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59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1)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06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2]。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3];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1],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2)

农业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培养应用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本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05年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提出大办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是我们今后学位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以及发展专业学位教育,要认真研究专业学位教育规律,把专业学位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就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行各业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设立的,是因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发展的[ 2 ] 。10多年来,农业推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职业背景,有效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密切学校与农业、社会有关部门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

攻读专业硕士学位的研究生,通过以应用型、着眼于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为主线的教育后,他们的研究课题成果又很快投入到社会需求中去,在农村、农业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的持续发展。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已被实践证明是一条源于实践,深化理论,创新发展,应用提高的有效高层次人才培养之路。

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学业中最重要的环节。

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对硕士、博士学位的授予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方面,硕士要求坚实地掌握理论知识,且专门知识是成系统的;博士则要求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在知识上呈现了逐级递进的要求。在工作能力方面,硕士除具备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外,还强调具有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不仅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而且要作出创造性的成果,突出了层层提升的能力要求。而研究型学位与应用型专业学位对论文的要求又突出了理论深化和应用转化的区别。推荐阅读: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毕业论文

学位授予条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在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中。研究生学位论文以选题、开题、研究、分析、总结,到修改成文答辩的全过程也是对该生理论与技能、知识与分析理解的全面检验,也是综合能力培养与提升的过程。所以,撰写学位论文需要涉及的因素很多,它必须有前沿性、创新性,又必须要有应用性和前瞻性,要有技术性又要有条件利用性等因素[ 3 ]。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3)

中图分类号:G64 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1-0075-03

植物保护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一个长线专业,广西大学这一专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农业高级人才,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近10多年来,植保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的就业从过去的“分配”形式改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形式,农科类专业教育面临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和办学经费筹措难等“三难”问题。为了适应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解决农科类专业教育面临的“三难”问题,广西大学进行了植保专业教育、教学的一系列改革,在专业下设置不同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进行改革。根据学校植保专业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对植保专业的方向进行拓展,并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等的设置进行改革探索。

1 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体系的制定和修改应以培养的目标而进行。

广西大学农学院是广西唯一培养本科以上农业人才的学院,以为广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为办学宗旨。根据广西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备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掌握植物保护科学、农资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广西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培养规格如下:

1.1 思想品德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1.2 业务培养要求

(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在哲学及科学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历史等有一定的修养;(2)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相应的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具备扎实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4)具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广西区情,了解当前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前沿及发展趋势;(5)熟悉农业生产及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6)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能较好地处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保问题;(7)具有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开发、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8)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及信息处理能力,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

1.3 身体素质要求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2 修订新的植保专业教学计划

植保专业采用的是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是一种宽基础、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大类招生专业的学生修完前两年基础平台的课程后在大类内进行分流。分流采取1.5+2.5的模式,即学生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基础平台课程后,于第四学期分流到相应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四年制教育的前一年半,统一开设公共课和学科基础课。第四学期起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即按植保、农药应用两个专业方向分流,并按二个专业方向设置选修课程,将选修课按方向组成课程模块,作为学生选课依据;进入各专业方向理论课及实践课的学习,并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及科研活动。作为面向21世纪农科类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中的课程体系包含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领域课和实践教学4部分。

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是植保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技能的训练,增加课程选修范围。整个课程结构包含了知识的宽度厚度,具有一定范围的弹性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植保专业本科四年制课内总学时约2 500学时,课外学时180学时,实践教学33周,折合毕业学分190学分。其中必修课占65%~70%,选修课占30%~35%。实践教学包括军训、劳动、专业实践、广西区情、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课程实习等共33周。

新课程结构的第二个特点是强化实践教学。即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植保专业作为传统的农业类专业,要着眼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抓好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实践教育的地位,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深化教学实践改革,培养本专业基本技能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2.1 强化实验教学

