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英语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4 15:13:27

大学生英语论文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1)

英语是一种语言,蕴涵着其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英语语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于跨文化的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仍然过多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把有限的课堂用于语法的讲解和文本的解读,一味地把学生培养成死记硬背的“工具人”。为了完成既定的授课目标,教师往往忽视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过多地引导学生训练答题技巧,难以使学生深入到文本内部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难以锻炼其英语思维。此外,英语四、六级考试、提高考研率和就业率等“硬性指标”压的学生和老师都透不过气来,这无形中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错误的价值导向,导致一些学生只顾埋头苦背单词和语法,一些老师专门研究试题的出题规律和英语语言的语法规律,却忽略了语言的文化特征和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逐渐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同时“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现象也越发严重。这样的教学方式,严重破坏了以促进生命个体和谐发展为本的课堂生态,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意义,阻碍了学生交际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

生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倡导对话式教学,主张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互动关系。师生借助语言媒介分享人生体验,升华生命感悟,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然而,当今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师资力量匮乏的现象,课堂学生人数过多,已经超过了系统资源的承受力,致使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双重增加,这违反了教育生态理论中的最适度原则,导致了课堂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个体学生参与课堂交际活动的机会不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此外,大班教室空气浑浊,难于管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大班上课有一种“闲散”的感觉,继而出现课前预习准备少、课上注意力分散、无故旷课等现象。而对于教师而言,控制一堂大班英语精读课程的压力相应变大,授课和批阅作业的体力消耗也随之加大,从而使教学变得费力低效。由此可见,当今大学英语大班型课堂设置阻碍了师生生命的健康发展,也严重破坏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生态。

(三)课堂主体角色异化

夏晋祥教授对“生命课堂”中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论述,他提出“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组织者和欣赏者。学生的角色是主动者和探索者,是课堂的主角,是演员”;“‘生命课堂’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也就是说,生命化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堂活动或话题讨论,积极评价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学生应该在习得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英语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文化思想,通过文化差异的比较和讨论,获得生命的启迪。课堂教学理应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涵义。现代知识本位教育禁锢了中青年学生的思想,忽视了生命的需要与激情,“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使人成为被功利所驱动的‘工具’,放弃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幸福的追求。”[4]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和各种考试达标为中心,把书本知识机械地搬运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记住大量所谓的“标准”知识和“正确”答案,使学生成为了只知道掌握知识、学习技能的单向度的人,这使得学生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从而将学生生命发展中宝贵的创造力和生命的活力销蚀了。学生的角色由知识的“生成者”异化为知识的“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习惯于一种被动的生存方式,泯灭生命的灵性和创造的活力。

二、生命化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教学目标全面化:从知识传授到生命体验

生命化的教育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强调情感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的生命特征,其发展是生成性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任其发展,就像荒山上的树苗,杂乱无章,东倒西歪,终究成不了参天大树。因此,教育承担着引领生命航向的作用。教育的最终目标,并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递挖掘人的潜能,唤醒人的创造力和生命意识,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局限于传授语言技能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它更应该是一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当中,英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力争完成课前预设好的教案,更重要的是在文本知识的基础上旁征博引,寻求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话题,引导学生用所学的英语词汇或表达方式交流个人思想,分享其个人情感。比如,在讲授《全新主题大学英语4》第三单元A课文Mars:AWaterWorld?(火星是有水存在的世界吗?)时,笔者在引入课文前首先让学生以小组课前展示的方式回顾了我国在太空探索事业当中取得的辉煌成就,然后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太阳系中行星的分布和外形图片;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欣赏了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有关“机遇号”火星探测在火星上工作的实景录像,帮助学生更好的理想课文内容,熟悉专业术语和词汇;课后与学生们共同探讨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Isitworthwhileformantoexplorespace?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不仅仅对人类太空探测的轨迹和火星探索的新发现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而且对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和太空竞赛的意义有了更为理性的沉思。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从文本译解到生活感悟

