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12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

1.1培养方向和目标不同专业硕士是与学术型硕士相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所获学位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以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的〔2〕。学术性学位表示受教育的程度在某一学科领域已达到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学位指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训练。具有从事某一专门职业的能力和理论知识所获得的学位〔3〕。简言之,专业学位是应用型的,学术学位是科研型的。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来说,主要指能够解决实际问题,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业人才。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则是侧重于学术理论研究,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

1.2入学难度不同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入学难度也有不同,专业硕士的招生考试一般有联考和统考两次机会,学术硕士则需要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联考和统考的难度不同,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联考的考试较统考要容易,但录取时更看重申请者的工作背景和职业阅历,一般要求报考者有一定的工作经历。

1.3社会认可度不同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偏重学术型学位教育,专业型学位教育有所忽略,以往学术型学位教育是全日制教育,而专业型学位教育可以选择半脱产;学术型学位教育正常毕业学历证和学位证双证齐全,而专业型学位教育一般遵循统考生拿双证,联考生拿单证的规则,双证齐全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对两种学位的社会认可度有差异。全日制正规大学毕业的学术硕士社会认可度较高,专业硕士社会认可度较差。由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刚获批不久,首批专业硕士还未得到社会验证,但人们固有的社会习惯和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认可度。

1.4政策倾斜度不同教育部推出一系列政策,计划往后几年继续减少学术型硕士,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对研究生招生政策也做出一系列调整,例如允许达到国家标准分数线,报考学术型硕士的考生改读专业硕士学位。两类研究生在招生及调剂时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同时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2012年考研政策出台,国家在继续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的同时,特别是对管理类六个专业学位(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旅游管理MTA、工程管理MEM、会计MPAcc、图书情报)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进行试点,只设外语和综合能力考试科目,初试不考政治。2图书情报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硕士学位教育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是划分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重要依据,但是硕士学位在学术性和专业性上的分野,不是要割裂两者的关系,而是要在更高的层面上更好地发挥各自作用,并起到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作用〔4〕。在欧美LIS学界,并不存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两种类型硕士学位的差别,没有所谓的专业性学位和学术型学位的分别〔5〕。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差异对各自的图书情报事业发展影响不同,我国现阶段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型硕士并存是转型时期的本土化特点。事实上,图书情报学本身是一个强调实践的学科,片面地强调学术型硕士的学术性是不可取的,将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等同对待,划一培养也是片面的。两种学位的培养目标应该有所区别,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重合交叉的部分。应该在课程设置、学科体系等方面巩固图书情报学的实践内核,做到技术研究和人文研究并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并重。任何一种固定的模式都是有缺陷的,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中,应该侧重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素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保证学科视野的开放性,强调图书情报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无论是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都坚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面向宽广的图书情报职业需求,同时,注意培养学术型硕士的教学研究技能,避免将学术型硕士浅层次化。图书情报专业硕士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应该分类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体系、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等各方面区别对待,从而形成既相互区分,又交叉重合的培养模式。

2.1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图书情报学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学科,其来源于实践,最终须服务于实践。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学科特点出发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必须区别于其它学科,找出自身的生长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这一学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找出其良性发展的科学轨道。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一直受到本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对研究生教育的分化发展,弱化了研究生教育的专业特征,导致其有着极强的替代和抑制作用〔6〕。在图书情报学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人文精神日渐缺失,图书情报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图书馆与信息职业人才,职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学科教育对于所处信息环境的准确把握〔7〕,研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离不开对泛在信息环境的考量和思辨,只有从图书情报教育的学科特征出发,才能找到最适合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

2.2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多元主体培养模式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属于新生事物,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套用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或者趋向本科化教育,都过于简单而僵硬,有违我国设置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初衷。传统的职业教育所采用的“双元制”、“三明治”、“合作教育”和“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并不能持续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8〕。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的培养至少应该有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个以上多元主体,所谓产学研一体化,图书情报机构作为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实习平台,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学习的不足,产生对知识的渴求,通过“理论———实践———应用”的循环反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教育要区别于科学学位教育,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到实践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图书情报机构服务质量及社会地位〔9〕。

2.3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团队式导师培养模式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培养后续力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称为培养“准博士”的专业人才。师资力量不足是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整学术硕士的培养模式便显得尤其重要。以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多为单一导师制,有些较为先进的采用双导师制。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还是以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指导方式培养出来的人知识面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缺乏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10〕,作为一个处在边缘化的学科,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交叉趋势日益明显,但研究生培养的单导师制或双导师制,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让学科交叉成为一种不可能。在研究生教育中,许多研究方向的设置有趋同化特征〔11〕,这与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是分不开的。在国外一流大学,选择学科交叉领域做课题研究,成为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渠道。研究生培养应建立导师之间的跨学科合作平台,组成联合导师组,可以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和拥有的资源,带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4分层定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核心能力模式对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来说,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作为专业能力和个人能力的综合强化体现,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所要求的核心能力模式更多地具有实践特点,要求较强的职业素养。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的核心能力则更多地具有学术特点,要求较强的科研能力。虽然二者的核心能力要求在很多方面是一致和重合的。这就要求对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和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硕士进行分层定位,打破传统壁垒和世俗观念,增强社会认可度。多纬度、多视野、分层次地开设核心课程。对于专业硕士重点以提高职业竞争力为导向,强调实用性,广泛地参与实践等等。对于学术硕士则重点面向学术,弹性动态地设置核心课程,经常评价、分析、修改和更新课程〔12〕,采用模块化教学,加强与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界的联合、合作与交流,培养全能的图书情报学术型人才。

3问题和对策

3.1缺乏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是制约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图书情报界,既无行业准入制度,又无行业资格考试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始终只能游离在行业发展之外,自生自灭。同时,现在的图书情报职务晋升制度也与图书情报教育制度相悖。现有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制度乱象丛生,缺乏强有力的社会需求原动力〔13〕。学历学位不被重视,知识和技能受到打压,导致学科边缘化和去中心化越来越严重,职业自逐步削弱,专业生涯的吸引力不断下降,来自职业内部的自我歧视和专业教育的边缘化,使得图书情报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导致专业人才不断流失,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危机日益严重〔14〕。

3.2专业定位和学科归属不明确,存在严重混乱现象,削弱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内趋力和职业自豪感从图书馆学到图书情报学,再到情报学,信息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不断更换学科、院系名称,似乎在院系名称中去“图书馆”三个字就可以彰显学科价值。对图书馆学而言,图书馆专业在信息科技时代寻求关联性的努力实际上是在销蚀自身固有的相关性,对去技能或者去专业化问题的关注是当前潜在的、影响其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15〕。情报学定位也模糊性严重,经常转换学科研究的主要对象,追求缺乏坚实的核心研究目标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导致整个学科的发展显得浮躁,缺乏一个充实的“理论内核”〔16〕。图书情报学研究生专业内趋力不足,缺乏职业自豪感,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学科日益边缘化,社会认可度较差。图书情报界人士热衷于对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甚至上位学科的研究,似乎将其它学科与本学科进行嫁接是优化学科的最佳途径。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2)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1 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 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

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 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 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2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 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

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 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

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

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 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

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 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原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 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3.1.1 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 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禁区”,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 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 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 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 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 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 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

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 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

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 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

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部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 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 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 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 逐步并入教学院系

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3)

前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主任杨卫院士说过:“研究生教育是整个教育链的最高端,只有把最高端做好了,我国才能成为教育强国”。只有成为教育强国,才能实现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增长速度很快,正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不断提升着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和业务水平,进而转变着其他单位和部门对图书馆的看法,图书馆硕士点也在不断刷新着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数据。

1 图书馆硕士点的几个典型特点

1.1 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有关网站进行查询,没有发现国外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和培养研究生的信息。

1.2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与教学院系联合

由于高校教学院系师资力量雄厚,可以对图书馆硕士点进行传帮带,所以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与教学院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情况居多。

1.3 图书馆硕士点的申报基础大都是文献检索教研室

图书馆硕士点的导师大都是承担文献检索课多年的教师,申报硕士点的条件正是他们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1.4 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硕士点