在学校实验设备处统筹和指导下,凡有条件的课程实验课独立设课,即由专业教师开设具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课。如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农药研究技术等;各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中,30%左右的实验项目为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由专业教师专门系统指导,让学生学习操作各类实验的仪器设备,实验从一般验证性到综合性、设计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2 加强实践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改变高分低能的状况,学院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学校和社会公益劳动,在校内或校外参加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农业实践活动。如植保方向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深入田间对各种农作物病、虫害的观察、调查和识别;农药应用方向的学生则由专业老师带领,深入到乡镇农户和农药生产企业,实地学习化学防治技术和农药生产加工工艺;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实习阶段,到广西各县市进行实习。第6~8学期每个学生开始选题目做毕业论文,每人1题,以导师制的形式,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同时部分课程都安排0.5~1.5周的课程实习。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独立工作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以专业责任教授制度推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在全校所有专业实行专业责任教授制,要求各专业以A级指标的内涵标准进行专业建设与改革,使专业在各方面都得到提升,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专业责任教授小组的主要责任是制订本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能力的提高、专业改革思路与措施要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与手段改革,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实验基地建设以及专任教师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等。几年的实践证明,专业责任教授制对推进专业建设与学位点的建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申请获得了1个博士学位点和1个植物保护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责任教授制提升了专业办学水平和课程教学质量,推进植保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对搞好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4 推进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教学改革

4.1 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方式上,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克服课堂授课满堂灌,倡导启发式、互动式、讨论式。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讲难点、结合生产实践,介绍学科发展的前沿和进展,并结合实际选择一些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查阅资料,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设施,逐步推广和普及电化教学,根据具体课程及内容来安排,倡导教师用多媒体授课。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并在每个学期选择1~2位优秀教师上示范课,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观摩。在考核方式上,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核,考核包括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情况,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改革后每门课程期末考试所占总评成绩的比重由原来的70%减少到50%~60%左右。在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上,根据实验预习、操作熟练程度、实验报告、课堂分组讨论和实验课考勤等5项进行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改变了原来单项评定的方法。如普通昆虫学增加野外采集蝗虫标本的加分项目,加深学生对昆虫的生物学、生境知识的了解,对专业兴趣的培养起到推动作用。

4.2 培养的人才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出贡献

根据对广西大学植保专业毕业生工作去向调查,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前的10年中,年平均考上研究生比率为4.9%,而改革后的7年中年平均考上研究生率为12.5%。可见,大部分学生将从事技术开发与应用工作,主要从事农产品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或进入其他企业工作,这些岗位一般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农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和人文社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及信息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能力,能较好地处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植物保护问题。据此,在教学方面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在农业病理学和农业昆虫学等课程中,每个学生都对一种农作物主要病害或虫害进行跟踪、了解其发生与为害全程,并写出课程论文。第7~8学期开出植病研究法、昆虫研究法和农药研究技术等,加强基础培训和动手能力锻炼,收效良好,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做事的习惯,培养独立工作和加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几年来的回访中,用人单位对广西大学植保专业毕业生的评价都较高。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的行业面广,主要涉及农业推广、基层政府、涉农企业、科研及教学、考上研究生等,2000~2010年以来的年就业率均在90%以上。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wxszjg,大专学历,现年**岁,199*年参加工作,200*年入党,200*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查字典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xx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第四,我有技能优势,一方面,在多年来的工作中,我养成了勤于学习的习惯,对新事物接受快、掌握好;另一方面,为了能与现代农技推广工作接轨,我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能,并能熟练运用现代办公工具进行远程技术学习和信息交流;另外,我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基层工作期间,我先后数十次参加了局、乡镇和农技站等各级组织的各项农情调研和科技攻关活动,撰写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其中参与撰写的多篇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这些能力,对我今后推广农技、宣传农情、服务农民,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5)

我叫*,大专学历,现年**岁,199*年参加工作,200*年入党,200*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公文易爱心文秘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6)

