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08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1)

二、通过SNS平台培养大学生法律信息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一)通过SNS平台向大学生传播法律信息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说:“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信息资源库”。因此,我们要发挥个体信息资源库的价值。首先,保持很高的学习精神,广闻博览,且对从事的专业和感兴趣的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对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其次,努力提高自身获取信息的技能,熟悉目前通用的搜索引擎技术,具有一定的搜索能力,能准确观察问题、恰当提炼主题词,较迅速而全面地获取相关信息;第三,乐于接受新事物,能适时更新与教学、学习相关的电子设备,认真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并及时跟进受大学生欢迎的SNS交流平台。融入学生的SNS社区,就意味着占领了教育学生的高地,我们应努力把博客、微信、QQ空间建设成展示我们的空间,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把我们积累的人生经验,思想认识,知识内涵发散出去。我们可以将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任务、教学步骤、推荐书目、参考文献等通过课件、讲义、图片、作业、视频等形式展示在博客、QQ空间、百度空间、微信等SNS平台上,通过下载、转载、共享、收藏、关注等方式广泛传播。百度文库可以与微博、人人网、QQ空间绑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QQ邮箱的内容可以通过QQ网页助手生成网页与微信、微博共享,或以链接的方式发给其他人。通知、作业布置和作业反馈等可以通过飞信、微信让学生及时获知。有适合的微信公众平台可以建议学生关注,如“法律图书馆”的公众平台能帮助学生及时收看最新的法律条款及丰富的法律报道,“法律出版社”的公众平台则让人感受到浓郁的法律文化。SNS平台在不断发展中,新的应用也将被不断挖掘,值得我们持续关注。通过SNS平台,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播富有时代感和生活性的法律知识,还要传播法治理念和学习、运用法律知识的方法和技能。

(二)通过SNS平台促进师生互动交流、教学相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接受新事物,教师囿于经验,易产生代沟,应加强交流。SNS平台是自我呈现性舞台,平时不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都会在这个舞台获得不同程度的展示,平台的自主性、平等性特点使师生交流更为全面、更为自然、更为宽松,交流时思维也更灵动,可以让师生看到更真实的自我并建立更亲密的联系。首先,教师应努力进入不同的SNS平台,多角度了解学生,关心学生。贴吧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适当光顾大学生常用贴吧,可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认识;人人网主要由当代大学生参与,教师从中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关注热点。从博客、QQ日志和微信等转载分享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趣、涵养和追求;从微博更新、个性签名和QQ说说能看出一个人当下的心情。教师通过观看这些内容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迷茫,不仅要在情感上对学生给予支持和疏导,更要从法律层面上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其次,通过不同的SNS平台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微博群、QQ群、飞信群、论坛等召开网上交流会;可以利用说说、留言板、评论、群发信息等对当前发生的法律事件展开评论;网络空间的关注、转载、分享、点赞等也是一种交流互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动向积极参与其中。在当今的互动传播时代,互动是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心得体会、研究成果等可以通过日志共享,也可要求学生将搜集到的与法律学习相关的内容或者学习研究的成果制作成一定的展示材料用于共享。腾讯QQ和百度空间是目前大学生运用较多的两个SNS平台,腾讯QQ侧重于交友娱乐,百度空间侧重于学习交流,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2)

在传统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受制于信息设备及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信息检索课程没有设置实践操作环节,只能进行一些纯理论的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师资力量欠缺等状况。使得大学生对信息素养课程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致使信息素养课程的选课人数不多,信息素养教育逐渐被教学主体边缘化。在网络化、智能化教学趋势的变化中,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大多数大学生基本都拥有笔记本电脑及智能手机等上网终端。同时高校都加大了信息通信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给大学生营造了一个便利宽松的信息环境,很多同学在教室、图书馆、寝室都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查询。此外学校的教学模式逐渐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很多在线课堂的兴起,培养了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自学课程的习惯。很多高校尝试应用微媒体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逐渐被大学生接受,所有这些外部信息环境的宽松使得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在智能信息环境下进行课程学习的模式。

1.2师资力量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变化

近几年随着教师学历逐步提高,教师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专业的检索技巧传授给学生,从调研数据中发现,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教师教授的一些专业的检索方法和技巧都逐渐影响着大学生平时的检索习惯。同时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自我提升,逐步提升了信息素养的专业水平,因此教师学历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

1.3家庭教育及社会发展趋势的变化

随着互联网普及社会智能媒体的推广,现在的家庭教育从小就给学生培养信息意识,同时在信息获取渠道中也无形中助推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此外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速度的增快,很多政府部门、教育行业、商业机构逐步用新型智能化媒体进行服务,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使得在校大学生在无形中就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

2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嬗变

2.1由单一教育模式到复合模式的变革

将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整合,遵循课程的标准和规范,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是目前信息素养课程改革的趋势。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是指授课教师以大学生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融解嵌入到日常课程学习、生活和虚拟环境中。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将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方法全方位地嵌入专业课程教学计划之中,把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通过专业教师与图书馆员协作的教学模式,拓展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4]。

