,时代在飞速发展,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电工学》课程的教材五花八门, 基本上是电路、磁路、电机、模电、数电等课程的基础内容组合, 内容体系完整严密, 但存在知识较为陈旧, 新技术介绍较少, 理论应用的介绍方面偏弱等缺点。与石油工业相关的技术介绍、联系几乎没有。重点大学虽然教学、科研并重,但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是一种趋势。然而,本科是教育之本。在科研任务的压力下,如何将电工学知识与石油及其相关专业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及时了解与石油有关的电工学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尽快适应中国石油大学的特色化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权衡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通过深入的理论剖析、引申,根据讲课内容,适时融入了一些具有石油特色的电工学教学内容,适时地把科研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发展动态进行介绍,拓宽、提高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愿望以及掌握电学知识的急迫感,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石油工业涉及石油、机械、声、光、核、磁、电、生物等等,几乎涉及各个专业,无穷无尽…….。如何把电工学与石油及其相关辅助专业相结合,跟踪相关知识前沿,对教师的理论知识、专业宽度及深度提出了严峻挑战。同时,也给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教好《电工学》, 对课程进行深入理论剖析、引申、进行石油化特色的教学与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央.提高电工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增),99-100.

[2]秦曾煌.《电工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P36-38

石油化工基础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057

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推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自动化控制技术的作用,是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加强自动化控制,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与技术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而且有助于降低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为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 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方面

1.1 实时仪表监控

实时仪表监控,是石油化工生产中自动化控制最为基础性的一个环节。缺少了实时仪表监控,其他的自动化控制都无从谈起。开展实时仪表监控,就要在相关系统软件的基础上,实时掌握仪表上所显示的生产工艺参数,帮助生产人员和技术人员及时了解最新的生产情况,帮助其更好的进行生产判断。

1.2 自动化检测与修复

自动化检测与修复是确保时候化工生产准确、安全、可靠的一个关键环节。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检测与修复已经不单单是对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检测,发现故障位置,而且能够实现自动化的处置和修复,有效的减少了发现故障和排除故障的时间,极大的提高了工程人员对日常设备的维护效率。

1.3 监测模型分析

监控模型分析是石油化工生产中自动化控制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利用监控模型分析,能够在整体上预先掌控石油化工的生产情况,了解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已经发生的问题,对于隐患及r加以解决,降低生产的安全风险,进而保障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性。

2 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中仪表控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对于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加,导致了石油化工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就推动了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的发展。而在石油化工生产中,仪表控制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基础。目前,在石油化工生产中,仪表控制具备了更多的特点,如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为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提供了基础的存储、分析和预测能力。

虽然石油生产效率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据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但在石油生产过程中仍然会有大量的有毒、易燃易爆等有害物质排出,所以石油生产过程中要对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行严重控制,这要求相关技术人员要利用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严格控制石油生产技术参数,以此提高石油化工生产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相关生产部门要对石油化工生产进行信息化管理,以此提高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效率,降低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劳动强度,最终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可以看出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中仪表控制的重要意义。

3 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中仪表控制的策略

3.1 科学的设计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测量

计算机的快速测量,不但有利于仪表设备空间及体积的降低,还有利于仪表设备运行功能及控制技术的改善,实现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控制精确度的提高,具体测量方法,一是要在对石油化工相关自动化仪表进行设置时,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使得仪表能够更好的实现同各类软件系统的结合,提升软件对仪表电路、芯片的控制水平。二是要在计算机编程的基础上,应用存储控制程序来控制相关的自动化仪表,从而对仪表的综合电路进行控制。三是要充分发挥随机存储器的作用,来对仪表测量数据进行记忆和基本的计算,为后期的数据处理和相关的工作程序打好基础。

3.2 强化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要强化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及处理,一是要应用信息技术,强化计算机对自动控制仪表中心的信息化控制。二是要在实现信息化控制的基础上,把数据收集相关的软件系统内嵌在实施控制的计算机上,利用快速的、重复的测量,来提高仪表数据的准确性。三是要在确保数据收集准确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上相关数据分析然间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通过反馈更好的服务于石油化工的生产。

3.3 建立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误差纠正体系

要建立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误差纠正体系,第一要利用计算机系统收集、处理和分析化工生产优势数据、生产资料及工艺参数,并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第二要在化工生产优势数据、生产资料及工艺参数被处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仪表或计算机数据系统中的微处理器及数据模型,排除测量值误差,提高石油化工主动化仪表的控精密度,实现对石油化工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

4 结语

自动化控制在石油化工产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通过实时仪表监控、自动化检测与修复和监测模型分析等手段,在实现更高的生产效率的同时,提升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而仪表控制可以说是石油化工生产自动化控制的基础,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仪表控制策略来更好的为自动化控制服务,如科学设计自动化仪表的测量、完善仪表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建立误差纠正体系等,这些都是能够有效提升仪表控制水平的策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推进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熊耀华.石油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关键技术及仪表控制策略探究[J].化工管理,2016(03):10+12.