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都是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学科,其中情报学硕士点数量约是图书馆学硕士点的2倍。

2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种共赢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的,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对于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对于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之外,一切培养程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

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我国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可喜可贺。

2.1 硕士点为图书馆安装了“学术引擎”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建筑、设备、资源等硬件增长速度很快,已不亚于美国。从这方面来看,学校领导对图书馆建设不能说不重视。然而,图书馆硬件的增长并没有带动图书馆地位提高多少,图书馆员的待遇依旧偏低,高学历人才依旧不愿到图书馆工作。

显然,图书馆的“软件”建设才是提升图书馆人气值的关键。正如美国人所说:在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中,图书馆建筑物只占5%,信息资料占20%,图书馆员占75%。

调查表明:我国最好的清华大学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约占35%(现有158人,其士学历9人,硕士学历47人),其他大多数高校图书馆拥有研究生学历者在10%以下(山东省13所主要高校平均为7.6%)。因高级人才缺乏,图书馆先进的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电子信息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现代化服务受到制约。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出现,不仅开辟了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渠道,而且提升图书馆的学术氛围,有助于图书馆现代职能的开发,有利于图书馆地位的提升。

2.2 硕士点为图书馆搭建了人才平台

程焕文教授等曾对全国21所大学图书馆学专业2002年的研究生去向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硕士毕业生51人,就业于图书馆的仅为8人;博士毕业生8人,就业于图书馆的0人。

近几年由于就业形势不好,高学历人才开始流入图书馆,年轻硕士为大学生借书已不再是新闻。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早在1982年,教育部曾经号召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并指定重点高校举办图情知识培训班。那时,的确有许多人响应号召豪情满怀的进入图书馆,但是在图书馆工作与在院系当教师相比,毕竟存在较大的反差。于是,大多数人因不甘心借借还还、开开关关,陆续离开了图书馆,只有少数人留在文献检索教研室,也有少数人以后成为图书馆领导。由于图书馆缺乏高学历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20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很少主动到图书馆工作。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的设立,为图书馆种植了一棵“梧桐树”,会吸引许多“凤凰”的目光。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图书馆硕士点不仅会集中一批高学历人才,而且会为图书馆探索和搭建其他人才平台、开拓多种现代服务提供了创新团队。

图书馆硕士点还具有潜在的辐射效应。目前,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校内领先,如果硕士点积极开发图书馆的人才“软件”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硕士点对图书馆发展的影响可能会大大超乎人们的想象。

2.3 硕士点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研究空间

高校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对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那么,对我国原有的教学院系硕士点和科研单位硕士点会产生什么影响?对我国的图情学科发展起到什么作用?美国为什么图书馆没有硕士点?这些也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众所周知,美国图情教育是世界一流的,现有56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院,2003年注册在校生约1.8万名,2002-2003学年共毕业硕士研究生约6000名,其中5175人通过ALA认证。美国图书馆不存在高级人才贫乏的问题,美国高校图书馆也没有必要成立硕士点培养研究生。

我国从1981年开始培养图情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两个硕士点。经过近30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已有112个图情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超出美国1倍,但招收研究生总数不足1000人。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成立硕士点,多一条研究生培养渠道,无疑有利于加速我国图情高学历人才培养。

从图情研究生培养的特点来看,我国高校教学院系比较重视理论研究,培养的研究生并不熟悉图书馆业务,一般也不愿意到图书馆工作;我国科研单位培养的研究生更重视科技文献研究,适合在科研单位文献部门工作;高校图书馆的研究生培养,则更重视与图书馆业务工作的联系和研究,也更适合在图书馆工作。综上所述,三种渠道培养的图情研究生各有特点,应有各自的发展空间,对于整个图情学科的发展是有利的。

2.4 硕士点为学校建设增加了学术机构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大都诞生在普通高校,基本不属于综合性大学,甚至也不属于著名大学,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图书馆成立硕士点,既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水平,又开辟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学科,高校领导何乐而不为?但是,对于原来设有图情专业的综合性高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意味着专业设置重复。对于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著名高校而言,学科点已经非常丰富,学校领导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培养质量,而不是增加学科点的数量,对于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又是一个小学科,就更没有关心的必要,如清华大学图书馆。

对于以培养本科生为主的普通高校来说,增加硕士点丰富了学校的学科体系,提升了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因此,无论是教学院系还是图书馆申报硕士点,无论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学校领导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国现有22个高校图书馆硕士点中,除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硕士点外,其他大多数硕士点都是属于普通高校图书馆。

3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需要冲破桎梏

3.1 需要冲破思想上的桎梏

陈至立同志在“全国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上指出: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的空间很大,改革的步子可以大一点,胆子也可以大一点。

3.1.1 图书馆能否培养研究生? 图书馆不属于教学部门,在缺乏办学经验的情况下,直接申报硕士点是有风险的。学校研究生处能通过吗?国务院学位办能批准吗?研究生培养质量能保证吗?

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研究生教育必须在不同教育体系、不同管理系统、不同地域、不同培养层次、不同学位类型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等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就说明了图书馆并不是研究生培养的“”,学校职能部门也不应该对图书馆申报硕士点进行干预。

3.1.2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错位?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什么是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怎样才能与高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图书馆硕士点的成立同时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因此,图书馆从事研究生教育不是“错位”。

3.1.3 图书馆办教育是否侵权? 高校图书馆硕士点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规模都很小,2008年高校图书馆22个硕士点总共招收研究生不足100人。因此,图书馆硕士点只是为提高现代化服务职能而设,作为教学院系高学历人才培养不足的补充。不足图书馆十分之一的人从事教育科研工作不能算是侵犯教学院系的“教学科研权”。

3.2 需要冲破人事制度设置的桎梏

3.2.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制建设 培养研究生是图书馆教育科研职能的扩展,硕士点必须名正言顺。但由于高校人事制度的关系,图书馆业务与研究生培养分属不同的校长分管,图书馆人员在职称上又与教师分属不同系列,因此在图书馆设立教学部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困难重重。

虚拟部门培养研究生绝非长久之计,图书馆硕士点需要及早建立研究生培养机制,包括:管理机制、合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创新机制等,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只有具备了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程序,才能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并不断提高。

图书馆硕士点不仅需要设立专门机构,而且应赋予合适的级别。考虑到研究生培养的高起点性,图书馆硕士点在级别上应与图书馆等同,或相差半级,与教学院系的研究所相对应,这样有利于硕士点接受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等部门的指导。一定要防止把硕士点放在一个馆机构(如:信息部、技术部等)内部,使研究生培养成为图书馆部门工作一部分的情况。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硕士点负责人由馆长兼任,由于馆长习惯了处理图书馆日常事务,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对硕士点投入过多,而硕士点又没有正式机构,所以其日常工作由馆内某业务机构。可以想象这种在行政和业务上都理不顺的硕士点,对于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只能是维持和应付,培养质量和学科发展是难以保证的。

3.2.2 图书馆硕士点的师资待遇 图书馆人员一直属于教辅系列,与教师系列在待遇上有着一定差距。成立硕士点后,导师们的工作重点转变成以教学科研为主,在职称上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转变,以保证在待遇上与教师一致。如果图书馆的导师与教学院系的导师在待遇上长期存在差别,肯定会影响工作积极性。

4 图书馆硕士点的实践

4.1 图书馆硕士点的机构设置

图书馆硕士点在业务上与图书馆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属于图书馆的特殊机构,所以非常难以定位,理论上可能需要校领导协调人事处、组织部和图书馆共同解决,实践中图书馆硕士点多与文献检索教研室混同在一起。图书馆硕士点日常工作有的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如:东南大学图书馆),有的设置硕士点秘书(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有的由图书馆办公室主任负责(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显然,上述硕士点管理模式都是临时性的,常常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尴尬和漏洞。如:研究生处、科研处、教务处召开有关会议要求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科研、教学工作的领导参加,图书馆领导时常缺席,容易导致图书馆硕士点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4.2 图书馆硕士点导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图书馆硕士点导师待遇的关键是解决职称转变问题,如何把图书情报系列转变成教师系列,需要人事处统筹解决。山东理工大学的做法是,图书馆根据硕士点的工作需要提出要求,人事处发放征求意见表,愿意由图书情报系列改教师系列的导师可更改职称系列,但要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待遇和教师一致;保持图书馆系列的导师待遇上保持不变。

