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本预算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3-29 09:21:58

资本预算论文

资本预算论文篇(1)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一直没有对国有资本经营收支单独编列预算和进行管理,而是与经常性预算收支混列在一起。无疑,这种做法是无法体现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两种职能及其分类收支活动的运行特征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社会管理者”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这两种职能逐渐分离,必然会要求建立一种有效的管理体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体系,来切实反映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活动状况,进而确保国有资本增值和再投入计划的有效进行。

(二)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促进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开展

近年来,全国各地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一种监督、管理、运作的重要手段日益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因为将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以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调节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利,提高国有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出现成为必然

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和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逐步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日显突出。事实上它有着公共财政预算不能替代的功能、特点和作用,它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支出安排也以追求经济效益和资本金绩效为目的,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出现的内容。

时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日趋深入的今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工作将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得到真正体现。在市场经济当中,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不能参与市场的运作行为,更不能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因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可有效地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的“资产所有者”职能,增强政府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节和控制能力。

第二,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体现国家凭借所有者身份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改变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公共收支与国有资本经营收支混为一体,行政管理者分配职能取代国有资产所有者分配职能的有效办法,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建立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本对社会经济的宏观控制力,进而推动社会资本的有序发展,共同建立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国有资产管理部I,]以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有资本的利润分配,将收益用于重点项目、重点目标和重点行业的再投资,可不断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与各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

第四,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利于加强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国有资产不应有的流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国有资本经营的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管理,可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维护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组成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组成。

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及其权属企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投资经营和产权运作所产生的收益,主要包括:(1)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国有独资或全资企业实现的税后利润;(2)公司制企业中按国有资本出资比例计算分享的税后利润,包括股息、红利和其他形式收入;(3)国有独资企业产权转让收入;(4)公司制企业国有股权转让收入;(5)国家以特许经营权、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国有经济资源作价投入形成国有资本的转让收入;(6)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依法获得的其他收入。

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主要包括:(1)向企业投资或转增资本支出,包括新设企业投资、国有独资企业增加资本金、股份有限公司扩股、配股及有限责任公司增资等;(2)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监管费用支出,包括为组织国有资本收益预算实施所发生的费用,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的费用,委派产(股)权代表、监事、财务总监、审计的费用等;(3)其他支出。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应遵循下列原则:

1.收支有度。国有资本预算收入的编制应实事求是、稳妥可靠,按照规定必须列入预算的收入,不得隐瞒、少列;国有资本预算支出的编制应当统筹运作、主次分明、留有后备。

2.综合平衡。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支出必须做到既充分合理地利用资金,又不超前分配和超额使用资金。

3.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安排国有资本预算支出时,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主导产业的投资应优先安排。

4.效益原则。国有资本预算支出应该用于有效投资,确保资本投入的效益,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内容由预算说明书和预算收支表两部分组成:

1.预算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内容:(1)预算编制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及其权属企业)基本概况:(2)预算编制的主要依据及增减变化情况说明;(3)预算收支安排情况,包括收支规模、安排依据、计划年度内收支与报告年度比较的增减情况和原因说明,(4)预算编制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准备采取的措施等。

2.预算收支表。(1)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明细表;(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明细表;(3)国有资本经营决算明细表,(4)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整及决算明细表有关项目说明: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净收入、营业外净收入等项目的不确定因素较强,且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收益,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鉴于国有资本编制初创阶段的一些特殊情况,目前暂时列在预算收入项目之中;②国有资本投资收益,其项目下所列示的主要是资本经营类收益;③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其所含内容为涉及国有资产产权转让的各种收入,此类收入成因复杂,在实际编制当中应考虑具体情况;计算准确后填列;④其他收入,其填列范围应包括以上收入项目之外的所有国有资本经营、运作收入;⑤国有资本经营支出,其所含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三项费用,以及“所得税”项目均为经营性指标,同样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属于单纯的资本运营支出,从长远角度看不应在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主项目中进行编制,亦因目前的特殊情况,暂时列在预算支出项目之中;⑥补充资料,主要体现各资产管理和运营单位的有关辅助资料,应结合各预算编制单位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说明。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主体。

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编制单位,负责编制汇总预算,监督预算的执行。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是次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主体,负责制定本级次的预算、组织预算收入的收缴和支出的管理,完成预算目标。从目前看各级政府应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审批主体,经过审批由本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组织执行,并下达给下一级单位具体实施。

(五)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级次。

各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级次是随着管理模式和改革进度的不同而存有差异的,归结起来主要的级次和模式有三种:

1.三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级次要按照其管理模式进行三级编制,即权属企业编制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编制二级并汇总三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2.二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这一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进行二级编制,即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权属企业编制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编制一级并汇总二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3.一级管理模式,即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营运机构。这一模式下耍直接编制一级国有资本经营预(决)算。

(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时间和程序。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决算年度同会计年度一致,白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预算编制以人民币为计算单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年)和决算(当年)编制任务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于每年年末向各下级单位进行布置,各下级编制单位于次年初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报送下年度预算草案和上年度决算报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预算草案并汇编出总预算,报同级政府审批后实施;同时审核各下级单位的决算草案并汇编出总决算,报同级政府批准。

(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执行。

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各下级编制单位的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预算支出按预算确定的用途、范围及用款进度由各级次编制单位自主决定,并于每一会计年度的中期和终期向上一级编制单位报告其所运营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年度内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增加预算支出的,由各级编制单位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上一级编制单位审批后进行调整,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特别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确立,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条件日趋成熟。经过一段时间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探索与实践,笔者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在增强了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如:受改革大环境的影响,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相互重叠,一时难以完全分离开来,无法作为独立的预算来运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尚处于“初级”阶段,难以进行规范、全面、准确的编制;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中是实行预算会计制度还是企业会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不同的会计制度会对预算编制产生不同的影响,与财政预算比起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着自身的特点,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它面对的是企业和市场,由于企业和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预算和决算有可能产生较大差距;由于市场的原因,预算没有完成,政府部门在进行审批时,对此类行为如何认定、评价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并期待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解决。

1.研究处理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努力解决“相互重叠”问题,尽快确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地位。

资本预算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针对工程造价控制中时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业界都从不同途径进行了应对措施的构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项目作业形态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优化了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后,也无法完全克服工程造价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措施,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功能定位的讨论。随后,将在功能定位驱动下来构建实施路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以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控制为考察对象。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是造价人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体则是项目资金。作为弥补现有控制手段的措施,这里将从客体角度来解读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项目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以全面预算编制的形式而存在。此时,也可以被称作造价概算阶段。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建造标准进行造价概算,从而来确定该项目施工的资金总量。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超额预算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造价控制的起点。

(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资金在流动中出现漏损的状况,这在会计层面将抬高项目施工成本。因此,针对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资金监管,便构成了造价控制的重点。然而,也是在这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从而就为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三)项目资金效益方面。一般而言,施工单位往往会垫资在完成前期的项目施工活动,这就使造价控制还必须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根据传统认识,资金的“产出/投入”比值越大,就说明其中的资金效益越高。将这一点转换为全面预算管理,则实则在于建立跟踪审计机制。

二、解读基础上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作为起点的造价概算往往存在着超额预算的情况,这里面不仅具有客观因素,也存有着众所周知的主观因素。为此,全面预算管理主体通过跟踪项目设计过程,从而在加强的了参与度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超额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与建设人数多的现状。同时,在外包制度下又使得整体项目被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由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职能,则能在整体视域下来提升造价控制的绩。

(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引入跟踪审计活动,将有助于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格性。根据规则,工程项目存在着两类结算形式,即中途结算和竣工结算。特别对于中途结算来说,通过引入审计环节,将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本文对于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超额造价概算现象存而不论,这里主要针对客观因素所形成的造价概算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应对后者,就需要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让造价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中来。并在选址和设计论证上,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建议,从而建立资金约束机制。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成了本文强化资金监管的主旨,其中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在于,通过激发起项目团队的资金节约意识来克服施工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为此,可以将子项目资金额定在财务制度下交由项目负责人支配,在签订质量、周期协议后,规定所节约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

(三)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权变管理思想,这是应对信息不完美现象的主要思路。因此,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建立追加预算的基金,根据以往经验弹性制定预算编制。在论证机制上,应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并在滚动计划法下,来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四)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跟踪审计制度,一般也需要完成定期审计的工作。目前应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者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借助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这一负面影响。

四、问题的拓展

(一)围绕工程子项目进行预结算管理。由于子项目往往由独立的法人实体承包,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可能采取维持造价降低质量,或者维持质量提高造价的行为来与总承包方进行博弈。对于后者则需要发包方针对子项目,建立起中期结算机制来给予造价控制。

(二)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还应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工作。其主要在于确认,票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要件。对此,则依靠对超预算部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财政拨款项目,往往在这里出现问题。

(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引入多方监管。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来确保项目发包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在资金的统筹原则导向下,对项目小组的资金预算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针对事中资金使用和竣工结算各要件进行审查。

五、小结

本文认为,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从: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来展开。

参考文献:

