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植物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5 10:46:35

植物学论文

植物学论文篇(1)

3. 化学结构图须另页绘制,基团标注无误,在文稿内注明插图位置。常见化合物的结构不必给出。表插人文中适当位置,图表应附相应的英文。

4. 参考文献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在文中注明,著录格式见本刊“征稿简则”,其中,英文期刊名的缩写参照CA,但不加点,不可随意缩写,如:Phytochem(正确为Phytochemistry),Tetra(正确为Tetrahedron)。

5. 实验部分必须简明扼要,但要使实验化学家能够据此重复出该实验,可以省略的一些实验细节:(1>常规衍生物(如乙酰化物)的制备方法;(2)化合物分离的细节,如装柱,TLC板,柱子及分馏的大小等;(3)仪器(不包括型号)及化学试剂的商业来源。

6. 新化合物采用IUPAC命名规则给出一个完整的系统名,若有必要可再取一个得体的俗名。文中化合物第一次出现时若注有编号,下文均以编号代表。

7. 每个化合物尽可能标出得率,如:化合物3 (510mg;0.0031%)。结晶须指明所用溶剂,如:白色针晶(MeOH),熔点的表示法,如:mp259—261°C。液体化合物的折射率表示法,如ngl.653„

8. 元素分析表示法,如:已知化合物(Found: C,62.9;H,5.4.Calc,forC13H)3ON4:C,62.9;H,5.3%)。新化合物(Found:C,62.9;H,5.4.C13H13ON4requires:C,62.9;H,5.3%)。

9. 比旋度的表示法:[a]?®测定值° (所用溶剂;c指100ml溶剂里化合物的克数),如[a]2D3+32.2°(EtOHiC0.32-10).

旋光每散谱(ORD)可用一系列不同波长下的[a]值或分子比旋[0]值表示。

园二色散谱(CD)可用分子椭率值如[0]256+21780,[0]307-16113或微分子色散吸收值如Ae253-1.02(MeOH;c0.164)表示。

10. NMR表示为4NMR或13CNMR,须注明仪器的频率,溶剂及内标物。化学位移以<5值(对TMS)表示,注明峰形,如:单峰(s),宽单峰(brs),双峰(d),双二重峰(dd),复峰(m)等。l3CNMR及1HNMR数所须注明所对应的碳和氢的位置,采用IUPAC定位,标为C-l,C-2;H-l,H-2。例如:I3CNMR(21.15Mz,CDC13):<530.l(t,C-5),74.1(d,C-6),121.3(d,C-3),144.2(s,C-4).'HNMR(100MHz,CDC13):<50.681(3H,S,H-18),0.884(6H,d,J=6.0Hz,H-26andH-27),0.901(3H,d,J=5.0Hz,H-21),4.342(1H,q,J6a,7a=4.5Hz,J6a,7^=2.0Hz,H-6),4.211(1H,m,Wl/2=18.0Hz,H-3a)„所用仪器频率及溶剂若在实验部分的总论中已注明,则以下皆可省略。

11. 质谱须注明所用的方法,如(EIMS, CIMS,GC-MS,FABMS等)及离解能,只须给出分子离f-峰及重要的特征碎片峰(相对强度),如:EIMS(70eVm/z(%):386[M+](36),368[M-H20]+(100),275[M-111]+(35)等。髙分辩质谱(HRMS)若有必要可多给一些信息。

12. 紫外光谱表示法,如UV/CGxHnm(lge):203(4.17)。

13. 红外光谱表示法,如IR<aB丨cnT1: 1740。官能团的指定放在圆括号内,如:1740(>C=0)„若要标明吸收带的强度,则采用以下缩写符号:w(弱),m(中等),v(可变),s(强),vs(很强)。

14. 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及有关的缩写符号须规范化(参考CA),如氘代溶剂CDC13, DMSO-d5,D20,pyridine-d5等。常见化学试剂在文中均以化学符号表示,如:MeOH,EtOH,n-BuOH,PrOH,iso-PrOH,PhOH(苯酚),petrol(石油醚),CHC13,CC14,C6C6,Et20,Me2CO,HOAc,EtOAc,THF,Ac20.NaOMe,CH2N2,HC02H(甲酸),TCA(三氣乙酸),TFA(三氟乙酸),NaOAc,NaOH,HC1,H,S04,CO,,H, B03.nh3,N2等。

15. 制备薄层析须注明(1)薄层厚度;⑵样品的量;(3)确定带的方法;⑷从吸附剂上洗脱下化合物所用的溶剂。特殊TLC的吸附剂须注明,如:AgN03-硅胶(1:9)。

植物学论文篇(2)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调整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该课程已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造,弱化生物学相关理论的讲解,加强应用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授,建立起适应生态旅游专业本身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1.课程框架体系的调整

传统的课程构架是按总论和各论讲解,各论是分科属讲述的,对种的特征和应用讲述较少,重点强调的是植物的科属特点。在课堂实践中发现,该教学法对于生态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效果不好。根据生态旅游专业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而生物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弱化了植物所属的科属及其特征,仅需学生掌握该种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观赏特性。

2.教学内容的改进

观赏植物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对生态旅游专业学生而言,要培养学生认识和讲解能力,并以新颖有效的手段实现教学目标。在具体实践中,理论知识做到“适度”“够用”,仅用6学时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点到为止。将剩余的大部分学时放到植物种类的教学中,主要给学生介绍旅游中常见的观赏植物的种类、特征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并结合实习,使学生能掌握北方常见的观赏植物上百种,学会讲解该植物。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拓宽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做到教学相长。

1.理论教学方面

(1)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中,通过形象的演示,加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教师通过自己拍照、网络等方法积累教学材料,将图片、动画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特殊性,对于形态特殊的观赏植物,一张图片就可以让学生深刻记忆,如黄栌、银杏等。

(2)利用启发式教学。观赏植物学不仅是自然科学,还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相关知识如诗词、典故、花语等的积累,使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在课堂教学时,放一些植物图片,启发学生用专业的词汇去描述;采集相关的植物标本带到课堂,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每次课利用5-10分钟让学生讲解观赏植物的趣事及见过的有特色的植物,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且可以提高自信心及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方面

(1)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实习3-4次,主要是常见树木和花卉的识别。秦皇岛市区各大景区有观赏植物上百种,从春天的迎春、玉兰,到夏天的荷花、合欢,到秋天的木槿、,到冬天的腊梅等,再到四季常绿的松柏等。四季有景、四季有花,非常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

(2)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要想让学生尽快掌握大量的树种识别知识,只有培养学生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学会归纳,善于总结,在对比的同时,可以更好地认识植物。在实践教学中,除了观赏植物的识别外,还要注重学生对观赏植物的讲解能力,让学生对各类植物进行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植物学论文篇(3)

2科研、实践和教学互促共进

科研是教学的助推剂,优秀的教学要求能融入大量的科研前沿发展动态,适时介绍有关植物保护学的小故事和研究经历,将教学和生产实际相联系,使教学达到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统一。当然,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中涉及的前沿信息只能简略介绍,课外可再开展相关的科研讲座来详细的跟踪植物保护学新热点与新趋势等,进一步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科前沿的距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另外,可根据任课教师的研究课题开设相关的综合性大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在科研中严谨、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生产实践活动是很多老师容易忽视的,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药肥料新产品的研发等需要授课教师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身体力行从事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及时把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植物病虫草害种类及危害、难以解决的关键问题等介绍给学生,可有效避免课堂教学与生产相脱节,提高教师将实践和理论融合的能力。反过来,教学也能极大的促进科研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会迸发出许多新的火花,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为科研提供方向。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运用,同时科研、实践过程中的部分成果又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教学和科研、实践是紧密相关的,教室、实验室、田间都是教师工作的场所,在“理论—实践—理论”的不断循环中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3推广合作式教学模式

合作式教学是指采用教学团队(分工明确、协调统一)来组织教学,譬如不同种类的病害、昆虫、杂草等可安排不同的老师讲授,多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一方面教师根据学术专长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利于学生掌握与课程教学各模块相关的最新学科科研进展,使教学知识更全面、更精深;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和不同风格的老师(讲授方法不同、阅历不同、认知程度不同、科研方向不同)交流、沟通、对话,学习到多个老师身上的优点。教师不仅要传业、授道、解惑,而且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卓越的创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教师自身的形象和个人魅力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知识渊博、谦逊、有激情、有亲和力、把学生当朋友、对学生亦爱亦尊重的老师更受学生欢迎。老师的激情能很好的感染学生、熏陶学生、驾驭课堂,让学生与授课教师达到思想上的共舞。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用心上好每一堂课,用心关爱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课前可在教室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小视频、小新闻等,以缓解课堂沉闷的气氛。课间也非常重要,有些老师一上完课就匆忙离开,和学生零沟通,以至于一门课讲完,部分学生还不知道授课教师的名字。课间其实是和学生培养感情的大好时机,走到学生中间,和他们谈谈心、聊聊天,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所思考、所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老师平易近人,使其课堂上认真听课,并积极活跃的参与其中。课下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包括邮件、电话、网络等形式。教师在上第一次课时就应将老师的个人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可根据学生的意见逐步形成适合课程自身特点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课程结束时可进行教学情况问卷调查,以便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包括内容安排的合理性、教学重难点、讲课方法、课程讨论、作业布置、实验准备与安排、教学效果等情况。