[作者简介]马小辉(1975- ),男,浙江金华人,浙江农林大学保卫处、人民武装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浙江 临安 3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l2011b003)、2009年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浙江林学院创业教育模式及实践”(项目编号:zc09042)和2011年度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立项课题“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问题研究”(项目编号:c11jy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1-0095-03

一、前言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拓宽渠道、完善制度,大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设岗位计划,积极组织涉农专业毕业生投身农技一线。”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多种措施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今后几年,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将是大势所趋,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不仅是当前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就业,可以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解决农技推广脱节问题,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为进一步了解浙江省现代农业对高校人才的现实诉求,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2011年浙江省农业厅和浙江农林大学共同实施了浙江省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调查。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对浙江省全部11个地(市)的现代农业主体(包括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大户等)及在现代农业领域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进行为期近2个月的调研。采用现场走访、举行座谈、个别访谈及问卷函调等调研方法。召开座谈会(访谈)百余场次,发放各类问卷572份。其中,向各类现代农业主体发放问卷274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回收率为98.54%;向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毕业生发放问卷298份,回收有效问卷286份,回收率为95.97%。

(一)现代农业主体人才需求及能力素质要求

本次活动共调研了274家各类现代农业主体。其中,现代农业园区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6家,经营大户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

1.招聘情况。调查显示:18.61%的单位认为其招聘大学生时没有困难,而25.55%的单位则认为困难很大。现代农业主体考虑到工作方便以及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基本上都从当地招聘大学生。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大学生中,有66.4%的人属于本地户籍,33.6%的人非本地户籍;农村户口为64.56%,城镇户口为36.44%。现代农业主体招聘的高校毕业生渠道以当地人才中心为主,占调查企业的49.08%,通过高校校园招聘会录用毕业生的占32.94%,熟人介绍的占14.23%,其他方式为3.75%。

2.人才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登记这两种方式来了解目前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对现代农业主体紧缺岗位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技术开发需求为35.04%,管理岗位需求20.08%,营销人员需求29.20%,一线劳动者需求9.49%。在面向有需求的229家现代农业主体发放的毕业生需求登记表中,同样以管理、技术开发和营销需求为主,招聘高校毕业生直接从事农业一线工作较少。

3.能力素质要求。调查显示:现代农业主体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素质,然后是敬业精神和营销沟通能力,现代农业主体对大学生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见图1。

(二)影响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的因素

1.影响因素。在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的影响因素中,基层客观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

单位规模小、发展空间有限和缺少培训提高的机会为主要因素。各种因素的影响性见图2。

2.待遇情况。由于现代农业主体多数属于生产加工型企业,其销售利润相对较低,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待遇及福利保障方面低于该地区其他行业。调查显示:工作2年内的毕业生月薪1500元以下的占13.87%,月薪1500~2500元的占71.17%,月薪2500~3500元的占12.41%,月薪3500元以上的占2.55%。61.31%的企业免费为大学生提供住宿,需要交纳房租或自行解决的为38.69%。

保障措施方面,现代农业主体为毕业生提供“五险一金”的占23.72%,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险的为35.04%,提供“养老、医疗、失业”险的为27.37%,不提供任何保险的为9.85%。

(三)高校毕业生现代农业就业情况

1.层次结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稳步增加,到基层参加现代农业建设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升。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86名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大学生中,以大学本科生毕业生为主,占调查人数的56.12%,研究生占调查人数的5.32%。性别比例为男性196人,占68.53%,女性90人,占31.47%。年龄结构上,87.5%的人年龄小于30岁。工作年限上,67.29%的人参加工作年限不足3年,5年以上的仅为14.36%。2.工作状况。调查表明:毕业生对目前工作总体达到满意的为53.72%,基本满意为40.43%,不满意为5.85%。满意度较高的原因在于67.29%的调查对象都是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工作不满3年,多数毕业生认为专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是他们参加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企业将其定位在相对简单的一线工作岗位和技术研发岗位进行锻炼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关联的占调查人数的58.79%,41.21%的毕业生没有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3.就业思想。多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思想不稳定,选择现代农业主体就业不是第一选择和最终选择。调查显示:有62.23%的毕业生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前有过其他工作经历,其中,10.37%的毕业生之前已换过4个单位,流动性较大。毕业生选择现单位就业的初衷问题,选择“专业对口”和“认为现代农业主体发展潜力大”的比例为61.68%,还有38.32%的人是因为“就业形势不好或其他原因”而暂时在现单位过渡,寻求更好的职业选择。