2.2由粗犷式教育模式到精细化教育的改变

随着信息科技与各类课程紧密结合趋势增快,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逐渐由传统粗犷式教育模式转变成精细化的分层多阶段式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精细化、阶段化的教育需求。同时分层多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体现出立体化、多元化、合作化、实践化、研究化的特性。不同年级、群体、学历、年龄的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应该针对学生不同的特性构建分层多阶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针对性[5]。分层多阶段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2.3由被动授课到主动推送的改变

从湖北省各层次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情况调查表分析。目前高校开设的信息素养教学的模式基本为传统的授课模式,以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为主,而对学生综合评判及创新能力方面较为忽视。此外教师授课的的模式也是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教师被动的进行课堂教学,双方都缺乏互通交流的机制和有效平台。随着新媒体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领域,利用新型媒体,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微时代的信息素养,改变教学主客体的交流瓶颈,也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完善程度。很多高校都利用APP软件进行信息推送服务。

2.4由分散向集中的演变

进入信息时代,处于众多新媒体交互开放的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必将要由分散、独立的培训体系转化为集中统一的学科教育平台模式。教育方式也逐步转变成经常化、网络化、自主化、多元化[6]。建设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学科服务平台是将来信息素养课程模式改革的主流方向。如上海交通大学就利用Blackboard在线教学管理平台在国内率先进行了学科服务平台的尝试。经过检验,事实表明教学效果及课后反馈让教育主客体非常认可。利用这种学科服务平台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与协作性,从而使得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转变为跨界复合教育模式。

3全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挑战与思考

3.1由课堂教学模式向MOOCs模式转变

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在新媒体日益智能化的时代应尽快适应互联网时代教育环境的要求。幕课的出现正好让信息素养教学借助MOOCs模式得以优化。如图7黄如花《信息检索》课程。采用线上、线下学习活动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可以最大程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借助MOOCs课程教育模式的优势可以增强课程的参与度,促进对教学成果进行反思,使得教育主体可以教学相长。因此,只有充分利用日益变化的教育新技术、新观念才能使得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跟上时代的步伐。

3.2由单一课程培训模式转变成教学培训体系

信息素养课程一般只有大学才开设,由于课时限制,很多学生并未真正掌握信息素养的基本技能。此外信息素养培训体系并不完善,从小学到高中处于断层状态。因此应借鉴美国信息素养培训模式的经验。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课程体系中,从基础教育抓起。高校教育主管部门也需要制订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及标准的课程体系。此外高校还应该组建教学团队,依托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教学培训体系,成立信息素养教学委员会,进行信息素养职后再培训。多与发达国家信息素养课程进行对接,使得信息素养能全面推广,上升至国家战略层次。

3.3由教学环节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平台中

近年来,读书节成为高校图书馆推介资源的一个较为成熟的专题活动,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训也是推动大学生阅读的外在因素。因此,开展读书节系列活动时,将信息素养培训融入其中,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得信息素养培训借助社团活动,开展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如,我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期间,就设置信息检索竞赛环节,通过学生参与,使得学生在信息素养整体能力方面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3)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信息意识是大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识别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在艺术院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普遍对信息的关注度都很高,在购物、交流、娱乐等这些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基本信息活动方面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对一些潜在的信息意识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相关的专业发展前沿知识了解得很少,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缺少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主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信息能力的保障。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从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了解到,当代大学生普遍对网络、媒体以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的信息技术和工具软件掌握得比好。但是对一些专业性很强、操作复杂的技术以及硬件设备等了解得很少。只有少部分学生在满足基本的学习和娱乐之外才主动学习和应用与专业相关的新技术。

3、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信息实践和一定的信息环境。整体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普遍较弱,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落后。在日常创作中对各类资源的综合应用能力也比较弱。对信息的交流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好,但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能力相对较弱。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切实掌握信息技术,限制了他们的信息应用能力的提高。

4、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较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文明的使用网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

二、影响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因

1、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多注重感性思维,对直观性、观赏性强的内容比较偏爱,他们大都从小学习艺术,在平时的学习中难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中感觉不到信息素养教育与自己专业的关联程度,不了解也不会使用专业相关方法进行信息检索和获取信息,没有利用现代网络或图书馆电子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动性。在涉及自己专业方面问题时甚至认为与信息素养相距较大,无需关注,久而久之,学生信息素养意识淡薄。

2、缺乏有效的信息素养培养和教育机制

目前,在艺术院校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把对信息素养的培养简单的融合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误认为加大课堂教学的力度就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和多媒体等课程就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是由于忽略了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才使得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的价值和作用。

3、高校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们国家由于信息素养教育开展的较晚,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普遍偏低,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掌握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本不能发挥信息技术应有的教学效能。然而,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全体教师积极参与,这就使得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艺术院校中,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的过程中,通常会忽略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缺乏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薄弱。

