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1 10:11:32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1)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1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特点

(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对教师素质、技能方面的要求

3.1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理论等相关知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必须站在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组织实用、高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自然而生动,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3.2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懂得灵活理教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巧妙的授课艺术修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促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完美整合,使多媒体教学课显得更加精彩纷呈,活泼高效。

3.4掌握独立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本领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3.5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听、练、查结合;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善导”,达到“激趣、引思”,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以下几条的原则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4.1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语言模糊性的特点为学生解读课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预示着课堂情形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完善地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出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机器转”的尴尬场面。

4.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精力的投放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使用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始终都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千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本末倒置。

4.3一致性原则

语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围绕着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也不应例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利用它声像结合的特点来创设情景,营造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它清晰且更替便捷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可以利用它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把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再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好地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5实践的效果

5.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网络氛围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课件创作,资料收集,创作思路与控制等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个人的特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课件编制,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等。

5.2 教研组教育科研氛围及校际交流

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全组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还有老师应邀参加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做精彩说课演示,获得一致好评。

5.3教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经过几年的研究、培训、实践,很多教师已基本上能做到上述要求,并正在逐渐完善。课件使用率在近乎90%以上。

5.4教学效率提高

多媒体的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例如,六年级语文课程的分块复习阶段,在课堂要进行知识总结与巩固训练等活动,若预先在计算机上设置好训练题,既省时、省力、便捷、有效地减轻师生负担,又加强了训练密度,提高了效率。

6 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由简单的片断演示、发展到课件、积件、乃至群体,在直观性、交互性、智能化等方面有了巨大的发展,已逐步广泛应用于学科教学。多年来,语文学科老师齐心协力,努力探索,从迷茫困惑中渐渐走了出来,将理论为教学实际所用,对理论的研究已经不再是生硬的教条与呆板的分析,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已经不再是刻意的摆设,而是转化为一种自觉与迫切的需求,表现在操作上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心态上从必然渐渐走向自由,渐渐得心应手。但是,毕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对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小学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索也必将是一个永远变化、永无止境,值得我永远边学习边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谢幼如,主编.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J].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3] 李克东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2)

1多媒体信息技术时代赋予了小学语文教学新的特点

(1)阅读:中国阅读学会会长曾祥芹教授从未来教育的角度,分别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2)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3)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得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可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整合,极大地激发学习动机、实现自主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协作式学习,为语文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重要的启示:能否以这种方式来构建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多媒体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化教材,模糊知识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发现问题,决定他的学习方向。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教师也由学习内容的传播者变成学生的学习导师、合作伙伴和学习顾问。教师的主要作用是知道学生如何选择学习方向、筛选信息、判断信息,这些实际都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丰富课程本身的内容。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构建新的语文课程体系,将使语文教育发生根本的变革。

2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思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在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基础上产生的建构主义,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在形成新一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一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

3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对教师素质、技能方面的要求

3.1 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

“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斯大林)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信息技术理论等相关知识应该有基本的了解,必须站在提高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战略高度,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组织实用、高效的课程素材,使课程的整个教学环节自然而生动,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彻。

3.2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懂得灵活?理教材,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内容的最佳呈现方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3巧妙的授课艺术修养

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促成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完美整合,使多媒体教学课显得更加精彩纷呈,活泼高效。

3.4掌握独立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本领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3.5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听、练、查结合;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善导”,达到“激趣、引思”,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4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应当遵循以下几条的原则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为了追求快速高效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必须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4.1灵活性原则

语文学科语言模糊性的特点为学生解读课文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预示着课堂情形的多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地估计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尽可能完善地制作出科学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便根据课堂实际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出现“学生跟着教师转,教师跟着机器转”的尴尬场面。

4.2 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备课中精力的投放和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使用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把“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而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始终都只能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千万不可喧宾夺主,主次本末倒置。

4.3一致性原则

语言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应围绕着这一核心任务而展开。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使用也不应例外。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电教手段的独特优势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可以利用它声像结合的特点来创设情景,营造和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它清晰且更替便捷的字幕来代替费时的板书,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可以利用它操作方便与容量大的特点,把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使知识体系更加具有系统性、条理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总之,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整合,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尝试、研究、反思、总结、再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师、学生的语文素养、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素养都得到较好地提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一定能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广阔的天地。

5实践的效果

5.1教师观念的转变

多媒体网络氛围下,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课件创作,资料收集,创作思路与控制等方面。取决于教师本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个人的特点。信息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关于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讲主要掌握WINDOWS文字处理、课件编制,收发电子邮件,网页编写等。

5.2 教研组教育科研氛围及校际交流

学校语文教研组以本课题研究为契机,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强化教研。教研组、备课组活动每周不少于1次。全组所有教师都参与了课题研究。学校还有老师应邀参加全国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会并做精彩说课演示,获得一致好评。

5.3教师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力

目前,国内对“课程整合”比较主流的理解是“把计算机技术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经过几年的研究、培训、实践,很多教师已基本上能做到上述要求,并正在逐渐完善。课件使用率在近乎90%以上。

5.4教学效率提高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3)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把它应用于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用这高科技的产物来辅助我们的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可以使学

>> 多媒体在科学课中的作用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课中的作用 科学课教学多媒体的运用探析 利用多媒体 上好科学课 多媒体在科学课上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手段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科学课堂中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英语复习中的妙用 浅谈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或学生自主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搜索达尔文进化论相关的资料。展开网上人机对话获取新知识,然后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从而了解到更多的进化论相关的知识。

此办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自己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老子》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而教学中我们老师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

以上几点并不能涵盖现代教育技术在科学课中的所有作用,仅仅只是一部分而已。总之,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关键在于巧用多媒体工具。只有巧妙地应用多媒体工具,才能发挥其在教与学中的辅助作用,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它,利用它,相信我们的科学课堂一定会出现一片更加灿烂的天空!

【作者单位:宜兴市周铁实验小学 江苏】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4)

传播学相对于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一个“小兄弟”。但它并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海纳百川,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呈现出聚散共生的趋势。近年来,传播学与文学等相关人文科学的交融,尤为引人关注。如何改变传播学学科范围的局限,打破学科壁垒的羁绊,需要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胸襟、多元的文化,而文学恰好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多元资源——方法、技法、审美、实用等,让我们在多位的视野、广阔的视域下探讨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寻求学科交融下传播学的发展之路。

本文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董小玉教授(以下简称“董”)与学生程赛博(以下简称“程”)就“文学与传播学交融”这一话题的对话。

程:董教授,你如何看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呢?