石油化工基础篇(5)

一、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正确内涵

石油企业基层文化是石油相关企业在进行生产活动中不断积累、沉淀中形成的,是石油相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以对石油基层文化建设内涵有一个正确的把控是很重要的,具体来讲要做好下几点:

1.坚持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石油企业获得效益

从生产经营的角度来说,石油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支撑因素,所以石油企业必须将发展生产作为经营的核心。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需要借助当前改革的趋势,对员工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改变,使之可以树立起爱岗敬业、崇尚竞争的观念。通过对企业文化进行积极的宣传,改变传统的企业意识,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可以重视生产力的提高,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2.通过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

由于石油企业的生产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所以做好石油企业职工的相关工作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也是决定石油企业发展最为主要的因素。对石油企业职工素质方面的提高,不仅仅是科技文化方面的提高,更是对职工职业理念和思想道德方面的提高。所以在进行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对石油职工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如果真的可以通过“加强石油文化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就可以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提高不竭的动力。

3.做好石油企业基础文化建设,加强党政工作建设

石油企业基础文化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只有将日常细小事情处理好,才能对基础文化建设进行真正的落实,这就需要石油企业的党政相关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相关工作,进行统一协调布置,齐头共进,做好多个部门的共同配合。

二、如何进行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由于石油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特有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在对石油企业进行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入手,才能够切实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落实:

1.坚持构建个性化的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

如果想要构建个性化的石油企业基础文化,那就需要做到从石油企业的实际出发,不但要认清国内石油企业发展的实情,还应该认清国外石油企业发展的实情,从客观出发,对自身企业文化的建设有个良好的认知[2]。由于很多的石油相关企业,虽然面向市场的竞争,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会直接参与到竞争的过程中去,从本质上来讲,石油企业即是成本中心,承担着产生利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思想的挑战,所以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下,应该从石油企业的实际出发,对自身有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上而下集思广益,从而形成自身特色的基层企业文化建设。

2.坚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由于石油企业在国家经济方面的特殊性,导致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联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密切传承。只有对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才能使得优秀的传统得以传承。在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局势下,传统的铁人精神需要一直得到发扬和继承,并在发展的同时,对现有的时代精神进行融合,使之现代基层文化的建设能够和传统的文化精髓进行融合,赋予传统优秀文化新的生命力。

3.树立坚持长久的文化建设观念

由于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而是长久复杂的一个工程,所以对石油基层企业文化进行构建的过程,应该进行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文化的建设和其他建设不一样,需要逐步的积累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所以在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时候应该靠先进理论的指导,运用科学的指导思想,层层落实,知道如何做、怎样做,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使得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可以顺利的进行。

4.企业管理干部的示范作用

虽然石油企业的基层文化建设是面向最广大基层职工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管理思想的精髓。所以企业管理者需要做好对石油企业基层文化的传播和示范工作。不但应该做到,自己在工作中的自觉性要高于普通职工,而且应该把具体的企业文化化作生产中的动力。所以石油企业相关管理干部,应该在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在实践中做到先进文化理念的实践者,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有所建树,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领导普通职工一起进行基层文化的建设[3]。

三、石油企业基层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石油化工基础篇(6)

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与国外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相比,国内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做的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石化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战略,它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明确目标积极发展,以尽快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大港油田在2007年通过计算机处理等综合数据的应用与整合,建立了钻井协作支持中心,于2007年建立了钻井协作支持中心,将网络上的虚拟与技术工人的实时作业整合起来,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提供有利的支持。中国海油通过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技术,建成了数据集成中心,为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协同决策与工作的环境,提高了工作的质量,为石油工程带来了变革。

一、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理论分析

石油工程造价信息是计划投资和工程结算的依据,也是工程项目实现成本控制,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本文简要分析了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并根据目前中石化石油工程造价管理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石油工程造价信息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主要从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理论分析以及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策略来进行分析。

1.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石化集团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如主干网和重点井卫星网的建设,并且也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主干网的建设。但是,由于专业不同、单位不同,各地企业关于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很多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严重影响了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要想石油工程依靠信息化来实现,那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必须放在首要的地位,只有基础设施建设好了,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才有可能实现与发展。

2.生产管理各个企业自己建设自己的生产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但是石油工程是一个整体,需要各个企业的参与与发展,企业内部协调好了,不代表与其他企业也协调好了。

3.专业应用石油工程自身的需求,引进和自主开发了配套软件。可喜的是,今年来,我国不少的企业利用集成发展思路,开发出一系列自主软件,在专业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4.数据库建设我国很多企业为了勘探开发的需要,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但是由于数据库是针对的勘探开发业务,没有很好的兼顾石油工程信息化的要求,数据的收集很不全面,还有大量的有用的数据未被收集,因此,如何扩展完善数据库,使其能为石油工程的信息化需要做出贡献,是今后改革的方向。

二、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

1.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生产运行模式当前,我国的很多石油公司在生产模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不同专业或者是不同单位之间生产管理系统不一致。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突破不同专业和不同单位之间的限制,建设统一的生产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将各个部门放在同一个虚拟的网络中,并要进行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统一的指令调度下,实现协调合作,以提高生产的效率,提高科学性。

2.建设石油工程信息化数据中心随着信息化需求的不断发展,原来的传统的分专业建库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石油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各个单位的数据统一组织管理,解决数据集成问题,为石油工程的勘探开发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建设现场数据采集模式石油工程数据采集要结合相关系统的优点,建设高效的现场数据采集模式,有以下要求:

