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3 09:49:15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1)

中图法分类号:G250

农业信息资源指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技术资源的信息化。农业信息来源除了网络电子期刊、文献数据库系统、专业搜索引擎等资源外,农业学术信息资源还存在于以下五方面的网络环境中。

1 学科信息门户网站

学科信息门户(Subject InformationGateway,简称SIG)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

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门户网站PINAKES,是链接各类门户网站的门户,通过它的门户列表可以找到国外一些比较常用的学科门户网站。

国内代表性的学科信息门户:a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 Fs)的“重点学科导航库”中的农学类;b 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有关农业类有生命科学学科信息门户、资源环境学科信门户等。

2 图书馆的网络导航体系

国内外著名大学图书馆是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研究的前沿,是十分可靠的参考信息的发源与集散地。

清华大学图书馆。它有数据库导航和电子期刊导航,以及学术信息资源门户。各种导航系统可以进行单独检索。也可以进行整合跨库检索,即用同一检索式在多库中同时检索。目前最多允许同时选择20个库进行整合检索。

北京大学图书馆,它的学科导航有中文数据库和西文数据库,农业学科包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大类,能检索到中西文农业资料。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它的网络资源导航包括免费学术资源、免费获取期刊、中国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和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等,大都是农业类的相关资源。

3 农业类学术机构网站

中国农业科学院,所属科研机构包括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蔬菜花卉研究所、蜜蜂研究所、饲料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所等。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它由CALIS农学中心馆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承建、二十余所高校图书馆参与的共建共享项目,收录了参建单位的学位论文文摘数据。是全国农业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4 农业学科专业论坛

中国农业论坛,分为网站事务、农业商务、我要秀秀、行业社区、休闲区和友情论坛几大版块。主要针对中国农业。包括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还有纺织用纤维等。

中国农资人论坛,分为农药论坛、植保论坛、化肥论坛、种子论坛,还有病虫草图、农药登记与管理、农资外贸、农资市场与信息、农资展会等内容。

此外,各重点农业大学的论坛。如中国农业大学论坛、华南农业大学论坛、华中农业大学论坛、东北农业大学论坛、四川农业大学论坛、南京农业大学论坛等。

5 农业专家个人主页或博客

中国农业专家――金农网,它的农业专家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配方施肥、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

PAIDE系列经济型农业专家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专家系统,它包括蔬菜生产、果树管理、花卉栽培、畜禽饲养、水产养殖等27种不同类型的实用经济型农业专家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2)

 

图1 马常杰、陈守余提出的G-IDSS参考模型框架

3.结语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既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充分利用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它不能直观、精确而灵活地描述组织对象的位置布置、空间分布等地理信息,也不能描述组织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精准农业实现的全过程均依赖于地理信息。论文参考网。论文参考网。因此,针对精准农业的特点,将GIS和IDSS结合起来,辅助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地理信息是实现精准农业的核心系统,它管理所有的农业信息,并对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对精准农业实施给出精准的作业方案。论文参考网。我国基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GIS软件在城市建设、农田规划和土壤养分管理方面已广泛应用。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开发出具有自主产权的用于精准农业的基于计算机网络农田管理决策系统。将GIS与IDSS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使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更加实用化、智能化,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益将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研究综述.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4期

[2]孔祥强.GIS与ES的结合及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1

[3]吴雨华.国内外智能决策系统的发展概况及推广应用.农业与技术,2005年1月

[4]张卫建,卞新民,柯建国等.基于网络GIS 的区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思路与方法.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0,23 (2):23~26

[5]郑文钟,何勇,张玉林.基于GIS的农业机械化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31(3):329-332,2005

[6]马常杰,陈守余.基于GIS的IDSS模型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3年第2期

[7]周勇,田有国,任意等.基于GIS 的区域土壤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年3月

[8]刘书华,杨晓红,蒋文科等.基于GIS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3.7

[9]周舟,王秀,王俊,阎波杰.基于GIS的变量喷药决策支持系统.农业工程学报,2008年9月

[10]张梅,文静华.基于分布式Web-GIS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7-2738

[11]张东彦,杨武德,冯美臣.专家系统在我国农业上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农业网络信息,2007年第2期

[12]夏敏,张佳宝,赵小敏等.基于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6年11月

[13]郭银巧,李存东,赵春江等.玉米栽培理论及智能决策系统的研究进展.2005,13(1):95~98,102

[14]杨长保,吴秀媛,马生.基于GIS的专家系统及其在农业宏观决策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6 (1) :111~115

[15]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3)

中图法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Lan Bin

(School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6,China)

Abstract: Urb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e gradually took shap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s, technology, and intellectual support by Beijing agricultur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means of information runs through the periods before, while and afte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egardless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s in early production, or the digitization, intellectualization and precision in medium-term production, the means aims at standardiz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thus it need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both solid agricultural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perating and management to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technology.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service system;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al

1引言

当前,农业结构面临着战略性的调整,农民的知识结构已难于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急待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与提高技能。而农民居住分散,经营规模小,传统的农民培训与科技推广效率低、时效差、成本高;农村地域广,地形复杂,地面网络建设周期长,单纯的信息技术移植应用常导致信息传播无法延伸至“最后一公里”,在城乡之间形成了一道 “数字鸿沟”。那么,将信息服务传递到千家万户,打通服务与用户之间的最后通道的任务就变得艰巨了。

我校提出的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现代化,服务都市型郊区经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实现首都的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知识化提供有效的人才与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以服务地方“三农”为己任,运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农业信息化服务智能技术研究

目前,广大农村在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带动下,积累了大量的数字化生产、经营、管理数据信息,智能化技术研究将为农业数据的深层次利用开辟新的发展空间。纵观当前智能化信息服务技术的研究,已经在众多领域的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推进了行业进步。但在农村信息服务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比较少。由于农业生产经营环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不高,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将先进的智能技术与农村信息服务相结合,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当前急需探索和研究的方向。