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受益。文学是人文学科、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文学可以为新闻提供坚实的写作基础,新闻写作离不开文学的典型选择、人物形象、情感因素、事件描述、细节刻画和语言个性。复旦大学黄旦在谈及自己由文学转向新闻学时曾说道:“我认为从中文转向新闻,评报是最好的方式,就是说要先会读报纸,这就如同赏析文学作品,看起来简单,涉及面却很广。”同时,新闻有助于我们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从传播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和传播学的渊源。传播学科建立的历程中,文学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科的分立与分工才使得两者分道扬镳,传播学偏向整合社会科学知识与方法,文学研究越来越脱离实用与语文识读层面,走向纯文学与美学的研究发展。

程: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董:新闻传播需要广博的知识面,从文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学科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其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可以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审视和研究共同的话题,并做到由点到面,融为一体,实现“1+1>2”效果。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文、理、艺等”资源,以工科背景为技术支撑,以文学积淀为素养基础,以艺术熏陶为发展平台。在新闻传播的学习研究中,既要讲个性,又要讲共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基础条件。

传播学研究在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的边缘学科。传播学的特殊性质必然要求其进行多学科间的互相融合和贯通,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有效的整合,使传播学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传播学的根系伸得越广,扎得越深,就会更加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这就需要在新闻传播和各学科之间搭建有效的联系和平台,从研究实际和传播实际出发,建立稳定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间的支撑和融合。要实现传播学科在我国的合理布局与建构,一方面还需要专家学者拓宽学术视野,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采众学科之长和最新成果。用新的研究视野、用有原创性的教材来带动学科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也需依托各传媒业界、行业部门在实践中、资源上的支持,以期早日促成传播学科稳定的学科体系布局。

程:在当今新的传播格局下,你认为传媒专业学生如何在学习和实践中适应传媒环境的变化呢?

董:首先,传媒专业学生要做一名社会认可、业务能力强的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养,即自身定位上,要有浓厚的人文素质,敢担当,敢立言;从业基础上,要有专业精神、职业素质和技能;发展目标上,要有前瞻思维,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发展;求学态度上,要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第二,传媒专业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新闻采写能力,做“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复合型人才。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做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素养的深邃的思想者。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即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等。传媒学子还要努力改变“重技巧轻素养、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切实提高新闻采写能力。

第三,传媒专业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思考力”、“传播力”、“实践力”。作为传媒专业学生,不应只将眼光停留在一些短期发展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自觉追求可持续发展。要自觉培养发展自己的“三力”:通过不断阅读、钻研知识、观察现实,培养自己的“思考力”;通过内外兼修、广采博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实践力”;通过各种演讲、辩论以及日常交际等活动,培养自己的“传播力”。

程:传媒业永远都是新的,你认为传媒专业学生需要关注哪些传媒前沿话题?

董:做为传媒专业学生,要做到“三敏”,即敏感、敏锐、敏捷,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和发现的眼睛。当下,新媒体技术普遍应用、新闻热点层出不穷、三网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认为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关注这样一些话题:

一是关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当下,网络舆论热点事件研究已成为传媒研究热点。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八件大事能触动老百姓神经:涉及政府官员违法乱纪问题的事件;涉及代表国家强制机器的公检法部门问题的事件;涉及垄断部门问题的事件;涉及群众利益的衣食住行、深层需要问题的事件;社会分配不合理、社会分化问题的事件;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问题的事件;敏感国家和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火爆事件。这些热点事件总结,能开启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这些舆论热点事件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报道、应对。

二是从新闻价值、新闻视野出发关注当前新闻热点。其一、新闻价值。“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所言记者“是卑鄙还是崇高、是平庸还是神圣、是浅薄还是高深,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新闻本身、国家因素、国际博弈等。其二,新闻视野。作为记者,不仅要做一名会报道的记者,还要做一名具有新闻视野、能够深度洞悉新闻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理解新闻背后的真实,思考新闻背后的真实,做把握新闻能力的记者。

三是关注三网融合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电信网及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对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关注法规、掌握技术、加强管理、开放竞争。

程: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硕士的培养,你能以新闻传播为例,谈谈未来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之间各具怎样的优势?

董:首先,来看国内外专业硕士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西方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种类多、规模大,是研究生教育主体。如美国不完全统计有74种专业学位,2006年,占硕士学位的63.7%。而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2009年,我国首次下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并逐渐推出一系列教育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目的在于优化研究生的整体教育结构。

我国现有报纸近2000种,广播电台近1000家,电视台3000余家,期刊杂志近万种,形成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3%,远远超过2009年gdp8.7%的增长率。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3亿,手机用户6.6亿,手机上网用户超过1.176亿,网络和移动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

在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传媒行业现有的从业人员亟需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提升,掌握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技术。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的能力,目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不能满足传媒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量适应产业升级环境的新型内容生产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是提升中国传媒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振兴文化产业的需要。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实务为导向的学科,随着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诉求。当今的传媒行业需要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聚合社会资源、驾驭资本运营的高端人才,需要文化事业广阔、深诸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精锐人才,需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型硕士在学术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术型硕士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涵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从事学术研究、高等教育等学术性工作。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2008年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年会共收到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雪城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生的投稿近200篇,入选论文或摘要55篇。年会以“变革与传播:中国传媒三十年”为主题,旨在回顾30年来的传媒改革,探索深化改革之路。会议主要从新闻学的内在规律出发,对改革进程中遇到的传媒体制、国际环境、消费文化等“语法问题”进行检视。为迎接2009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八十周年院庆,年会特设了“研究•视域•变迁”等专场,省察了传媒改革进程中新闻传播研究的进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由与法制:传媒体制改革的重要主题

“新闻自由和新闻立法是研究新闻改革最重要的主题。”(孙旭培,2008)本次年会再次强调了传媒体制改革过程中自由与法制的核心作用,深入阐发了现有体制下传媒表达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了推进传媒体制改革的方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孙旭培教授作了主题演讲。他认为,如今改革达到新的阶段,要再次重申新闻立法,以此来渐进地实现更大程度的新闻自由。他引述了《人民日报》2008年11月3日的评论:“应加快新闻领域立法工作,继续完善与新闻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做好新闻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供法律保障。”(华清,2008)他认为,这预示着新闻立法将是今后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孙旭培,2008)