教育与生活是血脉相连的,教育是特殊的生活,生活是广义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提供养料,教育源于生活又创造着生活,因此,与生活断裂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正如陶行知所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英语教学同样需要与生活相融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教材这个小小的载体、通过教室这个小小的空间,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外部世界这一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6]语言来源于生活,它描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英语课堂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英语的教学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一门外语的欲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生成新知的过程,也是师生通过语言对话交流不断实现视界融合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以文本话题为中心,激活教材,超越教材,扩展教学内容,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以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及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搭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语境,预设多样的情景,将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经历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和西方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

(三)教学方式动态化:从单线交流到多向互动

生命化的教育过程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需要师生双方相互尊重、平等信任、共享经验和人生的价值,使教育过程充满温馨与阳光。生命化的英语课堂摒弃传统的单线交流的对话关系,即师生间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授受知识的关系,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控者或是唯一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多向交流关系。建构主义理论强调英语学习者要通过与周围环境的多向互动而建构知识,习得语言。而所谓的多向互动出了包括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师师之间的协作研讨之外,还包括师生与多媒体之间的人机互动以及师生与学习资料之间的人本互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发达的网络资源,搭建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英语学习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例如,当前国内基于语料库和“云”资源“句酷批改网”,已在国内许多高校的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试用。通过笔者与学生们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到这一网络资源的便捷。学生只要根据教师的要求定期内在该网站完成作文提交,立刻会收到自动的批改反馈,以及具体的批语。学生依据批语可以反复修改并反复提交,直至取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些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无疑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大班型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方式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鼓励团队合作。教师在大班分组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6人为宜,人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学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二是在分组时提倡异质分组,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平等的锻炼机会,促进组内成员互补、互助。三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并应经常轮换角色,以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发展的机会,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2)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

,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

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4]顾嘉祖: 《语言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 文学修养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

[1] [2] [3] 

,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5)

二、注重讲授单词学习策略和进行核心词汇教学

通过对学生中学阶段词汇学习方法的了解,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无科学的单词学习方法,很多同学认为背单词是件非常枯燥和痛苦的事情。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职责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单词学习策略,帮助他们“四两拨千斤”,用更加科学的方法面对单词,找到单词之间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将单词归类。方法一:继续扩大和发展单词的“音、形、义”等层面,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方法二:收集常用的近义词、反/对义词族,这部分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课堂检查。方法三:词源法,即追溯单词的起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罗更多单词。方法四:单词添加成分法,即“前缀+词根+后缀”的方法。从第二个教学周开始,我们注重讲授核心词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所学单词搜集与之相关的近义词族或反/对义词族,引入大学阶段常用的“前缀”、“后缀”、“词根”以及“词源知识”,并对核心词汇进行归类,将同一前缀、后缀、词根或语源的核心词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词汇网络,加强单词间的联系,打破课本中各单元间词汇的界限。同时,在单词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辅以常用高频词汇搭配和相应词汇水平的阅读练习,使学生学到的单词能够实实在在地用在他们的阅读中,逐步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词义的能力,为其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针对性的四六级单词运用的词汇教学

在大学通用英语核心词汇教学的基础上,我们着手帮助学生梳理四六级词汇。此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帮助将陌生词汇变成消极词汇,将消极词汇变成积极词汇并熟练加以应用。我们将单词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大量阅读学习巩固四六级单词,在实践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将单词活学活用。英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过程就是评估,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最直接的手段就是第三方的测试。测试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健康且符合规律的学习过程。通过测试,学生可以真实地看到自身的实际英语水平,这不仅是对前期英语词汇学习的检验总结,更为今后的词汇学习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6)

一、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古人学习语文最常用、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人一贯倡导多读、熟读,通过大量、反复的朗读与背诵培养出语感。语感(LinguisticSense)是人们对语言的直接感觉,是系统、综合的语言感知力,是直接、敏锐的语言领悟力。语感是语言的发展开始走向成熟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对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气等综合运用所自然产生的激活效应,是对语言熟练掌握而自然生成的,不假思索的语言敏感性。这种对语言的敏感性越强,就越能创造性地学习和使用语言。语言学习与一般知识学习有着不同的生理、心理机制。在语言学习中,语言的各种要素如语音、词汇、句型、语法及语篇等都不可能是单一、独立、分割开来的,相反,它们以错综、交叉的形式形成综合性网状结构。

