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技术经济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4-08 11:31:55

技术经济学论文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1)

摘要:太阳是一项很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在现行世界能源与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下,太阳能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作为太阳能应用的一项重要技术,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我国的光伏产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选择。文章将结合技术经济理论和方法,从技术、企业、产业和国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对我国的光伏产业进行深入探讨,促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稳步前进。

关键词:光伏发电;经济分析;发展预测

太阳能是地球能源的基本来源,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太阳光发电,是人类一直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太阳能是一项清洁性、安全性的能源,资源的来源广泛且充足,而且其具有很长的寿命,也不像其他能源那样,需要经常维护。基于这些其他能源不具备的特点,光伏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有利用价值的能源。自上个世纪50年代,太阳能的应用已经从太阳能电池发展到如今太阳能光伏集成建筑等多个不同的领域。纵观全世界的光伏产业,也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发展,进入到21世纪之后,我国的光伏产业也渐渐地步入了高速的发展时期。因此,本文将以市场分析为基础,由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技术经济:技术、企业产业、国家。

一、光伏产业的优点

光伏产业是一项绿色又环保的能源,因此被看作是一项战略性的朝阳性产业,各国给予光伏发电的很高的重视程度,并给予大力的扶持,原因如下:

1.《京都议定书》给予各国以压力,迫使各国政府落实积极开发各项清洁型能源,包含太阳能在内,这样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中东是全球的石油主产区,因此,中东地区的政治趋势一直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为了保证稳定的能源供应,各国政府不得不大力开发国内能源,其中包含太阳能在内。

3.像石油、煤炭这些矿物能源在渐渐枯竭,各国政府不得不积极开发包含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这样才能使能源长期供应。基于以上几个原因,在上世纪末的最后十年,全国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在新千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全球光伏发电产业以每年百分之三十的速度高速增长。光伏能源是可再生能源中一项独具潜力的能源,它的重要性和战略性日益凸显,世界各国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光伏产业。自1999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美、日、德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推出了大型国家光伏发展计划和太阳能屋顶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光伏产业的发展,世界光伏产业是比IT产业发展还快的产业。作为一项可再生清洁能源,在21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将发展成最重要的基础能源。

二、光伏发电成本分析

(一)光伏发电成本和影响因素

光伏发电的成本,直接决定了其能否大规模的快速发展,和其在能源供应中的地位。光伏发电的成本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光伏发电总成本以及总发电量。光伏发电成本主要是受初始投资的影响,诸如运行维护费、税收等因素则对系统的发电成本影响较小。1.初始投资。光伏电站的初始投资主要包含光伏组件、电缆、配电设备、并网逆变器等成本,在这其中,光伏组件投资的成本就占初始投资的一半以上。2.发电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受两个因素影响:太阳能资源、太阳发电的效率,与此同时,也受运行方式、线路耗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中国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光伏发电系统大多安装在东部沿海地区。3.单位电量成本。(也称度电成本)

(二)多种类型的光伏发电系统度电的成本分析

中国光伏发电市场的起步并不早,主要开展了投资补贴、特许权招标等项目,一些技术的经济分析并不能恰当地反映出成本所在,本文主要结合一些典型的运电站数据来分析。

1.聚光光伏电站的单位投资成本是比晶硅光伏要高的,聚光光伏电站度电成本比薄膜光伏电站要低,但仍然比大规模地面晶硅光伏电站要高一些。

2.薄膜光伏电站的单位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的成本要低,但它的效率也低,而度电成本比晶硅光伏电站高。

(三)光伏发电系统度电成本的变化趋势

光伏系统的成本包含太阳电池组件、功率控制、组阵系统平衡、间接费用这四个部分。在这其中,组阵系统平衡涵盖了支撑组件的框架和支架、电线、基础土建和土地的使用费等。功率控制分为两个方面,逆变器和电器控制系统。简介费用包含涵盖了工程建设的管理费、工程设计费、建设期中的利息、意外的费用、运费等等。目前,制约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的一大因素就是成本过高。随着电池效率的提高、组件成本的下降以及寿命的延长,光伏发电的成本和平价上网的水平相近,因此,光伏发电非常具有发电的竞争力。一些国际机构对未来光伏发电的系统度电成本做出了预测:现如今,中国并网光伏的发电单位的初始投资成本大约为15/W,光伏发电装机的容量是3GW。按照中国发电产业现有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技术提升和装备国产化的大前提下,每年的投资成本会有百分之十的下降。按照《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14GW。预计到2020年年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会达到40GW,到2030年年底,装机容量会达到200GW。根据测算结果来看,2015年中国光伏发电的单位投资成本也大概是11元/W,2020年将会下降至10元/W,2030年会出现大幅下降,降至4元/W。太阳电池成本的下降,不仅仅是依靠技术进步,规模化的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使得成本有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下降幅度。而系统平衡需要的构建成本也有了明显的下降。目前微电网的发电技术仍处于深入研究的阶段,虽然成本还是很高,但伴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进步,成本也会逐步降低,未来光伏发电技术的前景是巨大的。2020年前,全球光伏发电的市场还是主要集中于欧盟地区,占到的比例约为百分之四十,2010~2020年,光伏发电在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地位逐步提升。2020年之后,光伏发电的新兴市场主要是中国、美国、巴西等国,光伏发电技术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三、光伏发电发展前景分析

1.多种光伏电池技术争相发展,第一代晶硅电池具有高校、低廉、使用广泛的主要用途,为市场主导。第二代薄膜电池成本低、耗能少,发展前景良好。第三代新型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价格昂贵,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2.光伏微电网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高成本和低稳定性光伏微电网是用光伏发电当作最主要的电源,它可以和其他的储能装置配合,直接在用户负荷周围供电,典型的微电网是可以脱离主网运行的,也可接到主网上运行,这样可以减少配电投资,大大减少了太阳能间歇性对用户带来的影响,这比较适合成本较高的边远山区和对供电有高可靠性的用户使用。

四、发展光伏产业的建议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的光伏产业已经变得刻不容缓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是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国家各项政策的颁布和落实,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1.政府要做好带头作用,设立光伏产业发展的专项经费,更要在资金、电价、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

2.技术上既要自主研发,又要学会技术引进,也可以和国内研究共同公关,建立健全一套创新的技术体系。

3.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多元化投资,建立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多方参与、共担风险,以更高的水平进行光伏技术师范建设项目。

4.努力培养国内的光伏市场,制定一套具体的分摊上网电价的实施细则,。5.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对行业标准的制定要加速,提升光伏产业在未来产业中的竞争力。

五、总结

总而言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在2030~2050年间,光顾能源和常规能源在价格上会有真正的竞争力出现,因此,这必将成为我国多能互补能源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光伏产业需要在市场的规范、设备国产化、提高技术支持、产业链的发展等方面继续努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才能跻身世界前列。

参考文献:

[1]曹石亚,李琼慧,黄碧斌.光伏发电技术经济分析及发展预测[J].中国电力,2012(08).

[2]冯百乐.光伏发电在建筑中应用的技术经济和选型分析[J].山西建筑,2012(20).

[3]陈贶,王亮,王满仓.不同容量光伏发电单元的技术经济对比分析[J].有色冶金节能,2014(03).

[4]刘江建筑.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分析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4(06).

[5]顾文石,安白.景观带光伏发电项目技术经济分析及综合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保定),2013.

技术经济学相关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与技术经济范式与路径思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激化,因此,找到一种能够让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都极为重视的问题,这也是促使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不同国家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主要针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范式以及发展路径的思考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以期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在当前全球变暖越演越烈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的主要经济发展方式,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人体健康的保护。低碳环境带来的不仅是低污染生产,还能够减少排放,避免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排入到水流、土地、大气中,进一步对被人体吸收,导致大量疾病的滋生。因此,应当加大低碳经济的发展力度,并且对其中的技术经济范式以及发展路径要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上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该发展的模式核心内容主要是在当前市场相关机制的基础上来进行制度的创新以及制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不断地提高技术效能、减少资源使用,同时研究出可再生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相应技术,使得绝大部分工业生产都能够走向低排放、低能耗的生产模式。而有着低排放、低能效效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伴随着新的节能技术、增效技术、减排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只有在大量新型技术的带动下,并以创新的低碳技术作为指引,才能够不断推动低碳经济模式的发展。

二、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企业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成功,有些低碳产品甚至达到了中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新能源行业。比如,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经有82台超超临界机组在网运行,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领先地位。除此之外,在世界范围内,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增长量也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风电机组增长量已经高于1600万千瓦;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已经超过了10000万千瓦,同比增长1474万千瓦,增长率达到了25%。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出口光伏组件最多的国家,全球有接近40%的光伏产品来自于我国。此外,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占世界总产量的70%,约95%的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术为中国公司持有;中国企业生产出了全球首款单次充电可行驶400公里、并可容纳5位乘客的纯电动轿车;中国水泥余热发电效率世界领先,已开始向国外出口技术和设备。由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指出我国近期低碳经济与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为:清洁煤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新能源规模发电等。中国在低碳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中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仍然令人担忧。因为我们的技术仍以中低端为主。

1.风力发电技术虽然是中国发展最快的新能源行业,已具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是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

2.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一直是一大技术难题,其中重要原因是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先进的电网调控和调度技术。3.在发展清洁煤技术方面,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IGCC)相关项目刚刚启动,关键部件尚不能国产。在中国,常规火电站的投资约为每千瓦5000元人民币,而IGCC示范电站高达每千瓦1万余元,比常规火电站高出1倍多。

三、我国低碳经济下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

我国是一个人口数量众多的国家,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但是经济发展的速度却并不符合人口需求,生态环境也较为薄弱,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还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面临着减小贫富差距、大力发展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等多个不同层面的重要工作同时发展,这导致我国要推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得更加困难。也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较为特殊,因此我们不能照搬国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应当从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吸取能为我国所用的精华,从我国所特有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1.对低碳技术研发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完善我国的低碳技术开发政策,加强相关的政策以及制度,并且对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企业,予以大量的资金支持。①部分新型的能源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极其难以攻克的问题,而如果仅仅只依靠企业独立进行研发,必然是极其困难的,因此,政府必须要帮助企业在一方面加强与国际先进能源技术的合作以及交流,从而为我国新型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②国家应当在涉及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上,加大对低碳建设的力度,例如智能电网等,大量低碳技术应用在基础建设上,能够为国家节省资源和资金,减少排放。③国家应当扶助进行尖端领域的技术研究工作,使得我国的低碳技术能够不断的进步,不仅快速与国际尖端技术接轨,未来还要努力超越国际平均水平,例如在风力发电机上的相关核心技术等。④严格制定相应的低碳技术制度,以及战略规划,引导低碳技术的正确发展,避免盲目发展的现象出现,同时,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当由国家来予以规划;⑤国家建立起相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扶持基金会,以此来帮助我国企业低碳技术的发展。

2.从企业发展角度来说,企业需要进行低碳技术方面的创新,如若不然,企业将在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下失去市场竞争力。首先,企业应该转变营销理念以及传统的盈利模式,在制定短期目标的同时,还需要制定长期目标,总体大方向应该是发展低碳技术,通过低碳技术的应用,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真正的实现发展模式与技术平衡;其次,企业需要与政府、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加强交流沟通,展开密切合作,以此分散低碳技术研发期间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由于低碳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有很多低碳技术还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企业研发过程中需要承受非常大人力、物力等压力,如果企业单打独斗显然成功的可能性并不高,所以企业需要与政府、科学研究机构等展开合作,以此规避风险;最后,可以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现如今,技术发展也逐渐实现了全球化,我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贸易来着获得先进低碳技术,而后再依据我国国情消化吸收,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做好专利产权保护工作。

