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5 14:47:24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资本市场充分发挥重大的战略作用。经济持续发展是和谐社会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的发展有两方面,一是虚拟经济,二是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都表明,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发展程度是金融深化的主要标志。资本市场应该而且能够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大战略作用:一是推动增长转型。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又以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为标志,需要资本市场提供坚实平台。二是促进结构调整。重组兼并是企业资源整合、结构调整、扩张和退出的最有效机制和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重组兼并,完成产业的整合和结构的调整。三是资本市场可以协助政府部门完成从国有领域的投资向公共事业投资的转移。四是资本市场对如何减少开放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缓解开放带来的冲击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资本市场有效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资本市场具有两面性,一是高风险市场,其风险的积累很容易引发金融危机,进而导致社会不安乃至社会危机。无论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日本持续10年以上的经济衰退,还是从亚洲金融危机的形成及蔓延、俄罗斯金融的剧烈波动、巴西金融的强烈震荡等,都可以证明。二是资本市场又具有风险分解与转移功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使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也因为资产形式的证券化而使资产具有很好的流动性,金融资产的各种风险在流动中不断地转移、不断地分散直至化解。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国资本市场需要在稳定金融体系、释放金融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经济一直高比例地间接融资,银行贷款不容易规避非系统风险,高坏账率积累了金融系统乃至经济体系极大的风险。资本市场具有通过降低系统风险达到降低整体风险的优势。资本市场如何提升直接融资能力,改善融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将关系着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资本市场成为社会诚信守法的表率。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在构建诚信社会过程中,资本市场责无旁贷。一是资本市场可以通过资源的配置和法律制度的规范,引导上市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及投资者讲诚信,与其他相应部门一起惩恶扬善,大力倡导诚信守法,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共同促进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二是资本市场必须诚信立业。资本市场是以契约为基础的信息市场,契约签订和履行的前提是诚信。如果市场中诚信缺失,长时间不能实现互利多赢,就会形成市场灾难,并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从本质上讲,资本市场上曾经发生的悲剧都是诚信和公平的基石被粉碎的必然结果。

此外,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同时,应当强化生态意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本市场要为“绿色”投资开“绿灯”,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投资,要建立禁入制度;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产业,要限制其市场融资和投资;要将生态环境指标列入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体系;资本市场要接受国家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产业政策的引导,甚至可以采取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

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资本市场风险的不断积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自2001年6月份以来,资本市场步入了长达3年多的漫漫“熊途”,这是资本市场成立以来调整时间最长的一次熊市。截至2005年2月1日,沪市指数从 2245点下跌到1187点,下跌了 1058点,调整幅度高达47.13%,深沪两市平均股价由2245点时的14.09元,下降到1187点时的5.18元,下降了63.2%,市场总体亏损高达63.2%。

资本市场的持续走低潜伏着较大风险,其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是导致中小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巨额亏损。二是导致银行坏账增多,风险加大。三是导致券商生存状况持续恶化。2004年底,证券公司资产净额仅960余亿元,而不良资产却高达487亿元,不良率超过50%。

在市场长期低迷的同时,各种违规事件也屡屡发生。近年来出现了“亿安科技” 、“中科创业”、“中经信”操纵股价, “银广厦”、“ 蓝田”、“达尔曼”虚假报表和虚假陈述,“德隆”把上市公司作为“圈钱”的工具以及 “科龙”的所谓“资本运作”导致上市公司资产流失的事件等等大案,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社会震荡。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我国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市场是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才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前,资本市场对于我国而言并不具有实际意义。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资本市场才开始起步。以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为基础的资本市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得以产生并获得了迅速发展。但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嫁接的资本市场,在与旧体制的冲突中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我国资本市场作为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既具有其他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也有我国市场特有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市场约束强化与市场主体运作规范化程度不高的冲突进一步显现。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市场主体频繁出现失信行为的冲突日益加剧,降低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三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与保持市场预期稳定的冲突日益困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四是市场稳定发展与外部环境因素不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社会征信体系滞后、上市公司结构分化、资金供求失衡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

资本市场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自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设立以来,我国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04年12月底,我国境内上市公司(含A、B股)达1377家,投资者开户数为7211.43万户,市价总值37055.57亿元,流通市值为11688.64亿元,累计筹资总额达到15076亿元。我国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并在促进资本形成,推动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不过,我国的资本市场从萌生之日起就存在着许多先天性的障碍,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市场效率的有效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反映在我国资本市场上,应该是能够实现投资者资本的增值。换言之,如果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本市场的博弈结果应该是“正和”,而不应该是“零和”甚至于“负和”。但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上看,我国资本市场资本配置效率低。市场流传的“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虽然不无偏颇,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由于上市公司经营效率低下,导致投资者的现金并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建议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随着各方面对资本市场重要性认识的深化、政策环境的改善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都为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创新资本市场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进社会福利。资本市场的活动最终是满足人们的需要,服务于社会的。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本市场不能把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导向、唯一评价标准,还应以人为本,不断增进社会福利。也就是说,资本市场追求利润要遵循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原则,不能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宏观说,资本市场要满足广大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利益,而不只是少数大资本的利益;从微观说,资本市场的运作应以增进社会共同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福利水平为重要目标。

以股权分置改革为契机,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为推进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市场主体开展自主创新,丰富证券投资品种,增强市场活力;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制度,增强市场的投资者基础;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形成规范化、法制化、国际化的监管体系;加强法制信用体系建设,培育和树立诚信、公平和互利多赢的理念;规范引导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境外资金有序进入资本市场,发展以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机构投资者队伍。

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夯实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资本市场的和谐发展有赖于完善制度体系的支撑。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原有的制度缺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完善市场功能,切实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第一,要完善资本市场相关法律体系,建立对投资者提供直接保护的基本制度。第二,要继续推行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发行规模和发行价格的市场约束机制。第三,要完善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奠定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第四,要完善证券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础性制度。第五,要发展多元化机构投资力量,拓宽合规资金入市的渠道。

促进资本市场全面发展,实现各类市场协调统一。资本市场不是孤立的市场,是市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与各类市场协调发展。一是短期、中期和长期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以满足市场经济对长期、中期和短期资本的需要;二是资本市场内部各类市场形式要协调统一,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债券市场、抵押市场等相互关联,发行市场、交易市场相互依存;三是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成功接轨,协调发展,国内资本市场与境外上市融资协调,资本在境内外流动便捷;四是资本市场与商品市场的协调发展,资本市场为商品市场提供资金保障,商品市场的发展为资本市场提供信息和资本来源。

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兼并联合,逐步走综合经营之路。实行综合经营是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银行已经成为证券、保险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这也为实行综合经营创造了条件。可通过金融机构兼并联合的方式逐步实现综合经营。实行综合经营后,现有金融机构将大量减少,资源将可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参考文献:

1.尚福林.坚持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J].求是,2006(1)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2)

发达的资本市场是社会财富管理的基础性平台,而保险机构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稳定力量,也是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受益者。随着保险资金投资资本市场政策的放宽,两个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显现,和谐共赢的前景愈加清晰。

资本市场发展为保险资金运用拓展空间,保险业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承保与投资是现代保险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尤其是近年来投资收益对保险业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据统计,2006年我国保险业实现资金运用收益934.9亿元,收益率达5.8%;投资型寿险产品保费收入占长期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比重为72%。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可以为保险资金运用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有利于保险机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投资收益。保险机构是资本市场的长期投资者,即使在市场低迷时期,保险机构仍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支持者,其长期保险产品的资金安排成为资本市场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是债券市场的第二大机构投资者和股票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这与经济发达国家的情况是一致的。

保险机构的逆周期投资优势,在降低投资成本、提高资本回报的同时,客观上可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研究表明,共同基金固然是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但由于其资金来源的高度流动性,导致其主要表现为顺势操作,即在市场低迷时以卖出为主,在市场上升时以买入为主,在稳定市场方面的作用并不明显。保险机构作为契约型金融机构,需要用不同期限的金融产品来配置资产,使其资产负债匹配更加科学、有效,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商业周期,从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考虑资产配置,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

保险资金的长期战略投资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有利于保险投资的价值实现和“对冲”风险。资本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即资本市场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支持真正创造财富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得到足够的融资。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规模性特征,决定了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产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对有长期升值潜力和巨大潜在回报的战略性资产进行投资,既实现保险机构较好的资产负债匹配,又为资本市场培育了优质的上市资源。发达的资本市场有利于保险业通过参与资本市场的“卖方”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二级市场的投资风险,并为保险资金投资提供多种形式的价值实现方式,实现投资增值的良性循环。

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仍存在挑战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3)

一、资本市场与产业资本素质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设备投资,因此,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无论是通过贷款、发行股票或积累自己的利润留成。当产业依靠内部利润积累不能实现技术提高时,就需要争取外部资金来达到发展目的,而资本市场正为产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理想场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产业资本素质,它是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产业资本素质指产业资本的性质和质量,着重包括筹措资金能力和运用资金能力。