对于图书馆硕士点新引进的研究生,人事处统一按照教学系列安排,这就基本解决了图书馆高学历人才的待遇问题,也解决了研究生不适合图书馆工作也可调整到教学院系的后顾之忧。

4.3 硕士点对图书馆教学职能的促进

图书馆硕士点对图书馆的师资、教学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大大促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教学能力。如: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硕士点担任的文献检索课2007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是图书馆教学科研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研究生不仅在课程的网站制作、多媒体制作等方面的贡献功不可没,而且在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和图书馆馆藏利用方面开设了大量讲座,大大减轻了教师们的教学压力。

4.4 硕士点对图书馆科研职能的开拓

随着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图书馆的学术队伍逐步加强,科研竞争力也在增强,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如:山东理工大学2003年上情报学硕士点以来,已先后申报成功部级和省级课题10余项。

4.5 硕士点提升了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图书馆硕士点的建立,会增强图书馆的学术气氛,全面提高图书馆的业务技能和知识结构,实现图书馆教育和事业互促共进的双赢。

5 图书馆硕士点的发展趋势

5.1 长期在图书馆独立发展

目前,各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发展正常,并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如:南航图书馆与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福州大学图书馆积极对社会培养图情高级人才;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招生和分配无忧;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连续两届研究生毕业指标位于学校各硕士点前列,有两人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博士研究生。

然而,要保证图书馆硕士点的健康发展,必须成立专职教学机构,理顺研究生培养程序,使图书馆教学科研工作正规化,让更多的教师和导师把研究生培养当成本职工作,把精力集中到教学和科研中。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改革的成功经验值得高校图书馆学习和借鉴。

5.2 逐步并入教学院系

因缺乏办学经验,有些图书馆硕士点开始阶段性地与教学院系挂钩,利用教学院系雄厚的师资力量,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规章制度,暂时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也可以有效地避免走弯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教学院系承担了研究生的主要教学和管理工作,教学院系对图书馆硕士点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这种模式主要应用于重点高校,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4)

〔分类号〕G643.2

Thoughts on University libraryPostgraduate Education

Zeng QingxiaWei Demin

Jinan University Library, jinan250022

Zhu Peipei

Management School,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255049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uat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LIS)in China and abroad, and points out that LIS education in China is facing some challenges and that fully develop LIS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lacking highly educated professional talents of LIS. Then , it thinks that develop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library is a special way of training, and that will be the trend of LIS education. Lastly,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ies and advantages of develop LIS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nd briefly introduces some training modes.

〔Keywords〕postgraduateuniversity librarytraning modes

新时期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面临着社会需求萎缩、招生规模与办学点数量减少等一系列的挑战,而社会信息化又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而加剧了对图书情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目前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能应对数字化、网络化的技术型人才匮乏,而非技术或半技术型人才却过剩,因此,如何发展当前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面向信息社会需求的具有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图书馆人才,已成为我国图书情报教育发展中必须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图书馆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起步比较晚,自1981年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图书馆学硕士授予权开始截至到第十次全国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之前,历经25年,硕士点只有30多个,无论从数量、质量还是规模上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对图书馆学高层次人才的教育一直比较重视,美国有独立的图书馆学院60余所,每年培养研究生近万人[1]。而在国内,截止1998年底,国内院校培养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1 465名,博士43名[1],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千余所高校图书馆的需要。更何况,相当一部分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不愿到图书馆工作,有的仅把图书馆作为一个跳板,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重了对图书馆社会地位的负面影响。

我国硕士点现以高校为主,占总数的53.3%,科研院所占13.3%,图书馆参与高校院系合办的有10所,占总数的33.3% [2],除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996年开始招生外,复旦大学图书馆、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其它9个点是2003年批设的。到目前为止,能独立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图书馆仍为空白。2005年第十批报送国务院学位办申请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的共49份材料,其中有31份是图书馆独立或参与申报的,据有关人士预计,高校图书馆的硕士点以后会大幅增长。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培养自己的专业研究生,既可为图书馆事业培养高级人才,也利于研究生留在图书馆工作;

既是改变图书馆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的途径,也是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的手段。

1图书馆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必要性

在高校图书馆设立图书馆学情报学硕士点,是缓解图书馆高级人才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图书馆社会地位、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及社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在馆舍、设备、书刊、数据库等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效果甚微,馆员素质、人才结构仍然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瓶颈。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硕士人数都在不断增加,有的图书馆还不乏博士,但这些高学历人才一般是非图书情报专业的,这些高级人才到图书馆工作,表面上看来图书馆人员的平均学历有所提高,但也需要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因为他们几乎跟其他人员的起点是一样的,对图书情报专业知之甚少。

需求拉动发展。高校图书馆应呼吁上级人事主管部门,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招聘人员上加大改革力度,自上而下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在这方面,美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1956年有40%的招聘启事要求应聘者必须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学院的图书馆硕士学位,1979年上升到77.2%,1986年达到80.5%,而医学图书馆则为90%[3]。

1.2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图书馆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创新。图书馆申硕工作是一个挑战,也是一种促进,敢于申硕就是敢于对图书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申报硕士点与图书馆发展之间有着一种互动效应。硕士点的申报、审批和授权就是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和技术素质在内的高校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检验和认可,这本身就是推动图书情报事业建设的过程。

2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优势

图书馆学历来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相对于教学院系来说,高校图书馆在实践教学方面更能提供便利的条件,既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能在具体工作环境中发展理论、创新思维,有利于图书馆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

再者,同高校院系相比,图书馆培养研究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图书馆现代化建设的成效显著,馆舍建筑、设备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普通院系,这为图书馆培养研究生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此外,图书馆一直具有掌控信息资源的优势,在学科建设、资源购置方面都有自己的发言权和主动权,所以能及时把握学科动态,汲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这是提高图书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

近年来,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即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 简称 IC)在图书馆悄然兴起,它是一种新型的物理设施或空间,这种空间中包含有独特的识别、查询和获取信息的在线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能为个人、小组或学术团队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目前,IC已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基础环境和最流行的服务模式,建成的IC已达上百个。国内有条件的馆也开始着手筹建规划,有的新馆大楼在建设中也规划了个人研修区、无线上网、主题展览等,开始为全面构建IC做准备。图书馆IC的构建又为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特别是组建研究室和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探讨高校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方式

图书馆培养硕士研究生,应对比、分析教学院系、科研院所(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国外(美国、英国等)的多种培养机制和模式的优缺点,借鉴他们的培养经验,提出适合高校图书馆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3.1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相对于学年制而言的,它是英国在职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它以学分制和选课制为基础,以导师制为支撑,对修业年限不作统一要求,允许学生中途休学或分段完成学业,只要在一个弹性化的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修完规定的学分即可[4]。推行弹性学制符合图书馆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在生源方面,对图书馆的这一大批有进取心想学习深造,还得顾及家庭、工作的人员来说,在职学习是他们的最佳选择。弹性学制一方面在时间上为他们提供了保障,学分制选课制又为他们涉及边缘学科、相关学科提供了机遇,使其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并利于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能突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精神,是进行通才教育、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有效途径。

3.2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双导师制

由于我国图书情报教育的落后,导致了高级人才的缺乏,两者已经成为互为因果关系。图书馆的研究生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很可能不具备硕士或博士学历,在学术理论方面欠缺。所以对导师的要求方面,不能如其它专业那样苛求学历,而应侧重职称,强调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

笔者认为,实行馆导师和院系兼职导师的双导师制进行联合培养是保证图书馆研究生教育顺利发展的良策。馆导师有很深的职业背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院系导师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两者相结合可谓相得益彰。此外,馆导师可以由一人担任或多人组成导师小组共同担任。

3.3设立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

美国1923年就开始实行图书馆学职业教育,这与其图书馆事业的高度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为相比于学术性学位来说,专业学位更注重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的并重,更利于用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5]。

况且,就人力资源现状来说,目前我国图书馆馆员中取得本科以上学历的占有相当比例,其中图书情报专业的只占10%-20%,80%以上的人员毕业于理、工、医、农、外语、文、史、哲等其它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情报专业研究生教育可以把学习机会提供给任何想学习的人,满足部分馆员进一步深造的愿望,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来说,无疑是一种捷径。

所以,从当前图书馆发展需要的人才特征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形式来看,在高校图书馆增设硕士点,争取开办图书馆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采用学术性与应用型双轨并行的培养机制,一方面弥补学术学位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是改变图书馆人员知识结构的有利途径。

4结语

高校图书馆设立硕士点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理论到实践也有很大的距离。图书馆不是传统的正规教学部门,缺乏办学经验和理论指导,很多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此,希望图书馆工作者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也希望高级主管部门能给予大力支持,争取图书馆早日迈出并走好这一步。

参考文献:

[1]葛敬民.图书馆申报硕士点刍议.大学图书馆学报,2003(5):27-29.