3.对于科研机构来说,应该密切关注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以此得到研发资金。科研机构低碳技术研发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提升煤炭资源的利用率;核电技术、输配电技术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大力研发,真正的促进我国低碳技术发展,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另外,科研机构还需要做好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即必须将研发成功的低碳技术推入到市场中,真正的将技术转变为生产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生产技术发展的主流,这也是生产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在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潮流中,我国应当加快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速度,扩大低碳生产技术在我国生产行业的覆盖范围,将更多技术应用到生产中,促使低碳经济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2)

2知识管理的概念及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

柯平教授认为,知识管理学是关于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内容有:①理论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发展研究和知识管理学科体系);②应用知识管理学(包括知识管理方法论、技术和系统研究);③专门知识管理学(包括企业、政府和公共知识管理学等)。人类迈入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图书情报学的知识化加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终于从以文献、信息为中心走向以知识为中心,呈现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知识化趋势。知识管理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图书情报学的理论基础,它需要凭借一定的信息技术以实现其功能,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最重要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大规模的知识存储、快速的知识传输成为可能。图书馆正是在技术取得突破进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支撑知识管理的技术设施,才使文献信息知识资源的建设过程与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应用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建设水平,也为图书馆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3知识管理学科来源研究

3.1哲学上关于知识的认知

在西方哲学中,对知识的追求充满了怀疑主义,这使得很多哲学家寻求有助于他们建立不容怀疑知识的终极真理方法。柏拉图把知识定义为经过实证的正确的知识。从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开始,认为知识的来源和认识包括主观感受和理性推导两个方面,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和适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它从社会实践中来,正确可靠的知识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3.2经济学关于知识和知识管理的讨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指出,每个经济主体都拥有独特的知识并强调组合显性知识的重要性,比如新出现的产品、生产方法、材料、市场和组织等都是源于知识新的“组合”,他关注的是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变化过程。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科技迅猛发展,传统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退到第二位,信息作为经济资源渗透到各种经济活动中,信息就是财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发现,世界经济的竞争、经济全球化越来越依赖于科技进步,“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理念重放光芒;在后工业社会,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知识已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核心因素,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直接放到生产体系中考虑”。1995年,美国许多企业的无形资产比例已经高达50%~60%,体现于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中的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力量”,知识积累导致技术变革,构成经济增长的原动力。20世纪90年代,现代企业出于竞争的需要,将知识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3.3经济管理学的知识解释

管理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自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20世纪20~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80年代的“管理丛林”,到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阶段,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管理革命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统治力量,这凝结了无数管理实践者与理论工作者的汗水和心血。恩格斯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是由生产决定的”,社会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管理学大师PeterF.Drucker首次提出知识管理这一重大概念,80年代以后陆续发表大量相关论文,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工作。1988年,他发表《新型组织的出现》,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够改变某些人或某些事物的信息。1999年,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家T.H.Davenport出版《营运知识》,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0世纪末,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知识经济理论日益成熟,并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使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出现了第五代管理思想,即知识管理。因此,知识管理是时代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从思想角度看,当代知识管理有许多渊源,比如抽象性的哲学思考,以及特定工作场所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引发的某些具体思考。总之,人们在试图揭示社会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20世纪管理界种种提高效率的努力,都构成了知识管理的重要渊源。

4知识管理学的学科定位

4.1学科定位

笔者通过万方数据库,以“知识管理学”为题名,“概念”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学术论文140篇,外文文献48篇;通过EBSCO数据库,以“knowledgemanagementscience”为题名,“concept”为关键词,共检索到1987~2011年国外研究文献39篇。这些论文涉及图书情报、管理、制造业、工程、医学、数学、计算机等众多领域。可见,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调查发现,大量的知识管理教育研究项目首先源于图书情报学或信息管理,其次是计算机或工程,商业和管理。集合的课程、宽泛的知识管理技巧和资产清楚地表明了知识管理教育的多学科性。这也与邱均平教授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知识管理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对信息管理及其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今后一段时期,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研究将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续以图书馆和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

4.2研究对象

从一门独立学科的视角来看待知识管理,整合各个学科优秀学者各有特色的理论和技术,柯平教授提出知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知识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组织、个人和社会的知识过程的学科,在此,知识过程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知识的产生、组织、传播、共享、创新以及知识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文化、制度等手段同样重要;同时他还提出了由知识治理、战略知识管理和一般知识管理组成的三层次知识管理学学科体系框架。

5案例分析

众多企业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管理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涉及企业的各个层面,如组织方式、管理方式、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等,它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展知识管理项目必须取得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甚至由他们直接主持推进。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较为成功地实施了知识管理,其主要措施如下。(1)选拔人员。中国海油以年轻化、知识化为宗旨规范干部选拔标准,1999年以来,共提拔近100名较年轻、本科以上学历干部,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干部交流,每年选拔5~1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攻读MBA。(2)学习型文化。长期以来,企业内部形成了学习型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使其敢于承担风险又善于驾驭风险,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勇于超越现状。(3)科学管理。在管理上,制度成为企业运行的根本法则,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制度、科学严格的决策制度、经济有效的用工制度成为企业管理的基点。2001年,在财政部对中直系统资产总额超百亿的62家企业的绩效评价中,中国海油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均为第一,被亚洲权威金融及投资管理杂志Asiamoney评为“2001年度亚洲最佳管理公司”。可见,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的决定因素在于:以知识为核心,以人为本;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出知识管理具体解决方案;与特定业务流程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处于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的过渡阶段,实际案例不多。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3)

摘要:由此可见,薄壁不锈钢虽初投资造价较高,约为其他管材的1.2倍,但使用寿命长,约为其他管材的3倍,且在日后的运行维护方面,不用定期维护防腐层,且环保可100%回收。

关键词:燃气管道;技术经济

1经济比较的原理及方法

1.1技术经济比较的目的

技术经济比较的目的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满足人民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对各种不同方案,通过建设速度、人力、物力、财力、自认资源和技术水平等的经济效果比较,从中筛选出最优的建设项目方案,具体讲就是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哪个方案经济效益高、技术相近、投资少、环境和社会效益好,哪个就是最佳方案。

1.2技术经济比较方法

方案的比较和优选,是方案评价的基本方法。在进行燃气管道方案的经济效益比较时,必须把方案建立在共同可比的基础上,即各个方案之间既有可比性。各个方案只有符合可比条件,才能使比较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2技术经济比较的计算步骤

(1)结合项目的功能、特点、投资能力、物资和技术提供的可能,建立多个可行的技术方案。(2)分析各个方案的优劣和技术上的先进程度,放弃那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方案。(3)根据条件,明确对选择方案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和指标,并指出哪些是可以通过计算用数字来表示的,哪些是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4)排除主观影响,研究、核实方案比较时所要采用的各种指标和原始数据。(5)将各方案归化到可比条件,并计算不同方案的投资、年运行费用、原材料消耗、利润等。(6)对各方案进行技术经济上的比较和评价。(7)根据具体项目任务要求对各方案进行全面分析、衡量,做出最优选择。

3技术经济比较过程

3.1技术比较

从技术角度来说,室内燃气管道全部采用薄壁不锈钢管或立管使用外镀锌管、入户中压部分使用无缝钢管、户内采用DN15的镀锌管的镀锌/无缝钢管的组合体都是可行的。在国内两种形式都在使用,且镀锌/无缝钢管的组合体正在大规模使用,约占燃气管道的80%以上;薄壁不锈钢管属于新型管材,正在大面积推广使用,因不锈钢独有的特性目前推广速度很快。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两种管材都是可行的。

3.2经济比较

3.2.1经济比较依据

(1)以深圳市某一普通小区室内燃气管道为例,该结构燃气管道在深圳市非常常见,该小区由相邻的两栋共544户组成。燃气管道由DN65的一根上升立管和DN50的四根下降管组成,具体工程量清单见经济对比表。(2)依据《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及《深圳市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补充计价规范》。统一按照深圳市2014年10月份信息价。(3)在进行清单计价过程中,虽然采用不同材质的管道的主材及套用清单定额不同,但由于相关取费费率统一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以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金额为基数按一定的费率取费,所以为简化比较程序,以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计算金额进行对比。

3.2.2经济比较

将采用薄壁不锈钢管及镀锌/无缝钢管组合的管道用量进行统计,并选用合适的清单定额,并套用主材价格,根据上述规则计算的两部分相同部分的分部小计价格为837017.64元,不同材质管道的安装费用计算结果。

4技术经济评价结果

(1)从技术角度,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和镀锌/无缝钢管燃气管道都是可行的。(2)从初投资角度,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约为镀锌/无缝钢管燃气管道的1.2倍。(3)从使用寿命角度,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可以满足《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2800-2006规定的燃气管道设计使用年限30年的要求,镀锌/无缝钢管燃气管道使用年限约为10年,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约为镀锌/无缝钢管燃气管道的3倍。(4)运行维修角度,镀锌/无缝钢管燃气管道每三年必须进行一次防腐层重新施工维护,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几乎不用防腐维护,其他维护方面两者费用相差不大。(5)回收再利用方面,镀锌/无缝钢管燃气管道因腐蚀严重几乎不能再利用;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可100%回收利用做装饰建材。

5结语

由此可见,薄壁不锈钢虽初投资造价较高,约为其他管材的1.2倍,但使用寿命长,约为其他管材的3倍,且在日后的运行维护方面,不用定期维护防腐层,且环保可100%回收。所以,从管道的全寿命周期经济费用上考虑,薄壁不锈钢燃气管道费用也是目前最经济的管道。

技术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二:西药制药企业技术经济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现在的医药产业的发展,国家制药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前主要的研究项目,是保证社会正常良好有序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关键词:企业;技术经济

0引言

技术经济指标是企业技术经济类重要的考核标准,它以特定的考核指标的形式对企业的原辅料投入和产品的产出进行考核,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和产品产出成品率的控制存在重要的意义。

1技术经济指标的定义、经济意义、表示方法及指标设计

1.1技术经济指标的定义

技术经济指标是基本定义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企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各种设备、各种物资、各种资源利用状况及其结果的度量标准。西药制药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是反应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原辅料的使用情况及其结果的标准。它是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

1.2技术经济指标的经济意义

技术经济指标是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管理、指导、控制、监督和检查的重要工具。制药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是对生产车间的原辅料的组织、管理、控制、监督和检查的重要手段。利用技术经济指标,可以①查明与挖掘生产潜力,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效益;②考核生产技术活动的经济效果,以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改善产品的质量;③评价各种生产的技术方案,为技术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1.3技术经济指标的表示方法

技术经济指标既属于经济指标,但又区别于经济指标,如消耗总量、产品产量等单纯表示资源消耗与经济成果的指标不是技术经济指标,只有将两个相关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而得到的经济指标才是技术经济指标。我们企业采用的技术经济指标的表示方法主要有两种:(1)双计量单位表示法:即将消耗与成果进行比较时所得到的指标,如产值能耗、劳动生产率等,用双计量单位表示:产值能耗用吨/万元表示,劳动生产率用价值量(实物量)/人(人年、人日、人时)表示。西药制药企业对原辅料消耗的管理方式就是采用的双计量表示法,我们称之为原辅料单耗指标,即将原料的消耗用量与产出成品的产量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指标,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单耗指标用千克/万支,复方甘草片单耗指标用千克/万片来表示。(2)百分率表示法:即在某一总体中某一部分所占比重。如产品总成品率的表示方法是采用百分率表示法,即产品成品的数量与理论成品的数量的比值,用百分率来表示。如复方乙酰水杨酸片的成品率为99.0%。