(1)数据采集模式要满足现场应用;

(2)各专业的数据采集要统一起来,避免重复采集、重复应用;

(3)保证数据采集的稳定运行与有效应用。

针对以上要求,要对现有系统进行整合,满足石油工程现场采集数据的部署工作,建立有效的现场数据采集模式。这种全新的模式有这样的特点:配备专门的信息员在专门的机房,保证石油工程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和共享。

4.建设科学的石油工程决策系统借助集成数据系统,优化施工过程与方案,为施工环节提供管家决策和信息支持,并最终实现科学决策的目标,实现石油工程决策系统的优化,主要目标是:

(1)帮助专家实现多范围的检测,解决专家数量不足的缺陷;

(2)利用集成数据挖掘历史数据,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3)对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快速选择和评断出优秀方案,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利用信息化数据,调高决策的实时性,避免错过最佳时机,关键时刻实现远程决策;

(5)团队协作,减少决策的失误性,提高整体决策水平。

5.目前,由于我国的许多企业在专业或者是单位之间的生产模式方面都不尽相同,致使在生产运行模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基于此,为了能实现生产运行模式的统一化、标准化,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生产运行模式,利用信息化将不同专业的部门和不同的单位放在一个相同的虚拟的网络中,经过信息方面的收集,实现生产运行模式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以便提高生产效率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为了满足对石油勘探开发的需求,我国的许多石油工程企业都相继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为我国在石油勘探开发业务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然而,目前我国所建立的数据库都是针对石油勘探业务方面, 而对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数据收集还没有重视起来,影响了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数据库的扩展和完善是我们今后发展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结语

信息化是石油工程发展的核心动力,世界上先进的石油公司基本上都建立了科学的信息化模式,实现了石油工程信息系统的统一。建立规范的信息化采集模式,专业的集成系统与决策模式,是我们国家今后的石油工程的发展方向与出路。因此,我们要加快发展、明确目标,尽快利用信息化建设我们的石油工程,实现石油工程的整体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与国外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相比,国内的石油公司在这方面做的不尽相同。其中,中国石化围绕自身的发展战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战略,它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明确目标积极发展,以尽快实现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和整体技术的进步。

石油化工基础篇(7)

近期,国际油价已由最高点近150美元/桶下跌至当前约90美元/桶,跌幅已达30%。油价走势的大幅变化对化工行业的盈利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将影响化工类公司股票的投资思路。

数据显示,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中OPEC占比达75.2%,资源垄断特征决定了全球油价将长期看涨。但进一步分析,这一油价长期趋势判断却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差异。一个简单的逻辑,资源垄断定价旨在获取垄断利润,而价格与销量乘积的最大化是相关石油企业追求的首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增速仅1.1%,明显滞后于全球GDP约4%的经济增速。进入2008年以来,特别上半年全球油价又同比上涨约90%,可以预见2008年全年世界石油消费量很大程度存在负增长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尽管油价上涨,但在石油消费量下降的趋势下,全球石油巨头实现的石油价格与销售量乘积不一定实现增长。事实上,在今年全球油价创出近150美元/桶的高点时,OPEC就有主要成员国提出增产以抑平油价。某种意义上,美国总统竞选等政治因素成为本轮油价自近150美元/桶回落的导火线,而目前影响油价继续回落的因素已演化成对全球石油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担忧。美国次贷危机已引起金融市场的相当程度波动,而金融波动难免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同程度冲击,以此未来全球石油需求将存在明显不确定性。毕竟,任何一个产品价格最终仍是供给与需求决定的,因此从这个基本面角度,油价下跌趋势短期难改。

油价下跌不利基础化工盈利

化工行业遍及自上端石油到下端最终消费品的整个长产业链。产品价格传导的实践性表明,化工产业链上端产品与石油的价格传导效应明显强于化工产业链下端产品与石油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化工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成本构成中折旧占有绝对比重。因此,化工产链不同上下端的价格传导效应差异使上端的基础化工企业实际受益油价上涨。事实上,自2002年以来全球油价约5年的上涨通道过程使基础化工上市公司整体实现了持续业绩上涨。

特别地,2008年中报显示诸如化肥、磷化工、纯碱等多数基础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实现了100%甚至更多的业绩增长,这些公司盈利可谓达到近年来的业绩高峰。

同样,在油价下跌过程中,这类企业盈利将面临业绩下降的放大效应。一方面,在产销量增长假定整体为10%的前提下,而油价下跌传导的基础化工品价格若同比下降10%,则这类企业的营业额整体反而下降。与此同时,产品价格下降及单位折旧成本在营业额下降时的相对上升,有望挤压该类企业毛利率,结果致使该类企业的利润下降幅度超过了收入下降幅度。

因此,如果未来油价走出下降通道,则基础化工类上市公司很难走出特别如2008年中报所显示的骄人业绩,反而存在明显下滑的可能。事实上,1999年―2001年全球油价的相对疲软使基础化工类企业整体陷入了业绩萎靡状态,其中多数上市公司出现了明显的业绩负增长。