[2]王知津,闫永君.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证研究.图书馆学刊,2006(5):1-7.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5)

[分类号]G350

1 引 言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教育体制也比较完善,同时有政府政策强力支持和高校及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重点对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发展对策,旨在为其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思路,冀望对其他地区情报学硕士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历史沿革

1984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后,其他一些高校和著名的图书情报机构也陆续获得了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截至到2007年,上海共有8所高校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各高校名称及获得情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批准时间如表1所示:

3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培养目标

笔者对上述8所高校网站上的情报学硕士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归类统计,发现以下趋势:大多数院校都提到要培养情报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掌握扎实的情报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网络检索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成为在现代情报技术、政务信息或企业情报方面具有特长的高级情报技术骨干。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院区和第二军医大学主要招收军队院校应届本科毕业生和军队在职干部,目标是为军队培养情报人才,为军队服务。

3.2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的设置能够反映学科进展与社会发展需要。为了分析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研究方向,笔者采取查阅和检索8所高校2007年硕士招生简章和电话访问有关机构的形式进行调研。由于各单位在设置研究方向时,出现了二元研究方向,为了便于分类统计,对其进行了拆分,如:信息咨询与知识管理拆分成信息咨询和知识管理两个研究方向。笔者将拆分好的方向归纳为11个大类,22个小类,并列出了属于各小类的研究方向名称,分类统计了研究方向和设立该方向硕士点单位的数量与百分比(见表2)。根据表2中的数据又制作了表3和表4。

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广泛。上海8所高校情报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共有40个,分布在11个大类和22个小类中,每一个小类再次细分出若干相近的研究方向,少则1个、多则4个。从单位分布来看,每一小类研究方向涉及单位少则1个、多则6个。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方向涉及众多领域,与社会、经济、技术、管理、法律等情报信息密切相关,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广泛的信息需求。

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方向与我国情报学硕士教育的主流方向一致。王知津教授曾提及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是情报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而上海情报学硕士研究的主流可从表2数据中得到,信息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所占比重最大,均为10%,分别有6所和4所院校设立此方向,这两个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研究重点,有效地利用信息,对信息的生存。传递、获取、组织、检索、利用进行管理的研究和教育是我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研究方向反映了学科的进展和社会发展需要。情报学理论与方法是传统研究方向,是情报学的基础,不可忽视。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信息系统、竞争情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等方向的设置紧随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宽了情报学的研究思路,使情报学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研究方向在设有该方向的单位数中的排序与其在研究方向总数中的排序基本一致,但从整体结构看还存在不足。有11个研究方向在总数中所占比重为25%并且设立相关方向的硕士点数量均只有1个,研究力量较薄弱。比如信息化只有一所院校开设了城市信息化一个研究方向,而对于上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的科技创新和企业信息化、社会经济信息化等研究方向则缺失。

情报学的前沿领域涉及较少。比如信息咨询、信息产业研究方向所占比重仅为2.5%,开设此类方向的院校均只有1所,而信息社会学、信息构建、信息法与政策、知识审计、网格技术应用等在硕士研究方向中都没有涉及,暴露了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力量的薄弱部分,同时也意味着要加紧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步伐。

3.3 课程设置

笔者通过网上检索和向有关机构直接索取的方式收集到了上海6所院校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的资料(不包括第二军医大学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本文收集到了这6个硕士点的84门课程,其中包括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上文中对硕士生二元研究方向拆分的方法对这6个硕士点的二元课程也进行了拆分,按11个大类进行统计(见表5)。根据表5又制作了表6和表7。

通过表格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上海情报学硕士课程设置范围较广,面向管理、面向技术、综合发展。6所高校共开设84门课程,其中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检索、信息技术、信息分析、信息资源管理小类的开课单位数超过总数一半。有3个小类开设课程为0,其中信息化、编辑出版只有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开设此研究方向,这里没有收集到两所学校的课程信息,故数量为0。但是信息服务小类有3所高校开设3个研究方向,却没有设置相关课程。其余小类分布较均匀。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是情报学硕士生的主要课程。6所院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在84门课程中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所占比例位居前列。信息管理本身是情报学研究的重点,对于信息管理的一系列行为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信息系统来实现。所以信息系统及共发展趋势对情报学课程的影响毋庸置疑。

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基本协调一致。硕士生的主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情报学理论与方法、信息研究、信息资源管理等,一方面,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数量分布相对均衡;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的单位分布也相对均衡。

课程设置中体现了情报学与多学科的融合。上海6所院校情报学专业近一半都开设了数学、计算机、企业管理、经济等方面的课程。情报学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和数学结合,实现了情报研究指标和研究方法的定量化;它和计算机科学结合,使得情报计量、情报检索更为简便快捷,情报处理更加深入;和经济学结合,形成了情报经济学,对于研究现阶段的全球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和管理学结合,更易于达到强调以人为本,面向用户的管理目标。

体现时代特征、处于学科前沿的课程不多。如信息经

济、信息咨询、信息产业、知识管理等与当今社会发展联系紧密,处于情报学前沿领域的课程开设较少。上海作为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城市,信息服务行业正不断发展壮大,而情报学的研究方向正是顺应了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上海高校应及时调整情报学科的培养方案,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

3.4 研究成果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核心期刊量可以表明该地区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研究成果。笔者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统计了自1996年至今上海8所高校在12种主要情报学核心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工作》、《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学报》、《图书馆杂志》、《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情报杂志》)的发文量。如将检索项设为“刊名=图书情报工作”并且“单位=上海大学”进行检索。检索日期为2007年6月20日。由于2007年不是全年统计,这里不作分析,其余各年论文量统计形成图1:

可以看出,自1996年以来,上海8所高校在12种主要情报学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呈显著递增趋势,说明上海情报学研究成果的逐年增加,也从侧面揭示了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水平的提高。

据相关资料显示:上海的情报学研究在情报检索语言、竞争情报、社会科学情报三个领域较有特色。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张琪玉是中国情报检索语言领域的开拓者,上海情报检索语言研究成果主要出自该院。“九五”期间,上海的竞争情报研究成果斐然,涌现出一批专门学术论文和专著,在企业竞争情报等实务领域也取得了成效。主要成果有上海图书馆缪其浩的《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上海大学樊松林的《竞争情报学应用论》和《竞争情报研究论》等论著。华东师大在国内最早开始招收“社科情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上海学者编写过《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概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导论》等理论著作。

4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信息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情报学的发展赋予了无限活力,情报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日益得到重视,情报学教育前途光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多姿多彩,昭示着情报学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上海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文化教育先进,同时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促使情报学教育进步快,发展好。上海“十一五”规划将持续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发挥信息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创新型城市中的促进作用,使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能力较强、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亚太地区信息通信枢纽作用突出的城市,使信息化成为上海在世博会上展示现代化城市形象的重要特征之一。社会信息大环境为情报学科创造了成长的土壤,情报学人才要把握机遇,在信息化发展中大显身手。

