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2:26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1)

作者简介:李乃忠(1978-),男,辽宁凌源人,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工程师。(辽宁沈阳11013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Q1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75-02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活动,是应用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把技术理论知识转变成现实的具体体现。[1]电工实习是工科电气类相关专业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秉承学院“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笔者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探索出基于职业标准的多维立体化的实习教学模式,效果突出。

一、与职业标准衔接,构建突出岗位能力、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

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2]因此,实习教学与职业标准良好衔接、符合行业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1.服务培养方案,符合职业标准的实习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对各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反映了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成绩考核和教学评价的依据。[3]

深入剖析和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例如:维修电工、变电一次安装工、变电二次安装工、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工;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特种作业人员(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职业技能鉴定等的工作要求和条件,结合电力系统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分项目开发实习内容,每个项目下设相关子项目,侧重于能力的训练,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

按照以下项目来建设电工实习课程内容体系,包括电工作业安全生产技术;电力变压器、电动机安装、调试、维护;中压智能一体化设备、数字化二次回路安装、调试、维护;低压电器及控制回路自动化、低压动力控制柜安装、调试、维护;架空线路、电缆、低压配电线路技术;电工虚拟实训。制定(修改)了电工实习、二次回路实习、变电所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等大纲11部。实习中融入创新实验内容,不仅针对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还考虑学生的特点、层次不同,整合并开发实习项目,紧跟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实习,学生不仅能学到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不需参加培训就可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2.贴近工程实际、应用性强的实习内容

教学内容是岗位能力课程的基本构成,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应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3]笔者按照“贴近工程实际、符合职业标准、应用及可操作性强”的原则,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组织实习教学内容。

(1)贴近工程实际,不断更新、设计实习内容。定期到现场调研,了解与实习相关的设备及生产工艺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设计实习内容,力争和工程实际无缝衔接。以交流接触器为例,几年来经历了CJ10到CJ20再到CJX系列型号的不断改进。为了保证实习内容贴近工程实际,笔者定期更新交流接触器及相关实习内容,同时保留部分老型号的设备,既给学生提供了最新的设备和实习内容,也提供了设备不断发展进步的案例。

(2)实习内容强调完善基本技能训练,融入设计和创新环节。教师把实习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模块并提高专业性,增强实习效果。以“电工实习”为例:实习内容按照比例划分为安全教育模块、常用工具模块、仪器仪表模块、室内线路与照明模块、低压电器及其控制模块、创新实验模块。前5个模块强调的是完善基本技能训练,创新模块要求在完成各模块基本要求以后进行,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班级),提出工程实际中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工程绘图、选择设备、自主装配、联合调试等环节。各个模块即有独立性,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旨在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培养职业素质,拓宽专业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

(3)考虑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要求,合理设置实习内容。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不同于一般的考试,鉴定考试的着眼点是考核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鉴定既测量从业者技能的专业性质,又测量从业者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实习内容时就综合考虑了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评的标准和要求。“电工实习”的内容就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鉴定“维修电工”专业的考核标准,使学生参加实习后不用参加培训就可参加“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严格教学运行管理,按照单元模块程序化运作模式组织实习教学

单元程序化运作模式是实现实习目标的重要且有效的手段,实习教学按照以下程序运行:基础教育、实操示范、学生训练、辅导答疑、文明生产、考核评分、实结。实习过程保证安全、严谨、有序、规范。

基础教育包括实习计划、预备;安全教育;实习任务布置与实施;实习的内容和工艺流程讲解。选用必要的挂图、教具模型、实物投影和DVD等教学课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操示范、学生训练、文明生产和辅导答疑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学习中操作、操作中学习,使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技巧有机地融为一体,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考核评分过程公开透明,标准一致。实结要翔实有效并审核存档。

二、与职业标准衔接,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1.完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

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实习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是保证实习教学安全、有效进行的重要手段。学校制订了电工实习安全教育制度、实习教师岗位责任制度、学生守则、电气安全操作规程、设备及工具材料安全管理制度、实习成绩管理制度、大学生创新实验管理制度、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等多个有效的规章制度;充分利用无线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研发了一套实习成绩管理软件,做到无纸化记录、自动核分,成绩评定标准化、透明化,分数计算工作精确,解放了实习教师,以利于他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开发、研讨实习项目,促进实习教学。

2.与职业标准衔接,科学规划和建设实习实训平台

(1)科学的规划。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习教学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的硬件条件和基础。依托电力行业及装备制造业,认真分析职业标准,对实习实训室的建设做出发展规划并逐步实施;确立以教学为主体,以科研提升教学,以生产促进教学,以职业培训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规划一个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实习实训基地群。该群包括:特种行业电工作业人员安全生产技术技能实训平台;电机专业技术技能实训平台;智能电网电气设备技能实训平台;低压电器及自动化控制技能实训平台;输电线路技能实训平台;电工虚拟实训平台。为优化资源,2011年12月,主管部门把电工实习场整合成为电气工程实训中心,并提出建设省级实训中心的目标。

(2)扎实有效的建设工作。受辽宁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资金资助的低压电器及其自动控制实验室(既低压电器及自动化控制技术技能实训平台)于201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实验室主设备的设计和实习项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标准,符合电力行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向,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也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科研平台。受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专项资金资助的变电所设备装配调试实验室(智能电网电气设备技能实训平台),已完成方案设计和撰写技术标准,进入建设程序,预计2012年投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在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得学院的大力支持,低压电器虚拟实验室建设已列入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将替代部分实际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降低设备损耗、增加毕业生竞争优势、提高设备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教学、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

三、加强实习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实习教学

电工实习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导向功能;凝心聚力、开启明智的教育功能;陶冶情操、修身励志的激励功能。当代大学生的思路多元化,更具跳跃性,仅仅利用课堂的灌输和说教已经十分单薄,实习文化建设将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1.实习表层文化的建设

该建设已在中心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体系的文化环境。相关的图片、标语、警示牌、管理规章制度等平面媒介已经安装完毕并初见成效,总计完成平面展板60余块;在公共区建成多媒体视频展示平台一个,开展优秀实习成果、优秀学生操作过程展示。学生只要进入实习场地,就处在各种宣传媒介的熏陶中,促进了实习教学。

2.实习深层文化的建设

实训中心历史悠久,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90年代在全国示范专科评估中学生技能获得全优的好成绩,光荣传统形成了宝贵的文化积淀。充分利用基础教育模块,对学生宣讲实训中心、学院的光辉历史,使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很快进入角色;定期邀请学院优秀的校友来举办讲座,宣讲优秀的实践能力对他们成长成才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认真实践。

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大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激励和辐射作用,发挥实习深层文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实训中心连续组织开展两届“电气工程专业技能大赛”,选拔电工实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竞赛,予以表彰,获奖同学可免试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李乃忠老师指导优秀学生参加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创新科研项目,张阳同学主持的“基于PLC的低压双电源备自投装置开发”项目被评为优秀,他主持的“考虑数字化变电站的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科研项目也接近尾声,该同学已与云南省电力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四、结论