资本市场是指证券融资和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借贷的金融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和中长期信贷市场等,其融通的资金主要作为扩大再生产的资本使用。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具有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形式吸收中长期资金的巨大能力,公开发行的股票和债券还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和流通,有着很强的灵活性。

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撑。资本市场具有以下功能:

(一)资本市场可以促进企业的产权转换和重组

初始、合理的产权界定是一切资源进行配置的首要和前提条件。资本市场通过对经营机制的改造,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传递产权交易,提权中介服务,从而在产权重组中发挥调整功能。

(二)资本市场可以进行资金融通

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资本市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分散的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大的产业资本。同时,支持大型企业的上市,壮大企业规模,以有限的增量投入带动存量结构调整。

(三)资本市场具有流动

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是指投资者在购买了一定的金融工具之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其相应持有的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中,资产不再以实物形态出现,而是实现了价值化、货币化和证券化,克服了时空限制障碍,实现了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的自由流动。

(四)资本市场具有资本资产风险定价功能

资本市场是非完全竞争市场,存在着资产交易的风险,但同时具有资产风险定价的功能,引导增量资本资源的积累和存量资本资源的调整。资本市场通过对资本资产的风险定价,结合供求、竞争机制以及利益、风险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在市场上形成灵敏的价格信号,为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

(五)资本市场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

资本市场作为金融资产的供给场所,可以满足生产者对资金的要求,市场上各种证券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能迅速准确地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把资本导向收益最高的企业,从而加速生产要素的流动。

正是因为资本市场具有上述功能,其在产业资本形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资本市场,提升产业资本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二、资本市场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和标志,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依赖于规模巨大的资本支持。大规模的资本很难靠企业利润积累起来,必须通过资本市场来进行融资。按照融资的主体来看,可以把融资分为企业融资、政府或国家融资、个人融资三种方式。由于产业结构升级主要是和产业部门结合在一起的,因此,笔者更注重企业融资。企业进行融资可以有很多途径,一般来讲,企业融资可以划分为政府融资、银行融资、证券融资和外资(国际融资,更常见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其中,以证券为主要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已经为世界各国所采用。

资本市场作为资金融通的场所,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资本市场有利于形成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基础,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假定市场中有m个产业部门需要资金,同时,有m1个产业部门有多余的资金。需求资金的m个产业部门为了获得所需资金,必须通过各种办法去收集可以提供资金的产业部门,之后,还需要进行谈判、履约、监督契约实施等环节,因此,其交易成本非常高。由于有m个需求和m1个供给,因此其交易次数为K(m,m1)=mm1。而如果上述交易活动经过资本市场来组织实施,则其交易次数仅为K1)(m,m1)=m+m1。若m>2,m1>=2,则很显然mm1>m+m1,通过资本市场这个中介,交易次数明显降低了。由于交易成本与交易次数成正比,较多的交易次数必然意味着较高的交易成本,所以,只要资本市场是有效率的,它就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加速资本周转,使产业结构升级得以实现。

产业结构变动的核心问题是生产要素的跨地区、跨部门和跨行业的自由流动与重新组合。资本市场可以借助股票、债券的流动性帮助资金需求者选择期限合理、融资成本最低的融资工具和方式,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在更广阔的空间转移,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生产要素部门间转移和重新组合时遇到的障碍,在资产证券化的条件下,企业可以按合理的规模要求,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转让证券资产,实现规模重组,从而有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然而,由于高科技产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而技术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较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一般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筹措到大量的发展资金。这使得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要推动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汇集存在较大的困难。资本市场的出现,一方面挖掘和培育了一批具有风险偏好的投资者,他们往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预见力以及较强的风险承担能力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愿意在高风险中追逐高收益;另一方面,其所固有的有效的风险分散或风险分担机制,使创新项目的特定风险可以在参与项目的众多投资主体之间进行分散和分担。尤其是风险资本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鼓励了人们对创新的投资,有力地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主导产业,最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资本市场作为一种融资制度,既弥补了内源融资的不足,又扬弃了银行主导型融资机制的弊端。传统的银行融资职能通过储蓄的方式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然后再以贷款的方式转化为产业资本。所以银行融资时间比较长,效率比较低,成本也比较高,难以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金。而资本市场则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大的产业资本,其效率比较高,融资成本比较低,是产业资本形成比较理想的方式。

最后,资本市场也是产业政策良好的实施中介。资本市场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佳场所,并且促进产业实现机制的全面形成。产业政策本身是一种指导性政策,长期以来我国缺乏产业政策实施的市场中介,使一些合理的产业政策或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贯彻实施,或由于缺乏强制性约束无法有效实施。资本市场作为产业政策实施的中介,有助于政策提高权威性,避免产业政策执行中的“管理真空”,使资本市场功能与产业政策实现机制得到有机结合。

总之,资本市场作为资本投融资的场所,最终可以促进整个产业资本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应该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三、产业资本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

所以有:g-g0 =a(ω-1)k

通过上式可以发现,在相同资本的前提下,资本素质较高的投入可以使产出多增加a(ω-1)k,由此可见,资本素质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日本和中国的积累率均在30%左右,并且两国资源的总使用量也相当,但所形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出来的国民财富却相差甚远,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资本素质远远低于日本的资本素质。

四、提升我国产业资本素质的对策建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产业资本和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提升产业资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经济使资本存量在产业部门间进行再配置和再流动,是提升产业资本素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一)构建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

统一金融市场的组建可以使各地区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按照比较利益原则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与升级,为以资源产业为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创造公平发展的机会。

(二)规范短期资金市场,主要是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市场

由于我国对同业拆借市场缺乏有力监控,中西部地区一些金融机构在利益驱使下,通过同业拆借使大量资金流向东部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资金积累进一步恶化,形成贫困恶性循环,成为区域发展不平衡拉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需要对中西部金融机构同业拆借给予一定的限制,严格规定拆借资金不能用于证券和房地产投资,只能用于为解决票据清算中出现的临时性资金不足的头寸市场。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4)

0 引言

从国内外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国家,也无论是自发的还是主动的,经济结构调整都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改善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提高新技术的自生成能力和商业化能力为最终目标的。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各国通常都将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结构、产权结构、城乡结构等作为调整对象,通过这些领域的升级、整合、转化,实现整体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在上述领域的结构调整中,尽管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但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帮助更是必不可少的。

1 资本市场对各种经济结构的作用分析

1.1 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产业是具有相同特征的企业的集合,产业结构调整归根结底是不同种类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通过资本市场,使有效益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得到资本而成长壮大,使没有效益成长性差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者被淘汰,这种市场作用最终将带来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因为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必然会刺激市场资源向位于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

1.2 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极强、商业风险极大的活动,创新型企业又普遍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缺乏信用积累和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中筹措到大量资金。在此,惟有资本市场才能与创新活动结成互动关系。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发展到今天,任何人都已经无法漠视其对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活动的巨大刺激作用了。

1.3 资本市场对企业重组的作用。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带来大规模的企业资产重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速度加快,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正在深入进行。各种并购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历史罕见。而无论是同类企业之间为了追求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而进行的联合,还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经营内容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追求多样化、规模化而进行的收购或重组,大多都是通过公募或私募资本市场进行的。

1.4 资本市场对金融结构调整的作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亚洲许多国家的金融体制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为了走出危机,重新踏上正常运行的轨道,各国纷纷着手改革存在严重缺陷的金融体制,推进金融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通常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理。具体做法包括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出售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注入公共资金以补充坏账准备金;设立处置不良债权的专门公司,负责对外出售不良债权等等。二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治理整顿。政府不再为金融机构“保驾护航”,对严重经营不善、存在巨大风险的金融机构,或令其关闭进行清算、或促使其被经营好的金融机构兼并、或出售给外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资本充足率达不到要求、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则按照早期整顿方针,促使其进行资产重组。显然,上述调整措施均需以资本市场为依托展开。例如政府为化解银行巨额不良债权所注入的公共资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国债来筹集,对外出售不良资产和进行银行重组,就更需要资本市场为之提供运作场所和工具。

2 对现有资本市场情况分析

2.1 资本市场结构严重畸形,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近10年来,由于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以及受到中国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限制,在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出现了将资本市场股市化的倾向。表现在行动上,就是重视证券市场发展、轻视非证券化资本市场发展;重视股票市场发展、轻视和限制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重视交易所场内交易发展、禁止场外交易市场发展,造成资本市场结构出现严重畸形。从二级市场情况来看债市与股市的差距就更为悬殊,上市企业债券交易额仅为国债和股票交易额的千分之一左右。再如产权市场,目前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不仅规模很小,而且运作很不规范。至于其它类型的资本市场如长期票据市场、长期信贷市场就更加微不足道了。这种畸形市场结构的不良影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得资本市场难以扩大。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的容量不可能无限扩张。世界最大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数量不过2600多家,东京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则不足2000家。如果将资本市场缩小化为股票交易所,则大量企业将被排斥于资本市场之外。二是扭曲市场运行机制。资本市场发挥作用的一个最重要前提就是使所有企业面对均等的融资机会,否则市场择优配置资源的机制就无从实现。在融资渠道受限、大量企业一窝蜂地涌入股票交易所来争夺很少融资机会的情况下,管理当局只能通过管制来决定让谁上市。由此,行政干预和黑箱操作问题就不可能根治。