油价下跌有利化工新材料企业

化工新材料靠近化工产业链下端,与石油价格传导效应相对较弱,因此化工新材料行业盈利状况表现出相对独立的运行特征。换句话说,与典型周期性特征的基础化工行业不同,化工新材料行业呈现明显的弱周期特征。

油价的上涨趋势与下降趋势使基础化工行业呈现相应的周期变化,但某种意义上,化工新材料类行业很少表现为与油价涨跌的周期变动。

石油化工基础篇(8)

中图分类号:TE624.5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Hydrocracked Tail Oil on Ketone-Benzol Dewaxing Production

LIU Shu-hua, WANG Xin-hua

(PetroChina D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Dalian 116032, China)

Abstract:The hydrocracked tail oil from hydrocracker in PetroChina Da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was tested with ketone-benzol dewaxing technology. The feasibility of producing premium base oil and wax from the hydrocracked tail oil was investigated. The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mium dewaxing oil and deoiling wax can be obtained under proper process adjustment, and the dewaxing oil can be used as the excellent blending component of lubricating base oil.

Key words:hydrocracked tail oil; ketone-benzol dewaxing; dewaxing oil; deoiling wax

0 前言

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t/a蒸馏装置及后序装置投产运行后,加氢裂化装置的处理能力为360万t,由于加氢裂化转化率通常为60%左右,尚有40%左右的未转化产物――加氢裂化尾油,由于加氢尾油经过了加氢裂化、加氢饱和、加氢异构及环化等反应后,加氢尾油具有饱和烃和蜡含量较高,芳烃、胶质以及硫、氮等极性化合物含量低等特点,经过脱蜡后脱蜡油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和氧化安定性能,是生产油基础油理想的原料。

加氢裂化尾油的综合利用,国内外很多厂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出了许多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国外一般利用加氢裂化尾油大部分采用加氢降凝工艺生产油基础油的,同时也有部分采用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油基础油和石蜡产品。国内厂家采用加氢降凝工艺或传统工艺或两者结合方法利用加氢裂化尾油,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采用加氢降凝―加氢精制串联的方法生产出了VHVI75和VHVI100基础油,收率达到55%~58%,粘度指数大于100[1];茂名炼油厂采用溶剂脱蜡―白土精制工艺生产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液压油以及多级内燃机油使用的基础油[2];另外的企业采用尿素脱蜡工艺生产变压器油和重液体石蜡[3]。

大连石化分公司作为中国石油的油基础油生产企业,为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有限资源,提高加氢尾油的经济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开展了加氢裂化尾油为酮苯脱蜡生产油基础油和石蜡的试生产,考察了加氢裂化尾油采用酮苯脱蜡工艺生产高品质油基础油和石蜡的可行性。

1 实验室研究

1.1 加氢裂化尾油性质

委托中国石油大连油研发中心于2008年8月15日和2008年8月22日,采集了大连石化分公司的加氢裂化尾油样1及加氢裂化尾油2(以下简称加氢尾油),对两个加氢尾油样品在试验室中进行酮苯脱蜡试验,并对试验得到的油基础油进行性质分析,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试验所选样品硫含量均低于5.0 μg/g,蜡含量均高于15.0%,由于加氢裂化装置操作转化率不同及分馏塔操作条件不同,在粘度、蜡含量和凝点等方面略有不同。

1.2 工艺条件

结合酮苯脱蜡装置、糠醛精制装置和白土补充精制装置的工艺条件,根据大连石化分公司加氢尾油的性质,参考国内利用加氢尾油生产油基础油的主要工艺条件,模拟实际生产工况,确定了本次加氢尾油生产油基础油的工艺条件。

1.2.1 酮苯脱蜡试验工艺条件

甲苯∶丁酮=40∶60(v/v);剂油比∶3.5∶1.0(v/v) ; 一次溶剂比:0.5∶1.0(v/v)。

二次溶剂比:1.3∶1.0(v/v);三次溶剂比:1.7∶1.0(v/v);过滤温度:-20 ℃。

1.2.2 糠醛精制试验工艺条件

剂油比:2.0∶1.0(v/v);新鲜溶剂1次萃取;精制温度:95~100 ℃;精制时间:30 min。

1.2.3 白土补充精制试验工艺条件

白土与基础油混合温度为:80~90 ℃;精制温度为(100±5) ℃;精制时间为:30 min;白土加入量为3.0%。

1.3 实验结果讨论

在上述工艺条件下,以加氢尾油为原料,依次进行了酮苯脱蜡试验、糠醛精制试验和白土补充精制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基础油API分类见表3,从表2可见,加氢尾油1生产的基础油粘度指数为109,饱和烃含量大于90%,旋转氧弹为337 min,硫含量小于5 μg/g,可以满足APIⅡ类基础油的要求;加氢尾油2生产的基础油的粘度指数为128、饱和烃含量大于90%、硫含量小于5 μg/g,满足APIⅢ类基础油的要求。但是在倾点、蒸发损失和旋转氧弹等方面同油基础油指标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加氢裂化装置工艺条件控制,酮苯脱蜡、糠醛精制和白土补充精制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

