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7 16:40:29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相应的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及销售费用中抽出,首先应界定哪些是物流活动消耗的,哪些是非物流消耗的,由于界定存在着随意性,就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其次,物流成本金额按一定标准抽出,标准选择不合理,也会导致物流成本不准确;同时,在众多的财务凭证中寻找与物流活动有关的资料,对一些小型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负担,更别提业务量大的一些大型企业,核算工作量过大。 (2)传统的成本计算法造成了所谓的“物流费用冰山说”。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科目中,只把支付给外部运输、仓库企业的费用列入成本,实际这些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因为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利用白己的库房保管货物和由自己的工人进行包装、装卸等费用都没列入物流费用科目内。传统的会计方法没有显现各项物流费用,在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物流成本上都存在许多缺陷。 (3)在现代的生产特点下,传统物流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的物流控制。现代生产特点是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其成倍增加。基于这种无意识的假定,成本计算中普遍采用与产量关联的分摊基础--直接工时、机器小时、材料耗用额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数量基础成本计算”的由来。这种计算方法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的下降。这种危机在传统的制造企业表现尚不明显,然而在先进制造企业,在高科技时代的今天,它却是致命的。 本论文论述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系统阐述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和优势,最后建立了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提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中的运用 虽然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引入我国已有20余年,但毋庸讳言,我们对物流成本的测算、分析和研究,无论是总量的还是企业实际支出的,还是行业标杆水准的,基本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因此,要达到合理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就必须认真进行物流成本的分析与管理,而进行物流成本分析与管理的前提是正确核算物流成本。 一、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不了解本企业物流成本的症结在于物流成本的计算方法上。在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中,要正确把握物流成本是困难的,容易计算的只是一些外委运输费等,其他的费用分散在制造成本和一般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项目当中。所谓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传统方法是指: 1.企业对物流系统的成本测量主要是以数量为基准的成本计算系统为主,并没有考虑物流系统各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这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 (1)不能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信息且核算工作量大,要想把物流成本准确的从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2)

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有: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生命周期成本法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成本理论更迭新生。这些理论彼此之间看似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但却彼此相融,相互补充,一脉相承。新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前期的理论退出历史舞台,新旧理论之间彼此互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这些理论的此消彼涨体现了成本会计从单纯的成本核算、信息提供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的过程。从制造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到作业成本法融入到企业流程价值链管理中,到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站在企业的战略管理的角度核算成本,再到生命周期成本法与企业管理的鱼水相融,每一个阶段的繁衍都是切合实际需求,理论与实际结合。本文从成本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身份转化过程的角度,探究会计成本核算理论的相互融。

一、成本核算为主,信息提供为辅

20世纪早期,以美国纺织、铁路和钢铁制造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经济大规模发展客观上要求一种能够科学反映制造成本的核算方法。该阶段的会计主要通过成本核算和财务预算等方法,实施企业成本控制,进而实施财务控制,但重点在于成本核算。制造成本法主要由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以及与企业生产产品或服务有关的间接费用(制造费用)构成。由于当时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制造费用以车间或部门为归口,以产量为对象的分配标准(如工时)分配到车间或部门的产品上。该种分配方法适合机械化程度低、产品品种稀少、制造费用占总成本比例不高的市场经济环境,但缺点是分配标准单一,且制造费用的划分简单,对具体的损耗认定和分解没有统一详尽的说明。作为管理会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变动成本法的理论方法是将制造成本按其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其中固定成本被视为期间费用而计入当期损益;而变动成本则与业务量成正比,在一定时期按照变动制造费用计价、与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一起核算产品成本。除了将间接费用划分成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之外,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等依据业务量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法的缺点是准确划分固定成本的变动成本的界限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完全成本法(又称吸纳成本法或吸收成本法)根据产品的经济用途,把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费用(包括固定制造费用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核算于产品成本中。该方法与产品产量直接联系,产量越高,成本越低,反之亦然,但缺点在于有时夸大业绩,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分析、决策。

二、以价值链思维为导向,服务于企业战略,全成本、全过程参与企业管理功能体系

成本会计在由起初的成本核算、为企业提供信息的角色地位到今日的从价值链的角度审视思考企业的成本,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参与企业管理的期间,经历了一系列的核算方法的引入(如Dean预算方法)、调整变化。这一系列理论方法的提出依据客观市场环境变化而相应发展变化。市场国际化、竞争外延化,以及新的技术方法不断更新换代,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加之企业内部规模缩小、业务外包、管理扁平化等等现象的出现,客观上要求成本由核算信息提供转移到能够有助于创造价值的方法上,管理会计的着眼点立足于企业价值的创造。(一)作业成本法(ABC)传统的制造成本法由于在制造费用核算方面笼统而缺乏精致的推算,因而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不准确,进而导致利润核算、产品定价等不准确,不能为管理者及外部投资者提供准确信息。作业成本法依据企业作业流程,根据作业消耗动因设定作业中心,根据作业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设定合适的分配标准,进而计算产品成本。理论上讲,作业成本法站在企业价值链的角度,扩大了成本核算的范围和广度,核算企业的制造成本、作业成本、甚至企业全成本。挑出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不但利于成本的核算更加准确,而且使企业的流程再造成为可能。(二)标准成本法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标准成本法,预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实践中操作的成本和预制的标准成本做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找出原因,进行整改。该方法将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公式标准成本法等于实际产量乘以单位产品标准成本中可以得知,计算出标准成本,需要企业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条件及市场环境下经过分析研究制定出单位产品标准成本。标准成本法更适用于产品周期长、市场稳定的环境。(三)定额成本法于20世纪50年代引进我国的定额成本法,是基于标准成本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即在事前进行分析、核算,在事中进行控制,最后在事后进行差异分析,从这一角度讲标准成本法也起到了这一功效。但区别在于,定额成本法则建立成本差异明细账户,在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月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四)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为基础,根据客户的期望和竞争者的可能反应,估计未来某一时间点上市场售价,减去利润即得出目标成本。该方法的基本思想:计算、设定成本目标;计算分解目标成本;估计对比目标成本,是建立在作业成本法基础上,以企业战略为视野出发点的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参与的成本管理方法。(五)生命周期成本法(LCC)起源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命周期成本法是学术界乃至企业都很重视的理论。“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和方法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认识。狭义的是指在企业内部由生产产品而引发的成本,包括产品之初的策划、设计、生产、销售甚至物流等全过程与产品相关的成本。广义上不仅包括由生产产品过程中由企业负担的成本,还包括销售后的顾客产品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放弃处置成本、甚至包括相应的环境成本等。该理论的思想是: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归纳基本成本分类;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加总成本。在现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的投入,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