4.培养使用。现代农业主体对毕业生工作后培养使用情况的调查显示,有56%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保障基本生活和工作条件,54%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薪酬制度,38%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培训提高机制,39%的现代农业主体注重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较多的现代农业主体未重视毕业生的成长,导致毕业生感觉前途迷茫,工作没有动力。据调查,仅有30.97%的工作单位为毕业生做过工作及今后发展规划,而69.03%的工作单位没有为其制定工作规划。

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影响个人发展最大的问题分别是:认为缺少培训提高机会占调查人数的41%,认为单位规模小、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占调查人数的32%,而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和基层条件艰苦只占调查人数的18%和19%。这与大部分现代农业主体认为基层客观条件艰苦、工资收入低福利保障缺失是影响吸引毕业生的最重要问题,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四)现代农业就业政策有效性

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认为,政府对扶持大学生现代农业就业政策中,培训提高、见习实训、学费代偿等就业补贴以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最重要。现代农业就业政策有效性见图3。

三、对策建议

(一)政府引导

现代农业要持续发展、高效生态,需改变农业主体弱、小、散的格局,防止农业经营老龄化、兼业化、副业化倾向,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使高校培养出的“能生产、会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因此,出台相关的政策,提高相关的就业服务成为当务之急。各级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更加灵活适用的旨在鼓励现代农业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本次调查中毕业生反映出来的相对比较看重的“见习实训、培训提高、学费代偿、就业补贴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推动和深化。

1.见习实训。当前推进高校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就业,需对在校大学生提供较好的见习实训机会。对到确认为见习基地的现代农业主体进行见习实训的高校毕业生

,政府可提供3~6个月岗位训练,为大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能力创造条件。对见习训练学员进行生活补贴,为见习学员提供综合商业保险补贴等措施,解决见习实训中生活及安全保障问题。为见习学员配备专职导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大学生较快进入现代农业角色。

2.培训提高。高校毕业生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但缺乏农业所需的实用技术和农业工作的背景和经验。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政府应为其提供培训提高的条件,提升农业就业能力和水平。对非农林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前进行岗前培训,使之掌握现代农业的专业知识;对农业实用技术进行培训,使高校毕业生掌握现代农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对农业推广和农村发展方面从事相关技术、管理或培训工作的在职人员,进行知识更新和实施“农业推广硕士”等学位提升计划,使农业从业人员适应能力更强,社会经验更丰富,探索研究水平更高,视野更广阔,事业心、责任心等方面更适合农村基层工作。

3.学费代偿。为鼓励高中毕业生就读农学类专业实行免交学费政策。现代农业主体除需要技术人员以外,更需要管理及营销人员。为鼓励非农业种养技术专业毕业生在现代主体中就业,满足现代农业多方位的人才需求,各地可根据情况对在基层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这部分学生中实施学费代偿政策,满足多方位的人才需求。这一政策将有效解决基层人才短缺及结构性的矛盾。

4.就业补贴。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其他产业,甚至有人认为农业发展处于“瓶颈”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严重制约了对人才的吸引力。加上现代农业主体利润相对较低,能为毕业生提供的月薪待遇低于该地区其他行业。这一问题光靠现代农业主体自身已得不到解决,需要政府对现代农业高校毕业生采取就业补贴的形式加以解决。

