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医学影像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3 15:14:38

医学影像学论文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1)

2做好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工作

所有入选的住院医师在入科接受培训前,都要先进行岗前培训。对于住院医师来说,一旦入科,就意味着从学生到医生身份的转变,必须尽快熟知科室相关工作流程、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等;同时要了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尽早明确培训目的、流程、考核方法及相关政策、法规,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2.1了解学习目的和特点

入科后,首先要了解住院医师的基本概况,包括年龄、毕业院校、工作经历、主要工作及兴趣方向,同时要了解其学习目的。由于住院医师本人及所在医院的要求不同,其轮转目的也各不相同:(1)已有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目的性较强,除了学习阶段考核所必须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外,主要对即将从事的专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以便轮转结束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2)目前尚无接收医院和接收科室的住院医师,学习积极性较高,对各方面知识都比较感兴趣;(3)少数住院医师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督促。

2.2考查基础理论知识

除了入选考试外,住院医师在岗前培训期间还要进行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及相关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测评,以试卷或口头提问等方式进行,目的是了解其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制订相应培训计划,既要“查漏补缺”,使大多数住院医师知识结构得到巩固和提升,又要避免“拔苗助长”,使某些基础相对薄弱的住院医师接受困难。因此,培训计划既要有共性,所有规定的二级科室都要轮转完,同时又要根据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在不影响整体轮转计划的前提下,适当调整轮转科室的先后顺序,相对增加某一学科的轮转时间及学习难度。

2.3考查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选择临床常见病例、多发病例让住院医师进行实际诊断分析,考查其对不同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程度、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应用的熟练情况、病例诊断分析能力及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是否规范等方面的情况。通过考查,可以初步了解住院医师是否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基础较好、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要求其在完成基本专业知识培训和临床工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增加一些新知识及新技术的学习;而对基础较差、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的住院医师,则着重对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培训。

3实行共性与个性兼顾的培训方案

住院医师学历不同、基础不同,兴趣和发展方向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规范化培训既要顾全大局,按计划要求轮转完相应科室,同时又要兼顾每位住院医师的特点。为此,科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3.1引入导师机制

为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科室借用研究生培养模式,为每位住院医师安排一位导师,选择业务水平高且有带教经验的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年资医师担任,并由其负责制定住院医师个性化培训方案。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导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安排住院医师的学习。同时,为保证教学质量,科室还设定了如教学讲课次数、签片数量和疑难病例会诊次数等量化指标来考核导师。每期住院医师轮转结束时,还要通过量化表为各导师及带教教师打分,作为其年终评优指标之一。对于考评分数较低的导师和带教教师要限期改正,对屡教不改者,则采取撤销其带教资格,并在科室教学会议上予以通报批评等惩罚措施。

3.2实施案例教学

住院医师轮转是为了更系统地学习,尤其要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以及科研和教学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与学习。案例教学法采用对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实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院案例教学是住院医师在导师指导下,选取典型病例,利用每日晨读时间展示患者病史及影像资料,并进行病例分析,最终通过讨论、整合做出确定诊断。住院医师通过上述病例分析过程,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也增加了向其他住院医师学习的机会,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了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展诊断与鉴别诊断视野,加深对影像学知识的理解。

3.3实施混合培养

混合培养就是将住院医师与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安排在一起工作和学习。由于研究生科研和教学意识较强,英语水平较高,对住院医师科研和教学意识及能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另外,在导师指导下,住院医师要搜集相关临床资料,查找文献,制作教学幻灯片,积极参与全科病例讨论,并进行小范围的继续教育授课。通过上述培养,住院医师在轮转结束时都会具备一定的科研和教学能力,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4加强信息及学术交流

科室配备了放射科信息储存和调用系统及PACS系统,可供住院医师根据自身兴趣随时在网上调阅近6年间所有影像报告及图像资料(包括X线、CT、MR、DSA、超声、核医学图像以及病理图片等)。同时配备嘉禾电子病历系统,可供住院医师随时查阅住院患者的既往或现病史、住院病程、手术记录以及各种检查、检验报告,可随时掌握病情,进行综合分析。我院图书馆以及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均为住院医师开放,提供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纸质版医学图书、国内外医学杂志,可供住院医师检索、下载和阅读。除此之外,为加强学术交流,科室每周安排一次医疗或科研学术讲座,讲座内容可根据住院医师的要求和兴趣进行调整。每日晨读时间,组织住院医师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相关基础知识培训。每周四定期举行手术核对,给住院医师提供更多影像与病理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同时,科室还提供各种信息及便利条件,鼓励住院医师参加医院相关科室、其他医院影像科或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或疑难病例讨论会。

3.5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

住院医师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达到“业有所进”的目的。同时,住院医师自身职业素养也很重要。因此,在提高住院医师业务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对其医德医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指导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影响及教导住院医师,使其医德医风、工作方式、诊断思维乃至行为举止等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3.6建立考核及奖励制度

在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及培训结束时,由科室主任及各专业组组长组成考核小组,对住院医师培训的全程表现、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服务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次考核要比入科考核严格,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面更为广泛,考核合格者才能轮转下一个科室,并允许其参加北京市住院医师统一考试;对轮转期间工作学习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予以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对其别优秀者可以推荐其攻读硕士研究生。出科考核的目的,一方面是考评住院医师的学习效果,督促其认真学习;另一方面也是对导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评价,为今后的培训工作积累经验。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保证医院医疗质量和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起到了积极作用。上述多种方式为住院医师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其能够较快地对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有较为系统的掌握,专业理论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住院医师学习结束回到原单位工作时,我院会与其单位或本人保持长期联系,通过远程会诊、学术交流等机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解决其后顾之忧。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2)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2.1突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及就业岗位需要的知识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文化基础较薄弱,对学习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综合素质类课程兴趣不高。因此,内科学课程设计不能模仿和照搬本科课程,也不能把中专的课程简单地组合起来。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通过适当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岗位技能训练,以突出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课程体系。近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在制订内科学教学计划时重点选择必须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以增强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体现岗位需要的知识。