5重视绪论课

讲好每节课是教师的职责,而绪论课更需要下更大功夫来备课。成功的绪论课可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丰富、有作为、有前途。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给学生展示大量的有害生物危害照片,让学生认识到进行植物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用丰富的教学资料及高清晰度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结合教师自身科研、实践的经历与体会,根据内容巧妙的分析我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历史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我国的特色与优势,以及与国际前沿的差距等,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国际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学好课程和专业的责任感。

6尝试研究参与式教学

大学授课有3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满堂灌式教学,即单纯的讲课,把知识要点、相关内容硬塞给学生,学生不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第二种境界是展示型教学,即通过演示、展示等形式来配合讲授。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理解性的学习,但仍没有改变“老师站着讲、学生坐着听”的局面。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从第一节课讲到期末,尽可能的把所知全部告诉学生,学生感觉到老师讲的都懂了,课下便不会再去查阅相关资料、深入思考,容易导致思维僵化。给学生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是很多老师忽视的问题,好的教学重在启迪,让学生获得自学能力和拓展能力。正如哈佛大学女校长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演讲所说:“教育的最大魅力,不在于给出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让学生们挥之不去、足够一辈子去思考的大问题。”第三种境界是参与式教学,某些时候可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课、老师点评、课上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这样学生课下就会查阅相关资料、认真思考、相互讨论,自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学生还能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课前可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小专题(譬如植物害源的种类与危害、植物保护的作用与地位、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概况、化学农药的利与弊、生物天敌的利用、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等),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每次上课安排1~2位同学做5~10min的专题小报告,老师和学生进行点评、讨论后引出新课内容。课上学生上讲台汇报时,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一些任务可分小组安排,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大学阶段学习知识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参与式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体会到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体。

7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提问包括课程讲解过程中的提问、课间提问和课下提问。在课堂上根据内容适时提出问题,是实现教学互动、活跃课堂气氛的良好方法。上课前老师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在围绕这些问题讨论时又会产生很多相关的想法,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养成提问的良好习惯。譬如,在讲授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时,提问有害生物治理对生物生态安全的影响,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同时将植保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了解各种防治措施的利与弊,形成综合防治的意识。同时,问题也是教学效果的最好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来修订教案。

8应用案例教学法

很多老师教学时注意到了“照本宣科”这个问题,他们认为不能只照着一本教材讲课,于是便多看了几本书,将这些书的内容综合起来讲授,但其实照着一本书念和照着多本书读的性质是完全一样的。教一门课分为教什么、怎么教两部分内容,后者更重要,讲完课后学生会应用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案例式教学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介绍农作物重要病、虫、草害时,因各种作物上病虫草种类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结合地区区域特点选取重点案例进行讲解,能让学生掌握要领,理解针对一种病害、虫害或草害应该如何去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及如何结合新技术对其加以控制,并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学生再遇到未讲解的或新发现的病虫草问题时便知道如何去思考、研究和解决,这样就大大缓解了“教学内容多、学时少”的矛盾,提高课堂效率,使讲授内容既不脱离教材,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9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而不是保证,巧用、会多媒体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而很多年轻教师存在“多媒体依赖症”,离了多媒体就不能讲课,但完全用多媒体讲课很难控制幻灯片的放映速度,导致学生既顾不上听课又没记好笔记,影响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接受。如果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结合起来,效果将完全不同。多媒体应主要用来给学生展示相关照片、图片、动画、前沿知识等内容,变静为动、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真实直观,画面设计需注重效果,文字不能过多、简明概括要义即可,要避免文字堆砌和“书本搬家”。而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则可通过板书来呈现。幻灯片和板书相结合、图文并茂,利于教师更好的掌控课堂、控制速度,而且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0加强实践教学

实验课、田间实习课和理论课的讲授交叉进行,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便开展相关的实验课或田间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在实践中升华。实践教学时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有理想结果,重在分析查找原因,坚决杜绝凭凭空虚构实验数据。室外实践教学是植物保护学课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实地采集或观察标本,可巩固课堂理论和实验的教学效果,现场进行指导分析的效果远远大于室内标本的观察,同时可在实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譬如,在进行植物病害的症状(病状、病征)观察实验教学时,可改变传统的室内标本(长时间存放后褪绿,霉状物、粉状物等病征模糊)观察教学法,而把学生带到大自然,让学生有目的的观察活体实物标本,可清晰直观的看到番茄病毒病的花叶变色与叶片畸形、番茄疫病造成的坏死、黄瓜枯萎病的萎蔫(剖开病茎可看到维管束变褐)、黄瓜霜霉病叶片上的霜状霉层、灰霉病病部的霉状物、瓜类白粉病叶片上的粉状物、细菌性病害的菌脓等症状,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实验的教学效果。综合性实习是植保课程的重要环节。可在绪论课时就明确给学生安排任务,要求他们在课程学习期间利用空闲时间到田间识别并采集病虫标本(可分散进行),在室内进行鉴定,并制作标本上交,期末时每人至少上交15个不同属或种的标本。这样学生学以致用,可了解生产中常见病虫的种类及特点,同时还大大丰富了实验室标本。

植物学论文篇(4)

论文格式和基本规范

根据有关部门颁发的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及《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等文件精神,现列出以下论文著录规范细则,以供作者参考。

一、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

"摘要"要求摘出文章中重要而有新意的主要观点,并给予客观、具体的陈述;应避免带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评论口吻和脱离具体内容的解释方式;不求反映文章概貌,应避免下述用语:1.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2.本文对什么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独到见解等。

[稿例分析]本刊来稿的摘要有时存在与提要的概念相互混淆的问题。摘要与提要不同点在于:摘要着眼于客观地向读者介绍文献的精华,以利于其迅速决定是否有必要继续阅读全文,主要适用于学术论文;提要则着重对文章内容或作者的生平、背景进行介绍和评价,意在向读者宣传推荐该著作,主要适用于书籍。

英文摘要不一定要重复中文摘要内容,表述内容可以不同,但同样须简明扼要。

(2)关键词

关键词又称叙词或主题词,指在论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表达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词。应是具检索意义的学科专用名词或名词词组。应该依据文献的题名和前言、结语、目次等不同部分,归纳出中心主题因素与修饰限定主题因素,根据需要进行精选和取舍;避免主观性,强调客观标准;应注意主题词的全面性和专指性。所选词语须概念清楚、确切,避免多义性。

[稿例分析]有的作者在关键词中选择一些比较生僻、生造的词汇,或与其论文内容容量不很相称的,比较空泛、抽象的词汇,既不能从关键词里准确地反映该论文的实际情况,也会为在网络上查阅搜索带来不便。

二、注释与参考文献

(1)注释

注释主要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文内某一特定内容作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可夹在文内(加圆括号),也可排在文末。序号用带圆圈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2)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著录

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每一引用文献必须同时在文中及文未的"参考文献"两个部分予以注明。论文中,每一文献条目按引文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被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需表明引文具体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中文文献:第xx页;英文:p.xx)或章、节、篇名。示例:

文中:"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单出曰声。"[1](《史记乐书》:第1180页)

文未:[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

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3)参考文献的格式

参考文献条目列于文末。其格式为: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研究报告:

[序号]作(编)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1]钱仁平.中国小提琴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b.期刊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示例:

[2]陈鸿铎.谈马勒《第一交响乐》的音乐创作[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81(4):39-47.

face=宋体>

c.论文集中的单篇论文:

[序号]论文作者.论文题名[A].论文集编者(任选).论文集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起止页码.

示例:

[3]刘桂腾.单鼓音乐研究[A].田联韬.民族音乐论文集[C].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face=宋体>社,1990.176-77.

d.报纸文章:

[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及期号(版次).

示例:

[4]史君良.围绕旋律婉转歌唱[N].音乐周报,2002-11-215(3).

e.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者或可获得地(网)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5]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0-04.

f.各种未定类型的文献:

[序号]作(编)者.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

[6]温廷宽,王鲁豫.古代艺术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g.外文文献

引文及参考文献中的论文排序方式基本同中文文献;书名及刊名用斜体字,期刊文章题名用双引号;是否列出文献类型标识号及著作页码(论文必须列出首尾页码)可任选;出版年份一律列于句尾或页码之前(不用年份排序法)。

示例:

[7]Nettl,Bruno.TheStudyofEthnomusicology:Twenty-nineIssuesandConcepts[M].UrbanaandChicago:UniversityofIllinoisPress,1983.

[8]Harrison,Frank."UniversalsinMusic:TowardsaMethodologyofComparativeResearch."WorldofMusic,1977,19(1-2):30-36.