2.1农业文本知识智能理解

文本信息智能理解主要以实现机器对信息的自动分析处理为目标,提供提问理解、搜寻、语义匹配、个性分析等智能服务。其通过对用户所能表达的自然语言描述问题进行理解,直接返回若干最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大堆相关信息。农业文本知识智能理解主要研究农业文本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检索、分析理解、传递与应用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信息的处理。包括对文本主题信息自动生成技术、本体技术、语义网格、知识关联、聚类技术等内容的研究应用。农行业的文本信息有着自身的专业特点和语言风格,因此,需充分考虑其个性化特点才能对农业文本进行准确全面的理解,从而提供最适宜的信息服务。

2.2农业数据信息智能挖掘

主要研究以人工智能模型为基础的农业数据信息潜在规律发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智能决策及预测服务。研究将遗传算法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在一些复杂非线性系统数据的分析预测中开展了研究与应用。包括对应用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时间序列模型、灰色模型、支持向量回归等对线性、非线性因素进行分析,对不确定性事件建立专门的模型进行处理等。

3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结合农村信息化主题,研究采用基于符号和规则的推理诊断模式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和网络化的实现手段,开发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对果树的病虫害特征、原因、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等作为诊断基本特征,通过推理机制得到诊断结果,提交给用户,实现基于Internet的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能够在果树生长发育的全过程为农业种植农户和基层农科人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该系统能够及时解决果树种植业中的问题,防止病虫害的蔓延,提高果实产量、为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提供重要的保障。

3.1果树病虫害远程诊断分析

本系统核心是基于知识库的专家系统,它既具有数据库管理和演绎能力,又提供专家推理判断等智能模块。该系统包含客户端的用户可以对果树病虫害专家远程咨询、诊断。病虫害信息的检索,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信息媒体于一体;服务器端的管理员具有对系统维护、知识获取与维护的功能。果树病虫害咨询、诊断专家系统要对病虫害进行准确地诊断,必须对病虫害诊断知识有系统而详细的结构划分及分析。

3.2系统果树病虫害知识获取与知识库建立

本系统主要是以现有果树病虫害科技信息作为系统的知识基础,选择领域专家正式出版的教材、图谱、视频等信息资源,围绕果树的种类及生长发育的阶段性、连续性进行特征库划分,对传统理论知识进行总结、提炼,通过编辑整理,组成相关知识库,将图片及视频资料构建成多媒体数据库。

3.3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应用开发

在本系统中,推理建立知识库、特征库、数据库的基础上,从用户提供的已有事实推出新的结果。果树的部位、病斑/霉层颜色、形状、生长状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在推理过程中以之作为条件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采用正向推理的方法,其实际上就是完成对树结构分枝结点的搜索过程。研究服务于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政务、农市商务、农民教育、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专业周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4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算法研究

在本系统中有较多的功能模块需要用到专用设计算法,例如病虫害诊断、特征库的创建、病害症状检。构建专家系统知识库,对系统推理机的实现提供支持。该知识库既包含专家知识,又包含了系统的推理规则,是本系统实现的基础,将利用专用算法来实现规则的添加、修改和删除。此外,推理机和专家系统知识库在本系统的研究中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也是决定本系统功能能否实现的关键,系统将采用“向导式”诊断推理算法与“关键词”检索等诊断算法分别来实现果树病虫害农作物的精确推理与非精确推理诊断。

4基于Web 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当前,随着遥感、计算机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应用软件的成熟,通过遥感手段可以及时采集到土地、水域、生物(林、草)资源和环境信息。据此,近年来国内许多地区在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开发应用,总的来说项目的设计重点和研发进展不尽相同,各有侧重。

研究采用Web GIS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整合构建农业资源信息系统,利用地理信息为载体,通过Interment在Web上为用户提供直观的农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动态分析区域农业资源状况,实现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气候、道路、水利、作物管理、农业社会经济等资源信息的交互查询和专题图的定制,实现真正的网络空间信息共享与跨平台应用。采用GPS接收机、传感器搭建信息获取实验平台,通过该平台获取农田位置信息、农田水分信息,使学生掌握GPS接收机、传感器设置,并能够使用GPS与土壤水分传感器结合来记录农田位置信息和水分信息,完成信息采集工作的实践训练。

建设数字农业模拟平台,建立实验室物联网模型,通过模拟农田环境的土壤类型、肥力等土壤信息,降雨、日照等气象信息以及农业生产动态等信息收集,利用信息分析系统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决定耕作的种类、方式,在模拟农田环境中根据不同地块的情况进行精耕细作,实现变量施肥、喷药、灌溉等生产过程,集合了农业灌溉、施肥、温室调控等几大领域的功能,为数字农业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原型支持。为农业资源的管理、规划和决策提供了快速、直观和有效的手段。

5结束语

北京市农业生产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中,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城乡差距依旧很大。因此,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的过程中,农民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急为迫切。利用农业信息化服务智能技术,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果树病虫害远程咨询诊断专家系统、基于Web GIS的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使农民在信息服务平成信息交互,实现信息对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3S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生产模拟技术,发挥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作物生产管理的应用,实现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精确化和标准化水平。

都市型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并通过推广,进行实践总结,研究提升都市型农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解决方案与有效模式,提升农村信息服务技术水平,增加农村信息服务效果显示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孙素芬.新形式下北京市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M].“第二届国际计算机及计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研讨会”暨“第二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2008.

[2] 黎宏生,杨叔子等.基于B/S的远程诊断专家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3).

[3] 兰彬,张一. 农业信息化领域应用型IT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 张荣沂 等.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技能[J]. 交通科技与经济,2011,(2).