2.2明确内科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1明确内科学的地位

开始授课前向学生介绍内科学与专业课程、临床工作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其涉及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等系统的常见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

2.2.2明确内科学学习的意义

内科学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防治措施,为日后学习其他临床学科和从事临床实践或基础研究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内科学是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亦有医学之母之称。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核心学科,临床医学的共性诊断与治疗思想集中表达在内科学中;且在临床实践中,内科疾病也最为常见,其涉及面广,整体性强,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基础医学密切相关,其诊疗原则与方法亦适用于其他临床各科。

2.2.3明确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内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通过病史询问或面谈后,进行体格检查,根据病史与检查所见做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以期在众多鉴别诊断中排除可能性较低者,获得最有可能的诊断,给出合理治疗方案。

2.3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3.1重视“三基”教学,强化教学与临床实践的关系

“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内科学学习以疾病为中心进行讲解,包括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生理变化、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等。如学习“慢性支气管炎”时,先让学生复习支气管的解剖和生理特点,炎症的病理特点,咳嗽、咳痰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再进行讨论并提出诊断依据,给予合理治疗,从而达到基本理念与临床知识的有机结合,为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奠定基础。

2.3.2重视疾病间影像诊断的鉴别

影像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图像,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作出诊断。内科学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肺炎链球菌肺炎、肺结核病早期,病变部位病理改变为渗出性炎症,影像学检查表现为相似的X线征象,但这两种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不一样,如发热症状,肺炎链球菌肺炎多呈稽留热,肺结核病人多表现为长期低热,于午后或傍晚开始,次日晨降至正常。通过对这两种疾病的介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内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影像学检查只是辅助检查,必须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影像诊断,从而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2.3.3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直观性,加深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为了增加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弥补临床见习中的不足,通过多媒体展示临床病例后再进行教学。如讲授“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时,先以病案形式展示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教学中还可通过对解剖、病理生理知识的复习来阐述疾病的演变和表现、两种病之间的联系、影像诊断的变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诊治方案,不仅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而且提高了其分析、探索问题能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4强调教学总结和复习

教学中对一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总结和复习,使学生明确重点,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课堂导入和结束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如教师对“肺结核”一病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肺结核”临床分5型,每型的影像特征不同。

2.3.5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综合能力

重视课间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意识,从而提升学生操作技能。改革考核方法,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通过病例分析引导学生注重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明确岗位需求、就业要求,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师的能力评价对教师的业务发展具有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只有一部分教师有深入生产第一线实践的经历,大部分教师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医院最新技术引入教学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双师型”教师已成为主要的师资力量。教师应定期深入临床,熟练掌握临床技能,了解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了解社区医疗、农村卫生室岗位需求;认真备好、写好教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3)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4)

二、医学影像学多媒体教学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理清学生学习思路

在开展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多媒体技术进行研究,熟练掌握其技术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搭配。比如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到动态的病变以及影像学表现。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让学生对于学习影像学的兴趣更加深厚。比如在讲解肺内多发结节灶不同类型知识时,我们要针对其病理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基础来展示出淋巴道分布结节以及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情况,传统教学无法让学生直观地进行了解,教师可以选择运用多媒体制作相应的视频来展示,即把小叶间隔增厚、结节病及胃肠道转移瘤等影像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其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住多媒体展示的速度,不要在短时间内展示过多的知识内容,应留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观看与记忆,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二)结合传统黑板教学增强学生理解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半都是利用黑板进行辅助讲解。虽然现在多媒体技术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黑板同样是现代教学中的有力辅助教具,它可以弥补多媒体技术的不足。比如在讲解骨关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把一些关键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二级分类,把相关的内容结合多媒体进行讲解。这样做,学生更容易整理课堂笔记以及理解教学内容,同时也方便教师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此外,利用黑板书写知识点分类,还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按照教师所分类的标题进行复习。而对于影像学的某些知识点和教学理念,利用多媒体是无法进行充分表现的③。这样的情况在很多时候会发生,比如多媒体课件所需展示的图片不足,无法全面收集到每一个系统的教学资料,这样就不得不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讲述肺内结节的动态变化,即在整个变化过程中是如何从良性转变为恶性的过程,这些相关的影像图片和资料是难以寻找到的。像这种情况就只能采用黑板来绘制出恶性结节病变的发展过程,再记录下肿瘤病变的倍增时间。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5)

20世纪70年代,李坤成中学毕业后当了工人,并因聪明、踏实而很快当上了“厂长”。1977年恢复高考,李坤成怀着当一个出色的企业管理者的强烈愿望,报考了工学院,但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被调剂到中国医科大学。大学毕业时,李坤成十分向往当一名眼科大夫,命运再次扭转轨迹,他被分配到了影像科。

心中难免遗憾的李坤成旁听了一次病例讨论,面对同一个病例,6位教授竟然提出了6个截然不同的诊断意见,这一下子引起了李坤成的兴趣,“影像专业大有可为!”李坤成决心努力当好一名影像科医师。