在此基础上,孙旭培教授提出了从自由和立法角度研究新闻改革的13个研究议题:新闻自由权的具体研究、新闻自由的维度和尺度、宣传本位与报道本位、社会稳定与意见多元、新闻法治与社会效益、突发事件与新闻自由度、第二第三国际与新闻自由、清末与民国两个时期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急进还是渐进、媒介批评的法律规定、宪法中的言论出版自由与媒体创办、新闻评议会制度、对新闻自由的法律救济。他希望与会研究生秉承专业精神,能对以上议题规范地进行学术研究。(孙旭培,2008)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卢家银、崔明伍(2008)在入选论文《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中,通过分析新闻媒体在公众利益表达过程中遭遇的困境,为新闻立法提供了现实论证。他们认为,新闻媒体在现有体制下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这在部分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将造成“喉舌”之困――媒体究竟应遵照政府的宣传策略,还是应该直接表达民意。同时,市场也干预着传媒的表达。因此,在多元利益的情况下,需要首先建立解决言论纠纷的宪法诉讼制度,为公众利益表达提供司法保障;同时,建立公众媒体等各类媒体,将多元利益在传媒中分割开来,以保障每一方的表达权利。

复旦大学硕士生阴良(2008)也对当下传媒表达的困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卢家银、崔明伍的研究不同的是,阴良选取外国媒体驻华记者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研究,访谈了16个来自不同国家、媒体的外国驻华记者,发现外国驻华媒体受到更复杂的社会控制;同时,研究立足于“人”,而不是直接分析“传媒”,因此,在组织、行业、社会这三个层面外,还特别强调了个体层面的因素,提出了“伞兵记者”(parachute journalists)与长期驻华记者(resident journalist)这两种不同的派遣方式造成了个体认知差异,并最终影响记者的表达。

清华大学博士生唐建英研究了欧盟《视听媒体服务指令》,提出了可供国内参考的依据“线”和“非线”这两种不同服务性质来区分内容规制程度的新思路。文章分析了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政策的演进过程,阐述了《视听媒体服务指令》出台过程中公共利益与产业利益的冲突,以及统一监管与分层监管规制原则的确立。文章指出,欧盟的“规制模式的探索无疑是超前的,其效果还有待在以后的政策实施中来评估”(唐建英,2008)。但目前新媒体的内容规制也是我国政府公共政策和传媒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二、开放与霸权:传媒全球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传媒改革的进程与国家的开放程度是紧密联系的。30年来,中国媒体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奥运会、世博会等“焦点时刻”,中国传媒应该如何把握机遇走向世界?

本次年会入选论文中,有2篇在海外高校就读的中国研究生撰写的文章。文章通过介绍、阐述、分析海外媒体,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中国媒体当下的国际环境。

美国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硕士生侯静慧、马瑜晶(2008)对1978年至2006年《纽约时报》关于中国报道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采取了分层抽样的方法,“年份”为抽样“层”(strata),每层中随机抽取10篇新闻报道,得样本290篇。研究用GDP和进出口总额来测量经济实力,其乘积作为自变量;报道量(quantity)与报道效价(valence)作为因变量。研究发现: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报道的数量显著增加,而其中负面报道的比重也随之增大。结合霸权理论,研究认为这种负面报道增多的现象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权力阶级需要综合利用大众媒介中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各类信息,以求保证民众的思想与现有社会秩序达到一致,即实现“媒介霸权”(media hegemony)。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硕士生毕佳颖(2008),结合美国互联网的政治表现,分析了“个体内容出版者”(individuation content publication)对政治的多元影响。文章认为,“hegemony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also powered in a soft way(美国霸权以一种柔化的方式得到强化)”,即将“媒介霸权”隐藏在个体政治背后,通过技术控制以加强自身的权威性。文章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中国会不会走“美国道路”,互联网的发展会对目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怎样的影响,文章希望能在今后的实践中给出解答。

同样关注霸权问题的还有同济大学的硕士生肖云帆(2008)。她分析了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不同国家地区的10种有代表性的英文报刊杂志关于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Hanover World Expo 2000)”、“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Aichi World Expo 2005)”和“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Shanghai World Expo 2010)”筹备情况的报道,比较了报道侧重点的不同: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上海世博会时,侧重于宏观的经济与产业、商业的报道,也有部分政治主题的负面报道,几乎没有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报道,而对爱知和汉诺威世博会的报道则有显著差异。与侯静慧等人不同,肖云帆提出了积极应对西方“媒介霸权”、改善国家媒介形象的传媒策略,包括提供多元议题、综合运用多媒体、整合传播模式等。

北京大学硕士生刘畅与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郑宇钧,以《筑梦2008》为个案,从修辞学角度研究了纪录片跨国界意义共享的策略。文章指出,“北京奥运的纪录片要在‘全球化’的普世价值和‘本土化’的民族特质中寻求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球土化’策略(glocalization)”,即展现“全球化了的”本土与“本土化了”的全球,以达到跨国界的意义共享。(刘畅 郑宇钧,2008)文章分别从本体修辞、积极修辞、非常规修辞等角度研究了“球土化”策略具体的表现形式,为中国今后的纪录片制作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方向。

复旦大学硕士生吕芳雅(2008)运用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电影产业如何“走出去”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好莱坞模式与日韩模式等可借鉴的运营模式,对今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关注泛亚市场,而不单是西方市场;加快建立自己的海外发行渠道;进行制度调整,等等。

三、商业化与大众化:传媒文化观念的变迁

《文化症候与文学期刊的影视趣味》(周根红,2008),阐述了纯文学期刊《收获》1990-2008的历史演变。随着《收获》逐渐成为影视文化风尚的引领者,并推出了关于影视明星的《一个人的电影》专栏,周根红认为,《收获》已逐渐失去纯文学理念,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影视文学与大众传媒紧密勾连。作者对“影像霸权”的形成表示了忧虑,并表达了对纯文学期刊原有的独立性与先锋性的向往。