三、各种成本计算方法的融合

上述的成本计算方法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环境应求。但看似自成体系的各种成本法却相互取长补短、甚至一脉相承。标准成本法、定额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经过核算实际成本后发挥作用;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及变动成本法在核算企业实际消耗成本,预估成本和实际成本双口径的有效对接实现企业控制成本。每种成本核算理论都有适用的经济领域。完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及材料,以及对外财务报表的编制。变动成本法主要应用于企业自身产品、材料,以及对期间费用的分类整理分析。作业成本法不仅跳出了企业内部产品范畴,而且还将企业价值链、作业及客户等视角的成本囊括进了核算范围。标准成本法和定额成本法则专注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的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则在产品的设计研究发展阶段设定好产品成本。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将成本的核算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等价值链进行核算。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结合。完全成本法将固定制造费用视作产品的组成部分,和其他与生产有关的费用一起核算成本;而变动成本法根据成本形态分析,将非生产成本和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因此,两种理论方法的关键平衡点在于固定制造费用。而作业成本法则通过成本对象与固定制造费用的消耗关系,较准确核算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消耗情况。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结合。作业成本法长于间接成本核算;目标成本法长于依据市场环境在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做好产品成本定位;标准成本法长于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可以说目标成本法位于成本核算的顶端,标准成本法位于中间段,而作业成本法则位于末端。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上中游三位一体的核算控制方式,更利于企业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是制造成本法的良好补充,是与变动成本法相得益彰的核算方法。因为变动成本法设计的初衷是设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关系函数,站在企业利润的角度控制成本,而作业成本法因其长于制造费用的核算而补充制造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核算的成本。变动成本的工作原理可以应用到目标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中。生命周期成本法则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生命周期内的产品成本。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3)

成本信息对于企业经营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产品成本核算是成本信息形成的主要方法,因此产品成本核算方法一直受到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会计准则对于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经过多年的发展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体系,从而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其对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在可计入产品成本的内容方面较以前准则有了一定的变化且吸收了一些国际经验与做法。这促进了中国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发展和实务水平的提高。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与其他国家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贸易冲突,中国制造产品依然面对着反倾销诉讼的困扰。而改进中国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可能会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 文献综述

对于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研究一直受到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中国的会计主管部门于2010年开始调研并准备建立《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有学者认为是必要的,但需要分行业进行规范,并引入环境成本、人力成本等,同时需要建立成本报表制度。有学者认为,企业产品核算制度应当考虑对外贸易中解决反倾销诉讼的需求。(袁唐梅,2009)反倾销诉讼是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但是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会计信息,尤其是企业产品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产品成本是确认倾销的关键性因素,在反倾销应诉中具有维权作用,完整翔实的成本信息在应对反倾销会计举证中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陈志友,2003等)关于产品成本核算如何应对反倾销诉讼,有学者认为应当建立专门的反倾销产品成本核算办法,乃至理论体系(陈志友,2003等);而同样有学者认为只需将已有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既可(孙铮、刘浩,2005)。企业会计准则中未对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做出明确的规定,但会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对于中国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该准则体系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为中国的会计信息得到国际认可提供了保证,其中包括产品成本信息;此外在成本核算范围,如:人工成本、制造费用等方面较以前发生了变化,可以纳入成本核算范围的项目增加了,这更适应中国国情和有利于应对反倾销诉讼。但依然存在这一定的不足,如未考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等(袁唐梅,2009)。

企业环境成本核算问题是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一般的研究将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环境会计核算是基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的价值平衡问题。微观环境核算则为宏观环境核算提供支持,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主体应当承担由于其活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责任与保护环境的义务。从而在微观领域建立反映企业环境活动的核算体系成为一种必须的措施,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恰当的方法,真实、公允的对企业的环境支出和收益进行确认和计量,将企业的环境行为信息进行披露,从而为相关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的信息,以满足社会对企业承担环境保护义务的要求。对于企业环境成本的核算,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环境成本核算理论框架的研究和部分重污染行业①的环境成本核算方面。中国环境成本核算研究主要受到国际研究的影响与推动,但在实务中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对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的研究,仍集中在对于企业整体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的核算中,缺乏将与环境相关的经济事项在目前会计框架内进行解决的具体措施。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集中在企业整体在环境治理、必要的环境保护支出等方面发生成本的核算。在环境成本核算方面主要的研究观点认为应当采用作业成本法对内部环境成本进行归集与分配,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进而进行归集与分配。

二、 中国企业现行成本核算方法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中存在不足

中国的制造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遭遇贸易冲突受到反倾销调查甚至面对反倾销诉讼严重影响到了这部分企业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在中国制造企业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的过程中,理论界与实务界从国际贸易、法学等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亦有会计学理论界与实务界的人员从会计学,尤其是中国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从产品成本核算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制造企业所使用的产品成本核算方法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 产品成本构成范围过小。中国制造企业在出口产品成本核算中目前使用的主流方法对成本范围的界定与国际通用的反倾销法中的成本确认有着较大差别。中国制造企业在出口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中一般主要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项内容,与应对国际反倾销中所需的成本信息相比较过于笼统,产品成本构成范围过小,需要更加明细的产品成本核算信息。按国际惯例,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需要进一步的细化,除上述三项内容之外还需要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研发费、包装费、广告费、运费、保险费等。国际惯例中应对反倾销调查或诉讼中的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一般费用和利润组成。具体而言,国际惯例中的生产成本和中国的概念不完全相同,其包括原材料(直接原材料和制造费用中的原材料)、人工(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中的人工)、固定成本(折旧、摊销和其他固定费用)。

中国制造企业在出口产品制造过程中将部分成本以过低的价格计入产品成本进行核算或者完全未纳入产品成本核算。中国的经济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进行了几十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主要作用,但是政府的调控仍然会影响到一些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中国的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其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由于种种原因仅支付了较少的费用甚至是无偿划拨获得的,与此相关的摊销可能低于市场正常水平,因而该类企业的产品成本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较要低。类似的情况还有,某些企业能够以低于市场评价水平的成本获得银行贷款或者其他资金,从而其财务成本较市场平均水平低,这样很容易遇到反倾销调查。且增加了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中的困难。

2. 中国企业成本核算中忽视环境成本。传统的成本理论与核算方法只关注那些在生产中直接消耗的,且能以货币计量的耗费。但从环境成本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传统成本理论与核算方法不能准确反映企业产品的真实成本,传统的产品成本信息是不全面的,在产品成本信息中应该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以使产品的成本信息包含其在生产等环节所造成的环境方面的代价,可以促使企业重视环保,使有限的环境资源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中国整个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的忽视使得中国的环境资源在经济活动中被低估,例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的定价明显低于其成本,甚至对于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三废”排放等环境成本未纳入产品成本核算的范围,这都低估了中国制造企业产品成本,使得中国的环境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一种超额使用的状态不能得到很好的补偿。这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环境问题的恶化,同时也造成中国制造企业的产品成本被低估在国际贸易中很容易遭受反倾销调查面临较严重的贸易冲突。将中国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的核算范围之内,将会同时促进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冲突问题的缓解。