在英语学习中,语言能力的发展既不是语言逻辑的推理和演绎,也不是语言规则的理解和训练,而是通过语言实践而逐渐形成的语言直觉与敏感,即语感。语感越强,就越能加速学习和吸收语言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后天语言习得(LanguageAcquisition)而生成,通过语言学得(LanguageLearning)而发展的。所以,培养语感必须通过习得与学得两条渠道,既要保证足够的语言材料输入,又要强化语言实践。朗读是综合性的、高效率的语言实践练习。朗读英语时,读者本身既是言语的发出者,又是言语的接收者。生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专家把言语的发出到言语的接收过程看作是一个言语链(SpeechChain)。说话人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大脑中的活动是思想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一旦找到适当的语言形式,这种形式即刻转化成某种指令,从大脑中以脉冲的形式沿着运动神经传到舌头、嘴唇、声带等发音器官。神经脉冲引起发音器官的肌肉运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产生声波。接着,言语声波通过空气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传播,到了听话人的耳朵里,言语声波作用于听话人的听觉器官,并产生神经冲动,沿着听觉神经传到听话人的大脑,从而被听话人理解。这样就完成了言语链的全过程。因此,朗读英语时眼盯词句,口读音调,耳听读音,脑思语义,口、耳、脑并用,调动了发音器官、听觉器官大脑神经(动觉与感觉神经)等各个神经系统来积极参与,构成了综合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建立起英语词形声符和语义内涵之间的联系,使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形成最基本的英语语言系统,直接促使英语语感的形成与发展。

二、朗读有助于增强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即信息的输入和编码过程;保持则是信息贮存的过程;而再认和再现便是信息的输出过程。输入、储存、输出是记忆语言材料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又都是影响语言材料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识记阶段,根据识记材料之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识记又包括意理识记和机械识记。意理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其前提是对材料的理解。根据艾宾浩斯实验,识记12个无意义的音节,需要重复16.5次才能重现;而识记包含480个音节的六节诗,只重复不到8次就能成诵。所以机械地背单词,却收效甚微,原因就在于不同的单词之间缺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乏必然的联系。实践证明:把单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大声朗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天才H.修得曼精通许多国家的语言,他常常仅用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就能学会一门外语,而他主要的方法就是朗读。他每天都要大声地反复地朗读外语文章。在储存阶段,根据保持的状态和久暂,记忆又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长时记忆中,运动编码的记忆叫做运动记忆。当我们朗读英语时,口腔和喉头的肌肉都在脑子的统一指挥下运动,口腔肌肉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要做一连串的运动,舌头的升降进退,嘴唇的张开闭合,口腔及喉头肌肉的各种振颤等等,构成了多种不同的组合,不同的单词发音对应于不同的某一个组合,经过多次的重复,对应于这个发音的运动组合就会形成牢固的“运动记忆”。研究记忆机理的科学家认为,人对于肌肉运动形成的“运动记忆”特别深刻,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甚至终身不忘。曾一度风靡全国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就提出学习英语是“体力劳动”,不只是“脑力劳动”,倡导最大声、最快速、最清晰地朗读英语,直至“脱口而出”。超级秘书网

三、朗读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听是一种输入过程,而朗读既是输入过程,又是一种输出过程,因此朗读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听力训练过程;另外朗读时若能正确处理好连读、失爆、缩略、弱音,语句重音、辅音连缀、浊化、音变等语音问题,多次反复之后,听觉就能自然而然地接受。在听力训练和测试中遇到它们时,就能辨认出来。如果没有朗读过或朗读时没有注意这些语音问题,是听不出来的。因此,重视并经常朗读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朗读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但需注意以下事项:

(1)材料题材、体裁宜广泛多样,语言标准地道,难度适中,且信息量大;现行大学英语教材是最佳首选。

(2)朗读时要尽量做到准确、流畅,并溶入感彩。每读一段文字,先应发准单词语音,再追求句子语调、句子重音、意群切分等的准确,逐步达到流畅和带有感彩的程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先听所选材料的标准录音,把握好基本语音、语调、重音和感情基调,然后模仿朗诵,加强训练。如果不先输入正确的发音,盲目追求所谓的流畅,会使错误的发音得到强化,从而影响言语输入的质量。