《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褚悦闻,2008)探索了商业化与高度社会性别化的话语机制对中国女足媒介再现的影响。研究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奥运年2004年1月-9月间267天《东方体育日报》的报道篇数、照片数量、头版报道等相关参数进行统计,发现:在没有重大赛事的情况下,女足再现为“玫瑰”;而涉及奥运盛事,女足则彰显“铿锵”,被赋予男足未能担负的民族精神和使命,其在艰苦环境中奋力进取的风貌受到媒介的反复强化。文章分析了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弹性的、分层的、有目标的媒介再现,是媒介以争取收视率的新闻娱乐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操作;在商品化的媒介中出现的女性,乃适应商品化的、被重新社会化的、被再创造的公式化形象;性别是一种社会范畴,体育活动的社会性别化,区隔并规定了女性气质和霸权的男性气质特征的客体和行为;团体性的体育项目承担起了建构民族认同的文化意义。

在商业化环境下,受众的消费习惯和认知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又反过来促进了商业化媒体的定位转变。清华大学硕士生李华颖(2008)对消费者购买畅销书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基于知觉价值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调整和修正过的模型,研究发现:知觉品质越高,主观规范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高,就越可能购买畅销书;而知觉牺牲并未起到较大的影响力。因此,作者认为,畅销书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不易因消费者成本影响人的购买行为,“畅销”本身对书本的功能、品质或品牌等的肯定让消费者不计太多代价地购买。这一研究也暗示了未来畅销书定位与定价的发展趋势。

在年会的新闻沙龙环节,同一话题在网络传媒领域中也得到了讨论。《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作者、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吴欢,通过对“老小孩”网站的个案研究,探讨了商业网站通过共建成员的精神认同获得商业收益的方式。吴欢特别强调了成员的个体认同与社区认同之间的互动、网下社区和网上社区的相互支持。她认为,虚拟社区,尤其是老年群体的虚拟社区不可能脱离现实世界,要通过与现实社区相互作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吴欢,2008)老小孩网站创办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张志安博士介绍了“老小孩”的运营方式,也指出了通过上网给老年人精神慰藉的创办理念。

四、继承与创新:新闻传播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

传媒改革从“语词革命”向“语法革命”转变,为新闻传播学理论创新提供了新的内容。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的主题演讲中,他以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为视角,总结了30年传媒改革带来的新闻学科的发展。他强调,研究生群体的学术研究与我国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是高度一致的,从老一辈的学科领军人阐发新闻学基本原理、建构新闻学理论框架、走出新闻史学研究新路径,到80年代继往开来的中坚提升新闻学科的科学性,再到90年代开拓学科新领域,到新世纪夯实基础理论、开创新媒体研究,研究生群体始终积极参与了新闻学科改革与发展的历程,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研究成果。童兵教授希望,今后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构建新闻传播学理论体系,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广泛开展中外合作研究,走好传播学本土化之路,培育新闻传播学大师和新闻传播学中国学派,研制中长期(2009-202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规划。(童兵,2008)

复旦大学硕士生滕育栋(2008),则从微观层面着手,思考了30年来新闻思想的转变。他以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为切入点,通过考察1978年以来公开出版的新闻史著作对其描述、评价话语的变迁,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新闻史著写作方式:服从宣传需要的历史写作,突出文献新闻学理意义的写作,作为新闻改革历史基础的写作,阐发了其背后的新闻思想。作者强调了新闻理论的发展在中国新闻史的写作中的推动作用,认为中国新闻史的写作能为我国新闻理论的发展提供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希望更多的人回归到新闻史研究中。

苏州大学硕士生张震(2008)梳理了30年学界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看法变迁。从新闻客观性的来源、内涵、主观态度、宏观操作方式、微观操作方式等角度进行了梳理,指出了今后研究的议题与趋势。南京大学硕士生温海玲(2008)对1988-2007年组织传播研究论文进行了历时性分析,根据其研究走向:“学科介绍原理阐释应用分析学科建设”分析了每一时段的历史特征,并提出了加强组织传播学科建设的想法。兰州大学硕士生华汝国(2008)综述2005-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情况,归纳了其中所体现的研究热点及形成的重要观点,并进行了评价。

此外,本届年会论文还对往届年会的学术成果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本届年会入选论文《瘦身减肥广告中性别因素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梁静、黄艳姗、艾依璇,2008)与上届年会入选论文《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第三人效果研究》(周海晏、王帆、邢荣、马、王祥颖,2007)同样是对“第三人效果”(third person effect)的研究,但侧重有所不同。上届论文的主要价值在于将媒介素养的概念引入了第三人效果的研究,并测量出不同媒介素养的大学生存在第三人效果差异。而梁静等人将媒介素养中的广告关注度作为中介变量,用以诠释性别因素与第三人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上届论文研究的深化与补充。

注释:

[1]语法革命,是指“在现有要素和功能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规则的改变、关系的改变以及制度、机制、运动模式、盈利模式、与受众关系、技术要素层面的改变,形成新的发展机会”。(喻国明,2008)对于传媒改革而言,要从要素扩增到结构重组、规则改变和发展模式转型。

参考文献:

[1]毕佳颖.(2008,November).PowerfromMass-JournalismofInternetonAmericanPolitics.“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摘要,上海.

[2]褚悦闻.(2008,November).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3]侯静慧、马瑜晶.(2008,November).风雨三十年:中国形象在美国媒体中的变革.“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4]华汝国.(2008,November).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5]华清.(2008,November3).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人民日报.pp.7.

[6]李华颖.(2008,November).畅销书购买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知觉价值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7]梁静、黄艳姗、艾依璇.(2008,November).瘦身减肥广告中性别因素对第三人效应的影响.“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8]卢家银崔明伍.(2008,November).新闻媒体在利益表达中的困境.“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9]刘畅郑宇钧.(2008,November).从视觉修辞的角度看奥运纪录片的“球土化”策略.“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0]吕芳雅.(2008,November).中国电影产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1]孙旭培.(2008,November).新闻改革研究: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上海.

[12]唐建英.(2008,November).《视听媒体服务指令》与欧盟新媒体内容规制初探.“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3]滕育栋.(2008,November).“用陆定一说话”:中国新闻史写作中的“加法”与“减法”.“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4]童兵.(2008,November).研究生:新时期新闻科学发展创新的生力军.“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主题演讲,上海.

[15]温海玲.(2008,November).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组织传播学研究的变迁――对新闻传播视野下组织传播学术论文的历时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6]吴欢.(2008,November).从中国老年网站的建设看虚拟社区的发展――以中国的老小孩网站为例.“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7]肖云帆.(2008,November).媒体力量在国家形象对外传播中的应用――汉诺威、爱知与上海世博会实证分析.“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8]阴良.(2008,November).社会控制对新闻生产的差异性影响――以外国媒体驻华记者报道倾向为分析视角.“第八届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入选论文,上海.