千里马幸遇众伯乐

对于勤奋的人,幸运之神总会给予眷顾。李坤成1984年考取硕士研究生,3年苦读后又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在求学之路上有幸遇到几位好导师:中国医科大学的陈炽贤教授在李坤成面前打开影像学知识的大门;中国医科大学的何芳显教授带他完成了硕士学业,并系统攻读了神经放射学和CT诊断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影像科刘玉清教授,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指导他潜心攻读心血管影像学和磁共振成像(MRI)学,顺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首都医科大学的李铁一教授慧眼识英才,推荐他于1994年受聘担任宣武医院影像科主任,有了他大显身手的舞台。

将“大影像”理念变为现实

1994年,李坤成被聘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影像科主任。从迈入医院的第一天,他就开始了建立“大影像科”的改革之路。

成立大影像科,要让影像科医生按照亚专业定位开展工作,让大家到自己不熟悉的检查室轮转,在轮转结束后还要掌握某一系统的所有检查方法,这不但增大了医生们学习工作压力,而且还涉及到收入分配,阻力可想而知。李坤成并没有退缩,他以“医工结合”为突破口,逐步进行医疗、教学和科研的全面改革,使工程技术人员、医护人员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经过五六年的磨合,借助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的应用,宣武医院影像科终于将“大影像” 变为现实,患者的影像检查号码全部统一,医生按系统分专业开展工作,影像科组织结构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大影像”和PACS大显身手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当时宣武医院成为“非典”定点医院,李坤成将PACS用于隔离病房。非典患者的影像信息被传送到病区外,影像科医生在显示器上读片,再将诊断报告传回病房,避免了胶片和报告单引起的交叉传染。期间,他们还和上海试行了远程会诊,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

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

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医学影像学领域中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从设备到技术,几乎完全是外国人的天下。1995年,李坤成应邀在北欧放射学年会上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马氏综合症的MRI诊断”。当时应用MRI进行马氏综合症的诊断在北欧刚刚起步,而李坤成用丰富详实的病历让国外同行们自叹弗如,第一次在国际上初露锋芒。1997年,李坤成的论文被北美放射学年会选中作学术报告,成为了大陆第一位在此年会作报告的医生。2000年,李坤成参加 “首届北京市高素质人才培训班”,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医院学习管理。刚去时,美国专家对李坤成表面上彬彬有礼,实则冷淡,讨论病例时也不把来自中国学者的意见放在眼里。面对美国同行的排斥,李坤成不以为意,他虚心学习,请教问题时不卑不亢,发表意见时当仁不让。有一次一个病例被外方医生诊断为椎管内原发肿瘤,而李坤成则坚持认为是椎间盘突出;另一次一个被美国医生诊断为神经脱髓鞘的病例,李坤成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淋巴瘤,后来手术结果都证明了李坤成诊断的正确。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这个来自中国的“Dr.Li”彻底赢得了美国同行发自内心的尊重。2007年,李坤成应邀去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讲学。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继刘玉清院士之后第二位到哈佛讲学的影像学教授。

李坤成在医学影像学方面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认可。2009年,曾经很轻视中国影像学医生的欧洲同行,开始委托李坤成培养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毕业的博士后。2010年,他又被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中心聘为客座教授。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各地都留下了他讲学的身影。

截至2012年,李坤成教授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19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主编专著12部,主译专著2部,参编专著38部,发表中文论文687篇,SCI收录论文140篇,累计影响因子485.5分,他引1,556次,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4分,单篇最高他引183次,国际会议论文136篇。

甘为人梯铸成大器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G423.0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22-03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digital simulation system in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LIANG Minghui, WANG Xiaodong, XIA Liding

Qiqihar Medic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eilongjiang Province,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of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digital in the medical imaging teaching. Methods: The authors maked the four network technologies as major carriers and the main tool [P2P network video streaming media technology,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 (CSCW), web service-based virtual display technology, standards-based DICOM 3.0 image transferring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y] to change the case film into digital format. Courseware of medical imaging theory and self-made multimedia experimental courseware were stored on the servers, a digital platform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was created. Results: The author created the imaging database includ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operations, case retrieval and browsing, experimental report, teachers' examinations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used the IE browser client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nclusion: The authors consider we should reform practice model of imaging, mobilize the students to enhanc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 The system bear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as easy to operate, intuitive, interactive, safe and reliable. To fully use modern medical imaging network platform for teaching practical lessons can improve their practice efficiency.

[Key words] Simulation; Digital; Medical imag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platform

大型医学影像设备在21世纪发展迅速,医学影像学已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在临床医疗工作中离不开医学影像对疾病进行诊断。医学影像学拥有的理论体系是信息科学、物理学、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相互交叉的学科。PACS系统的出现将医学影像学带入了数字化影像时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将医学影像技术以数字仿真形式传授给学生,将是未来主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改革方向。

医学影像学中影像技术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影像学技术的核心是为临床提供含有最大信息量的图像,协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1],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践技能,是学生掌握不同的影像技术的坚强后盾,为他们日后充分自如地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临床工作服务打下基础[2]。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理解巩固理论教学内容和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而且能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影像设备工程技术、影像成像原理、先进设备和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影像医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临床实践的一个过渡阶段。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环境,将X线原理实习课、CT原理实习课、MR原理实习课,大量、系统的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病例实现影像医学资源共享。采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网络形式,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实验,创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校园网主干为万兆,连接桌面信息点全部为百兆。全网采用的是锐捷产品,服务器近40台,采用2台8610交换机做核心设备,3台7606和2台57系列交换机作为汇聚设备,出口路由采用的是锐捷的NPE50-40可以提供≥200万并发NAT会话数量,2台1600防火墙分别放在出口和服务器群前面,保证了网络的安全。采用3台IDS设备很好的保证了对异常流量的监控,全网的GSN安全解决方式保证了用户网络的安全。客户机为30想台式计算机(CPU Intel Pentium4 516 主频2.93 GHz、二级缓存1 MB、800 MHz前端总线、内存256 MB、80 GB SATA硬盘、17英寸液晶显示器);操作系统为Microsoft Windows XP。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2 方法