5.社会保障。当前,在现代农业主体中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所关注的社会保障问题主要集中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定、事业招考、工龄计算和户口档案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在现代农业主体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和工作热情。浙江省对于本省户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在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农业成果审定、农业继续教育等方面服务,可享受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技人员同等待遇。提供优先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优先录用为事业性质的县(市、区)和乡镇农技(农经)干部,服务年限可计入基层工作经历及专业工作年限,免费进行人事服务等优惠政策。

(二)高校培养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深入基层难问题,高校的培养教育是其中重要一环。高校要着眼于毕业生在农业领域就业能力的提高,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生毕业后存在知识面不宽、能力不够、适应性较弱等现状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提高其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使毕业生就业流向更趋合理。1.现代农业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教育中潜移默化形成的。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就业指导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一是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整个大学期间的就业指导就是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准备过程;二是依据大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学习经历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学生量身订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引导学生把从事现代农业作为自身的职业目标;三是现代农业就业指导应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的授课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理论知识与现代农业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激发大学生从事现代农业的热情,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

2.现代农业人才培养。高校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上,要改变同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现代农业需求为核心,以“管理—营销—技术”为主导,创新现代农业人才模式。其培养目标:为现代农业建设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理的理论知识结构,熟悉农业农村基本情况的懂政策、善交流、有技术、会经营,能从事农业农村基层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当加大与现代农业主体的联系,采取共建基地的形式,创造条件,让大学生提前介入现代农业建设。一是建立现代农业教学实习基地。该基地将成为大学生培养农业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第二课堂。通过了解参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等环

节,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社交、表达及创新思维能力,为毕业后快速完成角色转变打下基础。二是开展顶岗实习。政府与高校联动,每年上半年安排有志于现代农业就业的准毕业生到现代农业主体进行3~6个月的顶岗实习。一方面聘请现代农业主体从业人员作为导师,带领高校毕业生真正走进农业,走入农村,以“一对一”的形式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顶岗实习的高校毕业生可以担任法律助理、政策助理、科技助理、文化助理和经理助理等,以增强顶岗实习的针对性。

现代农业主体层次参差不齐,发展水平很不一样。不能因为单位规模小,层次低就否认人才是企业发展关键的共识,更不能片面强调毕业生自身定位不准而忽视企业在选拔聘用高校毕业生的“环境”问题和社会责任。当前,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环节都需要有知识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只有通过规范用人制度,提高员工待遇,重视人文关怀等途径,才能更好地吸引、培养高校毕业生,才能改变自身充当“跳板”的角色。大学生需进一步认清自己,做好个人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改变“宁要城里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幢房”心态,适当降低就业期望,苦练内功。在校大学生重点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力求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的完美匹配。同时,结合当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农林领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个人成长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大乾,杨征,叶晖有.从传统走向现代:新世纪高等农业教育的变革与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李晓明,刘洪玉,孟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任职计划的实施情况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9).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7)

我叫某,大专学历,现年岁,199年参加工作,200年入党,200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查字典版权所有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xx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8)

我叫wxszjg,大专学历,现年28岁,1999年参加工作,2002年入党,2005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来自)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9)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96年高考结束,我毅然选择了农业院校,并参加了华农农学专业的进修。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六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六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2004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即使在灾害频发的今年,我所负责指导的20个水稻科技示范户,仍然实现增产12.4%。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10)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农村面貌变化很大。但在新农村建设五方面要求中,乡风文明仍是一个短板,表现为农村人才流失,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缓慢等。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快乡风文明发展,农业院校凭借专业性强、农业技术人才集中、与三农联系密切等优势,在服务乡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进行探讨,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从而实现乡风文明建设与农业院校的双赢发展。