外文文献一定要用外文原文表述(也可在原文题名之后的括号内附上中文译文),切忌仅用中文表达外文原义。

示例:

对:[9]Rees,Helen.EchoesofHistory:NaxiMusicinModernChina[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对:[9]Rees,Helen.EchoesofHistory:NaxiMusicinModernChina(历史的回声: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

误:[9]李海伦.历史的回声:当代中国的纳西音乐.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知识扩展:最全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学位论文用纸规格为A4,页面上边距和左边距分别为3cm,下边距和右边距分别为2.5cm.页眉:奇页页眉为“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偶页页眉为论文题目(不包括副题目),居中,5号宋体字,页边距为2cm.页脚:需设置页码,页码从正文第一页开始编写,用阿拉伯数字编排,正文以前包括摘要的页码用罗马数字,一律居中。

1、封面:封面内容包括论文题目、指导教师、学生姓名、学号、系(部)、专业、毕业时间等信息,此页不编排页码。

2、题目: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主要的内容,恰当、简明、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0字以内。

3、摘要:①正论文第一页为中文摘要,学位论文摘要约300~500字,应说明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

要突出本论文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见解,语言力求精炼。

为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②英文摘要在文后(参考文献后),内容与中文同,不超过250个实词,上方应有英文题目。第二行写学生姓名,指导老师…等信息;关键词,应与中文对应,便于交流。外文论文(设计)

中文摘要:

(1)标题小4号黑体,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1.5倍行距;(3)关键词:小4号宋体。

英文摘要:

(1)题目用小2号TimesNewRoman,1.5行距,段前0行,段后0行;(2)主体部分用5号TimesNewRoman,1.5倍行距;(3)关键词:小4号TimesNewRoman.

4、目录:

应独立成页,包括论文中全部章、节的标题(即一级、二级标题)及页码。目录要求标题层次清晰,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1)“目录”二字,中间空2格,小2号黑体,段前段后0.5行距;

(2)主体部分用小4号宋体,左对齐,段前段后为0,1.5倍行距;

5、引言:在论文正文前,应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对本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有针对性的简要综合评述和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等。

6、正文: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写作内容可因研究课题性质而不同,一般包括:

①理论分析;②研究材料和实验计算方法;③经过整理加工的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与理论计算结果的比较;本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方法的比较等。

(1)正文部分

①正文标题:1级标题:黑体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5行;2级标题:宋体加黑,小4号字,段前0.5行,段后0行;3级标题:楷体GB2312,小4号字,TimesNewRoman;②正文内容:宋体小4号字,首行缩进,1.5行距。引言和正文凡是引用文献处,应在引用句后括号[]内标明123,上标。示例为:[1].

(2)量和单位

各种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标准GB3100-GB3102-93.非物理量的单位可用汉字与符号构成组合形式的单位。

(3)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应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的统一规定正确使用,忌误用和含糊混乱。

(4)外文字母

外文字母采用我国规定和国际通用的有关标准写法。

要分清正斜体、大小写和上下脚码。

(5)公式

公式一般居中放置;小4号宋体,公式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公式与编号之间不加虚线。公式下有说明时,应在顶格处标明“注:”.较长公式的转行应在运算符号处。

(6)表格和插图

①表格。每个表格应有自己的表序和表题。表内内容应对齐,表内数字、文字连续重复时不可使用“同上”等字样或符号代替。表内有整段文字时,起行处空一格,回行顶格,最后不用标点符号。

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中文五号宋体字,TimesNewRoman.,表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表格用三线表。表头文字宋体加粗,表内文字宋体5号。

②插图。每幅图应有自己的图序和图题。一般要求采用计算机制图。

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中文为五号宋体字,5号TimesNewRoman图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写。

③图、表中的附注写在图或表的下方,小5字体,字母顺序编号。

7、结论:结论应该明确、精炼、完整、准确。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

应认真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在本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新见解的意义,也可以在结论中提出建议、研究设想、仪器设备改进意见、尚待解决的问题等。

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律放在文后,其书写格式应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着,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研究报告,S标准,P专利。

(1)只列作者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

(2)标题4号黑体;主体部分可按一般学报格式,5号宋体字,包括作者、题目、来源(出版期刊名称、年份、卷数、期数和页数。书籍须注明出版单位和年份)。段落1.5倍行距。

9、致谢:英文摘要之后。应以简短的文字对在课题研究和设计说明书(论文)撰写过程中曾直接给予帮助的人员(例如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及其他人员)表示自己的谢意,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是治学者应有的思想作风。字数不宜超过300字。

10、附录:最后一页。

参考范文:

民族植物学在社区林业教育和实践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8-0220-01

生活在山区,特别是与森林相伴的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基于一种朴实的自然生态观念,不仅在物质生活中,而且在精神生活中,在认识和感情上,他们都把森林、卜地和人及万物,放在一个共生的、同构的生态关系中。他们认为,他们赖以生息繁衍的森林和土地,不仅有实用的生活与生产价值,而且有奇异的宗教价值、伦理价值及其它价值,并由此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评判,产生出许许多多崇拜、祭祀、仪礼、节庆和习俗。他们这种传统文化在当地森林和土地的开发、使用和管理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模式并具植物学论文资料有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这些传统文化及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们,己与生活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立了不可分离的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中所包含的利用植物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朴素的生态平衡概念,正是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

民族植物学作为一个学科出现于20世纪初,但民族植物学的概念于19世纪末叶在美国就己提出了。它的含义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一定的种族为了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植物,他们和这些植物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关系,而影响这些关系有若干因子,包括地理、气候、种族、社会、历史、语言、宗教、民俗等。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森林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到破坏。在森林迅速消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人口贫困加剧、经济开发与防止森林衰败两难顾及的全球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应该怎样建立一种人与森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对协调的新的森林资源经营机制,以确保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从社区林业的基本立足点来看

社区林业是从民间的角度来研究林业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发展林业,使人民从中获益。从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与农村社区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农村社区居民进行的任何森林经营活动,他们经营森林资源的目标与有关发展的社会口标并没有什么本质联系,而是与其自身的生存策略紧密相连。所以,社区林业特别强调当地人的参与,这是其最主要的原则和最本质的特征。这种参与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发动群众”,而是导向最终完全自主的参与,参与的目的和最终目标是自主性。自主性首先是“自我意识”,也就是当地人民自己意识到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机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和潜力,认识到所处的社会、自然条件,认识到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境界;其次是“自决”,当地人民自己决定发展方向和目标以及发展的策略、措施:第三是“自主控制”,即自主经营和管理。另外,自主性还意味着权利和责任。综上所述,社区林业的目标是:(l)促进人力资源的利用,鼓励经营退化的和边缘的土地,以阻止森林的破坏过程;(2)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制度保障和提高农林业产出,促进乡村社区社会经济的综合发展;(3)满足乡村居民对林产品及森林的多种需求;(4)促进乡村居民对森林和树木资源经营的参与,并以此作为提高其自我依靠、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5)解决乡村人口中特殊弱势群体的需求;(6)社区经营应保护土著居民的文化整体性,并赋权于土著社区使其管理自己的传统资源。从这些方面不难看出,民族植物学的知识体系(即传统知识和经验)是实现社区林业目标的重要基础。

2、从社区林业的目标看民族植物学

在传统的生产力理论支配下,森林资源仅仅被看作是劳动对象,是物质财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种具体形态,森林资源是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日、资源、经济、环境相互之间关系的不断演变,人类对森林资源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森林资源不再只是劳动对象,而是人类赖以进行生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如何协调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民族植物学以其自身的理论特征和新颖的研究方法为森林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也为社区林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保证。

3、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使农村脱贫致富也是社区林业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

民族植物学关注当地人对森林及林下植物资源利用的关系,这些资源不仅是丰富多样的食品、烧柴、建材等生活必需品的重要来源,也是农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广大的山区,木材、竹藤、林果、森林食品、中药材、食用菌、花卉和森林旅游等产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产业将为振兴民族经济发挥巨大的作用。正如民族植物学家马丁(GaryMar七in,1995)所阐述的那样“旨在构建一种整体规划的概念,即不只是要提供准确的信息,并且还要产生能应用于地区发展与生物保护的实用成果”。

植物学论文篇(5)

代谢组学是对生物体内代谢物进行大规模分析的一项技术[1],它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药用植物代谢组学主要研究外界因素变化对植物所造成的影响,如气候变化、营养胁迫、生物胁迫,以及基因的突变和重组等引起的微小变化,是物种表型分析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在现代中药研究中,代谢组学在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中药资源和质量控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另外,在对模式植物突变体文库或转基因文库进行分析之前,代谢组学往往是首先考虑采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国外已有成功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对拟南芥突变株进行大规模基因筛选的例子,这为与重要性状相关基因功能的阐明和选育可供商业化利用的转基因作物奠定了基础。