1.2.1 建立医学影像资源库

笔者主要通过附属医院和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共收集了200多种影像类别、300余病例、30 000余幅图像和医学物理学、医学影像物理学、医用电子学、影像设备学、物理学课程教学课件。在基础实践教学有X线原理实习课、CT原理实习课、MR原理实习课等。诊断实践教学有病例讨论课模块:神经系统病例讨论课,五官及颈部病例讨论课,呼吸系统病例讨论课,循环系统病例讨论课,消化系统病例讨论课,泌尿系统病例讨论课,生殖系统病例讨论课,骨、关节和软组织病例讨论课,乳腺、肾上腺及腹膜后肿瘤病例讨论课,介入放射学病例讨论课。教学互动形式活泼、操作方便。

1.2.2 实验系统网络技术

1.2.2.1 P2P网络视频流媒体技术通过直接信息交换,共享计算机资源和服务,对等计算机兼有客户机和服务器的功能,各对等计算机之间通过直接互联实现信息、处理器、存储甚至高速缓存等资源的全面共享,无需依赖集中式服务器支持,消除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

1.2.2.2 计算机协同交互技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一个群体协同工作完成一项共同的任务,它的目标是要设计支持各种各样的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CSCW技术在中心实验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为在时空上分散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互视”和“同步”的协同工作仿真环境,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2.3 基于Web Service的虚拟展示技术Web Service 是将软件做成服务,遵从相应的标准,让不同的系统可以跨平台,彼此相互兼容,具有无缝通信和数据共享的能力。Web Service 技术通过结构化的XML文档,采用标准网络协议,能够方便快捷准确地传递信息、交换数据,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基于Web Service的虚拟展示技术在中心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仿真医学影像知识,丰富的教学手段与内容。

1.2.2.4 基于DICOM 3.0标准的影像传输与处理技术DICOM 3.0是一个通用的标准,是允许医学图像在检查仪器、电脑和医院之间进行交换的一组规则,能满足高速传输图像、文字、表格、数据、动态图像以及声音的需要[3-5]。所有病例图像在其存储、传输以及显示的过程中都是完全遵循DICOM 3.0标准,可以达到完美的无失真效果,并能在客户端实现对图像进行自如的数字化操作。

2 结果

2.1 数字化实验系统平台组件

系统组件包括2个服务器房,多媒体电子阅片室(共30台计算机)。软件系统部署在服务器上,具备图像上传、图像管理、图像检索与浏览、实验报告提交、教师批阅等功能。实验课程以及与实验课程相关的《医学影像学》网络课件、医学影像学教学网站、医学影像网络教学资源库、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均以数字信息的形式在网上。实验教学图像资源按设备分X线、CT、MRI、核医学、超声5个大类,各大类按人体系统分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骨关节、中枢神经、五官、内分泌9个部分;数据库内录入了3万多图像及文本资料。客户端通过IE浏览器访问服务器,实行内网完全开放、外网授权开放的管理办法,方便学生上网实验,该系统还具备其他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源库的共同优点[6]。

2.2 数字化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

2.2.1 基础实验教学

学生在数字化实验系统教学平台进行基础实验时,操作简便,会使用计算机就会使用本系统,实现了培养动手能力,学习实验技能,深化物理知识的目的,实验中待测的物理量可以随机产生,以适应同时实验的不同学生和同一学生的不同次操作,见图1。对实验误差也进行了模拟,以评价实验质量的优劣,见图2。

图1 仿真实验仪器连接操作

2.2.2 临床实践教学

系统平台临床实践部分由12个模块组成,涵盖了医学影像的各个范畴,收集了300余病例、30 000余幅图像里都是经过精选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病例,重点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罕少见病及误诊病例亦属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文查找功能,分类索引功能和标题分类进行内容检索,见图3。以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同病不同的检查手段,各自的影像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加以描述比较,以图为主,描述为辅,以求达到图文并茂,简捷明了。在网上不但可自主实验,还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合作实验,如多名学生可远程共同完成某个病例的报告书写,而且学生与学生同时还可有老师参与的情况下开展一些探索性的实验,如总结某个病种的发病规律及影像学特点,见图4。

3 讨论

为实现教育部提倡的“自主型学习、创新型学习”宗旨,利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也成为医学影像学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新的趋势[3,6]。笔者确立了“以医工结合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实验教学平台,将医学影像知识以数字仿真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教学改革新思路。通过计算机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通过对实验环境的模拟,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仪器的结构及原理的理解,并加强对仪器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训练,培养设计思考能力和比较判断能力,可以达到实际实验难以实现的效果,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医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项目,同时学生还可在网上开展实验,实施个性化实验教学,对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培养创新意识有积极的意义。该系统还具备其他多媒体教学系统、资源库的共同优点[7-8]。数字化实验系统充分发挥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功能,数字化仿真实验系统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将以前的学生跟着学校走的教学模式转换成学校跟着学生走的新模式,是将医学影像知识以数字化仿真的形式传给学生的教学改革新思路,通过这种形式,学生的影像知识得到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昆成.PACS在临床及教学工作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5,2:1-4.

[2]唐艳隆.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 4(8):764-765.