2.2 资本市场规模太小,无力满足大规模资产重组带来的交易需求。尽管90年代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市价总值和股票筹资额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8.6%和22.7%,但股票市场的总规模仍然偏小。另一方面,由于其它类型资本市场发展缓慢或基本没有发育,因此资本市场的总体规模根本不能满足企业融资和资产重组的需求。

2.3 市场投机性过强,难以有效配置资源。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关联交易严重、大机构操纵市场、恶性炒作等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导致市场波动性过大,投机性过强。无论是个人散户还是机构大户,往往抱着“赌一把”的心理进行短线投机活动。上市公司的价格与价值发生严重背离,相当多的股票价格不再以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为基准,以股价和股票现价总值为标准评估企业经营状况的国际通行做法完全行不通。甚至出现了劣质企业股价高于绩优股、ST股票受到大力追捧的不正常现象。显然,这样的市场不仅无法吸引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投资者进入,而且也很难发挥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2.4 上市公司质量低下,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上市公司的质量既是保障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条件。但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上市公司质量低下、经营业绩整体下滑的问题。据有关专家分析,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呈逐年递减趋势,而且递减的速度之快超出了人们意料。可以说,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指标基本上是靠新上市企业维持的。中国股市的上述现象,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不彻底,未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未能建立经营者的市场选拔机制以及市场“有进无退”、“有生无死”等问题的综合表现。在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感受不到来自股东的压力和市场真正威胁的情况下,我们是不能期望仅靠经营者个人的觉悟来搞好企业的。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证券交易所是信息量最大、交易活动最为透明、监管最为严格的一种资本市场形态。如果在这样的市场中上市企业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的话,投资者又如何能够对资本市场持有信心呢?市场又如何来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实现优胜劣汰呢?让劣质企业支配稀缺的资金,本身就是对资本市场机制最大的扭曲。

3 对完善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3.1 调整发展资本市场的战略,修正现有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中国资本市场自诞生以来就负有为国有企业解困的使命,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不清,而且也带来了政策取向的矛盾性,诸如股市畸强债市畸弱;股票、债券发行上市标准明显倾斜;上市股票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场外交易时而被默认时而被取缔等,都是这种矛盾性的反映。为了保证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有必要对其发展目标和核心功能作出准确定位,否则资本市场的混乱就是不可避免的。其实就本质意义来说,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正是据此功能,资本市场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监管体制,都应以培育规范的、无歧视性的、高度竞争和高效率的市场为目标。如果为了实现政府的某些特殊要求而人为地限制资本市场的范围和市场主体,则必然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5)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显著发展,资本市场的成熟也促进了金融体制与经济体系的完善。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发展过程中,资金起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而作为重要的运营方式之一,资本运作已成为分析并衡量企业经营成果不可或缺的一项因素。在此种情况下,企业为实现资本的积累与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就应当注重资本运作的开展,通过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本运作效益的全面提升。

一、我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自加入WTO以后,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除了外资已经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流向了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外,沿海地区的外资也逐渐流向内陆地区。[1]对于各大企业而言,其经营结构与经营水平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然而,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开展资本运作的时间不长,还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企业的资本市场功能缺乏完善性

经调查分析得知,企业资本市场功能缺乏完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由于不具备完善的资金风险定价以及资金运作风险评价两项功能,使得我国证券交易市场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在企业上市方面存在不小的误区,一些企业甚至打着上市的幌子来开展圈钱交易。此外,有的企业不具备强有力的社会责任心,通过欺骗散户股民来达到维持高股价的目的。(2)过度发挥资本融资功能。部分企业把资本市场当作一项重要的融资渠道,并通过收购、合并企业的方式来引起大众的注意,进而实现股票价格的抬高,营造一种生产经营良好的假象。(3)在资本市场中,资源配置功能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基础型与支柱型产业在上市公司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不少投资人员对这一现象不够重视,导致市场对长期投资资产的价值认可度不高,市场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相关政策轨道发生偏离,对基础产业的发展及总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2]

(二)未能充分优化企业资本市场的融资结构

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即为“融资运营”,当前,企业主要采取的是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考虑到这两种融资方式均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因而为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就需要根据资本市场及自身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融资方式。企业在开展银行借贷等外部股权融资之前,应先选择内部直接融资方式。但是直至目前,企业较少应用自行发行的债券与股票,更多的是选择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这一做法给银行带来了不小的风险,企业也必须背负较高的银行债务负担,并且给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三)不具备健全的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结构

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健全的资本市场,大大降低了资本运作的效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本市场现有的中介机构不具备高度责任感与独立的工作氛围,对客户的服务态度比较差,有的甚至还会出现坐庄等违法事件。(2)缺乏资本市场机构的投资者,难以全面开发市场信息,导致信息传播滞后现象的出现。(3)证券市场不具备完整的信息披露,除了无法及时传递信息外,信息披露分布状况的问题也比较大。(4)资本市场监管工作不到位,未能充分发挥监管体制的作用,并且在证监会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政治色彩。

二、解决企业资本运作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资本运作管理及相关机制的创新力度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促进资本运作的长远发展,并顺利进入到资本化市场中,做好管理与体制的创新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企业各项生产及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对资本的运作与管理,此为企业资本运作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所在。在此种形势下,各大企业就应当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产权管理制度,在完善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内部控制力度的基础上,实现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

(二)加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当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运作成本过高时,就会对企业的生存及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为增加企业资本价值,确保发展所需资金,进而实现良好利润的获得,做好资本运作成本的控制工作意义重大。具体来说,企业应当从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及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来对融资比例进行调整,并借助经济杠杆指标来对资金成本进行调整与严格控制,从而实现自身资本结构的全面优化。我国大部分企业当前资产负债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从长远角度考虑,应当对债务及股权的融资比例进行调整。[3]其中,相比于银行借贷的成本,债务融资的成本要更低一些。因此,企业为有效减少生产经营中受到的压力,并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应当将债券的融资比例进行适当增加。

(三)注重企业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任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均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然而实际上,我国不少企业不具备高能力、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未能及时向企业的资本运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材料,进而大大降低了资金运作的效率。而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一种综合管理方式,资本运作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把握能力以及试剂操作能力等,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此,企业就应当高度重视员工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企业资本运作效率及质量的全面提高。

(四)加快完善市场信托体制的建立

作为我国的一项新兴市场,产权交易及信托凭证市场尚不成熟,在市场中的占有程度及发展规模还存在不小的局限性。但是,这些市场依然有着积极的发展趋势。因此,为将企业资金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共同发展,就应当充分利用这些小规模的融资方式。[4]

(五)将企业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现阶段,可用的融资方式较多,对于企业而言,不可采取同一种方式来开展资金运作,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合作使用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例如,可将股权融资方式应用在风险比较高的项目中,而对于风险比较低的项目,则可应用债券的融资方式。

三、结语

随着国际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其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以及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此种形势下,企业为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促进资产快速增值,实现最大化目标利润的获得,就应当从创新资本运作管理、优化自身资本结构、加大员工培养力度、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信托体制等方面出发,充分搞好资金运作工作,最终实现企业与市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大唐集团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杨国.企业资本运作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论坛,2010,6(08):91-92.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企业之间以集团形式存在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集团企业是以一个或者多个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以资本联结为主要纽带,把多个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具有多层次结构、以母子公司为主体,经济上统一控制、法律上各自独立的多法人、多元化的联合体。这种联合体产生了单位企业无法实现的协同效应和组合效应,获得了庞大的规模经济。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高级发展形势,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它代替了市场机制,增大企业个体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集团内部产品与劳务交易引起的技术、管理技能以及资金、利率的流动,使得集团企业创造出了内部市场与交易体系,如:有关产品与技术、管理技能的内部产品市场;有关劳务、人员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有关资金、利息的内部资本市场。前两者是指集团内部的实物流动,后者是指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实物流动一般伴随着资金流动,在这些集团企业内部形成的市场中,内部资本市场起到了核心作用,主要职能是实现资金的内部融通和投放,目的在于提高集团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一、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内涵

一般认为,外部资本市场是用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的,然而企业内部也存在着资源配置问题,特别是对大型的企业集团而言,内部资源的配置对集团价值有重大的影响。现代企业理论明确地把有关内部资源配置的问题称作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相类似,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集团内部资源配置的场所,它的主要职能是资金的内部融通和投放,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集团的配置效率。

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简称ICM),根据其产生的根源和自身特点可理解为存在于业务经营多元化、组织结构多层级的企业或集团企业内的资本配置机制。与为企业提供的资金的传统外部资本市场,(External Capital Market,简称ECM)相比,内部资本市场是伴随企业组织形式的演变和多元化企业经营浪潮的兴起而逐渐形成的。

