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业旅游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8 15:00:22

工业旅游论文

工业旅游论文篇(1)

一、工业旅游的概念及特征

近年来,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在国内悄然兴起,并且逐步成为一个新的开发热点。工业旅游是指以现有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它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工人工作生活场景等工业相关因素为主要吸引物,以增长知识、开拓眼界、扩大阅历为主要目的,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参与工业旅游的顾客将成为企业品牌的义务宣传员和免费代言人。工业旅游的开展和推进,对进一步拓展旅游业发展的领域、完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盘活企业无形资产都具有现实意义。工业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丰富的知识性

工业旅游的游览对象是企业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先进的设备是科学技术的结晶,独特的工艺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秩序井然的生产线是现代管理技术的合理运用,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优美的环境是企业文化的充分表现。工业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性强、科技含量高。

(二)强烈的依托性

旅游资源的不可转移性决定了旅游消费只能在旅游目的地进行。工业旅游除像其他旅游项目一样需要依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外,更需依附于工业企业及其周边环境作为其旅游吸引物。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的高低、生产设施的先进程度、生产流程的复杂程度和企业自然人文环境等决定了工业旅游的观赏性和吸引力;工业旅游的活动形式取决于工业生产的要求。

(三)多重的效益性

工业旅游的开展使工业企业、旅游业、游客和地方经济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对工业企业来说,不仅得到参观费、直销产品利润等收入,而且宣传了企业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工业旅游也具有社会效益。对游客来说,工业旅游满足了游客观光、采购、求知等多方面的需求。对地方经济来说,工业旅游为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受到工业发展和旅游发展的双重制约

只有当工业与旅游业发展较成熟时,工业旅游才会应运而生。工业是发展工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业发展得再成熟,没有工业做支撑,工业旅游也无从搞起。旅游业是发展工业旅游的必要条件,工业的高度发达也并不意味着工业旅游就一定兴旺。

二、我国工业旅游的区域分布状况

近年来,开展工业旅游的区域辐射全国,且地域分布呈现出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我国工业旅游景点分布具有广泛性,除了海南、青海、三省为空白外,其他区域均有涉及,地域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如仅浙江一省就占11个,所占比例近10%。将各省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为热点开发省区,包括浙江、河南、辽宁、吉林、安徽、广东、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第二层次为一般开发省区,包括黑龙江、江苏、福建、甘肃、四川、北京、广西、湖南、内蒙古、新疆、云南、重庆等12省市;第三层次为冷点开发地区,包括贵州、湖北、江西、宁夏、上海、天津、陕西等7省市。其中9个热点开发省区拥有工业旅游景点35个,占51.4%;12个一般开发省区有景点25个,占36.7%;7个冷点开发省区仅拥有8个,占11.7%。

工业旅游示范点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反映了各地区工业旅游发展程度上的明显差异。总的来看,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工业基地、现代工业基础好、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其工业旅游发展比较迅速,发展程度也相对较好,如辽宁、吉林、山东、浙江、广东、北京等地。中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如山东工业旅游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工业旅游项目集中在大城市的常规,还涌现出不少诸如青啤、海尔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工业旅游品牌;在北京和上海,工业旅游与都市旅游相映生辉;在东北,工业旅游已成为实现老工业基地发展、转型的新亮点;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工业旅游已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在规划建设中的重要选项。而在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工业旅游发展就相对滞后。

三、我国工业旅游的多层次特点

(一)参与工业旅游的企业类型呈多层次分布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经营工业旅游的103家企业进行分析,得出企业种类涉及23个行业(表1),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以我国500强企业、本行业龙头企业或在行业内部知名度高的企业为主,且呈多层次分布态势。

我国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种类较多,而且经营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种类又集中在饮料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力加工业这6个方面。这几类企业一般都拥有现代化的生产线或美丽的厂区环境;从游客角度出发,一般在工业旅游产品中,消费者对于和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以及平时根本接触不到的产品或领域有强烈的兴趣。

目前,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多依托现代化工业、高科技产业、传统老工业基地或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如首钢、大庆油田、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青岛海尔、上海通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等旅游示范点。而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轻工企业、传统手工业企业在开展工业旅游项目方面则相对薄弱。我国应突破工业旅游资源认识的局限性,加大开发力度,扩大产品种类,打破目前工业旅游被现代工业、高科技产业垄断的局面。

(二)我国工业旅游的三个层次开发模式

从工业旅游产品角度,将其开发模式分为特定产品开发模式、综合性景区模式、综合旅游模式三种。

特定产品开发模式是指以展示特定生产工艺为主的工业旅游模式,当前我国的大多数工业旅游都是这样一种开发模式。如沈阳航空博物馆以飞机工业产品及生产过程为主题;鞍钢以钢铁工业产品及生产工艺、场景为主题;青岛啤酒公司以啤酒生产流程、工艺为主题等。

综合性景区模式指将工业旅游景区建造成集吃、住、娱、游、购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景区。如青岛港组建了由21人组成的规范的旅行社;海尔集团拥有自己的国际旅行社,工作人员近100人;长虹集团组建了“长虹之旅”的接待机构,负责游客的吃、住、行、游、娱、购方面的安排。

综合旅游模式指将工业旅游与企业附近的自然、人文旅游景点进行综合开发。如四川泸州老窖集团就是一个例子,它以其现代化的酿酒工艺流程、优雅清新的厂区环境和几百年历史的“天下第一窖”所蕴含的浓郁文化气息吸引着大批游客。

(三)我国工业旅游的产品类型和营销方式呈多元化

由于工业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以其为主要吸引物的工业旅游产品也必然不同于一般的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的特征有以下几个:以工业产品为主题;工业产品生产与旅游产品生产同步进行;科普教育功能的地位突出;相对稳定而又有明确的市场。

有的专家提出了六大定位:自然景观型定位、艺术型定位、民族文化型定位、历史型定位、企业成长型定位、地区型定位。吴相利学者通过系统的对比分析和抽象化研究,提出我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10种模式(表2)。另外,在景点宣传促销方面,不同商家也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告宣传,媒体营销、节庆活动、媒体广告促销等。

四、我国工业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区域分布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区域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中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浙地区,工业旅游已成为众多民营企业首选的规划建设项目;而在现代工业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工业旅游发展就相对滞后;部分省份仍为空白。

(二)工业旅游产品单一,产品内容及结构设施有待加强

多数企业旅游产品单一,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及游客兴趣爱好的差异推出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要求彻底消除企业对旅游资源的障碍,应积极将工业旅游资源推向市场。目前工业旅游项目多数以简单的观光为主,个别企业甚至把由于游客参与带来的成本视为一种负担;许多工业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也不足。

(三)片面注重社会效益,对未来经济发展潜力认识不够

目前开展工业旅游的很多大中型工业的主导产品年产值和利润均达到较高水平,而旅游接待收入在其中仅占很小的比例,他们发展工业旅游主要着眼于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对于因此带来的收入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四)发展思路缺少规划指导

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的动机主要在两方面:减轻接待压力,增加经济收入;宣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提高知名度。但部分工业企业对如何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寻找自身优势的认识分析不够,对把工业旅游办成什么样、形成多大规模等问题缺少研究,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也不够深入。

五、发展我国工业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工业旅游的特点和各地开展工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工业旅游的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结合区域特点,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我国工业旅游

1.大力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企业与政府、旅行社之间的合作

工业旅游不仅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而且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各地政府应充分认识工业旅游的重要意义,引导企业提高发展工业旅游和创建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积极性、主动性,帮助树立企业和产品的良好形象,促进企业社会效益的提高;还可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式。要想更好地开展工业旅游,工业企业还要与旅行社紧密合作,因为旅行社在线路的开发、宣传与市场的推广、客源的组织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而企业则可以在提供旅游吸引物、商品、纪念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优化、美化环境等方面施展自己的所长。

2.加强企业间联合,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实现工业旅游的联动效应

要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的工业旅游共同发展,加强各地企业间联合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应该看到,仅仅依靠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工业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上,由于工业旅游资源本身的垄断性和地域性,城市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企业间联合,有组织有步骤地整合工业旅游资源,高效利用工业旅游的客流资源,形成城市工业旅游的联动效应,并在借助城市文化的共通性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形成城市旅游经济中的特色旅游项目。如四川推出了长虹公司、五粮液集团、剑南春集团等景点;青岛在1999年就推出了10个工业旅游项目(如海尔工业游、青啤“琼浆玉液青啤欢迎您”等等);上海把工业旅游作为都市旅游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制定了10条现代工业旅游路线,宝钢、江南造船、大众汽车、上海石化等一批大都在其中;北京推出了首钢、景泰蓝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景点;广州市开辟了“广州工业名企一日游”线路,其中包括珠江钢铁公司、广州本田汽车、珠江钢琴、珠江啤酒集团、广州日报印务中心等著名企业。