本文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利用特色鲜明的实习课程体系建设、科学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多层次的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的多维立体化实习教学模式,改变原来教学中对学生“灌”、“压”、“束”的做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应用型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2)

二、CBE职教课程论指导下的口译实践教学

职业能力准确地说应是“任务胜任力”,因而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既然这里包含了“任务”和“胜任力”两层意思,那么脱离具体任务的职业能力是不存在的。学者也认为课程应让学生能在与各种相当复杂的职业情境交往中,特别是从自己的行为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产生的影响中取得经验。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能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由此可见,进行情景式的口译教学设计对口译教学有多重要。如刘育红认为,情景建构可以帮助课堂教学与口译活动形成一定的镜像关系,在译员的心理素质、认知能力以及职业化发展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教师只有在具体的高度仿真甚而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任务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完全真实的口译工作情景和工作任务,因而本文探讨如何在口译教学环节中模拟仿真的口译工作情景。CBE职教课程论对口译教学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课堂设计力求高仿真度

例如:教师提前两天告知学生他们即将为CNN某记者就西非人口贩卖问题访谈节目进行现场口译。表2是基于能力标准进行的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践,师生均感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授课效果良好。一些同学在日志中写到“观看口译录像后,发现许多方面需改进,如缺乏同听众的眼神交流等”;“经历此次口译任务,学会了如何进行译前准备”。事实的确如此,在第一堂课时,学生普遍口译准备耗时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搜集资料数量有限、形式单一,杂乱无章。学生普遍认为此次英汉口译任务无需查阅中文资料,绝大多数同学对该话题的热点词汇如“蛇头”和“人贩子”等概念模糊,对于非洲的“娃娃兵”“隶”等社会问题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知之甚少。对于主题知识和背景情况的缺乏了解给学生口译任务的完成造成了障碍。通过首次体验式“口译准备”,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口译准备过程中的问题。到第二堂课时,同学们口译准备的时间普遍达到3小时左右,找到的主题知识材料包括音频、视频、中文材料和英文材料,话题相关知识范围也扩大不少。事实证明,如上述基于口译工作任务的情景式教学效果突出,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口译课堂的积极性。

(二)教学材料选择需紧紧围绕口译工作实际

前面探讨了口译课堂听译部分的教学,这里笔者想以视译为例。我国口译界更多地把视译当作同传的分支———带稿同传。实际上,视译对于联络陪同、商务洽谈、旅游走访等场合的交传译员来说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旅游景点文字介绍的口译、法庭上出示的文字证物的口译等。澳大利亚翻译资格考试认证局(NAATI)翻译资格考试3级口译将视译列为其三大题型之一。根据职业教育课程论的观点,只要是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就必须纳入教学范畴。由于视译的特殊性,输入语是书面语,而输出语则是口头语。教师对于视译材料的选择需慎重。视译的材料应该是口译职场可能碰到的书面材料,如书信、报告、公司简介等,而遇到演讲稿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同样,口译员在工作中,需要视译长篇文学作品的情况更为少见。这样的材料是不适合用来做视译教学的。对视译训练材料的有效选择直接反映了教学模式是否是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041-02

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技术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就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面向更大区域配置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由此广东省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急需一大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懂职业教育的师资人才。

2010年,受广东省教育厅重托,作为开辟广东先行先试的职教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三个试点单位之一的五邑大学,从当年的专升本招生中,以单独组班方式构成一个两年学制的机械工程专业职业技术教育师范专升本班(以下简称职师班),这种模式与国内专门培养职教师资人才的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四年制“本科+技师”的模式相比,有自身的特点:生源更优,培养人才的周期更短,能为各类中职学校及职业培训机构快速补充急需的职教师资。[1]本文以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业技术教育专升本为例,对此类模式下如何构建课程体系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一、机械类专业职师班办学目标的分析

广东省教育厅将职师班的岗位目标明确指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巨大市场,强调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高素质教师。鉴于此,我们走访相关的行业企业、中职中专了解需求,为了使学生可以尽可能的得到更多的就业渠道,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将办学定位于培养“中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师型高素质人才:一方面熟悉相关教育法规并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系统掌握机电装备与产品的设计、制造、自动化生产的理论及方法,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既能就业于中等职业学校或其他教育培训机构承担机电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也能进入各类制造业企业从事机电产品设计制造、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

二、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专升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众所周知,一个专业的办学能否成功、培养的人才能否达到预期规格,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目标)实现的系统。[2]因此将“职业技术性”和“师范教育性”作为主要特征,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的课程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如图1所示),每个模块或者子模块下包含对应的课程群。

1.工程技术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工程理论和工程实践两个子模块,着力拓展和提升学生在机电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所设课程既要考虑学生在专科阶段已具备的基础,又要考虑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反映出本科层次的培养规格更高、基础更厚、口径更宽。因此在“增补+强化”的指导思想下设置一定分量的侧重理论性学术性的课程,如工程力学(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子技术、测试技术、控制工程基础等,为学生今后从事研发性的技术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还设置了机电系统实践、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等一系列有助于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专项实践课程群。

2.师范教育课程模块

该模块包含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两个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形成职业教师的素养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该模块中开设了教育学、教学心理学、班级管理与教学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等理论性课程,这些课程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树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观念。此外,再加上为期14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设计实践、教育实习等实训专项环节,学生自己制作教案登台讲课,协助实习单位班主任管理班级,从而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3.人文科学素养课程模块

高等教育的任务当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某个具体专业的知识或掌握一门具体的职业本领,高等教育在为经济社会输送高端人才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人才的特殊使命。[3]学校层面建构的通识课程体系,包含上百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涉及艺术、人文、经济、管理、工程等等门类,课程短小精悍,学习者凭兴趣自由选择,这对于职师班学生扩大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持续性发展能力大有裨益。

三、机械类专业职业教育专升本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的关系

总理在《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举措》中指出“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照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可以看到,对此类人才要求具备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专业知识、课程教学知识、通识知识;要求具备的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班级管理与教育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教学研究与发展能力。而机械工程师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则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产品测绘与工程制图能力、数控装备操作与编程能力、设备安装与调试能力,(这四项属于基础工程能力)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核心工程能力)等。显然,职业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工作分析方法,描述了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能力,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4]对照上述职业标准,五邑大学机械类专业职师班的课程体系基本实现了合理对接。两者关系如图2所示。

四、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来的职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应用型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培养职教人才的工作。在这方面五邑大学勇于先行先试,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力求将“职业技术性”和“师范教育性”作为主要特征,既注重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又注重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视野,将专科起点的学生经过两学年的学习和实践,培养为具有本科学历的职业教育师范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初步认可,也为同类院校进行这方面的办学提供了经验参考。

[ 注 释 ]

[1] 罗文华.对“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1):116-118.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30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Preparation Capability Formation

