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教学系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01

教学系统论文

教学系统论文篇(1)

二电力系统工作经历对电气工程本科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

1教材选用目的更加明确

教材是高校实施培养计划的重要介质,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人才。高质量、合理化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的保证。作者在施教时参照自身的工作经验,选用更具有方向性与实践性的教材,提高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契合度。智能电网、数字化电站是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其要求电网信息化、自动化程度更高。因为这一目的,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被广泛应用到电力系统中,目前国内应用的PLC有西门子(SIEMENS)公司生产的S7系列、施耐德公司生产的Quantum等系列、三菱公司生产的FX3G系列等。随着日系PLC退出中国市场,西门子PLC被普遍应用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例如三峡电厂、葛洲坝电厂、溪洛渡电厂等大型水电站使用PLC对发电机组、辅助设备系统等设备进行控制。因此在向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授《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这门课程时,应该选用以西门子PLC为基础讲述电厂及电网自动化控制的教材,教学内容更接近电力系统工作实践,使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更具有方向性

现代电力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有着严格的职业要求。扎实的专业能力、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是毕业生就职于电力企业所必须具有的素质。电力系统设备分为一次设备、二次设备两大类。就发电厂而言,从事电气一次设备的检修、维护及管理工作需要毕业生熟练掌握《发电厂电气主系统》、《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学》等专业课程的内容,熟悉电机、开关电器、载流导体、电抗器、补偿设备、避雷器、继电保护系统相关知识,这些是为适应发电厂工作而储备的理论知识。从事电气二次系统工作的毕业生则必须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子技术》、《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的相应内容。因此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电力企业,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动手能力在促使毕业生快速融入到企业生产工作中扮演着积极、重要的作用。发电厂电气设备维修工作需要毕业生有较强的电气二次配线、布线及PLC编程能力。发电厂中大量布置电气二次控制盘柜,实际的检修与维护工作需要高强度的控制回路布线与配线工作,电力系统高度自动化则需要毕业生具备基于PLC的自动化程序读写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是现代化大型企业对职工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电力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已经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实际的工作中需要职工撰写大量的公文,例如对发电厂而言,每个月要写电厂运营报告、机组检修报告、技术改造方案等,特别是实行工作票制度后,每天都要写设备缺陷处理报告及巡检报告。这些工作要求职工具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必要的公文写作能力在求职及就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3将工作经验融入教学

将宝贵的工作经历融于课堂教学,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讲述《电路》第十一章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变压器的原理、空载和短路实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内容。在讲述《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时,以发电厂开停机控制流程、辅助设备自动化控制流程为例,将专业课程学习与电厂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更适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4将企业中应用的前沿技术

带进课堂随着数字化电站、智能电网的建设,大型发电机组实现并网发电,状态检测技术投入使用,开始对1000KV特高压技术进行实验研究。电力系统的发展日新月异,设备更新速度非常快。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应当将当前电力系统的先进技术、发展趋势带进课堂,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增加学生对前沿技术的求知兴趣。笔者从事过175MW、770MW水电机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改造及维修工作,巨型水电厂厂用电系统运行及维护工作,水电机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系统的组建与维护工作。其中770MW发电机组自动化控制技术、巨型水电组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都是当前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将这些知识带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本专业的发展动向与趋势,积极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教学系统论文篇(2)

在地理课程改革逐步强化发展的背景下,地理教学范式展现出了差异化和时代化的特点。我国地理教学改革深受时代教育观念和学科科学发展的影响,不停地在发生着改变。教学范式虽然种类多样,但都存在着本身的优点以及或多或少的缺陷。这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选择适合某种教学情境的教学模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进而达到吸引学生、充实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

2.地理信息技术运用于地理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1)教育信息化理论。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髙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前提下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充分运用,设备上,加强计算机及其辅助工具、网络基础设施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运用;技术上,依赖远程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资源上,主要指建设数字图书馆和制作教育网站的信息资源。

(2)教学范式创新理论。高中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强调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这为地理教学范式的创新点明了道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学生的课程融为一体,使之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认知的工具,是重要的教材形态和教学媒体;或者把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既是学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手段。”

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地理教学模式设计

地理教学模式设计重点在于围绕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形式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学定教”,科学地安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学过程最优化。第一,要考虑哪些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在地理学习中。根据目前学者们的研究,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用形式主要包括: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平台的运用、GIS地理空间分析教学、地理数据存储与可视化、数字地图操作等。另外,还包括基于GIS数据输出的应用,如利用GIS软件输出地图数据、专题地图等。第二,要考虑如何结合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有效整合地理信息资源和工具。第三,要考虑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具体应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系统论文篇(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学生要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控制技术、自动检测与仪表、计算机控制技术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企业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为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78年,当时主要为国际各大远洋船舶运输公司培养专门的“船舶电气自动化”高级电气管理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初期,实践环节还停留在原船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框架内。本着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以港航电气控制工程为特色,紧密结合上海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对原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确定改革思路,突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和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探索新的实验和实践教学实践模式,切实提高实验和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运行模式,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环节等固化到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中,以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计划的实施。经过多年的探索,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制订了一套较完整的适合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具体安排见表1。

实践教学环节实施

教学系统论文篇(4)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中小学阶段是我国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主要过程,这种强制性规定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最大普遍性;它的历时长,就使得接受教育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所以说,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其他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国学教育要大规模推广,实现全民国民教育,那就必须紧紧地抓住这个主要的受教育群体,并加强落实。