作者姓名:兰彬

工作单位: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102206)

联系方式: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龙腾苑二区14号楼3单元301 室 (102208)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4)

具体如下:一是在加强农学专业建设的同时,以农学专业为母体,2002年在国内率先增设了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招生办学,实现了农学专业办学规模的稳中有增,并体现专业办学的现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在明确以生产技术型为主的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同时,兼顾到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创办了农学高层次人才基地班,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分流,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三是在课程设置上,核心课程地位与学分不减,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增开《WorldAgriculture》、《CropScience》2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以及《植物生物技术导论》、《应用文写作》、《园艺通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等4门专业拓展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体现国际化等特点。四是在学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实验实践课程共45.5学分,占毕业最低学分160学分的28.5%),压缩课堂讲授学时,强调精讲重要知识点。五是将科学研究纳入教学计划,如开设农科英语阅读与写作、专业实践、作物学实验等课程。六是确立了“专业实践主题教育——专业劳动——专业实践~4学——作物学实验——科研实习——毕业实习”四年一贯、六阶段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农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上述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学农学专业建设取得了多方面显著成效。现该专业为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省品牌专业、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与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专业。

二、农学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学专业生源质量不高尽管农学专业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厚实的办学基础、强大的办学实力与卓越的社会贡献,但目前志愿报考本科农学专业的高分考生比例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学专业生源的质量。

2青年教师实践经验欠缺由于社会服务不列入单位编制范畴,加之缺少对教师为生产服务方面的考核与政策激励,导致近年新进的教师缺少在产学研基地的一线锻炼。与老一代相比,青年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授课任务时教学内容偏理论,实践经验有所欠缺,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且由于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提高,加之农业院校普遍采取了内容多元化的教师绩效量化考核制,使得专业教师走向生产一线、“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间配置得到约束,部分冲击了产学研结合办学模式的强化推进,形成了比论文、比项目、比成果、比排名的趋同化竞争格局。

3教学内容落后由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全球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精量播种机、智能插秧机、无人机、精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如何在课程教学中反映最新的农业可用的新技术、新产品已成为现实问题。为此,亟需加快教材与课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学生实践实习设备与条件的改善。

4毕业生就业面窄受社会就业环境改变的影响,农学专业已从早期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为主,转向了如今的市场化、多元化的就业体系。国家、省公务员等一些高端岗位竞争激烈,招收农学类的岗位少,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对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已由动手实践走天下,转变为笔试、面试定乾坤;此外,本科生中愿意下基层、进农业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下降。

三、、农学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策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农业是国家的战略产业,涉及到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农学专业是培养农业生产高层次人才、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摇篮基地。为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农学专业给予更多倾斜支持与保护,以提升农学专业的社会吸引力。

2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针对实践性要求高的专业,应研讨出台教师生产一线锻炼政策,重点提高青年教师参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生产问题的能力水平,以使“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学传统能得到更好继承与发扬。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5)

1 知识及知识表示方法

1.1 知识。知识是专家建议决策的重要基础。专家系统中知识的要素有事实、规则、概念等,需要描述这些要素,从而反映知识的内部结构关系,这样就可以按一定的规则来推理得出相应的结论,这个描述工具就是知识表示,因此专家系统的核心在知识表示。所谓知识表示就是通过各种信息符号以约定的方式将日常生活经验知识转化成计算设备可以识别、利用和进行加工的形式。人工智能技术中研究知识的学科分支是知识工程,随着近年知识工程研究和专家系统研究的深入,知识表示研究已经成为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之一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知识工程研究中,知识表示和管理以及如何能被智能系统充分地利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根据知识在智能系统中的作用,可将知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事实、规则、控制和元知识;其中事实类型的知识主要代表了反映有关问题环境的一些事实,它属于底层知识。例如研究对象事物的属性、类别,以及对象事物间的关系等均属于事实类型知识。规则主要代表是受控对象有关的经验以及推理性知识等,一般使用“IF…Then…”的形式来表达。控制是知识推理的核心,指能反映问题求解中控制策略的知识。元知识指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一般指制定规则、解释规则、校验规则、解释程序结构等。

1.2 知识表示方法。在知识工程中,常用的知识表示方法主要有:框架、Petri网、过程、产生式、语义网络、面向对象、谓词逻辑等。其中框架、产生式、面向对象是最常用的三种知识表示方法。这三种知识表示方法并不是完美的,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产生式表示法特点分析如表1所示:

框架表示法特点分析如表2所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二种表示方法的综合体能够避免一些缺点,但是目前的知识库设计无法有效融合上面的表示。

2 基于XML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的设计

2.1 农业专家系统知识范例。在上述三种知识表示方法中,产生式表示法简单,易于实现,因此在农业专家系统中,绝大多数都是将知识规则以产生式的形式存储在文本文件中,以产量相关知识规则为例,在文本文件中以如下形式保存:

IF 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9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超高产水平

IF 15000斤<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9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高产水平

IF 10500斤<=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50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中产水平

IF 同等地力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10500斤 THEN 其他农户三年平均产量所在产量水平为低产水平

产生式表示法在表示简单知识规则时没有问题,但是其在表示复杂关系知识则有严重缺陷。因为在农业生产中不同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继承性、关联性和层次性,产生式表示法无法展现这些特性。因此如果针对产生式表示法、框架和面向对象形式进行整合,构建具有继承、面向对象等特性的知识库架构,这样可充分展现知识结构层次结构,表示复杂的知识结构,提高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处理水平。

对上述三种表示方法进行整合,需要一个实现的工具,这个工具能够清晰表示出继承、关联和层次性,同时也易于处理,从这一方面来说,XML技术是最理想的实现工具。本文就是利用XML技术来实现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架构,从而达到了将上述三种表示整合的目标。这种架构具备了三种表示方法优点,同时又避免三种表示方法各自缺点,可以充分体现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

2.2 基于XML技术农业专家系统知识库架构及推理模块设计。在专家系统中,推理过程就是人机交互的过程,使用者将所掌握的信息,通过交互平台反馈给推理机,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利用农业生产决策模型、知识库、综合数据库,在专家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推理算法来进行知识推理,找到用户所需结果,并形成专家建议,反馈给用户。

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模块结构由四部分组成:人机交互界面、知识库、知识处理模块和推理机模块。其中人机交互界面的主要功能是把用户所输入的信息或外来数据转换成系统的内部表示形式,并交给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处理,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输出的推理结果也可以由人机交互界面转换成用户易于理解的结果展示方式。农业专家系统知识管理模块是指对系统知识库中的知识进行管理、设置和控制的功能模块,它的主要作用是辅助推理机完成对知识库的各种操作,并向咨询用户提供知识检索和查询手段,其中XML处理技术就在这一模块实现;其功能包括知识更新、知识获取、知识校验、知识求精、知识查询等。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模块主要包括推理机和解释机制,农业专家系统推理机主要是依据推理模型和算法,解析知识,得出结论;解释机制主要是负责引导用户输入掌握信息和将结论以用户接受的方式解释。

3 结论

本文以XML技术针对农业生产知识进行了表示,整合了框架、产生式规则、面向对象是三种常 用的知识表示方法,集中了三者的优点,避免了其不足之处。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这种新的知识库架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出农业生产知识的继承、关联和层次的特点,可以充分表示出知识的复杂关系。同时由于XML技术解析、处理目前有很多程序设计语言都可以实现,因此利用XML技术来构建农业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比目前文本形式的知识库更易于体现推理分析层次和技术呈现多样化和非线性化的特点,适应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提高农业专家系统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农业专家系统的应用普及。本文的研究在农业专家系统研究具有一定创新性,也可以将其推广到农业专家系统模型库的架构设计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合龙,陈桂芬,毕春光.玉米精准施肥数据库建模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4):184-188.