4、学校信息素养氛围不足

艺术院校的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大多在课堂环境下进行,缺少课外的实践环境,信息素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足,使得学生不能积极开展各种信息活动,缺少信息素养实践的平台。

三、艺术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对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社会要求艺术院校大学生不仅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也必须具有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及应用的能力。当今的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日常的生活、购物、娱乐、办公、管理等都离不开计算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相应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信息素养的要求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在对信息资源的主动选择、运用信息及信息手段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因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提高认识,培养信息素养的主动性,即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加工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2、构建以信息素养为导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首先,突出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目前对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要求与日俱增,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已成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迫切需要和必修课。这就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信息素养为导向,有目的的开展教学活动。在信息意识方面增加信息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在信息知识方面增加与专业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其领域的应用;在信息能力方面,增加网上信息检索、信息处理方法与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知识;在信息道德方面增加计算机病毒、网络游戏、网络法规和道德等知识。其次,强化计算机实践,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课前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去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教学载体,把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促进学生间彼此交流和传递信息。课后,教师要构建一定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应用信息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基于信息素养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进行信息的获取、交流、加工和应用,这既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最后,将艺术专业相关知识融入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学用结合氛围。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艺术专业内容,能有效引导学生把对计算机的学习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工具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良好意识,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艺术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

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在教学中灵活、合理地运用。从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基本信息能力以及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入手,利用信息化素养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克服自身障碍,转变信息素养观念,主观上先接受信息教学的优势,结合艺术学院学生发展现状,有目的性地展开教学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搭建信息素养实践平台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除注重课堂教学外,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高等院校,搭建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平台,开展教学互动、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方式,使高校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完成对专业基础学习和信息技术的学习。这种基于信息化情景的体验式实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结合课堂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外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4)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教育; 协同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68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0- 02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1 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素养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良好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基本的生存能力和终生追求的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必备素质之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信息素养的高低。因此,需要从高校的现状着手,探索和实践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般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信息主体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独立寻找、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能。信息素养是信息主体所具备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信息意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前提;信息知识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保障;信息能力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核心;信息道德是信息主体使用信息技术的准则。∫话闳衔畔⑺匮侵感畔⒅魈逶擞靡蜒Ч闹抖懒⒀罢摇⒒袢 ⒓庸ず屠眯畔治龊徒饩鍪导饰侍獾男畔⒓寄堋P畔⑺匮切畔⒅魈逅弑傅男畔⒁馐丁⑿畔⒅丁⑿畔⒛芰Α⑿畔⒌赖滤钩傻挠谢濉P畔⒁馐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那疤幔恍畔⒅妒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谋U希恍畔⒛芰κ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趸袢⌒畔⒌暮诵模恍畔⒌赖率切畔⒅魈迨褂眯畔⒓际醯淖荚颉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2 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教育现状分析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鼓励自我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引导人们主动去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形成新概念,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的创新教育。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教育的内容应注重信息意识培养、信息知识的应用,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我国高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与课程,并在培养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比较有效的培养方案和实施办法。但从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来审视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主要呈现为:大部分高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如何利用图书馆资料等专题讲座,承担着信息素养培养重任的文献检索课往往缺少专业实践环节。在教学中只侧重对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培养,并不注重大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我国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历史短、发展快,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还相对落后,经费投入不足,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很薄弱,这就要求对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进行改革。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3.1 协同学简介

3.1 协同学简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协同学,是前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教授创立的一种系统科学原理。哈肯发现:有序结构的出现关键并不在于热力学的平衡还是不平衡,也不在于离平衡有多远,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或要素)之间能否协同。协同理论研究的是开放系统。当外控制变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子系统通过协同作用和相干效应,使系统由无规则混乱状态转变为宏观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被称为协同过程。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3.2 从协同学视角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研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根据协同学的基本原理,系统内部要产生协同效应或是说系统内部要使各子系统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产生自组织的协同合作,必须具有3个基本条件:① 系统是开放的;② 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要有较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③ 系统中普遍存在涨落。只有具备以上3个条件的系统,才属于协同学理论研究的范畴,协同学基本原理才会在该系统中运用和体现,从而产生系统效应。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协同理论既处理非平衡相变,也处理平衡相变,具有极其广泛的普适性,因此强调系统思维、协同效应的协同理论可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思路。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在由信息化学习环境、校园信息资源、图书馆的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研究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等要素所构成的系统中进行的,涉及人员、物质、资金、制度、外部环境等多种要素的集成。学生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与系统的优化与否紧密相关,这为协同奠定了基础。协同原理运用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可行性,并充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3.3 基于协同理论进行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框架及策略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协同理论,本文构建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协同框架,如图1所示。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1) 管理协同。管理协同需要校领导的高度认同和足够的支持,同时需要教师、图书馆员、计算机中心、教务处等部门的配合;学校的预算和经费运用需要重新调整;需要建立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教学质量的评估体系等。管理者需要通过制定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相关管理方法或制度,并实施制度化的措施,才能使得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链条上的成员(如教师、图书馆员、学生等)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准则,从而营造良好的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文化氛围。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2) 资源协同。围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目标,打破学科之间界限,重新整合学校人才、物力、财力及知识资源,优化各种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其中,加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拓宽网络发展区域,改善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构建通畅的信息资源平台尤其重要。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3) 知识技能协同。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具有较好的知识技能互补性,便于更好地启发创新思维。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4) 教学协同。协同教学就是两人以上所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合作、协同,借由彼此的专业所长,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学生,设计出不同于以往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以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常见的协同教学模式有:

(1) 教师与学生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1)。协同教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有限,关键是能够养成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或者是学生提出问题,在同学之间引起讨论并引发教师的思考。通过这种探究知识的方式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教学需求:教师与学生为了回答问题都必须关注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程,其实就是一个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过程。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互相作用的过程,一旦对问题达成一致,就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协调,促进教学系统的和谐。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2) 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2)。主要有全员模式和支持模式两种模式。全员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教学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呈现和成绩评定负责,这是最典型的协同教学模式,教师之间的协作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支持模式的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协同合作,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领域轮流授课,负责不同的课程主题,并共同参与最终的考核与成绩评定。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3) 图书馆员与教师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3),图书馆员和教师随时保持联系,定期协商课程相关问题。多数情况下,教师是“主角”,负责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图书馆员更多的是做“幕后”工作;如果课程需要,图书馆员也可以是“主角”, 教师则处于从属地位,承担辅助教学的责任。同时,教师和图书馆员又是“学习者”,图书馆员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信息意识,增强信息敏感性,教师可以帮助图书馆员提高教学能力,熟悉学生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此外,图书馆员和教师要职责分明,合作并不抹杀分工,同时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能相互推诿指责。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4) 图书馆员与学生协同合作(如图1中的标示4)。图书馆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从文献检索课中学到的信息技能来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参考咨询与情报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协同合作。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5) 协同学习(如图1中的标示5)。协同学习是指学生以群体形式为获得个人与群体的习得成果而进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协同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即由整个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相对于个体学习,协同学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协同学习的基本原理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协同学习要求学生能自动地相互利用信息,完成复杂问题的求解,同时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从而能够改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4 结 语

4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多种因素的集成,如果这些因素不是团结协作而是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形成内耗,那么即使拥有出色的生源、先进的硬件平台、充足的资金保障等,也不可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协同学理论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1] 徐亚清,王文利,王怡然.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协同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09(6):45-4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2] 施叶丽. UTA 辅助下专业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9):24-27.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3] 马新蕾,周凤飞,杨志刚,等. 馆员―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方向[J]. 图书馆论坛,2008,28(1):53-56.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4] 吴红晶. 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研究[D]. 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8.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5] 刘丽娟. 论协同理论运用于声乐演唱教学的可行性[J]. 当代教育论坛,2008(5).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5)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6)

一、引言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1974年最早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时认为,“信息素养是指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涌现,信息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也有了更为深广的内涵。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中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包括对信息的反思性发现,对信息如何产生和评价的理解,以及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并合理参与学习团体的一系列综合能力”[1]。如今信息素养不仅包含对信息的检索、获取、使用、传播、共享、评价等能力,也包含了对信息及知识内容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程是无法达成的,而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则能事半功倍。

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2019年3月1日至15日,通过网络调查和电话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对广东省10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和8所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调研结果显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信息素养教育主要是以文献检索课为主、以专题讲座和培训为辅的传统模式,还很少开展嵌入科研和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在被调研的18个高校图书馆中,18个馆均有面向师生的关于数据库使用方面的专题讲座或培训,有17个馆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有12个馆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只有广州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基于科技查新的嵌入式信息素养的深度实践。