但是受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经济环境影响,情报学同金融贸易等相比还是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多学科的融合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导致其它学科对情报学科的蚕食,使情报学失去原有地位;社会需求的变化使得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和教育制度等方面都亟需革新,社会相关职业和学科的发展也促使情报学硕士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和价值重塑;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市场化导向强烈,情报学基础研究和建设还比较薄弱,情报学的研究资源相对缺乏,学科建设任务繁重。

5 上海情报学硕士教育的发展对策

5.1 明确培养目标,使更加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当代信息和知识已成为重要的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情报学作为一门对知识和信息进行组织并提供利用的学科,其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信息管理专门人才。情报学教育要更加关注社会对信息人才的需求特点,针对需求的变化着重培养面向科技、面向经济全球化、面向和谐社会构建的创新型信息人才。

5.2 提升情报学学科地位刻不容缓

受上海经济环境影响,情报学与金融贸易等专业相比还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从各高校研究生专业报名人数上可以看出情报学比较受冷落。因此,提升情报学科地位刻不容缓。高校自身有强烈的发展愿望,会在学校的硬件、软件上有所突破。更主要的是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帮助解决情报学科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资源缺乏的问题。

5.3 加强情报学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把握学科前沿和新技术动向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6)

1印度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阶段

1.1早期阶段(1911-1937年)

早在1901年,印度皇家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馆长约翰·麦克法兰(John Macfarlane)就组织举办过图书馆日常事务管理方面的培训。随后,该培训课程向其他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开放,甚至向非图书馆工作人员开放。据文献记载,印度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图书馆培训班是由美国图书馆学家威廉·阿兰森·博登(William Alanson Borden)于1911年在巴罗达邦(the Baroda State)开办的。这标志着印度图书馆学教育正式出现。当时该班计划招收10名学员,学期两年,培训内容包括图书馆工作应用及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具体内容有:图书选择、图书订购、图书验收与登录、分类、借阅、儿童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图书馆理论前沿等。后来,培训时间改为5个月。该培训课程一直持续到1924年。

与此同时,1915年,另一位美国图书馆学家阿萨·唐·迪金森(Asa Don Dickinson)在旁遮普大学(Punjab University)开设了培训课程,这是印度历史上乃至英属帝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图书馆课程。该培训课程每期3个月,后增至6个月。旁遮普大学的图书馆培训学院被认为是继哥伦比亚学院之后的全世界第二所图书馆学院,并出版了《旁遮普图书馆初级课本》,这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本图书馆学教材[2]。

1920年,印度第一个图书馆协会——安得拉邦图书馆协会(Andhra Desa Library Association)也创办了类似的图书馆学校,学制仅一个月,没有任何入学限制。其课程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者讲授,内容包括:特拉古语文献学(Telegu literature)、社会工作、安得拉历史、经济学、图书馆运动等。

1929年,在阮冈纳赞(S. R. Ranganathan)博士的建议下,马德拉斯图书馆协会(Madras Library Association,MALA)开设了图书馆学本科文凭课程班,为期3个月。课程由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组成,内容包括:图书馆法、分类、编目、流通方法以及图书馆日常事务等课程。这是第一个由地方图书馆协会创办的图书馆学文凭课程班。

值得一提的是,博登和迪金森的学生们,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后,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馆培训课程。如,迪金森的学生K. M. Asadullah Khan于1935年在皇家图书馆开设了全日制文凭课程班,并接受旁遮普图书馆学校的指导,两个单位交替办学。该课程班得到了印度政府的认可,1937年的第二期课程班学员来自印度全境。

这一阶段是印度图书馆学教育的引入和推广时期,在各学者及图书馆协会的推动下,逐渐获得认可和接受,其课程内容最主要的还是图书馆业务培训。

1.2接受时期(1938-1959年)

1938年,由MALA主办的每期3个月的培训课程正式停办。在阮冈纳赞博士的倡导下,取而代之的是马德拉斯大学(University of Madras)创办的一年期全日制研究生文凭课程班(postgraduate diploma course)。这标志着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1946年,德里大学(University of Delhi)图书馆学系的建立是印度图书馆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并在1947年开设图书馆学研究生文凭课程,于1948年授予第一批文凭证书。同时,德里大学是第一个开设图书馆学学历课程的机构。1949年第一批完成了两年学习任务的学员被授予图书馆学学士学位。就在这一年,德里大学图书馆学系将原先的本科学历教育转变为研究生学历教育,并于1951年授予毕业的学员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德里大学也是第一个构建图书馆学博士学历教育相关规定的机构,D. B. Krishna Rao在1957年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这是印度本土图书馆学教育的第一个博士学位。1959年,德里大学图书馆学研究所成立,主要目标就是培训公共图书馆员,并制定教学目标及编制教材。至此,印度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图书馆学教育等级体系,形成了“证书——文凭——学位”三种形式的教学目标体系。

这一时期是印度图书馆教育获得普遍认可的阶段,是图书馆学正规教育体系初步确立的时期。20世纪30年代只有两所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业,印度独立时有5所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业。在1948年至1955年期间却没有一所大学新增图书馆专业。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才蓬勃发展起来。

1.3发展期(1960-1989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在印度政府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以后,印度图书馆学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仅在60年代就有23所大学新增了图书馆专业。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图书馆、教育科研机构的数量快速增多,对图书馆专业人员的需求也逐年增加。此外,这一时期图书馆学教育的迅猛发展与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ssion,UGC)的支持是分不开的,UGC专门成立了考察委员会(Review Committee)用以构建图书馆学教育的教学指导方针及标准,这带来了图书馆学教育模式的变革。1965年,该委员会规定:图书馆学教学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学士为1:10,硕士为1:5;教学人员须为全职员工,不得聘任大学图书馆员为兼职教师;取消口语及通识教育要求等。

20世纪70年代,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原子能信息系统(INIS)、农业信息系统(AGRIS)、世界科学信息系统(UNISIST)相继建立。这一趋势直接导致对文献工作及文献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印度国家科学文献中心(INSDOC)及国防科技文献中心(DESIDOC)等文献机构开始举办短期的文献信息服务培训。此时,图书馆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融合了信息科学成分,新增了系统分析、统计方法、信息存储及检索等课程。到了80年代,电子计算机已经开始在图书馆内应用,信息的收集、存储和提取已经开始计算机化。课程上增设了“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 in Libraries)”等新科目。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是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迅速发展的时期。据沙玛(J. S. Sharma)的统计,到1980年印度已有35所大学开设图书馆学学士教育,12所开设图书馆学硕士教育,1所开设图书馆学的哲学硕士教育。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据印度1988年出版的图书情报学校名录显示:66所大学授予图书情报学学士学位,38所授予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4所授予图书情报学的哲学硕士学位,9所大学开设图书情报学的博士课程, 3所大学开设图书情报学学士学位的函授课程,还有两所文献学校[2]。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也正式调整为图书情报学教育。

1.4现代化时期(1990年至今)

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开始席卷全球。印度政府也致力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突出表现为软件外包服务的持续增长。21世纪初,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提出的一项议案中也指出:图书情报学教育是促进就业、保障人力资源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手段。为此,大学拨款委员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支持印度的图书情报教育:首先,大力支持各图书馆学校建设计算机实验室以供学生实践和研究;其次,组建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标准课程,并提出了6条课程改革意见:①图书情报硕士学制为两年;②需要完成16篇论文,其中包括毕业论文、规划设计等;③教学大纲应涵盖通信技术与信息技术;④传统的图书馆学课程应包括:图书情报学基础、编目、分类、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学位论文写作;⑤新增课程应包括:地方文献目录编纂、用户调查、信息分析、信息加工;⑥各图书馆学校可根据所处地域的需要,在标准课程基础上灵活安排。

2当前印度图书情报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图书情报教育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和困境:①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新增的课程几乎全部蕴含在信息科学的范畴之内,很多学者认为图书情报学教育已经名存实亡;②被授予图书情报学学位的毕业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因而,许多大学图书馆学院系纷纷更名。2004年,马德拉斯大学图书情报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系。不仅如此,在学位授予上也由科学硕士替代原先的图书情报硕士。对此,印度学者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①无论学校的名称如何变化,只要其基本理念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及就业竞争力的提高,就应该赞同;②强烈反对更名,要求恢复“图书情报专业”的名称。