[2]赵月玲,陈桂芬,王越,陈航.吉林省玉米推荐施肥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J].玉米科学,2006,14(3):170-172.

[3]熊范纶.农业专家系统及开发工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1999.

[4]Lemmon H.Comax: an expert system for cotton crop management[J].Science,1986,233:29-33.

[5]Plant R E. An integrated exper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management[J].Agriculture Systems,1989,29:49-66.

[6]Vandendriessche H, Geypens M, Bries J. N- index: an expert system for nitrogen fertilizer of arable crops[C].Gembloux,Belgium:COST Workshop Gembloux,1992:55-57.

[7]Kruger G A,Karamanos R E. Fertility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manager[J].Commun Soil Sci Plant Anal,1994,25(7/18):955-965.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6)

专业

星期六(10月21日)

星期日(10月22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公共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经管类)(04183)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普通逻辑(00024)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1893) 高等数学(一)(0002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大学语文(0472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日语(二)(00016) 专科 新疆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C050116) 大学汉语(一)(11894) 文艺理论(10057) 维吾尔民间文学(00825) 中国当代文学(00564) 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维吾尔古代文学史(00561) 专科 新疆大学 汉语言(翻译)(C050117) 基础汉语(00574) 汉语精读(二)(00570) 翻译理论(00576) 汉语应用写作(08041) 语言学概论(00541) 专科 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A020203) 会计专业汉语(10059)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成本会计(00156)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专科 新疆大学 法律(C030112) 大学汉语(一)(11894) 民法学(00242) 行政法学(00261) 中国法制史(00223)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专科 新疆大学 行政管理(A030301) 大学汉语(一)(11894) 人力资源管理(一)(00147) 管理心理学(00163) 公文写作与处理(00341) 经济管理概论(00314) 公共关系学(00182)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00043) 政治学概论(00312) 专科 新疆师范大学 小学教育(A040103) 基础汉语(00574) 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 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小学科学教育(00408) 科学.技术.社会(00395) 小学班主任(00412) 专科 新疆大学 英语(C050207) 基础汉语(00574) 英语阅读(二)(00596) 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11893) 英语写作基础(00597) 综合英语(一)(00794) 专科 新疆大学 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 基础汉语(00574)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04754)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0034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 专科 新疆农业大学 兽医 (A090402) 大学汉语(一)(11894) 家畜外科学(02790) 家畜传染病与寄生虫病(02791) 兽医药理学(02787) 家畜病理学(02783) 畜牧概论(02788) 兽医微生物学(02785) 本科 新疆大学 维吾尔语言文学(C050107) 文学专业汉语(00566) 应用文写作(02126) 民俗学(10072) 中国古典文学简史(10070) 语言学概论(00541) 本科 新疆大学 汉语言(翻译)(C050108) 汉语文选(一)(04962) 语体翻译(00578) 汉语精读(四)(00572) 汉语泛读(00577) 本科 新疆财经大学 金融(B020106) 基础汉语(00574)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金融 (00076) 金融市场学(00077)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本科 新疆财经大学 会计(B020204) 基础汉语(00574)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94―0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及农民收入,更迫切依赖农业技术体系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作为实施科教兴农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力军――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革、提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与任务。

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总体上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的素质偏低,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化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999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但40%以上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参加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3%,培训人员多以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高级职称为主,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1]以2008年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现状调查课题”案例调研为例:从人员构成来看:六盘水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较多,农技站非农技专业人员占28%,畜牧兽医站非畜牧兽医人员占27%。具体到每个乡镇,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从专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常规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农经、土肥技能为主,当前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推广人才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培训的满意调研表明:六盘水市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和领导尽管支持职工的培训,但因经费紧缺无法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农技人员对培训不满意程度达半数(49.62%),有的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知识严重老化。[2]

在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以促进其知识更新,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据农业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但98%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如愿,进修学习条件和培训渠道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以中央统一领导,省级培训为龙头,市级培训为中心,县乡培训为重点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部门组织实施,重视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的衔接配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受训率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的培育体系是倒置的金字塔形,处在金字塔形的高层――中央、省级单位的培训,无论是技术、人员、师资、软硬件条件上都处于一流水平,处在金字塔底座――县、乡级培训机构,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明显缺乏。部分乡镇农技培训机构办公条件简陋,试验示范基地缺乏,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电话、电脑、光碟机,以及土壤、农残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即使一些配备电脑等设备的培训站点也因缺乏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上网。县、乡级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对广大基层培训的需要,以致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太弱,培训工作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2)省、市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学员:本身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又要学习很多农业方面的先进知识:新品种介绍,新机具的使用、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和急需了解的新方法,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3)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调研中有农技人员反映,每年讲授的内容有重复情况,真正实用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方法不多,这种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

(4)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五天至一周学习时间的县级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培训内容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对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新机具,新品种,急需了解的新技术,急需获得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一般没有安排学员与教师专门的讨论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新品种,在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指导,产后加工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情况,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一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及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二 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优势

Sakai(中文译名“思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本着“Free to use ,free to develop,freedom for education”(即“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实现教育自由”)宗旨发起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3]Sakai项目提供的协作和学习环境(CLE)是一个灵活的支持教学、培训学习和学术协作的既支持全部在线又支持部分在线的学习环境与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开展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还适合培训和协作学习。Sakai平台的应用数据表明:系统设置课程数可达6000门,最高承载用户数量可超过20万人。[4]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在加拿大、英国、瑞典、南非、法国、日本等国等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使用。在我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Sakai项目和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