[3]魏渝清,童娟,宋玲玲,等.利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进行医学影像学教学[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2,27(4):367-369.

[4]吴政光,浩纯,欧景才,等.基于PACS的交互式CR影像教学系统的创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3):35-37.

[5]孙勇,夏晓玲,濮进敏,等.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实习生医学影像学局域网教学[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B):43-45.

[6]刘红梅,吴凤林,李颖嘉,等.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中PACS的应用与优势[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89-190.

[7]黄祥国,徐芳.医学影像学教学科研图像资源库的构建策略[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8):34-36.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O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 言

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学科,是医学影像学的分支学科,是医学专业中一门专门介绍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等内容的课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疗器械的更新,医学影像设备在医疗领域的广泛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学已经成为医学类学生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获得临床医学影像设备操作知识的基础。医学影像设备分为两类: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治疗设备。这门课程主要倾向于诊断设备,临床医学当中最主要的就是应用诊断设备来诊断患者的病情。诊断设备包括诊断X线机、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计算机X线摄影装置(CR)、数字X线摄影装置(D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磁共振成像设备(MRI)、超声成像设备(USG)、核医学成像设备(SPECT和PET)等。这些设备结构复杂,工作原理繁琐,所以需要大量的物理、医学、机械、电子信息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生一时很难接受和掌握这种跨越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2 多媒体理论教学

2.1 医学影像设备理论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医学影像设备理论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解的知识只是文字层面上的东西,文字层面的知识很抽象,加上使用的专业术语,学生既难理解,又有难以掌握。因此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诸多方面的问题。例如:

问题1:当提到X线机,学生很难想象出这种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而且教师也很难用语言描述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问题2:讲到X线管时,教师不能把X线管的带进教室当中,给学生讲解X线管的基本结构。X线管种类繁多,每一种X线管带到教室无法实现。只能讲解几种有代表性的X线管,而代表性的X线管需要面对图片或者结构图来讲。

问题3:当提到第五代CT(超高速CT和动态空间重建机),这种CT,一般的医院中很难见到,学生很难想象到这种医学影像设备外观和内部结构。

上述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努力改进的方向,经过三年教学,已经掌握基本方法和探索一些新的方法。

2.2 解决理论教学出现问题的方法

1.板书教学

传统的板书教学,思路清晰,学生易于掌握,有时间记录板书。然而这门课程的内容图片、电子电路设计图和工程设计图纸需要书写图画,所以进行得缓慢。

2. 挂图教学

挂图教学,是在传统的板书基础上引进的,比板书教学生动,节约时间。然而挂图也具有局限性,由于课程的图表很多,把课程所需的图表和工程设计图纸、以及一些电子电路设计图制成挂图困难,而且挂图的质量也有待考量。

3. 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要比挂图教学要方便很多,也比传统的教学更加生动,更加节约时间,但是也有缺陷,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学生无时间记录板书。

2.3 板书、网络和多媒体融合教学(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

通过板书来梳理教学内容,让学习思路更加清晰,再通过多媒体显示和辅助教学,以及通过网络来课后辅助教学,巩固教授的知识。这样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师把课件发给每一个学生,节省记录笔记的时间,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实践这门课所学知识。教师建立QQ群和微信平台,进行网上答疑。

3 模拟实验教学

3.1 医学影像设备实验教学遇到的问题

在医学影像设备实验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面对实验设备讲解,而不能把实验设备拆开,来了解仪器设备的内部结构,再加上抽象的专业术语,学生既难理解,又难掌握。因此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例如:

问题1:当X线-电视系统中的影响增强器(I.I.)时,学生难以想象出这种内部构造。并且教师难用语言描述医学影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仪器设备极其昂贵,不可能拆开观察。

问题2:讲到核磁共振设备(MRI),不能为了了解其内部结构而拆机观看,也不能完全由学生自己来操作仪器,只能有指导老师来操作仪器。而学生不能单独实际操作,也锻炼不出能力。

问题3:当超声仪器设备(USG)实验时,虽然学生有机会实际操作的机会,如何准确定位患者的身体具体器官是一个问题。是否正确操作也是问题。

上述的诸多的常见问题如何解决成为努力发展的方向,经过多方面的考察研究,已经掌握的一些方法,但还需要引进新的方法。

3.2 解决实验教学出现问题的方法

1.实验室教学

实验室教学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师实地讲授,学生的实践的时间充裕,易于理解。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这门课程远远不够,实验室的设备仪器往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需要更多的实践。

2. 医院实习教学

医院实习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有了更多的实践过程,而缺少系统的讲授,同时由于医学影像的实验仪器极其昂贵,很少单独让学生操作,学生缺少自主操作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提出了模拟实验教学方式。

3.3 模拟实验教学

模拟实验教学,很多学校、单位在上岗前都采用此种方式对专业人员进行培训。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的是模拟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考试。这对学生来说既增加兴趣又增强实践能力。

4 .总结

利用计算机模拟、网络和多媒体可以改变医学影像设备学理论和实验教学。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设备成为医疗领域必不可少的医疗诊断和治疗仪器。采用多种技术能够满足这门学科发展和教学的需要,通过网络多媒体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能更好的为各大医学院校和医学相关以及应用专业开设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陆晓萍. 浅谈影响临床护生教学质量的原因与对策[J]. 大家健康,2015 9(2):271-272.

[2]韩丰谈,李建民. 强化医学影像设备学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探讨[J].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2(9):1-2.