二、企业集团内外部资本市场的比较分析

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根本区别在于:外部资本市场完全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而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则是在权威和契约的双重作用下完成其内部交易的。与此同时,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是外部资本市场在集团内部某种程度上的延伸和替代,而且内部资本市场的大小和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资本市场上交易成本的大小和交易效率的高低。

传统的外部资本市场其根本局限性在于它是一种外部控制工具,而内部资本市场具有内部控制的特征,它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和组织机制两种方式来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与之相适应,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采用的是集中的融资和投资方式,即企业集团将其所有的资源置于集团总部统一的所有权支配之下,高效率的融通资金和使用资金是具有内部资本市场的企业的重要特征。

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优势:

第一,多元化企业集团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有利于制订优化企业的多元化竞争战略。企业集团的投资大多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即用金融资本整合产业资本,走一条收购、兼并、整合的扩张之路,选择集中度不高的行业大举进入,打破原有的行业布局,加速行业整合的步伐。

第二,相对于传统的外部资本市场而言,内部资本市场在审计方面具有优势。各分部的经理是集团总部的下属,所以对分部经营的记录无论是账面资料还是保存的文献都可以随时进行审查,出现问题时集团总部能及时获悉。另外,总部能使各个分部之间更加相互合作,将内部信息透露给外部常常被视为是不忠行为,而各分部之间的信息披露却被看作是集体合作行为。而这些是外部资本市场难以做到的。

第三,由于内部资本市场的内部控制特征,它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产生激励机制,如市场激励机制和组织激励机制,也就是可运用金钱或其他方式。工资和奖金可以依据业绩进行调整;而职位的升迁、岗位的变换同样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第四,在内部资本市场中,资金收入并非自动流向其产生分部,而是通过内部竞争加以分配,分配的标准则是资金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内部流通与调整的成本较低,内部资本市场可分阶段进行其投资的决策过程,即可依据前一阶段的投资效果决定追加投资的变化。这种内部投资的决策方式既可行又有效率。

三、我国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形式

目前,我国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集团企业内部资金借货

集团内部贷款是内部资本市场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集团企业内部的资金借贷行为非常普遍,基本上每一家属于企业集团的上市公司都曾发生过或正在发生集团内部的贷款。集团内部贷款也是我国集团企业最常见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方式。

(二)集团企业内部的产品或服务往来

通常认为内部产品或服务的购销也是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渠道之一。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与股东、子公司、兄弟公司发生的交易关系,主要包括因销货关系而形成的应收应付款和因借贷关系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往来款项。集团企业内部资产、股权的转让集团内部各企业为了资产、资本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或者将长期资产变现,可以在集团内部进行资产、股权的转让。这种转让也是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常见形式之一。

(三)集团企业内部的担保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担保分为对外部企业进行担保和对集团企业内部的担保。就对内担保而言,集团企业本身构成一个资源配置市场,在外部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集团企业可以利用本身优势,用经营状况好的子公司为内部需要资金的公司提供担保,从而促进集团企业整体利益的发展和整体价值的提高。

(四)集团企业内部的资产租赁

集团内部资产租赁是集团企业内部调剂资源的一种方式,在我国集团企业尤其是拥有上市公司的集团企业经常使用。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披露信息分析时,经常会看到上市公司与所属集团企业进行内部资产租赁的交易出现。集团内部租赁由于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基本都具备融资租赁的特征,因此可视为一项资本融通的行为。

四、我国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改善、治理与发展并重

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虽然会缓解企业外资本市场融资约束、能抵御企业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分散经营风险以及可能实现组织租金的创造,但也会加重企业的治理问题。面对这种矛盾,企业应该坚持改善、治理与发展并重。

(一)实现股权多元化,降低非流通股的比例

对于国有企业存在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不对称,最好的方法是让外部的股东拥有对公司“用手投票”的权利,而要实现这种权利就必须使国有股的股权比例降低。

(二)采取长效激励机制

为了缓解管理层(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控制和经理人寻租问题,可以对集团CEO和部门经理人员的报酬设计,在考虑基本薪金的基础上,充分采用风险收入;在考虑现金收入的基础上,充分采用期权报酬。使集团CEO和部门经理人员的未来收益与企业的长期收益相结合,实现企业集团的价值保值增值,进而缓解管理者控制权和经理人员寻租等公司治理问题。

(三)强化公司信息披露机制

在控股型企业集团中,内部资本市场交易更具隐蔽性,再加上控股股东和管理层的机会主义倾向,使存在内部资本市场交易的公司具有更强信息优势,从而引发公司治理的难度。所以加强此类公司的信息披露机制,建立全方位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加快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建设

由于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治理问题,使企业必须发展外部资本市场,即完善我国的股票市场、构建真正市场化的银行体系,最终实现内部资本市场与外部资本市场的均衡。另外,活跃的经理人市场,会根据管理者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和在业界的评价等,对管理者的价值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果管理者在业界声誉较差,那么其未来收入预期将会降低,更甚的情况是在经理人市场失业。对于已经受聘的管理人员,其不仅会受到来自企业内部的挑战,而且会受到企业外部经理人市场的竞争,从而促使其努力的工作。所以,建立活跃的经理人市场对缓解公司治理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改善董事会结构,增加外部股东的数量和独立董事的比重,对董事实施股权奖励制度,分离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务,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其次,要对独立董事的报酬、素质、权责利等标准进一步界定。独立董事除领取津贴外,不得接受公司其他任何咨询、顾问或补偿,切实保证独立董事在经济、人格和利益上的真正独立。再次,强化公司监事会的功能,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作用。最后,完善审计委员会的建设,突出内部审计的机构的相对于经营管理部门的独立性,使其对经理人员实施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成为可能,从而较好地解决公司治理结构中信息不对称及委托等问题,促使公司治理结构不断趋于完善。

(六)约束内部资本市场交易行为

由于我国企业往往通过控股公司的组织模式进行多元化投资,实现企业的扩张,多元化投资的控股公司本身可以看作是内部资本市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子公司间及母子公司间因各种交易而引起的资金流动,则是内部资本市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行为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对内部资本市场的交易行为进行约束。

参考文献:

1、周波.集团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浅析[D].贵州大学管理学院,2003.

2、彭惠文.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研究[D].湖南大学,2003.

3、袁奋强.我国内部资本市场:改善、治理与发展并重[D].兰州商学院,2008.

4、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J].管理世界,2003.

5、冯丽霞.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交易与租金[J].会计研究,2006.

6、郭旺.国外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理论及借鉴[J].技术经济,2004.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7)

一、科学发展观是资本市场发展和理论创新的指南

中国资本市场从建立开始,就是一部金融理论、市场化理论和改革实践的创新史,没有邓小平南巡讲话关于资本市场试验的思想支撑,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很难设想会有资本市场的今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我们肩负的压力依然很大。两极分化不代表富裕,有一批财富500强不代表国强。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要在经济上复兴强大,由中等收入水平向发达行列迈进,必须成功跨越“转型陷阱”,必须既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又更要结合好自己的国情特点。近年来我们结合国家经济转型大势和山西转型综改实际,探索提出了以城镇化、资本化、金融化“新三驾马车”助推经济转型的理论思考,得到了基层各级党政干部的认可和欢迎,在指导基层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应带动了区域资本市场工作。

面对中国经济正处在一次新的转型期,面对具体工作中存在的迷茫情绪,说明未来经济转型迫切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创新。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前沿和高端,资本市场顺应国家大势的改革创新正在全面启动,监管工作者和市场服务机构既要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又要勇于开展一线工作的理论创新。资本化和金融化都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需要资本市场给力,需要资本市场机构和工作者担当。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结合十的规划部署,深刻认识资本市场在转型期的客观历史地位和重大社会责任,真抓实干,做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