目前,Sakai提供了四大类、四十余项教学与管理的“工具库”:具有通知、名单、邮件箱、日程表、术语表、维基、外部网页、在线答疑、资源库、讨论区、新闻、表单等多用途协作工具,档案、表格、向导、评价等电子档案袋工具,教学大纲、图片演示、作业、投递箱、课程设计、栏、成绩册、测试等常规教学工具,站点设置、账户、我的工作室、参数、成员、站点等通知管理工具。[5]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为实施远程教学(E-leaning)的教师提供了众多个性化的教学工具和和手段,方便教师轻松地创建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教学网站,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的,在聊天室、讨论区实现师生在“社交网络”中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方便快速对学员的在线调查、测试,学员电子学档的建立与管理,学生个人学习专题空间的建立,使开展远程培训中教和学更加有效。

1 培训的无时空限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主要采用县乡集中办班,异地进修,面对面的现场实训等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单位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快速建立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培训内容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添加到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专题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优势,让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呆板的培训学习方式。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培训中必须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方式,适应了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 培训的经济、高效

传统培训以专职教师或聘请专家集中面授,完成整个系统的培训任务需要。培训名额因场地、专家授课酬金、接待费用等支出限制不能满足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省、市级培训农技人员人数更是有限。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农技人员都有需要培训与提高的迫切愿望与现实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却很难解决培训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面临挑战与困难。而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多次使用,长期受益,费用分摊下来,培训成本将会大副度下降。(在有些地方,硬件的配置己具备相当条件不需要再行投资专门配备,只需升级或直接使用)。培训单位在Sakai平台上把培训内容按模块和专题进行划分,根据模块与专题安排培训学习时间,广大农技人员按照培训方给予的帐号与密码通过平台网络注册,就可以实现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培训,参与交流、讨论。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显然,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以使广大的农技人员都有可能和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扩大培训的受训率,节约了培训经费,缓解了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 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传统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等弊病。在培训过程中,农学专家和培训学员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培训后更是难以保持联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教师和专家也无法收集到培训的反馈意见,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维基等互动平台,实现专家和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随时请教,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4 培训的科学考核与评定

传统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方式单一。当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对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分别进行考试以评定学员的最终培训成绩,却无法考察学员在参与培训中所做的努力和检验培训后学员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效果与培训实际绩效(恰恰这点是培训活动进行的宗旨和根本目的)。Sakai平台则为培训方提供了考查学员学习过程的途径,学员可以将培训学习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等成果上传到Sakai平台上,作为个人电子档案;结束培训后,学员可将实际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新的体验与好的方法快速地反馈到平台与培训专家,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和共享。而专家或培训单位专职教师则针对学员上传的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对学员学习成果和资料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或典型案例添加到本专题案例资源库,便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这样不仅益于学员的学习与进步,而且也丰富并完善了本地区本专业的资源库,补充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三 基于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对策

1 争取财政支持,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设施和装备

作为县、乡培训机构应积极想办法争取中央、省级和州、县财政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培训服务手段,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担任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对基层培训专职教师充电和继续教育力度。当然,对培训专职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也可以采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理顺管理体制与人事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师资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基于Sakai平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弊端,借助Sakai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环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培训理念,建构以Sakai平台为基础,培训基于“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活动”开展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如图2)。该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培训过程视为一个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培训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页等多种形式呈现,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也包括同步/异步的专题论坛、聊天室、Blog、Wiki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训是一个动态的无终止的过程。在活动安排中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考察,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的三结合,因材施教的选择适应受训者全方位需要的互助式教学、探研性教学方式,重视农学专家、培训教师、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勾通,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放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每个面员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 基于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实践活动

在远程培训运用中Sakai平台的操作非常简单,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农技人员在查看了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平台首页的学习帮助或操作指导手册后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参加培训与学习。

(1)培训资源与课程学习的设计与安排

基于Sakai学习平台的资源与课程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员工作的能力需要与知识更新需要设置培训课程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要有多媒体资源又要有文本资源,既要有网络资源又要有光盘资源。培训资源呈现方式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农广人员:年龄大,学历较低的基层农广人员以生动形象的现场实训视频为主,文字资料为辅,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农广人员则以文本说明、图像介绍为主,多媒体形式呈现为辅;就培训课程资源结构的安排来看:旨在要为参训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和阅读资料,涉及面要广而精,新而专,既要有来自一线基层培训教师的培训资源又要有来自农学专家的培训资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课程资源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的不同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供其所需,为有效实施按需施训奠定坚实基础;对具体专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实现模块化的专题资源库管理,专题资源库为学员提供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的具体案例资源库,案例尽量选择一线基层农技教师的现场讲授片段并加上相应权威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使学员在观看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模仿,能够在工作中立即实践与应用。

(2)Sakai平台的培训活动实施

在Sakai平台的学习和培训中,学员可以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在进行协作学习中,培训学员可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本着同专业、培训基地相同、同县同区域、居住地近等原则组成。

学员在Sakai平台注册登录后,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或培训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开展学习。首先,学员结合资源库相关专题中的文本、现场实践视频、案例剖析、IP课件、课堂直播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收看专家讲解的网络视频课件,理解、消化平台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实际应用。

在培训中、在工作之余结合本人在基层指导的心得,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讨论区、博客(Blog)、维基(Wiki)等工具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Blog撰写学员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应用新技术心得,利用Melete模块学习序列,通过Wiki大家协同完成针对本地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使用的专题作业,以讨论区、聊天室实时/非实时形式的交流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在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论坛、BBS学习或工作中问题寻求帮助。

培训专家定时或不定时在Sakai平台上与学员开展交互:培训期间定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网上利用聊天室、讨论区或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以发贴、在线交流或EMAIL形式及时解答学员的困惑与不解散;培训结束后继续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展,以在线投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所需;不定期查看学员的学习心得、个人学习空间等电子档案的内容以了解学员学习动态。

五 结束语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面对广大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以Sakai平台作为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内容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培训成为现实,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绩效。但在利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桃林.加强农技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EB/OL].