一、强化学校特色,提高服务意识

特色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也关系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对农业院校来说,“农”是其突出特点和本质属性,为三农服务是其基本使命。但是,“现代的教育体系人们只注意到了实用的一面,作为精英的大学毕业生几乎仅适合于在现代高度分工的部门就业”[1];此外,虽然农业院校学生来自农村的居多,但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期望留在城市,形成了农村科技文化人才欠缺和农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对农村和农业院校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农业院校要在观念和政策导向上重视与农村、农民的对接,提升服务意识。首先,农业院校应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明确学校定位,结合区域特色培养面向农村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科技文化人才。其次,农业院校应加强就业教育,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对学校、学生提供的机遇,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在学校营造服务三农、献身农村的良好文化氛围。最后,应充分认识到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现有实践模式如“教授创业”、科技下乡等活动中,主要强调对农村的科技指导、经济推动等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而对乡风文明重视不够,所以应将服务乡风建设作为一个突破的重点,这将使服务内容更为丰富和多层次化,也将为农业院校学生在基层就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渠道。

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农业院校服务农村乡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院校应建立以农为主,融工、商及人文社会科学等的综合性、多科性农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上要相应调整,分层次进行面向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开发。首先,拓展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同时,应加强学生文化素质课的教学,如政治理论课、法律课、基本卫生健康课、应用写作课等,改变学生认为专业课重要、其他课程可少上或不上的观念,才能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进而在农村乡风建设中发挥全面的带动作用。其次,搭建实践平台,将教学实习和实践与三农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向农村进行实地观察,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运用中发现、提出问题,提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工作能力。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秉承“农业教育非实习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的办学原则,开创了“太行山道路”,近年来先后建立校级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基地50多个,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连续十余次被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最后,对学生进行创业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育创新能力,进行创业尝试。河北农大非常重视创新教育,学生多次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好成绩,学校还对学生创业进行激励和扶持。这为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为毕业生服务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乡风建设成效

在提升服务意识、加强人才培养之外,农业院校应通过多种方式、采取有效途径创新服务模式,以切实提升乡风建设的成效。

(一)人才帮扶服务

乡风建设本质上是要提高人的素质,而“人”的因素也是制约乡风建设的主要方面,如:部分领导干部对乡风建设认识和重视不足;农村“精英”人才的匮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欠缺;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缓慢,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不强;等等。所以,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人才帮扶,主要包括:首先,完善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渠道。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文化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在对农业院校毕业生进行科学引导,鼓励其到基层就业的同时,应完善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渠道,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服务村居计划”等项目,应“制定相关政策,优先选调具有农林教育背景的毕业生,健全到基层履行服务期的毕业生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制度”[2]。通过服务农村的农科毕业生的带动和影响,普及科技文化知识,祛除落后的思想意识和习惯,促进文明乡风的建设。其次,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农业院校应凭借自身的科研和人才优势,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民主法制、道德观念、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进而提升乡风文明。“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式。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自2003年招生以来已培养3700余人,他们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了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对于推动学习型农村的建立、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立农村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农民需要的信息内容广、种类多,“目前我国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是农民自己寻找各种途径,尚不能很好地辨别信息真伪,也没有明确的信息服务机构和组织可以咨询”[3],农业院校具有科研、人才、图书馆农业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等信息资源,还有大量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这些都为农业院校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了基础。农业院校要充分调动专家教授的积极性,并发挥农村籍学生在农村与学校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通过电视节目、电话、多媒体、网络等各种媒介,宣传和推广农业信息、农业知识,选举法、婚姻法等重点法律法规及农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卫生保健和环境健康等方面实用信息和特色内容,努力形成多形式、立体化、全覆盖的乡风建设农民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体系,以此来克服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育文明乡风。