二、资本市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资本市场可以助经济发展向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转变;GDP和人均收入翻番,离不开资本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动力支持和居民收入渠道多样化、证券化的支持;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创新、支持工业体系建设和提升工业技术层次、支持城镇化建设融资等方面提供新增量的作用,弥补银行信贷不足,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大潜力所在;在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不足、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注意协调平衡各地区关系,通过资本市场优先支持中西部发展是雪中送炭、效能最大化,需要我们帮助中西部地区克服“排队理论”的束缚;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影响着经济运行机制的效率性、公平性,资本市场融资和并购功能发挥程度、市场容量大小、市场定价能力等方面,都影响了跨国企业数量、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上市公司等资本市场相关主体能否从根本上尊重广大中小股东权益和呼声,实际上是社会民主进程的重要标志和引导力量;面对股民的投诉和意见,真心实意地去调查、了解、化解,事关人权是否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也反映了我们如何摆正政府机关和干部与人民之间的鱼水关系和位置。围绕股民投诉接待、处置、投资者培育与保护,这些都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市场环境本身就影响社会文化和文明形成,资本市场客观形成的公平、透明、诚信、规范、竞争、前瞻等社会文明,对于先进文明素质的培养意义显而易见;资本市场有针对性地支持文化产业上市,创新适合文化产业要求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让资本市场规则适度包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使广大的文化产业受益,使文化企业上市后的作用得到更大发挥,最大限度支持文化软实力建设。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通过资本市场机制培育教育产业,是对公共教育体系的重要弥补;通过资本市场多层次多样化融资和金融服务,支持广大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于就业有直接推动作用;发挥资本市场对社会保障基金和保障产业的支持作用,可以很好改善当前保障基金面临的尴尬局面。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重大进展:这个目标将得益于资本市场融资机会的配置以及市场投资导向的引导作用。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市场需要发挥更积极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四个着力点”:一是资本市场作为最佳资源配置平台,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发展冲动,提供发展动力;二是提供多渠道资金供给动力、退出机制,为创新参与各方提供财富增值和实现渠道;三是通过并购重组促进创新能力的整合、价格信号作用引导创新走向;四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产业集群,不仅丰富现代产业体系,而且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与其它产业发展的嫁接;五是高效率融资通道、并购优势、套期保值业务,都可以增加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一是通过资本市场平台、股份制和股权文化的作用,有助于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之间的共存共荣和互相融合;二是通过尊重、引导和利用资本市场的配置功能,可以减少宏观调控行政政策手段直接面对经济生活的做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三是解决好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短板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四是丰富金融产业体系的企业主体,在证券、基金、金融控股公司层面加大民营化力度,破解金融业“民营歧视”,是落实“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的重要举措;五是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创新金融模式,提升资本市场创新能力、服务能力、控制风险和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对于“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具有内生意义。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发展并购基金,帮助企业并购海外技术和企业,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新途径;二是发展风投、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板市场、产权和技术交易市场,鼓励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创新,可以推动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三是科技创新型高新技术类企业上市和利用资本市场多样化融资工具,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体系、融资机制和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和金融两轮驱动;四是资本市场提供的风险共担共享机制,有利于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资本市场作为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平台,既可以迅速集聚大量资金,为结构调整开辟增量资金渠道,又可以有效引导各种生产要素、优势资源向核心区域和政策扶持区域集聚,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二是资本市场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创新有效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思路和工具,有利于发掘城乡一体化这个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中部崛起是国家大战略,要克服微观束缚,尤其像山西承担国家唯一全省域转型实验任务、又有得天独厚转型条件的省份,如何也像对西部一样,得到资本市场特别支持。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是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融资支持可以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二是在资本市场层面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有效汇集资金、升级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节能减排和生态补偿与保护;三是资本市场的话语权形成机制和风险管理功能可以助力国家能源安全和海洋强国建设。

由于思想解放程度、创新能力等影响,深化金融改革虽然不断推进,但现有金融业态、金融工具、产品开发能力和服务能力还不能有效促进富裕的金融资源与饥渴的企业需求之间对接。这启示我们还要进一步大胆解放思想,改变坐商模式,只要企业需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都应该拓宽视野、努力创新。

四、在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方面发挥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应主要依靠发展资本市场、发展资本市场资产管理机构,推进资产管理业务和工具创新。扩大社保基金筹资渠道、建立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需要政策放松和工具创新,为社保基金嫁接资本市场投资创造安全通道和手段;同时调动这些基金更好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需要资本市场研究创新和融资支持,培育适合中国特色的养老产业和企业,这可能是未来一个很大的朝阳行业。

五、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

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作用和融资支持作用。发展海洋经济是重大战略选择,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支持重点,要通过资本市场话语权、提供套期保值等发挥助力,资本市场各类机构,特别是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应积极投身其中。

六、以十的战略视野推进山西资本市场工作

一是监管机构要解放思想,转变作风,加大工作力度。监管人员要准确把握金融创新发展的脉搏,打破固有的传统思维,积极改进工作作风,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便利。今后工作应注意着力为市场主体提供宽松条件、适宜环境、公平机制和有效激励,鼓励中介机构帮助企业搭上资本市场快车道。努力克服思维专业化、标准化和固化习惯,培养站得高、看得远、思得广、虑得周、敢为先、求上乘的思维习惯、工作境界,把资本市场工作更好地与国家经济社会衔接起来,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地展示资本市场的功能和成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各级党政干部唯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超越自我,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落伍;唯有实事求是、实干巧干,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才能不断创造佳绩做贡献。

我们将组织好十精神的学习,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引领干部以十的战略视野推进山西资本市场工作。努力做到“三加快、三加大、三推进、六加强”:加快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加快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做优做强,加快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加大上市公司再融资工作力度,加大多样化直接融资创新力度,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力度;推进证券经营机构服务创新,推进企业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创新,推进资本市场宣传和培训;加强投资者保护,加强证券期货监管,加强资本市场环境建设,加强服务区域经济战略研究,加强利用资本市场配套工程建设,加强队伍战斗力执行力建设。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8)

一、资本市场的概念

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市场理论是最有争议的一个领域。由于资本工具的复杂性、实践性和多变性,导致人们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很不一致。于是对资本市场概念的界定有着很大的差异,人们几乎可以在任何角度使用它们,并且在不同的场合赋予它们不同的内涵。根据多数人的理解,资本市场,是指长期资金市场,经营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借贷业务,它是长期资金融通的场所,在我国称作长期资金市场。它由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共同组成。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又统称为证券市场,证券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活跃、最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资本市场是转让资本财产(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资本物品)的市场,实际上就是资本生产要素市场,显然,资本市场是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资金交易关系或融通活动的总和。关于资本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学术界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是以融通长期资金为目的的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关系的总和。与此相适应,资本市场不仅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而且还包括非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市场及其他一切筹措和运用中长期资金的市场和中介机构。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主要由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产权市场三大子市场所组成。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市场不仅包括短期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长期资本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人才智力资本市场(主要是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家市场)不仅包括有形资本市场,而且要发展无形资本市场主要是高科技和专利市场)特别是要发展产权市场,这是进行资本经营的关键。最后,还有学者指出,资本市场属于金融市场的别称,货币市场以及银行信贷市场也应包括在其中,笔者倾向于多数人的看法,认为超过一年以上的融资和投资活动都属于资本市场范畴。

具体来说,资本市场可分为广义的资本市场和狭义的资本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可分为储蓄市场、股票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狭义的资本市场又称证券市场是政府公债、公司债券、股票及其衍生产品等有价证券发行与流通的场所。其中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笔者为了更好的阐述本文观点,对资本市场采用了狭义的概念,即将资本市场的内涵界定于长期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二、资本市场的特征

目前,虽然各个资本市场由于受各国和各地区的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彼此存在很大差异,但同时由于各资本市场在动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必须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借鉴别国成功的运作和管理经验,遵循国际惯例等,所以又具备了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对这些重要的特征加以认识和了解,是目前发展中资本市场理论研究中的重大课题,对于培育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实际的意义。

资本市场同一般的商品市场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市场参与主体的广泛。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债券市场,市场参与主体众多,包括证券发行人、投资者、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等证券交易中介机构、证券咨询服务机构、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等。

2.市场交易对象的特殊性。资本市场交易的对象是特殊的商品,是一种由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在内的金融商品。人们购买证券的目的在于获得超过当初投入资金的额外利益,即证券的价值在于能够带来投资利益。

3.市场投资种类的多样性。为了繁荣资本市场,增强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式是多样化、灵活化的,既可以进行现货交易,也可以进行期货交易、期权交易、股票指数交易等。

4.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随着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趋势逐步加大,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证券市场,无论是交易规则、交易对象的趋同性,还是证券市场参与主体范围的对外开放,均表明各国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

5.管理严格,运作规范。完善的资本市场都拥有独立、健全的证券管理法规,实行严格的市场管理体制,并借重于政府与法律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证券市场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即从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和中介组织都实施严格的管理,达到切实保护投资者的目的。其二,每一个环节都是明确的管理重点。在对发行市场的管理方面,管理的重点是“公开性”,管理当局要求发行公司必须如实公开自己的基本情况以利于公众监督。具体措施是实行证券发行注册制:在对交易市场的管理方面,偏重于强调交易行为的公正。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9)

1.完善的金融市场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质量高度依赖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存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可提高资金融通效率,降低融资成本,使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部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促进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金融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不仅依赖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各自的发展状况,而且依赖于二者的关系是否协调。金融市场是一个整体,作为其组成部分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具有各自的服务对象和市场工具,发挥着不同的职能作用。

货币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下的短期资金融通和借贷的市场。其职能在于提供短期流动性和调剂寸头盈余。存在发达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解决经济活动中收支脱节的矛盾:借款人在货币市场上可获取资金,满足季节性和短期性资金需求;放款人则可利用货币市场进行资产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放款的收回额和新增额,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货币市场还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场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效果,都会立即在货币市场上得到反映。货币市场在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发挥利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经济运行上,具有重要作用。在发育完善的金融市场中,分析货币市场状况的变化还有利于借款人和放款人根据自己对长期利率的预测,来决定参与资本市场的时间。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人们利用资本市场主要是为获取扩大生产经营所需的长期发展资金。此外,资本市场还具有调动储蓄资金,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建立富于竞争性和清偿性的金融体系和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完善的金融市场中,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一不可。二者都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任何一部分发育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参与者在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流动性问题都难以解决,因而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个市场的完善,互以对方的完善为前提,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资本市场的运作离不开货币市场提供的服务和短期资金的调剂。一般来说,资金进出资本市场需要通过货币市场才能实现。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育是否完善也直接影响货币市场的发展。没有健全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上剩余的的短期资金就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流人资本市场,转化为长期资金。由于资金的逐利性,这部分资金就会在缺乏规范管理的情况下,通过不正当的渠道流向发育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回报率高的投资领域,这极易诱发较大的金风险性事件,造成金融市场振荡,扰乱正常的金融秩序,也将阻碍货币市场的稳定发展。