(二)把握好我国工业旅游的多层次特点,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

1.选择好不同层次工业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象

工业旅游是以工业企业作为参观游览对象,选择具有特色资源和一定知名品牌的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显得尤为重要。选择开发工业旅游的企业须具备以下因素:第一,资源的独特性。如果工业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开发为旅游产品后将有更强的竞争力。第二,品牌知名度。名牌企业开发工业旅游的优势十分明显。第三,吸引力程度。产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程度与消费者对其熟悉程度密切相关。第四,区位条件。交通的便利,对于所有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努力使旅游产品多样化

产品的丰富性是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环节,可采取以下措施丰富旅游产品结构。首先,活动安排注意参与性。如在德国斯图加特奔驰汽车公司,游客可以参观公司的总装线,可以穿上工作服拧几颗丝钉,到工人食堂吃午饭,体验奔驰人的生活。其次,增设文化、娱乐设施。工业旅游固然以企业的生产景观为主,但是,在企业内增设相关的文化、娱乐设施,将使整个环境更具吸引力。

3.挖掘不同层次企业的自身资源,开发特色产品

我国历史悠久,文明源远流长,民族特色工业和手工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依托这类资源开发的工业旅游产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并且蕴含成长为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特色旅游项目的潜力,如景德镇陶瓷、贵州酿酒等便是这类工业旅游资源开发的优秀代表。我国的工业遗产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如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成就等等都是开发工业旅游的独特资源。

(三)规范服务管理,加强营销宣传,实行可持续发展策略

工业旅游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服务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旅游局《工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标准,逐项对照检查,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和质量。建立完整的旅游管理机构,完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体现人本主义,处处为游客着想,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细微化服务。

工业旅游的开发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达到追求近期效益与长远目标的平衡。首先,要综合分析工业旅游资源,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对众多工业企业进行循序渐进式开发。其次,将工业旅游开发为功能性旅游产品。工业旅游较强的知识性和教育性是其他许多旅游产品难以替代的,可以考虑将工业旅游开发为教育产品。选择合适的工业企业开辟为各类学生的科普教育基地或实习基地,帮助保持稳定的客源,促进工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J].人文地理,2004,(19).

[2]何振波.工业旅游开发初探[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1).

[3]孙万真.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5).

工业旅游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4)03-0135-03

本科毕业论文是中国本科教育中的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和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部门)和各类普通高等学校都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处理好与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等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管理,决不能降低要求,更不能放任自流”。[1]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借鉴研究生的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从大三开始组织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其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布置调研任务、推荐阅读材料,到大四上学期,对学生论文的撰写进行具体指导。学院负责本科论文工作的领导、应对教师完成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在奖惩机制方面,除了评选学生优秀论文并给予奖励之外,还应对指导优秀论文的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整体水平较高的教师给予奖励。而对缺乏责任心、指导的多数学生论文存在质量问题的教师予以惩罚。

此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可结合专业特点,突出其实践性强的特征,采取多样化形式。如某旅行社旅游产品营销方案、某区域旅游规划方案、旅游专业相关调研报告等均可作为毕业论文的形式。

总之,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作为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改革,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机制,切实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水平乃至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4.

[2]殷现元.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废之争与改革出路[J].高教论坛,2013,(4).

[3]林轶.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探索和实践[J].广西教育,2009,12.

工业旅游论文篇(3)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界定

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学生运用本科所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对实际中的一两个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对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总结,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论文不仅是高校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一个重要方式,对培养学生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从事专业工作之前的预演。198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2004年修订,沿用至今)中,对于学士学位已明确了两条考核标准: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2](P4)

二、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

以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系旅游管理专业为例,2001年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时,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1人,指导教师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6人。而到2013年,共有专业指导教师14人,指导教师中教授有2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4人。此外,还从学院地理系、教师教育系等聘请相关教师参与毕业论文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不断扩大,职称、学历不断提升。

(二)旅游管理专业论文选题逐渐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广,理论知识基础宽且实践性强,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范围相对较宽,增加了选题的难度,导致学生选题出现空泛的问题。如“我国旅行社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对策”、“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等。从2002年开始至今,从各届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来看,已逐步向细致化、具体化转变,多以中国、云南的某一县市、某一区域的区域旅游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抑或某一酒店某一类型服务项目的开发,抑或某一旅行社产品营销策略、人力资源现状等进行探讨研究。

(三)旅游管理专业论文指导工作已实现了从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论文指导工作从第七学期学生教育实习回来后的11月初开始直至第八学期的5月中下旬,历时6个月的时间中,对学生毕业论文召开专门的动员大会,交代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中的整个流程、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分旅行社管理、区域规划与开发、酒店管理三个方向要求学生报名,按照学生报名情况进行分组并安排指导教师,各指导教师按计划进行各组开题,要求学生提交开题报告、论文研究综述,之后再进行论文撰写及一、二、三稿的修改工作,同时学生还要对指导教师论文每一稿的修改意见进行整理记录,提交论文指导记录表。论文指导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按程序环环相扣,如果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后面的工作将无法顺利进行,这种论文指导工作重心的转变,也说明了论文指导工作正逐步迈向规范化。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与就业、考研、出国的冲突

统计数据表明,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6~2009 年,高校毕业生分别为413 万人、495 万人、559 万人、611 万人,而就业率分别为77%、70%、68%、68%;2010年高校毕业生增至630万人。扩招与就业的双重压力使大部分学生奔忙于找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出国等,无法专心致志地完成或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

(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完成时间仓促

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从学生参加各种专业实习、教育实习(师范类学生)等返校后仅6个月或8个月时间,在仅有的这几个月时间里,学生既要确定选题又要参与一系列的实证调研、收集文献、撰写等工作,时间非常紧迫,加之找工作、考研等,论文质量往往不尽人意。有的学生为节省时间,干脆省略了实地调研的环节,使论文空泛、缺乏论证数据。有的学生甚至从网络或其他途径大篇幅抄袭他人论文,学校对此虽三令五申并采取将学生毕业论文上网、学术不端检测等手段,但抄袭现象仍屡禁不止。

(三)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资金不足

资金不足是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毕业论文的指导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除了论文指导费用外,没有其他经费的支持。学生为撰写论文的实地调研、实习等经费也十分有限。[3](P17)

(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入学门槛的降低,大学已由以往的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截至2009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为2900 余万人,居世界第一。[4](P23)旅游管理专业由于是面向全国招生,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间本身在学习水平方面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之学习态度和对自身要求的不同,使得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一、二稿就可通过,有的却需要五、六稿甚至更多。此外,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偏差,排除时间的仓促外,有的学生虽已找到了工作,但考虑到毕业论文并未对今后的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依然不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论文撰写。[4]

(五)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

在高校论文指导教师学历、职称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的同时,仍有部分教师由于主客观原因不能高度重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出现学生找不到教师或教师不能及时修改学生提交的论文;论文选题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论文缺乏新意、条理不清、论证不充分等论文质量问题。

(六)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在整个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学校虽让指导教师通过网络完成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的审核工作,但这些做法流于形式,除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外并未产生真正监督的作用。另外,在奖惩机制方面,除对为数较少的优秀论文进行奖励外,对出现质量问题的论文却没有明确的惩罚措施。这在某种意义上也严重挫伤了那些责任心强,认真指导论文教师的积极性。

四、 地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改革的措施

(一) 调整毕业论文工作时间

将毕业论文撰写时间调整至大四上学期,在大三时就确定论文研究方向,明确指导教师,布置科研任务、阅读材料,大四下学期学生便可专心进行实证调研、收集资料数据,有充足的时间准备论文的撰写,也能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同时也能减少大四下学期中论文撰写与就业、考研的冲突。

(二) 设置“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指导论文的学生人数也有增无减,一个教师指导8~10个学生已是家常便饭。通过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的方式,可设置一个“本科毕业论文专项基金”,根据教师指导工作量给予相应的报酬。同时也可增加学生论文调研、实习中的经费。

(三) 加强学生监管、提高学生专业素质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毕业论文的认识,除毕业论文动员大会教育学生重视毕业论文、了解毕业论文外,还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增加“论文指导”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论文写作的能力。与此同时,指导教师也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让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机会。

(四) 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

学校以及学院各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方面的教育,为教师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提供条件。对论文指导工作的监督必须实现具体化、量化管理,如修改次数、与学生见面次数等都必须有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五) 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奖惩机制

工业旅游论文篇(4)