我国现在的国学教育,虽然在学前(包括幼儿园)和大学阶段已悄然兴起,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但在中小学阶段就很是薄弱,以致使整个国学教育系统出现了严重脱节。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政治可以教给学生古代圣哲的先进思想;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以鉴古察今;美术可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精彩的绘画艺术;音乐可以引领学生走入祖国独特的音乐殿堂;体育可以教给学生具中国特色、能强身健体的功夫……这些科目都在以自己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让学生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古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得以流传,并影响至今或更远,最主要的还是依赖于文字、文学。美国教育家萨王尔认为:“语言是利用任意产生的符号体系来表达思想、感情和愿望的人类特有的、非本能的载体。”要能读懂、吸收记载有古代圣贤思想精华的典籍,并且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优秀传统继续发扬光大,首先就必须具有基本的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加强这些基本能力,在经典阅读中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众学科中的语文教学无疑尤其关键[2]。

所以,要发展国学教育,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就必须尤其重视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教育。

2、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国学教育的系统化

2.1组建高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和组织者,不仅担负着丰富和发展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乌申斯基曾说:“教师个人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所产生的力量,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是代替不了的。”邓小平也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国学教师队伍,那就不能顺利有效地开展国学教育,重振国学必然会流于形式,只能成为一句口号罢了。所以,组建一支热爱国学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拥有良好国学素养的教师队伍就成为了振兴国学教育的前提,也是巫待我们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既是国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当务之急是多形式、多渠道培训教师,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

2.2培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国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要求语文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作为语文教师,应认识到国学教育不再仅仅是传统知识的传授,而是充分开发学生的心智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地发展,使教育真正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充分认识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一改以前“师尊弟卑”,老师一把戒尺、不苟言笑、高高在上不容侵犯,而学生正襟危坐,机械跟读的现象,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先在思想理念上有科学的认识理解,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3在教学方法的选取上,当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引导学生学用结合,知行统一

语文的教学法主要有诵读法、讲授法、议论法、练习法和观察法等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要活用。活不活,关键是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不同课文、不同社会背景和学科教育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教法。”教学方法优化的总体原则是“科学选用,巧妙组合,大胆出新,自成体系”。

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为了保证实现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以真正“成人”,我们的国学教育也当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科学选取教学法;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法上力求因材施教。

3、结 论

总之,面对当前“国学”和国学教育的危机,我们应该做的,绝不是只满足于掀动国学的虚火,而是必须从国学教育着手,以系统论作为指导,纠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从教材、教师、教法、考评等诸多方面来落实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国学教育,切切实实地做好国学普及的工作,以使国学教育系统化,使它能长远持续有效地发展。

教学系统论文篇(5)

1.2体系结构CDIO体系严密,并具备全面实施过程和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12条标准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2.1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涵盖标准2、标准3、标准4,主要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培养方案上要体现和满足CDIO工程教育模式、思想和方法,体现“宽基础、高素质”培养要求。

1.2.2项目设计与评估涵盖标准5、标准6、标准7、标准8、标准11和标准12,工程项目设计是CDIO实施的主要部分;标准7和标准8主要体现综合性学习和主动学习;标准11和标准12构成评估体系,包括学习评估和专业项目评估两个方面。

1.2.3教学理念涵盖标准1、标准9、标准10,标准l主要是CDIO教育理念,要求专业目标反映CDIO理念;标准9和标准10主要包括教师基本能力、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的提高。

1.3借鉴性分析

1.3.1成熟度分析CDIO具有完备的能力体系结构和实施检验标准,中国教育部2008年前后引进试点,具备一定成熟度。

1.3.2课程体系分析CDIO对学生跨学科知识和文理并重提出要求,比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组织协调与交流能力等。课程体系需针对教学培养方案对学习目标、综合课程设置、工程类课程设置等做出相应调整,大类培养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以项目设计为导线从而有机划分课程群进而系统地整合课程体系,并以此为核心组织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教学内容。可根据CAD教学课程体系调整改进实验教学体系,增强实验体系模块化、层次化和系统化,形成由基础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项目进阶模式,从而使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求知欲、自信心、探索精神、开创精神和锻炼团队精神。

1.3.3教学理念方法与评估分析主要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现代工程教育,由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对过去多媒体开发思路和传统教案组织方式加以改进。评估体系主要改变原有评估结构适应项目体系结构,可以增加CDIO能力因素评估环节,比如学习经历、人际关系技巧、系统构建技能、团队合作知识等,可以利用先进通信技术采用非传统评价手段。

1.3.4项目设计分析项目设计是重点部分。项目要求具备综合性,体现学科知识与工程训练的融合,同时契合实际,从而实现综合学习与自主学习过程。可以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引入相关企业、研究所实际范例[4]。

2基于CDIO的CAD教学系统构建

2.1课程体系结构调整基于CDIO的学科课程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围绕“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思路要求,以项目为导引构建课程群。根据项目规模划分项目层级、明确层级顺序和课程时间顺序,构建项目鱼骨架图。比如专业课程由单门课程支撑一个三级项目,一组核心课程群支撑一个二级项目,一组二级项目支撑一个一级项目。图1所示主干显示包含CDIO全过程的一级项目,由主要核心课程构成。工程制图及CAD属于二级项目下的核心课程,CAD系统、CAD/CAM分属于后续二级项目下课程。

2.2教学理念方法与模式

为了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对信息的传达方式和手段优化,这里主要提出3个方面的措施。