在目前的条件下,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就是在推进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注意相互间的协调配合,以促进金融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

2.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正在进行重大变革。变革的重要内容是由直接控制转向间接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十分迅速,银行之外的金融机构创造的信用量不断扩大。为此,直接控制形式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已不能有效地调节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利率水平,失去了对经济和金融的有效调控作用。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形势要求,中央银行为保证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将直接控制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转向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

间接调控方式的货币政策工具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它通过市场影响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行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信用总量发生变化,实现用货币政策手段调控宏观经济与金融运行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利用间接调控方式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存在一个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协调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一方面,由于完善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能够灵敏地反映市场信号,中央银行根据其反映的经济和金融运行状况,并结合其它宏观经济指标,才能制定出特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实施方案。同时,中央银行还要在货币市场上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操作。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图只有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才能传导到实物经济部门,发挥调控经济和金融运行的作用。如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吞吐国债,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储备的松紧,进而导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上述变化从成本和流动性两方面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行为,导致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

同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还促使投资者通过证券二级市场,进人或退出资本市场,导致资本市场上资金量变化。资本市场上供求关系变化促使证券价格变化,即资本市场收益率变化,也将进一步导致证券发行利率变化。最后,银行贷款利率和证券发行利率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行为,使社会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变化。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两个重要环节,存在发育完善和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才能保证货币政策操作的效果。中央银行要有效地在货币市场上进行货币政策操作。首先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货币市场发育规范,并且有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中央银行市场的行为不造成巨大的振荡,商业银行才能根据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市场操作导向调整其经营行为和资产结构,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通过市场传导出去。其次,只有存在规范发展的资本市场,才能将中央银行通过货币市场传导的政策意图传导到社会上去,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储蓄和投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最后,要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挥作用,还要求理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两个市场之间存在正常的、规范的资金流通渠道,才能保证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顺利进行。

3.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抑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革17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靠投资的高速增长支撑的,而投资的高增长,则主要是依靠银行的各项新增贷款的高增加来维持的。目前,尽管我国已在大多数生产要素的流通和分配领域基本实现了市场调节,但在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要素的资金的流通和分配领域,计划手段还发挥主要作用。

由于近年来对作为直接融资的证券融资限制较严,有价证券余额增长缓慢,使绝大部分社会闲散资金只能存在银行,并通过计划手段来运用,造成间接融资在我国融资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间接融资中,信贷规模和信货指标在控制银行贷款的总量和投向方面仍然发挥重要作用。这就阻碍了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使企业难以在银行之外寻求短期流动资金和长期发展资金,造成国有银行不仅要保证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供应,而且要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主要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低利率政策和投资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使企业不管效益好坏、代价多高都敢要贷款。这种状况,导致了信贷规模失控,制约了资金的使用效益,造成了大量银行不良资产,是诱发通货膨胀、形成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

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尽快改变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严重失衡的局面。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在引导资金流向和优化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转变单纯依托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局面。

4.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完善我国信用体系。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以银行信用为主,多种信用并存的信用体系,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滞后却严重制约着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信用之外信用发展程度很低,商业信用发展缓慢,有价证券发行余额在信用总量中的比重还非常低,我国贷款以外的信用总额与货币量Ml的比率1995年仅为21%,与货币量加准货币的比率为12.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的基础。商业信用基础薄弱,致使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债务关系不能契约化,信用不能票据化,担保、抵押、押汇、信用证、承兑、贴现等业务不能广泛推开,从而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造成银行信贷资金沉淀,直接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信用体系不健全,阻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企业难以运用规范化的信用凭证进行直接融资。目前企业间惯用的口头承诺和挂账信用,没有法律保障,直接造成企业间三角债的形成。票据市场发展滞后,企业难以运用票据贴现来解决其在生产和流通环节中出现的供求梗阻问题,企业之间的商业信用难以纳入银行信用的轨道,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用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拓宽证券等信用渠道,培育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强化信用观念,开发运用多种信用工具,提高金融深化程度,加大社会资金来源中的非货币性比重,是健全我国情用体系的重要途径。

5.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利率市场化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总体目标要求的改革方向。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利于培育市场化的利率生成机制和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

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直接引起银行准备金数量和基础货币的松紧变化,进而引起同业拆借利率的变化。由于短期国债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替代品的比较,因此国债利率和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也随之变化。货币市场利率的升降引起经济发展的冷热变化。市场参与者通过在二级市场上对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证券替代品的比较,以及对通货膨胀和货币政策的预期,来调整自身的投资行为。投资行为的变化影响长期证券的收益率和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长期利率的生成。根据资金使用期限的差异,在市场因素的作用下就会形成一个合理的利率结构。

总之,存在协调发展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央银行的行为才能通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证券收益率,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规范流动,并通过影响长期利率和资本市场影响人们的投资行为。在市场经济国家,股价指数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经济先行指标,其变化深受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原因就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分割,关系难以协调,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行为就不能通过利率的变化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规范流动,也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二.协调发展货币市场和

资本市场是现实的客观要求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阶段性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阶段性推进的体现。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78年到198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萌发阶段。1978年以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是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当时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乎垄断了所有信用活动,不存在银行之外的信用,也不可能存在金融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着手对高度集中的信贷体制和资金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并向各专业银行提出了提取法定准备金的要求。人民银行从1985年起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办法。不再对国有大银行实行层层下批指标,而改用上贷下存的办法;各国有大银行资金不足可以相互拆借。此办法的实施促进了资金的横向流动,为此后同业拆借市场的迅速成长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票据市场起始于1982年人民银行倡导推广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证,此后以银行承兑贴现为主的票据贴现业务发展很快。1985年人民银行在全国开始试办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但由于票据行为不规范,试点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票据市场的发展。此后我国货币市场中还相继出现了大额定期可转让存单市场和企业短期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在试点、探索中萌芽、发展,到80年代中期已初具稚形。但由于货币市场内部各于市场功能不健全,市场业务量狭小,严重制约了货币市场作用的发挥。

我国资本市场起始于1981年恢复发行国库券(5年期)。1983年后一些企业也开始自发地试行股份制,并发行股票。当时发行股票的企业未进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目的主要是集资,多数股票既保息又分红,且有偿还期。尽管当时的这种活动很不规范,但对萌发中国的股票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自身发育都很不完善,运作不规范,市场功能不健全,两个市场的关系协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1986年到1991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试点的起步调整阶段。在这个期间,资本市场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点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86年国家对已发行的国债在61个城市开始进行流通转让试点。同年沈阳建立了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开始办理国债买卖业务。新中国的第一笔股票交易1986年9月26日在上海进行。1986年开始把股票发行活动纳人中国人民银行的管理范围。1986年10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的暂行规定》,正式开始了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探索,全国股份制企业也不断增加。1991年底,全国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3220家,发行股票总额达75亿元,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89家。1990年底,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至l991年底两地共有lI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全年交易量明亿元,年底总市值109.6亿元。这一时期的股票发行活动逐渐走向规范化,股票自身已基本符合其本质特征。股票发行方式开始向国际惯例靠拢,股票交易市场试点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部分法规的出台,中国股票市场已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运作机制。

1986年1月国家体改委和人民银行决定正式开放同业拆借市场后,拆借市场交易量迅速扩大。1986年仅为300亿元左右,1987年猛增到2300多亿元,1988年上升到2621亿元。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市场管理措施,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混乱现象。市场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市机构混乱,拆借期限过长,利率过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干扰了市场的规范运作,也助长了1988年的经济过热和金融秩序的混乱。

这一时期票据市场的运作由于没有权威性的法律约束,加上企业信用意识淡薄,引发了不少票据纠纷和严重的资金拖欠问题。使票据的信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造成市场交易量萎缩。1988年我国基本停止了银行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

在整个试点的起步调整阶段,从整体上说,其运作还不很规范,在市场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上,两个市场都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都仅注重于市场内部的协调和完善,两个市场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现象。

3.1992年到1995年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试点的快速发展和规范阶段。1992年后我国又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货币市场上同业市场交易量迅猛增长的同时,违章拆借现象也十分严重。一些机构在资金拆借活动中乱抬利率,擅自延长资金拆借期限,甚至一些金融机构还通过资金拆借活动,把信贷资金投放到房地产市场和证券市场,造成了经济过热,助长了经济的泡沫化,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了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对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期限、资金用途、中介机构及运作规则进行规范,使同业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货币市场混乱的深层次问题。l995年前后货币市场上又出现了严重的证券回购违规现象:证券回购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期限长期化,资金流向不合理,存在严重的买空卖空和假回购现象;市场参与主体混乱,一些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和个人利用金融矾构的名义进行交易;市场秩序混乱,证券回购市场利率过商,投机风气浓厚,回购中的纠纷和资金诈骗案件不断发生。