图1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四个层次略

目前,还有许多经济作物的全基因组测序计划尚未完成,由于代谢组学研究并不要求对基因组信息的了解,所以在与这些作物有关的研究领域具有更大的利用价值,这也是其与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研究相比的优势之一。代谢组学研究涉及与生物技术、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化学计量学和信息学相关的大量知识,Fiehn[2]对代谢组学有关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类(见表1)。

1代谢组学研究的技术步骤

代谢组学研究涉及的技术步骤主要包括植物栽培、样本制备、衍生化、分离纯化和数据分析5个方面(见图2)。

1.1植物栽培

对研究对象进行培育的目的是为了对样本的稳定性进行控制,相对于微生物和动物而言,植物的人工栽培需要考

表1代谢组学的分类及定义略

虑更多的问题,如中药材在不同年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以及光照、水肥、耕作等环境因素的微小差异都可引起生理状态的变化,而这些非可控及可控双重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精确的控制,从而影响药用植物代谢组研究的重复性。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推荐使用大容量的培养箱[3],定时更换培养箱中栽培对象的位置,以及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等,FukusakiE[4]利用无土栽培系统将水和养分直接引入植物根部,并且对供给量进行精确地控制,大大提高了实验的重复性。

1.2样本制备

为了获得稳定的实验结果,样本制备需要考虑样本的生长、取样的时间和地点、取样量以及样本的处理方法等问题,并根据分析对象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极性等理化性质及其相对含量大小对提取和分离的方法进行选择,逐一优化试验方案。MaharjanRP等[5]用6种方法分别对大肠杆菌中代谢产物进行提取,发现用-40℃甲醇进行提取的效果最好。现阶段代谢组学的分析对象主要集中在亲水性小分子,尤其是初级代谢产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毛细管电泳质谱(CEMS)联用都是分析亲水小分子的重要技术。FiehnO等[6]使用GCMS对拟南芥叶片中的亲水小分子进行了分析,发现酒石酸半缩醛、柠苹酸、别苏氨酸、羟基乙酸等15种植物代谢物。

1.3衍生化处理

对目标代谢产物的衍生化处理取决于所使用的分析设备,GCMS系统只适合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一般则使用紫外或荧光标记的方法对样本进行衍生处理,BlauK[7]对酯化、酰化、烷基化、硅烷化、硼烷化、环化和离子化等衍生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而离子化抑制常使得质谱分析过程中目标代谢产物的离子化效率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分离过程中污染物与目标代谢物难以完全分离开所引起的,优化色谱分离时间可有效缓解离子化抑制,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对上百种代谢产物的分离时间进行优化,利用非放射性同位素稀释法进行相对定量可以很好的解决该问题。HanDK等[8]应用同位素编码的亲和标记(ICAT),根据经诱导分化的微粒蛋白及其同位素标记物的峰面积比,对该蛋白的相对含量进行分析。ZhangR等[9]发现同位素标记技术也可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但是却存在许多困难。活体的同位素标记方法对于同位素的洗脱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技术,目前关于使用34s的研究已有报道[10]。

图2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步骤略

1.4分离和定量

分离是代谢组学研究中的重要步骤,与质谱联用的色谱和电泳分析技术都是使用紫外或电化学检测的方法进行定量,其对代谢组数据的分辨率与定量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TomitaM等[11]总结了各种色谱分离法中经常遇到的技术问题,认为毛细管电泳和气相色谱法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已成为代谢组学研究的常规技术手段之一,液相色谱因其适用范围广,应用也相当广泛。

TanakaN等[12]用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进行分离,认为使用硅胶基质填充毛细管整体柱的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具有用量少、灵敏性高、低压降高速分离等优势;同时,TolstikovV等[13]也使用硅胶填充的毛细管液相色谱方法对聚戊烯醇类异构体进行了有效分离,获得了很好的分辨率。TanakaN等[14]发现二维毛细管液相色谱法的分辨率比传统的高效液相法高10倍。相对于其他色谱方法而言,超临界流体色谱(SFC)是分离疏水代谢物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特别适用于分离那些传统HPLC难以分析的疏水聚合物,BambaT等[15]通过SFC对聚戊烯醇进行分析,证明其具有较好的分离能力。针对质谱中存在的共洗脱现象,HalketJM等[16]发明了一种适用于GCMS的反褶积系统,对共洗脱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与识别。AharoniA等[17]使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对非目标代谢物进行分析,快速扫描植物突变样品,获得了一定量的代谢成分。

与分离一样,定量能力也是代谢组学研究中的重要因素,其取决于各分析系统的线性范围。傅立叶转换核磁共振(FTNMR)、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以及近场红外光谱法(NIR)等技术由于敏感性低,重复性受共洗脱现象影响较小也被用于检测中。近年来,FTNMR技术常被用于植物代谢组的指纹图谱研究[18],但由于NMR分析需要样品量较大,分析结果易受污染,GriffinJL[19]发现将统计模式识别与FTNMR相结合可以对代谢物进行全面分析。除FTNMR之外,FTIR通过对有机成分的结构进行常规光谱测定,也可适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特别是应用于构建代谢组学的指纹图谱。尽管它不能对代谢物进行全面分析,但对具有特定功能的组分却有很好的定量效果,对从工业及食品原材料中分离的代谢混合物也可以进行全面分析,目前,已有学者将其成功地应用于拟南芥[20]和番茄[21]代谢产物指纹图谱的研究中。

1.5数据转换

为阐明代谢物复杂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需要进行多变量分析,将原始的色谱图数据转换为数字化的矩阵数据,通过对色谱峰鉴定和整合从而进行多变量分析。由于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光谱数据需要通过适当的数据加工方法进行校正,包括:①降低噪声;②校正基线;③提高分辨率;④数据标准化。JonssonP等[22]报道了一种关于GCMS色谱图数据处理的方法,可以对大量代谢产物样品进行有效的识别。

2代谢组学中的数据分析方法

2.1主成分分析法(PCA)

主成分分析法,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相互独立的主成分指标线性组合来表示,反映原始测量指标的主要信息。使得分析与评价指标变量时能够找出主导因素,切断其他相关因素的干扰,作出更为准确的估量与评价。PCA数据矩阵通常来自于GCMS,LCMS或CEMS,因此将目标代谢产物作为自变量,而相应的代谢产物含量作为因变量,定义与最大特征值方向一致的特征向量为第一主成分,依此类推,PCA便能通过对几个主要成分的分析,从代谢组中识别出有效信息。主成分分析有助于简化分析和多维数据的可视化,但是该方法可能导致一部分有用信息的丢失。

2.2层次聚类分析法(HCA)

层次聚类分析法也常用于代谢组学的研究中,它是将n个样品分类,计算两两之间的距离,构成距离矩阵,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再合并、计算,直至只有一类为止。进行层次聚类前首先要计算相似度(similarity),然后使用最短距离法(NearestNeighbor)、最长距离法(FurthestNeighbor)、类间平均链锁法(BetweengroupsLinkage)或类内平均链锁法(WithingroupsLinkage)四种方法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该方法虽然精确,但计算机数据密集,对大量数据点进行分析时,更适合选用K均值聚类法(KMC)或批次自组织映射图法(BLSOM),而HCA适合将数据转换为主成分后使用。

2.3自组织映射图法(SOM)

神经网络中邻近的各个神经元通过侧向交互作用相互竞争,发展成检测不同信号的特殊检测器,这就是自组织特征映射的含义。其基本原理是将多维数据输入为几何学节点,相似的数据模式聚成节点,相隔较近的节点组成相邻的类,从而使多维的数据模式聚成二维节点的自组织映射图。除PCA和HCA外,SOM同样也可应用于包括基因组和转录组等组学研究中[23]。最初SOM计算时间长,依靠数据输入顺序决定聚类结果,近年来SOM逐渐发展成为不受数据录入顺序影响的批次自组织映射图法(BLSOM)。由于BLSOM可以对类进行调整,且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优化次序优于其他聚类法,已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数据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4其他数据采矿方法

除PCA、HCA和SOM外,很多变量分析方法都可用于植物代谢组学的分析。软独立建模分类法(SIMCA)是利用主成分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分类和预测,适合对大量样本进行分析;近邻分类法(KNN)和K平均值聚类分析法(KMN)也可用于样品分类;主成分回归法(PCR)或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使用。然而到目前为止由于还没有建立一个标准的数据分析方法,代谢组学仍然是一门有待完善的学科。