2 工业试生产

参考大连油研发中心实验结果,2008年于10月22日开始加氢裂化尾油试生产油试炼工作。试炼工作共进行两次。

第一次工业试生产加氢裂化尾油编号为生产1,第二次工业试生产加氢裂化尾油编号为生产2,其性质见表4,从表4加氢裂化尾油分析数据来看,第一次工业试生产的原料2%~97%馏程范围较宽为148 ℃,原料蜡含量较高为43.52%,从粘度和馏分看,相当于减一线到减三线的混合油。第二次工业试生产原料馏分2%~97%温度在128 ℃,比第一次工业试生产的原料馏分窄20 ℃左右,原料中含蜡量减少25.69个百分点。在经过了试生产的必要准备后,开始了两次工业试生产,工艺条件见表5,各馏分油收率见表6。

3 试炼总结分析

3.1 原料性质

(1)由于两次加工的原料是全馏分油未经过切割。原料馏分2%~97%温度范围宽(在123~148 ℃),馏分宽造成蜡结晶颗粒小、蜡饼粘、易堵塞滤布、过滤速度减慢、滤机失效快、蜡表面油豆多的不利影响。

(2)实际蜡收率在6%~11%,蜡中低凝蜡较多,造成蜡收率低、蜡回收负荷小。增加酮比,过滤速度相对提高,但油收率下降。

(3)从表4原料成绩看,生产2与生产1加氢裂化尾油相比,运动粘度(100 ℃)变小、密度(20 ℃)变小、蜡含量17.69%比上次43.52%下降25.69个百分点,2%~97%馏程范围比试生产1窄20 ℃。因为原料性质发生变化,尤其是蜡量减少可降低冷冻负荷和过滤机负荷,馏分变窄了对蜡结晶有利,油豆明显减少,提高了过滤速度,提高了油收率,可见原料性质对生产的影响较大。

3.2 产品加工量和收率

生产1和生产2加工量和收率对比,见下图1~图3。

从图1看出生产2由于原料性质好,加工量达到700 t/d以上。如果增开冷冻机,加工量可提高4~5 m3/h。

生产2的去蜡油收率提高很大,平均去蜡油收率60.55%,比首次49.63%提高了10.92个百分点。 原因是原料性质的变化,较重组分减少。生产2的滤机蜡膏含油量比生产1下降,说明油的拔出率比生产1提高。如果能改善蜡的结晶状况,油收率有提高的潜力。

生产2平均蜡收率为10.84%,比生产1提高了2.01百分点,蜡收率提高原因是原料性质变化重组分减少。从蜡的熔点看, 生产2料蜡熔点在60~61 ℃之间比生产1料熔点降低了,说明高熔点蜡减少,相对蜡收率提高。其次生产2将脱蜡滤机进料温度降低了3~5 ℃,有利于提高蜡收率。

3.3 产品质量

3.3.1 脱蜡油产品质量

生产1、生产2脱蜡油成品罐性质见表7。

由表7酮苯脱蜡油性质可以看出,脱蜡油的凝点合格,生产1粘度指数128;生产2粘度指数132,饱和烃含量96%,达到了APIⅢ类基础油的要求。

3.3.2 脱油蜡产品质量

生产1、生产2蜡罐性质见表8。

生产1的蜡含油量1.27%,熔点63.5 ℃,生产2的蜡含油量0.98%,熔点60.20 ℃,由于是原料性质发生的变化,生产2料蜡含油、熔点均下降。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经过溶剂脱蜡工艺,生产的蜡料质量完全符合要求,酮苯装置有能力加工加氢裂化尾油。

3.4 加氢裂化尾油与馏分油比较情况及装置生产中的经济指标对比

3.4.1 原料性质对比

加氢裂化尾油与大庆馏分油原料性质比较分析,见表9。

从表9看加氢裂化尾油的粘度与150SN接近,2%馏分是100SN和150SN之间,密度比100SN轻,97%馏分比150SN高,馏程范围比150SN宽71 ℃。

从加氢裂化尾油原料性质看与减一、二线料接近,下面是加氢裂化尾油与近期同样是连续生产周期为四天的减一、二线料的各项参数对比比较。

3.4.2 油蜡收率对比分析

100SN和150SN的油蜡综合收率与加氢裂化尾油作比较,见图4、图5。

从图4、图5看加氢裂化尾油的油收率平均在60.55%,比150SN高3~4个百分点,但受原料性质影响,生产1的油收率平均在50.2%。减一线和减二线的蜡收率接近,加氢裂化尾油的蜡收率低,原因是蜡中低凝蜡较多。

3.4.3 过滤速度(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加氢裂化尾油过滤速度较慢,只是加工减二线时过滤速度(开三台滤机,无液面状态下)和加工减一线时过滤速度(开两台滤机满负荷状态下)的1/2和1/3。由于过滤速度的制约,所以生产加氢裂化尾油时,加工量要比生产减一线和减二线时少。在下次试生产中,尝试添加助滤剂,提高过滤速度。

3.4.4 能耗对比(见图7、图8)

生产1蒸汽单耗比100SN高0.15 t/t;生产2蒸汽单耗比100SN高0.2 t/t,蒸汽单耗高原因是生产加氢裂化尾油时需将滤液循环溶剂停用,加入新溶剂,溶剂比高。