1995年8月底,证券回购场内交易量为600亿元,其中80%的交易没有实券,年息在24%到28吸之间,所套取的大部分资金用于炒房地产、炒股票、炒期货,一些犯罪团伙还利用假回购骗取的资金进行犯罪活动,对我国金融秩序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

l992年后,我国资本市场也有较快的发展。随蔷股份制企业试点向全国扩展,股票发行量迅速增加,股票一级市场快速扩容,二级市场急剧膨胀。截止1991年底,深圳、上海、北京三大股市(A股、B股、法人股)上市已达235只,比l991年增长16.79倍。上市总股本达3409955亿元,比1991年增长12.25倍。深圳、上海两地股票总市值达3918亿元,比1991年增长32.13倍;年成交量达3534调亿元,比l991年增长85.28倍。成为世界股市史上成长最侠的新兴资本市场。在此期间深圳、上海股市实现了从柜台交易到场内交易、从手工交易到电脑交易、从实物证券到记帐证券、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转变,提商了市场运作效串。资本市场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的同时,也暴露出自身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资本市场缺乏正当的融资渠道,参与资本市场的机构投机色彩太浓,个人投资者的资金难以大量投人,市场缺乏长期投资者,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等。

支撑资本市场繁荣的资金主要来自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及预算外资金,市场繁荣的基础相当脆弱。由于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缺乏规范的资金融通渠道和必要的市场管理措施,导致大量资金在两个市场间盲目流动。一些金融机构受高回报率的诱惑,把资金从货币市场拆借到资本市场进行盲目投资。

多次发生利用同业拆借名义把大量银行资金拆到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使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到资本市场,其深层原因在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发展不协调。从货币市场的角度来看,以银行信贷资金为主渠道的企业短期流动资金相对来说较为充足。但在资本市场上资金来源则较为紧张。随着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的行政拨款和国有银行的固定资产贷款等融通长期资金的渠道迅速萎缩。而资本市场的市场基础蹲弱,规模狭小,并且受到严格控制,难以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这种状况是造成我国经济运行中短期资金长期化现象的客观原因。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货币市场不得不承担部分资本市场的功能,其结果扰乱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正常的资金流动,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加大了资金运行风险。1993年下半年以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宏观调控,治理金融秩序的政策措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以规范调整为主调,在规范中求发展的时期。通过制定法规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规范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使资本市场秩序有明显好转,市场运作逐渐纳入了“统一、有序、理性、流动”的轨道。这时期证券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功能日趋完善。截止1995年底,全国上市公司总数已达323家,总股本765亿元,股票市价总值调3474亿元。有20家企业到境外上市,加上国内B股,累计筹集外资61.3亿美元。全国还设立了73个投资基金,有31个基金在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和一些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上市交易。此外债券市场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市场日益活跃,通过并购实现股份公司所有权乃至经营权的转移,促进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全面发挥。

4.从1996年年初开始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试点探索阶段,进入了初步发展时期。年初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开通,放开了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自行决定。初步形成了信息共享,统一报价,集中交易的市场体系。票据法的正式实施,提高了票据的信誉,规范了票据融资行为。加上中央银行扩大票据承兑贴现业务措施的逐步实施,为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中央银行还加强了对评判回购市场的清理规范,并要求银行与其所办的证券机构脱钩,对金融业和证券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建立关系协调、运作规范、管理严格的货币市场体系,逐步消除货币市场中存在的市场分割和黑市交易问题,控制市场风险,使货币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10)

一、集成创新是新型工业化条件下民营企业的必然选择

(一)民营企业必须走集成创新之路

民营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主体、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城市大工业的支撑,是企业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处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层,目前其正处在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提高素质的关键时期。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新形势,加快民营企业创新步伐,对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经营知识化的新趋势和新型工业化对企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现实,民营企业创新需要一个全新的战略模式——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理论认为,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其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是一种多维的、系统的、整体的创新。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科技、产权、管理等内容;创新是全方位的,其体系涉及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诸方面;创新主体既包括企业自身,也包括地方政府在内;创新有多个层面,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协同性的特征。总之,只有全方位、系统、持续不断地集成创新,才能谋求民营企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本市场是民营企业实现集成创新的重要平台

资本市场主要是通过发挥其三大基本功能而在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包括对资本资源的配置功能,对资本资产的风险定价功能以及为资本资产提供流动性功能。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功能作用的发挥,是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的微观主体企业为基础的。因此,适应资本市场要求,加快民营企业以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技术进步为内容的集成创新,是民营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

1.加快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适应市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的首要问题。“苏南改制”的经验告诉我们,产权清晰的公司制和私人企业将是我国民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民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讲求实效。目前可行的办法是逐步引导民营企业朝着产权清晰的、规范的公司制企业方向发展。具体做法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条件许可时可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一些规模大的、资产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可推行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制度。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组织管理制度创新。产权制度改革不是民营企业改革的终点,治理结构改革才是民营企业改制的根本。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企业创业初期采取个人业主制或合伙制组织形式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这的确是其决策效率较高、经营机制较灵活、凝聚力较强的体现,因而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但是当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之后,就迫切需要突破自身组织管理模式的束缚,到外界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显然,公司制企业组织方式无疑比业主制和合伙制企业组织形式更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其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自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从而使形成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一关系、董事会与监事会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也成为必然。

3.加快技术创新,推进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是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的关键。同时,创业投资是将资金要素和知识要素结合起来的必要环节,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工具。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在选择优质的投资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对推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民营企业创新

(一)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

1.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界定。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指面对质量、规模、风险程度不同的企业,为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的资本要求而建立起来的分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根据资产的存在形式,资本市场可以划分为证券资本市场和非证券资本市场。证券资本市场是指证券化的产权交易场所,主要指股票市场。按照不同市场的上市标准的高低不同,可以依次分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非证券资本市场指企业资产尚未实现单元化、证券化的企业进行整体性产权交易的场所。它与证券资本市场最大的区别在于,这里不仅有标准化合约的股权交易,还有非标准化的交易方式,如协议转让、竞价交易、招标转让、合作开发等等。我国近几年在各地广泛兴起的技术产权交易所,就是非证券资本市场的有形场所。

2.我国民营企业呼唤多层次资本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将促进资本与民营企业的融合,推动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民营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体。当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却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用超常规的思路,即充分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来服务民营企业。但是,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实行严格的上市公司标准,使得民营企业远离资本市场。为了实现民营企业产权的流动性,开发民营企业的市场价值发现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必须打破上市资源的瓶颈约束,建立起为民营企业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二)建立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1.稳步推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积极稳妥地推动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入主板市场,对于带动其他民营企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意义重大。目前,我国主板市场股票发行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调节为主的核准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为许多质优但攻关能力薄弱的企业进入证券市场提供了公平发展的机会,同时对拟上市企业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民营企业应抓住机会,创造条件,积极应对。第一,认真研究核准制股票发行程式。拟上市公司要做到业务、资产、人员、结构、财务等五方面的独立、规范改制、有效重组、减少关联交易、避免同业竞争等等。第二,选好信誉主承销商。在核准制条件下,信誉主承销商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上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为拟上市企业做好宣传工作。在核准制下,股票发行价格不再由发行人和承销商事先谈判确定,而是由供应方和需求方、投资者共同决定。

2.培育风险资本市场,积极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进入二板市场。我国目前,由于种种原因,现行的沪、深股市这两大主板市场和国债市场无法满足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这就有必要发展风险资本市场。(1)积极培育一级风险资本市场,为高新技术型民营企业成长提供“孵化器”。第一,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新生高新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商务、资金、信息咨询、管理培训与技术交流等相应的服务,发挥“孵化器”功能。第二,拓宽风险资金进入渠道。我国民营经济活跃,民间资本较充裕,如能促使民间资本从“休眠态”转为“市场态”,风险资金来源将大大增容,也将使风险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第三,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各地应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本地创业投资事业发展。努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创业投资,使创业投资逐步成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积极探索创业资本退出机制。允许创业投资公司以其注册资本全额对外投资,有效支持民营企业、高新技术的发展。(2)积极扶持科技型民营企业到二板市场上市。风险资本二板市场是专为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进一步发展提供筹资途径的一个新市场,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通道。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的根本差异在于其不同的上市标准,其上市对象多为具有潜在成长性的新兴民营高科技企业。各地政府及民营企业管理机构应积极组织力量对高科技型民营企业进行挑选,并帮助其在改制、资产重组、明晰产权、理顺关系、宣传推荐等方面作好准备,为创业板市场提供后备资源,使之能够获得上市资格。