内容 摘要:城市 工业 旅游 拓展了工业旅游 研究 的主体、客体、形式、内容和意义,同时促进了产业 发展 和城市发展的双赢,形成了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 关键词:城市工业旅游 发展模式 新思考 城市工业旅游的内涵 对于工业旅游内涵的认识,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按照不同的角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形式,如邓海云提出“工业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它以工业 企业 的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等为主要吸引物,活动范围一般限于工业企业之内。”二是强调工业旅游的内容,如赵青提出“工业旅游是人们对工业景观、生产流水线、工艺流程及劳动场面的参观、 学习 ,加深认识了解的过程。”三是侧重工业旅游的目的,如姚宏提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 科学 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四是从供给和需求即市场的角度阐述工业旅游,如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 经济 、 社会 、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厦门大学王宝恒对工业旅游的综合性概括,如认为“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可见, 目前 对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是从工业和旅游业的角度进行的,大多是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种特色产品或是工业企业的一个项目。 当前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把工业旅游的内涵全面而细致地挖掘出来,工业旅游的深层内涵还应包括工业旅游的客体、组织形式、主体目的和意义等方面,因此要继续放大其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从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的角度来研究工业旅游,以指导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实践。从城市产业的视角看工业旅游的发展,工业旅游应该是推动城市工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的一种活动或工程;从城市发展的视角看,城市工业旅游从经济、文化和 政治 等角度革新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城市工业旅游的客体不仅包括上文定义中提到的与工业企业有关的东西,还有所有的可以整合的工业资源,包括 历史 工业文明,现有工业文化和对未来工业发展的设想。组织形式可以包括商务考察、参观猎奇、学习体验等,开发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旅游企业、工业企业,还应该有政府的组织、协调和推动。开发的意义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效益,更注重环境效益,追求工业旅游、旅游业、城市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综上 分析 ,城市工业旅游是以城市一切可利用的与工业有关的资源为吸引物,通过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推动和参与,以考察、参观和学习的形式,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活动。 因此,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个侧面,一个始点,而城市工业旅游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一种过程。只有从政府的高度加以宏观组织和调控才能有效地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工业旅游与一般工业旅游的比较(见表1) [next] 发展 城市 工业 旅游 的意义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城市产业发展 城市工业旅游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旅游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一种方式,对工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具有潜在和现实的意义。同时对于吸纳失业劳动力,缓解突出的 社会 问题 ,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旅游业每就业一个人,会带动相关产业就业5-7人就业,尤其为工业 企业 创造了更大的 经济 效益和社会效益。首先,工业旅游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的距离。使旅游消费者亲眼目睹和体验企业及产品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可信度。其次,企业可以利用工业旅游的机会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进而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推

工业旅游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111-01

辽宁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着品种多、资源丰富的工业旅游资源。辽宁省把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挖掘潜力,对促进辽宁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马歇尔在《经济原理》里指出,行业之间的分界线随着分工的精细逐渐模糊,有越过的可能性。这是对产业融合理论的认知和最原始表述。马歇尔在《经济原理》里的表述为现代产业融合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源泉和根据,但由于这些表述在当时没有形成成型的理论,而只是模糊的想法,因此没有被广泛推广和关注。

The Australian Convergence Review 对产业融合进行了新的定义,他指出:“融合是通过新旧两种服务传递模式的转换调整了服务部门结构,进而来服务不同的市场。”

关于产业融合的类型,Lind从市场角度指出:“融合是消除市场准入障碍和产业界限后,各分离市场的重新合并和汇合。”Greenstein & Khanna、Stieglitz从技术角度提出了技术代替融合与技术融合,而从产品角度可分为互补型融合和替代型融合。

植草益致力于产业融合的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一书和《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文章中讨论产业融合的影响研究。植草益认为,“产业融合不仅发生在信息通讯业,其他产业同样也有产业融合的现象。”也就是说,产业融合的现象,不是某地区所独有的现象而是存在于世界各个地方。

Rosenberg提出了“技术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这一重要概念;罗森伯格在对美国机器工具演化的研究中发现,独立的、专门化的机械设备是在生产各类终端产品机器设备之后才有的,这种独立化的过程融合了多种机器制造技能,因此他将这一过程称为“技术融合”。这一概念的提出在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工业旅游研究

J.Arwel Edwards将工业旅游总结为五个方面的内容,即发展战后休闲产业、开发人们怀旧情绪、保护和保藏活动活跃、政府文物保护、工业和制造业的衰退。

John Swarbrooke认为,通过让游客参观工厂,可以吸引其成为企业的员工。游客在工厂观光旅游发展的原因方面,他认为,游客参加工厂观光旅游与其转变的生活方式、收入增加及较多的闲暇时间有重要关系。

David Sauri-Pujor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新型工业活动。工业旅游可以利用缓解衰退工业、调整产业经济而利用过去遗留的文化等开展。

J.Arwel Edwards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类型的研究总结出四种类型:生产、运输、工艺过程和社会文化场景,也就是productive attractions、transport attractions、processing attractions、social-culture attractions。

Robert指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是由于制造业不景气的条件下,人们将原始工业活动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而产生的一种旅游形式。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一)旅游产业融合理论

旅游产业融合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资综合来看,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成果较少。我国在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领域处于初始阶段,没有统一的研究系统和规模。

1.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

我国目前在旅游产业融合方面的研究有:张文建、陈琳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杨娇、张海燕、王忠云的文化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庄清娥的会展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张建的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江贤卿的房地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吴金梅、宋子千的影视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康保苓的体育与旅游融合研究;李美云、章慧的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赵云云的养生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等。

2.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的研究

陆蓓曾经在旅游产业融合机制以及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途径及融合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张功让曾对旅游产业融合数学模型分析与引入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提出了旅游产业融合过程模型的构建。麻学锋、张世兵以及龙茂兴分别从市场融合路径、功能融合路径、资源融合路径、技术融合路径以及探寻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步骤等方面对旅游产业融合的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杨颖提出旅游产业融合是旅游业发展趋势的新视角,她对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融合情况进行了分类。

(二) 辽宁省工业旅游研究

董琦、傅治、张英楠对于辽宁工业旅游开发现状及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李虹、杨洁提出区域合作视角下的辽宁省工业旅游发展;李虹、曹春丽提出辽宁省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林艳珍在辽宁省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雄厚的工业旅游资源。这个资源足以让辽宁省的文化产业从大环境、大理念、大手笔、大联盟、大联合、大开发六个方面大发展。辽宁省工业旅游的发展可以促进东北区域工业旅游经济带快速形成,促进国家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将为辽宁省工业旅游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从而实现辽宁省旅游资源的重新整合。辽宁省发展工业旅游,工业旅游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必须打造一批在海内外旅游市场上有声誉和影响力、在产品管理和服务方面知名的工业旅游产品作为“领头雁”。旅游产业的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复兴的重要牵动性产业。辽宁省通过将工业旅游作为重点产业来发展,可以拓展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整体联系,充分发挥旅游业拉动经济的效应。

参考文献:

工业旅游论文篇(6)