ZHAN Shanjie, ZHANG Weilei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Economy, Hefei, Anhui 230051)

Abstract Prepare teaching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abiliti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teacher education directly affects the level of tal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larify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preparedness constitute,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us, this paper resolves professional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preparedness in four dimensions, making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themselves ready for the promo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bility can be targeted.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teachers; teaching preparation capability

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所在,因而认真分析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是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需要,也是加快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内涵发展的需要。当前,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探讨日益增多,总体来看,对高职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内涵的研究和探讨尚未形成系统、全面、一致性的研究结论,各种有关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内涵的学术研究大多是从宏观维度和一般大学教师角度阐述的居多,而具有实践意义的可操作性的探讨尚不多见。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学主体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从教学准备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教学总结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等角度探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本文主要探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当中教学准备能力的构成,具体从教师教学基本功、对教学规范的认知能力、对专业内容的把握能力,行业职业能力等维度解读教学准备能力。

1 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师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新聘任的专业教师不少是普通高校的非师范类应届毕业生,同时还有部分专业教师来源于中职教师转岗以及企业能工巧匠的转任,他们大多没有接受专业和系统的师范类教育,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和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必要手段。过去所说的教师教学基本功,无非是三字一话(钢笔、毛笔、粉笔字和普通话),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含义越来越广,需要重新认识,现代教育技术背景下的教师教学基本功还应该包括:多媒体的运用能力、专业软件的使用能力、专业实验室的操控能力等。高职新教师入职的第一步是参加教育主管部门及师资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基本完成了新教师的职业入职教育,但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这些培训还远远不够。对于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学校应当进行有目标、有分类的培训和训练,择优聘任一些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专家型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基本功的指导。

2 现代教学价值观条件下教学规范的认知和执行能力

教学规范是广大专家学者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教学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遵守的基本规则,是实现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基本保障,也是各个学校教学监控和管理的基本内容。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师除了要掌握高等教育的理论和规范外,还需要掌握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同时,由于生源减少,高等院校数目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入学门槛低、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生源渠道多样化,课堂教学效率普遍不高。因此,高职专业教师除了需要掌握高等院校常规的教学规范外,还应知晓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规范。因此,有必要组织高职专业教师参加基于职业教育课堂特点的教学规范研究,促进他们尽快掌握高等职业教育规范和教学方法,早日适应角色转换。对教学规范的研究一方面要借鉴国内外高校经典的教学规范内容,包括高校教师教学应具备的基本教学技能、法律法规、师德规范、教师须知、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教学技巧、教学评价、教学资源、职称评聘等环节,同时还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以本校专业实际及行业特征为基础,研究具体实践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要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相区分,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性,特别是侧重当前高职院校先进教学模式的研究及运用,并加强与行业企业沟通,借鉴制定实习、实训中的教学规范。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当中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表现为教师的随意调停课、不能执行教学计划、不批改作业、不认真开展实践教学等。不执行教学规范行为的具体成因包括新教师对教学规范的认知不够,也存在教师明知故犯的情况,极大损害了教师在学生中的公信力。因此有必要从制度、学校、教师本人三个层面提升教师对教学规范的执行能力。

3 通识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高职教育的定位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强调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岗位工作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这就要求高职专业教师不仅具有普通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更要有较强的专业实践经验与操作能力。对于专业教师教学能力而言,居核心地位的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地位的根基和行业职业技能成长的基础。高职教师专业能力侧重要求高职教师对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既体现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共性,又体现职业院校教师的独特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专业知识在教师从事课程教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是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的基础,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实践经历和经验的总结,是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和实现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

3.1 通识知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其本人得有一桶水,要做到这点,教师除精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还要完善知识结构,熟悉与专业知识交叉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沟通艺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通识知识,并把它们内化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外在气质,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型角色向复合型、技能型、多能型的教师角色转换。通识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最基础的知识,是通常意义上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网络的发展,对教师的通识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专业教师做通识知识的要求不但是现代学科交叉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需要。

3.2 专业理论知识

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必具备适度基础理论知识,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让学生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是关键问题,这就对高职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全面地理解和扎实掌握所在专业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学科交叉,了解所教专业课程的前沿水平,预测所教专业的发展变化。日常教学中,能准确、科学地运用专业知识满足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对理论知识的选择要精选与优化,同时结合行业发展不断补充更新讲授内容,保证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最新的,是行业企业普遍适用的。同时要关注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效果,理论知识的讲授能让学生听懂并且愿意听。

3.3 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就是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占有较大比重。作为高职专业教师,首先要具备本专业(行业)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相应的岗位能力,知晓对应职业工作流程、岗位职责、技术要求、设备运行,具有相关仪器、设备、工具的使用能力,还应具有对实验、实训、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及技术指导能力,具有解决实际操作中疑难问题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就基本掌握了本职业(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主流技术要领所在,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

4 行业职业能力

4.1 了解行业现状的能力

高职专业教师应积极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相关行业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情况,了解所教专业毕业生对口单位的用人标准、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情况,了解所教专业课程涉及的职业资格及其标准,并能根据经济、科技、行业、职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跟进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调整更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保持课程标准与实际生产要求一致,使专业知识活化,并能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灵活运用,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专业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必然要求。

4.2 掌握职业工作过程的能力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高职专业教师首先要具有一定的行业(职业)动手能力和解决生产第一线有关技术方面疑难问题的能力,善于把工作岗位及职业工作过程转换为便于学生学习的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应的学习情境,并能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工作技能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及时全面了解行业工作环境,掌握实践操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需要。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741:《双师型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以营销策划专业为例》)

参考文献

[1] 范钦珊,等.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从教学基本功抓起[J].中国大学教学,2009(17):14-16.

[2] 董新汉,刘振修.专业学院教学规范保障的思考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4):100-101.

[3] 赵坚.论教学规范的习俗化[J].现代教育管理,2009(7):70-72.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5)

关键词 :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能力本位;岗位职业能力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XJK013CZY132)

作者简介:于坤林,男,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电路与系统;本文其他作者单位均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01-04

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是紧紧围绕我国民用航空发展,服务区域经济而开办的专业,《中国民用航空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计划增加投资1.5万亿,其中,新建机场45个,新增飞机1 900多架,据估计,未来5年,新增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需求在7.5万以上。然而,目前我国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教育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或重技能轻素质混同于中职教育;或重知识轻能力混同于本科教育,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其动手能力远不及中职生,理论知识掌握也不及本科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摈弃知识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在能力本位的理念下,对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重构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从而满足航空电子设备维修发展的需求,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能力本位高职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想(CBVE)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产生于二次大战后,它是一种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提倡以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1]能力本位课程观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通过职业分析确定能力结构,并依据专项能力的细分进行课程设置,以专项能力所必备的知识、态度、经验和反馈作为内容来组织课程内容,以专项能力的复杂程度确定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2]

在能力本位课程体系中,课程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基础之上的;课程内容是在学生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所直接需要的知识;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而采用模块式结构;课程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程的评价是以能力为标准进行考核评价的。