资本预算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交易成本;部门预算;制度构建论文摘要:按照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属于事前交易成本。编制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交易成本产生。因此,应加强基础性制度构建,使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工作规则制度化,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激励机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改革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而部门预算改革在这三项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与公共财政对部门预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制预算编制参与主体的情况下,由于编制参与主体行为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大。一、理论回顾在交易成本的理论界定方面,威廉姆森论证了“契约人”人性假设与“经济人”人性假设的内在联系——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在交易成本存在原因方面,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人性以及资产的专用性,同时将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纠偏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一门分析经济组织的制度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运用来解释公共预算制度的设计(Bartle & Ma, 2001; Patashnik, 1996)。在这种分析框架中,预算被看成一种合同。实际上,四十多年前,公共预算专家瓦尔达沃斯基就已经表述了这样的观点(Wildavsky, 1964,p.2)。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算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预算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交易成本:形成预算合同时必须支付事前交易成本,如讨价还价费用、信息费用、决策时间和协调费用等;确保预算合同能够实施的事后交易成本。本文分析的形成部门预算合同的交易成本,从其内涵来看,为威廉姆森定义中的事先的交易成本,即签订预算契约的交易成本。在对官员行为的研究中,尼斯坎南认为,官员与其它所有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者。而官员的效用最大化即预算最大化。根据缪勒的模型(1999,中译本),设预算部门通过预算获得的收益函数为:B=B(Q), B′ > 0, B″< 0由预算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函数为:C=C(Q), C′> 0, C″< 0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预算单位官员,其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获得的预算数要能弥补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其目标函数为:Ob=B(Q) λ[B(Q)-C(Q)]其一阶条件产生B′(Q)= [λ/(1 λ)]C′(Q)B(Q)=C(Q)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预算资金最有效率使用的条件应为预算支出给官员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给其带来的边际成本,即:B′(Q)= C′(Q),而拉格朗日乘数λ却表明了预算支出的扩大趋势,即B′(Q) < C′(Q)。由此可知,预算单位官员不是在预算资金效率最大化的生产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追求预算最大化。二、各参与主体之间交易成本分析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分配预算资金。由于预算资金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作为预算委托—关系中的重要一层委托人,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编制的效率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因此,在本文中,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这一层委托—关系中的行为目标被设定为预算编制效率最大化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官员(即预算用款单位)“追求预算最大化”,即意味着预算单位以追求本部门预算最大化为目标。而具有预算

资本预算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120-05

1993年,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认为国家财政预算应分为公共财政的政府经费预算与国有资产财政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确立了包含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复式预算制度。自此,学术界开始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进行深入研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

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探讨的实质是对国有资产分布范围和结构层次的理解。学术界主要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竞争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是否纳入预算范围进行研究。赵白羽、焦建国等认为,应将资源性国有资产和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预算。丛树海认为,预算范围只能包括竞争性国有资产。邓子基、陈少晖和陈怀海根据国有资本的性质,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界定为自然垄断行业和一般竞争领域经营性企业的国有资产。吴祥云认为,除来自企业的国有资本收入外,资源性国有资产收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收入及各专项基金收入,包括从企业征收用于特定企业发展的专项基金收入均应纳入预算范围。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

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预算编制的主体应是财政部门。陈怀海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政府预算的完整性,预算的唯一主体应是财政部。隋军等认为,国资委是特设机构,不是政府部门,不承担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能否单独编制预算未有定论,所以应以财政部门为主编制,国资部门只编制部门预算。邓子基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审批与执行不能脱离国家财政预算部门,作为政府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制主体应是财政部门,并要与公共预算一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执行。

2.预算编制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张伟、吴涓等认为,国资委是中央政府的特设机构,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所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理应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负责编制。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主要编制单位,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是次一级国有资产的编制主体。郭宝林认为,国资委是以人的身份来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资委理应是编制的主体。“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课题组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要求及中央与地方采用的国资委——国有资产运营机构——国有企业实践模式,认为国资委应是预算编制主体。

3.由财政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共同编制。文宗瑜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财政部拥有技术上的优势,而国资委对企业信息了解得更为全面,所以两部门分工合作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互利的做法。刘俊华认为应实行双主体编制模式,并在编制方式上实行“统分结合”。毛专通过分析两部门各自的优势,认为财政部门负责宏观层面的预算编制工作,如保证三种预算的统一与平衡等;国资委负责微观层面的预算编制工作,如确定预算收入的总量等。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有三层次说和两层次说。

1.三层次说。陈少晖、廖添土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应与现行国有资产运营体制形成的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机构——国有企业三层次管理体系相适应。赖永添、吴子云认为,第一层次应由财政部门编制,政府通过对国有资本进行存量调整和增量分配来实现国有资本收益的计划安排;第二层次应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如国资委编制,主要是对国有资本的行业格局、结构调整和保值增值进行规划和安排;第三层次应是国有企业自身的财务预算,它对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和取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拨款产生影响,并且是前两层预算编制的依据。

2.两层次说。李晓丹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应采用国资委——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二级预算管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国资委不仅是监督管理机构,同时也是宏观调控主体,主要负责所辖国有企业的经营预算组织管理工作;国有资产运营机构是预算的微观运作主体,负责编制本机构的经营预算。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层次应采取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编制中央与地方预算的做法,然后由国资委汇总完成总的编制。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在预算层次上没有必要采取统一模式,而是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编制层次。如,张伟、吴涓等认为,根据中央与地方面临的情况不同,可在以下三种方式中选择:一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所属国有企业;二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所属国有企业;三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营运机构直接编制一级预算。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性质

目前,学术界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与政府公共预算的关系是独立的还是附属的。

一些学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是相互独立的。吴炳贵、李燕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行使的职能范畴不同,公共预算行使的是社会管理职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行使出资人的职能,前者是为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后者是为保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因此,应将二者区分开,不能混淆。欧阳淞认为强调两种预算的区别,是为了将两种不同的预算纳入不同的管理框架下;如果混淆两者,可能造成两种预算资金相互挤占,影响各自功能的发挥。陈金祥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同于现存体制下把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资本所有者职能合二为一的预算,而是将两者严格区分的新型政府预算。

一些学者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政府公共预算是附属的关系。吴祥云、文宗瑜等认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衍生手段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在处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公共财政预算关系时,要始终以构建公共财政预算为主导的独立与统一相结合的政府预算体系为目标,把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附加预算。这既有利于维护政府预算的统一性,又能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作用。

近年来,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是:徐曙娜认为,国有企业是政府投资的,政府用公共资产对国有企业进行投资,那么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应归全民所有,纳入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内。因为国有资本是反映需要特殊管理的政府基金的预算,一种基金一张预算表,单独核算,自求平衡,因此建议改为国有资本经营基金预算,与其他政府特种基金预算统一归在政府公共预算中。张馨认为,国有经济利润全部纳入政府预算,但国企利润又包含政府性收益和市场性收益,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收益应纳入不同的政府预算当中:政府性收益应纳入公共预算,市场性收益则应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五)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标准

学术界一致认为应继续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比例,但应提到多高,分歧较大。

贾康认为,按照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在30%~40%之间,英国盈利较好的企业上缴比例达70%~80%,我国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偏低。汪平等通过对法国、新西兰、德国、挪威等国家的研究发现,这些国家的国企在上缴红利方面均高于我国目前的水平。

文宗瑜认为,国企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如果大幅度提高,会对其履行部分国家职能和一些特殊的社会职能有一定影响,并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负面影响。因此,不宜过高、过快上调征缴比例。陈华、施琳琳认为,不能对所有国企制定统一的征缴标准,应根据国家在企业中所占的股份来制定不同的征缴比例。赵尔军在考察了上海、深圳等五省市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基础上得出,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征缴比例。

一些学者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估算出国有资本征缴的比例。汪平、李光贵通过构建国企可持续分红比例估算模型,选取2002~2006年沪深A股第一类中央企业控制的公司为样本,对模型进行检验,得出国有企业的最低分红比例为42.94%。纠匡贤明、梅东海通过明确国企分红的“锚”,测算国企分红应达到的总量规模,再倒推出合理的分红比例,得出分红比例应在25%~35%之间。夏敏通过建立博弈模型,以中国石化公司为例,推导出资源性国企的红利上缴比例过低,认为应界定在28%左右。

(六)国有资本收益支出安排

国有资本收益尽管每年都在增加,但基本上又以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国有企业。这种“体制内循环”引起了学术界对国有资本支出安排和结构的关注。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强调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主张资本收益主要用于企业内部的再投资与扩大再生产;二是强调支出应投向民生领域,让民众切实分享国有资本收益。

欧阳淞认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出资人身份进行投资的支出,主要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资和再发展。邓子基认为,在编制预算支出时应优先安排涉及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和主导产业,努力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陈少强把国有资本收益支出分为三类:一是用于支持国有企业改制重组、自主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三是用于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在保证这三大支出的基础上,适当用于支持国有企业履行各种社会责任等。

文宗瑜认为,与国有资本收益的资本性支出相比,社会性支出更能体现国有资本收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有资产本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中优先安排社会性支出,是向社会公众传递民生政策的信号,有利于改善民生。陈少晖、朱珍等认为,国有资本收益应考虑向民生领域倾斜,弥补政府公共福利性支出的缺口,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善消费结构,促进宏观经济稳定。让红利惠及民生,最主要的是向民生中的教育领域倾斜,这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力的边际产出,从而满足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求,也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林裕宏建议,通过完善分红制度、优化治理结构和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来促使国企红利分配以民生为导向。