正如美国图书馆学教育家黑姆(K. M. Heim)所言,“要提高课程的中心性,走出封闭与孤立,应着眼于21世纪信息社会的特点,应将图书情报学教育部分改造成未来大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普通教育[4]。”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也正沿着这一思路改革创新:①改变以往的招生和教育模式,以图书情报学硕士教育为主体。印度的图书情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招收已获其他专业的本科学历或学士学位者,一般是两年制,一年级开设图书情报本科课程,二年级开设图书情报硕士课程,融合成两年图书情报硕士课程[5]。②增加课程的开放性,将与信息科学的相关课程纳入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并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多变的环境。③过去印度的图书情报教育侧重图书馆学的理论研究,注重学术情报的管理,培养的人员主要从事于文献信息工作。现如今已转变为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适应性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即自适应、自学习的能力。因而,印度图书情报的教学法以讲义为主,依次讲解原文书,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研究事例,参观、分配演习任务,工作实习,并对某些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指导。

3启 示

从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始终能够快速地对社会情境的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并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教育理念上。它建立了层级完善、科学的教学体制,成就了世界一流的信息科研队伍,所培养的图书情报领域的专业人才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信息需求[6],对我国图书情报教育的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3.1政府部门重视支持

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开始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最早可以追溯到1911年,当时正是在巴罗达邦大王侯(Maharaja Sayajirao III)的邀请下,博登才赴印开办图书馆培训班。印度独立解放后,各州邦纷纷制定图书馆法律,以保护和促进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并且在印度第5个“五年计划”期间,即1976年,通过了国家图书馆法。此外,1965年,大学拨款委员会专门成立了考察委员会(Review Committee),向印度各大学推荐了课程方案,作为图书情报学教育质量认证的标准;2001年又成立了图书情报学课程开发委员会(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mmittee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致力于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改进研究。政府部门对图书情报学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无疑为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这也是印度图书情报学始终走在世界前列的重要原因,而我国政府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还很有限,社会对图书情报教育的认可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3.2办学机构的多元化

印度的图书情报学办学机构呈多元化趋势,主要包括:政府机构:中央邦中心图书馆、比哈尔邦(Bihar)教育局、喀拉拉邦(Kerala)政府等;图书馆协会:马德拉斯图书馆协会、阿萨姆图书馆协会(Assam Library Association)、孟加拉图书馆协会(Bengal Library Association)、德里图书馆协会(Delhi Library Association)等;大学;大学的附属学院及研究所;其他机构。这些不同类型的组织机构为印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巴罗达邦发起图书馆学教育,图书馆协会和公共图书馆主要致力于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训,大学及学院致力于学历教育,而大学拨款委员则为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引领方向。这种办学机构多元化、办学目标明确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图书情报学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3.3专家学者的推动

印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一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的努力,尤其是阮冈纳赞博士,可以说他的影响力始终贯穿于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7]。阮冈纳赞在其40多年的图书馆学教育生涯中,主要从事专职和兼职的图书馆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重视图书馆人员的培训和智力开发,创建了多所图书馆员培训中心;他设立了图书馆学系,为印度的图书馆学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他采取了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印度图书馆事业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人材;他的论著丰厚硕果累累,其中《图书馆学五法则》在国际图书馆界影响深远[8]。此外,印度还拥有一大批著名学者,如Dr. S Radhakrishnan、Sir Maurice Gawyer、Prof P. C. Mahalonobis、Dr C. D. Deshmukh等。正是由于这些专家孜孜不倦地探索图书馆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全身心地投入到印度图书馆学教育事业之中,极大地推动了印度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才使印度的图书馆学事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从印度图书情报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一次政府所做出的对图书馆学的支持,都是以图书馆学者所做的规划报告为前提的。因而,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要有长足的发展,业内学者应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规划,推动图书馆事业及图书馆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Karl P. 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中国[M]. 陈黎, 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4.

[2] 周向华. 印度图书情报教育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06(5):94-96.

[3] Kumar K, Sharme J.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education in India [M]. New Delhi: Har-Anand Publications Pvt Ltd, 2009:41-62.

[4] Heim, K. M. Sources of institutional power: An analysis of faculty policy participation as argent of influence and domain [J]. The Library Quarterly, 1991(3):282-291.

[5] 杜伟.印度图书情报学数字图书馆课程设置分析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1(3):86-88.

[6] 李晶,谢阳群. 印度的图书情报学教育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1):21-25.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7)

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初试科目一般为四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业务课一和业务课二,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

体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药学硕士、中药学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初试科目设三个单元,即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

会计硕士、图书情报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旅游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和审计硕士初试科目设两个单元,即外国语、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满分分别为100分,200分。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8)

[分类号]G250

1 引言

图书馆学教育作为图书馆职业稳定发展的支持,是图书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又是图书馆学教育的主力军。近年来,以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内容和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不断涌现,但是大多为定性分析或简单的定量分析描述。为深入揭示目前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流研究领域和研究热点,本文拟采用共词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对1991年至2009年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借助科学知识图谱技术,客观形象地展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和研究热点,并加以简要述评,以期为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目前国内收录学位论文的数据库主要有CNKI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自建的特色数据库。各个数据库都有各自的收录范围和特色。为了数据采集的完整性,本文将CNKI、万方和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库三个数据库作为研究的数据源,具体的检索策略如表1所示。

为保证定量分析中关键词的有效性,经过对同义词合并、补全同义词、修正表述不正确的关键词等步骤,对检得数据进行过滤和清洗,最终得到有关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1 076篇,其士学位论文114篇,硕士学位论文962篇,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共词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共词分析

统计1076篇论文的所有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并按照出现频次大小排序。通过统计,1 076篇论文中关键词总计2 415个,总出现频次为4 418次,其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次的关键词共42个,总出现频次901次,累积百分比为20.394%。将这些高频词按出现频次高低排名,如表2所示。

如表2统计出的42个高频关键词中,关键词“图书馆”出现了129次,“图书馆学”出现了31次,但是鉴于这两个词与本研究的内容在字面上完全重合,并在共词分析中难以发挥作用,所以在下文的共词分析中予以舍弃。本文在得到高频关键词的基础上,采用共词分析法描述关键词对之间的连接强度,以便进一步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首先,对确定的40个高频关键词,统计它们两两的共现次数,形成一个40≠40的原始共词矩阵,通过oehiia系数转换成相关矩阵,最后转换成相异矩阵,消除矩阵因关键词频差异的影响,如表3和图2所示。

3.2多维尺度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 是共词分析的核心内容,研究采用其中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文关键词进行类属分析,揭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而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展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主要学术知识群。

3.2.1 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首先将40*40共词矩阵导入SPSS中,并转化为斯皮尔曼相关矩阵(spearman),借此消除由共词频次差异带来的影响。然后在该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与平均正交旋转方法(Equamax)进行因子分析,分析结果包括因子数与涵盖的信息量、因子相关系数和旋转系数等矩阵的形成。结果表明有7个因子被提取出,其累计方差解释率为89.901%。也就是说,将40个关键词分为7个类别,就可以解释全部信息的89.091%。而与因子抽取相配套的因子个数碎石图则直观地显示出因子分析的前9个因子类别比较清晰,说明因子分析中将研究热点划分为7 9类是比较合理的,如图3所示。

3.2.2 聚类分析 本文将共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17.0中进行聚类分析,在聚类方法中选择离差平方和(Ward),在距离测度方法中选择离散数据类型Count中的斐方法(Phi-square Measure),最后得到图4。

3.2.3 多维尺度分析和绘制研究热点图谱通过多维尺度分析,并结合之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得到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共词知识图谱,如图5所示。

3.3结果分析

图5清楚地显示出我国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存在四大知识群和相应的研究领域,即:①知识群1: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管理;②知识群2: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③知识群3: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问题;④知识群4: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结合高频关键词词表和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具体分析如下:

・在知识群1中,图书馆事业、公共图书馆、图书馆管理、高校图书馆等关键词高频出现,这表明该知识群围绕图书馆事业这条主线,以图书馆管理为核心。该领域聚集了2个研究热点:①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是研究图书馆事业的发生发展,组织形式以及它的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图书馆事业也必然成为图书馆学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而且是持续的传统研究内容的不断更新。②图书馆管理。管理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科学活动,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效率最终都取决于其管理水平,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是图书馆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学位论文中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有:开展以人为本的信息服务、合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加强信息服务标准化、强化信息服务的超前意识、建立新型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图书馆知识管理等。

・在知识群2中,网络出版、出版业两个关键词高频出现。该领域关注的热点是我国的图书出版业和网络出版问题。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研究热点从对传统图书出版的研究转变成对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物的关注,与形势发展相契合。

・在知识群3中,数字图书馆、元数据、知识产权、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高频词聚在一类,说明该研究领域主要有4个研究热点:①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建设。学位论文中有关数字图书馆问题的研究始于1998年,随后对数字图书馆的关注越来越多,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图书馆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元数据、用户研究和法律问题研究。②知识产权问题。对知识产权的研究是从1995年对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的研究开始,发展到对数字环境下知识产权的关注。特别是2008年我国颁发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后,全社会

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因此知识产权这一研究热点势必持续得到关注,也是未来的研究热点。③电子商务。研究是从2002年以后才开始,尤其关注数字图书馆与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④电子政务。主要是对电子政务运行模式、电子政务系统构建以及发展模式的研究。而电子政务问题的研究从2003年才开始,说明我国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热点是随时代变化的,与社会关注热点保持一致。

在知识群4中,知识组织、知识服务、信息检索、本体、信息组织等高频词聚集在一起,该知识群中研究内容比较集中,主要以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与服务为主要研究对象,该领域有2个研究热点:①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知识组织。内容包括:对学科信息门户的信息组织研究,对网络环境下信息检索语言研究,基于本体的知识组织问题研究,基于本体的信息检索策略优化研究等。②信息资源管理及信息服务。这一研究热点是动态发展的,从对传统图书馆的文献管理的研究,发展到对信息管理的研究,再到现在以知识管理为基点的知识型服务研究。在这一领域中,本体、知识管理一直是近来研究的热点。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9)

[6] 贺德方,周杰. 国家学位论文资源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 情报学报, 2006, 25(5): 531-539.

[7] 中国国家图书馆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home/index.trs?channelid=3.

[8]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cn/Thesis.aspx.

[9]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MD.

[10] CALIS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DB/OL].[2015-04-27].http:///.

[11] Open DOAR, 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EB/OL].[2015-04-27].http://.

[12] N.K. Sheeja.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an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Repository: An Overview [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1,37(6):546 -547.

[13] shodhganga a reservoir of indian theses[DB/OL].[2015-04-27].http://shodhganga.inflibnet.ac.in/.

[14] The Russian State Library, Causes and Aims of Creation of DDL RSL[EB/OL].[2015-04-27].http://diss.rsl.ru/?menu=aboutus/48/.

[15] 贺延辉. 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博士论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J]. 图书与情报,2012(4):26-32.

[16] Digital Library:Dissertations[DB/OL].[2015-04-27].http://diss.rsl.ru/.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0)

1引言

档案学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同时,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笔者选取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作为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的两个典型机构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中加在档案学高等教育方面的异同与优劣,使我国档案高校明确自身优缺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前身可追溯到1934年湖北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设立的档案管理特种教席,为我国档案学教育之滥觞。目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与政务信息学系在教学水平、科研实力、教育层次等方面,均走在全国档案学教育的前列,是中国档案学高等教育的极佳典型。196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创办了图书馆学院;1981年,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开始招收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开了整个北美地区档案专业硕士教育的先河。1984年,图书馆学院正式更名为“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目前,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种类丰富的档案学研究生培养项目,包括档案学硕士、档案学硕士(原住民研究方向)、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哲学博士(档案学方向)等,且为档案工作人员提供进修教育,成为北美地区档案学高等教育的典范。此外,2009年,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成为ischools联盟第31位成员,这是唯一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成员机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也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因此,二者在档案专业成立的背景、现实科研水平等方面都具可比性。

2中加档案学高等教育现状比较

2.1培养层次。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本科教育三个层次。2003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武汉大学建立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博士后流动站,招收档案学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档案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完整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可能由于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范围相对狭窄。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的档案学人才培养层次起点较高,从培养硕士研究生开始,向上延伸至博士层次。学院招收所有正规大学任意学科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进入档案专业学习,但学生成绩在本科期间至少在“b+”以上,同时,还招收外籍学生,为国外培养档案人才。

通过比较,我们可发现,两个学院在培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三个层次的培养模式,其中,以培养本科学生为主体,主要原因是我国各级档案机构数量众多,且社会整体档案意识不断增强,人才需求量大。而加拿大的档案学高等教育起点高,且可为国外培养专业人才,与加拿大总体教育水平高密不可分。

2.2培养目标。武汉大学档案学专业在不同培养层次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中,要求学生“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信息机构从事档案管理、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在研究生阶段,则要求学生“具有独立从事研究、敦学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注重学生“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硕士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能够高效地计划、实施和提升档案馆保存、组织和有效利用社会记录信息的能力”,注重对档案从业人员工作技能的培训;在博士培养阶段,主要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能够从理论和方法论角度丰富档案专业核心知识,通过研究创新贡献于信息学领域及其学科的发展”,意在提升档案学教育的发展水平。

通过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两国虽然都认为档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加拿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因而,直到博士层次才主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而我国则始终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因而,设置了不同的培养层次来贯彻这一专业教育理念。

2.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反映档案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指标。为了便于比较,本文选取了两个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进行分析,课程设置详情见下表。

武汉大学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例如,设置了《电子政务原理与应用》、《数字档案馆原理与技术》等课程。学院设置了4个研究方向,包括:档案学理论与应用;电子文件管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档案管理现代化。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补修课三类,应修学分不少于28学分,学科通开课不少于8—10学分,研究方向必修课不少于4学分(至少2门),其余为选修学分。

自1981年设置档案学课程以来,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紧密结合本国档案工作发展的现状,不断调整课程的设置。学院要求学生应完成48学分的课程,其中,24分为核心课程,24分为选修课程,以及一些0学分的课程和实践活动(例如参观)等,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写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的要求上,中加两国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并通过答辩,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必要条件,而加拿大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是否写毕业论文。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档案与情报研究学院档案学硕士课程设置

通过两个学院硕士课程的比较,我们还可以发现,两个学院课程设置,均具有浓厚的院系背景色彩,武汉大学设置了许多与政务信息相关的课程,而哥伦比亚大学则设置了图书馆学相关课程。

2.4师资队伍。根据相关统计结果,近年来,我国档案学专业教师在数量与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改善:从职称结构上来看,2000年至2008年,全国具有“正高级”职称的档案学专业教师数量逐年增加,由52人增至84人,增长约61.5%;从学历结构上看,2000年至2008年,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档案学教师数量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人增至2008年的129人,增长近4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拥有较强的师资队伍,经调研,目前,档案系共有教师10名,拥有“正高”、“副高”职称的教师占整个师资队伍的80%,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60%。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除了拥有12名档案专职教师外,还拥有26位兼职教师,共29人拥有蹲士学位,占师资队伍的76%以上。兼职教师来自当地一些信息机构或大学图书馆、城市档案馆,拥有非常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师资队伍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

色——教师的国籍构成多样化,分别来自加拿大、美国、英国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多国文化与档案信息资源的沟通与交流。

3启示

我国档案学教育具有多层次的培养模式,有利于系统地培养档案人才,这是我国的优势。同时,也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进行一定的改革。

3.1在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化的前提下,分类型培养档案专业人才。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在1982年和2004年,分别开展了对档案工作者职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并根据得出的结果指导档案研究生教育和档案就业工作的开展,使美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取得r良好的教育效果,成为世界范围内档案学教育的典范。而我国与加拿大都没有档案工作机构为高校档案学教育进行类似的实际调研,并指导其制定培养目标,这是两国档案学教育的共同缺陷。