[19]喻国明.(2008).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构建.传媒观察,1,15-17.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6)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传播学相对于文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传统学科,还是一个“小兄弟”。但它并不是仅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海纳百川,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呈现出聚散共生的趋势。近年来,传播学与文学等相关人文科学的交融,尤为引人关注。如何改变传播学学科范围的局限,打破学科壁垒的羁绊,需要开放的思想、宽广的胸襟、多元的文化,而文学恰好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丰富的多元资源――方法、技法、审美、实用等,让我们在多位的视野、广阔的视域下探讨传播理论与传播实践,寻求学科交融下传播学的发展之路。

本文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院长董小玉教授(以下简称“董”)与学生程赛博(以下简称“程”)就“文学与传播学交融”这一话题的对话。

程:董教授,你如何看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呢?

董: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受益。文学是人文学科、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文学可以为新闻提供坚实的写作基础,新闻写作离不开文学的典型选择、人物形象、情感因素、事件描述、细节刻画和语言个性。复旦大学黄旦在谈及自己由文学转向新闻学时曾说道:“我认为从中文转向新闻,评报是最好的方式,就是说要先会读报纸,这就如同赏析文学作品,看起来简单,涉及面却很广。”同时,新闻有助于我们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创作灵感。

从传播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和传播学的渊源。传播学科建立的历程中,文学与传播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科的分立与分工才使得两者分道扬镳,传播学偏向整合社会科学知识与方法,文学研究越来越脱离实用与语文识读层面,走向纯文学与美学的研究发展。

程:那文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对于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董:新闻传播需要广博的知识面,从文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等学科中,我们可以寻找到其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可以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审视和研究共同的话题,并做到由点到面,融为一体,实现“1+1>2”效果。新闻传播学的学习和研究可以充分利用“文、理、艺等”资源,以工科背景为技术支撑,以文学积淀为素养基础,以艺术熏陶为发展平台。在新闻传播的学习研究中,既要讲个性,又要讲共性,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是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基础条件。

传播学研究在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作为一门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具有多学科性的边缘学科。传播学的特殊性质必然要求其进行多学科间的互相融合和贯通,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有效的整合,使传播学研究更加深入、透彻。传播学的根系伸得越广,扎得越深,就会更加枝繁叶茂、茁壮成长,这就需要在新闻传播和各学科之间搭建有效的联系和平台,从研究实际和传播实际出发,建立稳定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间的支撑和融合。要实现传播学科在我国的合理布局与建构,一方面还需要专家学者拓宽学术视野,进行纵向横向比较,采众学科之长和最新成果。用新的研究视野、用有原创性的教材来带动学科体系的建构;另一方面也需依托各传媒业界、行业部门在实践中、资源上的支持,以期早日促成传播学科稳定的学科体系布局。

程:在当今新的传播格局下,你认为传媒专业学生如何在学习和实践中适应传媒环境的变化呢?

董:首先,传媒专业学生要做一名社会认可、业务能力强的新闻传播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素养,即自身定位上,要有浓厚的人文素质,敢担当,敢立言;从业基础上,要有专业精神、职业素质和技能;发展目标上,要有前瞻思维,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发展;求学态度上,要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第二,传媒专业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和新闻采写能力,做“高理论性+强实践性”的复合型人才。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做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素养的深邃的思想者。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技术、能力,提高媒介素养,即获取信息,解读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也包括社会交往能力、新闻敏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等。传媒学子还要努力改变“重技巧轻素养、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人文”的现状,切实提高新闻采写能力。

第三,传媒专业学生要培养自己的“思考力”、“传播力”、“实践力”。作为传媒专业学生,不应只将眼光停留在一些短期发展上,要有长远的眼光、自觉追求可持续发展。要自觉培养发展自己的“三力”:通过不断阅读、钻研知识、观察现实,培养自己的“思考力”;通过内外兼修、广采博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实践力”;通过各种演讲、辩论以及日常交际等活动,培养自己的“传播力”。

程:传媒业永远都是新的,你认为传媒专业学生需要关注哪些传媒前沿话题?

董:做为传媒专业学生,要做到“三敏”,即敏感、敏锐、敏捷,要有一双善于捕捉和发现的眼睛。当下,新媒体技术普遍应用、新闻热点层出不穷、三网融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认为传媒专业学生应该关注这样一些话题:

一是关注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当下,网络舆论热点事件研究已成为传媒研究热点。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八件大事能触动老百姓神经:涉及政府官员违法乱纪问题的事件;涉及代表国家强制机器的公检法部门问题的事件;涉及垄断部门问题的事件;涉及群众利益的衣食住行、深层需要问题的事件;社会分配不合理、社会分化问题的事件;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问题的事件;敏感国家和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火爆事件。这些热点事件总结,能开启我们的思路,开阔我们的视野,这些舆论热点事件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报道、应对。

二是从新闻价值、新闻视野出发关注当前新闻热点。其一、新闻价值。“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候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正如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所言记者“是卑鄙还是崇高、是平庸还是神圣、是浅薄还是高深,在于从业者本人的良知、人格和价值取向。真正的职业记者会选择崇高、神圣、深刻、凶险,鄙视和远离卑鄙、平庸、浅薄、舒适。”影响新闻价值的因素主要有:新闻本身、国家因素、国际博弈等。其二,新闻视野。作为记者,不仅要做一名会报道的记者,还要做一名具有新闻视野、能够深度洞悉新闻背后隐藏着的复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挖掘新闻背后的真实,理解新闻背后的真实,思考新闻背后的真实,做把握新闻能力的记者。

三是关注三网融合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互联网、电

信网及广电网三网融合的背景下,对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关注法规、掌握技术、加强管理、开放竞争。

程:现在很多高校都在进行专业硕士的培养,你能以新闻传播为例,谈谈未来学术型硕士与专业硕士之间各具怎样的优势?