3代谢组学在药用植物中的实践

植物药材来源于药用植物体,而药用植物体的形态建成是其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代谢活动的结果。植物代谢活动分为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初生代谢在植物生命过程中始终都在发生,其通过光合作用、柠檬酸循环等途径,为次生代谢的发生提供能量和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原料。次生代谢往往发生在植物生命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其主要生物合成途径有莽草酸途径、多酮途径和甲瓦龙酸途径等。植物药材含有的生物碱、胺类、萜类、黄酮类、醌类、皂苷、强心苷等活性物质的绝大多数属于次生代谢产物,因此探讨次生代谢产物在药用植物体内的合成积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提高活性物质含量、保证药材质量、稳定临床疗效等具有重要意义。孙视等[24]通过对银杏叶中黄酮类成分积累规律的研究,提出了选择具有一定环境压力的次适宜生态环境解决药用植物栽培中生长和次生产物积累的矛盾。王昆等[25]以人参叶组织为材料,总结了构建人参叶cDNA文库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为今后关于人参有效成分如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的基础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指导。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Keasling等[26]采用一系列的转基因调控方法,通过基因工程酵母合成了青蒿素的前体物质——青蒿酸,其产量超过100mg/L,为有效降低抗疟药物的成本提供了机遇。经过长期的研究积累,人们对代谢途径的主干部分(为次生代谢提供底物的初生代谢途径)已经基本了解,例如酚类的莽草酸途径,萜类的异戊二烯二磷酸(IPP)途径等。被子植物中一些相对保守的次生代谢途径也得到了很好的研究,如黄酮类、木质素的生物合成与调控。然而,对次生代谢最丰富最神奇的部分——特定产物合成与积累的过程,还所知甚少[27]。

4展望

近年来,代谢组学正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人已加入到代谢组学的研究中。随着代谢组学积累的数据和信息量的增大,其在药用植物学各个领域的应用价值也与日俱增。它将不仅能对单个代谢物进行全方面的分析,更能寻找其代谢过程中的关键基因、通过代谢指纹分析对药用植物进行快速分类、进一步研究药用植物有效成分代谢途径以及环境因子对植物代谢和品质的影响与调控机制。

然而依据传统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的指导思想,目前急待解决的是中药种质资源的代谢组学研究和中药体内作用的代谢组学研究。同时,代谢组学在分析平台技术、方法学手段和应用策略等方面相对于其他组学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其他学科的配合和介入。相信随着更有力的成分分析设备的使用及代谢组数据库的建立,药用植物代谢组学将对中医药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WECKWERTHW.Metabolomicsinsystemsbiology[J].AnnuRevPlantBiol,2003,54:669-689.

[2]FIEHNO.Metabolomics—thelinkbetweengenotypesandphenotypes[J].PlantMolBiol,2002,48:155-171.

[3]TRETHEWEYRN.Metaboliteprofilingasanaidtometabolicengineeringinplants[J].CurrOpinPlantBiol,2004,7:196-201.

[4]FUKUSAKIE,IKEDAT,SUZUMURAD,etal.Afaciletransformationofarabidopsisthalianausingceramicsupportedpropagationsystem[J].JBiosciBioeng,2003,96:503-505.

[5]MAHARJANRP,FERENCIT.Globalmetaboliteanalysis:theinfluenceofextractionmethodologyonmetabolomeprofilesofEscherichiacoli[J].AnalBiochem,2003,313:145-154.

[6]FIEHNO,KOPKAJ,TRETHEWEYRN,etal.Identificationofuncommonplantmetabolitesbasedoncalculationofelementalcompositionsusinggaschromatographyandquadrupolemassspectrometry[J].AnalChe,2000,72:3573-3580.

[7]BLAUK,HALKETJM.Handbookofderivativesforchromatography[M].2nded.JohnWiley&Sons,Chichester,1993.

[8]HANDK,ENGJ,ZHOUH,etal.Quantitativeprofilingofdifferentiationinducedmicrosomalproteinsusingisotopecodedaffinitytagsandmassspectrometry[J].NatBiotechnol,2001,19:9469-9451.

[9]ZHANGR,SIOMACS,WANGS,etal.Fractionationofisotopicallylabeledpeptidesinquantitativeproteomics[J].AnalChem,2001,73:5142-5149.

[10]MOUGOUSJD,LEAVELLMD,SENARATNERH,etal.Discoveryofsulfatedmetabolitesinmycobacteriawithageneticandmassspectrometricapproach[J].ProcNatlAcadSciUSA,2002,99:17037-17042.

[11]TOMITAM,NISHIOKAT.Forefrontofmetabolomicsresearch[M].Tokyo:SpringerVerlagTokyo,2003.

[12]TANAKAN,KOBAYASHIH,ISHIZUKAN,etal.Monolithicsilicacolumnsforhighefficiencychromatographicseparations[J].JChromatogrA,2002,965:35-49.

[13]BAMBAT,FUKUSAKIE,NAKAZAWAY,etal.Rapidandhighresolutionanalysisofgeometricpolyprenolhomologuesbyconnectedoctadecylsilylatedmonolithicsilicacolumnsin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J].JSepSci,2004,27:293-296.

[14]WIENKOOPS,GLINSKIM,TANAKAN,etal.Linkingproteinfractionationwithmultidimensionalmonolithicreversedphasepeptide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enhancesproteinidentificationfromcomplexmixtureseveninthepresenceofabundantproteins[J].RapidCommunMassSpectrom,2004,18:643-650.

[15]BAMBAT,FUKUSAKIE,NAKAZAWAY,etal.

Analysisoflongchainpolyprenolsusingsupercriticalfluidchromatographyand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J].JChromatogrA,2003,995:203-207.

[16]HALKETJM,PRZYBOROWSKAA,STEINSE,etal.Deconvolution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ofurinaryorganicacidspotentialforpatternrecognitionandautomatedidentificationofmetabolicdisorders[J].RapidCommunMassSpectrom,1999,13:279-284.

[17]AHARONIA,RICDEVOSCH,VERHOEVENHA,etal.NontargetedmetabolomeanalysisbyuseofFouriertransformioncyclotronmassspectrometry[J].Omics,2002,6:217-234.

[18]OTTKH,ARANIBARN,SINGHB,etal.Metabolomicclassifiespathwaysaffectedbybioactivecompouds.ArtificialneuralnetworkclassificationofNMRspectraofplantextracts[J].Phytochemistry,2003,62:971-985.

[19]GRIFFINJL.Metabonomics:NMRspectroscopyand

patternrecognitionanalysisofbodyfluidsandtissuesforcharacterisationofxenobiotictoxicityanddiseasediagnosis[J].CurrOpinChemBiol,2003,7:648-654.

[20]GIDMANAE,GOODACREBR,EMMETTCB,etal.Investigatingplantplantinterferencebymetabolicfingerprinting[J].Phytochemistry,2003,63:705-710.

[21]JOHNSONHE,BROADHURSTD,GOODACRER,etal.Metabolic

fingerprintingofsaltstressedtomatoes[J].Phytochemistry,2003,62:919-928.

[22]JONSSONP,GULLBERGJ,NORDSTROMA,etal.AstrategyforidentifyingdifferencesinlargeseriesofmetabolomicsamplesanalyzedbyGC/MS[J].AnalChem,2004,76:1738-1745.

[23]HIRAIMY,YANOM,GOODENOWEDB,etal.IntegrationoftranscriptomicsandmetabolomicsforunderstandingofglobalresponsestonutritionalstressesinArabidopsisthaliana[J].ProcNatlAcadSciUSA,2004,101:10205-10210.

[24]孙视,刘晚苟,潘福生,等.生态条件对银杏叶黄酮含量积累的影响[J].植物资源与环境,1998,7(3):1-7.

植物学论文篇(6)