【摘 要】本文为概述性策论。论述的逻辑结构为:以语言哲学的求证方法,结合人类行为本体论重新诠释旅游与旅游学基本概念,同时引进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试图以新思维新方式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新时代本土旅游产业策略。针对新余市旅游资源现状与旅游局20__年工作计划,进一步讨论新余如何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链的整合以实施旅游产业战略构想。前两节与后两节是哲学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一 旅游学的哲学背景:跨文化想象从二十世纪初开始,以维特根斯坦、海森堡、伯格曼、卡尔纳普为首的一大批西方的物理学家哲学家们宣称,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人类思想领域发生并持续为我们的思维方式造成颠覆性的影响。这场变革使我们看清了研究学术的正确方向和方法。这场被描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变革就是“语言的转向”(linguistic turn),从形而上思辨向语言研究与意义研究转向,重新审视语言词汇与世界的关系。风暴袭来,许多人类学的经典词汇都被更全面深刻的重估、阐释、认知、理解。其中,十年来最热门的莫过于旅游与旅游学研究(笔者曾在香港夙负盛名的pageone书店看到,学术类畅销书目前列就有john hultsman的原版旅游学理论著作)。旅游既有多义性的内涵又具备广阔的外延,既涵盖人类学的理论又紧联繁华现代的产业实践。对于普罗观光客来说,旅游是吃、住、行、游、购、娱的行业六要素的多层次体验;对于知识精英来说,旅游是古代士大夫行万里路,仗剑远游情怀的精神传承,是生发离情别恨、羁旅乡愁,诞生千古绝唱的绝佳题材,是借行走江湖游历山水来独抒性灵、品读自然、快意人生、怀古伤今、健全生命的必经途径(明高濂《起居安乐笺》:“四时游治,一岁韶华,毋令转眼成空,当自偷闲寻乐,已矣乎!”);对于旅游业者与行业管理部门来说,旅游是涉及国际环境、产经政策、区域规划、交通与服务业结构性布局、景区建设保护与会展经济等多个有机环节的综合性强关联性广的产业集群,是最具可持续动力、最符合未来时展主题的魅力行业;对于当代相对主义的前沿旅游学者来说,旅游则是个“现代”概念,象征着15以来西方中心论扩张时代的商业与休闲活动,以及充斥历史的后殖民、流亡、移民、混血儿、探险家(卡普兰caren kaplan),而克勒福德(jamesclifford)则从文化人格意义指出旅行一词乃是和欧洲的、男性的、中产阶级的、科学的、英雄的、娱乐的感觉相连,从中可以指认出旅游学现代价值的身影。笔者以为,在以上各种角度与观点之外,从人类行为本体论方面考察,我们可以对旅游的认知再有一个观念上的全面深化拓展,超越就产业谈论产业、就经济解决经济、就旅游理解旅游的思维模式,由此澄清旅游的起源、动因、用途、趋势,从而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认识评估、旅游产业规划、旅游行业发展将起到原则性的辅助指导作用。同济大学刘滨谊研究后发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形式可分解为两类,一为固定化的定居,一为游荡性的聚集。旅游起源于人类生存的最原始需求:觅食与择居,因此旅游本质上是人类聚居中的一种聚集行为活动。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在对历史的纵向研究与对文明考古发现后承认,人的物性本质或生存本能就是迁旅行游,人类的文明史是形成于迁徙与旅行之中。这也是人类发展至今旅游成为一大产业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旅游既是在文化间的跨越、转换,又是文化的深化。旅游的魅力来自跨文化的想象。这种想象具有“时空异化”与“时空强化”的双重心理动因,是对另一个空间(所旅行之地)所有景观、传说、印象、体验的人格化的综合性的感受。文化的神秘性在流失,但独特性和差异性却是多元社会最宝贵的特质。在五百年来全球理念、价值、思想、生活趋于一致的语境下,信息化现代化给不同文化间造访交流带来的空前的便利,这个跨文化的想象所带来的,不仅是旅游行业的空前繁荣,也是各特色区域所面临的世纪性的机遇与挑战。那么我们将以怎样的本土旅游策略来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呢?二 旅游学的现代图景:闲暇游憩理论 从上述对旅游概念本身的探究与人类学讨论可以看出,旅游心理与旅游行为的动机与目的是基于人性深处需求的,是以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满足为归依的。近百年尤其是二战后兴起的现代旅游学理论研究,提出的本源性的问题是:什么是旅游的基本目标和出发点?经过发达国家三十年的学理辩论和实践证明,闲暇游憩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成为了现代旅游学科的龙头理论。刘滨谊的研究指出:为什么旅游在我们这个时代, 尤其在中国的作用如此之大? 地位如此重要? 正是因为旅游所创造牵动的社会、环境、经济的综合效益。为什么可以创造牵动? 按照闲暇游憩学的理论, 就是1/3 和2/3 的原因。现代人类一天的活动, 大体上是三三三制, 即按24小时的一天计, 1/3 为8小时工作, 1/3 为8 小时睡眠,1/3 为8小时活动, 旅游至少盖涵了1/3 的时段。如果将中国的旅游概念广义化, 与国际接轨对应的就是闲暇游憩( leisu re and recreat ion)。这是一个很大的学科, 核心内容专门研究如何满足人类闲暇时间的活动, 国际上有300多所大学设此专业, 所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从事社会管理。可见闲暇活动的管理安排对于社会何等重要,而其中核心的内容对应于中国的现状就是旅游与休闲。国际闲暇游憩学所长期积累、广泛而深入的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是我们提升旅游行业品质和旅游规划水准的理论基础。现代闲暇游憩理论在旅游学研究上有哪些创新性的结论呢,根据理论学习和联系现状的思考,笔者总结为:1,旅游的类马斯洛需求层次,既:商业消费以拉动经济需求(例如香港、纽约)、与自然和文明对话以提升精神需求(例如九寨沟、敦煌、凤凰古城)、大众闲暇活动以完善生命需求(例如巴黎、罗马、旧金山、台北);2,旅游层次可分为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深度旅游三个阶段(这在后 面的新余旅游资源分析会详细提到);3,旅游作为选择性活动,其评价标准是相对的、动态的,随市场和人的心理选择性需求而变动,旅游的一切开始与归宿都来自于人的体验;4,旅游的核心价值在于旅游地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传统上我们注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有无风光秀丽的环境实体与驰名中外的历史遗存),近代观光工业重视承载力,即提供的旅行社、交通业、餐饮业、旅馆业、景区管理五位一体的舒适的旅游环境服务;而现代旅游理论高扬生命力的旗帜,主张个性化、信息化的产业链整合之外,要求旅游地不必是千年古迹或风景名胜,而可以是各种活动,时时刻刻焕发生命力的、寄托人类梦想的活动。(汪德和同志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讲话提到的好莱坞与洛杉矶迪士尼乐园就是鲜明的例子);5,对于旅游地而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独一无二的人文资源固然是重要的充分条件,但无中生有的策划能力与不断变化的运营能力才是真正的必要条件。欧美发达国家的持续性成功案例无不证明这点;6,旅游是文明进化的动力,旅游业是社会进步的缩影,“大旅游”战略既是政府工程,又是社会工程,更是民生工程。我们只有务实地做好城市建设与生态均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保障居民的幸福权利,才能从根本上搞好搞活旅游业。全面深入的了解闲暇游憩理论,我们可以突破长久以来形成的近代观光工业的经营方式,激活以人的体验为本的更生动更本质更人性更开放的旅游理念,以此可以重新评估审视一些我们已有判断的旅游资源或从无到有的策划新的旅游项目,从而为我们地方旅游业赢得更开阔的思路和更具前景的发展空间。三 区位优势:新余旅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旅游资源是指客观存在的包括已经开发和尚在开发利用并能吸引人们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自然存在、人类活动以及它们在不同时期形成的各种产物之总称。旅游资源是激起旅游者兴趣并导致各种旅游活动最直接的因素(《旅游学概论》p2)。新余作为具有悠久历史血脉,同时背负世界光伏工业梦想的城市,其旅游资源格局归纳起来具有类型众多、资源分布广泛、地域较为分散的特点,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难度与要求。如何化弱为强,无中生有,扬长避短,抓大放小,打造真正的城市旅游品牌,建立一定的旅游业区位优势,对我市旅游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海外新儒学的重要概念),使潜在的旅游资源提炼出基于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说是重要而必须的。根据现代闲暇游憩理论提供的思路,笔者将新余业已存在的和列入规划的旅游资源按照生态、人文、深度三层次进行归纳整理及对其转化为优势资源的可能性的前瞻分析。1, 生态旅游:中国洞都潜力无穷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与过去的风景观光不同,生态旅游更强调和谐、自然、保护、互动。完成的《新余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未来新余旅游发展规划设计为“飞鸟型”空间布局,即以仙女湖和大岗山景区为“龙头”,带动新余形成高位突破和产业升级;以中心城区和仰天岗为核心,组织带动新余旅游产业的有序发展,提升城市旅游品位;以北部蒙山、洞村区块和东部百丈峰区块为两翼,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各具规模特色功能片,拉动乡村田野旅游联动发展。在生态旅游方面,我们既有大岗山之巍峨壮阔,蒙山之险峻雄奇,又有百丈峰之林海苍茫,仙女湖之烟波浩荡,都是通过山水旅游、森林旅游进行生态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相比江西省内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婺源徽式农村的绝美景观与名震天下的品牌效应,新余的风景资源还是显得相对贫乏。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认为,风景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发掘以及旅游项目的创意策划,可以最大限度发现旅游资源的新的吸引力。新余“中国洞都”的打造就是实施现代旅游产业策略和区域性旅游布局规划的生动实践。分宜县万洞之都洞村的卡斯特地貌造就了境内拥有多达36个溶洞的奇迹,这是在华东地区罕见的地质奇观,也是江西绝无仅有的极富特色的潜在旅游资源。以此衍发的溶洞探险漂流、穴居体验式旅游、休闲洞区旅游等令人耳目一新的生态旅游方式,都是崇尚自然、大胆前卫的都市族群极易产生旅游冲动的创意项目。保护自然生态,建构和谐旅游,将旅行与生存方式融为一体,正是现代旅游行为的应有之义。分宜洞都的开发过程和远景规划,具有深刻的类型意义与值得期待的无穷潜力。2, 人文旅游:佛文化科技文化举世瞩目前面提到,旅游是跨文化的想象。