进行环境成本核算的必要性随着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而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同,尤其是近年来大型的环境事件发生之后。企业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和管理等问题日趋受到重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研究应用亦不断增加。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有利于保护环境。传统的成本理论仅仅计算微观的经济成本,没有把资源环境的消耗计入企业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忽视环境保护,甚至鼓励企业牺牲环境,透支环境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能够促进经济与资源的和谐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基础,而资源环境的有效利用与保护亦能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粗放式增长,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和粗放式开发已经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企业环境成本理论试图从有偿使用自然资源这一前提出发,把企业对环境保护的义务纳入企业内部经济核算以期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和环境问题的缓解。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社会利益,破坏环境。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的产品成本核实范围,将对企业的污染环境的行为产生一定的约束效果,重视环保并采取措施降低环境成本的企业将会获得较高利润,而污染企业将会受到环境成本的约束收益水平下降甚至出现最终倒闭的情况。这有利于整个社会淘汰落后产能,协调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随着技术进步、人口增加、社会生产规模的无限制扩大,人类对环境的索取和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如荒漠化、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在一定区域内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正常生产与生活。全球范围内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达到了从所未有的一种程度,从各个角度出发努力控制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将环境问题纳入企业核算的内容,将环境污染、环境治理这一公共领域的问题进行“内部化”成为会计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在1998 年于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十五次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完整的国际指南——《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在这之后,为解决环境会计核算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建立环境会计核算体系的观点。而这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制造企业产品成本的核算理论与实务的发展。

三、 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的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措施

应对国际贸易冲突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法学、国际贸易学和会计学等的配合,但出口产品的成本核算在这个过程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前文所述,中国制造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时存在一定的不足,故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

1. 对产品成本的构成项目进行调整。如前所述,在国际反倾销法中产品成本的构成范围要较中国目前的产品成本构成范围要广,包括了“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两部分,即反倾销调查中所指的产品成本除包括生产成本外,还包括“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这与中国目前的习惯性做法是不同的,中国一般的产品成本只包括生产成本,而产品为了设计、销售、运输以及财务费用等按照中国的习惯性做法是计入期间费用,不计入产品成本。这样使得中国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的时候,单就产品成本信息的形成上就陷入了比较被动的局面。为此,中国在产品成本核算范围方面为了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的需要应当学习国际反倾销法中的常用做法,将目前的产品成本构成范围进行调整。但这是一项业务量比较大的工作,因为牵扯到对目前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修改。在产品未被销售的情况下,原先计入期间费用的设计、销售、运输以及财务费用等将形成存货,增加企业的资产数量,其费用将下降而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将会影响净利润、所得税等。

2. 细化成本核算工作。成本资料的收集保存更加符合国际反倾销法的要求,成本核算中确定了成本构成的内容,另一个方面就是成本费用的分配,这部分已在上文有所论述,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成本核算工作的一些细节性、技术性工作的改进,例如在成本构成项目上,目前中国企业常用的做法是将成本划分为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在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的前提下,成本项目可以进一步的划分,如直接人工可以划分为熟练工、实习工等,对于产品成本信息的构成尽可能的提供详细的信息,除提供货币计量的会计信息之外,还可以提供比较详实的物理指标等,以满足反倾销调查中对于成本信息的需要。

3. 提高对直接生产制造成本相关的一些经营活动成本的核算水平。这些相关成本包括了产品销售、研发、存货管理及质量保证等经营环节的成本,中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中规定这些成本中的部分可以通过有关的方法能被资本化或分配计入产品成本之中。但国际反倾销法中承认的产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和一般费用”。按照国际惯例计入入成本的经济资源消耗即包括生产成本还包括单位产品所含的其他一些经济资源的消耗。总体来讲,涉及反倾销涉诉的产品其成本信息的要求较之一般产品其信息含量高,涉及面广,专业性强,企业不仅需要调整成本核算方法扩大成本核算范围、改变成本分配方法;同时还需要结合反倾销调查的需要做好有关资料的收集,以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冲突的能力。

4. 应对环境成本信息需求的制造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措施。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在当前条件下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企业在产品成本中能够实现对环境成本的核算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企业的努力是实现不了的。

首先,需要政府的支持。目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于环境成本的核算仅仅就固定资产、矿产资源等核算中包含了恢复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其他与环境相关的成本均未涉及,企业的会计核算需要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若企业单独将其相关的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的核算范围,其会计信息与其他未纳入核算的企业相比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受到影响,而且环境成本纳入核算之后其产品成本增加会计利润会下降会影响到其经营业绩评价。此外,环境成本纳入核算范围之后若税法没有相关的规定,其纳税调整的工作也增加了。因此,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体系需要政府的推动。环境成本中的恢复成本、环境质量成本、排污费的定价等可以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这些信息需要政府来提供,企业根据政府提供的信息来进行相关会计要素的计量。

其次,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产品成本核算范围之后,现行的成本核算体系与方法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核算体系中将增加与环境成本相关的科目、账户及相关的会计信息,其次各种环境成本要进行具体的细化,部分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要经过分配之后进入产品成本,还有部分不能计入产品成本需要计入期间费用等。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系统性的,要在当前成本核算体系之内实现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最后,环境成本计入产品成本之后亦需要进行成本控制。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政府管理法规的要求制定环境成本的预算指标,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与环境成本相关信息的实际指标进行比较、评价,从而对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进行评价,并对生产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耗费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将来的生产活动中的环境资源的耗费进行控制。有利于企业降低环境成本,促进环境保护。

注释:

①如化工、冶炼、采矿等行业。

参考文献:

1. 陈冬生. 论企业成本公开的途径. 会计研究, 1996, (5).

2. 丁学东,李国中. 1978—1994年中国企业财务改革论评. 会计研究, 1996, (5) .

3. 冯巧根. 成本会计创新与资源消耗会计. 会计研究, 2006, (12) .

4. 郝俊英,黄桐城. 环境资源产权理论综述.经济问题, 2004, (6) .

5. 孙铮,刘浩,李琳.贸易救济会计——理论与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汪炎汝. 企业环境成本计量的投入产出模型.上海经济研究, 2008, (1) .

7. 王仲兵.论应诉反倾销会计的理论框架.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5).

8. 吴文莉,蔡令柱. 浅谈产品成本核算.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1) .

9. 鄢惠. 浅析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魅力中国, 2007,(2) .

10. 颜延.会计标准与反倾销.财会学习,2006,(3).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4)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看,各银行应从现在着手开展产品成本核算,为迎接未来挑战做好基础工作。 (三)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无法提供产品成本信息资料《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第八章《成本》中规定银行成本是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业务经营有关的支出”,具体包括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固定资产折旧费、手续费支出、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外汇、金银和证券买卖损失、各种准备金和业务管理费等。从理论上讲,成本和费用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费用是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耗费;成本则是对象化的费用。因此,财务制度中对成本的定义更适合于费用概念。鉴于银行依据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组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目前所实施的成本管理实质是费用管理,尚未建立以产品为对象的成本核算系统,无法提供成本信息。 二、产品成本核算的理论和实践 根据成本会计理论,产品成本由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制造费用组成。在传统工业企业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占产品成本较大比例,制造费用比重较小,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程度对产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影响不大。但是银行业不同于传统工业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在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制造费用所占比重相对较高的特点,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产品成本的准确程度。若采用传统方法分配制造费用,会导致产品成本信息扭曲和产品决策失误。因此,银行业在建立产品成本核算系统时,不应沿袭传统会计政策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应引入工序成本法。 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针对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的讨论研究论文,内容如下: 论银行业产品成本核算 一、建立产品成本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一)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和调整主要金融产品价格,如存贷款利率、金融服务收费标准等,各商业银行作为产品既定价格的接受者,缺乏产品定价自主权。因此,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目标,银行需要在产品数量、产品成本和产品结构方面做出努力。只有了解和掌握产品成本的详细资料,银行才能有的放矢地控制和降低成本,合理调整产品结构,准确进行产品定位。 (二)金融体制改革的趋势要求银行决策者掌握产品成本信息 虽然我国目前金融产品价格仍由央行制定,但近年来有所放松,如浮动利率贷款的范围和利率浮动的区间都有所扩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金融市场的成熟,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各商业银行将面临自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问题——即产品定价。虽然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供了完备的产品定价模型,但在实践操作中,及时、准确、完整的产品成本信息是合理定价产品的重要保证。从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5)