(三)下乡进村开展乡风教育

作为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最直接的形式,下乡进村能够为农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首先,农业院校应发挥自身农科特色,选择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才适时适当地深入农村,通过讲座和印发简明读本等形式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结合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实际问题对农民进行指导,引导农民致富,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文明风气。其次,农业院校可整合自身的人才资源,将各院系的优秀教师组合成“讲师团”,可设立农业资讯、政策理论、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社区管理等分团,根据农民实际需要确定课题,为农民提供菜单式服务,由农民按需点题。还可组织文艺骨干深入基层指导、培训,培养发动群众中的骨干把党的基本理论、乡规民约、计生政策等内容编成易听易懂的顺口溜、快板书等,利用节假日,进村入户巡回演出。有步骤、经常化、系统化地开展“现代农民乡风教育”的宣传,一方面做到了因农所需,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也能在实践中了解“三农”的实际,为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发现新的课题,促使教学科研内容拓展深化、与时俱进,实现乡风建设与农业院校的共同发展。

四、完善配套制度,创造良好内外环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农村文化、风俗、法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要取得成效必须常抓不懈,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要能长期有效地开展,也需要相关的配套机制和良好的内外环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农业院校毕业生服务农村的机制。产学研结合能够将农业院校、政府、基层乡镇、涉农企业等联系在一起,使学校更好地融入社会,也能增加学生与市场、社会接触的机会,实现多方共赢的社会效益。其次,建立农业院校专家信息咨询和下乡进村的长效机制。学校要有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明确责任,从政策和待遇等方面引导和激励专家学者深入农村、服务农民,无论是面对面服务还是通过不同媒介的咨询反馈,都应保证切实有效、长期系统地开展。“中国农业大学曾出台政策,设立推广普及机构和推广教授岗位,提出推广教授的职称评定应以推广成绩作为主要依据。”[4]这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农业院校应该加以借鉴。最后,创造农业院校服务乡风建设的良好“大环境”。无论是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还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所以农业院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有效沟通,促进自身的发展。2003年黑龙江省10所农业院校联合发起了“村村大学生计划”, 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计划实施6年来,已为本省培养了1万多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村大学生”。 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成为培养新型农民有效途径,也成为黑龙江农业院校服务“三农”的一个品牌。[5]

总之,在服务乡风建设方面,农业院校应突出特色、依托资源、注重实效,传承先进文化,缩小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差距,承担起农业院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同时,农业院校也会获得新的发展,真正走上强校之路。

参考文献:

[1]郑炀和.论乡村精英与乡风文明建设一一从权威与秩序的视角[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3).

[2]翟玉建等.增强农林高校服务“三农”能力的对策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

[3] 赵洪亮等. 基于农业院校的新农村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构想[J].湖北农业科学,2012(16).

[4]余康 郭萍.农林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2010(12).

农业推广毕业论文篇(11)

大家好!

我叫XX,大专学历,现年××岁,××年参加工作,××年被聘为农业技术员。

我本是一个“只知埋头工作、一向与世无争”的基层农技员,今天我站在这里竞编竞岗,既是对我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一个检验,更是对我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理想的一次考验。我生在农村、长在农业、热爱农民,从小,看着我长大的、护在我身边的,都是辛勤的农技工作者,在他们的教育和熏陶下,我对农技推广工作有关了浓厚的感情,我立志要把“推广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作为毕生孜孜以求的事业,做一名优秀的农技员。××年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一线工作从事农技推广工作,至今已有××年。

我认为自己竞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岗位,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有专业优势,我毕业于农业院校,所学的是农学专业,干农技推广工作是我的正业,与“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相比,我专业对口,工作起来自然“如鱼得水”,我具有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必备的基础条件。

第二,我有实践经验,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年时间里,我先后实践过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蔬菜等多种作物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共计参与新品种试验示范30余项次、参与实施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次,其中:多项优质新品种、增产新技术和高效新模式已大面积应用,多项项目课题通过了相关专家验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通过实践探索,使我对全市主要农作物的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都有了新的领悟和提高,让我积累了大量的农技推广和基层工作经验,并于××年被评为全局先进工作者。我已基本具备了独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能力。

第三,我有年龄优势,常言道:“三十而立”。三十岁前后,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干事效率最高的时期。我将近而立之年,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头脑灵活,思想成熟,面对新时期、新形势,对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完全有能力、更有精力从容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