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政治学名著《文明的冲突》揭示了不同国家文明间冲突的宗教根源;英国史学家汤因比穷其一生做文明史的纵深研究,从历史观上开启不同文明间对话的可能性。可以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经久不衰魅力的见证和密符。哲人已萎但儒学不死,庄周化蝶但道家不死,庞贝坍塌但罗马法传统不死,耶路撒冷沦陷但基督教精神不死。一座西敏寺让多少英国文学的仰慕者造访雨中的伦敦,一部《罗马假日》让多少欧洲电影的观众亲临日光下的古都寻爱情的地图。王尔德说文化是人类最后的秘密。人文旅游的持续性、依附性、跨越性在旅游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深远用途。笔者认为,目前新余旅游已形成仙女文化、佛文化、红色文化、宰相文化、科技文化五大模块,分别对应仙女湖、圣集寺与佛教文化博览馆、罗坊会议纪念馆、严嵩洞、中国新能源科技馆及天工开物科技博览园。其中仙女文化是我们过去一直着力宣扬的,红色文化方面罗坊会议在党史研究上的价值远未被发掘,严嵩洞蕴含着对中国士人文化的反思与感叹(参见笔者《回首严嵩洞》),但由于缺乏正面的宣教意义而一直被长期忽视。真正具备创新胆魄和历史眼光的是已经或即将全面竣工运行的仙女湖圣集寺暨佛教文化博览馆与中国新能源科技馆及天工开物科技博览园。这是从文化视角实践构造旅游资源生命力的新锐尝试和重要典范。胡适晚年认为,中国民族传统最缺乏的是宗教精神与科学精神。宗教精神所代表的终极关怀意识与科学精神代表的精益求精的理性态度是现代公民社会灵魂的两翼。佛教文化与科技文化的构建,与上述观点正好形成理论与实践的观照对应。中国佛教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名刹古寺遍布中华,深刻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但在系统上梳理佛教文化普及佛教知识的集大成式的博物馆还比较稀少。佛教史学者蒋维乔就痛感“中国佛教缺乏历史观念”。与扬州天宁寺佛教文化园相比,我们的佛教文化博览馆虽无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历史遗留,但可以用突破本土面向全球佛教徒的国际视野、现代化的声光电手法、缜密生动的佛教历史故事讲解、全方位的佛教仪式场景重现、网罗各地的佛教古迹名胜微缩景观、独具特色和创造力的规划设计,再配以仙女湖的诗画山水环境,打造富有全国竞争力的生机勃勃的文化景区和“江南佛教圣地”的金字招牌。科技文明不仅是器物之利,更是科学精神和经验主义的百年教育。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不仅是中国古代各种农业手工业技术的系统总结,不仅是中国人古典智慧与实践能力的光辉写照,更是人力与自然力的辩证体现,是科学观察、精密研究、抽象归纳、逻辑思考、经验累积、怀疑论证等一系列人类思维活动的展示。在古代手工业产品与流程的充分展览铺陈之外,我们要重点表现人类科学思维之力,技术创造之美,从而在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张力之间找到平衡,这样的旅游资源才不会昌盛一时而很快枯竭。文化的构建与繁荣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一两项工程可以达成。但正如汪德和同志所言,我们要创造,要挖掘,成为五台山普陀山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做起来就会有轰动效应。3, 深度旅 游:城市精神与体验现代闲暇游憩理论认为,旅游的最高层次是人的体验式生存,旅游资源的最高境界是完成自我形象的精神定位。研究张爱玲的学者都会注意到张爱玲的三城情结。她对上海、台北、香港三座城市的品味和迷恋,真正浸入到城市精神的本质中,体会到同样繁华喧嚣背后不同的城市人格和气质个性。不是每个人都有张爱玲般的敏感灵魂,但享誉国际的旅游城市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却是不争的事实。新余经过二十七年的卓绝努力,已经建设成初具规模的世界光伏产业基地,新兴的工业城市,环境优美的国家卫生城市和园林城市。新余拥有全省一流的公共园林设施,抱石公园、仙来湖公园、北湖公园、孔目江湿地公园点缀其间,灯火辉煌美不胜收,不仅为市民提供优越的居住休闲环境,也是吸引外来旅游和入住的外在因素。可以说,在塑造城市精神与生存体验上,我们具备了很多先决性的优良条件。在发达国家旅游产品涵括观光、休闲度假、商务旅游、会议展览、修学和特种旅游种类,其中,商务旅游和会议展览的比重逐年增加。美国第一大旅行社运通(epress)商务旅游收入137亿美元,占营业收入79%。由此可见发展商务旅游是大势所趋当务之急。钢铁工业和光伏产业是新余经济的命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余工业特色的优势,特别是新钢和赛维直接对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工业商业旅游。前面提到,为了扩大强化旅游资源,使之具备长久的生命力,针对我们传统意义上的风景资源不足,面向全球化的旅游未来,我们要致力于各类动态型旅游活动和展览会的策划。旅游部门可以携手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策划诸如光伏产业博览会、农业三新展览会、葡萄酒节、现代版的游园赶集活动,以定期的会展和不定期的节庆狂欢的形式,活跃市民社会,树立城市精神。四 产业大战略:优化产业结构与整合产业链前任市委书记汪德和同志在即将出版的研究区域经济的著作中,特别提出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理论与生态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强调推进型产业和相关产业之间发生相互支持、相互推动的连锁扩散效应和乘数效应,而生态城市理论认为城市应该建设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和谐,集文明与和谐、健康与活力、人与自然互惠共生于一体的生态循环系统和人文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在光伏产业和传统钢铁工业的驱动下,服务业和旅游业是链接这两大理论架构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在《新余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市旅游局20__年工作计划指导下,我们应该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稳步实施全市旅游产业战略构想,逐渐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合理化、高度化,最终整合旅游产业链,实现“十百千工程”,即到2014年实现旅游从业人员达10万,旅游收入达100亿,旅游人次达1000万。在全市旅游产业战略构想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抓好以下几个重要环节:1认清旅游业发展的大气候, 抓住机遇发展旅游业所谓大气候是指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等宏观局势对旅游业发展形成的外在客观环境与条件。随着金融危机二次探底与人民币升值压力,中国传统实业投资环境趋于恶化,哥本哈根会议带来的低碳环保已成为全球共识,对于旅游业来说既是有形的压力更是潜在的发展机遇。旅游业具有不可比拟的自身优势,正是抓住时代机遇大力发展的最佳启动时机。2把握好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 积极开发旅游特色项目和产品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客观大趋势, 反映了当代人们的主体需求变化, 决定了未来旅游业的基本走势和整体格局,“回归自然, 融入文化、注重参与”是这种趋势的高度概括。因此政府及旅游部门在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及旅游产品开发、建设过程中, 应遵循以发展趋势为取向、以山水文化为特色、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原则, 深层次开发建设前述各种旅游资源。3 全民共建良好的旅游发展大环境所谓大环境是指某一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区域条件,旅游业是一种关联度高、辐射面广的大产业, 其兴衰成败绝不仅仅取决于旅游业本身,因此,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亟需全社会各行各业特别是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从指导思想、舆论氛围、扶持政策、基础设施条件、改革举措等方面予以协同配合, 合力振兴新余旅游业。4努力营造多元化旅游大格局要努力营造一个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经营和管理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一方面政府必须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持规划在先、合理布局的原则。另一方面, 又应在此基础上本着“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 采取国家、企业、个人、外资一起上的方针, 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兴办旅游业, 以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开发进度, 形成多元化旅游大格局。(以上部分论点参考自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课题组研究成果)5强化整体形象, 拓宽旅游大市场旅游大市场是区域性旅游业发展战略实施后的终极目标。实现此目标,最重要的是优化产业结构,整合旅游产业链。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时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合理化是指在现有技术基础上,使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旅游产业内部之间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从而实现整个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高度化是指旅游产业结构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即在旅游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和社会分工的优势,使之不断向资源深度开发、产出高附加值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科技进步创新是高级化的主要动力。 旅游消费涉及旅游者从一地到另一地过程中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因此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讲,旅游行业包括旅行社、交通业、餐饮业、旅馆业、旅游景区管理这五个单一产业,由单个产业要素发展扩张到上下游的旅游企业之间、相关企业之间,通过建立与上下游旅游企业、相关企业密切的关系,形成旅游产业链。这个产业链的整合和共同营销是旅游局日常规划管理工作中最需要组织和协调的。