成本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概念之一,它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极为广泛。在收入有限的条件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努力降低成本,重视成本研究。而成本研究,必须先从成本的经济实质开始。

1、成本的经济实质

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我们从这个产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商品的成本价格”指的就是产品成本。

综上所述,成本的经济实质概括为:生产经营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耗费的资金的总和。这一经典论述表明,不论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的经济内容都应该相同,即都应该包括上述的前两个部分c+v,从理论上讲,这是产品价值中的补偿部分,它构成产品的理论成本。

理论成本的具体构成及其内在联系如下图所示(图1)

值得说明的是,理论成本的概念主要是针对产品成本而言的。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和正确地进行决策,涉及和应用的成本概念是多种多样的,其外延已经超出了产品成本的范围,如可控成本、不可控成本、机会成本等,具体将在本文的后续部分详细阐述。

2、会计制度规范下的核算成本

2.1 核算成本的含义

核算成本是指根据国家统一的财务和会计法规及制度核算出来的,用于编制财务报表和企业内部成本管理的一种实际应用成本。核算成本也称财务成本或制度成本。

2.2 财务会计实务中核算成本的具体内容

在实际工作中,核算成本的具体内容取决于成本核算制度。其关键是解决将成本全部对象化计算产品的全部成本,还是将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部分计入产品成本,部分计入期间费用的问题。就全世界而言,各国财务会计体系中使用的成本核算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制造成本、完全成本和变动成本。

⑴ 制造成本

制造成本也称生产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半成品、劳务等),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直接的和相关的经营支出和耗费,并应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制造成本的具体核算内容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

⑵完全成本

完全成本,也称为全部成本,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为生产和销售一定数量和种类的产品或劳务所发生的全部耗费。其具体核算内容不仅包括前述(1)的制造成本,还包括期间成本。由于前(1)已经讲述了制造成本,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期间成本。

期间成本是指企业在发生的当期,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全额列入损益表,不随产品物质和价值态流动的成本。具体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

可见,完全成本法下,制造成本和期间成本均计入产品成本;而制造成本法下,只有制造成本(生产成本)才计入产品成本,期间成本却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计入产品成本。

⑶变动成本

变动成本是成本按习性(成本性态)分类的结果之一。变动成本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其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都属于典型的变动成本。具体而言,如何判断一项成本属于变动成本,应当把握其基本特点:①变动成本总额的正比例变动性;②单位变动成本的不变性。即在相关范围内,单位变动成本并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而始终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上。

在变动成本法下,根据成本习性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大类后,只将变动生产成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计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剩余部分则作为期间成本计入当期损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变动成本法下,把固定制造费用视为“期间成本”全部计入当期损益,这是变动成本法区别于制造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的根本特征。

在一定的产品销量和销售价格的条件下,三种不同的成本核算制度,影响产品核算成本的高低,决定财务会计中计算的企业损益,反映企业的财务成果。它不但制约着企业的生存,而且决定着剩余价值m即利润的多少,从而制约着企业再生产扩大的可能性。由此可见,产品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补偿尺度,如果产品的价值不能补偿成本耗费,企业的简单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马克思关于产品成本的论述是对成本经济实质的高度理论概括,这一理论成本是指导成本会计研究的指南;核算成本的确认以理论成本为基础。理论成本不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偶然因素和异常情况的消耗,只对正常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计量;而核算成本往往受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当期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的影响。因此,在我国会计实务中所应用到的成本概念(核算成本)与理论成本具有一定的差别。如:按照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工业企业应采用制造成本法计算产品成本;我国会计实务将损失性支出,如废品损失、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也计入了成本,以促使企业加强成本核算,减少生产损失。其实,从理论上看,上述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损失性支出,并不形成产品价值,它们并不是产品的生产性耗费,而是纯粹的损耗,其经济实质并不属于成本的范围。

3、管理思想演进下的管理成本

管理成本是指用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种成本的总称,是根据核算成本和其他有关资料进行不同的归类、分析和调整后计算出来的,是对核算成本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决策成本(如差别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相关成本、沉没成本和重置成本等)和控制与考核成本(如标准成本、定额成本、责任成本、可控成本、计划成本和可比成本等)两类。但随着管理思想的演化和企业管理要求的提高,管理成本的具体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3.1 20世纪20年代以前

早在16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成本和成本会计的萌芽,而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来看,完整的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是形成于十九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使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发生变革, 生产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产生了现代工厂制度,管理的实践和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查尔斯・巴贝奇等都是这个时代管理思想的先驱。

英国成本会计人员对成本计算进行研究,将成本计算与复式簿记结合起来,根据制造业的特点,采用分批法和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等。在这期间,1885年,亨利・梅特卡夫(Henry Metcalfe)出版了《制造成本》,提出了原材料的核算办法及间接费用的四种解决方法,被誉为世界上“第一本成本会计著作” ;1887年,英国电力工程师埃米尔・加克(Emile Garcke)和特许会计师约翰・M・费尔斯(John M.Fells)合著的《工厂会计》,介绍了成本记录和复式簿记的结合方式,被誉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成本会计著作”。

3.2 20世纪20年代~80年代中期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Taylor)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强调生产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工人的劳动潜力。随后,预算制度也随之逐渐完善与系统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技术革命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涌现了“行为科学”、“数量管理”、“决策学派”、“权变学派”等多种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为成本会计的扩展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这一时期,成本由过去只重视满足外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需要,转为开始重视内部管理决策和控制的需要;由过去只对实际成本的计量,扩展为对实际成本和未来预期成本的计量;由过去只建立单元成本计量模式,扩展为建立多元成本计量模式,满足多用户和多目标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变动标准成本、责任成本、质量成本和目标成本的出现相继的探索和运用。

3.3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近三十年来,信息化社会代替了工业化社会,市场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等也随之发生了变革。全面质量管理(TQM)、敏捷制造(AM)、适时制生产系统(JIT)、企业资源计划(ERP)、和供应链管理(SCM)等新的管理技术不断涌现。在新的管理环境下,涌现出了很多新的成本计量方法。具体表现见下表1。

以上兴起的各项新成本理论和方法中,RCA(资源消耗会计)是指将德国GPK( 弹性边际成本法) 有效地应用于美国的A B C( 作业成本法),是世界范围内成本会计整合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成本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4、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基于成本经济实质的视角,我们发现:

⑴成本的经济实质构建了产品的理论成本,但理论成本与核算成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⑵成本的经济实质决定了成本在经济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成本的经济实质并不就是成本的经济内容。

在商品经济的范畴里,成本的经济实质是不变的,但成本的经济内容却是极富时代气息、随管理思想演进而不断拓展的。成本理论体系应当包括管理成本这一重大主题才是完整的、系统的。

⑶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成本范畴和成本思想也是与时俱进的。

无论是成本理论研究者还是成本会计实务工作者,都应当加强新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探讨、学习和研究, 丰富成本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因此,研究成本会计问题必须从成本的经济实质出发,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融合经济和管理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和促进成本会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曼昆. 经济学原理. 北京:三联书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张维迎. 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欧阳清, 杨雄胜. 成本会计学[M ].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4]冯巧根. 成本会计学[M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杨继良. 成本会计的新方法:资源消耗会计概述[ J ].财会通讯, 2005, (4).