1.4技术经济指标的指标设计

技术经济指标设计应遵循的两个基本原则是:①科学性。即指标的设计必须同企业技术经济范畴的科学含义相一致,指标的数量应取决于企业的需要和理论研究的完善程度。企业对于各个制剂车间的产品单耗指标的选择遵循科学性原则,根据各个车间的生产品种的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来确定单耗指标的数量,而且车间的单耗考核指标主要是选取生产技术成熟、产量较大的品种来完成。②实用性。即设计单耗指标和成品率指标时应根据各年度的数据汇总情况、企业各车间的生产条件的变化、设备人员的变动、产品结构的调整,综合以上的因素得出的指标才具有实用性,存在价值。

2企业技术经济指标的实例及数据分析

2.1产品单耗指标的数据分析

2.1.1阿莫西林胶囊0.25g2.1.2单耗数据分析表(1)2.1.3单耗数据分析表(2)产品名称项目成品率平均值(CLX)97.73100.7194.75极差均值(MR)1.123.660移动极差UCLR(控制上限)LCLR(控制下限)单值UCLX(控制上限)LCLX(控制下限)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II)规格复方备注:计算参考公式:1)移动极差:Xi-Xi-12)平均值(CLX):(X1+..+X19+X20)/213)极差均值(MR):移动极差之和/204)单值控制图:UCLX=CLX+E2MR;LCLX=CLX-E2MR5)移动极差图:UCLR=D4MR;LCLR=D3MR;一般采用n=2,查计量控制图系数表得:E2=2.66,D3=0,D4=3.272.1.4XMR控制图2.1.5单耗-X图(单耗的X图)图12.1.6结果分析1)根据单耗-X图,每批原始数据都在单值控制度限度之内。2)根据单耗-MR图控制图,所有极差点均分布在移动极差控制上下限之间。说明该产品的工艺较稳定,保证了原料投入量和实际产出量的平衡性。

2.2产品成品率的数据分析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4)

摘要:电力企业开展技改大修工作的目的是提高电力系统设备运行的可靠性、电网运行的经济性以及电网供电质量,为用户提供可靠、安全的电能,最终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电力企业每年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电网的技改大修工作,如何提高技改大修工作的施工质量,切实达到项目实施的目标并且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这就需要对技改大修项目进行有效的技术经济管理。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对提高电力企业技改大修项目经济管理工作的措施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不足;措施

电力企业加强技改大修项目的技术经济管理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能够遏制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纪行为,促进各部门正确运用权力,对项目进行科学管理,提高项目的公信度和透明度;能够促进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履行各自职责,在施工过程中良好的衔接配合,保证工期,保障质量;能够在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中不断督促各参与单位加强管理,提高责任意识,健全制度,科学管理以及规范运作;能够提高企业实施技改大修工作的经济效益。

一、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和计划编制及执行方面存在的不足。资本性收支预算编制全面性不足,不能充分考虑非常规资本性之处,当年预算和计划的完成率较低;技改大修项目资金跨年使用问题比较突出,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二级机构对主管部门指令性技改大修项目的履行不够严格,存在自行改变资金投向以及增加施工项目的问题。

(2)工程管理执行不到位。虽然技改大修项目的管理制度严格,但执行效果不好。技改大修项目存在应集中招投标而未实行招标的行为;工程监理制、工程合同制等制度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条款内容表述不清晰,合同执行不到位;工程造价管理不严,甚至一些技改大修项目概(预)算管理环节缺失。

(3)财务管理及成本核算不严谨。技改工程中设备停用期间,折旧未停止,虚增企业成本。技改工程的财务竣工决算办理不及时,资产入账手续不全;大修工程存在先办理结算,后施工情况;结算成本存在施工成本发票缺失,导致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电力企业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

对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应该贯穿项目的全过程,包括从项目立项开始,到接下来的下达计划、设计、招投标、办理合同、施工组织、验收、结算、决算一系列具体阶段,通过对以上结算的过程控制来实现技改大修项目的全过程管理。

(1)项目规划与立项阶段:应该合理对实施技改大修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综合以上三方面的结果对项目实施的必要性进行考虑;确定立项之后要合理地评测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之上详细测算项目总体投资规模,通过科学的方法判断项目的规划和立项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项目的规划和立项阶段的技术经济管理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具有开展的必要性,明确了投资规模和未来要达到的目标。

(2)设计阶段: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因此,设计阶段必须全面贯彻并执行国家和省公司执行的标准、规范以及技术条例,在此基础之上要结合电力系统设计要求、运行规程、公司技改工作要求并充分考虑事故预防措施,确保在设计阶段严格执行电力建设的预算管理以及定额和单价管理,此外,还必须考虑具有科学性和经济性的先进技术的使用,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体现设计阶段工作的重要性,保障项目的科学性和经济性,使企业的投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3)招投标阶段:招投标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管理主要的目标是确保招投标各个环节的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真实性以及有效性,杜绝在招投标环节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确保招投标各个阶段的公开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企业利益不受损失,确保符合设计阶段对于设备技术以及经济指标的要求得以实现,确保最终中标的厂家为项目提供优质的设备,为项目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保障项目的经济效益。

(4)材料及设备的管理: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设备及材料的有效管理制度,通过技术经济指标检验到场的材料及设备在质量和数量方面是否与招标文件要求相一致,同时对材料及设备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控制材料和设备的领用和使用情况,确保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材料及设备管理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有效性和及时性,实现账物相符。同时,材料和设备的管理还涉及到废弃材料以及施工中拆除物资的回收工作,以及监督材料和设备的有效使用,通过以上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了材料和设备的有效节约使用,为项目创造经济效益。

(5)工程竣工:在工程竣工阶段进行技术经济管理主要是检查施工中建设的各个环节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否满足电力系统施工的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评价完成项目运行的可靠性以及是否对现有设备运行造成影响。竣工阶段的技术经济管理是评价项目实施是否达到立项要求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此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具备提高建设质量、缩短建设工期、减低施工成本等先进指标的唯一方法,通过指标评价也能够反映出施工过程中是否做好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等施工要求,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检验,一定程度上监督施工单位在竣工阶段做好资料的记录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结束语

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经济管理,电力企业能够严格把控技改大修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得项目实施从立项开始直至竣工投入运行都处于可控的范围之内,最大程度上确保企业投资不受损失,提高了投资的回报率,有助于企业不断打造精品工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作者详细地梳理了技改大修项目技术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希望对公司技术经济管理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正牧.技改大修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青海电力,2012(,S2):67-69.

[2] 陈潇瑞.浅谈当前电力生产检修技改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J].通讯世界,2015(,17):192-193.

有关技术经济学课程论文范文二:冲击地压煤矿采区技术经济分析

1工程概况

1.1采区现状

千秋煤矿二一采区为二水平下山采区,采区内工作面开采采用双翼下行、顺序开采,标高为+50~-350m。对应地面标高+502.7~+646.5m,采区采深521.5~923.2m,平均采深722.4m。其中二一采区西翼大部分已经回采,东翼上分层已开采,下分层小部分已经回采。二一采区共有四条下山:二一采区轨道下山巷道,担负二一采区材料、矸石运输和进风;二水平胶带运输大巷、二一采区胶带下山巷道,担负二一采区煤炭运输和进风;二一区缆车下山巷道,担负二一采区人员运输和进风;二一采区专用回风下山巷道,担负二一采区总回风。四条下山均布置在煤层中,其中二一采区缆车下山沿煤层底板布置,其余三条下山沿煤层顶板布置。

1.2煤层赋存条件

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义马组,含煤两组,3~5层,上部为一煤组,含1-1煤、1-2煤。其中1-1煤被剥蚀殆尽,1-2煤局部可采。下部为二煤组,含2-1煤、2-2煤和2-3煤。2-1煤和2-3煤在+230~+250m合并为一层,合并后统称2-3煤。二一采区开采煤层为2-1煤和2-3煤,在采区深部2-1煤与2-3煤合并,合并后统称2-3煤,煤层倾角11~14,煤层开采标高+50~-350m。2-3煤合并后全煤层厚5.59~37.48m,平均厚16.29m。其中:纯煤厚3.89~33.26m,平均厚13.81m。含夹矸一般6~7层,夹矸以砂岩、泥岩及炭质泥岩为主,结构复杂,属较稳定型厚煤层。二一采区剩余可采储量3593.7万t。

1.3地质条件

二一采区位于义马向斜北翼、千秋井田的南部,基本构造形态为一简单的单斜构造。地层产状平缓,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11~14,局部发育小褶曲,主要是来自底板的起伏,给回采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并不大。二一采区西翼有一宽缓、不对称的向斜,向斜枢纽倾伏方向330,倾伏角9~14,即该向斜枢纽由浅部向深部S30E延伸,对煤层厚度以及产状影响较大。煤厚自西向东由厚变薄,煤层基底起伏不平,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1.4冲击倾向性测定

2009年,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岩石力学实验室对千秋煤矿二煤层及顶板冲击倾向性进行测定,综合判定二煤层具有弱冲击倾向性,但下部分层处煤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二煤层顶板具有弱冲击倾向性。

2采区巷道损坏情况

回风下山断面形式为梯形断面,锚网索喷支护;其余三条下山断面形式均为拱形断面,锚网索喷+36U型钢支架支护。受两侧采空区悬露的大面积巨厚砾岩和采动影响,四条下山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巷道顶部网兜现象十分明显,两帮掬出,巷道底鼓,支架折损,巷道断面收缩变形严重。在矿井正常生产过程中,四条下山维护工程量巨大,维护频繁。特别是二一采区缆车下山沿煤层底板布置,巷道位于软弱煤层中,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差,围岩松动圈范围大。原巷道顶部多为疏松破碎的煤体,易冒落,所以在多次维修施工中均采取不动巷道顶板扩修的形式进行,扩修难度大,支护效果差。在二一采区缆车下山维护过程中,采用超前卸压、棚后让压和锚网索喷+壁后注浆+36U拱形支架相结合的复合支护技术,根据实测的巷道位移时间序列数据可知,巷道变形量有了一定的减少,但效果不明显,依然常有煤炮发生,支架变形,卡缆脱落,底鼓严重,给正常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随着采深的不断增加,矿压显现愈加强烈,开采条件急剧恶化,矿井面临发展困境,技术改造势在必行。

3技术方案分析

千秋煤矿为冲击地压灾害严重矿井,二一采区下山煤柱属于高度冲击危险区,现有三条下山均布置在煤柱内,存在随时发生冲击可能,本次对二一采区进行技术改造旨在解决这一问题。根据二一采区地质条件,本次采区技术改造设计在采区下山煤柱两侧采空区下底板岩层内布置下山巷道,利用二水平现有生产系统进行采区下山开拓,采区下山仍然位于采区中部,采用双翼布置工作面,走向长壁采煤法。