工业旅游论文篇(7)

一、引言

国际上工业旅游的产生首先是从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这是一个与工业考古学密切相关而不为国内所注意的新领域。中国工业旅游的起步较晚,只有数年时间,是由国外的工业旅游直接引进。1998年以来,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迅速,一些城市相继开发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旅游产品,并逐渐形成以上海宝钢、海尔工业园、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工业旅游项目。2001年底,国家启动工业旅游项目,工业旅游项目正式纳入到国民所接受的旅游方式之一,至今已有3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获批。

二、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所查阅的相关文献中,一般包括理论研究与个案研究两种形式,较多文献集中于个案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或企业进行工业旅游方面的研究,其中包括产品开发、工业旅游规划、工业旅游发展状况等,同时也存在少量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的不同,国内学者研究的工业旅游文献主要的方向涉及到7个方面。

(一)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

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事物,其前身源于企业间的参观学习,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决定了工业旅游在我国的运作范畴主要是集中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旅游学术界,对于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研究的文献很多,分布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前景研究、发展现状、区域工业旅游发展研究等方面。

1999年,《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姚宏)提出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主要有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和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两种模式,并指出21世纪工业旅游市场将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及挖掘旅游资源内涵措施的重要一面。《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李蕾蕾,2003)从西方的视角,对世纪之交以来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状况进行谨慎评析,探讨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独特的政经背景,以及从政务接待到商务接待的历史过程及其对工业旅游的影响。同时,还提出中西不同的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对双方均有启迪,工业旅游开展依赖于一定的地域环境。黄芳2004年在《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一文中从全新视角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其从开发利用城市品牌资源出发,研究工业旅游在现实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障碍,并对工业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工业旅游业的全面发展进行了探讨。对于工业旅游示范点的获批,有的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吴杨和沈玉芳(2007)的《基于区域视角的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的思考》,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其从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构筑“无边界”的区域工业旅游合作方式等方面对各级区域范围的工业旅游发展进行了探讨。

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战略、现状的研究,不仅依赖于国外工业旅游发展状况和我国的市场状况背景,而且还针对工业旅游的标志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所依托的地域环境特点进行全新研究。

(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

工业旅游具有知识性强、依托性强、观赏性强、重游率低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工业旅游观光成为了主打产品,同时面对重游率低的现状,不得不考虑开发什么样的旅游产品、如何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等。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客源市场和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学术界面对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趋势、对旅游资源的突破认识、对于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趋势。曲薇薇和黄安民于2003年在《工业旅游时空开发层次分析》一文中,针对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局限,提出了工业旅游发展在时间上的3个层次,并结合不同的工业企业的特点给出了不同的旅游开发建议。王宝恒(2004)的《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及风险提示》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是保证工业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同时还指出工业旅游开发的成功离不开对项目风险的认知与评估,其从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3个方面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条件作了较全面的探讨,进而分析了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因工业旅游自身局限性可能产生的开发风险。毕燕等(2005)的《工业企业旅游开发研究》,从工业企业的视点出发,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广西为实际案例,对工业旅游开发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工业旅游开发提出了诸如开拓创新思路、加强工业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的建设、加强GIS技术在工业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建议。

工业旅游开发规划研究涉及多角度、多方面,不仅对各类实际案例进行开发研究,而且还对工业旅游价值的开发、时空层序开发、项目策划等进行了研究,不仅为我国工业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提供了实际解决措施。(三)我国工业旅游个案介绍

在所查阅的文献之中,相当一部分文献是对开展工业旅游项目的企业进行的描述性文章,包括开展的旅游产品的描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描述。虽然这部分文章在学术意义上并不具备利用价值,但是经过对工业旅游项目的描述,不仅可以了解现阶段工业旅游的发展状况,还能了解到企业所开展的工业旅游项目类型,为其他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提品借鉴。

(四)工业旅游产品研究

目前,对于工业旅游产品的定义,多数学者均认为工业旅游产品指的是以工业旅游资源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产品,虽然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并不多。在所查阅的文献中,共有5篇文献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工业旅游产品的个性特征、开发现状、营销策略等(见表1),研究文献少则限制了关于工业旅游产品研究上的创新少,研究角度贫乏。

(五)国外工业旅游研究

工业旅游起源于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而工业旅游的出现、发展同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息息相关。刘会远和李蕾蕾对德国的工业旅游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发表了《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的多篇文献,都是介绍德国各式各类的工业旅游产品。李蕾蕾(2002)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中,从旅游的角度介入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研究,介绍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新观念。李跃军与吴相利在2003年发表的《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一文中,以约翰·斯沃布鲁克所著《景点开发与管理》一书中所附英国伯明翰的卡德布里世界等5个工业旅游景点同期的开发与管理方面资料为素材样本,进行了包括景点开发目标、提供的产品、市场指向、价格政策、营销经营等方面内容的综合归纳比较分析,找出了其开发与管理中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启示。

(六)工业旅游相关综述研究

对于工业旅游相关的综述包括《国内外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述评》、《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的回顾与思考》等,它们对工业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综述,对了解工业旅游的发展历程有较大的作用和意义。

(七)其他

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有部分文章除了从上述类别之外的角度对工业旅游进行了研究,诸如理论基础、特征研究、广告效应探讨、工业旅游地域空间结构特、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工业旅游感知分析、定位研究等等,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也开拓了研究视野。

三、结论与展望

目前,同工业旅游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则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更是鲜有,且多为介绍工业旅游开展情况的表层研究,缺少理论层面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究其原因,主要与工业旅游所处发展阶段有关。目前我国工业旅游尚处于发展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如市场还未形成;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很少经验交流;工业旅游研究所需的相关数据、资料缺乏等。工业旅游活动自身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工业旅游研究的难度,限制了工业旅游研究的深度,并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的适用性与针对性。

首先,从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研究的内容较为单一,个案研究较多,缺乏有深度的理论研究;其次,定性研究相对较多,对一些问题的探讨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而定量研究较少,缺少用数学统计等学科的方法运用到工业旅游研究中;再次,对于工业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工业观光旅游上,缺乏对工业遗产旅游的深入研究,因为工业旅游是由工业遗产旅游发展而来,同时工业遗产旅游问题牵涉到众多社会问题。

随着国家政策对工业旅游的扶持与管理力度的加强,加上旅游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与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产生,有深度的工业旅游研究会层出不穷,弥补研究空白点,比如工业旅游的项目管理、工业旅游的游客经历、受益、管理研究等等,结合不同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使得工业旅游的研究不断丰富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吴相利.英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经验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2(4).

2、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旅游学刊,1997(4).

工业旅游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5-0154-03

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旅游人才素质结构的内涵

人才素质结构是指作为人才必备的素质要件及不同的素质要件在人才整体素质中的地位。旅游人才素质结构是指作为旅游人才必备的素质要件及不同的素质要件在人才整体素质中的地位,包括作为旅游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每一个基本素质包含的具体内涵,每一种素质在旅游人才成长中的作用等内容。

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身心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是旅游人才素质的基础。身心素质是指旅游人才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总和,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既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人才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础。政治素质是最根本的素质,在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起着方向和灵魂的作用。旅游人才的政治素质是指旅游人才在社会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职业思想素质是基础性的素质,是旅游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基础。旅游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者不仅是用技能在服务,而且是用态度在服务,服务者的情绪、态度、习惯会对旅游服务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职业能力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旅游人才素质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旅游人才素质结构中的核心素质。对于职业劳动者来说,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过硬的职业能力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职业发展素质是一种协调性的素质,为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旅游人才是处在动态发展之中的,作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不能仅仅局限在把本职工作做好,而且还要在做好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和事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旅游人才还必须具备职业发展素质。

二、旅游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一)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旅游人才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条件,是旅游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身体素质看,旅游服务工作,既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体力劳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完成好本职业工作,必须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作为保证。根据旅游行业旅游服务工作的实际,健康的身体一是要精力充沛,二是要体力充足,三是要掌握健身和锻炼的科学方法。根据旅游行业旅游服务工作的实际,健康的心理一是要有良好的心态,二是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三是要有乐观的心理品质和活泼的性格。对于旅游人才而言,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

(二)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指旅游人才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他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发生长期稳定的内在作用的基本品质,是社会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在旅游人才的心理中形成的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对于旅游人才而言,政治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旅游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旅游人才,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才能使我们的旅游服务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二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人才的。三是基本的政治品质,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的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等内容。旅游人才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政治品质,才能把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和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为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对旅游人才做好旅游服务工作,而且对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培养旅游人才基本的政治品质,既是促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旅游人才全面发展、健康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职业思想素质

职业思想素质是指与职业相关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总和。职业思想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包括了敬业精神、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内容。旅游人才具有了良好的职业意识,不仅可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增强旅游服务工作的责任感,有助于旅游人才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二是职业品质。职业品质包括:职业良心、耐心细致、爱心、理解和沟通、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等。旅游人才良好的职业品质既是做好旅游服务工作,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品质保证,也是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对于旅游人才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在职业生活中养成的、与职业生活紧密相关的日常行为规律,良好的职业习惯是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四是旅游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作为旅游人才,在旅游服务工作中,要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还必须遵守旅游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具体要求。旅游人才只有具备了基本的职业道德,才能在做好本职业工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事业和人生得到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人才。