二、怎样认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的不同观点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之所以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原因在于:国有企业因其特定的历史和政治背景及所担负的经济、社会功能和公有产权结构,与其他资本相比必然存在一些特殊性;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在推进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阻碍。因此,学术界必然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许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进而提出许多不同意见。

第一,国有资本预算范围应仅限于各类工商企业中经营性的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单位中转为经营性用途的国有资产和投入生产流通的资源性国有资产。

第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主体与层次的一些观点表面上体现为宏观调控与资本保值增值间的不同,深层次则涉及到部门利益问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主体的确定应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局出发,撇开部门利益,协调好宏观调控与保值增值间的矛盾。基于此,无论是从两部门各自的优势出发还是从国家行政规定出发,财政部门应是编制预算的主体,国资部门是经营预算单位。对编制层次而言,中央与地方可依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编制层次,没有必要形成统一。

第三,关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性质的研究,一种观点主要是依据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资本出资人职能应当分离的理论;另一种观点更多的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规定,认为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更有利于预算的编制工作,将两种预算相混合无法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和监督国有资本运营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率。两种预算的衔接并非是要合并,而是要通过稳定、透明、合理的资金流动,解决前两种预算之间的衔接,继而构建起相互关联的完整预算体系。

第四,国有资本收益征缴比例的多少既是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解决的难点。国家虽然制定了三类征收比例,但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以及比例是否合理等问题,相关部门都没有作出合理解释。只是在讨论中可以得到的共识是,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还存在提升空间,但提升的幅度不宜过大,要依据企业性质、盈利状况、承担的社会功能等因素量力而行。

第五,在支出导向方面,应从国有资本性质来进行研究。国有资本本质上是全民所有,属于全社会的财富。因此,全体国民作为国有资本的终极所有者,按照市场经济“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全民理应直接或间接获得国企的利润回报。但近年来,国有资本收益平均上缴数额不足企业利润的5%,并且绝大部分上缴的资金又以补贴的形式返还给国企,只有少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支出,全民作为股东的利益很难体现。因此,在保证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要调整资本收益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方面的倾斜。

三、研究展望

学者们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相关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在某些方面还有不同的意见,未来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法律问题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应以法律为依据,预算执行的整个过程应符合法定程序。但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200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定不够具体,很多问题都不能从法律层面得到支持,因此有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绩效评价制度问题

财政部门现有的绩效评价主要是针对公共财政预算展开的,并且有一套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存在较大差异,这套理论不一定适合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特别是在具体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方面的关系问题

在国有资产的管理实践中,中央与地方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一直没有明确,导致中央国资监管机构对地方国资监管机构随意干预,既影响地方国资监管机构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积极性。尽管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提出了“分级所有”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理论,但在实际中还需要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论证。

总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它涉及国企改革的方方面面,如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等重要问题。在这个大环境下思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将会使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加深A和透彻,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更强。

参考文献:

[1]叶振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构财政职能[J].财经研究,1993(3):25-31.

[2]赵白羽.关于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设想[J].财经问题研究,1995(12):53-58.

[3]焦建国.国有资本预算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8):29-34.

[4]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理论分析与制度设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5]邓子基,陈少晖.国有资本财政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6][8]陈怀海.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财政制度约束[J].当代经济研究,2005(5):67-69.

[7][26]吴祥云。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范围的界定[J].经济研究参考,2005(55).48.

[9]隋军,卓祖航.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J].发展研究,2005(6):11-14.

[10][39]邓子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5(12):19-21.

[11][21]张伟,吴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与思考[J].国有资产管理,2004(11):33-36.

[12]郭宝林.构建公共财政模式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商场现代化,2007(8):388.

[13]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研究课题组.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几个主要问题[J],国有资产管理,2005(3):46-48.

[14][27]文宗瑜等.国有资本预算编制和审批[J].国有资产管理,2005(8):36-38.

[15]刘俊华.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构建[J].国有资产管理,2004(12):41-42.

[16]毛专.我国政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17]陈少晖,廖添土.公共财政框架下的省域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8]赖永添,吴子云.如何建立中国式国资分红机制[J].中国经济周刊,2006(45):19-20.

[19]李晓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与监督体系的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5):13-17.

[20][23]李燕.论建立我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2):1-8.

[22]吴炳贵.关于独立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之我见[J].国有资产管理,2005(10):41-43.

[24][38]欧阳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家,2007(4):86-92.

[25]陈金祥.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当前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根本保障[J].经济管理,2007-(13):6-8.

[28]徐曙娜.我国预算体系创新研究[J].公共财政评论。2011(2):129-124.

[29]张馨.论第三财政[J].财政研究,2012(8):2-6.

[30]贾康.国企红利,近2万亿元向处去?[N].人民日报,2012-02-21.

[31]汪平,李光贵,夏晨.国外国有企业分红政策:实践总结与评述[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6):78-86.

[32]文宗瑜.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改革的继续深化[J].地方财政研究,2011(4):9-11.

[33]陈华,施琳琳.关于国有企业分红制度的思考[J].财务会计,2007(11):43-44.

[34]赵尔军.上海、深圳、北京、武汉、广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情况及启示[J].会计之友,2007(11):44-45.

[35]汪平,李光贵.资本成本、可持续增长与国有企业分红比例估算[J].会计研究,2009(9).58-65.

[36]匡贤明,梅东海。公共产品短缺时代国有企业合理分红比例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46-52.

[37]夏敏.基于合作博弈的国有企业分红问题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2010.

[40]陈少强.合理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J].国有资产管理,2010(8):21-23.

资本预算论文篇(5)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追溯起寻租思想的起源,最早来自于塔洛克的《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一文,他在文中虽然没有使用寻租一词,但是文中所描述的思想就与现在的寻租思想基本一致,然而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经济学界的足够重视。直到安妮・克鲁格《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提出了“寻租”一词,此后寻租才得以风靡。此后,寻租理论以他特有的阐释能力,为政治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很多的社会经济学科开拓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寻租理论对传统经济学的突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寻租理论把社会活动区分为两种活动――寻租活动和寻利活动,它实际上就是把不利于社会的寻租活动和有利于社会的寻利活动区分开来,这其实就是对把自由竞争放在首位的传统经济学的批判;第二,寻租理论不再把政府当作是“局外人”而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来对待,把政府干预行为市场化了,同时也把政府当作是一个“经济人”来看待,“政府失灵”这个现象被经济学家更加深刻的认识了,从而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增加了一个权钱交易的问题;第三,经济学研究的范围被寻租理论拓宽了,即把资源在单一的生产领域中的配置扩展到资源在非生产领域和生产领域之间的配置;把原先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想方设法获得新增经济利益扩展到对既得经济利益进行分配;把简单的生产性寻利活动扩展到了非生产性的人为的寻租活动;第四,寻租理论把经济学研究进一步的拉近了现实的经济生活,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几乎理想化的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使得经济学研究增加了对现实经济生活的阐释能力和指导作用。

综合上文我们可以知道人类的活动由于能否为社会创造财富大致可以分为寻利和寻租两种,前者可以为社会创造出财富,但是后者却不能增加社会的财富值,只会改变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作为无偿性的公共财政资金理所当然的成为其使用者追逐的目标,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者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资金安排通常会使用寻租的方法。在寻租过程中,寻租者为了影响预算决策者对预算的安排和分配总是会花费一些社会财富和资源,对预算决策者的影响可能会随着社会财富和资源的花费量的增加而增长。那么寻租者的寻租支出与其寻租成功的可能性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如公式(1)所示。在公式中,假设有两个寻租者,x和y分别表示两个寻租者各自的寻租支出。公式中的R很重要,它表示的是预算制度的质量,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R值不同(Becker,1983;Tullock,1984)。

?仔(x,yotherwise(x≥0,y≥0)(1)

对一个地区来说,分析贫困的角度可以不同,贫困指该地区的财富比较的少,一是相对于自己的需求来说,所拥有的财富不能完全满足本地区的需要,二是相对于其他的地区来说的,该地区的财富与其他地区相比来说较少(阎文学,母青松,1986;张晓静, 冯星光,2008;郑石桥,王建军,2010)。衡量一个地区的贫困程度大概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该地区总财富,可以用人均GDP来刻画,另一个是该地区净财富,可以用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来刻画(杨叶,杨冬妮,1989)。

一个贫困地区实施财政预算寻租很有可能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地方财政部门向中央财政机构寻租,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尽量从中央财政机构获得更多具有无偿性的财政资金预算;另一个是本地区内部存在的预算寻租,即本地区内部需要使用财政资金的单位,也是一样会想尽办法从本地区的这个大盘子中为自己争取更大的份额。这也就是本文考虑的财政预算寻租的一个原因即贫困。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无论什么时候财政资金总体来说总是短缺的。各财政资金使用单位自己比较了解自身这种状况,因此为了使自己的财政状况能够稍好一些,在财政预算中想尽办法争取更多的份额是他们都在努力作的。如果在每个预算年度中都有较多的单位这样做,则财政预算在上述各支出科目中的份额可能会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呈现出较高的支出结构性变动。