2.2.1教学信息逻辑结构图处理传统图学教学教案设计一般采用办公处理软件Word或者PPT对文字信息进行顺序加工处理并展示。版式中大量文字以适合传统阅读模式的线性形式表述。结合CDIO对培养学习目标群体综合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探索采取更加符合形象思维训练和加深知识记忆的方法和手段,并将该方式方法融入教学教案设计表达以及素材开发元件制作的脚本设计中。主要思路为遵循形象创建规律和知识逻辑结构传递为主线,对图学的内容进行并行化处理,并加入思维形式注记,见图2。首先,将教学内容中适合做并行转化处理部分筛选出来,选用适当辅助软件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添加思维注记形式如概念型、符号型、类化型、证明型、森林型、赋权树型等,改变现有教学教案的线性文本结构和属性,增强重点、关联、图像、色彩、视觉节奏、维度等信息,达到强化学习活跃度、增强思维训练的目的。实现方法是首先针对某一知识点找出主题作为根结点;其次对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分层,将各层内容关键词作为根结点的主要分支,各层内容依次按先后和重要程度划分作为分支的子项;再次标识出整体内容中的关键要素,标识出各分支内容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最后插入相关图示作为注释说明,并调整各元素颜色、粗细、结构等以增强视觉效果表达。在转化处理过程中应注意首先主题需明确,各层级关键词需经过提炼保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和掌握;其次尽量将某一主题内容放置在同一幅面中,而且尽量保证每组的分支数在合理的范围内,并控制分支之间的密集度,如果内容超出单幅面容纳范围,则可以采取子图分解的方法加以解决。教学内容中一些具有相似性属性的图形信息可以集中分析展示。这里的相似性属性不仅仅是从逻辑概念或工程图的内容进行划分,而且可就工程图学本身的图形所具有的审美性加以汇总,这对于提高学习目标群体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所裨益。

2.2.2基础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开发传统辅助教学系统主要基于Authware、Director等MCAI软件开发,这类系统根据程序开发者初期拟订教学思路和教学实施过程编制固定脚本,因此封装打包后无法修改,存在教学实施中开放性、通用性不强的问题。一方面教学实施者在教学中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个人的单堂课程教案进行个性化施教;另一方面教学实施对象实验中无法根据自身情况形成个性化学习,比如无法根据自己对计算机操作熟练程度、空间想象能力程度来适时调看相关命令、参照三维实物模型和相关理论知识点。针对上述需求,笔者研究了CAD基础课程工程制图数字化立体教学系统。该套系统由专业数字化教学素材库、多媒体展示系统、网络展示系统3部分组成。增强个性化修改定制功能,整个平台系统呈现一种开放式结构。辅助教学多媒体展示系统主要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利用教学系统开发平台进行开发并按照一定的框架结构集成所有制作元素。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引用素材库内资源比如数字教案、数字化挂图、平面工程图、数字三维模型、动画等形成个性化教案进行教学讲解,可以根据前述CDIO理念以及便于项目化教学需要来组织教学内容,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形象直观的图像、动画、虚拟模型,解决传统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出不够、表达效果差等问题。网络展示系统主要用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与测试,学生通过网络随时调用库内矢量模型实时拖曳、动态观察、动画放缩不失真、易于控制播放,调用自动绘图命令讲解动画学习计算机绘图方法;网络习题集涵盖理论重难点、提供实时自测和正误判断,便于学生自由学习、深化巩固知识。整个系统设计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针对工程制图具体内容综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构建资源库内各分类单元的元素素材收集、设计与初步制作;其次根据使用目的和场合要求搭建展示平台框架;然后将各分类单元元素分别集成于开放平台下,形成满足本地和网络化展示应用;再次根据CAD具体内容完成基础部分内容设计,可以与工程制图结合,融入前述系统中。整个系统进行测试并投入运行,使用情况好,其方法和系统平台也适用于其他课程移植,便于实施开展开放式、自主性、个性化的教学。

2.2.3信息反馈和评估建立非传统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学信息反馈和评估采取动态方式,包括实验教学部分以及后续综合项目部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现代交流工具如QQ、微信等动态收集信息;所有项目实施采用开放性实践方式面向高年级学生开展,分小组按批次对学生实施。同时增加非传统评价环节,比如综合项目中对整个过程中的图书馆资料查阅、方案设计和选择、具体实施和运行、总结和归纳的各环节进行评价,成绩构成由各环节成绩按百分比组成。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就学生设计实施中提出的问题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解决方案,以达到锻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最后以书面总结的方式按小组形成报告,通过小组答辩形式综合确定成绩。

2.3综合项目设计

2.3.1设计目标意义学生在掌握CAD基本知识和理论后,可以通过CAD综合性实践项目获得综合素质提高,达到深化知识、了解科研程序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钻研科学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善于创造、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笔者曾就利用在研究课题结合实际工程问题项目方案做过相关讨论,本文就CDIO中增强人文素质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对综合项目设计做进一步改进,以期增强综合项目的多元性和复合性,培养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探索、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项目设计内容方案主要内容为创意平面图形设计。利用已有的平面图形绘制基本软件完成创意图形。平面设计软件选用矢量图形软件,如AutoCAD、Coreldraw、Fireworks等。要求设计图形具有一定品味、色彩配比合理、反映创意人独有特征,具备材料运用对象并可以加工为相应的艺术品,有一定珍藏价值。图3为以民俗图案年年有余等为基础设计的钱包图案,运用AutoCAD、Flash完成,适于纺织品材料,可作为年节礼品。图4为运用AutoCAD、Firework完成契合平面图形设计,将民间有关福禄寿的相关纹样用于基本形构造,整体图案可以应用于木板雕刻、建筑装饰镶嵌或其他诸如艺术玻璃镶嵌工艺。图5为运用AutoCAD完成秦骑马佣平面图形设计,该图案可以应用于木板雕刻,作为旅游纪念品具有收藏价值。