3.1改造方案

考虑矿井实际情况,本设计提出三个采区下山巷道布置方案。方案一:两岩一煤巷道布置。该方案在采区下山煤柱东侧采空区下底板岩层内布置新轨道下山、新胶带下山两条运输巷,将采区原轨道下山(沿煤层顶板布置在煤层中)改作采区回风下山。三条下山从西向东依次为:回风下山、胶带下山和轨道下山。回风下山与胶带下山平面间距244m,胶带下山与轨道下山平面间距40m。采区新轨道下山布置在2-3煤层底板以下10m岩层中,巷道长度为1330m,倾角13,通过采区上部车场与二水平轨道运输大巷连接,构成采区轨道运输系统。采区新胶带下山布置在2-3煤层底板以下10m岩层中,巷道长度为1409m,倾角13,下部与采区下部车场和采区延伸下部车场连通,上部与二水平胶带延伸大巷直接连接,形成采区胶带运输系统,并通过甩车场与二水平轨道运输大巷连通。采区回风下山利用采区原轨道下山巷道,向下延伸与采区技改后下部车场和采区延伸下部车场连接,并对采区原轨道下山上部回风联络巷进行修护,在原轨道上山上部车场构筑风门,构成新的采区回风系统。工作面上下巷通过采区中部车场、联络巷分别与采区3条下山巷道连通,形成独立回风系统,以满足通风要求。方案二:三条岩巷同侧布置。该方案在采区下山煤柱东侧采空区下底板岩层内,布置轨道下山、胶带下山和回风下山三条巷道,从西向东依次为:回风下山、胶带下山和轨道下山。回风下山与胶带下山平面间距40m,胶带下山与轨道下山平面间距40m。采区轨道下山、胶带下山布置同方案一。采区回风下山布置在2-3煤层底板以下16~18m岩层中,设计长度1248m。方案三:三条岩巷两侧布置。该方案在采区下山煤柱东侧采空区下底板岩层内布置轨道下山、胶带下山两条巷道,在采区下山煤柱西侧采空区下底板岩层内布置回风下山巷道,从西向东依次为:回风下山、胶带下山和轨道下山。回风下山与胶带下山平面间距420m,胶带下山与轨道下山平面间距40m,胶带下山与采区下山煤柱平面间距20m。采区轨道下山、胶带下山布置同方案一。采区回风下山布置在2-3煤层底板以下16~18m岩层中,设计长度为1344m。

3.2两条岩石下山距煤柱距离估算

以方案一为例,根据《采矿工程师手册》要求,岩层下山距离煤层底板不小于8m,考虑千秋煤矿目前现场实际,回风下山将暂用原来煤层巷道,胶带下山和轨道下山选距离煤层底板10m层位,必要时可通过石门连接。两条岩石下山均布置在二一采区东翼工作面采空区下方,两条岩石下山多数区域处于低应力状态,但是在岩石下山每次穿越工作面区段煤柱区域段必定存在一定的应力集中,为了尽量减少现场工作量和下山煤柱对岩石下山的影响,特对两条岩石下山距离煤柱合理距离进行初步计算。

根据千秋煤矿21141工作开采现场微震实测数据和地表钻孔探测的岩层分布结构分析,得到了下山煤柱区覆岩空间结构如图1所示,且二一采区为从东向西煤层深度逐渐增加,因此,采区东翼位于底板内的岩石下山在一定范围相当于已有上解放层。

根据估算结果,二一采区东翼距离下山煤柱177m,开始出现采空区增压,即自煤柱位置至177m处采空区留有的底煤,受到上覆岩层的压力逐渐增加,并形成采空区增压区(工作面采空区在走向和倾向均存在增压原理),设计岩石下山位于底板内,考虑十六采区开拓、炸药库、绞车硐室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设计岩石下山巷道距离煤柱60m,且两条岩石下山间距40m,因此,最东侧岩石下山距离煤柱约100m,虽然压力较高,但是可以满足现场开采实际。

3.3方案比较

通过上述方案比较,方案一利用了采区原有一条巷道,技改工程量最小,工期最短,初期投资最小,部分巷道能重复利用。方案二、方案三采区三条下山均布置在岩层内,稳定性好,采区下山煤柱回收难度大,技改工程量大,工期长,初期投资高,二水平大巷和井筒运输压力大。综合比较,本次采区技改采用方案一。

4技术改造效果分析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5)

二、实行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

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进步的表现。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多传统教学模式无可替代的教学优点,可以将经济法的知识点形象、直观、易懂的表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能深刻的记住相关的知识点。在进行教学前,可以结合相关的知识点,以图像、视频、音乐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样可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更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和主动去学习相关的知识点,探讨、发现、解决问题。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首要前提,因此在经济法教学中,想要提升教学的效果,首先就要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为主动的学习,从而就能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果。这也说明在经济法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要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有效的将其应用经济法教学中。

三、在经济法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一)可以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经济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图像、视频以及声音等功能,将枯燥、乏味、抽象的经济法知识点转换为形象、具体、生动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在进行教学前,可以给予学生播放与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视频或者是音乐,这样可以快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快速的融入到经济法学习中。在经济教学中,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经济法学习的激情,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可以是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从而让学生更为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法教学的效果。如在进行刑事教学时,可以通过给学生播放相关的刑事犯罪事件,来加深学生对刑事概念的认知以及记记住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开拓视野,丰富教学的内容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多数照着课本读,不就知识点进行相关的拓展,造成经济法教学课堂上沉闷、教学内容单一、乏味等现象,从而导致学生对经济法教学的内容不感兴趣,上课也无法进入状态,这种局限课本知识的教学方式,从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认知。但多媒体教学就刚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在教学中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拓展,找出更多相关的知识点,并可以通过图文相结合的模式将知识点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是教学的内容更为直观的表现出,还能将知识点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还可以改变以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对经济法的认知。

四、如何在高校经济法教学课堂上有效的实施多媒体教学

在经济法教学课堂上,如何有效的实施多媒体进行教学才是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正确的对待多媒体教学,才能将多媒体教学效果最大化。因此高校在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正确对待,了解多媒体教学好的一面也要发现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且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下文将会分析在经济法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实施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避免过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在经济法教学中,正确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的改善传统“独白式”的教学模式,在过去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课堂上都是以老师为教学中心,并没有将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老师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转换出来,改变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增多的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注重学生的想法。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组织和指导学生来获得相关的法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虽然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法学教学的效率,但还是要正确的对待多媒体教学,并不是说,所有的经济法教学内容都适合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中板书、详细陈述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带来最大化的教学效果。经济法老师还应在课堂上做到语言精炼、风趣,随时在黑板上写出对教学内容的所想,并进行详细的讲解,最避忌的就是老师一整节课的时间都站在机位上单纯的操作电脑,这样教学没有起到任何的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6)

1.1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流程见图2。粗合成气全量进入1#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低压蒸汽,同时调整水气比至约0.55后,经气气换热器升温进入第一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出口气体经换热后,进入1#中压蒸汽发生器副产中压蒸汽,降温后进入第二变换炉继续变换反应,出第二变换炉变换气进入2#中压蒸汽发生器副产中压蒸汽后,与第一变换炉出口跨线变换气混合,调整出装置工艺气H2/CO,混合工艺气依次进入2#低压蒸汽发生器、锅炉给水预热器、脱盐水预热器回收热量。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通过适当减少第一变换炉中的催化剂,即控制催化剂装填量的办法,能达到控制床层热点温度从而达到控制反应深度的目的[6]。但是,由于CO浓度和水气比都高,反应的推动力太大,催化剂的装填量只要有少量的变化,就会明显影响床层的热点温度,因此催化剂的用量必须准确,否则会因为反应深度的增加而造成床层“飞温”的不良结果。如果催化剂的装填量固定不变,则在装置开车初期,负荷小或气量波动时,催化剂装填量势必富余,导致粗合成气反应深度加大而超温。运用一种新开发的分层进气变换反应器技术,当生产装置运行负荷低时,气体只经过下层进行变换反应,可以避免因为催化剂装填富余,CO过度反应使床层超温;当生产装置运行正常时,气体可以全部从上段进入或者上段和下段同时进入,以此来满足生产要求。该工艺主要缺点是:变换反应温度控制的影响因素较多,催化剂的装填量、原料气负荷、水气比的波动均影响反应温度,操作控制系统设计较复杂。

1.2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流程见图3。粗合成气首先分为两路,一路进入1#低压蒸汽发生器副产低压蒸汽,同时调整水气比至约0.25后,经气气换热器升温进入第一变换炉进行变换反应,出口气体经换热后,进入1#中压蒸汽发生器副产中压蒸汽,降温后与另一路粗合成气汇合后经脱毒槽进入第二变换炉继续变换反应,出第二变换炉变换气依次进入中压蒸汽过热器、2#中压蒸汽发生器、2#低压蒸汽发生器、锅炉给水预热器、脱盐水预热器回收热量。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在粗合成气主路设置非变换旁路跨越第一变换炉,再与另一路经第一变换炉的低含水量变换气混合后进入第二变换炉反应,可稳定调控水气比,且无需补充蒸汽调整水气比,节约能耗效果显著。第一、二变换炉催化剂装填量均为足量,都按照接近反应平衡控制变换深度进行设计,结合粗合成气旁路、主路流量比值控制及第一变换炉之前设置蒸汽发生器,运行负荷变化时不需要调整;且由于反应平衡控制的特点,在不同运行负荷下第一变换炉发生甲烷化反应的风险很小。该流程应注意的是,运行过程特别是开工导气初期,由于操作或调整不当出现水气比过低而容易导致甲烷化超温发生。此时可根据床层温度适当调整第一变换炉水气比,控制床层热点温度不高于380℃,避免甲烷化的发生。在运行末期,可以通过适当减小进入第一变换炉的气量或者适当提高第一变换炉反应器入口的水气比,来维持较高的CO转化率,使装置仍能够稳定运行。此工艺操作过程简单,兼顾了第一、二变换炉反应器的温度控制和水气比要求,既很好地控制了第一变换炉反应器的热点温度,又使第二变换炉反应器入口气体在降温的同时提高了水气比。

2分析比较

两种工艺有相似之处,即均采用了降低原料粗合成气中水气比的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制甲醇其水气比是过剩的,节能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变换反应的剧烈程度,增强了装置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的是第一变换炉变换反应控温方式的差异,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是减少催化剂装填量,使变换未反应完全即送出第一变换炉,而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是变换反应达到平衡后送出第一变换炉。

2.1技术参数表1是两种工艺的主要技术参数对比,从表1中可知,两种工艺均能满足生产要求。两种工艺经废热锅炉后,降低第一变换炉进口的水气比,因各自控温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且2个变换炉进口温度、床层热点温度呈现出不同的高低分布。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2个炉进口温度均较高,床层热点温度前高后低。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2个炉进口温度均较低,床层热点温度前低后高。比较而言,较低的进口温度有利于催化剂的升温还原操作和使用寿命的延长,也便于换热流程的组建,而且变换工艺的控温关键是第一变换炉,第一变换炉较低的床层热点温度可以更有效避免甲烷化的发生。由于两种工艺变换炉热点温度的差异,换热流程从热量有效利用的角度考虑,中压蒸汽过热器设置位置不同,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中,中压蒸汽过热器直接设置在了第一变换炉出口,而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则设置在了第二变换炉出口。

2.2能耗表2是两种工艺的主要消耗对比。当生产规模一定时,不同变换工艺的能耗主要体现在蒸汽和工艺余热上。由表2可知,两种工艺副产的蒸汽基本相当,低温位工艺余热、冷凝液总量、循环冷却水水量,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略多,此结果是由于热力学控制工艺进入变换系统的总水气比略高于动力学控制工艺。两种工艺均采用了前置废热锅炉,并且后续不补充蒸汽或水,变换深度相当,变换产生的整体热量和冷凝液基本相同,只是热量及冷凝液的分配有所不同,故由表2可看出两方案能耗相当。