(四)职业能力素质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劳动者从事职业劳动的能力,是职业劳动者从事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职业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与旅游相关的基本专业理论。必须具备基本的旅游专业理论,才能更好的做好旅游服务工作,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也才能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好理论基础。没有旅游的基本理论作为支撑,旅游人才的理论基础就不扎实,就会影响到旅游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不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的劳动者,不是真正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二是精湛的职业技能,即要有会“做事”的本领。旅游产业的发展对旅游人才的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旅游人才如果不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不会“做事”,或者做得不精,做得不好,是不可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旅游人才。三是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旅游业是一个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的行业,旅游服务工作,需要有比较宽的知识面,特别是导游的讲解,涉及的知识更多。不掌握相关的知识,是无法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掌握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不是合格的旅游人才。

(五)职业发展素质

职业发展素质是人才实现人生发展和事业发展相关素质的总合,是支撑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交流、沟通的能力。旅游服务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有较多需求的游客,要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真正让游客满意,还需要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要善于和游客交流、沟通,在和游客交流、沟通中,了解游客的感受和需求,求得游客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心理上拉近和游客的距离。二是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旅游服务工作的涉及面比较广,涉及到交通、公安、商业、文化等很多部门,没有相关部门的通力协作,旅游服务工作是很难做好的。作为旅游人才,必须具备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才能在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三是形象和气质。旅游行业作为一个与人打交道,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行业,对人才形象和气质的要求比其它行业要高一些。良好的个人形象、优雅的气质,会给游客一个比较好的第一印象,会使游客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我们提供的服务。游客满意了,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发展,我们的人生才能得到发展。所以,旅游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和气质,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

三、提高旅游人才素质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

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旅游的专业理论和旅游的基本知识,是旅游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的方法。作为旅游人才,必须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和历史、自然、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必须掌握旅游的基本理论和旅游的基本知识。缺乏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支撑,旅游人才的文化素养就得不到提高,职业能力素质就得不到提高。没有相关理论和知识的支撑,旅游行业的员工是不可能做好旅游服务工作的,也是不可能成为旅游人才的。旅游人才需要的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只能通过学习获得。在学习上,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勤奋和刻苦。中国古语讲,“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没有捷径,要想真正掌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只有付出勤奋的努力,经过刻苦的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和理论。二是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知识和理论,还应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我们在相同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理论和知识。三是处理好“广”和“深”的关系,既要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又要重点学习和掌握旅游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做到融会贯通。

(二)修养

旅游人才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素质仅仅通过学习还不行,旅游人才要获得基本的政治素质和职业思想素质,还必须进行理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修养。理论修养是旅游人才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过程。加强理论修养,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下苦功夫、真功夫、长功夫。下苦功夫,就是刻苦钻研,锲而不舍。下真功夫,就是结合实践,注重应用,把学习理论同调查研究、同改造思想、同做好工作结合起来。下长功夫,就是持之以恒,永不停顿。道德品质的修养就是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工作、生活相结合的过程,在工作、生活的过程中,用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道德品质的修养上,既要重视思想认识的提高,又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把思想认识提高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同时,道德品质的修养要重在小事,从小事做起。

(三)养成

良好的习惯是旅游人才的基本素质,旅游行业的员工,要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必须具备良好的习惯,而一个人良好的习惯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逐步养成的。旅游行业的员工,要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人才,必须注重在学习、工作、生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旅游人才来说,良好习惯的养成重点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语言和行为上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文明用语,礼貌待人。养成了这一良好的习惯,才能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让游客满意,使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更好的体验旅游所带来的享受。二是耐心细致的习惯。旅游服务工作,不仅需要服务者心要细,而且需要服务者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加耐心,才能呈现旅游服务个性化的特点,提高服务的质量。三是自觉遵守纪律、规章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的习惯。在工作中做到遵章守纪,依法服务。

(四)实践

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基本理论和道德品质的修养、良好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是旅游人才提高自身素质的基本方法,离开了实践,旅游人才的素质是不可能真正得到提高的。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加深对书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在实践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二是要善于在实践中总结、提高。通过对实践的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正和完善。三是要注重创新,要把理论知识和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工作实际的变化,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成为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工业旅游论文篇(9)

背景:随着科学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日常生活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重。旅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旅游业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行业。旅游活动要顺利进行,交通是影响旅游活动的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没有交通的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便捷迅速的交通署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充要条件。旅游过程一般以景点为节点,以交通路线为连接而形成闭合系统,其中包含了食、宿、行、游、够、娱等各种活动。从旅游业的发展里程来看,交通始终起着支配作用,是旅游业发展和产生的先决条件,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不管旅游活动是以什么为目的,达到什么样的等级水平,若要完成这样的闭合系统运转,骄傲同是充分必要条件;换言之,就是既要有交通路线通达、交通工具运输,又要有交通路线,交通活动将素有旅游内容串联起来,设计出一个较优化的旅游计划。可以说,没有交通就没有旅游。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发明、应用、和普及,可以看成是交通发展的标志,所以研究交通、交通工具与旅游业的关系的非常必要的。各种不同交通方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旅游方式的转变。

研究意义:旅游行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游行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01;卞显红、王苏洁,2003;吴刚等,2003),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07.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07(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06.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07.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

工业旅游论文篇(10)

1.引言

近年来,中国旅游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现阶段,我国现有旅游院校1336所,在校生56.65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43所,在校生25.81万人;旅游高等院校693所,在校生30.85万人;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75所,在校生1256人;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16所,在校生100余人。旅游高等教育用了近30余年的时间,构建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虽然中国旅游教育发展速度快,规模庞大,但是尚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理论教学与旅游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本论文就此问题分四步进行了研究,第一步对国内外同类工作现状进行调研,总结其经验和教训;第二步对旅游相关院系学生进行调研,调研同学们对教学现状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聘请相关旅游一线从业人员进行授课(讲座)的建议;第三步综合第一步和第二步调研情况设置课程(授课、讲座题目内容,方式方法等),并聘请旅游相关政府及企业人员进校授课;第四步对旅游系学生进行调研,就相关人员授课效果等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效果构建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路径模式。

2.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2.1国外研究情况

项目负责人查阅了欧美、日本的相关资料,欧美、日本旅游管理教育历史悠久,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研究成果很多,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在日本,日本大学在旅游管理教学中都能采取社会和企业合作教学的学生教育培养模式。著名的日本立教大学,旅游管理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培养门类齐全,发展很好,其各个层次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都供不应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旅游管理教学采取了这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不但理论知识丰富,而且有着极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教大学聘请了日本国土交通部(日本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相关官员以及日本交通公社、日本近畿国际旅行社、日本旅行等多家日本大中型旅游相关企业的一线从业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员工担任本科生的教学指导老师,还挑选了一些特别出色的一线人员组成专家组,建立专家库,担任研究生、博士生导师,参与旅游管理的理论教学及实习指导工作,这些一线人员处在旅游业一线,触摸着旅游业发展的脉搏,深知现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可以根据旅游业实际情况,很快更新旅游书本理论知识。另外他们在一线旅游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旅游管理高端人才,录用人才,为自己所在的旅游企业发展储备足够的合格人才,使企业发展长久兴盛不衰。这些也极大的提高了高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就业率,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欧美一些国家也采取这种教学培养模式,使旅游管理学校教学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2国内研究情况

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旅游、教育等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在知网进行相关论文搜索,共有此类论文16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偏重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旅游理论教育强化方面,一方面在强化旅游实习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但在研究中把旅游一线从业人员引入旅游管理教学中并使之常态化的学者还很少,虽有十数篇此类研究论文,但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比较差,在实际应用中不能很好的指导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培养通识教育与专业技能的矛盾、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与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等旅游管理教育要求,与实践操作技能的行业需求差距等等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旅游教学工作中的这些不足之处导致许多科班旅游专业毕业生没有成为旅游行业的主流人才和管理精英,旅游行业的管理骨干仍然由其他途径进入或者替换,要解决好这个问题,聘请旅游一线人员参与旅游教学是一种很好的途径。

3.调研情况

本论文研究的基础数据,一是总结分析以往的教学实践数据,二是发放问卷,实地调查。通过广泛的同学、同行关系获得,通过各地协作人员、网络等手段调查获取。

3.1调研对象

本论文实际调查选取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西北大学经管学院旅游系、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等本地大专院校旅游相关院系的学生和老师进行调研,对日本立教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等旅游专业较强的国内大学进行电话访谈、网络交流等形式进行调研,另外对陕西省、西安市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管理人员、旅游相关企业一线从业人员、旅游相关专家学者等方面人士进行访谈,然后综合各个方面的考察调研结果得出科学实用的结论。以便使旅游专业学生的旅游理论教育能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能够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社会急需的旅游人才,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就业率。

3.2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外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聘请的授课者没有经过正式的授课培训和学习,对学生的心理、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不能很好的把握,另外由于身份和年龄等的差距,与学生之间有一些距离障碍,在课时、课程、模式、方式方法上存在较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降低了教学效果,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另外对于没有授课经验的一线人员来说,其备课和讲课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学校如何协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以取得效果最大化,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问题,须认真对待。