教学系统论文篇(6)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它是这个国家国民生存、生活、思维方式的抽象与概括,是该国家国民智慧的结晶。作为华夏子孙,研究国学、提倡国学,是责无旁贷的事。而要普及国学,就必须振兴发展国学教育。今天,“国学热”渐起,让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的同时,却也暴露了许多巫待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以保证我国国学教育的持续发展,我认为,应当让今天的国学教育系统化,尤其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落实加强[1]。

    1、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加强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中小学阶段历时长,包括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学生从6、7岁娃娃长成一个个健壮的青少年。所以说,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体发育、接受知识教育、性格养成、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性格决定命运”,说明这个阶段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个体一生的发展,是他人生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国学教育可以很好地引导他们了解并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古代圣贤的先进思想,并受之熏陶,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培养良好品格,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教学系统论文篇(7)

(一)专业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学习城市规划学相关知识时,建筑学专业学生面临着从建筑设计思维到规划设计思维的转换,但一些院校在设置城市规划原理这一理论课程与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一设计课程时,在时间上没有良好的衔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与方案设计脱节,较难领会城市规划设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加之设计尺度和规模的变化以及限制因素的增多,使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考虑不全面,难以在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技术指标与实际空间之间建立正确的对应关系,设计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科理论的讲授,缺少对相关知识(经济、社会、环境、公共管理等)的启发性引导,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系统、学习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片面注重图纸表达与图面效果,而非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居住用地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居住区与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抛开城市论小区,忽视小区与周边地区与设施的互动和影响关系,导致学生缺乏整体与区域意识。

(三)封闭的教学模式与实践缺乏联系

封闭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居住区规划中不了解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及市场需求,出现不重视住宅选型、户型与居住区定位不匹配,容积率设定与地段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等问题。学生主观地认为城市规划方法是定型化、工程性的,而实际上城市规划兼具工程艺术和公共管理性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城市规划方法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成熟深化,与政府政策、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密切相关,与人的思想与行为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对已建成的居住小区进行系统调研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通过主动的、有针对性的调研,可以了解到与居住区规划相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等知识,对居住区规划设计起到指导作用。

二、教学模式改革对策

基于时代的发展及城市规划的学科特点,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居住区规划设计这门课程所出现的问题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笔者总结出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

(一)增强课程的开放性

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在实际的城市规划项目中,从立项到实践,一般包括项目策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等阶段,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注重方案设计而忽视其他阶段。因此,应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初步调研、专题调研、模拟方案评审等内容,与方案设计阶段相衔接,有助于学生快速地从建筑设计向城市规划设计转换,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课程组织的开放性。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不同,往往需要多人协作与独立思考相交替,因此方案设计过程宜采用集中—分散—集中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资源整合—独立思考—思想碰撞—回顾思考的过程,从而达到有效学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安排建筑设计理论、城市规划设计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参与本科生课堂教学辅导,以增加不同专业、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交流,从而加强本科生的学习效果。

(二)增强课程的系统性

针对专业课程与关联课程间缺乏联系的问题,应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增强课程的系统性。在纵向上,教师应从宏观到微观讲授不同层面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和内容,使学生有意识地考虑在实际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和限制因素。在横向上,应建立以设计类课程为主干,以理论类、技术类和艺术类等关联课程为辅助的教学系统。在设计课程中引入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与本学科密切相关的课程,引导学生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针对不同区位、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进行综合考虑,使学生掌握立足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统筹公共利益与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法。此外,将城市规划原理授课时间由原来的大三上学期调到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相衔接。做到内容讲授的系统性,逐步加强学生的城市设计意识,提高学生协调群体建筑与城市空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增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知识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在信息快速传播的今天,学生可以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教学过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特点,这打破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传输的传统传播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笔者通过建立固定流平台和永久性共享平台,打破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增加师生间的交流。固定流平台:在课程初期,教师利用三到四个课时结合设计任务书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讲授,接着每周利用一天或半天时间用于学生的阶段性方案汇报和讨论。永久性共享平台:把建筑学专业的学生以班级、年级分成不同单元,将学生优秀作品、案例和专题研究储存到移动硬盘或光盘中,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已有成果进行有效利用,为今后建立网络硬盘做准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教与学类似于将知识输送和接收的过程,教学手段相当于运送知识的交通工具,不同工具的传输效果不同,因此应采取换乘式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即在一门课程的不同阶段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理解、体验、交流、论证与研究,从而打破被动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选择因教学阶段的不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能使学生快速吸收和运用知识,并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综合素质。