2.3投资两种工艺主要设备投资费用见表3。可以看出,变换炉费用因两种工艺催化剂装量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各换热设备因两种工艺换热流程、参与换热工艺气气量、平均传热温差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虽然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多设置一台脱毒槽,但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主要设备投资费用比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多。两种变换工艺中,第一变换炉催化剂设计使用寿命均为2a,第二变换炉催化剂设计寿命为4a,脱毒槽吸附剂设计使用寿命为4a。综合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比较,两种变换工艺均能满足生产要求,能耗相当,在操作稳定性和主要设备投资方面,热力学控制变换工艺优于动力学控制变换工艺。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7)

科技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对于保护和保障科技的科技法更是使古今中外都对其相当重视,同时科技法和科技法学的地位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何为科技法

所谓科技法就是科学技术法的简称,是国家调整科技活动领域中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主要包括诸如《科学技术进步法》、《科技组织管理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学技术普及法》等法律法规以及规章等。

二、科技法的作用

科技法是顺应时代的潮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应运而生的,从时间层面来说它的出现远比科技晚的多,但是从发展速度来说,它一点不亚于科技和其他的法律部门,并且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科技法一出现就展示了它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一)科技法对科技的作用

科技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但是辨证的看,科技法的产生和发展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通过确认科学技术事业的地位以及优惠政策和扶植措施的规定,从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有利的支持,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某些具有较高的潜在危险性的科学技术如重组DNA分子技术、安乐死、克隆之类的高新技术经过法律的确认与调整后,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获得充分而合理的发展,使其不至于因部分公众的反对而遭到阻碍和压制。

(二)科技法对经济的作用

从《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立法目的能看出《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以,科技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立法目上,从本法其他条文和其他法律中也很容易发现这一作用。

(三)科技法对文化的作用

科技法对文化的影响也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科技法对科学技术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技术进步法》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原则无论是系统性的校内科学探索和科学体验活动还是各级专业干部的科技培训;无论是科技场馆的合理布局还是建设和运营质量;无论是科技项目的公开还是交流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产学研相结合原则也给科学技术的学校文化和科研机构文化与产业文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利于明确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要求。

三、科技法的地位

对于科技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在科技法学界一直是有很大的争议的,曹昌祯教授对此问题曾研究比较过,主要有“宪法性法律说”、“综合性法律部门说”、“领域法说”、“独立部门法说”、“特殊部门法”、“行政法一部分说”、“经济法分支说”七种观点。

曹教授对各种观点进行了评论,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详细而严谨的论述。经过思索,个人完全赞同曹教授关于对宪法性法律说、综合性法律部门说、领域法说、独立法律部门说以及行政法一部分说的评论,也很钦佩曹教授关于特殊部门说的论述。

(一)从立法目的来看科技法的定位

通过科技法体系可以看出科技法的核心主线应当是科技进步法,我们再来看《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立法目的,据此能够看出科技法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发展,因此把科技法划为经济法一部分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曹教授关于经济法分支说的评论“认为科技法是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其依据是科技立法的目的是推动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观点不是从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分类出发,而是从立法目的出发,自有其道理。但这一观点无法包容科技法的立法目的中还有推动科技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内容等。”对此,张宇润教授认为首先,经济法也是调整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不过它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不是体现个体利益本位的社会关系,而是具有直接社会性的社会关系,经济法从社会经济总体和公共经济的角度考察和调整社会关系;其次,经济法的目的不仅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且还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保护生态环境服务,并非完全局限于经济利益,公共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和可持续发展经济法就是属于经济法的一个发展方向。

(二)理论结合实际看科技法的定位

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律实际情况应该是互相促进、不可分割、不能独立的,法律实际情况为法学理论研究提供素材并限制其范围,法律理论研究为法律实际情况提供基础并作出指导。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徐显明教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答记者问详细回答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包括保证宪法实施的宪法相关法部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所有法律关系的民商法部门、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的行政法部门、国家调控经济的经济法部门、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的社会法部门、刑法部门和程序法等七个法律部门,当然对于科技法属于哪一法律部门并没有作出解释说明,不过按照理论结合实际分析还是将科技法作为经济法一部分较为妥当。根据七个法律本门各自的特点很容易将科技法从宪法、刑法和程序法中排除,那么只能在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和单独法部门中确定。根据《科技进步法》的立法目的可以排除社会法。通过第二条可以看出在科技法的主体国家的参与占到很大的份额,统观《科技进步法》全文75条,“国家”一词出现了89次,且多数都是以主体的身份出现的,所以科技法中主体之间不容易平等,所以排除民法部门。科技法学说目前还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学说,独立部门法学说很难被学术界接受为一般性共识,并且既然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法律体系已经形成,那么只要科技法能够划入已有的部门法中就不应为独立部门。那么我们就要分析科技法能否划入经济法或行政法部门当中。虽然科技法中很多情况下都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表面看符合行政法的特点,但是国家作为一个主体并非起到管理的职能,而主要是引导与指导作用,另外,考虑到科技法的立法目的,还是将科技法作为经济法一部分较为妥当。

【参考文献】

[1]林俊华,张艳丽.世界各国科技立法综论[A].蒋坡.科技法学研究[C].法律出版社,2007.

[2]中国科技立法考察团.对奥地利和英国科技立法的考察[A].国家科委科技政策局.科技立法——新的开拓领域[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3]易继明、周琼.科技法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规选编(第一册)[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

[5]罗荣,等.科技法与经济法导论[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Z].2007.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8)

李京文1933年出生于广西陆川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作为小学校长、后为大学讲师的父亲是中共地下党员,经自学和努力成为共产党基层干部。父亲的乐观向上、勤奋坚毅,以及母亲的热爱劳动、乐于助人都深深影响了李京文的成长。

李京文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亲历了改革开放大潮的整个历程,也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工作。在今天看来,当时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还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些成果已开始显示了李京文对中国经济问题的清楚认识和创新性看法。

1985年,李京文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后,接触宏观经济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除了参与五年计划中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总结,李京文还参加了两次建设特区的调研。

20世纪80年代,李京文作为第一负责人,与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同事,广泛阅读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运用中国的数据做了大量的计算,共同完成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研究项目,在中国首次研究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提出系统的理论与分析方法,以及30条政策建议,成为中国制定技术进步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出版了“理论”“分析”“选择”“模型”四本专著,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性著作。该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社科院和整个社科界第一次获得该奖项。突破该奖项仅限于自然科学的惯例。

李京文等于1990年主动提出承担每年经济形势分析及预测课题的任务,试行一年之后,正式报国务院,经总理批准,每年从总理基金中拨付研究专款(因此被称为“总理项目”)正式开始了每年的滚动研究。每年分春秋两次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并于年终发表《经济蓝皮书》,在分析、预测之后,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中央与地方政府及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对正确引导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影响很大。

李京文曾主持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有人羡慕他几个世纪工程都参与了,而李京文深知若非欣逢盛世,赶上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就算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一切也不可能变成现实。

在李京文所参加过的大型工程论证中,当首推三峡水电工程。

不过,那时候围绕三峡工程要不要“上”发生了一场全国性的尖锐争论。1986年前后,李京文以三峡论证综合经济组副组长身份实际主持“三峡工程经济评价研究”。

为简洁直观,最后李京文将结论归纳为一句话:三峡工程有利有弊,根据综合经济分析,(三峡工程)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做决策。

1992年4月3日的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上,代表们破天荒地为一项具体工程进行无记名表决,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2002年,李京文再次受邀作为负责人,从经济技术的角度来解构“磁浮列车”这块现代工业社会的璞玉。他亲自带队奔赴现场及德、日等国,开展了磁浮交通适用性重大课题的研究论证。2003年,他在一份题为《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长大干线的适用性――宏观技术经济问题研究》的专题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完成了高速磁浮系统在长大干线实用性项目的研究,论证了高速磁浮系统在中国长大干线的先进性与实用性,从宏观技术经济方面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2001年,李京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迄今唯一拥有这一头衔的经济学家。

半个世纪以来,李京文院士一直在与数字打交道。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物流经济学、博弈论、模糊数学……这一个个貌似乏味的概念,在李京文的眼里都变成了庞杂社会现象的某种量化――生活的结晶、生态的变异、生产率的体现,同时也是经济运行的总结与展示。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9)

一、艾尔斯理论的源泉和背景

要了解艾尔斯的理论体系,必须先对制度主义的历史作一回顾。

美国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最重要的先驱是凡伯伦(1857-1929)。凡伯伦综合了达尔文进化论、德国历史学派、美国早期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制度主义方法。在凡伯伦的理论中,他将经济视为一个进化的系统,经济系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经济系统的性质由它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决定。经济系统中的个人是文化的产物,个人行为由社会环境和人的本能共同支配(注:凡伯伦,索尔斯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凡伯伦认为人的本能由两类相反的要素构成:一类是建设性的本能,包括作业本能(instinctofworkmanship)、随意的好奇心(idlecuriosity)和父母本性(parentalbent);另一类是破坏性的本能,包括竞赛(emulation)本能、好斗(pugnacity)或运动本能(sportinginstinct)以及掠夺(predation)的本能(注:Veblen,Thorstein(1914)TheInstinctofWorkmanship,reprintedbyLondon:Routledge,1994.)。这两类本能何时对人的行为发生决定性作用,取决于社会环境中流行的思维习惯。

社会环境中流行的思维习惯被凡伯伦定义为制度。既然是一种思维习惯,那么制度就总是过去经验的产物,它就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技术发展的要求。任何制度都会产生一个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集团,在竞赛本能等破坏性本能的驱使下,这个集团倾向于用身份、阶级、财产等带有明显歧视性差别的指标来衡量人的能力和价值。这些指标显然不利于人类生命过程的延续。因此制度是保守的。人类生命过程的延续是靠技术进步来实现,人的建设性本能、尤其是其中的作业本能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由于制度总是滞后于技术进步的要求,因此,社会发展过程就是技术不断克服制度阻力的过程,社会就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中向前发展。制度的力量总是很强大,当制度结构中所包含的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因素更多时,社会进步也就更明显,反之反是。凡伯伦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它的经济体系就是由两种相抗衡的力量组成:一种是维护现存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是不直接从事物质产品生产的工业巨头、商人和金融家;另一种是代表着技术进步要求的技术工人、工程师和普通大众。资本主义一切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仪式性(ceremonial)的制度体系支配了工具性(instrumental)的技术体系。

在凡伯伦的影响下,坚持制度分析方法、将制度视为社会进步的阻碍的制度主义者在20世纪20年代成为了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他们中包括康芒斯、米切尔、汉弥尔顿、J•M•克拉克等。其中,康芒斯致力于分析资本主义的法律体系与经济体系的关系;米切尔则因运用制度主义的方法对经济周期问题进行解释并作出了一系列的统计工作而著名,他还是著名的“国家经济研究署”(Natioan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即NBER)的创立者;汉弥尔顿是“制度经济学”这个词的命名者;克拉克的研究领域在于经济体系中的法律问题,尤其是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最为著名。经过他们的努力,制度主义者不仅成为经济学界的主要力量,而且对政府政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思想史上这一时期发生的这一事件被称为“制度主义运动”(institutionalistmovement)。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为数众多,他们分别形成了三个中心:芝加哥大学(凡伯伦正是在此奠定了制度主义的基础,后来这一中心随汉弥尔顿而转移到了布鲁金斯研究生院,艾尔斯就是这一中心的成员之一);威斯康星大学(康芒斯是这个中心的领袖);哥伦比亚大学(米切尔、克拉克、图格维尔、多夫曼等人聚集此地。