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举措

(一)改进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园林植物课程实践教学分课堂实习和综合实训两部分。课堂实习一般一次1-2节课,综合实训安排时间为一周。针对以前的实习实训课程,全部由任课教师1人完成,结果造成实践课程秩序混乱,学生管理和学生实习考核困难,实习效果欠佳。2014年学校开展“园林专业团队式教学”课题研究,明确了一门课程由2-3人的小团队共同开展实施,较好地解决了实习中存在的组织难题。在实习开展前,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将全班学生分成2-3组,在介绍完实习计划和要求后再由教师团队分别带领开展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带队教师对各自团队的学生进行授课、管理和考核;实习完成后,教师团队还要进行总结,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经过这两年的试验发现,分组进行实习后,减轻了学生的管理难度,学生自觉参与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实习效果明显增强。(二)改进教学方法。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如启发式与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法。同时我们积极尝试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并积极开展网络和软件教学,取得良好效果。1.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原则上项目教学结束后应有一件可以看到的产品。(1)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明确项目任务教师操作示范学生讨论并制订计划学生协作实施计划共同完成项目检查评估(分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归档或应用。(2)在选定项目时应该注意:选定的项目应该是学生所熟悉、有兴趣的且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是有能力完成的内容。我们在课题教法研究时,将某些教学模块与项目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模块与项目一体化教学。(3)根据学生能力要求及模块教学目标要求,我们将园林植物课程分为三个模块,即:园林植物形态基础、园林植物分类基础、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在学习不同模块时,设计相应项目进行教学。(4)以“园林植物的识别与应用模块”为例,我们设计了学校园林植物调查统计项目和苗木生产企业调查两个项目,两个项目分别设置相应的调查内容和工作目标。①在实施学校植物调查统计项目时,将学生分成8人一组,再将学校按小组数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小组成员要共同完成指定区域的植物种类调查统计工作,同时对区域内植物进行身份挂牌。②在实施花卉企业调查项目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他们各自联系一家周边苗木生产企业,对该企业生产的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同时调查各种植物的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只是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必须做好计划安排,各司其职、团结协作,认真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将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不仅对植物的识别和应用有了较深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网络和软件教学。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和科技运用到实践教学中。首先是引入手机软件教学,现在手机是学生必备的学习和交流工具,让学生通过手机学习比让他们通过课本学习更感兴趣,我们给学生介绍了一款植物识别软件——形色手机软件,是一款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工具。该软件最大的功能就是运用手机拍摄植物后会自动识别植物名称,然后会显示植物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园林用途等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软件功能,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软件进行植物识别。学生对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感兴趣,学习效果非常好。其次,我们在学生中建立学习微信群,学生通过微信可以和教师、同学相互交流。再次,学校加强了校园网站建设,各专业的精品教案都挂在校园网上,我们也在抓紧制作桂林市园林植物和校园植物图片库,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网上进行课程学习。(三)制定科学的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园林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该门课程的考核评定不宜采用一次考试定好坏,建立一套相对比较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才能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以前实训部分只占很小比例的这种考核模式,只会导致学生上实践课不认真,最终也能通过考试,这样的考核评定方式容易导致培养出“高分低能型”学生,这与中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相违背。因此我们建立了一套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体系,即: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在学中评,在做中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首先我们调整实践考核成绩的比重,以前学校园林植物考核按照理论考核(60%)、实践考核(30%)、平时成绩(10%)进行,现在调整为理论考核(30%)、实践考核(60%)、平时成绩(10%)。这样的调整,突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同时,对实践考核部分,我们突出对学生实践态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项目完成情况的综合考核,现行的园林植物实践考核有如下内容:(1)学生实践中的学习态度,占实践考核成绩的10%;(2)不同时期的植物鉴定考核,占实践考核成绩的40%;(3)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占考核成绩的20%;(4)项目完成情况,占实践考核成绩的30%。(四)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学校这几年努力加强园林示范专业建设,先后投入300万元用于学校园林实训场地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近期学校已做好标本园的规划工作,两年内将完成园区建设工作,预计引进栽种园林物种200多种。这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解决植物类课程实习难的问题。此外,学校地处尧山风景区,而这里也是桂林市苗木花卉生产企业最集中的地方,共有苗木花卉生产企业100多家。这两年,学校加快了与周边苗木花卉生产企业的校企合作,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训基地,大大增加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生产实训的机会。(五)加强师资建设,积极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园林技术的快速发展,园林植物任课教师的知识更新刻不容缓,必需紧跟时代步伐,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园林植物生产及应用的最新动态并运用于教学中。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努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总之,园林植物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要依托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实训设施,根据学生实情和教学实际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与时俱进,从而输出更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者:陈造勋 单位:桂林林业学校

【参考文献】

植物学论文篇(7)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statusof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iesonplantsofthegenusPholidota.MethodsToinvestigateliteraturesintheworldonthechemicalandpharmacologicalstudiesonthegenus.ResultsOnlyfivespeciesofPholidotagenuswerestudiedand41compoundswereisolatedandcharacterizedincluding9,10dihydrophenanthrenes,phenanthraquinone,bibenzyls,stilbenes,triterpenoids,phenylpropanoids,lignans,sterolsandaliphaticcompounds,andsomeplantsandcompoundsexhibitedanalgesic,antioxidant,anticancerandNOproductioninhibitoryactivities.ConclusionStudiesonplantsofthegenus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tothefindingofnewbioactivecompoundsandtheprotectionofresources.

Keywords:Pholidota;Chemical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study

兰科(Orchidaceae)石仙桃属Pholidota植物约3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南缘地区,南至澳大利亚和太平洋岛屿。我国有14种,产于西南、华南和中国台湾[1]。本属的一些植物在民间作药用,如石仙桃(P.chinensis)全草用于治疗眩晕、咳嗽和头痛,云南石仙桃(P.yunnanensis)有养阴、清肺、利湿和消淤等功效[2]。

近年来,国内外对著名中药石斛的开发应用较多。石斛是兰科石斛属Dendrobium多种植物的新鲜或干燥茎的统称。在《神农本草经》中,石斛被列为上品,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明目强身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石斛还具有抗肿瘤、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扩张血管及抗血小板凝集等作用。因此石斛在临床上、中药复方和印度传统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但石斛属植物生长条件苛刻,随着环境被破坏及人为掠夺性采挖,资源越来越少,有些物种已濒临灭绝的边缘。石仙桃属等近缘植物常混作石斛类药材应用[3]。为了解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研究状况及能否替代中药石斛应用,本文对国内外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化学成分

到目前为止,有关石仙桃属植物的化学研究不是太多。仅印度和中国学者对石仙桃属部分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集中在石仙桃、云南石仙桃、宿苞石仙桃P.imbricate,P.artiwlata和P.rubra这5种植物上,分离得到9,10二氢菲、菲醌、联苄、二苯乙烯、三萜、苯丙素、木脂素、甾体和脂肪族等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以9,10二氢菲类、二苯乙烯、联苄和三萜为主要成分。

1.19,10二氢菲、联苄和二苯乙烯从4种石仙桃属植物中共分得9,10二氢菲类化合物9个(图1)。其中从宿苞石仙桃分得flavidin(1)[4]、imbricatin(2)[4,5]和coelonin(3)[5];从P.artiwlata分得flavidin[6,7]、isoflavidinin(4)[6]和isooxoflavidinin(5)[6];从P.rubra分得imbricatin和coelonin[8];从云南石仙桃分得coelonin[9]、eulophiol(6)[10]、lusianthridin(7)[10]、phoyunnaninE(8)及phoyunnaninD(9)[11]。化合物1,2和4的结构可看作在化合物3的基础上,由C4和C5之间通过亚甲氧基形成呋喃环,而化合物5的C4和C5之间则形成内酯环结构。化合物8为2个9,10二氢菲形成的醚,化合物9为9,10二氢菲与联苄形成的醚。此外,从云南石仙桃分得菲醌类化合物densiflorolB(10)[10]。

石仙桃属植物中联苄类化合物较少。仅从宿苞石仙桃分离得到batatasinⅢ(11)[4],从云南石仙桃分得batatasinⅢ[9,10]、gigantol(12)和3,3'''',5三羟基联苄(13)[10]。从云南石仙桃还分得7个二苯乙烯类化合物phoyunbeneAD(1417)[11]、反式3,3'''',5三羟基2''''甲氧基二苯乙烯(18)、反式3,3'''',5三羟基二苯乙烯(19)和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9]。

1.2三萜三萜类成分在石斛属植物中很少得到,但从3种石仙桃属植物中目前已得到8个环阿屯烷型三萜化合物(图2,化合物21~28)。Majumder等从P.rubra分离得到2个三萜肉桂酸酯pholidotin(21)和24methylenecycloartanylphydroxytranscinnamate(22)[8]。我国学者从云南石仙桃分离得到cyclopholidonol(23)[12,13],cycloneolitsol(24)[12],cyclopholidone(25)[12,13],pholidotanin(26)[13],25methylenecyclopholidonylphydroxytranscinnamate(27)[13,14]和25methylenecyclopholidonylphydroxyciscinnamate(28)[15];从石仙桃分离得到cyclopholidonol和cyclopholidone[16]。1.3其它化合物从云南石仙桃中分离得到阿魏酸二十八酯(noctacostylferulate)[12]、()松脂素[17]、()丁香脂素[17]、(R)(+)lasiodiploidin[17]、3,5二甲氧基苯丙酮[10]、4(3羟基2甲氧基苯基)2丁酮[17]、4(3羟基苯基)2丁酮[17]、(24R)-6b-hydroxy24ethylcholest4en3one[10]、5a,8a-epidioxy24(R)methylcholesta6,22dion3bol[10]、β谷甾醇[12,13,17]、胡萝卜苷[10]、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oicacid)和二十九烷(nnonacosane)[12]。此外,马雪梅等[18]对贵州产云南石仙桃茎总生物碱和多糖含量测定表明,云南石仙桃含总生物碱0.075%,含多糖17.65%。

图1石仙桃属植物中的9,10二氢菲、菲醌、联苄和二苯乙烯类化合物(略)

图2石仙桃属植物中的三萜类化合物(略)

2药理作用

石仙桃属植物及其成分药理研究的报道不多,主要体现在镇痛、抗氧化、抗癌和抑制NO生成等方面。

2.1镇痛作用石仙桃水提取液可显著抑制冰醋酸引起扭体反应次数,明显提高热板法致痛小鼠和电刺激致痛小鼠的痛阈,表明石仙桃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强度较氨基比林和吗啡弱,但持续时间比吗啡长[19]。福州中药厂以石仙桃醇提取物制备的糖浆用于治疗头痛,有镇痛和镇静作用,无毒副作用[16]。