三、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课程实践中,笔者将开放性、系统性、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进行多次实践,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就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来说,教学过程分为课堂讲授、小组调研、快题设计、小组汇报及规划设计五个阶段,笔者将案例式教学法、碰撞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与各个教学阶段进行交替和结合(表1),后四个阶段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分组的人数采用4-1-4-2人的组合形式,即学生4人完成一份调研作业及调研汇报、1人完成快题设计、2人完成一份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这种有分工有协作的分组学习方式,既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又加强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在课堂讲授阶段,教师首先对比讲解前沿理论与传统理论,在此基础上引用经典案例做针对性讲解,期间设定多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关于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三者内在的联系问题,通常只有在具有工作经验之后才能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师在案例讲解过程中,通常会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并引导其在案例调研的过程中进行论证和体验。在学生对居住区规划的理论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初步调研。在初步调研阶段,教师在拟定设计任务书的同时拟定调研任务书,要求学生针对当前商品住房供应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学习房地产开发项目策划及项目评估(包括如何看待地段区位条件、对地块出房率的期待、房产营销策略与卖点)。学生在实际调研与项目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市场定位预测,根据项目区位、交通现状,预测居住区入住人群及入住强度。以初步调研作为基础,学生在方案设计时将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住宅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相结合,设计与入住人群的需求相适应的住宅户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绿地与公共交往空间。学生通过对房地产开发的项目策划和评估过程的学习,可以弥补封闭课堂讲授的不足,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目标明确、脚踏实地。通过课堂讲授及初步调研,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建筑设计转换到规划设计,对于一些有关尺度或较难理解(如无障碍设计、停车场及公共交往空间的专题)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搜集、测量、问卷调查、体验等方式进行专题研究。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无障碍专题研究中,学生采用体验盲人、盲人按摩院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盲人的生活便利性和公共设施配置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到盲道位置的合理性设置、盲道在交通复杂地段的安全性等内容;在停车场设计专题中,学生把立体停车和残疾人停车作为一个重要关注点进行研究,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停车位设置的合理尺度,通过立体停车的调研和立体停车的软件模拟学会合理设置立体停车;在公共交往空间专题研究中,学生体验到部分规划设计的不完美性和居民对公共空间改进的自发性,从而主动思考并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法。专题研究既提高了学生对社会问题认识的敏锐性与对设计把握的全面性,也能令学生主动将理论研究与方案设计相结合。当学生对房地产开发的流程以及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自己的理解做出一套完整的居住区设计方案后,在快题阶段,学生通过独立设计对自己的掌握情况做出初步检验。之后由教师组织模拟评审,分小组进行调研及快题汇报,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由此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快速设计能力。最后,学生两人一组完成一份规划设计方案,此时的方案较为成熟和完善。

教学系统论文篇(8)

在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班的教学中,随机选择8个班(约40人/班),分为4组(2个班/组):对照组(传统教学法组)、置问法组、病例分析法组与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联合)组。对各班进行标本辨认测试、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和问卷调查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最佳教学模式。

1.2实施方法

1.2.1传统教学法:即课堂教学全程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不设置问题,不进行相关病例分析,传统教学法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

1.2.2置问法:置问法以课堂基础知识的相关问题为中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采用置问法应在下一次上课前将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下学习相关解剖知识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所设置的问题用课堂相关知识解释预设问题。

1.2.3病例分析法:教师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上。每次课都要精选典型、易懂而又紧扣系统解剖学相关内容的临床病例。教师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到病例分析中,而后再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讲评。使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重点和难点问题,由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1.2.4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次课的问题及相关病例。精选典型的临床相关病例,然后根据病例由教师设置相关解剖学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查阅资料。由每组一名成员将本组集中讨论的结果陈述,然后其他组同学向该组所述结果提出质疑,质疑问题由该组同学答疑,展开讨论。讨论时,教师应抓住关键性问题进行引导启发。要引导学生思考钻研,使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争议较大的问题教师适当作出答复,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综合、总结。

1.3教学效果的检测

1.3.1标本辨识测试:8个班同题、相同标本进行标本辨识测试2次,考试结束的学生按要求安排在规定的教室,杜绝与未考学生进行交流,禁止携带电子通讯设施。对测试成绩按统一标准答案,由相同教师批改,并对标本测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

1.3.2期末考试试卷对比分析:完全实行教考分离(即任课教师不参与出题,由本教研室年长教授单独出题)。考题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试题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问答题四种题型组成。试卷按统一标准,由相同的教师进行集中批改,每位教师负责批判一种题型。将四组成绩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

1.3.3问卷调查:在8个班中获取学生对各种教学模式效果的评价。

1.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用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多样本均数两两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次标本辨认测试结果均显示,四种教学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标本辨认测试成绩最好,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置问组、病例分析组标本辨认测试成绩均较对照组高(P<0.05)。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分析结果显示,四种教学模式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联合组测试成绩最好,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病例分析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试题类型中,名词解释、填空题与问答题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选择题组间无差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调查各项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联合组问卷调查各项前二者的百分比(好与较好)最高,与其他各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而置问组、病例分析组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平铺直叙、课堂气氛枯燥,师生互动少,知识交流途径单一,极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地位会对知识的获取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具体原因可能如下:

(1)明显提高学生对课堂基础理论的掌握。病例分析联合置问法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在此过程中相关基础知识得到巩固,扩大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机会,增强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系统论文篇(9)