这一时期的制度主义者强调经济学的科学性,要求经济学必须进行度量、观察和经验检验。这种要求既反应了他们对当时的正统经济学的失望,同时也表明他们认识到了凡伯伦疏于经验工作而给制度经济学留下的缺陷。对经验工作的强调把制度主义者与政府政策密切联系起来,他们对美国政府在公共设施、失业保险、劳工补助、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积极支持推行公众健康保险计划。这些都是后来罗斯福新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30年代,尤其是在40年代,制度主义开始变得越来越孤立。制度主义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刚刚兴起的凯恩斯经济学。大萧条使米切尔的经济周期四阶段论受到了质疑,凯恩斯经济学对大萧条的解释更有说服力。大批制度主义者被凯恩斯经济学所吸引,转向信奉凯恩斯主义。制度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严重的分裂。制度主义运动的三个中心逐渐瓦解。米切尔1948年去世,克拉克1953年退休,作为昔日制度主义运动最主要的中心的哥伦比亚大学只盛下波兰尼一个制度主义者;汉弥尔顿1947年退休后离开了学术界;在威斯康星,只存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康芒斯传统的制度主义者。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硕果仅存的制度主义者之一,艾尔斯在继承凡伯伦传统的基础上,将这一传统加以改造,创立了自己的工具价值理论,为后来制度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也因此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度主义的领袖。

二、艾尔斯的工具价值理论

克莱伦斯•艾尔斯(1891-1972)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17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进入德克萨斯大学经济系任教,直到1969年退休。由于他长期执教于该大学的缘故,他和他的追随者也被称为制度主义中的“德克萨斯学派”。艾尔斯著作颇丰。他早年的著作主要是哲学方面的论文,1930年以后开始致力于制度经济学研究,并于1944年出版了代表作《经济进步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1961年,他的另一部重要著作《通向理性社会:工业文明的价值》(TowardaReasonableSociety,theValuesofIndustrialCivilization)出版。在这两部著作中,艾尔斯完整地阐述了他的工具价值理论。1966年,艾尔斯当选为1965年成立的新制度主义者的学术组织—“进化经济学会”的首任主席。

1.艾尔斯的工具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

艾尔斯工具价值理论的哲学基础更多地是来自于杜威,而不是来自于凡伯伦。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在艾尔斯的著作中,他将杜威之前的哲学称为“前杜威哲学”。那些哲学的特征是二元论。它们将人类的经验或人类的日常事务割裂为现实世界与理性世界两部分。现实世界是无序的、杂乱的,而理性世界则是完美的、终极的,是某种永恒的精神的反映。这些哲学所追求的就是进入这个永恒不变的理性世界,并以想象中的这个理性世界的标准来评判现实世界。在这些哲学看来,世界在根本上是不变的,是事物的理性秩序的完全反映,因此个人在本质上就是被动的,他不一定要进行探索和革新。人们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解释而不是改变世界。在这些哲学中,真理和价值是绝对的,它们的衡量标准由那个理想中的终极的、不变的理性世界所确定(注:Ayres,ClarenceE.(1936)Fiftyyears''''DevelopmentsinIdeasofHumanNatureandMotiv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Supplement,Vol.26(Mar.),pp.224-36.ReprintedinClassicsinInstitutionalEconomicsⅡ:SucceedingGenerations(1916-1978),VolumeIV.EditedbyMalcolmRutherfordandWarrenJ.Samuels.London:Pickering&Chatto,1998)。

西方正统经济学正是建立在这些静态哲学的基础之上。艾尔斯认为正统经济学家假定存在一个杂乱的、无序的现实经济体系,同时还存在一个有序的、理性的经济秩序,也就是那个理想的均衡状态,这就是前杜威哲学中二元论的反映。代表着终极的理性世界的经济秩序又是自然秩序思想的延伸,而这种思想“肯定是神学信仰”,“它假定人的禀赋中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判断力、感觉能力和倾向,比如人可以在‘自然’倾向的带领下由‘看不见的手’所引导,去增进……大众的福利”(注:Ayres,1961,TowardaReasonableSociety:TheValueofIndustrialCivilization.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p.26.)。这些18世纪的观念“在20世纪的科学中已经彻底地消失了,但它仍然存在于经济学的古典理论之中”(注:Ayres,1961,TowardaReasonableSociety:TheValueofIndustrialCivilization.Austin:UniversityofTexasPress,p.63.)。

与二元论哲学相反,杜威的哲学将社会视为一个生命过程,社会的生命过程也就是人类的生命过程。人类生命过程中有两个主要的特征或者两个主要方面—制度特征以及技术特征。生命过程的制度方面与行为的习惯模式有关,它所关注的是根植于社会传统中的价值。它是静态的,所关心的是保留过去遗传下来的信仰、阶级差别以及身份特征。而生命过程的技术方面则与工具、科学知识和实验有关。科学和技术是世界发生改变的原因,并侵蚀着生命过程的制度方面。生命过程的这两个特征中,前者的视角是向后的,后者的视角则是向前的。“遗传”的制度与现实的科学和技术趋势之间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导致了生命过程的制度结构的修正。杜威的这种哲学其实与凡伯伦的理论同出一脉,只不过杜威更明确地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制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实用主义的哲学体系。艾尔斯所要做的就是要更系统地将新的哲学引入经济学思维,从而改造经济学。

艾尔斯将经济作为一个文化过程来加以检验,而不是从个体条件下来分析经济。经济是一个文化过程,个人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参与者。文化是一个整体范畴。将经济视为文化过程,就是将经济视为整体、视为动态过程来理解。这种思想是对凡伯伦以及实用主义的继承,同时又更加明确了经济的文化含义。文化表现为两个方面,即制度的方面与技术的方面;推动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

2.艾尔斯对现实社会的解释

从哲学上和文化上的技术—制度二分法出发,艾尔斯对现实的经济体系作出了二分的解释,他所解释的对象是美国的经济体系。他认为美国经济是两种经济的混合,一种是“价格经济”(priceeconomy),另一种是“工业经济”(industrialeconomy)。价格经济所关心的是货币、销售、契约等金融事务,它最终所关注的是“货币势力”(moneypower)(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rnMichiganUniversity,1978,p.56.另外,这里的“工业的”一词是按照凡伯伦的意思来使用的,它相对于“金钱的”或“仪式的”,也就是“技术的”意思。)。价格经济是一种以“仪式行为”为基础的制度混合体,它的行为准则是保护那些由习俗和道德观念所维系的权威和特权。这种制度混合体是一种以财产、身份和阶级差异为基础的力量体系。

与之相对,工业经济是技术的经济。它主要关注的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中所运用的科学知识、工具和技艺。工业经济是一个生产体系而不是力量体系,艾尔斯认为是它使技术成为美国经济体系中唯一真实的创造性力量。工业经济中的技术行为是发展的,价格经济中的仪式行为是保守的。工业经济反对传统的信仰和态度,反对阶级差异和身份差异。技术变革侵蚀着价格经济的制度基础,迫使价格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方向进行调整。但是,现实却是价格经济支配着技术经济。艾尔斯认为要改变这种现象,实现制度调整,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将技术而不是价格视为经济体系的核心。

3.艾尔斯所理解的经济学

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念,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人在稀缺资源面前如何进行选择以最大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艾尔斯并不否认个人的这种选择,但他认为这种选择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文化框架内进行的选择。对艾尔斯而言,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这个文化框架。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的科学”(注:Gruchy,1972,ContemporaryEconomicThought:TheContributionof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NewYork:Macmillan,p.120。)。这里的“经济”是一个整体概念,如前述,经济是一个文化过程,因此艾尔斯所理解的经济学就是研究作为文化范畴的、作为过程的经济的学科。从本质上说,研究文化过程的经济学就是关于经济秩序或经济系统的理论。“经济学家主要的兴趣在于解决这种‘经济’是什么类型的经济?是什么样的力量塑造和修正经济的模式?经济所产生的哪些问题是需要进行公共决策的?”。所有的经济行为就构成了经济“系统”或“经济秩序”(注:Gruchy,1972,ContemporaryEconomicThought:TheContributionofNeo-InstitutionalEconomics.NewYork:Macmillan,p.120。)。这些系统和秩序就是艾尔斯的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他所分析的是西方世界的经济行为,所以他的经济学也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秩序的经济学。

那么在经济系统或秩序中,什么是最关键的因素的?正统经济学认为是价格。艾尔斯并不怀疑价格在经济系统中所发挥的普遍而重要的作用,但他反对将价格作为唯一的因素。正统经济学认为“价格是经济中唯一的东西,每个人都唯一地关心这一点,从而一般都认为价格是联系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系、并将他们整合进一个经济整体中去的唯一中介。这显然是错误的”。艾尔斯的经济学所要强调的关键因素是技术而不是价格。因为“每一个经济都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工具和机械、技术技能和知识显然也和价格一样是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同样是人们一般所关注的东西,同样是组织共同体的中介”(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15。)。

4.工具—仪式、技术—制度二分法

从杜威的工具主义二分法出发,艾尔斯认为任何经济系统或经济秩序都是由两类行为构成,一方面是技术特征的行为,另一方面是仪式特征的行为。“经济分析的问题就是去区分和理解这两类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经济行为的结构”(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99。)。

艾尔斯并没有明确地定义“仪式”这个词的含义。按照他的哲学思想,“仪式的”等同于“虚假的”,“工具的”等同于“真实的”。仪式行为模式会通过五种方式表现出来:1)社会分层;2)定义和维持社会分层的习俗体系,也就是道德观念;3)维系身份和道德观的意识形态;4)加强以上仪式表现形式的教化系统;5)使仪式行为模式合法化的“神秘主义典礼”(mysticritesandceremonies)。这几种表现形式被艾尔斯概括为身份(status)、神话(myth)、魔法(magic)和社会习俗(folkway)。仪式行为模式的这些表现形式都可以概括出两个特征:“虚假的”(making-believe)特征,即由等级和身份来决定能力;遗传的特征,所有仪式模式都是从过去继承下来的。

艾尔斯同样没有明确定义制度,只是说制度是“以仪式特征为主导的社会行为的一部分”,但他在使用“制度”一词时并不总是一致的。他更多地是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习俗。从社会习俗与仪式行为模式的关系来看,所有的制度都具有仪式的特征,一个时期内仪式行为模式的状况就是这个时期社会的制度结构。艾尔斯是将仪式与制度这两个词等同使用的。从仪式行为模式的两个特征来看,由于它是虚假的,它对人类生存或生命过程的保证—物质产品的生产来说就是无用的;由于它是遗传的,因此它是过去经验的产物,是保守的。

与仪式行为相反,技术行为是“所有使用工具的人类活动”,技术过程是技能(skill)与工具不可分离地进行运用的过程。技术是“组织化的技能”。技术具有两个特征:(1)技能与工具间存在着一致的和不变的联系;(2)所有的技术都是进步的。在艾尔斯看来,“技术”与“工具”这两个词的差别只是在使用上的差别。“工具”这个词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哲学范畴来使用,而“技术”则带有更多的实践的意义。认为技术在经济生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就被艾尔斯称之为“工具主义”。在艾尔斯的著作中,他是把“工具”与“技术”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

这样,在艾尔斯对经济行为模式的二分法中,哲学意义上的“工具”就与“仪式”相对应,描述现实的“技术”就与“制度”相对应。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仪式行为体系是反技术行为的,技术的特征是发展的,而仪式功能的特征是静态的、抵触并约束变革的”(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174。)。二者之间构成了一对相抗衡的力量。由于它们是社会过程的本质特征,因此社会和经济过程就始终处于冲突之中。

