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1 17:06:35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1)

关键词 :成品油市场 寡头垄断价格上限管制 价格一致行为 反垄断法

我国《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本文将重点关注汽油、柴油市场,所称“成品油市场”特指“汽油、柴油市场”。虽然成品油只是石油行业的一部分,但因为石油行业上下游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成品油又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备受关注。成品油市场的波动,势必影响其上下游市场的波动,成品油市场变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仍对汽油和柴油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观察近年来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联手调整、保持油价高度一致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价格一致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历次成品油调价后,我国两大成品油供应商纷纷在不超过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价格上限情况下一致选择最高限价进行调整。据此,不断有人质疑两大石油巨头之间存在着价格联盟,反垄断法应予以制裁。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和价格上限管制两个方面阐述了价格一致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反垄断法角度分析了价格一致行为的实质,最后就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一致行为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成品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价格一致行为

(一)我国成品油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具有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是认识市场现实竞争的有效工具。考察市场结构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因为成品油市场属于高度同质产品市场,结合成品油市场的特殊性,本文将着重考察我国成品油市场的集中度和进入壁垒。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一种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企业规模分布和竞争程度的方法。不同的测算指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市场,常用的指数包括集中率指数(CR。)和赫芬达尔一赫尔希曼指数( HHI)等。集中率指数是最简单测算市场集中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统计分析之中。n家厂商的集中率就是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所占整个市场总销售额的份额。

其中:CRn即为市场集中率,是市场中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n是市场中排名前n家企业数,N是指市场内的企业总数。n值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取值2、4或8。集中率指数综合反映了市场内部大企业数目及其规模两个方面。理论上认为,CR。值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行业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利用集中率指数确实能够反映一个市场内企业市场份额的集中度,但是其难以体现这些紧密联系的大企业真实的竞争状态是怎样的。HHI在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提供比集中率更多的信息。HHI指数的最大值为10000,此时该产业属于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个指数随着市场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厂商数目一定时,HHI越小,说明该市场的竞争越活跃。美国司法部为利用HHI值进行市场结构的分类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

利用上述两个指数对我国成品油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我国最大的三家石油企业依次为中石化( SINOPEC)、中石油(CNPC)、中海油(CNOOC)。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除了三大石油公司之外唯一一家拥有石油勘探开发权的企业,成为我国第四大石油企业。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结构的特殊性,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场份额远大于其他企业,为使集中度指标的经济意义显著,我们在计算市场集中度时着重考虑两大石油集团,选取了n=2时的值。依托两公司年报数据计算出2010-2012年期间我国成品油市场集中度,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成品油企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两大石油集团就包揽了80%左右的成品油销售,HHI≥3000,我国成品油市场垄断程度属于高度寡占I型。2012年我国汽、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51亿吨,同比增长了3.3%。截至2012年12月底,中石化拥有加油站30836座,是我国最大的成品油销售商,加油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9840座。虽然中石化、中石油拥有的加油站数量只占全国加油站总量的52%,但由于两大石化公司的加油站地理位置好、成品油供应有保证,从而保证了两大石化公司在成品油零售市场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综上所述,我国成品油市场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导的双寡头垄断的市场,其他国有石油公司、民营企业、国际石油公司还处于从属地位。

2.进入壁垒。寡头垄断市场的进入壁垒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进入壁垒进行定义。通常进入壁垒被认为是新企业想要加入到某一行业所要克服的经济或政策方面的障碍。具体到成品油行业,经济性的障碍包括必要的生产成本、现有企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经验等,政策性障碍包括了限制新的进入者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我国成品油市场最主要的经济壁垒在于现有企业的成本优势。潜在进入者建设或租用成品油储存设备、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聘请有经验专业人员需要比现有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至少需要3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包括其他大规模投资,巨额资金要求形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都难以进入。另一个重要的成本优势在于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我国油气开采权采取政府管制,目前拥有开采权的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四家企业,对于成品油市场的潜在进入者来说,油源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拥有石油开采权的企业利用上下一体化的优势自然拥有较低的成本,而潜在进入者无论是选择购买国内的油源还是进口都要面临更高的成本。

我国成品油市场另一个经济壁垒就是在位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优势。成品油行业具有范围经济的特征,不同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一系列产品形成的单位成本的下降。具有完整的开采、炼化、销售产业链的成品油企业享有纵向一体化优势,新进入的企业无法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到能够降低生产或者销售成本的程度,只能忍受高成本造成的利润损失,潜在进入者自然知难而退。

相比而言,政策性壁垒是比经济性壁垒更难消除的障碍。我国政府已于2003年、2006年先后开放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成品油批发市场。但是由于石油资源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政府仍然对成品油行业实施一定的管制。首先,在成品油炼化环节,国务院于2005年的《炼油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要求新建炼油项目规模要达到800万吨以上,而国际上一般认为石化行业的最小有效规模只需达到250万吨,所以新设的准入要求基本上等同于禁止民营资本的进入。其次,根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参与成品油批发业务不仅要有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还要求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以及至少10000立方米的库容。如此严格的市场准人条件形成较高的政策性壁垒,把很多民营企业拒之门外。

(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价格一致行为

自2009年至今,每当国家发改委公布成品油零售指导价,市场上成品油企业都会同步调整价格,价格始终趋于一致。实际上每个成品油企业的原油采购渠道和时间不同,购油数量不同,付款条件不同,原油储存成本不同,炼制方法不同,油品运输成本不同,生产规模和效率不同,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也不相同,理应存在许多成本差异,成本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价格形成。在一个经营同质产品的市场上,经营者的竞争焦点就是他们的价格,但是我国成品油企业不仅没有利用价格进行竞争,反而同步进行调整,这种现象如何进行解释呢?

如上所述,我国成品油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中,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进入退出壁垒高,中石化、中石油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最近几年虽然增长较快,但目前仍然难以撼动两巨头的垄断地位。同时,成品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用户、用量相对稳定,产品同质,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这些市场条件很容易使企业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当一家企业降低价格时,消费者会被迅速吸引过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同时也影响了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跟进降低价格来避免市场占有率的降低,理性的生产者会发现彼此之间的价格竞争实际上削弱了自己的利润。成品油企业作为“理性人”只有在率先降价所带来的市场份额的增加所获得的利润超过降价造成的亏损时才会选择价格竞争。但是在成品油市场上,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变动引起的市场需求变化并不明显,而且市场上调价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当一个企业选择降价时,竞争对手可以迅速作出回应,将价格降低至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下降,因此该寡头企业增加的销量是有限的,企业降价也是得不偿失的。相对于眼前短暂的利益,理性的生产者更加在意未来长期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寡头垄断企业必然会选择联手,当一方提价至最高限价时,另一方只需要跟随共同维持高油价,就能比竞争时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何乐而不为。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供应商彼此非常了解,出于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自然会选择联手定价,于是产生了价格一致行为。

这说明,在寡占市场中,企业之间既可以相互竞争也可以相互合作。如果两者之间不合作,则竞争会非常充分,但所获得的利润将非常微薄甚至两败俱伤;如果两者之间相互合作,则竞争就会不充分,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寡占市场中的企业通常会采取合作态度,价格一致行为成为寡头企业之间用来默契调价的方式,合作达成价格一致符合中石油、中石化的长远利益。

二、成品油市场价格上限管制促进价格一致行为

(一)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上限管制措施

我国成品油价格至今尚未完全市场化。在2001年之前,由原国家计委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在上下浮动5 010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和批发价,2001年调整为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零售中准价上下8%范围之内制定汽油和柴油的零售价和批发价。2009年5月以后,国家改革了成品油定价机制,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两种定价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政府均对成品油价格规定了最高限价。《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第8条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这属于典型的价格上限管制。

价格上限管制是以有一个合理的基价为假设前提的,而基价的决定必然要以成本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国家发改委在构建价格管制模型时仍然不能回避成本问题。但是国家发改委与成品油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比国家发改委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具有信息优势:一是产业的成本和需求条件,称为隐藏信息,二是降低成本的努力水平,称为隐藏行动。因此国家发改委在价格调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了解成品油企业真实全面的信息,很难制定能够提高经济效率的价格。另一方面我国成品油企业的垄断带有强烈的行政垄断色彩,上下游结合的产业结构特点使得获取成本信息更加困难。

在这种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价格上限管制就可能导致两种问题,第一种问题是只考虑消费者福利,牺牲企业利益,因为过度期望达到激励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而限价过低,企业为收回成本,采用低成本生产技术,就可能忽视质量问题,低质量反而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根本无法达到价格管制的目标;第二种问题是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现行制定的价格上限过高导致对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价格上限起到了价格预告作用,成品油企业只需掌握对手是否有跟进调整的意愿,双方只需调整至最高限价即可使彼此间价格达到一致,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导致调价所面临的市场份额变动的风险,价格上限管制反而成为了促进企业间同步调整价格的最佳平台,使其利用远高于其成本的限价获取超额垄断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了不公平竞争。