2.2抗氧化作用石仙桃属植物中分得的9,10-二氢菲类化合物flavidin体外对不同模型显示了抗氧化活性。在β-胡萝卜素亚油酸酯模型系统中,flavidin显示了非常好的抗氧化活性,50ppm浓度下活性为90.2%,与BHA相当;DPPH模型中,flavidin显示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在5,10,20和40ppm浓度下强于BHA;磷钼法中,flavidin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C相当。而且,flavidin还显示了很强的过氧化氢清除活性[20]。

2.3抗癌作用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云南石仙桃氯仿层活性部位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周期具有阻断作用。可通过下调周期蛋白CyclinB1及其蛋白激酶p34(上标cdc2)的表达将人肝癌细胞HepG2阻滞在G2/M期[21]。

2.4抑制NO生成利用体外抑制大鼠巨噬细胞NO生成的活性测试体系,对云南石仙桃中分离得到的13个化合物phoyunnaninE(8)、phoyunnaninD(9)、phoyunbeneAD(1417)、反式3,3'''',5三羟基2''''甲氧基二苯乙烯(18)、反式3,3'''',5三羟基二苯乙烯(19)、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batatasinⅢ(11)、gigantol(12)、3,3'''',5三羟基联苄(13)和coelonin(3)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hoyunbeneB(15)、顺式3,3''''二羟基5甲氧基二苯乙烯(20)、batatasinⅢ(11)和3,3'''',5三羟基联苄(13)具有很好的NO生成抑制作用,活性高于阳性对照白藜芦醇,并且没有细胞毒性作用,提示它们可能为云南石仙桃中的抗炎活性成分[9,11]。

2.5其它作用药理实验表明,云南石仙桃和金钗石斛都有较好的止咳和益胃作用。云南石仙桃还具有抑制大鼠肾脏微粒体K+,Na+-ATP酶活力的作用,活性强于金钗石斛和铁皮石斛[18]。

3结语

石仙桃属植物含有同科石斛属植物相似结构类型的9,10二氢菲类和联苄等成分,但有些成分如三萜在石斛属植物中很少发现。虽然石仙桃属和石斛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有某些类似,深入的比较研究应当加强。

菲类和联苄类是近年来石斛属植物中发现的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成分,如毛兰素、毛兰菲、moscatilin、moscatin和鼓槌菲等联苄和菲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和抗血小板凝集等活性[22~25]。石仙桃属植物分布广泛,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天然菲类和联苄类化合物库。我国石仙桃属植物有14种,仅石仙桃和云南石仙桃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近年来石斛属植物的过度开发利用而代替石斛类药材应用,其资源也将会越来越少。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①继续深入研究本属植物尤其是资源量较丰富植物的化学成分,并采用药理筛选活性跟踪,得到活性成分,研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以阐明药用植物的作用物质基础和发现新的药用活性化合物;②研究石仙桃属植物的药理作用,并与中药石斛进行对比,确定某些品种可以代替石斛药用,以扩大石斛药源;③做好资源调查,搞清本属植物的分布和储量,做好资源的保护工作,防止濒危植物的灭绝。同时研究人工栽培和组培技术,以满足市场的大量需求。

【参考文献】

[1]DelectisFlorae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Agendae,AcademiaeSinicaeEdita.FloraReipublicaePopularisSinicae[M].Beijing:SciencePress,1999,Tomus18:386(inChinese).

[2]JiangsuNewMedicalCollege.Dictionar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M].Shanghai:Shanghai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ess,1977:600(inChinese).

[3]BaoXS,ShunQS,ChenLZ.ChineseMedicinalPlantsofDendrobium[M].Shanghai:ShanghaiMedicalUniversityPressandFudanUniversityPress,2001.109(inChinese).

[4]VeerrajuP,RaoNS,RaoLJ,etal.BibenzylsandphenanthrenoidsofsomespeciesofOrchidaceae[J].Phytochemistry,1989,28(11):3031.

[5]MajumderP,SarkarA.Imbricatin,Anewmodified9,10-dihydrophenanthrenederivativeoftheOrchidPholidotaimbricate[J].IndianJChem,1982,21B(9):829.

[6]MajumderP,SarkarA,ChakrabortiJ.Isoflavidininandiso-oxoflavidinin,two9,10-dihydrophenanthrensfromtheOrchidsPholidotaarticulate,OtochilusporectaandOtochilusfusca[J].Phytochemisry,1982,21(11):2713.

[7]MajumderP,DattaN,SarkarA,etal.Flavidin,anovel9,10-dihydrophenanthrenederivativeoftheOrchidsCoelogyneflavida,PholidotaarticulateandOtochilusfusca[J].JNatProd,1982,45(6):730.

[8]MajumderP,PalA,LahiriS.Structureofpholidotin,anewtriterpenefromOrchidsPholidotarubra&Cirrhopetalumelatum[J].IndianJChem,1987,26B(4):297.

[9]GuoXY,WangJ,WangNL,etal.Constituent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andtheirinhibitoryeffectsonnitricoxideproduction[J].ChinTraditHerbDrugs,2006,37(4):492(inChinese).

[10]BiZM,WangZT.Studyonphenolic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PharmJ,2005,40(4):255(inChinese).

[11]GuoXY,WangJ,WangNL,etal.Newstilbenoid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andtheirinhibitoryeffectsonnitricoxideproduction[J].ChemPharmBull,2006,54(1):21

[12]BiZM,WangZT,XuLS,etal.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ZhongguoZhongyaoZazhi,2004,28(1):47.

[13]MaXM,LiMF,ZhangQR.Studiesonchemicalconstituentsof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TraditHerbDrugs,1995,26(2):59.

[14]BiZM,WangZT,XuLS.AnewtriterpenefromtheorchidPholidotayunnanensis[J].ChinChemLett,2004,15(10):1179.

[15]BiZM,WangZT,XuLS,etal.TwoNewTriterpenesfromtheOrchidPholidotayunnanensisRolfe[J].ActaBotanicaSin,2005,47(1):116.

[16]LinW,ChenW,XueZ,etal.NewtriterpeniodsofPholidotachinensis[J].PlantaMed,1986,1(1):4.

[17]GuoXY,WangNL,YaoXS.ConstituentsfromPholidotayunnanensis[J].JShenyangPharmUni.

[18]MaXM,ZhangP,YuSP,etal.AnalysisofthetotalalkaloidsandpolysaccharidesinYunnanshixiantao(Pholidotayunnanensis)andShihu(Dendrobiumnobile)[J].ChinTraditHerbDrugs,1997,28(9):561.

[19]LiuJX,ZhouQ,LianQS.ThestudyontheanalgesiceffectofPholidotachinensisLindl[J].JGannanMedCollege,2002,22(6):105.

[20]JayaprakashaGK,RaoLJ,SakariahKK.Antioxidantactivitiesofflavidinindifferentinvitromodelsystems[J].BioorgMedChem,2004,12:5141.

[21]WangGH,GuoXY,WangNL,etal.InhibitoryeffectofchloroformextractfromPholidotayunnanensisonthecycleofhumanlivecarcinomaHepG2[J].JShenyangPharmUniv(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6,23(4):240.

[22]MaGX,XuGJ,XuLS,etal.InhibitoryeffectsofDendrobiumchrysotoxumanditsconstituentsonthemouseHePAandESC[J].JChinaPharmUniv,1994,25(3):188.

植物学论文篇(8)

2植物生物化学教改内容

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系统性、条理性学习,注意上下内容连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细心耐心、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怎样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预习,多做习题是学习的关键。

2.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每个知识点给出之前,我都会以启发教学的形式提出很多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的热情,这样便于学生长期记忆。比如说我会在蛋白质这章,利用幻灯形式,把社会关注重点“三鹿奶粉”推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蛋白质的缺失对生命的意义,并且深入探讨酶的催化作用、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素等)、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脂蛋白等),运动功能(肌动蛋白),免疫保护作用(干扰素、抗体等),传递信息的受体(激素),贮存功能(种子贮藏蛋白)等,都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有牛津大学的公开课,让学生们开阔眼界,在课堂上领略异国教育风采。

2.3优化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科学,教学内容的紧凑性和递进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因此,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比如:在生物化学的动态部分,物质代谢各个章节中,首先涉及到新陈代谢概念,对学习四大物质代谢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也可将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两部分内容提到前面来讲,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思路,在进行四大物质代谢的讲授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思维模式,用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各大物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植物学论文篇(9)

2植物生物化学教改内容

2.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以系统性、条理性学习,注意上下内容连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细心耐心、循序渐进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懂得,怎样抓住重点,分清主次,这个习惯的养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做好预习,多做习题是学习的关键。