[6]林万祥.成本论[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今坂朔久(魏显智译).成本的新观念.东亚书局

[8]赵英林.对市场经济下成本的重新思考与认识.会计研究.2000.04

[9]毛洪涛,刘恒.西方经济学成本基本范畴研究.会计研究.2000.10

[10]Benjamin, L. , T. Simon. A Planning and Control Model Based on RCA Principles [ J ]. Cost Management

[11]Clinton, B. D. , D. E. Keys. Resource Consumption Account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 J ]. Focus Magazine, 2002, (5).

[12]Clinton, B. D. , S. A. Webber. RCA at Coplay[ J ].Strategic Finance, 2004, 86 (4)

[13]Merwe, A. V. D. Chapter Zero in Perspective[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Quarterly, 2004, l. 5 (2).

[14]Paul A.Sharman.Bring On German Costing Accounting. Strategic

Finance [J]2003,85(6):30-38.

[15] Zimmerman , J . L.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cost allocations.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1-0026-06

稀土是关系到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金属,是重要的战略资源,稀土价格相对其他能源,一直处于比较高的价位。因此,稀土企业如果由于资源的物耗过大造成资源损失严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通过核算资源损失,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抓住管理核心提供数据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控制资源损失的产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提升经营业绩。另一方面,稀土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以及废渣等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物。加强资源损失核算可以使企业定量化废弃物造成的资源损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成本,为提升环境业绩提供数据支持。

一、资源损失相关理论

(一)资源损失的界定

资源损失是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一种表现,不仅表现为资源数量的损失,同时表现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资源损失的论述最早出现在马克思早期的著作中,在物质资源转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于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高到最高限度”。因此,提出“资源损失”概念的最初落脚点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1]。罗喜英[2]将企业范围内的资源损失界定为未形成最终产品的资源投入,包括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等;基于经济和环保角度将资源损失定量化分为资源损失的内部成本定量化和外部环境影响定量化。姚圣[3]、何思[4]等也对资源损失做出界定。以上研究对资源损失的概念虽然论述不同,但本质都归结为最终未形成产品的资源投入。

本研究对资源损失的界定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稀土企业自身特点将资源损失定义为没有形成最终产品的资源投入,包括废渣、废水、废气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损耗的资源。

(二)资源损失的核算――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

资源损失的定量化核算,使企业物质流转及成本核算透明化,使企业能找到资源利用的关键改善点,为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与环境业绩提供数据支持。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为资源损失从实物量到价值量的转化核算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物质流成本会计(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MFCA)是一项新的环境管理会计技术,是对输入企业制造过程中的全部资源进行质量跟踪和控制。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德国Bernd Wagner教授和德国奥格斯堡大学管理和环境研究所(IMU)最早开发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之后理论上发展为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5]。MFCA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标准ISO14051,并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换届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于2011年正式。我国学者对于MFC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引进以及理论研究阶段,最早是由谢琨和梁凤港[6]将物质流成本(MFA)引入我国。之后,甄国红[7]、郑玲和肖序[8]、罗喜英和肖序[9]等国内许多学者在引用国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研究。

物质流成本会计(MFCA)是从实物和货币两个方面来说明物质流在生产中的某个环节产生的资源损失情况[10]。核算过程是基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材料和能源的投入,生产及最终转化为产品的过程,追踪资源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物数量变化,以此进行资源在物质流程中实物和货币信息的核算。MFCA核算基础是物质流平衡原理,即输入物质=输出物质,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划分为若干个物量中心,根据资源在不同的物量中心流转,进而分别核算各个物量中心正制品和负制品的数量,根据负制品的分配比例核算负制品的成本[11]。在MFCA理论中,输入物质即资源投入物质,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和能源等;输出物质分为正制品和负制品,正制品包括产成品和半成品,负制品是除正制品以外的部分[12]。MFCA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二、基于MFCA的稀土企业资源损失核算流程

(一)成本分类

为追求资源损失最小化的目标,对输入资源成本分类,再按照物质流转过程分别核算,使企业能够对资源损失情况进行监控。MFCA将成本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系统成本。其中,材料成本指原材料成本和其他辅助材料成本;能源成本指煤炭费和其他能源成本;系统成本指人工成本、动力费用和制造费用。成本分类如图2所示。

(二)划分物量中心

物量中心的划分一般是以同一性质的生产流程或是同一资源成本动因的生产流程为一个物量中心。划分物量中心的数量没有硬性的规定,在保证会计成本核算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单个或多个物量中心。MFCA对企业物量中心的划分,是对企业资源的流转环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在企业中的流转路线划分企业的物量中心。对于稀土企业,应按其生产工艺流程结合材料和能源流转,将同一性质的生产流程划分为一个物量中心。

(三)数据归集

将物量中心归集成本对象,根据从企业生产部门、财务部门等地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归集。MFCA原理虽然简单,但对于稀土企业来说,生产中使用的原料及辅助材料的复杂多样给各物量中心成本的归集造成极大困难,这也是MFCA方法核心工作量所在。

(四)输出端制品分类

MFCA输出端的负制品是除正制品以外的部分,包括废水、废气、废渣等。这些负制品有些在经济或技术可行条件下可以在企业内部进行再循环或再利用,在下一过程中又形成正制品,这一过程中产生的费用由正制品承担;而有些负制品由于经济或技术某一方面不可行,不适合再循环利用,则形成最终废弃物,也就是最终的资源损失,核算过程如图3所示。

(五)计算资源损失

三、稀土企业资源损失核算实例分析

(一)案例企业JM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介绍

本文以内蒙古包头市JM稀土有限责任公司为研究对象。JM稀土公司成立于2000年8月,可年处理稀土精矿10 000吨,存取分离稀土10 000吨,氧化焙烧稀土氧化物4 500吨。产品包括稀土焙烧矿、碳酸盐、氧化物和稀土金属等二十多种。JM公司采用我国稀土企业中应用较广的先进的稀土精矿的硫酸强化焙烧分解工艺、P507体系连续分离单一稀土工艺。具体工艺流程为:将精矿投入一车间,通过酸法焙烧和水浸中和,产出硫酸稀土溶液;把硫酸稀土溶液投入二车间,通过P204转型,产生混合氯化稀土溶液,进入三车间通过P507Nd/Sm分组和P507Ce/Pr分组,产生碳酸稀土溶液,再通过加入碳酸氢钠进行沉淀结晶产生碳酸稀土产品;将碳酸稀土产品在四车间进行氧化焙烧和混料过筛包装,最终产生氧化稀土产品。