[2] 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G710

一、前言

农艺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要求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通常采用的都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不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没有很好的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导致学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利用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于学生学习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下文主要是简单阐述项目教学法的必需性,以及分析项目教学法在农艺专业课程中的具体实践与探索。

二、传统的农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农艺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而且教学内容主要以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做不到与时俱进,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另外传统教学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学生所学知识跟实际有所脱轨。农艺专业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他们某些人已经具备一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只是还缺少知识的联系性以及系统性,他们比较看重的是实践中的运用,怎样才能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由此可知,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实施项目教学的必需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能利用相关的农艺专业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许多教师开始改革教学模式,在农艺专业课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对项目活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解决复杂难辨的操作性问题,通常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项目教学法针对的主体主要是学生,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农业知识与生产技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融为一体,充分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为了提高农艺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项目教学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灵活的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学生专业能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运用项目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农艺专业课程主要针对的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学生,为了更好的实施项目教学,就必须了解他们的特点,一般来说他们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大部分学生都是跟随父辈长期从事农事活动,对目前农业生产已具备一定的认识并具一定的经验;第二,学生已接近成年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强,对家庭的产业方向和生产方式有一定的发言权;第三,在我国农推体系的滞后的背景下,学生掌握的农业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很低,主要是靠父辈的经验积累或者自己摸索总结,理论知识与生产技术水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第四,学生急切的想获取农艺生产技术和能发家致富的项目。

四、项目教学法在农艺专业中的应用

1.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农艺生产教育中,要提高教学的创新能力,要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根据课程设置设计,引入项目教学法, 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项目教学法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它以完善的讲授式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实践教育为重点、以自主的研究式学习为核心,体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得农艺生产教育教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发展。项目教学活动中,我们在学校建立起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实训基地,完善实训设施,在实训学生开展实训课程,根据教材的内容,按农作物或生产技术环节细分为若干大小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亲自完成一个生产年度或某个农作物种植的整个过程。在实训过程中,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加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素质教育的目的。

2.灵活改变教学模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

为了尽快提高学生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帮助他们科学合理的从事农业生产,可通过开展送教下乡的项目教学活动,一方面使得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农艺专业的知识,完善了理论系统,增强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转变了学生的观念,鼓起学生创业的勇气。另外,在开设的基础文化课程中讲授农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国家扶持政策等。在经过系统的培训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到农村农民的田间地头、到当地生产大户或生态园区帮助农民推广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农民发家致富的需求,比如我县明亮镇罗成亮夫妇,已经种植沙糖桔五年,但是产量一直都不太高,甚至还有亏损现象,本来罗成亮夫妇去年已经打算种植别的经济收益快的蔬菜品种,但是听说有专业老师的指导,他们决定再坚持一年。他们按照老师的技术指导,通过严格的修型整枝,改良土壤,科学合理的施肥和管理,喜获丰收,春节上市利润比往年翻了两番。

总的来说,开展“送教下乡”项目教学活动,既可以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检验,又可以对农村农民进行系统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系统的农业知识以及实用的农业专业技能,在经验与知识交流中提高了农业从业劳动者的素质,在国家扶持的有利政策上,更激发了学生的创业热情,为新型农村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一线人才。

3.改变教学方式,提倡项目教学

改变传统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项目教学法,实行项目教学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实施现代农艺专业教学计划,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在葡萄种植过程中,有部分学生跟随父辈已具备一定的经验,但仍有许多技术性的地方不够专业,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教师要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生产技术,根据项目教学法在学校实训基地或对口帮扶的生产大户种植园,可以选择从育苗开始,如何选用适合葡萄生长的土壤环境和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苗木品种及采用合适的行距;怎样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选择合适的施肥时间,保证葡萄苗有充足的营养,如何选择合适的葡萄架离地距离,便于通风透光、并根据葡萄品种进行整形与修剪,减少病害和地面辐射对叶、果的灼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计划的进行组织活动,辅导学生科学运用所学知识比如分组制定方案,第一组是撰写具体的项目计划,保证项目顺利的完成;第二组是对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跟踪服务,为总结提供依据;第三组是对整个项目过程进行总结验收,鼓励学生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反思,通过学习和实践种植葡萄的经验,了解自身还有那些不足的地方,逐步改善。第四组是对实践取得的成果进行交流沟通,学习他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实现农业生产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整体提高。

4.建立灵活的考核标准

农艺生产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比较高的课程,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穿插到整个学习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标准。考核不能只注重学生的农业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学生对于农业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考核可以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平时作业、考试;第二实验设计作业;第三社会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这样的考核标准不仅仅对学生的农业专业知识进行了考察,还可以使学生注重平时的实践过程,充分掌握农业生产技能,把学生的基础学习、生产实践、创业致富融为一体。

五、结束语

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探索项目教学法在农艺生产专业上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农业专业理论知识,完善了学生理论知识系统,增强了农业生产的技能。并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转变了学生的传统观念,保证学生理论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与时俱进。另外在开设基础文化课程上讲授农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国家扶持政策以及农村保健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送教下乡”加快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见[Z].冀组通字,2012,12(11):221-232

[2]李兆平.项目教学法运用于职业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4,04(10):56-71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9)

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师呕心沥血,不断在培养高素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结合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笔者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许多院校存在着“轻基础,厚应用”的现象,偏重宏观管理知识,忽略微观经济活动的目标层次,不重视理论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它的应用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分成基础理论与应用部分,农业经济学科亦然。在实践中许多高校没有重视经济学在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本科阶段,经济学课程虽作为专业基础课设置,但学时明显不足,在有限的学时里,很难对经济学系统学习,更别谈深层次的理解及运用了。硕士阶段的教育也显现出重视程度不够,学生掌握不深的现象。因此,学生很难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反映在学生的学位论文上,无论是本科学生,还是硕士、博士的学位论文,主要集中在宏观农业经济问题方面,很少涉及微观农业经济问题;论文中技术分析较少,空洞的文字论述过多,不符合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主导方向,即核心理论研究和应用模型研究。

三、加强经济学学习,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高素质人才

(一)经济学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决定了它在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