西安财经学院在以往的旅游管理教学工作中,在导游实务、餐饮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资源开发等课程教学中,安排了多次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前往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德发长饺子馆、汉阳陵等地参观实习,也安排学生听他们的讲座,另外还聘请曲江宾馆、城堡大酒店等酒店营销部、客服部总监来校做讲座,和同学们互动探讨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是存在着诸如面窄,内容不多、时间短、次数少等情况,需要研究解决。

在本论文研究中,为了检验学生对外聘旅游一线相关政府企业人员的讲课兴趣及其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先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讲座课题和内容,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一些旅游专题讲座,另外配合课表中已有的实习课程,带领学生到旅游相关政府企业参观学习,边参观边听讲解。讲座和实习课程结束后,笔者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经验教训,最后综合对比,得出一些结论。

在对西安5所相关大学本科旅游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调研时发现:76%的学生认为,就当前旅游专业教育本身而言,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旅游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要加强和旅游业内联系,充分了解旅游业最新信息和行业发展现状。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为旅游系学生聘请了旅游行政管理机关及酒店人力资源部、国际旅行社一线外联人员进行了五次讲座,题目分别为“陕西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学生外出赴西安君乐城堡酒店、德发长饺子馆聆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酒店与餐饮管理知识。在校参加讲座学生没有限定在某一年级,三次听讲座人数较多,每次都在110人以上,讲座以后,对听讲座的学生进行口头访谈,对讲座的满意度达到了68%以上,出外现场观摩学习,学习效果满意度更高,达到了76%,两种教学模式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学生也对五次讲座和现场观摩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聘请人员、讲座频率、讲座涵盖面、讲座时间等提出了较多建议。

4.建议与对策

4.1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职业选择

通过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加理论与实践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应该认真思考,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期望聘请以下方面的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行社从业人员,应涵盖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中外合资旅行社、外资独资旅行社从业人员;酒店从业人员,应涵盖不同星级宾馆酒店、国内外连锁宾馆酒店的从业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涵盖历史人文景区、自然风景名胜景区、人造景区等从业人员等。这里边没有学生提出来需要旅游业三大支柱产业的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来做讲座。

4.2聘请参与教学一线人员的学历与职称选择

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学校进行的三次讲座实践中,所聘请的一线人员1人为硕士,2人为本科,2人为大专,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旅游局工作的本科人员效果最好,据分析,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手头有大量的一手资料聊,讲课的实质内容丰富,说服力很强,二是其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讲课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生动性也很强,讲座的实际效果非常好。相对来说,大专毕业的从业人员,讲课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就比较差一些。所以在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教学时,以本科以上学历为宜。

4.3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项目设计

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以下教学内容感兴趣: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专业学生就业前景;酒店从业人员知识技能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世界遗产深度之旅—从兵马俑谈起;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文化与旅游;生态旅游;试论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与领导策略;旅游企业员工流失现象剖析及对策研究;提高我国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途径分析等等。参考学生意见,应进行所列举题目的相关讲座。

4.4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时间选择

从调研得知,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专业教学,应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起就想迫切知道自己将要学习的知识以及将来努力发展的方向,所以从学生进入校门起就开始做一点旅游相关的专门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有利于学生坚强学习信心,找准学习目标,提前考虑要优先掌握的知识,做好导游证等旅游从业人员应具备证件的考试工作,以便做好将来的职业规划,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4.5聘请一线人员参加教学地点选择

聘请一线人员参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可选择地点有两处,一处是在学校教室进行,一处是在室外进行,室外的地点可选择旅行社、酒店、景区等地,边看边讲。选择教室做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理论方面的,比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趋势、旅游政策法规例解等等,选择室外,主要是相关一些技能方面的,比如旅行社营销、导游接待、宾馆酒店工作流程、餐饮接待、景区规划等等,这方面如果能边看边听一线从业人员讲解,不但能改变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西安财经学院旅游系有6个教学实习基地,学校和实习基地相处关系融洽,其工作人员可为我校旅游系开设系列讲座。

5.结语

本文就聘请旅游相关政府、企业人员参与旅游管理的教学,就其参与教学的身份、教学内容、教学课程课时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方式)、教学地点、参与人员在行业内的分布状况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了旅游管理专业由单纯理论知识的掌握转向能力的培养,探索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利于旅游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能普遍提高旅游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和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思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英)史蒂芬·佩吉,保罗·布伦特,格雷厄姆·巴斯比,乔·康奈尔 著.刘吉力莉等译. 石

应平审校.现代旅游管理导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83.

[2](日)前田勇編著.現代観光総論 [M] . 第三版.東京:株式会社 学文社,2008,142.

[3]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在武汉举办的第三届华中旅游博览会上的讲话稿[R]中国成为亚

洲最大的出境客源国2006-3-29 14:35:47.

[4]魏卫,袁继荣.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4.8.

[5]赵鹏.发展旅游高等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旅游学刊2001年第1期

[6]谷慧敏,王家宝,张秀丽,张伟.世界旅游教育巡礼,旅游学刊,旅游人才与教育教学

特刊2003年

[7]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

学刊,2002,17(5):76-79.

[8]张广瑞.日本旅游研究与教育的概况与趋势[J].旅游学刊,2001(4)P78-79

工业旅游论文篇(11)

研究意义:旅*业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是在这一课题的研究,国内国外都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旅游中心地理论、旅游心理学等等众多理论成果和学科。虽然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果,但是我认为,对这一课题的继续研究还是非常必要的。旅*业毕竟是一个兴起不久的行业,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旅游需求的增加,旅游业也必定会快速的发展变化。各种各样新的问题,新的情况都需要我们去继续研究,继续应对,所以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一课题仍旧没有过时,仍旧有其研究意义。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朝阳产业,它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关系。从理论上讲,旅游业并不直接增加和创造社会财富,它只是通过旅游者的旅游消费使社会财富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进行再分配。如何让财富进行高效,合理的分配,交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高效的交通是合理高效分配的基础。旅游业是人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标志。旅游消费不属于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它是社会经济实力、人们收入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标志。同样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状况,也代表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xx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达到8%;到20xx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如何处理发展机遇与其带来的交通压力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旅游交通的理论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的概念(保继刚、楚义芳,1999;关宏志等,20xx;卞显红、王苏洁,20xx;吴刚等,20xx),普遍认为旅游交通是指游客所使用的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以及运输服务。孙有望、李云清(1999),指出交通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深刻地揭示交通在旅游中的作用和地位。另外,在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需求研究、旅游交通管理和政策效力分析研究等方面国内学者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国外旅游交通的研究状况主要集中在交通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关系研究、旅游佳通安全性研究、旅游交通的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Byung-WookWie,DexterJ.L.Choy,Trafficimpactanalysisoftourismdevelopment.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3.

I.B.F.Kormoss.FuturedevelopmentinNorth-WestEuropeantourism:Impactoftransporttrends.TourismManagement,1989.

PaulPeeters,EckhardSzimba,MarcoDuijnisveld,MajorenvironmentalimpactsofEuropeantouristtransport.JournalofTransportGeography,20xx.

崔利。旅游交通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杜学。旅游交通概论。旅游教育出版社,1995.

来逢波。区域交通与旅游的关联性探析[J].交通企业管理,20xx(11)。

李伟。旅游学通论。科学出版社,20xx.

孙有望,李云清,论旅游交通与交通旅游。上海铁道大学学报,1999,(20)。

谭颖青。从罗定市旅游交通规划看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规划原则。社会科学家,20xx.

汪正元。论我国旅游交通的几个特性及其发展方向。旅游学刊,1989(03)。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案、研究方法或措施。

本论文深入探讨交通与旅游业的关系,分析交通工具的发展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的反作用。通过对比、类比、以及数据分析,交通与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根据以上思路,我的研究方法如下:

1)仔细研读相关着作、作品,使自己对课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将个人心得记录下来。

2)大量查阅国内外关于交通与旅游业发展的专业文献,总结他人的观点,并与自己的观点相比较,从而得到新的看法,并改进自己的观点。

3)借助互联网了解中外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对于对于交通与旅游业的观点和看法,充实完善自己的观点。

4)和论文指导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寻求指导,为文章润色,力争出色。

3.预期成果形式。

4.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

重点:交通的发展对旅游业带来的积极意义,和应对消极影响应采取的策略难点:具体分析交通对旅游业都产生了那些影响,如何产生的。以开展工作:查阅相关资料,草列提纲。

5.完成本课题的工作方案及进度计划(按周次填写)。

第七学期第7周:确定选题,与指导老师见面。

第七学期第8-9周:完成开题报告。

第七学期第10周-第八学期第9周:撰写毕业论文。

第七学期第14周:完成中期报告,参加中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