我国档案学高等教育分为本、硕、博三个层次,其中,本科教育是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硕士、博士阶段均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主。在本科教育阶段,教师就应指导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对本科毕业后希望直接从事档案工作的学生,增加其专业技能性课程的比重,并为学生积极提供实习机会;而对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在本科教育的后期,就要注重他们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他们开设基础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课程。不可否认,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生大都处于导师助手的位置,在导师确定的研究课题下,负责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不具备“独立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显然,不符合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制约档案学基础理论发展的瓶颈。

3.2课程设置在坚持特色化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相关学科的内容。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档案学课程体系中,特别是专业核心课程,体现了浓厚的“档案”特色,如,设置了《档案古文书学》、《档案文献管理与著录》等课程。由于其档案学专业是由图书馆学院与历史学院合作建立而成,因此,课程和培养项目的设置还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该校档案与图书馆学双硕士项目中,要求学生完成档案、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基础课程,培养学生适应文档一体化、图书与档案管理一体化工作需要的能力,使之成为“复合型”人才。

图书情报硕士论文篇(11)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文化部直属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的艺术科研机构,拥有众多卓有成就的专家学者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含美术设计)四个艺术学一级学科和文艺学(文学二级学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人事部批准的建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同时也是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单位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欢迎有志从事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广大学子报考。2017年计划拟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58名(具体招生人数根据招生情况及教育部下达的当年招生名额为准)。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艺术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艺术科学研究工作和创作实践能力,在艺术科学和专业领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艺术研究、创作与管理人才。

二、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6、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三、收费标准

现阶段我院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费为每人每年10000元(不含食宿费)。

被我院录取的博士研究生的助学金、奖学金等待遇,按我院相关规定执行。

四、网上报名方式、日期

1、网上报名时间、地点

报名时间为:2016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报名网站为“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具体报名流程为:考生须注册学信网用户,然后登录博士网报系统,按要求如实填写信息,上传电子照片。

2、报名注意事项

(1)考生报名时只能填报一个导师的一个专业,同一个身份证号只能报一次名,不得重复报名。

(2)网上报名成功后,直接打印《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并找相关部门或单位填写报考意见并盖章。在职人员须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签署同意考生报考意见;应届硕士毕业生须由所在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签署意见;其他非在职人员由档案所在的人才中心或街道人民政府签署意见。报考者没有加盖所在工作(学习)单位公章则报名无效。

(3)网上报名成功后,请下载《思想政治情况表》《个人学术简历》和《专家推荐书》(两份),按要求填写清楚,《思想政治情况表》由所工作或学习单位党组织填写并加盖公章,没有加盖公章者报名无效。

(4)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并在考生提交报名信息三天内反馈校验结果。考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chsi.com.cn)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未通过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应及时到学籍学历认证机构进行认证,在现场确认时将认证报告交报考点核验。

所有考生须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cdgdc.edu.cn)学位证书查询系统查询本人学位信息,并在现场确认时提交验证报告。如学位证书信息未查询到或查询结果与实际证书内容不一致,请学位获得者本人向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申请办理书面学位认证。未按要求提供学位认证报告的考生,不予现场确认。

(5)考生应按要求如实、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6)网报系统将于2016年11月30日22:00关闭,请考生务必在此时间之前完成报名及缴费程序,逾期不予补报。

五、现场确认时间、地点及考生应提供的有关材料

1、现场确认时间及地点

时间:2016年12月5日至12月9日,上午9:00-11:30;下午1:30-4:00。网报成功并已经缴费的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现场提交、核对报考材料,逾期不再补办。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2、现场确认所要提交材料

(1)《博士学位研究生网上报名信息简表》(网报成功后自动生成并打印);

(2)《个人学术简历》;

(3)《思想政治情况表》;

(4)两名与报考学科、专业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信;

(5)身份证复印件,及近期正面免冠白底一寸照片2张,照片后务必写上姓名;

(6)硕士毕业生需提供硕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复印件,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及硕士学位论文,以同等学力获得硕士学位证书者需提交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

(7)全日制学历教育应届硕士生需交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单、学生证复印件及学位授予单位的证明书(入学前验证硕士学位证书原件并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8)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供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学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和学位论文;同时提交本人公开发表或出版的所报考专业方向的论文(需发表于省部级期刊或高等院校学报)或著作1-2篇(部)原件和复印件,报考材料提供不全者,不予资格审查;

(9)美术学、美术设计创作实践类方向考生需提供本人创作的美术(设计)作品照片3-5张,如有本人出版的画册、参加重要展览和获奖的证明材料,可一并提供;

(10)跨专业报考我院的考生需提交至少两篇与所报考博士专业相关的公开发表的论文(需发表于省部级期刊或高等院校学报);

(11)在职攻读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考生必须已获得艺术硕士学位,并提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否则按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对待;

(12)在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并提交认证材料;

(13)报考者务必提供本人最近三年的各项科研成果,包括: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文章及创作作品,参加展览(演)的作品图片(多媒体)等,无任何科研成果者不予接受报考;

(14)报名费缴费凭证。

*论文复印件要求:封面、目录页、正文页

*论著复印件要求:封面、封底、版权页及目录页

3、现场确认注意事项

(1)所有提交材料必须真实有效,不得弄虚作假,否则取消考试及录取资格;

(2)我院未在北京以外的任何地区设置报名点和考点,考生现场确认、初试和复试均在我院研究生院进行。

六、报考资格审查

我院将根据教育部规定,组织各学科专家组对完整提交报考材料的报考者进行资格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择优确定准考名单。对于考生填报的报名信息与报考条件不符者不予准考。审查内容包括:

1、教育背景;

2、学位证书、毕业证书;

3、本人最近三年的各项科研成果,包括:出版的专著、发表的文章及创作作品,参加展览(演)的作品图片(多媒体)等。

资格审查通过者请于2017年3月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yz.chsi.com.cn)自行打印准考证,逾期将不能打印,未通过者无法打印准考证。

七、报名费

报考者在提交报考材料的同时需交纳报名费200元(缴费方式见本章程“第十二项”),资格审查不通过者,报名费不退。

八、考试及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分初试、复试两个阶段。

1、初试科目:政治理论(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以免试)、外国语(英、法、俄、日任选一种,外语听力、口语测试在复试中进行)和两门专业课。

2、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加试两门硕士学位主干课程“文化艺术通识”与“专业综合测试”。

3、初试时间暂定为:2017年3月9日(周四)-3月12日(周日),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4、考试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5、复试时间:初试成绩公布后,参加复试考生名单在我院网站上公示。

6、初试成绩查询和复试时间于2017年4月中下旬详见网上通知。

九、学习年限:全脱产学习三年

十、录取

1、贯彻“德智体美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确保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考生入学的考试成绩(含初试和复试)、硕士(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硕士(学士)学位论文和决议书、思想政治表现、业务素质以及身体健康情况择优确定录取名单。

2、定向培养的博士生均实行合同制,招生单位、用人单位、拟录取为定向培养博士生的考生之间,必须在录取前分别签订培养合同。其余考生均为非定向生。

十一、就业

根据本人选报志愿、招生单位推荐、用人单位选择录用的原则进行(定向培养除外)。

十二、其他

1、上述规定,如与教育部颁发的相关规定不符,则以教育部规定为准。

2、考生报考类型为:非定向或定向培养,考生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种。

3、现为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应届硕士毕业生、拟报考定向培养的考生以及现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务年限的在职人员考生,须征得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单位的同意。考生与所在单位或定向单位因报考问题引起的纠纷而造成不能录取后果,招生单位不负责任。

4、考生复试期间由我单位组织到指定医院集体进行体检,不符合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要求的考生,我院不予录取。

5、我院不接受考生现场缴纳报名费,所有考生的报名费均须通过银行汇款的方式交付,并保留好缴费凭证,现场确认时与报名材料一并交上。汇款单备注务必注明“博士报名费、考生姓名、报考导师以及网报生成的报名号”。

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年博士报名费缴纳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