(3)朗读训练最终应达到眼到、口到、心到之境界。诚然,任何知识的获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英语学习亦是如此。朗读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方法,也要持之以恒。只有不断地、大量地输入地道的英语材料,才能为相应的输出做好准备,才能把握语言的奥秘,最终应用自如。

参考文献:

[1]梁仪.英语教学法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7)

一、大学英语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是一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的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能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法、词汇知识,还要注重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从而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但是,传统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文化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所占比重较低,人们将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将课堂时间完全用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语言技能训练上。结果在实际交往中,学生很自然地将汉语使用习惯带人跨文化语境,常会因缺乏文化方面的知识而犯错误,轻则影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沟通,重则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专家、学者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林意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这里所指的综合应用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叮、译的能力,还包括社会文化能力和文化素养,即能够了解母语与目标语文化的差异。王永杰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法、词汇这样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重视并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张萍认为,加大英美文化教学力度是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唐美莲从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习英美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大学生具备一定英美文化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彭晓燕分析了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认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张舍茹阐述了大学英语的教学“应使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浑然一体,使从只注重培养语言素质和文学欣赏能力向培养文化素养过渡,使文化规则成为交际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而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因子的缺省,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补救办法,如专题介绍法,讨论法,媒介视听法,自主阅读法等。

    这些努力都对文化教学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忽视或轻视文化教学的问题依然存在。

    二、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发现,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化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如下作用: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语言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它生动、有趣、知识性强。由于我们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我们学习与汉文化不同的英语时感到有不小的障碍。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对英语产生了畏惧心理,但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和巧妙运用,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而且能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if i am late again, the boss will raise cain.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把‘该隐’叫起来了”。“迟到”和“叫起该隐”有什么联系呢?原来,该隐是《圣经》中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长子,亚伯的哥哥。由于耶和华看中了亚伯的贡物,而没有看中他的,该隐为此妒忌,杀害了弟弟亚伯。该隐是个性情狂暴、容易发怒的人。在英语中,cain成为devil魔鬼)的同义词,常用raisecain表示“大发脾气”。因此,上面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我再迟到,老板就要大发雷霆了”。老师在讲解这个句子时,把相关的背景知识加以介绍,使学生增强理解的同时,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进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讲到simile(比喻)这种修辞格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与禽兽、颜色有关的联想在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往往有不相同甚至很大差别的现象。如:在中国古时代,人们把龙( dragon)和凤(phoenix )作为皇权的象征,龙是象征吉利的动物,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一说,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以消灭。再比如,“虎”在中国人眼里是百兽之王,汉语中许多带“虎”字的词语就体现了这一喻义,如:虎子、龙潭虎穴、虎踞龙盘等。但是在英语里,“虎”的地位却被“狮”所取代,众多词语如lion一heart(勇士),the 1i-on’ s share(最大或最好的份额)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等都说明了“狮”在英美等西方)、眼中的地位类似中国人眼中的“虎”。

    这些文化知识的讲解,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授课效果。

    (二)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

    书本知识的获得固然必不可少,而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在内的课外知识的介绍和了解也同样不可缺少。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是培育英语语言环境的沃土。向学生适时、适度地引入西方文化背景知识能开阔其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英语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是最杰出的代表,许多出自《圣经》和莎士比亚戏剧的成语和典故早已家喻户晓,如“wiseas solomon"(像所罗门一样地智慧过人)、" forceful as sam-son"(像参孙一样力气大)等。它们也是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英语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英语又涌现出了许多新的词汇和表达,如cyberspace(网络空) , public price hearings(价格听证会)等,它们又形成了新的文化背景知识

    (三)加深语篇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经过研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对文化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作用已经取得了共识。读者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如果对语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英语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所以,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或提供提取这些背景知识的途径,扩大其知识面,引导他们准确地理解所读的语篇。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夏天”常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而在莎士比亚的一首十四行诗中却有这样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and more temperate. "(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作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在中国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表达的意思竟是如此迥异,这是由于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造成的。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娇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又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夏天明媚温和,令人惬意。有了这种背景知识,对莎翁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8)