在技术行为和仪式行为两股力量的冲突中,“技术方面的技艺(art)和工艺(craft)的持续发展,同时仪式方面的既得利益的减退,就是进步”(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231。)。进步也就是技术行为对仪式行为的克服和替代。在这个过程中,艾尔斯显然是相信技术发展能够克服制度的阻力,他对技术的坚定信念是基于他发展起来的一个技术进步理论。

艾尔斯认为,科学进步和技术变革取决于工具的使用,这里的工具包括了规则、器具、工序和科学方法。新技术是先前存在的物质设备和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新技术的产生和技术变革是由技术的内部动力所推动,但同时也有它的历史必然性。技术的内部动力也就是工具的自发进步特征。艾尔斯认为虽然所有的技术组合都与人的智力有关,但组合使用是工具固有的特征。人类知识和技艺的积累最终要反映在工具这个符号上,但工具并不仅仅是人类知识和技艺的反映。因为新工具一旦诞生,它就会有组合的要求,这种组合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任何个人知识和技艺的组合的可能性。正是工具的组合要求才产生了更多的或者爆发式的发明。工具的组合就是进步,从而自发的工具组合导致了自发的技术进步。

由于工具的组合原理,技术发展的速度可以比现存物质设备和思想发展的速度更快,但技术的发展速度也取决于制度因素。这就是艾尔斯的技术进步理论中的历史分析。他以工业革命为例,说明技术进步有它的历史必然性。他对工业革命的分析与后来的新古典制度主义的分析大相径庭。他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西欧发生,是因为西欧既继承了地中海文明,同时相对于地中海地区而言又是边缘地区,边缘地区的特征是受传统制度的约束更小。也就是说,在边缘地区,仪式行为对工具行为的抑制力要小得多。贸易的发展固然也推动了技术进步,但贸易发展的结果恰好是产生了更多的边缘地区。这样,工业革命就必然要在工具行为最容易克服仪式行为的地方发生。另一方面,艾尔斯也强调了工业革命的历史继承性,他认为工业革命也是世界各大文明积累的产物。

这样,在结合了工具的自发组合特征和技术进步的历史分析之后,艾尔斯坚信技术行为或工具行为必将克服制度行为或仪式行为的阻力,最终实现制度调整。技术也就是实现制度调整的最关键力量。技术行为对仪式行为的克服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或仪式行为永远在不断地形成,而它又永远是过去经验的产物,永远滞后于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要持续地克服制度的阻力。另一方面,技术进步也具有持续性特征。艾尔斯所阐述的技术连续性是与生命连续性相联系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实践与认知(doingandknowing)的过程,这是一个连续的、积累的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础是工具的使用。“文明的连续性就是工具的连续性”,而文明的连续性当然也就是生命的连续性。工具之所以具有连续性,是因为它是客观存在,技艺和知识不会因为个人的死亡而消失,它们根植于文化中。知识和技艺又因为人类维持生命过程的需要而不断积累,因此技术必然具有连续性。这样,要保证和促进人类生命过程或文明的连续性,就必须保证与促进工具或技术的连续性。这就引出了艾尔斯的价值理论—价值的衡量标准就是看是否有助于技术过程的连续性。

5.价值及其构成

文化或经济系统由技术体系和仪式体系构成,前者促进生命过程的连续性,后者阻断这种连续性。仪式体系也会产生价值,但所产生的是错误的价值。这样,艾尔斯价值理论中的主要问题就是“从错误的价值中将真实价值鉴别、区分和解脱出来”(注:Rutherford,1981,ClarenceAvresandtheInstrumentalTheoryofValue,JournalofEconomicIssues,Vol.XV(3),Sep.,657-73,p.660。),从而明确靠什么来维持和促进生命过程以及经济过程的连续性。这样,经济学就必须是关于价值的科学,必须对价值作出判断。

那么什么是价值?“价值是连续性的同义词,连续性是技术连续性的同义词。从字面上来看,价值就意味着连续性,这是它唯一的含义”(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221。)。艾尔斯同时又将“真实”(truth)这个词与连续性等同起来,而“连续性的基本条件是工具(instruments)和器具(tools)—即技术”(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221。)。这样,有价值的、或者真实的东西就是能维持技术连续性从而生命连续性的东西,又由于仪式行为阻碍着技术行为,所以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能消除或减少仪式行为的东西。

明确了价值的含义,价值判断的标准也就产生了:“每一个经济中的判断标准都是‘保持机器运转’(keepingthemachinesurnning)”。通过这个判断标准,艾尔斯还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在一起,“说到价值的时候,说的就是所有单个行为—选择、偏好、决定或判断—与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系”(注:Ayres,1944,TheTheoryofEconomicProgress:AStudyoftheFundamentalsof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OriginallyPublishedby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reprintedbyMichigan:NewIssuesPress,WestemMichiganUniversity,1978,p.225。)。所有个体行为的好坏就由是否有利于生命过程的持续来判断。

价值就是有利于生命和技术的连续性,但这样来表述的价值显得过于抽象和空调。艾尔斯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过程所包含的所有真实价值的内容,那就是自由(freedom)、平等(equality)、安全(security)、丰裕(abundance)、优秀(excellence)和民主(democracy)。

自由是技术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技术过程的一个方面和一个条件。艾尔斯认为要实现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要实现如下一些自由:“政府的自由,以及所有的组织手段摆脱身份地位的专制;操作的自由;建设的自由;探究的自由;创造的自由”。平等就是没有人为的和独断的障碍,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差异。不平等就意味着那些不考虑工具效率的歧视。平等与技术过程的关系是,技术过程对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在所有人都自由和平等的条件下他们的工作才会持续和向前”。安全来自于工具的使用及其有效的组织,对人类安全的最大威胁是疾病、饥饿和战争,技术进步是消除前两个威胁的最好方式,而战争是典型的仪式活动,工具活动将克服仪式活动。丰裕是工具使用的直接结果,丰裕取决于技术进步而不是取决于节约或者储蓄。并不是稀少就意味着优秀或者卓越,真正的优秀是超越过去的观念,技术进步的成果就是优秀的。民主并不是多数同意这种规则,而是一个过程,也就是摆脱偏见和无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大多数”。价值的以上6个构成部分在技术过程中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同时也与技术过程的持续性互为条件。实现了这些价值,人们也就进入了工业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也就是对真实价值的概括。

6.真实价值的实现:艾尔斯的政策建议

在艾尔斯的理论中,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几乎就是同义词。他归纳了经济发展过程的四个原则:经济发展是不可抑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阻力成反比;经济发展就是人力资本的创造;在经济发展中,技术过程所形成的价值是普遍的价值。只要保证了技术过程的连续性,也就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从政策上采取一些消除或减少仪式行为的措施。

艾尔斯首先论证了经济计划的必要性。艾尔斯并不认为价格是理性决策的唯一依据,现代经济体系的复杂性产生了对经济计划的要求。由于现代经济系统中仪式体系支配着技术体系,而计划又是“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所以经济计划既是经济系统的现实要求,又是克服仪式体系的阻力的要求。

艾尔斯在1938年的《经济秩序问题》(TheProblemofEconomicOrder,NewYork:FarrarandRinehart,Inc.)一书中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萧条进行了思考。他认为美国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的原因又是由于在繁荣阶段,人们的收入以不同比例增加,高收入集团的收入增加要大于低收入集团;结果是高收入集团的储蓄大于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的投资需要,使得生产和消费不相适应,前者大于后者,萧条因此而发生。从根源上来说,消费不足从而萧条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因此要解决消费不足问题就要从收入分配政策上入手。

艾尔斯提出了两个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政策措施。第一个措施是1938年提出的社会保障计划,但他后来认识到这一计划并不令人满意,因为失业者不是一个稳定的群体,从而不会稳定地接受再分配的收入。1952年,艾尔斯提出了最低收入保障计划,即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基本收入。他认为这是制度主义者在实践方面最重要的贡献。第二个措施是同样在1952年提出的负所得税计划。这个建议的提出比弗里德曼的相同建议要早得多。

艾尔斯的收入再分配计划只是对个人收入进行再分配,而不是私人财富的再分配。财富的再分配需要整个社会制度结构的大变动,他并不提倡这种变动。可见,艾尔斯并不主张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变革。他也没有预测资本主义的结局,对他而言,资本主义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不确定的,这也是他所坚持的凡伯伦进化观的逻辑结果。

三、艾尔斯对制度主义的贡献

艾尔斯工具价值理论的提出标志着制度主义中的凡伯伦—艾尔斯传统的形成。正是有了艾尔斯的贡献,凡伯伦传统的分析方法才得以延续,并在20世纪60年代后得以复兴。

尽管艾尔斯的哲学基础存在缺陷,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使作为一个学派的制度主义具备了一种单一的、成体系的哲学基础,这是他对制度主义的最突出的贡献。在凡伯伦的理论中,他的方法论是多元的,实用主义只是他的方法之一,这使得凡伯伦的理论更象一个融合了众家之长的大杂烩。制度主义要成为一个学术派别,鲜明的哲学基础是一个必备条件。艾尔斯为制度主义提供了这个条件。就实用主义哲学而言,凡伯伦所运用的实用主义方法主要是皮尔斯和詹姆斯等人的不成熟的理论。凡伯伦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并不牢固。与凡伯伦不同,艾尔斯在他那个时代已经可以吸收在杜威和其他实用主义者手中成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他将成熟的实用主义确立为制度主义的唯一哲学基础,使得制度主义可以以一种鲜明的世界观来批判信奉自由市场机制的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维护这个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制度主义因此而具备了一个学术派别的基本特征。

在澄清了制度主义的哲学基础之后,艾尔斯可以顺理成章地将技术过程视为实用主义的制度主义思维方式中的核心。实用主义哲学中已经包含了工具、进化、过程等元素,而其中工具主义又是其核心。实用主义方法使制度主义者自然地将经济视为一个进化过程,在其中,技术过程起到了支配性作用,技术过程使经济朝向一个理性的、以科学为基本价值的丰裕世界。这种思维方式、尤其是对技术过程的强调,使得艾尔斯和其他的制度主义者将经济学看作一种服务于人类的功能性科学。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10)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pdating fast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hanges. Although the economy is diversified, but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echnical economy is to focus on the dire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deeply analysis and techn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sues, to guide our research direction. The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basic concept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and theory.