三、广州大学图书馆以研究生开题查新为载体的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

(一)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工作的开展。科技查新是指以反映查新项目主题内容的查新点为依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要手段,以获取密切相关文献为检索目标,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方法,对查新项目的新颖性做出文献评价的情报咨询服务[2]。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到开题报告撰写的过程中,对选题方向、实施方案等的修正调整都是以文献检索、获取、研读、综合分析对比为基础的,为研究生提供论文开题查新服务可以将信息素养各种能力的培养嵌入到学生的科研和学习中,是实施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广州大学图书馆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服务与一般的科技查新服务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生不仅仅是项目委托人,而是要参与到完成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是完成报告的主体,查新员的定位是指引和辅导,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二)研究生论文开题查新的成效。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广州大学图书馆先后为来自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生物学院和数学学院的506名研究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论文开题查新服务,指导研究生熟练使用检索工具、全面准确地收集文献、深度阅读并综合分析文献,进而调整选题方向、提炼创新点、优化研究方案,显著地提升了我校研究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位论文质量,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效率,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肯定和好评。(三)经验总结和方案优化。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主要得益于两点:(1)采取了合作式教学,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是基于图书馆与相关职能部门、院系以及研究生导师之间的紧密合作。图书馆在开展研究生开题查新服务前,有针对性地推广普及科技查新服务,得到了研究生院和相关院系的支持,2012年10月,研究生处拟定了《广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查新暂行规定》,要求理工类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开题前必须提交开题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各相关院系也在研究生开题前积极配合图书馆安排学生参加开题查新培训,开题查新过程中查新员与研究生导师之间也有频繁的互动交流。(2)采取了体验式学习。不同于传统文献检索课与应用剥离的模式,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中检索、评估、使用等技能的学习是依托也贯穿于具体的研究任务(论文开题)中,老师的教学是问题导向式的,学生的学习是深度体验式的,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因而掌握得更全面而深刻。广州大学图书馆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也存在两个局限有待改进(图1虚线框部分):(1)因广州大学图书馆没有开设文件检索课,学生的检索技能较差,导致个性化辅导环节效率较低,存在很多重复性讲解,可充分利用图书馆既有资源,比如推送数据库使用培训、各种专题报告、微课资源、慕课资源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共性问题,从而提高辅导效率。(2)因人力资源有限,未能好好利用用户反馈系统。开题报告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服务的结束,重视用户反馈,提供追踪服务可使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能累积数据、及时发现问题、指导优化现有流程和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7)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工程硕士生要兼顾工作、家庭及学习,负担很重,时间不够用,这个矛盾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是个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表现在学位论文环节。学位论文是指完成一定学位必须撰写的论文,其对格式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是研究生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是研究生本人带有总结性的学习成果,也是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然而,在现实的工程硕士学习中,学位论文环节的矛盾特别明显。我们从上海交通大学夏天娟的论文《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2]中可以看到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工程硕士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位论文选题认为“困难”和“有点困难”的超过一半,认为“较容易”和“很容易”的共约占40%。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要与自己的工作实际相结合,同时要求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创新性。如何把握工程硕士论文的理论性、创新性及实用性,是导师、学生及管理部门普遍感觉到困难的问题。

2.2学校导师的作用反映学校导师对论文指导“有作用”和“很有作用”的人数约占90%,远高于企业导师。在双导师制中,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是有明确分工的,学校导师对学生的学位论文负主要责任。但是由于工程硕士生是在职攻读学位,学校导师与其联系和交流的时间有限。

2.3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的应用学位论文成果在企业“已应用”和“正准备应用”的分别为51.7%和5.6%,共占近60%;而“由于计划改变,单位近期不一定用”的约占30.9%;“其他”为11.8%。企业为工程硕士生学位论文研究提供实验支持,同时学位论文成果应用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这对工程硕士生和企业是双赢的结果。

2.4学位论文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提升学位论文写作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环节。46.4%的调查对象认为完成学位论文对工作能力提升“有帮助”,认为“很有帮助”的占17.5%,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位论文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3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做到保证学生学业的完成,同时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我们提出了基于学位论文的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运行机制,其贯穿于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个过程。

3.1合理实用的课程设置

3.1.1教学内容信息素养教育要培养工程硕士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课程设置上,一方面应当考虑到工程硕士的生源变化,其在知识结构、素质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不同。比如早期的工程硕士生要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开设课程,如今的学生在本科时已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不再需要此类课程。另一方面,虽然基础理论不会变,但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随着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实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师应当跟进这些新变化,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必须是高度浓缩的精华,是对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性、总结性作用的难点和重点。

3.1.2人员结构和教材图书馆应该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同时他们还应协助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为工程硕士提供参考文献来源,指导他们熟悉各种资源,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获取和提炼符合需要的信息。对于教材建设,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倡导和支持下,各工程硕士专业领域都在积极进行,很多培养院校也很重视工程硕士的教材改革。另外,研究生的教学也不可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还应鼓励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补充一些讲义,及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反映最新研究成果的参考资料。

3.2利用网络实现教学辅助

3.2.1建立学生交流平台工程硕士生是在职读书,在校时间很少,又来自不同的工作单位,学生与老师之间、同学之间面对面交流时间少。利用网络建立沟通交流平台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开发针对不动层次、不同学习阶段的信息素质教育课件,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信息素养及专题讲座,使之成为大家互动交流、相互学习、自主学习的平台。为此,本馆自主研发了网上“自导式”信息用户系统、文献检索课“自导式”教学系统,提供针对不同用户的自助式学习系统,方便了广大师生。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孤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由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利用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在图书馆网站的显著位置设置学科导航模块列举信息源。列举信息源要做到求全、求专、求精的高度统一,不能拘泥于图书馆已有的或仅仅是著名的数据库、网站等,要杜绝孤立地讲解具体数据库的使用、具体文献类型的特点等做法,应对各类资源进行分析、比较,按照评价标准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使用各类资源时要注意的问题;重视总结如何选择信息源,针对不同的问题,懂得从哪里获得最佳信息,强调信息吸收利用能力的培养,综合比较信息的筛选、分析、整理等各种方法,强调培养将搜集的信息批判性地转化为自己知识的能力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3网络信息咨询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完善,高校图书馆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咨询工作应全面了解掌握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的特点,了解工程硕士的需求,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和馆藏资源优势,将传统的纸质文献、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加以结合,以网络技术(可以通过QQ、邮件、电话等方式)为手段,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努力提高信息咨询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工程硕士。