由委托关系的理论,政府的预算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契约的关系。因此在财政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将会存在着多个委托-关系。首先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在政府预算过程中,公众通过承担政府公债和纳税等方式成为政府财政资金的出资者和提供者,那么公众就理所当然的是财政资金的所有者。与此同时,对预算享有最高决策权的人大代表公众行使这个权力,但是最后决定财政资金的使用和分配的是政府,同时也是具体的预算决策和执行机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预算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是政府,他了解公共品供给成本方面的充分信息,并且也了解预算程序,是处于信息优势的人,而与此对应.公众就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那么我们按照“经济人”假说,政府的目标与公众目标并不一致。

其次是其他职能部门与财政部门。在预算分配过程中,作为最高预算主管的财政部门是处于信息劣势的委托人,拥有着分配总财政资金的所有权;与他对应的处于信息优势的人就是职能部门,同时也是政府职能的具体执行机关。他们二者所追求的目标是不相同的,财政部门通常追求的是财政状况不断的改善和预算收支达到平衡,但是无法知晓公共品的具体供给成本;而作为人的职能部门在行事时往往也会把自身部门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时部门领导人的个人业绩也与部门预算的扩张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因此财政部门追求的目标同其他职能部门的目标也是不相同的。

最后是部门内部上下级之间。在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在同一个部门的内部上下级决策者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些委托关系。对于最基层的官员来说,没有什么比现期的货币收入更有意义。能够得到职位的晋升是中层官员最主要的目标,而往往职位的晋升是与本机构的预算扩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整个部门从长远上发展的是否良好,对高层部门领导的个人利益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不同利益追逐主体个人的目标又都不一致将会带来的层层委托问题,这些问题又会严重扭曲预算分配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这里运用政府成本来刻画这个委托问题,政府成本越大则预算寻租越严重,反之亦然。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预期:贫困程度与财政预算寻租正相关;政府成本与财政预算寻租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具体内容如下:

(1)预算寻租(Y,单位:%)。根据本文前面的分析,预算寻租可能表现为预算支出结构的变化,支出结构变化越大,预算寻租程度越高。根据这一思想,参考Katz&Rosenberg(1989)的方法,用各省市31个财政支出项目结构变动率来表示,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xunzu(t)i-S(t)i| (2)

S(t)i表示第t年第i项支出所占比例, S(t-1)i表示第t-1年第i项支出所占比例,二者之差表示第i项支出所占的比例的变化情况,取绝对值表示不区分变动的方向。同时,由于总比例是100%,一项支出所占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另外一项支出所占比例的减少,所以,为了避免重复计算,需要除以2。

(2)政府成本(x1,单位:%)。政府成本=100-地区市场化指数,市场化程度越高则政府成本越低,市场化程度越低则政府成本越高。

(3)贫困(x2,x3单位:千元)。关于贫困的测量方法有两种,一个是总财富的测量方式人均GDP,另一个是净财富的测量方法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杨叶,杨冬妮,1989;王兢,2005;陈立中,2008;郑石桥,王建军,2010)。本文贫困用了两个变量,用于判定稳健性。

(4)控制变量(x4,单位:%)。本文选用年度财政支出占GDP比例的变化作为控制变量,虽然它的变化不是预算寻租引起的,但它是能够引起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变量。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科目在2007年进行了改革,2007年至今也只有三年的数据,只能够得出62个数据,数据有点少。同时2002年以前的财政支出科目和2003年的财政支出科目有部分的不相同,于是本文使用我国各省市2003年~2006年的财政支出科目数据来计量财政预算寻租,本文的所有数据均来自于相应年份的《中国财政年鉴》。

四、统计分析

(一)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和政府成本对预算寻租的影响

多变量检验模型如公式(3),由于各个变量之间的数值差异比较大,所以均使用自然对数来减小差异。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调整的R2是37.6%,说明拟合的比较好;DE值是2.0141,接近2说明不存在自相关;F值是24.2811,其对应的P值是0.0000说明模型通过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与预期一致:政府成本与财政预算寻租正相关;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与财政预算寻租负相关,即贫困与财政预算寻租正相关。

LnY=a+bLnx1+cLnx2+dLnx4+e (3)

(二)人均GDP与政府成本对预算寻租的影响 多变量检验模型如公式(4),由于各个变量之间的数值差异比较大,所以均使用自然对数来减小差异。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DE值是2.0107,接近2说明不存在自相关;调整的R2是36.86%,说明拟合的比较好;F值是24.1168,其对应的P值是0.0000说明模型通过检验。因此得出结论:政府成本与财政预算寻租正相关;人均GDP收入与财政预算寻租负相关,即贫困与财政预算寻租正相关。

LnY=a+bLnx1+cLnx3+dLnx4+e (4)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根据我国各省市2003年―2006年的财政数据分析可知,贫困程度和政府成本对于财政预算寻租具有显著的影响:一个地区越贫困则财政预算寻租越严重;政府成本越大即市场化程度越低则财政预算寻租越严重。根据寻租经济理论,预算寻租会给一个地区带来两方面的不良后果,其一,寻租在不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要在寻租过程中浪费很多稀缺资源,因此,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会因预算寻租而降低。其二,由于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降低从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其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贫困地区因为贫困造成了对财政资金的寻租,同时又有政府成本的促进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既花费资源又影响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最后又会导致本地区的经济事业受挫,这样对于一个贫困地区来说并不能使其快速脱贫致富,反而可能会止步不前。

因此各省市要根据本地区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抑制寻租的财政预算制度,同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资本预算论文篇(6)

一、引言

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对历史性会计信息含量的研究比较多,尤其集中在强制性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方面,对预测性会计信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IPO公司和证券分析师的盈利预测研究,对管理层的预测性信息研究相对较少。

预算信息作为一种预测性信息,笔者查阅文献发现,现有有关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也只有少量的规范性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文献对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及其可靠性进行实证研究。在盈利预测信息由强制性披露改为自愿性披露的情况下,笔者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进行研究,找出影响预算可靠性的因素,可以发现公司预算的质量和水平,反映公司治理的效率。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预算信息披露作为一种预测性信息,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盈利预测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一定的研究。下面经过理论分析,提出研究假设,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1、外部环境变动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预测是一种基于目前客观性情况推测未来趋势的主观性行为。对于预测的准确性,一方面取决于预测所涉及的预测期间的长短,预测期越长财务管理论文,面临的不确定性越大,从而预测的准确性也就越差。另一方面,公司预测期间的盈利变动幅度(程度)也是影响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盈利变动程度越大,代表盈利越不稳定,即盈利增长幅度或降低幅度越大,预测的误差就大,则难以对下期盈利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由于预算活动属于预测行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外部环境变动幅度与预算的可靠性负相关论文格式范文。

2、股权集中度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传统理论认为,股权结构越分散,单个股东就无力去监督经营者,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现象。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大股东就更有动力和能力去监督经营者,提高经营者管理效能,从而减少成本。但是,在股权过度集中的情况下,比如我国上市公司就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现象,大股东较容易操控上市公司,这样,大股东实际上成为上市公司的“内部人”。Laporta等(1999)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报告质量负相关。Fan(2002)分析东亚国家股权结构与盈余信息含量时指出,控股股东运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进行“掏空”时,控股股东会操纵盈余信息,这降低了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同时,控股股东为避免外部股东的密切监督,也会降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假设2:公司股权集中度与预算可靠性负相关。

3、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会计事务所站在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公司盈利预测报告进行审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盈利预测的实现。相对来说,声誉越高、规模越大的会计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也较高,致使公司预算的误差较低。由于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声誉较高,他们对上市公司具有更严厉、更广泛的信息披露要求(Graswell和Taylor,1992),通常认为经“四大”会计事务所审核的预算报告比经“非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预算报告的可靠性要高。蒋义宏、魏刚(2001)研究认为会计事务所审计对预测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影响。

假设3:经过“四大”会计事务所审核的预算报告的可靠性较高。

4、财务杠杆与预算信息可靠性

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公司面临较多的市场风险。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公司的资本来源在考虑资本成本的情况下财务管理论文,通常会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再是股权融资,最后才是债务融资。但内部筹资有限,配股和期权融资受公司盈利能力和业绩影响,外部债务融资面临的风险较大。从而公司有操纵盈利预测和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预算的可靠性也就越低。

假设4:资产负债率与预算可靠性呈负相关关系。

5、公司治理机制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公司治理机制反映了公司的基本特征。董事会规模、监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等公司治理变量对公司的盈利预测和预算信息披露可能产生影响,通常认为,董事会规模和监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监控和约束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降低CEO或董事长控制董事会的可能性,促进信息的透明化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而且聘任有能力的外部董事参与公司决策,会促使公司管理层披露更多的信息,从而对预算信息披露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显然也会影响到预算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假设5:公司治理特征对预算可靠性有系统影响论文格式范文。

6、成本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笔者在研究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中,预期成本与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负相关,并得到了实证检验,即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预算信息。通常情况下,成本能影响公司管理层的信息披露行为,从而也对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假设6:成本对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统影响。

7、信息性质与预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信号传递理论认为,信息披露能向外界释放有关公司基本信息和私人信息的信号,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使投资者理性投资和决策,减少成本。管理层在有利好消息时,通常会向投资者披露更多信息(Clarkson,1992)。笔者在研究预算信息自愿披露行为中,已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信息性质与预算披露行为正相关的结论,即公司有利好信息时,管理层对公司前景持乐观态度,也更愿意披露来年的预算。因此,信息性质对盈利预测披露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也造成盈利预测误差存在差异(张翼、林小驰,2005)。