Keyword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basic method; basic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我们都知道技术经济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我国广大技术经济工作者在总结中国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广泛吸收国外相近学科的有益成分,由中国人自己建立起来的新兴综合叉学科。技术经济学科建立之初的宗旨是扭转经济建设只追求速度,忽视经济效果的错误倾向,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2、技术经济定义、内容、特点及关系

技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寻找技术经济的客观规律,寻找技术和经济之间的合理关系,包括最佳关系和协调关系。

定义:(1)技术——利用科学原理对社会生产活动进行调节、控制、改造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规则、方法的集合;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物质手段和组织手段;技术扩大到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掌握科学知识是进行技术活动的先导。

(2)经济——指的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指经帮济国、经世济民、治理国家、拯救庶民;指国民经济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指广义的节约,即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技术经济——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最佳结合,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 研究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技术装备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寻求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研究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1)研究各种技术实践(技术方案、技术措施、技术政策)的经济效果,寻求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的方法的科学——技术的经济效果学。主要内容: 以费用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项目评价理论(技术上先进性、经济上合理性、后果上无害性);以功能成本分析为基础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佳化理论;经济效果预算,方案比较与决策。

(2)研究技术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探讨技术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途径的科学(中观、宏观)。主要内容:以技术和经济相结合的技术选择理论“中间技术”、“累进技术”、“适用技术”。

(3)研究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内容:技术进步、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在生产中的应用;新资源的开发、新市场的应用。

关系:(1)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

(2)经济发展是技术进步的物质基础:技术经济学研究的不是纯技术,也不是纯经济,而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即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选择最佳技术方案。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经济学家们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定义了技术进步的概念,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资金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技术经济学是研究技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它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确定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的最优经济状态。

特点: (1)综合性:属边缘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决定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在综合了多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该学科的构成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2)比较性:对能满足同一目的或社会需要的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选出最优方案,因此比较性是其基本特征。

(3)系统性:一项技术或工程项目,不仅其本身是一个系统,而且它又是更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任何一个技术经济问题都必须置于一个系统中,运用系统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去研究、考察和分析,才能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

(4)预测性:技术经济的论证分析在先,很多数据都要依靠预测才能得到。

(5)定量性:该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进行定量计算,要引进量的概念,要有量的规定。

(6)实用性:分析、论证、评价的技术方案均来源于实践,都是经济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实际工作技术问题。

3、技术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及理论

技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基本方法:技术经济学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并采用各种数学公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评价。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

系统综合:即采用系统分析、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制、应用与发展进行估计;

方案论证:即技术经济普遍采用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一套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对完成同一目标的不同技术方案的计算、分析、比较;

效果分析:是通过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分析,效益与费用的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原则是效果最大原则。技术经济学在研究中采用两种以上的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并在分析比较中选择经济效果最好的方案。

基本理论:(1)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原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是辩证的,技术和经济相互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必须在显示出经济上的优势后,才能得到推广。

(2)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各种具体对象,如技术政策、技术规划、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等,可统称为技术方案。技术方案是技术和经济两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按照一定方式结合为一个具有特定目标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

(3)技术创新理论: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动力机制研究,一般认为主要是两方面,一是社会需求与市场需求的拉动力,二是技术发展对技术创新的推动力。

(4)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技术进步概念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是指技术变革在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中取得的进步。技术进步概念包含着两个不可分割的含义:①技术本身的创新、变革、发展;②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

(5)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理论:

技术选择的原则 :技术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原则; 技术的经济性原则; 技术关联作用原则; 技术的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 承受能力原则;技术结构的合理化原则。

技术评价分为宏观技术评价和微观技术评价:技术方案的宏观技术评价,是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对方案的宏观技术效果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它对宏观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影响;技术方案的微观技术评价是以方案的技术系统为对象,对方案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适用性、先进性及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权衡的研究活动。

(6)经济效益理论:经济效益是指技术经济活动中的有效成果与劳动消耗的对比关系,或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与投入的对比关系,简称为“成果与消耗之比”“产出与投入之比”。

4、结论

总之,根据对技术经济相关问题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把握技术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提高国内技术经济的研究水平。研究技术经济,促进技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的任务。当代科技、经济、社会三者已密不可分,寻找它们的协调发展的规律,是技术经济学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技术经济学论文篇(11)

>>青海2014年自考报名时间 | >>青海2014年自学考试时间

2014年青海自考科目安排(自学考试各个专业的考试科目不同,具体点击查看:自学考试科目) 专业 层次 学制 主要课程 音乐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基础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声乐、基础和声、合唱与指挥基础、基础钢琴、艺术概论、民族民间音乐、音乐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基础钢琴实践、基础声乐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音乐史、中外音乐欣赏、和声学、音乐作品分析、歌曲写作、音乐教育学、音乐美学、简明配器法、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声乐实践、歌曲钢琴伴奏实践、视唱练耳实践、毕业论文 经济法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公司法、经济法概论、刑法学、合同法、税法、国际经济法概论、劳动法、计算机基础、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市场营销 专科 两年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财经类)、大学语文(专)、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消费心理学、谈判与推销技巧、企业管理概论、公共关系学、广告学(一)、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二)、市场营销策划、金融理论与实务、商品流通概论、消费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含实践) 公共关系 本科 两年 人际关系学、公共关系口才、现代谈判学、公共关系案例、国际公共关系、公关政策、企业文化、创新思维理论与方法、领导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现代资源管理(一)、广告运作策略 行政管理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专)、政治学概论、法学概论、现代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市政学、人力资源管理(一)、公文写作与处理、管理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研究方法、秘书工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公共政策、领导科学、国家公务员制度、行政组织理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社会学概论、中国行政史、中国文化概论、普通逻辑、财务管理学、秘书学概论、企业管理概论 汉语言文学 专科 两年 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外国文学作品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等 本科 两年 美学、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英语(二)、两门选修课、毕业论文 涉外秘书学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专)、公共关系、外国秘书工作概况、涉外秘书实务、涉外法概要、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外文学作品导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经济法概论、秘书语言研究、公关礼仪、交际语言学、国际商务谈判、中外秘书比较、口译与听力等 对外汉语 本科 两年 现代汉语、实用英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化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英语表达与沟通(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等 英语翻译 专科 两年 英语写作基础、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笔译基础、初级英语笔译、初级英语口译、英语听力 本科 两年 中级笔译、高级笔译、中级口译、同声传译、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第二外语(日/ 法)、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毕业论文 日语 专科 两年 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语法、日本国概况、日语阅读(一二)、经贸日语、日语听力、日语口语 本科 两年 高级日语(一二)、日语句法篇章法、日本文学选读、日汉翻译、第二外语(英/法)、现代汉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日语口译与听力、毕业论文 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二)、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听力,口语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外贸英语 专科 两年 综合英语(一二)、英语阅读(一)、英语写作基础、英语国家概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听力、口语、外贸英语阅读等 本科 两年 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英美文学选读、英语翻译、经贸知识英语、外贸口译与听力、二外(日语)等 公共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事业管理概论、社会学概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公共关系、社会调查与方法、行政管理学、文教事业管理、计划生育管理、秘书学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经济学、非政府组织管理、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一)、管理信息系统、毕业论文等 工商企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会计学、经济法概论、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作业管理、市场营销学、中国税制、企业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经济法(辅修)、民法学(辅修);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国际贸易管理与实务、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金融理论与实务、企业经营战略、组织行为学、质量原理、企业管理咨询、合同法(辅修)、行政法学(辅修)。 国际贸易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中国对外贸易、WTO知识概论、市场营销学等 本科 两年 国际市场营销学、世界市场行情、国际商务谈判、企业会计学、国际运输与保险、西方经济学、外国经贸知识选读、涉外经济法、经贸知识英语等 金融管理 专科 两年 证券投资分析、保险学原理、银行会计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法概论、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等 本科 两年 管理会计实务、国际财务管理、公司法律制度研究、英语(二)、电子商务概论、组织行为学、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审计学、政府政策与经济学等 会计(电算化)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一)、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概论、数据库及应用、财政与金融、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本科 两年 高等数学(二)、、英语(二)、数据结构、审计学、管理学原理、通用财务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一)、金融理论与实务、高级财务软件、操作系统。加考课程: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基础会计学、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人力资源管理 专科 两年 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劳动工资管理、劳动就业论、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公共关系学、应用文写作等 本科 两年 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人力资源培训、人事测评理论与方法、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论与策略、管理信息系统等 文化事业管理 专科 两年 英语(一)、写作、中国文化概论、文化管理学、文化行政学、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经济学、文化策划与营销、艺术概论、社会学概论、民间文学、计算机 文化产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中国文化导论、文化产业与管理、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市场与营销、外国文化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文化服务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专科 两年 高等数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经济信息导论、计算机信息基础、信息经济学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应用数学、中级财务会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会研究方法、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数据库及应用、电子商务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数理统计、经济预测方法。 游戏软件开发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一)、高等数学、计算机游戏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游戏作品赏析、计算机网络技术、游戏软件开发基础、市场营销、动画设计基础等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游戏创意与设计概论、可视化程序设计、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DirectX、Java语言程序设计、游戏开发流程与引擎原理、游戏架构导论、软件工程、游戏心理学等 电子商务 专科 两年 电子商务英语、经济学(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市场营销(三)、基础会计学、市场信息学、国际贸易实务(三)、电子商务概论、商务交流(二)、网页设计与制作、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综合作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数量方法(二)、电子商务法概论、电子商务与金融、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原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互联网数据库、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安全导论、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商法(二) 信息技术教育 本科 两年 英语(二)、物理(工)、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计算机系统结构、软件工程、数值分析、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辅助教育、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逻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 计算机及应用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英语(一)、模拟电路与数字电路、计算机应用技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操作系统概论、数据库及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物理(工)、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电子政务 专科 两年 行政管理学、公文写作与处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学、经济管理概论、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电子政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公共管理学、电子政务理论与技术、政府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网站建设与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电子政务案例分析、信息与网络安全管理 电子技术 专科 两年 英语 (一)、电工原理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线性电子电路、非线性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电子测量、音响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 及应用 、办公自动化 设备、 电子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二)、高等数学(工本) 、物理(工)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工程经济、信号与系统、计算机软件基础(二)、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理论(二)、声视频技术 服装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服装工艺、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市场营销等 本科 两年 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服装图形设计、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服装立体剪裁、展示工艺、企业形象设计、服装饰品设计等 数控技术 专科 两年 机械设计基础、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编程与操作、CAD/CAM、电工学等 本科 两年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与监测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机床数控原理、CAD/CAM软件应用、模具与现代加工技术等 视觉传达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插图艺术设计、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机构形象设计( VI )、商品摄影、POP与DM广告设计等 本科 两年 书籍装帧设计、包装工艺与设计、创意网页设计、影视广告、方案与脚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 动漫设计 专科 两年 构成艺术、字体设计、动画基础、动画运动、电脑图像设计、动画概论 本科 两年 漫画设计、动画场景设计、动画分镜头、二维动画制作、三维动画制作动画特效合成、动画创作 生物技术 专科 两年 普通生物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发酵工艺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学、病毒学、现代生物技术导论等 生物工程 本科 两年 英语、工程制图、化工原理、生物工艺学、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生化工程、生物制药学、生化分离工程、高等数学等 食品工程 专科 两年 基础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 本科 两年 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食品加工技术、酿造食品加工、食品法规、食品包装与设计、农产品储藏运销学、计算机应用基础 景观园林 本科 两年 英语、园林工程制图、园林艺术原理、景观生态学、园林建筑学、园林CAD、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学、3DMAX、园林植物保护学、园林美学 新闻 专科 两年 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汉语基础、社会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广告学、新闻心理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新闻评论写作、新闻摄影、外国新闻事业史、中外新闻作品研究、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新闻事业管理、文学概论 应用心理学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测量、普通心理学(含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含实践) 本科 两年 英语(二)、认知心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史、变态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含实践)、学校心理学、心理诊断、行为改变技术(含实践) 小学教育 专科 两年 大学语文、教育原理、科学技术社会、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班主任、素质教育导论 本科 两年 英语(二)、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课程与教学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简史、中小学教育管理、比较教育、小学艺术教育、现代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德育原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学前教育学 专科 两年 学前教育学、学前发展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儿童文学、学前教育心理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科学技术社会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学原理、学前游戏论、幼儿园课程论、学前比较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家庭教育学 教育技术学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学设计、教育电视系统、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教学系统、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与学的基础原理、教育传播方法研究、教育电声系统及软件制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教育管理 本科 两年 英语(二)、教育管理原理、教育评估与督导、教育经济学、教育统计与测量、教育法学、教育预测与规划、中外教育管理史、管理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