(二)JM公司资源损失核算流程

1.事前准备

事前准备阶段是根据JM公司生产工艺流程确定核算的对象和核算的物量中心。根据工艺流程以及在JM公司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将JM公司整个生产流程分为三个物量中心,其中一车间划分为物量中心1,二、三车间划分为物量中心2,四车间划分为物量中心3,如图4所示。

2.数据收集

稀土企业的生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差别,本文选取JM公司2013年10月份的生产数据以及财务数据。其中生产数据来源于JM生产部门的统计表,财务数据来源于财务部门的相关成本数据。稀土企业主要是以稀土氧化物(REO)的数据来进行原材料数量归集的,根据收集的数据编制JM公司各物量中心原材料数量表(见表1)。

根据JM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收集的数据编制能源成本表(见表2)。

根据JM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收集的数据编制成本数据表(见表3)。

根据JM财务部门收集的数据编制系统成本表(见表4)。

3.基于MFCA的JM公司资源损失的核算

4.结果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总结JM公司的资源损失成本(见表9)。

根据上述核算结果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按物量中心比较,物量中心1的资源损失成本为388 209.26元,物量中心2的资源损失成本为288 471.45元,物量中心3的资源损失成本为126 290.48元,三个物量中心中物量中心1的资源损失成本最多,主要是由材料成本的损失造成。物量中心1是JM企业的一车间,主要的生产工艺是酸法焙烧稀土精矿,使稀土矿物完全分解,而稀土精矿中脉石矿物较多,因此产生损失的数量比较大,分配的成本较多。(2)按成本类型比较,材料成本的资源损失为7 491 032.99元,能源成本的损失为4 812.82元,系统成本的损失为49 125.39元,材料成本在资源损失方面占了很大比例,这是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主要对原材料稀土精矿进行焙烧、分解、提取,由于原材料的质量因素以及生产技术因素等会产生废渣等废弃物,造成资源损失,同时稀土精矿的单价较高,因此造成资源损失较大。

四、结论

本文是在稀土企业中应用MFCA核算资源损失的研究,以JM公司一个月的数据为例,将MFCA核算资源损失的方法应用在稀土企业中,并建立核算流程来进行资源损失定量化核算。得出以下结论:(1)MFCA将资源损失的成本核算数据量化,揭示稀土生产流程中各车间资源损失的环节和金额,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资源利用率、改善生产工艺等提供有用信息。(2)使用MFCA核算,资源损失成本结构清晰,使资源损失在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和制造成本中的损失成本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判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姚圣,毛子涵. 生态权益、环境成本、资源损失:工业企业的环境控制体系[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53.

[2] 罗喜英. 基于循环经济的资源损失定量化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3] 姚圣. 环境会计控制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4] 何思. 驰铭玻璃厂资源价值流成本的应用研究[D].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5] 孔娟,敬采云. 基于建材企业的物料流量成本会计及应用研究[J]. 会计之友,2014(20):49-53.

[6] 谢琨,梁凤港. 关于环境净效益分析决策工具:物料流量会计[J]. 四川会计,2003(3):21-24.

[7] 甄国红. 基于材料流动成本核算的企业环境成本分析[J]. 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4):76-78.

[8] 郑玲,肖序. 资源流成本会计的演进和展望[J]. 会计之友,2009(6):12-14.

[9] 罗喜英,肖序. 基于MFCA的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 108-114.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成本核算是企业运营管理和财务决策中的重要工作。对于生产型企业来说,资金能否有效应用、能否有效周转关乎企业生产运营活动能否持续进行。而成本核算与控制的有效实施,可以为生产型企业提供重要依据,以便企业根据成本运用情况,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合理运用资金,推动生产运营活动良好进行,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因此,生产型企业切实有效的进行成本的详细核算与控制是非常必要。

一、我国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情况分析

从目前我国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的实际情况来看,成本核算大体体现为:

(一)材料、燃料和动力成本方面的核算不够全面、准确

产品成本中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各种材料消耗所占的比重较大,这使得这方面成本核算内容较多。而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方面各种材料成本核算又比较复杂,需要在领料的核查、单据汇总、凭证核算、报表制定、结账等工作时严格按照相相关要求进行,这使得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方面材料成本核算繁琐、紧张,进而容易造成材料成本核算不准确、不全面等情况发生,那么所得到的原材料成本核算报表必然存在缺陷,对于生产型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有一定影响[1]。

(二)人工成本的核算不够标准

生产型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大量人力,由此产生的人工成本费也较多,财务部门应当对人工成本进行详细的核算。但一些生产型企业人工成本核算方面却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人工成本核算不够标准,具体表现为:

其一,企业在计算人工工资时并没有严格依照工时、考勤、工龄等方面,合理的计算人工工资,这其中必然会造成部分人工费用的浪费,也影响人工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其二,在人工工资出现涨幅情况,并且涨幅程度超出正常材料成本增幅,企业需要承担更多的增值税,如此也提高了企业的人工成本[2]。

(三)制造费用的核算容易混淆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对于此种方面费用需要依照分配标准分摊到产品成本中。但在实际情况则不然。一些生产型企业在实际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中,时常将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混淆,这必然会给制造费用的核算带来诸多困难,容易将期间费用核算到制造费用中或遗漏一些制造费用的核算。

二、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措施

面对当前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生产型企业应当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详细核算和控制成本,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一)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系统

因为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内容较多,需要对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期间费用、制造费用等进行准确的核算,这期间很容易出现核算差错等问题。为了避免此种情况,达到详细核算与控制成本的目的,生产型企业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与管理系统,也就是透过内部整合,建立包含组织领导及各方面成本在内的管理系统,同时依据企业实际情况及成本核算的目的,制定科学的、合理的成本核算体系,说明成本核算的要求、流程等方面,以便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实施在企业领导的监督下,严格按照成本核算体系有序落实[3]。

(二)采用最为适合的成本核算办法

在对企业成本进行详细核算的过程中,如若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缺陷,也会导致成本核算中存在诸多纰漏,这必然也会降低成本核算的准确性。所以,要想保证成本核算详细、成本控制得当,还需要选择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那么如何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呢?生产型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运行特点和管理需求,建立并不断完善成本核算方法,如引进ABC成本法、减值标准的成本体制等,确保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于企业中,能够对企业成本进行精细化的核算,以便生产型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消耗情况,有目的的控制成本的运用。

(三)加强经营与管理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

经营与管理成本是生产型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但其容易受多种因素所影响。因此,生产型企业还需要做好经营与管理方面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当然,要想做好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成本核算与控制,需要生产型企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经营理念,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如此可以保证经营与管理方面所消耗的费用清晰、合理,再加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必然保证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成本核算详细、成本控制得当[4]。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我国生产型企业成本核算存在诸多不足的情况,笔者建议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和管理系统、采用最为适合的成本核算办法、加强经营与管理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促使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可以发挥作用,为促进企业良好发展做铺垫。

参考文献:

[1]柳阳.试论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J].时代金融(中旬),2014,(8):152-152,154.