二、生态位与生物群落

生态位(niche)最早由Grinell于1917年提出,定义为:“恰好被一个种或一个亚种占据的最后分布单位。”Elton将生态位定义为“生物在其群落中的功能状态”,从而使生态位与栖息地概念相区别。1957年Hutchinson提出了生态位的多维超体积模型。在这种模型中,他认为生物在环境中受到多个资源因子的限制,每种因子对该物种都有一定的适合度。在语言学习中,完整的生态平衡系统由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等组成,系统中的各个要素都有其相应的生态位,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在维护生态的平衡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的外在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而构成群落的各个物种对群落的贡献是有差别的,通常根据各个物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来划分群落成员型。其中包括优势种(dominantspecies)和建群种、亚优势种、伴生种、偶见种和罕见种。这些种通过不同的多度、密度和盖度等,对生物群落的稳定和生长繁殖起一定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态主体,学生种群也在该系统中处于中心位置。在学生种群内的不同级别的学生也拥有各自的生态位。他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在群落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中国的学生往往习惯于个体学习,课堂上同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往往被忽视。教师可以根据教与学的具体要求,采取措施促进学生生态位的重叠与分化。就大学英语写作而言,同伴互评是写作反馈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利用生物群落和生态位的概念,加强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写作互评中的合作,对于我们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9)

众所周知,语言与文学是紧密相连的,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不可能真正提高。尽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文学方面的要求不能定的太高,但是,培养他们一定的文学修养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确实大有裨益。

《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说过:“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所谓的文学修养,我想其最终表现为内身的气质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各种文化的熏陶是可以获得的。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也许是由于受到标准化测试的负面影响,不少学校普遍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四、六级考试,而不是如何扎扎实实地打好英语基础功,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等。我们的教师有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形式的分析、训练以及考试技巧的介绍上,而对语言内容本身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史、哲、美等背景知识方面的介绍、评析则一概予以省略。从目前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行之有效的。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前外语教学的一种偏颇。笔者认为,一定的文学修养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是有好处的。

一、 加深对文章原意的理解

随着大学英语教材的逐步改革,英语阅读教材中直接从英美报刊中摘录的原文越来越多。在英语中,语言形式与内容有时是统一的,但有时却是矛盾的。在矛盾的情况下,如果不了解有关文学、历史、哲学、宗教、美学等方面的背景知识,或者说没有相关的文学修养,照字面意义去生硬理解,往往会造成望文生意的笑话。

例如: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照字面意思理解为:“约翰是可靠的。他不吃鱼,还玩游戏。”这只是理解了原文的形式。由于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没有真正理解原文内容。考察一下英国历史,即可知道,英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宗教斗争十分激烈,旧教徒(Papist),即罗马天主教徒(Roman Catholics)规定斋日(星期五)只许吃鱼。新教徒(Protestants)推翻旧教政府后,拒绝接受旧教在斋日里吃鱼的习惯,以表示忠于新教。英语中“不吃鱼”也就转而取得了“忠诚”的意思。

再如: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中有这么一段台词:

Lear: What dost thou profess? What wouldst thou with us?

Kent: I do profess to be no less than I seem;

To serve him truly that will put me in

Trust…to fight when I cannot choose, and

To eat no fish.

李尔问肯特“你是干什么的?你来见我有什么事?”

肯特回答说:“你瞧我像干什么的,我就是干什么的;谁要是信任我,我愿尽忠服侍他……迫不得已的时候,我也会跟人家打架;我不吃鱼。”(第一幕、第四场)。朱生豪先生在直译“我不吃鱼”时,加了一个注:“意即不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逢星期五按例吃鱼”。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在他《翻译的艺术》一书中将这个短语译成“他忠实得斋日不吃荤,凡事都循规蹈矩。”这样意译也许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

“play the game”“玩游戏”表示“遵守规则”。这也是从形式到内容意思转化的范例。

再如,有位大学教授有一天正在讲授文学课,快接近尾声了。他正沉溺于他所得意的英文诗歌欣赏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随即就开始把他们座椅上的活动扶手砰然地收下去,准备离开。

那位教授口若悬河正讲得起劲,突然受到学生的干扰,满怀不悦,于是举起手来说道:

“Wait just one minute, gentlemen. I have a few more pearls to cast.”