3.4.5 产品质量

加氢裂化尾油经酮苯脱蜡脱油和糠醛精制的产品性质列入表10(编号为HVIHB),同表列出减一线、减二线馏分油经酮苯脱蜡脱油和糠醛精制的精制油性质。

从表10看出减一线、减二线馏分油经酮苯脱蜡脱油后脱蜡油粘度指数一般在100左右,达到APIⅡ类基础油的要求, HVIHB基础油饱和烃含量高、硫含量低、粘度指数高,达到133属于APIⅢ类基础油,比减一、二线糠醛精制油粘度指数高30。但蒸发损失和紫外吸收值高。可以通过加氢裂化工艺调整:提高初馏点温度减少轻组分或者通过蒸馏分馏切割来减少蒸发损失。可以通过增加糠醛和白土比工艺参数的调整,减少紫外吸收值。

加氢裂化尾油生产的蜡产品列入表11,由表11可见,尾油蜡的熔点62.10 ℃,含油0.84%达到半精炼蜡质量标准。

3.4.6 加工量处理能力

生产加氢裂化尾油受脱蜡滤机过滤速度影响,加工量在700 t/d,装置负荷率在77.8%左右。装置在满负荷工况下生产减一、二线料加工量在950 t/d,比生产加氢裂化尾油处理能力高26%左右。

4 结论

(1)加氢裂化尾油能够使用酮苯脱蜡装置生产粘温性能优异的APIⅢ类基础油和专用蜡产品;

(2)加氢裂化尾油馏分范围能控制在90 ℃以下,2%温度控制在370 ℃以上,对操作生产更加有利,提高油蜡收率;

(3)加氢裂化尾油酮苯脱蜡过程中过滤速度慢,可以尝试采用添加脱蜡助滤剂,提高过滤速度;

(4)蜡收率低,蜡回收系统负荷小;

(5)汽单耗高,比100SNA料高0.2 t/t,合单位能耗15.2千克标油/吨;

(6)HVIHB基础油蒸发损失高可以通过加氢裂化工艺调整解决;

(7)HVIHB基础油紫外吸收值高通过糠醛、白土精制工艺参调整来解决;

(8)如果将加氢裂化尾油进行馏分切割,酮苯脱蜡脱油可处理加氢裂化尾油28万t/a,可生产出APIⅢ~Ⅳ类基础油16万t/a左右。

参考文献:

[1] 杨建军,陈锡功,朱蜡.燕化炼油厂加氢裂化尾油的综合利用[J].石化技术,1996,3(3):173-180.

[2] 贺产鸿.加氢裂化未转化油研制中高档油[J].茂名石油化工,1996(1):16-24.

[3] 戴逸云.浅谈加氢裂化柴油的综合利用[J].金陵石油化工,1996(2):31-33.

石油化工基础篇(9)

1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

中国石化建设了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主干网和重点油井卫星网以及企业内部的主干网。但是其他地方的企业由于能力和资源的限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和在小型企业里,石油工程很难想依靠信息化发展。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只有进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落实好石油工程的信息化。

2信息化生产管理的需求

石油企业在自身的管理上都能实现系统化管理,在企业内部能够实现配合和资源共享,但是石油工程是一项需要各个石油企业共同参与建设完成的复杂庞大的工程,所以如何保证石油企业实现综合管理,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生产管理系统是石油工程信息化的迫切需求。

3专业软件应用的需求

石油工程信息化需要专业的配套软件的研发和引进。近年来,随着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发展,我国大型石油企业在引进和研发专业的软件上都较为积极,在实践应用上效果显著,为整个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证。按照上述需求,我国石油企业在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但是目前数据库的应用还只是停留在勘探开发领域范围内,这并不符合石油工程信息化的需求,因为这样收集整理的信息并不能全面反映石油产业的发展状况,信息化所需的信息业并不完全,所以数据库的发展完善是我们今后需要努力改革的方向和任务。

二、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发展迅猛,是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的最佳契机,也是我国石油工程信息化跟上世界发展潮流的关键时期,在发展中要借鉴国外发展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创新,强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推动统一的信息网络建设,为石油工程信息化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

1在生产方式上实现统一和标准化运行

我国复员辽阔石油资源分布不均,导致各地的石油企业在生产模式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各企业的管理更是千差万别。针对这样的形势条件关键是要改变生产和管理模式上的不一,建立统一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然后通过信息化网络将各个部门统一于数据库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据此作出决策和命令,使各方能够协调合作,提高生产效率。

2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

按照信息化的需求,石油工程的数据应当实现统一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生产的统一和资源的共享,才能解决数据的集成问题,为石油工程的勘探开发提供准确可靠地数据支持。

3实行现场数据的采集

实行现场数据采集主要是为了能够体现现场应用的需求,同时各专业的数据采集要尽量保持一致,减少重复的采集和应用。要想实现上述要求必须对现有的数据采集管理系统进行整合完善,满足数据中心对数据采集的要求。现场数据采集最重要的就是配备专业的人员和专门的采集机房,保证石油工程整个过程的数据采集和传送。