(二)价格上限管制促进价格一致行为

尽管现行成品油价格上限管制机制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价格上限管制对成品油企业的价格一致行为的促进作用。如上所述,我国成品油市场是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主导的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中垄断者极易凭借其垄断地位左右或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价格,使其偏离产品或服务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上限管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管制机制的改革难以根据企业的真实成本制定有激励性的价格,价格管制机制的改革仅仅只能针对“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容易引起投机行为”等问题,无法解决垄断问题,更无法避免垄断造成的企业间的价格一致行为。

一般来说,企业之间采取价格一致行为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即使采取了价格一致行为,也很容易受到自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自动瓦解。但是这种不稳定因素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上限管制的促进作用而消除。自从开始执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来,这个当初为了管制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问题的制度,却成为了成品油市场寡头垄断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对价格进行沟通的最佳平台,该办法将调价指标、调价幅度、调价时间、价格计算公式与调价公告都包括在内,使我国成品油市场定价公式化、油价调整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信息在寡头企业之间流通,事实上形成了事先价格预告机制,方便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促成了中石油、中石化价格趋于一致。中石油、中石化无需再推测对方的成本结构、价格走向和经营策略;也无需事先进行信息交换,协调双方价格,只需要跟随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零售指导价格。这种相当于“价格预告”的促进行为,降低了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巩固了形成一致价格的基础,并使反垄断执法机构难以掌握直接证据以证明其价格一致行为的违法性。

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上限管制,虽然是国家发改委为提高消费者福利制定的油价调整方案,但是该制度本身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难以发挥激励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却具有价格预告和信息交换的功能,为中石油、中石化达成价格一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对成品油价格进行管制只是权宜之计,逐步放开成品油企业的定价权,从滞后价格过渡到实时价格,从政府管制价格过渡到市场形成价格,才是我国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成品油市场价格一致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

(一)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一致行为的违法性分析

对于中石油、中石化之间的这种价格一致行为,不断有人质疑两大石油巨头之间存在着价格联盟,认为属于《反垄断法》第13条规制的固定价格垄断协议。初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经过认真推敲后发现,认定该行为违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尚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中石油和中石化之间存在垄断协议,最多只能说是高度疑似的固定价格垄断协议。就反垄断法而言,当缺少直接证据时,如果要认定这种价格一致行为违法,关键在于界定此行为是“协同行为”还是“跟随性平行行为”。如果采取的是协同行为,就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的垄断行为。但是,如果寡占企业采取的是“跟随性平行行为”,那么认定是违法行为就比较困难。

协同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以限制竞争为目的而暗中进行意思联络达成合意后所采取的相同经营行为。《反垄断法》第13条将协同行为视为一种垄断协议,这是一种事实上的垄断协议。协同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经营者的行为具有相似性;经营者事前达成了合意;协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跟随性平行行为,也称为价格跟随行为,是寡占厂商之间不存在联合行为之合意的有意识平行行为,属于正常之竞争行为。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难免会出现无意识的跟随性平行行为,其与协同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意思联络”。如果有,就是违法的协同行为;如果没有,就是合法的“跟随性平行行为”。“厂商价格跟随行为处于反托拉斯法的灰色地带,因而容易成为厂商采取一致行动而又有机会不被起诉的策略。”笔者认为,中石油、中石化默契的价格一致行为很可能就属于价格跟随行为。我国成品油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产品同质,需求弹性较低,厂商成本相似,寡头企业之间极有可能通过跟随行为来协调定价机制。近年来,每当国家发改委对油价进行调整,两大集团就会将价格调整至最高限价,从未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据观察,中石化一般是价格主导者(有些地区也可能是中石油),中石油则会跟进中石化的价格,两者在成品油批零市场联合推价,十分默契。

(二)认定价格一致行为违法的关键因素

2009年至今,中石油、中石化几乎同步同幅地调整油价,这种亦步亦趋的价格一致行为是否违法?总结各国处理价格一致行为的反垄断执法经验,关键在于彼此之间是否进行过合意或意思联络。至于“意思联络”的形式如何,约束力如何,并不影响该价格一致行为本身的违法性:“意思联络”在本质上反映了企业彼此之间企图通过联合一致行为影响市场竞争,共同获取或者享有超额利润,强调企业之间一致行为的反竞争目的。如果是有意思联络的价格一致行为,那么就可以被认定为《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的协同行为。此外,由我国《反垄断法》第13条的规定可知,协同行为违法的要件,除了具有“意思联络”之外,还包括“排除、限制竞争”的结果要件。因此对于价格一致行为的具体个案,两个违法构成要件的采证和认定缺一不可。要对价格一致行为的违法性进行认定,理论上的顺序是首先经过观察,我们确定企业之间存在外在的、一致的价格行为;其次证明企业之间的价格一致行为经过了意思联络,唯有证明了企业之间的价格一致行为确实经过了意思联络,才需要验证该价格一致行为确实足以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因此,价格一致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关键就在于证明企业间存在“意思联络”。

反垄断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后,企业知道彼此之间公然的联合调价行为是违法的,所以企业之间必然会就联合调价行为进行暗箱操作,因“意思联络”自身的隐蔽性导致反垄断执法机构很难掌握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存在。面对这种现象,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依赖间接证据来证明。利用间接证据证明我国成品油市场企业之间的价格一致行为是否存在“意思联络”,要考虑很多因素,运用起来方法较为复杂,并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真正实施起来面临很多难题。“在现阶段要利用间接证据证明联合行为合意之存在,仍是各国反托拉斯法执法机关的噩梦。”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主张,应该采用合理推定的方式。如果市场上多数业者同时并以相同幅度调整价格,然市场上并无客观之供需变化因素可资合理说明,应合理怀疑及推定业者就该次价格调整,存有联合行为之“意思联络”。要推翻此项“推定”,需行为人“合理说明”或证明,其价格之调整乃市场上客观之供需变化因素所致。然而,到目前为止,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在今年修改“公平交易法”时采用“推定”的方式认定“意思联络的存在”。

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企业的行为十分复杂,每一个行为都有许多可能的解释,间接证据很难“唯一合理”地解释价格一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所以关键还要证明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没有其他原因能导致该行为的产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也很难清楚地了解厂商作出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因此也很难判断厂商间价格一致行为的真实解释。如果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仅以中石油、中石化价格一致的表象判定他们违法,其在法理上的证据难免有失严谨。依照之前的分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才是我国成品市场价格一致行为滋生的温床,加之公式化、透明化、周期化的价格管制机制,一致的价格也许只是中石油、中石化自然而然的选择,从法律要件来讲并不构成违法行为。这个结论并不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预期与想象,也不能制止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一致行为,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成品油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从政府管制价格过渡到市场形成价格,才能最终破除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一致行为。

四、解决成品油市场价格一致行为的建议

(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导致价格一致行为的市场结构

竞争可以破除垄断。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条件,也是约束微观个体和调节宏观经济的必备条件。我国成品油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价格一致行为产生的绝佳环境,当市场环境不适于企业之间进行合谋时,价格一致行为就不会再发生。因此,要完善成品油市场的竞争机制就要从改变市场结构着手,在成品油市场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首先,要区分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职能,取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行政职能,并取消对其各种补贴,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自觉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其次,降低成品油行业的准人标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和其他国有资本进入成品油炼化、批发和零售行业,使成品油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市场上出现的替代性产品增加,中石化、中石油在成品油炼化、批发和零售业务环节所面临的竞争更强,就必须降低价格、改善服务,防止客户流失。最后,赋予一些有相应资质的民营炼油厂原油开采权和进口权,这不仅有利于有条件的民营炼油厂发展壮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也削弱了石化双雄的纵向一体化优势,有利于降低下游市场的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效竞争。

(二)导入产业调查制度,解决价格上限管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价格上限管制作为目前最有效的激励性管制,主要目标是帮助管制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激励性定价机制,以便于激励企业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当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信息不对称时,被管制者会凭借其信息优势采取对自身有利的策略。所以如何采取措施达到有效的监管,发挥价格上限管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采取的价格管制依然是简单的价格上限管制,而缺乏其他辅助机制的设计,从而削弱了价格管制的约束。信息不对称的大量存在使成品油供应商缺乏降低成本的压力,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质低价的服务。而且国家发改委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的方法公式化、透明化,形成了事先价格预告机制,方便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降低了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反而促进了寡头企业的价格一致行为。