3.2.4利用网络课堂开展专题讲座图书馆应该采取讲座、培训等方式完善工程硕士的检索技能。由于工程硕士是在职教育,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课堂来解决该项问题。利用网络课堂开展的数据库培训专题讲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决定听课时间,对于某些内容感到难懂的,一次没有掌握,可以再次选听,直到学生认为自己完全掌握检索的技巧。一般来说,图书馆应该开设“开题讲座”、“课题查新”、“信息分析”、“毕业论文写作”等专题讲座来满足工程硕士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

3.3加强导师对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

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不同于大多数工学硕士的学位论文标准,其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和应用价值,内容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其中的一部分,或工程技术类或应用基础研究。在选题阶段,多数工程硕士生感到选题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硕士生的经验和知识面比较有限,如果这时导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工作内容以及所在企业的生产实际,帮助学生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炼,有利于形成适宜的学位论文课题。此外,应该加强工程硕士与学校导师的学术交流活动,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工程硕士生参加导师所指导的工学研究生的研讨等活动。

3.4学位论文模拟教学法

教师应在讲授文献检索课程的最后,设计一个比较复杂、与学生所学工程领域尽量相关的问题,作为具体教学案例,整个查找信息的过程应围绕解决这个问题来进行。让学生面对一个全新的课题知道如何制定检索策略,如何巧妙地综合运用所拥有的信息资源。教学内容应涉及信息检索的各个方面,如同时讲授一次文献的获取、科研课题检索实例及策略技巧等,使工程硕士阶段能够具备综合而全面的信息检索技能。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这样一种由全面到具体、由总体到个体的教学思路,对工程硕士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5信息道德的培养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8)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标准概述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该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信息文化,是指在具有信息道德修养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利用、管理、评价的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社会成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道德修养教育

由于传统的社会交际是面对面的,人对某些问题的自律或良好的道德表象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交流的隐蔽性,目前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因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有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具体表现在能负责任地使用设备和信息。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等。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这一标准展示了学生所选择的信息是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来获取的。这是学生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的体现,也是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体现。

(3)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教育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信息意识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旦我们的行为需求或者主客观因素要求我们对信息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且具备把这种需求尽可能地表述出来的能力,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最后将其利用在新的行动之中。

二、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且只停留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论证或者仅以某一门课程为出发点进行论述,总体呈现出理论知晓而实践较为欠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项信息素养教育的调研表明,目前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停留于单纯开设文献检索课阶段。事实上,只重视图书馆的利用和一门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增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性课程。2.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研究者,其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因此,在当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数量和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造成信息素养教育陷入困境。同时,重“技术层面”、轻“信息技术意识与道德层面”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开设方面,由此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

3.缺乏适合我国中职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目前,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迅速,日本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欧美国家的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处理信息问题,已成为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一直以来仅在引进国外的科研成果的状态。1992年,Doyle在《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系统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1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然而,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国有关研究人员开始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实践,如南京大学的孙建军、郑建明,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陈文勇、杨晓光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的马海群也发表了有关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但仍只是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初步探索,缺乏较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探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使之更趋系统化,更具可操作性。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全民化。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9)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首先提出的。简单的定义来自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它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不仅包括使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创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这些信息能力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以及此过程需要的信息意识、观念、知识和伦理道德等信息品质和内在涵养。在信息素养整体结构中,信息意识起着先导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技能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的方向标。

二、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通过参阅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教学活动中掌握的情况,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整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信息意识较弱。在信息意识方面,学生对信息的重要性认识模糊。WWW.133229.COm体育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轻文化课,重专业学习”的问题,文化课学习动力不足,主动性较差,通过信息检索拓展知识面、巩固文化课学习效果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即使在体育专业学习过程中,由于专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只强调达标、技术评定等实践效果,学生也只注重运动技术的学习,运动成绩的“更高、更快、更强”。教学双方只是“师傅带徒弟”,学生知其然而未必知其所以然,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还是问老师,查询文献资料解决专业问题的意识较差,将老师的讲解作为理解运动技术和要领的唯一途径。

二是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检索和运用能力较差。信息知识是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又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由于体育专业单独招生,入学录取文考分数线低,体育专业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信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重视对应用信息技术层面内容的学习,即使是技术层面的内容也仅仅注重的是信息技术而非信息技能,对中图分类法、检索知识了解的广度、深度不够,对信息检索实际操作方面,准确快速有效检索、操作有待于提高,对图书馆馆藏书、数据库内容、检索方法等了解不够深入,检索知识、方法、技能等需要加强学习。