董:首先,来看国内外专业硕士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西方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种类多、规模大,是研究生教育主体。如美国不完全统计有74种专业学位,2006年,占硕士学位的63.7%。而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2009年,我国首次下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5万名,并逐渐推出一系列教育体系、评价体系的改革,目的在于优化研究生的整体教育结构。

我国现有报纸近2000种,广播电台近1000家,电视台3000余家,期刊杂志近万种,形成了纸质媒体、广电媒体、网络媒体三足鼎立的局面。据清华大学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近日的《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的总产值为4907.96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16.3%,远远超过2009年GDP8.7%的增长率。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超过3亿,手机用户6.6亿,手机上网用户超过1.176亿,网络和移动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

在传媒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国家大力振兴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我国传媒行业现有的从业人员亟需进行知识更新、观念更新、能力提升,掌握多媒体融合的传播技术。树立社会责任感,具有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的能力,目前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不能满足传媒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大量适应产业升级环境的新型内容生产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是提升中国传媒竞争力与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振兴文化产业的需要。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实务为导向的学科,随着传媒行业的迅速发展与变迁,对新闻传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诉求。当今的传媒行业需要能够把握市场动态、聚合社会资源、驾驭资本运营的高端人才,需要文化事业广阔、深诸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精锐人才,需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型硕士在学术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学术型硕士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具有较高的理论涵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主要从事学术研究、高等教育等学术性工作。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181-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并应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计算机教学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1 多媒体与医学教学

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

基础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自然科学。其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分子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因其涉及学科和门类多,既有基本理论,也包括了图片、模型,甚至动作、声音等,与其他教学相比,对其教学手段有更高的要求。

2 多媒体医学教学特点

在医学教学中更应该注意讲课的方法,技巧及授课的质量。多媒体技术集声、影、文、图等为一体,应用于医学教学中可创造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汇的视听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应用多媒体课件以大大降低教师课堂上的劳动强度,将教师从粉笔,黑板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的精力集中于内容的讲授中,学生也可避免不必要的笔记,便于学生自学,增加思考时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1)体现学科专业。医学理论教学涉及内容、学科范围、知识涵盖面均很广泛。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生动逼真的视听信息融于教学过程中,将图像、动画、视频、音频及文字资料同步表达,将抽象且无法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教学内容予以模拟,使学生接受更为直观、深刻,为学生提供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平台;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多种方式进行图像讲解,容易将多学科的相关知识、图像串联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多媒体教学的这些优点,可为医学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突出理论重点。传统医学理论教学手段难以表达复杂动态的变化过程,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表述医学教学中抽象的理论和多种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一些医学专业特有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采用动作设计,并辅以适当的图像、文字、声音,动画般加以演示,可以生动的再现医学抽象深奥的理论,使其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由抽象的理论上升到具体的认识过程,便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述肾动态显像反映。肾功能特征时,应用三维动画将显像剂在肾小球或肾小管中的摄取、转移及排泄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该显像的掌握及临床应用的理解。突出了教学中的重点,增强了教学效果。

(3)强调图像可视。医学理论教学中,涉及各种医学影像或者图片,需要教会学生对各种图像进行识别、分析,利用图像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进行判断。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像兼备,信息量大,教学需要的大量图像可以通过多媒体清晰显示,教师对图像的讲解更为方便、生动,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形象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同时,使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图文信息,对疾病的影像表现认识更为直观、深刻,加深学生对理论及疾病特征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和渎片能力。

(4)促进知识扩展。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精通医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还要求教师掌握基本的微机应用知识、相关的操作软件、一定的网络知识及扫描仪、数码相机等电子仪器的应用技能,有利于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同时,在教学中,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多媒体的学习和应用。

3 多媒体医学教学应用形式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临床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增加教学信息量,实现教学互动,是医学理论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结合教学的体会,就如何恰当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医学理论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动态描述的内容宜用多媒体。医学理论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动态过程的内容,比如血液流动、心脏跳动等,采用传统讲授方式,不仅花费教师精力,学生仍难于理解。利用多媒体动画形式使整个血液流动场景在大屏幕上动态进行。这样,学生可以直观看到,便于直观地认识和理解。

(2)理论抽象的内容宜用多媒体。运用课件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教学内容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对比较抽象,在讲解过程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来表现,就可以直观地展示。这样的教学方式直观,生动,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3)文字说明的内容宜用多媒体。课堂例题,各种背景资料介绍,仪器分析中的流程图等需要大量文字说明的内容适合采用多媒体形式。这样可为课堂教学增加信息量,节省时间,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知识点,提高教学效率,也有效地缓解了学时压缩后的矛盾。

(4)大量板书的内容宜用多媒体。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或定义,教师要在黑板上书写,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但板书不易保存,且耗时较多,多媒体教学则有速度快,信息量大,给学生课后留下足够的独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只有真正地将多媒体教学和医学理论教学形式有机地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立萍,杨光燃,钱冬梅,等.提高肾内科见习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病案,2011(4).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4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悄然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备受教师和学生们的关注。它以活灵活现的个性生动直观的反应出大量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的缺点,不仅提稿了学习兴趣,还大大增强了学习效率。然而,我们不得不直面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运用存在的问题

1.过度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对文字、图片、播放效果都进行了华丽的设计,力求吸引学生的眼球。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当看到如此多姿多彩的课件,加上好奇心在作怪,注意力自然而然的转移到了课件的形式上,而非内容上,从而阻碍了学生学习进步。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认知词语这一教学内容。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词语有更深刻的印象,对其进行了多种字体的设计,同时用可爱的图片做背景,甚至加上卡通动画,以为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对词语的认知。然而,老师们忽略了小学生好奇心的使然和注意力的分散,反而降低了学习效果,白看了一场多媒体课件的“盛宴”。

2.过分依赖多媒体,老师魅力无从展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尤其是小学老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用音频资料示范朗读,用动画过程指导写字,这样老师就成了操作多媒体的机器人,他们自身原有的魅力无形中消失了,学生看不到老师的一笔好字、儒雅的气质,听不到个性的语言、顿挫有致的语调,让学生的学习缺少了真实参照。

3.课件中出现的文字图片完全取代了课本。近期,笔者听过几节小学语文课。授课老师将文中的每个文字都呈现在多媒体课件中,甚至连插图也用心扫描出来得以呈现。在整堂课中,学生没有机会去打开课文,而是一味地盯着多媒体课件。这让学生对课本缺少了认识,更谈何熟悉?