照字面意思这句话似乎可理解为:“稍等一下,诸位,我还有几粒珍珠要掷呀。”

最后说的那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他要向学生讲几句珠玉之言,使他们有所收益呢?如果不知道这个典故,就难于正确理解原文含义了。

这则典故出自《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六节:“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onto the dogs; neither 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s, 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s,古语swine即今pig。说猪中外一致,都是指蠢猪。现在把人间最贵重的珍珠丢在猪前,蠢猪不但不知珍爱,反而要去践踏它,岂不可惜。因此这个短语在英语中已转而表示“明珠暗投”“对牛弹琴”之意。陆谷荪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有这样一句例句:He explained the beauty of the music to her 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s(“他跟她讲解那音乐之美,可是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由此可见,文学修养对语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有时读者可以从词典上找到每个字的意思,但是就是无法理解原文的含义,这往往是缺乏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缘故。

二、扩大知识面,提高英语的整体水平

文学是现实生活间接的、曲折的反映。一个人生活的范围总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地与各种行行色色的人物打交道。同时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对过去发生的种种人间悲欢离合的体验以及对前人思想情感的了解,也只能来自书籍。文学作品不仅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丰富生活的阅历,而且还能加深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与认识。因此,一个人要学好西方语言,如果对西方从古希腊罗马到现代派这二千五百多年的文学历史一无所知、对欧洲文学史上像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伟大作家及其他们的作品一无所知的话,那么要掌握好西方语言,恐怕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古希腊文学,它是西方文学的渊源,也是人类文化的一座宝库,马克思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和史诗是发展最完美的人类童年的产物,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以口头形式在各部落流传了几百年后,真正留传至今的也只有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二部作品。

在现代英语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些栩栩如生的希腊英雄人物,并且这些名词已带有特殊的含义。例如,美国《时代》周刊曾将1972年尼克松总统首次访华报导成“Nixon’s Odyssey to China”.把经过一段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后的这次旅行说成是奥德赛,这不能不说是意味深长。在日常英语中我们可见到这样的用法:The four day 6000 mile odyssey ended in Mgadishu.(经过四天6000英里的行程、最后到达摩加迪沙。) Their stories are powerful accounts of spiritual odyssey(他们的故事是精神探索的有力描述。)由此可见,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已表示历尽沧桑的长期流浪,漫长的行程,智力(或精神上)长期的探索过程。此外还有Trojan horse:潜藏内部的颠覆分子;Hector:虚张声势、持强凌弱的人;Achilles:勇猛无比,脾气暴烈的人。但Achilles’hill:致命的弱点;Hercules:大力士;a Herculean task:一项艰巨的任务;a Herculean bed:一张又宽又大的床。

当然,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遍览所有世界名著,但是至少对某些名著、哪怕是片断进行认真的阅读,这无疑是大有好处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们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学生们只注重科技方面文章的阅读,很少有同学在课外进行名著阅读或欣赏,再加上个别老师的指导不得力,这就造成他们文学修养较差,最终的结果是他们的英语整体水平不高。

三、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如同艺术的其他门类——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一样,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甚至可以转变一个人的气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可以使听众心中产生与命运抗争的激昂情绪,蓝色的多瑙河那优美的旋律自然会使人产生爱国思乡之情。《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的布局与色彩可以使观众感受到善与恶、真与伪的强烈对比。同样,一首好的诗、一部好的剧本或者一部好的小说,也都可以使读者得到美的感受,从而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改变那种只求感官满足的粗俗气质,获得精神的升华,进入高尚圣洁的诗的境界。比如看了电视连续剧《蜗居》和《潜伏》之后,让人反思,让人再次感受真、善、美。