经济学包含一个重要内容: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如: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石油经济学等。而资源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则被当作这一专业的理论的应用部分,也就是说,经济学与我们探讨的农业经济学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应用的关系。抛开基础,只谈应用,无疑是空中楼阁。基础打不好,就不能很好地去应用,就写不出什么具有实际意义的好论文,也不会在科研领域里取得卓越的成果。泛泛的空谈,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一个学科来讲,是很难获得纵深发展的。作为培养农业经济方面高素质人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要想培养出农业经济方面的专家,扎实的经济学基础,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马列主义的经典作家,还是西方经济学者,对于经济基本理论都非常重视。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里所指的理论当然包括经济理论。西方著名的经济学者凯恩斯有一段被广为引用的话:“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们的思想,不论是在对的时候,还是错的时候,都比一般所设想的更有力量。的确,世界就是由他们统治着”。他的看法固然并不完全正确,但从中至少可以看出他对经济理论的重视。

(二)经济学是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及其课程学习和研究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情况更是如此。而无论是西方还是我国在论述经济情况的专门著作均含有大量的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即使在一般新闻传媒对经济情况的报道中,经济学的术语和理论也会经常出现。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应用部分一农业经济学是不可能脱离经济学而单独存在。要想学好农业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不懂经济学的相关术语和理论,就不可能在农业经济方面有所成就。其中与基础理论关系较大的的学科和课程,如:市场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有价证券分析等等。即使以技术型比较独特的学科和课程而论,它也不能脱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例如,在会计学中,初等的会计学可以与经济学无关,但是在高层次的会计著作中,技术分析仍然建立在经济学的基础上。没有坚实的经济学基础,根本无法学习更高层次的会计学知识;即使最基本的财务管理,都很难学懂,直至真正掌握和运用。因此,为了给其他相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学习、研究铺设道路,以及进一步了解他们在整个经济学学科中所占的位置,也必须学习经济学,这是必由之路,不可跨越。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10)

在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的发展要求下,作物的生产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其功能和作用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环节的基本管理要求,提高工作效率。我国的农业专家通过研究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坏境要求,借助科技手段,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有关农作物生产管理的重要决策。我国疆土面积广,农业覆盖率高,能够发展一套高质量的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也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 作物生产管理的雏形和现状

把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引入到农作物的生长管理在我国不是先例,荷兰和美国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研究作物的生长规律。通过研究作物生产的品种、土壤、气候、经济和社会等信息的产生、采集、存储、交换、传递、处理及利用,借助计算机、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立智能化的决策系统,从而实现作物生产管理的定量决策[1]。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物生产管理系统的研发在我国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有大面积的农田引入作物生产管理系统,应用效果明显,减轻了大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负担,避免了相当大一部分农业病虫害等问题。例如,研究温室里番茄的生长发育,检测温度、二氧化碳等环境的因素对植物的影响,再结合理论和数据对其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未来番茄的规模生产提供了有力依据。除此以外,我国的学者也在积极研究其他作物的生长规律并建立模型。王绍辉借助于大田作物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日光温室黄瓜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值模型,李化龙等对日光温室黄瓜叶片和果实的相关参数进行了研究等等[2]。通过专家的钻研和实践,得到的结论和模型都为我国的农业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

2 作物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

作物管理系统的革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系统逐渐加入新的技术手段后,其对于作物生产过程才有了更精准的把控和监测。我国应用的系统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专家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另一种是基于知识模型的作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前者的提出,把智能化农业的概念带入到实际生产过程中,保存了大量的农业信息,储存了更为广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这是人工所不能完成的繁杂任务量。通过系统中的资源,针对作物的病虫害做出诊断,避免了灾情,其对于生产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能够分析作物的经济产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目前国际上已经正式公布的农业专家系统有近百种,广泛应用于作物生产管理、灌溉、病虫害控制等,几乎涵盖了农业领域的方方面面,科技优势凸显,农业产能激增。当然,一个系统模型的出现,也有其局限性,有关农业专家和科学研究院也在进一步研究中,同期和后期提出了不少关于系统模型的建设意见。

后者的提出,是针对前者的部分缺陷做出改进后而出现的,使系统的使用性更佳,添加了预测功能等。该系统中,包括产量目标、产量结构、品种选择等,利用数据和设计分析了作物的收益,同时能够检测出作物对于生态坏境的影响。随着知识模型的作物决策支持系统研究的快速发展,我国专家早已经对管理系统进行了成功开发。例如:“基于知识模型的小麦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稻管理知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KMDSSRM)”、“基于知识模型的油菜管理决策系统”等等[3]。这些系统的出现,对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均起到较好的实用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有效手段,对我国农业生产都是一场大的技术革新。基于两种系统的成熟,仍要拓宽和深化作物的机理性研究,进一步探究环境和技术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不断完善系统的功能。作物生产管理系统的最终评价,还是有赖于农作物的产出结果,我们不能在空中虚拟一套系统,管理系统出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辅助生产,作物管理系统的普及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将作物高产优质栽培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同作物模拟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将栽培学科形成的高产优质指标体系内化到作物模拟模型中,以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4]。

3 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作物生产管理系统是相对完善的,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职能化技术等等新时代产物的作用下,利用科学的数据和精密的模型,结合农业现状进行管理,必然会对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国是农业大国,未来农业发展道路必须依赖科技来引航,才能使农作物的生产更具规模化,提高生产效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民生问题,作物生产管理系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1] 涂运华,黄席樾,王东辉,等.实用番茄栽培管理专家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10):112-113.

农业专家系统论文篇(11)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Building a Middle Stag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YANG Hu, WU Zhengping

Abstract: Tak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2011-2020)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divides the assessment into four parts, in terms of regional layou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major projects, supporting system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To build the index system in a scientific, systematic, and reasonable way and adjus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Delphic method are used to proof the layer and weight of relative index and finally define the layer of each key index. In building an index assessment system,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nd expert scoring method work together to set up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he study seeks for an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medium-term and long-term planning of agriculture projects with field research and analytical calculation.