2.2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每个知识点给出之前,我都会以启发教学的形式提出很多问题,并且鼓励学生互动,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的热情,这样便于学生长期记忆。比如说我会在蛋白质这章,利用幻灯形式,把社会关注重点“三鹿奶粉”推到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蛋白质的缺失对生命的意义,并且深入探讨酶的催化作用、调节作用(胰岛素、生长素等)、运输功能(血红蛋白、脂蛋白等),运动功能(肌动蛋白),免疫保护作用(干扰素、抗体等),传递信息的受体(激素),贮存功能(种子贮藏蛋白)等[2],都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有牛津大学的公开课,让学生们开阔眼界,在课堂上领略异国教育风采。

2.3优化教学内容

学习一门科学,教学内容的紧凑性和递进性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二的学生。因此,打破原有教材的知识框架,适当调整教材的先后顺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比如:在生物化学的动态部分,物质代谢各个章节中,首先涉及到新陈代谢概念,对学习四大物质代谢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也可将生物氧化和物质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两部分内容提到前面来讲,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思路,在进行四大物质代谢的讲授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思维模式,用动态的思维去理解各大物质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植物学论文篇(10)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植物病害病原部分占了该课程一半以上的学时,然而这里面涉及到的知识点如侵染性病原中的真菌、细菌、病毒等也是《微生物学》课程的知识点;非侵染性病害中涉及到的多种环境因素引起的病害,与《园艺植物栽培学》存在重叠。而在《园艺植物病理学》开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过《园艺植物栽培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因此,为了将有限的课时利用最大化,每学期开课前我们会做好与相关课程老师的沟通,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交流,有选择地调整课程内容,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此外,考虑到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授课中着重强调病害的诊断和防治,重点突出不同类型病害症状的区别,以及和防治联系密切的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病害,并掌握其防治方法。

2.根据专业特点,调整课程内容

我们的授课对象涉及到两个专业和4个不同的方向。面对这样的群体,虽然授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相同的,但如果选择相同的授课内容,便不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杨军玉等也提出授课过程兼顾到不同专业。首先不同的专业或方向要选用不同的教材;此外,不同专业和方向,授课侧重点有所不同,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病例进行分析,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了解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并注意新旧知识的更迭。植物病理学的发展非常迅速,教材的更新常常落后于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知识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实际生产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融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并且掌握生产实际问题,而不至与生产实际脱节。对于园艺的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抗病育种的关注度会更高一些,而在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和植物抗病机制方面,近年来不断取得新进展,因此在介绍这两部分内容时,适当补充些新知识。而农药残留问题是现在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防治的时候,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的作用,尤其是化学防治的利与弊一定要讲清楚,并且要跟园艺植物的无公害化栽培相结合,这可使学生所学知识贴近生活,提高对课程的兴趣。

4.构建本地的园艺病害图库

病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而多数教材的案例都是些普遍性的病害,如果将本地区的特色种植植物、周围熟悉的植物发生的病害等导入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建立一个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园艺植物病害图片资料库对于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对病害的认知能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我们收集并拍摄了本地区的主要园艺作物,包含果树、蔬菜、观赏植物以及贮藏期果实的常见病害,制作成病害素材图片库,这为进行选择性教学和案例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适当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具有知识抽象性和应用性的综合课程,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课堂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上,因此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会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实施案例教学和互动教学

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互动式教学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局面,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使他们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听众,而是一个实质的参与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授课过程中,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课堂中设置启发式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并鼓励学生有疑问随时提出,给与解答,甚至是讨论。这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并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根据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专业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案例,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制成PPT,走上讲台讲解。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同学间的共同讨论和相互启迪,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教学过程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板书设计能直观地显现教学内容的脉络,突出教学重点,而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到的抽象的概念或理论就很难直观地表述清楚。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将图片及影像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也使教学更直观、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和效率。然而,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过大,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听课时抓不到重点,注意力容易分散;另一方面,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容易产生依赖性,而现成的课件也造就了学生的惰性。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自制、网络收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课件素材,制作出一份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同时也结合板书,将纲领性和重点内容适当提及,连贯内容和强调重点。两种教学手段交替运用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又能把握重点,而对于一些病原的微观形态和病害发生过程也能进行直观的观察。

三、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1.重视实验课程,做好实验课程的考核

实验课是课程理论部分的验证和延伸,也是充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而在以往的实验成绩考核中仅以实验报告来评定,计入相应的理论课成绩之中。这样的考核往往造成部分学生上课不重视实验,不认真操作,只是应付完成实验报告,大大降低了实验课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好实验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目前教学大纲的调整下,实验课独立为一门课程,独立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进行考核。我们在每次上课前,会把历年学生在该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或易犯的错误重点强调,并把实验报告中体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学生,另外增加期终考核,实验课成绩结合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和期末考核进行计算。虽然刚开始实施时,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压力,但经过几个学期的实施,这种成绩考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重视和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协调其他课程,实施田间教学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强调应用和实践的课程,然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中没有教学实习。在此情况下,我们联合其他课程的实验和实习,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实习基地种植的植物,然后将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对病害症状和危害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区分各种病征和病状,掌握病害诊断方法,并通过对某种病害的调查,使学生直观地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这种方式更容易激发起学生对课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巧妙地解决了在教学中存在的授课学时与内容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也使得各课程间的衔接和内容安排更趋合理。

植物学论文篇(11)

我国专利法中明确规定,对于动物和植物新品种不授予专利权。这一规定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做法是一致的。对植物新品种不能授予专利权的主要论点是:植物品种是在大自然的优存劣汰规律中,各种植物由低级进化到高级的,植物品种是在自然环境中,依靠植物自身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和繁衍再生机能逐步进化而来,所以它不是人类的发明创造,不应采用专利这一方式来保护植物新品种的市场垄断地位。另外,植物新品种是有生命力的活体,审定一个植物新品种是否具有新颖性创造性等专利必备条件时的审查操作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在专利申请中排除了植物新品种的申请资格。 笔者认为,依据发明创造专利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要素来看,植物新品种在实质上完全符合专利法所规定的专利授权条件。从新颖性、创造性看,新培育的植物品种在植物外观等方面与目前既有的植物品种相像,但新品种特有的丰产性、抗逆性、品质优良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性是老品种无法比拟的,而新品种所表现出的优良特性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定向培育出来的优良特性是育种工作者多年智力劳动的结晶,推广使用植物新品种会在种植业生产中发挥巨大的经济效益。有些植物新品种还能起到治沙绿化、吸附毒物、清除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极为重要的作用。植物新品种的培育还可以大大丰富现有植物品种资源。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植物新品种不但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而且对我们当前需求和人类的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农业是第一产业,植物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生物资源。改善现有的植物品种并培育新的植物品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工作。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工作是任何工业性发明创造无法替代的。杂交水稻这一植物新品种是我国水稻育种工作者袁隆平培育成功的。袁隆平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从事杂交水稻的培育工作。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要进行生产性大面积种植必须培育出遗传性稳定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达到三系配套的杂交水稻品种。为此,袁隆平经过几十年的田间育种试验,其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的挫折和失败,仍然执着追求持之以恒,经过漫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杂交水稻这个植物新品种才培育成功。从目前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和增产效果看,不单在中国,就连世界很多国家都从中受益。所以袁隆平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这里明显看出一个优良的植物新品种是育种工作者多年的智力劳动的成果,而正是这种创造性的成果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效益。 植物新品种被专利法所认可并授予专利权应该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有13亿人口,我国人民的食物来源主要依靠谷物,这就要求我国的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长期保持稳定,并且需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而逐年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再有我国地域辽阔,土壤和气候类型很复杂。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种植条件和不同经济用途的多种需要,迫切要求育种工作者培育出丰产的粮食品种、含油量高的油料作物品种以及果蔬棉麻等作物新品种。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使用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是投入小见效快的实用高产技术措施。 此外,植物新品种还可以提高油料作物的出油率,改善果蔬作物的产品口感和营养含量,并且能培育出抗旱耐碱抗风沙等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因此,激励育种工作者的育种积极性,保护育种工作者的智力成果,并使植物新品种能够纳入专利法的申请和保护范围是健全和完善人类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美国于1930年制定了植物专利法,随后在1953年制定的实用专利法中规定对植物发明可以授予实用专利,其后在1979年美国为保护有性繁殖的植物品种又制定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美国在保护植物新品种方面三法并存,所以申请人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申请。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如欧洲的一些国家也有将专利法的保护范围扩大到植物新品种方面的规定。我国在1997年颁布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规定了品种权的授权方法和授权条件,应该说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极大地鼓励和推动了植物新品种培育工作,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但是,专利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而实行的,而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是由国务院制定的。因此,我国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与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相比,显然前者的保护要逊于后者。 当今世界已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世界各国实力竞争中的强劲武器,并为本国赢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有十分丰富的植物品种资源,有一大批优秀的育种工作者,并且拥有相对先进育种条件的农林科研单位,历年来培育出包括杂交水 稻在内的一大批优良的植物新品种。这些植物新品种的推广使用使我国的粮食生产逐年上升,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国情,参照世界其他国家对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做法,认真思考我国对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方式,扩大保护范围加大保护力度,使我国植物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