二、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培养目标没有对接地方航空产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课程设置缺乏动态调制机制且重理论轻实践;教材开发严重滞后不足;课程体系缺乏中高职衔接以及与应用本科的衔接;诚信教育缺乏;课程教学方法落后;课程评价方法单一,等等。[3]

三、国外能力本位高职课程体系的改革借鉴

(一)加拿大能力本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的核心是职业能力培养。它以职业分析所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课程,以职业能力分析所需要的专项能力,遵循能力递进的顺序安排教学计划,其课程设置基于企业、岗位和工作的需要,按工作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编成一定的课程模块。

2.采用DACUM课程开发方法。DACUM课程开发方法是指将许多优秀的企业专家召集在一起进行职业能力分析,而教育专家及教师则不需要参入职业能力分析和讨论,从而保证了职业能力分析的客观性。[4]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程实施和评价。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管理和辅助作用。学生根据学习指南计划来完成学习,课程评价采用学生先自我评价,再由教师考核评价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

(二)美国能力本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目标定位为以升学为导向的学历教育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将课程分开设置为以升学为导向的学历教育课程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类课程,[5]这就使得以升学为导向的学生选择学历教育课程,从而能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类课程,从而能够提高其从业竞争能力。

2.职业课程与学术课程整合。既开设职业课程又开设学术课程,要求毕业生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和学术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工作竞争力。

3.工作本位学习。突出“学”而非“教”,通过在工作现场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与职业有关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参与真实的工作任务,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三)澳大利亚能力本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

1.以能力本位与终身教育思想的融合作为课程的理念。澳大利亚的高职教育是建立在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的,职业教育不限于学历教育,而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为一切愿意接受教育或培训的人提供服务。[6]

2.以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的核心。将关键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课程的实施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注重实践教学,使理实教学融为一体;课程教学以提高能力为原则,开设的纯理论课程以够用为度。[7]

3.以培训包作为课程开发的依据。培训包的核心内容就是能力标准,它将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培训的目标相结合,并规定学生达到能力标准所需要的最低考核要求,达到了标准,就可授予相应的资格证书。

4.以不同层次的模块组合来设置课程。课程设置以关键能力进行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分为若干个子模块,以模块来推进教学。模块课程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越高则对应的职业技能要求就越高,学习难度也越大,而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也越高。

(四)国外能力本位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

1.确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要摈弃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本位”课程体系构建思想,确立“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理念。在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强调校企合作、理实一体,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树立科学发展的能力观,制定行业能力标准。行业能力标准指的是按照行业中所必须履行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对其所涉及的知识、技能及应用所作的明确说明。我国相关行业也应该根据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人才的培养规格及要求,制定适合自己的行业能力标准。

3.实施校企双主体参与的课程开发。我国高职课程开发缺少行业参与,基本上由学校自己承担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这样设计出来的课程体系是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的。因此,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应该全方位地参与到学校的课程设计和开发工作中来。

四、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一)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应用为主,够用为度。首先,高职教育职业性很强,学生毕业后就要求能够上岗,可见,高职教育应该更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学制较短,且不需要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即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因此,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2.基础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首先,高职学生基础差,学制短,自我约束力差,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限,因此,在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中更应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基础知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转化为能力,而高职很多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所以,在高职课程体系构建时,应遵循基础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二)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课程体系开发流程为: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组建专业课程体系团队,选择国内一流飞机维修企业进行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分析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制定相应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分析岗位职业标准,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归纳综合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1.专业调研分析。选择广州飞机维修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等国内一流飞机维修公司进行调研,收集企业职业岗位信息,分析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形成职业能力需求调研报告。

2.培养目标确定。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选择国内一流飞机维修企业进行调研,确定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为:面向民用航空器维修企业,从事航空电子设备维护与修理、航线维护、飞机定期检查及生产现场管理等工作,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优良专业技能与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岗位职业能力分析。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主要就业岗位有三个:航空电子设备维护与修理、航线维护、飞机定期检查,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4.课程体系架构设计。对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归纳综合,按照能力递进的培养规律,将分析结果转换为课程,构建能力本位的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体架构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构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时,必须摈弃原来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只有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才能适应航修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冯秀茹,崔会拥.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模式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30(1):78-79.

[2]李海燕.关于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12(14):42-46.

[3]于坤林.高职航空电子设备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职教通讯,2014(15):22-25.

[4]李春梅,杨阳.加拿大CBE职教模式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6):10-11.

[5]何锡涛.借鉴国际课程理论促进我国高职课程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2005(3):42-44.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6)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院校常规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以及检验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办公厅于2004年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这进一步指明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江苏省高职院校人才水平评估工作中,也将毕业设计(论文)列为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组织了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选,而且对高职毕业论文进行不定期的抽查考核。面对高职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日益突出,而别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日趋低下,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得出取消高职毕业论文。其实,我们需要反思高职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出应对的措施。结合我执教国际贸易专业以来多年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的经历,试着对此进行分析。

一、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偏离专业培养目标

高职国际贸易的培养目标明确指出:应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涉外实践应用型人才。而目前高职毕业设计(论文)还是沿袭学科本位下的“学术性”的论文模式,“学科本位”观根深蒂固。近年来,部分高职教育老师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差异,并在相关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不少重大成果,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高职教育的课程观、教学方法等。然而,高职毕业设计(论文)的目标、选题、撰写要求等方而,仍然采用传统“学科本位”的论文标准,强调毕业论文对学生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训练功能,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理论性、创新性。这与高职教育以实用性、应用性为目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不合理

通过对我校及周边四所高职院校近五年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的查阅发现,目前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学术性”影响根深蒂固,近五年四所学校的论文选题中绝大部分都是理论性的,平均选题理论研究型占比达到86%;而实践研究型、调查报告以创业计划书,这些反应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方面的选题占比都不过10%,具体见下表1。而且在查阅四所学校国际贸易专业论文时发现,很多选题连年选用,选题固守没有创新。

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方面存在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83.8%)为扩招后普通院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普通院校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和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基本模式与高职生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相同,很多论文指导老师当年本科毕业论文或研究生学位论文就是这么东拼西凑“写”出来的。由此看来,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重学术轻实践应用是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一种延续。另外,有国际贸易专业青年教师参加工作后一周两三门、20多节课的教学任务已使他们难以招架,很少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对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问题知之甚少,其结果必然导致毕业论文指导成了师生间“空对空”的文字和思维游戏。更何况,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师生比逐渐拉大,教师指导毕业生论文写作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外聘指导老师又受资源所限,管理者不得不“赶鸭子上架”,让那些并不具备论文指导能力的青年教师去指导。

4.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方面存在问题

毕业设计(论文)在绝大部分院校都是放在大三的下学期,即第六学期。而这段时间内学生需要顶岗实习、准备就业。这就使得学生为了实习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方面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对少了很多;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实习和工作时,与论文指导老师缺少面对面的指导,这都影响最终毕业设计的质量。在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与自己的实习内容甚至学校所学关联性不大;也有学生把这段时间内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视为一种无意义的负担。