三是信息道德意识薄弱。在信息社会中从事信息劳动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信息的生产者,还是信息的消费者,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开发与利用信息的行为规范。在校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缺少积极主动的规避态度,自学抵制不健康内容的意识较差。在课程结业论文、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存在大篇幅不加任何注解的抄袭行为,学术道德失范时有发生,缺乏对文献作者的基本尊重。

三、提高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途径

1.高层高度重视,上下形成共识

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还没有明确针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文件、计划。学校高层管理者和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制定适合体育院校大学生特点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计划,把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有“信息意识基础”的教育内容。帮助新生认识到获取利用信息的重要性和培养信息获取利用能力的重要性,帮助他们了解校园内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和能够得到的信息服务,激发学生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视野、进行研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在不断的信息利用实践中不断增强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提高信息能力。

2.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可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学生。”提高学生素养,教师是关键。教师信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信息素养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形成至关重要。不仅要提高信息相关专业教师的素质,还要提高体育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等教育学指出,大学教师五大能力之一就是多讯道的知识信息传送或表达能力,利用教师培训等多种手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鼓励教师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运用丰富的信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化解课堂教学的难点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信息重要性和有效性的认识。

3.完善信息素养培养课程体系,整合现有信息素养培养资源

目前,体育高校教学中,过分强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忽视信息导向教育和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应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外,还要在全校开设信息素质基础教育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如在低年级开设“信息检索基础”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专业文献检索”选修课。

信息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才能真正发挥效用。因此,联合图书馆、教师与计算机中心等多种力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提升体育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学校的管理部门和有关学术团体应经常举办一些信息素质教育系列讲座和各种信息普及教育活动,整合现有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环境。

体育院校大学生走向社会,很大一部分将从事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工作,除自己会做外,能教会讲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教和讲的过程必须以过硬的信息素养作为支撑。面对日益复杂的信息资源环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强烈的信息意识、丰富的信息知识和较强的信息应用能力,是体育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炼完成的核心竞争能力之一,必须引起学生、教师和学校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邹志仁.试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3).

[2]李志杰.体育专业学生信息素质状况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10)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当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在媒体信息的笼罩下,已经形成“地球村”。人们习惯于在媒介中寻找、搜索、验证各种信息。新闻媒介传播信息,传播知识和文明,进行舆论引导,在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媒介在传播信息中也出现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如信息污染、信息爆炸、信息匮乏和信息侵略,这些信息都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影响,从而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健康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媒介素养的界定

媒介素养是舶来品,最早由英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提出。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主要包括公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旨在通过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对大众媒介的传播内容进行清楚的判断,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和亚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使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身,参与社会发展。

二、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媒介认知、媒介意识、媒介能力、媒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从而使其形成科学媒介素养的实践过程。主要培养大学生对媒介及其信息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识别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将被动变为主动批判接受,不要成为信息的奴隶,能在信息的“洪水”中进行理性选择和接受。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信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第一,可以对信息进行批判式解读。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各种信息的价值,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第二,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能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从而对媒介形成全面的认识。第三,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媒介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如信息污染和信息暴力和信息侵略现象,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免疫和批判能力,保护和传承本土主流文化,以对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亚文化进行有力的搏击。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大学生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内容。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途径

(一)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

许多大学生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主动选择媒介内容并对媒介的传播方式或传播内容做出相应的评价的能力还比较欠缺,无法将自身的信息需求与媒介所提供的内容有效联系起来。因此,开设有关媒介素养的课程势在必行,并要求教师在此基础上要明确教学目标、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完善讲授模式、大力培养师资等,切实提高大学生选择、分析、判断及传播信息的能力。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晚,1997年,中国社科院卜卫在《现代传播》第一期所发表的《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比较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从这以后,一些零散的、自发的、不自觉的与媒介教育有关的活动开展起来。

开设相关的媒介素养课程是高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依附于其他相关课程中,也可以将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列为新闻院系学生的必修课或全校的公选课,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各个高校可以开设《媒介素养概论》、《媒介文化》等必修课程,同时辅以《媒介伦理学》、《媒介认知与文化》、《人众传媒与社会》、《理解媒介》等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给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媒介教育,丰富利发展他们对传媒的认知与了解,从学习、认识传媒中发展其媒介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个人素养的目的。