4.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下,逐步提高自身的想象能力,不仅仅是单纯地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更要去感知文中具体的形象,领悟思想意思。然而,多媒体课件则将文中的内涵全方位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没有给学生对文章进行加工的过程,长久下去,必将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5.为应对教学评比而用。多媒体课件在走入课堂的同时,也步入了教学评比考核内容中。教师为了能够在课程评比中不丢分,不得不费劲心思,苦心钻研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二、面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正确地认识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多媒体是指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信息等多种媒体的组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宏观辅助功能,通过老师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深究,设计合理的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完成一些适于计算机来完成的教学工作。二是微观辅助功能,即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拐棍”,对教师实施具体的帮助。

2.适度、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数量及其趣味性一定要适度。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会让学生感觉厌烦乏味;趣味性太强,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利用多媒体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3.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与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巧妙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的是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文章中典型形象来展示美感,通过文章表达的真情实感来打动读者,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此时,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加以理解和想象,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4.以小学语文课程的需要为前提,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如今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着以下问题:怎样挖掘课程资源?怎样优化教学手段?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怎样联系课堂内外,发展综合性学习?毋庸置疑,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良好工具。“整合”则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和结果。其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运用到各学科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然而,要达到多媒体运用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最理想状态,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优化使用方法。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扬其长、避其短,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充分体现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138-05

1新媒体

1.1新媒体的定义与类型

新媒体是20世纪后期在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 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相对于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新型 媒体形式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根据新媒体的传播介质和传播方式不同,可分为互联网、手机和数字电视三种主要形态。其中互联网新媒体包括网站、网络社区、博客微博自媒体、个人网络通信软件等。以手机终端的媒体形式包括手机短信、手机视频、手机彩信、手机电视、手机报等;电视基础上的新媒体包括移动电视、楼宇电视,IPTV等。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允许用户即时更新的简短文本,并可以公开的博客形式,具有传播快、覆盖广、影响大等特点。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平台浏览,所发信息实时传达,并可一键转发。

1.2新媒体信息传播特征

新媒体的特征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具体如下。

1.2.1 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普及之前,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权利大多被官方媒体所控制,传播主体十分单一。信息的传播需要经过官方认定的把关人层层审核过滤后,再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从业机构统一。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特征在于,它打破了以往自上而下消息传递的束缚。当前社会处于改革攻坚期和转型关键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国公众的信息传播权利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保障。微博、微信、QQ,任何信息,任何时间地点,只要连接互联网,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公众的角色由受者亦转变为传者。新媒体环境中,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1.2.2. 传播速度即时性

新媒体的即时性表现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传播过程和公众的接受过程几乎感觉不到时间间隔。这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减少了信息流通的成本。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及时了解热点事件的进展状况。“案件”的微博直播正是个很好的例子,它成为了中国司法审批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1.2.3传播内容交互性

注重互动与反馈,这是社交媒体走红的最重要原因。新媒体环境下,随着传者与受众身份的一体化,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更趋于频繁。传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众的反馈,及时的交互和反馈不仅有利于传播过程的深入,也有利于调动受众参与性,成为主动的信息传播者。

2青少年与科学素养

2.1科学素养

2.1.1科学素养的内涵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对公民科学素质进行了最新定义是:“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可见,科学素养的层次可分为四个: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2.1.2科学素养养成的传统渠道

当前青少年获取科学信息的前三个途径是:课堂教学;报刊杂志;广播电台与电视。除正规教育外,大众传播媒体是学生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和影响他们科学素养变化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在拓展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途径时,一要适应学生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二要适应个性发展;三要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让学生了解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①媒体对青少年的冲击更是大有超越学校这个第一课堂的趋势,正如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指出,媒体已经超越物件本身,而成为生活环境。

2.2青少年

2.2.1青少年的群体特征与认知发展规律

青少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龄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青少年的头脑灵活,好奇心和自我意识都很强。因而,他们会比社会上其他人群更为关注我们生活变化中的世界,也会主动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另一方面,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十分有限。因此,青少年阶段是培养起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亟需通过正确的途径进行引导。

2.2.2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

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19岁以下的青少年占到了26.6%,成为仅次于20-29岁年龄段的第二大群体。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处于成长期,并日渐成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根据最新的《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报告显示,82.9%的青少年每天使用上网,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56.9%的学生课外知识主要来源于互联网,72.2%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获取学习资源,77.8%的学生认为网络可以扩大知识面。可见,青少年主要利用网络来扩大知识面和获取学习资源。

因此,将新媒体作为科学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既符合当前信息时代的潮流,迎合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又能便捷高效地推广科普知识,这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3 善用新媒体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科学微博对青少年科学态度养成的影响

基于以上假设,本研究聚焦新媒体中颇为流行的社交媒体,选取其最流行的应用之一:微博,进行深入探讨。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维度,结合微博平台的自身传播特点,重点关注传统渠道难以评估的科学态度层面。运用质性的研究方法,将研究主题逐步缩小为:科学微博对青少年科学态度养成的影响。研究框架如图1。

3.1研究对象

微博用户。以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个科学素养为主题的微博用户,并且通过新浪微博的官方认证,加V。粉丝数量超过10000人。微博内容。选取关于科学传播内容有关的微博,10条,评论数大于20,转发数大于50。

3.2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本研究参考了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一书,阅读并撷取其中方法论的部分。得知:阐释学或阐释学的方法,适用于某一现象的意义研究;民族志的方法,研究问题的发生过程和具体细节;象征互动的方法可以了解

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常人方法学观察被研究者行为过程,了解其认知方式;实践性很强的行动研究,用于改变现存的社会现象;女性主义的方法,适合探讨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特别是性别、种族、社会阶层带来的差异;话语分析的方法,主要针对于对话或文字分析的资料;个体生态学的方法,能够帮助形成对一个个体的整体性了解。因而,本研究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青少年的行为过程,来了解他们的认识方式。