为了避免国家发改委在制定成品油价格时由于缺乏我国成品油企业的成本结构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导致价格上限管制难以发挥其激励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反垄断法中规定的产业调查制度(Sector inquiry)或类似的“市场调查”(Marketinvestigation),对成品油市场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了解成品油市场真实的情况。将价格上限管制与产业调查制度相结合的管制手段,可以解决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制机构可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价格,以达到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产业调查制度需要长期持续观察、收集市场信息并进行比较工作,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到成品油企业及同类竞争者中收集证据。一旦将成品油市场的真实情况调查清楚了,接下来的执法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在经过数年调查后,于201 1年5月26日公布了成品油市场调查结果:五大寡头垄断企业英国石油公司(BP)、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Shell)和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在德国加油站市场份额达到65%,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种寡头市场结构使得大型石油公司在成品油零售市场的价格趋于一致。作为调查的直接结果,联邦卡特尔局将继续成品油市场合并严格控制的态度以防止该市场的进一步集中。同时,联邦卡特尔局将发动针对成品油市场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程序,以及建议立法机构进一步研究是否采取有利于消费者的管制干预措施以改善成品油定价方式。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不妨学习德国执法机关的做法,先花数年时间摸清楚成品油市场竞争的真实状况。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后,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执法才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34-02

1 石油管道工程企业构建市场开发体系的必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大中型管道企业的市场开发体系都较为薄弱,在市场意识、市场开发的组织管理、营销理念上存在一定不足。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CPPE)成立于1975年,2000年2月改制为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从事大口径、长距离管道设计、施工建设的专业化工程公司。作为公司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市场开发部集项目开发、协调、招投标等管理于一体,在严峻的国内外竞争形势下,如何基于SWOT分析建立起科学高效、灵活完善的市场开发体系,是当前CPPE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企业立足市场、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2 当前石油管道工程行业的市场特点

2.1 工程总承包模式广泛应用

随着当前市场竞争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发展以及工程总承包模式在国际上的通行,传统的“设计・招投标・建设”工程模式弊端也不断暴露,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大型油气企业开始采用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运作模式进行管道建设。在这种模式下,工程合同价格采用固定总包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减轻业主管理的负担和投入,便于质量和工期控制。

2.2 市场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从国际上看,管道工程市场的投资主体结构出现一些微妙变化,其中一大显著变化即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以及私人资本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增加;就国内情况而言,入世以来,中国的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外资全面加快进入石油石化行业和关联行业的步伐,涉及业务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上、中、下游,目前,已形成了以燃气开发、油品营销、管道建设、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等为重点的投资发展产业集群,国内石油石化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已初露端倪。

2.3 高市场准入壁垒形势依旧

虽然大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油气管道建设市场是开放的,对外资企业也给予国民待遇,但其普遍实施的专业执照、企业许可、人员注册资格制度等,对我国企业的进入仍然是较高的技术壁垒。近年来,CPPE先后承接利比亚西部天然气(原油)管道工程、哈萨克斯坦天然气管道工程、突尼斯天然气管道等国际管道工程项目,在国际合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CPPE的国际化经营起步较晚,在国际市场的管理方式、建设规范和标准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2.4 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融合

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手段的融合与创新,使得企业市场管理信息流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便捷高效的方式进行传递,为市场开发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保障。2010年4月,中国石油油气管道信息服务平台由1.0版本升级到2.0版本,标志着我国石油油气管道信息简报传阅、手抄笔画传统时代的彻底结束以及油气管道行业数字化的全面实现。

3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一种常见的企业战略分析框架,也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分析方法之一。通过评价企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为企业制定市场发展战略提供指导和依据。

3.1 CPPE的优势

一是技术优势,迄今为止,企业已拥有150多项科研成果、6项专利、41项专有技术,先后有60多个项目荣获国家、部(省)、市和行业优秀勘察、设计和工程奖,尤其是在大型储油(气)库工程和成品油长输管道工程方面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优势:二是资质优势,CPPE具有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工程监理、工程总承包等甲级资格,具有商务部批准的对外经营权和进出口经营权;三是人力资源优势,经过多年培养与积累,CPPE拥有一支专业配套齐全、人员结构合理、综合实力雄厚的油气储运专家队伍,企业现有职工总人数217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16人,占企业总人数的19.1%,工程师472人,占21.7%,助理工程师650人,比例为29.8%,其他人员640人,占29.4%。

3.2 CPPE的劣势

首先,历史体制弊端依然存在。同其他国企一样,CPPE也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脱胎而来,虽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市场化运作,但是一些直接触及各方利益的深层次并未得到妥善解决,比如国有股转让、减持、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分配以及国有化上级部门的管理问题等;其次,国际化专业人才匮乏,人才引进政策限制较大。CPPE急需一支拥有国际视野,懂专业、精管理、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而目前人才引进问题受上级政策限制较大;再次,业务营收结构单一。CPPE的主营业务是石油管道设计、咨询,外带工程总承包,二者在企业经营总收入中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一旦主业业务市场萎缩,可能给企业带来系统性风险。

3.3 CPPE面临的机会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推进时期,再加之石油能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CPPE也面临着行业增长与自身发展的诸多机会。其一,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迅速,为管道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前景。“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建设油气管道总长2.7万多公里,超过此前42年的总和,在世界管道建设上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中国石油拟建管道长度是“十一五”期间的两倍;其二,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促进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将通过出口信用保险方式加大对石油石化等行业的政策性金融服务,其中既包括管道建设、油井勘探等多种服务贸易;其三,多数产油国经济不发达,尚不具备独立进行长输管道设计建设的能力,长期依赖外来力量,为CPPE海外业务增长创造空间。

3.4 CPPE面临的威胁

CPPE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资源风险,石油管道建设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典型特征,建设周期长,对人力物力资源要求较高:二是管道建设发展方式亟待转变,随着近年来石油化工项目的纷纷上马,管道建设单位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扩充队伍、扩大规模的粗放式增长,若不及时加以纠正和转变,可能对管道建设提速的整体发展要求带来负面影响。

4 石油管道工程企业市场开发体系的构建思路

4.1 组织理念:坚持客户关系管理的导向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营销理念和管理哲学。对于管道市场开发而言,应将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贯穿始终,具体来讲:第一,通过客户细分,为市场协调和信息交换奠定基础。市场开发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细分客户信息库,明确每种类型客户的具体

需求,注重细节,根据客户调查资料,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服务;第二,通过客户信息挖掘及时调整市场开发战略,确保企业效益在市场机制下的最大化实现。管道建设市场面临着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安全以及经济、高效的客户需求,这就要求企业要全面整合资源,提高企业对市场供给与需求信息的反应灵敏度;第三,充分利用客户关系价值,塑造品牌,抢占市场份额。管道工程行业集中度较高,因此,通过良好的品牌效益来维持与客户的长期关系,并以此带动新的市场契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4.2 基本架构:市场开发体系的系统设计

市场开发是一项涉及组织规划、指挥协调、管理控制等交叉功能的业务部门,CPPE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努力,已经基本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市场开发部岗位分工与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建立完善市场开发体系,该体系是一个多系统的业务架构,包括七个子系统:

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对拟投工程项目信息进行收集、整合、、分析、评估工作,为公司市场开发战略提供基础;

市场项目开发系统:对拟投工程项目进行业务开发跟踪、竞争环境评估、投标策划,建立健全项目信息数据库和开发人员数据库;

投标业务管理系统:处理国内外投标项目和相关业务的信息收集、文件编制、报批审核以及其它相关业务;

投标方案管理系统:重点是投标技术方案的编制、记录、收集和整理;

投标报价管理系统:国内外项目投标报价、公司成本价分析、市场价格评估等工作:

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企业投标通用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更新与等:

市场客户管理系统:企业现有客户资料和档案的维护、目标市场客户开发计划与方案等,以及日常客户关系管理和开发等工作。

4.3 技术支撑:高效的业务网络管理平台

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的原则有三:一是统一管理和分发,所有与市场开发有关的业务数据和请求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出口,便于实行项目跟踪、申请审批、合同管理,同时也有利于业务检查监督与审核;二是业务开发与学习并进,网络管理系统不仅是企业市场开发信息共享和协调的枢纽,同时也要成为市场开发人员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达到相互促进、协调行动的目的;三是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业务网络平台在带来统一便捷的同时,也可能导致流程复杂化和信息冗余,这就需要实现企业市场业务的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组织的扁平化水平,提高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