二、高职国际贸易毕业设计(论文)的改进

1.紧扣培养目标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工作

对于类型和层次不同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应有区别对待,这便是教育界一直推行的“因材施教”。“应用性”人材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国际贸业专业的教学特点决定了,高职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写成“学科本位”意义上的高质量毕业设计(论文)。因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应从:学生岗位实习或社会调查等实践中遇到的与本专业相关的问题着手,以贴近“实用生”和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方面来选题。毕业设计(论文)可以是调查报告(综合性的或专题的)、以顶岗实习单位经营管理分析、创业计划书的设计等等。

2.合理安排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时间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大都安排在第六学期,由于学生需要进行顶岗实习和找工作,这样的安排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与论文的写作与生活中的其他工作安排相冲突。因此,建议将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时间适当前移:从第4学期开始,对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应用文写作课,同时指导学生开展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统计等写作准备性技能;第5学期指导学生选题(选题可以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实习岗位),并确定写作进度,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准备;第六学期学生进行论文的撰写,并定期与指导老师联系、商量论文写作。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师资

由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应重“实践性”轻“理论研究”所以,在对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老师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懂高职教育理念又具备国际贸易实践经验的老师进行。在具体论文指导时可以形成:以校内专任教师为主、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及企业兼职专业老师为辅的论文指导团队进行。突出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实践性。

参考文献: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30-02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最关键的在于教育的执行者——教师的教学水平。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因此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既应当具有高等教育的理论水平,又必须具备职业教育的实践能力,这一类教师,我们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一、“双师型”教师的现状及困境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经过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持,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可以从全国高等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及对策研究》(06AIJ0010067)的课题研究结果掌握一些状况。

2009年,课题组对北京市和黑龙江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北京、黑龙江两地抽查的23所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分别只占了34.12%(780人)和49.71%(1458人)。而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提出的指标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50%以上为合格,占70%以上为优秀。豍

(二)“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不统一

从上述统计结果衍生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首先不谈目前“双师型”教师的界定标准中,存在国家教育部标准和各院校自身标准的不统一问题。

单从国家教育部的行政标准来分析,从表面上看,四类标准都区分的很清楚,但从实质上来看,第一类“双师型”教师,偏重的是证书,即讲师(或以上)证书加中级职称证(或以上),可称之为“双证书(职称)型”教师;第二类“双师型”教师是偏重的是工作经验;第三类“双师型”教师偏重的是科研能力;第四类“双师型”偏重的是实践教学场地的建设。从理论教学的角度来看,取得讲师(或以上)资格的标准是一致的,但从实践教学的角度来看,相关标准就变得不统一了。究其原因,是把“双师型”教师的本质与工作要求混为一谈。

国家提倡“双师型”教师的根本目的,在于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因此,“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以下内涵:(1)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能力,即掌握教育技能,能够教书育人;(2)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能够从事所教专业的相关工作,而相关工作如果是资格准入的,必须具备从业资格,即取得相关职业从业资格证书;(3)具备专业操作指导能力,要求“双师型”教师不仅仅在专业相关岗位自己能够处理相关业务,更必须具备指导他人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2)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在专业岗位上,能够将理论应用实践,又能够从实践中提升理论,同时提出实验实训设备建设方案,并形成智力成果。

有的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标准是“一全”、“二师”、“三能”、“四证”。“一全”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二师”是指“双师型”教师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指导,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师”,又是引导师范生成长成才的“人师”。“三能”是指“双师型”教师具有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或教师职业基本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四证”是指毕业证、技术(技能)等级证、继续教育证和教师资格证等,较好地总结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三)“双师型”教师能力不足

由于“双师型”教师标准的不统一,又导致了第三个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起码应当具备三方面的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双师型”教师更应该成为其中的表率,才能体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为国家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如果780名“双师型”教师中,有603名只是取得了两个证书,根本没有相关从业经验,本身的实践能力就不具备,更无法指导学生实践。毕竟在中国,很多技术职称证书甚至包括一些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得,还是纯理论的,前者如经济师证书,后者如证券从业资格证书等。

当然,我们如果片面强调企业工作经历,忽视专业理论素养和教育技能,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类教师最常见的问题是: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差;教学过程中节奏控制不到位,往往专业理论知识一带而过,个人工作经历长篇大论;基本的教育技能如板书、现代教学仪器使用都偏弱。

二、国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

国外虽然没有“双师型”教师这个名词,但是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其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要求,往往体现了实践经历、实践能力和执教能力的严格要求。

(一)完善的职教师资立法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与政策的支持。日本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备受政府的支持和关注,于1999年颁布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2005年以来,德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新的职业教育法案,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确保了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楷模的“双元制”体系正常运行,同时也对职教师资作了相应的规定。丹麦政府历来把职业教育视为国家公共事业的组成部分,并将职业教育作为一项政治目标对其进行改革。2006年,丹麦政府实施第三次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了职业教育体制的灵活性和全纳性,对职教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美国的教育机构正在实施“职业教育新任教师的专业发展计划”,旨在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具有灵活性和有效性的培养机制,帮助新教师顺利转换角色,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实践。

(二)加强高校的职教师资培养功能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为了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高校的培养功能进行了强化。德国利用高校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德国45所高校的15个职教师资专业方向约有1900名在读学生,其学习内容包括教育科学、职业科学以及专业科学三个组成部分,并在毕业时通过国家考试。在读的八个学期中,至少参加一年的实习工作,毕业后必须做两年的实习教师并第二次通过国家考试后才能正式成为职校教师。豎

日本1999年颁布《雇佣——能力开发机构法》,依据该法成立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下设“职业能力开发综合大学校”,负责在职业高中、专修学校、短期大学及公共职业训练机构从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的“职业训练指导员”的培养。

英美等国也十分重视职校师资培养,许多高等工科院校都设有技术教育学院,为职业教育输送合格师资。

(三)行业参与职教师资培养

日本对于没有专业工作经验的职业教育老师,要求其取得专业学位和教育学学位两个学位,并获得教师资格之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转教师岗。

德国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实践课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对于理论教师而言,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要在与所学专业相同行业的企业至少实习一年。在师资培养方面,联邦、州、地区及企业等各方联系十分紧密。雇主、雇员、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职教师资的培养。值得指出的是,大、中型企业往往独立组织实训教师培训班,自己编制教材。如奔驰汽车公司仅在机电专业就有500多名实训教师,每年参加培训的教师在200名以上。