[3]岳若蒙. 设计性实验在医学影像设备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4,32(4):76-77.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在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医院将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同时也对医学院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医疗单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院2001年由鹤壁中专、鹤壁师范学校、鹤壁电大和鹤壁教育学院四所学校合并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其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2002年在原鹤壁卫生学校(1995年合并入鹤壁中专)医学影像诊断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的新专业,现该专业有在校学生350人。

根据大量的市场调研得知,社会对医学影像技术方面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较大,因此我们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确定了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以适应相应的职业岗位,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明确高职教育特色,促进可持续发展

当前,高职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为先导,在教学与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适应医学发展需求、能顺利实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院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习医院和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研和毕业生追踪调查,邀请医学影像专家组成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讨论。

经过充分的论证,我们认识到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也就是说既不能“吃”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也不能“蒸”中专教育的“发面馒头”,而应该按照高职教育人才规格和基本特征,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

明确培养目标,创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形势,我院分析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育特点,认识到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要以培养高等技术性医学影像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和医院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创建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医学影像理念,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操作能力,能适应现代医学影像设备技术操作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上。经过探索,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概括为“人文为先,知识宽实,技能熟练,就业多向”。“人文为先”,是指面向就业岗位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增设人文课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适应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知识宽实”,就是给学生搭建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平台,在专业课开设时,我们就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开设与就业有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充分体现对准岗位开设课程。强化“技能训练”,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改变课程结构。从第一学期开始就在全部教学过程中加大实践训练课比例,采取有效的保障措施,实现课堂训练、业余训练、实习前集中训练、实习中技能操作应用训练相统一,全面提高实践技能操作。“就业多向”即在通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知识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按照就业岗位需求,寻求“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合模式,除通用放射专业外,还设置CT专业方向、MRI专业方向、超声专业方向、介入专业方向、放疗专业方向,以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的。转贴于

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素质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我们围绕这个思路,结合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以专业建设为本位,以实际、实用、实践、实效为原则,重点进行了以下三项改革:

改革教学内容,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突出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教学,加强技能实践,适应基层需要为原则,设置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三大模块课程体系,即基本素质模块课程、专业素质模块课程、岗位素质模块课程。根据专业能力要素的具体要求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通过适当的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打破原有课程设计界限,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如精简了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医学病原学等非主干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将原来的X线机结构与维修和X线摄影技术学在增加相关新内容后,分别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增设了医学影像新技术课程,如断层解剖学、介入放射学等;增开选修课,如放射治疗学、核医学、医学文献检索等。

改革实验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就必须改革过去实践教学大纲包含于理论教学大纲之中的粗化设置,建立一个目标明确、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个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经过三年来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院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完整、相对独立的“一个强化、四种训练、三个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个强化”是指强化学生专业技能操作训练。“四种训练”是指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内实训基地仿真演练、医院课间见习带练、毕业临床实习综合应用能力实练。“三个衔接”是指技能训练在校期间与考取技能证书相衔接、毕业后与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就业时与临床相衔接。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9)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部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10)

一、课程背景

医学图像分析是一门医学影像与信息学图像处理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学习如何采用图像处理方法对医学图像数据进行增强、勾画、分割、识别等操作[1]。主要授课对象为医工结合专业如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医学图像的采集原理,各种不同类型的医学图像的特点,不同医学图像主要面临的问题,不同医学图像遇到的问题的传统解决方法,并启发学生思考新的解决思路[2]。近几年,由于计算机运算速度的进步以及机器学习算法的快速发展,医学图像分析发展迅速,在医学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例如肺结节的识别、脑灰质白质的分割以及辅助诊断等。总之,医学图像分析在临床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医学图像分析在产业界的发展迅速,相关企业不断涌现,国内目前相关企业超过100家,融资上亿的企业近20家。因此,该课程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医工结合是医学与工科学科结合而产生的未来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几年,综合类大学纷纷创办医学院,其中医工结合是这些综合类大学医学院的重要方面,而医学图像分析又是目前医工结合的优秀范例[3]。然而,目前医学图像分析课程的教学存在重视理论讲述,忽略实践操作的现象。同时医学图像与传统自然图像存在着较大差异,例如信噪比低、图像维度更高、与自然图像纹理显著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医学图像分析与传统图像处理课程存在较大差异。笔者在教学过程发现,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大部分学生反馈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后,尝试将学会的图像处理方法用于实际医学图像分析时,遇到各种问题,例如:由于数据维度不一,传统二维自然图像处理方法无法用于三维或者四维的医学图像中;由于信噪比的问题,传统自然图像处理方法运用到医学图像上后效果不佳。因此,医学图像分析的教学应该与传统自然图像的处理课程有所区分,需要针对医学图像进行分析与教学。

二、现存教学问题分析

在教学完成后,通过学生反馈,获得的教学反馈问题如下:(1)课程中讲授的图像处理方法多基于二维图像,但医学影像中存在大量其他维度影像,如脑电信号为一维图像,CT、磁共振为三维图像,PET、功能磁共振为四维图像,不知如何处理;(2)课程讲授中出现的自然图像大多分辨率较高,而医学图像分辨率较低,将算法运用于图像分析后效果不佳;(3)构建辅助诊断模型时,自然图像样本量较大,而医学影像样本量相对较小,同时数据维度更高,构建出的模型效果较差。如图1所示,笔者分析与总结现存教学问题之后,认为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导致出现了上述教学问题。

(一)自然图像与医学图像存在差异

如表1所示,传统自然图像与医学图像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医学图像分析课程讲授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与传统图像处理一致,涉及的医学图像多为与自然图像性质相近的二维X光图像或单层CT图像。这种差异导致课程所学算法难以直接用于医学图像的分析与处理。