我们的先哲孔夫子曾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所谓兴、是指兴排遣情感。人生有许多烦恼与痛苦,有时对父母妻儿朋友无法诉说,但通过诗词等可以排遣。可以观、即可以观察人生、认识社会、有自己的主见而不随波逐流。可以群、即所谓“群居相切磋”,艺术上的相同爱好可以得到许多挚友。可以怨,即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来批评、讽刺、鞭笞社会与人性中的种种丑恶现象,从而达到匡正社会风气的效果。此外,文学还可以告诉人们如何孝顺侍奉父母,如何为社会为国家多做贡献,还可以使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更加渊博。

西方文论的鼻祖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提出了诗的理论。他认为诗(主要是悲剧)的作用是通过对一个严肃、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配之悦耳的语言,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希腊文Katharsis作为宗教术语,意思是“净洗”,作医学术语,意即“宣泄”或“求平衡”。由此可见,艺术的作用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德国著名诗人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也指出,人不可能由自然的物质世界一下子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这当中应当经过一个审美教育的阶段。在审美活动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观照到了自己的“巧妙智慧”,获得了真正的心灵自由。文学的境界确实是一种观照的境界,是一种离开了时空束缚的精神活动。它不仅能给人们美的享受,而且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陶冶人的情操,改变人的气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文学修养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对大学生英语语言学习大有好处,而且对于培养完美的人格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教好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结合课文设法给学生补充一些名著欣赏,讲解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语言背景与民族传统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风俗习惯、语言背景与地理环境、语言背景与历史文化、语言背景与民族语言习惯和方言,等等)。当代大学生只有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John R. Searle: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R. R. K. 哈特曼等:《语言与语言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3]胡文仲:“文化差异种种”,《教学研究》, 1985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10)

1.理论认知的缺失

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课堂还较多地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还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关系中,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往往去指责学生在学习动机、态度、策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而忽视从一个更大的环境影响中、相关关联中去寻求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生态课堂的构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课堂是其实一个生态系统,从而无法克服教学中出现的效果不理想的“怪圈”。也正是对于生态课堂理论认识上的不清楚,给生态外语教学的深入推进带来了较大的思想障碍。

2.教学方法定位不准

回顾英语教学的历程,教学实践中创造和运用了诸如听说法、任务法、情景法、交际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在教学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有关教学方法的探讨更多的是脱离了教与学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并且在教学现实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大量出现使得教师往往陷入方法选择和运用的难题,这主要是与我们对每一种方法的定位把握不准,对方法进化理念的理解不深直接相关。还有就是在采用教学方法的思维上,总是运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强调以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寻找一劳永逸的确定方法。这些都给构建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方法体系带来了制约。

3.进化机制的缺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遵循的还是一般的单向的过程机制。也就是把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根据教学大纲落实课程内容的过程,而课程内容的落实又仅仅是作为权威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客观上抑制了课堂中诸因素的互动与课堂教学本身的发展,甚至破坏了课堂的自然生态,使原本活生生的课堂失去了活力。而这正是缺乏使课堂达到协同进化的有效机制保障的结果。高效进化机制的缺乏,使得我们无法很好解决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带来的不可预见性的内容,进而导致课堂生态失衡,产生意想不到的消极后果。

二、大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对策

根据生态外语教学对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内在要求,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面临的生态课堂构建难题,要做到把英语教学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对待,真正构建起英语教学的生态课堂,需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

构建大学英语的生态课堂,首要的就是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在审视外语课堂教学的本质时,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和深刻地剖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全新的观念。树立生态外语课堂教学观,强调师生与外在环境的互动;关注课堂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种因素,并把正确处理因素之间关系作为构建生态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始终坚持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英语课堂教学,等等。这些观念的树立,有助于我们克服传统英语课堂教学的弊端,为构建生态课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注重生态课堂环境创设

外语学习是学习者的知识和经验与自然、物质、社会与人文等环境互动的过程。生态课堂特别注重环境的影响,犹如生态环境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的意义,这也是生态外语教学情境性特征的现实表现。所以,在构建生态课堂时,要特别注重课堂环境创设。当前,在英语教学实际中,就是要营造师生、生生等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与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合的虚拟应用环境,以及真正为了语言理解、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学校、社会等外部环境。