最近几年,丹麦许多大企业开始为企业内培训者(教师)组织培训课程,职业学校和劳动力培训中心也为企业内的培训者开设短期课程。

美国的新任教师必需参与一系列在职工作实践,在专业组织的领导下,职业教师组织成员及指导教师都必需为新任教师提供农业、工作、商业、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经验,并提供教育资源包。新任教师职业工作场的实践状况还要进行一定的评价,基于研究、证据材料的实际进行定性评价,了解新教师工作状态和质量。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职成[2011]12号文提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参考国外的职教师资建设经验,在我国要解决高职教育师资现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国家层面,应当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转型的巨大推动作用,认识到“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的同时,统一“双师型”教师的认证标准,将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基本要求确定下来,将专业能力、教育能力和专业实践经历作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办学水平评估上,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反映现状、体现导向的评估指标,避免接受评估的学校为了应付指标而采用不同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经过严格的评审之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减少优秀师资往企业流动。

2.提倡跨专业学习,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工科院校,设立技术教育学院或鼓励学生到师范院校选修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类课程,为职业教育储备师资。通过政策引导,让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使没有工作背景的教师有进行实践的机会。

3.高等职业学校自身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引培并举。引进企业行业专家进入学校担任专业带头人或兼职教师,为现任教师提供带薪参加实践工作的培训机会,打造行业工作人员与教师交流学习平台,互补提高。

4.充份发挥岗前培训功能,提高岗前培训的实效。目前高校教师资格的岗前培训,包括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培训的方式往往是上百人坐在一个大讲堂,连续数天听一门课,根本无法达到培训效果,考核方式是传统的笔试,考核内容是书本知识。教师本身就是一种职业,应当将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应用于岗前培训,使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真正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转型,要求教育跟上步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必须具备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就读学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必然会带来师资方面的压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严格标准,加大师资培养力度,国家、地方、行业、学校多方联手,使我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至名归。

注释: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8)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对专科层次以上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省着手试点“3+4”七年一贯制项目,即3年中职与4年本科分段培养人才。“3+4”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本科层次的高技术技能人才,对于江苏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4”是一个新生事物,通过其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可以更好地明确“3+4”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并从传统模式中获得经验与启示。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培养目标: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三年制中职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为主,要求学生能够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岗位;有健康的体魄与较高的心理素质,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三年制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够从事机电设备、生产线安装、调试、运行、检测、维修及营销等工作,有良好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

(二)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技术技能人才

五年制高职在三年制中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有一定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会操作,还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运用于实践。因此,五年制高职的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较高综合能力,能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例如,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描述为“:掌握机电一体化专业基本的理论知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与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安装、调试、维护、检修与技术改造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3+4”人才培养目标: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随着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内高等院校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及探索,“3+4”就是其中之一。“3+4”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中职与本科阶段有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例如,“3+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是“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的,具有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在相关领域企业的生产、研发、质检、管理等部门担任管理及技术骨干”。其中,中职阶段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智能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会学习、会创新,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需够用的文化知识、专业知识与中级职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电气工程领域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既有本科层次专业理论、又经工程实践能力强化,具有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电气自动化工程应用型人才”。

二、职业岗位面向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职业岗位:注重基础操作

三年制中职的职业岗位主要是基础操作性的,对理论知识要求不高。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机电设备操作、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与产品维修、自动生产线制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设备管理员以及营销员等。

(二)五年制高职职业岗位:注重技能形成

五年制高职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略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以从事机电产品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修、质量检验等工作,还可以从事机电产品的营销、机电设备的改装、生产现场的技术服务等工作。①

(三)“3+4”职业岗位:注重技术应用

“3+4”的职业岗位对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宽专业口径、深化专业生产管理开发、设计及研发创造能力有一定要求。中职阶段学生的职业面向是电气控制设备的制造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电气自动化设备管理维修、质量检验,电气自动化设备及产品的营销、生产现场技术服务、电气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改装以及相应的电气设备的维护、生产等企业、供配电等相关行业。本科阶段培养学生的电气生产及技术管理、设计、研发、建设维保、质检及销售的工程应用能力,毕业时学生具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优势将会更明显。

三、课程体系的比较

(一)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

三年制中职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确定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其中,公共基础课有文化课、体育课、德育课等,专业技能课有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与专业任选课,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机电产品维修、自动化生产线运行以及机电产品营销等专业技能课程。除了专业课程学习外,学生还需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内外实训,最后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操作技能,为未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二)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

五年制高职的课程体系也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组成,与三年制中职课程体系有所不同的是在课程开设数量、课程内容难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加。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有机械识图及CAD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电工电子技术、机电设备电气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设备装调技术、机电设备管理技术等。

(三)“3+4”课程体系

“3+4”强调前3年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并突出其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后4年强调更为宽泛的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衔接,形成七年一贯制课程体系。3年中职阶段的基础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技能的形成与实际应用,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组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达到本科学校的入学要求,将通识课程中的几门课程称为接口课程,定为核心基础课。与本科学校共同协商,加大课时,加深内容,考核由本科学校主导。专业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构成,主要培养学生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专业技能。4年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将深厚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设计与应用能力、创新素质融为一体,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与学习能力。通过七年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培养,前3年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并夯实学生基础,后4年将理论与实践深入融合并进一步深化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实践技能、责任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四、传统职业教育模式对“3+4”人才培养的启示

(一)完善“3+4”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方案的制订对“3+4”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必须明确培养目标的规格,完善培养方案的各方面内容。“3+4”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可由本科学校牵头,本科学校、中职学校、相关行业企业、教育专家共同参与。例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阶段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健康的体魄与心理,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掌握升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的必要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同时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证书,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本科阶段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与控制仪表、过程控制、电机拖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能在工业过程控制、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机控制、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开发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3+4”人才培养方案对于明确中职与本科学校各自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有重要作用,为“3+4”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明确了方向。②

(二)制定“3+4”课程标准,保证教学质量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重中之重,是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衔接,中职与本科学校必须共同制定“3+4”课程标准,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重要保障。“3+4”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因专业而异,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来制定,中职与本科学校按照同一个课程标准分段实施。在制定课程标准时还应取得行业企业、教育专家等主体的帮助,不断完善课程标准。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课程标准制定,对于中职与本科学校合理的教学分工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课程标准的落实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学校对“3+4”试点班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课程标准。

(三)确定“3+4”考核机制,科学评价方式

“3+4”中职阶段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中职学校组织评定,期末考试的文化课可采用全市统一命题的方式进行,专业课可由中职与本科学校共同组织命题。3年中职的学业完成后,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顺利转入本科学校继续学习。一是学生所学课程必须全部合格,按时完成规定的最低学分;二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相应的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三是学生必须参加本科学校组织的转段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转段。考核机制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教师了解教学实施情况,对提升“3+4”的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四)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3+4”班级与普通的中职或本科班级有一定差异,为了保证“3+4”班级的教学质量,要建立“3+4”教师培训制度,优化师资队伍。首先,应成立“3+4”专门的教师课程组,按照专业分类,把所有参与“3+4”教学的教师集合在一起,共同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其次,中职与本科教师应互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了解合作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所遇到的困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最后,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学历,提升专业素养。