(二)学生缺乏对医学图像特性的了解

学生在学习课程的时候对医学图像的采集过程以及图像特性不了解,导致难以对现有图像处理方法进行改进或者提出新的图像处理方法以适用医学图像。图2所示为一个典型的三维大脑MRI医学图像,该图像具有分辨率低、维度高等特点。

(三)缺乏与临床影像科医生的交流

本门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图像处理相关老师完成,临床医生没有参与教学。这种缺失进一步导致学生对医学图像以及医学图像在临床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缺乏了解,难以提出真正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医学图像处理方法。

三、教学改革方案

鉴于目前医学图像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综合类大学医学院基础条件,提出以下五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并设计了一套医学图像分析教学流程。

(一)增加医学成像原理教学

医学成像原理是一门讲解各种医学影像的采集原理、采集方法的课程。该课程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医学图像的由来,从图像成像原理的部分深入理解各种医学图像的特性,例如脑电信号的位置坐标系统、磁共振图像的无标度特性、PET图像如何从四维图像转变为三维图像等。学生通过该部分理论的学习,了解不同医学图像的特点。

(二)图像处理老师与临床影像科医生携手教学

综合类大学医学院教学相对于其他学院的一大重要优势在于学院具有大批一线临床工作者。相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一线临床工作者对于目前医学影像在临床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更为熟悉。临床医生参与教学,可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知识可用于解决哪些临床实际问题。在了解到这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理清今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实际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才能思考如何对所学理论方法进行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进。

(三)增加医学影像采集教学环节

在完成医学成像原理的理论教学之后,为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医学影像采集原理及其特点,结合医学院条件,可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医学影像采集的实践操作。在影像采集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理解各种医学影像的成像原理,还能进一步了解到各种图像常见噪声的来源与特点,例如磁共振图像的运动伪影的由来及其特点。学生在进行图像处理算法学习之后,能够针对性地对各种不同噪声进行处理分析,或者在了解噪声特点的情况下,能够针对性地提出图像处理算法降低噪声的影响。

(四)结合

Octave进行实践算法教学传统图像处理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近些年,该门课程的教学更多地提倡理论与实践融合。Octave是一个类似MATLAB的数学计算软件,其语法模仿了MATLAB。MATLAB是目前世界上最常用的数学分析软件之一,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能力,是目前科研界常用的图像处理平台。Octave在继承MATLAB语法的同时,还具有免费开源的优点。在讲授完图像算法理论之后,将要求学生基于医学影像采集环节得到的医学影像数据,基于Octave进行编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将切实感受到各种图像处理算法的作用,以及在医学影像数据上与自然图像不一致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对算法进行改进以适用医学影像数据。

(五)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基于实践教学的医学图像分析课程在考核环节应该更加注重考核实践操作[4]。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最终考核环节题目设置为:基于课程讲授以及实践教学,提出一个医学图像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法。答题模板如表2。学生通过回顾与总结本门课程中的医学图像实践采集环节与后续图像处理算法理论,思考一个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医学图像问题,最后选用合适的图像处理方法或者对现有的图像处理方法进行改进来解决该问题。上述考核方式注重考核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医学图像分析的实践教学流程总结

前面笔者提出了不同的医学图像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后对全部环节进行一个总结,提出一套医学图像分析的实践教学流程,如图3所示。希望上述教学模式能给具备相应条件的综合类大学医学院的医学图像分析课程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启示。

结语

通过总结与分析医学图像分析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反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与优势,本文提出在医学图像分析课程教学中增加诸多实践环节,以提升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增强对医学影像原理及问题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图像处理教学环节,提出基于Octave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图像处理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最终通过实践考核,考核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提出并解决医学图像相关问题达到对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并能解决实际临床医学影像问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汤敏,张士兵,沈晓燕.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90-91.

[2]陈跃,杨建茹.医学图像分析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03):45-46.

医学影像学论文篇(11)

当今时代,自然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医学的进步,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的渗透与影响将更为深刻,信息量和信息流通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医院的现代化程度和医学技术发展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标志。因此加强信息管理是医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医院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医疗质量管理、医院统计、图书、病案、声像、科技情报管理等等。因此建立以图书病案、声像管理等为主的信息中心,使之成为信息贮存与信息交流重要的基地、是现代化医院的必然趋势。

1医学摄影的含义

近几年来在医学领域, 医学摄影作为医学研究的一种媒体,为医学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形象资料并且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学摄影是传统摄影中的一个分支,是摄影技术与医学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以医学科学为本质的摄影。医学是前提与主体,摄影只是手段和客体,是摄影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医学摄影是指科学、真实、客观的记录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相关医学影像信息,是服务于医学领域的摄影门类,是医学重要的图像信息资源, 是研究增进人类的健康,预防与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它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伴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模式的变化也给医学摄影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新的挑战,现代医学摄影要不断适应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需要而发展 ,所以我们只有熟练掌握医学摄影基本知识,才能够找出医学摄影特有的独到方法与特性。

2现代信息化时代医学摄影的特征

2.1图片数量增多,多以专题形式呈现 通过现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如网络、媒体等,每个医学摄影者所拍摄的图片就像一滴水,医学研究人员和医学摄影的工作者可以随时进行交流互动, 拍摄者也更加了解自己服务对象的需求,影像效果也能更加直接快捷的反馈到拍摄者。随着拍摄影像人群的剧增和网络传递影像的速度与质量的日益提高,经过网络的整合,所有医学影像将形成一笔宝贵的财富和资源。