4.4 机制保障:市场开发部门的制度建设

一个运作高效、管理有序的市场开发体系,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建设与机制保障。市场开发部门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则是与项目开发和业务运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比如投标业务标准化流程、项目跟踪和评估制度、投标业务保密管理办法等:二则是建立长效的业务激励机制,激励机制要在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基础上,坚持业务开发和业绩考核相结合,将外部激励转化为员工自我进取的动力,充分发挥员工潜能。

4.5 部门配合:发挥全过程跟踪管理优势

面对国内外市场开发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不对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和跟踪管理,许多“动态”信息一旦变成“静态”信息,其中不合理的部分以及暴露的问题就有可能成为无法逆转的矛盾,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完善过程跟踪体系,发挥全过程跟踪管理的优势尤为必要。对于石油管道工程企业而言,一方面要加强各部门配合力度,提高信息流通速度,从项目前期准备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的量化监控,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另一方面还要注重跟踪管理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制定开发项目的造价控制和跟踪管理信息表,为日常管理和市场研究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经营)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了解客户需要什么,知道什么对客户有价值,考虑怎样才能够方便客户购买,进而主动地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当今的石油管道建设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要想在激励的市场角逐中获胜,就必须尽快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高效、灵活的市场开发体系,落实精细化的项目管理战略,以赢得竞争先机。

注释: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3)

1、石油运输企业的信息管理现状

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有助于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但是在我国信息化建设程度分布并不均匀,东部信息化建设明显优于西部,而外资企业、新型民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也要优于国企。而很显然我国石油运输企业从地域上集中于西部地区,从企业性质上分析属于老牌国有企业,存在着严重的外部信息不灵、内部信息不畅的情况,加之沿袭着旧的生产经验模式,因此离信息化管理还相差一段距离,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是企业获取信息方式落后,现下很多石油运输企业在产品信息获取中,仍然采用是业内三级网络,并沿用守旧的洽商方式,这无疑与当下时展步伐是不相适应的。其次对收集到信息缺乏组织能力,主要指石油运输企业获取的原始信息过于零散,不能直接为我所用。再次是信息利用率较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员信息吸收能力较低,不能对信息充分利用。最后是信息保密工作不到位,很多属于石油运输企业内部保密信息流漏在外,这为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加强石油运输企业的信息管理策略

2.1转变经营理念,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以往石油运输企业在经营发展中,是一种在职能化组织部门基础上,围绕配送企业资源计划展开的经营管理模式,因此无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而若是想要实现石油运输企业信息化管理,就必须要转变以往的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从本质上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对此笔者认为,首先要实现从Push到Pull的过渡,以往成品油运输方式以企业Push为主,这种管理方式是以企业为出发点,结合企业生产情况,从而将油品推向消费者,而在信息化市场环境中,这样方式显然是不能满足企业竞争发展需求的,只有采用Pull策略,充分的了解市场信息变化,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做出决策,这才是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体现。其次是要加快企业工作流程重组,在石油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要从本质改变以往的经营运作方式,并要建立Internet、Extranet平台,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资源共享[2]。最后是要建立良好的信息运作机制,石油运输企业信息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形成的,必须要统筹兼顾、循序渐进,协调好与各方之间的关系,积极发展信息技术,而这些必须要依赖于信息运作机制。由此可以看出,转变企业经营理念,是信息管理的前提条件。

2.2提升竞争能力,建立成品油配送系统

对于石油运输企业而言,若是想要更好的提升自身的市?鼍赫?能力,就必须要建立属于自身的成品油配送系统,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成品油配送系统建立应该分阶段进行,同时要围绕各大炼油厂、地方油库及加油站展开,为此首先是由于石油化集团规模庞大,因此若是想要一次性建立覆盖整个石油集团的物流信息网是十分困难的,只有先建立一级成品油物流信息系统,也就是指从各大炼油厂展开,然后再根据各地区销售情况制定运输方案,才能逐步实现成品油配送网的建立。其次当一级配送系统不断发展成熟后,可以建立更为复杂的二级成品油系统,这个系统通过地方加油站构成,由于覆盖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系统建设时,要注意不同分系统之间的匹配程度,最大限度的实现无缝连接,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信息管理。最后是形成整个成品油的综合性系统建设,而在系统建成后,石油运输企业要定期进行系统检测,避免出现信息错误,造成企业经济损失。

2.3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4)

随着我国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1]。石油工程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石油工程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具体措施。

1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形成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正在积极向信息化过渡中。向国外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如将“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和“上游生产信息系统”等积极应用在我国的石油公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但是我国的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石油行业中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二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只注重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而忽视对软件系统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三是信息化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佳,成本耗费较大。

2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积极进行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众多分散的石油组织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把采集、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连接可以提高内部信息的流通性;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外的石油开采状况,以及国外的具体市场需求,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可以更好制定石油对外输出的战略,提高石油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的石油工程走出国门,更好走向世界。

3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1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高低关系着石油工程发展的好坏,管理措施的有效与否决定了石油工程经营状况的好坏,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不同[3]。就目前来看,各地的石油工程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很多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导致信息也相对闭塞,没有条件去接触先进的科技,且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老旧过时,甚至是将计算机当成摆设,使得一些石油工程系统长期闲置,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3.2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需求

我国对于石油工程的管理一般采取分专业管理的模式,然后各个石油单位再自主确定管理系统及模式。不同专业的石油单位相互分离,独立开展工作,这就导致各单位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造成信息冗余或者必要信息的遗漏,不利于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就强烈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实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3.3石油工程专业软件应用的信息化需求

在石油工程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大量的石油工程软件。我国的石油工程软件开发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且软件的推广运行范围有限,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足。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家目前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积极鼓励人们进行自主开发和研究,并提供了资金、技术等相关的帮助[4]。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后期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建设。

3.4数据信息库建设的信息化需求

石油的采集和生产过程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来保证石油工程的顺利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大型的石油集团如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已经开始使用了SDS石油数据采集系统,使石油勘探采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些数据还是远远不够。还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只有建立更加齐全和准确的数据信息库,才能够更好满足石油工程的勘探采集以及最后的生产需要。

4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

石油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起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信息化建设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制订相应的计划,必须要将企业的发展以及之后的规划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方案。不能够为了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盲目设立建设方案,导致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不符合,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开展,不仅要注重近期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施能够切实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4.2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知识水平

人才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实际上就决定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因为最终这些信息化的软件的操作以及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都是由人来操作才能够实现。因此,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是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科学、规范、专业的工作技能,让他们明白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简单操作电脑等机械设备,而是一种贯彻在石油工程始终的专业化理念;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优秀的企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优秀的企业环境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建设规范完善了,优秀人才才能够汇集起来,共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4.3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的投入,要想有过硬的硬件设施装备,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设备的采购需要大力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远远不能够与国外优秀的石油集团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媲美[5]。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跟上国外的发展步伐,就必须要学习和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聘请国外优秀的信息化建设公司的人才来指导我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购买他们先进的科研成果的信息产权在我国的企业中加以利用,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4确保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良好运行

计算机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高效、快捷运行的计算机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黑客、网络病毒等技术的威胁和攻击,导致计算机瘫痪无法正常运行,最终出现影响信息数据安全,甚至是关键数据信息泄露的严重问题。为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就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引导其对计算机规范操作,如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备份保存,做好防电、防数据泄露措施。

5结语

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大的时代潮流和趋势,石油工程也必须要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积极进行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满足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石油需求,提高我国的石油工程质量,跟上发达国家的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石油工程行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的石油工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董广哲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沈明军.浅谈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4):235.