3.积极推进区域性资本市场试点工作。(1)从民营企业实际出发,重点培育区域性资本市场。民营企业大多从事纺织、食品、建材、皮革、造纸、手工艺、机械等传统产业,从事新兴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的较少。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企业来说,主板市场门槛高、融资成本大,而二板市场门槛虽比主板降低许多,但其有特殊的服务对象,且上市评估费用高昂。因此,民营企业大量上创业板是不现实的。相比较而言,区域性资本市场更适合以从事传统行业为主的民营企业。第一,我国各地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基础。我国的一些地方早已存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但一直处于一定程度的地下状态,没有政策、法规的保护,资金运行成本和风险比较大。随着全国各地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改制的推进,大量以自然人持股为主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配合。第二,相对于主板和二板市场而言,区域性资本市场的门槛较低,一些在本区域内具有优势的企业易于进入这一市场融通资金,从而为这类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机会。第三,区域性资本市场可以为企业提供灵活的融资手段。在投资回报的比率和方式、股票和债券的互相转换、投资者管理权限的设定等方面它都可以进行灵活的设计。第四,融资成本较低廉。在区域性资本市场上,由于市场主体普遍规模较小,企业上市的有关费用将相对低廉。同时由于是区域性的市场,投融资双方更容易相互了解和沟通,中介机构的运营费用和管理部门的监管成本都相对较低。(2)加快政策创新,增强区域资本市场创新的政策推动力。首先,区域资本市场应坚决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遵守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监督管理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条例。其次,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和条件下大胆进行政策创新。政策创新体现着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方向。同时,政策创新也体现着政府工作的倾斜。(3)区域性资本市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企业、市场三个方面的协调配套、共同努力。第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建立和强化信用制度。信用是资本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要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以信用制度作为市场进入和退出的主要标准,对违约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在区域内建立统一的资信记录、管理、评价和披露制度,提高资信的透明度。第三,调整政府职能。地方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搞好市场准入与退出、政策适用范围、违规处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消除所有制歧视,维护区域内市场公平。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篇(11)

任何一个富有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经济体系都离不开稳定发展的资本市场的支持。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协调发展。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实践看,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已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表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金融结构转型,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促进中国经济体制和企业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为企业拓宽了外部融资的渠道,改变了企业单纯依靠银行贷款和财政拨款的局面;同时,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众多企业通过改制上市成为股份制企业,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步建立了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二、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提升金融体系的效率,分散金融风险和增强经济弹性。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制结构不平衡,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有绝对优势,这不仅降低了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还导致经济风险和金融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使我国金融体系缺乏必要的弹性,不利于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打破了银行间接融资独大的局面,不仅有助于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优化结构和提升效率,增强我国金融体系在未来抵御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转型。资本市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了许多变革。资本市场的发展带动了股份制公司在中国的普及,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完善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和会计制度,并促进信用制度的建立。同时,资本市场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带来财富效应的显现和理财文化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四、资本市场大发展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提升我国经济的全球竞争力。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调整,经济利益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分配,金融体系相对健全和资本市场相对发达的经济体,可以更高效地吸引和配置国外资源,使我国在新的一轮全球产业的调整和转移浪潮中占领先机。

但是也必须看到,资本市场是一把“双刃剑”,资本市场只有健康稳定,才能对经济产生正向推动作用,否则,就会对经济产生反向阻碍作用。

例如,从居民层面看,财富效应影响居民消费。股价的变动会引起投资者财富的变动,进而导致其消费行为的变动,这种作用显然是双向的。因此,要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应当促进资本稳定健康发展,增加老百姓的财产性收入。从企业层面看,市场有融资的功能,可以将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为企业成长“输血”,但如果市场动荡,投资者信心不足,会增加企业融资难度。从金融体系层面看,资本市场的分散风险功能影响金融稳定。只有让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才能不断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逐步改变企业融资过于依赖银行的现状,降低金融体系的风险。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对于我国资本市场作用和地位的质疑都是站不住脚的,同时,资本市场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所以,各方面应当共同努力,对我们的资本市场精心呵护,倍加珍惜,维护其健康稳定发展,努力使其发挥好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资本市场取得巨大发展,不足之处需逐步化解

截至2008年7月11日,中国A股、B股市场共拥有上市公司1661家,总市值18.72万亿元。投资者的数量与结构和前些年相比,均发生了实质性变化。近年来,一系列旨在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改善市场质量和结构,以及提高市场效率的重要改革举措,均取得积极成效。

例如,始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中国证券市场自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的股权流通制度,使得中国证券市场具备了新的发展条件。与此同时,一大批蓝筹优质公司的登陆,大大改善了上市公司的结构,成为A股市场的中流砥柱。

经过1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明显加强,上市公司质量不断提高,投资者结构逐步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市场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经济发展活力。

不过,在肯定我国资本市场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我国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很多方面亟待完善。股市近半年来的大幅震荡下跌,固然和许多偶然性的因素直接相关,例如:大小非纷纷集中解禁,大盘股IPO再度上路,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失衡;国际油价持续攀升,国内油电价格上调,投资者的加息预期浓厚;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引发投资者对经济前景和企业盈利增长的忧虑;通货膨胀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投资者对市场的预期。更重要的是,我国不成熟的资本市场存在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缺陷。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基础制度建设仍有待加强。我国股票市场至今缺乏做空机制,缺乏多空两种力量的互相制衡,限制了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充分发挥,降低了市场运行的有效性和稳定性。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的建设可以弥补单边做多的交易制度缺陷,以充分利用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来稳定市场供求关系。同时,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建设远未赶上市场本身的发展。大小非问题广受诟病的一个方面就是信息披露不够。因此,要继续加强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提高市场透明度,给市场一个稳定的预期。

二、上市公司治理有待提高。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规范发展仍存在若干突出问题。比如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似”,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运作流于形式,部分国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上市公司整体实力有待提高,内部治理和外部约束机制有待完善。

三、资本市场重融资轻投资。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应仅仅是企业的融资场所,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方式,这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而目前的情况是,大量企业不考虑市场承受力而过分强调市场融资功能,通过上市、融资等手段从股市“圈钱”的同时,却不注重上市公司的分红回报,不提高上市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不注意保护投资者利益,导致资本市场沦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也变身为投机的。这样的市场会助长投机行为。一个资本市场发展的根基则在于保护投资者,如果不保护投资者,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会极大地挫伤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剧市场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资本市场的不可持续性。

四、法律体系及监管体系有待完善,监管的有效性和执法效率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市场仍不成熟,存在一些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加之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法律体系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在很多方面仍存在比较严重的多头监管、监管缺位和监管标准不一的问题,整体监管构架并不完善。随着金融创新的出现,监管范围不断扩大,监管难度不断提高,对监管机构的协调能力和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我国资本市场,既不能盲目乐观,也不能对市场上存在的问题一味指责,应当认识到这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只有客观、理性、真实地认识股市的现状,把握股市的发展规律,以发展来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促使其逐步走向成熟。

治市为主、救市为辅,二者需要双管齐下

连连下跌的股市已经严重挫伤了投资者信心,大小非减持已经使流动性出现紧张,造成市场严重“失血”。仅仅依靠舆论的引导作用很难扭转当前的市场形势,有关方面必须共同努力,尽快出台一些具体救市措施,推出一些实质性的利好,否则,市场很可能就此步入漫长的熊市。在当前经济增长形势放缓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的持续低迷很有可能拖累整体经济形势,进而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政府采取果断的、具体的救市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保障股市稳定,更重要的是显示政府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和能力。

就具体措施而言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例如尽快出台措施进一步限制大小非集中减持,暂时停止发行新股和再融资,进一步调整印花税等。当然,救市措施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其作用“治标不治本”。本轮市场的暴涨暴跌,再一次暴露了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性。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采取针对性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否则,任何临时性的救市措施只能是饮鸩止渴。

一要继续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加快推进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要完善制度体系和与之配套的规则,应建立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这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股票市场运行机制,可以满足不同市场主体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有助于增强整个市场的稳定性,但推出的时机还需监管层的谨慎考虑。同时,要稳步推进创业板建设。

二是要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展股票市场的根本。多年来,受体制、机制、环境等因素影响,相当一批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运作不规范、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制约了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上市公司需在《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引下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股权激励机制,实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同时,上市公司的分红问题也需要得到解决。

三要确实提高监管水平。市场的建设应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政府有责任保障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针对当前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完善证券稽查执法体制,加强与司法机关的协调配合,依法严惩市场操纵、违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资金占用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要不断提高监管的预见性,针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新风险,提高认识水平,切实提高监管能力,防范金融风险。

四要正确认识股市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要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建立资本市场是为了通过资本市场的机制来推动经济发展,但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根基在于要保护投资者。因此,相关法规的制定一定要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包括信息披露、内幕交易以及基金老鼠仓等问题。只有监管到位,才能真正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

五要推动市场的文化建设。要推动健康的股权文化建设,促进资本约束机制的完善。上市公司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要把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化投资者教育工作,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投资者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投资者教育的长效机制,证券、期货、金融中介机构要将投资风险揭示和风险警示融入到各个工作环节中,以此作为对客户服务的一个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