作者:黄小璜 杨燕 柳铭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03-03

一、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1]。教育规定出某些活动或过程必须符合三个标准:第一,价值标准,即教育要采用道德上可接受的方式教授有价值的东西;第二,知识标准,知识的深度、全面发展中包含的知识的广度以及“善的知识”构成了教育;第三,过程标准,即采用合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让学习者认识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从而以自觉或者自愿的方式进行学习。[2]

因此,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职业教育是正规的、系统的、有组织的教与学的活动,它符合教育的三个标准:以合理的教与学的方式教授价值、教授知识,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即“出于内在动机,具有全面知识,而追求事物内在价值的人”[3]。职业培训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某种技能或者特定的知识而进行的一种短期的培训,是一种带有外在的、功利性目的的短期学习。

二、高职教育培训化倾向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高等教育意味着培养出来的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别人才,职业教育意味着其培养的人才具备特殊的技术与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备高等知识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甚至是专业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不仅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具有创新性、发展性的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培训化倾向,追求短期的功利性目标,就知识传授来说,将教育的目的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知识或者技能的习得,轻视原理或者理论的学习;就价值教授来说,轻视道德教育;就教学过程来说,缺乏对学生自觉和自愿学习的启发与引导,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培养目标出现了偏差,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较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更谈不上培养高技能人才。”[4]

三、高技能人才的特质

高技能人才除了完成常规任务之外,面对复杂的实践情境能进一步完成复杂的技术任务,总的来看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在职业活动中自我完善,达到高尚的职业道德境界;第二,具备高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情境中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常规到异常的所有任务;第三,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能够技术创新、工艺改进、提高效率,对于工作任务要求的提高、条件的改变甚至延伸的工作等都能够应对自如;第四,具备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工作中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各种任务,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组成了强大的实践智慧,能应付各种复杂的、意外的情境,具有做出重大决策或完成重要任务的潜力;第五,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四、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优化升级的瓶颈,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业在国际上的持续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只有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才能完成这个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高技能人才的特质决定其培养模式必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养成为基础,在知识传授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

第一,加强道德教育。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道德教育是教育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征之一,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教学是一种道德实践,这一观点是世界上对教学工作最具生命力的理解之一……教学活动本身充满着道德意义……”[5]“教学既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行为,也是一种培养道德的活动,教学的这两部分内容是绝对不能分开的”[6]。从教育的目的来看,康德认为,教育就是要使本能驱使的自然人转变为能够自觉运用社会规范来支配行动道德的人,也就是通过文化的熏陶使人摆脱自然欲望的束缚而变得富有教养,从而塑造出“文化—道德”人来[7];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借助知识的传授使受教育者能明辨善恶,陶冶情操,坚定意志,养成去恶从善的品德,“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8]。道德教育是教育的真正的、必要的目的,是一个人在他的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学中教书和育人是紧密结合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目的。因此,无论从教育的本质还是教育的目的来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必须以道德教育为使命,注重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还肩负着职业道德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整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到社会关系及社会风貌;同时,社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素质,帮助大学生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操作并举。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技术人员成长的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实践实习同等重要,“一个技术工人必须具备的条件,不是能够理解特定的作业所需要的特定技能,而是通过使用简单的工具能够处理各式各样材料的那种手、眼、心经过系统训练所学到的需要具有适应性的一般技能。”[9]技术人员必须具备能够理解不断变化和复杂化了的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智力和知识,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现代科学知识理论方法对人类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直接,在生产过程中,知识型技能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人们把科学知识、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直接运用到生产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

教育不是训练,高职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获得某种特定的技能,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如今,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学生在学校期间学到的新技术可能到了毕业的时候已经被更新的技术取代了,并且企业需要创造性的开发研究才能发展,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担此重任。学校应该是理论知识获得的主要场所,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从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转向以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为主,而新的应用技术可以通过在企业部门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所以应用技术的教育应该由企业部门完成。如日本的横河电机公司,1951年建立,1952年开始初期的企业内培训,形成了公司内部培训、外部培训及其他措施在内的继续教育体制,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企业得到了迅猛发展,销售额、纯利润、专利数比培训前增加了好几倍。因此,企业内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各司其责,才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理论与实践并举,首先要帮助学生认清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转变轻视理论、“理论无用”的思想观念;其次要针对目前高职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的缺陷,探索适合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逐渐引导他们自觉学习理论知识;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联系起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启发他们去探索、发现现象背后的原理、理论,拓展他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甚至让他们参与到实践课题研究中来,带领他们做开发性的研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愿望。

第三,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根据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个体取得生活上及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具备三种智力: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实践实训中都注意到了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智力常被忽视。创造性智力是面对新任务、新情境产生新观念的能力,反映在技术工作中就是技术工作者的技术创新能力。创造性智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个人才能及经验积累到一定量之后产生的质的飞跃,而这一切需要以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高职教育要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及融会贯通,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满堂灌”的现象,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假设、敢于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挑战的勇气。

第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工作性质使他们面临复杂的工作情境,需要他们开发性的、创造性地劳动,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他们必须加强身心素质的锻炼,使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化的工作情境。

五、结语

教育不是训练,而是理解。高等职业教育要走出“职业培训”的误区,这是教育的使命所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人才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也需要承载价值标准、知识标准、过程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3]【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孟庆国.论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4(31).

[5]Hansen, D. T. Teaching as a moral activity, in V. Richardson(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4th edn[M]. Washington, DC: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2001.

[6]E. Campbell Connecting the ethics of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M].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97.

[7]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人类自身生产探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

[8]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日】细谷俊夫.技术教育概论[M].肇永和,王立精,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The Training Tendency and Conduct Criteria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ANG Yuan-yuan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10)

一、前言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软件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软件功能的更新、加强需要大量的软件技术人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软件专业人才?这就需要依靠高职处于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的比重越来越大,已逐渐成为高职软件专业教学的主要力量,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1]。本文主要探究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评定标准以及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的办法。

二、高职院校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壮大,同时,需要更多的专业教师,这样就导致青年教师的比重逐年增加。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不断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青年教师具备一定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必不可少的[2]。

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决定了教师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大多数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主要表现在青年教师毕业后就直接到高职学校担任教师,其没有机会把软件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其缺少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进而影响青年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高职学校的规模不断壮大,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缺乏时间与精力去提高软件知识的实践应用[3]。

三、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学要求,要求青年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能力。怎样评定一个青年教师是否具备了实践教学能力,要依据科学、系统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根据高职软件专业教学要求浅要地分析青年教师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标准。

(一)具备软件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经验

高职软件专业要求青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不仅要传授学生相关的软件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所学到相关专业知识结合实际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入地解析软件理论知识。青年教师尽可能地让学生掌握软件知识的同时还要了解其的用途,这样在讲解过程中能有效提高其的教学质量。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具备良好的软件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二)具备团队意识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团队,团队的构建、合作、凝聚力等都需要青年教师的积极参与。青年教师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的主要,也要提高自身的团队意识[4]。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原本就缺少实践经验,需要借助教师团队平台,共同学习,彼此间分享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向其他教师学习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以此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