2在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工程和化工分离工程皆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研究内容的共性为过程开发、工艺设计以及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工程问题。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化学反应是生产的核心,而分离过程则是其前的原料净化和其后的产品精制,一般来说分离装置的费用占总投资的70%以上。过程模拟系统中,基本上包含了教学过程中所包含的各式反应器模型,另外系统还集成了用户自定义模块,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二次开发反应器模块子程序。而对于化工分离过程的模拟无论是从可模拟介质的种类和塔器的形式上,还是从模拟结果的精度上,都堪称化工模拟技术发展的代表。如:在AspenPlus中用于模拟所有类型的多级汽-液、液-液平衡为例,其计算分为简捷、严格法两种。简捷法计算单元模块库有三类:简捷法精馏设计、简捷法精馏核算和石油简捷蒸馏。严格法计算单元模块库有六类:严格精馏、复杂塔严格精馏、石油严格蒸馏、基于质量传递速率蒸馏、严格间歇蒸馏和严格液-液萃取,每一类单元模块库中又有多个以进料、加热器(冷凝器)和侧线物流等不同组合形式,如:严格精馏不仅可用于两相(汽-液)计算,还可用于三相(汽-液-液)计算,即可模拟:普通蒸馏、吸收、再沸吸收、萃取、再沸萃取、抽提、共沸精馏、平衡和反应比例控制蒸馏等工艺过程,而石油严格蒸馏库中就有近50种形式可选,所以过程模拟系统不仅可以满足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主要内容的需要,而且对其后继石化、炼化等工艺课程,也有较大的帮助。天津科技大学王彦飞,朱亮等采用教学内容与AspenPlus软件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讨论环氧丙烷水解绝热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模型的多解性,在课堂上非常快速直观的让学生清楚了解多定态现象以及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学生对反应过程的理解,并通过软件使用可以回答,“如果改变某些条件,那么对于结果有哪些影响?”这样的问题。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化工系戴斌,徐宏利用化工过程模拟系统ChemCAD二次开发工具,在SO2转化反应器的工艺设计上,通过使用VBA语言编程,实现有复杂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反应器工艺设计。变换不同的SO2转化工艺条件,计算得到与之对应的反应器体积,从而为装置技改、去瓶颈和优化提供依据。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吴锡慧,郁平等对化学反应工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在实验中引入AspenPlus软件强化计算机应用,提高了学生们的设计和综合分析能力。该软件也正被学生用在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毕业设计和科技创新等环节。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李士雨,齐向娟给出了应用ChemCAD模拟软件更新分离过程教学内容的初步方案包括:分离过程热力学、自由度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单级平衡和多级平衡模拟计算等。得出:无论从国内外化工分离过程教学内容的更新趋势上看,还是从工业界对分离过程教学内容需求的变化上看,在分离过程教学内容中增加计算机模拟分析方法是大势所趋。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李伟,朱家文等采用模拟软件ProII在化工分离习题课上,同时改变热力学方法、闪蒸条件、压力等,完成不同条件下的多种闪蒸计算。进行丙烯精制塔精确计算可对塔操作参数进行多方案计算和比较,实现整体优化;通过调节操作参数实现产品的纯度和塔的能耗比较,在其之间建立量化概念,这对于思考许多分离基本问题是十分有益的。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朱建军、林西平等利用AspenPlus软件对醋酸与乙醇催化反应精馏塔进行模拟,回流比、进料组成、进料位置等对醋酸与乙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运用AspenPlus软件可以有效、快捷、方便地模拟脂化反应精馏过程,结果可靠,精度高。江汉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吴宇琼将AspenPlus软件引入分离工程课程及实验教学中。通过演示软件操作录像、学习模拟经典实例等方法,使学生迅速掌握并使用软件,借此求解泡、露点及塔板数等。广西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秦祖赠,葛利等利用ProII对膨胀器的气体加工装置进行模拟,福建农林大学材料工程学院卢泽湘,范立维等利用AspenPlus对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催化反应精馏工艺进行模拟,并进行教学演示和讲解。着重在混合物热力学性质的计算、多组分平衡分离过程计算上,真正做到了“严格计算”。同时指出软件对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也会有较大的帮助,连续三年化工专业本科生对过程模拟系统的学习兴趣调查中“,学习兴趣强烈”的分别占到总人数:72.8%、83.2%、86.8%。将过程模拟系统应用于化学反应工程教学,避免了大量计算公式推导、复杂数值计算等问题,可以在少用课时的情况下,尽量全面地展示化学反应工程的核心内容。多组分多平衡级分离的严格计算,是设计分离设备和优化操作过程的必要计算手段,也是化工分离工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使用过程模拟系统,在进行MESH方程推导及基本算法介绍的同时,使得塔的精确计算和将热力学中相对独立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分离过程中,解决其工程实际问题成为可能,并且可以对塔的操作参数、分离要求和设备投资、运行费用等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教学系统论文篇(10)

环境系统分析主要依据系统科学,以模型化为手段描述环境系统的特征,模拟和揭示环境系统的发展与变化规律及其与经济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通过最优化与科学决策方法对环境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对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做出最佳的选择[1]。该课程涉及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多个方面,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多个环境要素,覆盖运筹学、控制学、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数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要求学生既要有宽泛的知识面,又要有扎实的数学、工程学、决策学理论基础。作为安庆市唯一一所省属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大学以“全力推进应用性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类大学建设”为办学目标,应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环境系统分析的任课教师,通过对该课程教学过程的不断思考和总结,从以下几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1强化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2]。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或者对于某个老师的讲课风格感兴趣,就会持续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环境系统分析课程设置34课时,课时少,内容多而抽象,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好这样一门综合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再加上学生本身不够重视,不少学生一开始就有畏难甚至厌学情绪。要在课时有限的条件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必须在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上多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热情。案例教学是高效利用课堂学时、激发学习热情、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其优势在于紧密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案例教学贯穿其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剖析。例如,在介绍第一章中的系统分析方法论时列举了两个案例。一是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一个人如何利用最少的时间准备一顿饭菜。在这一案例中,通过对做饭步骤的分解、分析以及对各步骤间联系和制约的综合分析,最终确定了耗用时间最少的做饭程序,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分解+综合”的系统分析基本方法和总体过程。第二个案例设计是针对环境系统,如何从两个城市的不同可选方案中选择固废处置系统,以使得区域处理的总费用最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系统”、“分解”、“综合”等概念的理解。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内容还涉及很多的应用技术,如第三~七章包括各类水体的水质模型、大气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等等,对于这些内容可以分别列举2~3道例题来讲解这些模型的实际应用。此外,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相关论坛和时事的补充、更新,注重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如,在讲解城市非点源污染的控制途径时,结合当前城市建设的热点概念“海绵城市”加以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城市中的水系、绿地、可渗透路面等等都是重要的海绵体,通过它们的下渗、滞留、蓄水、净化等机制,可以对城市雨洪引起的非点源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