假设7:信息性质对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统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深市和沪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5-2008年共4年的年度公开数据。在原来研究预算自愿披露行为的3595家样本中,我们筛选出对预算进行披露了的公司,有1215家。经过数据整理财务管理论文,剔除异常值和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1189家样本公司。所有样本都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和PT公司。预算数据来自于各年度财务报告中的披露,笔者从其“董事会报告”一栏中一一查出,并经手工整理。财务报告主要从巨潮网中下载,其他如公司理治、董事会特征、会计事务所审计等变量的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

2、变量设计

笔者将会用到的变量指标进行了整理和归类,所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指标的选取都参考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取舍和适当修正,使得各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各具体变量及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描述表

变量名称

变量指标描述

度量

因变量

Error

预算误差,代表预算的可靠性(也可称之为预算编制松弛)

(营业收入预算数-当年营业收入实际数)/当年营业收入实际数的绝对值[2]

自变量

Cost

成本

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

News

是否拥有“好”消息

哑变量:有取1,没有取0。收入预算数大于当年收入实际数,为好消息,否则为坏消息[3]

Ceodual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是否由同一人担任

哑变量:是取1,否则取0

Board

董事会规模

为董事会成员数

Ourdir

独立董事规模

为独立董事人数

Supervise

监事会规模

为监事会成员数

Environ

外部环境变动幅度

为小行业营业收入年度增长率

Audit

财务报告是否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

哑变量:是取1,否取0

Square

股权集中度

赫尔芬德指数,等于公司前10位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Liability

财务杠杆

资产负债率

控制变量

Size

资产规模

为公司总资产的对数。

Year

年份虚拟变量

哑变量:若年度为2006,Year=1,否则取Year=0,依次类推

Industry

行业

哑变量:若为制造业,取1,否则取0

3、模型设计

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预算的可靠性。

Error=a0+a1Environ+a2Cost+a3Ceodual+a4Board+a5Ourdir+a6Supervise+a7Audit+a8News+a9Square+a10Liability+a11LgSize+a12Industry+a13Year+ε

四、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我国证监会于2004年12月31日条款规定,若公司公开披露过本年度的盈利预测,其利润的实际数较预测数低10%以上或较预测数高20%以上,要求公司详细阐明造成差异的原因。于鹏(2007)将盈利预测的准确性(可靠性)范围定义为预测误差在10%以内论文格式范文。本文将预算相对误差进行分类,不管是预算数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只要误差绝对值位于0-10%、10%-20%和20%以上的,就分别认为预算是准确的、比较准确的和不准确的。

表2报告了预算相对误差的分布情况。从各年份和整体上看,预算误差在0-10%范围内的公司比例在06年、07年和08年分别为50.99%、44.31%和42.83%,三年的平均值为45.33%,可以看出,我国有近一半上市公司的预算是准确的,但公司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与之相反的是,预算误差在10%-20%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算误差在20%以上的公司比例没有太大波动,各年份和整体平均值的公司比例保持在25%-30%之间;预算误差在10%-20%范围内和20%以上的公司比例在各年份和整体平均值上都是相当的;各年度的预算误差平均值分别为14.55%、16.16%和17.23%,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三年整体的平均值为16.24%财务管理论文,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预算总体上是比较准确的,可靠性一般,但可靠性越来越差。

表2 预算相对误差统计表

年份

预算误差范围

各年度预算误差均值

0-10%

10%-20%

20%以上

2006年

155(50.99%)

72(23.68%)

77(25.33%)

304(14.55%)

2007年

148(44.31%)

91(27.25%)

95(28.44%)

334(16.16%)

2008年

236(42.83%)

165(29.95%)

150(27.22%)

551(17.23%)

合计

539(45.33%)

328(27.59%)

322(27.08%)

1189(16.24%)

表3反映了各变量的基本信息。在1189家样本公司中,预算误差均值为16.24%,从整体上看,预算准确性比较好,可靠性一般;外部环境变动均值为25.47%,公司面临的环境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成本均值为7.85%;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样本有124家,占10.43%,董事会规模平均有9.5人,独立董事人数平均为3.3人,监事会规模平均为4.2人;公司财务报告由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有67家,占5.65%,说明绝大部分公司还是选择“非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审计;有利好消息的公司共996家,占83.77%,说明绝大部分公司有利好消息;股权集中度均值为19.08%,最大值达70.29%,说明我国“一股独大”现象非常严重;资产负债率均值为52.14%。

表3 描述性统计

变 量

均值(1/0或总数)

中位数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Error

0.1624

0.1127

0.1673

0.0000

0.9892

Environ

0.2547

0.1943

0.4694

-0.3395

12.5749

Cost

0.0785

0.0610

0.0767

-0.1498

0.9809

Ceodual

124/1065

Board

9.5374

9.0000

1.9660

2.0000

17.0000

Ourdir

3.3263

3.0000

0.7405

1.0000

6.0000

Supervise

4.2330

4.0000

1.4744

1.0000

13.0000

Audit

67/1122

News

996/193

Square

0.1908

0.1652

0.1226

0.0099

0.7029

LgSize

9.3429

9.3102

0.4210

7.9667

11.2749

Liability

0.5214

0.5252

0.2339

0.0348

5.0638

Industry

806/383

2、变量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只是揭示了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关系[4]。本文的相关性分析结论如下:公司具有的信息性质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外部环境变动指标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在Pearson系数下统计不显著;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监事会规模、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负相关,但统计不显著;成本、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和股权集中度分别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都不显著;单变量相关分析只是简单地介绍了变量两两之间的关系,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揭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此外,相关分析表中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都小于0.5),不存在高度相关性,表4中的每个变量的VIF值都小于5,故模型中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回归分析

在利用Eviews、SPSS软件回归检验中,利用怀特检验,我们发现模型有异方差现象,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消除了异方差。又模型的D-W值为2.047,说明模型没有自相关现象。模型的F值为39.833,在0.0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同时,修正的R2值为0.314财务管理论文,说明模型成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解释力。

我们发现,成本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成本越大,预算越不准确,预算的可靠性就越低;通常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预算信息,同时,对预算信息披露了的公司,成本越大的公司,预算的可靠性也比较差。具有“好消息”的公司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误差越小,其可靠性就越高;通常具有“好消息”的公司更愿意披露预算信息,同时,对预算进行了披露和具有“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可靠性比较高。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即经过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预算的误差较低,可靠性相对就高,这些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假设得到了检验。资产负债率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虽然自愿披露了预算信息,但预算的误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就低,这也与本文预期相一致。

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中, 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都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不显著。由于我国特殊的公司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严重,大股东有较强的控制权和表决权,董事会成员内部存在普遍的“搭便车”行为,同时,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还不完善财务管理论文,独立董事的专业胜任能力与工作精力和态度严重影响到独立董事制度的有效运行,致使独立董事制度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董事会治理效率和作用并没有显著提高。监事会规模也与预算误差不显著正相关,通常情况下,监事会只起到对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督作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监控,但无权加以干涉,所以,监事会对预算可靠性没有实质性影响。

此外,公司规模、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也与预算误差正相关。公司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就不同,资产的配置也不一样,故预算的可靠性也就不同。样本在各年度由于公司不同、数量不同、环境不同,故各年度的预算可靠性也不一样论文格式范文。

表4 回归检验表

Variables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Constant

0.290***

0.044

6.607

0.000

Environ

0.006

0.004

0.044

1.462

0.144

0.635

1.575

Cost

0.063***

0.023

0.078***

2.682

0.007

0.682

1.466

Ceodual

0.006

0.004

0.042

1.325

0.185

0.562

1.778

Board

0.001

0.002

0.043

0.825

0.410

0.211

4.748

Ourdir

0.005

0.004

0.058

1.149

0.251

0.229

4.362

Supervise

-0.001

0.001

-0.032

-1.060

0.289

0.641

1.560

Audit

-0.031***

0.007

-0.106***

-4.194

0.000

0.902

1.109

News

-0.069***

0.005

-0.340***

-13.048

0.000

0.848

1.179

Square

0.072***

0.016

0.125***

4.578

0.000

0.769

1.301

Size

-0.021***

0.005

-0.137***

-4.466

0.000

0.611

1.637

Liability

0.093***

0.008

0.301***

11.156

0.000

0.796

1.257

Industry

0.014***

0.004

0.113***

3.858

0.000

0.675

1.482

06Year

0.020***

0.004

0.161***

4.705

0.000

0.492

2.030

07Yeay

0.032***

0.004

0.274***

7.212

0.000

0.399

2.505

R Square

0.322

Adjusted R Square

0.314

F Change

39.833

Sig. F Change

0.000

Durbin-Watson

2.047

注:***、**、*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4、稳定性测试

在稳定性测试中,我们可以从总样本中随机抽取三分之一的样本数,再进行回归检验,看回归结果是否与总样本回归结果一致[5]。在1189家披露了预算信息的公司中,我们随机抽了350家公司对模型进行了回归检验,检验结果与本文上述的结论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回归结果表),所以本文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在描述统计方面,我们发现,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的预算误差维持在10%以内,预算误差均值为16.24%,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预算的可靠性较一般;且预算误差逐年上升,预算的可靠性越来越差。

在多元线性回归检验中,我们发现,成本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即成本越大,预算越不准确,预算的可靠性就越低。具有“好消息”的公司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预算的误差越小财务管理论文,其可靠性就越高。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与预算误差显著负相关,经过国际“四大”会计事务所审计的公司,其预算的误差较低,可靠性相对较高。财务杠杆与预算误差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高的公司,虽然披露了预算信息,但预算的误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越低。在董事会特征变量中,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规模都与预算误差正相关,但统计不显著。监事会规模也与预算误差不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司规模、行业虚拟变量和年份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也与预算误差正相关。

对后续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公司由于面临更严格的市场监管和信息需求,预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应该较高,故样本选择可以扩展到B股上市公司,进而比较A股与B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差异。再者,地区市场化水平不同,面临的环境和市场竞争程度也不同,从而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披露水平也不同,因此,我们也可以考虑把这些因素引入预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中。

参考文献

[1]蒋义宏,魏刚.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与财务问题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1.