4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根据统一的数据资料的石油工程的建设需要,做出科学的决策,为石油工程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和信息,实现对整个工程的科学管理,保证科学决策目标的实现。科学的决策能够反映整体和全面的信息,一般来说科学的决策应当是若干个决策方案的优化结果,而且科学决策还能体现时效性,对实践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石油化工基础篇(10)

途径中国石油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行资源节约并举方针,实现持续有效、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借助外力,形成并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当前,石油产业要迅速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发展、深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世界文明成果,实施科学有效措施,补充完善发展自己,开发两个市场、实现两冀齐飞,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石油企业集团,为国民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一、 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转变时不我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工业快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石油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水平 也大为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工业还有一定差距。

比如,同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们不仅在硬指标(人均营业额、人均利润、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收益率、海外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产(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技术发展能力、员工整体素质等软指标方面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2003年,埃克森石油公司利润为2巧亿美元,中油股份为84亿美元.埃克森公司人均利润740万美元,而中油集团则为7万美元。当前,石油工业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增长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高浪费、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阻碍和制约着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现在石油企业虽然重组划分,但是存续企业仍然人员大量富余,资产大量闲置,消耗较高,浪费严重,质量较低,效益较差。

也有的核心企业因规模不够、技术滞后、管理不细,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精、.收率不高、能耗较高、效益不佳等问题。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国内石油资源开始出现短缺,储量不够,供给不足,大量进口,国家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逐步增大,现在已经上升到30%,预计2010年后将接近50%。

石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如出现较大波动,不仅会影响国内石油行业效益,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制约作用。严峻的国家能饵形势,要求石油产业必须从根本上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分化和重组速度在加快,天然气“欧佩克”组织正在酝酿成立之中。总之,中国石油加快速度、加大力度“走出去”,时不我待。当前,比照国际石油先进水平和跨国大石油公司的现代标准,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现状和存在问题是:

1.技术进步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

主要表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年石油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说明石油经济增长是投入推动型或投资推动型。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影响技术进步贡献的最重要因素,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动力,所以,这一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石油科技、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人少、投人产出率较低,如某油田生产经营性投资为1,非生产经营性投资为2,平均比例为1:2,一些存续石油企业多年难以进行技术投资和科研投人,无法保持发展后劲。二是总体上石油员工素质与实际需要相比较低,石油和化工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日新月异,工艺、设备和操作自动化、程序化水平越来越高,要求员工文化和技术素质日益提高,而现在石油企业员工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活力不足,更新困难,不能适应需要,急需吐故纳新;三是石油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转化率较低,近年石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80%,而且产业化程度低,存在着规模小、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等现象,有些企业急功近利,怕担风险,不愿投入,不肯试验;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因而竟争力较差,目前国内石油化工等一些技术比较国际领先或尖端技术有相当距离,技术发展创新投入和后劲不足。

2.石油经济效益仍较低。

主要表现在“四低两高”,即:一是石油社会净产值下降,吨油利润比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二是资本生产率低,近年虽然资金利税率改变了过去负值现象,油田产业上升到近10%,石化产业上升到30%,但是单位资本增值水平与国际水平无法比拟;三是边际资本产出比低,投资效益低,石油企业科技投人产出为1:5,投入产出比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利润、人均效益比国际相差数倍,五是物耗比重高,吨油单耗、吨油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几个台阶;六是能耗比重高,资源消耗高,吨油耗能、耗资源为国际较落后水平。

3.石油资源利用率及配置效率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石油产业规模小而且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产出率低,附加值低,制约了企业竟争力。现在全国整装大油田、10(]0万吨炼油化工厂还较少,石油天然气采出率仅为30%左右,不足国际70%的一半,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与技术配置失衡、结构层次低,东北和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消费市场较差,而东部、中南部地区消费市场广阔,但是油田 及炼油化工资源不足,北油南调、西油东调成本增加,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特长和特色,企业生产集中度低,石油企业有数的几个特大型油田产业集中度仅为30%一40%,比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80%相差一半。

4.石油经济运行质量也较低。表现在石油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受制于投资拉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差,难以承受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影响而反复波动,且频率高,周期短,波幅大,近几年来,油气市场价格不时波动,石油及炼化企业时有亏损,难以稳定。总之,我国石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入驱动型,但经济增长的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已呈减弱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石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对石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找出适 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特点的,有利于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二、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转变正当其时从目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状况看,已经具备了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1.我国正处于石油工业化中期,已经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拥有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化工等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骨干企业,而且经济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主要石油产品量位居世界前列,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经营初具规模,与国际先进石油公司合作与交流日益加深,在东南亚、中亚、东欧、南美、东非等地区进行了有效的国家石油合作,石油资源及技术国际交流与共享已经形成,尤其是在南非、中亚等地区国家已经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市场,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和竞争力,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了客观有利的环境基础。