(二)借助各种校园媒介,全面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社团、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全面参与到网站的信息传播中去,做信息的把关人,做信息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实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同时,要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加强各种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大众媒介的优势,努力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大力宣传媒介素养的意义、作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网络道德的辩论、举办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网站设计竞赛等,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鉴别、判断能力和主动参与媒介互动、自主信息的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该领域师资队伍缺乏,因此要注重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至关重要。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篇(11)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信息、知识已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产业也成为社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信息素养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信息素养逐步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信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1]。然而,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却面临本专业学习时依然难以适应信息快速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竭尽全力地培养学生的高级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却是一些学院痛感学生的信息素质不高。旺盛而迅速变化的特定专业需求和计算机学校教育的人才供给之间形成了一条鸿沟。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理论性、实践性最强的学科之一。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信息化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论深度和应用水平会在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和毕业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在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教育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使毕业生能够具有更强的信息素养,以适应本专业和适合社会的需求,对每一位从事信息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探索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对信息技术的认知能力,改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满足今后本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许多院校都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进行了要求,因此,本文对如何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环节等进行了探讨。

二、国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标准

信息素养的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 年提出的,当时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答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此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加工、传递和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当代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完整的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和信息技能(技术层面)。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制定出自己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国外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物《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中提出的学生信息素养九大标准:第一, 能快速和高效地获取信息;第二, 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第三, 能精确地、创造性地利用信息;第四, 能探求与个人有关的信息;第五, 能欣赏信息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第六, 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更好;第七, 能认识到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第八, 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第九, 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造信息。

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

可以看到,国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但这也正是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如何接近和达到这样的目标,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需要认真探索的。

国内存在的问题是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是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计算机文化知识、操作系统、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基本理论为基础。对理论知识和程序开发具体应用虽在教学大纲范围之内,但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的还是很少,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1)学生信息意识淡薄,不善于主动地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并付诸实践;(2)实践机会少,导致信息技术能力偏低;(3)对信息的依赖性强, 尤其是网络信息, 采取“拿来主义”。学生常反映:在学习时,学的东西不知做什么用,到应用时用的东西不知去哪里找。各专业学院也很难将这些学生立即投入到实际的学习研究之中。

如何提高教学水平,使毕业生能够具有更强的信息素质,以适应和适合社会的需求,对从事教育工作的学校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全面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政府和学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而言,本文认为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制定合适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学校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如此。信息时代的知识爆炸,要求人们快速发现并掌握有用的知识,如果过分着重于基础理论的教育、书本知识的教学,很难处理和解决现实生活和实际学习工作中的复杂问题。加强学生对信息素养的认知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可以使学生进入本专业学习后,迅速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目前,国内院校基本上没有对学生素养的培养给出参考标准,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很难保证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质量。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说与信息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因此,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以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制定出适合我校教育的信息素养能力的标准,使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质量和具体实施有坚强的保证。

2.加强师资队伍的信息素质建设, 加大课程内容改革,突出创新思维。

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迅速发展,正孕育着教育的深刻变革。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以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基础,现代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理论的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就是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前瞻性的目光和超前的思想,才能及时从中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理念,更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教师授课为主变为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任务驱动、交互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个人主页、博客等模式的个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在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以往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喜欢直接讲解计算机技术的各种成果,忽略了这些成果的创新历程,这样使得学生没有自主分析和独立思考信息的过程,也使得我们错失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意识的时机。因此,在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中,可以重点突出计算机科技进步创新的具体历程,通过成功创新的实例,培养学生对创新能力的意识。只有有意识地运用基本原理,才能使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取得最后学习研究上的成功。

3.形成信息素养教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覆盖面非常广,很容易在校园里面形成一种学习氛围。因此,注重校园文化在学生信息素养中的培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院可以经常举办专家讲座和培训,推出学术交流会,介绍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及一些最新软硬件的使用,引导学生对新技术发展的关注与评价。同时,利用计算机学院的优势,组织学校范围的网页与软件设计比赛,参与我院校机器人足球的竞赛和电子竞技等各种赛事,让学生关注社会最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成为积极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成功者,从而也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对学生信息素养的潜移默化。

4.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导向作用。

学生是信息活动的主体,采用行之有效的考试手段不仅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激励和指引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侧重点,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计算机来有效地解决学习和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更加突出强调了要顺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对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也应做到对二者的兼顾,具体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改革体现出来。

通过不断探索和改革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现学生考试最终成绩由校内成绩和等考成绩两部分构成:

(1)校内成绩采用笔试、机试、平时成绩按照6:3:1 相结合的考试形式。通过笔试的形式使学生将所学计算机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机试中利用已经建好的题库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操作能力,不局限于理论点的基础上,而能融会贯通,并给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创新的思维提供空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时成绩是平时考核学生的到课情况与课堂表现的主要方面。校内考试成绩占学生最终成绩的80%。

(2)等级考试成绩根据学生参加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分数,分为三个级别,即0(不通过)、15分(及格)和20分(优秀)。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校内成绩×80%+等考成绩。

应该说,这种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对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课后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了考核对教学的检验功能与导向作用,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不断深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四、结语

本人从事了近十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深感到在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信息素养要求的迫切性和毕业学生对工作的不适应性。本人在进行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一直在探索和尝试如何使学生信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更好接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看做是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突破口,同时,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基础课程,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将为计算机基础课程今后改革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