[2]张海粟.浅谈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的策略[J].特区经济,2016(1):171-172.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5)

一、 石油企业应用ERP的必然性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业务流程重组、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为核心思想,通过系统化集成和整合企业组织内部及其外部供应商和客户的数据与信息,为企业决策层及其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国外大型石油公司的竞争,近年来,我国石油工业日益认识到企业只有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组织和调整产品生产结构,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整体优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ERP 信息管理系统正是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系统,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二、ERP在石油企业中发挥的功能

(一)从“财务”型管理转向“理财”型管理

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ERP的子系统模块会有所不同。中石油ERP系统由财务管理、销售管理、设备管理、采购与库存管理、项目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七个子系统模块构成,其中财务管理是核心模块,并与其他模块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数据交换关系。销售管理模块向财务模块传递油气销售数据,用于收入核算;设备管理模块向财务模块传递设备购买、损耗等信息,用于固定资产的清查、折旧及处理;采购管理模块向财务模块传递采购订单,核对监控采购价格、采购发票、采购入库单等,形成用款计划;库存管理模块向财务模块传递出入库单据、盘点数据;项目模块向财务管理模块传递工程物资投资需求计划、项目进度情况,用于财务预算和结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向财务管理模块传递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奖金等信息,用于工资的核算;生产模块向财务模块提供生产油气消耗的原材料、工时、水电量等,用于成本核算。总之,财务模块可不断地收到来自各个业务流程的信息,去监控整个业务过程,使管理者能够合理调度现有资金并加强控制,快速做出决策。

(二)提高管理者战略决策执行力

石油企业面临一个全球一体化带来的越来越动态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管理必须将重点逐渐从业务层次的管理转向战略决策型的管理。ERP系统的功能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信息流更加畅通,能提供各种信息以支持企业中的运营、管理及决策行为,使管理者能够按照设定的目标去寻找并迅速执行一种“最”佳的方案,开发出市场“最”需要的产品,以“最”正确的方式,在“最”恰当的时间和场所,以“最”好的设备,由“最”合适的人员来进行生产,然后以“最”畅通的渠道将产品提交到市场,尽快完成循环,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充分利用。

(三)优化企业内部控制

一是优化了组织结构。ERP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石油企业的原有业务流程,打破了原有职能部门的条块分割, 尽可能地减少或合并原来业务流程中重复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组织结构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促进了组织结构的优化,进而为内部控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二是实现了全面控制。ERP系统中各模块高度集成,供、产、销、财务有机结合,使对人、财、物的全面控制成为可能, 使石油企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整体。三是强化了内部控制点。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ERP系统将内部控制点设置到ERP系统中进行强化,借助于ERP系统加大在线控制的力度,业务处理的随意性被系统禁止,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风险。例如,石油物资采购计价采用月末加权平均价,在创建采购订单时,价格受采购指导价和库存限价的控制,当采购价格高于库存价或采购指导价时,采购订单不能成功保存,有效的控制了采购成本,降低了内部控制的风险。

三、石油企业实施ERP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石油企业既具有普通的生产企业的共性,但又有自己的行业特性。一是石油企业对上中下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有着特殊的需求。二是石油企业下面二级单位繁多,下面的二级单位本身也是非常繁杂,要想从集团公司层面协调整合起来非常困难。目前,国际上成熟地针对石油行业的ERP产品不多,加上国内还没有全面掌握ERP管理思想和理念,所以在石油企业要成功实施 ERP战略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企业领导重视和支持

ERP的实施必然涉及观念的转变、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与企业原有的管理思想、模式、流程和方法,以及体制结构等存在一定的冲突,遇到一定的阻力。因此,必须从企业的整体层面进行考虑,将ERP作为实实在在的“一把手”工程。在具体工作中,企业领导应亲自组织,各部门负责人要主动参与,确保落实,并且对ERP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制定ERP发展规划,确定工作目标,为ERP系统的深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二)企业必须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实施重点

许多企业在前期没有明确自己的需求和实施重点,以为ERP系统是“万灵药”,可以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问题,实际上没有一个ERP软件能解决企业所有的问题。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大多数石油企业还缺少获取外部市场和客户信息的社会环境和手段。如果企业把ERP仅仅理解为一个管理时尚,不去认真评估企业是否具备ERP实施所要求的内部的及外部的条件,盲目地按ERP模式重构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就有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

(三)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二者同步发展

信息平台的发展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从而为管理发现新的问题,将管理水平带人更高的层次。同时,管理平台的进步也为信息平台提供有力支撑,也促进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石油企业不仅需要借鉴其他企业从事信息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而且要考察本企业自身的特点,只有最终实现了信息平台和管理平台的同步发展,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才能获得持续的改善。

四、结论

1、 中国石油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油公司,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正确有效地实施ERP系统,将有利于打造现代化石油企业,提升其在信息时代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作者单位: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

参考文献:

[1]柴勇,中国石油天然气企业应用ERP [J].新浪,2003,(6)

[2]吕华,ERP环境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思考[J].时代经贸,2008,(12)

[3]侯晓燕,试论ERP系统对财务工作带来的影响[J].中国经贸,2009,(18)

[4]董涛,浅析ERP系统中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防范[J].中国经贸,2009,(18)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6)

一、信息化领域新技术应用特点

(1)市场为多元化市场:信息化市场快速发展,各信息化技术和公司之间竞争激烈,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按需求方来说,随着对生产、安全、应急等各方面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需求方对信息化建设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

(2)项目目标大,涉及面广:从一线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到石油行业管理人员的各类管理平台,再到各公司企业的多种类应用服务。整个信息化新技术可谓涵盖整个石油行业的生产链,涉猎面广,服务种类跨度大。

(3)新技术存在风险:新技术带来了各类新的管理手段,提升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不确定性,迫于多元化市场的严酷竞争,各技术厂家和掌握新技术的公司往往出于快速占有市场、迅速盈利等目的不断推出“新”技术或所谓的“新”突破,这些风险因素都会可能会造成系统不稳定,一些功能存在漏洞。

(4)市场需求多元,风险承受度低:在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过程中,一旦发生用户体验不如预期或系统出现漏洞等问题,将引发用户投诉甚至舍弃对新技术的利用。对石油行业来说,轻则影响人员或生产的效率,重则可能引发高危、危险的事故。而对新技术的推广者而言,将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5)专业化服务需求,行业分工趋势明显:在新技术的使用中,需求方对专业化服务及后续的运维升级服务需求旺盛。行业分工趋势明显,即需求方按需所取,提供者发挥所长,提供专业。两者相互配合,带动提升了新技术在行业中的普及率,提升信息化水平。那么在石油行业中,专业化服务需求尤其旺盛,生产类、安全类、应急类、服务类等专业化贴近生产的需求一直存在市场空缺。

原因在于掌握技术的公司或个人,没有油田生产的经验,无法切实将新的技术重新塑造,成为贴合石油行业的有力工具。对石油行业来说,又由于其高危、安全需求高、技术难度大等原因,使得新技术在引入时制造了较高的门槛,使一般的掌握技术的公司,无法轻易跨越这道门槛。造成油田旺盛的需求无法得到切实满足。

二、新技术应用管理方法

对石油行业而言,其有着对新技术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以及体系上规范、严谨的审核流程。针对新技术在石油信息化领域应用的特点,可在管理上有以下三点总结:

(1)客户关系管理:石油行业中的新技术研究人员要成为公司与新技术掌握者间的沟通桥梁,多与管理者和生产者沟通,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和迫切需要,同时认真分析和引导潜在需求,发挥专长,努力成为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专业顾问。结合了解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将掌握的新技术资源转化为真实的生产、安全、应急、服务类需求,将技术革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2)质量控制:新技术存在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在新的领域应用时容错率较低,且问题不易被提前发现,往往要在项目部署、用户体验后才被慢慢发觉,而这时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来返工和更正。因此除了做好正确的需求和研发调研外,在新技术上对一些关键环节进行反复核查、论证也是绝对必要的。

在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之前,最好可以搭建一个实测平台,出于油田生产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在排除问题,确保安全的情况,再进行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推广。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7)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8)

中图分类号: F407.2 文献标识码: A

石油通信专网是为油田发展建设及职工生活提供通信服务,其具有通话质量好、性能稳定、设备精良、管理完善的优点。在为油田生产提供服务的过程中,石油通信专网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线、从线到网,逐步发展为集卫星通信、光缆传输、无线合作并存的立体通信网络。

1、石油通信专网

国家电信网是由公网和专网组成的,专用通信网是公众网必要的有益的补充。石油通信网就是我国通信专网的主体之一。

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信息的解析是行业专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石油专网通信具有以下的业务特点:以数据传送为主、海量终端实时在线、传输可靠、业务流量可准确预估、实际网络利用率高、提供完备的优先级配置、确保重点用户的优先级等等。

随着国有企业和国家电信改革的深入,同全国大多数的通信专网一样,石油通信专网在市场发展、运营体制、技术引进等问题上面临着新的选择和挑战,这决定着石油通信专网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

2、新形势下石油通信专网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石油通信专网面临的问题

(1)在通信行业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下,油田区域受到来自移动、联通、电信等运行商的渗透和竞争。石油通信业务一直由油田通信部门负责建设管理,因为油田刚开发时,生产调度指挥需要的电话通信,纯属为主业服务,它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石油行业的整体效益上。随着油田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并建成了生产生活相对集中的中心区,电信部门开始出现以长途为主的电信业务,与原来油田的市话产生了冲突,特别是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区成为当地电信部门抢占的主要市场,而这一市场也恰恰是油田通信部门的主要经济效益所在。手机的使用对固话的冲击越来越大,固定电话的ARPU值接近了月租费,话务量缩水严重。