[2]秦德华.试论生产型企业成本的细化核算与控制[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3,(8):209-209,211.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8)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WWw.133229.COm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

转贴于

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9)

1.课程专业性强,实践性强。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先修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如在成本会计的学习中,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业务涉及各式凭证的编制和有关账簿的登记,这些需要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才有利学习。另外,成本会计学科中的成本核算、成本管理等有关知识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基于社会企业岗位导向而设置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2.费用的分配方法及计算公式多。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方法和计算公式众多,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以及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方法,虽然不同的费用分配方法适用不同的情况,但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容易被众多的分配方法、计算公式混乱思维,难以把握各种分配方法的计算特点和应用技巧。另外,在学习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方法后,学生还要学习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如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不同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不一样,成本的核算方法和步骤也千差万别,学本文由收集整理生不容易掌握相关成本核算方法的操作技能。

3.分配表格及成本计算单繁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费用的分配是结合编制费用分配表进行的,费用的分配方法多,据以编制的费用分配表格式也繁多。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编制成本计算单进行的,品种繁多,则成本计算单也繁多。和财务会计对有关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不一样,成本会计在讲学过程中经常以表代账,表格与表格之间联系紧密,错综复杂,给讲和学带来一定难度。

二、成本会计教学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教育界对成本会计重视不足。虽然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同属专业主干课程,但教育界一直存在着重财务会计,轻成本会计的现象,成本会计是作为财务会计的附属教程存在。财务会计侧重于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现金流情况的有关信息,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依据。成本会计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运作,注重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对企业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财务会计教程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体系,而成本会计在教育体系所占比重比较轻。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滞后。目前的成本会计教学主要通过表格数据的前后钩稽关系来反映成本核算流程,由于计算量大,表格繁多,使得师生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从而造成“照本宣科”的感觉,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些学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也只是对公式和方法的呈现,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讲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表格之间的结转关系无法形象的展示出来。另外,成本应该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划分不同的成本项目进行核算,并且不同的生产工艺特点要求采用不同的成本核算方法,对于毫无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而言,会觉得很抽象,难以理解,这些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目前大部分成本会计教材是依据制造业的生产特点来编制,在授课过程中,从生产费用的分配到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主要利用黑板、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理论的讲解,让学生掌握有关方法的核算原理,或者以实务题的形式给学生演示计算过程,缺乏逼真的实践教学。另外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是一个机密部门,很多单位拒绝安排学生前来实习,即便有的学生进入实习单位,也很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整个会计系统,更难了解到一个企业的成本核算和管理机制。而目前的校内会计实训,和真实的业务还是有一定差距,学生对企业的真实业务往来缺乏感性认识。

4.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脱节。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参与经营与生产管理,已成为制造企业的一致选择。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重视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轻视间接生产费用的核算。新型的企业,如it行业、软件生产企业等高科技术企业,其经营成本中间接生产费用占大部分,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小,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显然不适合其生产特点。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直接人工成本支出越来越小,而管理成本、设备折旧等间接生产费用的分配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要求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作出相应改变。

三、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思考

1.构建成本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从整体上来策划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离不开成本核算的特点。产品成本核算的最终目的是计算出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成本核算过程中,从各项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到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都离不开原始凭证的传递,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账簿的登记,整个核算流程,要求的都是实

转贴于

实在在的准确的数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平行进行,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度高、综合性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能经历这种实践环节的培训,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充分的运用实践环节中,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产生感性认识。成本会计的实践教学,可以借助校内模拟实训室,从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出具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系统的对各种成本计算方法进行模拟训练。另外,大力寻求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时间组织学生亲临企业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组织特点和生产流程,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0)

 

正文:

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这个概念主要是指在项目成本的形成过程中,通过对生产活动内各种所消耗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监督、调节、指导和控制,及时地发现问题,及时地纠正已经发生的偏差,一定要把生产所需要的各种费用都控制在成本范围之内,实现成本目标。

一、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的重要性

1、 在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中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占有重要的地位,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是成本管理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环节。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得好坏,一定会影响到企业所创的利润多少。我们知道企业的一切管理和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施工企业工程经营活动和项目管理,都是围绕着实现企业根本目标而进行开展的。[1]施工企业的宗旨、性质决定工程项目管理一定会重视成本核算,成本核算的目标应与企业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的最高目标致力于企业的获利能力,基本目标着眼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2、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成本核算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人类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人们节约使用和合理分配劳动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平等性、竞争性和法制性,经济资源在全社会得到优化的配置。我国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其目的就是给施工企业创造一个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平台。施工企业通过成本核算和控制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施工企业资产的增值,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对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精密的计算、计量、分析和控制。通过成本核算调整和改进各种方法适应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核算控制,所以说施工企业项目管理高度重视成本核算是由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决定的。

3、通过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分析,施工企业可有效地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节约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费用,降低工程成本。[2]通过对项目实际作业中资源消耗数量、价格等进行核算和控制,了解工程项目的损耗及价格的市场变动情况。必须明确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的对象应该是可控成本。

二、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工程项目管理缺乏规范及有效控制。在施工企业中工程项目管理缺乏规范性,在施工企业中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对项目经理部加以约束和激励,也没有项目成本核算部门的充分认可,这必然导致项目管理人员的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些项目经理部的管理人员职责不分,有些项目经理甚至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随意地打欠条,这种缺乏规范性的项目管理造成了诸多的官司和材料的损失论文网站。[3]

2、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施工效率低下。就我国目前的企业项目来讲,项目施工的组织方式大多是施工企业成建制整体流动,并没有严格按照工程项目的需求来具体地组织生产要素的投入多少,所以很容易就导致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造成施工效率低下,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3、 项目成本的整体管理比较弱。我们知道项目经理部的日常成本管理与控制侧重于对单位的管理,而项目成本管理比较弱。主要是因为受施工企业管理层的直接领导。企业施工项目部形成了“管单位不管项目”的特点,对单项工程项目并没有建立独立的核算体系,因而造成多个项目的成本混在一起,结果是没办法确定单个项目的实际成本,也没有办法按照正常的工程项目预算来进行各种成本的对比和控制分析。[4]

4、劳务合同的签订缺乏有效管理。在有些企业中,有些项目部门在签订劳务合同时,并没有严格按工程造价中各项目人工费所含的比例进行精确的测算,并没有对事前、事中、乃至事后实施有效地监督。

三、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分析的对策

1、加强工程项目的投资机制

首先,要加强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选择收费合理、质量好、速度快的施工队伍,实行工程施工的招标工作是投资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次,根据施工进度进行费用审核。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对中标的施工单位按照实际的进度进行费用拨款,并且要进行认真审核;再次,依据工程施工进度,合理支付工程款。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工程进度的准确性和工程款的合理性,要认真进度完成的真实性。