2把握教学重点,加强课程联系

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学科,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十分紧密,有学生反映某些知识点总是似曾相识。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程声通主编的《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其中的水环境质量模型、大气环境质量模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等章节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学》《环境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有较大比例的重复。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然后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优化,突出本课程的特点和重点,不能照本宣科,从而避免简单、枯燥的重复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环境系统分析课程强调数学模型在环境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水力学》《环境水力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规划学》等教材均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参考书,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优化,对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本课程又必须掌握的内容讲深、讲透,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比如,在第二章介绍环境介质在水体中的紊动扩散特征时,可以利用水力学课程中的“雷诺实验”来讲解水体的紊流流态是如何产生的。再比如,对于污染物在有边界的水体中进行迁移、扩散的二维水质模型解析解时,《环境系统分析教程》及《环境影响评价》教材只是简单提到“通过假设虚源来模拟边界的反射作用”,那么怎样假设教材中并没有进一步解释,学生也很难理解。对于这一问题,结合《环境水力学》中相关内容对“像源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关注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能力

作为安庆市唯一的省属高等院校,安庆师范大学对本市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起到提供专业人才的作用[4]。环境系统分析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各类环境质量数学模型的应用可为环境影响预测、环境规划与管理、污染控制系统的选址与设计、污染现状分析与治理研究等提供有力的、定量的科学依据。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掌握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对于其成为能够从事环境保护规划、管理、设计、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比如,如何建立零维水质模型确定某一小型湖泊或水库的水环境容量,如何将一维稳态水质模型与最优化模型相结合对某一河段的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最优化设计,这些训练将在某种程度上提高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积极鼓励学生走出去,参与当地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明确环境系统分析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以此作为促进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

4结束语

通过对环境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的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习热情及对知识的掌握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希望通过对该课程教学的不断摸索,能够使学生将学习期间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适应社会的实用技能,能够学有所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计红 单位:安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程声通.环境系统分析教程[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10.

教学系统论文篇(11)

整体性是系统思维的根本特征。系统都是由要素相互关联而构成的整体。若想把握其全貌,就应自觉超越看待事物联系的局限。系统思维并不忽略要素与系统内在的有机关联性。系统思维强调内因是主要的因素,也承认外部原因,从内外互动关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层次性。

系统是由不同层次的要素组成的复合体。这种层次性要求主体从多方面对待复杂的事物,不搞“整体划一”,要善于发现复杂事件背后的运作机制,揭示深层次的非线性因果关系的作用。同时注重系统的连续性,注重考察系统中不同事件互动所产生的因果关系,形成描述各种问题互动关系及其变化形式的概念。

3.动态性。

任何系统都不是静止不变的,不管是系统之间还是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换。因为系统又具有时延性,使难以觉察的缓慢变化不断积累放大,所以必须学会识别缓慢渐进的过程,用动态思维代替静止思维,还要看到过程中的细节复杂性和动态复杂性。四是有序性。实现有序性目标是系统思维的内在要求。系统自身完善和外部环境对系统的影响都是为了实现系统的优化,以便系统朝着井然有序的方向发展。然而,任何系统作为处在变化发展过程中的事物,都具有多种变化发展的向度性,也就要求主体注重优化的路径选择。