(2)石油生产建设具有的地域分散,流动性大,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许多油气勘探、开发队伍在边远地区作业。在边远的作业地区,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公网不可能满足矿区生产指挥调度、数据信息传输和职工生活的通信要求,只有通信专网才能做到;如果采用公网,就会导致地方电信部门的高收费和不合理收费,而只要生产需要,通信设施就要无条件跟上,这直接影响了石油通信的经济效益,成为各大油田通信专网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

(3)石油通信专网拥有石油大型企业的独特资源优势,但是油田生产和职工生活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与网络升级换代的步伐和现代通信技术应用的速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从现实际情况来看,目前石油通信专网缺乏资源运作优势、创新观念、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以及现代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观念等等,并且石油通信专网的发展仍存在管理体制不顺、人力资源匮乏、资金渠道不畅、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矛盾。有的油田通信专网与油田信息数据中心没有融合在一起,不利于其转型和发展。

2.2石油通信专网面临的挑战

(1)我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企业进入中国电信市场,这就必然导致电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我们可以方便地引进国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带动石油通信专网的积极发展,促进市场竞争的逐步规范化。国际通信业的兼并重组是推进通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面临国际通信的发展趋势和WTO协议的实施,通信信技术的开发、推广、市场扩张和降低成本都将依赖与重组策略的选择,这对石油通信专网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对电信产业的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首先打破了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进而政企分开、企业重组,接着又引入国际竞争。随着电信体制的改革,国内电信市场正在逐步放开,专网通信也将可以发展新的通信市场,这给通信专网带来了一次难得新机遇。但是近几年国家对公网大力扶持,使得地方电信对市场进行挤占和渗透将会加大,这同时将会给通信专网带来一定的压力。

(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通信业不断发展,国家电信资费标准不断下调。但是从一般的电信企业目前的收入和利润来看,虽然资费下调,但这个过程扩大了用户群,并刺激了通信消费,这也就在更大基数上摊薄了电信固定成本,提高了通信企业抵御价格战的能力,并且资费地下调激励通信企业不断创新,增强了企业自身的造血机能。但是石油通信专网由于其主要服务于石油建设和职工生活,对于资费标准下调,其专网原先的价格优势将会越来越弱,通信利润空间也会不断下降,这对石油通信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压力。

(4)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堪称突飞猛进。目前信息的数字转换处理技术已经走向成熟,为多领域、大规模的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服务创造了条件。卫星通信、载波通信和移动通信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宽带化发展。通信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的通信消费新需求,为通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通信技术发展太快,并且是淘汰式的发展,这就使得通信专网为了紧跟通信技术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网络技术,其花费的资金数额巨大,成为目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资金问题。

3、新形势下通信专网的发展对策

(1)加强通信制度建设:石油通信企业要推进体制改革,深化秩序管理,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坚持走科学发展道路,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合作,强化采输服务;要注意加强思想政治和团体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同时要加快通信队伍的建设,以及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提高通信专网的整体素质;并且积极采取服务标准体系、费用价格体系、成本核算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的运作模式,提高企业的通信效益。(体制机制上,油田对通信企业给予更大支持和一定的自,确立石油通信企业是油田信息化建设和智慧油田的主力军地位,将石油专网纳入上市部分)

(2)不断更新专网网络技术:以无线为主要传输手段,建立集话音、传真、数据、GPS等综合业务于一体平台,改善各采输气田、各钻井、物探、测井等野外单位的现代通信应用环境。并且积极重组专网的生产结构,大力推动石油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以建成跨地域、高速率、多品类、大容量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系统。

(3)实行自动化采控:在充分保障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对采输作业的通信技术要逐步进入工艺信息领域,实行自动化采控。为分散的气田采输作业井组提供专用信息通道和数据采集、传输及现场控制、数据定位等综合管理技术,以及自动采输、流程自控、视频控制等综合信息业务,构成自动化采输控制的实用系统,并且实行分级分布式管理,切实保障采输作业通信信息的畅通。(已在进行,但有的油田是分单位实施的,没有全部给油田专网企业做)

(4)扩大社区化服务:坚持专网社区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以社会化服务、专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核心定位,主动扩展地方社区用户市场,特别注重同集团用户的规模性合作,保持非专网用户的经营收入稳定增长;同时要坚持以石油专网用户为基本市场,在内部信息网上增加带宽,开放增值业务,实现话音、数据、有线电视和接入服务等四网合一的稳定的专网能力。

(5)增加合作:通信专网的发展要积极向国家通信行业管理部门申请区域性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权,拓展通信专网的生存空间。同时要积极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企业最大限度地寻求联合与业务合作,拓展专网的业务范围;要本着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努力拓展通信专网的业务范围,重点寻求互联网业务、移动通信业务、IP电话业务等方面的联合与合作,提高通信专网的竞争与运营能力。

(6)建设一支优秀的信息化建设工程施工队伍,集设计、施工、运维为一体。在外部市场上承揽越来越多的工程量,成为通信专网收入的重要来源(半壁江山)

(7)与生产通信产品和技术研发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和联营,在产业链上纵横发展。

《结语》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石油通信专网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提高信息化运用和开发水平,不断更新专网网络技术,大力发展与公网的联网与协作,将通信专网建成能兼容生产、经济、文化、管理等综合信息的基础网络。

参考文献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9)

夏宁:我公司董事长工斌全先生,1985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1988年计算机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自1989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石油石化销售企业信息系统应用研究与开发工作;1997年创建赛思通公司,专业从事石油石化信息系统、自动化系统开发建设与服务;石油石化销售行业信息化建设专家,收录入中国石化信息化建设专家人才库,具有丰富的行业应用经验和突出的组织管理能力;2001年起任陕西省软件行业协会理事;2002年度荣获陕西省优秀软件人才荣誉称号。

王斌全:我公司总经理夏宁先生,1982年本科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商业经济系,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在大学毕业后的十多年间,先后在中国石化销售系统内的大区公司从事销售业务和企业管理工作,对石油销售业务及经营管理有很丰富的经验和系统的认识,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有很深刻的见解。1996年从事间行业工作;2001年加盟赛思通公司,并担任公司总经理职务。

记者:贵公司的主营业务方向是什么?

夏宁:西安赛思通电子有限公司注册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部级),是经陕西省信息产业厅、西安市科委首批认定的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是一家完全以国内石油、石化行业销售领域为市场,特别是以向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所属的销售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IT公司。

基于多年应用经验的积累,赛思通公司准确把握行业应用需求,运用成熟先进的技术,为石油石化销售企业提供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系统、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围绕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各类相关服务。

记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市场需求激发了你们乾主空上行业的?

王斌全:我本人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198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参加了一项石油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工作,当时国内企业手工管理方式以及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后应用效果的对比引起我强烈震撼,并引发了我对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兴趣。当时系统开发得很成功(一直到2000年还在运行使用),随后几年,陆续有多家石油公司委托我们为其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不错的应用效果。1998年以后,随着国家组建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和提升管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需求日益成熟,赛思通公司及时抓住这一机遇,把公司主营业务方向集中在石油石化行业,尤其是销售领域的企业信息化、自动化开发建设与服务上。

夏宁先生在加盟赛思通之前,主要工作经历在石化销售企业,加盟赛思通后,对行业发展趋势。销售领域信息化趋势有很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引领公司更加专心致志地耕耘在这个行业。

记者:你们是怎样领导这个团步步为营走向成功的?

夏宁:几年来,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建设趋势充分印证了公司的分析判断。“准确分析客户需求,把握发展变革趋势,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定位,树立贴近客户、现场服务的理念;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为客户提供满足管理,变革、发展需要的信息系统产品与服务,创造看得见的应用价值,这是赛思通经营管理团队一直遵循的主旨。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目前赛思通在具体产品。客户成功应用范例、市场覆盖面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行业中赢得了积极的影响和声誉。

记者:请问“赛思通”的含义是什么?

王斌全:“赛思通”的英文是“Systom”,即“System for tomorrow”的缩写,意为“为客户构建支持未来发展的系统”。

记者:目前赛思通已经拥有了哪几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产品,涵盖哪些业务环节和应用层面?