3.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队伍,2005年第5期战略管理近些年加大力度培养深造出一大批实用型的优秀石油和 石化专家,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及跨国经营摔打锻炼出一大批国际型的优秀石油和石化人才。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具备了一定的石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年年取得数以万计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石油科学技术,并且引进、吸收和转化了许多国际石油先进技术,仅近几年每年取得省部级和部级石油科技成果数百项,有些成果处于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为我国石油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科技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石油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有利于加强国际石油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完善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石油工业的政策法规,为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体制环境基础。当然,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面临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1.我国石油经济发展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设备材料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工艺和设备比较陈旧落后,配套整合的综合水平不够高,落后程度一般都相差几十年,资源转化率仅为百分之几,比美国的70%相差甚远,单位能耗指标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加之长期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技术和装备不够配套、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我国石油产业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习惯思维和定式做法、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石油产业操作层整体素质不够高,高级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缺乏,驾驭科研设计、技术创新、管理现代化、集成控制、操作自动化等能力和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石油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思想观念滞后,对石油教育、科技和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拔尖人才缺乏,思想认识和资金投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大上措施,迅速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路及途径:转变有路可循我国的石油工业经济,在经历了过去的石油短缺经济,到前些年的石油自给自足经济后,直到近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能源需求迅猛而再次出现石油短缺的经济时期,客观上将进一步融入世贸组织内、国际石油大市场及世界石油经济之中。

因此,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已由粗放型到了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审时度势,采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视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法制、干预作用,减少污染,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亚洲“四小龙”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切实奉行选择性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强化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确保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石油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规律和方式完全可以适用和借鉴。

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按照国家石油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石油战略要求,从维护石油经济稳定和安全出发,实施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国际国内石油资源,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大石油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盘活石油人力资源,强化石油人才支撑,加大石油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力度,更新改造石油装置工艺和设备,完善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建设资源及能源节约型、技术和质量效益型石油产业,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速度型到效益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转变和发展,建成几个国际一流大型国家石油跨国企业集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根据目前实际,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 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是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2.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3.遵循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实施适度宏观调控,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石油市场经济原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能源统管组织,加强和改善石油宏观调控,完善石油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和控股公司的政府职能和监管作用,完善国有石油产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力争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石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促进石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及时有效配置、价格、调节等措施,拉平石油经济波动,保持石油价格长期稳定;推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扩大石油进口和出口,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国家石油经济,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采取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进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石油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有关石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废止工作;建立健全石油行业协会等 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4.发展石油科技教育,利用国际石油先进技术,推进石油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抓住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国家和石油企业要加大石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石油教育和科研工作,加速石油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石油科技和教育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渠道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投入,做好预测科研和评估论证,算好投入产出比及科技贡献率经济账,精选技术和项目,深人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支持石油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国有大型石油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多方位引进、吸收、消化、应用国际石油领先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研制、开发、利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和更新中国石油产业,特别是深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天然气利用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工艺、装置及设备;多层次加大投入,强化石油劳 动者教育、培训和再教育、再培训,建设学习型石油企业,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石油科技及和产业员工,不断提高石油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兴油”战略,培养和造就石油科技人才,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日2005年第5期战略管理式转变提供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物质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人才支撑。

5.转变石油经济管理观念,逐步放开和扩大石油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要转变石油产业经营管理理念,明确石油产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国际化、大集团、低成本、有效益战略,深化国际石油大市场观念,注意把握国内石油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效率;深化石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国际国内石油资源,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大石油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盘活石油人力资源,强化石油人才支撑,加大石油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力度,更新改造石油装置工艺和设备,完善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建设资源及能源节约型、技术和质量效益型石油产业,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速度型到效益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转变和发展,建成几个国际一流大型国家石油跨国企业集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根据目前实际,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 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

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是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2.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石油化工基础篇(11)

二、教学体系建设

1.理论教学体系

①基础模块必须达到工科通式教育所必须奠定的基础。其主干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②专业模块。首先专业基础模块按照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除了满足专业培养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外,还要注重作为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的从事工程设计、应用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需要的知识结构。主干课程包括、《工程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机械制图》、《渗流力学》、《石油地质基础》、《油层物理》、《油气层渗流力学》等课程。其次,专业基本模块以《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三大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焙养作为石油工程师所要掌握的基本专业技能。最后专业强化模块按照三个独立的专业方向(油藏工程、钻井工程和采油工程)构建课程体系,将各专业具体领域所要强化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相关的课程和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专业课程,以便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③国际化特色模块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具备从事石油国际合作项目所必需具备的经营管理方面的初步能力。课程体系由外国语强化课程(《英语口语》、《石油科技英语》、《商贸英语》、《第二外国语》)及经济管理课程(《国际石油经营与法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经济学》、《日ES风险管理》)等构成。

2.实践教学体系

①基本技能模块以基础理论课程所涉及到的各种实验课、CAO、金工实习等环节构成。②专业技能模块按照专业方向开设专业技能训练、专业认知实习、企业上岗实践等环节构成。③综合能力培养模块以综合性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模块和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的大部分教学环节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参与完成。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累计时间约一年。即“3+1”培养模式。

3.素质培养体系

①政治思想教育模块以培养爱党爱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为基调焙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遵纪守法意识的政治合格人才。②身心素质教育以《心理学》、《人际关系学》、《健康与疾病》等课程为支撑,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承受压力、保健与疾病预防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③科技创新教育以开展各类科技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石油工程设计竞赛等为主题,由专业导师完成全过程的指导和培养。④职业生涯教育模块结合石油工程的职业特点焙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三老四严”的作风,以更好地适应石油工程专业的工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