2、编制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

我们知道指导施工的主要依据就是施工组织设计,项目施工中要注重不断地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要求技术人员结合现场实际,根据规范、合同、工期等对投标施组中技术方案作必须的技术论证,并对当期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法、施工进度、安全、质量等各方面做出最优的施工安排,最终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效果,同时要制定综合利用和节约资源的目标与措施,使施工程序更加合理,施工过程具有科学性核算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才能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合理制定项目目标责任,实行二次预算分割。

成本项目责任成本由工程和项目管理经费两部分组成。项目一开始,公司的成本管理部门应?醚细癜凑展司两个体系进行投标报价,结合原材料的实际价格水平,结合企业定额,对企业盈亏平衡点进行合理的预测,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5]由于项目责任成本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这就需要项目部要在责任预算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工程特点,掌握现场施工单位情况,进一步做好市场调查,进行再次预算分割。

4、采取各种措施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

要对工程成本进行核算和控制,主要是控制几个方面:首先是公费控制,就是对人工单价的控制和对项目消耗天数的控制;第二是材料费的控制,材料成本在整个工程中的成本是巨大的,可以说材料成本的控制是控制整个工程成本的关键;第三就是施工机械费的控制,应该合理地利用机械设备,提高设备的完好率;第四就是应该加强质量管理,目的就是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五就是应该降低事故率,加强安全管理,减少事故支出。

参考文献:

1.李连友.《国民经济核算》[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6月

2.玉玲.许宪春.《解读绿色GDP》[N].七明日报. 2003年7月

3.王海军.工程项目成本核算问题研究【J】.工程技术,2008年第2期,

4.陈恩茂.论工程项目成本核算【J】.科技咨询,2009年第13期

5.刘燕群.工程项目成本核算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2005年第4期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篇(11)

建筑工程是一项资金高投入的工作。严格控制好建筑工程的造价,不仅是整个工程顺利完成的必要保证,还是建筑工程企业获得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而造价预结算作为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于造价控制工作的实施发挥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推动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环节工作有效进行,是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事情。本文从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预结算审核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基本问题和内容,谈论了预结算审核工作中的关键点,希望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可以推动预结算工作的有效落实。 1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环节基本问题 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核环节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运行,对于造价控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防止工程造价控制的失控性,还可以为工程建设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指导,帮助业主在工程建设造价的合理基础上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因此,建筑工程行业在整个造价控制工作中对于预结算审核的重视程度是极高的。本文下面主要分析一下工程预结算审核的相关含义及工作内容,希望能够帮助相关人员加深对于预结算审核环节的了解。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预结算审核环节,主要是相关审核工作人员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专业造价知识以及工作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编制的有关工程范围、工程数量以及工程的定额费用等项目的造价预结算实施审核。而且,这项审核工作是以国家有关的建筑工程造价规范和标准为依据、结合工程施工的设计文件、相关合同以及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来实施的,它贯穿于整个工程施工的全部环节,对工程的造价控制意义极为重大。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在项目施工合同方面的理论、管理与实践的发展和完善,工程造价工作中的预结算审核工作也逐渐步入正轨。推动预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进行,是建筑工程行业造价控制工作必须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结算审核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预结算审核工作要明确建筑工程的工作范围。预结算审核人员应根据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文件以及工程施工合同等文件对工程的施工范围加以科学划分,帮助工程的总包单位和分包单位严格按照各自应负责的范围进行施工。 其次,预结算审核还要对工程量进行严格地审核。工程量计算是一项复杂、繁琐而且费时的工作,属于工程造价控制工作中的最基础性的工作。工程量计算的精准度直接关系着整个工程造价的准确度。所以,预结算审核人员必须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实施严格的审核,保证计算的相关误差处于规范允许范围内。 其次,预结算审核人员必须对工程建设所套用的相关定额是否合适进行审核,保证工程的项目名称与工程内容和工程图纸的一致性,要弄清楚定额换算工作所依照的换算方法以及换算内容是否合理,要保证工程的取费与工程造价的费率实现一致的调整。同时,工作人员要对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变更项目内容进行审核,而预结算审核进行的相关工作步骤,主要就是从审核预备工作到审查方法再到审查内容各个环节地有序推进,保证审核工作实施的具体性以及科学合理性,使审核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2建筑工程的造价工作中预结算审核的工作关键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而言,其工作内容众多而且繁杂多变。实际上,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审核都不能够完全达到计算结果的绝对准确,只能将计算误差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达到相对的准确度和精度。在使用具体审核方法进行审核时,一定要充分关注其方法中的优缺点。但是不管是用哪种方法进行计量,都必须做好审核工作的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2.1确保审核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素质 预结算审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以审核人员较高的工作素质为基础。而且,工程预结算的审核工作与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和市场、建筑技术等许多环节皆存在关联,审核工作人员除应具备良好专业技术技能以及丰富工作经验外,还应该具有诸如对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严谨的工作态度等其他方面的素质。企业不仅要采用相关的考核及激励机制,促进预结算审核工作人员专业工作素质以及技能的提升,还要引导他们及时掌握和使用计算机、及时更新相关计价软件等新型计算审核手段方法,在多方面推动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推动审核工作地顺利实现。 2.2熟练掌握相关的工程预结算审核原则 审核工作人员在实施预结算审核时,对相关的审核原则必须达到熟练掌握和运用的程度,保证审核工作具有科学合理性。首先,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工程预结算编制的计价原则以及要求,同时掌握工程施工图纸的全部细节问题,保证现场的实际施工与施工图纸的要求相一致。其次,工作人员还必须准确理解与掌握工程招投标文件的实质内容,熟练掌握当前的市场价格信息以及工程定额与费率等,保证招标工程的控制价格能够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审核工作人员最好能及早介入工程建设相关合同的起草以及谈判和签订等工作,使双方签订的合同尽量全面详细、完整准确。 2.3做好中期付款的有效审核 审核工作人员在对工程结算进行审核时,尤其要掌握好建筑工程的中期付款审核环节,保证批付的工程进度款可以严格地按照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的方式和比例合理进行,为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保证。同时,审核工作人员还要对工程施工过程的中间变更进行严格的审核与控制,使工程的结算造价与工程施工的实物相符合,科学合理地进行工程施工造价控制,保证结算工作有一个科学的标准。防止因进度款不及时拨付而造成工程施工延误的现象发生。 2.4保证审核工作与工程施工实际情况相符合 结算审核的工作人员在进行结算审核工作时,一定要以工程施工的相关合同以及招投标文件的相关条款为依据,使审核的结论工程造价与工程的施工实际严格相符。因此,工作人员应该对送交的相关施工文件进行严格地检查,保证施工文件的完整、准确与真实性。使工程各项费用的计算都在相关合同、国家规范和标准的指导下进行,保证施工图纸要求完成但实际未施工的部分全部扣除其造价费用。既不少算漏算,也不高估多算。#p#分页标题#e# 3结语 工程造价中预结算的审核工作与工程整体造价的控制工作息息相关,推动工程预结算审核地顺利实施,是整个建筑工程行业都必须关注的问题。因此,建筑工程单位的相关审核人员在对工程的预结算实施审核工作时,一定要从审核工作的关键问题出发,把握住审核工作的关键环节,及时准确完整地完成建设工程的预结算审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