夏宁:目前赛思通已经拥有涵盖石油石化销售领域多个环节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主要产品有:批发销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油站零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优化)信息系统、油库自动化系统、加油站自动化系统。通过整合这些系统,形成了两大解决方案:成品油销售业务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油库自动化解决方案。

这些产品覆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等环节,包括管理决策层面和具体业务操作层面,从销售领域的大区公司,省市公司、油库、加油站的进销存业务管理、自动化控制,并努力推行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系统的整合集成,形成管控结合的应用体系。

迄今为止,赛思通公司的成功案例和客户已经遍布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销售系统的众多企业,其解决方案从管理层次上看,包括了大区、直辖市。省(区)、地(市)、油库及加油站各个层面;从业务涵盖上看,覆盖了管理信息系统和油库自动化两大方面;从经营板块上看,已经囊括了批发。配送,零管的全部内容;从对石油,石化销售企业的业务流程针对性来看,实现了通过信息手段,达到物流、商流、资金流的有机统一。

记者:赛思通针对加油站零售业务信化应用的主打产品是什么?

王斌全:针对加油站业务,我公司的主打产品是加油站零售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我们简称“零管系统”。

由于目前石油石化零售业务市场上,竞争日益激烈、站点多、单站加油量低。客户需求不断增加、收入和利润的压力增大、管理难度大。因此,基于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加油站连锁经营模式;实行集中,统一。主动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需要引入现代化的营销与服务手段,并逐渐形成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是国内加油站零售业务发展的趋向。

在这种发展变革中,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支持手段。

赛思通的零售管理系统正是基于以上的需求,有效配合石油石化销售企业营销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协助其达成信息化的诸多目标。

针对零售信息网络:在现有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建成覆盖从加油站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高效计算机信息网络,形成统一的零售管理信息平台。

针对零售业务管理;全面支持零售业务管理与操作,提高经营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而提高执行层面的工作效率。

站级业务管理:全面支持加油站日常业务管理与操作.提高加油站工作效率,降低营运成本,统一,规范的业务管理使加油站将主要精力专注于销售。

针对营销决策支持;零售管理决策支持;加油站数据采集自动化;加油站交易处理自动化;零售客户积分;IC卡的应用。针对整合应用:与加油IC卡系统数据整合;与二次物流优化系统衔接;与ERP/批发销售业务系统衔接;与其他相关系统衔接。

记者:该产品的优势是什么?

王斌全:我认为,赛思通零售管理系统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基于可扩展的模块化设计,每一项业务功能需求都采用模块化设计,方便扩展。

基于基本应用和扩展应用相结合的应用理念和实施思路,采用灵活多变的应用组合方式,为用户节省投资。

基于赛思通多年的行业服务经验和对行业的前瞻性理解,通过精细化的项目实施。培训以及贴近用户的现场技术支持,为系统运行和使用提供有力保障。

记者:赛思通零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有哪些?

王斌全:赛思通零售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一是零售管理的基本应用:通过建立管理部门与加油站之间的信息网络,完整、及时、准确获得加油站经营数据,实现管理部门基本的零售业务管理、统计、分析,同时支持加油站基本日常业务管理,提高管理部门和加油站的工作效率。

通过对覆盖全部加油站经营情况的全盘掌握,提升日常零售业务管理效率、加快市场反应速度,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二是数据自动采集应用:在加油站现场实施数据自动采集应用,可自动、准确,实时、真实地获得加油机数据和液位仪数据.使管理部门可以更加严密地监控油站进销存业务,并大大减轻油站现场数据管理工作,避免人为因素。

三是物流监管应用;通过实施加油站数据自动采集系统,实时获得加油站物流数据,通过现场监视、物流统计分析。物流商流对比分析,提升管理部门对加油站的监管力度,配送支持、零售网络建设和营销支持。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使管理部门如亲临现场,是管理上移的最佳实践,实现物流信息及时掌控。

三是中控POS应用:在加油站实施中控POS应用,实现加油站物流。商流、资金流、客户信息完整采集,实现油站交易、结箅处理和业务处理,达到更全面、严密、准确、精细的管理与控制。同时可作为加油站其他应用如IC卡加油、加油积分的操作平台。

四是管控应用:基于油站实施中控POS应用,在上级管理部门,通过零售管理基本应用系统扩展,与油站中控应用紧密结合。增强对油站现场业务的管理控制能力,通过宏观、微观管理与控制的完美结合,实现零售业务管理控制的根本提升。

五是加油IC卡应用;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IC卡技术,以IC为载体,以加油站中控POS为操作平台,支持客户持卡在全公司范围内加油结算,并通过IC卡管理系统提供客户IC卡账务管理、服务以及内部结算、清算管理,实现整体营销、管理手段的提升。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10)

当前,中国企业所受到的这种在过去几乎不曾想象的礼遇,得益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概念的追捧。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强劲预期,以及由于美国“次贷市场”风险打破全球金融市场脆弱的平衡所带来的全球资金的流窜性癫狂等等,几乎融聚成了一股强流,到处寻觅并追捧着具有中国概念的任何机会。

这无疑是物换星移。几年前中国企业还在为如何上市、能不能上市捉襟见肘,现在却如同在超市中挑东西,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哪个市场上市更经济、更便利和更有助于企业发展。这种“选择的困惑”,对正在期待上市的企业来讲,是一种被快乐萦绕的痛苦。

快乐更多的是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礼遇变迁所获得的满足,同时,倘若中国企业迷失在“选择的困惑”之中,将势必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中石油,海外上市错了吗?

被誉为“亚洲利润机器”的中石油,2000年以1.21港元在香港上市,带给巴菲特等国际投资者高达200余亿港元的收益;七年后在国内A股市场上,中石油以16.7元的发行价和48.6元的开盘价高调登场。

“国内投资者正在为中石油的国际投资者抬高资本公积和每股净资产”,中石油当初首选境外上市至今仍然遭到各种非议。

但客观地考虑当时的情况,中石油的选择是合乎逻辑的。

能源资源类企业能源的储备当量与开采期限结构的配置决定着能源企业的价值。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类国有垄断企业,中石油的资源储备主要集中在国内,其国际资源储备很有限。相对于国际石油巨头,20世纪的中石油更多的是一个区域性公司和国内企业。

中石油的资源储备不仅受到地域分布过度集中的影响,而且地域分布的局限也直接影响着其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期限。同时,中国国内的石油储备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求。可以说,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要求中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寻觅新的能源基地,从而完善资源储备的地域分布和提高有效的开发期限,进而为满足国内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提供稳定的国外能源渠道。

然而,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尚相当有限,中石油的进一步海外扩展需要更多的外汇资金,海外上市正是筹集外汇的最有效、最方便的方式。海外市场具有庞大的容量和活跃的市场流动性,能够为中石油实现能源储量和产量的稳步增长、炼油与销售业务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盈利能力、改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本通道。

反观2000年的A股市场,其容量很有限,并且市场信心也不够稳定,难以承接如中石油这样的大盘股。

2000年,真正的国际化开始了

上市前的中石油国际业务尚处于小打小闹的格局,除1993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湍宁油田的部分股权和1997年在哈萨克斯坦获得阿克纠宾石油公司60.3%的股权外,中石油的海外扩展主要集中在秘鲁、苏丹和委内瑞拉等石油资源的边缘地区的石油开采服务作业,真正能够为中国提供海外原油基地的海外项目并不多。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股权方面的合作来获取海外资源这种相对成熟且阻力较小的方式受到了自身条件的限制,这客观上使得中石油错过了不少参与全球石油布局的良机。

股份制改革和海外上市后的中石油,在海外拓展步伐、参与海外项目的深度和灵活性都有了显著进步。海外上市后的七年,中石油斩获颇丰。

截至2006年底,中石油在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境外原油和天然气探名储量分别占到公司总量的5.5%和1.5%。这虽低于2002年末的水平,但从海外储量的绝对值来看,要显著高于2002年末的水平。海外油气储量占储量总量比率的下降的原因是,这一阶段,中石油国内的油气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上市还推动了中石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七年的海外磨练,对中石油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改善做出了不可漠视的贡献,促成了中石油的现代企业管理框架,而这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所难以达到的。

显然,中石油的海外上市提高了该公司海外的知名度,日益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石油的海外扩展缓解了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压力。某种程度上讲,海外上市使得中石油从一个国别色彩和区域色彩较浓的地区性石油公司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跨国性的世界大型石油公司。

SOHO“低估有因”

“香港投资者不识货”,潘石屹在SOHO上市香港市场后无奈地表达了对香港投资者的抱怨。

对于任何一个准备上市的企业来说,原有股东都希望卖个好价钱,以便提高其收益和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显然,SOHO的上市进一步映射出上市地点选择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潘石屹的不满意本质上是来源于香港投资者对SOHO这一房地产企业股价进行了信息折价计算。

对于房地产这类非贸易部门来讲,其价值更多地受制于国内政策、制度等因素,海外投资者要准确为此提供相对合理有效的估值,需要深入了解企业所在国的相关政策和经济发展轨迹。对海外投资者来讲,这需要较高的信息搜集成本。也就是说,非贸易部门进行海外上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性,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反映在股价估值上就是信息折价。