[2]唐跃军,程新生.信息披露机制评价、信息披露指数与企业业绩-基于931家上市公司的调查[J].管理评论.2005(10):8-16.

[3]叶少琴,胡玮.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预测:影响因素与准确性[J].金融研究2006.9.

[4]张翼,林小驰.公司治理结构与管理层盈利预测[J].中国会计评论,2006,12.

[5]Clarkson,P.A. Dontoh,G. The voluntary inclusion of earningsforecasts in IPO prospectus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2,(Spring):601-626.

[6]Chen,C.J.P. Jaggi,B. 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non-executive director,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285-310.

[7]Fan,J.P.H. T.J.Wo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2,(33):401-425.

[8]Ferris,K.R.D. C.Kayes. Some evidence on determinants of Profitforecast accurac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1987,(16):27-36

[9]Craswell,A.Taylor S.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of reserves byoiland gas companies: an 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2(19):295-308.

资本预算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预算,资源,竞争,博弈

在高校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决策中,各系部一旦占有更多的资源,将有助于其更好、更快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受此影响,相关的资金使用部门首先考虑争取更多的资金,为争抢有限的资源,会展开相互竞争的博弈,使得预算过程充满激烈的竞争。在预算总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种此消彼涨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本文尝试通过对这一竞争博弈分析,探索提升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可行措施。

一、博弈的基本理论

所谓博弈,即各参与人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的从各自所允许的几种选择中进行抉择并加以实施,最终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主要研究参与人在某种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在所有参与人都采取理性行为的假设下博弈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自然人或一个团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团体选择的影响,而反过也来影响其他人或其他团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简言之,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理性参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博弈论包括参与人、信息、行动、战略、支付(效用或得益)、结果和均衡等因素。所谓的“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给定其他人所采取的战略,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战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费用最低,而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博弈论可从参与人在博弈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合作性划分为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单位是群体,而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单位是参与博弈的各参与人。虽然他们可能合作,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合作必须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以下将利用非合作博弈模型对高校预算编制过程分析和探讨。

二、预算编制的博弈分析

本文中,各系部为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委员会为预算的审核部门。如果将高校每个系部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考察,其提出的预算申请大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上年预算规模为基础,加以适度调整的拨款;二是因特殊情况申请的追加拨款。如果以Y表示第i个资金使用者在t时期的预算资金需求,则Y为前一时期(即t-1时期)实际分配的预算规模;以A表示第t期相对于前期的预算调整幅度(通常情况下A>1,即每个资金使用者的预算规模呈现渐增趋势);以B表示当期该资金使用者获得的追加拨款数额;那么单个资金使用者的预算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也就是说,资金使用者实现自身预算规模最大化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在上年预算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本年预算的增加幅度;二是在因特殊因素而可能出现预算追加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补充预算拨款。每一资金使用者都在努力证明本部门比其他部门更重要,理应获得更多的增量预算资金配给,不同资金使用者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框架下,展开彼此之间的预算竞争。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委员会以高校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而各系部以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预算委员会与系部、各系部之间相互博弈,预算额度的最终确定是博弈的结果。

(一)基本假设

在对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博弈分析之前,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1:资源的稀缺性。每年年初随着财政批复预算的下达,高校可用资金量已确定,在预算资金既定的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各系部之间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使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调和,即各系部之间的预算博弈是非合作的

博弈。

假设2:博弈方决策理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无论是预算委员会还是各系部,都理性地进行决策,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作出最佳策略选择。

假设3:信息不对称。在现实决策活动中,决策方对彼此信息的掌握并不总是很充分和对称的。预算委员会根据掌握的有限信息,对各系部上报预算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各系部虽然完全了解预算的真实性,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各系部可能会隐藏真实信息,从而造成预算委员会和各系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理,各系部对预算委员会的信息也未必完全了解,各系部之间的信息也存在不对称性。

(二)以系部为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囚徒困境

在预算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些不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各系部间竞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通过代表本部门的利益集团向资源配置决策主体施加压力;也可能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游说;还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而提高预算额度等等。这种争取超额预算资金配给的努力通常是要花费相应成本的,但力争本部门的收益大于成本是其竞争努力的基本准则。由于预算规模既定,而这种竞争是需要相应成本的,需求方之间的竞争并非是一种“零和博弈”,因为在竞争过程中会把大量的内部资源消耗在彼此竞相进行的交易之中。这一过程就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比喻的那样,在看节日游行的时候,每个人都踮起脚尖,试图使自己的视角好一些,结果大家都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同时大家的视角都没有得到改善。下面利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非合作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部门间竞争的博弈过程。

假设高校只有法律系和管理系两个系部,为争取既定的预算资金而相互竞争,每个系部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策略选择。各系部在博弈的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只有竞争与不竞争两种。当竞争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从理性原则出发,各系会采取不竞争的策略,否则采取竞争策略。假设在不竞争的情况下,两个系能够得到的预算额度分别为Y和Y,成本均为0;在竞争的情况下,两个部门争取到的预算额度分别为Y′和Y′,付出的成本分别为X和X。根据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原理,Y′>X,Y′>X,于是得到法律系和管理系的竞争博弈矩阵图,如图1所示。

 

 

图1系部之间的竞争博弈矩阵

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知当管理系选择不竞争策略时,由于法律系不竞争的得益Y小于竞争的得益

(Y+Y′-X)[Y-(Y+Y′-X)=X-Y′﹤0],则法律系选择竞争策略;当管理系选择竞争策略时,法律系竞争的得益(Y+Y′-Y′-X)大于不竞争的得益(Y-Y′)[(Y+Y′-Y′-X)-(Y-Y′)=Y′-X>0],因此法律系选择竞争策略。可见,无论管理系的策略是竞争还是不竞争,法律系的策略都是竞争。同理,管理系也选择竞争策略。由上述分析可知,博弈矩阵的纳什均衡为(竞争,竞争)。作为该博弈的惟一纳什均衡,是法律系和管理系理性选择的结果。然而,对于整个高校预算资金分配来说,这种纳什均衡的结果却是不利的,各系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会进行激烈的竞争,造成预算资源的损失,而且各系之间的竞争状态会使高校内部人际关系趋于紧张,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

三、完善高校预算编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力度实行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制定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提供合适的预算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全校中发扬预算管理思想,让全体员工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公正的,可实行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科学可实行是保障整个激励体系的核心,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约束硬性和工作方式的软性结合,提高职工的工作激情。

(二)严格执行与监督,实现预算与控制的有效性

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作为各责任中心的各系部要及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各种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各种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作为预算管理的制定者应该要了解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以便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

(三)要划分各系部的职能,确保职能清晰避免相互重叠

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可争取的利益空间是由于工作职能的划分模糊。有些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而有些工作则没有任何部门负责,这种混乱的工作范围划分,会使得预算的工作难以进行。工作职能的准确划分,可以减少多报和漏报可能性,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预算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保障预算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保障信息的及时畅通。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才导致双方的博弈。在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当中应该要有先进难得信息平台,提高预算管理编制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完善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工作。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的管理制度。客观、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能减少预算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使编制的预算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1 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

资本预算论文篇(8)

企业经营包括三大基本要素:人、财、物。预算管理就是要对财和物的运行方式——资金流和业务流进行事前的规划,并将其按照权责范围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上,从而实现三者的统一(王斌,1999;钱春海,2009)。预算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企业管理、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投资管理、提高投资效益有非常明显的激励与约束、监督与控制等作用,有利于企业规范发展和资产的保值增值(于增彪等,2002;于增彪,梁文涛,2004)。资本经营企业集团有其管理的特殊性,下面我们就其如何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展开讨论。

一、将预算与公司的战略衔接起来,提供预算的客观性和有用性

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预算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要真正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实处,必须注意预算在战略和运作计划之间的衔接。在每年的预算编制之前,公司高层应提出集团公司的战略及跨年度发展战略,而且战略的目标必须是清晰明确的。有的企业的战略只是发展方向,如“成为明年国内最大的生产商”,没有具体到目标,是难以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的。根据战略目标的分解,可编制子公司和各职能部门的运作计划,并据此编制子公司和部门的详细预算。