(三)具备工学教学精神

现代的高职教育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以实践教学为教学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具备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担任教学工作,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高职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软件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学生对软件知识实际应用的知识面[5]。这就要求青年教师具备工学教学精神,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还需要根据软件专业的要求以及实际工作知识应用的情况总结出一些符合教学实际的知识,进而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学到切实、有用的专业知识,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四、高职青年教师软件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措施

根据上文所提出的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定标准,下文有针对性地提出几条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一)增加青年教师的软件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经验

高职青年教师大都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就要求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高职院校提供的软件教学经验的平台或者实践基地不断地累积实战经验。青年教师要不断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想结合的教学模式。

(二)增加软件专业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

高职青年教师的工作不是孤立地完成一项教学任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整个软件专业教师团队的共同努力,彼此间交流教学经验或者实践经验等,以此做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就要求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进而提高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三)增加青年教师的工学教学精神

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在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学精神,并且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五、总结

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大都是毕业后直接承担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师虽然其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软件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却缺乏相关的实践教学经验,直接影响到软件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而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青年教师要看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首先,增加青年教师的软件理论知识实际应用的经验;其次,增加软件专业青年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最后,增加青年教师的工学教学精神。通过上述三种方法,希望对提高高职软件专业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秦晓安.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工作站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32-36。

[2]韩亚平,郭汴康,王明起.关于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8):45-52。

[3]闫春玲.高职院校软件开发专业实训体系构建与探索[J].职业教育,2011(12):123-129。

[4]惠晓丽,吉莉,徐鹏.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教育科学,2010(06):65-68。

[5]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 (02):61-63。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14G288;

大学生职业准备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1.1 当前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职业礼仪教育体系不完备。当前,职业礼仪教育已经引起一些高校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职业礼仪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高校内,职业礼仪教育普遍的存在形式有:对毕业生开展短期职业礼仪课程,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有关职业礼仪方面的专题讲座等。可以说,大学生所接受的职业礼仪教育仍存在许多的不完善: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教学途径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等。虽然职业礼仪教育才刚刚起步,但是它的发展意义举足轻重,高校应该对其不完备的教育举措进行反思与调试。(2)大学生职业素养薄弱。除了高校职业礼仪教育资源的短缺,大学生自身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方面,表现为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素养感知度不高,缺乏积极性、没有关注点,针对职业礼仪对职业素养的完善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大学生对职业礼仪行为的缺失。对于广大的大学生而言,虽然对职业礼仪教育的价值意义投以关注,但仍处于知识的层面,没有将职业礼仪落实于实践,并将其转化为一种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

1.2 关于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反思

(1)高校应该建立正规化的职业礼仪教育。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职业标准的内涵也在不断更新。新的标准需要大学生做好职前准备,提高职业素养、掌握必要的职业礼仪行为是对新时期大学生的全新考量。同时,这也是高校要建立正规化职业礼仪教育的关键。明确职业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规范职业礼仪教育的课程结构,开拓职业礼仪教育的教学途径,这些是高校完善其教育体系的新方向。总言之,职业礼仪教育的完备不仅是对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满足,更是高校教育得以发展的动力支撑,高校应该促进职业礼仪教育的正规化建设。(2)大学生需要完整的职业礼仪教育。职业礼仪教育是职业交往中所必备的行为准则与职业素养,是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①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准备状态,需要对自身的职业素养进行充实与完善。职业礼仪是构成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大学生对职业礼仪的提升应该具备高标准的诉求。首先,职业礼仪将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未来职业的成败与效益。其次,职业礼仪教育是决定大学生职业适应性,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职业礼仪对大学生的职场生存能力将具有最基本的调适作用,从长远的角度进行考量,大学生需要接受完整的职业礼仪教育。

2 构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发展目标

2.1 准确把握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培养目标

(1)促进大学生进行职业礼仪教育的客观性目标。从大学生的社会价值来看,职业礼仪教育的客观性目标在于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与提升国家公民素养两个方面。首先,职业礼仪教育对大学生的工作业务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是国家经济得以长足发展的必要途径。其次,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②(2)加强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个体性目标。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职业礼仪教育的主体性目标主要包括两点内容。第一,职业礼仪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通过职业礼仪行为调节各种工作关系,进而提高其自身的工作能力与效益。第二,职业礼仪教育在于调节大学生的职业适应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保证大学生从业适应性的关键,大学生要想顺利进入职场,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新环境中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职业礼仪将有利于大学生应对各种职业冲突,增加个体自我效能感,提高自身的职业适应能力。

2.2 科学完善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课程体系

(1)规范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课程内容。职业礼仪的内容应该包含从理论知识到操作实践两个阶段的完备。首先,针对职业礼仪知识的安排应涉及礼仪本体论知识和职业礼仪知识两部分内容。礼仪本体论知识应包括礼仪的本质意义、发展阶段与结构要素;职业礼仪知识应包括个人礼仪、社交礼仪、商务礼仪等理论内容,③此外,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还应设置专业性的职业礼仪内容。其次,由于职业礼仪在工作环境内表现为一种操作技能,因此大学生的职业礼仪教育必须包括技能训练、实际操作等实践性课程内容,将职业礼仪的程序性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大学生的职业礼仪行为。(2)优化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课程结构。高校的课程制度是按学年段分配教学内容,在不同学年阶段设置相应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因此,职业礼仪教育的完备也必须在这两个方面加以完善。第一,职业礼仪应从早做起,按学年段分配课程内容,以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标准,优化课程的结构顺序。第二,按照职业礼仪教育的具体课程内容的重要性,把其分成相应的公共课与专业课,并将其整合到大学生的其他课程结构中。综合考虑,制定合乎职业礼仪教育发展规律的课程计划是非常必要的,把相应学年阶段的课程内容结构化、系统化,从而保证大学生职业礼仪技能可以按阶段逐步形成。

2.3 强力扩展大学生职业礼仪教育的实践途径

(1)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各方面资源。除了课程资源对职业礼仪教育的促进,对学生还应积极利用校园环境内的各种资源为其职业礼仪的操作开拓更多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利用学生团体的力量,创造各种职业礼仪教育活动。如:成立专门的社团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有关职业礼仪教育的宣传、研讨交流等校园活动。通过营造积极的校园礼仪学习氛围,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成就体验。④另一方面,对学生还应该提高自身的主动性,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主动地寻找学习机会。大学生要自觉参与职业礼仪教育的活动过程,将对职业礼仪的理性认知内化为具体的礼仪行为。(2)积极参与校园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促进职业礼仪行为的转化,大学生还要积极开拓更加广阔的校外资源。首先,大学生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职业礼仪专家进行沟通、与更多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寻求更多职业礼仪技能形成的有效方法,不断调整自身在职业礼仪认知上的不足。其次,大学生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对其职业礼仪进行锤炼。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不断调节自身的职业礼仪行为。

注释

① 周定财.论礼仪教育与大学生交际素质的提升[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