另外,房地产等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固化的区域业务特征,使得其相对于中石油等可贸易部门的经营风险更为集中。比如,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风险严重依赖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而中石油由于其业务的可贸易性和国际化特征,使得其可以通过扩大国际业务来很好地规避区域性的政治经济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过度集中问题。这也是在美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下,为何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保持业绩的稳定性,而房地产部门则哀鸿遍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国际资本市场的经验看,非贸易部门如房地产企业等上市地点选择在海外市场的并不多。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如SOHO、碧桂园等选择在香港上市,虽然严格地讲不能称为海外市场,但实际上即便是在香港市场上市,企业也需要承担这种信息非对称等所带来的信息成本。值得欣慰的是,香港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投资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内地房地产企业在该市场的上市。倘若在纽约等其他国际市场上市,企业可能要承担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成本。

相比之下,在境内上市的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却享受着国内投资者赋予的高溢价收益。在人民币升值等概念的影响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在A股市场的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成本的廉价性是在海外上市所难以企及的。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市为万科的迅速崛起和壮大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廉价的资本平台,成就了万科国内房地产企业“黄埔军校”的地位。

另外,在海外上市公司的非贸易部门企业,由于缺乏海外业务的用汇需求,因此海外上市所融得的资金需要换成本币来发展和开发业务。然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国内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已经开始使得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由宽进严出逐渐向严进宽出转变,显然,非贸易部门这种更多地表现为海外融资、境内投资的上市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过剩货币流动性的压力。因此,这种融资模式可能将越来越难以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欢迎。

选择上市地点需谨慎

对于业已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国企业来讲,选择海外上市确实对企业扩展海外业务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对准备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来讲,还需要权衡如下几个方面的得失。

首先,企业选择上市地点首当其冲的是要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匹配。对于可贸易部门企业,应该根据其发展需要和发展进程选择境内上市,境外上市或境内境外同时上市等途径。一般地讲,对于已经在国际市场耕耘多年的国内企业来讲,其海外上市所需要支付的信息不对称成本自然相对较低;而对于那些尚未进入国际市场,国际投资者不熟悉,甚至尚未听说过其企业的情况下,企业要选择海外上市将需要支出相对较多的信息不对称成本,这必将影响企业股价的高低。

非贸易部门企业在选择是否在海外上市问题上更需谨慎地分析境内外上市的利弊得失。企业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尽量缓和甚至消除企业和投资者间所存在的信息鸿沟显得尤为必要。由于海外投资者直接获取非贸易部门企业的相关信息所需支付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海外投资者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手段,甚至道听途说地对企业价值进行估值和定位。这种间接获得的企业信息必然引发海外投资者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这种质疑最终要通过风险溢价的形式反映到海外投资者对企业股价的定价上。

其次,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市时机直接影响着上市的成效。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篇(11)

集团公司重组后, 为满足集团公司对石油上下游一体化管理的需要,满足对国内外石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需要,石油统计部门面临新的考验。新的形势要求作为中油集团内部的综合管理部门――规划计划部建立高效、全面、灵活的销售统计信息系统,以满足集团公司对石油上下游一体化管理的需要,满足对国内外石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需要。

一、石油销售统计现状研究

1.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中国石油销售统计与国外石油公司的纯粹从市场经济进行的销售统计,在统计观念、统计职能、统计方法与统计手段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如统计服务意识不强,统计“无权无势”的现象依然存在;现行统计体制的抗干扰能力较弱,不能很好地保障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不能很好地协调统计信息采集的客观性、统计信息运行的高效率与满足多层次信息需求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统计调查方法的选择不当,目前定期全面统计报表信息无法满足企业领导者对事物决策的需求,统计的支持程度较低;统计手段的信息化步伐较慢,在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方面没能走在前面。

2.伴随着统计观念、统计体制、统计职能的转变,石油销售统计指标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数量指标(销售量、销售额、销售利润等)的分类,质量指标(销售率、单位产品销售费用、合同完成率、销售收入利润等)的确定,价值指标的计算等。

3.销售统计信息在计算机实现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石油工业自1983年开始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统计以来,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使石油统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上升了一个新台阶,但统计数据的建立、开发、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1)石油销售统计应用软件的开发,总是落后石油统计软件用户的需求,历史与现状都是统计软件用户提出什么要求,开发人员再重新调整设计软件。但是,在目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领导、市场各种需求的频繁变动、调整及用户业务本身的不稳定、不规范等,导致用户需求的变化过于频繁,使开发人员在软件设计中面临极大的困难。

(2)石油统计数据的应用特别是应用软件开发方面的问题。从石油行业开始应用计算机于数据库统计以来;石油统计数据的应用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1998年引入Business Objects以后,在统计汇总、查询、各种报表(如:统计月快报、月度统计台帐、月度经济效益评价、月度经济效益指标等)生成和分析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统计数据的更深层次的应用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一方面是统计数据的统计检验与实证分析方面,如统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检验与实证分析、统计特征检验与分析,甚至参数的检验与数据拟合等,目前石油销售统计(软件)工作中都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统计数据在决策分析中的应用.在石油销售统计与决策分析之间目前还存在严重的脱节。

二、统计信息在石油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统计信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通过销售统计信息,我们可以了解石油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科研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预测石油企业未来的规划结构、发展速度、效益与效率等,为企业领导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石油销售统计信息在企业决策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统计信息(如油品合同量)来确定石油企业的生产计划、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根据需求量拟定销售计划,尽量做到及时生产、及时销售,使销售、生产、资金正常循环,提高资金流转速度,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创造更大的价值。

2.利用统计信息指导销售。了解客户所在的地区、所需要的油品种类、油品的技术指标等,根据销售的需要,合理安排生产,扩大石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奠定基础。

3.指导生产库存。要想最大的获取利润,不仅要生产市场需求的产品,还要具备良好的营销网络和先进的管理手段。合理预测石油产品的价格,适当调整库存,更有助于石油销售企业盈利目的的实现。

4.利用统计信息降低成本。随着炼油厂规模的基本固定,影响成本最大的因素就是原料价格,通过市场信息分析,及时对原有走势进行分析预测,调整销售策略,能合理避免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对于石油企业来说,统计信息在市场销售中必不可少,充分利用信息分析,有利于石油企业的销售、生产和成本控制,提高国内石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为更好的获取经济利益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三、石油销售统计工作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如何从大量繁杂的统计数据中整理出石油销售的有用信息并应用于决策是当今国内石油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各种报表数据量巨大,数据统计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另一方面,领导决策部门只对其中竞争数据进行了分析,对很多相关及历史信息没有进行研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决策出现偏差。因此,石油销售统计的发展趋势是从系统、信息、控制的角度出发,基于硬、软两个方面,建立完整的统计信息网络、数据库体系及应用软件系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统计信息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加强统计信息分析,提高统计信息对决策的快速支持能力。

1.运用科学的营销观。科学营销观要求企业致力于营销业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当前,石油销售企业发展到了需要在营销观念上进行重新审视和探索的过程。通过对科学营销观进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探讨,对于指导销售企业的健康发展是及时和必要的。科学营销观还特别要求运用现代科技信息和经济统计成果,准确预测市场趋势,把握市场供求总量的平衡。

2.建立高效的信息系统。石油销售统计部门作为石油企业的销售信息系统,担负着大量繁重的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和信息管理的任务,须臾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统计部门应该在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方面走在前面。要在进一步完善运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和处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信息管理,同时研究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进行高效、准确的数据采集。经过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统计体系、统计制度、统计方法和统计手段。大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销售统计信息的可信度,提高统计快速反应能力,更好地为领导服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更好地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服务。

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和SPSS是当今世界较为流行的两套统计软件系统,它们以其友好的操作界面和强大的统计分析功能及对决策的支持能力,深受众多行业统计人员的青睐。若能将其应用于石油销售统计系统无疑是提高石油销售统计水平的最快捷径。这两套软件系统不仅都具有其它通常软件所具有的强大数据处理及图形功能,而且还具有其它通常软件所不具有的数据分析(含相关分析、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判断分析及可靠性分析)及检验(含参数检验与模型检验)功能,而后者恰是正确决策的前提。

对于如何将SAS或者SPSS应用到石油销售统计信息中,是作者今后研究的方向,不久将给出实例论证分析。

参考文献:

[1]佟福才赵明奎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邮品销售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国家石油经济,2004.3

[2]赵春林:如何提高统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管理天地,2006.6

[3]郑玲灵:统计信息在营销策略中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07.3,第497期

[4]刘勇:困扰企业统计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6,第4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