二、正确处理战略、计划与预算的关系

战略、计划、预算都是市场中的计划机制,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发挥市场中的计划作用。而战略是一切计划和预算的基础,公司的经营计划是公司战略的具体实施方案,预算则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对年度经营计划的细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公司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必须注意理顺三者之间,特别是预算与经营计划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首先是置于公司治理背景下的一种全方位的行为管理,它涉及到预算权限的划分与预算责任的落实;其次它是一种全员参与式的管理,也就是说预算不等于财务计划,预算管理不等于财务部门管理;最后,预算管理是一种机制,它能做到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将预算约束与预算激励对等地运用到各预算主体之中。

资本经营下的集团企业,总部面临的经营风险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大量资本支出与现金流出,使现金流量为负数;二是投资风险大,未来现金流量的大小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投融资的不确定性导致大量临时性资金的产生,给全面预算的实施带来了困难,因此宜采用以现金流量为中心和以利润为中心两种模式混合的预算管理模式。公司在实行预算管理上,按内容可以分为经营预算、资本预算和财务预算三大类。

经营预算是指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它应当包括库存预算、采购预算、成本费用预算等。根据公司特点,经营预算管理应采用以成本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反映企业关于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和更新、资本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情况。具体表明企业投资的时点、额度、收益确认、回收期、筹资和现金流。资本预算应当力求和企业的战略以及长期计划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预算管理是以投资为起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资本预算离不开筹资安排,筹资预算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资本筹集方式,二是资本需要总量及时间安排。在逻辑上,项目投资总额并不等于对外筹资总额,对外筹资总额是投资总额减去部分内源性资金(如其他营业性现金流入量、项目折旧或利润再投资等)后的净额,因此预算的作用就在于事先明确项目的对外筹资总量,从而使筹资行为在事先规划的过程中为投资服务;另外,项目交错对外源性资本需要量的影响也很大,有时b项目所需之资本投入来自于a项目试运行所产生的现金流。筹资预算工作的目的就在于事前规划,其目标在于不因预算提前安排而形成资本闲置浪费,或者因安排滞后而延误工期。

财务预算是指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各项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反映了各项经营业务和投资的整体计划,是企业的总预算。

首先应按照业务和职能逐级划分责任中心,确定责任中心负责人。公司(总部和子公司)可以划分为三级责任中心。

第一级:公司总部定位为投资中心。主要负责:

(1)对公司整体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2)对公司整体的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债券投资、投资收益等的资本预算及资金预算负责。

第二级:各子公司定义为利润中心。主要负责:对各子公司的收入、成本、利润负责。

第三级:总部各职能部门定义为费用中心。主要负责:对该部门发生或归口管理的费用负责。

公司要以资产为纽带,实行分级预算。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实行资金的统一筹划,集中管理,包括:

(1)从资本需要量方面对投资项目总支出进行规划;

(2)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与决策进行优劣取舍;

(3)在时间序列上考虑项目资本支出的时间安排;

(4)研究筹资方式,制定筹资预算,保证项目资本支出需要;

(5)确定资本预算的审批程序和资本支出的监督控制。投资支出金额大,影响的持续期长,投资风险也大。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决策科学化,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使所选择的投资方案达到技术经济的统一与最优化。而投资项目支出与收入均以现金实际流出和流入为计算基础,它是评价投资效益的必要条件。

子公司要以经营预算为主,内容应包含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加强成本费用和资金流量预算。

四、加强资本预算管理

公司总部的预算管理以资本预算为重点,资本预算管理不同于资本预算。要求必须做到:

(1)建立严格的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做到预算制订、审批、下达执行、修订、报告、评价与考核等过程的规范化,并强化制度的可操作性和预算对责任主体行为的硬约束。该项制度应当由董事会来制订和解释,其他管理主体都只是执行主体,无权对此修改。投资部门归口管理资本预算,编制公司季度和年度资本预算分析报告,并在企业季度经营活动分析会和公司董事会上汇报资本预算执行情况。

(2)加强资本预算与实际资本支出的过程对比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管理效果的好坏需要通过事中监控与事后项目审计来评价,事中控制是为了保证项目进度及资本支出的合理性,事后审计则是对责任预算主体进行评价的重要环节,离开事中监控与事后审计,资本预算无法从管理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五、建立集团对各子公司的预算考核指标体系

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总会有偏离甚至大的出入,就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因为经验不足,可能一些偏离不是经营中的问题,而是预算编制的问题,必须首先排除,对运营过程的偏离,应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追根溯源,挖掘到差异的最低层。

预算考评应纳入集团整体考评体系之中。集团预算考评指标体现以下三方面的指标:

(1)预算标准确定层面,即预算准确性的考核,以提高预算的严肃性,引导二级责任中心贴近实际情况上报预算;

(2)预算过程控制层面,即预算项目任务完成的质量情况考核,以确保预算对应的计划任务按时、按质完成,引导二级责任中心积极认真地对待预算管理;

(3)预算结果完成层面,即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引导预算完成。

至于三个层面考核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公司和责任单元业务性质、规模和管理重点有倾向性的侧重,强调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做法。

六、完善制度和流程建设

推行预算管理,公司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办法》,与制度相配套的流程也应同时建立和完善。

古人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管理的改善也同样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全面预算管理而言,资料的积累分析、预算编制准确性的提高、预算控制与考核等工作都是与整个公司的管理相辅相成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精益求精,搞“运动式”的管理浪潮已经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大企业的成长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将要迎来的就是行业内残酷的竞争,而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实现降低成本和费用、尽早取得竞争优势是所有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王斌. 企业预算管理及其模式[j].会计研究,1999,(11).

资本预算论文篇(9)

在高校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决策中,各系部一旦占有更多的资源,将有助于其更好、更快完成承担的工作任务,受此影响,相关的资金使用部门首先考虑争取更多的资金,为争抢有限的资源,会展开相互竞争的博弈,使得预算过程充满激烈的竞争。在预算总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种此消彼涨的竞争关系更加明显,本文尝试通过对这一竞争博弈分析,探索提升预算编制过程中的可行措施。

一、博弈的基本理论

所谓博弈,即各参与人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的从各自所允许的几种选择中进行抉择并加以实施,最终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博弈论主要研究参与人在某种活动中的理性行为以及在所有参与人都采取理性行为的假设下博弈的最终结果。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如一个自然人或一个团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人或其他团体选择的影响,而反过也来影响其他人或其他团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简言之,博弈论主要研究的是理性参与人之间的相互冲突与合作。博弈论包括参与人、信息、行动、战略、支付(效用或得益)、结果和均衡等因素。所谓的“纳什均衡”,指的就是这样一种人与人相互关系所处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给定其他人所采取的战略,一个人只能采取某种战略才能获得最大利益或使交易费用最低,而达到这种境界必须经过“多次博弈”才能达到,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博弈论可从参与人在博弈中的行为是否具有合作性划分为合作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单位是群体,而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分析单位是参与博弈的各参与人。虽然他们可能合作,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合作必须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以下将利用非合作博弈模型对高校预算编制过程分析和探讨。

二、预算编制的博弈分析

本文中,各系部为预算的编制部门,预算委员会为预算的审核部门。如果将高校每个系部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加以考察,其提出的预算申请大体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以上年预算规模为基础,加以适度调整的拨款;二是因特殊情况申请的追加拨款。如果以Y表示第i个资金使用者在t时期的预算资金需求,则Y为前一时期(即t-1时期)实际分配的预算规模;以A表示第t期相对于前期的预算调整幅度(通常情况下A>1,即每个资金使用者的预算规模呈现渐增趋势);以B表示当期该资金使用者获得的追加拨款数额;那么单个资金使用者的预算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

也就是说,资金使用者实现自身预算规模最大化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在上年预算规模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本年预算的增加幅度;二是在因特殊因素而可能出现预算追加的情况下,尽可能获取更多的补充预算拨款。每一资金使用者都在努力证明本部门比其他部门更重要,理应获得更多的增量预算资金配给,不同资金使用者就是在这样一个基本框架下,展开彼此之间的预算竞争。高校预算编制过程中,预算委员会以高校的发展战略为目标,而各系部以本部门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目标的不一致造成预算委员会与系部、各系部之间相互博弈,预算额度的最终确定是博弈的结果。

(一)基本假设

在对预算编制过程进行博弈分析之前,提出本文的假设:

假设1:资源的稀缺性。每年年初随着财政批复预算的下达,高校可用资金量已确定,在预算资金既定的条件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各系部之间在预算资金的使用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不存在有约束力的协议使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可以被调和,即各系部之间的预算博弈是非合作的博弈。

假设2:博弈方决策理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无论是预算委员会还是各系部,都理性地进行决策,为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作出最佳策略选择。

假设3:信息不对称。在现实决策活动中,决策方对彼此信息的掌握并不总是很充分和对称的。预算委员会根据掌握的有限信息,对各系部上报预算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各系部虽然完全了解预算的真实性,但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各系部可能会隐藏真实信息,从而造成预算委员会和各系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理,各系部对预算委员会的信息也未必完全了解,各系部之间的信息也存在不对称性。