3.整合多样化教学方法体系

生态课堂构建体现在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典型的“后方法时代”的方法论特征,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提倡多元化,强调方法的动态演化、方法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这也就意味着,生态课堂的方法构建上,要把握生态原则,要以课堂教学中的关系、效果为关键,统摄教学中其它因素,从总体上整合包含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方法体系。在方法体系的整合中,注意把握每种方法的“生态位”,确立每一种教学方法的自身价值,并在不断丰富整合中实现方法体系的创新。

大学生英语论文篇(1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英语的学习已经渗透到我国每一个教育阶段。而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英语语言的中所存在的文化底蕴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然而,在当今的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单纯为了修得学分或者是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于将来找工作。因此在他们眼中,学习英美文学只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非英语专业的人而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因此他们对英美文化知之甚少。

然而作为一个英语专业的学生,深入接触过英美文学的学习,并且从中获益匪浅。最大的启迪便是,英美文学的学习对当代大学生是有重大深远意义的。无论是对专业或非专业的学生,英美文学的学习既包括对语言的理解,对文化的学习,也包括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通过学习英美文学,我们在加深英语语言的了解的同时,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观念,开拓视野,学习思考,培养较强的较为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助于我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一、文学与语言

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把文学与语言这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分析,文学是承载语言最重要的载体,而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基本工具。

首先,英美文学作品中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包括最准确,地道的词汇,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扩充词汇量,并在具体语境下学习使用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例如,在日常英语交流中,有人提到《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对白:“Tobeornottobe,thatisaquestion.”,只有对这本文学作品学习过的人才能领会出它所要表达的意思。再例如,“Catch-22”,现在用来形容任何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的规定或条件所造成的无法脱身的困境。如果我们没有读过《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完全不能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

其次,英美文学作品中的句子是简单句和复杂句的结合,对英文原著而言,复杂句占据主导地位。这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加强语感,提高语法运用能力是有很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的。

再次,英文作品当中包含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语言风格,我们可以从学习中提高对英语语言的审美水平,加强对英语语言的感知力度,培养对英语语言的亲切感。

二、文学与思考

在当代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甚为迫切的。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向学生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知识,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不仅仅是历史事件、人物介绍和数字年代之类的事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体验。大学生应被引入文学世界,而不是做外界的观察者。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往往不成熟。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学是最宝贵的财富。英美文学素质是构成提高素质英语人才的重要因素。文学是透视人类社会的窗户,通过这扇窗户,学生可以了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了解他国的社会变迁可以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社会生活、思想动态、精神面貌等诸多方面,从而加强文化修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代表作品,都反映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背景,以及对人民生活形态,对文学家们独特思想的影响。通过学习它们,我们可以加深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形态的了解,学习伟大思想中的精髓,得到启发,从而培养独立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兴起于英国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狄更斯,简•奥斯汀,勃朗蒂姐妹等等,分别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背景,生动描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从而揭露社会现实,抨击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下的道德堕落,呼唤人性的复苏。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的心灵受到强烈冲击,他在感情上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因此在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对当时工业文明对乡村的冲击进行了全景式描绘,然后以苔丝家作为个体农民的缩影,深入展现人们在物质困境中的痛苦挣扎。

因此我们在学习这些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获得了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启迪,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意识形态,并帮助我们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深度,启发我们对伟大思想的思考,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文学与修身

总所周知,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反复诵读英文经典原作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土人情和社会风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接触文学作品中饱含的文化底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升华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内心,修身养性。

文学是智慧的源头,一切伟大的思想的结晶最集中的体现。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是不可估量的。从欣赏到崇拜,再到皈依。例如,通过读十九世纪早期,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等的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心灵对自然地认同感,皈依感。在喧嚣,物质的现代生活中,更趋向于接近自然,升华心灵的境界。这对我们修身养性是有重大意义的。

四、结语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通过强化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会独立而深入地思考,并从中修身养性,是十分重要的。可惜的是,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这一重大意义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广泛普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