3.3研究过程

选取5个加V的科学微博账号,选取有代表性的微博内容10条,分析其粉丝或其他微博用户对其的评论内容。

3.3.1微博账号

中国科普博览:官方微博,中国科学院网络化科学传播平台。粉丝11147,关注168,微博2056条。

图2

酷炫脑科学:私人账号,原创专业脑科学科普微博。粉丝34688,关注1827,微博458条。

图3

瘦驼:私人账号,科普作家。粉丝538079,关注660,微博15819。

图4

科学松鼠会:官方账号,民间科普组织松鼠会。粉丝929082,关注370,微博7215。

图5

3.3.2微博内容

关于自闭症:评论23条,转发106条。

图6

关于二手烟:评论156条,转发1470条。

图7

关于放射线:评论56条,转发460条。

图8

关于环境污染:评论10条,转发24条。

图9

有关孩子的科普知识;评论75条,转发501条。

图10

3.4研究结论

3.4.1微博内容的呈现

本研究旨在寻求微博对科学态度形成的关系,故选取微博的内容全部涉及科学知识。统计分析数据后,可大致将科普微博的内容分为以下几类:基础科学知识、生活常识小贴士、佳节假日相关微博、通知通告招募类。微博者试图在求新、求变的主旨上,迎合粉丝的喜好,能够吸引粉丝眼球的微博内容。微博虽以科普为主题,但其内容的趣味性、时效性、贴近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3.4.2受众对内容的反馈――科学态度的养成

微博内容对公众科学态度的养成有何影响?研究以“自闭症主题”的微博为例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粉丝的科学态度的改变状况。

如图11所呈现,在所有23条微博评论中,绝大多数的微博用户流露出个人态度的变化。譬如,微博账号“端端的后院”发表感慨:“那我也自闭好了”,涉及到个人的行为改变。“孤独的仪式”认为:“可以装作迟钝以保命,可以屏蔽个人感受”,这是对一条科学微博的观点的评价,一方面显现出对此微博内容的认可,另一方面也涉及到个人态度的显著变化。“逢冬草木”对此内容表示认同,并提出自己的以为:“那么多动症呢?”这是因一条微博而产生的相关其他思考,属于知识迁移范畴,调动起其运用知识的积极性,所以在科学态度方面属于积极的。“李湘林”点评,以为“《长安乱》里的情景与此条自闭症的内容相仿”,联想到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与行为,加深了其对此条微博内容的理解。“酷炫脑科学”,作为同类微博的认证用户,

对自闭症的产生原因进行了补充理解分析,属于内容传播叠加的互动形式,评论并转发,于是有更多的受众可以获得关于自闭症的新的知识。相关账号还涉及到“北京朝阳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试图引起相关部门从医学的专业化角度进行分析探讨。

从以上分析可知,一条科学微博的内容能够引起其粉丝的关注于讨论,这是调动其科学态度积极性的重大表现。而科学态度的形成,不仅在科学知识的积淀中提高,也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中。微博强大的互动性特征,最大程度上扩大了内容传播范围,提高了其影响力,并调动了微博粉丝的个人体验、相关知识迁移能力、人际传播分享的过程。因而,科普微博对于公众科学态度的养成,具有很明显的正面影响。

新一代青少年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中,是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对于新媒体传递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因而运用新媒体向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是一个大胆创新且前景看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一凡.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

[2]姚望.电视科教节目对青少年科学素养形成的影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

[3]张春楼.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现状及其模式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8.

[4]张春楼,田应利. 论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研究的必要性[J]. 理论界,2007,No.40310:145-146.

[5]秦浩正,钱源伟.上海青少年科学素养调查报告[J]. 教育发展研究,2008,24:31-35.

[6]徐进,俞真. 上海青少年科学素养的调查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05,19:47-50.

[7]余翔.试论青少年科学素养及其培养[J].科技广场,2004,7:123-126.

[8]林爱兵,刘颖. 论新媒介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共生关系[A].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2006:8.

[9]李贤.浅议媒介素养在推进科学素养发展中的作用[A].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科学时报社,2006:4.

[10]胡咏梅,杨素红,卢珂. 青少年科学素养测评工具研发及质量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12,No.23603:16-21.

[11]张春楼,田应利.浅谈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的外部环境构筑[J].法制与社会,2009,11:294-295.

[12]翟雪.试探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态势和机遇[J]. 科技传播,2009,No.102:58-59,62.

[13]刘涛.新媒体在科技传播中的作用探究[J]. 东方企业文化,2010,6:116.

[14]丁诚,张阳德,彭锴,李坚.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v.2020:3193-3195,3198.

[15]徐卫东. 六步联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J].上海教育科研,2010,No.28112:63.

[16]魏冰. 科学素养――美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中心概念[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05:1-3.

[17]刘静波,李隐.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区域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N].广东科技报,2011-09-02007.

[18]钟莉.江西省瑞金市第三中学展青少年科技活动 提青少年科学素养[N]. 学知报,2011-08-22B03.

[19]青少年科普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沃土[N].光明日报,2001-07-09,B03.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10)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已,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研究《神奇的水》(三年级上册)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和一滴蓝墨水,红墨水和蓝墨水在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地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二、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科学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利用多媒体学生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动画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课堂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轻松欢悦的气氛中学习,接受知识快,课堂效率高。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科学现象和科学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多媒体实用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科学知识中有些科学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科学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 

四、要把握好多媒体的辅助性,不能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全盘代替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多媒体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O4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87-0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研究热运动规律的学科[1]。《量子力学》和《半导体物理》等许多领域需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作为基础理论。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动态,及解决不了的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课程缺乏兴趣感,更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考试的方式基本上是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会带来一些弊端,如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把学到的东西死记硬背出来,学到的知识考完就忘了,不知道知识的真正用处。因此,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论文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教学实践工作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方面进行探讨[2]。

1 讨论式教学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讨论式教学方式。

(1)课堂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式。在平常的课堂中,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述某一个现象之后,先让学生讨论该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往往是学生会有很多种结论,而有一些结论非常有创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再例如在做习题时,让几个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探讨不同的做法,这时会出现许多做法,有些非常有创意,有些是行不通的。但通过讨论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起来,不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2)小结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某一章内容结束之后,在的应用方面和国际科研动向方面做一次讨论,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通过上网查阅信息和自己的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对这部分内容做一总结。例如:在第一章热学基本规律结束之后,作一次本章内容应用的讨论课,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及对本章内容反复思考,在讨论课上进行讨论,可以给出讨论的提纲:如是否可以将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应用到宇宙中?由热机效率理论联系到冲程热机等。这些信息会使学生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憧憬着将来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大有作为的时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有所用的印象。

2 新的考试模式

把以往单一试卷形式的考试分成两部分,笔答部分和科研小论文部分。笔答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效果。科研小论文主要是将有关本课程知识点的小论文题目布置给大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最后以完整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改革能够转变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通过两年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教学实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来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方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引入讨论式教学方式,改革以往的考试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