2.2日益结合多媒体技术,整合视频形式 医学摄影是以特殊的载体将可视性图像作为医学信息资源,其中包含有大量的医学科学知识。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还有网络微博的普及推广,每个医学摄影者都是自己拍摄图片的主人, 在网络中,通过网络传递与交流,把自己的成果拿来和其他人分享,医学摄影的图片数量就能不断的增多,并日益和多媒体技术或视频技术相结合。现在人们对于医学图像的要求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对单张静止图像上面,而是变成了从治疗前的病症,一直跟踪到治疗病症过程发展始末的所有有关图像,都将以视频拍摄的动态影像与静止拍摄的静态图像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并且再聚合或补充更新。

2.3实现医学影像资料的数据交换与图片共享 无论我们医学摄影建立的是影像库、图片库,还是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库都能够通过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技术融合,并可随时随地的查阅。通过网络当广大医学研究人员需要开展一项新技术或者是进行查新与项目论证时, 他们不仅可以找出相关文献资料的说明,而且还可以找到与之相辅的图片、影像等资料,这些信息都将丰富和充实医务人员所需要的材料,并且可以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实现传输格式的通用性。而且,新的图片、影像及文献资料又可补充到数据库,如果该项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和成果,查询还是很方便的。随着数码相机在医学摄影领域的广泛使用, 它结合计算机、扫描仪和打印机等有关设备就能制作出更精美的、更具有说服力的影像资料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使医学影像信息量增大,实现医学影像信息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3信息化时代医学摄影的未来之发展途径探索

医学摄影技术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和改善,尤其是当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以后,数字化与网络的传播将影像传播带入了无影无形、无边无际的时代。目前,具有连续拍摄功能的照相机和具有DV拍摄功能的照相机的普及,与其他拍摄设备的视频和静止摄影功能的整合,在加上大容量、高画质存储卡的普及和推广,这一系列的进步还有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大量网站的建设以及大容量、高画质传送与接收设备的进步,都使得医学影像的拍摄者们越来越多,同时医学摄影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使医学影像拍摄者适应现代化信息的要求,顺利的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下面就从如何在信息化时展医学摄影的几个方面途径进行探讨。

3.1不断扩大医学摄影的内涵,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摄影系统工程 现代化的医学摄影系统工程是指将特定的医学摄影及其相关的教育活动或组织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利用对医学摄影活动或者组织进行系统设计的方法, 全面深入的描述各个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该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选定可能的运行起点,最终制定出各种策略的系统。兼顾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各个层次的结构和活动,并确定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必须的条件,也只有如此才能构建现代化的医学摄影系统。

此外,医院还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建立起医院自己的网站和图象资料库,实现医院和学校的资源库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信息资源循环。当大学或者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运用系统启动的时候,可将图象资料从网络中传送给大学及其医院的相关部门和科室,相反也可以将医院各科室有用的医学资源收集到大学的医学资料库中,这样形成一个使用与收集信息的良性循环,以充分实现医学图象资料的使用价值,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医学摄影教材体系。

3.2拓展医学摄影外延,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摄影教材体系 拓展医学摄影的外延,建设现代化的医学摄影教材体系,就是要联合其他的有关医院,把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个医学摄影要素相结合,形成采集医学信息、制作系列教材体系,建立一个具有稳定功能的整体并且能够维持一种稳定的、有序的状态,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此外,要扩大医学摄影范畴,注意加强与医院相关科室的横向联系, 提高医学摄影水平和技术。医学信息的运行体系应该采取"采集、管理、推广"的步骤进行。对于医学领域的新理论及边沿学科、交叉学科要及时关注并且进行理论和方法研究。其次,要掌握医学摄影与数码影像及网络新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及推广。最后,探索医学摄影的教学及教学方法,实行现代化医学摄影体系的建立。

3.3构筑医学摄影学科领地,建设新的医学摄影教育方法论体系 建设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其方法体系,即标准化建设则是提高专业理论研究的前提,专业理论是医学摄影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医学摄影的专业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保证。只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才能保证一个学科的发展。当今的摄影队伍,经过医学界的前辈们几十年的努力,医学摄影体系已经从体制上健全了。固定的模式已经在拍摄临床患者的经验中形成了。当然这些模式都是在不断的实践和改革中与医生长期磨砺,经过不断地改进而形成的。我们后人学习的是前人的经验和模式,要想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仍须靠我们大家共同奋斗,就前任的这个标准而言,这是一个局部的行为 ,后人应该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逐一将各自小体系的标准上升提高。

4讨论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院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对信息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对医学影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学摄影技术要在信息化时代实现发展,就不可忽视医学摄影技术和声像技术在医学科学与技术现代化中的作用。这就要求医学摄影的专业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医学知识水平,在专业实践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 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眼界,真正服务于医疗、科研和教学,更好地为我国医学服务。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进一步更新理念,积极学习新技术,主动适应新变化,不断满足社会及工作的需求,同时也要从医院的实际出发,提高医学摄影专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出优秀的多面手和高素质的医学摄影人才。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医学摄影图像学术研讨会组委会.医学摄影图像学论文汇编[Z].北京,2005:38-200.

[2]李孟杰.专科医院医学摄影工作的昨天与今天[J].医学摄影图像学,2005:102.

[3]聂鸣.医学摄影室面临的挑战与思考[J].现代医学摄影理论与实践,1997:11-13.

[4]马运增.摄影理论与实践[M].第一版.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6:215-273.

[5]胡国钦.光影思维[M].1版.北京:海潮摄影出版社,2001:39-333.

[6]季水河.新闻美学[M].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3-58.

[7]孟庆跃.卫生经济学[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68-93.

[8]陈琳.现代摄影器材知识[M].1版.福建:福建科技出版社,1999:1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