二、树立正确的学校安全教育系统观

学校的安全问题来自针对学校的各种威胁,对学校安全的威胁来自多方面的因素。国内外大量信息表明,这些针对学校安全的威胁在许多方面超出了人们的预料。由于各种生存压力的剧增,学生生活的周遭环境影响他自己的期望,那么教会他们排除障碍的安全教育真正落实显得无比重要。安全教育走进学生的生活,需要学校管理者学会用系统思维方式处理各种安全问题,目的在于能够从个体与系统的辩证关系出发审视学校安全教育不同层面的工作。学校安全教育作用的发挥不是单凭某个要素就能完全体现的。即使是某个要素充分展示自己的功能,安全教育的整体效果也不一定会因此而放大。因为“解释复杂现象不仅要估计到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要素之间联系的总和”。如果仅仅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学校安全教育效果,忽视对其组成部分的认识和考察也是不科学的。学校安全教育自身有多个组成要素,管理者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工作效果是不可能保证安全教育整体效用的。学校安全教育的各个要素,包括安全教育本身,只有在关系思维中才能解读它们,“必须把每个部分放置在它们依存的系统中才使它们获得意义”,回过来再从关系中寻求解决安全问题的答案。因此,强调学校安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时,不能忽略学校安全育系统本身就是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个部分,并且其构成中各部分有自己独立的整体性。比如,个体安全观是学校安全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也是由安全主体、安全目标、安全内容和安全手段构成的大系统,可以说每一个方面又是安全观的缩影。反观当前学校对安全教育的研究与行动,往往只看到问题的局部原因,犯下更多以偏概全的错误。当前,关于大、中、小学生犯罪的报道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热议。众多媒体和社会人士撰文或发表言论,指责学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失误,认为是学校忽视法制宣传教育直接导致学生犯罪事件增多。从案情来看,不否认学校安全教育内容的缺失与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之间有间接联系,但绝对不赞成将学校安全教育工作不到位作为造成学生犯罪的“同谋”。调研结果显示,县市级以上的学校无一例外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农村学校则不能保证安全教育的正常进行。城区学校通过举办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开设了不同程度的安全教育课,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学习如何自救,掌握可操作性强的避险知识。同时,在室外通过模拟演练,教给学生一些更实用的逃生办法。然而,安全教育的效果是隐性的,学生自身思想消极,错误地认为自己不出事或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就行,安全意识淡薄。从学校自身来看:一方面,随着在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弱化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上相关部门对安全问题重视不够,安全隐患就像布满灰尘的镜子淡出人们的视线。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学校把安全教育课变成了语文课,一学期下来至多上两三次安全教育课,且没有课程计划,教学时间与教育内容随机安排,课堂上教师播放几张幻灯片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无法得到全面有效的安全教育。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无知是首恶。没有对安全教育相关深切的认知,遇到危险很难应对自如,可想而知,安全教育内容对预防学生犯罪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对各类学生犯下的案件分析,发现安全教育的缺乏与轻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负面因素,这种现象一直在学校里长期存在。中小学安全教育的缺乏与轻视主要反映在课程建设上。安全教育一直游离在课程建设的边缘,在学校里地位低下,排在“历史、地理等副科”之下,为遮人耳目,它还披上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表”,一般学校走廊、宣传栏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一旦有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它才能被请进“厅堂”,领导讲过教师再讲,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因为它开展的方式过于随意,给学生一种慵懒的感觉,造成他们形成一种“危险事不关己”的错误判断,时间让警觉就变得迟钝起来,危险即便是可以脱离,但“生锈”的大脑却不能够立刻被激活。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家庭、网络了解和学习安全知识,但学校教育的目的性是不可取代的,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仍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用系统观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学校安全教育方方面面的变化已经影响到所有人,不过,一部分影响纯粹是消极的,它们只是促使学校在旧的模式上徘徊,而另一部分影响则是积极的,因为学校绝大多数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开始转变观念。这一矛盾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层面去解读它。重要的是,实施者从组分与系统的辩证关系出发审视学校安全教育发展,对待涉及的范围和对象做到具体分析。在此,以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为例,尝试用系统思维解读学校安全教育发展。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不是简单的“要素”建设,也不是少数几个核心要素的建设,而是一种把教育者、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问题讨论结合成一体的系统。虽然各组成要素在安全教育课程系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但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圈内人”对安全教育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心照不宣,细心的学校管理者则是碍于国家课程标准象征性地在课表中设置“安全教育”一栏。即使有适切的教育内容,“赶上架”的教育者也不能较好地胜任这一课程任务,教学效果自然而然无从谈起。任何只专注于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建设的思维都是片面的。即使集中力量建设那些决定内容发展水平的核心要素,也不能忽视那些对内容发展仅有支撑作用的要素,因为系统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新的状态的临界点上,决定系统发展态势的有时不是那些所谓的核心要素,而恰恰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边缘要素。实践也证明,由于负责安全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课程系统的整体发展受阻甚至受损。管理者需从学校整体工作出发通盘考虑,时刻提醒自己要树立系统观念,用战略眼光“远视”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如果简单地把影响系统发展的多种因素归结为某种单一因素,或者在其中确定一个主导因素而低估或忽视其他因素,都是对安全教育课程建设本质的误读,必将最终影响学校乃至整个安全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中小学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及校属各有关单位要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知识宣传,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其中,经常性反映出安全教育的特殊的重要性。纵观新形势下我国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对此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进行整体建设是极其必要的。

1.以整体性为导向来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要努力实现安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整体发展。学校安全教育系统由国家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教育、文化安全教育和网络安全教育等子系统构成,要建设安全教育课程,必须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促进子系统的全面发展。转变安全教育“无用”的观念,树立大安全观。处理好传统安全知识与非传统安全知识学习的关系,有重点地推进各个教育内容。与此同时,安全教育各子系统构成要素的发展也不容忽视。比如在日常安全教育系统中,既要加强防盗、防骗、防抢等日常安全知识的教育,增强学生日常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如何保管自己的财物;也要加强社会形势及当地治安形势教育,让学生学会如何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保护自己。只有将整体发展与部分发展联系起来,才能保证工作的成效性。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也应该具有整合性。在设计初始阶段,可以暂时将教学活动放置一边,先讨论反馈问题。预先了解学生掌握的安全知识,在后续的课程设计中加入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迪•芬克博士认为,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牢牢把握核心知识掌握、学以致用目标、触类旁通目标、人性维度目标、学会学习目标和人文关爱目标等六个方面。六个目标无层次之分,课程教学中实现的目标种类越多,学生的学习效果会越好。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也应考虑全部或其中部分目标,发挥整合作用,因为它的开设目的仅用“安全”二字是远远不能概括的。此外,将安全教育课程与生命教育目标相结合,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生命的认识处于萌芽阶段,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生命教育和安全教育,既能够让他们体会到生命的宝贵,又学习了避开危险的方法。

2.以动态性为导向来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任何组织都是在一个动态系统中运转的,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课程建设理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如果仍因循守旧,就会越来越走向不安全。因此,系统思维能够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帮助受教育者增强好奇心和学习安全知识的动机。当今威胁学生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安全教育课程应适时做出调整。网络已经是各级学生学习知识和了解信息的重要工具,虚拟化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安全因素。学校一方面要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引导学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另一方面,把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在网上公开,逐步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信息化建设。动态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建立起一种繁荣的研究文化,还增加了进行安全教育内容的范围。

3.以有序性为导向来建设学校安全教育课程。

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变化是不断趋近系统有序目标的相对不平衡的过程。怀特海认为,组织进化的过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二是它靠内在的力量要创生自己的环境。学校安全教育课程本身是一个安全生态系统,它的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师队伍、教学实践等若干内容。这些内容的自我发展需顺应环境的改变,网络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青少年网瘾是危及安全的“毒瘤”,安全教育课程建设必然考虑到它潜移默化的“侵蚀”。为此,学校应遵循有序性原则,将课堂内外不同的教学环节连成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从而保证安全教育目标的实现。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基础性知识安排上提前,后续理论知识、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必要时加入进行体验教学。各级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统筹,加强计划,加强过程管理,科学地、有序地开展建设工作。以“大安全”观念为指导,从思想道德规范、法律准绳、心理健康标准、安全行为规范和生理健康标准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