Key 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 middle stag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

一、前言

农业中长期规划是指导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对规划中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适时开展评估,客观评价规划总体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各项指标等完成和落实情况,评价规划实施成效,发现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根据区域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改进规划实施效果的对策建议,对于推动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牧业现代化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产业及技术装备农业,引进现代农业经济管理理论,采用先进的农业管理制度,不断替代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力,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最终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农牧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以促进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为主要目标,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现代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新型农业支持服务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农牧业现代化。将农牧业现代化发展阶段分成了起步阶段、初步实现阶段、基本实现阶段、高级实现阶段这四个阶段,每一阶段根据农牧业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评判,最终确定其实现的阶段。截至“十二五”期末,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模仅为起步阶段,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业发展与中东部发达省区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下一时期的发展中,提出四项基本任务和目标,分别为: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中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方法

(一)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应遵循科学性原则[1]。一方面构建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整个评价体系能够切实反映全区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客观地体现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各项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应科学地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使之能够充分体现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工作绩效。这就要求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评估理论、方法,结合新疆农业部门专家意见和建议,对该规划的中期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完善,从而符合科学的指标构建原则。

2.系统性原则。中期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原则要求在指标选取的过程中,要统筹兼顾,首先应具备完整性,整个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做到指标层次明晰,指标内容明确。整个评价系统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各元素应相互联系,具备可比性,使每一项指标都属于整体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由各元素组成的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工作绩效;其次整个指标评价体系应具备层次性,将农牧业现代化分成不同的层次,各层次由不同的指标构成,从而由各因素通过不同层次来反映工作的整体绩效和农牧业现代化整体进程。

3.合理性原则。合理性原则要求指标层次体系中无论是中间层还是具体的指标,都应切合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评估工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中期评估的绩效评判。一方面涉及的层次与指标应科学合理,要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计量性和采集数据时的可得性,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和整个层次体系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指标评价体系无论从整体到部分、从总的层次到具体元素应符合评估工作的需要,目的性应该突出,每项指标评价的工作应该明确,避免出现重复。所选指标数量不应过多,给评价工作增加不必要负担。同时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必过少,从而不能客观反映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绩效。

4.因地制宜原则。参考国内外对于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项目评估、中期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客观分析其他地区的相关领域成果与绩效,本次研究对农牧业现代建设评估的指标体系应符合新疆发展的实际特点,纵观其他学术成果与工作实践,在现代农业的建设进程中,往往较为突出“大农业”的概念,即相较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包含的概念广,所涉及农业领域较为宏观,其发展往往依靠科技支撑、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产值的增加,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相较新疆而言,农牧业发展往往紧密相连,相互依存,二者相互促进,因此构建指标评价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新疆实际状况,将农牧业发展与现代化理念相耦合,从而制定出符合新疆实际的农牧业现代化指标评价体系。

(二)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德尔菲法。德尔菲(Delphi)法亦称德尔菲技术,由美国兰德公司最先发明主要用于企业战略的预测分析,属于集体性决策方法。德尔菲法广泛用于专家对于某一问题的意见或决策建议,建立在专家的多次意见交汇和讨论,通过反馈和集体交流,最终形成统一的专家集体看法、建议和决策[2]。

2.AHP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是把总的决策和目标进行层次的分解,在总目标下,分成准则和方案等层次,将各层次元素进行归纳和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对总的目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法[3]。它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决策进行比较判别、分解,形成有机的统计分析,从而形成一个结构清晰,要素齐整的评价系统,多用于指标评价中权重的确定和计量。

层次分析法是把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将整体的目标分解成若干要素,在归类之后按重要性,将各要素分解成不同层次,进而有利于比较。在整个要素层次中,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层次分解,同一层次相互平行,上一层相对下一层较为重要,通过一系列比较和计算,最终测算出各元素权重。

三、指标体系构建

(一)中期评估指标体系

依照新疆农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结合新疆农牧业发展现状,在咨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新疆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后,确定了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如下:

新疆农牧业现代化规划指标体系共分为三层,依次是目标层“新疆农牧业现代化水平”,策略层“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规划实施效果”和指标层的“全区粮食总产量完成值”等21个具体指标。

目标层的确定即本次研究的任务,即做出对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的中期评估,策略层则反映了指标评价体系的中层主要指标,是对目标层的模块化处理,依据《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的部署,选取的四个主要因素较为切合规划中的四项基本内容,具体的指标层则根据策略层的任务规划,总结和提炼出21项具体指标,符合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考核指标。同时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次研究选取的具体指标数据主要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年鉴》(2016)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农业工作的相关机构协助获取,若干指标数据通过选取南北疆20个行政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面访与调查问卷的发放获得一手的数据。

(二)规划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本次研究的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中期评估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权重设置为1。目标层下分策略层4项指标,指标层设21项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结合德尔菲技术与层次分析法,需要说明的是,本次研究在层次分析法中采用和积法的运算方式[4],最终确定了指标层各项指标权重。

策略层四项指标权重利用德尔菲技术法,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口部门与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专家进行讨论与交流后,认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区域布局与产业结构、重点工程、支撑体系和规划实施效果这四类指标所占比例应相等,即各占农业现代化建设的25%。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理论要求,指标层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各专家打分与交流,最终形成了各项指标的专家打分表,根据各位专家的打分情况,最终计算出了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

四、结论和展望

本次研究从新疆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目标出发,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进行界定,首先从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体系入手,依照新疆农牧业发展的实际,将2020年作为实现新疆农牧业发展现代化的重要节点,进而逐层、逐个确定发展指标。在指标的选取中,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技术对相关指标的层次和权重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每一关键指标的层次[5]。

通过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评价指标进行样本分析,进而适合新疆本地发展的农牧业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对新疆农牧业发展的总体评估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次研究重点放在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当中,选择层次分析和专家打分的方式建立指标评价模型,在两种方法中,层次分析法注重数理理论的算法分析,专家打分则偏重主观意愿的评价,因此两种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主观局限性。

本文将中期评估的评价结果进行了总结,对得分结果的区间进行了划分,是对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农牧业工作绩效考核的一种新的尝试,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今后农牧业发展的绩效评价研究中,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估模型的确定和考核结果的判定中,应尽量选择假设情况少且涉及主观评价较少的模式,进而遵循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对发展规划的评价落脚点应该是中期考核这一宏观目标,进而为工作实践的调整和发展提供指导和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李晓,林正雨,何鹏,曾鸣,雷波,刘强,陈春燕,古稳.区域现代农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3):953-958

[2]周灿芳,曹阳,余华荣,张禄祥,柯清标,段洪洋,黄红星.区域农业规划方法与实践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36-139

公文、讲稿、总结怎么写?

专家解答,全程指导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