(二)以系部为不同利益集团的竞争:囚徒困境

在预算规模既定的条件下,这些不同资金使用者之间的利益是彼此对立的。各系部间竞争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是通过代表本部门的利益集团向资源配置决策主体施加压力;也可能是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游说;还可能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强调本部门工作的重要性而提高预算额度等等。这种争取超额预算资金配给的努力通常是要花费相应成本的,但力争本部门的收益大于成本是其竞争努力的基本准则。由于预算规模既定,而这种竞争是需要相应成本的,需求方之间的竞争并非是一种“零和博弈”,因为在竞争过程中会把大量的内部资源消耗在彼此竞相进行的交易之中。这一过程就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比喻的那样,在看节日游行的时候,每个人都踮起脚尖,试图使自己的视角好一些,结果大家都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同时大家的视角都没有得到改善。下面利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非合作博弈模型,进一步分析部门间竞争的博弈过程。

假设高校只有法律系和管理系两个系部,为争取既定的预算资金而相互竞争,每个系部都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策略选择。各系部在博弈的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只有竞争与不竞争两种。当竞争的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时,从理性原则出发,各系会采取不竞争的策略,否则采取竞争策略。假设在不竞争的情况下,两个系能够得到的预算额度分别为Y和Y,成本均为0;在竞争的情况下,两个部门争取到的预算额度分别为Y′和Y′,付出的成本分别为X和X。根据收益大于成本的经济原理,Y′>X,Y′>X,于是得到法律系和管理系的竞争博弈矩阵图,如图1所示。

图1系部之间的竞争博弈矩阵

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知当管理系选择不竞争策略时,由于法律系不竞争的得益Y小于竞争的得益

(Y+Y′-X)[Y-(Y+Y′-X)=X-Y′﹤0],则法律系选择竞争策略;当管理系选择竞争策略时,法律系竞争的得益(Y+Y′-Y′-X)大于不竞争的得益(Y-Y′)[(Y+Y′-Y′-X)-(Y-Y′)=Y′-X>0],因此法律系选择竞争策略。可见,无论管理系的策略是竞争还是不竞争,法律系的策略都是竞争。同理,管理系也选择竞争策略。由上述分析可知,博弈矩阵的纳什均衡为(竞争,竞争)。作为该博弈的惟一纳什均衡,是法律系和管理系理性选择的结果。然而,对于整个高校预算资金分配来说,这种纳什均衡的结果却是不利的,各系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会进行激烈的竞争,造成预算资源的损失,而且各系之间的竞争状态会使高校内部人际关系趋于紧张,不利于高校的和谐发展。

三、完善高校预算编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力度实行预算管理,增加预算管理的权威性和约束性。

制定相应的预算考核制度,提供合适的预算约束与激励机制。在全校中发扬预算管理思想,让全体员工了解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公正的,可实行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科学可实行是保障整个激励体系的核心,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约束硬性和工作方式的软性结合,提高职工的工作激情。

(二)严格执行与监督,实现预算与控制的有效性

在预算管理的执行过程中,作为各责任中心的各系部要及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汇报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各种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各种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而作为预算管理的制定者应该要了解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以便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

(三)要划分各系部的职能,确保职能清晰避免相互重叠

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可争取的利益空间是由于工作职能的划分模糊。有些工作牵涉到多个部门,而有些工作则没有任何部门负责,这种混乱的工作范围划分,会使得预算的工作难以进行。工作职能的准确划分,可以减少多报和漏报可能性,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预算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保障预算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保障信息的及时畅通。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才导致双方的博弈。在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当中应该要有先进难得信息平台,提高预算管理编制基础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完善预算编制基础数据的收集和分类工作。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基础数据收集、分类整理的管理制度。客观、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能减少预算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与预算编制过程中的盲目性,使编制的预算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1 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资本预算论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交易成本;部门预算;制度构建 论文摘要:按照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 理论 ,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属于事前交易成本。编制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交易成本产生。因此,应加强基础性制度构建,使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工作规则制度化,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激励机制。 我国 目前 正在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改革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而部门预算改革在这三项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与公共财政对部门预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制预算编制参与主体的情况下,由于编制参与主体行为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大。 一、理论回顾 在交易成本的理论界定方面,威廉姆森论证了“契约人”人性假设与“ 经济 人”人性假设的内在联系——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在交易成本存在原因方面,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人性以及资产的专用性,同时将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 问题 ,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纠偏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1]。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一门 分析 经济组织的制度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运用来解释公共预算制度的设计(Bartle & Ma, 2001; Patashnik, 1996)。在这种分析框架中,预算被看成一种合同。实际上,四十多年前,公共预算专家瓦尔达沃斯基就已经表述了这样的观点(Wildavsky, 1964,p.2)。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算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预算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交易成本:形成预算合同时必须支付事前交易成本,如讨价还价费用、信息费用、决策时间和协调费用等;确保预算合同能够实施的事后交易成本[2]。本文分析的形成部门预算合同的交易成本,从其内涵来看,为威廉姆森定义中的事先的交易成本,即签订预算契约的交易成本。 在对官员行为的 研究 中,尼斯坎南认为,官员与其它所有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者[3]。而官员的效用最大化即预算最大化。根据缪勒的模型(1999,中译本),设预算部门通过预算获得的收益函数为: B=B(Q), B′ > 0, B″< 0 由预算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函数为: C=C(Q), C′> 0, C″< 0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预算单位官员,其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获得的预算数要能弥补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其目标函数为: Ob=B(Q)+λ[B(Q)-C(Q)] 其一阶条件产生 B′(Q)= [λ/(1+λ)]C′(Q) B(Q)=C(Q)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预算资金最有效率使用的条件应为预算支出给官员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给其带来的边际成本,即:B′(Q)= C′(Q),而拉格朗日乘数λ却表明了预算支出的扩大趋势,即B′(Q) < C′(Q)。由此可知,预算单位官员不是在预算资金效率最大化的生产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追求预算最大化。 二、各参与主体之间交易成本分析 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分配预算资金。由于预算资金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作为预算委托—关系中的重要一层委托人[4],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编制的效率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因此,在本文中,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这一层委托—关系中的行为目标被设定为预算编制效率最大化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官员(即预算用款单位)“追求预算最大化”,即意味着预算单位以追求本部门预算最大化为目标。

资本预算论文篇(11)

论文关键词:交易成本;部门预算;制度构建 论文摘要:按照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 理论 ,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属于事前交易成本。编制过程中由于各参与主体的行为目标的差异及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交易成本产生。因此,应加强基础性制度构建,使财政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工作规则制度化,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激励机制。 我国 目前 正在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为主体的财政支出改革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完善财政管理制度的重要改革,而部门预算改革在这三项改革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的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与公共财政对部门预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没有完善的制度规制预算编制参与主体的情况下,由于编制参与主体行为目标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编制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很大。 一、理论回顾 在交易成本的理论界定方面,威廉姆森论证了“契约人”人性假设与“ 经济 人”人性假设的内在联系——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在交易成本存在原因方面,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人性以及资产的专用性,同时将交易成本分为两部分:一是事先的交易成本,即为签订契约,规定交易双方的权利、责任等所花费的费用;二是签订契约后,为解决契约本身所存在的 问题 ,从改变条款到退出契约所花费的费用,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纠偏引起的争论不休的成本,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的成本,安全保证生效的抵押成本[1]。交易成本经济学作为一门 分析 经济组织的制度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运用来解释公共预算制度的设计(Bartle & Ma, 2001; Patashnik, 1996)。在这种分析框架中,预算被看成一种合同。实际上,四十多年前,公共预算专家瓦尔达沃斯基就已经表述了这样的观点(Wildavsky, 1964,p.2)。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预算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预算合同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会发生各种交易成本:形成预算合同时必须支付事前交易成本,如讨价还价费用、信息费用、决策时间和协调费用等;确保预算合同能够实施的事后交易成本[2]。本文分析的形成部门预算合同的交易成本,从其内涵来看,为威廉姆森定义中的事先的交易成本,即签订预算契约的交易成本。 在对官员行为的 研究 中,尼斯坎南认为,官员与其它所有人一样,都是效用最大化者[3]。而官员的效用最大化即预算最大化。根据缪勒的模型(1999,中译本),设预算部门通过预算获得的收益函数为: B=B(Q), B′ > 0, B″< 0 由预算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生产函数为: C=C(Q), C′> 0, C″< 0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预算单位官员,其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约束条件是获得的预算数要能弥补其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成本,其目标函数为: Ob=B(Q)+λ[B(Q)-C(Q)] 其一阶条件产生 B′(Q)= [λ/(1+λ)]C′(Q) B(Q)=C(Q) 其中λ为拉格朗日乘数。预算资金最有效率使用的条件应为预算支出给官员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给其带来的边际成本,即:B′(Q)= C′(Q),而拉格朗日乘数λ却表明了预算支出的扩大趋势,即B′(Q) < C′(Q)。由此可知,预算单位官员不是在预算资金效率最大化的生产条件下提供公共服务,而是追求预算最大化。 二、各参与主体之间交易成本分析 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分配预算资金。由于预算资金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因此,作为预算委托—关系中的重要一层委托人[4],财政部门需要对预算编制的效率及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负责。因此,在本文中,财政部门在预算编制这一层委托—关系中的行为目标被设定为预算编制效率最大化和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官员(即预算用款单位)“追求预算最大化”,即意味着预算单位以追求本部门预算最大化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